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wù)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1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2、原文: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第2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東晉太元(公元376-396)年間,武陵有個人以捕魚為生。有一天他沿著溪水劃船而行,忘記了路程的遠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在小溪兩岸的幾百步之內(nèi),中間沒有其它樹木,花草鮮嫩美麗,地上的落花繁多交雜,漁人對此感到非常詫異。他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

桃花林的盡頭就是溪水的源頭,漁人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山,山上有個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隱約透著點光亮。漁人便下了船,從洞口走了進去。最開始非常狹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過。又行走了幾十步,突然變得明亮開闊了。漁人眼前這片土地平坦寬廣,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齊,還有肥沃的田地、美麗的池塘,以及桑樹、竹子這類的植物。田間小路四通八達,雞鳴狗吠的聲音此起彼伏。人們在田間來來往往耕種勞動,男女的穿戴全都與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樣。老年人和小孩兒,都怡然并自得其樂。

這里的人看見了漁人,感覺非常驚訝,問他是從哪里來的。漁人都一一作了回答。這里的人便邀請他到家中做客,擺了酒、殺了雞用來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聽說來了這么一個人,全都來打聽消息。他們自己說他們的先祖是為了躲避秦朝時期的戰(zhàn)亂,率領(lǐng)妻兒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從此他們再沒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絕了一切往來。村里的人問漁人現(xiàn)如今是什么朝代,他們不知道有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漁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說了出來,村民們聽了都感嘆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漁人邀請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來款待他。漁人停留了幾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辭。村里的人告訴他:“這里的情況不值得對外面的人說啊?!?/p>

漁人出來之后,找到了自己的船,就沿著來時的路回去,處處都做了記號。他到了郡城武陵,就去拜見太守,說了自己的這番經(jīng)歷。太守立即派遣人員跟隨他前往,尋找漁人先前作的記號,最終迷路了,后來再也找不到通往桃花源的路了。

南陽有個叫劉子驥的人,是一個高尚的讀書人,他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愉快地計劃著前往桃花源。但沒有實現(xiàn),不久后就病死了,后來就再也沒有探訪桃花源的人了。

2、原文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間隔 一作:隔絕)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第3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蛇)黑質(zhì)而白章……

(2)謂語的省略

“夫戰(zhàn),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

狀語后置

我們知道,在現(xiàn)代漢語中狀語置于謂語之前,若置于謂語之后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于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即翻譯時大多數(shù)時候要提到謂語前面去翻譯。

(1)格式:動+以+賓

①飾以篆文山龜鳥獸之形(《張衡傳》)譯文:“用篆文山龜鳥獸的形狀來裝飾”

②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傳序》)譯文:“把箭放回先王靈位之前,稟告大功告成”

③請其矢,盛以錦囊(《伶官傳序》)譯文:“并請出那三枝箭,裝進錦囊”

④方其系燕父子以組,(《伶官傳序》)譯文:“當莊宗用繩索捆綁燕王父子”

⑤申之以孝悌之義(《齊桓晉文之事》)譯文:“把孝敬父母敬重兄弟的事向他們反復講述”

①覆之以掌(《促織》)譯文:“用手掌覆蓋(蟋蟀)”

(2)格式:動+于(乎,相當“于”)+賓

①使歸就求救于孫將軍(《赤壁之戰(zhàn)》)譯文:“讓他回去向?qū)O將軍求救”

②能謗譏于市朝(《鄒忌諷齊王納諫》)譯文:“能夠在集市上指出我的過錯的人”

③且立石于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譯文:“并且在他們的墓門前建立石碑”

④生乎吾前(《師說》)譯文:“生在我的前面”

⑤風乎舞雩(《四子侍坐》)譯文:“在舞雩臺上吹風”

(3)格式:形+于+賓

第4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1.讀準字音、辨析詞義

(1)歷史的長河中,一些字的讀音及意義都發(fā)生了較大的改變,閱讀時值得注意。如《陳涉世家》里“陳勝王”中“王”讀“wang”(去聲),稱王的意思“;比至陳,車六七百乘,騎千余,卒數(shù)萬人”中“乘”讀“sheng”(去聲),四馬拉的一輛車的意思“,騎”讀“ji”(去聲),一人一馬的意思。唐代王維的詩《鹿柴》中“柴”讀“zhai”,是寨子之意。蘇軾《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中“高處不勝寒”的“勝”讀“sheng”(陰平),承受之意《;浪淘沙•赤壁懷古》中“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的“華”讀“hua”(陰平),花白之意。

(2)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guān)鍵。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常用的虛詞有:之、乎、者、也、矣、焉、哉等。注意辨析一詞多義。初中教材文言文中“安”字:風雨不動安如山(安穩(wěn));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安逸);衣食所安,弗敢專也(養(yǎng)生);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哪里,怎么)。“具”字:故人具雞黍(準備);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tài)(具備);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同“俱”,都);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詳細)。再如“名”字: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出名);不能名其一處也(說出,指出);名之者誰(命名,起名字);卷卷有爺名(名字)。詞的活用、通假字等這里就不一一贅述,在長期的積累中,一些字詞理解上的障礙都會迎刃而解。

2.掌握文言文常見的句式特征

判斷句、倒裝句、省略句,注意古人意思表達、語法等方面和今人的差別。

(1)判斷句。常有這些句式特征:……者也;……者……也;……也。有時用“為”或借助副詞“乃、則、誠”等來表示判斷語氣。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陳勝者,陽夏人也;和氏璧,天下所供傳寶也;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吾聞二世少子也,不當立,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2)倒裝句。常有這些句式特征:主謂倒裝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賓語前置局;如:何陋之有?(有何陋?)時人莫之許也。(時人莫許之也)定語后置句;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居高廟堂則憂其民,處遠江湖則憂其君)狀語后置句;如:公與之乘,戰(zhàn)于長勺。(公與之乘,于長勺戰(zhàn))

(3)省略句。主要是省略主語或賓語的情況。如《桃花源記》中(村人)見漁人,(村人)乃大驚,問(漁人)所從來。(漁人)具答之,(村人)便要還家,(村人)設(shè)酒殺雞作食。學生可以通過各環(huán)節(jié)的學習、積累,儲備“知識庫”,形成系統(tǒng);可以閱讀淺易的文言文,把握文章大意,乃至突破文字的外殼,領(lǐng)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與古人靈魂的碰撞。

二、豐富閱讀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進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徑,是整體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文言文用詞精當、意蘊豐富,值得慢慢咀嚼品味。學習者通過反復誦讀,聽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動其情,走入古人的心靈,去感受他們的博懷和非凡智慧。這樣,有助于學習者認識社會,思考人生、陶冶情操?!冻踔姓Z文課文標準》要求初中學生能閱讀淺易的文言文,豐富閱讀是提高學生文言文閱讀的必由之路。讀詩使人聰慧;讀史使人明智《;四書五經(jīng)》對社會規(guī)范、人際交流,社會文化等產(chǎn)生不可估量的影響,所載內(nèi)容及哲學思想仍對我們現(xiàn)代人具有積極的意義和極強的參考價值……文言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展現(xiàn)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們更應該擴大聽聞,潛心閱讀,傳承弘揚。

三、摸索規(guī)律

學習文言文,一定要掌握技巧,摸索規(guī)律,切勿死記硬背,生搬硬套。

(1)歸納法。學習中要善于比較、歸納。比如一詞多義、詞的活用、常見文言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詞等,我們可以細加甄別,通過辨析掌握其意義及用法,印象更為深刻;常見文言句式有哪些,有何特征,這也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

(2)推衍法。當然,閱讀中免不了詞句理解上的障礙,可以借助一定的文言知識積累或上下文的聯(lián)系,來推衍詞義,把握句子大意。

(3)聯(lián)系法。而對于領(lǐng)會文章要義及作者思想情感,除了從作品本身去挖掘和感悟外,不妨去參照作者所生活的時代背景和該作者的其他作品,更深入地洞悉作品的文化及思想內(nèi)涵。

