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三峽翻譯和原文注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筆者針對不同類型的文言文,結合自己的教學,談幾種“文”“言”并行,以“文”帶“言”的情況來構建文言教學的實踐與思考。
一.故事切入,激發(fā)興趣
教學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可選擇從故事內容入手,喚起學生閱讀文本的興趣。教學設計利用文句中存在的字詞障礙,作為深入故事情節(jié)的切入口。通過“文”“言”并行,讓學生在趣味的教學中牢固掌握文言字詞的基本含義以及用法。如教學《晏子使楚》,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晏子出使楚國時,楚王為什么要侮辱晏子?他是怎么做的,又說些什么?晏子又是如何應對的?事情結果又是如何?這些問題,串聯(lián)了故事情節(jié)的始終,學生在朗讀的基礎上,在故事情節(jié)驅動下是能夠尋找到相應文句的。迎合學生對故事內容細節(jié)的期待,教師可以適時引導學生仔細揣摩語句中重要文言詞匯,如,“晏嬰,齊之習辭者也”的“習辭”,“王視晏子”中的“視”,“齊人固善盜乎”中“固”,“得無楚之水士使民善盜耶”中“得無……耶”等,通過這些字詞,既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故事情節(jié),理解了人物形象,同時也完成了“新課標”要求掌握的文言字詞的任務,可謂一舉多得。
二.畫面切入,賞析品味
教學寫景散文類文言文,可采取從畫面入手的方式,讓學生熟悉畫面,描繪畫面,把文言字詞教學穿插其中。學生在由淺入深的賞析品味過程中實現(xiàn)對字詞的理解與積累。如教學酈道元的《三峽》,指導朗讀后,可播放展示三峽美景的ppt,讓學生感知三峽的美在于山和水。然后在自讀課文時,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文中三峽山水的景色,再由同學互評、修正,這一過程教師引領學生關注句中關鍵詞語的意思,根據(jù)這些字詞的含義再完善圖景。如學生選擇“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明確了字詞“湍”急流的水、“潭”深水、“清”清波的意思。如果僅僅描述成“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回旋著清波,映出了倒影”,就有失生動,結合“湍”等詞的含義可以讓學生展開聯(lián)想、想象,豐富語句中所展示的畫面內容:到了春天,江水上漲,水流湍急,激蕩回旋,震撼心魄;到了冬天,江水透明潔凈如一汪深水,水面如鏡,微風拂過,細紋環(huán)繞,倒映著兩岸的山色。在這樣以“文”帶“言”的訓練中,學生既準確理解了文言字詞,加深對景物特征的了解,又有助于對寫景散文的整體感知,為揣摩作者寫法打下基礎。
三.朗讀切入,吟誦領悟
論述類文言文具有很強的思辨性,常常結構嚴謹,情思精微,學生對其內容、思想的把握要難于前兩類文言文。教學中,可采用朗讀建構課堂的方式,在朗讀中翻譯,在朗讀中感悟。如教學《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以“讀文導入”的方式引入教學,教師在古典配樂的背景下朗誦,為教學烘托一種氣氛。然后再以對答式朗讀開啟課文教學。讓學生在老師出示的問題中摘讀原文語句??蛇@樣提問:古人認為決定戰(zhàn)爭勝負有哪三種因素?學生答:天時、地利、人和。追問: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戰(zhàn)爭中孰輕孰重?用原文回答。生答: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追問,你能說說這句話的意思嗎?學生回答,教師強調文言詞語“不如”的含義“比不上”。教師順勢繼續(xù)追問:天時為何比不上地利?找出文中具體解說的語句,從而引出對“三里之城”這一段的釋意,完成重要詞匯的積累?!瓦@樣問題層層相扣,步步深入,師生在朗讀中譯文,在對話中生疑、釋疑、解疑。學生既了解了課文大意,又同步完成了“言”的積累,學習興趣濃厚。接著我再以品味式朗讀推進教學,讓學生在文中找出最喜歡的語句,讀一讀,從用詞、修辭、句式、表意、含情、蘊理等角度品一品,說一說,悟一悟,從而落實教學目標。本課教學中,有學生選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這一句品讀,并陳述喜歡的理由:這句話含有哲理,它揭示戰(zhàn)爭中君主施行仁政的必要性。學生能透過表面悟出文句的內在,是很不簡單的。
