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苔絲的悲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guān)鍵詞:自尊;世俗偏見;雙親失職:貧窮
《德伯家的苔絲》是托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過講述美麗,純潔,善良的女孩——苔絲悲慘的一生,從而表達了對英國下層階級,特別是婦女在道義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絲本應(yīng)該享受甜蜜的愛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與愿違,她的人生之路充滿了崎嶇與坎坷。許多人認為苔絲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超力,比如命運的左右。
在小說中,苔絲是一位純潔的女性,她性格上不存在任何導(dǎo)致悲劇的缺陷。她在無知的情況下被亞雷克侵犯,作為一名受害者,等待苔絲的不是社會的同情和憐憫,而是人們的異樣眼光和唾棄。由此,苔絲與命運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爭斗。苔絲竭盡全力擺脫縈繞在腦海中的不光彩的過去,奮力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但這一切都無果而終。她被世俗和社會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屢次被侵犯她的人設(shè)計陷害。更可悲的是當侵犯者——亞雷克逍遙法外時,苔絲卻獨自承擔所有的不公。最終,絕望中的苔絲刺死了亞雷克,并為此付出寶貴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達,每一個人都是命運手中的玩物,命運主宰一切。在與命運的交鋒中,人始終處于劣勢。
苔絲首先在正確的時間遇見了錯誤的人,隨后又在錯誤的時間遇見了正確的人。當她拼命地抵觸錯誤的人的時候,命運并沒有就此放過她。這個錯誤的人影響了苔絲的整個人生。而當她遇到正確的人時,殘酷的命運甚至連坦白的機會都不曾給予苔絲。當苔絲在婚前企圖向安吉爾告知不光彩的過去時,她的坦白信竟然陰差陽錯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繼而更為殘酷的是當苔絲放棄了希望,屈從于亞雷克后,安吉爾又悔過自新,前來與苔絲重歸于好。讀者似乎可以透過字里行間看到一雙無形的手,一雙命運的手將苔絲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絲的本性中蘊藏著強烈的自尊。從一開始,苔絲就不情愿去拜訪所謂的本家以尋求幫助。若不是她心中認定她就是殺死家中唯一一匹老馬——王子的兇手,她絕不會邁出那一步。失去后,苔絲拖著沉重的行李義無反顧地逃離亞克雷的家,當亞克雷追上并再次向苔絲提供他所謂的愛心時,苔絲一口回絕了。如果我們說自尊使苔絲暫時逃脫亞克雷的控制的話,那么這種自尊在她遇見安吉爾后將她一步步推向悲劇。安吉爾拒絕原諒苔絲并狠心拋棄她遠赴巴西,苔絲仍舊掙扎著存活下去,等待丈夫的回心轉(zhuǎn)意。面對艱苦的條件,強烈的自尊使苔絲不曾像被告知的那樣向安吉爾的父母尋求幫助,而是默默地獨自承擔痛苦與孤獨。
苔絲在小說中自始至終都承受著社會世俗對她的束縛和偏見。在苔絲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與所謂的表哥不正常的關(guān)系就在馬勒村中迅速傳開。鄰居們紛紛對她的所謂不道德的行為表示蔑視。甚至連苔絲的朋友都認為她不是原來的苔絲了。苔絲竭力擺脫過去的陰影,不受流言蜚語的干擾,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動僅僅局限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絲的新生兒在沒有受洗禮的情況下夭折了,苔絲的父親拒絕為其請牧師,因為他認為苔絲和她的孩子已經(jīng)使他們高貴家族蒙羞,不應(yīng)該再讓牧師刺探他的家事。為此苔絲不得不自己為孩子洗禮。在苔絲的父親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觀念又使他們被迫搬離住處,無家可歸。
貧窮是導(dǎo)致苔絲去認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貴的血統(tǒng)后,苔絲的父親便洋洋自得??粗鹊臓€醉的父親,苔絲不得不替父半夜趕路送蜂箱。途中,苔絲和弟弟都睡著了,突然她們被一件不幸的事情驚醒了,她們的馬車和郵車相撞,這個事故要了王子的命。苔絲是唯一清楚沒有馬將會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萬分,嚴厲地責各自己。此時,除了那所謂的貴族血統(tǒng)之外,他們家真的是一無所有了。
帶著內(nèi)疚,她聽從了母親的建議來幫助家庭克服由貧窮所帶來的困難。在安吉兒遠去巴西后,苔絲重返貧窮的家照顧家人。而父親的去世使她們雪上加霜。貧窮迫使苔絲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亞克雷。苔絲家境的貧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雙親失職。苔絲的父親是個酒鬼。苔絲,雖然僅僅十七歲,但是作為家中長女,她不得不承擔養(yǎng)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職不僅使苔絲的家庭深陷貧窮,而且最終變相地引發(fā)了一系列的不幸。苔絲的父親一知道自己屬于曾經(jīng)高貴輝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
此時苔絲的母親非但不歸勸丈夫,反而由此產(chǎn)生讓苔絲去認本家的,然后趁機嫁給有錢人的愚蠢想法。當苔絲受到侵犯并拒絕嫁給亞克雷后,苔絲的母親感到非常沮喪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絲光顧著自己,不為家里人著想。她甚至責備苔絲說如果不想嫁給亞克雷就應(yīng)當更小心一些。苔絲的母親從未考慮過造成這一切的根源是她從來沒有警告過苔絲她所面臨的那個危險。
苔絲的悲劇與兩個男性——亞克雷和安吉爾息息相關(guān)。亞克雷認為女性僅僅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對苔絲的追求更多是由于占有欲和;而安吉爾則相反,他對苔絲的看法太過理想化,他更多是從精神層面理解苔絲,并拒絕去更真實深刻地了解苔絲。亞克雷的引誘從肉體上毀了苔絲,他像鬼魂一樣無時無刻不煩擾苔絲,這種煩擾使苔絲羞于見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樣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絲遠走他鄉(xiāng),去一個無人認識她的地區(qū)。即便這樣,她不光彩的過去總是縈繞她心頭,使她無法釋懷。
對于安吉爾,苔絲渴望得到他的愛。愛情像甜蜜的毒藥一樣讓苔絲欣然接受并毀其一生。愛情的甜蜜使苔絲和安吉爾暫時忘卻了各自的煩惱。當安吉爾得知苔絲與亞克雷的過去后,那份真摯的愛情就轉(zhuǎn)化為苔絲不得不獨自享用的毒藥。苔絲苦苦哀求安吉爾原諒自己,所得到的僅僅是安吉爾狠心的拒絕。苔絲是一個相對獨立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層面極度依賴安吉爾。在苔絲內(nèi)心深處,她相信安吉爾比她高貴,認為他所說的一切都是正確的。表面上看,安吉爾比亞克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給苔絲帶來的傷害卻遠遠超過亞克雷。安吉爾拒絕原諒使苔絲悲痛欲絕。在沒有安吉爾的日子里,為了生存,苔絲不得不去夫林庫姆農(nóng)場做工。
悲劇根源是愛情悲劇、社會悲劇、性格悲劇, 不同的悲劇根源是道德悲劇、心理悲劇。兩部作品
雖各有千秋, 但仔細分析卻有異曲同工之妙。
關(guān)鍵詞: 苔絲; 呼嘯山莊; 悲劇
Abstract : From the new visual angle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 , excavate the tragic origins from two works of Tess of the DpUrbervilles and Wuthering Heights. The same tragic origin of theirs is love tragedy , social tragedy and personality tragedy. The different tragic origin is moral tragedy and psychological tragedy. Although two works have their strong points , while analysed carefully they have achieved the same goal with different means.
