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正文

干旱地區(qū)小葉楊育苗及造林技術(sh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干旱地區(qū)小葉楊育苗及造林技術(sh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干旱地區(qū)小葉楊育苗及造林技術(shù)

摘要:小葉楊是北方干旱地區(qū)廣泛分布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干旱條件下也能有較高的成活率。對小葉楊的形態(tài)特征、生活習(xí)性、適生范圍等特性進行了總結(jié),提出了育林技術(shù)要點,為干旱地區(qū)小葉楊的栽培提供技術(shù)參考。

關(guān)鍵詞:小葉楊;特性;育苗造林

小葉楊屬于落葉喬木,溫帶樹種,又被稱為小葉白楊,成年后樹高一般在15~20m,直徑約1m[1]。小葉楊的樹冠圓形,樹皮顏色灰褐,葉片形狀為菱形、倒卵形。4~5月為開花集中期,5~6月果實成熟。小葉楊有著發(fā)達的根系,抗寒能力強、抗旱,在我國東北、華北、西南等地區(qū)均有分布,是遼西地區(qū)的鄉(xiāng)土樹種之一[2]。小葉楊在多種環(huán)境條件下均可生長,以有充足的光照條件、土壤濕潤的區(qū)域長勢更好。小葉楊生長速度快、周期短,一般生長30年后即可衰老[3]。小葉楊木材結(jié)構(gòu)細密,密度輕、韌性大,紋理非常整齊,便于加工,在建筑領(lǐng)域有著廣闊的應(yīng)用前景。

1小葉楊的特征特性

1.1形態(tài)特征

小葉楊屬于落葉喬木,樹高可達到20m左右,胸徑超過50cm[3]。樹冠為卵圓,展開狀。小枝剛開始顏色紅褐色,表面光滑,之后轉(zhuǎn)為黃褐色。葉片胸徑超過50cm[3]。樹冠為卵圓,展開狀。小枝剛開始顏色紅褐色,表面光滑,之后轉(zhuǎn)為黃褐色。葉片長、寬分別為3~12cm、2~8cm,形狀菱狀、倒卵形等。葉片邊緣有細鈍的鋸齒[4]。

1.2生活習(xí)性

小葉楊屬于喜光樹種,有著發(fā)達的根系及萌芽能力,適應(yīng)氣候的能力強、生長速度快,抗寒耐旱,在-36、40℃的極端環(huán)境下也可存活。小葉楊雖然抗寒能力強,但是遇到春季過于劇烈變化的溫度條件時易出現(xiàn)凍裂。如果土壤潮濕,則凍裂率越高。小葉楊對土壤沒有嚴格的要求,多種土壤類型上均可生長,包括沖積土、沙壤土、灰鈣土、輕壤土等,如果林間積水時間不長也可生長。在土壤過于瘠薄、氣候干旱、長久無法灌溉的區(qū)域,則小葉楊的生長不佳,易導(dǎo)致“小老樹”[5]。小葉楊在堿性的土壤上pH值8也可生長,能耐一定程度的鹽漬化。

1.3適生范圍

小葉楊在我國分布廣泛,黑龍江、吉林、遼寧、內(nèi)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陜西、甘肅、青海、江蘇、安徽、湖北、四川、新疆、云南等省均有分布。其中以河南、河北、陜西、山東、甘肅、山西、遼寧等省分布最多,垂直分布最高海拔可達3000m[3-4]。

2小葉楊育苗技術(shù)

