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 當k 2、當b>0時,直線與y軸的正半軸相交; 當b 當b=0時,直線經(jīng)過原點 3、當k>0,b>0時,直線經(jīng)過第一、二、三象限; 當k>0,b 當k0時,直線經(jīng)過第一、二、四象..." />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寒食節(jié)的詩句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知識準備
一、解析式: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kx+b(k,b都是常數(shù)且k≠0)。當b=0時,y=kx(k≠0)叫做正比例函數(shù)。
二、圖象:一次函數(shù)和正比例函數(shù)的圖象是一條直線。
三、性質
1、當k>0時,y隨x的增大而增大;
當k
2、當b>0時,直線與y軸的正半軸相交;
當b
當b=0時,直線經(jīng)過原點
3、當k>0,b>0時,直線經(jīng)過第一、二、三象限;
當k>0,b
當k0時,直線經(jīng)過第一、二、四象限;
當k
4、畫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只需取直線上兩個不同點即可。一般取直線y=kx+b與坐標軸的交點(- ,0)和(0,b)
5、兩直線y1=k1x+b1與y2=k2x+b2
當k1=k2 b1≠b2時,兩直線平行;
當k1≠k2 b1=b2時,兩直線交于y軸同一點(0,b)
四、一次函數(shù)的表示法有:解析法、列表法、圖象法。
方法解析
一、一次函數(shù)的判定方法
1、定義法:一次函數(shù)需同時滿足以下三個條件:
①函數(shù)的解析式是關于自變量(如x)的整式;
②函數(shù)自變量x的最高次數(shù)是1;
③函數(shù)自變量x的系數(shù)不等于0.
2、數(shù)形結合法:一次函數(shù)的圖象是一條直線(或直線上的一部分)。
二、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1、用待定系數(shù)法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①待定系數(shù)法:先設出函數(shù)的解析式,再根據(jù)已知條件確定解析式中未知的系數(shù),從而求出函數(shù)解析式的方法,叫做待定系數(shù)法。
②一般步驟:
I:設函數(shù)關系式為y=kx+b(k≠0)
II:由已知條件得出關于k、b的方程(組);
III:解方程(組)求出k、b的值;
IV:寫出所求的函數(shù)關系式。
③例題詳解
例1:(2007年?樂山)直線l1經(jīng)過點A(-3,1),B(0,-2),將該直線向右平移2個單位得到直線l2,求直線l2的解析式。
解題導引:根據(jù)兩點確定一條直線,故只需找出l2上的兩點即可。
解:A(-3,1),B(0,-2)向右平移兩個單位后的點坐標為(-1,1)和(2,-2),即直線l2經(jīng)過(-1,1)和(2,-2)。
設直線l2的解析式為y=kx+b(k≠0)
由已知得解方程組得
直線l2的解析式為y=-x。
2、用數(shù)形結合法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①解題思路:從題目中讀懂信息,找到兩組對應值,從而得到相應的函數(shù)解析式。利用數(shù)形結合的方法解決有關函數(shù)問題,使抽象的數(shù)形象化、直觀化,化數(shù)為形,以形思數(shù)。
②例題詳解
例2:某商店試銷售一種成本單價為100元/件的商品,規(guī)定試銷時售價不低于成本價,又不高于180元/件,經(jīng)市場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銷售量y(件)與銷售單價x(元/件)之間的關系滿足一次函數(shù)y=kx+b(k≠0)其圖象如右圖所示。
(1)根據(jù)圖象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2)若銷售量y不低于80件,求銷售價
x的范圍。
解題導引:由函數(shù)圖象可知直線y=kx+b
經(jīng)過點(120,120),(140,100),從而可求其解
析式。
解:(1)由圖象可得:
解這個方程組得
所求的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x+240(100≤x≤180)
(2)由題意得:
即
100≤x≤160
3、運用一次函數(shù)的性質求解析式
例3:已知一次函數(shù)y=kx+b(k,b為常數(shù)且k≠0)中自變量的取值范圍是-2≤x≤6,相應的函數(shù)值的取值范圍是-10≤y≤6,求此函數(shù)的解析式。
解題導引:欲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只需求出函數(shù)的兩組對應值。但本題中沒有指出函數(shù)值隨自變量的變化情況,故應分兩種情況:
①y隨x的增大而增大和②y隨x的增大而減小考慮。
解:(1)當y隨x的增大而增大時
則由已知得x=-2時,y=-10,x=6時,y=6
解這個方程組得
所求的函數(shù)解析式為y=2x-6
(2)當y隨x的增大而減小時,
則由已知得,x=-2時y=6,x=6時,y=-10
解這個方程組得
所求的函數(shù)解析式為y=-2x+2
由(1)(2)得所求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2x-6或y=-2x+2
4、由函數(shù)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面積求解析式。
例4:若直線y=2x+b與兩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為4,求此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解題導引:此題得解的關鍵是求b,于是需由已知條件建立一個關于b的方程。
解:在y=2x+b中
當x=0時y=b,當y=0時,x=-
直線y=2x+b與x,y軸的交點分別是
(- ,0) 和(0,b)
由已知條件得: |b|?|- |=4
所求的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為y=2x+4或y=2x-4。
5、由對稱性求一次函數(shù)的解析式。
例5:已知直線l1:y=x-2與直線l2關于x軸對稱,求直線l2的解析式。
解題導引:求直線l2的解析式,關鍵要找出l2上兩個點,因為l2與l1關于x軸對稱,則l1上的每個點關于x軸的對稱點都在l2上,故只需在l1上任取兩點,再求出它關于x軸的對稱點即可。
解:在y=x-2中
當x=0時,y=-2,當y=0時,x=2
(0,-2)和(2,0)關于x軸的對稱點分別是(0,2)和(2,0)
設l2的解析式為y=kx+b
[關鍵詞]英語復合句 漢語句式 復合句 復句 結構比較
[中圖分類號]H314.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1)02-0022-02
句式結構比較是語言比較的核心內(nèi)容之一,語言比較,無論從“形合與意合”“被動與主動”“物稱與人稱”“靜態(tài)與動態(tài)”和“替代與重復”等任何一個方面,都離不開兩種語言的基本句式比較。按英語語法,英語復合句主要分為并列類、名詞性、形容詞性、副詞性等,按漢語語法,漢語復句主要分為(2類/10種):并列關系5種(并列、順承、遞進、選擇和解說)和偏正關系5種(條件、轉折、假設、原因和目的)。下文從三個角度展開:英語名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英語形容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英語副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一、英語名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二、英語形容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三、英語副詞性從句與漢語句式的比較
四、結論
通過列表比較研究可以發(fā)現(xiàn),中英語文在句式分類標準、意義表達形式、語氣情感色彩上有諸多規(guī)律可循。第一,英語復合句與中文復句并非都因為是復合類句式而必須對應,如英語復合句可與漢語的單句、短語對應。第二,中英語言基礎句式匹配對應匹配較強,尤其是英語副詞性從句與中文絕大多數(shù)復句??梢哉f,除英語時間、地點副詞性從句外其他各類英語復合句均與漢語復句結構甚為匹配對應。此外,這種比較對于對英漢語篇、語境、語用等比較研究、對中英語文翻譯轉換、對應撰寫等的規(guī)范性、準確性、對應性提供了一個更為直觀的比對平臺。
【參考文獻】
[1]王菊泉.呂叔湘先生對我國語言對比研究的貢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4(5).
