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管仲列傳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 《廉頗藺相如列傳》 訓詁 ???/p>
伏:
君不如肉袒伏斧質請罪,則幸得脫矣。
“肉袒伏斧質”,課本譯注:“解衣露體,伏在斧質上?!|,同‘锧’,承斧的砧板。”
謹按:“斧”、“質(锧)”灼然二物,則繆賢身所伏,乃“質”上,非“斧”上,“伏”字可疑。按《漢書·文三王傳》:“于是梁王伏斧質,之闕下謝罪?!贝恕胺币鄾Q非其常義所能穿鑿,何則?“伏于斧質上”,又如何能“之闕下”?
二“伏”字皆當讀為“負”。古書記人請“腰斬”罪,恒言“負斧(鈇)質(锧)”,如《漢書·元后傳》:“車騎將軍(王)音藉槀請罪,(王)商、(王)立、(王)根皆負斧質謝。”《后漢書·耿弇傳》:“弇因復追(張)步,步奔平壽,乃肉袒負斧锧于軍門?!蓖瑫恶T魴傳》:“(延)襃等聞帝至,皆自髡剔,負鈇锧,將其眾請罪?!薄逗鬂h紀·孝桓皇帝紀》:“(李)固門生勃海王調等十余人負鈇锧,詣闕理固?!薄度龂尽の簳り愅踔矀鳌窌x·裴松之注引《魏略》:“會(曹)植科頭負鈇锧,徒跣詣闕下,帝及太后乃喜。”皆其證。
又,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相如曰:‘……若肉袒負斧锧,叩首請罪,王必赦君?!娰t從其計,趙王果赦賢不誅?!币嘧鳌柏摗?。
亦: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
“亦”字,課本無注,或以為如今語“也”。
謹按:此“亦”既承上文預言“則幸得脫矣”而來,則當訓為“果”。古書“亦”有“果”義,如《新序·雜事二》:“楚王問群臣曰:‘吾聞北方畏昭奚恤,亦誠何如?’”《戰(zhàn)國策·楚策一》“亦”作“果”。即其證。又如《中山策》:“司馬喜曰:‘王立(陰姬)為后,以絕趙王之意。世無請后者。雖欲得請之,鄰國不與也?!猩酵跛炝⒁詾楹螅w王亦無請言也?!毖怨麩o請言。又如《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裴松之注引《山陽公載記》:“公曰:‘劉備,吾儔也。但得計少晚;向使早放火,吾徒無類矣?!瘋鋵ひ喾呕?,而無所及?!毖怨呕?。又如《世說新語·德行》:“(羅企生)既出市,桓(玄)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yǎng)老母。’桓亦如言宥之。”言果如言。并皆“果”義。
又,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敘此,正作“果”。詳見上“伏”條。
負:
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寧許以負秦曲”,課本譯注:“寧可答應,而讓秦國承擔理虧的責任?!泵饕浴俺袚贬尅柏摗绷x,非是。
謹按:此“負”當訓“被”或“加”,如《管子·法禁》:“廢上之法制者,必負以恥?!碧啤ひ伦ⅲ骸柏?,猶被也。廢法制者必被之以恥辱也?!庇秩纭稘h書·英布傳》:“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明約而殺義帝也。”唐·顏師古注:“負,加也。加于身上,若言被也?!?/p>
然則“負秦曲”,即“被秦曲”或“加秦曲”。
無意、城邑:
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
“無意”、“城邑”,課本無說。
謹按:“無”下本無“意”字,此涉上文“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而衍。李善《文選·潘岳〈西征賦〉》注、盧諶〈覽古詩〉注、曹丕〈與鐘大理書〉注、李賢《后漢書·朱暉傳》注引此,皆無“意”字,《藝文類聚·寶玉部》、《太平御覽·人事部》同。
又“城邑”,《與鐘大理書》注引,“邑”作“色”,《朱暉傳》注引、《太平御覽·服章部》引亦同。按:作“色”字為是?!段髡髻x》注引與今本同,乃后人依誤本《史記》而改。清·胡克家《文選考異》:“袁本‘邑’作‘色’?!笔恰妒酚洝繁咀鳌吧弊稚趺?。
蓋“無”下既衍“意”字,則“無意償趙王城色”乃文不成義。淺人因改“邑”為“色”以通其意,通則通矣,終非史文之舊。
辭謝:
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固請,召有司案圖,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
“辭謝”,課本注:“婉言道歉。”明以“婉言”釋“辭”義。
謹按:《呂氏春秋·觀世》:“(晏)嬰可以辭而無棄乎?”漢·高誘注:“辭,謝也,謝不敏而可以弗棄也?!薄秶Z·魯語下》:“(母)遂逐之(文伯)。五日,魯大夫辭而復之。”三國·韋昭注:“辭,請也?!敝^請求寬恕。同書《晉語九》:“簡子如晉陽,見壘,怒曰:‘必殺(尹)鐸也,而后入?!蠓蜣o之,不可?!敝^代尹鐸道歉。是“辭謝”乃同義復用,“辭”亦“謝”義。
課本以“道歉”釋“謝”義,甚是;而以“婉言”釋“辭”義,則失在望文生訓。
懷:
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懷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
“懷”字,課本無注,或以為“懷藏”之“懷”。
謹按:《文選·盧湛〈覽古〉》:“連城既偽往,荊玉亦真還?!碧啤だ钌谱⒁妒酚洝罚骸跋嗳缍惹赝跆匾栽p偽為與趙城,實不可得。乃使從者衣褐,裹其璧,從徑道亡,歸璧于趙?!笔抢钌扑姟妒酚洝贰皯选弊鳌肮?。又,《太平御覽·人事部七十四》引《史記》:“相如就舍,使其從者衣褐,裹璧,亡歸趙。”亦作“裹”。
按:“裹”字不合文意。此文“懷”當作“褱”,《說文·衣部》:“褱,俠也。”清·段玉裁注:“俠,當作夾,轉寫之誤?!兑嗖俊吩唬骸畩A,盜竊褱物也?!赣兴郑湶刂x也。”按:段說甚是。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老子·德經》:“是以圣人被褐而褱玉?!笔瞧淅?。
“褱”、“裹”形相似,易訛為“裹”。若本是“懷”字,則無緣致誤。
繆公: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繆公”,課本注:“即秦穆公,繆同穆?!?/p>
謹按:“繆”、“穆”古雖通用①,然其為謚號,則含義不同,善惡有別。如《周書·謚法解》:“名與實爽曰繆?!薄安嫉聢?zhí)義曰穆?!鼻摇爸u者,行之跡也”②,乃人一生之榮辱所系,不可不辨。
按《史記·蒙恬列傳》:“昔者,秦穆公殺三良而死,罪百里奚,而非其罪也,故立號曰‘繆’?!弊蛛m書作“穆”,而蒙恬猶識其號曰“繆”。又如《論衡·福虛篇》評秦穆、晉文之謚曰:“穆者誤亂之名,文者德惠之表……晉文之謚美于穆公?!弊蛛m亦書作“穆”,而漢·王充猶識其號為惡謚。是秦穆公得惡謚于“錯繆”、“誤亂”。
然“繆”、“穆”自有其本義③,其所以有“錯繆”、“誤亂”之義,則另有一“謬”字在?!墩f文·言部》:“謬,狂者之妄言也?!笨裾咚季S錯亂,故言語多妄,舉動荒謬??记啬鹿叫袪睿弧爸嚒弊挚僧斨?。
堅明:
秦自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嘗有堅明約束者也。
“堅明約束”,課本譯注:“堅決明確地遵守信約。約束,信約?!泵饕浴皥詻Q”、“明確”分釋“堅”、“明”之義,其后無動詞,故又添加“遵守”以完足文意。非是。
謹按:“明”當讀為“盟”?!懊恕北緩摹懊鳌钡寐暎省懊思s”又可書作“明約”,如《史記·蘇秦列傳》:“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漢書·英布傳》:“夫楚兵雖強,天下負之以不義之名,以其背明約而殺義帝也。”《史記·黥布列傳》“明約”作“盟約”。而“盟約”連文例則不勝枚舉,故不贅。至于“堅盟約”連文例,如宋·劉學箕《和林處士梅詩》:“后凋孰與堅盟約,松竹青青共歲闌?!彼巍ば靿糨贰度泵藭帯肪砣澹骸疤涌稍缢偻藥煟詧悦思s?!?/p>
