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剖宮產臨床醫(yī)學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剖宮產臨床醫(yī)學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剖宮產臨床醫(yī)學論文

1.資料與方法

1.1資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因產科原因于剖宮產術后4年內再次剖宮產術病例96例。本資料統(tǒng)計剖宮產指征以第1指征為準,主要分為:難產占36.6%,包括骨盆異常、頭盆不稱、巨大兒、胎頭位置異常、產程異常等;胎兒窘迫占13.6%;妊娠并發(fā)(合并)癥占14.3%,包括妊高征、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妊娠合并心臟病、糖尿病等;臀位及除頭位難產以外的其他胎位異常占6.8%;社會因素占12.9%,包括高齡初產、珍貴兒、無臨床指征家屬及本人要求手術者;瘢痕子宮占1.8%,包括有剖宮產史及既往子宮手術史;其他占9.5%,包括胎膜早破、過期妊娠、羊水過少、臍帶因素、性病等。

1.2手術方法

1.2.1采用腰硬聯(lián)合麻醉方法

1.2.2實驗操作

先將對照組切除原手術瘢痕只去除表皮層:先切開一小口后用手向兩側撕開至10cm娩出胎兒;子宮下段縫合為子宮肌層全層連續(xù)鎖邊,漿膜層連續(xù)縫合。觀察組采用如下方法:①全部切除原手術瘢隙。②較高位置打開腹膜。③將子宮下段切口采用銳性剪開。④在子宮內漿肌層連續(xù)鎖邊一層縫合。其他操作兩組相同。

1.3觀察指標

對上訴不同方法分別從開腹時間(指開皮到胎兒娩出時間min)、出血量的估計(ml采用容積法+面積法)、術后切口感染(指傷口不能如期甲級愈合)、術后貧血診斷標準為:Hb<100g/L這4個方面觀察并記錄。

1.4采用t來檢驗統(tǒng)計學處理兩組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χ2檢驗計數(shù)資料,P<0.05說明差異有顯著性。

2結果

兩組術中并發(fā)癥觀察組無一例闊韌帶血腫和周圍臟器損傷,對照組術后闊韌帶血腫2例,1例于術后12h出現(xiàn)失血性休克再次開腹,1例保守治療;膀胱損傷1例,術中修補。

3結果分析

3.1本資料中經(jīng)剖宮產術后再次開腹者,術中見腹膜平滑,無增厚及粘連。皮膚皮下全層縫合,可減少異物反應。

3.2為了保證結扎手術進展順利減少膀胱損傷機率,需要在較高位置打開腹膜進入腹腔避免手術在腹膜外進行。

3.3利用銳性剪開能控制切口方向、長度并能保證切口整齊等優(yōu)勢在子宮下段切口采用銳性剪開能保證手術順利進行。

3.4產科醫(yī)生對再次剖宮產術技巧的掌握情況也是手術的關鍵,這也是手術安全病人并發(fā)癥減少的關鍵。

4結論

研究證明剖宮產術中遇到的主要操作問題是取頭困難,而如果能保證術中麻醉效果滿意,其中一部分取頭困難是可以避免的。再次剖宮產術應.用"改進式"手術方法可以提高手術的安全性,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并且易學易操作,是一種適于在基層醫(yī)院推廣的理想術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