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流浪動物的定義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流浪動物的定義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流浪動物的定義

第1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有時候我會想,下輩子要當什么,也許有人還想當人,還要投個好點的人家,也許有人想當一只寵物,可以整天被人寵著,而我只想當一只放蕩不羈的麻雀。你們也許覺得很奇怪,麻雀有什么好?又小又丑又貪婪,壽命短,但是你們也許不知道麻雀是養(yǎng)不活的,因為它生命定義為自由。被關入牢籠后,一開始會奮不顧身的想要沖破牢籠,可是知道一切都是徒勞后,它便不再活動,望著在外的世界,不吃不喝,開始絕食,直至生命的終結。

今年三月初四萬物開春,我們全家去萬世植物園半日游,當時我手握著半個饅頭,就有一群麻雀粘著我,我知道他們是想得到我手中的食物。我當時正坐在石凳上,正面就有一棵大樹,樹枝上站滿了麻雀,我丟下一塊,它們射劍般的速度飛下來,然后就開始搶食,小一點的食物,會被麻雀直接吃掉,但大一點的食物會被它們叼向孤僻的角落,獨自享受,當然也免不了同類的搶食。當我將食物投向我腳下的草地時,那些膽小的麻雀,遠遠的望著,只有膽大的幾個麻雀過來,叼起就走,充分的遵循了自然法則,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我滿意的笑了。我轉念又想,同樣是動物,而這個城市每個角落隱藏著許多流浪貓,流浪狗,它們很多都是被人了棄的,它們每天都吃垃圾,被人驅趕,風吹雨淋沒個躲處,只有經歷過它們的痛處,我們才知道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是有多么的不容易。而那些萌寵,它們只要在人們面前賣萌,獻媚,就可獲得他們想要的食物,但它們生病、年老體衰或者主人因為沒有時間去照顧他們時,他們也將進入被遺棄的命運,所以靠誰都不如靠自己好。

麻雀是靠自己的真本事存活下來的,哪怕牢籠有準備好的食物,不吃一口直至餓死。他們追求自由,充滿野性,可以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做回自已,當生命終結后便悄悄的,不引人注目的落在叢林中化作肥料滋養(yǎng)樹木和花朵。它們自由,鮮活的來過,又輕輕的不留痕跡走了,與我們人生一樣,我崇尚麻雀個性,所以我選擇自由,隨性而活的,靠自已打拼的人生,活出自己個性與精彩。這就是我崇尚的麻雀精神!

第2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一、小學溫情教育的定義和心理學意義

當代小學生處于社會經濟快速發(fā)展期,各種信息比較發(fā)達,因此造成他們心理細膩、情感豐富、自我意識較強的特性。由于其獨特的性格特征和素質教育的逐漸深入,傳統(tǒng)教育已經不再適應當今的小學教育。結合當代小學生敏感、心智尚未成熟等特點,溫情教育成為小學教育階段最好的教育方式之一。溫情教育從心理學角度可以被概括為是一種“動情效應”,即教育者對教育對象付出真正的情感關懷,用真誠、真情和真心關注教育對象的細微變化,從而引起教育對象的共鳴,感知教育者對他們的付出,進而用自身行動表達對教育者的尊重和回饋教育者的勞動付出。關于溫情教育,世界著名文豪泰戈爾曾說:“不是槌的打擊,乃是水的載歌載舞,使鵝卵石臻于完美。”如果將傳統(tǒng)教育比作槌,溫情教育則是水,槌能擊碎小石塊,而水則具有穿透巨石的力量。從小學生心理教育角度講,溫情教育的重點體現在“情”上,情是情感,是個人內在感受和主觀意向的真實表達,溫情教育注重情感付出和真情融入,在一定的環(huán)境氛圍下可以達到以情促育、情育交融的教育效果,可促進小學生心理健康發(fā)育。

二、小學班主任的溫情教育的實施對策

1.教師應貫徹“愛的教育”理念

“愛的教育”是指兩方面,一方面教師要教會小學生什么是愛,要通過言傳身教使其明白愛的意義和真諦,已故的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M·斯科特·派克曾在其暢銷20年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為愛下了一個具有獨到見解的定義:“愛是為了促進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種自我完善的意愿。”從這個定義的角度來講,教師教會學生感知愛、付出愛就變得極其重要,只有具備愛的能力,知曉愛真正的含義,學生才能對教師、父母或其他任何人對其付出的愛作出回應,才能在相互融合和溝通的過程中完成愛的體驗,才能最終達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另一方面,“愛的教育”也要求教師要在教育過程中付出真實情感。我國偉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十分強調“師愛”,正是由于他看到了愛的力量,感受到只有付出愛的教育,才是真正能支撐整個教育體系、在教育技術層面得到升華。

2.在溫情中包含著尊重

小學生年齡小,但并不意味其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和認知系統(tǒng)。恰恰相反,當代小學生早熟現象十分普遍,心理細膩,情感豐富,同時自尊心極強。因此教師在開展溫情教育時要將尊重包含在教育范圍內。溫情中包含尊重有兩點含義。一是注重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著名的教育學家、心理學家C·R·羅杰斯提倡“圓桌教學”,即將教學過程視為教師與學生溝通、交流的過程,是富含情感因素的雙向的輸入輸出,因此要將學生視為具有獨立精神和認知的個體,不要以“學生年紀小”作為回避溝通和交流的借口,一味地用班主任身份硬性壓制學生,這樣會讓學生關閉內心的“窗戶”,無法讓其順利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和心理需求,抑制學生的精神成長。二是要經常與學生進行換位思考。杰出的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十分看重換位思考能力,他曾在著作中論說到,強加與學生的必定無法達到學生內心,只有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合作基礎上的制度,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相互理解和合作正是換位思考能力的具體體現。我國情商學家吳維庫曾講過一個真實案例。5歲小女兒哭鬧不止,執(zhí)意要抱米老鼠玩具去學校,只因覺得玩具是弟弟,怕弟弟自己在家害怕。父親屢勸未果,最后靈機一動,問女兒:“弟弟幾歲啦?”女兒答:“一歲?!备赣H又問:“一歲的“弟弟”能去學校嗎?”女兒答:“不能。”于是就順利將女兒送往學校。這個案例很好地說明了如何通過換位思考消除溝通差距、達成互相理解,班主任在開展溫情教育時可多加借鑒。

第3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她喜歡夜的寂靜,一本書、一部電影,會讓她有一種心靈的安寧。

她喜歡工作的過程,創(chuàng)作,蘊含著生活的感悟,延展出生命的豐盈。

北京,和上海,要有怎樣的清醒,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湛藍天空?

[向京小傳]

向京,中國當代雕塑家代表人物。曾任《大眾電影》美術編輯、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雕塑系教師,2007年成立向京+廣慈雕塑工作室。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聯(lián)展,先后舉辦個展《白日夢》、《向京作品》、《鏡子里的女人》、《保持沉默》、《你的身體》等。

[專訪]

雙城記北京――上海

也許向京是幸運的,對于她兒時的藝術夢想,父母從來都是鼓勵、支持,甚至是縱容的。向京的母親是《人民文學》的編輯,父親是電影廠的廠長,充滿藝術氛圍的家庭給了她自由,她可以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選擇生活,而不是生活選擇她。

從中央美術學院附中畢業(yè)后,接連兩年高考失利,向京索性跟著導演吳子牛下了劇組。只是發(fā)現自己并不適合劇組生活,于是回北京再次參加高考,終以第一名的成績進入中央美術學院學習雕塑,用向京自己的話來說,一雪前恥。

畢業(yè)后,向京和還在中央美院讀研究生的戀人瞿廣慈在昌平最靠近城里的東小口村租下一個農家小院,一邊做雕塑,一邊在《大眾電影》雜志社做美編。當時想的很簡單,雜志社上三天班,另外四天做自己的雕塑。但現實是那么的讓人無奈甚至絕望:生活被割成七零八落的瑣細碎片,想做的,什么都做不了。

1999年,瞿廣慈研究生畢業(yè)了,他動員向京去上海。那時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要籌建雕塑專業(yè)的本科點,需要兩位專業(yè)課教師,這是一個轉變的機會。瞿廣慈告訴向京:“如果人一生只在一個地方呆著,會變得狹隘,會有局限,而換一個城市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庇谑牵瑢﹄x開北京有點猶豫的向京辭去美編的工作,帶著兩只大狗黑皮和花花,和瞿廣慈開著破吉普顛簸了1400公里來到了上海。

從《大眾電影》雜志的美術編輯到上海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的老師,角色轉變得很自然。向京和瞿廣慈在學院組建了雕塑工作室,2001年開始招收雕塑專業(yè)的本科學生,十個學生,不多,但向京和瞿廣慈付出了很多心血。學生們也很爭氣,連續(xù)獲得上海青年美展一二三等獎和全國美展三等獎。而向京,也迎來了她創(chuàng)作的旺盛時期,簡單的生活讓她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雕塑創(chuàng)作中。2002年,向京和瞿廣慈在上師大的無形畫廊舉辦了“鏡像”雙人展,正值上海雙年展,參觀者特別多,向京的作品也開始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向京的大部分作品都是在上海完成的,其中兩件高度近3 米的裸女作品《你的身體》和《你呢?》呈現了女性身體的真實狀態(tài),令人耳目一新。2005年,向京在北京季節(jié)畫廊舉辦了“保持沉默”個展。第二年又在上海美術館舉辦了 “你的身體”個展,同名作品分別被英國Saatchi畫廊收藏。這兩個展覽確立了向京在中國當代雕塑界的地位,藝術評論家稱她為“天生的藝術家”。