又如《太平御覽·人事部七十四》引此文,作“自秦繆公以來二十余君,未有堅盟約者”,此當為《史記》原本。蓋寫本或借“明”為“盟”,后人不曉“堅明”之義,因于“約”下增“束”字以通其意,而本真遂晦。
亦: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于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亦”字,課本無注。
謹按:末句“趙亦終不予秦璧”之“亦”,承上文“秦亦不以城予趙”而言。而上文之“亦”,則于其前文無所承。此“亦”當訓“乃”,古書“亦”有“乃”義。如《書·康誥》:“既道極厥辜,時乃不可殺?!薄稘摲蛘摗な錾狻贰澳恕币鳌耙唷??!蹲髠鳌の墓辍罚骸拔嵋杂虑笥?,無勇而黜,亦其所也。”《定公元年》:“為宋役,亦其職也?!薄断骞荒辍罚骸叭羯现鶠槎褚酁橹似渌?,又可禁乎?”“亦其所”、“亦其職”、“乃其所”文例皆同,“亦”即“乃”義。
又如《文選·盧湛〈覽古〉》:“連城既偽往,荊玉亦真還?!碧啤だ钌谱⒁妒酚洝罚骸扒啬瞬灰猿桥c趙,趙亦終不與璧。”正作“乃”字。
加勝:
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勝”字,課本失注,或以為“勝利”之“勝”。
謹按:“加勝利于趙國”,語甚不辭。此“勝”當讀為“乘”。古書“乘”有“陵”義,如《國語·周語中》:“佻天不祥,乘人不義?!薄稘h書·禮樂志》:“世衰民散,小人乘君子?!比龂ろf昭、唐·顏師古并注:“乘,陵也?!庇?,《太平廣記》卷二九三引《志怪·顧邵》:“鬼本欲凌(陵)邵,邵神氣湛然,不可得乘?!鄙涎浴傲琛?、下言“乘”,“乘”即“陵”義。
字又借用“勝”,如《易·漸六十四》:“婦三歲不孕,終莫之勝?!比龂び莘ⅲ骸皠伲暌??!薄豆茏印ぞ忌稀罚骸笆且陨霞跋轮轮^之矯,下及上之事謂之勝?!薄盾髯印げ黄垺罚骸熬又绷⒍粍?,堅強而不暴?!鼻濉ね跸戎t集解引王念孫曰:“此謂君子雖特立獨行,而不以陵人。”《商君書·畫策》:“神農既沒,以強勝弱,以眾暴寡?!苯云淅?。
“勝”,繁體作“勝”,從力,朕聲?!兑住は獭贰半谡f也”,唐·陸德明釋文:“滕,九家作乘?!薄妒酚洝に挝⒆邮兰摇贰皯?zhàn)于乘丘”,南朝宋·裴駰集解引徐廣曰:“乘,一作媵?!薄半?、“媵”皆從“朕”得聲,故“勝”可通作“乘”。
又如上文記秦王請奏瑟于趙王,趙王鼓瑟,而秦御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比柃w甚矣,然遭藺相如令擊缶相娛。秦群臣不甘心,又欲“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又遭藺相如“以秦咸陽為趙王壽”相對。故下文總言“秦王竟酒,終不能加勝于趙”。
然則“加勝于趙”,即“加乘于趙”,換用今語表達,猶言“把欺凌加給趙國”。
待:
趙亦盛設兵以待秦,秦不敢動。
“待”字,課本無注,或以為“等待”之“待”。
謹按:此“待”當訓“御”,如《易·系辭下》:“上棟下宇,以待風雨?!薄蹲髠鳌ば辍罚骸皟裙傩虍斊湟?,以待不虞?!庇秩纭秶Z·魯語下》:“帥大讎以憚小國,其誰云待之?”同書《楚語下》:“子常為政,而無禮不顧甚于成、靈,其獨何力以待之?”三國·韋昭并注:“待猶御也?!薄妒酚洝ぐ灼鹜豸辶袀鳌罚骸傲H堅壁以待秦?!币嗤肆x。
中古時代,亦多見此用例。如唐·柳宗元《興州江運記》:“戍人無虞,專力待寇?!薄缎绿茣ざ涡銓崅鳌罚骸敖裢庥胁煌⒅?,內有梗命之臣,而禁兵寡少,卒有患難,何以待之?”宋·王禹偁《濟州眾等寺新修大殿碑序》:“院宇弗葺,垣墉半傾,待風雨、避燥濕外,則無觀焉。”并皆“防御”義。
濺:
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
“濺”字,課本無注。
謹按: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放光般若經·第五卷》引《史記》:“五步之內,以血濺大王衣?!蓖瑫段宸致伞さ诎司怼?、《出耀經·第十八卷》兩引《史記》:“以五步之內,以血濺大王衣?!薄巴酢毕虏⒂小耙隆弊?,此當據(jù)補。
又如《韓詩外傳·卷六》:“諸侯相見,不宜不朝服,不朝服,行人卜商將以頸血濺君之服矣?!薄逗鬂h書·伏后紀》:“后手持縑數(shù)匹,董承使符節(jié)令孫徽以刃脅奪之,殺傍侍者,血濺后衣?!薄稌x書·嵇紹傳》:“紹遂被害于帝側,血濺御服,天子深哀嘆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可為旁證。
又如“濺”或書作“湔”,如《太平御覽·卷二百八十一》引《說苑》:“常愿肝腦涂地,用頸血濺敵久矣?!苯癖尽墩f苑·復恩》“濺”作“湔”。古書“湔”亦有“污”義,如《戰(zhàn)國策·齊策三》:“君聽臣則可;不聽臣……臣輒以頸血湔足下衿?!庇衷唬骸坝星志?,臣請以臣之血湔其衽?!彼巍ひ瓴⒆ⅲ骸颁?,污也?!倍颁铡毕掠小榜啤?、“衽”,亦可為旁證。
此文“以頸血濺大王”,“濺”亦“污”義,唐·慧琳《一切經音義·沙彌十戒并威儀》引《考聲》:“濺,謂不凈也。”又引《文字典說》:“濺,灒也?!卑础墩f文·水部》:“灒,污灑也。一曰水中人。從水,贊聲?!鼻濉ざ斡癫米ⅲ骸爸^用污水揮灑也。釋玄應曰:‘江南言灒,山東言湔?!妒酚洝ちA傳》作‘濺’?!卑矗盒⒍巫⒔允?。“污灑”義上,三字本同詞。方音稍異,故賦形有別,就中“?!碑敒檎症?。課本不注“濺”字,蓋以為“濺水”之“濺”,失之。
常:
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
“?!弊?,課本失注,或以為“經?!敝俺!薄?/p>
謹按:“每”、“常”不相呼應,此“?!碑斢枴氨亍?,二字古書中常為互文或異文。如《晏子春秋·外篇》:“物有必至,事有常然?!薄俺!?、“必”互文?!稇?zhàn)國策·齊策四》作“事有必至,理有固然?!薄肮獭币唷氨亍绷x。《文選·潘岳〈秋興賦〉》注引,作“物有必至,事有當然”?!爱敗币唷氨亍绷x。又,《列子·黃帝》:“夫喜之復也必怒,怒之復也常喜。”《文選·陸機〈演連珠〉》:“臣聞理之所守,勢所常奪;道之所閉,權所必開。”又“臣聞理之所開,力所常達;數(shù)之所塞,威有必窮?!鄙先唷俺!?、“必”互文。異文例,如《韓非子·內儲說下》:“子見王,常掩鼻?!薄稇?zhàn)國策·楚策四》作“子為見王,則必掩子鼻”。又,《呂氏春秋·遇合》:“于是令其女常外藏?!薄俄n非子·說林下》作“必私積聚”。又,《孔子家語·在厄》:“受人施者常畏人,與人者常驕人?!薄妒印っ魈谩纷鳌叭∪苏弑匚?,與人者必驕?!苯浴俺!?、“必”異文。
是“每朝時,常稱病”,“?!奔础氨亍绷x。
畏匿之:
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
“畏匿之”,課本無注。
清·王念孫《讀書雜志·史記》:“‘畏匿之’,《文選·盧諶〈覽古詩〉》注引,作‘畏匿’,曹攄《感舊詩》注引,作‘畏之匿’,按:作‘畏之匿’者是也。今本‘之’字在‘匿’字下,則文不成義?!?/p>
謹按:此傳本無誤,王校非是?!澳洹惫庞小氨堋绷x,如《說文》:“匿,亡也。”“亡,逃也?!薄稄V雅·釋詁三》:“逃、亡、避也。”是“匿”與“避”義輾轉相通。又,《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魏其銳身為救灌夫,夫人諫魏其曰:‘灌將軍得罪丞相,與太后家忤,寧可救邪?’魏其曰:‘侯自我得之,自我捐之,無所恨!且終不令灌仲孺獨死,嬰獨生!’乃匿其家,竊出,上書。”《漢書·灌夫傳》文同。唐·顏師古注:“匿,避也,不令家人知之,恐其又止諫也。”即釋“匿”為“避”。又,上文云:“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薄氨苣洹蹦送x復詞,“匿”即“避”義。
然則“畏匿之”猶言“畏避之”。后人不知“匿”、“避”義近,故于“畏匿之”一語,或削“之”,或跳腳。王氏不察其偽,反據(jù)以??蔽凑`之文,疏矣。
注釋:
①《史記·魯周公世家》:“武王有疾,不豫,群臣懼,太公、召公乃繆卜?!蹦铣巍づ狁棥都狻芬鞆V曰:“古書‘穆’字多作‘繆’?!?
