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海綿城市在給排水設計中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為了改善市政給排水現(xiàn)狀,本文引入海綿城市理念,以市政道路排澇作為前提條件,探究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方案。該方案中排水設計主要包括生物滯留帶、溢流雨水口、擋水坎3個重要組成部分,給水設計采用分級調水方式,提出滿足生活工作水資源基本需求的給水建議。評價結果顯示,本文提出的給排水設計方案滿足可行性設計要求,能夠解決市政道路雨水利用率不足問題,具有一定實踐價值。
關鍵詞:給排水設計;海綿城市;市政道路
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對城市自然生態(tài)排水系統(tǒng)造成了一定影響,當前出現(xiàn)了雨水污染、雨水徑流設置不合理等問題,不僅降低了雨水利用率,而且對部分水資源造成了污染,導致本就水資源短缺的城市生活用水變得更加緊張[1]。近年來,我國加大了給排水設計重視,以市政給排水設計作為首要改造對象,嘗試運用海綿城市理念進行改進[2]。目前,尚未給出可行性較高的設計方案,本文通過挖掘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深層含義,提出理念應用研究。
1海綿城市理念
海綿城市理念將城市比作一塊海綿,能夠在自然環(huán)境變化期間,快速適應環(huán)境,合理設置排水系統(tǒng),下雨期間滲水、蓄水,干旱時節(jié),調用此部分水資源,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3]。在保證城市防澇前提下,盡可能地蓄水,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為人們生活提供保障的同時,提高給排水協(xié)調管理能力。我國人口較多,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較大,而我國水資源分布不均勻,部分地區(qū)水資源嚴重短缺,依靠南水北調滿足基本生活需求[4]。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的提出,打破了傳統(tǒng)水資源管理模式,以雨水資源作為管理對象,打造新的水資源管理體系[5]。本文以市政給排水設計為例,提出海綿城市理念在設計方案中的應用研究。
2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給排水設計中的應用
2.1市政排水設計排澇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前提條件,本文以某市政道路排水為例,根據(jù)道路工程特點,對雨水排放和蓄水等功能進行設計,深入探究海綿城市理念在市政排水設計中的應用方法。2.1.1總體排水設計。本工程是一條市政道路,作為城鄉(xiāng)一體化建設的示范道路,對路段設計要求較高。除了保證雨季路面沒有積水以外,還需要修建蓄水池,并在道路旁需要種植生物綠帶,預留雨水溢流口。該設計方案需要遵循以下原則:2.1.1.1本著低影響開發(fā)理念,設計雨水自然積存和滲透設施,采用可持續(xù)循環(huán)利用管理原則,設計雨水資源管理方案,通過修建水生物系統(tǒng),改善大自然修復能力,解決城市水資源不足問題[6]。2.1.1.2嚴格按照“因地制宜”的修建原則,根據(jù)工程所在地區(qū)條件,通過查閱地區(qū)氣象資料,分析降雨規(guī)律,以保護水環(huán)境為前提條件,設計水生物系統(tǒng)開發(fā)目標。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資料,掌握控制水量計算方法、生物滯留帶積水深度計算方法、擋水坎間距計算方法,作為總體方案設計數(shù)據(jù)支撐。綜合考慮本工程各項指標參數(shù)數(shù)據(jù),設計如圖1所示為市政道路總體排水方案。圖1中,按照市政道路功能不同,將道路拆分為多個版塊,包括生物滯留綠帶、輔道、快速路、中央分離帶、人行道5大版塊,根據(jù)道路建設需求,穿插布設,從而滿足市政道路行駛基本功能。另外,根據(jù)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雨水資源的合理利用進行了設計。下雨時,雨水從車行道流入生物滯留綠帶,部分區(qū)域具有一定凈化、滯蓄作用,雨水經過綠帶的初次凈化,下滲至排水控制區(qū)域,根據(jù)該道路蓄水池當前蓄水情況,決定是否繼續(xù)蓄水。當蓄水池中的水超出了上限值時,雨水將自動引入溢流口,而后進入雨水排水管道。