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

第1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關鍵詞】閱讀興趣閱讀方法閱讀習慣學會質(zhì)疑

閱讀教學越來越引起關注,如何改進閱讀教學的方法,指導學生較好的進行閱讀,提高閱讀教學的質(zhì)量,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課題之一,教師要激勵學生全身心地、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那么如何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一、激發(fā)學生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人樂于接觸、認識某事物,并力求參與相應活動的一種積極意識傾向。它能推動學生去尋求知識,開闊眼界,激勵學生用心去鉆研、學習,提高學習質(zhì)量。對閱讀感興趣的學生,學習會更加主動,積極,產(chǎn)生愉快的情緒和主動的意志努力狀態(tài),從而提高自己閱讀學習活動的效率和效果,在班上我每周經(jīng)常利用一些課外實踐課,讓學生自己上臺演講自己所看過的一些有趣的課外書故事,并給予評定表揚鼓勵,這些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間接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

1.課堂上的精讀指導

精讀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教材上的閱讀材料學習詞匯和句法,從而提高理解能力。對于小學生來說,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任重道遠的過程,這并不是教師在課堂里所能解決的。在課堂上適度的精讀指導是相當有意義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語言,掌握必需的篇章知識,弄清語言各層次之間的制約關系以幫助他們學會簡章分析,有效推理。教師可以靈活的設計一些有針對性的練習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和反饋閱讀理解的情況。

2.自學解決問題

必須想方設法讓學生擺脫“你講我聽”的思想束縛,在堂上安排充足的時間讓學生自學。要求學生查字典,解決字、詞、句、篇的一些錯誤問題,閱讀相關的課外書,補充一些必要的知識。還讓他們自己去分析課文,理解課文,提出問題,再從反復的讀書中回答自己提出問題,在課堂上,對學生通過自學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要適當加以引導指點,讓其通過自學解決,讓學生掌握方法。例如《別餓壞了匹馬》這篇文章將升華主題的部分放在篇末,學生通過自學閱讀理解“別餓壞了那匹馬”中的那匹馬,文章用“別餓壞了那匹馬”怎樣貫穿全文,起到了什么的作用?

3.拓寬學生的閱讀面

教師積極引導學生不但要很好地閱讀課內(nèi)材料,還要積極參加課外閱讀,增加閱讀的量,因為課堂閱讀教學選用的課文內(nèi)容畢竟是有限的,要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就不能忽視課外閱讀。小學生來說良好的閱讀習慣和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循序漸進的。以課內(nèi)學習帶動課外閱讀,為了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積極性和自覺性,我盡力為學生提供課外閱讀的條件,指導他們將課堂上學到的閱讀知識和閱讀方法靈活的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如學習《》一詩,指導學生在預習時搜集有關的資料,讓學生先去網(wǎng)絡上尋找有關的資料讀一讀,整理出爬雪山、過草地等故事進行交流演講,這樣的閱讀過程,有效地拓寬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面。

4.教師應起到帶頭作用。

多閱讀一些兒童書籍,并推薦給他們。培養(yǎng)小學生閱讀能力要由易到難。小學生只有在嘗到成功的喜悅,從閱讀中找到了樂趣才會樂讀、善讀。如果一開始啃他啃不動的“硬骨頭”,那么他們只會畏懼、逃避閱讀。所以,根據(jù)孩子的實際水平,選擇恰當材料,由易到難是極重要的。在體裁上,小學生閱讀材料應以記敘文為主,簡單的說明文、論說文為輔。在文體上,童話、傳奇、民間小故事也是為小學生喜歡的。另外也可以讓孩子看報紙上的短新聞。

三、養(yǎng)成良好閱讀習慣,學會質(zhì)疑,將閱讀教學延伸到課外。

在西方教育中,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習慣,看得十分重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是人才成功乃至決定人生命運的重要因素。葉圣陶先生在許多文章中都談到了培養(yǎng)學生習慣的重要性。他說:“語言文字的學習,就理解方面說,是得到一種知識,就運用方面說,是養(yǎng)成一種習慣?!遍喿x教學中引導學生質(zhì)疑問難,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那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教師要教給學生在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如在引導學生學習《蝙蝠和雷達》時,學生提出了為什么課文蝙蝠“撞”而不用“碰”呢?既然蝙蝠的眼睛沒有用,它還長眼睛干什么呢,它是怎樣在夜間飛行探路的等問題。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我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fā)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因此,關鍵是要讓學生親自在閱讀的實踐中歷練。在日常教學中,我經(jīng)常結(jié)合課文向?qū)W生介紹優(yōu)秀的課外讀物,指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字詞,品味優(yōu)美的句子,感悟人物形象并寫出自己的體會,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靈活運用到閱讀習慣里去,從而提高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如在教學課文《蜘蛛的網(wǎng)》一課時,有個學生提出問題:“蜘蛛的網(wǎng)能粘住小飛蟲,甲蟲等等,它自己卻不會粘住,是什么原因?”教師想不到學生會提出這個問題。我是發(fā)動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說:“你們想想吧!看誰能想出來?”有個學生回答說:“因為蜘蛛腳上有油,所以粘不住?!苯處熃又鴨枺骸澳闶窃趺粗赖哪??”學生說是在《動腦筋爺爺》那本書上看到的。由于學生多看課外書,既提高了閱讀能力又增加了科學知識。在教學中,我們常常發(fā)現(xiàn)有的學生在回答問題時能恰當?shù)赜蒙显S多是在教材沒學過的詞語,可見,學生是在課外閱讀獲得的知識。平時,教師要注意適當?shù)亟榻B符合學生接受水平的讀物讓他們閱讀。教師還要啟發(fā)學生運用教學中學到的閱讀方法進行閱讀因此,激勵學生廣泛閱讀是提高閱讀能力的途徑。