②《周書·謚法解》文.
本次展覽作為精品展的第一回,展出了館藏北平藝專師生的油畫精品30余幅,其中包含中國美術史上的眾多重要人物的作品,如吳法鼎、李毅士、徐悲鴻、吳作人等,其中許多作品為國內近年首次展出。本次展覽的展品珍貴,視角獨特,是對北平藝專歷史的一次回顧、梳理、重新發(fā)現(xiàn)和較為系統(tǒng)的展示。對于重新認識北平藝專時期的美術,挖掘北平藝專在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作用產生了積極的意義。
不管是國立還是私有,作為一家美術館都應有著豐富的收藏,而以中央美院美術館為代表的學院美術館則有著更完整、系統(tǒng)的歷史傳承和更強大的學術研究能力,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其他性質的美術館所不具備的。借助中央美術學院的地緣優(yōu)勢,中央美院美術館每年都會收藏應屆學生的優(yōu)秀畢業(yè)作品。一方面這能夠保證美術館作品收藏的持續(xù)性;另一方面,對于即將畢業(yè)走向社會的這些準藝術家而言,作品被母校收藏無疑也是他們人生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這些技法完備、修養(yǎng)良好的在校教師也身兼職業(yè)畫家的雙重身份,他們的作品無疑也是當時若干藝術取向中一種具有代表性的選擇。而在教師作品收藏方面,美院美術館同樣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因此,在這樣的整體背景下,有了我們所看到的這個展覽。
與直觀的展覽呈現(xiàn)相配合的是幕后對美術史的研究和梳理,如果缺乏嚴謹歷史清理工作,展覽便等同于畫廊、拍賣等商業(yè)性展覽。作為本次展覽的學術主持,曹慶暉教授一直著力于20世紀近現(xiàn)代美術史的研究。開闊的視野與深厚的修養(yǎng)積淀,使他對展覽的主題和線索等諸多學術問題駕輕就熟。曹慶暉教授在展覽相關的文章(其節(jié)選部分《校史與校藏》發(fā)表于本報第123期)中提到了中央美院的前身和整個大的歷史背景,其介紹結合相應的時間表格,非常詳盡地將中央美術學院校史的沿革以及館藏重要作品一一對應起來。作為美院學生入校的第一堂課,了解美院的起源和變遷,才能真正的了解整個中國油畫甚至中國藝術在近現(xiàn)代以來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趨勢。
筆者認為,本次展覽的以下諸方面的特點是最為稱道的。首先,在展覽現(xiàn)場的布置中,清晰地呈現(xiàn)出時間脈絡。重要館藏作品與展覽圖冊、書箋信函等歷史文獻,全面地還原了當時的歷史面貌,使展覽的質量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其次,作為館長,王璜生非常擅于發(fā)揮美術館及其連帶資源的作用,在來美院履職的短短幾年內的時間就做出了很多優(yōu)秀的展覽,而且最值得一提的就是系列展,年度展,這些作為持續(xù)性的展覽,其品牌的影響力正逐漸擴大。而且從之前的館藏作品修復展,到現(xiàn)在的北平藝專精品展,有著很清晰的脈絡,所有的展覽不再是單一的展覽,也不僅僅是單一鏈條上的系列展,而是有著很多顯在的或者隱形的線索交叉穿梭其中的綜合性的展覽。再次,該展覽不僅僅重視學術性的梳理,也將媒體推廣做到極致,我們在公交站的廣告櫥窗中可以看到大幅的海報,而且?guī)缀跏潜椴颊麄€北京。這對于培養(yǎng)普通民眾走進美術館的習慣和系統(tǒng)了解中國階段美術史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另外,此次展覽作為“百年輝煌”的一部分,由點帶面的呈現(xiàn)出中央美院一百年來的歷史沿革和整個中國大環(huán)境下的藝術發(fā)展。讓我們在了解徐悲鴻對于中國美術貢獻的同時,全面了解同時期甚至更早時期為中國藝術做出突出貢獻的一批老輩的藝術家;在了解美院的前身“藝?!钡耐瑫r,了解“北京”與“北平”,“專門”與“??啤边@些曾經的歷史稱謂的時間節(jié)點和與學院領導、政府歸屬的關聯(lián);在了解“西學東進”的同時,直觀的了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了解時代背景下中西方藝術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腹珜嵟偌В弦u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必M管仲之謂乎?(節(jié)選自《史記·管晏列傳》)
1.對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信:使……守信用
B.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與:給予
C.上服度則六親固——服:服從
D.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將:扶持
2.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管仲有“政治才干”的一組是( )
①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②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
③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④桓公實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
⑤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
⑥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
A.①②⑥
B.②③⑥
C.④⑤⑥
D.②③⑤
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管仲與鮑叔牙交情深厚。兩人一起做生意,分財分利的時候,因為管仲貧困,鮑叔牙常常多分一些給他。
B.公子糾敗,管仲沒有為之死,而受囚受辱的原因是功名沒有顯于天下,自己的政治抱負沒能實現(xiàn)。
C.管仲巧妙地處理君臣關系,靈活有節(jié)地施政,是齊國稱霸諸侯的重要原因。
D.管仲是人們公認的賢臣,而孔子卻看不起他,認為管仲應勸勉齊桓公稱王而非稱霸。
4.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C
2.B
3.A
晏嬰是齊國萊地夷維人,字平仲。其父晏弱是齊國上大夫,父死后晏嬰繼任齊國上卿。關于他的治國事跡,有許多故事和傳說。由于晏嬰輔政帶有傳奇色彩,所以司馬遷對其十分佩服,稱:“假令晏子而在,余雖為之執(zhí)鞭,所忻慕焉?!保ā妒酚?管晏列傳》)
從管理思想角度看,晏嬰的意義,在于提供了一個不盡人意的情境下如何輔政的典范。晏嬰與管仲有一個最大的不同,就是管仲得到齊桓公的高度信任和充分放權,可以盡情施展自己的才智。而晏嬰輔政時期所奉基本不是明君,身邊多有奸佞掣肘,不但無法盡情發(fā)揮自己的作用,而且還要處處防備不虞之禍。如果說,管仲可以意氣風發(fā),晏嬰則必須小心謹慎;管仲的智謀方略可以產生出十二分的效力,晏嬰只能感嘆不如意事常十有八九;管仲目標定位于尊王攘夷稱霸天下,晏嬰只能盡力為延緩齊國的衰敗速度而宵衣旰食。在一定意義上,管仲式的情境可遇不可求,而晏嬰式的情境更為常見。所以,晏嬰的樣板更具有普遍性。在治國策略上,管仲是從組織的“頂層設計”出發(fā),晏嬰則是從個人的“水磨功夫”出發(fā)?!妒酚洝穼﹃虌胫螄牟呗愿爬椋骸耙怨?jié)儉力行重于齊。既相齊,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無道,即衡命。以此三世顯名于諸侯。”(《管晏列傳》)
晏嬰從政的基本策略是未謀進先謀退,以潔身自好把自己置于影響他人的有利之地,以道義準則堅守自己的價值底線,所以,晏嬰的節(jié)儉克制,與管仲的奢侈張揚形成明顯的對比。他一輩子為上卿,吃飯不用兩樣肉菜,妻子身穿粗布破衣,自己身為相國,“衣十總之布,食脫粟之飯”(總為,布之八十縷為,十為粗布;脫粟為碾去粗糠的糙米),下飯所用不過是“茆菹”“苔菜”之類,即普通咸菜。這在周圍的奢華背景下顯得格外搶眼。關于晏嬰節(jié)儉的故事極多。如晏嬰為相三年后,齊景公在寵臣梁丘據(jù)的鼓動下,以晏嬰中飯肉食不足而給他增加封地,被晏嬰婉拒(《晏子春秋?內篇雜下》十七)。晏嬰一次正吃飯時,宮內有使者來,晏嬰招呼他一起吃飯,結果兩人都沒吃飽。使者回去告訴齊景公,景公大為感動,“使吏致千金與市租,請以奉賓客”,晏嬰堅辭。景公以管仲坦然接受桓公的恩賜為例,強迫晏嬰接受。晏嬰回答說:“嬰聞之,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嬰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保ㄍ系谑耍╆虌氲募揖右彩趾~,宅所潮濕狹隘,靠近市場,噪聲喧囂,景公打算給他換一個好一些的住宅,也被晏嬰堅拒(同上第二十一)。景公乘晏嬰出使晉國不在之機,直接把晏嬰家的鄰居拆遷了擴建新宅。晏嬰回來后謝過景公,拆了新宅恢復鄰居原樣,又把鄰居請回來(同上第二十二)。晏嬰上朝,乘弊車,駕駑馬,景公見了說:“夫子之祿寡耶?何乘不任之甚耶?”派人送給他輅車駟馬,遭拒絕后再送來,往返多次,最終晏嬰也沒接受(同上第二十五)。正因為晏嬰的節(jié)儉近于自虐,而先秦主張節(jié)儉最出名的是墨子,唐代柳宗元就懷疑《晏子春秋》是墨家門徒所做?!澳脙€,晏子以儉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為己術者?!保ā侗骊套哟呵铩罚┍M管柳宗元的說法比較牽強,但也可看出晏嬰節(jié)儉的程度。