內容摘要:本文從旅游景點翻譯目的出發(fā)探討旅游與文化的關系,歸納景點名稱的特點和功能,提出“忠實、通順和美”的翻譯標準,以及為達到這一標準在景觀名稱翻譯中所實踐的模糊對等的翻譯原則,最后考察景觀名稱翻譯中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旅游文化觀 景點名稱 標準 模糊對等 策略
隨著旅游業(yè)的快速發(fā)展,旅游景點的翻譯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普遍關注。在浩如煙海的旅游景點漢譯中,最先躍入西方游客眼簾的就是景點名稱的漢譯英。旅游景點的英譯名猶如人名,好的譯文可以瞬間抓住游客眼球,打動游客心理,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由于譯者的水平參差不齊,中西方語言文化及審美的差異的存在,譯文質量良莠不齊。旅游景點名稱的誤譯、亂譯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景點翻譯的整體質量,妨礙了旅游文化的傳播,破壞了西方游客的審美感受,他們想通過旅游了解異域文化的目的也受到了影響。本文擬從旅游翻譯的文化觀著手,闡述旅游景點名稱翻譯的“忠實、通順和美”的標準和模糊對等原則。
旅游翻譯的文化觀
旅游與文化。高速發(fā)達的現(xiàn)代交通與通訊、日趨繁榮的現(xiàn)代商品經(jīng)濟,極大地豐富了旅游的內涵,旅游已經(jīng)不僅僅是“游”,“食、住、行、游、購、娛”六要素構成了現(xiàn)代旅游的主要內涵。因此,旅游不僅與文化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而且旅游本身就是一種文化(崔進,2001)。從古至今,許許多多文人墨客都曾游歷名山大川,創(chuàng)作出許多名篇佳作,從中可領略祖國大好河山的瑰麗,中華文化的燦爛和藝術家的情懷。旅游極大地豐富了現(xiàn)代人的文化生活,陶冶了人們的情操。現(xiàn)代人喜歡旅游,不僅是他們想擺脫高度社會化的生活和緊張的工作環(huán)境,還因為他們想通過旅游了解更多的華夏文明和異域文化。旅游景點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都是文化的標記,都與某一歷史掌故、神話傳說、民間風俗有關,讓游客們在旅游中身臨其境地觸摸歷史、感受文化。有的景觀還反映了某一時期中國的政治、軍事情況,如兵馬俑、焚書坑、趙武靈王叢臺、萬里長城、武侯祠、十三陵、故宮等;有的景觀有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如文殊院、烏尤寺、三清宮、長春觀、歸云寺、白馬寺、龍門石窟、云崗石窟等;有的景觀與民間故事、神話傳說有關,如白龍洞、虎跑泉、舍身崖、洗象池等;有的景觀留下了文人墨客的足跡,鐫刻著他們的詩聯(lián)、字畫,如東坡載酒處、喚魚池、文赤壁、杜甫草堂、吟詩樓、岳陽樓等;有些景觀承載的文化信息并不是單一的,如“烏尤寺”既是佛教文化景觀,又與民間傳說有關。所以說,旅游與文化密不可分,景觀游覽可以豐富游客的文化知識,提高游客的文化素養(yǎng)。
旅游翻譯的文化觀。旅游景觀深厚的文化內涵對翻譯的啟示是:翻譯離不開文化語境,這也是翻譯文化觀的一個體現(xiàn)。翻譯的文化觀始于20世紀70年代,到了90年代文化成了翻譯研究的熱門話題。以蘇珊•巴思內特為代表的文化學派強調,翻譯的本質是“文化翻譯”;正如翻譯家尤金•奈達(EugeneA.Nida)所指出的:“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為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闭\然,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文化語言就不存在,而翻譯涉及兩種語言,這兩種語言必然受到它們所承載的文化影響。奈達認為文化是“一個社會信仰和習俗的全部”,而信仰又是通過語言表達和傳遞的,語言又是記載習俗的重要工具。從前面的景點名稱可以看到,許多景點名稱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一個民族歷史文化積淀的反映。
旅游翻譯的審美觀。旅游翻譯的審美觀體現(xiàn)了翻譯的文化觀,因為審美情趣和意識形態(tài)沉淀于一個民族的心理深層,從而形成最高層次的具有最強烈的文化色彩的認知語境。許多景點名稱具有美學特征,承載著朦朧的美的意境,可以喚起游客美好的聯(lián)想或激起他們的好奇心。因為語言文化不同,漢語景觀名稱中的模糊語在英譯時要正確處理語言和文化的矛盾,不僅要考慮漢語模糊語所創(chuàng)造的形象、喻義和修辭色彩,還要盡可能體現(xiàn)譯語的民族特色、地域色彩、接受心理和表達習慣,這樣才能達到最深層的文化交流(包惠南,2003)。
模糊對等的翻譯原則
