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務員期刊網(wǎng) 論文中心 生命起源和演化范文

生命起源和演化全文(5篇)

前言:小編為你整理了5篇生命起源和演化參考范文,供你參考和借鑒。希望能幫助你在寫作上獲得靈感,讓你的文章更加豐富有深度。

生命起源和演化

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探究

摘要:自古以來,灤河流域都是少數(shù)民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環(huán)境和生存狀態(tài)開創(chuàng)了形態(tài)多樣的宗教文明,為體育宗教的發(fā)生、發(fā)展、演繹提供了重要的文化空間,實踐著體育與宗教合二為一的衍生范式,但灤河流域各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經(jīng)歷不斷的融合、同化、互鑒,及世界宗教文化、西式體育的廣泛嵌入以后,體育與宗教走向“二律背反”的分化路徑。籍此,借助史學、宗教文化圖式理論,在分析灤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起源與發(fā)展轉向的基礎上,闡明衰落實質。研究認為:狹義體育宗教是具有部落或民族信仰、崇拜性質的社會體育范疇的文化現(xiàn)象,廣義概念是指一切具有宗教色彩的體育文化;灤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活動起源于紅山文化時期,與薩滿跳神祭祀活動有關,體育宗教祭祀發(fā)展經(jīng)歷“自發(fā)→人為”“部落→民族”“自然宗教→神教”三種演化圖式;歷史上各民族戰(zhàn)亂融合、外來宗教文化干預、本土宗教龐雜且未完成向世界宗教嬗變,構成灤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走向衰落的現(xiàn)象解釋。

關鍵詞:灤河流域;體育宗教;祭祀;少數(shù)民族

前言

自古以來體育與宗教都是不可分離的內在文化關系,宗教是早期體育生存發(fā)展的文化空間與傳承載體,[1]特別是宗教祭祀儀式上巫舞、儺舞、薩滿跳神等舞蹈孕育了古代體育的早期形態(tài),而這些具有原始舞蹈性質的傳統(tǒng)體育元素賦予宗教更高的神性表達與情感表達。通過國內外宗教學、體育宗教學研究進展分析,無論是西方的宗教學說還是中國宗教推演的文化圖式結構,從宏觀的宗教信仰、宗教文化、宗教觀、宗教政策和科學宗教,到微觀層面各類宗教學派思想的研究成果頗多,基本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宗教學理論體系[2]。西方早期體育與宗教的融合促進了古奧林匹亞競技是誕生,學術界對西方古代體育宗教的認知表現(xiàn)為“道德崇高”與“泛暴力”兩種截然對立的思維方式。國內體育與宗教的皈依關系、殊途同歸的本源塑造、互為鏡像與復調的悖謬性超越等方面積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研究的層次水平、學術關注度和傳播度還遠遠不夠。體育與宗教結合是以什么樣的形態(tài)呈現(xiàn),體育在宗教活動中究竟扮演什么樣的身份“在場”,對于一系列問題的簡化澄明需要借助“體育宗教”之維來加以宏觀涵攝。灤河古稱“濡水”,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濡水出御夷鎮(zhèn)東南”,發(fā)源于豐寧古道壩下谷底,流經(jīng)沽源、錫林郭勒盟(多倫、正藍旗、太仆寺旗)、喀喇沁旗,及遼寧省凌源、建昌后過潘家口穿長城進入冀東平原,而后入海,形成5.5萬余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積[3]。目前,學術界在灤河文化、祭祀宗教、體育宗教、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方面的研究可謂甚囂塵上,而對于這些領域的綜合性、學科交叉性的研究并不多見,關于灤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文化的尚未見相關報道,這與灤河流域豐富多樣的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活動形成儼然不匹配的文化關系,本研究試圖彌補這一學術缺憾。