更重要的是,晏嬰的節(jié)儉不僅僅是潔身自好,而是推及政務。當齊景公要給晏嬰增加祿地時,晏嬰以給民眾減輕負擔作為給自己的俸祿,回答說:“君商魚鹽,關市譏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罰――若死者刑,若刑者罰,若罰者免。若此三言者,嬰之祿,君之利也?!保ā蛾套哟呵?內篇雜下》十六)即請求景公做到三件事:一是魚鹽貿易在關市上只檢查不征稅;二是農田稅率取十分之一;三是放寬刑罰,死改為刑,刑改為罰,罰則免去。當景公得知晏嬰住宅臨近市場時,順便問他市場何貴何賤?晏嬰乘機回答:“踴貴而屨賤”,踴為假肢,屨為草鞋,當時齊國用刑過濫,導致市場的假肢生意興盛。齊景公因此而受到觸動,為之省減刑罰。時人云:“仁人之言,其利博哉!晏子一言,而齊侯省刑?!保ā蛾套哟呵?內篇雜下》二十一)類似的諫言還有許多。
關于政務,由于晏嬰碰上的君主都不怎么樣,齊靈公昏聵不明,齊莊公驕奢逸,而且莊公竟然因為被崔杼殺了。齊景公剛即位時要稍好一些,略通情理,但也酗酒作樂,性情殘暴,大興土木,橫征暴斂。在這種情境下,晏嬰留諸史冊的記載,自然以諫言為主。關于晏嬰進諫,有很多記載和故事,值得注意的,是他在進諫中表現(xiàn)出來的智慧和藝術。例如,齊景公同大臣喝酒,喝高興了就宣稱:酒宴上不講禮節(jié)。晏嬰馬上指出:禮節(jié)還是需要的。景公不聽,晏嬰也不再吭氣。席間景公出去,等再回來時,晏嬰故意不以禮待之,等到景公為晏嬰的失禮僭越而發(fā)怒,他才指出:這就是你說的酒宴不講禮節(jié),迫使景公認錯(《晏子春秋?內篇諫上》二)。和晏嬰同時的弦章也善于進諫,但針對景公每每濫飲不改的惡習也受不了,當景公連喝七天七夜時,弦章發(fā)出“章愿君廢酒也!不然,章賜死”的警告。景公大為惱怒,對晏嬰說,聽從弦章則為臣所制,不聽弦章則可惜其死。晏嬰馬上回答說:“幸矣,章遇君矣!令章遇桀紂者,章死久矣。”(《晏子春秋?內篇諫上》四)把景公放置在明君的地位,使其不得不接受諫議。還有如諫景公不殺養(yǎng)馬圉人等等,類似的例子在《晏子春秋》中比比皆是。正是這種不斷進諫,使晏嬰對政務管理中投鼠忌器的問題有深刻感受。當景公問晏嬰治理國家的難處是什么時,晏嬰答之以社鼠猛狗。社是祭祀土地神的地方,而老鼠在里面做窩,“熏之則恐燒其木,灌之則恐敗其涂,此鼠所以不可得殺者,以社故也?!庇腥擞泻镁瀑u不出去,是因為店里養(yǎng)有猛狗,“公狗之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敝螄璧恼沁@類社鼠猛狗。人主左右“內則蔽善惡于君上,外則賣權重于百姓,不誅之則亂,誅之則為人主所案據(jù),腹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秉掌國家權力的大臣“欲干萬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之,此亦國之猛狗也”?!白笥覟樯缡螅檬抡邽槊凸?,主安得無壅,國安得無患乎?”正是在這種諫議之中,確立了晏嬰的為政原則,也形成了他的進諫藝術。
關于晏嬰節(jié)儉、進諫的著述已經有很多,但有一點卻被人們忽視――在普遍性奢侈的情境下,晏嬰以節(jié)儉別樹一幟特立獨行,如何能夠站得住腳?怎樣同其他不盡如意的上司和同事合作?會不會因此而遭到排擠?晏嬰是如何做到既堅守底線又不出局的?而這些問題,正是研究管理更需要關注的。但要把這些問題分析到位,需要長篇大論。司馬遷讀過《晏子春秋》,而他在寫《管晏列傳》時,關于晏嬰僅僅取了同越石父的交往和馬夫的轉變兩個小故事,用了幾百字,就說得活靈活現(xiàn)。中國古人論事有個特點,就是省略分析過程直述結論,以歸納和洞察直奔主題。按照《史記》對晏嬰治國的概括,他在朝廷上,君主說到的事情,則危言進諫,而這種進諫,應把握君主能夠接受的程度。“語及之”就意味著在話題上能夠取得共鳴,所以存在著討論乃至說理爭辯的前提。而君主不說的事情,“語不及”則不說只做。這種策略,與孔子的思想是相通的??鬃釉裕骸鞍钣械?,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保ā墩撜Z?憲問》)這樣,既能進退自如,又能堅守正道。有道之國,就遵命行事,無道之國,則斟酌行事,這正是晏嬰的基本對策。齊景公頻繁給晏嬰賜賞,也隱含著引誘其同流合污之意,而晏嬰把這種十分難解的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從相關資料的記載來看,晏嬰起碼有以下做法可供研究:一是針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說辭;二是移情考慮對方的可接受性;三是在不違背自己底線的情況下給對方留有馀地。例如,晏嬰拆除了齊景公給自己擴建的住宅,但又通過田桓子向景公說情,最終取得景公同意。所以,孔子對晏嬰與人打交道的能力很推崇,說:“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保ā墩撜Z?公冶長》)“晏平仲可謂能遠害矣。不以己知是駁人之非,遜辭以避咎,義也夫。”(《孔子家語?曲禮子夏問》)
正是在與各色人等打交道的過程中,晏嬰形成了既和光同塵、又特立獨行的行為模式,并總結出了和而不同的管理思想。與晏嬰同時的大臣梁丘據(jù),處處揣摩君主意圖,事事討得君主歡心。齊景公為此感慨道,“唯據(jù)與我和夫!”晏嬰反駁說:“據(jù)亦同也,焉得為和?”景公追問:“和與同異乎?”晏嬰答道:“異?!睂团c同的區(qū)別,晏嬰解釋說,和就像做羹,“水、火、醯、醢、鹽、梅”烹燒魚肉,廚師需要以不同味道互相調劑,才能做出美味佳肴。音樂需要以“一氣,二體,三類,四物,五聲,六律,七音,八風,九歌”相輔相成,以“清濁,大小,短長,疾徐,哀樂,剛柔,遲速,高下,出入,周疏”相濟相配,才能動聽悅耳。君臣關系也是一個道理?!熬^可而有否焉,臣獻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謂否而有可焉,臣獻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無爭心?!倍呵饟?jù)不是這樣,“君所謂可,據(jù)亦曰可;君所謂否,據(jù)亦曰否。”這哪能算和?。恐荒芩阃?。同是不可取的?!叭粢运疂?,誰能食之?若琴瑟之專一,誰能聽之?同之不可也如是?!保ā蹲髠鳌氛压辏┻@種和而不同的哲學思維,奠定了晏嬰在管理思想史上的地位。
竹馬之交:指幼年時就要好的朋友?!妒勒f新語?方正》:“帝曰:‘聊故復憶竹馬之交好不?’” 。
管鮑之交:春秋時齊人管仲和鮑叔牙相知最深,后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西漢?司馬遷《史記?管晏列傳》:“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八拜之交:原指世代有交情的兩家弟子謁見對方長輩時的禮節(jié),舊時也稱異姓結拜的兄弟姐妹?!堵勔娗颁洝罚骸肮帘本铕⒅]見,坐客次,久之,公著道服出,語之曰:‘而父吾客也,只八拜’。稷不獲已,如數(shù)拜之?!?/p>
杵臼之交:指交友不分貴賤?!读凝S志異?成仙》:“文登周生與成生少共筆硯,遂訂為杵臼交?!?/p>
布衣之交:平民之間的交往、友誼。也指顯貴與無官職的人相交往?!妒酚?廉頗藺相如列傳》:“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
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侗笔?司馬膺之傳》:“所與游集,盡一時名流。與邢子才王景等并為莫逆之交?!?/p>
再世之交:指與人父子兩代都結為朋友?!端问?邵伯溫傳》:“伯溫入聞父教,出則事司馬光等,而光等亦屈名位輩行,與伯溫為再世交。”
忘年之交:指不計年歲長幼,以才能德行為主的交往?!赌鲜?何遜傳》:“弱冠州舉秀才,南鄉(xiāng)范云見遜對策,大相稱賞,因結忘年交。”
君子之交:賢者之間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虛華?!肚f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親,小人甘以絕”。
車笠之交:指不以貴賤而異的朋友。周處《風土記》:“越俗性率樸,意親好合,即脫頭上手巾,解腰間五尺以與之為交,拜親跪妻,定交有禮……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雖步行卿乘馬,后日相逢卿當下?!?/p>
金石之交:指交誼深厚,如金石般堅固?!稘h書?韓信傳》:“足下雖自以為與漢王為金石交,然終為漢王所擒矣?!?/p>
