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傣族剪紙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運用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傣族剪紙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運用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傣族剪紙在小學美術教學的運用

摘要:1985年我國對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實行對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我國地方課程的設置不僅僅是少數民族群眾的傳承愿望,更是在快速發(fā)展時代背景下中國對文化多元的期待。傣族剪紙有著一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最早是用于祭祀的紙幡,后經中原及佛教文化的沖擊下被廣泛用于宗教活動、喪葬、喜慶和裝飾等方面,具有濃郁的宗教藝術特色,剪紙作品極具玩味性。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傣族剪紙引入小學美術教學中,調動學生學習本土文化的積極性,形成地域文化認同感,極大地充實了教學內容,促進學生的綜合全方位發(fā)展。同時地方特色與美術課程相結合也讓傣族民間文化有了更好的傳承和發(fā)展。

關鍵詞:傣族剪紙少數民族小學美術教育

傣族有著舉不勝舉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例如傣族潑水節(jié)、曼陀羅制陶工藝、葫蘆絲、孔雀舞等。而傣族剪紙是國家第一批被錄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行列中,是傣族歷史長河里文化凝萃的最具特色的表現形式之一。傣族剪紙最初是用于祭祀時使用的紙幡,經佛教和中原文化的洗禮下完善成為現在廣泛用途的形式。傣族剪紙的內容往往是反映著傣族人民的生產生活和名族審美情趣,所以圖案喜歡使用大象、孔雀、金色佛塔等,象征了傣族人民的能歌善舞、勤勞勇敢、樸實善良。在顏色運用上十分注意場合,喜事多用金色、紅色、綠色、黃色,喪事則用藍色、紫色[1-3]。小學美術課程要求學生動手實踐創(chuàng)新的同時學習美術表現方法,擁有獨立客觀的審美態(tài)度以及對文化傳承發(fā)展的理解。將傣族剪紙與小學美術的課程結合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tài)傳承的又一途徑。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往往是通過口耳相傳、世代繼承得以延續(xù)。而傣族剪紙引用到小學美術課程中是一種基于民族文化傳承的課程化知識轉換。將基礎入門的方法知識化系統化的進行教授,一方面是對傣族剪紙文化藝術的傳承弘揚,另一方面是對地方小學美術課程的豐富。非物質文化具有各式各樣的特點,保護與傳承的方式要根據特點來進行。

1傣族剪紙的發(fā)展現狀

位于中國邊陲地區(qū)的傣族歷史源遠流長,是我國多元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傣族分布較為集中主要為云南南部也是泰國越南的主體民族。景谷位于云南省普洱市中部偏西,以傣族彝族為首的多名族聚居自制縣,有著佛教圣地的美稱。霞蔚云海、水秀山明都是景谷得天獨厚的美育條件。每年都有的固定節(jié)日例如潑水節(jié)、開門節(jié)、花街節(jié)等等。景谷縣的一花一木都透露出民族的美感,公園校園的建筑風格大多也以傣族特色為原型,渾然天成名族的藝術氛圍熏陶著這里的每一個學者。傣族剪紙的技巧豐富、內涵特殊,對于傳承人的手藝要求不低。在這個人均GDP迅速增長的社會,經濟效益總是當代年輕人最為關注的一點。而剪紙帶來的經濟效益較低,剪紙藝人收入微薄導致多數年輕人不愿意從事剪紙行業(yè)。德宏芒市是傣族剪紙最集中的地方,也是傣族剪紙發(fā)展狀況最好的地方,一個傣族寨子里大部分的村民都能剪紙,一個老剪紙藝人剪紙時往往年輕人能夠模仿著做,這是傣族剪紙發(fā)展最好的地區(qū)的狀況。但是除德宏外的傣族寨子里會剪紙的藝人有一兩個都是珍貴的。例如景谷傣族寨子里會剪紙的手藝人遠遠不及芒市地區(qū),精通剪紙的手藝人一般都是年事已高,傣族剪紙的傳承面臨著嚴峻的情境。