1體育宗教的概念解說

從古至今,西方體育與宗教關系密切,宗教元素在體育空間場域的滲透對于傳承體育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規(guī)制、倫理教化及心靈空間的整體塑造發(fā)揮著無法替代的作用[4]。中國宗教文化傳統(tǒng)歷史悠久,底蘊厚重,在不斷流變的進程中形塑了風格多樣的宗教文化生態(tài),不同時期宗教元素與體育元素的結合決定了中國原始、民俗、民間、傳統(tǒng)、民族體育生成、演化的邏輯走向,宗教思維方式變遷使體育形態(tài)也悄然發(fā)生著變異與重塑,甚至走向消亡的過程。體育宗教是體育與宗教相互結合的產(chǎn)物,但目前國內外學界并未對這一概念做清晰的厘定,有必要加以解釋和說明。體育(Physicaleducation)作為一個舶來詞,屬于身體教育范疇,通過肢體活動達到身體、心理健康塑造的社會文化活動,這是對現(xiàn)代體育的一種解讀和認識[5]。但用現(xiàn)代體育概念去解釋中國古代體育文化內涵顯然是行不通的,如早期的巫術舞蹈、祭祀競技成為推動各民族傳統(tǒng)體育繁榮的文化基因,孕育了諸如道家養(yǎng)生功法、佛家武學等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體育形態(tài);而宗教的實然性意義在于表達一種信仰、崇拜或精神主旨,屬于社會特殊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現(xiàn)象[6]。因此,體育宗教的合理解釋應當遵循廣義和狹義兩種解說方式,其中,體育宗教的狹義概念是指:“具有部落或民族信仰、崇拜性質的社會體育范疇的文化現(xiàn)象,或稱之為具有宗教性質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現(xiàn)象”。其特點表現(xiàn)出三層含義:其一,早期部落含有自發(fā)性質自然崇拜、信仰,及具有人為性質的不同民族對祖先、神靈崇拜、信仰;其二,屬于社會體育范疇,有別于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屬性的一類特殊體育形態(tài),具有特殊的功能屬性,早期薩滿跳神祭祀體育宗教的身體功能表現(xiàn)為溝通天地、陰陽、神人聯(lián)系的中介,心理功能表現(xiàn)出對神靈崇拜的精神歸屬;其三,體育宗教的本體屬性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屬于民族傳統(tǒng)體育范疇,但受制于社會制度的影響,如:上古社會人人可通神的個體崇拜,宗教思維強調人的“普世性”價值,這也是民族傳統(tǒng)體育的早期形態(tài)。階級社會只有上層貴族才具有通神功能,借助運動態(tài)肢體語言符號來表達神靈主旨,達到對下層民眾信仰的階級統(tǒng)治,民族傳統(tǒng)體育在宗教思維框架下成為統(tǒng)治階級利用的工具。體育宗教的廣義概念不僅包含民族傳統(tǒng)體育宗教元素,還充分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競技體育、學校體育領域,如:運動員在賽前做的祈禱儀式,道家宗教教育思想在學校體育教育中得到廣泛滲透,因此,一切具有宗教色彩的體育文化都應當列入廣義概念范疇。本研究選用狹義體育宗教概念為研究基礎。

2灤河流域少數(shù)民族體育宗教祭祀起源

點擊查看全文

中西方文化差異與漢英翻譯研究

一、文化與翻譯

1.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是文明演化而匯集成的一種區(qū)域特質和風貌的反映,是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tài)的總體表征。中西文化的差異主要體現(xiàn)在起源、價值觀和思維方式等方面。中國的中原文化起源于農(nóng)本,以佛教和道教為主的宗教信仰和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人與自然和諧,強調整體與貶抑個體的文化。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起源于游牧和漁獵,人們與動物斗爭,與同類競爭,以求生存,所以開放與尊重個體是西方文化的主要特征。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的差異性導致了語言的差異性,不同語言的交流實質上是不同文化的交流。使用不同語言的人們之間能否順利溝通,不僅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本身的理解,更取決于他們對語言所負載的文化意蘊的理解。同時,雖然中西文化差異巨大,但人類的思想感情相通,且基本需求一致,所以文化也呈現(xiàn)許多共性。