在古代款式的基礎上,漢服現(xiàn)代創(chuàng)新版曲裾根據(jù)一些不太清晰的歷史資料,加入現(xiàn)代人的想象對傳統(tǒng)曲裾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有了新的發(fā)展,有了現(xiàn)代的特設,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但是與漢服中的有確鑿歷史依據(jù)的真正曲裾相差較大,這種現(xiàn)代曲裾(尤其剛到腰胯的)更傾向于在影視藝術作品中出現(xiàn),如要于一些有關漢服的活動場面穿著,請慎重選擇!
根據(jù)下擺繞的圈數(shù)基本款式可劃分成雙繞曲裾、三繞曲裾等。
現(xiàn)代曲裾共同特點:
應屬于深衣體系,常常做為正式服裝,裙擺曲線,三重衣袖,寬腰帶。
曲裾的袖型可以有廣袖、垂胡袖。
需要注意的是,大部分“入”字底的為小曲,小曲是否作為漢服到現(xiàn)在也存在著很大爭議。
曲裾深衣的基本款式:
雙繞長曲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下擺是及地的
雙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繞兩圈,衣裙一體,,內(nèi)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體系:漢服——深衣——曲裾體系
單繞三重廣袖
特點:下擺兩層繞一圈,衣裙一體,,內(nèi)穿有下裙,三重廣袖
垂胡袖
【解題方法】
判斷句是對事物的性質、情況或事物之間的關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斷的句子。文言文判斷句的表現(xiàn)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句差別較大,現(xiàn)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都有判斷動詞“是”,而文言文中的判斷句一般不用判斷動詞,而是借助一些語氣詞或其他詞語來表示。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用“……,……也”的形式表判斷。如:
1.虢,虞之表也。(虢國是虞國的屏障)
2.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錢塘江的海潮,是天下最雄偉的景象。)
3.夫戰(zhàn),勇氣也。(作戰(zhàn),是要靠勇氣的)
二、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斷。如:
1.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是趙國的良將。)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知識解答疑惑的人。)
三、用“……者”的形式表判斷。這種判斷句只在主語后用“者”表示提頓,這種情況不常見。如:
1.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這四個人,是廬陵的蕭君玉,長樂的王深甫,我的弟弟王安國、王安上。)
2.粟者,民之所種。(糧食,是老百姓種出來的。)
四、用“……者也”的形式表判斷。在句末連用語氣詞“者也”,表示加強肯定語氣,這里的“者”不表示提頓,只起稱代作用。如:
1.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美麗的人。)
2.沛公之參乘樊噲者也。(這便是沛公的衛(wèi)士樊噲。)
五、無標志性判斷詞,用名詞直接表示判斷。這種判斷句既不用判斷詞,也不用語氣詞,而是通過語意直接表示判斷。如:
1.劉備,天下梟雄。(劉備是當今天下強橫而又有野心的人。)
2.劉豫州王室之胄。(劉豫州是漢室貴胄。)
六、“……耳”的形式表判斷。如:
1.此亡秦之續(xù)耳。(這種做法是在走秦滅亡的老路。)
2.田橫,齊之壯士耳。(田橫是齊國的壯士。)
七、用動詞“為”表示判斷。如:
1.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如今人家正好比是刀和砧板,我們是魚肉,還告辭什么呢?)
2.此為何若人?(這是什么樣的人呢?)
3.故今之墓中全乎為五人也。(所以,現(xiàn)在墓中埋葬的是完整的五個人。)
八、用副詞“乃”“即”“則”“皆”來表示判斷。如:
1.是乃善用兵者也。(這樣的人就是善于用兵的人。)
2.梁父即楚將項燕。(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將領項燕。)
3.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這就是岳陽樓最壯麗的景象啊。)
4.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六國與秦國都是諸侯國。)
九、用判斷詞“是”表判斷。在文言文中,“是”常常作指示代詞用,如“日月星辰瑞歷,是禹桀之所同也?!保ㄈ赵滦浅降雀鞣N天象,這是夏禹、夏桀時代都相同的)如果不認真分析的話,句中的“是”很容易被誤認為是判斷動詞。其實這里的“是”是指示代詞,意為“這”,在句中作主語。但“是”在文言文中也有作判斷動詞的用法。如:
1.巨是凡人。(吳巨是個平庸的人。)
2.不知木蘭是女郎。(不知道木蘭是女兒身。)
3.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問他們現(xiàn)在是什么朝代,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一個漢朝,更不用說魏晉了。)
十、用“非”表示否定判斷。如: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六國的相繼滅亡,不是武器不鋒利,也不是不善于作戰(zhàn),而是敗在賄賂秦國上。)
2.吾非至于子之門,則殆矣。(我不是來到你的面前,就危險了。)
被動句
【解題方法】
和現(xiàn)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也有被動句,只不過使用形式要比現(xiàn)代漢語中的被動句復雜得多,其句子的結構形式也和現(xiàn)代漢語不大一樣。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種形式:
一、用“為”“為……所……”或“……為所……”表被動。介詞“為”引出行為動作的施事者,與引出的名詞或名詞性詞組構成介賓短語在句中作狀語。如:
1.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否則,你們都將會被他俘虜。)
2.身死人手,樘煜灤φ?。(准s閡菜澇謁人之手,被天下人笑話。)
3.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有如此好的形勢,卻被秦國長久積累的威勢所嚇倒。)
二、用“于”或“受……于……”表被動。介詞“于”引出行為動作的主動者,與引出的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組成介賓短語,在句中作補語。如:
1.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六藝和經(jīng)書他都通讀學習過,不被時俗拘束,向我學習。)
2.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于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十萬軍隊被別人制約。)
三、用“見”或“見……于……”表被動。如:
1.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秦國的城池恐怕得不到,自己白白地被欺騙。)
2.吾長見笑于大方之家。(我常常被大方之家笑話。)
四、用“被”表被動,“被”引出動作的主動者,這種形式和現(xiàn)代漢語的被動句類似。如:
1.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英雄人物的千古風流都被雨打風吹去了。)
2.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我還記得周公被逮捕是在丁卯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五。)
五、沒有標志性詞語的被動句。這類被動句要靠意合法,即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進行判斷。如:
1.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戍卒一聲吶喊,函谷關被攻破,項羽一把大火,可惜阿房宮變成了一片焦土。)
2.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屈原被放逐,才寫下《離騷》。)
掌握了以上幾種被動句的形式,在具體運用時考生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弄清楚句子的主語
只有主語處于受動地位時,句子才是被動句。如:“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季氏將伐顓臾》)這兩句話中,第一句不是被動句,“出”的動作行為是主語“虎兕”發(fā)出的,“于柙”只是狀語后置而已,表明“出”的處所;第二句是被動句,作榫參锏摹骯曖瘛彼浯τ謚饔锏牡匚唬卻不能施行動作行為,雖然作為“毀”的施動者沒有出現(xiàn),卻是客觀存在的。所以主語“龜玉”處于受動地位,這個句子是一個被動句。這是一個沒有標志性詞語,靠意合形成的被動句。
二、要注意主語發(fā)出動作行為的原因是否來自于外界,主語是否有“被迫”的情形
如:“帝感其誠……”(《愚公移山》)一般情況下,“感動”的原因更多的是來自外界,受外界的影響而感動是人的正常的心理活動,所以這樣的句子往往就是被動句。
【判斷句拾遺】
在文言文判斷句的備考中,有兩個問題考生要加以注意:
一、不是所有“……者”或“……也”句都表示判斷。
形式并不是判定判斷句的唯一標識,要視具體情況而定。下面這些句子都有“者”“也”,它們也都處于和判斷句一樣的位置,但都不是判斷句。如:
1.東谷者,古謂之天門溪水。(“者”為指示代詞,可譯為“這個地方”。)
2.彼童子之師,受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者”為助詞,可譯為“……的人”。)
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ā耙病北砀袊@。)
4.叱者何也?(“也”表疑問。)
5.莫用眾人之議也。(“也”表祈使。)
那么,如何判斷出現(xiàn)“……者,……也”的句子是否為判斷句呢?