上海,這個流光溢彩燈火輝煌的大都市,成為向京創(chuàng)作生涯的平靜港灣。漂在上海的日子,變成一棵樹,每一天都呼吸著陽光,向往著自由。但是根,牢牢扎在土壤里,夢想一點一點變成現實的那片土壤。創(chuàng)作的激情噴薄而出,需要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承載,去包容。2006年,向京和瞿廣慈辭去大學教師的工作,在上海萬源路租下了一處廢棄廠房,成立了“向京廣慈雕塑工作室”,開始了真正意義上的雕塑生涯,為藝術而藝術。07年底,向京在臺北誠品畫廊做《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個展,并以627.2萬元拍賣成交,創(chuàng)下雕塑藝術品拍賣的新記錄。

當向京再次從上海搬回北京,已是她離開的十年之后。多了一只撿來的小狗默默之外,似乎生活又回到了原點。當然,十年的經歷,那些物是人非,那些對生命的感悟,以及一段一段的回憶,已然成為向京藝術作品的一部分,透過一件又一件沉默的作品,可以窺見向京內心的沉思,和訴說。

我愛他,是因為看到了自己

向京從小就喜歡動物,家里養(yǎng)的5只狗都是她從不同地方撿回來的流浪狗。小狗默默的出現被她視為緣分。上海萬源路的工作室里,一只黑色的小狗悄無聲息的從門口走進來,趴在地上,好奇地看著他們工作。向京收留了這只當初走起路來都搖搖晃晃的小狗,回北京也帶著默默,它和另外四只狗一起成為向京生活中重要的成員。

向京總說那些流浪的小狗,那種無依無助的孤單,讓她一看見就會生起悲憫之心。她認為,在本質上,人和動物是一樣的,動物的本能反映了人的本質。小狗會渴求愛,會生病,困了就睡,餓了就吃,這和人的本性沒有區(qū)別。正如向京說,我愛他,是因為看到了我自己。如果人沒有權利,沒有身份地位支撐,你不就是這樣?動物是人類的鏡子,都同屬于一個靈魂。

而在不久前去世的德國現代舞大師皮娜?鮑什(Pina Bausch)身上,向京同樣看到了自己。這個68歲的老太太,在舞臺上散發(fā)出來的極致的魅力,讓向京為之動容:藝術真的是一種力量。就像一盞燈,瞬間就點燃了一個人心底隱藏的激情。就像向京第一次去法國奧賽美術館看梵高的作品,那種讓人震撼的藝術語言,能照亮畫中的色彩。同樣的時代同樣的顏料,到梵高的筆下就有熒光,讓人產生奇異視覺。梵高的獨特讓向京忍不住一再地問自己:在藝術里,我看到的是什么?

一個人演奏你?還是一百個人?

2007年年底,向京在臺北誠品畫廊舉辦了名為“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的新作展覽,其中同名主打作品《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來自里爾克的一首詩,呈現了一群女孩圍坐在一個很大的腳盆里洗腳的情形。這些女孩彼此并沒有對望,眼神迷散而溫暖。向京說,她想藉此探討人與人之間孤獨而曖昧的關系。人是群居動物,依賴環(huán)境才能生存,但人本質又是孤獨的,他人永遠是彼岸,遙不可及。每個人都想拼命接近他人,但卻無法登陸成為一個整體。這讓向京很困惑,她經常會產生一種隔膜感、陌生感。她覺得自己能控制、能把握的,只有她自身以及目光所及,所以特別想在作品里面呈現這種感受。

向京的很多作品都以女性為主題,那些的女性身體,并不美,甚至有點丑陋。但她認為,當身體以一種最自然真實的面目出現時,別人看到的、思考的,會是身體背后的精神原形。有一種受傷害的、驚恐的、莫名的東西在里頭,絕非堅強,也絕非強韌,而這就是女性真實的生存狀態(tài)。而之所以用,是想把人打回原形,衣服和發(fā)型總會有帶有社會身份的定義。把這一切都剝離,含義更清晰。我們的眼睛越來越習慣被改造的世界,而不是自我的精神原形。

最近,向京正在籌備九月底的個展――“這個世界會好嗎?”以一種個人化的敘說來呈現“處境”這個主題。她想喚起一種關注,對存在、環(huán)境、狀態(tài)的關注。也許,藝術能成為一面鏡子,照著你,我,他,這個世界上的每個人。

這個世界會好嗎?向京問。

[向京的話]

作品無法欺騙人,你有多真,你的作品就有多真。你給予多少,作品就有多少。

第4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管家》;融合;女性生存;人與自然

中圖分類號:I10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8268(2016)02014305

一、引言

瑪麗蓮?羅賓遜(Marilynne Robinson)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美國作家之一”[1]。她的處女作《管家》獲得了海明威筆會最佳小說處女作獎,并獲得了當年的普利策獎提名。2003年,該小說入選為Guardian Unlimited選出的“有史以來最偉大的100部小說”名單,并被《時代》雜志評選為“19232005百部最佳英文小說”之一。在耶魯大學英文系《1945年后的美國小說》課程中,《管家》與納博科夫、莫里森、品欽等人的作品一道被列為必讀書目。無疑,《管家》在當代美國文學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成為一部“現代經典”[1]。

《管家》是一部由女性作家創(chuàng)作的以女性為主的小說。書中很多細節(jié)都體現了女性對傳統(tǒng)和父權制壓迫的反抗。正如凱維拉(Kaivola)指出的,“瑪麗蓮?羅賓遜的《管家》被近來的女權主義批評家挖掘,挖掘得淋漓盡致,這些批評家對探究當代女作家如何顛覆和重塑壓迫女性的現存文化觀念、結構和意識形態(tài)充滿興趣”[2]。女權主義運動發(fā)展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提出了“女性書寫”這一概念。女性書寫理論批判了父權文化對女性的壓抑和消音,號召女性言說身體和欲望。然而,將《管家》僅限定為反對父權制壓迫、爭取女性主體意識的女權主義著作略顯狹隘。當我們跳出這樣的預設,細讀作品便不難發(fā)現,《管家》雖不是宏大敘事,卻包羅了很多一直被人們思考和探索的大問題。羅賓遜在她散文詩般優(yōu)美的文字中,呈現的不僅是她對女性生存問題的探究,更有她對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思考。而她的這些思考主要通過“融合”這一核心主題來體現?,F有的評論對該核心主題少有提及,相關研究成果更是少見,因此有必要就這一主題進行深入探討。

二、物質層面的融合

《管家》中羅賓遜對物質層面的描寫最顯著的一個特征就是“邊界”或“界限”的消融。在她描述的世界里,自然界中物與物之間、大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邊界線都是模糊和動態(tài)的。羅賓遜巧妙地運用水和黑暗兩種媒介,弱化和模糊各種邊界。作為小說主要意象的芬格波恩湖,從一開始就和周遭的事物,如山脈之間沒有明顯界限。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露西爾搬出去和家政老師居住之后,有一晚露絲和姨媽西爾維流浪歸來,在芬格波恩湖上坐小船飄蕩,露絲感覺到湖水與空氣的融合。她說:“如果我跨一步出去,我的腳會落在哪里呢?畢竟,水幾乎是虛無的。它除了有發(fā)洪水、傾覆和淹沒的傾向之外,它和空氣之間的差別讓人懷疑,即便這樣的差異也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盵3]164這樣的一種認識在之后露絲回憶起其外祖母的時候又出現了,“就好像淹沒在空氣中一樣,她躍向蒼穹”[3]164。露絲用了淹沒(drown)這個形容水的特性的詞來描述空氣。同樣的,在西爾維的認識里,物與物之間的界限也是模糊的。她在水中行走就仿佛在陸地上行走一般,“她走到岸邊,站著遠眺的橋片刻,然后她小心地,一步一步,走向湖中”[3]81?!八ā豆芗摇罚┟枥L的自然物質都處在一種轉換變化的狀態(tài)中”[4],正是水的存在使自然界中的物體沒有那么固定,而是具有水一般的流動性,沒有固定邊界。自然界中物物之間的融合使羅賓遜筆下的自然界成為一個開放、包容的整體,物物之間不是對抗,而是和諧共存。這樣的描繪不僅讓讀者感受到了自然的和諧之美,更是與小說描繪的人類社會形成了反差,因為后者充滿了對抗和排斥。

水不僅消融了自然界中物與物之間的界限,而且還消融了自然與人類社會之間的界限,使自然和人類社會完美融合。在《管家》中,羅賓遜不止一次地描繪了水涌入福斯特家各個角落的場景,屋里和屋外的界限消失,房子和外界融為一體?!啊豆芗摇凡捎昧藧勰顝姶蟮囊庀?,水的流動和包容的特性”[5],使房屋的邊緣伸入廣闊的自然之中,并與自然相融合。除了水之外,羅賓遜還使用黑暗這一媒介來消除里與外、自然與人類社會的界限。流浪者西爾維厭惡像電燈這樣的一切人工的東西,因此她們的晚餐時光都是在黑暗中度過的:“我們面對著窗坐著,一邊吃飯,一邊聽蟋蟀和夜貓子的叫聲?!盵3]86黑暗讓屋子和曠野融為一體,還讓人類和野生動物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露絲和露西爾在野外度過的一晚,讓他們經歷了人類和其他動物之間界限的消融。黑夜里各種動物來到離她們僅幾英尺遠的地方,跨越了人類意識中人和其他生物之間的界限。在羅賓遜的視野中,人和動物僅僅只是自然界中的生物而已,這也打破了長久以來的人類中心論、人與自然二元對立的觀念和認識。

