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菩薩蠻溫庭筠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回合 小試牛刀
下面這首詞,描寫了江南水鄉(xiāng)的風光美和人物美,表現(xiàn)了詩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依戀之情,也抒發(fā)了詩人飄泊難歸的愁苦。在謀篇布局上,開頭兩句與結(jié)尾兩句抒情,中間四句寫景、寫人。純用白描寫法,清新明麗,真切可感;中間四句雖直抒胸臆,卻婉轉(zhuǎn)含蓄,饒有韻致。請根據(jù)以上提示填字。
人人 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 于天,畫船 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 霜雪。
未老莫還鄉(xiāng),還鄉(xiāng)須斷腸。
挑戰(zhàn)者答題
@米 安 我的答案是:都;清;觀;見
@西江月 我的答案是:盡;碧;聽;凝
第二回合 摩拳擦掌
這首詞選擇的時間是一個暮色蒼茫、煙云暖暖的黃昏,季節(jié)是秋冬之交。開頭兩句為遠景,傳達出一種空寞惆悵的情緒,它起到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短短的一首詞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借此移情、寓情、傳情,展現(xiàn)了豐富而復(fù)雜的內(nèi)心活動,反映了詞人在客觀現(xiàn)實中找不到人生歸宿的無限惆悵。請根據(jù)右圖猜出詞及作者名。
挑戰(zhàn)者答題
@米 安 我的答案是唐代詩人李白的《菩薩蠻?平林漠漠煙如織》
@西江月 我的答案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菩薩蠻?花明月暗籠輕霧》
第三回合 劍拔弩張
下列選項中,出自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的是?
A.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
B. 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
C.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shù)山。
挑戰(zhàn)者答題
@米 安 我選B
@西江月 我選C
第四回合 巔峰對決
宋代詩人王安石的《菩薩蠻?數(shù)間茅屋閑臨水》是一首集句詞,即全用前人詩句雜綴成詞。這一藝術(shù)形式,是王安石的發(fā)明。它的成功之處在于作者用前人的詩句創(chuàng)造出自己心中的意境,為自己表情達意服務(wù),并通過自己的精心組合安排,使之渾然無跡,如同己作。
挑戰(zhàn)者答題
@米 安 我的答案是:近;??;短;花;刮
@西江月 我的答案是:皆;襤;短;花;吹
關(guān)鍵詞:眉 花間集 女子
美好的事物總是能引起文人墨客的詠嘆?!懊肌弊鳛榕訆y容的重要部分,能夠盡顯女子羞喜嗔怒的美態(tài),自然也使得詩人、詞人們對其不吝筆墨?!痘ㄩg集》是我國第一部文人詞選集,收錄了晚唐至五代18位詞人的500首詞。晚唐五代衰亂,為女樂聲伎之詞提供了發(fā)展的土壤,花間詞派把視野轉(zhuǎn)向裙裾脂粉,花柳風月,寫女性的姿色和生活狀況,特別是她們的內(nèi)心生活[2]。在《花間集》描寫女性的詞中,據(jù)筆者統(tǒng)計,“眉”字約出現(xiàn)66次,而與眉毛有直接關(guān)系的數(shù)字加在一起,約有108次之多,可見花間詞人對女性之“眉”的憐愛之甚,幾乎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文章將在前人對《花間集》的研究的基礎(chǔ)上,分析《花間集》詞中千姿百態(tài)的“眉”,并嘗試對其在詞中的頻頻出現(xiàn)的原因做一些分析。
一、“眉”之多姿
