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印刷技術(shù)論文:清代紙幣的印刷方式探究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印刷技術(shù)論文:清代紙幣的印刷方式探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印刷技術(shù)論文:清代紙幣的印刷方式探究

本文作者:李琳娜、施繼龍、周文華、邱林華 單位:北京印刷學院印刷與包裝工程學院

根據(jù)現(xiàn)存紙幣、印版、印版陶范等實物可知,大明通行寶鈔制版時,可能先雕刻木模,再翻制泥范,泥范經(jīng)高溫焙燒后制成陶范,再熔煉青銅合金澆鑄成印版毛坯,經(jīng)打磨加工成青銅印版。關(guān)于大明通行寶鈔的印刷材料,根據(jù)實物觀察,可知其承印物為桑皮紙,與《明史•食貨志》所載“以桑穰為料”相吻合,主體圖文色料為黑墨,紅色官印所用色料應為傳統(tǒng)朱砂或鉛丹。印刷時,將印版固定在印刷臺上,在印版上均勻涂抹黑墨,將紙覆于印版之上,用鬃刷在紙背均勻刷印。其印刷操作應與傳統(tǒng)木雕版印刷無異。由于大明通行寶鈔一直印刷、使用到明中期,在清初存世量較多,鈔貫采用明代紙幣印刷技術(shù)應很有可能。此外,由于清初鈔貫年發(fā)行量只有128172貫470文,如果鈔貫面值和大明通行寶鈔一樣,即有:壹貫、伍伯文、肆伯文、叁伯文、貳伯文、壹伯文及伍拾文、肆拾文、叁拾文、貳拾文、拾文11種,每種面值的鈔貫印刷量并不大,也有可能直接采用木雕版印刷,與上述工藝相比,僅制版材料和技術(shù)有所不同。

戶部官票和大清寶鈔存世量極大,為探討其印刷技術(shù)提供了較多便利條件?!吨袊赔n圖輯》刊載“大清寶鈔伍百文”印版拓片一幅,但未有文字說明,僅注孫仲匯供拓。根據(jù)對宋、金、元、明歷代紙幣印版的制版材料研究可知,這塊大清寶鈔印版也可能是金屬版。因明代中后期以來大量采用黃銅代替?zhèn)鹘y(tǒng)青銅合金[4],所以,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印版采用黃銅作為制版材料的可能性較大,其制版技術(shù)與明代紙幣制版技術(shù)相近,如前文所述。戶部官票京票采用白色苔箋紙,頒外省用高麗紙,大清寶鈔用白色山西雙抄毛頭紙。官票與寶鈔票面以藍色為主色調(diào),可能用傳統(tǒng)靛青作為色料,也有可能采用某種從西方進口的合成顏料。由于大清寶鈔和戶部官票須有較強的防偽功能,所以其印刷及印后加工與普通印刷品相比差異較大。概括地說,官票和寶鈔主體圖文部分刷印而成,與普通木雕版的刷印工序基本一致。圖1為咸豐四年(1854年)戶部官票伍拾兩,戶部官票的主體圖文部分刷印完成之后,再以墨戳加蓋或墨書面額,面額之上加蓋滿漢文紅色“戶部官票永遠通行”官印。左邊與號簿騎縫加蓋紅色“戶部官票所關(guān)防”官印并戳印黑色花押,號簿編記號數(shù),留存戶部官票所。印造時,官票右邊加寬一寸,作為票根,官票連同右邊票根發(fā)付銀庫或外省藩庫,右邊騎縫蓋戶部堂印,亦編記號數(shù),發(fā)行時由銀庫或藩庫裁下票根,以便核查。圖2為咸豐七年(1857年)大清寶鈔伍拾千文,大清寶鈔的印刷和印后加工較戶部官票略微簡單,其面額與主體圖文一次印成,無需再戳印或手填。且大清寶鈔右邊不留票根,僅在票右邊與號簿騎縫加蓋“寶鈔流通”圓印一方,并用棕筆刷為墨絲。寶鈔“字號”為墨書手填,有的“字”為墨書戳印,票左年號下加蓋長方形“節(jié)以利度”、“源遠流長”等墨記,頒外省者于左邊騎縫加蓋地方關(guān)防。關(guān)于戶部官票的印刷效率,咸豐三年(1953年)七月初三日戶部奏折稱:“造(戶部官)票以十二萬兩為率,自五月初二日造起,至六月三十日如數(shù)制造齊全”,也就是說60日印刷了12萬兩官票,官票初印面額為壹兩、伍兩、拾兩及伍拾兩,假設官票印刷總量以6萬張計,每日印刷量約為1000張,那么每日印造的各種面額官票僅為數(shù)百張。

