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

第1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論文關鍵詞:CDIO;文獻檢索;教學模式

一、CDIO的含義

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來國際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xiàn)(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從工程基礎知識、個人能力、人際團隊能力和工程系統(tǒng)能力這四個層面培養(yǎng)學生,讓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lián)系的方式學習工程。迄今為止,已有幾十所世界著名大學加入了CDIO組織,其機械系和航空航天系全面采用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教學大綱,取得了良好效果,按CDIO模式培養(yǎng)的學生深受社會與企業(yè)歡迎。我國高等工科教育的迫切任務是盡快培養(yǎng)與國際接軌的中國工程師,然而我國工科的教育實踐中還存在不少問題,如重理論輕實踐、強調個人學術能力而忽視團隊協(xié)作精神、重視知識學習而輕視開拓創(chuàng)新的培養(yǎng)等問題。如今社會對工程技術人才的要求,除了要牢牢掌握既有的知識,還必須具備終生學習的能力,不斷地更新自己;必須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和團隊精神;必須具備對本專業(yè)、本行業(yè)乃至社會、歷史、文化、環(huán)境等方面的大系統(tǒng)的理解、掌控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是沒有包含在傳統(tǒng)的專業(yè)培養(yǎng)理念中的。因此,我們應該探索新的培養(yǎng)理念,在培養(yǎng)計劃中對學生的知識結構同他們的終生學習能力、交流合作能力以及大系統(tǒng)掌控能力一同考慮,使整個培養(yǎng)計劃成為一個有機的集成體。

二、工科院校文獻檢索課程現(xiàn)狀

(一)課程性質

當前,全國高校,尤其是高職院校在高職生中普遍開設了文獻檢索課,文獻檢索課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應用性課程,主要講授文獻檢索的基礎知識、現(xiàn)代信息檢索理論、搜索引擎、各數據庫原理和檢索方法等。通過對本課程的學生,可以使學生掌握如何利用文獻信息資源,檢索利用文獻信息,提高學生的信息素質,加強學生情報意識,使學生懂得如何獲得與利用情報,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研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二)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

傳統(tǒng)的文檢教學存在三點不足,首先,大部分文檢課教師在授課時,重點是放在了講解理論和方法上,教師逐個講解文獻數據庫的檢索方法及檢索技巧,再結合學生專業(yè)給出一些檢索題讓學生實踐,學生純粹為了完成教師的作業(yè)而查資料,對各個數據庫不能融會貫通,對文獻的消化、吸收方法不得要領,到畢業(yè)設計查資料時仍然不會利用信息資源,也不知道怎樣獲得原始文獻。在這種教學方式下,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掌握情況都不理想,預期目的沒有達到。其次是實踐環(huán)節(jié)的不足。目前,很多高校沒有專門的文檢實習室,手工實習一般安排在圖書館的閱覽室進行,用于實習的手工檢索工具書數量非常有限,補充更新緩慢,電子資源的實習一般安排在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圖書館的電子閱覽室平時是作為自由上機的場所,座位不足,機器損壞嚴重,網絡速度較慢,可供檢索的數據庫、電子資源登錄時間較長,影響檢索質量,往往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一道實習題還沒完成。第三,該類課程任課教師的學科背景有很大差異,在指導學生實踐上水平不一。一個普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yè)至少也有數十個,而擔任文獻檢索教學的教師大都是在圖書館中工作的,學科背景不同,有圖書情報專業(yè)的,也有其他學科的。圖書情報專業(yè)的教師對于文獻檢索的基本原理、方法、檢索技巧非常熟悉,但是對于專業(yè)方面的知識卻存在一定的欠缺,其他學科出身的教師,對于專業(yè)知識非常熟悉,文獻檢索的檢索理論、檢索方法一般是通過課外自學和研究獲得的,沒有受過系統(tǒng)的培訓,不能將專業(yè)和文獻檢索兩者很好地結合起來。

美國目錄學教育課的總目標被規(guī)定為:“學生在完成大學的學習課程之后,應能有效地利用可得到的圖書館的文獻資源和人員,以便為滿足情報需求找到所需的資料”,借鑒這種成功的經驗,就要對文檢課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革。

三、基于CDIO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探索

(一)轉變教育觀念,提高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認識

首先要解決領導和教師的認識問題使他們充分認識到文獻檢索課程與其他基礎理論教學同等重要,將文獻檢索課程定為專業(yè)必修課。在信息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掌握文獻信息的獲取方法是人才培養(yǎng)的關鍵,尤其是對于工科的學生來說,學習文獻檢索,獲取文獻資料信息是作為工程技術人員必備的一項技能,要讓學生真正明白,課堂教學是進行課程理論教學的主要形式,是教學過程的基礎,實踐教學是完成教學計劃的需要,是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需要,兩者缺一不可,在理論的基礎上指導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加強理論知識的理解和掌握。

(二)對教師進行培訓,重視教師繼續(xù)教育

一般高職院校的專業(yè)多達上百個,少則數十個,每個教師要講授幾個不同專業(yè)的文檢課,而從事文檢教學的教師一般是由圖書館的專業(yè)技術人員兼任,他們的學科背景不同,要設立專門的文獻檢索教研室,結合教師的學科背景給一個或幾個相對固定的專業(yè)的學生授課,并對所有兼職和專職教師進行圖書情報專業(yè)和相關專業(yè)知識的培訓,重視教師的繼續(xù)教育,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修,提高他們文獻檢索的基本技能和專業(yè)技能。文獻檢索課還應該補充新生力量,提高教師待遇,穩(wěn)定教師隊伍,建立起一支知識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這是網絡環(huán)境對高校文獻檢索教師的要求,也是今后高等院校文獻檢索課程建設和發(fā)展的重要任務。