金蘭之交:同輩的結誼又稱結拜、結義、換帖?!妒勒f新語?賢嬡》:“山公與嵇、阮一面,契若金蘭。”
貧賤之交:指在貧困時結交的朋友。《后漢
書?宋弘傳》:“(光武帝)謂弘曰:“‘諺言貴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曰:‘臣聞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p>
忘形之交:指彼此以心相許,不拘形跡的朋友?!缎绿茣?孟郊傳》:“少隱嵩山,性介,少諧合,韓愈一見,為忘形交?!?/p>
款交:至交,摯友?!赌鲜?隱逸傳上?杜京產》:“ 會稽孔■清剛有峻節(jié),一見而為款交。”
至交:指交情最深厚的朋友。語出孟郊《勸友》詩:“至白涅不緇,至交淡不疑?!?/p>
神交:指心意相投、相知很深的朋友。語出《三國志?諸葛瑾傳》:“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聞也。”
儒學的未來
邵漢明
要想解答什么是儒學,先要弄清什么是“儒”?傳統(tǒng)的解釋:儒是一種職業(yè),即從事“相禮”的工作。在古代,祭祀是一項十分普遍、十分重要的活動,而祭祀儀式離不開禮,要嚴格依禮來進行。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儀式都有十分復雜的禮儀規(guī)定,一般人主持不了這樣的儀式,非從事“相禮”的儒來主持不可。儒在后來的演變發(fā)展中,其內涵逐漸泛化,一般的讀書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皆可稱之為“儒”。
我們再從“儒”的字型結構來看,“儒”,左側“亻”,右側“需”,人的需要。這就意味著,一方面,儒是關心、關注和研究人的需要、人的各種問題的;另一方面,也意味著儒經過思考和研究所得到的關于人的認識和思想是人所需要的,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需要這種認識和思想的滋養(yǎng)和指導。
“儒”的如上考察和把握對于我們理解什么是儒學是有幫助的。那么,何謂儒學呢?從歷史的角度看,儒學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孟子所發(fā)展、荀子所集其大成,其后綿延不絕,迄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這一定位是沒有毛病的。不過,學界更多的是從儒學的內涵或學術旨趣來把握儒學,有說儒學是心性之學,有說儒學是人學,有說儒學是一種政治哲學,有說儒學是一種倫理道德哲學,等等。照我對儒學的認識和把握,我想說,儒學既是安身立命之學,又是經世致用之學,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
儒學作為一種安身立命之學,所突出的是儒學的“內圣”層面,所解決的是人的精神生活、精神境界、精神寄托、精神安頓問題,也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說的精神家園問題。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我堅信,構建精神家園,儒學可以提供積極而豐富的思想資源。孔子講“樂道”,講“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孟子講“養(yǎng)心”,講“收其放心”,講“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皆在追求精神生活、道德生活的滿足,皆在致力于精神境界、道德境界的提升,并從此種滿足與提升中獲得精神的愉快。
儒學作為一種經世致用之學,所突出的是儒學的“外王”層面,所要解決的是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問題,是人的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問題。儒家特別強調“學以致用”,強調“兼善天下”,強調“學而優(yōu)則仕”。孔子云:“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也?!保ā墩撜Z•憲問》)意思是說,作為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理當走向社會,服務于社會,為社會、為國家、為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否則,飽食終日,無所用心,貪圖安逸,就不配做一個知識分子。在天下無道之時,以道家為代表的隱者認為潔身自好才是明智的選擇,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則認為,正因其天下無道,才有變革的必要,在變亂世為治世、變無道為有道的過程中,應“知其不可而為之”,人生才凸顯出其意義與價值。
儒學是古往今來歷史經驗、思想文化的綜合、總結,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離不開包括儒學在內的傳統(tǒng)文化的滋養(yǎng)和作用,儒學在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中將繼續(xù)發(fā)揮作用。
(選自《儒學的未來》)
1.從原文看,下列關于“儒”的表述,正確的一項是( )
A.“儒”是一種職業(yè),祭祖、祭天、祭神等等祭祀儀式也可以由他們嚴格依禮來主持。
B.“儒”的字型結構意味著,儒是關心、關注和研究社會的需要、社會的各種問題的。
C.“儒”的字型結構也意味著,儒為人的生存和發(fā)展提供認識和思想的滋養(yǎng)和指導。
D.“儒”是指一般的讀書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其內涵在從古至今的發(fā)展中沒有變化。
2.下列各項,不能證明“儒學作為一種經世致用之學”的一項是( )
A.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知識分子要為社會、國家、民族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B.在天下無道之時,人要“知其不可而為之”,這樣,人生才彰顯出其意義與價值。
C.“學而優(yōu)則仕”表面上是提倡讀書做官,實質是儒家入世品格和用世精神的通俗表達。
D.孔、孟都從追求精神層面、道德層面的滿足與提升中獲得精神的愉快。
3.下列各項表述不屬于作者觀點的一項是( )
A.儒學是古往今來歷史經驗、思想文化的綜合、總結,它既是安身立命之學,又是經世致用之學,是二者的有機統(tǒng)一。
B.正因天下無道,才有變革的必要,在變亂世為治世、變無道為有道的過程中,人生才凸顯出其意義與價值。
C.在中國社會的未來發(fā)展中,要構建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儒學是可以提供積極而豐富的思想資源的。
D.考察“儒”的職業(yè)及其演變,分析“儒”的字型結構,這些對于我們理解什么是儒學是有幫助的。
二.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題。(30分)
管晏列傳
司馬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
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zhàn)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知我不羞小節(jié)而恥功名不顯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p>
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子孫世祿于齊,有封邑者十余世,常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齊,以區(qū)區(qū)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惫收摫岸仔?。俗之所欲,因而與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為政也,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貴輕重,慎權衡?;腹珜嵟偌?,南襲蔡,管仲因而伐楚,責包茅不入貢于周室?;腹珜嵄闭魃饺?,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會,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故曰:“知與之為取,政之寶也?!?/p>
太史公曰:管仲世所謂賢臣,然孔子小之。豈以為周道衰微,桓公既賢,而不勉之至王,乃稱霸哉?語曰“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豈管仲之謂乎?
