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社交網絡下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社交網絡下思想政治教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社交網絡下思想政治教育論文

一、社交網絡的興起及其對大學生的影響

自2006年以來,以SNS(SocialNetworkingService)為代表的“社會性網絡服務”成為互聯(lián)網上的新興詞語之一,它將以前所有Web2.0的功能整合在一起,使個人可以將現(xiàn)實世界的社交圈子移植到網絡環(huán)境中,建立起屬于自己的虛擬的社交圈子。人人網是目前我國最具代表性的社交網站,它立足于大學校園,集門戶網站、QQ空間、博客群落等多種網絡社區(qū)特征于一身,鼓勵實名制,模擬現(xiàn)實人際交往,影響已超過以web1.0為主干技術建立起來的各種紅色網站、主題教育網站,成為當代大學生最主要的網絡集散地。而微博、微信等新興社交網絡平臺和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等新興移動傳媒的快速發(fā)展,又給大學生的網絡生存增添了新的特征。根據北京科技大學的調查,學生每天的網絡(含移動網絡)使用時間平均在3小時以上,其中69%的學生將以電腦和手機為終端的媒體閱讀作為使用網絡的最主要活動。[1]今天的很多大學生,無論上課走神、等人無聊、休息閑暇時,還是食堂吃飯、教室自習、圖書館看書時,都會習慣性地拿出手機、連上wifi隨時進行媒體閱讀。

(一)積極影響

第一,滿足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需求。借助于社交網絡這一平臺,實名注冊的大學生可以同自己熟識的同學、朋友,乃至關注、崇拜的社會名人建立“好友”關系,面向他們自己的狀態(tài)和日志,同時瀏覽他們的狀態(tài)和日志,由此在虛擬空間編織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社交圈子。而進入圈子的每一個人又都可以編織以自己為中心的另外的圈子,一個圈子中的一個人或瀏覽過的信息,能夠迅速為圈子中的其他人瀏覽,進而跨越本圈子,在“好友”的圈子中以及“好友”的“好友”的圈子中快速地傳播開來。這樣,社交網絡不僅呈現(xiàn)了人們在現(xiàn)實世界的交往,而且把這種交往進一步延伸至虛擬空間,在滿足當下交往需求的同時,又刺激產生新的交往需求并予以滿足。第二,滿足了大學生心理體驗的需求。大學生具有強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而社交網絡中的信息不僅內容新穎、覆蓋面廣,而且相對于主流媒體更具多元化色彩,在上面,大學生更容易看到一些非主流觀點,這正好迎合了他們的心理需求。同時,相對于其他人群,大學生具有更強烈的自我表達愿望,樂于在公眾面前展現(xiàn)自己的觀點,社交網絡正好為他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平臺,使他們可以在上面就自己關心的任何人、任何事發(fā)表意見并分享、討論。另外,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也難免會遇到一些麻煩,進而影響身心健康,社交網絡實際上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宣泄不良情緒的通道,使他們即時表達自己的心理感受,同時在“好友”的回復中得到撫慰和支持。第三,滿足了自我教育的需求。在社交網絡上,海量信息的傳播更加方便、快捷,大學生可以憑借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不同形式、不同層次的信息內容,甚至訂閱自己喜歡的公共主頁,隨時隨地瀏覽、評論和分享,這其實就是自我教育的過程。而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學者、名人也都在社交網絡實名注冊,并經常在上面發(fā)表自己的意見、表達自己的觀點,力圖成為一定范圍內的意見領袖。通過與他們建立“好友”關系,大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這些通常只是站在講臺上或停留在書刊中的學者、名人,并同他們雙向互動,在不自覺中完成自我教育。

(二)負面影響

當然,社交網絡是一把雙刃劍,利用不好也會帶來一些負面影響。對大學生來說,如果過度沉溺于其中,無暇顧及現(xiàn)實世界的人際交往,就等于把自己封閉在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中。長此以往,必將降低現(xiàn)實交往的能力,造成各種人際障礙。而頻繁使用社交網絡以至形成心理依賴,更可能會影響大學生正常的學習生活。調查顯示,77%的大學生表示上課時間利用手機訪問過社交網站,其中,22%的大學生經常在上課時間利用手機訪問社交網站,48%的大學生認為社交網絡影響了自己正常的學習生活,8%的大學生表示總想訪問社交網絡看看好友的新鮮事,控制不住自己。[2]此外,社交網絡上的信息不僅海量而且多元,主流的和非主流的、正面的和反面的、高雅的和低俗的、紅色的和黃色的共聚于一個平臺,競相對大學生施加影響。大學生因其特殊年齡階段的好奇、逆反心理,很容易被一些非主流信息吸引,而對主流信息熟視無睹、淡漠反感。這可能極大地擾亂他們的思想,使他們在海量、多元的信息中真?zhèn)坞y辨、方向迷失。