(三)改進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模式

根據各章節(jié)教學內容和學生專業(yè)的具體情況,選用有利于增強教學效果的教學方式和方法。教師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在對理論知識的講解時要結合檢索實例,尤其是與本專業(yè)相關的課題檢索實例, 注意把檢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及解決方法教給學生,教學過程中要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局面,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注重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指導,積極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和開展課堂討論,尊重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鼓勵學生發(fā)表不同見解,以激勵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通過課堂討論鞏固加深學生所學內容,啟發(fā)學生的獨立思考和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自學和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四)抓好實踐環(huán)節(jié),寫好檢索報告

實踐環(huán)節(jié)是文檢教學的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要有固定的實踐場所,手工檢索要有專門的實習室,保證有一個自然班學生所用實習工具書的種類和數量,網絡數據庫的檢索要有專門的電子實習室,要有足夠的實習用機,保證機器設備完好,數據庫網絡連接的暢通;其次要保證學生完成檢索報告的質量,為了加強學生對文獻檢索理論知識和專業(yè)知識的掌握,我們采取讓學生自行設計并完成一個完整的課題檢索,然后根據檢索結果編制完整的檢索報告。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教師在上課伊始就讓學生設計檢索課題,學生可根據學號從教師給定的檢索課題中選擇,教師給定的檢索課題一般與專業(yè)相關,學生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己制定檢索課題,如果學生是自己制定的檢索課題,教師在此過程中要給予指導,以防學生制定的課題范圍過寬或過窄。

2.利用檢索工具進行檢索并記錄檢索途徑和檢索結果。學生根據自己選定或設計的檢索課題,查找資料,主動學習相關內容。在檢索過程中學生之間可以相互交流討論各自學習的收獲,也可以和教師進行探討,然后利用檢索工具進行實際檢索,在檢索過程中反復調整檢索策略,記錄下檢索途徑和檢索結果,并結合教師提出的相關問題達到對知識的深入掌握與理解。

3.整理檢索結果,編制檢索報告。在一個數據庫檢索任務完成后,學生根據檢索的途徑、方法和結果,整理文獻并編制一份完整的檢索報告。

4.互動研討,教師總結。在課堂上學生講解他們的檢索方法、途徑和檢索結果,討論分析其他同學檢索報告的優(yōu)缺點,自己根據別人提出的修改意見,重新制定檢索策略,設計檢索報告。然后教師進行總結評價,對結果中的特殊問題進行點評,提出修改意見,并在最后給出總結性講解:如何將自己的情報需求轉化為檢索文獻的需求,如何選擇檢索詞,檢索結果太多時如何使用位置算符、利用邏輯運算符ANDNOT增加檢索詞、利用下位詞、使用精確檢索等技巧縮小檢索范圍,提高查準率,檢索結果過少時如何利用增加同義詞、利用上位詞、使用截詞符等技巧來擴大檢索范圍,提高查全率等。

第2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關鍵詞】一體化教學 理論結合設計 建筑計劃

建筑學理論與設計課程結合的重要性

建筑學專業(yè)具有物質技術及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雙重需求,注重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結合,是邏輯思維與形象思維并重,涉及理、工、文、藝諸多領域的綜合性、實踐性學科。建筑學專業(yè)理論課程涉及范圍廣泛,其教授方式與文科、理工科的課程相似。建筑學專業(yè)理論課程是建筑設計的基礎,是學生進行具體設計實踐時無法回避的約束條件和前提,而建筑設計課程是建筑學科的核心內容,指向本專業(yè)建筑實踐終極的目標,是對所有理論課程的具體運用,如果兩者結合得不好就會造成理論脫離實踐,使學生學習理論課程死記硬背缺乏理解,學習設計課程浮于形式虛有其表。因此,如何將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合理有效地結合在一起成為建筑學專業(yè)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

建筑學專業(yè)高年級的特點

高年級建筑教育是建筑學本科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隨著“三階段兩環(huán)節(jié)”的總體教學體系的建立(即將一、二年級作為基礎教育階段,將三、四年級作為專業(yè)素質教育階段,五年級作為專業(yè)實踐與拓展教育階段),高年級的建筑設計教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它需要引領學生進行從學習知識到運用知識創(chuàng)新的轉變,建立起“設計的研究、研究的設計”觀念。在這一階段的專業(y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受到以下一些特點:

1.學生學習方式的特點

步入到高年級的學習階段,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學生的設計效率相對較高,學生不愿意天天呆在專業(yè)教室里。為了應對學生學習特點的變化,在這一階段建筑設計課程題目的設置需要作出相應調整,更具真實性和實踐性,保證設計內容的新鮮度,提高學生的設計興趣。適度增加“外出”學習的時間比例,并創(chuàng)造分組學習的機會,使教學方式更加生動豐富。

2.理論課程設置的特點

高年級理論課程的內容和專業(yè)實踐與拓展教育緊密相關,其中部分課程與更加細致和專門化的設計方向相關。第二部分理論課程在教學上不僅注重課堂知識的講授,同時有調查研究實踐的要求,需要通過真實的相應建筑環(huán)境的觀察來理解和掌握課堂講授的理論內容。因此這部分理論課程需要配備一定比例的學時進行外出調查實踐。