Key words : Tess of the DpUrbervilles ; Wuthering Heights ; tragedy
《苔絲》(1891) 和《呼嘯山莊》(1847) 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兩部名著。前者出自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哈代(1840 —1928) 之筆, 后者是英國小說家艾米莉·勃朗特(1818 —1848) 的唯一一部長篇小說。兩部作品相差近半個世紀, 兩位作家也有著各自的經(jīng)歷, 當然存在著諸多不同。但兩部作品都產(chǎn)生于維多利亞時期, 因此都帶有那個時期的特點。多年來對兩部作品的單獨評論與分析可謂層出不窮、浩如煙海, 但把兩部作品放在一起分析的還為數(shù)不多。本文則把兩部作品放在了一起進行分析, 找出了它們的相同悲劇根源和不同悲劇根源,為進一步欣賞兩部作品提供了一個新角度。
1 相同的悲劇根源
111 愛情悲劇
11111 《苔絲》的悲劇
苔絲, 一個純潔、美麗的農(nóng)家女, 為了一家人的生存, 不情愿地去了所謂本家———亞雷家養(yǎng)雞。終因年少不諳世事, 遭到亞雷這個惡棍的奸污, 從此開始了這個悲劇的第一步。她恨亞雷, 但沒有屈服, 在家人的斥罵和鄰居的白眼中, 艱難地生活著。苔絲的真愛是從在牛奶場做工開始的。在那兒她遇見了安吉爾·克萊, 她把他當成“天使”, 同時, “天使”也被漂亮的苔絲所吸引。他們彼此傾慕, 又有著許多相同之處: 都熱愛音樂, 都信仰宗教, 過去都曾有過與異性的“冒險經(jīng)歷”。克萊向苔絲求婚, 但失貞的恥辱壓得她透不過氣來, 她曾多次拒絕。最后, 出于對愛的渴望, 她接受了他的愛, 并在新婚之夜, 因不愿欺騙克萊, 遂將她的遭遇原原本本地告訴了他。這又開始了這個愛情悲劇的第二步??巳R接受不了這個事實, 他的理智與修養(yǎng)剎那間全部被拋在一邊, 把苔絲視為一個“墮落的女人”而棄她而去。這對苔絲的傷害比第一次更重。但她仍沒放棄對愛的追求, 她一邊做工, 一邊尋找著她的愛人。命運似乎在捉弄溫柔、善良、孝順的苔絲, 父親的死, 把她又一次推向亞雷。而此時, 克萊在失去苔絲之后才意識到他是多么愛她, 這時這對多難的愛人又重逢了。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 苔絲殺了亞雷, 爭取到了一段與克萊的美好時光, 但這都是以苔絲的生命為代價的。這是一個超凡的愛情悲劇。
11112 《呼嘯山莊》的悲劇
《呼嘯山莊》的愛情悲劇是以希利克歷夫與凱瑟琳的愛情為基點的。凱瑟琳雖為富家小姐, 卻熾熱地愛上了從街上撿回來的孤兒希利克利夫。她認為, 將他們二人連在一起的紐帶幾乎是神秘而不可言喻的: 在靈魂中他們最是自己的本相, 幾乎是一模一樣的, 他們是同一種元素做成的, 都是荒原風(fēng)景的孩子。這是一種來自生命本體之愛, 是靈魂之愛。但在選擇結(jié)婚標準上, 她忽略了內(nèi)心的真實,沒能擺脫畫眉山莊優(yōu)雅生活的誘感, 沒能擺脫傳統(tǒng)觀念的羈絆。為了滿足虛榮, 為了獲得社會權(quán)利與經(jīng)濟地位, 她嫁給了畫眉山莊的小主人, 從此開始了這個愛情悲劇。婚后, 蕩不起感情波瀾的家庭生活使凱瑟琳抑郁寡歡, 她發(fā)現(xiàn)失去的人比得到的好得多, 她對希利克歷夫的愛有增無減。而希利克歷夫在得知凱瑟琳要嫁給畫眉山莊小主人后毅然離家出走。3 年后, 這對戀人得以相見, 而此時希利克歷夫已變成了一個瘋狂的復(fù)仇者。凱瑟琳一直受著心靈的折磨, 憂郁絕食而死。希利克歷夫在復(fù)仇的過程中,特別是在下一代身上看到了當年的自己, 看到了當年他與凱瑟琳的愛情, 在愛的感召下, 他良心蘇醒, 情不自禁地停止了復(fù)仇的雙手。后來他也絕食而亡。這對相戀的靈魂終于在另一個世界相聚了。
112 社會悲劇
哈代生活在19 世紀和20 世紀之交, 即維多利亞后期。曾經(jīng)輝煌的維多利亞時代逐步走向衰敗,英國在世界上不再是獨尊的形象, 因為美德等國家在鋼鐵和貿(mào)易等方面對英國構(gòu)成巨大威脅, 所以,英國的工業(yè)壟斷地位也在動搖, 隨之出現(xiàn)了經(jīng)濟蕭條。資本主義工業(yè)入侵偏遠落后的農(nóng)業(yè)地區(qū), 破壞了古老的生產(chǎn)秩序, 使許多以農(nóng)耕為主的各階層人們因受著地主的無情剝削而面臨生存危機。苔絲的悲劇就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上演的。以苔絲的美麗、靈巧、勤勞純樸、善良剛毅, 如果生活在一個公正合理的社會, 建立一個美滿的家庭, 過上普通百姓的日子是不難的, 然而經(jīng)濟的貧困、生活的艱苦把她一步步推向深淵, 最終成了這個畸形社會的犧牲品。作者在小說結(jié)尾處諷刺地寫道: “Justice” was done , and President of the Immortals 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 [1 ]哈代將Justice (正義) 一詞置于引號中, 是在諷刺這個判決根本就不是正義的, 這個社會是“有毛病”的。
艾米莉·勃朗特生活在19世紀初期, 即動蕩不安的維多利亞初期。當時的工業(yè)革命影響了整個英國社會, 甚至整個世界。隨之而來的是工人與資本家之間的矛盾加重, 而相繼出臺的一些法律所保護的又是有錢人的利益, 所以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這之后又爆發(fā)了著名的“運動”, 罷工不斷, 社會動蕩不安。當時每一個英國人的心靈都像是經(jīng)歷了一場暴風(fēng)驟雨, 即使是北部偏僻地區(qū)的地主們,也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安然無事了[2] ?!逗魢[山莊》的故事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產(chǎn)生的。沒有這個大背景, 凱瑟琳不能違背意愿地嫁給畫眉山莊的小主人。當時她的內(nèi)心是有過激烈的斗爭的: 假如我和希利克歷夫結(jié)了婚, 我們倆都要淪為乞丐, 而要是嫁給了林敦, 我就可以幫助希利克歷夫逃離哥哥的魔掌。出于這樣的考慮, 凱瑟琳離開了希利克歷夫, 才促成了后來的悲劇??梢哉f他們倆的愛是被當時的資產(chǎn)階級的階級偏見所拆散的。
轉(zhuǎn)貼于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希利克歷夫本人被私有制社會所摒棄, 卻仍然用私有制社會中人吃人的手段進行反抗。他沒有財產(chǎn), 卻掠奪了財產(chǎn)來實施他的復(fù)仇計劃, 使他從具人性人物淪為具獸性人物。這正是小說的主題所在: a full human life in a capitalist society was impossible of attainment . [3] (資本主義社會不可能造就一個完整的人。作者譯) 這是一個愛情悲劇, 也是一個社會悲劇。
113 性格悲劇
兩部小說中女主人公自身弱點也是造成悲劇的原因之一。苔絲是一個單純的鄉(xiāng)村姑娘, 對周圍這個“有毛病的世界”了解太少, 對愛情還沒來得及有清醒認識就輕信受騙, 鑄成了愛情悲劇的第一步。后來在流離失所的為難時刻, 她又違心地跟了亞雷。當然家庭所迫是主要原因, 但她還是輕信了亞雷的謊言, 以為丈夫永遠也回不來了, 對愛情絕望才走向亞雷, 繼而邁出了悲劇的最后一步。苔絲的善良天性沒有給她帶來好處, 卻鑄成了她的悲劇。
《呼嘯山莊》中的凱瑟琳, 性情復(fù)雜,“時而友愛, 時而狂暴, 時而溫柔, 時而激動, 時而深情款款, 時而任性率性”[4 ] 。她致命的弱點是: 無法抗拒畫眉山莊的優(yōu)雅生活的吸引和自己的虛榮心。她覺得林敦漂亮, 和他在一起會很開心。他又年輕又有錢, 她會以這樣的丈夫而自豪, 會令鄰居們羨慕。而嫁給希利克歷夫會貶低她自己的。就這樣, 她被吸引得背叛了自己心知肚明的真正本性———這種本性與希利克歷夫是一體的, 只為那塵世的浮華的緣故嫁給了畫眉山莊的小主人。從此悲劇不可避免地發(fā)生了。她不僅輕賤了自己的一生, 也毀了希利克歷夫的一生。
雖然她們難免有自身性格的弱點, 但如果說面對厄運她們逆來順受, 荏弱無力, 自悲自憐, 那兩位作家的藝術(shù)形象也就黯然失色了, 兩部著作也就不稱其為經(jīng)典之作了。正是苔絲對命運的不屈不撓, 凱瑟琳對愛情的執(zhí)著追求, 才使兩部著作扣人心弦, 發(fā)人深省。
2 不同的悲劇原因
211 道德悲劇
《苔絲》那個年代正是生產(chǎn)生活方式的變革與世襲道德觀念發(fā)生沖突, 社會物質(zhì)供求與生產(chǎn)關(guān)系之間的矛盾沖突急劇深化的年代, 維多利亞時期的自由面紗和神圣不可侵犯的社會道德的偽善面具不撕自破。男人主宰著社會, 婦女社會地位地下。清教思想統(tǒng)治著人們的靈魂, 禁欲思想盛行。所以,苔絲心目中的婚姻不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礎(chǔ)上的, 而是把自己的一切托付給克萊。她因失身而自卑, 即使后來被丈夫拋棄, 她還認定是自己罪有應(yīng)得而默默忍受。在她的心靈深處, 還殘留著許多封建道德和封建觀念, 至死都沒能擺脫傳統(tǒng)倫理觀念的束縛。她的不幸不僅得不到社會的同情, 也得不到周圍人的同情, 她雖然是為了全家人毀了自己的一生, 但沒有得到應(yīng)有的安撫??巳R和她都曾有過與異性的“冒險經(jīng)歷”, 但當知道苔絲的不幸之后,克萊內(nèi)心深處頑固的道德偏見、男女不平等思想暴露無遺, 他甚至使用他兩個哥哥可能使用的話來辱罵苔絲:“You almost make me say you are an unappre hending peasant woman , who have never been initiated into the proportions of social things. You donpt know what you say.”[
5 ] (你讓我不得不說, 你是個鄉(xiāng)下女人, 不懂什么叫體面, 從來就沒明白過世事人情) 這種來自心愛人的冷漠無情, 給苔絲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苔絲是這個沒有健全的道德觀念的世界的犧牲品。
212 心理悲劇
“希利克歷夫就是小說人物化了的艾米莉”[6 ] 。勃朗特在塑造希利克歷夫這個人物時融入了她童年不太愉快的經(jīng)歷, 在這個人物身上還有作者脾氣暴躁的父親、為失戀而瘋狂的弟弟以及哥特傳說中的“惡棍英雄”的影子, 希利克歷夫“提取了虎、狼、惡狗、野貓的顯著特征”[ 7 ] 。正因為如此, 勃朗特筆下的希利克歷夫的心理是反常的。他從一個孤兒變成了復(fù)仇者, 有一個很重要的心理原因, 心理學(xué)家和社會學(xué)家告訴我們, “孩子被剝奪了愛會變得沒有能力去感受那種感情, 或者以某種毀滅性的方式將其扭曲?!盵 8 ]仔細分析他的成長過程, 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 他從小就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權(quán)利, 受到凱瑟琳哥哥的殘酷報復(fù), 連傭人也用針刺他, 呵斥、鞭打他。他不僅被剝奪了做人的尊嚴, 而且被剝奪了愛的權(quán)利。所以在他的心中, 一切事物多被扭曲了, 他用及其殘忍的手段進行瘋狂的報復(fù)。他與凱瑟琳的愛也是一種超常規(guī)的愛: 他們不是通過取悅彼此來相愛, 而是將巨大痛苦施加給對方; 他們不談生活在一起, 而是談死在一起; 他們不是靠進食來維持生命, 而是靠絕食來維持生命。最終都痛苦地死去。這正是他在戀愛上的絕望和畸形心理。
3 結(jié) 語
筆者只從以上5 個方面探析了兩部作品的悲劇原因, 其實造成兩部悲劇的原因還有待進一步探討。但僅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就不難看出: 兩部著作雖各有千秋, 兩位作家也風(fēng)格各異(一位以強烈的悲劇氣氛而聞名, 另一位卻以非同一般的敘事方式吸引著讀者) , 但他們都以自己獨特的筆法, 展示給讀者令人震撼的悲劇, 兩部作品真正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 1 ][ 3 ] 劉炳善. 英國文學(xué)簡史[M] . 濟南: 河南人民出版社, 1993. 459 , 378.
