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概述建筑設計原理課程整合和教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 原理課程存在的問題
1.《建筑設計原理I(上)》與《建筑設計原理I(下)》兩門課程在很多章節(jié)的講授內容重疊
這兩門課程設定的初衷是:課程(上)進行了解性地講解,方便低年級學生認識建筑設計;而課程(下)進行深入地分析與討論,指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作方法的學習,但是講授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部分課程內容無法分解。為了保證兩門課程框架的科學性,出現(xiàn)了部分內容被重復講解的局面。雖然課題組盡量做到講授深度差異較大,但授課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學生只學到了課程(上)的簡單理論,就認為已經掌握了全部內容,不認真學習課程(下)的深入理論,最終導致對很多知識點理解不到位,斷章取義,誤導設計。
2.權威規(guī)劃教材的更新速度較慢
目前使用的推薦教材僅有一本,即由張文忠先生主編的《公共建筑設計原理》。此書雖然已經更新到第四版,但是書中的較多實例相對陳舊,無法適應快速發(fā)展的職業(yè)要求,與設計行業(yè)的現(xiàn)實有一定的差距。近年來出版的一些書籍,大多數(shù)權威性不足,難以辨別與選擇。教材的相對滯后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教師的講授與學生的學習。
3.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度不高
設計原理是設計課程中關鍵的講授內容,卻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傳統(tǒng)的理論教學方法更多地強調設計方法的應用范圍和特點,邏輯理論性較強,知識點分散,學習周期較短;而設計課程強調實踐性,需要的知識點無法簡單套用理論體系,周期較長。因此,原理課程與設計課程不易形成較好地對接,大批學生不能活學活用,更談不上舉一反三,這樣的教學方法難以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設計思路。
二、原理課程的整合與改革
針對課程中存在的問題,首先唯有進行整合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xiàn)狀,即將《建筑設計原理I(上)》、《建筑設計原理I(下)》、《建筑設計原理Ⅱ》三門課程梳理合并為兩門課程,分別側重公共、居住建筑兩大方面。開設的學期相應調整為二年級第一學期與四年級第一學期,由繁至簡,一目了然。課程整合的同時,改革也勢在必行。近年的教學過程中課程組進行了一定的教學改革,分享如下。
1.引入模塊化教學環(huán)節(jié)
我們嘗試改變“重理論、輕實踐”的傳統(tǒng)理論課程教學模式,將相應的教學知識點融合到學生可參與的模塊化教學環(huán)節(jié)中,建立理論授課系統(tǒng)化、專題化、對應模塊化的全新教學體系,增加教學的交互性,變單向講授為雙向互動,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刹僮鞯哪K設定具體如下。
(1)調查分析模塊對給定的建筑環(huán)境進行認識、比較、分析,使形而上的理論貼近具體的行為。
(2)實體建構模塊選取經典的大師作品,分組進行解讀與分析,并實體搭建重現(xiàn)其建筑形態(tài)與內部空間。
(3)總體構思模塊結合課程設計,進行總體的前期構思,提供5~10種方案可能性,比較選取最優(yōu)方案。
(4)全面分析模塊選取自己的課程設計作業(yè),從環(huán)境、功能、流線、造型、空間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分析,從中客觀真實地總結自己的缺點與不足,以便更好地指導之后的建筑設計。
(5)匯報講演模塊讓學生當老師,針對某一選題進行課堂講解,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借助與理論教學并行的以上各個模塊,使理論知識得以在具體實踐中被認識、理解和延伸。通過幾個課程模塊的引領,幫助學生掌握分析、解決建筑設計基本問題的思路和操作模式,使學生能在此基礎上得出獨立地解決問題的方法,從而為持續(xù)性的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2.進行課程的延伸與擴展
對于推薦教材內容相對滯后這一問題,在完善已有內容的基礎之上必須進行課程的延伸與擴展。目前,我校原理課程采用了“專題式講座”授課模式。即根據(jù)課程的進度和內容,組織相應教師結合各自的科研方向,討論凝練專題,進行“講座”式的課程講授,從更加整體的層面對課程中零散的知識點進行整理與再構。同時,也達到了進一步充實教學內容的目的??梢赃m時地引入新技術、新觀念,甚至從更高的理論高度將地域觀、環(huán)境觀,以及相應的技術策略納入到教學過程當中。在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得到更高層次地熏陶之后,也更有說服力地引導其設計創(chuàng)作理念趨于理性。當然,這種“專題式講座”的授課模式會占用一定的基本理論知識的學習時間。建議可以進行累計式操作,每個授課學期穿插不同主題的講授2~3次進行課程錄像,并逐漸共享到網絡教學平臺上,提供給學生進行自主式的課下學習,并且提交學習心得,督促學生有效學習。通過長期的積累,相信許多新的建筑思想、現(xiàn)象會不斷地增補到我們的教學框架當中來,教學內容也能得到更好程度的更新,教學相長。
3.調整傳統(tǒng)的考試方式
目前,很多學生為了考試而學習,學習的定位非常不準確,考試過后很多知識扔在一邊,沒有將所學理論很好地運用到具體的設計實踐當中去,考試的效果并不理想。針對這一現(xiàn)狀,課程的考試方式將原有死記硬背式的命題考試方式化整為零,分解成三個部分。即模塊作業(yè)部分、學習心得部分、改良式考試部分,形成多元化的結課考核方式,對學生的考核更加全面。第一部分是學生從所提供的作業(yè)模塊中任選其一(調查分析模塊、實體建構模塊、總體構思模塊、全面分析模塊、匯報講演五大模塊),所占比重為40%。這些作業(yè)模塊是與課程章節(jié)緊密聯(lián)系的,涵蓋了課程的主要講授內容,能有效檢驗學生對課程所要求的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第二部分是提交平時學習心得或對某些建筑思想觀點的認識,所占比重為20%。目的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養(yǎng)成自學的習慣。第三部分是期末的改良式考試部分,改變傳統(tǒng)的以簡答題和論述題為主的考試內容,以靈活形式的分析題、繪圖題為主,給定設計圖,讓學生繪制相應的分析圖,占總分值的40%。這樣不僅能弱化學生死記硬背的可能,也培養(yǎng)與提升了學生理解與消化課堂知識的能力。改革之后,考核將加大學習過程的權重,促進學生有效地吸收課堂的理論知識,不再依靠文字性的應付記憶,而是形成二維甚至三維的畫面式串聯(lián)與理解。
三、結語
建筑設計原理課程的整合與改革措施,將會改變以往枯燥的教學過程,提高學生對于設計原理課程的興趣,形成理想的教與學的互動。經過幾年的努力,本課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獲得了內蒙古科技大學校級重點課程的資助、內蒙古科技大學校級教學改革項目的資助以及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考試方法改革項目的資助。但是,也暴露出一些需要改進的方面。任課教師自身必須要不斷更新知識,把握世界建筑、中國建筑、地域建筑的最新發(fā)展軌跡,這才能使學生緊跟時代的建筑發(fā)展節(jié)奏。可是我校設計原理課程組由于人才流失、起步較晚、積累較少等一系列原因,導致任課教師的專業(yè)理論水平還需要極大的提高,專業(yè)能力與素養(yǎng)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才能適應建筑界的最新發(fā)展趨勢。值得欣喜的是,我系原理課程的教學改革得到了廣大師生的一致認可,這為課程的深化改革與建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支撐。此項課程任重而道遠,我們會繼續(xù)前行。
作者:張敏 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建筑與土木工程學院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