2.1播種育苗

2.1.1種子采集。不同區(qū)域的光照、濕度、溫度、海拔等均有所差異,因此小葉楊種子的成熟時間有所不同,遼西等東北地區(qū)小葉楊種子成熟的時間在5月中下旬。果實成熟后顏色逐漸轉(zhuǎn)為黃褐色,此時即可進行種子的采集[1]。小葉楊種子的采集方式有以下2種:一是將自然脫落下來的種子集中收集起來,二是直接將果實所在的枝條剪下來進行集中收集。2種方法均便于操作、成本不高,可結(jié)合實際情況選擇適合的方法[5]。2.1.2種子儲藏。種子采集回來后在晴好天氣里將精選的飽滿種子在干凈的地面上鋪厚度5~6cm的1層,注意厚度不可過大,以免導(dǎo)致漚壞。攤晾期間,要勤翻動,一直晾曬到種子全部露白。之后選擇機械進行篩選,以提高效率。小葉楊適應(yīng)能力強,可以在收集種子后進行播種,如果遇到持續(xù)較長時間的陰雨天氣則可降低小葉楊的萌發(fā)率,此種情況下可先將種子放入到溫度低、干燥的窖中儲藏,待天氣晴好后再播種。經(jīng)過儲藏后再播種,小葉楊的萌芽發(fā)也可超過80%。2.1.3播種。小葉楊種子如果隨時采集、隨時播種,萌發(fā)率可超過95%。經(jīng)過一階段的低溫高燥儲存后,種子萌發(fā)率有一定的降低,且萌發(fā)后的生長也會有一定的不利影響。因此儲藏后播種要求科學(xué)選擇播種地,以肥沃的土壤為好,可以使萌發(fā)率提高[4]。播種育苗作為一種傳統(tǒng)的有性繁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后代幼苗的成活率、增強其抗性水平,相對來說流程比扦插育苗更加的繁雜。播種育苗有2種方式,包括撒播、落水播種。一是撒播。此種方式先在育苗地上灌底水1次,之后再進行撒播、噴水;需要注意的是底層土壤要求處于濕潤狀態(tài);充分整細表層土,并耙碎;播種量7.5~15kg/hm2;播種結(jié)束后覆蓋1層厚2~3cm的細沙,并灑水1次,此次噴水以細眼水壺為好。二是落水播種。此種方式先灌溉,之后進行播種、覆蓋(覆蓋材料為土、肥料及沙混合而成),確保種子稍微露出一點即可。

2.2插條育苗

小葉楊插條育苗的繁殖率高,是小葉楊繁殖中常用的一種無性繁殖的方法。插條育苗的步驟主要包括選擇插穗、扦插、灌溉、覆土等。選擇插穗環(huán)節(jié)中,由于扦插的季節(jié)不同,春季、秋季均可,需要扦插人員結(jié)合實際扦插的情況而定。一般生長1年左右的插條作為插穗效果最好,生長不夠1年、長勢健壯的枝條也可作為插穗。插穗的長度、寬分別在15~20cm、0.8~1.5cm,利于插穗扦插的成活。如果扦插的時間選擇在春季、插穗在秋季采集,則需要對插穗做好越冬管理,包括窖藏、坑藏、沙堆儲藏等。春季扦插一般在3月上中旬,提前將插穗下端插入到清水中浸泡,3d左右即可用于扦插,對其根芽的萌發(fā)有利。扦插后科學(xué)灌溉,在插穗根系萌生之前一般需要澆灌1~2次,待萌發(fā)根系后延長灌溉的頻次,每2周灌1次即可。6~7月在灌溉的同時進行追肥,一般追肥2~3次。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修枝、抹芽等。秋季如果扦插,則需要選擇在樹葉脫落后到土壤上凍之前這段時間進行,直接將插穗的下端插入到土壤中,之后覆蓋6~10cm左右高度的土。待第2年春季插穗新芽萌發(fā)后改土加肥[6]。

3小葉楊造林技術(shù)

3.1造林地選擇

小葉楊有很強的適應(yīng)能力,適宜選擇的造林地以肥沃為好,在遼西等干旱地區(qū)的黏土、石礫土、貧瘠的沙土等土壤上造林也可以生長,尤其是有嚴重水土流失的區(qū)域也可造林,需要采取魚鱗坑、水平溝的整地方式[6-7]。

3.2造林方法推廣

3.2.1造林模式選擇。小葉楊在遼西等干旱地區(qū)的造林建議選擇混交的方式,合理搭配,包括與沙棘、紫穗槐等根系有根瘤菌的灌木等進行混交,對造林后的快速生長有利,可以為小葉楊的生長提供足夠的氮素營養(yǎng)。實踐表明,小葉楊的混交林以選擇沙棘為好。如果選擇小葉楊與沙棘進行混合造林,分別栽植3000~4500株/hm2,混交后小葉楊的長勢佳、樹干通直,且在沙棘的影響下,小葉楊的側(cè)枝可自然脫落,對枝條的自然整理、調(diào)整比較有利。在沙棘與小葉楊混交的林分內(nèi),小葉楊樹高生長更快,比純林增幅10%左右,胸徑的生長增幅在25%左右,且降低了病蟲害的發(fā)生。小葉楊與沙棘混交可采取帶狀、隔行混交的方式[8]。3.2.2造林方式選擇。小葉楊的造林方式包括植苗、插干、埋條等。植苗造林選擇的苗木一般為生長1~2年的健壯、未發(fā)生病蟲害的幼苗。插干造林適合在沙土地上進行,方法簡單,注意插穗盡量深插入土壤中、上方露出一點梢即可,要求充分扎實。在復(fù)雜的階梯形地勢的區(qū)域、河灘等,適合推廣插干造林的方法;栽植時要求枝條傾斜插入到土壤中,覆蓋20cm厚的土、踩實。小葉楊人工造林的密度適合在(2~3)m×(3~5)m,如果采取機械造林,則株行距適合控制在(3~4)m×(5~6)m。具體的造林密度結(jié)合實際立地條件、造林密度綜合確定。