參考文獻

第2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關鍵詞:預設 生成 課堂追問 案例與反思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預見到課的所有細節(jié),而在于根據(jù)當時的具體情況,巧妙地在學生不知不覺中作出相應的變動。”即要求教師能夠機智地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之間的關系。而有效的語文課堂追問教學正是教師根據(jù)預設的教學目標或教學組織順序,通過循循善誘的追問技巧,巧妙啟迪學生的生成思維,引導學生的課文理解指向預設教學目標,并在此過程中加深學生對語文教材的領悟。在實際的追問式語文教學中,執(zhí)教者的課堂教學需要遵循由預設教學目標到生成教學藝術的追溯路徑,實現(xiàn)教學預設與生成共融,使學生以思考、生活、發(fā)展的課堂姿態(tài)存在著,雙方共同建構(gòu)連續(xù)性的課堂結(jié)構(gòu),最經(jīng)濟地提高語文課堂的教學效益。

一、預設生本課堂的教學組織

語文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與促進者,良好的追問教學效果的前提在于教師能夠預設有序清晰的生本課堂教學。所謂“生本課堂”是指以學生發(fā)展為本、尊重學生主體的課堂形式,[1]執(zhí)教者的追問預設能夠促進學生學習智慧的不斷生成,發(fā)展?jié)撃艿牟粩嘣鲩L以及成功喜悅的不斷積累。因此,執(zhí)教者預設有效追問教學組織應該具有學習智慧、成功喜悅的課堂氛圍,學生是預設追問內(nèi)容的主體,學生的智能發(fā)展是追問的主旨要求。這需要執(zhí)教者在營造基于問題學習的課堂時,要做到以生為教學組織之本,對教學內(nèi)容、學情分析做到心中有數(shù),才能保證教師追問有跡可循。即語文教師所預設的追問式課堂,其主線是教材內(nèi)容之問,而學生則是推進課堂的動力之源。

案例1:《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片斷

教師預設的教學情感目標是體會殘疾青年的美好品質(zhì)。據(jù)此設定了串引文章的線索為“為什么幫”,在帶領學生大概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通過組織學生為主的課堂追問,抓住學生的“亮點”,點撥學生理解文章傳遞的思想情感。

教師由題目直接拋入問題:“‘別餓壞了那匹馬’這句話是由誰說的,為什么要這么說呢?”(提問目的在于引導主線“為什么幫”)學生們紛紛回答:“這是殘疾青年為了幫‘我’看書而說的?!痹倬o抓學生思維發(fā)展追問:“‘我’為什么要看書?又為什么要幫助‘我’才能看書呢?”一位學生的回答讓教師發(fā)現(xiàn)追問的亮點:“因為‘我’酷愛讀書,可是有時又沒有錢讀書,善良的青年只有說謊來幫助我看書了?!弊源?,教師循序漸進地再次發(fā)問:“你能給我們說說哪里體現(xiàn)‘我’酷愛讀書嗎?……那‘我’有錢讀書與沒錢讀書的心理活動差別是什么呢?……既然是‘善良的青年’為何要說謊呢?”這一系列的引問既是教師預設的教學目標,同時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思維,幫助學生闡明“為什么幫”的緣由,也顯示了教師之前預設的情感教學目標。

反思:執(zhí)教者預設課堂追問教學的起點是學生的主體發(fā)展,沿著預設的內(nèi)容線索向前推進,同時要以學生的具體回答將問題引向縱深,直至學生能夠理解課文。立足于生本課堂教學組織的預設,才是一切語文教學之根。因此,高效的語文課堂追問是執(zhí)教者堅持生本發(fā)展、充分了解學生情況、明確教學任務的教學組織預設,從而在此基礎之上,準確而又迅速判斷課堂問題與教學目標的關系,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生成隨機應變的教學藝術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tài)生成的過程,實際教學環(huán)境更是復雜多變,尤其在追問式課堂中,執(zhí)教者面對的是思維各異的學生個體,其教學總是充滿各種不確定因素,有時甚至會出現(xiàn)背離教學預設的情況。這要求執(zhí)教者能夠根據(jù)學生適時的反應采取恰當?shù)膽獙Υ胧?,及時捕捉教學預設之外的追問契機,也就是有利于課堂教學的學生生成回答,掌握能夠隨機應變的教學智慧,恰當?shù)靥幚砀鞣N課堂生成,這才是實施有效追問教學的有力策略。

