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略說做好生心教育的三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略說做好生心教育的三步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略說做好生心教育的三步

1、愛心

現代的學生,父母工作繁忙,與祖父母生活較多,嚴重代溝也會造成關愛的缺失。在民工潮的影響下,農村學生又有一大部分留守生,他們從小與父母聚少離多,長久的孤單生活,使得他們孤僻缺少關愛。而在學業(yè)上,憑心而論,今天的高中生學習壓力確實很大,不僅課程多,作業(yè)多,家人的期望也多,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們對學習的樂趣幾乎消失。語文教師首先要真心關愛學生,除了日常關心外,在教學上要把微笑帶進課堂,做一位像陽光一樣的語文老師,走到哪里照亮哪里。語文課堂應該是這樣的一個地方,在那里既能包容嚴肅認真的思想,又能包容輕松愉快的心情,甚至包容荒誕的問題。教師以身作則把微笑和好的心情展示給學生。試想一位滿臉陰云密布的老師,帶著法官臉和公安眼的老師站在講臺上,如何營造輕松的課堂氣氛?學生如何發(fā)自內心的歡笑,如何敢笑?語文課堂需要愉悅的心情,用這種心情去點燃智慧之火、心靈之火,去照亮語文課堂。這種愛心還體現在,語文教師憑借教材引導學生用充滿詩意的眼光和飽滿的激情欣賞自然,品位萬物,體味人生百態(tài)從而豐富學生的“精神家園”。例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我們引導學生體驗田園詩中的空靈與淡泊;從蘇軾的《赤壁賦》中讓學生領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放;從龔自珍“我勸天公重抖數,不拘一格將人才”中慨嘆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涼和不平;讀屈原《離騷》讓學生牢記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毀”的探索精神和為真理的戰(zhàn)斗奉獻精神;讀《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讓學生了解體會戰(zhàn)爭的殘酷與殘忍;讀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喚起學生對自然的詩意向往和樸素熱愛……語文教師帶領學生多方面多角度的品位不同風格的文學作品,體味其中的自然詩意和人文意蘊,學生就能夠獲得美的享受,追求美的詩意;就能夠觸動心靈,久而久之,便有了自己豐富的精神家園,懂得愛自然,愛自己,愛生活,關注社會與他人。語文教師在當下還得兼職另一角色-——學生的心理醫(yī)生。這一心理醫(yī)生的藥與治療方法就是關注、真愛、引導。必須用愛心去關注學生,感化學生。這主要體現在作文及日記的批改方面。文為心聲,中學生的心情,人生觀,世界觀,對人對事的看法都在作文中體現,且日記基本上記錄了他們的成長點滴。語文教師一定要用心去閱讀感受,密切關注學生,對有消極情緒、厭惡心理等不良心理狀況的學生要因材施教及時正確的引導學生走出心理陰暗區(qū)。

2、信心

賞識教育策劃人之一的歐維建說,人是由一撇和一捺組成的,它有個深刻的寓意,那就是每個人都是有優(yōu)點和缺點組成的,每個人都有50%的優(yōu)點和50%的缺點。我們的教師應提倡“賞識”教育,對學生多肯定多鼓勵,于無形中引導學生揚長避短,改正缺點,發(fā)揚優(yōu)點。自信是人最寶貴的一種心理品質。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抬起頭來走路”,意為要讓我們的學生充滿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對學生要多表揚,多鼓勵,多發(fā)現學生的閃光點。課堂評價時允許學生出錯誤,多說幾句“不錯,有進步”“很好,有潛力”“是的,你的看法新穎”之類的話,天長日久,我們的學生就會產生信心,從而自我肯定,充滿力量與激情的面對人生。當然我們也不能一味的鼓吹盲目自信之風,畢竟我們在現實中生活,在復雜的社會中,在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的新世紀里。學生要能正視缺點,正視困難。這主要滲透在語文教學的作者介紹和人物分析方面。我們語文教材許多課文的作者都命運多舛,一生曲折有頑強的抗挫折能力。例如:《我與地壇》的作者史鐵生在最美好的青春年華里卻突然與20歲的生日時殘疾了,他憑著鋼鐵一樣的意志活下來,還寫了無數優(yōu)秀文章。學習《赤壁賦》時,唐宋八大家之列的蘇東破滿腹才華,詩詞歌賦書法都精通,卻仍然一生挫折,不得重用,反屢遭貶謫。但即使在黃州那樣遙遠偏僻的地方他仍沒有自暴自棄,寫出了他人生當中的無數名篇。還有屈原放逐而作《離騷》,司馬遷腐刑后書《史記》……讓學生理解,如果離開了現實生活,拋棄了平淡、苦悶、壓抑、無奈等便成了遠離人間煙火的空中樓閣。韓軍曾說要強調人間化,生活化,現實化。語文教學中我們要培養(yǎng)學生的信心,一種有抗挫折能力的信心,一種在現實生活中有永久戰(zhàn)斗力的信心。

3、責任心

目前我們的學生輕易的放棄生命,無視他人奉獻,對生活沒有激情,沉溺網吧,游戲,甚至現在大學生還流行“宅男”“宅女”的時髦,有很大部分原因是我們的學生一切以自我為中心,缺乏責任心。因此,教師在文學作品的教學中,決不能回避對人生、社會的關注與思索,培養(yǎng)學生責任心,引導學生把關注的目光投向父母,投向社會,尤其投向社會上的弱勢群體。例如,學習夏衍的《包身工》,讓學生將包身工一天的生活跟自己的生活對比,再與父母的生活對比一番,由此更深的體會到包身工的可憐,產生對包身工的同情之心,對父母的感恩之心;學習魯迅的文章時,可以讓學生思考:作者為何塑造阿Q、祥林嫂、華老栓、孔乙己等人物形象?作者滿腔熱忱地關注他們的生存情況、精神狀況目的只有一個:“拯救國人的靈魂”“引起療救的注意”;學習《奧斯維新沒有什么新聞》時,讓學生通過刑具想象當年的維新集中營,老師也可在教學中讓學生觀看《辛德勒名單》這部影片來獲得更形象更深刻的對人的悲憫情懷,對戰(zhàn)爭的厭惡,從而對美好生活珍惜,盡力維護和平。語文教師還可以拓展延伸,布置討論題,如:民工是否是我們這個社會的“包身工”?我們這個社會中有比包身工處境更艱難或類似的人嗎?中國民族有過像猶太族那樣被侵犯的歷史嗎?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加以關注和思考,可以催化他們更多的善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為他們將來走向社會的生活打下基礎,為祖國的將來打下良好基礎。教育的本質是促進人的發(fā)展,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們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我們誰也不希望如花生命凋謝,如月人生沉淪,誰也不希望悲劇重演。那么,就讓我們把生命教育把心理教育時刻滲透到我們的教學中去…,讓我們不斷地探索心理教育的方式和途徑,從而使語文教學中的心理素質教育更上一層樓;而讓我們每一個學生都身心健康,幸福生活;培養(yǎng)出適應社會,適應時代,能為祖國發(fā)展添磚加瓦的棟梁之才!

作者:鄭文清 單位:湖南省寧遠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