[ 2 ] 張奎武. 英美概況(上) [M] . 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4. 107.
[ 4 ][ 8 ] 艾米莉·勃朗特. 呼嘯山莊[M] . 徐曉雯譯. 北京: 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 1996. 231 , 230.
[關(guān)鍵詞] 《苔絲》;《秦腔》;女主人公;悲劇根源
《苔絲》(1891)和《秦腔》(2004 )是世界文學(xué)史上的兩部名著?!短z》又名《德伯家的苔絲》,是19世紀末英國批判現(xiàn)實主義作家托馬斯•哈代(1840―1928)的一部悲劇性巨著。它講述了單純美麗、富有犧牲精神和責任心的苔絲迫于生計去認親,遭惡少亞雷的,新婚之夜又被戀人克萊冷酷地拋棄,再次被迫落入亞雷之手,后又刺死亞雷,同回心轉(zhuǎn)意的克萊逃生,卻最終難逃法律制裁的故事。作品塑造了一個被侮辱、被損害,又不甘于命運擺布,在邪惡的社會底層掙扎、反抗,甚至報復(fù),但仍擺脫不了悲劇命運的鄉(xiāng)村婦女形象;《秦腔》通過陜南村鎮(zhèn)清風(fēng)街近20年來的演變和街上蕓蕓眾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的描寫,展現(xiàn)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zhuǎn)型給農(nóng)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表達了對農(nóng)民的沉重負擔及農(nóng)村文化失落所寄予的深層憂慮與深切同情。女主人公白雪是縣秦腔劇團“臺柱”“是為了演戲而生的” 。但由于市場化與時尚化的猛烈沖擊,秦腔劇團的命運在短短的一年內(nèi)便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演員不再威風(fēng),只能到四鄰八鄉(xiāng)的紅白喜事上去唱詠,更多的是到喪事上去歌唱。盡管有機會去省城工作,卻依然艱難地堅持唱著秦腔的白雪,最終被認為秦腔土氣的丈夫遺棄,她的遭遇也是傳統(tǒng)中國的文化價值的失敗寫照。白雪與夏風(fēng)的結(jié)合與分手一定意義上也象征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的難以交融;他們結(jié)合之后白雪所生的那個沒有的怪胎在很大的程度上象征著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文明互不相容或者說是交融下的畸形產(chǎn)物。[1]
兩部作品都表達了作者對各自家鄉(xiāng)的熱愛和關(guān)懷以及對城市化進程中處于邊緣狀態(tài)的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明的悲哀和惋嘆,[2]它們相差近兩個世紀,兩位作家也有著各自的經(jīng)歷,當然存在著諸多不同。但它們都產(chǎn)生于農(nóng)村經(jīng)濟衰退時期,因此都帶有那個時期的特點;兩位女主人公都是美的化身,但她們的愛情卻具有悲劇性色彩;她們善良能干,但卻成為社會道德的犧牲品。本文把兩部作品放在一起進行分析,從三個方面找出了她們相似的悲劇根源,為進一步鑒賞作品提供了新角度。
一、 社會悲劇:相似的時代背景決定了主人公的悲劇命運
兩部小說的時代背景相似,都描述的是農(nóng)村經(jīng)濟的轉(zhuǎn)型時期發(fā)生的故事。在這個時期,小土地所有者日益衰敗,農(nóng)村破產(chǎn),相沿已久的經(jīng)濟關(guān)系和社會關(guān)系趨于瓦解,依賴土地生存的農(nóng)民面臨著社會危機,舊的自由農(nóng)民階層逐漸退出歷史的舞臺,隨之消亡的還有他們傳統(tǒng)的獨立自主和樸素誠實的文化。[3]歷史發(fā)展的力量對他們來說是如此的強大,以至于他們一直引以為豪并深深扎根于生活中的生存方式也不得不為其讓步。[4]53因此,生存方式被破壞并衰亡, 相似的時代背景不可避免地給主人公帶來悲劇命運。
苔絲的故事正反映和代表著這種破壞和悲劇。在資本主義發(fā)展給英國偏遠農(nóng)村個體小農(nóng)經(jīng)濟帶來深重災(zāi)難的背景下, 作品真實地反映了一個純潔、善良、美麗、堅強并具有反抗精神的農(nóng)村姑娘短暫而悲慘的一生。女主人公苔絲由于失去了農(nóng)民所依賴的土地,家境貧寒,為生活所迫去給同姓的地主德伯家打工,被主人家的亞雷•德伯懷孕生子,受世人鄙視。作者在小說結(jié)尾處諷刺地寫道: “Justice” was done,and President of the Immortals had ended his sport with Tess(“典刑”明正了,永生不朽的神對于苔絲的戲弄也完結(jié)了。).[5]384哈代將Justice (正義) 一詞置于引號中,是在諷刺這個判決根本就不是正義的,這個社會是“有毛病”的。她是一個自強自立、積極與命運抗爭的女性,她是一個想憑自己的雙手勞動謀生、追求個人起碼幸福權(quán)利的淳樸姑娘,可社會的強權(quán)勢力連這樣的弱女子也沒能放過,最終釀成了她的悲劇。
《秦腔》被絕大部分評論家稱為是 “一部書寫當代中國農(nóng)村具有史詩性意義”的重要作品。[6]101在現(xiàn)代化城市浪潮的沖擊下,古老的農(nóng)村文化正面臨著不可避免的解體。大量的農(nóng)民被吸引流入城市,命運“難免是非死即傷”。其后果便是青壯年帶走了村莊的活力,土地無人耕種而荒蕪。夏天智去世、夏天義被大面積滑坡所埋沒,都沒有足夠的人手幫忙,最后“權(quán)當是夏天義得到了厚葬”[7]466。鄉(xiāng)村世界的凋敝過程也是農(nóng)村傳統(tǒng)文化秦腔日漸衰敗的過程。《秦腔》中秦腔的衰落主要是圍繞夏天智和白雪而充分展開的。夏天智聽了一輩子秦腔,入棺時枕著他寫的六本《秦腔臉譜集》,臉上蓋的是畫著秦腔臉譜的馬勺而不是麻紙。他的兒媳白雪是秦腔的化身,象征著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在夏天智喪葬時唱著秦腔,“唱得淚流滿面,身子有些站不穩(wěn)” 。她唱的是挽歌,既是為自己的命運而唱,也是為鄉(xiāng)村和秦腔的衰敗命運而唱。秦腔的悲劇也決定了白雪命運的悲劇。但她又不甘命運的擺布,于是“開春后就開始聯(lián)絡(luò)劇團里的人……尋找在清風(fēng)街鄰村串鄉(xiāng)的樂班,希望能入伙。”[7]525一種悲劇氛圍在小說中彌漫,也是在整個鄉(xiāng)村彌漫。
二、愛情悲劇:兩位女主人公都經(jīng)歷了被拋棄的愛情悲劇