案例2:《只有一個地球》教學片斷

教師在講解地球資源的寶貴時,不斷強調(diào)地球資源珍貴,要求學生從生活小事中愛惜各種資源。但這時有位學生突然問“地球資源是無盡的,怎么會珍貴啊?”這時,教師不應是置之不理,而是立即讓學生找文章有沒有能夠體現(xiàn)珍貴之處,學生回答“地球上是無私的,但如果不加節(jié)制地開采,它也會枯竭,所以很寶貴”。在學生生成答案的同時,教師開始追問與問題主體相關的要素――“哪些詞語體現(xiàn)出來的呢?”“生活中有哪些資源能夠反映出這些特點?”,既扣住了文本內(nèi)容,又加深了學生對文章所傳達主旨的印象。

反思:預設教學內(nèi)容對于一節(jié)課來說是必要的,但學生課堂思維是個體的、多變的,這使得執(zhí)教者需要具有處理教學“危機”的智慧。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思維,同時還要積極回應學生,通過富于技巧的誘導追問策略,真正地讓學生在課堂上學有所得。執(zhí)教者要秉持課堂教學的原則性與靈活性,適當拓展追問生成范疇,著力提高語文課堂的實效性。

三、共建預設與生成的教學言語

行云流水的教學言語是語文教師勞動的主要手段,尤其在追問式的語文課堂中,教學言語也就成為了搭建預設與生成的教學績效的主要工具。因此,明確地追問教學言語形式,才能夠架構(gòu)預設與生成共融的高效追問課堂。執(zhí)教者的追問話語不是在責問學生,而是巧用生動、親切的言語過渡銜接學生的回答。此外,語言要兼顧教學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時反映,在張弛有度的話語環(huán)境下讓學生自覺走向探求智慧的新天地。

案例3:《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片斷

教師再次以“怎樣幫”為提問契機:“那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青年是怎樣來幫助‘我’讀書的呢?”學生可以很輕易地回答:“青年謊稱家里有馬,‘我’可以用把馬草賣給他,然后換得到書攤看書的機會?!笨此茊栴}已經(jīng)解決,教師卻可以巧用過渡性的言語繼續(xù)追問,“殘疾青年是怎樣‘謊稱’的呢?”學生們立刻答出:“別餓壞那匹馬?!苯處熞怨膭钚缘难哉Z再追問:“是這樣??!我知道了,可是我有一個疑問:文中的‘我’為什么也說‘別餓壞那匹馬’。”繼而文章主旨也就逐步顯現(xiàn)。

反思:語文課堂的追問需要預設教學內(nèi)容,同時更需要掌控教學生成,但促使二者有效結(jié)合的橋梁卻是執(zhí)教者的言語藝術。具體來說,執(zhí)教者在追問過程中,對學生生成有違預設目標的答案,要做到盡量避免對學生的回答做出絕對性的診斷結(jié)論,而要抱有交流的態(tài)度,通過“描述而不評價,敘述而不做判斷”[2]的言語,將預設與生成共融,清楚準確地表達教學要求。這樣的語文追問課堂讓學生在自由的空間里充分表達,讓執(zhí)教者的教學發(fā)揮最大的作用,追問也才能表現(xiàn)出高層次的效果,切實提高追問課堂的績效。

總之,語文課堂的有效追問教學需要語文教師良好的預設與精彩的生成技巧,搭建預設與生成之間的橋梁,才能夠高效地促進“教師―文本―學生”之間的充分對話。執(zhí)教者在動態(tài)的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巧妙的課堂部署,實施追問教學,需要以有序的課堂教學預設為基準,在此基礎上能夠捕捉課堂上學生的動態(tài)生成,隨機應變地對學生進行疏導,從而使學生全面思考、透徹理解課文。

注釋:

[1]張偉:《論生本課堂的情緒管理》,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年,第22期。

第3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關鍵詞:六環(huán)教學;新課程改革;農(nóng)村小學語文;創(chuàng)新

一、激趣導入,引入新課

對于一節(jié)課來說,精彩的開端更能夠激發(fā)學生對于學習的興趣.所以,教師就應該設置一段扣人心弦、構(gòu)思巧妙的導課內(nèi)容,以此讓學生能夠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進入學習狀態(tài),并對接下來的課程充滿興趣與求知欲.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別餓壞了那匹馬一文時,我就創(chuàng)設了話題導入的形式,組織學生探討并思考“說謊對不對”.很多同學都義正詞嚴地說:“老師,說謊肯定是不對的,您不是教導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孩子嗎?”我笑著點點頭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被欺騙,同時很多時候謊言確實會造成很大的傷害,但是有些謊言確是善良的,能給人帶來真誠和溫暖.”看著學生似懂非懂的樣子,我趁機說道:“你們想知道什么是善良的謊言嗎?”“想.”學生異口同聲回答.“那我們翻到課本第44頁,一同去感受那份溫暖吧!”通過這樣的課前導入,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充滿了探究欲,在課堂學習中也更加有效率.