第5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nèi)容?!痹凇霸u價建議”中指出“評價學生閱讀古代詩詞和淺易文言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考察他們能否憑借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詩文大意?!?/p>

中考文言文閱讀主要是考查學生運用文言文有關(guān)知識、借助注釋讀懂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包括文言誦讀、字詞的解釋、句子的理解、文意的概括、形象的把握、閱讀的感受評價等方面的能力的考查。具體考查要求如下:

①朗讀停頓。要求讀準文言文句子的節(jié)奏,正確地劃分出文言句子的節(jié)奏。

②字詞解釋。結(jié)合語境,理解文言文實詞在文中的正確含義。

③句子理解。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句子的意思,理解文言句子的深層含義,以及文言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④內(nèi)容概括。主要是考查對閱讀材料的整體感知能力,要求能用簡明的語言把文章的中心內(nèi)容、主要事件等概括表述出來。

⑤形象把握。要求能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能借助文言語句、描寫方法、寫作手法,感受文言文中的形象。

⑥感受評價??疾閷W生閱讀后對文章的內(nèi)容、語言和寫法能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問,并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并就作品的思想感情傾向、形象作出自己的評價。

從閱讀材料看,有許多省市在教材中選擇,也有不少省市選自課外。不管哪種,都要把重點放在平時的積累上。要多讀多背,培養(yǎng)文言文的語感,并將課文按知識點進行梳理。然后適當?shù)刈x些課外文言文,做一些文言文閱讀試題,提高答題的準確率和答題的速度。

【牛刀小試】

一、閱讀文言文,完成題目。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

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

(2)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2.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一線索,作者寫了哪幾件事?

3.用原文語句作答:

(1)漁人“欲窮其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寫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話表明桃源人聽了漁人的話之后,仍想繼續(xù)在桃花源中生活?他們?yōu)槭裁床辉鸽x開?

5.陶淵明生活在政治黑暗、戰(zhàn)亂頻繁、民不聊生的時代。他筆下的“桃花源“其實并不存在。那么,陶淵明描寫這一世外桃源有什么用意呢?

二、閱讀文言文,完成題目

周宅酆鎬①,近戎人②,與諸候約:為高堡于王路,置鼓其上,遠近相聞。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戎寇當至,幽王擊鼓,諸侯之兵皆至,褒姒③大說,喜之。幽王欲褒姒之笑也,因數(shù)擊鼓,諸侯之兵數(shù)至而無寇。至于后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候兵不至,幽王之身乃死于麗山之下,為天下笑。

(選自《呂氏春秋》)

【注釋】①周宅酆(fēng)鎬(hào):西周的都城酆鎬。②戎人:少數(shù)民族。③褒(bāo)姒(sì):周幽王的寵妃。

6.用“/”線畫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正確停頓。

諸 侯 之 兵 數(shù) 至 而 無 寇

7.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①約() ②聞()③說()

8.用現(xiàn)代漢語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即戎寇至,傳鼓相告,諸候之兵皆至,救天子。

9.后來“戎寇真至,幽王擊鼓,諸候兵不至”的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話說說。

10.你覺得幽王是一個怎樣的國君?

11.讀了選文,聯(lián)系學習或生活,談?wù)勀愕膯⑹尽?/p>

三、比較閱讀下面兩篇文言文,完成試題。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節(jié)選自《傷仲永》)

【乙】

許昌士人張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惟一子,不肖①,斥逐②去。富人病且死。盡以家財付孝基。孝基與治后事如禮③。久之。其子丐于途。孝基見之,惻然④謂曰:“汝能灌園乎?”答曰:“如得灌園以就食,甚幸!”孝基使灌園。其子稍自力,孝基怪之,復謂曰:“汝能管庫乎?”答曰:“得灌園,已出望外,況管庫乎?又甚幸也?!毙⒒构軒?。其子頗馴謹⑤,無他過。孝基徐察之,知其能自新,不復有故態(tài),遂以其父所委財產(chǎn)歸之。

(選自陶宗儀《說郛》)

【注釋】①不肖:不成才。②斥:職責,斥責。逐:趕。③如禮:按照該有的禮節(jié)、儀式。④惻然:同情的樣子。⑤馴謹:順從而謹慎。

12.用“/”線畫出下面句子在朗讀時的正確停頓。

盡 以 家 財 付 孝 基

13.解釋文中加點的字。

①異()②丐()③委()

14.甲文中“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的正確譯文是()

A.父親利用他的這種情況,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xiāng)的人。

B.父親認為這種情況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到周圍同縣的人家去拜望。

C.父親把這種情況看作有利可圖,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xiāng)的人。

D.父親利用這種情況,每天牽著仲永四處拜訪同鄉(xiāng)的人。

15.甲文中的“仲永”和乙文中的“富人子”前后都發(fā)生了變化,請依據(jù)甲乙文段內(nèi)容填寫下表,并分別說說造成其發(fā)生變化的原因。

仲永:前()后( ) ,變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富人子:前()后( ) ,變化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讀了甲乙二文,你從中獲得了怎樣的啟示?

22頁文言文參考答案:

一、

1.(1)領(lǐng)著妻子兒女和鄉(xiāng)鄰們來到這個跟人世隔絕的地方,不再出去,因而跟外面的人斷絕了來往。 (2)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兩朝了。

2.第一問:漁人的行蹤。第二問:逢桃林、訪桃源、尋桃源。

3.(1)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2)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3)避秦時亂。

4.第一問:不足為外人道也。第二問:(1)源中生活安寧,(2)能安居樂業(yè),(3)和睦相處。(答出兩條即可)

5.表達詩人的理想,即追求一種沒有剝削壓迫,沒有戰(zhàn)亂,人人勞動,和樂富足,寧靜淳樸的和諧生活環(huán)境。

二、

6.諸侯之兵/數(shù)至而無寇

7.①約定 ②聽到 ③通“悅”,高興。

8.當戎人來進攻時,擊鼓互相傳告,諸侯的軍隊都會前來,救護天子。

9.因為幽王前幾次擊鼓并沒有戎寇進犯,是為了搏取褒姒一笑。這次擊鼓,諸候同樣認為是幽王為了搏取褒姒一笑,所以沒有去。

10.是一個荒誤國、把國家大事當兒戲的昏君。

11.例:做人做事,我們都要誠實,以誠相待,言而有信,否則會失去他人對自己的信任。

三、

12.盡以家財/付孝基

13.①感到驚奇 ②行乞 ③委托

14.C

第6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一、選擇題(8分)

1、下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A.震悚(shǒng)荒謬(miào)潰退(guì)銳不可當(dǎng)

B.要塞(sāi)瞥見(piē)驚駭(gài)殲滅(qiān)

C.儼然(yān)幽咽(yàn)詰問(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舉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是:()

A.傾泄肅穆制裁富麗堂皇B.執(zhí)著瑣屑贓物大廳廣眾

C.融和渴慕健忘蕩然無存D.狼籍疏懶能耐駭人聽聞

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白處的詞語最恰當?shù)囊豁検牵海ǎ?/p>

假如你有什么不順心的事,你可以站在一塊礁石上,領(lǐng)略一下當年曹操“觀滄?!睍r的那種宏偉氣魄,你的心胸立刻會變得非常,視野馬上會變得非常,心頭聚集的愁云會讓清爽的海風吹得無影無蹤,只剩下對生命真諦的無限和對美好的明天的無限。

A.寬廣開闊憧憬渴求B.寬廣開闊渴求憧憬

C.開闊寬廣憧憬渴求D.廣闊寬廣憧憬渴求

4、下列句子有語病的一句:()

A.我們的校長很年輕,大概三十歲左右。

B.通過老師教育,他終于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C.我們只有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種考驗前充滿信心。

