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水利工程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水利工程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水利工程論文

1水利工程中水土流失的特點

水利工程是一項浩大的土木工程,工程建設涉及道路修建、場地平整、取土采料、大壩基礎、岸坡開挖、棄土棄渣堆放、移民安置等項目。具有土石方量巨大、占地范圍較廣、施工周期較長、棄渣量多、點線布置等特點。例如北京市永定河生態(tài)治理工程,河段治理長度M.2km,土方開挖455.6萬m3,回填種植土148萬m3,綠化面積278萬m2,整個工程區(qū)域面積達608hm2,充分體現了上述水利工程的各項特點。因此,在土石方量巨大,施工范圍廣的情況下,水土流失在水利工程中變得不可避免,且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1水土流失以點狀、線狀分布

水利工程場內外的施工道路線路長,道路布設多沿江河兩岸布置,施工中土石方易滾落至下游,占壓植被,甚至滾落入河,破壞沿線植被,形成裸露邊坡,造成水土流失。同時,大壩、料場、渣場及生產生活等設施呈點狀布設,大壩壩基、岸坡開挖、場地平整、料場開采、棄渣堆棄均將擾動原地貌,破壞占壓植被,形成裸露面,引發(fā)水土流失。

1.2破壞占壓植被,經擾動后增加植被恢復難度

水利工程占用林草地大,工程占地不僅破壞了原有植被,而且改變了其利用現狀,而且水利工程中有大量的永久占地,永久占地被硬化或建筑物占壓,難以恢復植被,使原有水土保持功能損失。同時,經施工擾動后的地表被壓實,且多為土石混合,使土壤肥力下降,增加植被恢復難度。

1.3土石方量大、棄渣多,人為水土流失嚴重

水利工程的特點決定了工程本身會產生大量的土石方挖運。例如北京市通州區(qū)運潮減河治理工程,其土方開挖量為303.54萬m3,土方回填量為28.42萬m3,棄渣量為123.73萬m3。大量的土石方挖填、堆棄不僅形成裸露面,為水土流失創(chuàng)造條件,而且松散堆猹體成為人為水土流失的重要源頭。

1.4工程項目多,水土流失形式多樣

水利工程項目涉及道路、場地平整、土方開挖回填等眾多施工項目,因工程施工可能引發(fā)的水土流失形式多樣,主要表現為由水力和重力作用引發(fā)的滅蝕、面蝕、溝蝕、山洪侵蝕、崩塌、滑坡,甚至可能引發(fā)石洪、泥流。

1.5水土流失重點時段為施工前期

水利工程在“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期為土石方挖填的高峰期,在項目施工的同時,水土保持措施尚未實施或未完全發(fā)揮固土保水的功能,地表面裸露,是水土流失的重點時段。

2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的幾項技術

我國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設主要以工程措施為主,措施布設先是滿足主體工程的要求,對不穩(wěn)定邊坡、堆體、場地等擾動區(qū)多采用工程治理,導致水土資源保護、生態(tài)措施沒有得到有效落實,防治模式難以滿足我國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形成的要求。按照生態(tài)修復理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應注重保護、轉變觀念、重視改良、合理配置重建結構。下面通過北京市永定河生態(tài)治理工程這一案例,分析幾種主要的生態(tài)修復方法和措施:

2.1保護表層種植土,確保生態(tài)修復植物重建旳土壤資源

土壤是生態(tài)修復措施必不可少的重要資源,土壤資源的數量、質量同生態(tài)修復的效果密切相關。在水利工程“三通一平”等工程施工時,表層種植土往往同開挖棄渣堆至渣場,或被回填掩埋,因開挖、回填施工具有不可逆轉性,在后期跡地生態(tài)修復植被重建時,短缺的表層種植土成為重要制約因素,直接影響到植物措施實施的質量,甚至能否實施也是個問題。因此,開展表層種植土收集儲存是水利工程實施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的重要前提。永定河是北京的母親河,歷史悠久,河道經過長時間逐漸形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沙坑,由于坑壁陡峭,大部分卵礫石裸露地表,部分地段分布有雜填土,因此,在河道主體工程施工之前,特別區(qū)分了雜填土和原有種植土,將雜填土運棄后,留下了原有種植土,為后期綠化工程做好了準備。

2.2減少生態(tài)植被的破壞,維護其原有生態(tài)系統(tǒng)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減少對現有生態(tài)植被的破壞,維護其有生態(tài)系統(tǒng)是最有效的生態(tài)修復途徑。水利工程施工擾動面大,原地表植被被擾動破壞后,將散失其生態(tài)功能,被施工裸露地所取代,不僅造成水土流失,而且增加植被重建難度。水利工程施工雖然在征地紅線范圍內進行,但并非紅線范圍內可以隨意進行施工擾動。施工中應避開植被良好區(qū),控制施工占地,提高場地重復利用效率》在永定河河道治理過程中,由于工程的三家店水庫段屬于植被良好的地段,為了避開施工臨時占地對現有植被的破壞,于是將施工臨時占地往下游移動了800m,同時對土方開挖回填重新平衡,避免因施工臨時占地位置變化造成工程投資的增加。