二、問題導學,有的放矢

課堂提問的方式有很多,如何談得上具有藝術性就值得我們教學工作者深思.我認為提問要具有一定的啟發(fā)性,那么問題才有價值,再加之學生個體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對老師傳授知識接納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師在進行課堂提問時要考慮整體性,所提問題要有層次,以便所有學生都能夠通過問題掌握所學知識.例如,依舊以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別餓壞了那匹馬教學為例,在學生掌握全文主旨大意后,我設計了如下思考題:1.結(jié)合上下文找出每段中心句;2.整體閱讀全文,敘述故事大意;3.文中只有殘疾青年有著美好的心靈嗎?你還看到了誰的善良和美好?4.“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黃的馬草時,會有什么表情,心里會想些什么,他又會怎么做?這幾個問題難度依次提升,是專門針對各個層次的學生所設計的,通過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分層次的提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通過思考逐漸掌握課本內(nèi)容.

三、小組合作,探究重點

在傳統(tǒng)的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教學模式單一,教師往往無法及時感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理解情況,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知識忽略現(xiàn)象,尤其是對一些重點知識講解不夠深入,但是如果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模式,就能夠有效解決.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索溪峪的“野”一課教學時,我就先將學生按照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要求學生在小組內(nèi)對文中的生字難詞進行內(nèi)部消化,然后由學生對自己認為文章中描寫張家界索溪峪獨特美景的詞句分享給其他學生,同時組內(nèi)探討作者采用了何種描法(先概括后具體),以此來激發(fā)學生感受索溪峪的美,激發(fā)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通過這樣的方式,進一步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從而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課堂效率.

四、點評展示,鼓勵參與

“六環(huán)教學”崇尚的是一種積極進取、和諧融洽的課堂文化,旨在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廣博吸納的優(yōu)良品質(zhì),行為展示作為“六環(huán)教學”的一種有效方式,能夠引導學生通過適當形式的表演去探尋問題的本質(zhì),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其中.例如,在開展人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魯濱遜漂流記教學后,在學生了解和掌握課文內(nèi)容后,我將學生均衡劃分為三個小組,提取出課文中魯濱遜和“星期五”勇救船長的故事進行即興表演.為了能夠演好學生勢必要融入角色之中,去分析和感受人物的情感變化,模仿人物的語氣行為,這一過程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并從中體會到魯濱遜面對厄運,戰(zhàn)勝困難頑強生存的積極向上的人生態(tài)度,進而助力學生更好地突破學習重難點.

五、檢測反饋,學以致用

完整的課堂結(jié)構(gòu)少不了檢測環(huán)節(jié),檢測能及時了解學生對本節(jié)課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可以通過自己喜歡的方式,比如表格、流程圖等來構(gòu)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也可以就課堂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質(zhì)疑,由其他同學或老師進行合作解答.檢測反饋的核心在于學生對教材的整體把握,使學生能夠?qū)W以致用.在此過程中,教師則需要拿著紅筆進行巡視批改,對學生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搜集,并在課堂中再次集中講解.

第4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一、充分利用語文課堂主陣地,指導學生語文學習方法

新的課程標準以三維度來設計要求,首次把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提高到這么重要的位置上來,足以看清在語文學習中,學習過程和學習方法是多么重要。為此,語文教師必須重視學生的語文學習方法和學習過程,將教學的重點重新定位,把教學重點轉(zhuǎn)移到學生身上。抓好語文課堂教學成了語文教師教學研究的重點,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正確的語文學習方法,給他們創(chuàng)造積極有效的語文學習機會,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質(zhì)量。

如,在教學《別餓壞了那匹馬》時,在課程學習中,學生對課文中所呈現(xiàn)的謊言有了爭議,針對課堂所出現(xiàn)的狀況,我立刻改變了學習模式,將課堂變成辯論會。以“說謊言不對”和“說善意的謊言可取”作為辯論的主題,把學生劃分成兩個組別。課堂上通過雙方的辯論,正方、反方相互發(fā)表自己所持的觀點理由,學生把課本中善意的謊言理解得相當深刻,并能夠結(jié)合實際談到在我們的生活中有時也需要善意的謊言,這樣在保護了尊嚴的同時又解決了實際問題。這樣,教師真正把課堂探究的機會讓給學生,讓學生的學習活動成為教學過程中的主體。真正把課堂教學的重點落實在指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方法之上,使學生在語文探究中掌握課文的主題,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

