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論文中心 正文

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理論介紹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理論介紹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諾貝爾獎獲得者行為經濟學理論介紹

摘要:近幾十年來,研究者們將心理學和經濟學進行融合,實驗和修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各種理論相繼發(fā)表,發(fā)展成了行為經濟學。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主要有有限理性、社會偏好、缺乏自控等,基本概念有損失厭惡和參考點等。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著名的理論有前景理論、心理賬戶、稟賦效應、計劃者-執(zhí)行者模型、助推等。行為經濟學已經對經濟研究和政策領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將來會為社會發(fā)展和人類福利做出更多貢獻。

關鍵詞:諾貝爾經濟學獎;行為經濟學;前景理論;心理賬戶;助推

一、引言

諾貝爾經濟學獎多次授予行為經濟學領域,是對非主流的行為經濟學研究的認可。傳統經濟學假設人是無限理性、純粹自利、完全自控。這種簡化的人類行為模型已經幫助經濟學家形成了主流經濟學理論。然而,理論和現實之間的不一致性有時候既是系統的也是顯著的。多年來,研究者們將心理學和經濟學進行融合,實驗和修正經濟學的基本假設。經過多年的努力,漸漸地發(fā)展成為行為經濟學,對經濟學研究做出了成功的貢獻。

二、獲獎年度和獲獎者

2002年,丹尼爾•卡尼曼和弗農•史密斯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2017年,行為經濟學家理查德•塞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三、基本原理和概念

行為經濟學將心理學和經濟學進行融合,利用行為分析理論研究經濟運行規(guī)律,發(fā)現傳統經濟學模型中的不足或缺失,進而修正主流經濟學的假設。行為經濟學認為人是有限理性、社會偏好、缺乏自控,這是行為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行為經濟學中最核心的基本概念是損失厭惡,表示損失給你心理上帶來的沖擊要大于同等金額的收益。另一個基本概念是參考點,即人們明顯更加敏感于對參考點的偏離,而不是絕對結果。收益或者損失是相對于參考點而言的。行為經濟學的研究方法有方法論個體主義,非線性規(guī)劃,以實驗和微觀計量為主,理論模式是描述性的。

四、理論發(fā)表時間

1979年,卡尼曼與特維斯基創(chuàng)立了“前景理論”,興起了行為經濟學。1980年,塞勒教授創(chuàng)造了術語“稟賦效應”,解釋了個人具有對物品更高估價的傾向只是因為他們擁有這個物品。1981年,塞勒和舍夫林提出了“計劃者-執(zhí)行者模型”,是一個行為兩系統或雙模型。1985年,塞勒教授進一步提出了“心理賬戶”的理論,解釋個體利用認知行動來組織和評價經濟活動。2003年,塞勒和桑思坦提出了“助推”,公共政策助推人們做出更好的經濟決策。

五、理論要點

獲得諾貝爾獎的行為經濟學研究有很多理論,內容豐富,著名的理論有前景理論、心理賬戶、稟賦效應、計劃者-執(zhí)行者模型、助推等等。

1.前景理論

卡尼曼最有影響的貢獻,是關于不確定性下的決策??崧吞鼐S斯基創(chuàng)立了前景理論,前景理論采用了一個決策模型,將風險決策過程分為編輯和評價兩個階段。在編輯階段,個體通過框架、參考點等采集和處理信息。在評價階段,使用價值函數和權重函數來判斷信息。前景理論包括四個因素。第一,個體得到效用不是來自財富或者消費水平,而是來自相對于參考點的收益和損失。第二,個體對損失比對收益更敏感,即他們顯示損失厭惡。價值函數是非線性模型,在參考點彎折處捕捉了個體損失厭惡,相比于收益區(qū)域,函數在損失區(qū)域更陡峭。第三,個體展現了對收益和損失呈遞減的敏感性,即從100美元移到200美元的收益或損失比從1000美元移到2000美元的收益或損失會有更大的效用影響。第四,該理論含有概率權重。個體們明顯更加敏感于偏離了參考水平也即現狀的結果,而不是絕對結果。當面對一序列風險下的決定,個體們就會出現每一個決定基于它單獨的收益和損失,而不是在于決定結果帶來的他們總體財富。大多數個體們似乎更加地損失厭惡,相對于參考水平,與同樣規(guī)模的收益相比。在面臨收益時,人們不愿意冒風險,喜歡見好就收,落袋為安,害怕失去可以得到的利潤。在面對損失時,人會很不甘心,表現出風險偏好傾向。例如股市上投資者就傾向于將賠錢的證券繼續(xù)持有,持有時間遠長于持有獲利的證券。損失和收益給人帶來的敏感度是不同的,損失的痛苦敏感度要遠遠超過收益的快樂。人們厭惡的不是風險,真正厭惡的是損失。前景理論及其擴展能夠用來更好地解釋行為方式,看似是反常于傳統理論的觀點:偏好于為家用電器簽署昂貴的小型保險;愿意駕駛許多英里就是為了小小采購的幾美元打折,卻不愿這樣去做以便在更昂貴的商品上節(jié)省同樣的數量;或者不愿去降低消費來回應關于一生收入的壞消息。