事實上,小說中還有很多細節(jié)體現了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融合狀態(tài)。習慣流浪生活的西爾維不懂得傳統(tǒng)概念里持家的真正涵義,也無法區(qū)分公共和私人空間。在代表公共空間和社交場所的會客廳和門廊處,西爾維堆滿了各種瓶瓶罐罐和廢紙。因此,“在《管家》中,從房子的外觀組織上我們看到公共和私人的匯合”[6]107。不僅如此,她還將房子和果園連接起來,把自然界中的各種生物邀請進家里,房子已不僅僅是人類的避難所。西爾維的房間“充滿了綠草、泥土、花朵和水果的味道,以及蜜蜂的嗡嗡聲”[3]89?!笆称烽g里有蟋蟀,屋檐下住著松鼠,閣樓里住著喜鵲”[3]99,燕子“開始在二樓定居”,“貓的數量達13、14只”[3]181。所有這一切都表明了“里和外、自然和社會空間之間界限的混淆”[6]107。房子儼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人和其他各種生物可以在同一屋檐下共存。羅賓遜對細節(jié)的描述細致入微。當描述房子角落里的落葉時,她提到樹葉中夾雜著的一些小紙片,有些小紙片上還寫著“我想你”等字詞。代表人類文化的語言文字和大自然中的樹葉融合在一起,“語言和樹葉在屋子角落的相遇象征宇宙中的各種力量匯聚到了一起”此處引文來自耶魯大學Amy Hungerford教授在其《1945年以來的美國小說》課堂上對瑪麗蓮?羅賓遜的《管家》的評論(參見http://oyc.yale.edu/english/engl291/lecture15)。。

另一個自然與人類社會美妙融合的例子便是外祖父的字典。在每個字母類別下,他放著以該字母開頭的植物的花瓣。比如,在字母P這一欄下,露絲找到了五片干了的三色紫羅蘭(pansy),而在字母R這欄下,她發(fā)現了玫瑰(rose)花瓣。自然和人文就是這樣被巧妙、優(yōu)雅地融合在了一起。

在羅賓遜的筆下,無論是自然界中的物與物之間,還是自然和人類社會之間,處處體現著一種融合的狀態(tài)。這樣的融合可以作兩方面的解讀。一方面,羅賓遜通過展現自然界中萬物不分彼此、和諧相融的狀態(tài),揭示了自然的寬容、和諧與美好,激發(fā)人們對自然的熱愛和對人類社會的反思。羅賓遜的不少文章里都透露了她對自然和曠野的熱愛。在《放棄曠野》一文中,她強烈譴責了美國建核實驗室并將放射性垃圾丟棄于中西部的行為。她說:“事實上,我從東部的一所大學里開始寫作,部分原因是我希望那兒的朋友能夠明白那些令人生畏的、邊緣的,沒有人口和歷史的,沒有他們認可的文化的地方是那么豐富和充滿力量?!盵7]另一方面,自然與人類社會的融合,尤其是作為人類文明和家庭生活象征的房子與自然的融合,使傳統(tǒng)意義上家的概念得以延伸。羅賓遜“破壞了家庭的定義和規(guī)則,創(chuàng)造了一個沒有邊界的家”[8]。家不再是人類與外界隔離開來的保護罩,或是象征某種約束、壓迫,而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類在這樣的家中可以和萬物和諧共存。從一定意義上講,這呼應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生態(tài)思想,也表達了作者對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美好希冀。

三、精神層面的融合

在《管家》中,除了物質層面上顯現的融合之外,精神層面也顯現出融合狀態(tài)。這里的精神主要指人尤其是女性的主體性。在這部女性小說中,雖然出現了不少女性角色,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女性主體性,即蓋伊(Geyh)所謂的定居(settled)主體性和流浪(transient)主體性[6]105,而林迪克維斯特(Lindqvist)則將它們概括為固態(tài)(solid)的和流動(fluid)的兩類[9]。無論是哪種命名,它們實際上指的就是傳統(tǒng)的居家女性主體性(定居、固態(tài)的)和非傳統(tǒng)的漂泊女性主體性(流浪、流動的)。在《管家》中,前者的代表是家政老師,后者的代表則為西爾維。事實上,除了露絲一直跟隨姨媽西爾維獲得了漂泊的女性主體性外,小說中出現的其他女性均屬于前者。

波伏娃在《第二性》中非常直白地指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形成的。不是生理、心理或經濟命運決定了女性在社會中展現出來的樣子,而是文明作為一個整體制造了這樣的生物。”[10]或者說,是父權制社會根據男性的需求創(chuàng)造了傳統(tǒng)的居家女性。美國一直以自由國家自詡,事實上,那里的很多地方依舊是保守和傳統(tǒng)的?!豆芗摇分谐霈F的芬格波恩小鎮(zhèn)便是這樣的一個社區(qū),它拒絕差異,“不能容忍任何程度的‘他者’”[11]。因此在這樣一幅充滿各種女性的畫面中,除了非傳統(tǒng)的西爾維和露絲之外,其他人都沒有清晰的輪廓,是模糊的。鄰居主婦們在露絲的敘述下都以“某人”代替,或者被稱為“一個”、“另一個”,沒有具體的名字。當然這有可能是敘述者露絲不知道她們的名字,也有可能是羅賓遜采用了“無名女人”“無名女人”是湯亭亭《女勇士》中第一章的標題。在該章節(jié),一個違背中國傳統(tǒng)道德的女性的名字被剝奪了,以示對其的批判和討伐。這里,羅賓遜似乎也通過這樣的手法進行批判。不同的是她批判的不是這些女性本身,而是造就這些女性背后的文化力量。這樣一種敘事技巧,刻意沒有區(qū)分她們,從而批判父權制壓迫下的女性就像是模子里刻出來的一般,失去了原本的獨特個性。在學校教育和鎮(zhèn)上其他婦女的影響下,露西爾開始涂指甲、做裙子,依據傳統(tǒng)女性準則來生活。當露絲和西爾維再次見到已搬出去的露西爾時,“穿得和其他人一樣,運動衫、運動褲和褲管卷起的牛仔褲,當她從背后看著我們的時候,她兩手插在臀部的口袋里”[3]173。穿著上的趨同昭示著思想意識上的同化,露西爾已成為她們當中的一員,是又一個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合格女性。

傳統(tǒng)勢力對個性的扼殺在露西爾身上可見一斑。然而,羅賓遜批判傳統(tǒng)女性主體性中個性的被磨滅最突出的例子要數她對姨奶奶莉莉和諾娜的描述了。莉莉和諾娜一輩子都嚴格按照傳統(tǒng)的社會習俗生活,沒有任何個性可言,“莉莉和諾娜都有著淡藍色的頭發(fā),穿著黑色的大衣,翻領精致的圖案上有亮閃閃的黑色開口。她們厚重的身體從臀部往上前傾,胳膊和膝蓋臃腫”[3]29。兩人不僅外表一致,而且還有相同的愛好、疾病,甚至連聲音都無法區(qū)分。這并不完全指她們音質一樣,而更多的是指她們相同的思維。露絲在敘述她們的對話的時候又一次只能以“一個”、“另一個”指代。當露絲沒有用“一個”和“另一個”記錄她們對話的時候,讀者是無法區(qū)分這是一場對話還是獨白[3]36:

你看,我們不能出去找你們。

我們怎么找你們呢?

我們也許會迷路,或是摔倒在路上。

這兒的風太糟糕了,且路上也沒有路燈。他們從來不在路上撒上沙子。

狗沒有被拴住。

且天寒地凍。

我們兩個會被凍死的。即便在家里都感覺要被凍死了。

盡管提到諾娜和莉莉的時候,羅賓遜用的都是復數代詞“她們”,讀者依然很難辨認出這是兩個不同個體,因為人的個體性已被磨滅殆盡。

通過精神層面的兩種融合,羅賓遜批判了父權制社會對女性的壓迫。保守、傳統(tǒng)的小鎮(zhèn)一方面極力維護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和地位,女性仿佛是既定模子鑄造出來的,缺乏個性;另一方面,小鎮(zhèn)排斥非傳統(tǒng)女性,各種力量的干涉使得過流浪者般生活的西爾維和露絲不得不棄家而逃,開始流浪、漂泊。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羅賓遜在批判傳統(tǒng)的女性主體性的時候,并沒有支持后者,即流浪者主體性。實際上,這一點無論是從羅賓遜選擇敘述者的名字還是從小說的結尾都可以看得出來。細心的讀者看到小說敘述者的名字露絲(Ruth),就很容易聯(lián)想起《圣經》中的《露絲之書》(The Book of Ruth)。在這個故事中,露絲面臨的真正問題是跟隨哪一位?而《管家》中的露絲也面臨著同樣的難題。羅賓遜在接受采訪時指出,盡管寫作之初她無意比擬《露絲之書》的創(chuàng)作,然而事后她本人也驚訝地發(fā)現《管家》確實為《露絲之書》的一個類比故事。 在她看來,圣經故事中的露絲所作的決定是很激進的,“你去哪兒,我也去哪兒;你的人民便是我的人民,你的上帝就是我的上帝”[12]2?!豆芗摇分新督z選擇跟隨姨媽西爾維也是一個激進的選擇,因為這意味著她接受了西爾維的生存模式,而非大眾的生存模式。正如羅賓遜自己評論的那樣:“當她跟隨西爾維,那么她從一個文明走向了另一個文明。”[12]2

另一方面,在小說的結尾處,敘述者露絲想象了兩種露西爾的生活場景:一種是在原來的那個家里,露西爾在廚房,逗著懷里可愛的女兒;一種是在大城市波士頓,衣著華麗的露西爾在餐館等待朋友。這兩個場景都透露著露絲對傳統(tǒng)生活的懷念之情。羅賓遜以這樣的想象結束小說,似乎在提醒讀者,盡管我們反對傳統(tǒng)的女性角色,但流浪者的女性角色并不是那些反對傳統(tǒng)束縛、尋求女性解放的女性們的理想出路。羅賓遜無意于評價兩種角色孰優(yōu)孰劣,“當我寫作的時候我一般不制造對立。當沖突出現的時候,我盡量讓雙方平等”[12]4。似乎在她看來這兩種角色只是現實的兩種形式[12]1。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感覺到,作者在一定程度上對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激進女權運動作了回應。生長、生活于愛荷華州的羅賓遜雖然具有強烈的女性意識,但還是較為傳統(tǒng)和保守的。