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

作為教師都非常清楚,學生只有對學習產(chǎn)生了興趣之后,他才有可能取得優(yōu)異的學習效果??梢赃@樣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引發(fā)學生學習的良好開端。任何一個孩子都會對新鮮事物產(chǎn)生好奇,總想知道為什么,是怎么一回事,總想刨根問底。疑點一旦生成,學生就會渴盼得到結(jié)論,他們定會認真、專注、積極地去探究。

例如,在教學《落花生》時,我先請學生說說在日常生活中,見沒見過花生,花生都有哪些特點。學生回答:“見過花生?!薄盎ㄉ奈兜篮苊??;ㄉ梢哉ビ汀o論何等人都可以買它來吃;都喜歡吃它?;ㄉ鷱牟混乓约海瑩碛行撵`美,花生的果實?L在地下。把果子埋在地底下,等到成熟,把它挖出來才知道有沒有?!睂W生知道得真多。這是我們從表面去感悟到的東西。你們想不想知道這篇課文的內(nèi)涵,老師帶領你們?nèi)ヌ角?。”學生對課文充滿了探究欲,通過學習就會知曉課文蘊含的做人道理:做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內(nèi)心深處是不是真的美麗。做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能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教師應該注意小學生發(fā)散性思維的訓練,因為學生手中的課本只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類型、方法或是一個結(jié)局,只是為學生語文學習提供的范例。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帶領學生沖破課本的束縛,讓孩子們的思維在廣闊的空間任意發(fā)揮,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廣度,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思維。

例如,在學習《白楊》一文時,結(jié)合學生所見所聞生活中的白楊樹,透析白楊樹的生存條件、白楊樹的生長特點,再去自讀課文,挖掘課文作者是不是介紹白楊樹的這些東西?其真實的寫作內(nèi)涵又是什么?學生通過對課文反復地品讀、體會、感悟,得出這里指的是作者自己,指的是自己的革命斗志與決心。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懂得作者借白楊歌頌了邊疆建設者服從祖國需要,扎根邊疆、建設邊疆的遠大志向和奉獻精神,并暗示了讓孩子也去建設邊疆的心愿。

第5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一、合理使用多媒體,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

衛(wèi)星收視環(huán)境下的小學教學體系及教學素材有了更多連結(jié),在這種好的氛圍下,應當更多引用先進的教學輔助器材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從而激發(fā)學生閱讀興趣。小學語文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加深學生對于課堂的參與,對于提升課堂效率也是很有幫助的。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感受,課堂不再是單向的知識傳遞的通道,而應該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中能夠體會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小學生們天真活潑,好奇心強,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對他們很難起到很好的效果,如果能讓課堂多元化,對教學模式進行優(yōu)化,對于提升教學效率是很有益處的。

多媒體是很好的教學輔助方式,尤其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可以發(fā)揮很大的作用。例如,在講授《蒲公英》時,我將課堂搬到了多媒體教室,講課的過程中,結(jié)合課文我會給學生播放大量蒲公英的圖片及蒲公英飄飛的動態(tài)圖畫,這個過程非常美,學生們在實際生活中很少有機會看到蒲公英,借助這些畫面能夠讓學生真切感受到蒲公英的狀態(tài),從而領略到課文中對于蒲公英的描述的意蘊。這是一個溫馨而和諧的課堂,學生對于教學內(nèi)容有了深刻的體會,同時,也是對學生內(nèi)心情感的一種升華。

二、喚起學生自信,讓學生成為教學主體

小學生普遍存在羞澀、不善言辭并且不自信的狀況,在衛(wèi)星收視環(huán)境下應當有意識改善學生的這個問題。小學生們對于老師的肯定是很受用的,老師的傾聽、贊賞讓他們感受到被尊重與被認可,讓他們在課堂上更有自信。同時,對不同的學生老師應當公平公正地對待,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在學習成績、平時課堂表現(xiàn)上有所差異,但這并不代表老師應該區(qū)別對待,給予每個學生相同的關愛才是對他們的尊重。

課堂上有很多學生參與的過程,老師會讓學生們回答相應的問題,或者就某段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或感想,對于學生的回答,老師應當適時表示贊賞,這對他們是極大的肯定。例如,在學習《吃水不忘打井人》時,課文學到最后,我讓同學們分別談談自己對于文章題目的體會,大家說說這個題目你們是怎么理解的。有的學生說挖井人的工作很辛苦,我們應當尊重他們,有的學生說我們要更努力才能找到井水,也有的學生會認識到吃到水的同時要想到挖井的人,要感謝他們。這個題目對小學生來說理解起來比較難,并不是每個學生都能夠立刻明白題目真正講什么,然而,對于學生的回答,只要基本有道理的都應當給予肯定與贊許,這對他們來說是一種很大的鼓勵,可以讓他們更積極思考,更深層次理解文意,對于語文學習也更有興趣。