苔絲的悲劇首先是命運的悲劇。家庭拮據(jù)的經(jīng)濟狀況和不負責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劇命運。她善良、負責任,深夜主動為酗酒的父親趕車送蜂蜜,卻因困倦不小心被一輛郵車撞死了家中惟一一匹維持生計的馬。高潔的苔絲因愧疚只好違心認親,為所謂的德伯本家養(yǎng)雞。卻終因年少不諳世事,慘遭不幸,這是愛情悲劇的第一步。她恨亞雷,也抱怨不負責任的母親: Why didnt you tell me there was danger in men-folk?Why didnt you warn me?(你為什么不告訴我男人都不安好心?你為什么不先警告我?)[5]87后來,苔絲在牛奶場做工與安吉爾•克萊相遇,他們彼此傾慕,相互吸引。在新婚之夜,她把失貞的遭遇告訴了他,這是愛情悲劇的第二步。失去理智與修養(yǎng)的克萊,把苔絲視為一個“墮落的女人”,棄她而去,這給苔絲帶來更大的傷害。后來命運又一次把她推向亞雷。為了追求真正的愛情與幸福,苔絲殺死了亞雷,終于與克萊度過了一段幸福美好的時光,但這都是以苔絲的生命為代價的。這是一種凄美的愛情悲劇。
夏風(fēng)和白雪的結(jié)合是商州地區(qū)典型的才子佳人世俗型傳統(tǒng)婚姻的代表,而作品中只有夏風(fēng)對白雪一次又一次的傷害?!安幌矚g秦腔” 的夏風(fēng)一直想方設(shè)法要把白雪調(diào)往省城工作,卻忽視了對妻子精神財富的熱愛和保護。白雪是秦腔的忠實擁護者,堅決拒絕去省城工作,寧愿去鄉(xiāng)下趕場子唱戲也不愿放棄對秦腔的熱愛。終于,白雪先談起了離婚的事:“過不成了就離婚么!”看著“夏風(fēng)簽字簽得那么快,一股子眼淚刷地又流了下來,但再沒哭出聲” ?!按竽耆脑缟舷娘L(fēng)走了” [7]450-504。對白雪如此冷漠、如此不尊重,都反映出夏風(fēng)的薄情寡義、蠻橫任性。白雪的愛情悲劇還體現(xiàn)在“瘋子”引生對她的精神戀愛。夏天義說:“唉,世事實在說不清,咱夏風(fēng)不珍貴白雪,引生卻對白雪心重么。”[7]523暗戀白雪的引生是個“瘋子”,他始終深信,只有自己才是真正深愛白雪的男人。他為了愛白雪而自宮,戕害肉身,卻保持了精神戀愛的純粹性。在突然爆發(fā)的山體大滑坡中,他們相遇了:“白雪也真是菩薩一樣的女人了。她沒有動,微笑地看著我?!盵7]556引生對白雪的精神戀愛終于升華為神圣,這種柏拉圖式的愛情實際上也是一種悲劇。
三、道德悲劇:依然殘留的社會道德是她們悲劇命運的根源
在維多利亞時代,男人主宰著社會,婦女社會地位低下。苔絲的女性性別與低下的出身給這個純潔而勇敢追求幸福的姑娘帶來的只能是厄運。所以,她的“失貞”加上貧窮注定了她的悲劇。她因失身而自卑,后又被丈夫拋棄,她認定那都是自己罪有應(yīng)得。克萊雖然有“先進的思想,善良的用意”,自身也并不“純潔”,也曾有過與異性的“冒險經(jīng)歷”,但在新婚之夜聽到苔絲的不幸之后,不寬恕反而將她遺棄。他甚至辱罵苔絲:“you are an unappre hending peasant woman,who has never been initiated into the proportions of social things.You donnt know what you say.”[8](你是個鄉(xiāng)下女人,不懂什么叫體面,從來就沒明白過世事人情。)克萊內(nèi)心深處頑固的道德偏見、男女不平等思想暴露無遺。社會和法律都認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絲的行為是正當?shù)?因為她不能自衛(wèi)。而當苔絲第一次自衛(wèi)時,“一個純潔的女人”就變成罪犯了。在當時的男權(quán)主義社會里,男人干了這種事并不認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會制度下的奴隸吃虧。[9]如果說苔絲受到亞雷的欺騙和是由于年幼無知、貧窮無依,那么第二次又被迫回到亞雷身邊,則是由于克萊的冷酷無情加深了苔絲的不幸。
《秦腔》的主人公夏風(fēng)代表現(xiàn)代文明的知識分子,是大男子主義的忠實奉行者,深受重男輕女思想的禁錮,主要表現(xiàn)在對白雪缺乏真愛、對女兒冷酷無情兩方面:他輕而易舉地娶了漂亮穩(wěn)重、知書達理、孝敬父輩、心地善良、堅強自重、摯愛秦腔的白雪,卻譏諷和挖苦說:“戲劇已沒落成啥樣了,還指望什么名堂嗎?本身成了泥牛了,你能入江過海?”當夏風(fēng)得知女兒沒有的時候就從白雪懷里奪孩子:“撂了還可以再生么!全當她病死了!”而白雪不忍心拋棄女兒,同婆婆又把孩子撿了回來,夏風(fēng)則更是理直氣壯地說:“這弄的是啥事么!你們要養(yǎng)!你們養(yǎng),那咱一家就準備著遭罪吧!”他對親生女不冷不熱的態(tài)度,以及毫不猶豫拋棄女嬰的行為,都讓人感覺到他骨子里落后的、自私自利的農(nóng)民狹隘意識。[10]而和夏風(fēng)相對的瘋子引生“后悔了沒能自己去寺廟里為孩子祈禱神靈?!?[7]414白雪是夏風(fēng)的妻子,懷的是夏風(fēng)的孩子,但他并沒有因為夏風(fēng)搶了他心愛的人而嫉妒。他對白雪的愛是絕對的、單向的、不要回報的,他的愛超越了世俗功利,超越了肉體。而夏風(fēng)更多的是殘忍乃至殘酷。他對傳統(tǒng)文化的背叛與白雪的守望是水火不容的,他們的婚姻是不可能幸福的。
其實導(dǎo)致兩位女主人公悲慘命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家庭、社會、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及自身的弱點等。以上只從三個方面探析了兩部作品的悲劇根源,但我們不難看出: 兩部作品雖然各有千秋,兩位作家也風(fēng)格各異,但他們都是鄉(xiāng)土文化的守望者,都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筆法,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悲劇,兩部作品真正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參考文獻]
[1] 孫新峰.論商州重男輕女思想對賈平凹創(chuàng)作的影響[J].西安文理學(xué)院學(xué)報,2005(06).
[2] 張玉潔,胡宗鋒.鄉(xiāng)土挽歌――讀《秦腔》與《德伯家的苔絲》[J].小說評論,2008(06).
[3] 于紅,胡宗鋒.鄉(xiāng)村守望者的悲歌[J].小說評論,83-86.
[4] 張中載.托馬斯•哈代――思想和創(chuàng)作[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社,1987.
[5] Thomas Hardy.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 孫新峰,席超.秦腔:賈平凹對前妻的追悔和思念[J].商洛學(xué)院學(xué)報,2007(02).
[7] 賈平凹.秦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5.
[8] 楊豈深.英國文學(xué)選讀[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81:38.
[9] 劉炳善.英國文學(xué)簡史[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459.