(節(jié)選自《史記》)
4.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事:侍奉
B. 天下不多管仲之賢多:稱贊
C. 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 廩:糧倉
D. 故論卑而易行易:改變
5.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是( )
A. 管仲之謀也臣之壯也,猶不如人
B. 子孫世祿于齊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C. 善因禍而為福 俯仰之間,已為陳跡
D. 乃稱霸哉 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
6.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鮑叔讓賢,才使得管仲子孫世代都在齊國享受俸祿,十幾代人都得到了封地,成為有名的大夫。
B.管仲執(zhí)政善于順應民情,懂得給予也正是為了取得的道理,而且深深知道這是治理國家的法寶。
C.管仲認為,倉庫充實人才知道禮儀節(jié)操,衣食富足人才懂得榮譽恥辱,這種思想具有積極意義。
D.司馬遷認為,管仲能夠順勢助成君子的美德,糾正挽救他的過錯,使上下互相親近,值得贊頌。
7.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吾嘗三仕三見逐于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
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鮑叔既進管仲,以身下之。
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桓公欲背曹沫之約,管仲因而信之,諸侯由是歸齊。
翻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閱讀下面詩歌,完成8-9題。(20分)
詠 柳
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詠 柳
曾 鞏
亂條猶未變初黃,倚得東風勢便狂。
解把飛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8.賀知章的《詠柳》和曾鞏的《詠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唐宋詩歌不同的風格,試從詩歌意趣和表現(xiàn)手法方面概括兩首詩的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兩首詩都用了“不知”一詞,說說它們體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閱讀下面文段,完成10-13題。(35分)
對不起
李 娟
我來到喀納斯的第三天,這家牧民剛轉移過來,駐扎在我宿舍對面的草地上,隔著一條馬路。當時他們的駝隊很寒酸,沒有什么像樣的家什。卸駱駝時我和剛認識的朋友碧站在路邊看了一會。大家都在忙碌,只有一個穿紅衣的姑娘在小河邊洗胳膊,梳頭發(fā)。長途跋涉結束之后,顯得疲憊又歡喜。
今天晚飯前散步回來,再次路過那家簡陋的伊特罕(臨時帳篷),看到兩個婦人正在燒茶,一個光屁股小孩子站在一旁愣愣地往遠處看。雨過天晴,夕陽充沛。這情景動人極了。我忍不住拿出相機拍了幾張。但距離太遠,角度也不好,便越走越近了。
走到跟前,一個女人說:“你好啊?!边@是在景區(qū),一般牧民也能說幾句漢語。
我笑著也問候了幾句。正打算近距離拍幾張時,突然他指著孩子說:“照相的話,你就給他一點錢吧!”
我心里一沉,立刻用哈語問:“你說什么?”緊接著又問,“給多少?”她笑嘻嘻地說:“50!”
我一時反感如潮,立刻扭頭就走。并且用最鄙夷的口吻“切”了一聲。這些反應全都在5秒鐘之內。
然而5秒鐘之后就猛地轉醒,我這是怎么了?①難堪與慌亂席卷全身心。我迅速穩(wěn)定情緒,又扭頭對她說:“你等一等!”
我回到住處取了一盒酸奶和一包零食糖果,再次出門走向這個家庭。
我這是怎么了?②那么多的時候,我一點也看不到自己的的惡劣……
當我手持相機,渾身優(yōu)越感地走向她們,我無視她們的驕傲,她們的自尊。以獵奇的角度,把她們的貧窮、慌亂、局促暴露在一個陌生人的鏡頭前。我拍完了,得到了,掠取了,就理所當然地走了,卻留給她們不解和失落……
我越走越近,遠遠的,我看到她們停下手邊的活計,一邊驚奇地轉身看向我。
我越走越近,忍不住微笑起來。像終于放下了包袱,然而這包袱將永遠伴隨著我。
我一直走到跟前,把這點禮物交在女主人手里,搭了幾句話,問她們駐扎幾天,搬往何處云云。
然后她指著孩子說:“你照相吧!”
云彩大片散開,光線更加濃膩,更加美妙。小孩子叉著光腿扭頭往這邊看。炊煙在林間繚繞。我看了一眼,又看了一眼。我搖了搖頭。我不能再損壞了,不能再打擾了。幾張富有情調的照片算得了什么呢?我們剛剛重建了平等,不是嗎?我們剛剛建立起自尊,不是嗎?
我說:“不,我走了,再見!”
她愣了一下,說:“那么就喝茶吧。”
我說:“謝了,不用?!蔽覉远ǖ赝刈?。
她又喊住了我:“你要奶疙瘩嗎?”
“不用。謝謝!”
我走了很遠,回頭看到她們還在往這邊看。
對不起,再見,愿你們平安。
(選自《晶報》)
10.分析畫線句子對全文所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中兩處標有序號的“我這是怎么了?”含意是不同的,請簡要分析。
我這是怎么了?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這是怎么了?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結合全文,簡要概括文章標題“對不起”所包含的內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下列對文章的賞析,不正確的兩項是( )
A.文章開篇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以及牧民的生活狀況,為下文的敘述描寫做鋪墊。
B.“放下了包袱”和“這包袱將永遠伴隨著我”互相矛盾,表明“我”心情極度緊張。
C.文章結尾簡短的對話,表現(xiàn)了牧民的淳樸、熱情、好客,突出了“我”的不近人情。
本文以蘇教版高中語文《〈史記〉選讀》第四專題“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的教學為例,闡述文言選修教材進行文化研讀的一些策略。
一、 立文――立足文本,領略文化內涵
“文化”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在教學中如何選擇“文化”研讀的切入點呢?
褚樹榮老師提出的方法之一是“按材定教”,即“尊重教材編寫者的設計”,因為“教材編寫者總是對入選課深入研究,包括文本研究和相關評論,總是根植于文言文的特質來設計教學內容,總是對課程作了縱觀和鳥瞰以后,來編纂教材”。根據(jù)這個方法,我抓住專題“教學說明”提出的第一個教學目標:“閱讀本專題中的傳記,了解孔子、屈原等人物的生平,理解這些人物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認識他們的理想追求、優(yōu)秀品質和高尚人格”,來組織教學。
在完成這一教學目標時,我結合每篇傳記后的“閱讀與探討”,引導學生立足文本,從概括生平事跡、認識行為動機、探討人格品質、明確深遠影響等角度對三位傳主進行研討。
比如《孔子世家》一文。通過研討,學生概括出選文重點記述了孔子好學善思、被困陳蔡、整理文獻、從教授業(yè)、撰述《春秋》等活動,突出了孔子學而不厭、樂學會學、深思善悟、博學多才、循循善誘、窮且益堅等品格,并體會到司馬遷對孔子《六藝》功業(yè)的贊美之心及對孔子人格的景仰之情。
在明確這些內容之后,我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孔子這一人物在中國歷史文化進程中所起的作用。我們從五個方面進行探究:
1. 整理文獻。例如孔子周游列國見“世衰道微”而作的《春秋》,使“天下亂臣賊子懼”,得以讓后人了解其間二百四十二年的史事,并據(jù)此作了《左傳》。2. 設立私塾。用詩書禮樂來教授弟子,使古代文化得以流傳、發(fā)展、變化。這是中華文明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3. 求學精神。如學琴時的勤奮鉆研、深思善悟,讀《易》時韋編三絕的刻苦精神。4. 教學方法。如“循循善誘”“因材施教”“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等,在今天的教育中仍有其積極意義。5. 士人精神?!熬庸谈F”,不論處境如何,處變不驚,始終堅守自己的理想,堅定自己的原則。
最后,我用錢理群教授的一句話對師生的研讀加以概括:“(孔子是)一個具有原創(chuàng)性的思想家、教育家,同時又是一個在痛苦中不懈追求、探索的真正的知識分子。這樣的孔子,為我們民族提供了具有源頭性的思想與精神傳統(tǒng)?!?/p>
二、 立人――立足文本,促進精神成長
錢理群教授強調:“在閱讀經典的同時,還要閱讀生活這部‘大書’,關心、參與現(xiàn)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在生活實踐中加深對經典的理解。集中到一點,就是不要為讀經典而讀經典,讀經典的目的是要促進自己的精神成長,我們是為了‘立人’而讀書?!?/p>
所謂“立人”就是立精神、立人格。從教近二十年,遇到不少學生為自己缺少目標、缺失信仰、缺乏動力而困惑、苦惱甚至麻木。當今,塵世紛擾,精神資源從何而來,理想人格如何塑造?首先要從經典文化中吸取。那么本專題的三篇傳記又能給我們怎樣的啟發(fā)呢?
