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語言文化意象翻譯與特征淺探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語言文化意象翻譯與特征淺探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語言文化意象翻譯與特征淺探

摘要:各國在進行語言交流時,雖然有“翻譯”這一橋梁,但因為文化差異,導致交流過程或多或少出現(xiàn)障礙。在語言文化中,意象是最為核心的概念,特別是中國古詩文的解釋,更離不開意象的翻譯。針對同一種意象,不同源語言的解釋,將其作為模型應用到漢譯英中,幫助外國人更加精確理解漢詩意象,感受中華語言的博大精深。

關(guān)鍵詞:語言文化;文學意象;翻譯;特征建模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文化語言全球化時代已經(jīng)到來。在各國文化深度交融的過程中,翻譯文學充當了文化傳播的橋梁,但在對語言文本進行翻譯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語義信息的增強或者減弱,改變了同一符號所承載的文化信息的風化程度,而這種現(xiàn)象,在不同譯者、不同譯本、不同時期的文本中,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合理地處理文化信息,可以增強讀者接受信息的預約程度,與作者達到真正的“共情”,而這個過程,意象的翻譯必不可少??梢哉f,在翻譯研究中,語言文化意象的合理表達才是重點和難點。近年來,智能技術(shù)的發(fā)展為語言翻譯提供了高效的工具,但智能技術(shù)卻不能從情感的角度更好地翻譯意象,在對語言文化進行翻譯時,還是要重視文化意象的翻譯研究,從文化特征、文化色彩等方面理解意象,同時反推譯者所在時代的文化背景,以便更好地了解文本。

一、語言文化的意象理論

在語言文化領(lǐng)域,最為著名的理論是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理論,該理論明確了語言能引起意象,同時強調(diào)了意象對詩的理解的關(guān)鍵性作用。該理論認為:語言僅僅是可以發(fā)出聲音的想象符號,而象征符號的產(chǎn)生必須借助意象的基礎性作用。在心理學中,意象就是在某一刺激物的影響下,出現(xiàn)在人們腦海中的圖像,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等獲得,經(jīng)常以經(jīng)驗或者情感體驗為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對于意象,帕爾默也曾經(jīng)給出了具體的定義:意象具體指的是,人們獲得對事物的感知,然后在大腦中建立表征,而這類表征的建立往往需要依靠人們的聯(lián)想或記憶等心理活動,且完全可以由任意一個感官產(chǎn)生。閱讀和分析詩歌時,人們往往需要借助意象。語文詩歌中,語言和意象之間具有十分緊密的聯(lián)系,關(guān)于兩者的關(guān)系,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理論也給出了明確界定:在語言結(jié)構(gòu)中,意象具有一定的規(guī)定性作用,可以說,意象和對話之間屬于同構(gòu)關(guān)系。中國古詩詞中的情感的傳輸對意境的理解具有較大的依賴性,想要更好地理解古詩詞所傳遞的情感,要求譯者必須充分理解詩歌意境。同時也只有充分進入到詩歌的意境之中,才能與詩歌作者產(chǎn)生情感共鳴的同時,得出自己對詩歌的理解。對于詩歌的閱讀和鑒賞來說,意象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突破口,而在一首詩歌中,往往也存在多個意象,閱讀和分析的過程其實就是整合多個意象,建立總意象的過程[1]??傄庀蟾鼤苯幼饔糜谧g者的目的語生成機制,促使譯者完善已有的認知圖式,以此為基礎,對詩歌的意象組合進行分析,從而更加深刻地領(lǐng)會詩人的情感。帕爾默文化語言學理論的核心概念就是意象,可以說,該理論就是圍繞意象展開的。在該理論中,對于任何文化的分析,都離不開意象。意象以特殊認知模式為基礎,而認知模式的形成又離不開文化,意象的形成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社會文化和個人經(jīng)驗積累上。