【關(guān)鍵詞】《梁祝》;亞里斯多德;情節(jié)論;性格論;情感凈化
《梁山伯與祝英臺》,講述的是平民子弟梁山伯和富庶閨秀祝英臺打破封建婚姻“門當戶對”的藩籬,勇于追逐愛情的故事。故事以男主人公病歿,女主人公殉情,而后雙雙化蝶結(jié)尾,富于濃厚的浪漫悲劇色彩?!读鹤!繁环Q為“東方的羅密歐與朱麗葉”,究竟為何魅力長存,經(jīng)久不衰?是優(yōu)美生動的敘述詞藻?或是凄美動人的愛情故事?還是其對現(xiàn)實世界的貼切摩仿給觀眾帶來的共鳴?亞里斯多德的悲劇觀提供了一個比較全面系統(tǒng)的解讀《梁?!返囊暯恰?/p>
一、從悲劇的定義看《梁?!?/p>
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定義是:“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摹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動作來表達,而不是采用敘述法;借引起憐憫與恐懼來使這種情感得到凈化。”在他看來,悲劇應(yīng)該就主人公的人生經(jīng)歷,坎坷起伏有真實的行動描寫,故事情節(jié)完整,具有邏輯性和不可抗拒的宿命感,有震撼人心,凈化情感的享受。
《梁?!芬詯矍闉榧~帶,將梁山伯與祝英臺兩人的人生行動聯(lián)結(jié)在一起。男女主人公可以在現(xiàn)實中找到原型,是對現(xiàn)實真實的摩仿,故事是一個連貫的整體,有頭有身有尾,從男女雙方相遇寫起,再到相知,然后相許,到最后的愛情絕望和幻滅,起承轉(zhuǎn)合?!读鹤!吠ㄟ^人物的語言來表現(xiàn)行動,觀眾追逐著人物的喜怒哀樂,產(chǎn)生悲憫之情,這是一種美學(xué)上的愉悅感受。
二、《梁?!返那楣?jié)論契合度
在悲劇藝術(shù)的要素中,亞里斯多德最強調(diào)的是情節(jié)?!扒楣?jié)乃悲劇的基礎(chǔ),有似悲劇的靈魂”,情節(jié)是對于行動的摹仿,是悲劇人物的行動表現(xiàn)。悲劇的目的在于情節(jié)的安排,動作的被摹仿,情節(jié)的巧妙和環(huán)環(huán)相扣可以不斷推進人物的行動。
朱光潛在《西方美學(xué)史》中提到,亞里斯多德眼中完美悲劇的情節(jié)不應(yīng)是直接簡單的,讀者可以預(yù)知結(jié)局的,而是迂回曲折的,是人力無法去改變?nèi)タ购獾那楣?jié)?!读鹤!饭适虑楣?jié)豐富有張力,可以濃縮為七個主要情節(jié)“草橋結(jié)拜”,“同窗三載”,“長亭惜別”,“被逼出嫁”,“樓臺相會”,“心死投墳”和“化蝶翩飛”。在明媚春光里,梁山伯與祝英臺相識,兩人志趣相投,結(jié)為兄弟。在觀眾認為他們可以執(zhí)子之手,共同偕老的時候, 故事發(fā)生了轉(zhuǎn)折:梁山伯求親被拒, 心灰意冷,抑郁而終。祝英臺被逼他嫁,投墳殉情,雙雙化蝶,相依謝幕。
《梁?!吩谝欢ㄒ饬x上說是符合亞里斯多德提出的雙重情節(jié)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好人由福轉(zhuǎn)向禍,主人公因祝家的傳統(tǒng)的門第之見而離世,引起觀眾的悲憫之心,滿足道德上的,最后創(chuàng)作者又對梁祝的禍事做出了一定的補償,讓他們化為蝴蝶,死后可以相守,由禍又轉(zhuǎn)向福。但是亞里斯多德認為“圓滿收場”是一種“弱點”,因此這種雙重情節(jié)并不符合亞里斯多德對悲劇的定義,不符合他所贊同的藝術(shù)標準。
三、《梁?!返男愿裾撈鹾隙?/p>
“性格”,在亞里斯多德的悲劇六要素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性格是悲劇的身體骨骼,“劇中人物的品質(zhì)是由他們的‘性格’決定的”。人物的性格決定了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和追求。他們的抉擇與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直接的因果關(guān)系。
亞里斯多德認為悲劇人物的性格特點是:
第一,性格必須善良,這樣觀眾看到其不幸遭遇時,才會產(chǎn)生悲憫之心。在《梁?!防?,男女主人公都是品行端正的人。祝英臺雖出生名門望族,但卻不熱衷炫耀自己的金錢和特權(quán),沒有門第之見。她對馬文才的仗勢欺人之舉極為厭惡,卻很欣賞梁山伯的仗義和正直。梁山伯同樣是個真誠善良的人,在祝英臺受到嘲笑時,挺身而出,在生活上也是處處照顧結(jié)義“弟弟”。他好學(xué)上進,有責任感,希望考取功名為百姓謀福利。綜上,兩個主角都符合悲劇性格的善良這一點。
第二,性格必須合適,人物的性格必須與人物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相符合,和劇本情節(jié)發(fā)展邏輯相符合,想要表達的主題相符合。對于《梁祝》故事發(fā)生的時代背景,眾說紛紜,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當時中國傳統(tǒng)的封建思想等級觀念已然根深蒂固。祝家是名門望族,祝英臺屬于社會上流,因此她有驕傲任性的一面,也正因為出身這樣的家庭,她向往自由,想要擺脫諸多束縛。梁山伯少年喪父,家境貧寒,屬于知識分子中弱勢群體的一員,他想要揚名立萬,就只有通過科考,謀取一官半職。對自由生活的追求和為了滿足生存需求,他們有了交集,才有了后面的故事。兩人的性格適合這一點也成立。
第三,性格必須與一般人相似,人物要不超脫凡人,這樣才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梁山伯和祝英臺有生活原型,是真實可感的形象,他們性格上存在弱點,不是盡善盡美的,如梁山伯有幾分懦弱,祝英臺有幾分任性。同時,他們的經(jīng)歷大體上也是觀眾群體可以切身體驗的,觀眾可以理解他們的感情,隨著故事情節(jié)的起伏而心起波瀾。因此,人物性格也滿足第三點。
第四,性格必須一致。人物的性格不應(yīng)反復(fù)無常,前后一致。縱觀《梁?!罚荷讲妥S⑴_的性格是前后一致的。從祝英臺首次亮相就可以看出,她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對于封建的家族尊卑很反感。她女扮男裝,出門求學(xué),來到碧落書院,這在當時是離經(jīng)叛道的。在學(xué)習(xí)時,她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因觀點與老師不同而受到責罰。但是,她始終保持著這種獨特的性格,以致結(jié)局,她用死來反抗當時的社會等級制度。梁山伯這個人物也是首尾相符的,他追求學(xué)問,好學(xué)上進,最終成為了縣令。他一直待人真誠正直,因此收獲了祝英臺的愛情。由于性格懦弱,求而不得,最后才會抑郁而終,用死向等級門第妥協(xié)屈服了。
《梁?!分械谋瘎∪宋锏奶攸c與亞里斯多德對于悲劇人物的要求是一致的,在性格論這點上與亞里斯多德的悲劇學(xué)說是又一定的契合度的。
四、《梁?!返墓τ谜摚簝艋楦?/p>
《詩學(xué)》第六章談到悲劇的作用“激起哀憐和恐懼,從而導(dǎo)致這些情緒的凈化”。而悲劇的這種凈化作用可以讓觀眾“感到一種舒暢的松弛”,得到一種“無害的”。這種美的享受不僅有利于觀眾的心理健康,對于社會也有一定的益處。
《梁?!分械钠嗝缾矍?,令人回味無窮。因所屬的社會階層的差異,梁山伯上門求親,直接被拒。為了堅持自己的愛情,他遭到梁家人的毒打?;丶抑?,臥病在床,最終遺憾而終。祝英臺為求學(xué),不惜女扮男裝,為了愛情公然反抗自己的父母,最后以投墳這種決絕的方式離開人世。在封建禮教的大背景下,這種愛情是不被接受的,正是他們的這種反叛而不能得宿命激起觀眾的哀憐,收獲一種悲劇的,情感得到凈化和陶冶,與此同時反思社會制度的不合理,為改變制度而開始尋求出路。
五、總結(jié)
亞里斯多德的悲劇學(xué)說雖創(chuàng)建于古希臘時期,但該學(xué)說對其后的中西方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有著指導(dǎo)和借鑒的積極意義?!读荷讲妥S⑴_》的創(chuàng)作原則與亞里斯多德的悲劇理論在性格論有異曲同工之處。但《梁?!芬曰男问綕M足了觀眾道德上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理想,沒有成就最悲慘的結(jié)局,不能成為亞里斯多德認可的如歐里庇得斯“最富悲劇性的詩人”筆下的完美悲劇。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1997
[2]朱光潛.《西方美學(xué)史》.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63
[關(guān)鍵詞]苔絲 完美 自我價值 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是托馬斯•哈代“威塞克斯文叢”中最經(jīng)典的作品。哈代于1840年生于英國南部的多賽特郡,在哈代的筆下,家鄉(xiāng)多賽特郡正是他多部經(jīng)典作品的背景。哈代見證了19世紀后期工業(yè)資本主義帶來的小農(nóng)的破產(chǎn)和他們一切徒勞的掙扎與無望。他筆下的眾多人物的命運往往受某種無法控制的力量所支配,加以作品中充滿大量的巧合現(xiàn)象,從而造成種種悲劇。
《德伯家的苔絲》寫于l891年,被視為哈代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巔峰之作。小說的副標題是“純潔的女人”,描寫的是一位美麗,純潔,勤勞的農(nóng)村少女短促一生的愛情悲劇。本文主要以女性形象的光芒與殘缺來分析書中被理想化了的主人公的形象。
一、女性形象的光輝
《德伯家的苔絲》里的女主人公苔絲是被哈想化了的現(xiàn)代女性。在哈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yōu)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zhì)樸、仁愛和容忍。
她具有女性身上最可貴的純潔,絲毫不為亞力克的財富權(quán)威所打動,為了愛的人安琪,勇于坦白所有,盡管他知道那次坦白可能會終結(jié)她所有的幸福,但是她的純潔戰(zhàn)勝了內(nèi)心的掙扎。她沒有借助婚姻來實現(xiàn)追求虛榮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亞力克•德伯那兒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目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工作來解決家庭的困難。她一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就堅決離開了亞力克•德伯。她敢于自我犧牲,為了家人擺脫窮困,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了自己的愛人,敢于同邪惡勢力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她有著女性難能可貴的包容心胸,她可以包容安琪不堪的往事,包容安琪拋棄自己,給自己造成又一次的悲劇,她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著他。她從未責怪安琪拋棄自己帶來的不幸,而是把責任歸于自己。她一直對丈夫抱著希望,即使是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她還是寫信給自己愛的人,祈求他的原諒。當亞力克詆毀安琪的時候,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殺了亞力克。她包容了她愛的人給她帶來的一切苦難,盡管這最后也帶來了她短暫生命的完結(jié)。
她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愛的信任。她本不愿意追逐虛榮浮華,但是為了解決家人的貧困,她依然前往亞力克家,開始了她人生的悲劇。新婚之夜,當她對安琪坦白后,安琪殘忍地拋棄了她,為了面子,甚至要求苔絲不要去找他,而苔絲處于對安琪的責任感,遵守了他們之間的諾言。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當安機問伊茲,那個曾經(jīng)愛他的姑娘,能否像苔絲那樣愛他時,伊茲幾乎脫口而出,她不能,因為苔絲的愛是無法比的,她可以為他而死的。在別人眼里,都能看出苔絲,如此厚重的愛。可見這愛的程度了。即使在她最艱難的時候,她也只是寫信給安琪祈求他的原諒,盼望他回來。她一直都相信安琪對她的愛,即使是在被拋棄之后,她仍然相信丈夫是愛她的。在她面臨第二次深陷亞力克的魔掌的時候,她仍把希望寄托在她愛的人身上。最后,出于對安琪的愛,她甚至舉起利刃,刺向了那個造成她一生悲劇的人。盡管,她最后與安琪只度過了短暫幾天的逃亡生活。但是,她是幸福的,因為她終于還是跟愛的人在一起了。
二、女性形象的缺陷
在哈下,苔絲被描繪成一個幾近完美的個體:溫柔善良、美麗純潔、質(zhì)樸聰穎,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但與此同時,苔絲的性格中也包含了女性價值認同的缺失,從另一個角度又被塑造成了一個找不到獨立自我,只為他人而活,在社會邊緣掙扎的女性。苔絲一直成長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這種社會習(xí)俗和意識無疑會在她白璧無瑕的心里沉積。主流社會所宣揚的女性應(yīng)有的自我犧牲精神,促使她為了家庭出外工作以致踏人人生的“陷阱”,天真無邪的她在復(fù)雜的社會洗禮中先是失去了貞節(jié),進而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淵,最終釀成了一生的悲劇。
自我價值認同的缺乏最突出表現(xiàn)在苔絲對愛情的態(tài)度上。苔絲第一次遇見安琪時,就被他與眾不同的神情吸引了。聽他彈琴的時候,苔絲意識不到時間也意識不到空間,她崇拜他,視他為天使,為他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在這樣熾烈的愛情面前,我們不再能看到一個有自主性的苔絲,相反,只看見了一個愛的奴隸,在痛苦等待中消耗著自我。苔絲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安琪愛情的基礎(chǔ)上。新婚的當晚,苔絲述說了使自己失去貞節(jié)的過去,但沒有得到安琪的寬恕,在這種愛情的魔障面前,苔絲迷失了本真。找不到自我的價值和地位,又何來兩性的互相尊重和平等?
