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避難場所建筑設計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1露天式
露天式的應急避難場所要經(jīng)過科學的規(guī)劃來進行建設,依托公園、廣場以及操場等露天的空曠場所,在災害發(fā)生時,能夠為人們提供基本的安全以及基本生活的場所,并且這類場所投資相對較小,可提供避難的場地大,是最為普遍的應急避難場所。
1.2隱蔽式
隱蔽式的應急避難場所大多建設在城市的地下場所,但是要求有良好的通風設施和供電、供水以及排水等設施,但是這種避難場所的投資相對較高,并且需要承擔日常維護的費用,在產(chǎn)權和維護工作上都存在著一定的不確定性,容易產(chǎn)生糾紛。
1.3場館式
場館式的應急避難場所建設在大型的體育館、度假村或者大型庫房等地,需要按照應急避難的要求來設置相應的生活保障設施,在災害發(fā)生后這類場所能夠為人們提供更為優(yōu)質的安全保障和生活服務。然而缺點是所能容納的人口相對較少,并且作為應急避難只能是輔助的作用,并不能承擔更多的安全保障。
2應急避難場所的分類
2.1臨時應急避難場所
指災害時可供附近居民臨時避難的場所,也是居民在住宅附近集合并轉移到固定避難場所的過渡性場所。
2.2固定應急避難場所
指面積較大、人員容量較多的具有避難條件的開敞空間。固定應急避難場所在災害時可搭建臨時帳篷,是供災民較長時間避難和進行集中性救援的重要場所。
2.3中心應急避難場所
指規(guī)模較大、功能較全的固定應急避難場所。一般設有應急指揮機構、情報設施、搶險救災部隊營地、應急停機坪、應急衛(wèi)生防疫站、醫(yī)療搶救中心和重傷員轉運中心、應急物資供應處等。
3應急避難場所的消防安全布局
3.1設置部位
設置的部位應有較好的交通環(huán)境,較高的生命線供應保證能力以及必需的配套設施。
3.2保護半徑
臨時應急避難場所的保護半徑不宜大于500米,附近居民步行大約10分鐘之內可以到達。固定應急避難場所不宜大于3000米,步行大約1小時之內可以到達。
3.3防火間距、防火隔離帶
設置應急避難場所時,應考慮周圍建筑物的高度,與高大建筑物的距離宜大于建筑物高度的1/2。
3.4功能分區(qū)
固定或中心應急避難場所應合理劃分應急集結區(qū)、應急棚宿區(qū)、應急供水區(qū)、應急發(fā)電站、應急醫(yī)療區(qū)、應急停車場、應急垃圾點、應急物資供應區(qū)等區(qū)域。
4應急避難場所安全疏散
應急避難所的安全疏散要設置應急的疏散通道,疏散通道要設置呈網(wǎng)狀。城鎮(zhèn)的外交通干道設置為主要的疏散通道,其中寬度要保證達到標準的要求,并且要求疏散通道內不能有其他障礙物。城市中的救援和疏散通道的寬度在達到標準要求的同時,還要保證能夠符合救援設備通過,并且社區(qū)的疏散通道最低要求不能夠低于8米,進出口處的設置要有多個,這樣能夠更好的方便人員和車輛進行出入。
5應急消防設施與裝備
固定及中心應急避難場所應設有消防供水系統(tǒng)、設有備用發(fā)電設備,應急避難指揮中心應設有獨立的供電系統(tǒng)。非露天式的應急避難場所應按照現(xiàn)行消防技術標準設置固定消防設施、配備便攜式滅火器。在應急避難場所要事先選好各項后勤供給的最佳位置,即油料、滅火藥劑、救援器材放置位置、充氣充電位置等。災害發(fā)生需要進行搶險救災及緊急疏散人員時,公安消防部隊應在當?shù)卣慕y(tǒng)一領導下,視情調集水罐、照明、防化救援、搶險救援、后勤保障等消防車輛,以及防護、救生、起重、破拆、牽引、發(fā)電、照明、通信、后援等器材裝備進行搶險救災。
6應急避難準備
在發(fā)生災害的時候,城市的應急避難工作必須要做好應急避難準備,針對災害的發(fā)生,應急避難準備工作也是一項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城鎮(zhèn)居民既是災害應急管理的對象,又是災害應急管理得以發(fā)揮作用的主體。居民缺少應急教育,就會缺少危機意識,進而在各種突出事件面前缺乏“抗擊打能力”。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應急教育都是從娃娃抓起,把應對突發(fā)事件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教育作為公民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利用各種形式對社會公眾進行有關知識和技能的宣傳與教育。從“以人為本”的理念出發(fā),全社會都要廣泛開展應急避難宣傳教育,充分利用報刊、廣播、電視、培訓班等手段普及災害應急處理技術,培養(yǎng)居民參與意識,使每個家庭、每一個居民都了解應急避難的基本常識。
7消防志愿者隊伍建設
消防志愿者是社會居民減災志愿者隊伍的重要組織部分,能夠很好地協(xié)助社會居民家庭了解災害常識,制定家庭應急避難預案、做好家庭防災的各項準備工作。災害發(fā)生后,在外界救援隊伍到達以前,社區(qū)居民要開展自我救援,接受過專業(yè)救災技能訓練的志愿者,將成為社區(qū)生命最有力的守護者??傊┠陙?,我國的各種災害頻發(fā)考驗著我國從事建筑設計人員的臨時應急避難場所的設計能力和政府在突發(fā)事件中的組織能力。作為從事建筑相關專業(yè)的人士,我深刻體會到應急避難場所在設計和規(guī)劃時需要考慮的因素還有很多,這些問題還有待設計行業(yè)人士和政府相關人士的協(xié)同努力才能夠真正的做到最好。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進步,人們對于現(xiàn)代城市建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我國是一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的多民族國
作者:李艷麗 單位:吉林省柳河縣房屋產(chǎn)權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