小學生處于快速成長的時期,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由于個性、家庭環(huán)境、成長背景等各方面的差異會形成不同的思維能力和理解接受能力。有些人比較聰明,理解問題很快,老師一說就通,學習成績也很好,有的人則思維上相對比較遲鈍,反應比較慢,學習成績較為一般。對于學生的差異老師應當平等對待,不能因為某些學生成績好或者平時表現(xiàn)好就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這種行為對于其他人而言是一種無形的傷害。教學過程中,老師應當公平公正對待每一個學生,對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應當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耐心,這樣才能營造更好的課堂氛圍,幫助大家共同進步。

三、引領學生探究,讓學生思維得以放飛

小學階段的學生們正處在一個思維高度發(fā)展的過程,學生們對于新事物的理解與認識能力都在不斷積累,對于這個世界的思考能力也在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應當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養(yǎng)成探究思考的習慣,培養(yǎng)學生獨立發(fā)現(xiàn)問題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能力的具備是學生自由學習的前提,學生今后的發(fā)展都會受益。

第6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關鍵詞】學生;語文素養(yǎng);抗挫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愛因斯坦說:情感是人類一切努力和創(chuàng)造的動力。尤其是語文學科,更應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關注生成,關注學情,既從小打好學生學習基礎,又培養(yǎng)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我從語文閱讀的生長點出發(fā),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為目的,做了一些嘗試:

一、鼓勵質(zhì)疑問難,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2011年版《課程標準》要求小學語文“要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在教師指導下隨堂練習,做到天天練?!边@說明了課堂閱讀教學的時間受到更大的限制,給探究閱讀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確保閱讀探究的時間,另一方面要鼓勵學生大膽地質(zhì)疑問難,提高探究的價值。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辟|(zhì)疑問難是自主探究的起點,探究的動力,是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有效途徑。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注重激發(fā)學生動腦筋提問題的習慣,鼓勵學生大膽質(zhì)疑問難,在教學的各處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造質(zhì)疑問難的機會,指點發(fā)問的途徑。教師應最大限度地在實踐上、空間上給學生以自主探究的機會,在活動空間上,要擴大單位時間讓學生有主動活動的空間。

在教學中,教師應在提問后給學生一些獨立思考的時間,讓學生潛心讀書,深入思考,當學生在回答過程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以期待的目光,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而不是老師提問后,馬上叫學生回答。不給學生時間去思考,如回答不出,就馬上不斷重復,或者給予啟發(fā)暗示等。這樣,在這極短的時間,學生的思考探究是沒有深度的,也獲得不了多少“頓悟”和思維的火花。

在教學中,教師必須給學生提供寬裕的空間,進一步引導他們深入探究,為學生提供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的空間,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教師可在教學的關鍵之處,重點之處設計同桌交流、小組交流的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取長補短,相互啟發(fā)。促使學生全面深入探究問題,理解課文內(nèi)容。如在教學《凡卡》這篇課文的時候,我設計了如下問題:“凡卡那甜蜜的希望能實現(xiàn)嗎?是什么原因?”我采用了這樣的步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班級交流――教師點撥。這樣給了學生寬裕的探究的空間,培養(yǎng)了學生的想象力。學生終于明白因為凡卡是在黑暗的資本主義社會,他的希望根本無法實現(xiàn),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社會主義社會的熱愛。

二、拓展文本知識,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語文教材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內(nèi)容和重要途徑,有些文本中隱藏著許許多多的“空白”,等待著教師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去填補和拓展。所謂“空白”那是指文本沒有實寫出來的或沒有明確寫出來的部分,是文本已經(jīng)實寫出來的部分對讀者所暗示的東西,它存在于故事情節(jié)、人物性格、細節(jié)描寫等方面。在教學中,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對課文的“空白”進行有創(chuàng)造性填補,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他們的思維能力,鼓勵大膽展開想象,架起文本與學生之間相互溝通的紐帶,使學生對文本產(chǎn)生具有個性特點的理解。

人教版十一冊《窮人》一課,課文結(jié)尾是這樣:“你瞧,他們在這里啦?!鄙D壤_了帳子。帳子拉開了,映入眼簾的是怎樣一幅溫馨感人的畫面?漁夫和桑娜之間會說些什么?他們今后將怎樣支撐起有七個孩子的家?聯(lián)系課文的內(nèi)容來展開想象,補充寫一段話或幾段話。通過這樣發(fā)揮想象、補充情節(jié)的拓展訓練,對文本作了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揭示了這些空白的蘊涵,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突出了桑娜和漁夫的美好品質(zhì),挖掘出了文章的藝術美和人物的內(nèi)在美。這樣的拓展使文章的藝術美和人物的內(nèi)在美比翼齊飛,達到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絕佳境界。

三、講究讀寫結(jié)合,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外活動是語文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延伸文本,如在文本空白處想象,仿寫,補充寫,理解寫等,又如我為了豐富學生作文內(nèi)容,組織學生到校外觀察練筆,由于貼近兒童的生活實際,小學生興趣盎然,積極性空前提高。還經(jīng)常組織學生向小學生刊物投稿。