D.有專家指出,運動量過少是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

二、背誦填空(10分)

1、蕩胸生曾云,決眥入歸鳥。,。

2、國破山河在,。感時花濺淚。

3、苔痕上階綠,。,往來無白丁。

4、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直,。

5、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三、語言綜合運用(6分,每題2分)

1、仿照例句再續(xù)寫兩句,構(gòu)成前后連貫,內(nèi)容和諧的排比句。

護士猶如天使,捧出自己的愛心,溫暖了每個病人。

2、將下邊的簡訊壓縮成一句話消息。(不超過30個字)

上海手表廠近日試制成功一種新型手表。這種手表的外形同普通男式電子表相仿,表內(nèi)儲存了2000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的日歷,既能顯示時、分、秒、星期、月、日,又能作加、減、乘、除運算,最多可計算8位數(shù),同時還具有鬧鐘的功能并可作秒表使用。這種手表已于2000年元旦投入市場。

3、口語交際:

說話要得體、連貫。請你在下面的語句中的空白處,完成句子,使之得體連貫。(2分)

中國跨欄運動員劉翔在瑞士的洛桑以12.88秒的成績打破男子110米欄世界記錄,他回國受到熱烈歡迎。如果你是迎接者,你會對他說: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列文章完成下列題目:(36分)

(一)

⑴玩的時候倒是沒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記得繪圖的《山海經(jīng)》。

⑵大概是太過于念念不忘了,連阿長也來問《山海經(jīng)》是怎么一回事。這是我向來沒有和她說過的,我知道她并非學者,說了也無益;但既然來問,也就對她說了。

⑶過了十多天,或者一個月罷,我還很記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著新的藍布衫回來了,一見面,就將一包書遞給我,高興地說道:

⑷“哥兒,有畫兒的‘三哼經(jīng)’,我給你買回來了!”

⑸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趕緊去接過來,打開紙包,是四本小小的書,略略一翻,人面的獸,九頭的蛇,……果然都在內(nèi)。

⑹這又使我發(fā)生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的怨恨,從此完全消失了。

⑺這四本書,乃是我最初得到,最為心愛的寶書。

⑻書的模樣,到現(xiàn)在還在眼前,可是從還在眼前的模樣來說,卻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紙張很黃;圖像也很壞,甚至于幾乎全用直線湊合,連動物的眼睛也都是長方形的。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zhí)干戚而舞”的刑天。

⑼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渡胶=?jīng)》也另買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圖贊,綠色的畫,字是紅的,比那木刻的精致的多了。這一部直到前年還在,是縮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卻已經(jīng)記不清是什么時候失掉了。

⑽我的保姆,長媽媽即阿長,辭了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罷。我終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經(jīng)歷;僅知道有一個過繼的兒子,她大約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⑾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

1、從選文內(nèi)容來看,“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4分)

①我是一個

②阿長是一個

2、文中有一個短語表達了“我”對《山海經(jīng)》的企盼和渴慕,這個短語是什么?當阿長給“我”買來了《山海經(jīng)》時,文中有一個句子生動的表達了“我”的反應,這個句子是哪句?(2分)

3、第⑹段劃橫線句的表達方式是什么?它表明了作者對阿長什么樣的感情。(3分)

4、四本小小的書之所以成為“我”“最心愛的寶書”是因為什么?(3分)

(二)綠之贊

①光陰荏苒,綠色又向我走來,我按捺不住激動的心,于是又沉浸在綠色遐思之中了。

②我愛綠色,我愛這有著無限生命力,充溢著旺盛青春氣息的滴翠的色彩。這四季的綠就像人的一生。

③我喜歡獨步于夏天的綠蔭中,任憑清風輕吻我的秀發(fā)似乎吹動綠楊,欣賞柳枝搖曳的飄動。綠色草地,兩只白蝴蝶飛旋著,帶給我神思飄渺的遐想。

④我喜歡金風送爽的秋天,綠葉凋零,萬般地依依不舍,打著旋,悠悠地,緩緩地,逐漸蕭疏,秋天顯示了它們的秀逸。那是一份不需要任何點綴的灑脫與不在意世俗繁華的孤傲。它飽經(jīng)了春之蓬勃與夏之繁盛,是眷戀眨眼即逝的生命么?每每在生命的最后氣息,也要不遺余力地描繪。金秋豐收和喜悅,裝點大自然迷人的畫卷,這最后瞬間的綠,仍是美麗的。

⑤然而,我也愛冬天的松樹,無數(shù)細小的針狀綠葉在北風呼嘯中奏響春雷般的松濤。白雪飄落親吻在松樹上,一種心靈的純潔之情油然而生。每每此時我會披一件綠的披風和松樹媲關(guān)。爭寵著雪的,好愜意,好灑脫。

⑥我最愛的還是初春的綠。霏霏細雨般的清晨,那如云如煙的綠,似一位披著柔紗的仙子,飄飄地,柔柔地;似一杯濃濃的醇酒,一封愛情的信箋,一張溫柔含著淚水的少女面孔,給人間帶來了多少溫馨。

⑦我喜歡綠,綠的可靠,綠的謙虛,綠的寬容,綠的博大和永恒。

1.本文是按什么順序?qū)懽鞯?(2分)

2.從內(nèi)容上看,與第①段文字相照應的段落是第段。(2分)

3.作者認為“綠”具有怎樣的品質(zhì)和特點?(2分)

4.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5.在我們學過的古詩詞中,有很多是贊美春天的,請選一句贊美春天的,寫下來(2分)

(三)桃花源記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1、解釋文段中加點的詞語。(4分)

儼然:__________要:_____________

語:___________不足:____________

2、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下列語句。(6分)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所表現(xiàn)的社會在當時的條件下能不能變?yōu)楝F(xiàn)實?我們應當怎么樣看待這樣的理想?(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7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1.詞語解釋;2.句子翻譯;3.理解內(nèi)容及作者情感;4.品味語言:5.鑒賞景物描寫和文段意境;6.概括景物特點;7.想象和描繪景物;8.文言現(xiàn)象;9.寫作方法等。

常見題型:選擇、詞語解釋、翻譯句子、簡答等。

【新題演練】

一、《桃花源記》閱讀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yè)。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①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shù)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②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成來問訊。自云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③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shù)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④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

1.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尋病終尋向所志

B.芳草鮮美

陶后鮮有聞(《愛蓮說》)

C.層層指數(shù)(《山市》)珠可歷歷數(shù)也(《核舟記》)

D.佛印絕類彌勒(《核舟記》)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2.下列加點的“之”與“漁人甚異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鳴之而不能通其意(《馬說》) B.輟耕之壟上(《陳涉世家》)

c.左臂掛念珠倚之(《核舟記》) D.何陋之有(《愛蓮說》)

3.下列四個選項中與“見漁人,乃大驚”的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B.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送東陽馬生序》)

C.陳勝者,陽城人也(《陳涉世家》)

D.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口技》)

4.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語。

①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 ) ②阡陌交通,雞犬相聞( )

③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 ) ④便扶向路( )

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⑥不足為外人道也( )

5.將文中的畫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找出表現(xiàn)桃花源中人精神狀態(tài)的句子,并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陶淵明在文中寄托了一種怎樣的禮會理想?請你對這一社會理想作簡要的評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小石潭記》閱讀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聞水聲,如鳴環(huán),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為坻,為嶼,為堪,為巖,①青樹翠蔓,蒙絡(luò)搖綴,參差披拂。

②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③其岸勢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huán)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④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1.下列加點的“以”與“以其境過清”中的“以”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域民不以封握之界

B.以中有足樂者

C.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

D.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2.下列加點的詞語與“斗折蛇行”中的“斗”“蛇”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將軍身被堅執(zhí)銳(《陳涉世家》)

B.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三峽》)

