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職教現(xiàn)代教育技術分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職教現(xiàn)代教育技術分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職教現(xiàn)代教育技術分析

1教育信息化的需要

目前我國就業(yè)和經濟發(fā)展面臨著兩大變化,一是社會勞動力就業(yè)需要加強技能培訓;二是產業(yè)結構優(yōu)化升級需要培養(yǎng)更多的高級技工。我們要從國家現(xiàn)代化建設的大局出發(fā),深刻認識加強職業(yè)教育的重要性和緊迫性。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提出“培養(yǎng)同現(xiàn)代化建設相適應的數(shù)以億計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shù)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的宏偉任務,提出“要積極發(fā)展各種形式的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穩(wěn)定發(fā)展高等教育?!笨梢?,國家對高等職業(yè)教育的發(fā)展是十分重視的。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國際教育界出現(xiàn)了以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為特征的發(fā)展趨勢,又稱之為教育信息化現(xiàn)象。其主要特點是在教學過程中廣泛運用以電腦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xiàn)代信息技術,其發(fā)展勢頭強,影響面大。我國政府部門在制定21世紀初的教育發(fā)展目標和任務時,充分認識到了教育信息化對我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影響。

(1)2010年,高等教育各類在校人數(shù)達到2500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23%左右;2020年,高等教育各類在校人數(shù)將達到3500萬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將達到32%。

(2)在全國初中以上學校開設信息技術必修課。在每所中小學設立計算機教室,全部高等學校、高中階段學校和部分初中、小學與計算機網絡連接。大力提高教師的信息技術能力。

(3)加強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建立CERNET寬帶網,建立國家公共網絡教育平臺和國家現(xiàn)代化遠程教育中心,形成教育信息化的天羅地網,促進教育資源共享;形成多層次、多功能、交互式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化遠程教育體系。

(4)建立國家教育軟件開發(fā)中心,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導,積極發(fā)展教育信息產業(yè)。大力發(fā)展和推廣優(yōu)質教育光盤,提高教育質量。

(5)加大政府投入,進一步動員社會資源,加快教育發(fā)展。2010年財政性教育經費占到國民生產總值的5%。

2確立培養(yǎng)高職教育新型人才觀的需要

教育信息化的一個主要特征就是環(huán)境虛擬化。教育環(huán)境虛擬化也就意味著教學活動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脫離物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F(xiàn)在已經涌現(xiàn)出一系列虛擬化的教育環(huán)境,包括虛擬教室、虛擬學社,虛擬圖書館等。高職教育所培養(yǎng)的人才一定要學會在虛擬的世界中生存。從這種意義講,高職教育必須有新的人才觀,即大力培養(yǎng)適應網絡時代的人才。

(1)“數(shù)字化”生存,應納入高職教育的基礎課程。從技術層面講,網絡化是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特征。網絡化使得資源可以共享,活動時空少受限制,但也對受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發(fā)達國家的大學之間用因特網聯(lián)系起來,學生宿舍的計算機可隨意上網,個人電腦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工具,學生通過網絡共享信息,進行合作交流。以計算機為核心的數(shù)字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技能已經成為社會各部門對人才的基本要求,更是高職院校畢業(yè)生求職就業(yè)的“敲門磚”。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普及,高職學生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技能如同今天的學生提筆寫字,不掌握現(xiàn)代信息技術就不可能成為一名合格的畢業(yè)生,在社會上更是難以自立。總之,在網絡時代,高職畢業(yè)生要自立于社會,就必須有在網絡數(shù)字社會生存的知識、技能和本事,否則與普通的勞動者無異。因此,作為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要大力普及計算機知識,加強操作技能和上網技術的教學和實訓,鼓勵學生在校期間積極使用計算機和網絡。應以掌握計算機和網絡技能為主,以學習計算機的原理為輔,上課時要多給學生提供使用計算機和上網操作的機會,與此同時也不能忽視對學生信息道德的培養(yǎng)。在重視加強以計算機為核心的網絡信息技術應用的同時,應對學校的網絡建設進行系統(tǒng)的規(guī)劃,切實保證裝備的現(xiàn)代化,建設完善的高等級(包括學生宿舍)的校園網絡,降低上網費用,方便學生上網的操作訓練和技術把握,滿足學生學習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要求。

(2)“認知”和“判斷”是高職學生的主要能力。信息是當今世界人們面對的主要客體之一,人們只有掌握了信息,才能更有效地把握客觀世界。人們置身于信息的海洋,不會因此聰明起來,反而有可能迷失其中。使人聰明的是知識而不是信息,信息只有經過有效地加工才能成為知識。這種把信息加工成知識的能力就是認知能力。認知是對信息的有意識、有目的地歸類和應用,通過認知把信息加工成知識。同時,在信息世界中,既有大量的有用信息,也有很多無用的信息,有害信息也比比皆是。人們對滾滾而來的信息必須作出全面的審視、把握,然后進行選擇、取舍。而這種審視、把握、選擇、取舍信息的能力就是判斷能力。在網絡環(huán)境中,幾乎所有的網頁都采用超鏈接方式鏈接到其它的各類網站,每一個應用網絡的人都有可能受到某種信息的誘惑而誤入歧途,并沉溺其中,完全忘記了本該尋找的東西,導致信息迷航。這種后果是很嚴重的:首先,它消耗了學習者有限的注意力,國外學者的研究表明“隨著互聯(lián)網的飛速發(fā)展,有價值的不是信息,而是人的注意力”;其次,它消耗了大量的寶貴時間,上過網的人都知道,一旦沉溺于某些網站,時間會飛速流逝。在網絡時代,只有正確理解、選擇信息,并運用信息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新的思想和觀念,才能充分體現(xiàn)人在信息面前的主體地位。雖然從廣義范圍而言,判斷能力屬于認知能力的范疇,但因在網絡世界中,學生時時受到紛繁信息的包圍,而其中絕大部分的信息對他們而言是價值為零的垃圾,信息過剩將窒息缺少判斷能力的學生,在這種情況下,判斷能力也就顯得格外重要。因此,筆者將判斷能力從認知能力中剝離出來,加以強調。高職學生要想成為網絡時代的主體,首先應具備很強的判斷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走進網絡,在網絡中暢游,尋找和利用對自己有價值的信息,并且能頭腦清醒、不迷失方向地輕松走出網絡;同時,學生還必須具備很強的認知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把信息加工成知識,用信息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因此,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高職院校應把認知和判斷能力作為學生的主要能力來培養(yǎng)。