我抓住本專題的名稱“讀其書想見其為人――史記的理想人格”,帶領學生向更高目標――“立人”出發(fā)。
首先,解讀專題名稱的淵源?!白x其書想見其為人”一句源自《孔子世家?贊》:“余讀孔氏書,想見其為人?!彼抉R遷說:我讀了孔子的書,能想象到他的為人。這是司馬遷對孔子的景仰之語??鬃舆@一人物上文已有分析,此處不再贅述。本專題的另外兩個人物管仲、屈原,也是作者贊頌的對象。對管仲,是肯定其“上下相親”“令順民心”的施政指導思想及其“善因禍而為福、轉敗而為功”的施政才能;對屈原,是肯定其富國強民的理想追求、高潔不屈的高尚品格。
其次,理解專題內涵的特點??梢哉f《〈史記〉選讀》第四專題的三篇傳記,為學生架起了一座走進《史記》、走進司馬遷心靈的橋梁。司馬遷是以人為本位來記載歷史的,他在著力突顯人物在歷史進程中的優(yōu)秀品格和高尚靈魂的同時,彰顯的是自己的理想人格。所以,本專題以“讀其書想見其為人”為名,正是為了引導我們讀《史記》其書,想史遷其人,明《史記》理想人格,立自我理想人格。所以我再次引領學生立足文本,探究三篇傳記中體現(xiàn)出的“史記的理想人格”。
第三,探究理想人格的豐富內涵。
其一:揚名聲于后世的價值觀。司馬遷認為,立名后世是人生價值的最高體現(xiàn)。在《孔子世家》中就借孔子之口表達這一觀點:“君子病沒世而名不稱焉?!边@與他在《報任安書》中的心聲是一致的:“所以隱忍茍活,幽于糞土之中而不辭者,恨私心有所不盡,鄙陋沒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本專題的三位傳主都是有美名傳后世的人,或是文學成就,或是政治才能,或是為人品質。
其二:在逆境中奮發(fā)的進取觀。司馬遷因“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而稱他們是“倜儻非常之人”,因為在他看來,能在災難和逆境中隱忍的人才是能成大事的人??鬃右簧疾?、屢遭“斥”“逐”、被圍絕糧、被學生質疑;屈原被嫉妒、被陷害、被疏遠、被流放;管仲少時窮困、被君主驅逐、打仗逃跑、幽囚受辱,但他們的名字都在中國歷史和文化發(fā)展史中熠熠生輝。司馬遷在為他們作傳時飽含了推崇贊美之情,因為作者自己正是在逆境中高歌著“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家絕唱。
其三:泰山與鴻毛的生死觀。司馬遷在《史記?范雎蔡澤列傳》中借蔡澤之口評論:“夫人之立功,豈不期于成全邪?身與名俱全者,上也;名可法而身死者,其次也;名在辱而身全者,下也。”他認為人建立功名不一定要付出生命的代價,但二者不可得兼的時候,那就要選擇,不可貪生而污名。所以司馬遷對于管仲因未顯名于天下而選擇生是贊同的,因為“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對屈原不愿眼看國家滅亡而選擇死是贊美的:“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蟬蛻于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不獲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雖與日月爭光可也?!?/p>
另外還有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以著作抨擊黑暗現(xiàn)實的勇氣、士為知己者死的觀點等等。讓學生在探究中品味、思考、吸收、融化,建造自己的價值、信仰,最終鑄造屬于自己的理想人格。
關鍵詞: 導學案 參與 語文課程
新課程改革對課堂的定義是:師生之間的交往。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應是面向學生的課堂、著眼學生發(fā)展的課堂。語文作為一門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學科,更應多角度、多渠道地讓學生參與課堂,在師生、之間的交往中,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
當前的語文課堂,雖然在課改之潮的影響下,大大改變了“滿堂灌”、“一言堂”的現(xiàn)象,但課堂缺乏教師和學生個性,教師不敢放手,學生被動接受的現(xiàn)象依然是普遍的。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主體參與的自我教育是教育的最高形式。因此,具有學生參與性的語文課堂,教師應靈活采用各種教學措施,調動學生參與語文活動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并能使每一位學生都融入,由自主學習到學會學習,形成真正能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教學形式。
以“導學案”來推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不失為一種可行的語文教學形式,不失為一種符合語文學習規(guī)律的教學方式,它和新課程改革的“致力于學生學習行為和方式的改變”的追求是一致的。
所謂“導學案”,就是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教案,是教師備好了的教案讓學生課前用。那么它又是如何推動學生“參與”語文課堂的呢?其實這主要是由教案的構成元素決定的。
一、簡明實在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是教者對學者身心發(fā)展的期望,是教學活動的指揮棒。本著陸繼椿先生提出的“一課一得”的教學追求,簡明的教學目標,可以克服學生自學過程中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加強自主學習的針對性。因此當學生拿到“導學案”時,應該能馬上清楚自己的學習任務并確立自身的學習目標。
二、幫助切入的情境資料
有效的導入準備,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知識上做好充分的儲備,激發(fā)學習興趣和探索欲望,從而更自然地進入主體的學習過程。教師在準備這個環(huán)節(jié)教案時的主要任務,就是充分為學生創(chuàng)設好進入文本的情境,做好相關知識的鋪墊。
三、結合學生的預習任務
沒有挑戰(zhàn)地接受學習往往使學生產生倦怠情緒,要想有效地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熱情與效果,預設任務是必須的,只有預設任務具體落到實處,學生在課堂展示環(huán)節(jié)才有可能參與其中。因此,語文教師在安排預設任務時必須精心設計并且具體分配,把任務盡量設計成有彈性的任務,讓每個學生都有機會體驗成功,最終實現(xiàn)不同學生不同發(fā)展的目的。
以《管仲列傳》“導學案”的預習設置為例,我是如此設計預習任務的。
預習:(一)通讀文本,結合注釋梳理文本,完成以下活動:(注:文言基礎知識整理要寫出例句并解釋相關知識點,對已學過文言文中的相關文言現(xiàn)象做整理和拓展)
1.一詞多義整理:見(不少于3例),信(有興趣的同學整理)。
2.古今異義整理:(不少于2例,分別作出古義和今義的解釋)。
3.詞類活用整理:(找出文本中所有的例句,課外引申至少1句。1、2為必做項,3、4、5項根據(jù)興趣選做)(1)使動用法;(2)意動用法;(3)名詞活用做動詞;(4)名詞活用做狀語;(5)形容詞活用做名詞。
4.特殊句式整理:找出文中的例句,同類列舉至少1句,嘗試總結特征、規(guī)律。
5.翻譯下列句子:(在句子上圈出采分點)
(1)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
(2)管仲既用,任政于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
(二)課前思考:管仲取得從政的極大成功,原因有哪些?(分條列舉,嘗試歸納)
四、靈動活潑的課堂展示
展示活動的目的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這是萬變不離的宗旨。展示活動的內容是課前預設的任務,在完成預設任務的過程中學生必定存在一定的疑問或障礙,課堂展示就是完善預設內容、梳理疑問、疏導障礙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鞏固提升的過程。教師在設計活動展示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氣氛活躍而不失控
由于認識和能力上的差別,不同的學生在解讀文本時不盡相同,于是在互補展示時往往形成爭鋒,場面熱鬧,但容易失控,流于低層次的吵鬧而無助于學生深層次的思維。因此,教師在設計活動案時應明確交代活動的所有程序,盡量細化到每個環(huán)節(jié),避免失控場面的出現(xiàn)。比如:搶答、辯論等活動方式,教師要做好管理工作。