1.如果是判斷句,翻譯時句中一定要出現(xiàn)現(xiàn)代漢語的判斷動詞“是”,譯不出“是”的,肯定就不是判斷句。
2.判斷句都是判斷一個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都可以化為“a是b”或“a不是b”的標準判斷句形式?!癮”和“b”之間有一定的關系,這種關系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1)所屬關系?!癮”是“b”中之一,如“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男子之一)。其否定形式為“a”不是“b”,如“余本非文人畫士”(我本來不是文人畫士)。
(2)同位關系?!癮”是“b”“b”也是“a”。如“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奪項王天下的人一定是沛公);“子瑜者,亮兄瑾也”(子瑜是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知識解答疑惑的人)。
(3)因果關系。如“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我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自己的私仇放在后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我的妻子認為我美麗,是因為偏愛我)。否定形式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登上高處招手,并不是因為手臂加長了;順著風向呼喊,并不是因為聲音加大了)。
二、正確辨識“是”的用法。
古漢語中的“是”大多數(shù)情況下都是用作指示代詞的,相當于“這”。如:
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指代“鏗然有聲之石”,可譯為“這樣的石頭”。)
2.是說也,人常疑之。(指代前面所述的石鐘山命名的由來的一種說法,可譯為“這種說法”。)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復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可譯為“這件事”。)
4.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是誰之過與?(指代“虎兕出于柙,龜玉毀于櫝中”的過失。)
【被動句拾遺】
一、用“于”表被動時,要注意和其他結構相似的文言句式區(qū)分開
如:“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保ā读H藺相如列傳》)這個句子雖然也在動詞后有一個“于”字結構,但它只是交代設九賓禮的地方,沒有被動意味,所以這個句子不是被動句。判斷句子是不是被動句,不在于句子中有沒有用“于”字,關鍵是看主語是不是被動地接受謂語的動作行為。
清明首先讓人想到的是祭掃墓園與緬懷先人。
唐代白居易《寒食野望吟》一詩勾畫出當時的掃墓情形:“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冥冥重泉哭不聞,蕭蕭暮雨人歸去?!鼻迕鲿r節(jié),漂泊異鄉(xiāng)的詩人墨客,更容易滋生思親與思鄉(xiāng)之情。詩人筆下的清明,曠野蒼茫,古墓壘壘,凄風勁吹,紙錢紛飛,訴盡了生死離別。
北宋黃庭堅的《清明》一詩別有一番深意:“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庇汕迕鲯吣惯M而探討人的生死的意義,有感于人的價值,表現(xiàn)了詩人曠達之中包含的不愿與世俗沉浮的孤傲之氣和對仕途賢愚混雜的憤懣之情。
但清明也不光是肅穆的祭掃與緬懷,也有祥和歡快的另一面。清明自古就有踏青的習俗,又叫“踏青節(jié)”,古時也叫行青、探春、尋春等。古時清明,人們也聚親約友,在大好春光里四處游玩,甚至圍坐野宴,抵暮而歸。
唐代詩人顧非熊作過《長安清明言懷》一詩前四句:“明時帝里遇清明,還逐游人出禁城。九陌芳菲鶯自囀,萬家車馬兩初晴?!庇涗浟水敃r唐都長安清明節(jié)萬家車馬出動,鶯囀芳菲的盛況。
北宋歐陽修的《阮郎歸?南園春半踏青時》云:“南國春半踏青時,風和聞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長蝴蝶飛?!豹q如一幅美麗的畫卷。同為“唐宋家”的蘇轍也曾作《踏青》一詩,展現(xiàn)踏青盛景:“江上冰消岸草青,三三五五踏青行。浮橋沒水不勝重,野店壓糟無復清?!蹦纤螀俏┬诺脑姡骸袄婊L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闭宫F(xiàn)出當時的人們外出郊游,盡興方歸的場景。
古人踏青愛騎馬。唐代皮日休曾作《襄州春游》一詩曰:“信馬騰騰觸處行,春風相引與詩情?!北憩F(xiàn)出初春騎馬漫步的悠閑。薛昭蘊《喜遷鶯?清明節(jié)》描繪了舉子們于清明雨后騎馬踏青的得意之情:“清明節(jié),雨晴天,得意正當年。馬驕泥軟錦連乾,香袖半籠鞭?;ㄉ?,人竟賞,盡是繡鞍朱鞅。日斜無計更留連,歸路草和煙?!?/p>
古代的很多詩人也像生活在現(xiàn)代的我們一樣,清明前后會周邊游或遠游,目的地大多偏愛江南。
李白去揚州踏青,滿眼的江南風情,留下“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的詩句。白居易最愛錢塘湖:“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錢塘湖春行》早已成為千古佳篇,對春游的描寫令人神往。
韓愈與張籍(唐代詩人,時任水部員外郎)同游當時的著名游覽勝地曲江池(今陜西省西安市東南,是隋煬帝開掘的一個人工湖),看到無限美好的春光,還不忘寫首詩調(diào)侃白居易:“漠漠輕陰晚自開,青天白日映樓臺。曲江水滿花千樹,有底忙時不肯來?!保ā锻繌垎T外籍曲江春游寄白二十二舍人》,白居易排行二十二,又曾任中書舍人,故稱“白二十二舍人”)大致意思是:曲江上春水彌漫兩岸繁花千樹,你有啥事那么忙一直不肯來?