二、社交網絡對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沖擊

(一)教育主體:由網站管理者到主流意見領袖

網絡技術的進步拓展了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間和渠道,同時也改變了其主客體關系。在web1.0時代,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網站管理者和與之相關的網站編輯、網絡評論員等。相對于受教育者,他們一般具有較高的權威和地位,兼具信息傳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雙重身份,扮演著信息“把關人”的角色,決定著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這樣雖然可以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過程進行有效管控,但對其實際效果,即受教育者最終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了教育內容的影響、排除了負面信息的干擾,就很難把握了。社交網絡的興起,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發(fā)生了重大轉變。任何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創(chuàng)制者、者,而其創(chuàng)制、的信息又可以很快地在自己的“好友”中傳播開來。每一個“好友”在接受信息的同時,就已經成為了信息進一步傳播的節(jié)點。一個節(jié)點緊連著另一個節(jié)點,信息在短時間內就可以在熟人之間、熟人的熟人之間迅速傳播開來。如此放大效應,使得某些在網上熱傳的信息很難確定哪兒才是真正的源頭和中心點,信息的創(chuàng)制和已不再是某些權威組織、權威人物的專屬了。任何人只要愿意都可以成為信息傳播的源頭和中心點,都可以有意無意地對他人施加影響,實際上扮演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角色。在社交網絡上,最能成功扮演這一角色的是被主流意識形態(tài)所武裝、極具個人魅力、深受網民愛戴并被追隨的人,他們一般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科學的理論指導、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既能以大眾化的語言從正面闡發(fā)觀點、引領輿論,又能以犀利的文筆從反面澄清迷霧、批判錯誤。事實上,今天的社交網絡上已經出現(xiàn)了這樣一批主流意見領袖,其平民化、多元化、復雜化的特點,已經對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的權威性、影響力帶來了挑戰(zhàn)。

(二)教育客體: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參與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是一個主體作用于客體、主體對客體施加思想政治影響的過程。但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教育客體接受的信息日益多元多樣,教育主體在信息占有上的絕對優(yōu)勢不復存在。在這種情勢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運而生,既適應了大學生接受信息方式的變化,也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和效果。但進入web2.0時代后,其單向灌輸、一對多的信息傳播方式已經很難引起長時間浸泡于網絡,習慣于簡單擷取多元化、碎片化信息的大學生的特別關注,更不用說達到預期效果了。根據史鐵杰對安徽4所高校的調查,在548名學生中,曾經上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116人,占調查總體的21.2%;沒有上過的432人,占調查總體的78.8%。在曾經上過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學生中,只有3人經常性瀏覽,另外34%的學生不定期瀏覽,56%的學生很少或偶爾瀏覽。[3]胡虹霞對北京高校的調查也同樣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點擊率并不理想。在1,487份有效問卷中,對“你是否經常訪問思想政治教育網站”的問題,回答“經?!钡恼?7%,“不了解”的占43%,“知道但從來不上”的占6%,“很少上”的占24%。[4]之所以出現(xiàn)這種局面,重要原因之一是當代大學生成長于網絡時代,網絡文化重塑了他們的特質:思維活躍,充滿獵奇和好強心理,樂于接受新生事物,自主意識和獨立性強??墒?,以他們?yōu)榛緦ο蟮膫鹘y(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仍固守于正面信息的單向灌輸,這固然突出了教育主體的主導傾向,但也忽視了教育客體的新變化,沒有給他們提供同教育主體和其他教育客體溝通交流的機會,結果使教育客體在面對“高大”的教育主體和“正確”的教育內容時,要么冷面漠視,要么消極抵制。事實上,在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作為教育客體的大學生在Web2.0時代已經整體上轉移到了社交網絡,他們不再是純粹的教育客體了,而是具備了一定的主體性。對特定的教育內容,關注還是不關注,接受還是不接受,是按照教育主體的意圖接受還是根據自己的理解接受,是完全止步于個人接受還是傳遞給更多的人接受,都由教育客體自己決定。此時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還是偏重于教育內容的單方面演示,而不因勢利導地吸引已經具備一定主體性的教育客體積極參與,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甚至無功而返。

