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流行音樂傳播中社會功能淺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流行音樂傳播中社會功能淺析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流行音樂傳播中社會功能淺析

摘要:流行音樂具有通俗性、時尚型、娛樂性、商品性等特征,尤其是隨著現(xiàn)代傳媒技術、產業(yè)化手段的發(fā)展,流行音樂已經成為人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并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勢頭。20世紀80年代以來,在經歷不同發(fā)展階段之后,流行音樂的文化功能也逐漸展示,并在社會重大事件中起著重要功能。文章以歌以詠志、樂以抒懷、感心動耳為著眼點,將流行音樂置于社會宏大敘事的視野予以考察,探討其在彰顯中國話語和中國精神等方面的文化功能。

關鍵詞:流行音樂;重大事件;功能闡釋

人們認識事物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認知、心理和行為。認知層面是受眾在知識、信息和觀點上有了量的增加;心理層面是受眾的在認知某事物之后,引起的情緒、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變化;行為層面是受眾基于認知、情感層面變化后,在語言、行為上的改變。從短期效果來看,大眾傳播的信息作用于受眾的認知層面,中期效果作用于人的心理層面,長期效果作用于人的行為層面?!按蠖鄶?shù)時候,媒介的效果不在于告訴人們‘怎么想’,而在于讓人們‘想什么?!盵1]由于,流行音樂的大眾文化的屬性,它能夠在一般社會公眾心理中產生共鳴,并迅速地螺旋狀的擴散開來。因此,音樂中承載的信息也會隨著音樂的傳播而得以被大眾接受、理解并固化。