除了踏青、旅游,古人在清明節(jié)還喜飲酒。唐代杜牧的《清明》膾炙人口:“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彼未唪恪肚迕魅諏啤吩疲骸澳媳鄙筋^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彼未娙送跤碓鴮戇^一首名為《清明》的詩,頭兩句是“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蘇軾在左遷密州后,寫下《望江南?超然臺作》,下闋為“寒食后,酒醒卻咨嗟。休對故人思故國,且將新火試新茶。詩酒趁年華。”一碟小菜,一壺老酒,吟詠詩詞,烹茶論道,快活逍遙。宋代程顥的《郊行即事》表現(xiàn)了踏青野炊、把酒共話春風的瀟灑 :“芳原綠野恣行事,春入遙山碧四圍。興逐亂紅穿柳巷,困臨流水坐苔磯。莫辭盞酒十分勸,只恐風花一片紅。況是清明好天氣,不妨游衍莫忘歸。”
古代,清明節(jié)與寒食節(jié)本是兩個節(jié)日,寒食節(jié)這一天要禁動煙火,等到清明要“乞新火”。但后來人們往往將這兩個節(jié)日合并起來過。掃墓原是寒食節(jié)的內(nèi)容,因為兩節(jié)相連,漸漸地掃墓改在清明節(jié)進行。唐代韓的《寒食》:“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泵枥L了一幅寒食節(jié)長安城內(nèi)富于濃郁情味的風俗畫。
古詩里的清明還有更多具有豐富文化內(nèi)涵和時令價值的其他內(nèi)容,比如“折柳”、“插柳”、“蹴鞠”、“放風箏”、“蕩秋千”等。
清明詩句多以柳寄情,說明“柳”是清明節(jié)習俗的一個重要元素。柳樹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義,古人又賦予柳樹種種感情。李白《春夜洛城聞笛》 云:“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p>
清明節(jié)春風和煦,綠樹成蔭,古時踏青、掃墓、上墳曾有戴柳和家家戶戶門口插柳枝的習俗。傳說,當年晉文公和群臣徒步登山祭拜介子推時,發(fā)現(xiàn)當年被燒毀的那棵老柳樹居然死而復生。晉文公當下便將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并且當場折下幾枝柳條戴在頭上,以示紀念,群臣紛紛效仿,相沿成習。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載:“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比藗冋J為柳枝有靈性,有“鬼怖木”之稱,在柳條發(fā)芽的清明時節(jié)插柳可以避邪驅鬼。關于民間“清明插柳”,還有一種說法是從隋代開始流行,隋代運河剛貫通南北,河堤需要年年植樹,鞏固河堤。而柳樹有強大的生命力,容易成活,又喜濕潤,所謂“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陰”,加上清明又是適宜植樹的季節(jié),因此插柳習俗從那時起漸成風俗,并延續(xù)至今。更有一種說法稱清明節(jié)插柳和宋代大詞人柳永有關,據(jù)說柳永常往來于煙花柳巷之中,當時的歌妓無不愛其才華,他一生為仕途所不容于襄陽貧困而亡,每年清明節(jié),歌女們都到他的墳前插柳枝以示紀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蹴鞠是古代的足球,也與清明節(jié)有重要的聯(lián)系。唐朝詩人韋應物《寒食》詠道:“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彩繩拂花去,輕球度閣來?!泵枋隽饲迕骱持H,人們在園中蹴鞠。而唐代的另一位詩人仲無顏在他的《氣球賦》中更生動地記錄了人們蹴鞠嬉戲的場景:“寒食景妍,交爭競逐,馳突喧鬧,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似月圓。”這頗具現(xiàn)場感的描述,正是我國古代足球運動端倪的一個形象寫照。
放風箏也是清明前后的習俗。唐代高駢的《風箏》說 :“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移將別調(diào)中?!泵鑼懥孙L箏競放的情景。清代吳友如的《清明節(jié)放風箏》:“只憑風力健,不假羽毛豐,紅線凌空去,青云有路通。”
“滿街楊柳綠絲煙,畫出清明二月天。好是隔簾花樹動,女郎撩亂送秋千。”唐人韋莊的詩句,說的是清明“蕩秋千”。北宋秦少游《滿庭芳?曉色云開》一詞曰“秋千外,綠水橋平”。張先《春門引?春思》也有“那堪更被月明,隔墻送過秋千影”之句。
關鍵詞:硬質合金焊接;刀具;裂紋
中圖分類號:TQ320.67+4 文獻標識碼:A
1概述
隨著新型機研制過程的不斷深入,難加工材料種類及數(shù)量逐漸增多,對刀具類產(chǎn)品的需求也逐漸由高速鋼刀具向硬質合金刀具方向轉變,硬質合金刀具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
作為焊接式硬質合金車刀的制造及修磨單位,我們遇到過刀具不快;刀具使用過程中合金刀片撕裂掉塊;刀片在焊接處整體斷裂;焊接刀片裂紋等質量問題,且以磨削裂紋最為常見。因此有必要分析硬質合金刀具磨削裂紋的產(chǎn)生原因并加以控制,總結歸納防止磨削裂紋的改進措施,減少刀具裂紋,提高硬質合金車刀的質量及使用壽命。
2影響硬質合金刀具磨削裂紋的因素
2.1硬質合金刀具材料特性影響
硬質合金材料特性有硬度高、脆性大、塑性差、導熱系數(shù)小等。材料硬度高,磨削時需要有較大的磨削壓力;材料脆性大,磨削時產(chǎn)生磨削裂紋的傾向大;材料導熱系數(shù)低,就不允許大的磨削熱量產(chǎn)生。因此,對硬質合金刀具的刃磨,要求砂輪要有較好的自礪性及合理的刃磨工藝,良好的冷卻,較好的散熱。
2.2砂輪對硬質合金刀具磨削裂紋影響
砂輪磨削硬質合金刀具,最嚴重的問題就是硬質合金容易裂紋或開裂,除了硬質合金刀片質量、刀具結構不合理、刀片焊接內(nèi)應力、機床振動大及刀具在工序周轉過程中的碰撞等因素外,在磨削過程中砂輪和磨削工藝也會造成裂紋。
制造刀具的硬質合金硬度高,在刃磨的過程中磨粒容易鈍化,如果砂輪的自銳能力不好,磨鈍的磨粒不能及時脫落,砂輪失去切削能力,加劇了砂輪與硬質合金刀具被磨削表面之間的磨擦,磨削熱量劇增,磨削區(qū)域熱量不能及時傳出,使硬質合金被磨表面產(chǎn)生1000℃以上的瞬時高溫,且溫升速度快,引起熱變形。加之硬質合金的抗彎強度低,在室溫下幾乎沒有塑性,不能通過本身的塑性變形削除部分熱應力。在磨削熱的作用下,硬質合金被磨削表面上產(chǎn)生的局部應力值超過硬質合金的強度極限,產(chǎn)生裂紋或開裂。
碳化硅砂輪磨削硬質合金的磨削效率低、磨削力大、自礪性差,磨削接觸區(qū)表面局部溫度高,磨削時刀具刃口質量差、表面粗糙度差、廢品率高。而金剛石砂輪磨削硬質合金的磨削效率高、磨削力小、自礪性好、金剛石刃口鋒利、不易鈍化,磨削接觸區(qū)表面局部溫度較低,一般在400℃左右,目前應用廣泛。