3.建筑設計課程的特點

為適應教學計劃的安排,高年級設計課程的開設具有專業(yè)深化的相應特點:需要進一步拓展和深化學生的專業(yè)認識、專業(yè)能力和專業(yè)基礎,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主意識和自我拓展能力,形成循序漸進的教學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建筑學高年級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理論課程有和建筑實踐結合的需求,設計課程也加強了理論知識的指導作用,兩者有相互結合的必要性;同時理論課程和設計課程在教學方式上都有相同的“外出”調查實踐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使課程結合有了合適的操作平臺,在調整協(xié)調調查實踐目的性一致的情況下,兩者相結合切實可行。

課程結合的具體方法

建筑設計題目設定為“醫(yī)療建筑改造設計”。選擇該設計題目的原因包括:設計內容具有綜合性和復雜性,尤其是包含了復雜流線設計;建筑改造更新是目前建筑學研究領域中的熱門課題,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醫(yī)療建筑中存在各種公共活動內容,便于觀察人的生活、行為、心理與建筑空間環(huán)境之間的對應關系。

1.空間調查

以西安市上一定規(guī)模的綜合性醫(yī)院為調查對象(亦即改造對象),通過現(xiàn)場實地踏勘,全面了解其功能布局、環(huán)境條件及建筑形象。調查內容還包括醫(yī)院所處位置、周邊環(huán)境、服務半徑、服務對象等背景資料。通過運用圖像記錄、影像記錄、尺寸記錄的方法還原醫(yī)院主要功能區(qū),包括門診、急診、醫(yī)技、住院、輔助用房各部分的功能布局,最終以二維和三維圖形的模式加以展現(xiàn)。

2.行為調查

以醫(yī)院內各種使用者(患者、陪護、探視者及醫(yī)護人員)的行為作為觀察對象,觀察使用者與醫(yī)院建筑空間的相互關系,發(fā)現(xiàn)醫(yī)院目前存在的問題。

3.問卷分析

為了更直接有效和準確了解醫(yī)院設施使用者的意見和需求,要求學生采取發(fā)放問卷和座談調查的方式,探尋醫(yī)院改造的方向。對調查結果進行量化整理,使改造的內容和要求不僅依靠感性判斷獲得,更倚重科學分析來進行。

4.跟蹤調查

分為整體性觀察和典型案例跟蹤調查兩種方式。通過整體性的使用者數量、分布狀態(tài)、軌跡觀察,可以判斷建筑空間尺度和布局合理性方面的問題;通過典型案例跟蹤調查可以記錄使用者利用建筑空間的全過程,發(fā)現(xiàn)主要矛盾,再從多個個例歸納總結出普遍性問題。

作為建筑學專業(yè)高年級理論課程與設計課程結合的教學改革實踐,這一做法在建筑學專業(yè)教學界具有推廣和借鑒意義。

參考文獻:

[1]龔愷.東南大學建筑系四年級建筑設計教學研究[J].建筑學報,2005,12:24-26.

[2]李浩.城市規(guī)劃社會調查課程教學改革探析[J].高等建筑教育,2006,15,3:55-57.

第3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關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概念教學 基礎知識

歷史概念是歷史學科的根基,是歷史學科存在和發(fā)展的基本要素,按照歷史知識的抽象概括程度,我們可以將歷史知識分為基本史實、基本概念和基本規(guī)律三個層次。歷史學科作為一門人文學科,與自然學科相比,很多學生對于歷史概念往往缺乏足夠重視,甚至很多教師對歷史概念教學也沒有科學的認識。事實上,與自然科學的概念一樣,歷史概念教學也至關重要。

一、歷史概念的分類

從史與論的角度,我們可以將歷史概念大致劃分為兩種概念,一類是史實概念,一類是理論概念。所謂史實概念是指對具體的歷史事件或者歷史現(xiàn)象進行的概括和評價,例如,我們對“”進行史實概括的時候,主要包括歷史背景、爆發(fā)的時間、爆發(fā)的地點、爆發(fā)的過程及對該事件的評價,其中,“”就屬于事件概念,而“”涉及的時間、地點、過程、評價就屬于人物概念;另一類理論概念則是對同類事件概念的共同特征進行的進一步概括,例如,封建主義、專制集權、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等。把史實概念和理論概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其實是后者包括前者的關系,即理論概念是建立在史實概念基礎之上的概念。在概念教學中,主要研究的就是史實概念之上的理論概念。理論概念在歷史教學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只有我們充分把握了理論概念,才能認清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才能在此基礎上總結和掌握相關的歷史規(guī)律,從而真正掌握歷史學科知識。

二、實施概念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指導學生掌握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所謂歷史概念的內涵是概念中所概括的歷史事物的本質特征和基本內容,歷史概念的內涵一般分為兩個部分,一個是背景,另一個是后果。而背景又可以具體歸納為事件發(fā)生的原因、目的、條件或者事物發(fā)生時的政治、經濟、文化狀況,而后果則主要指歷史事件的作用、影響、性質等。例如,說起“冷戰(zhàn)”這個概念,其內涵是指以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之間發(fā)生的除武裝戰(zhàn)爭手段之外的敵對行動。為了更好地把握內容,我們要對冷戰(zhàn)背景進行分析,背景就是二戰(zhàn)結束以后美蘇兩國在利益方面發(fā)生沖突,而沒有直接開戰(zhàn)的原因是雙方實力相當,開戰(zhàn)會造成兩敗俱傷的后果,因此,兩個國家就采取了冷戰(zhàn)方式。而后果則是蘇聯(lián)的解體。至于概念的外延則反映了歷史事件的具體范圍,包括相關的時間、地點、任務、經過、結果等,通過對外延的分析,可以更加全面地掌握相關的概念,有助于區(qū)分一些具有相似性的概念,例如,很多學生會將“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封建制度”畫等號,這種概念上的混淆就屬于外延方面的錯誤?!胺饨ㄖ贫取钡耐庋颖取胺饨ň鲗V浦贫取钡耐庋右蟮枚?,“封建制度”包含“封建君主專制制度”,通過對外延的分析,就可以很輕松地將兩個概念區(qū)分開來。