羅賓遜鐘愛19世紀美國的偉大作家,如愛默生、梭羅、梅爾維爾、狄金森等,她的創(chuàng)作受到了這些作家的很大影響[13]。盡管風格不同,他們都提出了事關人類生存的嚴肅問題,并引發(fā)人們的探討和爭論,這些問題往往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所以“他們甚至會提出一個理解模式然后又摧毀它”[12]3。然而在羅賓遜看來,19世紀的這些作家提出的問題在20世紀大家普遍熱衷于流行文化的社會中被冷落和忘卻了,“從一定程度上講,在寫《管家》的時候,我有意識地努力參與他們曾經持續(xù)過的而我認為現在已經被拋下的對話”[12]1。即她要繼續(xù)的對話內容之一就是女性的生存問題。那么,女性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她沒有給出明確答案,她也無法給出明確的答案。轟轟烈烈的女權運動發(fā)展到現在,沒有誰能給女性指出一條康莊大道。

四、結語

謝有順先生在談及中國文學現狀時曾指出,現在的很多作家“普遍耽于幻想,熱衷虛構,他們已經習慣了用頭腦和閱讀經驗寫作,也只記得自己有頭腦,沒想到自己有心腸,有眼睛、鼻子、耳朵、舌頭”[14]。他將以個人經驗為中心的、私人的、自我的、內向的和瑣碎的書寫喻為密室寫作;而將與之相對的書寫比喻為曠野寫作。當代美國作家羅賓遜的小說《管家》,正是體現了這樣一種“曠野寫作”思想,且“融合”主題貫穿全書。書中呈現出來的物質層面的融合是積極的、褒義的,而精神層面的融合又是否定的、貶義的。兩個層面的融合并不是一種沖突和矛盾,而是事物呈現的真實狀態(tài)。正是融合這一主題使小說擺脫了關注身體、關注自我經驗的狹隘女性書寫桎梏,展現了一個更廣大的世界。物質層面的融合使家這一核心概念的意義得以延伸,不僅展示了自然的包容,更體現了作者渴望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自然生態(tài)思想。從精神層面的融合可以看出,作者肯定對差異的尊重和對個性的追求,否定抹殺差異的成規(guī)陋習。通過融合這一主題,小說向我們展示了作家對人與自然相處、對女性生存問題的思考和探索,讓讀者看到作家感官視野和靈魂視野上的廣闊。從這個意義上講,《管家》值得中國讀者給予更多的關注。

參考文獻:

[1]FAY S. Marilynne Robinson,The Art of Fiction[J/OL].The PARIS REVIEW, 2008(186)[20140405].http:///interviews/5863/theartoffictionno198marilynnerobinson.

[2]KAIVOLA K. The Pleasures and Perils of Merging: Female Subjectiv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 [J].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4):670.

[3]ROBINSON M. Housekeeping[M]. New York: The Noonday Press,1997.

[4]BOHANNAN H. Questtioning Tradition: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Images in Women’s Narratives and Housekeeping, by Marilynne Robinson[J]. Western Folklore,1992(1):73.

[5]HEDRICK T. The Perimeters of Our Wandering Are Nowhere: Breaching the Domestic in Housekeeping[J]. Critique, 1999(2):141.

[6]GEYH P E. Burning Down the House? Domestic Space and Feminine Subjectivity in Marylinne Robinson’s:“Housekeeping”[J]. Contemporary Literature,1993(1).

[7]ROBINSON M. Surrending Wilderness[J]. The Wilson Quarterly, 1998(4):60.

[8]WILSON C. Delinquent Housekeeping: Transforming the Regulations of Keeping House[J].Legacy, 2008(2):299.

[9]LINDQVIST K. Fluidity and Solidity in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M]. Diss: Karlstads Universitet, 2006:2.

[10]DE BEAUVOIR S. The Second Sex[M]. PARSHLEY H M,Trans. New York, London and Totonto: Alfred A. Knopf, Inc., 1993:281.

[11]RAVITS M. Extending the American Range: Marilynne Robinson’s Housekeeping[J].American Literature, 1989(4):661.

[12]ROBINSON M, HEDRICK T. On Influence and Appropriation[J]. The Iowa Review,1992(1).

第5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天生大膽的女孩要為空間造夢

用陸穎芝自己的話來說,她出生于香港的一個小康之家。父親是工程師,母親是全職太太。除了她,家里還有兩個妹妹和一個小弟弟。身為家中的長女,在學業(yè)上,陸穎芝從未懈怠。不過,和很多設計師一樣,她也是個不安分的“好奇寶寶”。

“膽子大、性格樂觀、坐言起行的人,可能更適合成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标懛f芝回憶起兒時在眾人面前不害羞,總是主動結交小朋友的經歷,話里話外都流露出成為設計師是她天性使然的意思。

不過,早先她更鐘情于繪畫,以為自己會成為平面設計師。在英國讀書的時候,陸穎芝卻對三維空間設計萌發(fā)了濃厚的興趣,迷上了空間構想和模型制作的游戲,這才有了后來去多倫多大學學習建筑的念頭。

接受五年的建筑科班訓練,陸穎芝大部分時間都是在工作室和木工房中度過。畫圖紙、制作立體模型,周而往復的生活,并沒有讓她感到厭倦,反而樂在其中,用模型去探索表達概念與設計的手段技巧日漸成熟。由于班上的同學來自五湖四海,從年齡到膚色都不盡相同,浸潤在多元文化之中的陸穎芝,很快就學會了尊重和處理有異于自己的觀點,這也為她日后在上海開設工作室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小試牛刀,為吃貨們造一個天堂

或許真的因為天性中的大膽和不安分,在不同的知名建筑設計事務所工作八年后,陸穎芝決定辭去這份穩(wěn)定的工作。

剛剛起步之時,整個工作室只有陸穎芝一人,朋友為她介紹裝修辦公室和住宅的機會,她忙的腳不沾地。陸穎芝說她很幸運,靠著朋友的推薦,機會就找上門來了。

為芝作室在大眾視線里打響口碑的項目當屬上海Lab酒吧。位于武定路上的Lab,專賣威士忌和雞尾酒,在業(yè)內名氣不小。陸穎芝則借助酒瓶和燈光元素,為酒吧的室內空間造足了懷舊氣氛。一樓的主酒吧區(qū),倚墻而立的整面酒架,在客人一進門時就在他們的眼睛里制造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各式酒瓶裝滿不同色調的酒,在柔和的背景燈光的映襯下,讓人恍若走入了在酒品實驗室。扶樓而上,她在這里“安插”了一個可以俯瞰整個酒吧的夾層,并刻意保留了未經修飾的斑駁墻面,讓酒吧老板褒揚不已。

正是酒吧老板的認可和推薦,陸穎芝接下了Coquille法式海鮮餐廳的設計項目。此時,芝作室已經有了一支團隊,他們?yōu)椴蛷d打造了富有歐陸風情的背景墻,和大樓本身比較枯燥的紅磚和玻璃外墻做出區(qū)隔。而餐廳門頭和百葉窗口設計元素的靈感取自法國北方小鎮(zhèn),陸穎芝他們通過不復雜的設計處理,就讓餐廳散發(fā)出純正的法式風味。

很快,芝作室在上海的餐飲圈子里建立起了聲望?!癇aker one”找到陸穎芝,希望借助她的設計,改變人們對烘焙的傳統(tǒng)印象。這次,她動用了灰色的水泥墻與回收的舊木板,將烘焙店打造成了一個“塞進室內的木舞臺”。獨特的視覺語言,將烘焙店和周邊街景的喧囂繁雜區(qū)隔開,也將店鋪的內飾與外觀連接起來。陸穎芝將這個作品稱為典型的“懷舊工業(yè)風”。

而在烘焙店內部,整個天花板鋪滿各式烘焙模具,而頂部燈罩則是打蛋器的模樣。陸穎芝坦言,做這些有趣的設計就是從感官上制造吸引力,讓顧客聞著烘焙的香味自覺走進來。

真正讓陸穎芝和芝作室聲名大噪的,是他們?yōu)槁⌒氃O計的“晾面架”。后者希望將邵陽米粉推廣到中國各地,長沙是他們擴張的第一站。陸穎芝這次大膽提出,要將傳統(tǒng)制面工藝引入到空間設計中。經過各種嘗試,一個帶著掛面的巨型“晾面架”出現在門店之中。用現代設計語匯再造中國傳統(tǒng)食物制造工具,再啟用鋼材結構將晾面架體量放大,這種做法不但一改傳統(tǒng)米粉店在人們腦海之中等同于路邊攤的形象,也讓陸穎芝和芝作室走進了大眾的視線。

尋找從空間到心靈的設計跨度

而事實上,陸穎芝希望自己的設計不只能挑動人們的感官,更希望它們能勾起他人的回憶、聯(lián)想,從眼前的空間帶到心靈內另一國度。最近,陸穎芝的團隊完成奕歐來outlet的“創(chuàng)x奕”時裝店設計。在設計概念上,他們動用了現代的手法去演繹上海里弄窄巷的元素,在160平米的店面中創(chuàng)作出“屋”內外的層次。這就地取材的空間襯托著新進中國時裝設計師的作品,將現代中式制作的文化內涵淡淡的傳達,是芝作室繼“晾面架”后又一給人帶來驚奇的商鋪體驗。

不過,到現在為止,陸穎芝自己最滿意的作品是她自己設計改造的辦公室。當初,她在鎮(zhèn)寧路的老弄堂里撞見了這座“被遺忘的庭院”,就決定把辦公室搬到這里。小小庭院里有一株臘梅,為了保護樹木和庭院的完整,設計團隊在其周圍搭起了一個L型的工作空間,使得會議室與辦公室圍繞著臘梅。而在室內色調的選擇上,陸穎芝特意選擇淺色系列材質,順勢讓空間變成了一塊巨大的“多面投影屏”,隨時隨地捕捉臘梅樹的風姿。庭院里,樹蔭錯落有致,一天中不同時間,陽光射下的角度不斷的變化,樹的形態(tài)與光影也隨之而變,不斷改變著工作室的風景。

“工作室的設計很簡單,但是功能性很強?!毕矚g大自然,向往簡樸生活的陸穎芝自豪地說,“但更重要的是,我們不僅保護了一棵樹,也借助自然的力量,給自己的心靈帶了很多意外的驚喜。”

Q&A

Q:什么事情讓你有了自己開設工作室的想法?