2.3焊接應力對硬質合金刀具磨削裂紋的影響
硬質合金刀片上出現(xiàn)裂紋,有時是由于焊接時焊接應力超過硬質合金刀片的強度而產(chǎn)生。焊接應力形成于刀片焊接及熱處理時,對磨削裂紋的危險最大,它不一定在焊接過程中顯露出來,在某些情況下在刃磨時才會顯露。在焊接刀具時,刀體的高度HC要大于刀片高度HT三倍,即HC/HT>3。
HC/HT﹤3,硬質合金表層產(chǎn)生拉應力,容易出現(xiàn)裂紋;
HC/HT=4-5,硬質合金表層無顯著應力,不易產(chǎn)生裂紋;
HC/HT﹤8時,在焊接層上產(chǎn)生均布載荷。
硬質合金迅速加熱和快速冷卻時熱量分布不均,有時會產(chǎn)生顯著的瞬時應力。焊接時,由于快速加熱,硬質合金外層受壓應力,中間受拉應力,超過允許的加熱速度時,可能出現(xiàn)裂紋或內(nèi)部的不可見裂紋;快速冷卻,外層上會出現(xiàn)拉應力,引起合金出現(xiàn)裂紋。
3硬質合金刀具裂紋的具體控制措施
實踐表明,金剛石砂輪的線速度和徑向進給量越大、砂輪硬度越高、砂輪粒度越細、刀具材料導熱系數(shù)越低、砂輪磨損得越嚴重,都會使磨削溫度升高得越厲害,越容易產(chǎn)生磨削裂紋及磨削燒傷,要控制和避免磨削裂紋及磨削燒傷,必須減少磨削熱的產(chǎn)生,加速磨削熱的傳出。
防止硬質合金刀具刃磨開裂的措施,除在檢查刀片、刀具結構、焊接工藝、熱處理工藝、機床調(diào)整及工序轉運過程中需給以足夠重視外,還必須使砂輪和磨削工藝適應硬質合金刀具的磨削特性,以減少磨削熱的產(chǎn)生。比如提高砂輪的自銳能力,使鈍化的磨粒及時脫落,砂輪的磨削性能得到改善,以減少磨削熱;改善磨削區(qū)域的散熱條件,分散磨削熱??刹捎脺p少砂輪與硬質合金連續(xù)接觸摩擦時間的辦法,使磨削產(chǎn)生的熱量能有機會及時擴散而不集聚,從而改善磨削條件。
3.1控制焊接應力,使刀體高度與刀片厚度相匹配
在焊接刀具時,將刀體的高度HC與刀片厚度HT的比值控制在6-8,即6﹤HC/HT﹤8。
在制造硬質合金車刀的生產(chǎn)過程中,有些刀具設計的硬質合金刀片厚度達7-10mm,這類刀具在焊接時硬質合金刀片出現(xiàn)裂紋的現(xiàn)象很嚴重,刀片因裂紋報廢率達70%以上。(見表1)
刀體與刀片厚度的不匹配是導致這一問題的主要原因。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我們逐步減小刀片厚度:1)采用線切割設備將刀片切割開,控制刀片厚度值小于5mm。2)對切割后的硬質合金刀片進行熱處理,去除切割應力。通過這種方法使刀片的焊接裂紋率降低到10%-15%以下,效果非常好。(見表2)
3.2適當降低磨削速度,減少磨削熱
3.3選取較軟的金剛石砂輪,減少工件和砂輪的接觸面積
3.4根據(jù)磨削要求合理選擇砂輪粒度,經(jīng)常保持砂輪在鋒利的條件下磨削
3.5加速磨削熱傳出
3.6保持加工系統(tǒng)的剛性
3.7勤修砂輪,保持砂輪具有良好的磨削性能
3.8避免硬質合金的迅速驟冷驟熱
結語
硬質合金刀具產(chǎn)生磨削裂紋的主要原因是磨削工藝和參數(shù)不恰當,導致磨削接觸區(qū)局部瞬時溫度過高引起近表面層過高的拉應力值超過材料的破斷強調(diào)造成。通過改進和優(yōu)化磨削工藝和磨削參數(shù),可有效防止磨削裂紋和磨削燒傷的產(chǎn)生,提高工件表面質量,改善刀具強度和使用壽命。
參考文獻
“瀟瀟灑灑清明風,紛紛揚揚親人情!”此時,望著窗外飄灑的雨絲,令我不經(jīng)想起了清明節(jié)的由來: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途中又累又餓,隨臣許久也找不到一點吃的,在大家萬分焦急時,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令他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fā)現(xiàn)肉是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的,不禁流下了眼淚。十九年后,重耳成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他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悄悄地到綿山隱居。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經(jīng)到了綿山隱居起來。那兒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想要找人談何容易,有位大臣獻計,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山林,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鹣ê?,人們才發(fā)現(xiàn)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fā)現(xiàn)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為紀念他,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jié)。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fā)現(xiàn)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jié)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jié)。
早晨,天空剛露出魚肚白,我和爸爸就準備出發(fā)去青口老家為死去的太爺爺、太奶奶掃墓。我們乘車順著蜿蜒的山路前行,沿途只見這座小山霧氣朦朧,仿佛披上了一層透明的薄紗。身旁是一片又一片綠油油的梯田,它和鮮艷的花叢、清澈的山泉相互映襯,構成了一幅美麗的風景畫!也令我們暫時淡忘了心中的哀傷。
下車后,我和爸爸在泥濘的草叢間尋找著,終于在山坡上找到了太爺爺?shù)哪埂?/p>
墓碑上的文字已經(jīng)模糊不清了,但依稀還是可以看見太爺爺?shù)拿?。這是歷經(jīng)歲月的沖刷而留下的痕跡。墓碑周邊雜草叢生,正如白居易的詩句:“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于是,我和爸爸便拿起鋤頭,開始清除掃起來。沒過多久就將這兒清理的一干二凈。接著我和爸爸將準備好的紙錢灑在太爺爺?shù)哪古?,又在他的墳前燒了許多,雖然那種氣味十分沖鼻,但卻寄托著我們對已逝親人的深深眷戀之情。最后爸爸將采來的野花和供品擺在墳前,又拿起三炷香對著墓碑莊重地鞠了一個九十度躬,我們才懷著沉重的心情下了山。
路上,我看到山間有許多松柏,仿佛看到了這座山的勃勃生機。同時,還體會到了松柏傲風挺立的頑強精神!