2.心理賬戶

塞勒創(chuàng)造了心理賬戶理論,指出人們在金融決策時通常會簡化,通過在頭腦中建立分開獨立的賬戶,簡單考慮每個獨立賬戶決定的后果,而不考慮其它賬戶的影響。心理帳戶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賬戶有不同的分法。時間上分,將不同期的收入分在不同的帳戶中;種類上分,將不同來源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賬戶中;數量上分,將不同數量的收入分在不同的賬戶中等等,例如人們會分多少房產預算進到一個房產付款賬戶,多少度假預算進到一個度假賬戶等等。但都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不同賬戶之間,有規(guī)則防止動用一個賬戶里的錢去為另一個賬戶里的事情付賬,??顚S?。心理賬戶這種行為有時候會引起額外的成本,例如不會動用長期儲蓄賬戶里的錢去作為短期花銷,取而代之的是動用昂貴的消費借貸。同時,也會幫助我們去計劃我們的財務和保護長期儲蓄。心理賬戶的另一方面是我們會使用參考點來幫助我們做出決定。一個參考點有可能是我們以往買東西的價格,使用參考點去評價我們是否做了一個好交易。

3.稟賦效應

人們對同一商品進行估價,當擁有這一商品時估價要高于沒有擁有同一商品,這種現象塞勒把它叫做稟賦效應。在一項著名的實驗中,一定數量的裝飾精美的馬克杯分發(fā)給一組隨機挑選的實驗參與者,允許他們去選擇是否想把杯子賣給第二組沒有分到杯子的參與者。因為兩組參與者是隨機選擇的,他們應該對馬克杯平均估價是一樣高的,預測大約有一半的馬克杯應該被賣掉。然而,實驗的結果是,分得馬克杯的參與者對它的平均估價遠高于沒有分到杯子那組成員的估價,被換手的杯子數量遠少于一半。塞勒對稟賦效應的解釋是基于損失厭惡,對損失的負面感受要比對同樣大收益的正向感受更強烈。放棄我們已經擁有的,體驗是損失;而得到同樣的東西,體驗是收益。定義收益還是損失依賴于定位參考點的位置,因此對我們的決定很重要。例如,股票市場的投資者不會認為一份交易是收益還是損失,除非股票實際上賣出。這會導致投資者通常持有跌損的股票很長時間,寄希望它會變好,而賣掉盈利的股票卻很快,這是為了把收益拿回家,落袋為安。

4.計劃者

-執(zhí)行者模型計劃者-執(zhí)行者模型,認為一個個體,既是一位長遠的計劃者即計劃自我,也是一個短視的執(zhí)行者即行動自我。塞勒使用計劃者-執(zhí)行者模型來分析自我控制的情形,指出長期規(guī)劃和短期行為之間的緊張關系。例如為老年儲蓄或選擇更健康生活方式的計劃經常抵不過短期誘惑。塞勒和舍夫林一起創(chuàng)造的這個模型,用于描述計劃自我和行動自我之間內部矛盾造成的困境。計劃自我思考和做出決定,目標是長期幸福,而行動自我則由更多短期目標來支配。正如奧德修斯的案例中,困境的解決方案是在一些方面幫助計劃自我排除某些短期的行動。在一些案例中,人們不需要幫助,自己就可以限制行為,心理賬戶就是一種避免短期過度揮霍的辦法。在另一些案例中,可能需要社會去幫助計劃自我,通過設計監(jiān)管和制度來鼓勵個體長期遠景的行為。

5.助推

塞勒指出助推可以幫助人們做出最優(yōu)選擇,助推不用強制手段,保證自由選擇權,同時你會收獲最大利益。在實踐工作中,塞勒證明助推可能幫助人們在為養(yǎng)老儲蓄以及其他的情況下能更好地自我控制。政府機構采用行為經濟學優(yōu)化各項政策。儲蓄、投資、醫(yī)療健康、環(huán)境保護、挑選學校等領域需要引進助推,完善選擇體系。助推可以是真正的第三條道路。拿出更多的錢去儲蓄,人們總會覺得這是困難的,因為這會直接削減他們今天的消費數量。人們承諾在未來儲蓄更多會顯得更加容易,特別是他們期望未來他們的薪水會逐漸增加。這個發(fā)現已經使用在“明天存更多”計劃里,可以增加個人職業(yè)養(yǎng)老金儲蓄。要求個體拿出未來薪水增長的部分作為儲蓄,已經在美國許多公司成功采用。可以說明的是參加這個計劃完全出于自愿,參與者是可以在任何時候自由選擇從中退出。

六、結語

行為經濟學研究多次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影響了更多的經濟學家去研究行為經濟學,將會獲得越來越多的成就,積極推進行為經濟學的發(fā)展。期待行為經濟學為社會進步和人類福利做出更多貢獻。

作者:馬自國 單位:北京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