首先,文化翻譯觀認為翻譯不僅是雙語交際,它更是一種跨文化交流。翻譯的目的是突破語言障礙,實現(xiàn)并促進文化交流,翻譯的實質是跨文化信息傳遞,是譯者用譯語重現(xiàn)原作的文化活動;語言不是翻譯的主要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譯操作的對象。譯者的增刪變動,都是在特定的時空下文化制約的結果(方夢之,2004)。持有翻譯文化觀的林語堂先生,在翻譯理論上提出“忠實、通順和美”的標準,即“翻譯的各種策略以服務于文化傳播的目的為前提,兼顧目標語的語言形式和目標語讀者認知語境”(陳福康,2000)。景觀名稱中存在大量的語言模糊現(xiàn)象,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景觀英譯名應最大限度再現(xiàn)原名的文化內容,同時考慮西方讀者的接受能力。林語堂在《生活的藝術》一書中有:“照道家的返自然和宇宙之能生存全恃“陰陽”二氣交融的說法,露水實在是天地在夜間和融后的精靈?!?With Taoist insistence upon return to nature, and with its conception that the universe is kept alive by the interplay of “the male and female forces”,the dew actually stands for 'jice of heaven and earth' when the “two principles” are unified at night.)林語堂沒有將中國道教術語“陰陽”譯為“yin”和“ yang”,而是譯為“male and famale forces”和“two principles”(神),因為音譯的“yin”和“yang”對于一般的西方讀者來說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林語堂的譯文照顧了西方讀者的認知語境,且 “principles”是基督教中的神,便于譯語讀者理解。歸化可以遷就譯文讀者,但卻改變了原文中的中國宗教文化色彩,但從林語堂對譯文的處理方式中可以看到“忠實、通順和美”原則的實際運用,即在“忠實”和“審美(心理)”之間求得平衡。
其次,面對漢語景點名稱中大量的模糊語言,譯者在理解原文和表達時采用模糊思維方式即聯(lián)想。譯者通過聯(lián)想,即形象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抓住原文中那些具體、鮮明和生動可感的形象展開語義聯(lián)想產(chǎn)生聯(lián)想意義,從而極大地拓展了模糊詞語的適用范圍,即從有限的、簡潔的、令人遐想的語言中產(chǎn)生出一個無限的、豐富而復雜的世界(黎千駒,2006)。此外,不同的譯者可能由于職業(yè)、性別、年齡、文化修養(yǎng)、社會經(jīng)歷、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結論,同一個人在不同的語境里也可能產(chǎn)生不同的聯(lián)想。
最后,譯者通過模糊思維之后來表達實現(xiàn)翻譯的最終目的――傳播中華文化。譯者把自己從原文中所理解的內容用譯語寫出來,在表達過程中譯者需要經(jīng)常想著讀者,考慮如何用他們能夠接受的語言傳達原文的內容和風格。理解是表達的基礎,表達是理解的結果。但理解正確不意味著表達正確,在表達上有許多具體的方法和技巧(劉在良,1999)。對這些技巧的綜合運用,也是表達語言模糊性的一種體現(xiàn)。譯者在表達過程中展開聯(lián)想,有些聯(lián)想不一定提供現(xiàn)成的譯法,但可以引起其它聯(lián)想,間接有助于理解和表達,或可激發(fā)想象和思考(方夢之,2004)。
奈達于20世紀60年代提出功能對等原則,即譯文對譯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跟原文對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體相等。為達到動態(tài)對等,譯者要從各種譯法中挑選最接近原文效果的譯法。然而,譯文是否能達到動態(tài)對等是受到各種因素制約的,如上所說的原文本身的可讀性、不同譯者對原文不同的理解與表達策略以及譯文讀者不同的認知環(huán)境。所以說,動態(tài)對等不可能百分百做到,只能是接近對等或模糊對等。
模糊對等原則的運用
景點通常分為自然景觀景點和人文景觀景點,兩類景點均由專名和通名組成。專名是景點名稱中標識某一特定景觀的獨特名稱,它通常用表示方位、動植物、顏色、物產(chǎn)、建筑物、地貌、宗教術語、或以人名、事物形狀命名,如清西陵、清東陵、紫竹林、皇帝陵、三峽、媧皇宮、杜甫草堂等;通名則是標識景觀類別的名稱,如標識自然景觀的江、河、湖、海洋、島、港、灣、山、嶺、峰、峽、壩、林等,標識人文景觀的亭、閣、樓、宮、殿、廊、廟、塔、府、陵等。對景點名稱翻譯常用的策略是音譯、直譯、意譯、音譯加意譯,音譯加注釋等,本文僅就其中的直譯、意譯和音譯進行分析,探討這三種翻譯策略對“忠實、通順和美”的標準及模糊對等原則的體現(xiàn)。