清明,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彼且粋€古老而重要的節(jié)日,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唯一演變成民間節(jié)日的節(jié)氣,這和寒食節(jié)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寒食是我國古代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兩天,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后來二者就逐漸合二為一了,而寒食即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jié)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早在宋代,蘇軾就有“寒食清明都過了,石泉槐火一時新”的詩句。
古時,每逢清明節(jié)這天,民間有掃墓、插柳、踏青、放風箏等豐富的紀念活動,使清明充滿了特殊的文化色彩,更讓不少文人墨客詩興大發(fā),寫下了一首首華章詩句,為后人留下了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
掃墓俗稱上墳。按照舊俗,掃墓時,人們要帶著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供祭在親人墓前,焚燒紙錢,叩頭行禮祭拜;然后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為墳墓添加新土。正如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所描寫的:“丘墟郭門外,寒食誰家哭?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累累春草綠?!倍拍恋囊皇浊Ч沤^唱“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寥寥數(shù)語,便把人們在清明時節(jié)意亂神迷的情緒,表達得淋漓盡致。宋朝詩人高菊卿也有一首著名的《清明》詩:“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就是到了現(xiàn)代,人們在清明節(jié)前后仍有掃墓祭祖的習慣: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上香禱祝,燃燒冥幣,或獻上一束鮮花,表達對親人的懷念。
清明舊稱“鬼節(jié)”,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在人們的心目中,柳是最先送來春的消息以及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的植物,有辟邪的功用,正值柳條發(fā)芽時節(jié),為了防止鬼的侵擾迫害,人們紛紛把柳條插在屋檐下以辟邪。
[關鍵詞]佛教漢畫;早期佛教;民眾愿望;家庭倫理
東漢佛教作為宗教史和兩漢史研究中的重要問題,一直都是眾多學者靈魂騖趨的前沿熱土。在這片熱土上,盡管思維光新、形制厚重的研究成果如雨后春筍般層出不窮,但是,也應看到,由于長期以來哲學學科屬性所形成的思維取向無形中弱化了漢代佛教的歷史學屬性,資料的來源始終沒有得到過有效開拓。作為一種跟民間聯(lián)系極為密切的宗教,該教對于東漢民眾生活的影響囿于資料一直都沒有給予過足夠的說明。近年來,隨著考古工作的開展,大批佛教題材漢畫被發(fā)掘出土,為彌補這一缺憾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資料。為此,筆者以與東漢社會相融的視境和貫通儒佛學科的方法,探賾索隱,抉要發(fā)微,對東漢儒佛關系下的佛教題材畫像資料進行一次系統(tǒng)的鉤稽、整理與研究,從史學角度為這項研究工作增添一些新資料、提出一些新問題。
一
欲考查儒佛家庭倫理觀念在漢畫中的消漲進退,似應當先對其家庭觀念的異同進行疏解和辨析。Www.133229.COm
儒家重視禮,把在禮的規(guī)范下實現(xiàn)仁義當作人生完滿的重要標志。何謂仁義?孔子云:“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泵献影讶柿x建構于愛親的倫理層面,說:“親親,仁也,敬長,義也?!闭J為仁義是人的固有道德,生來就有,個人要在它的規(guī)范下自省自律以實現(xiàn)“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秩序。實行仁義的方法,在儒家心目中,是帶有原始人道主義色彩的“十義”。孝為“十義”之首,是抵達仁義境界的基礎??鬃釉疲骸靶┮舱?,其為仁之本與?!边€說:“人之行,莫大于孝。”儒家認為,個人受惠于父兄,理應敬親尊長、反本報施。因此,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薄缎⒔?jīng)》也云:“夫孝,天之經(jīng)也,地之義也?!睗h家踐祚伊始,即開訓孝施政之風,后經(jīng)董仲舒等新儒家的加工改造,儒家的家庭倫理中不僅被糅進父為子綱、父尊子卑的內(nèi)容,而且還發(fā)生了從先前“父慈,子孝”的雙向關系向孝敬雙親單向關系的轉變。董仲舒?zhèn)兊恼撜f作為一份文化富藏,對人們的家庭倫理觀念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理論的新變和前行不僅在源頭上影響著時代精神,相關理念的普及和接受層面的擾攘喧嘩還能在漢畫的制作中引發(fā)更加激越的蹈襲氣象。作為漢代厚葬大潮中濺起的一朵浪花,漢畫以特殊的語言對當時文化背景下的孝道要旨進行了充分的闡揚。首先,贍養(yǎng)父母,讓父母衣食無憂。孟子云:“惰其四支,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一不孝也;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yǎng),二不孝也;好貨財,私妻子,不顧父母之養(yǎng),三不孝也;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不孝行為有五,不顧父母之養(yǎng)即占其三,可見子女奉養(yǎng)父母之事在孟子心目中的分量。正因為讓父母吃飽穿暖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孝行,所以《孝經(jīng)》云:“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漢畫中刻繪了很多奉養(yǎng)雙親的內(nèi)容,且大多刻有榜題。如山東泰安大汶口漢畫墓出土的“趙茍哺父”圖上,一老一少席地對坐,少者以口喂老者食。為避免無謂的猜測,畫者曲終雅奏,在老者旁題“茍父”,在少者旁題“孝子趙茍”。邢渠性至孝,其哺父故事在漢代家喻戶曉。在武氏祠畫像中,反映這一內(nèi)容的畫像多達3處,都是邢渠跽跪著以筷為父喂食的內(nèi)容。僅一處有畫無題外,其余兩處均刻有“邢渠哺父”的榜題。此類孝道內(nèi)容還出現(xiàn)在山東嘉祥和四川滎經(jīng)的漢畫墓中。墓石之上刊刻此類內(nèi)容,毫無疑問,是時人對篤好孝道、恭謹節(jié)儉奉養(yǎng)父母行為的播揚。其次,尊敬父母,使其精神愉快??