C.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D.其一犬坐于前(《狼》)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水尤清冽( ) ②魚可百許頭( )

③怡然不動( ) ④往來翕忽( )

⑤悄愴幽邃( ) ⑥以其境過清(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選文中畫線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請將《小石潭記》閱讀積累卡片填寫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找出表現(xiàn)作者發(fā)現(xiàn)小石潭過程的動詞,說說這些動詞說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二段文字寫得生動傳神。試作簡要賞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認真閱讀文章,說說本文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岳陽樓記》閱讀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①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屬予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②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于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雨霏霏,連月不開,陰風怒號,濁浪排空;日星隱曜,山岳潛形:商旅不行,檣傾楫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xiāng),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③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斯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一

1.下列句中的“一”,與“而或長煙一空”中的“一”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心亭看雪》)

B.嘗貽余核舟一(《核舟記》)

C.林盡水源,便得一山(《桃花源記》)

D.不覺呀然一驚(《童趣》)

2.下列四個選項中,與“吾誰與歸”的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

A.處汀湖之遠則憂其君

B.何陋之有(《陋室銘》)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近塞之人,死者十九(《塞翁失馬》)

3.下列各項中沒有通假字的一項是( )

A.屬予作文以記之

B.政通人和,百廢具興

C.子墨子九距之(《公輸》)

D.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4.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朝暉夕陰( ) ②薄暮冥冥( )

③寵辱偕忘( )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

⑤則有去國懷鄉(xiāng)( ) ⑥至若春和景明( )

5.將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通讀文章,說說作者前后描繪兩種迥然不同的景色的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用哪兩句話概括了“遷客騷人”的“悲”和“喜”?這樣寫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醉翁亭記》閱讀

環(huán)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zhuǎn),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①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②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fā),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一句中“翼”的文言現(xiàn)象不相同的一項是( )

A.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小石潭記》)

B.失期,法皆斬(《陳涉世家》)

C.其一犬坐于前(《狼》)

D.稍稍賓客其父(《傷仲永》)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名之者誰 不能名其一處也

B.行者休于樹 私擬作群鶴舞于宅中

C.醒能述以文者 無從致書以觀

D.故自號日醉翁也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野芳發(fā)而幽香( )

③雜然而前陳者( ) ④樹林陰翳( )

4.將選文中畫線語句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一段寫景的順序是什么?寫景的作用是什么?

6.試用簡潔的文字概述選文最后一段描寫的四幅畫面。

五、《記承天寺夜游》閱讀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①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②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7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1.下列句中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

A.念無與為樂者 未復有能與其奇薦

B.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 未果,尋病終

C.月色入戶 故外戶而不閉

D.左臂掛念珠倚之 山川之美

2.下面對加點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但是)

B.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懷民亦未寢(睡覺)

D.相與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

①蓋竹柏影也( ) ②念無與為樂者( )

4.用現(xiàn)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這一句運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具有怎樣的表達效果?

第8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關(guān)鍵詞:《桃花源記》 人物 結(jié)構(gòu) 語言

唐代畫家張彥遠在談畫畫技法時說:“夫畫物特忌形貌采章,歷歷俱足,甚謹甚細而外露巧密?!保ā墩摦嬻w》)也就是說畫畫時要“以少勝多”,以點帶面,切忌全面而細密??磥怼短一ㄔ从洝肥巧钪O此道,不愧精品。

一.精美的構(gòu)圖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短一ㄔ从洝啡牟贿^三百來字,卻寫出這樣一個有頭胡尾、情節(jié)完整的故事,時空轉(zhuǎn)換之大,讓人驚嘆。全文通過五幅圖畫,將全文連接起來。第一幅:桃林美景圖。這是漁人偶然發(fā)現(xiàn)的?!皧A岸數(shù)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第二幅:怡然自樂圖。作者通過漁人眼光看到了桃花源中的人的生活環(huán)境和社會風尚?!巴恋仄綍?,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钡谌好耧L淳樸圖。這里的人“便要還家,設(shè)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钡谒姆禾皆L桃源圖?!疤丶辞踩穗S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钡谖宸焊呤课垂麍D?!澳详杽⒆芋K,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guī)往。未果,尋病終,后遂無問津者?!边@五幅圖構(gòu)成一個整體,第一幅圖是自然景物的素描。第二幅圖是景與人的和諧,大處潑墨,小處點染。第三幅圖寫人的細節(jié),用了特寫。第四幅圖寫太守和漁人,用了速寫。第五幅圖,寫高尚人士,用了定格。五幅圖中,人是主體。漁人是線索,他貫穿文章始終,串連畫面。桃花源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桃花源外,有太守,有劉子驥。人物形象鮮明,個性獨特。這五幅圖,構(gòu)思精美,缺一不可。

二.精確的人物

1.群體桃花源人。

年輕時的陶淵明本有“大濟蒼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時代正是晉宋易主之際,東晉王朝極端腐敗,對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統(tǒng)治集團生活荒,內(nèi)部互相傾軋,軍閥連年混戰(zhàn),賦稅徭役繁重,加深了對人民的剝削和壓榨。在國家瀕臨崩潰的動亂歲月里,陶淵明的一腔抱負根本無法實現(xiàn)。同時,東晉王朝承襲舊制,實行門閥制度,保護高門士族貴族官僚的特權(quán),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沒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像陶淵明這樣的寒門之士,當然就“壯志難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權(quán)貴,因而和污濁黑暗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了尖銳的矛盾。義熙元年(405),他堅定而堅決地辭去了上任僅81天的彭澤縣令,長期歸隱田園,躬耕僻野。他雖“心遠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舊關(guān)心國家政事。元熙二年(420年),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改年號為“永初”。次年,劉裕采取陰謀手段,用毒酒殺害晉恭帝。這些不能不激起陶淵明思想的波瀾?!短一ㄔ从洝肪褪窃谶@樣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陶淵明寫人,抓住人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就傳神表現(xiàn)出了人物的形象,簡潔含蓄而有韻味。特別是桃花源中的人。桃花源中的家庭多為主干家庭(三代同堂),從“男女”、“黃發(fā)”、“垂髫”這三個詞便可以看出此點?!捌渲型鶃矸N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痹谶@里是“春蠶收長絲,秋收靡王稅”(《桃花源詩》),“童孺縱行歌,斑白歡游詣”,則是古想中的大同社會“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這一原則的具體化。沒有階級、沒有剝削、沒有壓迫、沒有戰(zhàn)爭、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怡靜、怡然自樂的理想社會。表現(xiàn)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xiàn)實生活的不滿。桃源人是作者精神的芙蓉,但作者惜墨如金,以占帶面,留白自然,讓讀者自己去想象,去補充。

2.個體世上人。

①高尚劉子驥。在歷史上確有其人,《晉書》中說劉子驥,好游山澤。并且是陶淵明的一個遠房親戚,兩人志趣相同,經(jīng)常相約游山玩水。劉子驥探訪桃源未果尋病終,這件事是作者虛構(gòu)的,增加了故事中桃花源的神秘性,使人們只能憑空想像它、羨慕它的存在。目的是說明了作者對當世的失望,想找一個心中的桃花源,但又不能脫離現(xiàn)實的苦惱。

②貪婪是太守。作者寫太守用了一個字“即”,不置褒貶。但透過紙背,似乎能看到太守發(fā)現(xiàn)“桃花源人”的驚喜,能補收賦稅的激動,擴大人口的果斷,毫不猶豫,馬上行動。