2.文化與翻譯。

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是語言賴以生存的基礎,是語言新陳代謝的生命源泉。翻譯是語言間溝通的橋梁,是各民族文化聯(lián)系的紐帶。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也注定了文化與翻譯的密切關系。翻譯不僅僅是兩種語言符號上的轉換,更反映了不同社會文化層面上的轉換,是對原作品進行的文化層面上的改寫。所以,中西文化的差異常常給漢英翻譯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二、文化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翻譯作為跨文化交流的方式,其真正目的不僅在于獲取信息,更重要的是使信息得以表達。在翻譯時,譯者應密切關注原文與譯文中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內涵,充分考慮文化差異,通過翻譯對文化差異進行轉換。

點擊查看全文

現(xiàn)代藝術重構傳統(tǒng)審美觀

本文作者:沈大棟

在這個非主流能一夜之間成為主流的年代,保持獨特的審美品位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今天一個所謂藝術家的涂鴉之作,明天就可能成為最流行的T恤圖案—這已經(jīng)成為事實。商業(yè)時代就是這樣;商業(yè)時代的藝術也是這樣?,F(xiàn)代前衛(wèi)藝術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中誕生的。

一.現(xiàn)代前衛(wèi)美術對傳統(tǒng)審美理想的顛覆

中國的傳統(tǒng)審美理想是與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在歷史發(fā)展進程中,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存留下來的問題,本來只是一個單純的審美觀念的問題,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卻成了一個復雜的問題。這其中,西方現(xiàn)代主義思潮的影響發(fā)揮著主導性作用。世紀之初,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的審美理想提出了“革命”、“改良”的口號,尋找的是“出路”,世紀之末,人們關心的是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想能否成為“主流”。

所謂“主流”,所指的是世界主流,所謂世界主流,或者說是世界主流藝術,用不同的眼光、不同的標準在檢視,得到的答案是多樣的,而不是唯一的,—文化上的差異決定了不可能有跨文化的所謂“主流”。但是,西方文化長期以來的自我中心觀念使“主流”這一概念在西方的文化語境中已經(jīng)暗含了世界性。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文化在逐漸擺脫了政治圖解、還其自身本來面目的同時,經(jīng)受了西方現(xiàn)代主義文化思潮的沖擊和蕩滌,“主流”不僅是指世界主流,更可以明確為西方主流,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近年來,無論是西方學術界,還是東方學術界,對西方文化中心論的批評和縷析漸趨時髦,成為一時新論。但是,依然可以肯定,在兩種文化之間的相互理解如此不平等的前提下,生存文化背景主要是西方的現(xiàn)代藝術家或者說前衛(wèi)、先鋒藝術家們對中國傳統(tǒng)審美理想的沖擊。

二.現(xiàn)代前衛(wèi)美術對中國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所產(chǎn)生的客觀影響

在中國社會政治經(jīng)濟文化轉型時期,中國藝術是以西方現(xiàn)代前衛(wèi)藝術為模式,取消自身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特性,“并軌”到西方的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去?還是在堅持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礎上,吸收和借鑒西方現(xiàn)代藝術中的一些有益的東西,創(chuàng)造出一種有中國特色的、具有中國文化傳統(tǒng)審美精神的東西?這無疑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首要問題。所謂現(xiàn)代前衛(wèi)藝術,始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xiàn)在西方的“波普藝術”、“裝置藝術”、“行為藝術”等等。它們反叛西方傳統(tǒng)的藝術,給世界各國和地區(qū)的藝術發(fā)展帶來了消極影響。在這里不再一一贅述,自20世紀80年代在中國出現(xiàn),所表露出來的矛盾、焦慮、悲觀、彷徨的思潮,消除了傳統(tǒng)審美本身的創(chuàng)作技能與藝術規(guī)律,也使藝術規(guī)避了對社會和人生應當承擔的責任??梢姡F(xiàn)代前衛(wèi)藝術并非真正的“現(xiàn)代藝術”,那些“創(chuàng)新”、“革命”與“標新立異”,實際上是不了解中國當代社會的審美需求和理想,也沒有真正弄清中國當代美術創(chuàng)作中的承上啟下的關系。因而我國出現(xiàn)的“前衛(wèi)藝術”只不過是模仿或是“翻新”西方早已經(jīng)過時的花樣和伎倆。