鬃诱J為行孝不能光養(yǎng)不敬,他說:“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儒家的倫理范疇極重敬親,把它看作孝行的最高層次。孟子云:“孝子之至,莫大于尊親。”《孝經(jīng)》中也把居致敬、養(yǎng)致樂當作孝親的重要方式。從漢代大肆刻繪尊親畫像的行為來看,儒家的這種倫理規(guī)范顯然受到了人們的贊揚。武梁祠西壁所刻繪的孝子故事中,最醒目者要數(shù)老萊子娛親畫像,場面大,榜題字數(shù)也多。行年七十的老萊子手持鳩杖仆地作嬰兒啼狀,畫旁特鐫30字銘文介紹萊子致親歡樂的動機、方式和社會對他的評價:“老萊子,楚人,事親至孝,衣服斑連,嬰兒之態(tài),令親有歡,君子嘉之,孝莫大焉。閔子騫,名損,孔子門生,也是隱忍苦衷而讓父母快樂的典范,在《論語·先進》中孔子曾先后4次褒揚他的德行,南朝的師覺授在《孝子傳》中還專門為他作傳。傳云:“早失母,后母遇之甚酷,損事之彌謹,損衣皆藁葈為絮,其子則綿纊重厚。父使損御,冬寒失轡,后母子御則不然。父怒詰之,損默然而已。后視二子衣,乃知其故,將欲譴妻。諫日:大人有一寒子,猶尚垂心,若譴母,有二寒子也。父感其言乃止。”《藝文類聚》也有類似記載。武梁祠老萊子畫像旁刻有閔子騫失棰圖,榜題云:“閔子騫與假母居,愛有偏移,子騫衣寒,御車失棰?!边@種關心體貼父母使其精神愉快的畫像,有文有質,體現(xiàn)了人們對儒家孝德相關意蘊的肯定與認同。
此類孝行圖是漢畫中最常見的題材,數(shù)量很多,全國漢畫產(chǎn)區(qū)中都有出土,反映了古人刻繪畫像時所面臨的特定語境,其深沉的吐納展現(xiàn)了儒家的倫理真機。再次,祭祀祖先。在儒家君臣父子的差序結構中,祭祀宗祧跟孝順父母一樣,也是個人踐行禮的有關規(guī)范、通過家庭走向社會并兼濟天下的必備條件。《禮記》云:“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認為在禮的規(guī)范下以盡“敬而時”的祭祀責任是不可輕視的“孝子之行。漢畫是時代風習、民眾意識的重要實現(xiàn)方式和表達形式,祭祖漢畫是民眾在墓室用圖畫的形式對儒家相關義理所做的領會和理解,表現(xiàn)了民間崇拜祖先的倫理傾向。從漢畫來看,古人祭祖相當隆重,三牲齊備,祭主正面端坐,祭拜者或揖手肅立,或匍匐于地,莊嚴而肅穆。在山東沂南北寨漢畫墓中室南壁刻繪的祭祖畫面上,右上角為祭祀用的三牲,左為12人分列4排每排3人組成的拜謁方陣,前排為跪姿,后3排為立姿,均朝向右下祭主所在的方向。山東嘉祥、微山等地流行墓前置祠堂之俗,祭祀圖像一般被刻在祠堂后壁顯眼位置。祭祖畫像這種表意模式和敘事成 規(guī)在漢墓中廣泛存在,既是儒家人倫文化的體現(xiàn),也是古人踐履儒家仁義要求,著意加強自我道德修養(yǎng)的標志。
儒家文化之所以強調(diào)孝道,是因為孝是增強家庭成員間的凝聚力、消解家庭矛盾,實現(xiàn)家齊的基礎。只有敬以直內(nèi),義以方外,謹盡孝道,自覺履行道德義務,才能各履其份,修己安人,個人的內(nèi)在修養(yǎng)才能夠達到圓滿自足的仁義之境。儒家強調(diào)移孝作忠,認為只有盡孝,才能盡忠;只有齊家,才能治國?!抖Y記》所謂“家齊而后國治”和《孝經(jīng)》所謂“夫孝,始于事親,中于事君,終于立身”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在儒家的這種倫理取向中,個人與社會、國家的關系因對忠孝倫理責任的強調(diào)而變成了個人與家庭的倫理關系,行孝的目的,已不在為己,而在于立身和顯揚父母。“立身揚名,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庇捎趥惱碇刃蛑袑⑿⑴c忠對等,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的最后歸宿也只能是為君王盡忠。在這種倫理體系中,君王父母為重,無論是“修己以敬”,還是“修己以安百姓”,“孝”“仁義”都是手段,效忠君王和建立美滿家庭并使父母顯榮于天下才是根本目的。
佛教主張依三藏修持三學,講究“四諦”、“五蘊”和“十二因緣”,斷除煩惱,獲得涅槃的超脫境界是它追求的最高目標。在佛門看來,人間充滿了苦難和煩惱,而招感此類煩惱的業(yè)因,則始于人類的。《人本欲經(jīng)》云:“愛為穢海,眾惡歸焉”?!洞蠹?jīng)》云:“一切煩惱,愛為根本”?!端氖陆?jīng)》也認為“使人愚蔽者,愛與欲也。”家庭在滅情歸性的佛門看來是孽債之淵藪,女色更是“眾惡之所在”。因此,為了“垢去明存”,徹底消除世間苦集二諦之因果,只有“斷欲去愛”,拋家棄親,割斷與家庭眷屬之間的血緣聯(lián)系。可以認為,面對家庭這一人類社會的基本制度和不可破壞的生活秩序,儒家孜孜以求的倫理責任和義務在佛門眼里輕如鴻毛。
在佛智境界里,天地同根,萬物一體,法界同融,閻浮提的一切存在均由種種因緣和合而成.故而他們不僅在閻浮提相互依存,無法脫離集群而獨立存在,而且因道同在,無論大小,是否有情,都擁有佛性,父母子女也不例外。緣于這樣的緣由,佛教不僅以“四恩”“五道”規(guī)定了父母子女責任和義務,而且特別重視感恩基礎上的出世之孝。就家庭而言,要求子女在父母在世時不僅供給衣食,而且還要勸他們持齋念佛、潛神教義;父母離世后則要參悟佛法,為父母精進成佛享受出世之樂助緣。讓父母出離三界并從中體認一切法不生相,是佛門最大的孝。
在家庭的倫理觀念上,儒佛之間的區(qū)別還是相當明顯的。首先,以董子為代表的漢代新儒家強調(diào)父尊子卑,認為“父者,子之天也?!?。為子者要時刻愛敬致恭于父母,及時解決父母所遇到的心身之困,“不敢不致如父之意”。只有堅守了這種利長尊親的價值取向和奉獻精神,才算是盡了為人之道。佛教認為父母對子女有恩,出于感恩,做子女的不管父母是否愿意、覺悟,都要積極主動地為他們誦經(jīng)懺悔,以使其“離地獄苦”而“獲安隱處”。其次,儒家文化以忠孝為核心,把個人的倫理道德修養(yǎng)看作治國平天下的基點,強調(diào)修身與治國、孝親與忠君的關系。這種倫理義務和責任既是家庭的,更是社會的,具有很強的現(xiàn)實性和政治性。佛教主張兼修六度,普度眾生,以萬有成佛為終極目標,子女要幫助父母獲得佛教的解脫,帶有相當?shù)睦硐牖吞摶蒙省T俅?,儒家重視血緣關系,它的內(nèi)圣外王之學立足于日常的倫理生活,只有正心、誠意、修身、齊家之后,方可治國兼濟天下。在這種倫理政治化的變換中,人成了社會化的人,家庭也與社會相差無幾,個人只有在家庭的基礎上和社會、君王聯(lián)系在一起,“修己以安人”,才是有價值的,人生才有意義。佛教認為萬般皆空,以絕對虛無的眼光審視人間萬有,鼓勵教徒出家修行,建立以寺院為依托的無血緣關系家庭,并以此來構筑人際關系。由于“諸法無我”,“諸行無?!保粌H家庭中的倫理道德是虛無縹緲的,而且人的自然生命及其生命形態(tài)也不會一成不變、有生無死。只有出家修行,才可拋卻煩惱、脫離苦海。達到“自我與他人融合”的涅槃境地,才算實現(xiàn)了人生價值。
二
佛教所宣揚的棄家離親、絕妻斷嗣等教義跟漢代所彰顯的倫理綱常產(chǎn)生著尖銳的對立,受到了那些恪守夏夷關防的文人士夫們的竭力反對。對于抵拒的情由,漢末歸化佛門的牟融在其所著《理惑論》中有過詳細追述。他寫道:“世人學士多譏毀之,云其辭說廊落難用,虛無難信。”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古人對家庭綱紀倫常的堅守,不僅成為否定佛教合理性的重要依據(jù),而且成為佛教走進民間的最大障礙。牟子承認,“視俊士之所規(guī),聽儒林之所論,未聞修佛道以為貴,自損容以為上也?!币虼耍皾h代初傳其道,惟聽西域人得立寺都邑,以奉其神,漢人皆不出家?!?/p>