二、語言文化的意象表達

費諾羅薩認為,漢語是極具特點的、非常少見的詩性語言,比如漢語所具有的圖畫性特點賦予了中國古詩詞“影像”優(yōu)勢,在中國古詩詞中常見的隱喻式表達也常有字外之意的妙處。很多學者對費氏遺稿進行了研究,都得出了中國古詩詞具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性。中國古詩詞中,“意”字可引申為意緒,主要表達作者言之不盡的思緒,如“孤帆遠影碧空盡”,作者看見友人的孤船帆影漸漸地遠去,消失在碧空的盡頭,表達了作者和友人告別后的不舍愁緒。另外,中國古詩詞中的意象元素,大多不受語法的限制,而是以散落的狀態(tài)整合在一起,讀者感悟時,會感受到較大的活動性。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每一句都是獨立的畫面,但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幅可以給讀者帶來視覺沖擊的黃昏圖。除此之外,中國語言文化中的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也是常見的意象。中國古詩詞中,意象非常常見,其不僅呈現(xiàn)了作者對于客觀事物的主觀情感,更傳達著作者想要表達的某種感情和思緒。受文化背景的影響,古人在詩歌創(chuàng)作時往往不直接抒情,而是采用相對含蓄的方法去表達情感,常用到的創(chuàng)作手法有:借景抒情、渲染烘托、情景交融。對意象進行具體化處理的過程,其實也是作者選擇意象表達情感的過程。在中國古詩詞中,比興手法是主要的構(gòu)建意象的方式,該方式的應用不僅提高了詩詞的靈動性,還賦予意象更多的感染力。在西方詩學中,“比”和“興”是相互分開的,比相當于明喻,興則類似于隱喻,中國文化中,比興不可分割,該方法的應用,會讓整個詩詞更加鮮明生動。比如,《詩經(jīng)》里的比興大多比較純粹,描述了作者看到真實情景后所產(chǎn)生的真實情感,雖是針對現(xiàn)實的描寫,但融合了作者主觀性的陳述后,就給作者帶來視覺上和情感上的沖擊,同時奠定了纏綿悱惻的悲情基調(diào)。另外,《歸園田居》中,陶淵明將自己比作“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比興的手法,勾勒出真實的畫面,構(gòu)建了生動鮮明的意象,傳達詩人只愿回歸自然的情思。對偶修辭也是古人創(chuàng)建和展示詩歌意境的一種方法,該方法可以渲染氣氛。對稱的語言形式,不僅提高了整體表達的和諧性和有序性,還在詩詞中融入了相互映襯的內(nèi)容,提升了整首詩詞的美感[2]。比如,《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扒嗌健睂Α鞍姿?,“北郭”對“東城”,給人創(chuàng)設了一種青白相間,色彩明艷的絕美意境。“橫”以靜態(tài)的形式展示青山的美,“繞”以動態(tài)的形式勾勒了白水的美,動靜交叉,描繪出詩人無限的情思。整首詩歌,沒有提及一次送別,但卻深刻描述了依依惜別的場景。對偶修辭不僅可以展示古人創(chuàng)建意境的高超技藝,還可以激發(fā)讀者的審美情愫,讓讀者更好地領(lǐng)會詩人內(nèi)心的情思。在中國古典詩歌創(chuàng)作中,意象可以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對于古詩詞作者來說,構(gòu)建意象是創(chuàng)設詩歌的重要任務。隨著中華文學的不斷繼承和發(fā)展,文化史學中,逐漸形成了一些約定俗成的意象群,也就是意象以不同的方式組合在一起,通過研究這些意象群,可以更加精準地體會詩人在意象中所隱匿的豐富情感,不僅提升了整首詩詞的藝術(shù)美感,同時讓意境和情感表達之間更加和諧一致。在對中國古典詩歌進行鑒賞剖析的過程中,必須做好意象群的分析,而這些意象群,往往都披著華麗的語言外衣。每一個意象符號都被賦予了不同的情感,這些意象符號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幅鮮明的畫面,不僅可以讓讀者感嘆自然賦予生命的魅力,還能讓讀者在意象和情感之間無限穿越、輪回,回味無窮。意象是解讀詩歌的窗口,那么要想更好地理解詩人情緒,必須對意象種類以及意象以何種方式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整體意象進行分析。意象疊加組合,也就是一個意象疊加在另一個意象上,兩個相互疊加的意象組合在一起構(gòu)成一個全新的意象[3]。如在《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都是名詞,而且都寓意荒涼暗淡,組合疊加在一起表達了作者心底泛起的落寞哀傷。小橋、流水、人家也均為名詞,且寓意希望、靈動,組合在一起,雖然是很美的畫面,但與前面的進行對比,滲透出的情感更是耐人尋味。意象對比式組合,具體來說,就是從表面看,兩種意象是對立沖突的,但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兩種意象是相互融合交織的關(guān)系。如《燕歌行》里,一邊是“戰(zhàn)士軍前半死生”,一邊是“美人帳下猶歌舞”,一邊是戰(zhàn)士拼殺的血腥場面,一邊是將軍紙醉金迷的沉淪。兩種意象看似對立,深入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對立的意境交織在一起,揭露了戰(zhàn)士和將軍的矛盾,再深入一層分析,兩種意象對比是組合,更暗示著戰(zhàn)爭必敗的原因。這種對立矛盾的意象組合的創(chuàng)設目的就是詩歌的內(nèi)在情感?;恼Q式組合就是現(xiàn)實中不可能發(fā)生的意象被組合在一起,像《秋來》中“秋墳鬼唱鮑家詩”,所呈現(xiàn)的場面荒誕異常,讓人毛骨悚然。深入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作者通過創(chuàng)設荒誕的意境,表達了自己懷才不遇的凄苦。