音譯或音譯專名、意譯通名。音譯是在英漢兩種語言存在語義空白,翻譯不可能直接從形式或語義入手時采取的方法,如:Emeishan, Daduhe,Qingchengshan,Baoguosi.或Emei Mountain,Qingcheng Mountain 和Baoguo Monastry.這些譯名對西方游客來說,文化信息含量太少,無法滿足他們文化旅游的需要,但音譯可以保持原名中原汁原味的中國發(fā)音,增加西方游客的新奇感。采用音譯的專名多是人名或已失去原來的文化內涵的地名,如鄭成功紀念館(Zhengchenggong Museum)、杜甫草堂(Dufu Thatched Cottage)、薛濤井(Xuetao Well)、海師堂(Haishi Hall)、燕尾山(Yanwei Hill)、鼓浪石(Gulang Stone)、九日山(Jiuri Hill)、南山寺(Nanshan Temple)、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等。采用音譯或音譯專名、意譯通名的翻譯策略,是“忠實”原則的體現(xiàn),原景點名的方位標識作用體現(xiàn)在譯文里,人名翻譯名從主人。由于文化差異,“杜甫草堂”在西方讀者認知中產(chǎn)生的語言模糊乃至意境模糊,翻譯時采用模糊對等,音譯為“Dufu”;燕尾山、鼓浪石、九日山就中國讀者而言是模糊語言,不會有人認為某地真有九日,也沒有人關心燕尾山是否因山似燕尾而得名,故音譯體現(xiàn)了“模糊對模糊”的翻譯原則。泰山(Taishan Mountain)、岷江(Minjiang River)的原名中的專名同時音譯和意譯,讀起來上口,體現(xiàn)了翻譯“通順”的原則。
直譯。直譯可以保留原名簡短的語言形式,同時保留原名的深刻的內涵,如桃花溪(Peach Blossoms Stream)、白云山(White Cloud Hill)、迎客松(Greeting Pine)、慈光閣(the Mercy Light Temple)、紫竹林(Purple Bamboo Grove)、黑龍?zhí)端畮?Black Dragon Pond Reservoir)等。采用直譯策略可以保留原文朦朧的、美的意境,可以激發(fā)譯文讀者的想象力,不同背景的讀者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不盡相同,但直譯卻可以達到再現(xiàn)原名的審美效果,尊重譯文讀者的審美感受的目的,是翻譯“美”的原則的體現(xiàn),也體現(xiàn)了模糊對等原則。
意譯。意譯可以保留原名的文化內涵但不遵守原名的語言形式,如天壇(the Altar to the Gods of the Soil and Grain)、養(yǎng)心殿(Hall of Mental Cultivation)、頤和園(Summer Palace)、金鑾殿(Throne Hall)、瑤池(Lake of Immortals)、錦繡谷(Valley of Splendor)、萬年寺(Longlife Temple)等。意譯的結果是精確對模糊,原名語言是模糊的,譯文精確。意譯多是由原名的非本義詞引起,如峨眉山一個重要的景點“萬年寺”,是古代的一個官員為母親做壽,希望母親長生不老而修建的寺廟,“萬年”是比喻,同樣,“金鑾”也是比喻,譯名明確了原名的文化信息,體現(xiàn)了翻譯“忠實的原則”。
總之,景點名稱翻譯的模糊對等原則使景點名稱翻譯的操控更具靈活性,可以充分體現(xiàn)“忠實、通順和美”標準。這一原則的運用為實現(xiàn)旅游翻譯目的即傳播華夏文化提供了理論依據(jù),同時模糊對等原則也考慮到譯文接受者的審美和認知以及譯者的主觀因素。
參考文獻:
1.Channell, J. Vague Language. Oxford:OUP.1994
2.Zadeh,L.A. Fuzzy Se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Cognitive and Decision Processes. New York: Accademic Press, 1965
3.包惠南.中國文化與漢英翻譯.外文出版社,2003
4.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5.崔進.旅游文化縱談.中國旅游出版社,2000
6.黎千駒.模糊修辭學導論.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7.余富斌.模糊語言與翻譯.外語與外語教學,2000(10)
8.林語堂. 越裔漢譯.生活的藝術.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文言實詞是高考語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題,其考查形式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xiàn),即提供四個選項,選出釋義不正確的一項。