與綠帶相比,人行道雨水從人行道滲透到地下,經過地下自我消納,減少了雨水量,對于超出標準的部分引入溢流口,而后進入雨水排水管道。當雨水量較大時,為了避免雨水溢流口未能及時處理,導致路面出現(xiàn)長時間積水問題,本設計還在排水結構中添加了擋水坎。此部分設計作為一種蓄水設施,對雨水資源利用率的提升幫助較大,根據(jù)生物滯留帶布設情況,合理布局。2.1.2生物滯留帶設計。按照功能不同,可以將生物滯帶拆分為三部分,除了立交橋下的綠帶以外,還包括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隔綠帶、人行道綠帶。本市政道路工程主要涉及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隔綠帶、人行道綠帶兩部分生物滯留帶,主要用于處理遭受路面污染后的雨水,沿著收水側流入到凹結構的綠帶。為了起到雨水凈化作用,此處添加了卵石過濾帶。當雨水流入此處,攜帶的泥沙和大量的漂浮物都會被濾除,干凈的雨水將被土壤和植被吸收,下滲至積水層。根據(jù)當前蓄水池儲水情況,判斷是否可以繼續(xù)儲水,如果達到上限,那么這部分雨水就會通過溢流口排放出去。本設計方案滯留帶的最低高度為15cm,根據(jù)道路布設情況,控制滯留帶最高為20cm。另外,控制下凹部分的深度保持在一定范圍之內,使其與車行道路形成一定高度差,范圍20~25cm,從而保證雨水得以流入滯留帶。考慮到環(huán)境因素容易對滯留帶造成破壞,本設計方案在綠化帶和路基之間鋪設土工膜,在距離地表不足1.0m處均鋪貼保護膜。2.1.3溢流雨水口設計。本工程地勢平坦,測得縱坡不高于0.003,所以按照溢流雨水口間距40m以下標準進行雨水溢流排放控制。該項功能是在雨水收納能力不足時,自動開啟。按照道路排水功能需求,分別為人行道滯留帶和機動車非機動車分隔帶布設溢流水口,前者為B型水口,即通過鋪設溢流井蓋,控制雨水溢流,后者為A型水口,外觀呈現(xiàn)圓形,與鐘罩相似。其中,A型水口支持50L/s雨水溢流處理,具有較強的抗堵塞能力,較傳統(tǒng)溢流設施流通性有所改善。B型水口成本控制較低,省去了水連管、雨水口的布設,使得工程材料的用量得以降低。2.1.4擋水坎設計。本設計方案在生物滯留帶內部結構中布設了擋水坎,按照施工工藝部分,劃分為土坎和硬質擋水坎兩種。其中,土坎結構為梯形斷面,頂部寬度為10cm,邊坡設置為1:1,其高度超出綠植土面12cm。由于此類型擋水坎容易環(huán)境影響,導致結構發(fā)生改變,需要定期維護。硬質擋水坎的布設位置設置在溢流雨水口下游,與之距離保持在1m左右。此部分結構具有較強的蓄水功能,每兩個擋水坎之間均布設蓄水單元,該單元與兩側的擋水坎距離保持在16m左右。
2.2市政給水設計
2.2.1綠化帶蓄水與滲水設計。市政雨水利用率提升的前提是雨水的收集,前文在排水設計研究時,已經提及了綠化帶蓄水和滲水的處理方案,通過這兩項處理獲取可用水資源。其中,雨水的收集借助蓄水池,在綠化帶的作用下,對雨水進行初步處理。關于滲水的設計,主要是通過鋪設空心磚,提高滲水能力,以此降低綠化帶濾水負擔。2.2.2基于流量計算的水資源利用設計。雖然儲蓄的雨水有助于解決城市水資源短缺問題,但是水資源有限,需要注意合理應用,建議收集該工程所在地區(qū)每年雨水流量相關數(shù)據(jù)資料,預計本年度雨水儲蓄變化情況。根據(jù)人們對水資源的需求量計算結果,合理設計水資源調用方案。考慮到計算數(shù)值與實際數(shù)值會存在一定偏差,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可以按照對水資源需求等級的不同,設計水資源調用先后順序,保證一級供水需求得以滿足,有計劃的組織二級水資源調用工作。關于三級水資源的調用需要根據(jù)當前蓄水情況擬定計劃方案。2.2.3管道的合理布設。此處需要強調的是管道的布設,市政道路部分管道的布設需要根據(jù)地理環(huán)境設計,在不影響生活用水管道布設的前提下,避開障礙物,合理布設排放管和給水管,避免相互影響。
2.3給排水設計可靠性評價
為了檢驗本文提出的市政給排水設計方案可靠性,本研究選擇滲透性系數(shù)、定量雨水滲透時間、地下蓄水深度作為評價指標,對各項指標的測試結果進行評價,如表1所示。表1中,3項測試指標均達到了設定標準,所以該設計方案可行性較高,可以作為市政給排水設計參考依據(jù)。
3結論
本文以海綿城市建設理念為基礎,嘗試設計一套新的市政給排水設計方案。本研究以市政道路給排水設計為例,根據(jù)工程特點,以排澇作為前提條件,設計排水方案。根據(jù)排水設施功能不同,將排水方案劃分為多個模塊分別進行設計,同時給出了給水建議。應用測試評價結果表明,本設計方案能夠滿足市政給排水管理需求,設計方案具有較高的可行性,有利于市政給排水設計水平的提升。
作者:許亮芳 單位:中天設計集團有限公司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