2小學美術與傣族剪紙相結合的課程實施

2.1傣族剪紙藝術價值和文化歷史貫穿教學過程。傣族剪紙起源時間早發(fā)展歷史豐富,運用范圍廣,與普通剪紙相較傣族剪紙更多的是紙張使用和圖案元素的不同。傣族藝術元素五彩繽紛大多富有宗教元素,善用孔雀、大象、牛羊、荷花蓮花等動植物。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基本的傣族剪紙方法、認識傣族元素的同時,應該使學生感受到濃郁的傣族藝術文化,要利用地方獨特的少數名族生活背景對教學活動加以輔助。傣族藝術文化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學生應該在剪紙學習過程中同時了解到其他傣族藝術形式,在課程結束后應該有獨立客觀的欣賞傣族藝術作品的能力。運用到課堂中,在課堂開始時教師播放了楊麗萍老師的(雀之靈)舞蹈視頻進行教學的導入,視頻結束后,教師用了傣族方言與學生問候,學生表現出了極大的學習興趣,提出問題:除了孔雀舞之外同學們還知道傣族還有什么藝術形式呢?學生積極踴躍的回答,教師趁熱打鐵代入課題傣族剪紙。學生學習態(tài)度積極對于家鄉(xiāng)的文化渴望有更進一步的了解,而有些對家鄉(xiāng)文化有所了解的學生更是躍躍欲試想要表達。在這個教學導入過程中,教師加入有趣的視頻和方言的形式,小學階段學生的心智是能夠觀察到身邊的一些事物特征的,所以當這些學生在日常中觀察到的細微事物出現在課堂上時,能夠最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表達能力,而這些細微的事物例如孔雀、金色等元素正是潛藏在日常生活里傣族的藝術表達。2.2教學實施中直觀示范法與現場教學相結合。傣族剪紙的藝術特色別具一格,傣族剪紙的紙張一般顏色鮮艷,方式分鑿和剪,有經驗者往往能不需要起稿便可直接剪,鑿的方式則需要圖稿。根據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里提到的“教學的恰切秩序應該從自然去借來,不能受到任何的障礙?!倍紤]到小學生的可接受性,選用剪的方式來與課程相結合,可操作性強的同時簡單易懂,其次是不應該選用太復雜的圖案。課程中在剪紙的手工課中加入傣族剪紙的元素,適合由教師現場示范后學生親手實踐的方式來進行。運用到課堂中,在課程示范中先將事先制作完成的傣族剪紙作品展示,講授傣族剪紙使用的紙張和普通紙張之間的區(qū)別:傣族剪紙會使用自己制作的構皮紙,顏色會選用鮮艷的紅色黃色藍色等。之后挑出局部進行分析和現場示范,示范的時候注意學生的接受能力由易到難。例如,在傣族姑娘的完整剪紙作品內范圍縮至單獨傣族姑娘的服飾紋案或者傣族姑娘的輪廓。學生開始學習教師的剪紙技法,臨摹傣族元素剪紙作品。掌握技法是實踐課堂中重要的一環(huán),教師巡視指導的時候注意觀察學生用具方式、剪紙方法。2.3課后拓展貼實少數名族生活背景。教育學家烏申斯基提到“一般來說,兒童是依靠形式、顏色、聲音和感覺來進行思維的。”美術課程的任務不宜太復雜,在布置課后作業(yè)的時候,應該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和發(fā)揚與繼承地方少數民族的文化精華。在地方少數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引導學生拓展文化視野格局。實踐則是能讓學生直接感受社會及名族文化交融的最直觀最有效的方法,在實踐中讓學生了解傣族傳統、感受傣族風情、欣賞傣族藝術。所以,在課堂接近尾聲時,教師引導學生回顧課程總結教學內容,布置作業(yè)的時候教師注意到景谷有諸多佛寺(當地人稱緬寺)共計108座,其中最具有400余年歷史的“塔包樹,樹包塔”更是當地傣族人民傳統文化的象征符號。教師留下作業(yè)布置:去過“塔包樹,樹包塔”的同學很多,可是同學們有沒有仔細觀察緬寺的建筑喜歡用什么形狀什么顏色,建筑內的裝飾喜歡用什么圖案呢。這是從側面引導學生在課后去了解傣族的建筑風格、裝飾藝術特點。面對小學生不應該直接提出去觀察建筑風格或者是裝飾特點,而是讓他們去觀察形狀顏色符號,更加符合小學生的年齡特征。

3結語

“藝術來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睂亦l(xiāng)文化的熱愛,對祖國每一片土壤的熱愛,不僅是作為義務教育下的小學生基本要求,更是對美術教育有著重要的作用,它為美術創(chuàng)作奠定了基石,讓美術作品有了進一步的提升。因此,將美術作品賦予思想感情和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是美術教育中將其升華的重要過程。注重學生在學習美術過程中思想價值的提高,從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形成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的價值觀,激發(fā)起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的意識。美術教育要求教育者培養(yǎng)學生欣賞美、發(fā)現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這是素質教育的重要一環(huán)。對傣族地方課程的開發(fā)和建設,極大地豐富了地方小學美術課程的教學質量,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美術能力,升華了名族文化認知格局。教育者應該更多開發(fā)與建設地方課程,少數名族的藝術與一些現代藝術息息相關,兩者之間如何更好的融合是教育工作者更應該去積極研究的。將美術知識與地方文化相連接好,關注學生的美術能力培養(yǎng),使學生在認識家鄉(xiāng)少數名族的同時培養(yǎng)熱愛家鄉(xiāng)的情懷,感受中國夢的偉大名族復興。

參考文獻:

[1]楊蘊希.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課程的知識生成探析[J].貴州社會科學,2019(08):87-93.

[2]張雨薇.小學英語課程與地方課程相結合的實踐探究[J].遼寧教育,2019(01):86-87.

[3]盛媛媛.淺析陜北剪紙在中學美術教學中的運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21):131+133.

作者:李思霖 單位:紅河學院工藝美術系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