(二)注意由史實概念向理論概念過度

史實概念是理論概念的基礎,相比較而言,理論概念更加抽象。在進行概念教學的過程中,如果教師能夠從較為直觀的史實概念入手進行講解,然后一步步地進行深化推理,使之形成理論概念,這樣的概念講授更容易為學生理解和接受。例如,在說到“資產階級革命家”這個概念時,教師就可以從一些被稱為資產階級革命家的具體人物入手進行分析,然后從大量的具體實例中歸納出共性,最終使學生理解了資產階級革命家的概念。

(三)利用對比的方式進一步分析歷史概念

在歷史學習中,對比法是其中一個很常見的學習方式,而在歷史概念教學中,利用對比的方式將一些具有相關性的概念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對照,不僅可以避免概念的混淆,還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其中的異同點,從而更加準確地理解相關概念。例如,在說到美國的“總統(tǒng)共和制”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這兩個概念時,我們就可以將二者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從國家元首的權限、產生方式、任期時間、元首與國會、議會的關系這樣幾個方面入手進行對比,這樣在比較中,學生不僅能準確區(qū)分總統(tǒng)共和制和君主立憲制這兩個概念,還能對其內涵產生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

(四)利用習題鞏固概念

在學習歷史概念的時候,光說不練很難真正地掌握概念、學好概念,因此,教師在實施概念教學的時候,要注意利用一些習題進行概念的鞏固,通過習題可以發(fā)現(xiàn)概念講解中沒有發(fā)現(xiàn)的問題,能夠幫助學生排除錯誤觀念,更加準確地認識和理解概念。如:發(fā)生在17世紀的英國革命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現(xiàn)在有四個選項,要求選出最能夠說明這一性質的選項。選項一:用武裝斗爭的方式擊敗了王軍;選項二:處死了國王;選項三:英國宣布為共和國;選項四:沒收了王室的土地,廢除了地主對國王的義務。以上這四個選項乍一看都與題目有關,但究竟哪一個最能反映出英國革命的性質呢?事實上,這個題目考查的就是學生對“資產階級革命”這一概念的理解。資產階級革命的目的是摧毀封建生產關系,建立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而封建生產關系的根基是封建土地所有制,因此,以上能夠反映破壞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選項四就是本題的正確答案。至于其他三個選項僅僅是革命的方式、手段等,并不能說明其本質。通過這個習題,學生就對“資產階級革命”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而具體的認識。

概念教學是實施歷史教學活動的第一步,概念教學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歷史教學活動整體質量和有效性的高低,因此,概念教學是歷史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教師一定要把握概念教學技巧,努力開展科學有效的概念教學,讓學生在扎實基本概念的基礎上學好歷史這門學科。

參考文獻:

[1]王春蘭.淺談高中歷史概念教學[J].課堂內外·教師版,2012(12).

第4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歷史學科中的“概括”是把一個或多個歷史事物的相同屬性、本質特性揭示出來的思維活動。它是歷史思維能力中最基本的一種,歷史教學過程中概念的形成、結論的判斷及歷史規(guī)律的探究都需要有效運用概括能力。

一、概括――歷史表象到歷史概念的橋梁

歷史概念的形成,就是在分析眾多歷史表象的基礎上,經過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作出的能反映事物內在聯(lián)系和本質屬性的認識??梢?從感性到理性,從具體到一般,從特殊到普遍概括能力必不可少。而歷史概念的確定是理性認識歷史的起點,是形成正確歷史結論、挖掘歷史規(guī)律的基礎。

從感性的歷史表象到理性的歷史概念需要“概括”,也就是要經過歸納和提煉。很明顯,概括歷史概念的最深刻內涵在于揭示歷史事物之本質屬性。然而,許多學生在學習中往往達不到這一層次,也就是說,他們對于歷史事物的認識仍停留在感性階段,這對歷史學科應考是不利的。所以,在高三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經常性地引導學生多注意對概念進行深層次地分析、概括,這樣應考時才能真正做到心中有數。

二、概括――正確歷史結論形成的必要途徑

在歷史教學中,歷史結論是人們對歷史知識的一種概括性認識、判斷。比較于歷史結論是更高層次、更為復雜的理性認識,它的形成也更離不開較強概括能力。概括歷史結論需要建立在分析大量歷史史實的基礎之上,脫離了基本史實的結論也就毫無根據。

這一能力層次要求非常重要,因為它不但涉及歷史學習的本質:掌握歷史、汲取歷史、以史為鑒;同時針對教材諸多歷史結論,也是歷史高考考查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在綜合能力考查要求不斷提高的今天,更是離不開此種概括能力。因此,在平時的各學科教學中我們都應重視這個問題。