③俗人是漁夫。武陵漁人是漁夫,但是他又不同于一般的漁夫。我國在古詩詞中,常把漁夫喻為世外高人,超然物外,與清風為伴,與明月為伍。如王維“宛是野人也,時從漁夫魚”中的漁夫,陶醉于山水之間,自在閑適;元結(jié)“誰能噯乃,噯乃感人情”中漁夫,遠離塵囂,得道超然。而《桃花源記》中漁夫,沒有超凡脫俗的品性,處處充滿了世俗。他迷路身處美景,而漁人對此感到十分奇怪。便繼續(xù)往前走,想要走到林子的盡頭。他被某種強烈的欲望所主宰,不顧危險,依然故我。到了桃花源后被桃花源人盛情款待,理應知恩圖報,但他一出來就處處都做了記號。心機縝密。對桃花源人對他說的“不足為外人道也”置若罔聞。便到了郡城,去拜見太守,說了這番經(jīng)歷,背信棄義??梢姡瑵O夫固執(zhí)、虛偽、貪婪。其行為與桃花源與淳樸、善良的桃花源人形成鮮明對比。

三.精巧的結(jié)構(gòu)

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運用迭起的懸念把文章串連起來,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fā)現(xiàn)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jié)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理想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文章的結(jié)構(gòu)也頗有巧妙之處。作者借用小說筆法,以一個捕漁人的經(jīng)歷為線索展開故事。開頭的交代,時代、漁人的籍貫,都寫得十分肯定,似乎真有其事。這就縮短了讀者與作品的心理距離,把讀者從現(xiàn)實世界引入到迷離惝恍的桃花源。相反,如果一開頭就是“山在虛無縹緲間”,讀者就會感到隔遠,作品的感染力也就會大打折扣?!安蛔銥橥馊说酪病奔皾O人返尋所志,迷不得路,使讀者從這朦朧飄忽的化外世界退回到現(xiàn)實世界,心中依舊充滿了對它的依戀。文末南陽劉子驥規(guī)往不果一筆,又使全文有余意不窮之趣。

四.精當?shù)恼Z言

本文語言精當,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寫景用“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神秘色彩,暗示將出現(xiàn)“奇境”,為漁夫進入桃花源作了氣氛渲染,也為桃花源的美好景物作了鋪墊?!按巳艘灰粸榫哐运?,皆嘆惋?!睂憹O夫說了桃花源人不知而世人皆知的事,聯(lián)系上下文就可以推知,漁夫說的大概是秦末以來的戰(zhàn)亂歷史。所以桃花源聽過后,為外邊的世界如此動亂、黑暗而嘆惋。一個“世”,含義無窮。桃花源中的人,不知道現(xiàn)在是秦始皇的多少“世”,更不知道后來的漢朝,更不用說魏和晉了?!安粡偷寐贰保髡哌@樣寫的目的,使人感覺到桃花源是一個似有似無、似真似幻的世界,也暗示了桃花源是虛構(gòu)的理想世界,并且表明桃花源可望而不可及、渲染了一種神秘的色彩。劉子驥又“未果”而“病終”。這樣一來,桃源這個虛實難定的境界就真的成為“千古之謎”了。這種層層設(shè)疑的寫法,表達了作者希望在現(xiàn)實中看到一個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也能激發(fā)讀者的興趣?!笆劳馓以?、豁然開朗、怡然自樂、無人問津、雞犬相聞、阡陌交通、黃發(fā)垂髫、落英繽紛、不知有漢,無論魏晉、與世隔絕、不足為外人道、屋舍儼然、別有洞天、無人問津”等后來都演變成了成語。

第9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范文

解答文言文閱讀題,必須理解文言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要掌握判斷句、疑問句、被動句、省略句和變式句。

一、文言判斷句特點及翻譯

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主要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文言判斷句的特點是主語和謂語直接相續(xù),一般不用判斷詞“是”(文言里的“是”多作代詞),而是借助語氣詞,以名詞或名詞短語為謂語表示判斷的。文言判斷句主要用以下幾種形式表示判斷。

(一)用“者”或“也”表示判斷。

1.用“……者,……也”的。(者,表停頓;也,表判斷。翻譯時,“者”和“也”都不譯,只在主謂語之間加上“是”。)

例如:(1)奪項王天下,必沛公也。(奪取項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鴻門宴》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決疑難問題的。)

――《師說》

2.單用“者”或“也”的 。(“者”和“也”同樣不譯,也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例如:(3)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同游的四個人是:廬陵人蕭君圭(字)君玉,長樂人王回(字)深父……)

――《游褒禪山記》

(4)粟者,王者大用,政之本務(wù)。(糧食,是君王治天下用處最大的,是政治上的根本事務(wù)。)

――晁錯《論貴粟疏》

(5)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就是原來的南閣子。)

――《項脊軒志》

(6)鄰之厚,君之薄也。(鄰國力量雄厚了,就是您秦國力量的削弱。)

――《燭之武退秦師》

(7)此世所以不傳也。(這就是世上沒有流傳下來的原因。)

――《石鐘山記》

3.句尾用“者也”的。(“者也”同樣不譯,也只在主謂語之間加“是”。)例如:

(8)蓮,花之君子者也。(蓮花,是花中的君子。)

――《愛蓮說》

(9)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嬰是齊國很會說話的人。)

――《晏子使楚》

(二)用副詞“乃”“則”“即”“皆”“系”等表示判斷,有的還要用語氣助詞來加強判斷。判斷句中的“乃”“則”“即”“皆”等副詞,皆有系詞的作用,可譯為“是”“就是”“只是”。

例如:(10)天下乃天下之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是一個人的天下。)

――《漢書?谷永傳》

(11)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的雄偉景象啊。)

――《岳陽樓記》

(12)梁父即楚將項燕。(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軍項燕。)

――《史記?項羽本紀》

(13)嬴乃夷門抱關(guān)者也。(我侯嬴只是東門的守門人。)

――《信陵君竊符救趙》

(14)予購三百盆,皆病者……(我買了三百盆梅,都是病態(tài)的……)

――《病梅館記》

(15)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

――《論語?為政》

(16)子系中山狼,得志便猖狂。(你是一只忘恩負義的狼,一旦飛黃騰達便無比猖狂。)

――《紅樓夢》

(三)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判斷句中的“為”也兼有系詞作用,可譯為“是”、“就是”。

例如:(17)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所以現(xiàn)在墓中安葬的是完完整整的五個人。)

――《五人墓碑記》

(18)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如今人家正像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和肉,為什么還要告辭呢?)

――《鴻門宴》

(四)用“非”表示否定的判斷。判斷句中的“非”也兼有系詞的作用,可譯為“不是”。這是“非”的最常見的用法。

例如:(19)拾視之,非字而畫。(拾起紙片一看,上面不是字而是畫。)

――《促織》

(20)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賄賂秦國。)

――《六國論》

(五)用判斷動詞“是”表示判斷,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相同。例如:

(2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桃花源記》

(22)巨是凡人,偏在遠郡……(吳巨是個平庸的人,又在偏僻邊遠的州郡……)

――《赤壁之戰(zhàn)》

(六)直接表示判斷。既不用判斷動詞,也不用語氣詞,直接把主語和謂語放在一起表示判斷。翻譯時,只須在主謂語之間加“是”。

例如:(23)劉備天下梟雄。(劉備是天下的豪杰。)

――《赤壁之戰(zhàn)》

(24)秦,虎狼之國。(秦國是虎狼似的國家。)

――《屈原列傳》

(25)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這是你左司馬曹無傷說的。)

――《鴻門宴》

二、文言疑問句特點及翻譯

文言疑問句與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的主要區(qū)別,一是疑問詞不同,一是語序的不同。文言疑問句一般都含有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語氣副詞,但所用的疑問語氣詞和現(xiàn)代漢語疑問句全不相同,所用的疑問代詞、語氣副詞、固定結(jié)構(gòu),除個別的,也不相同。文言疑問句的翻譯一定要把語氣譯出。文言表示疑問的方式,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單用疑問代詞(誰、何、曷、胡、安、孰、焉、惡等)。

例如:(1)座中泣下誰最多?(在座的人中誰落淚最多?)