要上好語文科活動課,還要和學生的日常生活實際積累建立密切聯(lián)系。如我任教的一個班不少同學對編寫黑板報老是幾個班委“包辦”很有意見,提出了想?yún)⑴c的要求,我及時鼓勵、保護他們的熱情,接受了意見,從學生各自特長出發(fā),把學生分成幾個編輯小組,有小記者、美工、編輯等,輪流編寫黑板報,在活動課上交流、評議。由于聯(lián)系學生實際,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以積極的熱情參與到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中,提高了學生實際運用能力。

第7篇:別餓壞了那匹馬課文范文

一、依托文本的語言,提升口語表達的準確性

選編入語文課本的文章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佳作,文章的語言表達規(guī)范、用語相當準確,是學生學習的典范。這些典型的書面語言為學生的口語表達提供了素材,同時又為訓練規(guī)范的口語表達提供了范式和情境。

1.在比較中學習語言的準確表達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燕子》教學片段為例。

“一身羽毛,一對翅膀,加上一個尾巴,湊成了小燕子?!?/p>

“一身烏黑光滑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一個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那樣活潑可愛的小燕子?!?/p>

①對比讀上面兩句話,哪一句更好?為什么?(初步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②嘗試換上其他詞來說說小燕子的外形,并與原文比較。(進一步體會語言的準確性)

③比較《燕子》《翠鳥》的外形描寫,體會描寫外形要抓住特征。(深入體會語言表達形式的準確性)

在此片段中,教師運用層層比較、步步深入的方法,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漸進地進行語言文字訓練。三次比較不僅使學生深入地體會到詞語運用的準確性,還讓學生明白語言表達形式的準確性,為后續(xù)的課堂口頭表達提供了幫助,最終達到讓學生準確表達的目的。

2.在重組中,學習語意的準確表達

以人教版三年級上冊《趙州橋》教學片段為例。

①默讀課文第三自然段,思考:趙州橋有什么特點?

②在這兩個特點中,作者用了“不但……而且……”強調(diào)了哪一個特點?(美觀)

③語言第一次重組:按照課文原意,用上“不但……而且……”說一說趙州橋的特點。

④語言第二次重組:如果要強調(diào)趙州橋的美觀,可以怎么說?引導學生把事物的特點說具體。

⑤能用“不但……而且……”說一說其他你喜愛的物品的特點嗎?

對于關聯(lián)詞“不但……而且……”的理解和運用訓練,本課例摒棄了脫離語境作抽象講解的做法。先讓學生通過閱讀,理解它的意思,領悟它的用法;接著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兩次語言重組,將語言的理解和運用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最后通過遷移,使學生舉一反三,活學活用。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在一次次語言重組中獲得鍛煉。

二、依托文本的矛盾點,提升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不少課文的作者為了設置懸念或推動故事的發(fā)展,經(jīng)常在行文中鋪設一些矛盾點,包括語意上的矛盾、故事情節(jié)的矛盾和情感的矛盾等,而這些矛盾點也正是學生在學習中最能引發(fā)思維碰撞、激發(fā)討論興趣的導火線。教師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矛盾點開展教學,為學生搭設表達的平臺,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1.于語意矛盾處辨析,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所謂語意矛盾,即作者在文意制造的前后語意中的對立點,引發(fā)讀者認識上的強烈反差,進而突出要表達的觀點。而抓住這些矛盾點展開教學,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興趣,形成他們的閱讀思想和觀點,促使他們能夠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有針對性地到文中尋找觀點材料進行辨析,在辨析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在辨析中明晰文章的主旨。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鹿和狼的故事》教學片段為例。

① 于課文中尋找矛盾:狼和鹿在你們原有的印象中分別是一種怎樣的動物?課文中分別用了哪些詞語來形容它們?

狼:兇惡殘忍――森林的保護者。

鹿:森林的“寵兒”――罪魁禍首。

② 于質(zhì)疑中閱讀,在閱讀中思考:兇惡殘忍的狼怎么會成為森林的保護者?美麗善良的鹿為什么會成為毀壞森林的罪魁禍首呢?

③如果當初羅斯??偨y(tǒng)在尋思要下令消滅狼、保護鹿的時候,你就是他身邊的得力助手。你會怎么勸他?先和同桌說一說。(提示:想一想羅斯??偨y(tǒng)產(chǎn)生這個想法的原因,勸說要有針對性)

在本課例中,教師從人們對兩種動物的慣有看法入手,引導學生自讀課文,尋找作者的語意矛盾,在矛盾中質(zhì)疑,在解疑中深入理解。最后創(chuàng)設了一個對話的情境,引導學生將理解化成語言,進行有針對性的表達。