A:這個想法源于我家的裝修工程。當時,我一人分飾甲方、設計師、項目經理三種不同的角色。整個過程就是在不斷換位思考,這番經歷令我獲益良多。當時,我在建筑事務所的工作了8年,參與過很多大中型項目,但是在小小的家裝工程,要直接處理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諸多細節(jié),一子覺得自己的專業(yè)知識仍然有限。所以,我決定辭退當時穩(wěn)定的工作,嘗試從小型的項目開始,重新學習和實踐設計,累計切實的制作經驗。

Q:你對成功的設計如何定義?

A:設計基本的任務是提升生活素質。不論是空間,產品或平面設計,要成功都必具挑戰(zhàn)世態(tài)和改進現狀的使命,啟發(fā)他人思考,帶動更多社會上的創(chuàng)新力量。

Q:最近在做什么項目?

A:手頭同時在進行多個項目,兼具辦公室和咖啡廳的混合空間,帶有戶外庭院的廚房設備展廳,還有Pantry's Best在上海,北京,杭州的新店鋪設計。

Q:芝作室的設計主要集中在餐廳,酒吧,專賣店這類消費場所,這是你的興趣所在嗎?

A:我的興趣是把一些人家認為“都是這樣的啦,還可以怎樣?”的空間,通過思考分析,利用設計讓他們改頭換面。開始做了一連串的餐飲零售空間都是機緣。做了那么多的商業(yè)項目,我希望有機會做一些公眾類型的建筑項目。

最近,我看到張雷他們正在農村把老房子改造成書局或社區(qū)中心,把新設計融入到村民的生活里,慢慢改變他們的習慣,這非常有意義。如果能夠用設計來改善一些有需要的人,甚至動物的生活,我想這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有合適的機會,我想設計不那么商業(yè)的空間,比如各種與藝術、文化、教育、非營利組織有關的空間。

Q:在建筑、空間之外,是否有涉足其他設計類型的想法?

A:要為人們帶來一個完整的體驗,空間設計只是硬件的一部分。我自然希望控制一切關于這體驗的細節(jié),但在資源與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我選擇把握好空間設計這一環(huán)。

Q:正在讀的―本書?

A:趙廣超的《不只中國木建筑》。

Q:最近看了什么電影?

A:記錄片《Making a Murderer》,希望Steven Avery與他的家人可以尋冤得雪。

Q:印象深刻的藝術品和藝術家有哪些?

A:澳大利亞的超現實主義雕塑家Ron Mueck的人體雕塑讓我佩服。我也會看著Mona Hatoum的“+and-”而察覺不到時間流逝。

Q:最近關注什么話題?

A:我很留意一些愛護動物的義工團體,如People for Pets的消息。他 們宣揚減少寵物買賣的信息,致力拯救流浪貓狗,照顧治理這些被人遺棄的小動物,更不遺余力的為每頭健康的流浪貓狗找家園。我家有兩頭小狗Dede與Mutmut,其中Mutmut就是我在路上撿回家的土狗,看著他們頑皮與健康的成長,豐富了我和家人的生活。動物給人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我希望更多人可以領養(yǎng),不要購買寵物。

Q:印象深刻的一句話是什么?

A:“Architecture appears for the first time when the sunlight hitsa wall. The sunlight did not know what it was before it hit a wall”-Louis Kahn

Q:每天如何安排時間?

A:早上會去遛兩頭小狗,不用外出開會或者去到工地現場,我就呆在辦公室。

Q:一天中什么時候靈感比較活躍?

A:通常在與團隊討論中出現,有時候也會在我一人步行回家時出現。

Q:喜歡那個國家,城市?

A:香港是我長大的地方,每次回來都覺得時間不夠用。

Q:你信奉什么樣的價值觀?

A:我沒有信仰,但是我相信因果報應。我認為每個生活的磨練都是修養(yǎng)自己的機會,最終目標是能夠做到隨時隨地釋放正能量的人。

Q:怎么記錄靈感?

A:寫下來,畫下來。

Q:你通過什么方式給自己補養(yǎng)?

A:旅游,接觸大自然,看藝術展,做瑜伽,冥想打坐。

Q:工作中喜歡聽音樂嗎?喜歡聽誰的歌?

A:喜歡有音樂背景,不是重金屬的都可以。

Q:誰是你崇拜的偶像?

A:在設計領域里,我很欣賞Thomas Heatherwick與他的團隊。他們的創(chuàng)作領域是沒有界限的,在分類自己的項目時是以“小、中、大”去形容,而不是建筑、室內、家具的思維。每個作品都有個很直接但是很有趣的概念,而創(chuàng)作與制作基本上分不開的同步進行。如果他們想出來的概念找不到施工團隊的配合,他們往往到最后會排除萬難的自己把項目建造出來。我覺得這種堅持與認真的態(tài)度是非常值得學習。

第6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對“地球儀”相關知識講授,本人通常首先給出“不是籃球也非蛋,用手推它它就轉,別看它的個兒小,承載祖國河與山”,以此吸引學生猜測。其它內容我也會編出相應的帶有一定“謎語”性質的打油詩、順口溜式來進行新課內容導入。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讓他們有足夠的空間想象,從而深化其對于地球儀乃至地球的感性認識,學生學習興趣由此獲得激發(fā)。

二、篩選細致,趣之以“熟”

實際教學工作中,對于學生的興趣必需加以全面拓展、發(fā)掘,可以利用身邊各種材料進行這項工作。比如,進行“地球的運動”有關知識講解時,讓學生觀察太陽、月亮的朝起夕落等規(guī)律,要求他們進行分析、歸納,從而得出地球的自轉、公轉本質,從而讓學生感受到抽象的定義事實上就在生活中,觸手可及。以此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三、故事引用,趣之以“橫”

在課堂教學中引進有趣生動的小故事來調節(jié)課堂氣氛,把枯燥的地理學習幻化為趣味橫生。比如運用“巧借東風燒曹營”來講述“氣候特征”效果比較好。課一開始,我用“當時正值隆冬,赤壁戰(zhàn)場盛行冬季風,曹營在江北,東吳在江南,若用火攻反而燒了自家,為此,周瑜焦慮成疾”,當我讀完這個片段時,學生們聽得很入神,隨后的教學展開會極其順利。

四、巧用詩歌,趣之以“奇”

詩歌意境深遠,語言精煉,學生對詩很感興趣。地理課堂巧妙的引進詩歌教學,讓枯燥的地理教學充滿詩情畫意,往往會有以“奇”致趣的功效。比如,講授“黃河”時,我會先自唱、再與學生齊唱“保衛(wèi)黃河,保衛(wèi)華北,保衛(wèi)全中國”等,激起學生對于母親河的無限脊戀。在這種美的享受中,得本節(jié)課的主題進行切入,整堂課就會輕松活躍,教與學都會極為輕松,學生的審美情趣也會由此提升,可謂一箭雙雕。

五、巧布疑問,趣之以“疑”

俗話說: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換言之,授課之巧巧于設疑,善于設問可以全面激發(fā)學生強烈的好奇,這樣可以更快的完成興趣培養(yǎng)目標。比如,對“洋流”的講解,我預置了下列疑問:鄭和為什么每次西行都選擇冬季出發(fā),夏季返航?學生通?;跉v史知道了解,會深入尋找課程答案,我也就順水推舟進行新課導入,教學效果良好。

六、通過比喻,趣之以“喻”

展開“海洋資源”教學時,我問“誰見過大海,海長得什么樣?”然后描述與大海有關的生命起源故事,描述大海的壯觀美麗富饒等。這樣的提問、解答、描述、比喻,學生的聯(lián)想、想象力會由此獲得全面提升,對于相關的地理知識自然就印象深刻了。

七、授人以漁,趣之以“諧”

理解、記憶地理知識,趣味、新穎、靈活的記憶勝過死記硬背百倍。在進行“長江沿岸關鍵河港”這一節(jié)教學時,我把各地的口名稱進行有效串聯(lián),形成如下內容,“賓(宜賓)客重(重慶)來,武昌會晤(武漢),敬酒(京九)五壺(蕪湖),難難老張(南京、南通、張家港)”。這樣妙趣橫生的方法很快就可以幫助學生把河港名稱記住、記牢。

八、琵琶反奏,趣之以“新”

教學不可因循守舊,可以把身邊每天發(fā)生的新鮮事兒整理進教學課堂,以此激發(fā)學生們對于地理知識的學習興趣,學習效果相當不錯。比如,對于當前工業(yè)化過程中的環(huán)境保護問題,媒體會刊載一些國際人士對我們的抨擊,我便在開始時這樣說:“歐美街頭的那些流浪野鴿、野雞能體現出他們的動物保護意識嗎?”以此類諧謔來進行課程講解,引導學生深入思考我們的環(huán)保優(yōu)劣,學生往往會在會心一笑中想到更多的問題。從而在環(huán)保方面激發(fā)學生更多的共識,陳述國內當前環(huán)保工作的得與失,課程內容也由此得到深化。

九、自編口訣,趣之以“教”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把教學內容進行簡潔、明快的編纂,使知識點口訣化,把知識點進行有效串連,這樣的條理化、系統(tǒng)化各章知識點,對于學生的理解、記憶功效明顯,課堂教學效率也因此而大幅度提升。比如,對于全球的人口大國排名(前十名),我編了以下一句話: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這樣記起來方便,簡單,也易于理解。