3.3造林后撫育

3.3.1修枝。小葉楊造林后的前3年主要目的是進行樹冠的培養(yǎng)、促進根系的發(fā)育,一般不需要進行修枝等管理。當林間進入郁閉狀態(tài)后需要進行修枝。具體修枝的時間結(jié)合當年的實際情況而定。如果在夏季修剪,則利于傷口的快速愈合,很少萌生出徒長的枝條,但是修剪的時間要與害蟲產(chǎn)卵期避開;修枝的工具要求鋒利,確保切口不出現(xiàn)劈裂。對于規(guī)格較小的樹,修剪可進行平切,對于規(guī)格較大的樹,可切口要求稍微凸起,對修剪傷口的盡快愈合有利[8]。隨著樹齡的增加,修枝后樹冠相對于樹高所占的比例逐漸降低,前5年,比例在2/3左右,第6~10年一般在1/2左右,超過10年后控制在<1/3[9]。如果用作行道樹,可適當增加樹冠,不可過大強度地開展修剪,通過適度的修剪,可對樹后期的生長產(chǎn)生很好的促進作用。比生長6年的小葉楊為例,與沒有經(jīng)過修枝的林分相比,修枝的樹高增幅達到13%以上,胸徑增長超過14%。3.3.2肥水管理。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在栽植的同時施入底肥;也可在造林技術(shù)后于林間空隙種植綠肥。每年結(jié)合天氣及土壤濕度條件合理灌溉幾次。3.3.3間伐。小葉楊造林后5~7年樹木逐漸郁閉,之后需要進行第1次間伐管理;結(jié)合小葉楊林分內(nèi)樹木的密度、長勢、培育目標等情況確定具體間伐的密度;經(jīng)過間伐后,一般林間株行距在(2~3)m×(2~4)m。造林10~13年需要再進行間伐1次,此次間伐后林間樹木株行距在(3~4)m×4m左右。具體按照砍劣留優(yōu)、砍小留大、砍密留稀、砍中有留、留中有砍等原則進行間伐,確保間伐的質(zhì)量、保留的苗木密度[10]。如果人工小葉楊林內(nèi)樹木長勢好、密度大,則間伐采取隔株、隔行進行,如果長勢不佳、林分情況差,則間伐采取非等距的方式。當林間郁閉度在0.7以下時,則不需要采取間伐措施。3.3.4病蟲害管理。小葉楊幼樹上易發(fā)生腐爛病,發(fā)病后病癥由樹干上逐漸擴散蔓延到樹梢部位,傳染性強,有極大的為害;剛發(fā)病時樹干上可見到水漬狀病斑,經(jīng)過積壓有水滲出,有酒槽味;隨著病情的發(fā)展,發(fā)病的位置逐漸腐爛、凹下;發(fā)病后期產(chǎn)生凸起針狀的病菌孢子,黑色。在天氣潮濕的情況下病斑周圍有橘色的膠狀物質(zhì)漏出,逐漸繞樹一周,導(dǎo)致病斑上部樹的死亡;防治的方法:積極營造混交林,加大后期管理,樹木已經(jīng)發(fā)病后選擇波爾多液等殺菌劑對準病斑處涂抹。小葉楊林間蟲害的防治,可人工進行蟲蛹的滅殺、噴施殺蟲劑、注射藥物等。如果樹干上已經(jīng)出現(xiàn)蟲洞,則選擇毒泥將蟲洞堵住,可有效地抑制幼蟲的生長繁殖[11]。

作者:袁志華 單位:遼寧省國營朝陽縣東五家子林場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