三、概括――歷史規(guī)律探索的重要手段

第5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近年來,江蘇卷較重視各種史觀,近幾年高考試卷里都有體現(xiàn),迫切需要我們師生一起重視各種史觀概念。最基本的史觀,如“文明史觀”、“全球史觀”、“現(xiàn)代化史觀”、“社會史觀”等。首先,要讓學生掌握史觀的基本內涵。其次,教師在高中歷史課堂上要注重引導學生運用各種史觀來研究歷史問題,使其能準確、熟練、科學地運用各種史觀來認識和解決歷史問題。2014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第22題的第2問:“與傳統(tǒng)性相對應的是近代性。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以‘王韜課士的近代性’為主題進行論證。(10分)(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密;表述清晰;280字左右)。”此題是2014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的亮點之一,突出考查了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尤其體現(xiàn)在對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考查。此題要求學生對“王韜課士的近代性”進行論證,需要學生掌握必要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比如:歷史詮釋和論證能力。解答時,學生需要分析題目,然后從考試選拔的形式、命題內容、考試結果和導向等角度將“王韜課士”與“古代課士”進行比較,進而論證出“王韜課士”所具有的中西并存和順應時代及世界發(fā)展潮流的近代性特征。駕馭這道題的要素之一,就是能真正掌握近代化史觀的內涵,不是簡單地從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yè)化、思想理性化等三個角度來詮釋“近代化”史觀的內涵。

二、夯實基礎,不斷提升———能力的提升

著名史學家傅斯年認為:“史學即是史料學。”西方蘭克學派認同“:有一分史料說一分話。”曾講過:研究歷史要“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新課改以來,全國各地高考歷史試題在選擇題的命制上多以各類歷史圖片、文物、學者觀點、漫畫、表格、社會生活場景等材料來創(chuàng)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2014年江蘇高考歷史試卷,20道選擇題都是采用材料來創(chuàng)設新情境。如選擇題第6題社會生活場景、第11題歷史圖片、第15題表格題、第17題是學者觀點等,幾乎沒有一題不是通過新情境來創(chuàng)設新問題考查學生。學生對此類選擇題既感覺有新鮮感,但又有感覺到有難度。如何幫助學生提高解答此類題目的準確率呢?筆者認為需要在歷史課堂上增加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增大對歷史學科思維能力和歷史學科思維方法的考查力度。

三、力染課堂,感知升華———情感的滲透

第6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一、了解福建省近幾年高考歷史試卷的特點和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學生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

從2009年福建省高考實行自主命題以來,歷史高考命題呈現(xiàn)平穩(wěn)推進、穩(wěn)中有新的發(fā)展趨勢。試題特點:第一,反映歷史思維的特征,即對歷史事物和歷史現(xiàn)象進行具有時代意義的認識和思考。第二,以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知識體系為依托,以考核能力要求為指導,以試題提供的材料為情境組織考試的內容。從試題選材來看,試卷遵守新材料、新情境、新問題的總原則,按照以史為鑒的角度從時政熱點、地方特色、重大歷史事件等方面選擇歷史素材。第三,試題設計符合史學特點,既尊重歷史事實的確定性,又注重歷史認識的多元性。第四,試卷材料呈現(xiàn)形式以文字陳述為主,輔之圖、表和其他方式對歷史概念和主干知識進行考查。近幾年來,福建歷史高考不斷呈現(xiàn)出注重考查考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和對歷史理性的認識,把握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發(fā)展趨勢。

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明確規(guī)定歷史高考命題要實現(xiàn)對歷史學科主干知識、學科能力和思想素養(yǎng)相統(tǒng)一的考核目標,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觀指導下運用歷史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歷史高考命題將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不拘泥于歷史教科書的具體表述,古今貫通、中外關聯(lián),重視“新材料”的運用與“新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試卷創(chuàng)設的新情境中,考查學生運用歷史知識解決新問題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

二、依據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考生歷史素養(yǎng)的考查要求,對歷史復習策略進行調整,提高歷史復習效率。

結合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從“史實、史觀、史識、史述”四個角度對考生歷史素養(yǎng)的具體要求,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調整復習策略。

1.史實。也就是《考試說明》中提出的歷史高考的考試范圍及要求。歷史的主干知識包括史實性知識和結論性知識。史實性知識是歷史現(xiàn)象的記錄,結論性知識包括對歷史事件或現(xiàn)象的評價??忌到y(tǒng)掌握歷史主干知識是體現(xiàn)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基礎。針對歷史主干知識的復習策略對歷史主干基礎知識進行“清點聯(lián)網”式復習?!扒妩c”就是對重要主干知識點、重要歷史概念內涵的把握。以課標和《考試說明》為依據梳理考點,全面把握教材主干知識,特別注意理解教材結論和歷史概念?!奥?lián)網”,就是按照一定邏輯線索從不同角度構建歷史知識網絡。近年來福建高考非選擇題都是在一個鮮明主題下整合古今中外史實的綜合性題目。因此,考生要按通史的形式整合所學知識,做到“貫通古今、關聯(lián)中外”?!犊荚囌f明》按古代、近代和現(xiàn)代的順序編排歷史知識范圍,這就要求我們按通史體例整合教材,重新構建知識體系,把握階段特征,形成歷史知識結構體系。這里,尤其強調的是雖然在復習過程中,注重按照通史體例構建知識網絡,但在實踐教學中還要組織選擇具體的小專題內容進行復習。通過小專題復習方式把握歷史概念之間的聯(lián)系。