隨著中外交流的日益頻繁,最遲在19世紀中后期,西方鉛印、石印、珂羅版等印刷技術(shù)便陸續(xù)傳入了北京。1861年,法國傳教士孟振生(MoulyJo-sephMartial)將一臺手搖印刷機及法文鉛字和印刷工具帶至北京天主教北堂(西什庫教堂),利用這些設備在1864年印制出第一本西文書籍。此后至清末,美國教會AmericanBoard印刷所、清政府官辦的同文館附設印刷所、美國公理會創(chuàng)辦的京都美華書院、華北協(xié)和大學印書館、北京圣公會印書館、北京衛(wèi)理工會印刷所、京師陸海軍印刷局等紛紛采用鉛印技術(shù)。光緒年間(1886年前后),北京引進的石印技術(shù)已比較多,北洋官報局、東正教會石印局等都以石印為主。此外,光緒年間(1880年前后),北京有一佟姓業(yè)主創(chuàng)辦了“延光室”用珂羅版印刷書畫[5]96。清代末年印發(fā)的大清銀行兌換券,不但其版式受到西方紙幣的影響,其印刷技術(shù)也由西方技術(shù)所代替。1905年戶部銀行成立,戶部改為度支部后,戶部銀行改名為大清銀行。由于戶部銀行沒有專屬印鈔廠,如若采購安裝機器、招聘培訓技師工人必定耗時過長,作為權(quán)宜之計,戶部奏請由北洋官報局代印紙幣,等專屬印鈔廠建成之后,再由該廠承印。北洋官報局原有鉛印、石印設備,商務印書館接盤北洋官報局成立京華印書局,購置了彩色石印等機器設備,專為大清銀行印刷紙幣,同時承印各種有價證券。圖3為1908年大清銀行兌換券庫倫伍圓,圖4為1910年陜西大清銀行兌換銀票叁拾兩銀票及存根,這些紙幣有可能是商務印書館彩色石印產(chǎn)品。此外,大清銀行也委托歐美印鈔廠代印過大量兌換券,1909年發(fā)行的李鴻章胸像大清銀行兌換券即委托美國公司印制。1908年,度支部印刷局在北京開工建設,直至1912年下半年方才建成。印刷局完全仿照美國國立印鈔廠籌建,由美國老旗昌洋行提供機器設備,引進了萬能雕刻機、打樣機等。高薪聘請美國著名雕刻技師海趣、手工雕刻技師格蘭特、機器雕刻技師基理弗愛、花紋機器雕刻技師狄克生、過版技師司脫克5人,還聘請1位美籍工廠監(jiān)造技師韓德森。在聘請外國技師的同時,度支部印刷局在國內(nèi)也招募了一些技師如闞瑞林、畢辰年等,向美國技師學習鋼凹版雕刻技術(shù);劉爾加、劉觀潤等10余人學習手刻、機刻、過版技術(shù);李世登、李連普等人學習印刷技術(shù);吳恒章、郝立基等人學習制色技術(shù)[5]234。這些人大多成為鋼凹版印鈔的第一批技術(shù)骨干。度支部印刷局的第一批產(chǎn)品是大清銀行兌換券。該套兌換券的主體圖案是攝政王載灃胸像、云龍等,計有1元、5元、10元、100元4種,如圖5所示,由海趣設計和雕刻。1910年7月,這套大清銀行兌換券樣幣鋼凹版制版完成。經(jīng)清廷批準后,這套兌換券于1911年2月正式印刷,由于清廷被推翻,未能發(fā)行。

中國古代錢莊票歷史悠久,自北宋私“交子”誕生起至民國錢莊票逐漸衰落,斷斷續(xù)續(xù)發(fā)展了將近1000年。清代北京印發(fā)錢莊票的官私錢莊數(shù)百上千家,錢莊票種類繁多,所采用的技術(shù)也多種多樣,中國傳統(tǒng)的印刷技術(shù)在錢莊票的印刷上幾乎都有所體現(xiàn),清晚期傳入的石印等技術(shù),也在清末錢莊票的印制中廣為運用。北京地區(qū)的錢莊票和全國各地的錢莊票印刷技術(shù)相近,綜合加以介紹。圖6、圖7為幾種典型的錢莊票,印刷這些錢莊票有兩個不可或缺的元素,一是印版,二是防偽章和票號印記,防偽章和票號印記也可看做是小號的印版,其印刷方式與傳統(tǒng)木雕版印刷方式一致。也有錢莊票僅以防偽章和票號印記印成,再手書面額等,如圖8。印版所用材料常見的有3種,木板、牛角、黃銅或青銅,圖9為常見木制錢莊票印版,圖10為牛角拼對錢莊票印版,圖11為錢莊票銅印版。防偽章、票號印記的制版材料也常用木板、牛角、黃銅或青銅,圖12為兩種錢莊票用牛角防偽章。木印版、牛角印版制版采用雕刻,有些木雕版或牛角版上還留有孔洞,供填放活字使用。由于沒有足夠大的牛角,牛角版往往由很多塊小牛角版拼對而成,如圖10所示,在刻版時,如果出現(xiàn)失誤也不至于全部報廢,換一塊牛角重新雕刻即可,大大提高了制版的成功率。黃銅或青銅版的制版,采用傳統(tǒng)鑄造中的陶范法或翻砂法,和前文介紹的大明通行寶鈔制版基本接近,需要經(jīng)過模、范、鑄件3個步驟。清末鉛印、石印、珂羅版、鋼凹版等技術(shù)相繼傳入,尤其是石印在紙幣、票據(jù)印刷方面表現(xiàn)出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許多錢莊票紛紛改為石印,北洋官報局、北京悅?cè)A石印局、北京精華石印局、北京林務洋行石印部[5]233等利用石印技術(shù)印制了大量錢莊票,圖13為1908年北京萬義川銀號石印的銀元票。

中國傳統(tǒng)印刷技術(shù)發(fā)展至清代已相當成熟完善,在紙幣印刷領(lǐng)域廣泛應用。清代紙幣大多數(shù)采用傳統(tǒng)印刷技術(shù),使用最多的依次是木版、牛角版和銅版。其中牛角版制版材料頗具特色,主要用于紙幣票據(jù)的印刷,在書籍印刷等方面應用較少。此外,牛角版往往采用多塊小版拼對的技術(shù),與活字版有較多相通之處。銅版自宋迄清基本上用于官方紙幣印刷,清代錢莊票也有少部分采用銅版,沿襲傳統(tǒng)金屬版制版技術(shù)。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關(guān)熱門標簽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