2.3轉變治理模式觀念,采用新型生態(tài)修復技術

裸露邊坡遍布水利工程施工現場,根據所處位置和其重要性多采用噴錨等工程措施防護,此類工程措施雖然保證邊坡的永久穩(wěn)定,但改變了土地利用類型,降水難以滲人,隔離了原邊坡的水汽微循環(huán)系統(tǒng),生態(tài)系統(tǒng)難以自我恢復。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噴混凝土、植生槽等新型技術巳成為開發(fā)建設項目生態(tài)修復的主要技術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效果。永定河河道生態(tài)治理采用了新型的護岸材料,主要以連柴柳枝與各種柔性護岸相互結合,柳枝可用作護岸中的柵欄、筑堤的材料,也可以當作附生海苔的材料使用,這些枝條也被稱作“柳木"或“枝柴”,可形成連柴柵欄植物護岸的形式。加工連柴柵欄需要長度約為1.5?3.0m、直徑10?25mm的枝條,并需要應用活木樁(長度約為0.8m)、死木樁(長度約為0.7?0.9m)和粗麻繩若干(直徑5?30mm)對連柴柵欄進行錨固。這種新型的生態(tài)護岸,可促進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交換,滯洪補枯、調節(jié)水位,恢復河中動植物的生長,利用動植物自身的功能凈化水體。這種護岸既能穩(wěn)定河床,又能種植蘆葦、菖蒲、鳶尾等高等級的水生植物和水柳等根系較為發(fā)達的樹種等水邊植物,形成自然的水陸過渡帶,使河岸趨于自然形態(tài),從而更好地形成河流生物鏈,同時,水邊植物可以削減波浪對河道沖刷影響。

2.4綜合恢復,重視土壤改良和植物配置

在傳統(tǒng)的水利工程水土保持建設中,人工植物措施類型和植物物種單一,缺乏多樣性,同時,土地經施工擾動后,土壤板結,肥力降低,有機質減少,直接恢復植被將影響其生長效果,以至植被恢復后生態(tài)效益低下,易退化。如在水利工程網格梁植草護坡施工時,在網格梁完成施工后,未經土壤改良便散播單一草籽,其邊坡生態(tài)效果極差。因此,實際施工中,應在網格梁內先進行除雜整治,然后覆蓋種植土30?40cm,選擇狗牙根、紫花苜蓿、三角梅、黃花槐等進行草、灌配置,效果會非常好。要注意的是,在植被重建前,應對施工跡地進行除雜清理,所有植物根系、種籽需建植在肥沃的種植土上,以保證植物生長效果。

2.5用于水利工程生態(tài)修復的植物物種

在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植物物種的選擇上,應遵循以下原則:植物物種應適合項目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同當地物種不互克;耐貧瘠、耐干旱、抗逆;速生、管理粗放,應優(yōu)先考慮能固氮的物種;生態(tài)效益明顯,兼具景觀觀賞性;在不同區(qū)域的建植時,應考慮植物根系對工程的影響。永定河河道生態(tài)治理工程的植物景觀設計理念是形成以溪流濕地為主的生態(tài)景觀帶,故此在地被植物材質的選擇上,主要選擇了適合沙質土壤條件的地被植物,如紫花地丁、二月蘭、麥冬等,這些地被具有耐瘠薄、生命力強等多種特點,便于后斯粗放式的養(yǎng)護管理。在植物材質的應用上,以混播為主,打造大色塊的大地景觀效果,形成單一色調,多種材質。同時,將河道根據三年一遇洪水線劃分成多個區(qū)域,根據植物的特點合理布置,力求體現自然生態(tài)的設計理念。護坡覆土較厚,土壤條件干燥,故此以各種旱生草本組合搭配灌木,形成大面積單一色塊的地被植物效果。三年一遇洪水線以上覆土相對較厚,且離水面有一定的距離,相對來說比較干旱,故此種植主要以灌喬為主。喬灌下較陰處,種植耐陰的單一品種,如麥冬、二月蘭、白三葉等。在陽光充足的地方種植各種旱生草本組合,形成綴花草坪。三年一遇洪水線以內土壤條件比較濕潤,種植以各種濕生組合為主,局部種植單一開花植物品種,如馬藺、鳶尾、花葉芒等。濕生組合以開紅花植物為主,主要為紅蓼、紅花酔架草、沼生柳葉菜按2:1:1的比例混播。湖岸線高程1.5m內搭配多種挺水及浮水植物,豐富水面景觀,形成了門城湖、蓮石湖、宛平湖、曉月湖等幾個重要湖面景觀。主要的植物品種有荷花、荇菜、再力花、梭魚草、鳳眼蓮等。

3結論及建議

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已被參建各方所重視,打造綠色水利工程已成為水利人的奮斗目標,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也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在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中,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大壩兩岸邊坡噴錯支護范圍偏大,限制了生態(tài)修復措施的實施;不注重對表層種植土的保護,影響后期植被生長質量和效果;植物物種單一,易退化;植物措施建植后再次破壞嚴重;石質堆渣場防護仍為漿砌石擋墻加砌石護面的模式,需進一步改進。針對水利工程水土保持生態(tài)修復存在的上述問題,提出以下建議:在工程設計施工時,在保證邊坡穩(wěn)定的前提下,應減少邊坡的開挖范圍;對穩(wěn)定的開挖邊坡可采用噴混植生態(tài)恢復邊坡植被;經工程支護的邊坡應預留植生槽、生態(tài)籠磚等復綠技術的設置空間;在水土保持設計、施工布置時應規(guī)劃表土堆存場,招標文件中應明確施工單位表土保護責任,建議表土收集儲存施工單獨委托單位承擔;根據項目所在地氣候條件’選擇多種優(yōu)勢鄉(xiāng)土植物物種作為植物重建物種,植物配置應為喬、灌、草;施工跡地植物措施建植后應建立管護制度,減少施工及人員對植被的干擾和破壞;轉變渣場的防護形式,對經沉降、削坡穩(wěn)定的渣體可采用生態(tài)袋進行護腳防護和坡面保護,渣體頂面覆土后按喬、灌、草配置林草措施。

作者:劉自琳 王春柏 王可 單位:北京市水利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 北京市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