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論計算機學科的認知策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論計算機學科的認知策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論計算機學科的認知策略

一、問題的基本教學對策

事實上,這一問題的解決并不復雜,對于教師而言,只需要教師在傳授“是什么”、“怎么辦”的同時,提供知識的來源或依據(jù),做到“言有宗,事有君”即可。簡單的說,要說明“根據(jù)什么”或“為什么”。從計算機知識學習的角度看,這種依據(jù)的重要性幾乎和被傳授的知識本身同等重要。不妨假定一個學習者在以后的職業(yè)崗位實踐中,發(fā)現(xiàn)某種在學校學習的知識出了問題,如果這時他只記得這些知識來源于教師或教材,那么通常教師已經(jīng)不在身邊,教材已經(jīng)過時,也就是說,他將找不到可供追溯的權威渠道,要弄清這種知識到底哪里出了問題,就要大費周章了。但在高等學校的教學實施中,要想使學生記住知識的依據(jù),卻要克服一個障礙:從小學到高中,多數(shù)情況下,學生一直在從教師那里接受毋庸置疑的知識(也即所謂陳述性知識),并未養(yǎng)成記憶知識來源的習慣。顯然,這就需要學生學習的時候,能夠形成一種記憶知識來源的認知策略

二、學生的認知策略設想

既然計算機課程涉及的許多知識相對不可靠,那么其學習方法顯然不能以對知識的全盤接受為起始,應有所不同。我們的初步設想是,學生要把知識學習三個階段(習得、鞏固、應用)的“習得”階段分割成兩個子階段“:質(zhì)疑”和“評估”。

1.質(zhì)疑。學生對于教師和教材傳授的知識,首先要持懷疑態(tài)度,這一點上要顛覆完備技術“沒有理由不懷疑”的學習態(tài)度,轉(zhuǎn)變成“沒有依據(jù)不接受”的逆反心理。質(zhì)疑的目的不是為了推翻教師或教材的論斷,而是為了建立追問依據(jù)的內(nèi)在學習動機:碰到一個論斷,首先在心里問一句,為什么這樣說?質(zhì)疑的收獲可能有三種,第一種情況:此論斷在課程甚至專業(yè)范圍之內(nèi),無法回答“為什么”,只能回答“根據(jù)什么”,因此學生將收獲到“規(guī)定”,指論斷的依據(jù)是某種概念或定義,比如由標準化組織制定的標準、設備的操作流程或書籍作者自己做出的定義。例如:論斷“USBA型4PIN接口引腳定義為VBUS、D-、D+、GND”,根據(jù)什么?根據(jù)是USB-IF(USB設計者論壇)制定的機械規(guī)范。當然制定這樣的標準一定有理由,但是在教學中我們卻無法且不必向?qū)W生傳授其理由。第二種情況:此論斷可以在課程范圍之內(nèi),可以回答“為什么”,也即學生可以依據(jù)公理或自己的原有其他知識,通過運用智力技能,推導得出這一論斷,因此學生將收獲到“原理”,指論斷的依據(jù)是邏輯推理。第三種情況:此論斷的依據(jù)不是某種理論知識,而是某些操作技能的歸納總結,因此學生將收獲到“經(jīng)驗”,指論斷的依據(jù)是操作人員在工作中積累起來的內(nèi)在體驗。不同于前兩種情況,由于此種論斷不能通過顯式的回答“為什么”或“根據(jù)什么”,因此必須通過操作經(jīng)驗的積累才能得到鞏固。當質(zhì)疑取得了預期的收獲(教師或教材提供了依據(jù),或者學生通過自學找到了依據(jù)),就進入了下一子階段。

2.評估。顯然,有依據(jù)并不等價于論斷成立,依據(jù)本身也要接受評估。評估的目的不僅僅是考察其權威性、可靠性,如前所述,還要考察其有效性以及適用范圍。對于質(zhì)疑階段取得各種收獲,其評估策略和對象也應有所區(qū)別。如果收獲是“規(guī)定”,主要評估的是第三方組織或個人的公信力及其定義的時效性;如果收獲是“原理”,在推理牢靠的前提下,主要考察的是推理依據(jù)的信度和有效性;如果收獲是“經(jīng)驗”,由于缺乏外顯依據(jù),則首先要對其可靠性存疑,并期望以后有更多的體驗支撐(或推翻)這一論斷。完成了這一階段,學生就能夠大體上對所學知識有一個客觀、全面的認知,可以進入“鞏固”“、應用”的學習階段。

三、教師的教學方法設計

顯然,學生的學習習慣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要想使學生能夠?qū)嵺`上述認知策略,僅憑學生自己的主觀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外在條件。在教學方法這一方面,我們在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常用的諸如“案例”、“項目”等教學方法雖然可以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但還不足以支撐上述學習策略,使學生建立良好的學習習慣。因此在教學實施中,我們在“項目”“、案例”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借鑒采用了一種標準化的啟發(fā)引導教學法———“WPHB教學法”。WPHB是(Why-Principle-How-Best)的英文字頭縮寫。此種教學法實施過程如下:W:Why(為什么)。以一種典型案例為基礎,提出若干問題,引導學生“質(zhì)疑”。P:Principle(原理是什么)。給出這些問題的權威解釋,或引導學生運用智力技能推導其原理,提供給學生“評估”。完成了這兩個階段之后,可以認為學生對知識已經(jīng)“習得”。H:How(怎么辦)。在學生掌握了案例原理的基礎上,理論聯(lián)系實際“,鞏固”所學到的原理,并指導學生進行操作演練,掌握所需的操作技能,實現(xiàn)這一案例,使學生能夠初步“應用”。B:Bes(t怎樣做到最好)。引導學生根據(jù)所學原理、技能的基礎上,結合應用需求,思考怎樣更全面、更有效地實現(xiàn)案例,做到最好,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得到最終“鞏固”和靈活“應用”。

雖然上述討論主要針對計算機課程,但是我們認為,凡屬于技術發(fā)展迅猛的其他類技術課程也或多或少面臨著同樣的問題,因此這里提出的認知策略和教學方法對其他課程也具有一定的適用性。(本文作者:王均民、孟程、劉靜 單位:黑龍江農(nóng)業(yè)工程職業(yè)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