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構研究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摘要:藝術教育是美育的重要一環(huán),美育理想的背后象征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力量與文化話語權。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是國家培養(yǎng)藝術人才的重要形式,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公共藝術教育的意義日益凸顯。普通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不同于專業(yè)藝術院校,具有一定的綜合性,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旨在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全方位、高層次的人才。STEAM教育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具有指導意義,用多學科交叉的教育理念,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能力,完善學生的認知結構。該文通過分析當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探討STEAM教育在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建構的策略和路徑。
關鍵詞:STEAM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
一、STEAM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存在的問題——以山東科技大學為例
隨著多媒體技術、信息技術和互聯(lián)網的發(fā)展與普及,培養(yǎng)具備綜合能力的實用型人才是當今世界各大高校所面臨的巨大挑戰(zhàn),而強調技術性融合與跨學科綜合性教育的STEAM模式無疑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途徑。山東科技大學是山東省重點建設的應用基礎型人才培養(yǎng)特色名校,是國家“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yǎng)計劃”和“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訓練計劃項目”實施高校之一。作為一所工科優(yōu)勢突出、行業(yè)特色鮮明的大學,山東科技大學的公共藝術教育環(huán)節(jié)相對薄弱。截至2018年6月,山東科技大學共開設通識教育選修課程234項。其中,科學發(fā)展與技術革新類課程105項,管理類課程48項,公共藝術教育類課程僅19項,僅占全部開設通識課的8%。針對學校公共藝術教育的現狀,筆者開展調查問卷,抽取文科、理工科與藝術專業(yè)260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統(tǒng)計,結合統(tǒng)計結果分析山東科技大學為例的綜合類大學STEAM教育模式下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存在的問題。1.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不完善問卷數據顯示,大多數學生在小學(52%)和中學(37%)階段開始接受藝術教育,教育形式以美術和聲樂居多。36%的非藝術類學生進入大學后停止接受任何形式的藝術教育課程。其余約半數學生接受藝術教育的頻次為“1次/兩個月”。74%的學生每次進行藝術類課程學習的時間為“45分鐘或1小時”,即非藝術類學生在高等教育階段接受藝術類課程學習的平均時間約為每學期2小時。從學生大學期間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看,藝術專業(yè)學生普遍傾向于參加公開課程學習或以聽專家講座的方式拓展自己的專業(yè)知識。而非藝術專業(yè)學生中,68%的調查參與者選擇了社團活動為接受藝術教育的形式,只有33例非藝術專業(yè)學生把藝術類公共選修課作為拓展藝術知識的途徑。選擇藝術類專家講座和參觀展覽的非藝術專業(yè)學生均為0人。這反映出普通高校開設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的數量較少、形式單一,接收群體的主動性較弱;接受藝術教育的方式多是通過第二課堂進行的。綜上所述,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體系的設置還需要進行合理安排和設置。2.學校對公共藝術教育投入不足另一項針對公共藝術教育中存在的問題調查數據顯示,過半數學生認為藝術教育不盡完善的重要原因是場地支持不夠。持此觀點的學生中非藝術專業(yè)占據了超過80%的比重。大多數非藝術類學生反映學校對藝術教育資金投入力度不夠。如,非藝術專業(yè)學生認為在接受藝術教育時沒有合適的場地進行練習。而僅有的用于公共藝術課程教育的藝術設計教室設備設施大多陳舊,功能不全。這樣的缺陷直接影響了非藝術類學生學習藝術技能的熱情和動力,也影響了課堂教學質量。3.公共藝術課程實踐類環(huán)節(jié)的缺失性根據對本校藝術公選課程效果和質量的調查數據顯示,72%的學生認為藝術類公選課程只是起到一定的提高藝術修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作用。還有超過1/4的學生對藝術教育課程態(tài)度消極。當被問及“希望接受的藝術教育形式”時,超過半數的學生把實踐操作類教學作為藝術教育模式的首選。因此,在當下的公共藝術課程中加入實踐模塊,并適當進行教學質量測評,對課堂效果不佳、學生滿意度低的課程進行合理的改造和刪減尤為重要。
二、STEAM教育理念下高校藝術教育發(fā)展模式的創(chuàng)新路徑
面對當下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設置的個案調查中發(fā)現的問題,我們不難看出,不論是藝術類還是非藝術類學生,都希望更多在做中學。而這也與STEAM教育的初衷相吻合。因此,針對以上問題,筆者提出在STEAM教育理念下對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變革的幾點意見。1.培養(yǎng)STEAM課程的多元接受群體目前,我國教育中對STEAM課程設置主要集中于中小學群體,對綜合課程的教育目標、教育內容、教育過程和師生關系進行研究,以及與高校群體和社會群體的培養(yǎng)依然如冰山一角,有待開發(fā)、研究。STEAM教育作為跨學科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的新理念,對高校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掌握本專業(yè)內的知識外,對于多元學科下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日劇增加,高校中就更應該增加綜合類課程,開設多樣的公共藝術教育課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增加課程的受眾群體。早在美國STEAM教育學者GeorgetteYakman及其團隊建立的STEAM教育框架中便可以看出,STEAM教育是一項終身性、整體性的教育系統(tǒng),其最終目標為培養(yǎng)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和意識,使其適應不斷發(fā)展的社會需求。因此,社會群體是STEAM教育的最大受眾群體,如何成立STEAM教育公共培訓機構和社會化培養(yǎng)方案是當下中國STEAM教育的重要探索方向。最終形成以基礎教育為主,高等教育為輔,全民教育為核心的STEAM教育受眾群體的培養(yǎng)模式。2.STEAM教育人才的專業(yè)化、精細化師資隊伍的建設培養(yǎng)是提高課程質量的關鍵,而STEAM強調的是多學科的交叉和整合,這就要求有多學科交叉背景和掌握不同專業(yè)技能的高素質人才。這也要求教師在分類、整合、貫通已有的知識后,引導學生從多學科的角度分析和解決問題。目前,世界各國對STEAM教育的優(yōu)秀師資都求賢若渴。我國對于國內的STEAM教育師資的發(fā)展則更應該注重本土化變革,在高校中培養(yǎng)多學科的高素質、綜合性人才,在已有的課程上,融合科學、機械、工程、藝術、數學等不同學科的教學內容,設計具有創(chuàng)新特色的STEAM教育課程,靈活把握課程目標,更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結語
隨著高校教育改革與素質教育的不斷推進,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課程建構上也應轉變發(fā)展思路,在STEAM教育理念指導下,建立、健全公共藝術教育體系,為學生提供更多學習和實踐的空間。
參考文獻:
[1]STEM教育是怎么起源發(fā)展的?.
[2]STEAM教育行業(yè):國內仍處“黎明前的黑暗”.
[3]章櫻櫻.高職公共藝術教育特色化課程體系的理論建構和實踐探索.大眾文藝,2015(21).
[4]孫福林.民辦高校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改革與優(yōu)化研究.文藝生活•文藝理論,2016(11).
[5]于麗燕,李可.普通高校公共藝術教育課程結構之探研.雞西大學學報,2017(1).
作者:王鈺 單位:山東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