三、意象的地位及其研究價值

古詩詞中的意象,就是詩人對語言文字進行加工創(chuàng)作,升華真實的情感,所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藝術(shù)形象。而意象也不是中國古詩詞所特有的,西方文學中,也經(jīng)常出現(xiàn)“意之象”,西方詩人認為,想要表情達意,最為關(guān)鍵的就是確定“意之象”。雖然詩詞中,因為意象的存在,使得情感表達更加深刻,但卻給不同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困難。比如,中文詩詞中的意境,通過中文進行理解,人們很容易理解詩詞所傳達的情感,而英文中沒有足夠合適的詞語去翻譯這個意境,導致西方人在閱讀這類詩詞時,因為不能完成意境的創(chuàng)設,所以不能很好地理解詩詞所傳遞的情感[4]。詩歌和日常生活用語之間有著較大的差別,其不僅有表達的成分,還有文化背景、歷史背景、情感指向等功能,只有深刻地探索詩詞的意境,才能更好地理解詩詞文學,所以在古詩詞中,意象一直具有巨大的研究價值。

四、建模數(shù)據(jù)信息的獲取

本研究獲取數(shù)據(jù)信息涉及到Python的應用,先在Python加載gensim、jieba等工具包、頻率分布處理模塊和中文分詞處理模塊,其主要目的是處理文本的語義內(nèi)容,在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的過程中,通過Python中的特定詞表對數(shù)據(jù)進行清洗。Python中所加載的工具包之間具有相輔相成的關(guān)系,缺少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能成功獲取數(shù)據(jù)和信息。本文應用Python獲取信息的流程為:第一步:對文本內(nèi)容進行加載和清洗,然后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的信息貢獻度提取主題詞;第二步:將不同譯文共同出現(xiàn)的主題詞提取出來;第三步:將具有特別、鮮明文化含義的主題詞從共現(xiàn)主題詞中提取出來;第四步:提取主題詞中的搭配;第五步:確認搭配次級主題詞;第六步:將第三步所提取出來的主題詞翻譯成英文,為翻譯解讀做好準備;第七步:檢驗。第四步中搭配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形式為“左五右五”搭配。另外,國內(nèi)相關(guān)研究提出,跨距為-5/+5的搭配也是經(jīng)常應用的形式。雖然搭配形式不同,但原則和理論觀點是一致的,本文研究應用的是最常用的“左五右五”搭配。本文主要對兩個譯本進行分析,分別為林語堂的《京華煙云》張振玉譯本(簡稱為張譯本)和郁飛譯本(簡稱為郁譯本),張譯本和郁譯本出版的時間就相差了整整15年。作為著名的雙語作家,林語堂的母語是漢語,其創(chuàng)作的《京華煙云》原版為英文作品,也正是因為其母語為漢語,所以在創(chuàng)作中,讀者不難發(fā)現(xiàn),作品中有很多中國元素,語言意象也具有中國特色,也正是因為如此,文學界這樣評價《京華煙云》:具有最標準的雙語互譯轉(zhuǎn)換識別和自動轉(zhuǎn)換的使用價值。而張譯本和郁譯本也分別是張振玉和郁飛的經(jīng)典作品,在兩人所處年代均為暢銷作品,因為出版年代、出版地點不同,所以對原版中語境的解讀也存在差別,比如,最為明顯的是,兩個譯本關(guān)于原文的翻譯,存在著較大的漢語譯入語差值,這也為兩部作品的分析和研究提供了較大空間。