從宗教在專制帝國的傳播規(guī)律來看,弘道的最大阻力并不在于民眾中哪些人會抵抗,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皇帝是否愿意接受它的教理教義。在漢代,君臣父子倫理體系賦予了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和影響力,一位皇帝的進退不僅關乎著一種宗教的興衰,其興趣和偏好還可能創(chuàng)造新的信仰。佛像崇拜為佛教三寶之一,修持此寶可拔除邪知惡念而得生善途。東漢形成的佛像葬俗,與明帝個人的佛教偏好不無關系。在某種意義上說,佛教畫像之所以能夠彌漫杏壇、流布民間,其實是以明帝感法為肇端的,明帝對佛像走進家庭倫理生活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自永平以來,
皇帝的喜好和恩準雖然是獲得傳教通途的重要一步,但一種宗教的被接受程度最終還是取決于它滿足民眾需要的程度。初傳時期的佛教要想在濃郁的儒家文化氛圍中站穩(wěn)腳跟,就不能無視民眾的這種精神需求。
三
佛教在傳人初期,雖然主要通過靠攏儒家文化的方式來求得生存,但當東漢晚期外部形勢發(fā)生變化,儒學信仰危機暴發(fā)之后,這種情形便漸漸地消失了。佛教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漢代的家庭觀念和倫理道德受到了深刻影響。
由于儒家的仁義之學及其所勾畫的內(nèi)圣外王的倫理體系是以宗法制的支持和保障為前提的,所以,盡管它在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格局中能夠較好地發(fā)揮維護倫理秩序的功能,人們對其所確立的倫理道德準則也會表現(xiàn)出一種近乎宗教信仰般的虔誠而“假仁以效已,憑義以濟功?!钡?,當漢王朝大一統(tǒng)的統(tǒng)治局面遭到破壞,天災人禍所孽乳的冷漠情感侵襲到宗法制度下家庭組織的每一個細胞時,儒家的忠孝觀念和人格教條便不能為社會大變局中那些深受憂患煎熬的人們提供有效的回應策略了,有道是 “古之循善,自求多福。今之循善,身陷大戮?!绷硗?,東漢晚期,外戚秉權,宦豎充朝,奸佞橫行,統(tǒng)亂莫稽,政治敗壞到了極點。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為了各自的利益進行著無休止的傾軋,稍有不慎,便有朝榮夕哀之虞。在這種飄風終朝、驟雨終日的環(huán)境中,人們心間總是籠罩著一股悲涼、苦悶、怨憤的情緒,精神也經(jīng)常處于壓抑、焦慮、頹廢的狀態(tài),相當一部分人在社會險惡的沖擊波中對儒家修齊治平的工具理性產(chǎn)生了幻滅感。特別是桓靈之世兵戎四起,世家平民處在生命涂炭這樣一種“厄運之會”,內(nèi)修圣德、外務事功的體證實踐在他們的心中也因為黑暗世事的遮蔽而沒有了昔日耀眼的光芒,儒家家庭倫理的精神靈氣漸漸窒息。在這不堪回首的歲月里,佛教盡管在治國方面沒有大的作為,但教義中那種佛性人人皆有,成佛人人可能的言說,對于飽受痛苦的民眾而言,卻不能說不是一種精神上的安慰,它的輪回說、業(yè)極說、因緣說、三世說、彼岸說,為流離失所、身處絕境邊緣而無力解脫的民眾提供了新的安身立命之道。對于彼岸的殷切期待,招致人們在佛教面前靡不刳心?;傅蹫樽绿胶透垭p全,不僅于宮中立浮屠之祠,而且還“數(shù)祀浮圖”。嚴佛調(diào)于桓靈之際率先出家,譯經(jīng)多部,罕不承緒。于譯經(jīng)之余,還博覽精思,對《十慧經(jīng)》分章句疏釋,開漢人注述佛經(jīng)之先河。督管廣陵、下邳、彭城三郡漕運的下邳相笮融舉辦了有漢一朝規(guī)模最大的事佛活動,在這一活動中,笮融“坐斷三郡委輸以自入,乃大起浮圖祠,以銅為人,黃金涂身,衣以錦采,垂銅槃九重,下為重樓閣道,可容三千人,悉課誦佛經(jīng)?!薄罢n誦佛經(jīng)”不僅說明佛教已從早期黃老浮屠并祠的信仰模式中撤出而單獨接受崇拜,而且也說明已經(jīng)有大批民眾皈依佛門開始聞誦佛經(jīng)了。牟子在《理惑論》中,明確指出佛門戒律的作用等同于傳統(tǒng)禮制,佛教教義是合理的。這些人物對佛法的弘揚和肯定,擴大了佛教在漢代的影響。
社會對佛教的敬仰與渴盼,也鼓舞了傳教士們傳教弘法的信心和熱情。安息佛徒安世高,于桓帝建和初年來到京師,筆耕不輟,二十余年的時間里,翻譯《陰持入經(jīng)》、《十二門經(jīng)》、《人本欲生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35部41卷。支讖為月氏國人,在華四十余年,翻譯《寶積經(jīng)》、《首楞嚴經(jīng)》、《般若道行品經(jīng)》等佛教經(jīng)典14部27卷。安息居士安玄,于靈帝末年游賈雒陽,一邊與沙門研論佛教經(jīng)義一邊翻譯《法鏡經(jīng)》,從居士的視閾論析居士修持的各種戒律,闡揚佛門倫理在黑暗、冷酷生活中的價值。傳教士對于佛教教義大張旗鼓的翻譯和廣泛宣傳,從根本上增強了中土信徒信奉佛教的勇氣。一時間,把弘揚佛法當成了他們的共同使命。特別是洛陽人孟福,南陽人張蓮、韓林,穎川人皮業(yè)等.既是中原的貴族豪佑,也是這一崇佛大潮中涌現(xiàn)出來的忠實信徒。這批人跟傳教士同舟共濟,通力合作,為佛教在中土的發(fā)硎新試立下了汗馬功勞。在這些人的帶動影響下,社會各界,聞風竟會。據(jù)史載,安世高于京都講經(jīng),“聽者云集”。笮融在彭城浴佛,“來觀及就食且萬人”。這些都充分說明,時移世易,佛教的家庭倫理思想已以一種不可違逆的力量浸漫到了全國各地。
東漢后期佛經(jīng)傳譯的重點在禪數(shù)之學,五蘊有為法深刻地影響著整個社會之于佛教的理解與接受,它的地獄救贖說和業(yè)報輪回說給水深火熱之中汲汲顧影、旦不保夕的民眾帶來極大的寬慰?!奥動蟹鹑鐏砟芫瓤嚯y,誰不愿托以自庇?!睍r代對佛教的需要,必然鑄成超脫化的審美風習和信仰情結。佛界不僅成了顛沛流離艱難困苦之際民眾心靈中的一塊樂土,其所宣揚的精神解脫觀念也深存人心,表現(xiàn)佛陀保佑的佛祖降身故事和象征解脫大義的佛塔、蓮花、舍利等也因此成了東漢晚期佛教畫像的主要內(nèi)容。
在佛教的教義中,釋迦戒行高潔,自覺覺他覺行圓滿,達到了修行的最高果位。他了悟自性、人生和宇宙諸法,超越了閻浮提和出世間,至真至善,至知至能,法身化身報身聚合為一,能幫助眾生獲得徹底解脫。由于他把引導眾生遠離諸著作為畢生追求,所以受到民眾廣泛的供奉和祭奠。在東漢后期的漢畫中,表現(xiàn)佛祖故事的圖像刻繪得不少。在和林格爾東漢后期墓的前室壁畫中,畫一人騎白象,左上榜題“仙人騎白象”五字。據(jù)俞偉超考證,顯示的是佛祖能仁化騎白象以就母胎的前后因緣。在佛教教義里,端立法身即證得法身,以此像信受佛說,佛悉知悉見,悉知悉見之后必加護念。漢畫對于佛教倫理元素的擷取和運用,其凝重的法理折射了在國亂人苦年代人們祈求佛陀護佑的心愿,這類圖像在東漢后期出現(xiàn)并非出自偶然。六牙白象被佛典視為象中之寶,東漢末年傳教士竺大力共康孟祥譯的《現(xiàn)變品第一》對它的功能有著這樣的描述:“白象寶者,色白紺目,七肢平躊,力過百象。髦尾貫珠,既鮮且潔??谟辛?,牙七寶色。若王乘時,一日之中,周遍天下,朝往墓返,不勞不疲。若行渡水,水不動搖,足亦不濡,是故名為白象寶也?!痹诜g人姓名無顯的東漢譯經(jīng)《雜譬喻經(jīng)》卷上,對六牙白象也有過這樣的記述:“昔雪山有白象王,身有六牙,生二萬象?!绷腊紫鬄橄笸?,神通無邊,眾梵典在述及佛降身之說時,無不以六牙白象作能仁菩薩的化乘工具。因此,六牙白象實為佛祖法身的代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