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包身工教學反思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淺俗化;形式化;盲目性;不均衡性;少教多學
從2010年開始,甘肅省進行了高中新課程改革,三年過去了,我校的新課程改革也取得了一些成績。課程改革的最大變化體現(xiàn)在課堂上教師教得少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時間多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有了較大提高,但是新課堂活動中存在的問題卻常常被我們忽視。通過三學年的教學、實踐和反思,筆者發(fā)現(xiàn)新型語文課堂教學活動還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急需我們改進。
一、語文課堂活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探究活動呈淺俗化傾向
語文課堂的探究活動需要學生深入了解課文內(nèi)容,學生只有在精讀文章的基礎上才能進行更高層面的探究活動。但學生受知識積累與生活閱歷的限制,對文本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這就要求教師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設計。可以說,課堂中問題設計的優(yōu)劣決定了一節(jié)課的成敗。因此,教師設置的問題要細致,要緊貼文本,要有操作性和引導性。但是在這幾年的新課程改革中,很少有語文教師能設計出極具啟發(fā)性和藝術性的問題,而表面化、淺層化問題卻層出不窮。教師機械快速地提問,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課堂氣氛看起來非?;钴S,然而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思考能力并沒有得到訓練,探究能力也沒有得到提升。
討論是學生在課堂學習中交流見解、觀點、思想、看法或者為完成特殊學習任務的重要手段。這本來是一種很好的活動方式,但在實際教學中,討論的問題一般由教師設定。由于討論的話題不是學生自己提出來的,所以討論是在被動的情緒中進行的,學生的討論顯得很突然、很機械,這樣的討論缺少認知深度和思維的拓展,很難激活學生的思維。另外,從學生的角度來說,他們只是對活動本身感興趣,真要讓他們在科學課上耐心地傾聽,深入地思考,則有些難度。在我自己的課堂上,很多時候看著學生投入的樣子,我都不忍心打斷學生的活動,常常要等到下課鈴聲響時,學生才有些不舍地停止活動,學生常常沒有足夠的時間交流與深入思考。這樣,學生的活動是“熱鬧”了,可充分的“思維”卻沒了保證,探究成果甚微。
(二)課堂活動目標存在盲目性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實施的方向和預期達到的結果,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語文課堂教學目標的設定是語文教師備課時首先要思考的問題,它關系到課堂教學的高效與否。但在實際操作中,許多語文教師設定的課堂目標往往具有隨意性、盲目性,其主要表現(xiàn)在:一是多頭目標。比如,情感態(tài)度一個、過程方法一個、知識技能一個,幾個目標之間互不相干;二是目標玄虛,大而空。課堂教學目標的設立缺乏系統(tǒng)的觀照,缺乏有序的操作,所設立的課堂目標也就成了動聽的空話。
(三)課堂活動流于形式
在新課程改革的大潮中,教師為了體現(xiàn)新課程改革與以往教學方式的不同,或者只是為了活躍課堂氣氛而設計一些新穎的活動,這些活動對于完成教學目標和提高學生的能力沒有多大效果。例如,一些教師教文言文時,很少涉及比較重要的文學常識、文言現(xiàn)象、句子翻譯等內(nèi)容,卻花費大量時間討論人物形象、寫作特色等較空的方面。更有甚者,討論的話題遠離了學生生活,甚至有些“高深莫測”。如教學《包身工》時,有教師就曾組織學生圍繞“包身工與富士康工人是否具有相似性”的話題進行討論,表面上是探究資本家對工人的嚴酷壓榨和剝削的罪惡,實際上學生的發(fā)言卻與課文毫不相干,可以說是貌合神離。這樣的互動討論名義上是討論,實際上是在浪費時間。
課堂活動流于形式還體現(xiàn)在學生的參與不均衡方面。在語文課堂上,不同學生發(fā)言的機會有很大的差距,口頭表達能力好的學生一堂課回答二、三次問題,特別活躍的學生甚至達到四、五次;而一部分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始終是課堂上的聽眾,是旁觀者,成了課堂活動的邊緣群體,這種只有少數(shù)固定學生參與的課堂活動是走形式,談不上高效。
二、解決課堂活動中問題的措施
(一)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探究能力