2.史觀。即觀察、分析歷史事物基本理論和新觀念。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注重考查在科學歷史觀的指導下,運用學科思維和學科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近幾年來在史學界廣泛流行的文明史觀、近代史觀、整體史觀、生態(tài)史觀等新觀念在福建歷史高考試題中都有反映??傊?,注重歷史基本理論在認識歷史問題過程中作用的考查,已成為福建高考歷史試卷命題的基本走向。針對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對歷史史學觀念的考查,我們的復習策略是首先培養(yǎng)學生的史觀意識,關注史學研究新動勢,對不同史觀的概念內涵進行準確理解;其次,運用新史觀整合歷史主干知識。近幾年福建歷史高考試卷大多以文明史范式指導歷史試題的設計和命制。在復習過程中,我們以文明史范式重構歷史知識。以文明的縱向發(fā)展歷程農業(yè)文明、工業(yè)文明及文明的橫向組成部分物質文明史、政治文明史、精神文明史的視角構建學科知識體系,理解歷史概念,理清歷史線索。最后,注重對考生運用不同史觀的概念內涵解析歷史概念的思維方法和思考能力的培養(yǎng)。如要求考生在復習過程中學會以多種史觀認識的偉大意義:(1)從革命史觀看,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2)從現(xiàn)代化史觀看,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是近代一次政治民主化革命。(3)從文明史觀看,順應世界發(fā)展潮流,引進西方工業(yè)文明,促使中國政治、經濟等方面的文明發(fā)展。(4)從社會史觀看,推動了社會習俗和社會風尚的變革,促進了近代中國社會物質生活與習俗的變化。(5)從整體史觀看,是亞洲覺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亞洲各國的民族解放運動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在這一復習實踐中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以優(yōu)化,思維能力逐步提高。

3.史識。就是運用歷史學科的學習方法結合歷史史實分析、闡釋歷史事物獲得的歷史認識?!犊荚囌f明》通過考核目標與要求的分析形式闡述了歷史學科素養(yǎng)的重要體現(xiàn)是史論結合的方法、史論結合的思考模式、史論結合的表達方式?!笆氛摻Y合,論從史出”是學習、表述歷史的根本方法與途徑。依據學生史識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目標調整歷史復習策略,要做到以下幾點:首先,從歷史認識論角度教會考生歷史學科的基本方法,如歷史分析法、計量史學法、人物事件評價法、觀點材料論證法等。其次,福建省2014年歷史《考試說明》的示例選擇題表明,2015年高考選擇題將突出考查材料的閱讀與理解、歷史學習與研究方法等學科素養(yǎng),同時凸顯人文素養(yǎng)的歷史學科價值,將以新材料、新情景出現(xiàn),試題設計將會在以往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這就要求我們依據考試說明的新動向選擇經典、形式多樣和能力全面的材料解析題進行針對性訓練。最后,引導考生及時反思,對試題題型種類的反思和對自身答題過程思維的反思。考生通過揣摩體會材料與設問的關系,自己答案與評分標準之間的差距,找出適合自身水平的歷史學科學習方法和解題方法。

第7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關鍵詞】初中歷史 興趣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2.068

學生從初中階段開始系統(tǒng)接觸歷史知識,這是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同時也是發(fā)展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要求之一。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相對于高中來說比較簡單淺顯,更多的是對于歷史基本事實的了解和掌握,極少有深入分析歷史成因的題目。學習歷史的重要性在于,了解我國自有文字記載以來的文化歷史以及國外文明發(fā)展,解決人類共同的疑問如人從哪里來等問題。經過歷史考證進行大膽假設,同時做到對人類的歷史有所了解,能夠做到以史為鑒,不斷總結發(fā)展的經驗,反思人類過失。使學生能夠利用有限的學習時間把握人類自古至今的歷史,站在前人知識的肩膀上,吸取前人的文明成果,不斷發(fā)揮其引導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的作用。

所謂歷史,就是人類過去生活的總和,它是一個時間概念,是相對于“現(xiàn)在”和“未來”而言的。歷史是不斷發(fā)展的,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概念。道理很淺顯,如果人類存在的時間是一條不斷向前發(fā)展的時光軸,我們現(xiàn)在所處的時代被稱為現(xiàn)代,在我們前面的被稱為未來,在我們身后的時間就被稱為過去,即歷史。時間無大小之分,只有重要與否之別。由于人類不能像科幻小說中虛構的那樣穿越時空去關照歷史,所以很多時候歷史具有不確定性和猜測性。因此歷史既有正史之分,又有野史之別。但是,初中歷史課本中的知識基本是經過了考古學家的反復考證才得以謹慎得出的結論,基本是有科學依據的。同時我們也應該認識到,學生在面對問題的時候,要時刻保持有一顆好奇心,做到不唯書不迷信只唯實,做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不斷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從而提高自己對于歷史的興趣。

一、歷史教學現(xiàn)狀分析

長久以來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因為歷史這一學科在中考中所占的比重較少,外加學校甚至任課教師的不重視,導致學生想當然地認為學習歷史只需要考前臨時突擊背誦就可以。不可否認,這樣做固然可以取得優(yōu)秀的成績,但是課標對學生的要求并沒有得以實現(xiàn)。學生在經過考試之后,靠死記硬背記住的歷史知識會逐漸淡化,學生對于相關的文明發(fā)展史還是一無所知,無論是歷史課程的學習還是歷史學科的考察都顯得沒有意義。發(fā)揮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在歷史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才是學好歷史的正確途徑。