綜觀近幾年來的文言文實詞考查,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文言實詞,都是我們在課本中反復學習過的,且大多數(shù)文言實詞,要么屬于活用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要么屬于通假字、偏義復詞等。命題者大多會在這幾類文言實詞范圍內,設計考查題。我們分清了類別,作答起來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們以高考真題為例,來進行一番分析、講解。
【分類釋義】
一、活用詞語
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xiàn)象,初高中文言課文均有接觸,且都進行過分類講解。如名詞、動詞、數(shù)詞、形容詞的活用,主要是指這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它們都有可能臨時改變詞性而產(chǎn)生活用。高考命題者最喜歡命制一些詞類活用題來檢測我們。如:
例1.(2013年山東卷第9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競秀獻狀 秀:開花
C.被鶴氅衣 被:通“披”,穿著
D. 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活用詞“秀”。我們先看原句子:“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這句話翻譯出來就是“東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競相以形爭秀,讓人喜愛玩賞忘記疲倦”的意思?!靶恪弊衷臼莻€形容詞,在此句中,它活用了。它不是活用為動詞“開花”,而是活用為名詞“秀麗”了。我們再根據(jù)“競秀”結構,也可以推出“秀”是名詞的結論,因為“競”是謂語動詞,“秀”則是賓語名詞。
【課文鏈接】“秀”字在課文中多次接觸過。如:
①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③野芳發(fā)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歐陽修《醉翁亭記》)
④天下奇秀。(沈括《夢溪筆談》)
⑤秀出半天。(徐霞客《游黃山記》)
⑥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李密《陳情表》)
⑦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王安石《傷仲永》)
⑧峭拔秀麗。(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
【方法指津】判斷一個詞語是否活用,怎樣活用,不能孤立地判斷,不能憑空猜測,一定要把這個詞代入原文、原句中去,在整體意思上進行判斷,這樣才有把握,才能判斷得準確。
二、多義詞
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不論是在現(xiàn)代漢語中,還是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很常見的。由于一詞多義,這就增加了掌握的難度。也正是因為比較難把握,靈活多變,所以,多義詞也自然就大受命題者青睞,命題者設置多義詞的考查題,也就不足為奇了。如:
例2.(2013年全國卷Ⅰ第4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登景泰二年進士 登:升職。
B.錄功進左副都御史 錄:記載。
C.振鞏昌、臨洮饑民 振:救濟。
D.勒石紀之而還 勒:銘刻。
【參考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登”字。我們仍然看原句“登景泰二年進士”?!熬疤┒辍笔悄晏?,不要翻譯,可以照抄;“進士”是稱謂,也不要翻譯,也可以照錄。因此,此句只要翻譯一個“登”字即可。原句的意思是“景泰二年考中進士”??梢?,“登”是“考中”之意?!暗恰弊质莻€多義詞,它有“上(登上)、升(升任、升職)、進獻、增加、成熟、豐收、登記、記載、考中、選拔、超過、上路”等等多個義項。到底解釋為何種意思,一定要視具體句子而定,不可臆斷、猜測。
【課文鏈接】“登”字在課文中學過不少,如:
①登斯樓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孔雀東南飛》)
③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孟子?滕文公》)
④登博學弘詞科。(歐陽修《新唐書》)