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上,教師要始終秉承新課程改革的教育教學理念,注重培養(yǎng)中學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究的能力。問題的設置要注重學生認知的深度和思維的延展性,避免出現(xiàn)淺俗化傾向,以激發(fā)學生的探究熱情。教師還可引導學生在語文閱讀中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質疑,通過自主探究,師生或生生討論得出結論,達成共識。在這個過程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思維碰撞以及相互砥礪,往往能夠產(chǎn)生照本宣科地念標參考答案所不具備的效果,這對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思考質疑的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是大有裨益的。
(二)注重實效,明確課堂目標,不要流于形式
課堂活動,就是為了在活動過程中解決實際問題。教師在設計課堂活動時,絕不能為了活動而進行活動,不能為迎合檢查或公開課而進行作秀式的表演,這不僅影響了教學的質量,而且還會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所以,課堂活動的設計一定要注重實效,教師要設計有效的教學導航,注重語文能力的提高,明確課堂目標,使學生清楚課堂上要解決的重點和難點問題。此外,學習小組要分工明確,任務落實到人,要讓學生在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內(nèi)完成預定的教學內(nèi)容,從而使學生在每一次高效的課堂活動中都能有所收獲。
(三)打破課堂活動的不均衡性,構建自由、和諧、平等的課堂活動平臺
案例一:一位教師在教學《祝?!窌r,談及祥林嫂的死因,讓學生進行討論。有的學生說是祥林嫂自身原因;有的說是魯鎮(zhèn)的人所逼;有的說是孔教所逼;最后,教師總結:同學們說的不無道理,下面我們看看專家是怎么說的,請同學們記下來。
案例二:另一位教師在教學《祝福》時,用了兩課時,第一課時帶領學生理出文章結構,疏理文章主要內(nèi)容,第二課時則主要拋出三個問題讓學生理解文章。(1)體會文章的寫人技巧;(2)鑒賞文章語言表達特點;(3)重點賞析文章中柳媽與祥林嫂的一段對話,領悟文章的深刻內(nèi)涵。
案例一中,教師完全拋開學生的意見而代之以專家的觀點,讓學生自由發(fā)言是假,獨斷是真。從學生的角度看,是完全被動的接受,這種閱讀我們可稱之為順從性閱讀。
案例二是以賞析體會為主的閱讀,教師一般問這篇文章好在哪里,有哪些東西值得我們思考和借鑒,我們可以稱之為欣賞性閱讀。
這兩種閱讀方式是目前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常態(tài),具有普遍性。順從性閱讀完全是一種被動式的,灌輸性的閱讀,它培養(yǎng)的是一種聽話順從性的人格,在新課程理念早已深入人心的今天,這種閱讀方式,其實早就應該拋棄了;欣賞性閱讀讓學生用贊美的眼光去學習名家名篇,這對學生閱讀水平乃至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所起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如果一味地欣賞則喪失了基本的判斷,這其實與新課程所提倡的自主探究精神相悖。時展到今天,新課程進行到現(xiàn)在,都在呼喚著一種批判性閱讀,來作為欣賞性閱讀的有效補充。
二、批判性思維與批判性閱讀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 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 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基于嚴格推斷,富于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
通俗地說,它指善于從實際出發(fā),嚴格根據(jù)客觀標準評定是非,不僅能評價別人的觀點、思想方法和行為,也能嚴格地進行自我檢查和自我評價。批判性思維指的不是挑剔別人的錯誤,也不是指責負面的影響,而是要求讀者以客觀公正的心態(tài)廣泛接受信息,并且對這些信息做出自己的合乎公正的判斷。它的反面是盲目崇拜,主要表現(xiàn)為輕易相信結論,不善于反思、總結經(jīng)驗、提出問題等。從教學的角度來界定,意指學生在課堂教學中,對活動內(nèi)容、形式、結果進行優(yōu)劣、是非評判所表現(xiàn)出來的嚴密的、全面的、有自我反省精神的思維方式。
批判性閱讀是一種對課文作出個人反應、對讀物作出個人判斷的閱讀,不只是描述作品中提出的觀點,還要對它所寫的內(nèi)容做出自己的回應。有時可把不同的作品聯(lián)系起來,指出它們的差別和矛盾,并突出它們?nèi)狈Φ臇|西。傳統(tǒng)閱讀總是習慣于把結論硬性地灌輸給學生,不允許學生有其他個性化理解。事實上,閱讀的意義遠不只如此,它還能激發(fā)人們思考,引導人們關注相關的社會問題,而批判性閱讀就是使學生在閱讀、評價、爭論中一步一步走向成熟,這也是一種自我教育的過程。