一、歌以詠志:歷史時刻的符號記憶

1997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這一年的7月1日中國政府恢復了對香港恢復主權。這一事件標志著中國開始洗刷百年的恥辱,為完成祖國統(tǒng)一邁出了極為重要的一步,對于中國以及世界歷史都具有重要的意義。為了迎接香港回歸,由肖白作曲,靳樹增作詞,毛阿敏、謝津、胡慧中、孫浩等人演唱的《公元1997》一首具有代表性。歌詞創(chuàng)作以祖國母親為視角,回顧了百年前的離別,百年的思念以及對1997年的期盼,充分展現(xiàn)了祖國對香港的真摯情感。如果說音樂是聽覺的藝術,是抽象的藝術,那么MV就將會使音樂更具有視覺效果和具象表現(xiàn)。本首音樂的MV創(chuàng)作也別具風格,畫面中以老電影的效果再現(xiàn)了舊中國經歷的屈辱歷史,同時在畫面中還交替出現(xiàn)了中英談判、興盛的中國、回歸倒計時等畫面。這種時空交錯的對比,凸顯了音樂表現(xiàn)的張力,特別是群星在圓明園廢墟上的實景演出,更是讓人回味無窮。音樂獨特的效果,在社會中迅速引起共鳴,在電視、廣播、磁帶、CD的音樂傳播媒介的推動下,《公元1997》響遍大街小巷,人們通過哼唱、聯(lián)誼活動、卡拉OK等各種形式參與其中。除此之外,由羅大佑于1997年創(chuàng)作,劉德華、那英演唱的《東方明珠》也同樣以優(yōu)美的旋律和詩意的歌詞征服了無數(shù)觀眾,成為香港最具代表性的主題曲;由陳耀川作曲,李安修作詞,劉德華演唱的《中國人》也是當年迎接香港回歸的主題音樂之一,音樂一經推出就喚起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滄桑,激發(fā)了中華兒女的愛國熱情。2007年,為紀念香港回歸十周年,由譚詠麟、劉德華等群星演唱主題曲《始終有你》,歌詞朗朗上口、寓意深刻,社會各界的追捧,成為各大電視媒體爭相播放的曲目。同樣,為慶祝香港回歸20周年,有著名音樂人陳善寶、何煜森創(chuàng)作的《紫荊花開》,高度贊揚了香港人團結、奮進的精神,歌曲中回顧了回歸二十年來的成就,也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的向往??傮w看來,從1997年香港回歸,到2007年回歸10周年,再到2017年回歸20周年。流行音樂在社會意識形成、沉淀、固化、行動轉化等各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貢獻。流行音樂的大眾文化屬性和表演者們超高的人氣,在香港回歸的各項工作中產生了積極的示范性和引導性效果,更是在香港社會穩(wěn)定、凝聚力形成等方面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澳門問題從明嘉靖時期算起,歷經400余年都難以得到妥善的解決。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取得聯(lián)合國合法席位后,中國政府便開始積極謀劃香港和澳門主權問題的外交行動。從1986年至1988年,經過四輪會談,1999年12月20日零時,中葡兩國澳門主權交接儀式在澳門文化中心花園館成功舉行。從此,澳門正式回到祖國的大家庭,中國的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又向前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了迎接和慶祝澳門回歸,中央電視臺錄制了大型紀錄片《澳門風云》,該片主題曲采用了由著名作曲家李海鷹譜曲,容韻琳演唱的《七子之歌——澳門》。該歌歌詞以七十多年前聞一多先生的同名詩歌作為藍本,進行了部分改編。時年9歲的容韻琳用稚嫩而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唱出了濃濃的情意,令人潸然淚下,深深地感動了全體中國人民。2018年,改革開放40周年,為了慶祝這一重大歷史時刻,中央電視臺綜藝頻道推出了《歌聲飄過四十年》特別節(jié)目,以音樂記錄改革開放四十年取得的輝煌成就。演出中選擇40首代表性的作品,采用原人原唱的方式重新演繹,《我的中國心》《難忘今宵》《天路》《?;丶铱纯础返榷炷茉?shù)母枨?,不僅讓人們回顧改革開放40年的心路歷程,也展現(xiàn)出啟航新時代、歌頌新生活、邁進新征程的熱情與豪邁。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自1921年以來,中國共產黨走過了100年的艱辛的歷程。人民日報推出的建黨百年主題MV《少年》,感人至深,產生了強烈共鳴,讓無數(shù)“少年”追憶百年歷史,向往美好未來。張杰演唱的《新征程》同樣唱出了,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創(chuàng)造的輝煌成就,曲中引用了《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更是讓人形成了歷史和現(xiàn)實交錯。此外,李玉剛演唱的《萬疆》是一首大家耳熟能詳?shù)母枨?,該曲采用戲曲唱腔的方法,描繪了五千年輝煌歷史和八萬里壯闊山河。尤其是一句“紅日升在東方,其大道滿霞光”更是將人們的思緒拉到100前,感受到紅船精神承載著的人民的重托和民族的希望。

