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東北方言民間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一、東北語言的表現(xiàn)形式
東北二人轉又叫做小秧歌,蹦蹦戲。它根植于民間鄉(xiāng)土文化,是東北民間的一門說唱藝術;人們邊唱邊說,載歌載舞。二人轉既不完全是戲曲,也不是完整的歌舞,更不是完全的小品。它是東北民間藝術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民間的說唱藝術。說與唱都是二人轉中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在二人轉中的地位尤其突出,而東北方言的使用不僅使二人轉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又將二人轉人物的性格表現(xiàn)的更加鮮明,說口更具有幽默感、詼諧感。東北方言作為民間口頭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更是一種異形的藝術。在普通話交流過程中夾雜著方言,使人在交流時更感到新鮮、親切。而東北二人轉并不是完全將東北話與普通話進行簡單的相加。而是將其化入關東人的性格當中,成為表達思想、表現(xiàn)鮮明人物性格的外衣,寓鮮明的個性于繪聲繪色,聲情并茂之中。使觀眾聽完后有如臨其境,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之感。但由于民間藝人的文化差異,藝人們往往融入通俗易懂的土語將難懂的詞匯進行更改并在更加寬廣的語境當中傳播開來,成為可觀可聽可懂的語言世界。而東北二人轉中讓人熟悉的方言與土話更好地給其注入的鮮活的生命力,更給東北人一種語境的回歸感。二人轉東北味十足的通俗唱腔時任何文化層次,任何地域的人都能聽得懂,想得明白的,更使人們覺得東北人民親切如自家人,東北話如家常嘮嗑所用的語言。
二、東北方言的發(fā)展趨勢
作為人類社會活動的交流工具,任何語言的發(fā)展都與經(jīng)濟、文化及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變遷存在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方言作為民間性、地域性的口頭語言也在這些方面的影響下不斷發(fā)生改變。隨著社會不斷向前進步與人們生活方式不斷發(fā)生改變,舊的生活方式及與其相對應的方言正在逐漸消亡。如“巴鋸子”過去用來形容一種用于連接與固定的工具,隨著工具使用頻率的減少,這個詞的使用率已經(jīng)很低。而隨著社會不斷變遷發(fā)展,許多新興詞匯也逐漸流行起來,如“帶價兒”“帶勁兒”都用來形容人們的樣子與氣質很好。另外,盡管方言具有地域性,但隨著各類小品及影視劇的推廣與播放,東北方言的許多詞語不僅走出了方言的地域化限制,更在全國范圍內(nèi)被廣泛接受與使用。如人們目前使用頻率比較高的“嘚瑟”。這一次在東北方言中使用頻率較高,而在普通話中難以找到意義相仿的詞匯進行代替,因此在不同場合及語境中經(jīng)常不同意味。如指人做事張揚或愛顯擺、賣弄;也可表現(xiàn)為受到寒冷或感到害怕時發(fā)抖、哆嗦等。在豐富的含義上加上干凈色彩濃厚,更易在小品集影視劇頻繁出現(xiàn)。
三、結語
方言是歷史與空間不斷變化的產(chǎn)物。東北這塊廣袤的土地經(jīng)過歷史的沉淀、民族的融合與地理的阻隔,逐漸形成形象生動、直白夸張、干凈色彩濃厚、表現(xiàn)力與親和力極強的東北方言。它不僅代表了東北民間的藝術之根,更使東北地域特色文化的載體。東北方言與土語凝聚在一起更好地體現(xiàn)出東北人民直率、質樸、豪放、熱情的性格特點。語言個性就是藝術的個性,文化的個性。東北方言以其獨特的審美魅力使東北民間藝術與文化更加別具一格,獨樹一幟。
作者:施立學 傅堯 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