十、立足直觀,趣之以“引”

相對其它學科,地理課程優(yōu)勢在于,內容豐富,學生興趣極易激發(fā),而且興趣一旦生發(fā),便會持久存在于學生心中。所以,必需要全面體現課程特點,于實際教學過程內合理運用。多用直觀教學辦法展開地理教學。比如,講解“中國行政區(qū)劃”這節(jié)內容,我會首先把行政區(qū)劃方面的彩色板圖以及自制的全國省級行政區(qū)域等小卡片充分展示,運用它們強化學生對于行政區(qū)劃感性認識,了解它們的地理形狀特征等。引導學生探索各區(qū)域之間地理位置及相互聯(lián)系等,引導學生提升拼圖、繪圖能力,讓他們在腦海中強化祖國的行政區(qū)劃印象。

十一、結語

第7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隨著二期課改于1999年提出以來,當前的早期教育、腦科學和心理科學都處于一個新的發(fā)展時期,學前教育如何吸納和反映新理念、新成果和新的研究手段,如何在借鑒外來課程思想、理論時不失卻自己,確立與保持獨立的課程發(fā)展意識,如何體現“以幼兒發(fā)展為本”的思想,發(fā)揮幼兒教育的非凡育人功能,培養(yǎng)幼兒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動手能力,以及如何使動漫這一既傳統(tǒng)又新穎的教學輔助手段有的放矢地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使幼兒真正獲得全面、和諧、充分的發(fā)展,正在引起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一、二期課改對幼兒教育模式的改變

學前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始終是一個不斷探索、逐步完善的過程。隨著教改的深入,課程的新定義――“幫助幼兒獲得有益經驗,促進其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各種活動的總和”,已逐步為廣大幼教工作者所認同。與中小學相比,幼兒園課程具有兩大特色,一是突現經驗性。這是與幼兒完整性認知方式,具體形象思維,行為方式隨意性等心理發(fā)展特征相適應的要求,表明幼兒階段難以適應通過學習書本和己接受的方式把握知識、技能和情感性教育,而更適宜于通過運用多種感官、以直接體驗和自主操作的活動性的學習方式。二是強調各種活動的總和。課程不只是“上課”、“學習”,還包括“生活”、“運動”、“游戲”;課程不只是指教師有計劃引導幼兒從事的一系列活動,還包括以幼兒自身的愛好、經驗和需要為出發(fā)點所創(chuàng)設的有教育潛力的情境,讓幼兒在這種背景下自主生成的各類活動。那幼兒最喜歡的是什么,我相信在大家小時候的時候都喜歡看動畫片,看卡通書,所以現在的幼兒教師更多地將課程的內容以卡通的形式和動畫的形式表現出來并做成了課件,利用Flash、插畫、動物頭飾等一系列孩子感興趣的東西來實現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動漫畫在幼兒教育不同時期的表現形式

1.80年代中、早期動畫漫畫在幼兒教育中的表現形式。80年代早期中國雖然已經改革開放但是更多的精力還放在社會建設和人才的培養(yǎng)上,所以這個時期的幼兒教育只是把保教工作中的保放在了首位。所以那個時期我們更多地稱我們的幼兒園老師為阿姨。這個時期的幼兒教育中所使用的漫畫和動畫的元素幾乎是沒有的,基本上老師上課所使用的教學掛圖我們稱之為插畫。所以80年代中、早期對于幼兒教育中動畫和漫畫的表現形式比較稀少、單一。

2.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動畫漫畫在幼兒教育中的表現形式。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隨著世界動畫漫畫對世界文化市場的沖擊,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迎來了文化之間的對外交流,以及教育事業(yè)對幼兒教育的逐漸重視,1992年左右第一批幼兒教育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進入了幼兒教育行業(yè),使我們的幼兒教育中的很多地方開始發(fā)生了變化,就繪畫風格上由于這批學生在學生時代接觸到歐洲、美洲、日本各類動畫、漫畫的熏陶,其中不乏至今還歷歷在目的精品和佳品,例如:《流浪記》、《機器貓》、《聰明的一休》、《機器人高達》、《藍精靈》、《希瑞》等,隨著這些動畫和漫畫人物的深入人心,這些佳作不光影響著我們這批踏上幼教崗位的學生,還影響著進入其他行業(yè)的學生。出版社、編輯、動畫工作室等一系列職業(yè)也隨著這些動畫和漫畫的引進開始在繪畫風格上逐漸轉變、創(chuàng)新,同時這個時期計算機教育也已經進入了中專以上學府的課堂。所以這個時代的學生進入幼兒園工作以后開始對幼兒園教育的理念和實際教育模式進行了新的嘗試和改變。

這個時期的教學所使用的教學掛圖不光有出版社在出版教學書時印好的圖片,還有教師根據自己的喜好畫成的圖片,例如,幼兒答對問題時可以放小動物的聲音加以表揚,可以讓小動物從畫面的左面走到右面,雖然都是一些簡單的動畫形式,但是在幼兒教學中這種模式抓住了更多孩子的眼球和注意力,促使他們開始對這些東西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加愿意加入到課堂的互動實踐中去。所以在這個時期的幼兒教育中,漫畫風格的改變,簡單動畫的加入,使得幼兒教育中形式更加多樣化,教學模式也不再單一,能更好地抓住幼兒的興趣點。

3.21世紀早期到如今的動畫和漫畫在幼兒教育中的表現形式。21世紀的到來代表著人類迎來了一個新的紀元,隨著大眾文藝娛樂日趨多元化以及數碼特效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動漫文化又開始得到新的繁榮與飛躍,出現了Flas、三維動畫、全息動畫等嶄新的動漫形式,在不同的國家與地區(qū)都成為主流的影視文化形式。同時,隨著二期課改的深入,幼兒教育模式經歷了從量變到質變的一個過程,更多的掌握了先進科學技術和電腦技術的幼教老師開始進入了幼教行業(yè),幼兒教育模式的多元化也隨之確立?,F在的幼兒教學中不再是上課用一張掛圖,老師根據內容說課,更多的老師選擇了將一節(jié)課的內容制作成以Flas和簡單的PPT動畫的課件來進行課堂教學實踐。由于繪畫風格的多元化,計算機技術更多的整合性,以及教師在環(huán)境創(chuàng)設的主導性,使現在的課件所呈現出的內容能讓孩子在課堂上更加身臨其境,參與性更強,興趣點更高。同時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交互式電子白板的運用也開始逐漸普及,這樣在教學中幼兒還能參與到你所制作的課件之中,讓幼兒真正地來到他們的童話王國,與他們喜歡的漫畫人物一起學習本領。

所以,這個時期動畫和漫畫在幼兒教育中所表現出的形式是多元化、科技化的互動展現,進而使現在的幼兒教學更加貼近幼兒的需求和興趣點,來滿足二期課改對幼兒教育的要求。

三、動漫畫在幼兒教育課件中的應用

根據前面的分析,在二期課改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幼兒園老師開始運用多種手段表現在了課堂的教學模式中。其實不止這些領域,實際上幼兒園老師在平日的環(huán)境布置、區(qū)角設置、自主性游戲等每個工作環(huán)節(jié)中都應用到了動畫和漫畫這兩個專業(yè)的知識與技能。下面我分別來分析漫畫和動畫在日常教育中的應用手段。

1.在幼兒教育中漫畫的應用。漫畫以豐富的表現形式,各種夸張或幽默的人物和動物造型,鮮艷的色彩在幼兒教育中發(fā)揮著它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1)課堂教育――我們幼兒園老師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肯定會設置繪畫課,那么在教室里繪畫案例的時候就會根據所熟悉的繪畫風格來畫范例作品,而且幼兒繪畫本身就是漫畫的一種表現方式,它可以是卡通的動物形象,夸張的人物形象,生動的擬人形象,還能用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畫出不同的效果,例如水彩、油畫棒、水粉、國畫等。所以在平時的課堂教育中漫畫技巧和工具的應用是少不了的。

(2)環(huán)境布置、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在幼兒園老師的工作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教室環(huán)境的創(chuàng)設。幼兒的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就是將故事中的情景,或者課程指南上的主題用各種材料表現在教室的墻面、地面上。這個時候我們老師就會運用漫畫中的各種場景布置手法先預定設計方案,然后用廢舊材料、卡紙、紙板箱或色紙等材料將其按照設計方案形象地體現出來。

通過對幼兒園實際漫畫應用的分析可以得出,在幼兒園的工作中不管是教學還是幼兒園的環(huán)境都和漫畫的應用是分不開的。漫畫的各種表現形式和它的作用是幼兒園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之一。

2.在幼兒教育中動畫的應用。動畫在幼兒教育中是比較常用的教學形式,它能夠以生動的形象,鮮艷的色彩,優(yōu)美的聲音,夸張的動作深深地吸引幼兒。動畫在教學中主要表現形式是課件和動畫片這兩種模式。

(1)動畫片。在幼兒的生活中動畫片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動畫片也是被經常運用在課堂教學中的一種教學形式。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會挑選主題單一明確,具有教育性情節(jié)的影片,如內容簡單緊湊,矛盾沖突激昂,以及具有人物形象可愛、性格鮮明、動作夸張等特點的動畫片給幼兒欣賞。例如,《巧虎》、《喜洋洋灰太狼》、《大耳朵圖圖》等動畫片。