(三)教育內容:由主流、正面到多元、多面

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大多是通過建立各種形式的主題教育網站,把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國內外新聞時事、校園文化和資訊等“搬家”上網。好像網站建成了、欄目開辟了、內容上傳了,也就萬事大吉了。長時間不對網站內容作更新,即使作了更新,也是將更多更新的文字資料“搬家”上網。整個網站孤零零地擺在那兒,長期維持著極低的訪問量。有的網站似乎也注意到了這一點,為了渲染氣氛、追求效果,大量堆積圖片、鏈接視頻,甚至增設專門的娛樂板塊,結果訪問量上來了,但本質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卻被排擠了、冷落了。尤其是進入Web2.0時代以來,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大學生浸泡于網絡的時間越來越長。網上的輿論熱點吸引著他們的眼球,網上的輿論方向影響著他們的思想,網絡儼然已成為繼課內第一課堂和課外第二課堂之后的“第三課堂”。在這個課堂上,海量信息搭載上手機終端,既為大學生創(chuàng)造了便捷的媒體閱讀,也使大學生擁有了充足的“課堂時間”。全天候地上網就是全天候地接受信息,也就是全天候地接受信息背后的意識形態(tài)影響,接受信息者、傳播者主導的思想政治教育。這種教育沒有明確的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大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作簡單取舍和個性化解讀。在此過程中,社會上的網絡大V和校園中的網絡明星實際上發(fā)揮著“指導教師”的作用,他們響亮的名聲、犀利的觀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此時,如果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囿于嚴謹宏大的官方敘事系統(tǒng),堅守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絕對高地,盡管其立場很鮮明、觀點很正確、邏輯很嚴謹、語言很精準,但也難以引起大學生的普遍關注,在社交網絡上不但不能“火”起來,相反會被譏諷為“CCTV體”、“人民日報體”,遭到無厘頭的嘲弄或謾罵。而能夠在社交網絡上“火”起來的文章,要么是觀點另類,區(qū)別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甚至與其相對抗,要么是風格迥異,使用網上流行的語言、文體和表現(xiàn)形式。這樣的觀點外裹這樣的風格,正好迎合大學生的獵奇、叛逆心理,當他們覺著“好玩”“、有意思”而去關注、分享時,長期受教育中形成的政治認同也就逐漸被消解了。

(四)教育形式:由平面展示到立體互動

網絡時代的到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教育主體可以把批量的教育內容上傳到網上,教育客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接受教育。這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發(fā)生的場域,也尊重并體現(xiàn)了教育客體的主動性,但這并沒有改變一般思想政治教育自上而下的單向灌輸方式,同樣的內容不會因為“搬家”上網就贏得教育客體的特別青睞。也有網站試圖改變這種狀態(tài),通過設立留言板和BBS討論區(qū)等,吸引大學生參與熱點話題的討論。但什么樣的話題可以討論,什么樣的話題必須回避,什么樣的跟帖可以放行,什么樣的跟帖必須刪除,還是由作為教育主體的網站管理者決定。所以,傳統(tǒng)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教育內容的平面展示,本就不多的線上互動也被限定在教育主體鋪設的軌道上。進入Web2.0時代后,這種平面展示的教育形式遭到了嚴峻挑戰(zhàn)。一方面,大學生的媒體聚集和信息獲取方式發(fā)生了根本變化。根據北京科技大學的調查,在報刊、廣播、電視和網絡等多種媒體中,87.6%的學生將網絡作為獲取信息的第一渠道,其中76.5%的學生采用手機或ipad閱讀;在學生每天從網絡獲取的有效信息中,43%來源于社交網絡分享,32%來源于新聞客戶端,15%來源于門戶網站。[5]另一方面,社交網絡中的話語權已經下降并分散至每個普通網民,一篇文章、一個觀點能夠在網民中傳播開來甚至主導網絡輿論,往往不是因為它出自于某個權威人物、權威機構之手,而是因為它的內容、觀點、語言風格符合廣大網民的口味。所以,隨著Web2.0時代的“權威”從草根中間產生,而Web1.0時代的“權威”則被高高置頂。與此同時,由于社交網絡的所有用戶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任何用戶發(fā)表的觀點都可能引來持不同觀點的其他用戶的反擊,而且這種反擊是海量的、實時的,其中還不乏一些過激情緒、負面觀點。對此,如果還是采用過濾、刪除等手段簡單處理,除了表現(xiàn)出教育者的不自信外,也很容易引起受教育者的反感,更談不上對網絡輿論的正面引導了。所以,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調整其方式,不能再單純依靠簡單管理來確保正確思想的主導地位,而是要大力培植體制內的主流意見領袖,學會勸服,敢于同異見人士正面交鋒,只有在交鋒中取得勝利,才能從根本上引導“沉默的大多數”。