當安琪晚上夢游時用床單把苔絲包了起來,并像對一個死者的尸體那樣,恭恭敬敬的把她從床上舉了起來,并把她放進一個石棺里。她本來可以喚醒安琪,避免這一悲劇的,但是她卻認為所有都是她自己的錯,是她自己應(yīng)得到的懲罰。即使在被安琪拋棄后,苔絲依然堅信是自己的過錯使得丈夫離開了她,并深深地自責,祈求他的原諒。最后,當安琪回來的時候,她也只是低聲的說“太遲了,太遲了”,最后,甚至為亞力克對安琪的詆毀,使自己變成了殺人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此看來,在愛情面前,苔絲像一個丟失了自己靈魂的傀儡。絲毫沒有理智保護自己,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只是不顧一切的為別人而活,又為別人而死。
三、總結(jié)
從正的方面來說,苔絲是一個具有完美女性品質(zhì)的形象,她的純潔,勇敢,她的堅韌深深打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作者和讀者都為這個擁有完美女性形象的主人公的悲劇感到遺憾和同情。但是,在那個資本主義侵蝕社會公正的時代,她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少,對自我價值認同的缺失,又恰恰加劇了她一生悲劇的發(fā)生。所以說,并不全是時代的黑暗造成了苔絲的不幸,也不是像作者所闡述的那樣,苔絲的悲劇僅僅源于宿命,命運注定了她的不幸,無法逃脫。而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心理的不健全,對自我意識的缺失,最終成了她悲劇人生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哈代著,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 [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
《德伯家的苔絲》寫于l891年,被視為哈代現(xiàn)實主義作品的巔峰之作。小說的副標題是“純潔的女人”,描寫的是一位美麗,純潔,勤勞的農(nóng)村少女短促一生的愛情悲劇。本文主要以女性形象的光芒與殘缺來分析書中被理想化了的主人公的形象。
一、女性形象的光輝
《德伯家的苔絲》里的女主人公苔絲是被哈想化了的現(xiàn)代女性。在哈想世界中,苔絲是美的象征和愛的化身,代表著威塞克斯人的一切優(yōu)秀的方面:美麗、純潔、善良、質(zhì)樸、仁愛和容忍。
她具有女性身上最可貴的純潔,絲毫不為亞力克的財富權(quán)威所打動,為了愛的人安琪,勇于坦白所有,盡管他知道那次坦白可能會終結(jié)她所有的幸福,但是她的純潔戰(zhàn)勝了內(nèi)心的掙扎。她沒有借助婚姻來實現(xiàn)追求虛榮的愿望,而是立足于自尊去追求自由。在她到冒牌本家亞力克?德伯那兒尋求幫助的時候,她的目的是想通過自己的工作來解決家庭的困難。她一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就堅決離開了亞力克?德伯。她敢于自我犧牲,為了家人擺脫窮困,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為了自己的愛人,敢于同邪惡勢力反抗,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她有著女性難能可貴的包容心胸,她可以包容安琪不堪的往事,包容安琪拋棄自己,給自己造成又一次的悲劇,她還是一如既往的愛著他。她從未責怪安琪拋棄自己帶來的不幸,而是把責任歸于自己。她一直對丈夫抱著希望,即使是在她最困難的時候,她還是寫信給自己愛的人,祈求他的原諒。當亞力克詆毀安琪的時候,她再也無法控制自己內(nèi)心的情感,殺了亞力克。她包容了她愛的人給她帶來的一切苦難,盡管這最后也帶來了她短暫生命的完結(jié)。
她具備高度的責任感和對愛的信任。她本不愿意追逐虛榮浮華,但是為了解決家人的貧困,她依然前往亞力克家,開始了她人生的悲劇。新婚之夜,當她對安琪坦白后,安琪殘忍地拋棄了她,為了面子,甚至要求苔絲不要去找他,而苔絲處于對安琪的責任感,遵守了他們之間的諾言。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當安機問伊茲,那個曾經(jīng)愛他的姑娘,能否像苔絲那樣愛他時,伊茲幾乎脫口而出,她不能,因為苔絲的愛是無法比的,她可以為他而死的。在別人眼里,都能看出苔絲,如此厚重的愛??梢娺@愛的程度了。即使在她最艱難的時候,她也只是寫信給安琪祈求他的原諒,盼望他回來。她一直都相信安琪對她的愛,即使是在被拋棄之后,她仍然相信丈夫是愛她的。在她面臨第二次深陷亞力克的魔掌的時候,她仍把希望寄托在她愛的人身上。最后,出于對安琪的愛,她甚至舉起利刃,刺向了那個造成她一生悲劇的人。盡管,她最后與安琪只度過了短暫幾天的逃亡生活。但是,她是幸福的,因為她終于還是跟愛的人在一起了。
二、女性形象的缺陷
在哈下,苔絲被描繪成一個幾近完美的個體:溫柔善良、美麗純潔、質(zhì)樸聰穎,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女性。但與此同時,苔絲的性格中也包含了女性價值認同的缺失,從另一個角度又被塑造成了一個找不到獨立自我,只為他人而活,在社會邊緣掙扎的女性。苔絲一直成長在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這種社會習(xí)俗和意識無疑會在她白璧無瑕的心里沉積。主流社會所宣揚的女性應(yīng)有的自我犧牲精神,促使她為了家庭出外工作以致踏人人生的“陷阱”,天真無邪的她在復(fù)雜的社會洗禮中先是失去了貞節(jié),進而一步步走向痛苦的深淵,最終釀成了一生的悲劇。
自我價值認同的缺乏最突出表現(xiàn)在苔絲對愛情的態(tài)度上。苔絲第一次遇見安琪時,就被他與眾不同的神情吸引了。聽他彈琴的時候,苔絲意識不到時間也意識不到空間,她崇拜他,視他為天使,為他情愿付出自己的生命。在這樣熾烈的愛情面前,我們不再能看到一個有自主性的苔絲,相反,只看見了一個愛的奴隸,在痛苦等待中消耗著自我。苔絲把自己的生活全部建立在安琪愛情的基礎(chǔ)上。新婚的當晚,苔絲述說了使自己失去貞節(jié)的過去,但沒有得到安琪的寬恕,在這種愛情的魔障面前,苔絲迷失了本真。找不到自我的價值和地位,又何來兩性的互相尊重和平等?
當安琪晚上夢游時用床單把苔絲包了起來,并像對一個死者的尸體那樣,恭恭敬敬的把她從床上舉了起來,并把她放進一個石棺里。她本來可以喚醒安琪,避免這一悲劇的,但是她卻認為所有都是她自己的錯,是她自己應(yīng)得到的懲罰。即使在被安琪拋棄后,苔絲依然堅信是自己的過錯使得丈夫離開了她,并深深地自責,祈求他的原諒。最后,當安琪回來的時候,她也只是低聲的說“太遲了,太遲了”,最后,甚至為亞力克對安琪的詆毀,使自己變成了殺人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如此看來,在愛情面前,苔絲像一個丟失了自己靈魂的傀儡。絲毫沒有理智保護自己,爭取自己的權(quán)利,只是不顧一切的為別人而活,又為別人而死。
三、總結(jié)
從正的方面來說,苔絲是一個具有完美女性品質(zhì)的形象,她的純潔,勇敢,她的堅韌深深打動每一個讀者的心靈。作者和讀者都為這個擁有完美女性形象的主人公的悲劇感到遺憾和同情。但是,在那個資本主義侵蝕社會公正的時代,她身上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對自我保護意識的缺少,對自我價值認同的缺失,又恰恰加劇了她一生悲劇的發(fā)生。所以說,并不全是時代的黑暗造成了苔絲的不幸,也不是像作者所闡述的那樣,苔絲的悲劇僅僅源于宿命,命運注定了她的不幸,無法逃脫。而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女性心理的不健全,對自我意識的缺失,最終成了她悲劇人生的助推器。
參考文獻:
[1]哈代著,張谷若譯.德伯家的苔絲 [M].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3.