(2)課件。課件是一種由教師根據備課內容將課程內的人物、動物和教學活動流程用PPT或Flash制作成可以進行簡單動畫和連續(xù)動畫的一種表現形式。為了順應二期課改對《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的“要在幼兒一日生活中有效地運用現代化教育手段”這一要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使我們的教育邁入了一個現代化的全新時期。多媒體課件是通過優(yōu)真的畫面和悅耳動聽的音樂或解說,把一些抽象的內容轉化為具體而生動形象的內容,它的功效能更加強烈地吸引3~6周歲的幼兒。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提供輕松、活潑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同時對優(yōu)化教育過程、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3.課件制作的原則。課件制作是設計者理論素養(yǎng)的一種體現,它顯現出設計者對教育、教學和教材改革方向的把握,對課堂教學方法的理解,以及對現代教學技術的領悟。但若沒有先進理論的指導,是不可能制作出真正成功的課件的。這就要求課件設計者樹立現代化的教育理念,掌握必要的基本理論,如信息傳播論、系統(tǒng)論、最優(yōu)化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等,并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觀念。

以下是課件制作應確定的一些基本原則。

原則一:多媒體課件須符合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應著眼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超越傳統(tǒng)媒體的局限,變抽象為形象,化繁為簡,更好地幫助學生突破重點難點,從而提高課堂效率,實現教學的最優(yōu)化。

原則二:多媒體課件須遵循教學性原則,在教學目標上,要明確課件是為解決什么問題,達到什么目的,也就是說課件要解決相對應的重點和難點,這樣的課件才有它的意義,形式花俏、教材翻版的課件是沒有教學意義的。例如大班的數學活動――“圖形拼折”(《大班教育活動指導》),教學重點是“感知圖形的基本特征,了解圖形的拼拆變化?!彪y點是“將一個圖形分成多個不同的幾何圖形,并用這些圖形拼出其他的圖案?!边@就可以利用課件的操作很好地向幼兒展示圖形的分解、整合過程,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形象化,較之平面的教學掛圖,更易于幼兒理解和掌握,并對幼兒的操作練習有更加直接的指導作用。

原則三:多媒體課件必須遵循科學性原則,科學性是教育教學中十分重要的教育原則。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首先要保證資料來源的可靠,不能用道聽途說得來的材料充當資料,也不能用想象的東西充當資料。其二,用素材設計成的內容要有嚴謹的知識邏輯體系,其表現手法和知識形成過程要嚴謹周密。其三,所顯示的素材質量要好。文字的輸入要正確,圖像、動畫要比較美觀,聲音要動聽。總之要符合幼兒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規(guī)律,使他們的注意力持久集中。

原則四:多媒體課件中必須遵循的動畫漫畫原則,在幼兒課件的制作中由于動畫和漫畫元素的運用較多,所以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還要遵循人物繪畫的原則和動畫的曲線運動、人物運動規(guī)律等。

第8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關鍵詞: 上帝 圣經 西方人 基督教

作為東方人,我們主要是通過大眾媒體接觸到西方文化的。在小說、電視劇或者真實生活中,我們常常聽到諸如“上帝”、“主”這樣的字眼從西方人的嘴里說出來。在西方社會里,可能沒有人能夠擁有和上帝一樣的名望和影響了。這里有一幅圖①,如圖1,向我們展示了2005年在歐洲國家所做的一項人口調查。上面顯示了回答“我相信有上帝存在”的人口的百分數②。

“上帝最常被理解為超自然的造物主和宇宙的監(jiān)督者。神學家們已經把許多不同的特質歸入了上帝的概念里。其中最常見的包括無所不知(無限多的知識)、無所不能(不受限制的權力)、無所不在(存在于任何地方)、大慈大悲(完美的善)、神圣的一體和永久及必然的存在”③。

不管神學家們給出的定義有多么復雜,這都是上帝形象在普通歐洲人心中的反映。最典型的場景就是在中世紀歐洲出現的:家庭中的成員在一天中的每頓飯之前都會祈禱。他們認為自己應該為上帝賜予他們食物讓他們生存下去而感激。這種做法從窮人家到高貴富有的人家都十分流行。在政府官員甚至是國王的各項活動中,他們必須尊重上帝的意志。上帝的意志是由分布于國家各個角落的各級主教、牧師和教士履行的。嬰兒在出生后不久就進行洗禮和冠以教名。年輕人在教堂舉辦他們的婚禮儀式以求得到上帝的見證。此時牧師一般會被邀請到場作為主持人和見證人。當一個人死去被掩埋之時,他必須在棺材被土覆蓋之前得到一位牧師的評價。罪犯常常被教堂所驅離――一種失去社會生活權利的標志。虔誠的教徒去教堂找牧師懺悔他們的罪惡或傾訴他們的憂慮。因為上帝擁有無限的權威、能力和洞察力并且無時無處不在,他得以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一個至高無上的位置。能從一個如上帝般無所不能的人物那里得到傾訴或求助的機會當然是件好事。

歐洲人一直都是向這個最高的神祈禱嗎?不是的。

上帝這個神話人物最早是出現在猶太教的圣經里面,他的名字是耶和華。他被描繪為希伯來人民應該敬畏的唯一的一位神,是上帝創(chuàng)造了萬事萬物。此外,他還將以色列人從埃及人的奴役之下解救出來,并與以色列人約定了十條戒律。

由于歐洲宗教文化深受希伯來文化影響,上帝被基督徒引介作為歐洲人的崇拜對象就不奇怪了。曾經輝煌的羅馬帝國所信奉的是一種和希臘人很接近的宗教。羅馬人信仰朱庇特等為數眾多的神靈。然而,在羅馬帝國的晚期,從猶太教發(fā)展而來的基督教,迅速地從小亞細亞傳播到了歐洲大陸。這種宗教宣傳博愛的教義并且贏得了帝國底層人民的擁戴。在之后的數年里,上帝取代了羅馬諸神,成了西方人生活中的唯一的主宰。盡管當時的上帝還保留著神學家和猶太教里的那些特征,從那以后,他卻是越來越有“人性”。在基督教中,上帝的一種定義就是創(chuàng)造并維持這個宇宙的永久存在?;浇淌ソ洀奈匆砸环N非人類的角度去講起上帝。相反,提及上帝時總是會用到一些和人有關的詞語――上帝是作為一個存在著,會說話、會看、會聽、會行動也會愛的角色出現的。上帝被認為是有意志、有個性并且是全能、神圣和慈悲為懷的存在體。在圣經文稿中,他被描寫為心系人和人的救贖④。

換句話說,上帝漸漸地在西方人腦海里扎下根來,不僅是因為他的神性,還因為他的慈悲為懷。這就使我們想起了佛教中的釋迦牟尼和其他宗教中的神的形象。那些神靈都是撫慰弱者心靈的。但是猶太教和基督教里的上帝是一個神,而且是唯一的最高權威。當我們比較上帝和其他宗教偶像的神性和權威時還是可以發(fā)現一些差異的。

如果你不是一個基督徒或猶太教徒或任何其他信仰同一個上帝的人,你就會很容易感受到圣經文稿中對上帝行為描述所反映出的那些人性化的特征。圖2是一幅米開朗基羅的著名油畫,反映了西方藝術中對圣父上帝的形象的想象⑤。在畫中作者運用自己的想象生動地描畫了上帝的形象。不過在大多數情況下,上帝只是存在于普通人的腦海里而沒有任何具體形象的。他的形象是通過他的事跡表現出來的。

例如,上帝可以創(chuàng)造,也可以摧毀。在《創(chuàng)世紀》中有如下字句:“起初,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和地……上帝說:‘讓光出現吧,’世上就有了光……上帝把這個穹頂叫做‘天’……他創(chuàng)造了兩個大的發(fā)光體:大一點的那個管理白晝,小一點的那個管理黑夜,還有諸星辰……上帝說:‘讓大地上繁衍出各種生物自己的種族吧:牛,爬行動物和各種各樣的動物。’”

盡管古人未曾詳細描繪上帝時如何進行所有這些精彩的創(chuàng)造工作的,我們仍然能夠看到他在安排這個世界整體的環(huán)境和形式時所具有的創(chuàng)造力。每一種單個的事物被創(chuàng)造出來時都有其獨特的形式和功能。萬事萬物在一起構成了一個繽紛而緊密相連的世界。這讓上帝看起來像一個杰出的工程師。另外,他能夠在短時間內摧毀任何事物。最著名的例子當屬諾亞時代的大洪水。當上帝發(fā)現大地上的人都罪孽深重而無法得到救贖時,他決定把自己創(chuàng)造的人全部殺死以解決這個問題?!拔視盐宜斓娜祟愔蟮厣系囊磺谐簟彼尯樗僚傲碎L達一百五十天。另一個例證就是所多瑪城和蛾摩拉城的毀滅。這兩個城里的居民生活墮落,成為上帝眼中的罪人。因此,上帝“落下硫黃和火雨而頃刻毀掉了它們”。不管是什么東西,只要犯下惡行,最終就會被上帝從塵世上抹掉。沒有誰例外。

上帝喜歡那些服從他的人,厭惡那些不執(zhí)行他意志的人。作為人類,同樣的,我們也常常是傾向于那些贊揚我們或按我們想法做事的人。對于和我們有不同見解的人,我們潛意識里多多少少會有敵視態(tài)度。在這一點上上帝沒有例外。在《圣經》中,那些尊敬他、崇拜他及向他進貢的人都得到他的青睞。他們生活,繁衍,建立偉大的國家并擁有巨大財富。諾亞、亞伯拉罕、約瑟夫、摩西、大衛(wèi)等人,都是因對上帝的虔信而受到護佑的。這是我們天性的一種反映。當我們讀到相關部分時(除了那些神跡創(chuàng)造不了之外),其實我們是在讀人類自己的故事。