二、樂以抒懷:重大活動的宣傳推廣

1990年舉辦的第11屆亞運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舉行的第一次綜合性國際體育比賽。能否舉辦好亞運會,將世界的目光轉向新中國取得的成果,展現(xiàn)中國人的精神風貌,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迎接亞運會,由徐沛東作曲、張藜作詞,韋唯、劉歡演唱的《亞洲雄風》無疑是眾多亞運歌曲中最為杰出,也是最具代表性和流傳最廣的一首。歌曲的旋律舒展開闊,高亢激昂,雄壯并充滿活力;歌詞采用了擬人、比喻、回環(huán)等修辭手法,使得整首音樂更加生動、活潑、奮進,表現(xiàn)了亞洲友好團結、物產豐富、意氣風發(fā)等人文精神。歌曲立意高遠,大氣磅礴,是當時難得的一首好音樂。2008年的奧運會對于中國的意義非常重大,歷經百年的艱辛曲折,中國首次在全世界全方位地展現(xiàn)自己。奧運會的成果舉辦,在國際范圍得到廣泛贊譽,不僅完成了中國人民百年來的夙愿,也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在本次賽事中,除了體育比賽引人注目之外,開閉幕式中的音樂表演同樣令人難以忘懷。得益于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北京奧運會首次將新老媒體一起列入奧運會賽事轉播體系,成為人類歷史首屆“網絡奧運”。奧運會開幕式倒計時100天之時,林夕作詞、小柯作曲,群星演唱的《北京歡迎你》。整首歌曲,活潑熱情,在畫面上出現(xiàn)了故宮、天壇、長城、四合院、太極、火鍋、拉面、鳥巢、水立方等場景,猶如平常百姓向友人介紹北京,既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又有濃郁的文化魅力。歌曲中,“采用了極具北京特點的傳統(tǒng)歌謠形式,配合民族傳統(tǒng)樂器單弦的演奏。尤其是歌曲開頭使用自行車鈴聲、大爺?shù)跎ぷ?、晨練跑步、廣播報時等北京人日常的生活中的聲音作為非音樂聲效更是別有深意。這些中國元素的綜合使用,一方面展示了北京傳統(tǒng)和現(xiàn)代交相輝映的風采,又能使人感到親切和朝氣?!盵2]《北京歡迎你》由內地和港澳臺近百位明星參與演出錄制,強大的陣容,產生了廣泛的社會號召力,歌曲一經推出便在各大媒體頻頻播放,受眾參與度普遍提升。歌詞中蘊含的意向性表達內容在不斷地反復中得以強化,為迎接奧運、宣傳奧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劉歡和莎拉•布萊曼演唱的主題曲《我和你》由常石磊、馬文和陳其鋼作詞,陳其鋼作曲,歌曲頗有大道至簡之風,歌詞僅有42個漢字和33個單詞,旋律悠揚而不失熱情,凸顯中國符號的同時,又具有強烈的國際風范,展示了中國“有朋自遠方來,不亦說乎”的人文精神。2022年的冬奧會、冬殘奧會即將拉開帷幕。這是繼奧運后,我國舉辦的又一大體育盛事,它不僅是我國向國際社會兌現(xiàn)的莊嚴承諾,也是展現(xiàn)國家形象、促進社會發(fā)展、振奮民族精神的重要契機。孫楠、譚晶演唱的《冰雪舞動》充滿熱情,將奧林匹克的精神和夢想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以及世界命運共同體等融合一體,展現(xiàn)了一個富有責任、胸懷理想、心有大愛的大國風范。群星演唱的《我們北京見》更是巧妙地引用了部分《北京歡迎你》旋律與歌詞,不僅對2008年奧運會形成了遙相呼應,更是再次對全世界發(fā)出誠摯邀請。此外,《北京》《踏雪尋夢》等音樂作品,也同樣主體鮮明,風格多樣,共同表達了對冬季運動的熱愛。