點擊查看全文

高中地理教材問題闡釋

摘要:修訂后的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自2019年秋季使用以來,老師們就教學中的疑難問題與我們進行了廣泛而深入的交流。本文從反饋交流的眾多問題中,選取若干有代表性的問題,在查閱文獻資料的基礎上進行深入闡釋,期望能為老師們釋疑解惑,為老師們準確把握教材的編寫思路助力,并對教師專業(yè)成長有所裨益。

關鍵詞:溫室效應;海水鹽度;陸地自然帶;化石燃料;地球年齡;自然環(huán)境整體性

一、溫室效應

問題1:在大氣對地面的保溫作用中,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刻意回避了與溫室效應相關的內容。為什么?據(jù)《辭海》“大氣保溫效應”詞條介紹,大氣具有允許太陽短波輻射透入大氣低層,并阻止地面和低層大氣長波輻射逸出大氣層的作用。因可使大氣溫度保持較高的水平,故稱大氣保溫效應。20世紀初期前,人們曾誤認為玻璃溫室(不經(jīng)人工加熱的花房)保溫機制與大氣保溫機制相同,因而將它稱為“溫室效應”。1909年,美國物理學家伍德(RobertWilliamsWood)分別用巖鹽(對長短波輻射都透明,不會截留長波輻射)和玻璃(有透過短波輻射而截留長波輻射的能力)做成溫室(花房)試驗,結果兩個溫室內的溫度一樣高。這表明溫室的保溫作用,主要不是它是否阻截或吸收長波輻射,而是玻璃或巖鹽壁阻止室內(暖)外(冷)空氣以對流或湍流方式的熱交換。據(jù)研究,這種阻止空氣在室內外熱交換作用,比大氣保溫氣體吸收長波輻射致暖作用大3~4倍[1]。綜上所述,溫室效應與大氣保溫效應的意義并不相同,請地理老師們在教學中加以區(qū)別,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二、海水鹽度

問題2: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第一冊第四章第二節(jié)正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高緯度海區(qū)溫度低,蒸發(fā)量小,加之反復結冰、融冰,鹽度偏低。前半句話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后半句話該如何解釋呢?需要注意的是,該段正文闡述的是海洋表層海水鹽度的水平分布規(guī)律。高緯度海區(qū)表層海水的鹽度偏低,與該海區(qū)結冰、融冰的影響有密切關系。海水結冰,主要是純水的凍結,會將鹽分大部排出冰外[2]。海冰密度比海水小,它總是浮在海面上,融冰過程可稀釋表層海水鹽度。問題3:從本節(jié)教材中的“海洋表面鹽度、溫度隨緯度的分布示意”圖看出,60°N比60°S處的鹽度低,而從“大西洋表面海水密度、溫度和鹽度隨緯度的分布示意”圖看出,60°N比60°S處的鹽度高。兩幅圖的表達完全相反,是不是圖像繪制有誤?為什么?教材中的兩幅圖沒有問題,均參照《海洋科學導論》中的相關圖像繪制。第一,需要注意的是,兩幅圖表示的空間尺度不一樣,“海洋表面鹽度、溫度隨緯度的分布示意”圖是針對全球海洋各緯度的平均狀況而言的,而“大西洋表面海水密度、溫度和鹽度隨緯度的分布示意”圖是針對大西洋各緯度的平均狀況而言的。第二,大西洋東北部鹽度較高,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挾帶高鹽水輸送的結果。第三,全球海洋的鹽度分布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性,就平均鹽度而言,北大西洋最高,南大西洋、南太平洋次之,北太平洋最低。其形成原因是:大西洋沿岸無高大山脈,北大西洋蒸發(fā)的水汽經(jīng)東北信風帶入北太平洋釋放于巴拿馬灣一帶;南太平洋東海岸的安第斯山脈,使由南太平洋西風帶所挾帶的大量水汽上升凝結,釋放于太平洋東部的智利沿岸;越過安第斯山脈后下沉的干燥氣流,則加強了南大西洋的蒸發(fā)作用[3]。