三、社交網絡上新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構建

面對社交網絡帶來的巨大沖擊,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曲高和寡、生硬說教的話語中高位徘徊,也不能在四平八穩(wěn)、逃避爭論的策略下畏縮不前,它必須大膽地走出來,努力在人人網、微博、微信等社交網絡新平臺上開辟新陣地,用大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搶灘網絡輿論和大學生思想的制高點,在Web2.0時代闖出一條新生路,成就一番新業(yè)績。近年來,我校在這方面進行了不少有益探索。

(一)廣布渠道,搭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媒體神經網絡

針對當代大學生網絡化生存、碎片化思考的特點,搭設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新模式,必須廣泛開拓媒體渠道,在繼續(xù)用好線下教育載體的基礎上,全面建成涵蓋學生成長全過程的校園網絡服務體系。第一,以服務學生成長為導向,建設全方位的校園網絡。目前,我校已建成“迎新網”、“5470”(我是青年)、“就業(yè)指導”等多個學生工作網站,使新生入學教育、主題黨團日活動、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課程管理、學術科技競賽申報與分享、創(chuàng)業(yè)模擬與交流、素質拓展學分認證等都可以在網上實現(xiàn),網絡的觸角已經深深植入學生學習生活的全過程。第二,以引領學生思想為目標,搶占多樣化的新媒體陣地。針對當代大學生幾乎100%使用新媒體的情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保持生機、取得實效,就必須在新媒體中布局發(fā)聲。近年來,我校認真研究學生使用新媒體的格局,按照“學生在哪里媒體就在哪里”的原則,建立起了集“Z-北科大青年”網絡報紙、“e-北科大青年”微博和人人網主頁、“W-北科大青年”微信平臺、“M-北科大青年”手機報、“V-北科大青年”讀書會、“Q-北科青梅”手機客戶端等為一體的新媒體神經網絡,有效覆蓋全體學生。

(二)深挖內容,打造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校園輿論場

第一,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正面引導社會熱點話題。要通過對大學生思想動向的實時觀測,準確把握他們關注的社會熱點話題,進而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設置議程,策劃討論,先入為主地占據思想制高點,后發(fā)制人地同錯誤觀點正面交鋒,達到弘揚主流、澄清模糊、戳穿謠言、引領大眾的教育效果。比如,2012年9月18日前夕,“M-北科大青年”手機報以“九一八:保釣還是被釣?”為頭版頭條,按照中央統(tǒng)一宣傳口徑,說明釣魚島問題的來龍去脈和我國政府的原則立場,引導學生認清大局、保持理性、理解和支持中央的決策部署,有效確保了重大敏感時期校園輿情的穩(wěn)定可控。第二,大膽借鑒網絡流行語言,精心開發(fā)青年時尚文體。要根據大學生的興趣愛好,創(chuàng)造出他們肯于瀏覽、勤于分享、樂于討論的好文章、好段子,既傳達正確思想觀點,又產生良好傳播效應??梢詳[脫傳統(tǒng)語法語義的約束而采用獨創(chuàng)的詞匯,可以對約定俗成的說法改頭換面而形成活脫詼諧的風格,可以在不斷追求個性創(chuàng)新的同時混雜一些粗疏輕佻的成分。比如,在學雷鋒紀念日,專門創(chuàng)作“雷鋒體”人人、微博狀態(tài),引起校園內擊鼓傳花般的互聯(lián)互動;在誕辰紀念日,專門策劃“寫給三行情詩”微行動,吸引學生參與其中;在暑期社會實踐中,開發(fā)出卡通形象“實踐小博士”作為新聞發(fā)言人,在人人網、微博、微信上對學生實踐全過程進行有效指導。第三,充分發(fā)揮文化育人功能,全力打造媒體傳播精品。在“讀圖時代”、“視頻時代”的今天,動漫、微電影、手繪畫等都可以成為富有文化內涵和思想深度的教育載體。在我校,與學生相關的各項活動都要制作微電影宣傳片,學校也鼓勵學生用攝像機記錄自己從入學到畢業(yè)的全過程,為此還專門在大學生社會實踐課程中加入“青春微記錄”必修環(huán)節(jié),聘請專業(yè)教師講授如何制作微電影。在學校舉辦的多次微電影節(jié)中,涌現(xiàn)出了多部學生自編、自導、自演的反映校園生活的微電影,其健康的內容、清新的格調既博得了學生的喜愛,也產生了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配齊隊伍,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軍