三、感心動耳:公益活動的情感共鳴

20世紀80年代是非常復雜的歷史時期。對于政治觀點的爭議也作用于音樂類型、風格及其社會功能的判斷。雖然,在中央電視臺以及各類電視劇的推動下,流行音樂的有了一定的發(fā)展,但就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少人對其還抱有一定的懷疑態(tài)度。1985年1月,為非洲災民而舉辦的募捐義演——“AmericanforAfrica”在洛杉磯成功舉辦,本次活動吸引了包括邁克爾•杰克遜在內的45名著名歌手參加,他們共同演唱的主題曲《WeAreTheWorld》通過衛(wèi)星向全球實況轉播,獲得巨大的成功,引起了世界性的關注。同年,由羅大佑等人倡議的“《明天會更好》——獻給1986國際和平年演唱會”在香港成功舉行。1986年,首屆全國百名歌星演唱會在北京舉行,也成為中國當代流行音樂史上的一件重大事件。這一系列活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國人對流行音樂的看法,社會普遍人為流行音樂不僅可以表現(xiàn)人們情愛和日常生活,也可以在社會責任、人道主義等理念傳播中起到重要作用。一首音樂創(chuàng)作完成以后,它就已經客觀存在,但是如果不被人欣賞,或不能被人欣賞,或受眾缺乏欣賞的能力,此時這首音樂是沒有意義的。流行音樂作為大眾文化的形式,其接受面相對比較廣泛,號召力強?;诖耍^《明天會更好》后,眾多的關注社會公益的流行音樂不斷被創(chuàng)作和傳播,號召人們對公益事業(yè)的關注。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8.0級特大地震災害。受災地區(qū)的一手資料通過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進行全方位報道,一幅幅圖片、一篇篇文字、一幕幕畫面無不震撼人性,不僅為救災行動提供了準確的信息,同時也為全國“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提供了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在全國媒體積極營造的“信息環(huán)境”中,為拯救孩子犧牲的母親,為保護學生奉獻生命的教師,為實施救援奔赴一線的志愿者,為救災行動不懈努力的戰(zhàn)士這一系列感人的畫面匯集成信息流,每一個中國人看了之后都為之感動,激起了強大的愛國心和責任感。這些聲音、圖像、文字也成為音樂創(chuàng)作的源泉,寫下了不朽的篇章,激勵人們不斷前行。5月14日,在央視的災情新聞報道中,著名主持人白巖松朗誦了由著名詞作者王平久創(chuàng)作的《生死不離》,此片一經播出就在全國引起強烈的反響。著名曲作家舒楠次日連夜為該詞譜了曲,并由成龍進行演唱,從而成為抗震救災過程中,最有影響力的歌曲。這首歌承載的全國各族人民對汶川災區(qū)的莊嚴承諾“不放棄,不拋棄”,如此大愛無疆,也不斷地激勵參與抗震救災的軍民砥礪前行。2008年5月18日,中央電視臺舉辦了“愛的奉獻——2008宣傳文化系統(tǒng)抗震救災大型募捐活動”。在此次活動中,《愛的奉獻》《明天會更好》《相信愛》《但愿人長久》等音樂從不同的角度抒發(fā)了全國人民對受災群眾的關愛、關心以及美好的祝福,深深地感動著每一位觀眾。流行音樂通過大眾媒介傳播,喚起了人們的實際行動,實現(xiàn)了從地震災區(qū)的信息認知到心理認同再到行為的轉變,在4個小時的演出中,共募捐了15億1400萬善款。2018年5月7日晚,“愛的牽掛”紀念“5.12”特大地震10周年——中國文聯(lián)文藝志愿服務團慰問活動在四川省綿陽市九州體育館舉行。兩個半小時的演出中,歌手張碧晨表演了由著名作詞人陳道斌、作曲人何沭陽創(chuàng)作的主題曲《在你愛的牽掛里》,歌手張也與佟鐵鑫演唱的歌曲《高天上流云》與《親愛的中國》等節(jié)目。在此場演出中,無論是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還是重新演繹的歌曲,都將人們的思緒拉回到了10年前的那場災難,也帶回到10年后的今天,更放飛到若干年后更美好的未來。2020年以來,疫情肆虐,全國人民以各種形式“以藝抗疫”,從林俊杰、孫燕姿的《StayWithYou》,到華晨宇《你要相信這不是最后一天》,再到張學友、周杰倫、方文山的《等風雨經過》等流行音樂作品,從不同的角度支持抗疫工作。此外,中央電視臺、新華網、學習強國等平臺紛紛推出主題創(chuàng)作活動,形成了一批優(yōu)秀的作品,安慰受傷的患者,頌揚最美的天使、謳歌感人的故事,弘揚大愛的精神。

四、結語

流行音樂對于中國而言,是舶來品。因此,會存在著文化適應性和調和性的問題。改革開放以來,對于流行音樂傳播的社會屬性而言,曾出現(xiàn)過諸多爭議,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其社會價值也逐步體現(xiàn)。音樂是世界的語言,也是國家形象、民族精神表達的符號。流行音樂的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龐大的受眾基礎,在社會重大事件的社會功能不容忽視。當前,流行音樂的發(fā)展正朝著多元化方向蓬勃發(fā)展,同時也出現(xiàn)價值缺失的現(xiàn)象,這也是音樂人普遍感到焦慮的問題。文化的創(chuàng)造與傳播需要內外部環(huán)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在現(xiàn)代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碰撞交融的重要時刻,音樂人應當以高度的自律性肩負起歷史的責任,用音樂譜寫華章,創(chuàng)作更多無愧于時代的優(yōu)秀作品。

參考文獻:

[1][美]希倫•A•洛厄里等,劉海龍譯.大眾傳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168.

[2]任婷,吳憲忠.奧運歌曲《北京歡迎你》的篇章語言學分析[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0(6):92-94.

作者:黃德俊 單位:南京藝術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