五、文本數(shù)據(jù)分析

首先對張譯本和郁譯本的數(shù)據(jù)信息量進行統(tǒng)計,如果單從字數(shù)進行對比,兩部作品的差別并不大,但經(jīng)過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用于表達原文的同譯詞差異較大。再加上兩部譯本之間存在近五萬字的字符,足以證明,張譯本和郁譯本之間存在較大的形符數(shù)差異。應用開放檢驗發(fā)現(xiàn),兩部譯本作品在選擇譯文用詞方面存在較大差異,所以,兩部譯本作品適合進行語言文化意象翻譯和建模研究。另外,通過對字符的差異性和主題詞差別的研究發(fā)現(xiàn),意境遷移和總字數(shù)幾乎不存在任何關(guān)系,這是因為不管誰對作品進行翻譯,譯文文化內(nèi)核始終保持不變。為突出研究重點,本文主要研究譯本中寫“人”的詞匯,而對“人”的稱謂,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社會背景、文化色彩,以及身份地位等情況的不同,也會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為了便于分析,我們將譯本中描寫“人”的詞語分為:男人、女人、普通人、特殊人、老人、文人、外國人。因為篇幅有限,本文選擇“男人/女人”和“普通人/特殊人”這兩部分進行具體的說明。1.男人/女人詞對民國時期,中國的發(fā)展依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特別是在大戶人家中,“老爺”“太太”“大少爺”“大小姐”等稱呼十分常見。作為民國時期的作品,《京華煙云》的譯本應用了這類稱呼。而自古以來,人們在形容天生媚態(tài)或者引誘男人的女子為“狐貍精”,這可以說是中國特色,《京華煙云》譯本中出現(xiàn)了該詞語。在兩部譯本作品中,男人/女人詞對出現(xiàn)的方式之一為:“大少爺”和“狐貍精”。如果對兩部譯本中“大少爺”和“狐貍精”的信息貢獻度進行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張譯本“大少爺”的貢獻度比值為郁譯本的2.4倍,郁譯本的“狐貍精”的貢獻度比值為張譯本的3.3倍,證明“大少爺”在張譯本中的貢獻度權(quán)重更大,而“狐貍精”在郁譯本中的貢獻度權(quán)重更大。通過分析譯本作品中兩個詞語的調(diào)配主題詞,也可以發(fā)現(xiàn),張譯本中“大少爺”性格表現(xiàn)出唯唯諾諾的特點,他在生活中表現(xiàn)的是生怕出一點錯誤;在郁譯本中,“大少爺”表現(xiàn)出了缺乏自主性的特點,遇到事情得過且過。在張譯本中,“狐貍精”體現(xiàn)的是獨行專斷、自以為是的性格特點;在郁譯本中,“狐貍精”所體現(xiàn)的性格特點責任潑辣、夸張、目中無人。如果按照橫向語義遷移角度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從張譯本到郁譯本,“大少爺”貢獻度比值權(quán)重明顯下降,兩者性格也存在較大的差別,從唯唯諾諾過渡到對人生消極的態(tài)度。如果按照縱向語義遷移角度進行分析,從張譯本到郁譯本,“狐貍精”貢獻度比值權(quán)重增加,其表征出來的人物性格特征也出現(xiàn)了較為明顯的差異,從孤芳自賞的清高到出言不遜,得理不饒人的潑辣。2.普通人/特殊人詞對在兩部譯本作品中,“正人君子”和“老百姓”是一對詞對,分別代表普通人和特殊人。通過分析“正人君子”和“老百姓”的信息貢獻度會發(fā)現(xiàn):張譯本的“正人君子”的貢獻度比值是郁譯本的0.86倍;張譯本的“老百姓”是郁譯本的6.13倍。證明兩部譯本作品中,“正人君子”的貢獻度比值差別不大,但兩部譯本作品中,“老百姓”貢獻度比值卻有較大的差別。再對兩個詞的搭配主題詞進行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張譯本和郁譯本兩部作品,對于“正人君子”一詞搭配語義信息接近于這個詞語原有的意義性質(zhì),表達出的意思也均為責任、擔當?!袄习傩铡币辉~在張譯本和郁譯本兩部譯本作品中,雖然信息貢獻度差別較大,但是對兩部譯本作品中“老百姓”搭配的詞語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老百姓”在譯本作品中的意思都接近于原有詞義,可以直接翻譯成普通、善良。