第一,發(fā)揮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理論引導優(yōu)勢,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源”根正苗紅。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是黨的理論路線方針政策的宣講者,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同樣應該發(fā)揮主導作用。這就要求他們必須熟練掌握新媒體技術,愿意而且能夠在社交網絡上與學生積極互動,成長為主流意見領袖,在學生中間培養(yǎng)粉絲、制造影響。我校的P教授便是這樣的典型。他幾乎對每樁社會熱點事件,都能在自己的人人網上積極發(fā)聲,或轉發(fā)或原創(chuàng),或發(fā)表評論或回答問題。比如,2010年10月劉曉波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時,針對有學生提出“l(fā)iu的目標是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呀”,他果斷應答:“都說政治體制改革,關鍵是朝著哪個方向改!”2013年5月有學生給他留言“:老師怎么看最近的四論(國父論、憲政屬資論、黨性基督論、真理宇宙論)”,他隨即撰寫并發(fā)表日志《國父·憲政·基督·宇宙》,以鮮明的觀點、戲謔的語言公開回答學生的問題。

第二,發(fā)揮輔導員的思想引領優(yōu)勢,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高效暢通。輔導員是大學校園中同學生接觸最多的教師,是大學生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借助社交網絡平臺,輔導員除了可以實現(xiàn)日常學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現(xiàn)代化外,還可以通過設置最能吸引學生的議題,使用最能貼近學生的語言,傳達最應為學生接受的觀點,由此實現(xiàn)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細化、專業(yè)化。以我校的“大冰輔導員”為例,透過2014年7月上旬其人人網上的幾條“大冰微言”可以窺見一斑。在引述出訪韓國時的說法———“我和女兒一起看年輕時的照片,覺得很像《來自星星的你》的主人公都敏俊”后說:“人生當自強,昂揚不張揚,的氣質與品格,正體現(xiàn)了中國共產黨選賢任能治理國家的勃勃生機。請珍惜時代,滿懷信心?!痹谝鰥W巴馬在美國獨立日的演講“要讓全世界知道我們是最好的國家”后說“:你用槍炮破壞別人的國家,再用霸權要求他們膜拜向往你這個最好的國家,天底下哪有這般道理?”在引述汪國真的詩“心晴的時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時候,晴也是雨”后說“:大學時期本就是個心晴心雨的年紀,開心了,憂傷了,滿滿的都是回憶。”

第三,發(fā)揮學生思想骨干的同輩示范作用,保證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流”奔騰不息。學生思想骨干是學生思想流向的領跑者,他們比一般學生具有更高的思想覺悟、更敏銳的社會洞察力,是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堅定擁躉者,但他們又分布于一般學生之中。如果能夠通過教育培訓,使他們在網絡輿論引導中發(fā)揮作用,甚至成為主流意見領袖,必然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輔導員所能發(fā)揮的作用更直接、更強大。我校通過支持學生理論社團建設,已經培養(yǎng)了這樣一批學生思想骨干。比如,材料學院學生D從小就對政治特別感興趣,加入學生理論社團后,思想進一步成長成熟。他常年活躍在人人網上,除了大量轉發(fā)弘揚主流意識形態(tài)、富含正能量的網絡言論外,對于一些消解主流意識形態(tài)、含有負能量的網絡言論也從不回避,而是要作出評述,有時還同這種言論的支持者展開論戰(zhàn),既是在批駁錯誤觀點,也是在教育觀點不明的圍觀者。本文系2011年度首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課題“基于社交網絡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的最終成果。

作者:左鵬 徐洪業(yè) 單位:北京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