⑤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紅樓夢》)
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石壕吏》)
⑦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⑧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蒙,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⑨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岡上》)
……
【方法指津】一個多義詞,首先要知曉它大概有哪些義項,這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夯實基礎,積累訓練。概知多義詞義項后,再根據(jù)具體句子,去進行推敲、判斷、選擇,也可用排除法,一個一個排除,選出那個恰當?shù)牧x項。如上題中的“登”字,解釋為“升職”不通,無“升職進士”一說,只有“考中進士”才通順。
三、古今異義詞
在古代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這些詞就是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詞主要有四種: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彩發(fā)生變化。此外,古代漢語多以單音節(jié)詞為主,而現(xiàn)代漢語多以雙音節(jié)詞為主?,F(xiàn)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jié)詞,在古代漢語中卻是由兩個單音節(jié)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雖然不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無論”,在現(xiàn)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lián)作用的連詞,而在文言文里卻是兩個詞,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我們不能以今義去解古義,一定斟酌再三。如:
例3.(2013年浙江卷第16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shù)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古今異義詞“誣”。在現(xiàn)代漢語中,“誣”一般解釋為“誣蔑”;而在古代漢語中,“誣”則往往是“欺騙”之意。這是一道典型的以今義解古義的錯題,是典型的混淆古今義題。推敲一個詞的古義,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就是成語求證法。因為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義詞。如“惑世誣民”這個成語中的“誣”,就是古義“欺騙”之意。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仍然保留著古義“熱水”之意,等等。
【課文鏈接】“誣”字在課文中雖然不是很多,但仍可了解一二,如:
①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司馬遷《報任安書》)
②佞譽誣諛。(柳宗元《柳河東集》)
③誣守納己賕。(高啟《書博雞者事》)
④執(zhí)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zhí)今以律古,是為誣古。(清?魏源)
……
【方法指津】一個文言實詞,凡是按照今義解釋的,就一定要仔細推敲一下,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多想想。一般情況下,按照今義去解釋文言實詞,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它是錯誤的。為什么?因為命題者常常以此來迷惑人,我們一定要小心,不中命題者的圈套。而推敲文言實詞古義時,又可以采用成語求證法進行。
四、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所謂通假字,簡單說就是,拿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如拿“蚤”來代替“早”,拿“女”來代替“汝”等等。由于通假字,在辨識當中存在一定的難度,盡管我們學習過、積累過不少的通假字,但還是不容易辨識。正因如此,命題者也就常常在此點上命題。如:
