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先秦時期音樂教育思想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先秦時期音樂教育思想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先秦時期音樂教育思想探究

摘要:人類社會生活離不開教育活動,教育思想是規(guī)范教育活動、指導教育行為的重要產(chǎn)物,探究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產(chǎn)生與內涵,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發(fā)展。本文從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起源入手,論述了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闡釋音樂教育在政治、文化、統(tǒng)治者治理國家以及人才的培養(yǎng)方面起到的積極影響和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中國古代;先秦時期;音樂;教育思想

1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起源及形成

教育是人類特有的社會現(xiàn)象,是人類社會區(qū)別于動物界的重要標志。教育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與人類社會的形成和發(fā)展是相互促進的。在中國古代社會中,教育包涵了音樂教育在內的多種教育內容,音樂教育思想對中國古代封建統(tǒng)治下君王的治理、文人雅士的培養(yǎng)、音樂文化的傳播以及音樂技能的傳承,都產(chǎn)生了積極的影響。音樂教育從原始社會開始就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那時的音樂教育活動都產(chǎn)生于“無意識”的教育行為,音樂教育大都是由生產(chǎn)生活的需要,或是帶有宗教色彩儀式的需要而產(chǎn)生,通過模仿的音樂教育形式進行“口耳相傳”。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人們對“美”的追求逐漸萌生,致使人們開始注重音樂教育中的審美體驗,加之音樂教育具有的實踐性,人們從“無意識”的音樂教育活動開始走向“有意識”的音樂教育活動,音樂教育的分工日益細化,音樂教育的內容也日趨充實。于是,音樂教育思想在商代以后開始孕育,在周代時萌生,周代以后開始了以“詩舞樂”三位一體的藝術教育形式。

2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

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直接作用于中國古代音樂教育的教育行為、教育方式和教育目的,起到一種風向標的重要作用。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的內涵極為豐富,主要體現(xiàn)在音樂本體、音樂的文化屬性和精神品格三個方面。

2.1以“音樂本體”體現(xiàn)的音樂教育思想

作為音樂的教育,一定是以音樂為主體進行的教育,應著眼于對音樂本身的理解與要求。古代音樂教育思想認為:音樂作為一種藝術,首先要“樂和諧”,正所謂“音聲相和,恒也”[1],“樂者,天地之和也”[2],“凡樂,天地之和”[3],“樂無太,平和者是也”。[4]這都充分說明了音樂的和諧是一種自然的現(xiàn)象,是音樂的根本特征。其次是“樂中和”,孔子奉行中庸之道,曾對音樂審美提出以下要求:“子曰:…《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保?]“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保?]由此可見,孔子“中和為美”的音樂思想也是中國古代音樂最主要的要求。最后為“樂之樂”,“樂者,樂也?!保?]音樂能夠帶給人們一種愉悅和快樂。古代文人的這種對音樂本體要求的思想,是音樂教育思想最基礎的出發(fā)點。

