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年訂價:¥96.00/年
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yōu)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guī)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曾用刊名:甘肅地質學報。
特約稿件、基礎地質、礦產地質、水、工、環(huán)地質、能源地質、技術方法、地質科普
地址:蘭州市紅星巷123號,郵編:730000。
1.來稿要求論點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每篇論文必須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單位所在地及郵政編碼、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第一作者及通訊作者(一般為導師)簡介(包括姓名、性別、職稱、出生年月、所獲學位、目前主要從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頁地腳處注明論文屬何項目、何基金(編號)資助,沒有的不注明。
2.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4方面內容(100字左右),應具有獨立性與自含性,關鍵詞選擇貼近文義的規(guī)范性單詞或組合詞(3~5個)。
3.文稿篇幅(含圖表)一般不超過5000字,一個版面2500字內。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最新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qū)別明顯。
4.文中的圖、表應有自明性。圖片不超過2幅,圖像要清晰,層次要分明。
5.參考文獻的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請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所引文獻必須是作者直接閱讀參考過的、最主要的、公開出版文獻。未公開發(fā)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請采用腳注方式標明,參考文獻不少于3條。
6.來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個工作日內審稿,電子郵件回復作者。重點稿件將送同行專家審閱。如果10日內沒有收到擬用稿通知(特別需要者可寄送紙質錄用通知),則請與本部聯系確認。
7.來稿文責自負。所有作者應對稿件內容和署名無異議,稿件內容不得抄襲或重復發(fā)表。對來稿有權作技術性和文字性修改,雜志一個版面2500字,二個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數,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況,請在郵件投稿時作特別說明。
8.請作者自留備份稿,本部不退稿。
9.論文一經發(fā)表,贈送當期樣刊1-2冊,需快遞的聯系本部。
10.請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聯系人的姓名、工作單位、詳細聯系地址、電話(包括手機)、郵編等信息,以便聯系有關事宜。
甘肅省黑河干流中游地區(qū)泉水動態(tài)特征及預報
武山溫泉地熱資源狀況及開發(fā)利用前景分析
映射法在隔水邊界附近對地下水水位預報的應用——以馬鬃山西段營毛沱水源地為例
應用氫、氧同位素研究蘇干湖盆地大、小蘇干湖湖水補給來源
淺議北京戒臺寺滑坡坡體變形與地下采空區(qū)的關系
甘肅省文縣觀音壩古地震事件的研究
內蒙大井銅多金屬礦床巖礦石磁參數研究
康縣南部地區(qū)的推覆構造體系
甘肅省北祁連山錯溝—寺大隆銅(鋅)成礦帶區(qū)域地質背景及找礦方向
甘肅省宕昌縣代家莊鉛鋅礦東段礦體地質特征研究
甘肅省岷縣—禮縣一帶柏家莊巖體群成巖成礦特點及成礦機制探討
甘肅代家莊鉛鋅礦床地球化學異常特征
地球化學塊體資源預測在甘肅金礦的應用
甘肅省肅北縣勒巴泉銅(金)礦地球化學特征及指示意義
化探野外采樣點位誤差監(jiān)測
可控源音頻大地電磁測深在尋找隱伏礦體中的應用
陜北斜坡東部延長組油氣成藏控制因素
甘肅省地質災害防治對策與保障措施探討
蘭州市城市供水現狀評價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對策研究
資助課題 | 涉及文獻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1014001) | 9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72026) | 4 |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1212010880101) | 4 |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1010RJZA020) | 2 |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096RJZA119) | 2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2003CB214602) | 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534020) | 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262001) | 2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0502005) | 2 |
新疆新源縣托庫孜庫馬拉克一帶1:5萬區(qū)域地質礦產調查(XJQDW2003-07) | 2 |
資助項目 | 涉及文獻 |
中國地質調查局地質調查項目 | 44 |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 36 |
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 | 7 |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fā)展計劃 | 5 |
中國地質調查局科研項目 | 4 |
甘肅省自然科學基金 | 4 |
甘肅省科技計劃項目 | 4 |
礦產資源補償費礦產勘查項目 | 4 |
國家教育部博士點基金 | 3 |
國家科技重大專項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