上帝也有他為了保證自己造物主地位而不愿與人類分享的事物。對于智慧樹的保衛(wèi)和摧毀巴比塔的修建就是很好的例子。人類常常通過暴力或陰謀手段捍衛(wèi)自己的社會地位或其他地位。這聽上去不光彩,但是是真實的。在《圣經》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鄰里或親族之間殺戮或激戰(zhàn)的事件,上帝通常會懲罰作惡的人。然而,對于他自己宇宙主宰的地位,他是不容有人挑戰(zhàn)的。創(chuàng)世之初,亞當和夏娃還生活在伊甸園里時,他們被禁止智慧樹和生命樹上的果實。一旦他們吃了,就會“能辨別善惡,得到永生”。很明顯,上帝不想讓人類和他平起平坐的。他需要這低等的生靈支持他至高無上的地位。在巴比塔的事情上,上帝害怕世界上的人會在塔修好后到達他所居住的天堂。因此,他下凡并使建造巴比塔的人開始講不同的語言。他說:“那樣他們會成為講一種語言的一個民族!他們要做的還不止于此呢!那么任何他們想做的事都不會是不可能的了?!笨雌饋砩系凼菓n慮和恐懼這一點的。否則又會是哪種可能呢?當人類在工作或生活中遇到威脅,也會采取類似措施保護自己的。

上帝通過懲罰或獎賞達到在世間懲惡揚善的目的。在對待原罪這件事上,他對夏娃說:“你將在生產時極度痛苦,你的后代將在你的痛苦中出生。你會一直渴望丈夫的陪伴,而他將主宰你的生活?!睂啴敽湍菞l毒蛇,他也給予了他們其他種類的永恒的痛苦。在這一點上,我們不禁想象到夏娃犯罪之前是和亞當享有同樣地位的。那么剝奪她和亞當的平等地位是一個很重的懲罰。因為她從那以后要“被丈夫所主宰”了?,F在,我們依然通過剝奪罪犯的財產或自由等東西懲罰他們。

在亞當和夏娃的后代的事情上,上帝依然不能容忍罪惡。當該隱對自己的兄弟亞伯感到憤怒和沮喪時,上帝提醒他控制心中的憤怒以避免做惡事。可是該隱最后還是殺了亞伯。上帝為了懲罰他,把他變成了“一個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我們一邊總是希望好的事情發(fā)生在我們周圍,一邊希望罪犯為他們的惡行受到懲罰。上帝是這個任務的最佳執(zhí)行者。當普通人無力靠自己的奴隸得到公平時,上帝是他們心中那個唯一的希望。這一點和世界上其他宗教是類似的。

數百年來,許多代的西方人在歌頌上帝和他的創(chuàng)造的歌聲中出生和死亡。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他們都可以求助于上帝。對于困惑的個人,上帝是啟明星;對于被腐蝕的靈魂,上帝是拯救者;對于有理想和熱情的人,上帝是一個值得崇拜的對象。

發(fā)生在1096年到1291年間的六次就顯示了這位神明的巨大的感召力。以上帝的名義,上百萬人被卷入了當時的遠征。在后來的戰(zhàn)斗中,還有更多平民慘遭屠戮。羅馬教廷和歐洲的君主們一再發(fā)動戰(zhàn)爭。為了將心中的宗教圣城耶路撒冷從穆斯林手中奪回,年輕人積極熱情地響應這種號召。對于戰(zhàn)爭的發(fā)動者而言,一定還有其他原因。但毫無疑問,許多人是被宗教熱情鼓舞而加入行伍的。

另一個例子就是公元十六、十七世紀發(fā)生的宗教改革運動。宗教改革是普通人從教堂那里爭取權利的一場斗爭。馬丁?路德這樣的人拒絕承認教堂代表上帝。就是說,上帝依然指導他們的生活。但是他們希望直接被上帝指導,而不是接受他們認為沒有資格的人的指導。當時著名的生物學家查爾斯?達爾文出版《物種起源》時,認為這可以更好地解釋上帝與人類的關系。

從17世紀到19世紀,西方國家的傳教士為了傳播對上帝的信仰跑遍了其他大陸的各個角落。其他宗教事務的人員很少會這么不遺余力地傳播宗教觀點。上帝在西方人頭腦中的魅力使他們做出這樣的壯舉是很獨特也很感人的。

我們甚至可以在美國的形成和建立中尋找到他們因為對于上帝的堅定信念和對于理想國土的不懈追求。在美國建立之初的人們心中,這個國度應該是可以給居民提供一個理想和公平的生活環(huán)境的。北美大陸的最初定居者是經歷了很多艱難才最終在這個新世界里安定下來的,他們不僅生存了下來而且越來越興旺。上帝如果在看,那么一定會很感動。

科技接管了照料人類的責任已經很長時間了?,F在很多人都聲稱不信仰任何事物。如今的西方國家里,宗教活動越來越少。然而,上帝并未如我們所預測的那樣很快消失。在全世界,擁有不同教義但都聲稱信仰上帝的團體所信仰的還是同一個上帝。在科學家中還有上帝的信徒。工作在所謂的“異教”地區(qū)的西方人常常還會懷有一種思維定式即他們來自于文明的中心并且在幫助那些一生都不知道上帝的人時也常常以一種類似于上帝的心態(tài)去做事。

注釋:

①這篇論文中的圖畫和圖表取自于維基百科網站上與“上帝”詞條相關的網頁。

②這幅圖取自維基百科上“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③此定義取自維基百科上“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④⑤此定義取自于維基百科上“基督教中的上帝”詞條顯示的頁面。

參考文獻:

[1]Samuei Sandmel,The New English Bible,Oxford Study Edition,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792.

[2]The Gideons International“The Holy Bible”(The Authorised King James Version),National Publishing Company,Nashville,Tennessee,1975.

[3]新舊約全書(官話和合譯本).上海圣公書會印發(fā),1928.

第9篇:流浪動物的定義范文

昨天我們單位組織了一期心靈拓展訓練活動,老師在黑板上寫下了這樣兩個字“責任”,要求大家解釋什么是責任。

“責任”這個詞對我們并不陌生,比如“責任區(qū)”,比如承擔責任,對什么負責??墒菍ω熑蜗乱粋€確切定義竟然難住了在場的100多位學員。有人說,責任就是職責,有人說責任就是你應該做的,有人說責任是工作范疇。老師說:責任是分內應做的事。而什么是分內?那就首先要先把自己的角色弄清楚。

親愛的女兒,我當時的思維僅限于我的工作角色,一直想著自己的責任就是把工作做好。老師提醒說一個人是多重角色的混合體,角色不同,責任也不同,我才恍然大悟。是啊,對你姥姥來說,我是女兒,應該盡到孝敬父母的責任;對于你爸爸來說,我是妻子,要盡到妻子的責任;對于你來說,我是母親,我要盡到培養(yǎng)你的責任;對于我們公司來說,我是一名員工,要盡到工作責任……

對于你來說,既是學生,又是女兒。學生的責任是要認真學習,而你又是學習委員,要盡力做好學習委員的工作,盡職盡責。你是女兒,要知道孝敬父母,不讓父母操心,多心疼他們。人的角色是不斷在變換的,走到不同的場景或場所,他就會成為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色就要承擔著不同的責任。

要怎樣才能認清自己的責任并做好呢?

只有把責任的概念具體化,變成可操作、可感覺、可評價的東西,才能使每個人明白到底什么是責任。

比如,子女有孝敬父母的責任。怎樣做才算孝敬父母呢?對于已經有了自己小家庭的兒女來說,陳紅的歌《常回家看看》就把兒女的責任具體化了:“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帶上笑容,帶上祝愿,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給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幫媽媽刷刷筷子洗洗碗……”親愛的女兒,對于你們這些大學生來說,你能把做女兒的責任具體化嗎?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你應該怎么做?為了讓父母開心你又應該怎么做呢?

作為學生的責任你一定非常清楚了,因為學生的責任非常具體,上好每一堂課,認真做好作業(yè)。而學習委員的責任你也應該很清楚的,我做學習委員的時候,至少有4條責任:1.認真學習,上好每一堂課。2.及時傳達班主任和任課老師關于學習方面的任務和要求,提醒同學按時完成作業(yè),并負責收作業(yè)上交給老師。3.平時做好一些必要的記錄工作如個人的會議記錄等,及時傳達給同學們。4.熱心幫助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互幫互助。親愛的女兒,不知道你是不是也要承擔這些責任。

我們在培訓中有這樣一個互動游戲:A、B兩個人相對而坐,游戲規(guī)則:A的責任是說出B身上三個不好的特質,而B的責任是點頭微笑不說話。老師問大家明白了嗎?大家都說明白了,然后老師宣布開始。三分鐘之后,老師請沒有履行責任的學員起立。親愛的女兒,你知道有多少人站起來嗎?竟然80%的學員都沒有履行責任!A角色有的只提一條特質,有的提了4條;B角色不自覺地回應:“是,你說得對?!崩蠋焼?,給你們的責任明確嗎?回答:很明確!老師問:簡單嗎?回答:很簡單!但是為什么做不到呢?因為大家沒有把老師給的責任當回事,不重視;因為不好意思;因為別人都沒有盡責……很多很多的原因,很多很多的借口。

親愛的女兒,這又讓我想起了你,既然使用耳機和移動硬盤就有愛護它們的責任,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讓它們總掉地上挨摔吧?“它自己掉的,和我沒有關系!”耳機和移動硬盤聽到這樣的話會覺得它們比竇蛾還冤。

親愛的女兒,負責任的人是做事認真的人,是讓人信賴的人。這樣的人永遠都是受歡迎的人。

親愛的女兒,一堂培訓課,引發(fā)了這樣的思考:我們都扮演著哪些角色?這些角色應該有哪些責任?面對這些責任我們該做些什么?

愛你的媽媽

2008年12月9日

對于“責任”二字,誰都可以說出幾條自己的理解來,而且人人都知道做人要有責任感,人人都明白做事要負責任。這第193封信,媽媽圍繞自己的一堂心靈拓展課,與女兒暢談了責任。

現實生活中,口中大談責任而做事不負責任者比比皆是。因為無責任感,鳳凰古城化為灰燼;因為怕負責任,時有耳聞車輛肇事后逃之夭夭;因為不負責任,兒童流浪街頭,老人含淚獨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