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

首先,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教師以及學生要先端正學習歷史這一門學科的態(tài)度,糾正以往教師和學生對歷史課程的錯誤認知。學校領導也應給予相關重視,應明確規(guī)定其他學科的教師不能占用歷史學科的時間;初中歷史教師們也應該端正教學態(tài)度,不能想當然地認為只要讓學生把重點內容劃下來背過就可以了;學生也不能因為歷史學科在中考中分數比重小就忽視了歷史的學習,課上的時候要做到調動自己的興趣對課程進行預習,對教師講的內容做到心中有數。不能認為只要把教師要求畫下的部分背過就可以了,更不能有在課上學習其他課程的壞習慣。學生對于歷史學科的學習應該有一個整體的知識體系,如果僅僅是將教師要求畫下的重點背過,其結果必然是只見樹木不見樹林。學生也不可能將歷史知識系統(tǒng)的串聯(lián)起來,這對高中歷史的學習必然是一大隱患。知識無高低貴賤之分。人存在的意義之一就在于不斷地學習。無論是英語知識,數學知識還是歷史知識,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的一部分,其培養(yǎng)鍛煉人的能力也不盡相同。說到底,學生學習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課本教材上的理論,一定要做到將歷史課本上的知識活學活用,讓歷史學科生動豐富起來。

其次,要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第一節(jié)課尤為重要。教師應該在上課之前認真?zhèn)湔n,積極找到所講授內容的切入點,做到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我在教學過程中經常采用的方法就是:每學期的第一堂課不講授任何知識,把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起來自由發(fā)言講他所熟知的歷史人物。學生在談論歷史人物的過程中,我也會集中注意力認真聽學生說的內容,在他講完之后對其進行表揚之外,還能夠做到在他欠缺真實性的地方進行糾正,將歷史真實地還原出來,使學生能夠產生深刻的印象。

第三,學習歷史的方法多種多樣,靠學習課本知識算是最傳統(tǒng)最規(guī)矩的一種方法。盡管歷史是一門關于過去的學科,但它的意義卻指向現(xiàn)在,歷史可以說充斥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經常接觸的文學作品里有太多太多的歷史故事,我們平時看的影視劇作品中的歷史故事更是數不勝數。盡管許多作品里面的歷史包含進了野史和臆造的成分,但一般情況下歷史的大方向是正確的,當然,歷史紀錄片最具有真實性。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將自己學習和教授歷史的熱情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受到感染和鼓舞。教師應該采用多種教學方式,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將課本上的知識講活,激發(fā)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師在講歷史課本知識的同時,可以先通過講相應階段的歷史故事或者傳說作為切入點。比如教師在講唐代的歷史的時候,可以對唐代的歷史人物侃侃而談,講一些關于唐太宗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女皇武則天、神探狄仁杰、唐明皇與楊貴妃之間的愛情故事等歷史事件。由于這些事件都是婦孺皆知的歷史,并且他們都與影視劇緊緊掛鉤,很容易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師可以通過這一點加強學生對于唐代歷史的客觀認知。學生上課的態(tài)度也必然有所轉變,在教師與學生輕松的互動中,學生很輕松地學到了課本上的知識,而且能夠拓寬自己的視野。

第8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關鍵詞:歷史學科能力;構成;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3)11-022-01

歷史學科能力是一種綜合能力,它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記憶能力、表述歷史問題的能力等一般能力,也包含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原理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的特殊能力。所有這些能力可歸并為閱讀理解、語言和文字表述、整理和歸納、分析與運用四大類。它們指向的目標各有側重,其培養(yǎng)、訓練的方式也不盡相同。

一、閱讀是獲取新知的重要途徑

歷史學科的閱讀要求學生領會教科書的篇章結構、大小子目和內在聯(lián)系,哪些是基本史實,哪些是基本原理或觀點。學生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通過感知,參與了觀察、思維、想象分析、歸納、綜合等多種思維活動。教師在指導、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時,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介紹閱讀方法,要求學生帶著問題去看書,把每個歷史事件分成背景、經過和結果三個方面,從閱讀中尋找答案。②指出閱讀內容中的重點與難點,講解閱讀過程中學生不夠明確的概念。③設計一些提高能力的問題,幫助學生通過閱讀去進行思維、分析、判斷,提高閱讀能力。④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單純地按課本順序看書,提高到從各個角度看,從基本史實上升到概念,最終進行理論概括。閱讀能力是各種能力形成的基礎,學生閱讀能力的體現(xiàn)與提高是通過表達來進行的。

二、強化表達能力的系統(tǒng)訓練

歷史學科的表達能力就是用口頭或書面形式將閱讀與聽講后掌握的歷史知識表述出來。表達的對象不同,其表達的構成也不盡相同。

例如:歷史人物情況的表達要結合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活動作出概括和評價;歷史事件的表達要概括其發(fā)展過程,尤其是發(fā)生的原因及帶來的結果和影響。要通過表達達到再現(xiàn)或再認的目的,且向表達的全面、快捷、正確方向努力。訓練表達能力時應注意以下幾點:①首先要強化學生主體意識。教師要表現(xiàn)出耐心與熱情,以營造課堂表達的良好環(huán)境和氛圍。②精心設計課堂提問與練習。教師所提問題必須具有思考性且有一定的思維層次,即通過歷史基礎知識的再現(xiàn)上升到概念推理、分析并作出評述的思維過程。③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應及時、準確地作出評議,這樣,不僅可以強化學生的學習動機,而且在教師的啟發(fā)引導下學生能正確地掌握歷史基礎知識,完整地理解和表述歷史概念。表達能力的提高依賴于對知識整理歸納的訓練程度。

三、整理歸納是歷史能力形成的重要一環(huán)