對詞對的分析,主要分為橫向語義遷移分析和縱向語義遷移分析,如果從橫向語義遷移的角度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張譯本和郁譯本兩部作品中,“老百姓”一詞分別出現(xiàn)了36個和4個,所以說,張譯本和郁譯本對于“老百姓”一詞的選擇和應用具有較大的差別。從縱向語義遷移進行分析,“正人君子”一詞,從兩部譯本作品中完成了平穩(wěn)的過渡,語義沒有發(fā)生過于明顯的遷移,“老百姓”一詞在兩部譯本作品中,搭配也十分接近,但是張譯本中更加強調(diào)關(guān)于整部作品平淡氛圍的突出。六、詩歌中意境外譯本對比分析為了更好地展示對比分析結(jié)果,本文分別對原詩和譯文進行了抄錄: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譯本一RiverSnowAhundredmountainsandnobirdAthousandpathswithoutafootprintAlttleboat,abamboocloakAnoldmanfishinginthecoldriver-snow譯本二SnowontheRiverOnathousandhillallbirdslifeiscutoffOntenthousandpathsthereisnotraceofhumanfootstepsInalonelyboattheoldmanwiththebamboohatanecapeSitsbyhimselffishingtheriverinthewintersnow《江雪》是我國唐代詩人柳宗元所著,因為政府統(tǒng)治過于黑暗腐敗,柳宗元具有遠大的政治理想——救國救民,因為其政治理念的實現(xiàn)可能會損傷當時皇權(quán)的利益,因此被皇權(quán)迫害,最后被貶,于47歲病死他鄉(xiāng)。柳宗元被貶永州后,因為遠大志向無法實現(xiàn),對于現(xiàn)狀無可奈何,便通過《江雪》寄情于景,從詩詞表面看,整部作品都在描述雪景,但因為用了“絕”和“滅”兩個字將作者內(nèi)心世界表露出來。結(jié)合作者所處的年代背景,再對詩詞進行品味和分析,“孤”與“獨”兩個字足以表現(xiàn)作者清新脫俗的品行。從動詞的角度對兩個譯本進行分析,如千鳥飛“絕”,譯本一和譯本二分別用了“no”和“cutoff”,相比來說,譯本二更加形象地描述了飛鳥飛走的過程。再如萬徑蹤“滅”,譯本一直接對“萬徑人蹤滅”進行了翻譯,沒有添加任何感情色彩;而譯本二通過一個“trace"將“滅”的形象刻畫出來。另外,“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均是譯本二翻譯過來的意象更加可取。從整體角度來說,本詩從開篇就刻畫了孤獨、凄涼的意境,對比來說,譯本二賦予了詩歌更多的感情色彩,所以,譯本二也更貼近作者柳宗元的內(nèi)心。七、結(jié)語語言通過意境表達情感,語言反映文化,文化制約語言,要想熟練掌握一門語言,必須充分理解其文化?!胺g”是人類進行文化交流的橋梁,是推動社會進步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重要手段和途徑。文章就文化語言學意象的翻譯進行了具體的分析,希望可以為國內(nèi)文學漢譯英提供指導和參考。另外,譯者在翻譯中國文學時,也要充分利用語言學成果,盡可能從意境、文化和語言的關(guān)系入手,對原作和譯作進行對比和分析,獲得更加合適的意境表達方式。

參考文獻:

[1]馬會英.龐德的意象翻譯研究[D].石家莊:河北大學碩士論文,2014.

[2]展宏瑋.文化語言學視角下《楚辭》意象英譯的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20.

[3]溫靜.接受美學與中國古代詩歌意象翻譯[D].天津:天津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7.

[4]侯艷.互文性視角下的詩歌意象翻譯[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碩士論文,2007.

作者:梁強 金艷 單位:滁州學院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