――《琵琶行》

(2)不嫁義郎體,其往欲何云?(不嫁給這好郎君,以后你想怎么辦?)

――《孔雀東南飛》

(3)吾子其曷歸?(您大約什么時候回去呢?)

――《左傳?昭公元年》

(4)然明謂子產(chǎn)曰:“何不毀鄉(xiāng)校?”子產(chǎn)曰:“胡為?”(然明對子產(chǎn)說:“為什么不把鄉(xiāng)校毀掉?”子產(chǎn)說:“為什么?”)

――《新序?雜事》

(5)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沛公說:“你怎么和項伯有交情呢?”)

――《鴻門宴》

(6)人非生而知者,孰能無惑?(人不是生下來就知道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

――《師說》

(7)且焉置土石?(況且把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愚公移山》

(8)以小易大,彼惡知之?(用小的換大的,他們又怎么懂得您的用意呢?)

――《齊桓晉文之事》

(二)單用疑問語氣詞(乎、歟(與)、耶(邪)、哉、諸等)。

例如:(9)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事情沒有親眼看見,親耳聽到,就主觀斷定它有或沒有,可以嗎?)

――《石鐘山記》

(10)況草野之無聞?wù)邭e?(何況那些在鄉(xiāng)間沒有名氣的人呢?)

――《五人墓碑記》

(11)六國互喪,率賂秦耶?(六國相繼滅亡,全都是因為割地賄賂秦國嗎?)

――《六國論》

(12)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竟嚴重到這種程度?。。?/p>

――《病梅館記》

(13)王嘗語莊子以好樂,有諸?(大王曾經(jīng)把喜歡音樂的事告訴給莊子,有這回事嗎?)

――《莊暴見孟子》

(三)疑問代詞和疑問語氣詞同時用。

例如:(14)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龜玉毀壞在匣子里,這是什么人的過錯呢?)

――《季氏將伐顓臾》

(15)蹈死不顧,亦曷故哉?(踏上死地也不回頭,到底是什么緣故呢?)

――《五人墓碑記》

(16)而此獨以鐘名,何哉?(可是唯獨這座山用鐘來命名,是什么原因呢?)

――《石鐘山記》

(17)今已服矣,又何求焉?(現(xiàn)在越國已經(jīng)降服了,您還有什么要求呢?)

――《勾踐滅吳》

(四)語氣副詞與疑問代詞、疑問語氣詞同時用。

例如:(18)豈人主之子孫則必不善哉?(難道王侯的子孫就一定不好嗎?)

――《觸龍說趙太后》

(19)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獨何與?(如今您的恩惠足以達到鳥獸身上,而功德卻到不了老百姓身上,又為什么呢?)

――《齊桓晉文之事》

(20)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圣人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都出于這個原因吧。)

――《師說》

(五)單用否定詞。

例如:(21)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秦王要用十五座城來換我的和氏璧,可以給他嗎?)

――《廉頗藺相如列傳》

(22)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廉頗老了,還那么能吃不?)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六)用固定結(jié)構(gòu)。

例如:(2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了知識然后按時去復習,不也很愉快嗎?)

――《論語?學而》

(24)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莫非是楚國的水土使老百姓喜歡偷盜嗎?)

――《晏子使楚》

(25)曷不委心任去留?(為什么不任隨心意決定去留?)

――《歸去來兮辭》

(26)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為?(顓臾是魯國的臣屬,為什么要攻打它呢?)

――《季氏將伐顓臾》

(27)何必勞神苦思,代百司之職役哉?(為什么一定要君王勞神費心,代行百官的職責呢?)

――《諫太宗十思疏》

三、文言被動句特點及翻譯

被動句是指主語和謂語動詞之間的關(guān)系是被動關(guān)系,“被”在文言文中有“遭受”的意思。其句式的實質(zhì)是主語不是施動者,而是受動者。被動句的翻譯一定要把有關(guān)對應的詞語譯為“被”。文言被動句與現(xiàn)代漢語不同的地方,主要在于構(gòu)成方式。常見的有如下形式。

(一)“于”字式

用介詞“于”表示被動。

例如:(1)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于遠近……(那么,現(xiàn)在那些達官貴人,一旦犯了罪要受到懲罰,有的人脫身逃跑,不能被遠近的人所收留……)

――《五人墓碑記》

(2)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全面地學習過,又不被時下所約束,來向我學習。)

――《師說》

(3)夫禍患常積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禍患往往是由細小的事情積累起來的,而智勇的人往往被他所溺愛的事物困擾。)

――《伶官傳序》

(4)然而兵破于陳涉,地奪于劉氏。(然而軍隊被陳涉打敗,土地被姓劉的人奪走。)

――《漢書?賈誼傳》

(二)“為”字式

用“為”“為……所……”或“……為所……”表示被動。

例如:(5)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而自己喪命,國家滅亡,被天下人恥笑。)

――《伶官傳序》

(6)吾屬今為之虜矣。(我們這些人都要被他俘虜了。)

――《鴻門宴》

(7)今為速往,恐為操所先。(現(xiàn)在如不趕快前往,恐怕就會被曹操搶先。)

――《赤壁之戰(zhàn)》

(8)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侯嬴(我)聽說如姬的父親被別人殺害。)

――《信陵君竊符救趙》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不這樣做的話,你們這些人都將被他俘虜。)

――《鴻門宴》

(三)“見(受)”式

用“見”“見(受)……于……”表示被動。例如:(10)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誠信而被猜疑,忠誠卻遭誹謗,能沒有怨恨嗎?)

――《屈原列傳》

(11)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眾人都昏醉,我一個人清醒,因此被放逐。)

――《屈原列傳》

(12)吾常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將永遠地被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取笑。)

――《莊子?秋水》

(13)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我實在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14)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個東吳的土地,十多萬的將士,來受別人的控制。)

――《赤壁之戰(zhàn)》

(四)“被”字式

用介詞“被”表示被動,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相同。

例如:(15)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還記得周先生被捕,在丁卯年三月十五日。)

――《五人墓碑記》

(16)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的業(yè)績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成為過去。)

――《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五)無標志式

動詞本身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含被動意味。與現(xiàn)代漢語句式相同。

例如:(17)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等到李牧因讒言被殺,邯鄲成為了秦國的一個郡。)

――《六國論》

(18)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軍隊遭挫敗,國土被削割,失掉了六郡。)

――《屈原列傳》

四、文言省略句特點及翻譯

句子中省略某些詞語或某種成分的現(xiàn)象,在文言文和現(xiàn)代漢語中都有。但文言文中的省略句更為多見,而且有些現(xiàn)代漢語中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文言文里也經(jīng)常被省略。其句式的實質(zhì)是句子成分不全,今譯時,應聯(lián)系上下文補出。文言省略句有以下六種情形。

(一)省略主語,括號內(nèi)為省略的詞語,下同。

例如:(1)永州之野產(chǎn)異蛇,(異蛇)黑質(zhì)而白章,(異蛇)觸草木,(草木)盡死。(永州的郊外生長一種奇異的蛇,黑色的皮膚上有白色的花紋,碰過的草木,全部都會死去。)

――《捕蛇者說》

(2)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沛公對張良說:“……估計我回到軍營中,你再進去辭謝?!保?/p>

――《鴻門宴》

(3)(余)每假借于藏書之家,(余)手自筆錄。(余)計日以還……錄畢,(余)走送之……(經(jīng)常向藏有書籍的人家去借書,親手抄錄,定好日期按時歸還……抄錄完畢,趕快把書送還人家……)

――《送東陽馬生序》

(4)(曹劌)問:“(公)何以哉?”公曰:“衣食所安,(寡人)弗敢專也,必以分人。”(曹劌)對曰:“小惠未遍,民弗從也?!保▎枺骸埃{什么條件作戰(zhàn)?”莊公說:“衣服、食品這些養(yǎng)生的東西,不敢獨自占有,一定把它分給別人?!被卮鹫f:“小恩小惠沒有遍及于老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你的?!保?/p>