(二)表現(xiàn)踴躍而不個別
由于學生個性上的差異,活動展示中學生的表現(xiàn)也大相徑庭。有的學生表現(xiàn)欲很強,一有機會就抓住不放,形成話語壟斷,雖然他個人很出彩,但剝奪了那些比較內向、不好表現(xiàn)的學生的鍛煉機會,使這些人數(shù)還算較多的學生成為活動中的“弱勢群體”,這是不符合“使每一個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因此,教師在制定活動規(guī)則時,要充分考慮“弱勢學生”的發(fā)展,在活動過程中還要見機行事、適當調控。比如:背默比賽、個性觀點闡述、才藝表演等活動過程中教師要做好協(xié)調工作。
(三)方式多樣而無套路
為了讓學生胸中有數(shù),便于學生課前做好充分的活動準備,活動程序和細則一般都要在“導學案”上詳細交代。這樣時間一長,活動流程往往形成套路,便日漸失去對學生的吸引力。這就要求作為教學管理者的教師在準備“導學案”時,不僅要充分發(fā)揮個人的才華,更要調動各種可利用的元素,想方設法,出奇制勝,吸引學生參與其中。
五、針對目標的課堂檢測
充分記憶、反復強化、當堂檢測,掌握知識或技能的效果無疑是最好的。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初步掌握知識后,在課堂又進行了一番調整和強化,這時的檢測自然是知識和能力的水到渠成的流露。通過檢測除了進一步強調了重點要點外,更讓大多數(shù)學生感受到努力付出后的成功體驗。這樣就把“預習―展示―反饋”良性循環(huán)的學習鏈連起來了。因此,教師在設計課堂檢測題時,一定要密切貼合本課的主要學習內容,精心安排難度系數(shù),讓反饋檢測發(fā)揮真正的功效。
六、簡便可行的評價機制
任何一項活動,如果失卻了評價機制,就會像一臺機器失去了動力,最終淪為一堆廢料。以“導學案”推動學生“參與”課堂的教學形式也必須借助于有效的評價機制實現(xiàn)它的教學追求。
我校在教學管理中,已逐步形成了一套簡便可行的評價機制。學生不再以個體的身份呈現(xiàn),而是6人小組中的一份子。預設任務的“導學案”發(fā)下去以后,學生自主完成,然后由小組長檢查、督促組員的完成情況,并把情況上交到課代表處,由課代表對未交的組進行扣分,最后,把“導學案”交教師處檢查任務的達成度,以便教師及時調整課堂展示的內容和形式。在課堂展示時,每個小組每次主動積極地展示,都會得到加分,每堂課都會有一個優(yōu)秀組誕生。每天由專人負責統(tǒng)計每組的得分情況,到月底得出一個總分最高的優(yōu)秀組,上報年級,張榜表揚。到學期結束得出“總冠軍”,學校對小組給予表揚并獎勵。
摘要:詞匯化是語言單位從理據(jù)清晰到理據(jù)模糊、從分離到融合的變化過程。漢語在詞匯化方面的研究資源得天獨厚。本文試對“照理”一詞詞匯化的過程進行分析描寫,展示出在詞匯化研究過程中,多角度、多層面地深入挖掘材料,總結規(guī)律性,從而能更深刻地了解漢語的歷史和更科學地分析漢語的現(xiàn)狀。
關鍵詞:照、理、照理、詞匯化。
一、引言
漢語中“照理”的意義:(1) 按理;依據(jù)事理(2)〈方〉照料。
古代漢語:“照”、“理”既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連用。
二、“照”的意義演變
(小篆)(楷體)
[ 典 ]
〈形〉明也。從火,昭聲,形聲。字亦作。之少切。本義:明亮;光明。
亦孔之。(西周•匿名《詩•小雅•正月》)
照,明也。(清•段玉裁《說文》))
“照”的詞性變化
照 zhào 〈動〉
(1) 通“昭”( zhào )顯示
照乎知萬物。(春秋•齊 • 管仲 《管子•內業(yè)》)
彼日月之照明兮。(戰(zhàn)國•楚•宋玉《楚辭•九辯》)
不可以照期。(宋•杜道堅《文子纘義•精誠》)
(2) 照射,照耀
日月遞。(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天論》)。注:“與照同。”
照耀煌。(西漢•劉安《淮南子•本經》)
(3) 察知;明白心照神交,惟我與子。(魏晉•潘岳《夏侯常侍誅》)
(4) 映照;反射影像湖月照我影。(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5) 照顧;照料雖則是平分天道,高頭偏俺照。(明• 湯顯祖《牡丹亭•虜諜》)
照 zhào 〈名〉
(1) 日光遠岸秋沙白,連山晚照紅。(唐•杜甫《秋野》)
(2) 憑據(jù);證明錢卻有,何以為照。(明•馮夢龍《喻世明言》)
照 zhào 〈介〉
(1) 表示方向可加助詞“著”相當于“對”、“向” 過了一個小石橋,照著那極窄的石磴走上去,又是一座大廟。(清•吳敬梓《儒林外史》)
(2) 按、依照原樣或某種標準做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清•洪秀全、楊秀清《》)
三、“理”的意義演變
(小篆)(楷體)
〈動〉治玉也。從玉,里聲。形聲。良止切。本義:加工雕琢玉石。
鄭人謂玉未理者璞。(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三》)
理,治玉也。順玉之文而剖析之。(清•段玉裁《說文》)
(2)區(qū)分;辨別 理道之遠近而致貢。(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王制》)
(3)治理;管理
圣人之所在,則天下理焉。(戰(zhàn)國• 呂不韋《呂氏春秋•勸學》)
不可勝理。(西漢•劉向《戰(zhàn)國策•秦策一》)
為天下理財。(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貧困如故時,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yè)。(清•黃宗羲《柳敬亭傳》)
(4)使有條理、有秩序,整理 分繭理絲。(晉•王隱《晉書•左芬傳》)
(5)溫習;熟習
被服羅裳衣,當戶理清曲。(南朝•梁•蕭統(tǒng)《古詩十九首》)
當戶理紅妝。(宋•郭茂倩《樂府詩集•木蘭詩》)
(6)理睬,理會 只顧玩笑,并不理他。(清•曹雪芹《紅樓夢》)
(7)操理 始復上街頭理其故業(yè)。(清• 黃宗羲《柳敬亭傳》)
“理”的詞性變化
理 lǐ 〈名〉
(1)法律;司法官
弦子旗為理。(春秋•齊• 管仲《管子•小匡》)
遂下于理。(西漢• 司馬遷《報任安書》)
(2)媒人吾令蹇修以為理。(戰(zhàn)國•楚• 屈原《楚辭•屈原•離騷》)
(3)道理,義理
井井兮其有理也。(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儒效》)
天下之理得矣。(宋•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
理無專在。(清• 劉開《問說》)
(4)紋理;條理
井井兮有其理也。(戰(zhàn)國•趙•荀況《荀子•儒效》)
璧襲無理。(西漢•劉安《淮南子•覽冥》)
(5)使者行理之命,無月不至。(先秦•左丘明《左傳•昭公十三年》)。注:“行理,使人通聘問者?!?/p>
(6)通“吏”。獄官李離者,晉文公之理也。(西漢•司馬遷《史記•循吏列傳》)
理 lǐ 〈形〉
治理得很好
四、“照”、“理”連用
照理zhào lǐ
(1) 了解;明白事理 在迄今1000多年的 《文心雕龍》里就出現(xiàn)“故心之照理 ,譬目之照形,目了則形無不分,心敏則理無不達。”(南北朝時代的南齊•劉勰《文心雕龍》)
(2)照料照理家務(方言) 于是賈母等暫且自便,園中悉賴鳳姐照理。(清•曹雪芹《紅樓夢》)
(3)按照情理 黛玉道:“他和你好不好我卻不知,我也不過是照理而論?!保ㄇ?#8226;曹雪芹《紅樓夢》 )
五、小結
詞匯化,是指詞在演化過程中經歷的一個從結構松散、不太穩(wěn)定非詞的句法單位到凝固的穩(wěn)定的單一的詞匯單位的動態(tài)過程。諸如“照理”這類動賓式合成詞詞匯化的衍生方式大致有以下幾類:1.語素合成法。就漢語的情況說,從上古時期起,就開始了從單音節(jié)詞到多音節(jié)詞的詞匯衍生。2.韻律構詞法。漢語的發(fā)展,歷史上一直注重韻律的使用與研究,韻律構詞則成了順理成章的事,并且在漢語構詞比重上占據(jù)者一席之位。3.粘合的效果。兩個或者幾個原來分開的但常在句子內部的句段里相遇的要素互相熔合成為一個絕對的或者難于分析的單位。4.比喻詞匯化。劉大為認為死比喻、活比喻并不是一對語言學的術語,但是它們直觀地描摹出了我們對比喻的兩種存在形式的感受。(西南民族大學文新學院;四川;成都;610041)
參考文獻:
[1] SAUSSURE.普通語言學教程[M].高名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2] 董秀芳.詞匯化:漢語雙音詞的衍生和發(fā)展[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
[3] 李如龍.漢語詞匯衍生的方式及其流變[J].語言文字學,2003(2):6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