歸納整理就是要求學生按類別將分散的歷史知識整理成板塊或線索。通過整理,從中概括出歷史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和它所反映的實質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整理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①整理歸類必須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去完成,不使用現(xiàn)成答案,也不贊成抄襲資料,否則無益于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②整理的類別由教師列出提綱。歸類方法可按大專題進行,以便系統(tǒng)把握歷史知識。如中國古代史可分政治改革、中央集權、賦稅制度、民族關系、對外關系、科技文化等專題作知識歸類;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可按屈辱史、抗爭史、探索史進行歸類;世界近現(xiàn)代史按國別史、國際共運史等方面進行歸類。歸類方法也可按小專題進行,以便從微觀上系統(tǒng)掌握歷史知識。教師應積極鼓勵學生自己進行分類整理,讓學生舉一反三,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整理歸納線索越多,對歷史知識網絡熟悉的程度就越深,其能力也會同步提高。對學生自己的歸納,教師要進行批閱或指導,及時糾正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③整理歸納的最好形式是列提綱或制圖表。

四、分析與運用是歷史能力體現(xiàn)的關鍵

在培養(yǎng)學生歷史學科能力的過程中,最困難的是對材料的取舍和歷史知識的運用。分析與運用才是學生諸多能力是否能發(fā)揮出來的關鍵能力。歷史學科的運用能力可分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精選有關歷史知識,用準確簡潔的語言、嚴謹的邏輯思維解答歷史問題;第二層次是在第一層次基礎上能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原理分析歷史現(xiàn)象或歷史人物,并能得出正確的結論;第三層次是把已掌握的歷史知識與原理遷移到新材料、新情境中去解決新問題。運用能力的訓練和培養(yǎng)是一個艱苦而復雜的過程,為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①教師精選精講典型例題,并作深刻而全面的剖析,尋找答題有關規(guī)律;②認真審題,精選與題目有關的素材;③結合政治課教學,講清常用的哲學原理,加深對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解;④結合課本加強史學觀的滲透,尤其要突出那些理論性較強的章節(jié)和段落。如中國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發(fā)展對當時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產生的影響,正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一原理最好的體現(xiàn);⑤深層次挖掘教材,充分運用新材料,創(chuàng)設新情境,增加這方面的訓練。

第9篇:論歷史學科的概念教學范文

在“通過歷史促進關鍵性能力的發(fā)展”中,又提出要通過“使用日期來計算歷史事件之間的時間間隔”等方法來提高學生數字應用的能力。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也提出要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逐步形成正確的歷史時空概念,掌握正確計算歷史年代的基本技能要求。發(fā)展歷史思維能力。歷史思維能力是“直接影響人們順利有效地進行歷史思維活動的個性心理特征”。同樣,歷史思維能力也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中英兩國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都非常重視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英國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是通過培養(yǎng)學生有關歷史事件人物和變化的知識與理解、歷史解釋、歷史探究等能力的過程來實現(xiàn)培養(yǎng)其歷史思維的目的。它在通過歷史促進課程的其他方面中還提出歷史學科為促進思維能力提供了良機?!度罩屏x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形成豐富的歷史想像力和知識遷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歸納、分析和判斷的邏輯方法,初步形成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得出結論的能力”;《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中也提出“通過對歷史事實的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等認知活動,培養(yǎng)歷史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由于中英兩國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需求,制定的歷史課程標準也各有各的特點,歷史學科能力目標的設置也存在著差異。中學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中能力目標的特點。(1)能力目標分類分級,嚴密簡潔,便于實行??v觀整個英國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它闡述了不同能力和發(fā)育程度的學生完成每一學級后在“知識、技能與理解”方面應達到的水平。它包括八個水平,難度逐級提高,另有一個高于八級的超水平。每個水平都描述了學生在本水平上所體現(xiàn)的各種特點及特點的范圍。各水平是依據大綱中“知識、技能與理解”包括的五個方面來描述的,如歷史學科能力目標主要被分為“對年月時序的理解能力”、“有關歷史事件、人物和變化的知識與理解能力”等五大類。同時英國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還提出了每一關鍵階段、年齡段的學生所能達到的期望水平。可以說,英國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中,學綱與成就目標緊密結合,形成了結構嚴謹、清晰明了、便于實施的能力目標體系。(2)更加注重培養(yǎng)史料的辨別能力。在英國的歷史學科教學中很早就注重史料教學的運用,可以說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中就已經強調了史料的運用,在新的歷史學科國家課程標準第三階段的能力目標也特別指出證據的使用,要求運用所學的歷史知識評估史料的價值和可靠性,可見英國歷史教學中已經特別強調重視培養(yǎng)學生處理史料、辨別史料、運用史料的能力。因為證據的使用包括“過去”的知識是建立在源自資料的證據的基礎之上的,依靠的是疑問和資料的可用性,而不是先前對所使用的歷史資料的正確性與可靠性做出臆斷。在學校歷史課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義是:學生不能僅是被教導固化的知識,還應該被教導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而這便涉及了讓學生自己去運用史料,因為唯有透過運用史料的實際經驗,學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歷史知識的方式方法“。在歷史課上,學生尋找材料,權衡材料并得出他們自己的結論。要完成這一工作,他們需要會研究、篩選材料,闡明自己的觀點——這些技巧在成年后是非常重要的?!保?)重視語言能力的培養(yǎng)。

在2008年的課程標準中,以所修訂的第三階段能力目標為例,關鍵過程中關于歷史的交流的能力目標是這樣表述的:“當學生回憶、選擇、分類和組織歷史信息、恰當的并正確的使用歷史術語和語言文字、運用良好的敘述結構對過去進行解釋和描繪時,將會發(fā)展他們的聽、說、寫的技能”。這與中國的能力培養(yǎng)目標是完全不同的。

作者:李丹丹 單位:浙江師范大學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