在批判性閱讀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及時得到有關教學情況的反饋信息,了解教學的得失,提升教學的質量;另一方面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地學,創(chuàng)造性地學,利于學生形成健康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而這一點,目前不少語文教師做的遠遠不夠,課堂上的閱讀教學也只單純成了教文本和學文本。在教學過程中,對所教的教材既不敢懷疑,也沒有思考,更不會形成批判和質疑,結果是學生為知識所支配,最終壓抑了個性的發(fā)揮,使學生成為盲目服從、缺乏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的單向度的人。
三、批判性閱讀在課堂中的實施策略
(一)為學生提供發(fā)表不同意見的時間和空間
葉瀾教授指出:“我們的課堂教學存在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對學生生命價值的尊重?!遍L期以來,傳統(tǒng)的“封閉式課堂”以教師絕對權威和支配操縱為特征的師生關系,是專制式教育的集中反映,它所造成的學生的消極、被動、盲從等心理,正是培養(yǎng)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大忌,也是“創(chuàng)新”之大忌。要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進行有效的批判性閱讀,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師生關系,要讓學生從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尊重、信任、理解和寬容,要鼓勵學生在課堂上提出不同看法,懷疑書本結論,懷疑教師和同學的觀點,鼓勵學生不拘泥于現(xiàn)成的知識,勇于“異想天開”,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心理自由、安全的課堂氛圍。只有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才能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才敢于作出判斷,質疑問難。教師心中要確立這樣一些觀念:①每個學生在教師的心目中有一定的地位;②不剝奪任何學生的發(fā)言機會;③能耐心聽完每個學生的發(fā)言;④信任學生,尊重學生;⑤能采納學生的正確意見;⑥能引導學生補充、完善自己和他人的不全面的意見;⑦鼓勵學生敢于發(fā)表不同意見,多角度思考問題;⑧允許學生對教師提供建議和批評。
具體來說,要盡量做到以下兩點:
1.努力做到四個“多”
多讓學生有反饋、評價的機會;多讓學生擁有表揚的機會;多讓學生有質疑問難的機會;多創(chuàng)設相互學習的機會。這四個“多”奠定了學生敢于批判的心理基礎。
2.消除心理障礙
雖說批判對學生個性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但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接受學生的批判,可能還有一定的顧慮,尤其是在公開觀摩課上,學生的批判常常會令教師憂心忡忡,擔心一時下不了臺階。因而,教師須有一定勇氣。
(二)增強學生質疑精神
懷疑是批判性思維的起點,要加強這種思維的訓練,教師首先應該明確并積極引導學生認識懷疑在學習中的地位,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懷疑精神。著名特級教師李鎮(zhèn)西曾這么說,語文課應該“讓學生大膽地沖破迷信權威的思想牢籠,沖破盲從書本的思想牢籠,沖破膜拜師長的思想牢籠,沖破固執(zhí)己見的思想牢籠!總之,讓學生通過語文學習不但提高語言表達技巧,而且養(yǎng)成善于質疑、勇于否定、獨立思考、積極創(chuàng)新的治學方法和人生態(tài)度。”這里道出了批判性思維的幾個特征,即不迷信權威,大膽挑剔;不迷信教科書,敢于質疑;尊重老師,更尊重真理;不墨守僵化,敢于說“不”。
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強化學生的這種思維。比如《涉江采芙蓉》一文,究竟誰采芙蓉?作品的主人公究竟是誰?誰寫的詩?與其把爭議或某種結果直接告訴學生,還不如放手讓學生討論,言之成理即可,如此,豈不是教學的真義?
單從教材來說,它作為我們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jù),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主要憑借,但它同時也可以成為我們進行批判性思維訓練的工具。事實上,現(xiàn)行教材無論從編寫體例到教材選材,從單篇文章甚至個別詞句,都存在著許多見仁見智的地方,只要不過分迷信教材,我們是不難找到一些問題的。如把《包身工》當作報告文學,其文學性體現(xiàn)在哪里?是說報告文學還是說新聞調(diào)查更合適?