――《曹劌論戰(zhàn)》

例(1)承前??;例(2)蒙后省;例(3)自述中省略;例(4)對話中省略。

(二)省略謂語動詞。

例如:(5)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第一次擊鼓能振作士兵的勇氣,第二次士兵的勇氣便會減弱,第三次士兵的勇氣就會消失了。)

――《曹劌論戰(zhàn)》

(6)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擇)其不善者而改之。(幾個人同行,一定有我的老師在中間,選擇他們的優(yōu)點而加以學習,他們的缺點而及時改正。)

――《論語?述而》

(7)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行)三四里……(老臣近來很不想吃東西,自己卻勉強走走,每天上三四里……)

――《觸龍說趙太后》

(8)至丹以荊卿(刺秦王)為計,始速禍焉。(等到燕子丹到荊軻作為對付秦國的策略,才招致禍患。)

――《六國論》

例(5)、例(6)、例(7)省略謂語動詞;例(8)省略動詞短語。

(三)省略賓語。

1.省略動詞賓語。

例如:(9)尉劍挺,廣起,奪(劍)而殺尉。(尉官拔出寶劍,吳廣奮起,奪過殺死尉官。)

――《陳涉世家》

(10)每字為一印,火燒(之)令(之)堅。(注:“令”省略兼語)(每個字做成一個印模,用火燒使堅固。)

――《活板》

(11)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眲t與(之)斗卮酒。(項王說:“真是壯士!給他一杯酒。”于是左右就給一大杯酒。)

――《鴻門宴》

2.省略介詞賓語。

例如:(12)豎子不足與(之)謀。(這小子不值得同共謀大事。)

――《鴻門宴》

(13)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這個漁人一件一件地向詳細說了聽到的事情。)

――《桃花源記》

(14)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之)擊柱。(相如拿著和氏璧,斜視著柱子,準備拿往柱子上撞去。)

――《廉頗藺相如列傳》

(四)省略兼語

“使、命、令”這類動詞的賓語常兼作后邊一個主謂短語的主語,這個詞就稱為兼語。現(xiàn)代漢語的兼語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語卻常常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詞“之”。

例如:(15)杞子自鄭使(人)告于秦。(杞子從鄭國派向秦國報告。)

――《之戰(zhàn)》

(16)愿令(之)得補黑衣之數(shù),以衛(wèi)王宮。(希望讓能補充衛(wèi)士的數(shù)目,來保衛(wèi)王宮。)

――《觸龍說趙太后》

(17)不如因而厚遇之,使(之)歸趙。(不如趁此好好招待他,讓回到趙國。)

――《廉頗藺相如列傳》

(五)省略介詞。

例如:(18)將軍戰(zhàn)(于)河北,臣戰(zhàn)(于)河南。(將軍在黃河以北作戰(zhàn),我在黃河以南作戰(zhàn)。)

――《鴻門宴》

(19)今以鐘磬置(于)水中。(現(xiàn)在把鐘磬放水里。)

――《石鐘山記》

(20)荊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勢,非心服也。(荊州的百姓歸附曹操的原因,被他的軍威所迫罷了。)

――《赤壁之戰(zhàn)》

(21)得趙人徐夫人之匕首,取之(以)百金。(得到趙國徐夫人的匕首,一百金把它買到。)

――《荊軻刺秦王》

(22)有時朝發(fā)(自)白帝,暮到江陵。(有時早上白帝城出發(fā),傍晚就到江陵。)

――《三峽》

(六)省略分句。

例如:(23)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為可譏,于己為有悔。(但是力量足以達到那里,在別人看來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來也是有所悔恨的。)

――《游褒禪山記》

五、文言變式句特點及翻譯

所謂變式句(又叫倒裝句),是比較現(xiàn)代漢語說的,文言中有些句子的成分的排列次序跟現(xiàn)代漢語不同,其句式的實質(zhì)是文言里的句子中的成分出現(xiàn)了倒置現(xiàn)象。今譯時,要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要求翻譯。文言句式有主語后置、賓語前置、定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四種。

(一)主語后置(或曰謂語前置、主謂倒裝)。

例如:(1)甚矣,汝之不惠?。悴宦斆鳎搅藰O點?。?/p>

――《愚公移山》

(2)甚矣哉為欺也?。ㄗ鲞@種騙人的事太過分了啊?。?/p>

――《賣柑者言》

(二)賓語前置。

1.動詞賓語前置。

a.否定句中,代詞作動詞賓語(即“否定副詞+代詞+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3)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沒有欺騙我啊。)

――《石鐘山記》

(4)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天氣很冷,硯里的水結(jié)成很硬的冰,手指凍僵不能彎曲和伸直,也不能放松抄寫工作。)

――《送東陽馬生序》

(5)忌不自信。(鄒忌不相信自己。)

――《鄒忌諷齊王納諫》

(6)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織品,吃上肉食,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是從來沒有過的事。)

――《寡人之于國也》

b.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動詞賓語(即“疑問代詞+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7)大王來何操?(大王來時帶了什么禮物?)

――《鴻門宴》

(8)沛公安在?(沛公在哪里?)

――《鴻門宴》

(9)子何恃而往?(您憑什么前往呢?)

――《為學》

c.通過“之”或“是”(即“賓語+之或是+動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0)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不懂文章的字句,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師說》

(11)夫晉,何厭之有?(晉國,有什么滿足的呢?)

――《燭之武退秦師》

(12)俗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俗語有這樣的說法:“聽到的道理很多,就認為沒有誰比得上自己?!边@話是說我啊。)

――《莊子?秋水》

(13)豈不谷是為?先君之好是繼。(這次出兵難道是為我嗎?為的是繼承先君建立的友好關(guān)系。)

――《左傳?僖公四年》

(14)無乃爾是過與?(恐怕該責備你吧?。?/p>

――《季氏將伐顓臾》

(15)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只要推舉出有才能的人,我得到就重用他們。)

――曹操《求賢令》

2.介詞賓語前置。

a.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介詞的賓語(即“疑問代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6)微斯人,吾誰與歸?(沒有這樣的人,我同誰一道呢?)

――《岳陽樓記》

(17)不然,籍何以至此?(不是這樣的話,我憑什么誤會到這種地步呢?)

――《鴻門宴》

b.非疑問句中,“以”有賓語(即“名詞或數(shù)量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18)將子無怒,秋以為期。(請你不要生怒氣,就把秋天作為婚期吧。)

――《詩經(jīng)?氓》

(19)《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保ā对娊?jīng)》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思想純正,沒有邪念。”)

――《論語?為政》

c.方位詞,作介詞的賓語(即“方位詞+介詞”式),賓語前置。

例如:(20)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坐。(項王、項伯面向東坐;亞父面向南坐……沛公面向北坐;張良面向西陪坐。)

――《鴻門宴》

(三)定語后置。

定語是修飾或限制名詞的。定語一般要放在中心詞之前,這種語序古今一致。在文言文中,限制性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而修飾性的定語常放在中心詞之后,后者則稱為“定語后置”。定語后置一般都有詞語作標志。常見的定語后置有以下四種格式。

1.“中心詞+后置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1)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于是帶領(lǐng)能的三個子孫。)

――《愚公移山》

(2)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想找個的人,也沒有找到。)

――《廉頗藺相如列傳》

(3)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的石頭,到處都是。)

――《石鐘山記》

2.“中心詞+而+定語+者”的格式。

例如:(4)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在魏忠賢這場禍亂中,的官員,在全國這樣廣大的地域中,有幾個人呢?)