2.于情感矛盾中追問,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小學教材中有一些課文蘊含的情感是前后矛盾的,這些矛盾點能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引領著他們?nèi)ノ谋镜恼Z言中一探究竟,探索表達的技巧。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母雞》為例。老舍先生先通過叫聲刻畫了一個無病、欺軟怕硬、拼命炫耀的母雞形象,表達對母雞的討厭之情,可到了最后又對母雞充滿了崇敬之情。這樣完全矛盾的兩種情感,被用在同一種事物身上,就引發(fā)了學生濃厚的興趣:老舍先生對母雞的態(tài)度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大的變化?于是學生深入閱讀描寫母雞的語言,從描寫母雞叫聲的語句中感受到了語言的針對性,然后教師進一步進行拓展:母雞還會在什么時候叫,當我們喜歡它的時候,那叫聲聽起來又是什么樣的呢?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口頭表達訓練。

3.于情節(jié)矛盾中辯論,學習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所謂情節(jié)矛盾,是指文本為了凸顯人物的品質(zhì),設置了一些人物言行的對立點,組成了矛盾的情節(jié),這些情節(jié)有時與傳統(tǒng)的道德規(guī)范又是相矛盾的。抓住這些矛盾點進行辯論,既能使學生有話可講,而且在闡述觀點時需要學生針對觀點在文中尋找依據(jù),很好地訓練了學生口頭表達的針對性。

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別餓壞了那匹馬》為例,文中父親的育兒觀念和青年的善意謊言形成了情節(jié)上的矛盾點。于是學習課文后,教師組織學生進行辯論:青年該不該用善意的謊言免費給女孩提供看書的機會?學生紛紛針對不同的觀點展開辯論,并且在文中尋找佐證觀點的細節(jié),在表達中圍繞自己的觀點展開闡述,很好地訓練了口語表達的針對性。

三、依托文本的情境,提升口語表達的條理性

小學教材中,說明性的課文無疑是訓練口頭表達條理性的絕好文本,因為其鮮明的結(jié)構(gòu)特點本身就是非常具有條理性的內(nèi)容。除說明性的課文以外,大部分以敘事性的文本為主,在這些文本中都包含著不同的故事情境,使學生產(chǎn)生角色意識,獲得身臨其境的感受。尤其是一些歷史故事,其主人公充滿智慧,這些精妙的語言往往條理清晰,蘊含著很強的邏輯性。我們可以依托這些語言情境,來訓練學生口語表達的條理性。

1.在解說中,學習有順序地表達

解說是促使學生將課文語言內(nèi)化為個人語言的有效訓練方法。學完寓言故事,讓學生沉入故事情境,與人物對話;學完成語故事,讓學生依據(jù)故事情境,解析人物言行的用意所在;學其他歷史故事時,還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故事,對理性又困難的重點內(nèi)容進行語言轉(zhuǎn)換,既達到促進理解的目的,又訓練有序地表達。

以人教版五年級下冊《草船借箭》一課為例,我們可以依托文本,創(chuàng)設一個表達的情境:如果你就是當時在諸葛亮身邊的一個小士兵,當你經(jīng)歷整個草船借箭的過程,你會怎樣向身邊的人介紹這件事?如何按故事的起因、經(jīng)過、結(jié)果講述整個事件,融入整個事件當中你對諸葛亮一些做法的感受?學生在準備解說時,肯定要在心中想好講解的順序,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既讓學生在口頭表達中內(nèi)化書本的語言,又讓學生在醞釀和解說的過程中訓練了有順序表達的能力。

2.在推理中,學習表達的邏輯性

推理是一種較為復雜的思維方式,推理的過程也是訓練表達的邏輯性的過程。語文教材中有不少值得細細去推理的精妙語言。以《晏子使楚》一文的教學為例,晏子與楚王的三次交鋒充分顯示了他的外交才能和語言功力。教師可以借助這三次語言,幫助學生學習推理,訓練口頭表達的邏輯性。

第一次交鋒:

師:晏子說了這番話,為什么楚王就吩咐手下把城門打開了?

生:如果不開城門,楚國就是狗國。

師:為什么鉆了狗洞就是狗國呢?其實晏子說這番話時用了一種方法叫推理,(板書:推理)言下之意是開狗洞的是狗國,開城門的是國家。楚國開的是什么?

生:楚國開的是狗洞。

師:由此可以得出什么結(jié)論?

生:楚國是一個狗國。

師:晏子就是這么一步一步推理出這個結(jié)論的。楚王如果承認楚國是狗國,那么――

生:楚王就是狗王。

第二次交鋒:

師:楚王侮辱齊國沒有人,晏子說了怎樣的一番話讓楚王只好陪著笑?

師:按剛才的方法,也分三步把晏子的意思說出來。

生:第一步:上等人訪問上等國家,下等人訪問下等國家。

第二步:晏子說自己是下等人。

第三步:楚國是下等國家。

第三次交鋒。(同上)

在本課例中,教師就是依托故事中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推理晏子話語中的邏輯性,然后由扶到放,逐步讓學生明白晏子語言的精妙之處。學生對晏子第二次、第三次語言的推理過程也是語言邏輯性的一次實踐。有了這樣的實踐,相信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也能學會用這樣的邏輯方式來應對生活中遇到的尷尬境地。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