(三)教給學生批判性思維方法
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要想有效地進行批判性閱讀,首先必須誘發(fā)學生具有批判的意識,而學生批判意識的誘發(fā),又依賴于教師創(chuàng)造出各種機會,探索出多種方法。研究中,筆者確立了以下四個方法。
1.讓學生學會辯證地看問題
任何事物都可一分為二地看待,單純地從某一方面去面對往往會失之偏頗,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可有效地引導學生從兩方面來看問題,這樣往往會有一種全新的認識,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對現(xiàn)有的觀點,心中既存的印象作出補充、修正,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再認識。這樣的閱讀將是高效的,也有助于學生發(fā)展批判性思維,以《祝?!窞槔?,有不少人認為魯四爺是殺害祥林嫂的主兇,但我們從書中也可以讀出,每次祥林嫂走投無路的時候,都是魯四老爺毫無條件地收留了她,并付給她相應的報酬。甚至當祥林嫂被婆家人搶走后,魯四老爺還將她的工資托中人帶給她,認識到這一點,將會極大地改變魯四老爺在我們心目中的印象,當然,這些認識都是課文提供給我們的。
2.讓學生學會多角度多層面看問題
仍以《祝福》為例,一直以來我們都認為是魯四老爺為首的魯鎮(zhèn)人合謀害死了祥林嫂,至于怎樣合謀,為什么要合謀卻又講不出什么根據(jù)來。筆者在教授此內(nèi)容時,重點引導學生分析柳媽與祥林嫂的一段對話,然后針對學生的閱讀感受,提出以下問題:①柳媽作為一位信佛的老太太,平日里都不殺生,為什么要誘導甚至強迫祥林嫂再提傷疤之事?為什么從這次談話后別人都知道了傷疤的故事?②作者塑造柳媽的意義何在?③這件事反映了怎樣的現(xiàn)實,你有怎樣的認識?學生思考了這幾個問題對文章的認識就深刻多了,就會對作者的創(chuàng)作意圖,良苦用心也有了更深的體會:同處社會的底層,仍免不了要相互傾軋,即便是信佛的老太太!改造國民性,任重道遠!這個結論,迥異于一般的禮教殺人這一主題,這幾個問題分別從作品、作者、世界(作品反映的現(xiàn)實)、讀者四個方面加以分析,搭建起四個方面溝通的橋梁,這樣綜合性地認識文本對原有的認識是個不小的沖擊。
文本本身就容易有多義性,它的多層面意蘊需要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加以認識,這樣就避免了認識的單一化,簡單化,甚至錯誤化,作為教師要教給學生從不同角度與層面認識文本的方法,像上例中的讀者、作者、世界、文體四位一體角度即為一例。
3.學會用比較的眼光看問題
比較的目的是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總結經(jīng)驗教訓,通過比較進行肯定、反思,這是促成學生通往一條高質量批判之路的捷徑。
現(xiàn)代的課堂教學實行的是“以學生的發(fā)展為本”,書本和教師都不應是絕對的權威,否則都會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教學中,當學生通過思考得出批判結論時,就要適時引導學生與書中的結論相比較,評判一下。
此外,筆者還要求學生在專心聽教師、同學批判的基礎上予以比較。從仔細聽課對照中攝取批判的材料是提高批判質量的又一有效途徑。在這一點上,徐江教授在《的合題教學》中提出:“……教者要以存在的特定語文現(xiàn)象有關結論、評價或者活動為正題,明確提出自己的反題,即對正題的局限、缺限進行質疑或批判,并引導學生對兩者進行辯證分析,作出自己的選擇、判斷,從而產(chǎn)生合題性結論……”筆者很以為是。例如筆者在教授《過秦論》一文時,文中提出“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的論點時,有學生就根據(jù)一些史實提出“秦滅亡并非由于統(tǒng)治者的不施仁義”的反題,直接對原文論點提出質疑。當然,有時學生由于認識水平、經(jīng)驗閱歷、知識儲備等諸方面的不足,常常也會出現(xiàn)錯誤的判斷、質疑和非理性的批判。但這也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我們需要培養(yǎng)的是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辯證分析的能力、獨立的而非人云亦云的思維品質。
(四)精心設計 靈活把握
要達到高效的批判性閱讀效果,教師可以在備課時精心設計出利于學生進行高效批判性閱讀的問題。例如杜甫的《詠懷古跡 其三》 一文可這樣設計:
①明代評論家胡震亨認為,像首句這么氣象雄偉的詩句只有用在生長英雄的地方才適當,用在昭君身上是不妥的。你認為呢?
②從現(xiàn)在的觀念來看,昭君在漢宮不過是后宮中的一位宮女,而嫁到“朔漠”卻封為閼氏(相當于皇后),做了千里草原之上最尊貴的國母,根據(jù)我們今天一般人的理解,她應該是草原上最幸福的那個人,又何來怨恨之說呢?分析詩句探究她究竟怨什么?
③思考:詩人寫王昭君用意何在?
好的設計利于學生進行積極閱讀。在積極閱讀的過程中,學生能夠進行積極的思考,并且調(diào)動已有的語言知識和閱讀策略,體驗復雜的閱讀過程,理解文本的意義。
另外,課堂中教師要善于把握住批判的契機,當閱讀中學生出現(xiàn)與教師或課本不一的看法時,當學生為某個問題爭論時,當發(fā)現(xiàn)某個矛盾時,教師要適機引導,挑起“爭端”,讓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質疑、辨論,從而得到不一樣的結論或獲得新鮮的體驗,比如教學《荷塘月色》時,就有學生提出,文中作者的情感并不一直是淡淡的憂愁,在回想江南采蓮時,作者是忘卻一切的;作者也并不是因為政治原因而心里不平靜,而是因為生活壓力,并找出書面佐證。這時筆者便及時讓同學們再讀課文及相關材料,并讓持不同意見的學生相互質疑,最終,學生們雖沒有完全說服對方,但對課文及作者的認識,深入了不少,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參考文獻:
[1]李鎮(zhèn)西.聽老師李鎮(zhèn)西講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王榮生.語文科課程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