――《五人墓碑記》

3.“中心詞+之+定語”的格式。

例如:(5)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處在的廟堂[指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老百姓,處在的江湖 [指不在朝廷做官]就擔憂他的君王。)

――《岳陽樓記》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蚯蚓沒有的爪牙,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泉水,[這是]因為[它]心專一[的緣故]。)

――《荀子?勸學》

4.“中心詞+數(shù)詞(或數(shù)量詞)”的格式。

例如:(7)于是為長安君約車(百乘),質(zhì)于齊。(于是替長安君配備了車子,送他到齊國去做人質(zhì)。)

――《觸龍說趙太后》

(8)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銷鋒鏑,鑄以為金(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收繳天下的兵器,集中到咸陽,銷毀刀和箭頭,用它鑄成金人,來削弱天下百姓[的反抗力量]。)

――《過秦論》

(9)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住宅的四周有十幾畝土地,院子里還有草屋。)

――《歸園田居》

(四)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在現(xiàn)代漢語里,介詞結(jié)構(gòu)(或介賓短語)常常放在動詞前作狀語;在文言文中,大多放在動詞后作補語。譯成現(xiàn)代漢語時,除少數(shù)仍作補語外,大多都要提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因此稱它為“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或“狀語后置”。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主要有以下三種情況。

1.介詞結(jié)構(gòu)“于……”后置。翻譯時,多提到動詞或形容詞前作[狀語],少數(shù)則只能作。

例如:(1)青,取之,而青……(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但[比藍草]更青……)

――《荀子?勸學》

(2)得雙石……([在深潭邊上]找到兩塊石頭……)

――《石鐘山記》

(3)人固有一死,或重,或輕。(人本來就有一死,有的人死得,有的人死得?;蜃g為“人總有一死,有的重,有的輕”)

――《報任安書》

(4)公與之乘,戰(zhàn)。(莊公同曹劌同坐一輛戰(zhàn)車,[在長勺]與齊軍交戰(zhàn)。)

――《曹劌論戰(zhàn)》

2.介詞結(jié)構(gòu)“乎……”后置。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如:(5)君子博學而日參省。(君子廣泛地學習并且每天[對自己]檢查,省察。)

――《荀子?勸學》

(6)生,其聞道也固先,吾從而師之……(生[在我前面的人],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且以他為老師。)

――《師說》

例(6)“乎吾前”也可譯為:在我前面出生的人,而句中的“乎吾”今譯時只能作狀語,不能作補語。

3.介詞結(jié)構(gòu)“以……”后置。翻譯時,多提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如:(7)為壇而盟,祭。(筑起高臺盟誓,[用尉官的頭]作祭品。)

――《陳涉世家》

(8)掭,不出。([用尖草]攪動,蟋蟀仍不出來。)

――《促織》

【備考訓練】

一、文言判斷句練習

(一)選擇題

1.選出“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的正確解釋()

A.這個人一定有利用我來欺騙陛下的意圖。

B.這個人一定有認為我欺騙陛下的想法。

C.這一定是有人利用我來欺騙陛下。

D.這一定是有人認為我欺騙陛下。

2.從句式的角度看,對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部分的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大人清白,不審于何得此絹。

②于是名譽著聞,歷位宰政。

③密誘問,乃知其都督也。

④質(zhì)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C.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王)烈(注,人名)使推求,乃先盜牛者也。

2.此金者,圣主所以惠養(yǎng)老臣也。(《漢書?疏廣傳》)

3.從令縱敵,非良將也。(《三國志?曹彰傳》)

4.此豈非天佑其勤恪也?(《北史?裴俠傳》)

5.聞太子所欲用者,欲絕王之喜好也。(《莊子?說劍》)

二、文言疑問句練習

(一)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董叔將娶于范氏,叔向曰:“范氏富,盍已乎①?”曰:“欲為系援焉?!彼?,董祁于范獻子曰:“不吾敬也。”獻子執(zhí)而紡于庭之槐。叔向過之,曰:“子盍為我請乎?”叔向曰:“求系,既系矣;求援,既援矣。欲而得之,又何請焉?②”

[注]系援:(作為)繩梯攀援(上去)。這里指通過婚姻關(guān)系往上爬。董祁:范獻子妹妹,嫁給董叔后,改稱董祁。紡:系。

2.見病者以手擘目,觀其飲啖,蓋目眶盡腫,不可開合也,問:“思食否?”曰:“甚思之,奈為醫(yī)者戒余勿食何?”崔曰:“此癥何礙于食?”遂命之食。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非桀(夏桀)其孰為此?

2.何謂得之于心?(元好問《射說》)

3.其不碎首折支也幸矣,何中之望哉!

4.使堯在上,咎繇(人名,法官)為理,安有取人之駒者乎?(劉向《說苑?理政》)

5.人各有志,吾豈以利祿易之哉?(《宋史?徐責力傳》)

6.趙國何求而不得也?。ā肚f子?說劍》)

7.皆暮至朝去,寧有顧惜心耶?(唐?孫樵《書褒城驛壁》)

三、文言被動句練習

(一)選擇題。

1.“然而可得并者,政惡故也”的正確譯文是()

A.然而能夠取得那些城高人眾二者并具的地方,是因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B.然而卻能夠取得那些城高人眾二者并具的地方,說明魏國政治不好。

C.然而那些地方能夠被兼并,是因為那些地方政治不好。

D.然而卻能夠兼并那些地方,說明魏國的政治不好。

2.下列句子,表示被動意義一項是()

A.過北郭騷之門而辭。B.造于君庭。

C.齊必侵矣。D.請而反之。

(二)把下列句子中畫線部分譯成現(xiàn)代漢語。

蓋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處僻遠,富貴有力者無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構(gòu)架鳩(鳩,同“糾”,聚集)工以自標揭,所以終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剝鑿也。

(三)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邑宰時令獵戶撲之,往往反為所噬。

2.若有見暴如是叟者,又必不與也。(劉向《說苑?理政》)

3.而吉見謂憂邊思職,馭使力也。(《漢書?丙吉傳》)

4.吳王困于姑蘇之上,而求哀請命于勾踐。

5.暉剛于為吏,見忌于上,所在多被劾。(《后漢書?朱暉傳》)

四、文言省略句練習

(一)在下列各句后面的括弧里,補出畫線部分所省略的詞語。

1.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曰:“不若與人?!保ǎ?/p>

2.每聞琴瑟之聲,則應節(jié)而舞。()

3.鄒君海濱,以所輯黃花岡烈士事略丐序于予。時予方以討賊督師桂林。()

4.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

(二)把下面文言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鞠詠為進士,以文學受知于王公化基。及王公知杭州,詠擢第,釋褐為大理評事,知杭州仁和縣。將之官,先以書及所作詩寄王公,以謝平昔獎進,今復為吏,得以文字相樂之意。王公不答。及至任,略不加禮,課其職事甚急。(魏泰《東軒筆記》)

2.予為兒童時,多游其家,見有弊筐貯故書在壁間,發(fā)而視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脫落顛倒無次序。因乞李氏以歸。(歐陽修《記舊本韓文后》)

五、文言變式句練習

(一)選擇題。

1.與“未之識”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古人之不余欺也

B.石之鏗然有聲者

C.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D.多于市人之言語

2.與“美哉壽也”句式相同的一項是()

A.微斯人,吾誰與歸B.大王來何操

C.甚矣,汝之不惠D.不拘于時,學于余

3.與“后有老父遺劍于路”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死生,晝夜事也B.三歲貫女,莫我肯顧

C.石之鏗然有聲者D.刑戮是甘

(二)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金玉之賤,人民是寶。

2.蓋將終焉,雖知其賢,尚何以發(fā)之?

3.其李將軍之謂也?(《史記?李將軍列傳》)

4.不識吾子奚以知之。(《孔子家語?顏回》)

5.其孝謹聞于其族,其信義著于其友。

6.飲酒于斯亭而樂之。(蘇軾《放鶴亭記》)

7.獨終日于澗谷之間兮,啄蒼苔而履白石。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