例4.(2011年重慶卷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
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fā)餉 趣:通“趨”,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
D.公仰視木顧使者日 顧:回頭看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測試了一個通假字“趣”?!叭ぁ弊质侵袑W文言文里重點學習過的一個通假字,如果平時認真學習了,真正掌握了,過關了,那么,再考到它,也就起碼不會畏懼了。“趣”字確實比較難判斷,因為它有三種通假現(xiàn)象:通“取”、通“促”、通“趨”。到底是通取舍的“取”,通催促的“促”,還是通趨勢的“趨”呢?這必須看原句的意思,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去判斷??丛洹凹瘩Y書告臺省趣發(fā)餉”,發(fā)現(xiàn)句子中有“馳”、“告”等字樣,說明很緊急地公告,因此,當取通“促”,即“催促、督促”之意。
此外,上面所舉的例1、例2,即山東卷的C項(被――披)和全國卷Ⅰ中的C項(振――賑),均涉及到了通假字,只是作為正確項出現(xiàn)的,不是直接考查,而是一種間接考查。
【課文鏈接】“趣”字的倩影亦頻頻見于課文,如:
①復使一人趣之。(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酈道元《三峽》)
③趣執(zhí)之,無使得遁。(《明史?海瑞傳》)
④趣趙兵亟入關。(司馬遷《陳涉世家》)
⑤園日涉以成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⑥趣舍不同。(《莊子?齊物論》)
⑦以博其趣。(柳宗元《柳河東集》)
⑧眾人便知他趣白日間湘云醉臥的事。(曹雪芹《紅樓夢》)
……
【方法指津】如何判斷出一個字是不是通假字呢?靠兩方面經(jīng)驗:一是平時大量的積累,平時積累了哪些通假字,通哪個本字,都要心中有數(shù),考時就可以進行推敲、推導;二是翻譯全句意思,看看整體上解釋通不通,如果不通,就假定其為通假字,再進行一番琢磨。
【模擬演練】
范文正重農(nóng)抑商
慶歷①中,議弛茶鹽之禁及減商稅。范文正②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分減商賈之利耳,行于商賈未甚有害也;今國用未減,歲入不可闕,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須取之于農(nóng)。與其害農(nóng),孰若取之于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余,當先寬賦役;然后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寢。
【注釋】①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41―1048年)。②范文正: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議弛茶鹽之禁 弛:延緩。
B.范文正以為不可 以為:認為。
C.但分減商賈之利耳 但:只。
D.行于商賈未甚有害也 害:損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國用未減 減:減少。
B.歲入不可闕 闕:過失。
C.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 商賈:商人。
D.須取之于農(nóng) 農(nóng):農(nóng)民。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議弛茶鹽之禁 禁:禁令。
B.茶鹽商稅之入 入:征收。
C.當先寬賦役 寬:寬廣。
D.國用有余 余:盈余。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孰若取之于商賈 孰若:不如。
B.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 莫若:不如。
C.弛禁非所當先也 先:首先。
D.其議遂寢 寢:臥室、寢室。
【參考答案】
1.A (弛:解除、免除。此題考查了一個多義詞。)
2.B (闕:通“缺”,缺少。此題考查了一個通假字。)
3.C (寬:寬減、放寬。此題考查了一個活用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4.D (寢:停止、平息。此題考查了一個古今異義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