三、陸地自然帶

點擊查看全文

水利工程征地移民類群體事件研討

摘要:近年來,水利建設項目引發(fā)的征地移民類群體性事件時有發(fā)生,不僅危害公共安全,還凸顯了社會治理危機。政府在管理和處置此類事件時,從事件的孕育、發(fā)生發(fā)展、演化、終結4個階段進行機理分析,認清事件發(fā)生的具體原因從而建立長期有效的應對機制。以案例分析法為主要研究方法,選取了云南綏江縣2011年“3•25”水庫征地移民類群體性事件為研究對象。分析發(fā)現(xiàn),事件由移民訴訟方式受阻、政府應對不足等導致,并從法律體系、政府行政、公民素質3個方面提出解決此類群體性事件的應急管理機制,為有效處置征地移民類矛盾提供有效的解決途徑。

關鍵詞:水利建設;征地移民;群體性事件;機理分析;應對機制

我國是資源大國,可開發(fā)的水能資源蘊藏量位居世界第一?,F(xiàn)今,已建成的三峽、小浪底等多個大中型水利設施,為我國水利事業(yè)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但是水利建設項目往往需要占用和淹沒大量土地,導致原有居民被迫放棄賴以生存的土地進行移民安置,這就產(chǎn)生了大規(guī)模的水利建設征地移民。1949年以來,我國因水利建設項目導致大約1800萬人口移民,包括繁衍人口在內,享受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的人口達2300萬人[1]。此類移民屬于被動型移民,當受到社會、經(jīng)濟、心理等因素影響時極易發(fā)生群體性事件。群體性事件一旦發(fā)生輕則影響經(jīng)濟發(fā)展、重則破壞社會穩(wěn)定,阻礙社會進步。由此可見,通過多層次、多階段機理分析找到事件根源并建立有效應對機制是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關鍵所在。

1案例概況

綏江縣位于云南省東北緣,金沙江南岸,其具有修建向家壩水電站的各項有利條件。經(jīng)統(tǒng)計,建站共需淹沒耕地3.2萬畝,遷移人口約8.98萬人,搬遷2座縣城、16個集鎮(zhèn),其中包括綏江縣城及隸屬的4個集鎮(zhèn)、涉及5.4萬人的移民安置工作[2]。2011年3月25日至29日,綏江縣部分村民因不滿征地拆遷安置政策,采取聚集縣政府、堵路等極端方式反映訴求,事件共持續(xù)了102h。綏江縣政府稱,堵路民眾最多時達2000余人。工作中,先后有17名公安民警、3名入戶工作隊員、1名市民遭到圍攻毆打,一輛“120”急救車被扣留損壞,1名云南建工集團工作人員被圍堵在現(xiàn)場長達35h[2]。綏江縣2011年“3•25”事件是典型的征地移民類群體性事件,水庫建設使當?shù)鼐用袷ネ恋氐荣Y源。當居民面臨不確定的經(jīng)濟、社會風險時本能的要求國家對其生活全面負責,如果國家采取措施不當便會引起民眾的不滿,甚至演化成群體性事件。

2機理分析

“機理”是指事物所遵循的內在邏輯規(guī)律,來源于對各種實際突發(fā)事件的演化過程以及應急管理全生命周期的觀察、總結和抽象。掌握突發(fā)事件的內在機理,可以找到促成事件發(fā)生的風險因素,分析事件在每一階段的發(fā)展方向,指導人們在災難發(fā)生后做出迅速、有效反應,采取盡可能合理的應對措施[3]。本文采用突發(fā)事件的原理性機理分析此次事件,原理性機理一般包括孕育機理,發(fā)生、發(fā)展機理,演化機理,終結機理四大機理。

點擊查看全文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友情鏈接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