關(guān)鍵詞:德伯家的苔絲 原型意像 圣經(jīng)
《德伯家的苔絲》是英國小說家托馬斯?哈代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盡管這本小說已經(jīng)離它首次出版有120多年,但是其細膩的人物刻畫以及悲劇性的故事情節(jié)仍然吸引著一代一代的讀者,成為文學(xué)史上光輝閃耀的瑰寶,極具可讀性和欣賞性。這本小說的主人公為一位單純善良的鄉(xiāng)村姑娘苔絲,她出生在一個貧窮的農(nóng)村家庭。由于父親無意中發(fā)現(xiàn)了自己家族可能是某個貴族的后裔,于是有了“攀親”的念頭,接著又有了苔絲和艾力克的相識,以及被后者而失去的悲劇。苔絲在毅然離開艾力克后,和牧師的兒子安吉爾相愛,她本著一顆真誠的心在新婚之前向自己的愛人坦白自己不堪的過去,可是并沒有得到對方的諒解,反而遭到對方無情的遺棄。之后安吉爾在離開苔絲獨處異國一段時間后,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并決定返回英國,卻發(fā)現(xiàn)苔絲由于家庭的窘境再次和艾力克一起。苔絲知道自己愛人的歸來后,想到艾力克帶給自己的種種磨難和痛苦,義無反顧的親手殺死了艾力克,并回到了安吉爾的身邊,兩人開始了逃亡的生活,不過苔絲最后還是被抓住了,并處以了死刑。
在之前對《德伯家的苔絲》這部小說的解讀中,人們從多個角度都對其進行過分析,其中一個主要的角度是從社會背景對其進行評論。在本文中我將從一個比較新穎的角度來重讀苔絲,即用原型批評的理論來看待小說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在榮格的精神分析學(xué)中的“集體無意識”論中提到了原型批評。他認為原型就是人類長期的心里沉淀中未被直接感知到的集體無意識的顯現(xiàn),它是一種悠久的歷史沉淀下來的結(jié)果,具有持久魅力與廣泛影響并能傳達出人們的內(nèi)在要求、渴望和意愿的一種精神或情緒,這種精神或情緒必須存在于一個象征體,如神話、傳說、自然現(xiàn)象以至于某一種物體。
一.小說中人物的原型解讀
哈代雖然是個無神論者,但是由于他所處的時代,他還是深深的受到了傳統(tǒng)觀念以及基督教文化,特別是《圣經(jīng)》的影響,他對《圣經(jīng)》是十分熟悉和了解的,因此《圣經(jīng)》中原型人物的影響能在《德伯家的苔絲》這部作品中找到清晰的痕跡。
1.夏娃
在《圣經(jīng)》中,夏娃是上帝用亞當?shù)囊桓吖窃斐龅娜祟愂甲嬷?,本來和亞當在伊甸園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上帝告訴他們可以吃任何的果子,只是有一種果子不能吃。然而她在魔鬼的引誘下偷食了禁果,進而遭到上帝的懲罰被趕出了伊甸園。苔絲的處境和伊甸園的夏娃有著很多相似之處。苔絲在面對紈绔子弟艾力克的各種引誘時,盡管經(jīng)歷了剛開始時的抵觸和防備,但是最終還是無法抗拒,導(dǎo)致了被艾力克的悲劇,犯下了為當時社會所不恥的罪惡,這和夏娃偷食禁果何其相似。苔絲后來遇到了自己的真愛安吉爾,但是卻遭到愛人的離棄。后來安吉爾回到英國,但是由于艾力克的原因,苔絲選擇了殺死艾力克,最終導(dǎo)致了面臨死刑的懲罰。這點又和夏娃偷食禁果被趕出伊甸園遭到懲罰可以說是一一對應(yīng)的。作為一個基督徒,苔絲從失去貞潔那一刻起,就像夏娃一樣犯罪了,在背負這一罪名的前提下,她也像夏娃一樣遭到了懲罰,只不過懲罰她的是社會的刑罰和安吉爾的不理解,苔絲儼然成為夏娃的翻版。
2.約伯
約伯是《圣經(jīng)》中一個人物。他作為上帝的仆人,篤信上帝,遠離罪惡,上帝為了考驗約伯對自己的忠誠,于是把各種災(zāi)難降臨在約伯的身上,讓他欲死不能,但是他卻選擇承受種種痛苦,相信痛苦過后一定有所收獲,從來沒有失去對上帝的信仰,成為上帝信徒的千古典范。至于小說中的苔絲,我們能夠輕易地發(fā)現(xiàn)她就是約伯的翻版,只不過苔絲的“上帝”變成了她的愛人安吉爾。苔絲對安吉爾的篤信接近癡迷,幾乎變成了敬畏,她在安吉爾面前幾乎失去了自己。為了表示自己對安吉爾的忠誠,她不顧一切地決意向自己的愛人坦露自己不光彩的過去,即使可能失去愛人,她也義無反顧地這樣做,可見她的這種篤信是如此之深,只是最終沒有得到愛人的諒解,并且導(dǎo)致了愛人的遺棄。即使是遭到了這樣不公平的待遇,當愛人從國外回來想要和她再續(xù)前緣,她便毅然決然地殺死了艾力克,絲毫沒有考慮這樣做給自己帶來的可怕后果。即使最后面臨死亡的懲罰,苔絲也從內(nèi)心里感到是快樂的。從苔絲對待這種種痛苦境遇的態(tài)度中,我們可以看出她對安吉爾的忠心是如此深沉,面對各種考驗都從不退縮,這一點和約伯對待上帝的虔誠是如此的相似。
3.天使
天使的形象在《圣經(jīng)》中具有兩重性,有時是美好的代表有時也是破壞性的化身,這種兩重性使得天使成為一個十分復(fù)雜的形象。通常人們熟悉的是天使美好的一面,他是上帝的使者,善良,友好,樂于助人,為人類解除痛苦并守護人類,是好運的化身,是受到人們喜愛的對象。小說中的安吉爾有著和天使一樣的名字,他在很多時候就真像美好的天使一樣為苔絲帶來快樂和幸福。當苔絲經(jīng)歷了之前的許多不幸之后,遇到安吉爾并與之相知,相愛,此時的安吉爾就如同善良的天使一樣給苔絲黑暗的生活帶來了光明,點燃了希望。安吉爾以這種形象出現(xiàn)的時候毫無疑問是天使正面形象的體現(xiàn)。但是,天使的形象在《圣經(jīng)》中還有破壞性一面的描寫?!妒ソ?jīng)》中有天使毀滅所多瑪城和施以瘟疫的記載。在小說中,安吉爾在聽了苔絲的坦白后,不僅對苔絲悲慘的過去不能給以同情和慰藉,反而對苔絲的態(tài)度瞬間發(fā)生急劇的變化,由之前的百般愛慕變成了無情的拋棄,也正是由于他的冷酷行為導(dǎo)致了苔絲悲慘命運的延續(xù)。他的行為使得苔絲在精神上徹底被打垮,是使苔絲做出之后各種無奈選擇的直接原因。這是天使破壞性存在于安吉爾身上的鮮明寫照。
4.魔鬼
魔鬼在《圣經(jīng)》中則不像天使,他從來都是以負面的,邪惡的形象出現(xiàn)。《圣經(jīng)》中講到,魔鬼有一天鉆進了蛇的身體,引誘夏娃吃下了禁果,導(dǎo)致夏娃犯下了難以原諒的罪惡,它的這種行為是被人們所不恥和憎惡的,另外作為魔鬼化身的蛇一般也是被人們看成是惡毒,狡詐的動物,這樣把魔鬼和蛇合二為一也說明了《圣經(jīng)》中魔鬼形象的消極性。小說中的艾力克就是這樣一個魔鬼的化身。從他出場時被描述成一個紈绔子弟,到之后對苔絲的各種糾纏騷擾,直到對苔絲犯下無法寬恕的罪惡,他一直都是作為一個讓人厭惡的形象出現(xiàn)的。即使有過一段基督教狂熱布道者的形象出現(xiàn)過,那也只是一種暫時的偽裝,因為重遇苔絲后,他內(nèi)心的丑惡還是原形畢露,立刻顯現(xiàn),想要永久占有苔絲的欲望再次在他的內(nèi)心點燃,偽裝的對基督教的狂熱一下子被他拋到九霄云外,最終還是讓苔絲再次回到他的身邊,并且導(dǎo)致了苔絲最終的悲劇??梢哉f苔絲的種種悲劇的始作俑者毫無疑問就是艾力克。他正如《圣經(jīng)》中鉆入蛇身體的魔鬼一樣誘惑著,糾纏著苔絲,同時導(dǎo)致苔絲無盡的災(zāi)難和悲慘的命運??梢哉f艾力克在小說中就是魔鬼完美的代名詞,從他的身上看到的只有惡,根本看不到太多善的閃光點。
在《德伯家的苔絲》中,對《圣經(jīng)》非常熟悉的哈代當然還借用了很多其他的原型意像,這里只是從中挑選幾個最有代表性的進行分析。從這幾個原型人物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哈代借用的人物形象都或多或少帶有悲劇色彩。哈代通過借用這些悲劇色彩的原型來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使得小說的悲劇氛圍更顯突出,也使得小說中主人公苔絲悲慘命運的形成有了更深層次的文化依托,使得整個故事更有文化內(nèi)涵和底蘊,也使得小說更有味道和可讀性。
二.結(jié)論
《德伯家的苔絲》可以說是哈代最為人熟知的作品,通過巧妙地運用《圣經(jīng)》中的原型人物,生動的描繪了維多利亞時期社會中的一些人物代表,通過運用夏娃和約伯來描繪苔絲的可悲,運用天使來刻畫安吉爾的雙重性,運用魔鬼來塑造艾力克的邪惡,生動的敘述了苔絲悲慘的一生,同時也真實地還原了十九世紀后期英國農(nóng)民在受到工業(yè)革命巨大沖擊下的不堪生活處境。這種不堪的生活處境主要通過發(fā)生在苔絲,安吉爾,艾力克三者之間的故事得到清晰的呈現(xiàn)。哈代這種通過靈活運用原型意像,把《圣經(jīng)》中的相關(guān)人物作為其寫作藍本的嫻熟創(chuàng)作手段十分令人稱贊。他個人極高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增加了整部小說的魅力,因此使得這部小說成為備受推崇的傳世之作。
參考文獻
[1]托馬斯?哈代.德伯家的苔絲[M].張谷若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87.