2.2以“音樂的文化屬性”體現(xiàn)的音樂教育思想

音樂教育是一種文化的教育,在政治制度、社會禮儀、道德文化中都發(fā)揮著重要的功能和作用。在中國古代封建等級制度下,地主階級和農(nóng)民之間的矛盾以及兩者間的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在這種情況下,音樂由于具有“和”之特性,自然就成為一種特殊的調和兩者間矛盾關系的工具,其效果不可忽視。(1)統(tǒng)治者通過音樂教育,提高民眾的道德素養(yǎng),教化民眾,傾聽民聲,達到民安國泰的最終愿望和目的。首先,通過音樂教育教化民心。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保?]《樂記》中亦道:“生民之道,樂為大焉。”[8]可見,音樂教育教化功能的重要性。運用音樂教育來疏通民眾的憂慮,使民眾恢復淳樸誠實的本性,是音樂教化功能的具體體現(xiàn),所謂“樂者,所以救憂也”,[9]“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10]統(tǒng)治者可以通過音樂的教化使得民眾心平氣和、明白事理,從而達到國泰民安,如《樂記》中記載:“樂行而倫清,耳目聰明,血氣和平?!保?]其次,通過音樂教育審樂知政。正所謂“知音而不知樂者,眾庶是也。唯君子為能知樂。是故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審樂以知政,而治道備矣”[8],“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平也;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也;亡國之音悲以哀,其政險也。凡音樂,通乎政而移風平俗者也。俗定而音樂化之矣。故有道之世,觀其音而知其俗矣,觀其政而知其主矣。故先王必托于音樂以論其教”[4],“帝曰:予欲聞六律、五聲、八音、七始詠,以出納五言,汝聽;予違,汝弼”。[11]音樂與政治相通,音樂可以很真實地反映當下社會與政治的安定狀況,統(tǒng)治者通過音樂來傾聽民眾心聲,從而體察民情,最終匡正自己的違失之處,改良政策,緩解君與民的關系,從而更好地治理國家,建立太平盛世。第三,音樂教育可以移風易俗?!皹沸卸鴤惽?,耳目聰明,血氣和平,移風易俗,天下皆寧?!保?]可見,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同時,音樂可以最快地改變人的內心情感,“夫聲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謹為之文。樂中平則民和而不流,樂肅莊則民齊而不亂”。[6]音樂教育的這一功用對治國安邦起到輔助作用,效果尤其深遠而持久。(2)音樂教育在中國古代教育中可以視為是一種禮儀的教育,音樂教育與社會禮儀的養(yǎng)成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中國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自古“禮樂”被視為不可分家的統(tǒng)一整體,兩者都以“和”為美,“子曰:禮之用,和為貴?!保?2]所以,同根而生的“禮”和“樂”本質上相互融合,是藝術性和規(guī)范性和諧統(tǒng)一的整體。一方面,禮樂制度讓音樂教育處處體現(xiàn)著禮的制約,以達到音樂教育中音樂“中和”的要求;另一方面,通過“禮”規(guī)范了“樂”,幫助音樂達到音樂教育育人的目的。禮樂并行的制度更深層次地鞏固了封建社會中君王的統(tǒng)治。關于禮樂相得益彰的記載在史書中屢見不鮮,《荀子》的樂論中就有“且樂也者,和之不可變者也;禮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樂合同,禮別異。禮樂之統(tǒng),管乎人心矣”。[6]《禮記》中樂記篇“禮以道其志,樂以和其聲?!保?]“禮節(jié)民心,樂和民聲”[8],“樂者為同,禮者為異?!Y義立,則貴賤等矣;樂文同,則上下和矣”[8],“樂至則無怨,禮至則不爭”[8],《人物志》中也提到“《禮》以敬為本,《樂》以愛為主”。[13]這都充分說明了“樂”是“禮”的表露,“禮”充實了“樂”的內容,兩者共同作用,安定了國家的統(tǒng)治。2.3以“精神品格”為中心體現(xiàn)的音樂教育思想從音樂教育的對象上看,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是一種“育人”的思想觀念,而“育人”的具體要求主要是以精神品格的教育為中心。賢能之士在完善自身修養(yǎng)上認為,音樂教育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是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周王朝周王官學要求學生掌握“禮、樂、射、御、書、數(shù)”六種基本才能,以及孔子提出“六藝”的教學內容之后,音樂教育就成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子曰:“志于道,據(jù)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保?4]“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保?5]一個人在全面發(fā)展的前提下必然離不開學習音樂。荀子曾回答學習從何開始,在哪里結束的問題時道:“《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保?6]由此可見,音樂教育也使學生明白很多道理。音樂教育在古代是一種“人格完善”的教育,所謂“樂以造士”正是這個道理,士人通過聽音樂,學習音樂來順導性情,提升自身氣質與修養(yǎng),甚至于不懂或不會一點音樂的人被認為是有缺憾的,“故聽其《雅》《頌》之聲而志意得廣焉。”[6]“《禮》曰:君子無故不徹琴瑟。古來名士,多所愛好。洎于梁初,衣冠子孫,不知琴者,號有所闕?!保?7]這都充分體現(xiàn)出了古代文人不但十分重視音樂教育,而且通過音樂教育培養(yǎng)自身“心性”發(fā)展的強烈愿望和要求。綜上所述,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從音樂本體思想觀念的形成上看,是離不開“自然天理”這種中國哲學觀的,然而音樂教育和政治統(tǒng)治之間存在的這種“體用不二,性相如一”的關系,使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又具有音樂教育服務于政治的這種特殊功能。音樂教育思想中對人精神品格的塑造,則體現(xiàn)了教育思想的本質要求。中國古代音樂教育思想三個內涵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即通過音樂本體的“和”,達到“樂和”;通過“完全人格”的塑造,達到“人和”;最終達到“政通”的崇高目標。

參考文獻:

[1]…老子•治國[M].饒尚寬,譯注.中華書局,2006:5.

[2]…禮記孝經(jīng)•樂記[M].胡平生,陳美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143.

[3]…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M].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譯注.中華書局,2007:51.

[4]…呂氏春秋(仲夏紀•適音)[M].張雙棣,張萬彬,殷國光,陳濤,譯注.中華書局,2007:56,58.

[5]…論語•八佾第三[M].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35,38.

[6]…荀子•樂論[M].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204,200,205,198.

[7]…孟子•盡心上[M].萬麗華,藍旭,譯注.中華書局,2006:294.

[8]…禮記•樂記[M].中華書局,2015:156,153,135,131,138-140.

[9]…淮南子[M].顧遷,譯注.中華書局,2009:136.

[10]…莊子•繕性[M].孫通海,譯注.中華書局,2007:235.

[11]…尚書•皋陶謨[M].慕平,譯注.中華書局,2009:42.

[12]…論語•學而第一[M].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8.

[13]…人物志•八觀第九[M].梁滿倉,譯注.中華書局,2009:111.

[14]…論語•述而第七[M].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88.

[15]…論語•泰伯第八[M].張燕嬰,譯注.中華書局,2006:109.

[16]…荀子•勸學[M].安小蘭,譯注.中華書局,2007:10.

[17]…顏氏家訓•雜藝第十九[M].檀作文,譯注.中華書局,2007:321.

[18]…王炳照,閻國華.中國教育思想通史[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4.

[19]…修海林.中國古代音樂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20]…馬東風.音樂教育史研究[M].京華出版社,2001.

作者:張靈運 單位:陜西學前師范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