3改進高職院校教學模式的需要

網絡時代使人類經歷著從生存方式到學習方式的歷史性變革。這種變革將是震撼全世界的教育革命,這場教育革命可能比300年前班級授課制的出現(xiàn)還要深刻。早在1996年美國大學就有27%的課程是通過計算機傳授的;有25%的課程在教學中使用了電子郵件;有15%的課程在教學中使用了計算機模擬和演練;有2%的課程在教學中采用了多媒體技術;有8%的課程利用了光盤教材。美國現(xiàn)有150萬人選擇在家上學。隨著現(xiàn)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的全面應用與發(fā)展,學校整體可以簡化成一部計算機、一根天線和一只“貓”。高職院校的個性化教學、因材施教將發(fā)揮到極致,而且還可以把大部分教學活動搬到網上。學生可以在網上接受即時互動的課堂教學;可以通過點IP課件在任何時間內上課;可以同時收看不同地點、同時進行的數(shù)個不同的講座。時間與空間的距離將不會成為學生異地學習和交流的障礙。信息技術在社會各領域的廣泛應用帶來了信息的多源性、可選性和易得性。學生很容易獲得大量信息,致使教育者的權威受到削弱,導致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師全程主宰、學生被動接受的角色和地位的改變,這對高職教育實現(xiàn)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目標是非常關鍵的。教師應該轉變自己的角色,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自主能力等方面。教師的主要任務也應由過去的滿堂灌,轉變?yōu)橹笇?、組織學生學會從網絡和其它的媒體獲取知識;引導學生去思維、去創(chuàng)新;鼓勵學生自己去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教師還要把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學,滲透到授課過程中。這就要求高職院校教師要具備熟練運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敏銳的專業(yè)判斷能力和很強的信息收集、整理能力。

4終身教育的需要

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在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及其他有關國際機構的大力提倡、推廣和普及下,終身教育已經作為一個極其重要的教育概念在全世界廣泛傳播。終身教育作為一種教育理念、思想和理論,最早是由法國人保羅•朗格郎提出來的,他認為把人的一生分為前半生用于學習、后半生用于工作截然不同的兩個階段是不合理的,人應該把工作和學習結合在一起,教育應該貫穿于人生的全部過程。它包含兩層涵義:第一,指人從生到死的一生的教育;第二,指個人以及社會整個教育的統(tǒng)一綜合。相比之下,傳統(tǒng)教育可稱之為“終結教育”,因為它指向人生的某一特定階段,是根據人在這一特定階段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而實施的教育。在此觀念下:第一,人應該也只能在這一階段接受教育;第二,在這一階段結束后,即“學成畢業(yè)”后,人就應該致力于工作,不再需要或很少需要再次進行學習,接受再教育。當今社會飛速發(fā)展,新的技術、新的行業(yè)不斷被創(chuàng)造,人的一生面臨著多次職業(yè)變更,崗位競爭日益激烈,只有終身不斷地學習,才不至于被工作崗位所拋棄。有調查顯示,35歲以下從業(yè)人員職業(yè)更新率為43%,25歲以下從業(yè)人員職業(yè)更新周期僅有1年4個月,這就意味著學習培訓要隨時跟進;京津穗調查,18-45歲人群93.5%的人呼吁再學習,現(xiàn)在是十個城市青年九個急著充電。因此,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不應培養(yǎng)青年人和成年人終身從事一項職業(yè)的能力,而應培養(yǎng)他們在各種行業(yè)中流動的能力,刺激他們進行學習和培訓的欲望。換言之,現(xiàn)代社會需要終身學習的人,這種學習要求破除過去一次性學習的傳統(tǒng)。在時間上,不再局限于人生的某一特定時期,而應貫穿于人的一生;在空間上,勞動者需將學習與工作二者合一,工作過程也就是學習過程,讓學習和生存兩大主題伴隨人的一生。終身學習是當今社會的教育思潮,也是職業(yè)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總體趨勢。現(xiàn)代教育技術為終身教育的實現(xiàn)提供了物質基礎和技術基礎。通過遠程教育解決受時間和空間限制的教育模式已經在世界上得到普及,英國的開放大學就是一個成功的典范。遠程教育為職業(yè)教育資源的更廣泛、更有效地利用開辟了道路,使傳統(tǒng)的以課堂、圖書館為主要載體的教學方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zhàn)。第一,通過這種新型的教育模式,同一教育資源可以傳播到世界各地,供學習者學習使用,無論是校內的學生還是社會各階層的學習者都可以共享網絡上最好的教師和課程,從而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傳播與利用率;第二,學習者可以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進行自由地交互式學習,這特別有利于在職人員的培訓,學習者在不耽誤正常工作的情況下就可以“充電”;第三,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學習進度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安排學習時間,并且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可以通過“協(xié)商”進行學習。學生的主體性得到了充分的尊重。利用這一新型的教學模式,可以實現(xiàn)終身教育,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對職業(yè)教育的要求。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