[2]朱剛.二十世紀西方文藝批評理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5.
[3]陸維玲.《德伯家的苔絲》―圣經(jīng)應(yīng)用的典范[J]合肥工業(yè)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7,(2).
[4]栗原帥曉,杜艷.苔絲的原罪[J]牡丹江大學(xué)學(xué)報2013,(4).
[5]肖麗,徐文艷.《德伯家的苔絲》中的原型分析[J]電影文學(xué)2009,(20).
[6]高迎春.《德伯家的苔絲》中苔絲的原型人物解讀[J]長春師范學(xué)院學(xué)報(人文社會科學(xué)版).2013,(5).
【關(guān)鍵詞】苔絲 悲劇命運 因素
【Abstract】Thomas Hardy,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s of English critical realism in the 19th century, described us a tragic life about Tess, a beautiful and kind girl,in his novel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Tess’s tragic life lies in the causes of herself, Angel, Alec, ethics, the religion and so on.This article will mainly analysize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s tragic life, whichwill help us to know about capitalistic society correctly.
【Key words】Tess tragic destiny causes
ⅠIntroduction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 one of Thomas Hardy’s most famous novels, describes us the tragic destiny about Tess, a beautiful and kind girl. The whole story is filled with a feeling of dismal forboding and doom. Fateful circumstances and tragic coincidences abound in the book; However, these do not eclipse the chief message of the truthful portrayal of the tragic lot of a poor country girl ruined by the bourgeois society, which is responsible for the miseries and sufferings of nobody whom Hardy described in his books.
ⅡAnalysis of the Social Causes of Tess’s Tragic life
a. The affection of social revolutions
Tess was born in 1880s when the farmer class had broken up and developed into the final tragic stage. With the expansion of capitalistic farming, the old free farmer class gradually withdrew from the history stage. In the end, those social revolutions brought bankrupt and poverty to farmers. Though Tess was hardworking, clever, kind, and beautiful, she just was a farmer who was in the lowest status in the society. It was natural to encounter all kinds of oppression and torment from the capitalistic society; therefore, Tess’s destiny doomed to be tragic.
b. The osmosis of the feudal pedigree views
The osmosis of the feudal pedigree views also caused Tess’s tragedy. Despite industrial revolution permeated capitalistic value opinion to all the corners of the society, the old feudal pedigree views still existed. when Tess’s father was told he w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ncient family of the d’Urberville who derived their descent from sir Pegan d’Urberville, he was very excited. He drank so much to congratulate for it that he couldn’t drive the carriage normally. Tess had to drive it instead of her father and finally lost their horse which her family mainly depended upon. They became poorer. Her parents told her that they had a rich relation Mrs d’Urberville living on the outskirts of The Chase and persuaded her to go there to ask for some help. Finally, Tess had to work in the d’Urbervilles to live and suffered from all kinds of pain there. In the period of conversion of new and old mind, Tess’s destiny doomed to be tragic.
c. The tease of the reserved moral values
Tess was the victim of the reserved moral values. According to the reserved moral, once a woman lost her virtue, she was considered to be impure and unloyal, that is to say, if a woman lost her virtue, she had to marry the man. In the English capitalistic society with traditional custom, man could do everything to woman; however, if woman lost her virtue, she would be condemned by the whole society. It was the very traditional custom that made Tess suffer from all the kinds of pain after she was raped by Alec.
d. The persecutions of the capitalistic laws and religion
The persecutions of the capitalistic laws and religion also were very important causes that led to Tess’s tragedy. Laws should have been used to maintain justice, but in the capitalistic society, laws often were used to maintain capitalists’ interests, squeeze working people and serve for the rich. Therefore, when Alec hurt Tess, Alec did not get any punishment under the protection of capitalistic laws.The hypocritical capitalistic laws forced Tess to go to despair step by step; at last she turned to be victim in capitalistic social altar.
The osmosis of religious mind brought a lot of spiritual pressure to Tess and hadTess trapped in tragedy in spirit step by step. When she saw someone writing quotation of Bible, she often felt fearful and sinful of her impurity. Hypocritical religious mind often made her self-torment and lack self-confidence.
ⅢConclusion
Thomas Hardy left people a lot to think about Tess’s tragedy. The causes that led to Tess’s tragedy were multiple and Tess’s ruin was evitable and unavoidable in the capitalistic society. Tess's tragedy awoke indefinite sympathy of readers. Tess, a pure woman, will live in the people’s heart for ever.
【參考文獻】
讀《茶花女》感受她風(fēng)塵中的高潔
當我合上這本書時,才發(fā)現(xiàn)早已淚痕滿面,眼前總是那個揮之不去的影子,是她時而虛假、時而天真、時而無奈、時而悲痛的笑容。小仲馬用那飽含辛酸的筆觸創(chuàng)造了這個婀娜輕靈的形象。面對鐘愛的茶花,她心存一份寧靜,將人世之仇化為心靈之痛帶向遙遠的天國。茶花女,這個充滿悲劇色彩的人物,因為一次失足承載了千古長恨,因為自己的不幸遭遇付出了如此慘重的代價。為何社會之博大卻容不下一個純真女子?為何一個美麗的生命卻如此悄然消逝?這是茶花女留給我們的思索。文明的社會應(yīng)是懲惡揚善、慈悲為懷的,更是珍視美麗、恪守高潔的,然而道德的論喪與虛偽使社會文明扭曲,茶花女正是那個陰暗社會的祭品。巴黎——集世界之美麗于一身的城市,但是歷史不會忘記這片美麗中曾有的殘缺記憶,一個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女子空對茶花啜泣,留下“落花人獨立,微雨雁雙飛”的凄冷讓世人潸然淚下。
讀《苔絲》感嘆她少女夢的破滅
同許多少女一樣,苔絲對愛情與幸福曾經(jīng)有著美好的幻想與渴望,然而在那樣的社會里,失身后的她已注定被幸福拒之門外,不得不與自己的仇人結(jié)為夫妻。最終,她無奈而悲愴地在刑場上結(jié)束自己年僅25歲的生命。置身于書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苔絲在電閃雷鳴中的絕世悲愴,能夠真切地體會到那份煎熬與等待。跳出局外,我們又不禁為之拘一把辛酸之淚。從一個純情少女到一個死囚犯,苔絲的人生幾多坎坷、幾多曲折、幾多痛苦、幾多凄涼。懷著美好的憧憬,她走向社會;懷著無奈的絕望,她走向死亡。是冷面無情的社會扼殺了她如詩的夢想,如花的生命;是世態(tài)炎涼與人情刻薄冷卻了她如火的激情,如荼的渴望。面對春日中的肅殺,面對陽光下的罪惡,她一個弱女子,除了妥協(xié)還能作些什么呢?愛與恨的交加、罪與善的矛盾、美與丑的抉擇、心與淚的錘打,苔絲的悲劇就這樣被人們銘記。是呀,一個多么溫柔美麗善良的女子卻在社會的一步步逼迫下,成為了一個雙手染滿鮮血的罪犯,落差之大令人扼腕嘆息。
讀《紅樓夢》感悟冷月下的花魂
是誰,在春色滿園之時悲吟“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是誰,在秋雨纏綿之時哀嘆“已覺秋窗秋不盡,哪堪風(fēng)雨助凄涼”?又是誰,撫今追昔,嘆惋“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是她,那個鐘天地之靈秀的林黛玉。瀟湘館飄來的絲絲琴聲,秋爽齋飛出的串串詩句,無不顯示出她超凡的詩情與才華。她無疑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子,她大膽追求愛情,又尖利地批露庸俗與愚昧,她用比刀子還尖刻的語言刺向黑暗的社會,然而在那個時期,她必定為統(tǒng)治階級所不容,于是滿懷悲痛,她孤獨地走了,走得坦然,走得凄冷。有人說:“看一個人的死,就可窺見這個人的一生。”我想,如果說林黛玉的一生是一首千古絕唱,那么她的死可以說是這其中最令人動容的一節(jié)。死不是生命的終結(jié),而是生命的升華。污濁之地怎值得她留戀,陰險之世怎容得她選擇,只有死她才能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才能獲得寧靜,歸于永恒。死使她叛逆的個性得以彰顯,死是她對社會無情而無奈的控訴。
三個同樣靈性的女子,三個同樣凄美的故事,留給世人永恒的牽掛,留給時空綿綿長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