《花間集》中對眉的描寫幾乎達到了“無眉不成詞”的地步,詞中眉名、眉色、眉形種類繁多,甚至畫眉的方法也有寫到,可謂是無所不包,多姿多彩。
(一)眉名
縱覽《花間集》中寫眉的句子,從“眉”的名稱來看,大致可分為四種:眉、蛾、顰、黛。
許慎的《說文解字》有云:“眉,目上毛也。”“眉”本就是個象形字。《花間集》中直接寫“眉”的句子有很多。如“妝淺舊眉薄”(溫庭筠《菩薩蠻》其五)、“半羞半斂眉”(韋莊《女冠子》)、“翠鈿金縷鎮(zhèn)眉心”(張泌《浣溪沙》其八),等等。
“眉”在詞中也被稱為“蛾”(也可作“娥”),這是將“眉”以“蛾”作比。早在《詩經(jīng)?衛(wèi)風?碩人》中就已有“臻首蛾眉”這樣的詩句,以蛾喻眉,取眉之細、長、曲之形,而這也成為女子眉美的標準,隨后以喻體做本體,“眉”也可以直接稱之為“蛾”了?!痘ㄩg詞》寫“蛾”的只溫庭筠的便有:“兩蛾愁黛淺”(《菩薩蠻》其十四)、“上陽春晚,宮女愁蛾淺”(《清平樂》)、“謝娘翠蛾愁不銷”(《河傳》其二)等句,其他的如牛嶠“翠蛾愁,不抬頭”(《西溪子》)、顧欏捌糾賦盍⑺蛾細”(《虞美人》其五)、孫光憲“翠蛾輕斂意沉吟”(《河傳》其三),等等。
說到“顰”,不由得讓人想起黛玉,那個有著“兩彎似蹙非蹙淡煙眉,一雙似喜非喜含情目”的女子。這里的“蹙”與“顰”的意思一樣,表現(xiàn)的是眉的一種動態(tài),即皺眉,所以寶玉一見她便說要送她一個字:“顰兒”。在《花間集》中也有許多表“皺眉”之意的含“顰”的句子,但在韋莊《浣溪沙》中有“含顰不語恨春殘”的句子,“含”有皺、顰的意思,這里的“顰”已有代指“眉”的意思了。
“黛”也可以代指“眉”。黛本是畫眉的墨,古時便有一種畫眉的墨,名為“螺子黛”;而“黛”也可以指眉的顏色,“黛眉”即青黑色的眉毛。溫庭筠作為花間派的鼻祖,他的詞描寫最多的就是眉毛,他所寫到的“眉”,大多便是青黑色的“黛眉”或青綠色的“翠眉”。在花間詞中,直接用“黛”指代“眉”的也有不少。如顧欏傲讒齏呵榘敵懟保ā隊μ斐ぁ罰、“黛愁怨紅羞”(《酒泉子》其七);用“黛”指“眉”若要加上顏色,大多便是“翠黛”了,如孫光憲《思越人》中便有一句“翠黛空留千載恨”“黛”在這里直接代指“眉”“翠黛”即“青綠色的眉毛”。
以上的眉名有時也可以合稱為“眉黛”“黛眉”“蛾眉”等,此時便回歸本意,只表示眉色、眉形。如“兩條眉黛遠山橫”(顧欏跺詵皆埂罰、“黛眉山兩點”(溫庭筠《歸國謠》其二)、“妝成不畫蛾眉”(韋莊《清平樂》)。
(二)眉色
《花間集》中的“眉色”有深有淺,如“宿妝眉淺粉山橫”(溫庭筠《遐方怨》)、“黛薄紅深”(顧欏毒迫子》其四)等。也有直接點明顏色的,如上文提到過的青黑色的“黛”色。除此之外還有翠色,即青綠色,《事物紀原》卷三有云:“秦始皇宮中悉紅妝翠眉,此婦人畫眉之初也?!庇纱说弥?,在畫眉之初,眉色便是翠色。唐初時翠眉仍然盛行,如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中所說的“粉白黛綠”。到了《花間集》中,翠眉依舊很多,如“不為遠山凝翠黛”(薛昭蘊《浣溪沙》其八)、“眉剪春山翠”(牛嶠《菩薩蠻》)、“翠蛾愁不語”(牛希濟《謁金門》)等;還有一種是綠色,如“遠山眉黛綠”(韋莊《謁金門》)、“仙子含愁眉黛綠”(和凝《天仙子》)、“枕上兩蛾攢細綠”(顧欏隊衤ゴ骸罰┑取
(三)眉形
《花間集》中寫的最多的眉形便是“遠山眉”了。遠山眉,也叫“遠山黛”,眉形細長而舒揚,此眉式起源于漢朝,出自《西京雜記》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遠山……”。自漢以后,眉式便越來愈多,但遠山眉一直存在,所以它自然成了花間詞人寫女子之眉的筆下之物。如“眉黛遠山綠”(溫庭筠《菩薩蠻》其十三)、“一雙愁黛遠山眉”(韋莊《荷葉杯》)、“眉翠秋山遠”(魏承班《菩薩蠻》其二),等等。
除此之外,有上文提到過的蛾眉,還有“眉淺淡煙如柳”(溫庭筠《更漏子》)的柳葉眉;有“月娥星眼笑微l”(閻選《虞美人》其四)的月眉;另外,花間詞中還有未點明眉形的,如:“欲斂細眉歸繡戶”(韋莊《木蘭花》)的細眉、有“玉纖淡拂眉山小”(孫光憲《酒泉子》其三)的小眉,可謂是花樣繁多。
(四)眉妝
“點”與“畫”是兩種畫眉的方法。在《花間集》中有“點翠勻紅時世,月如眉”(牛嶠《女冠子》)的點眉和“懶起畫娥眉”(溫庭筠《菩薩蠻》)的畫眉。畫眉,也叫掃眉?;ㄩg詞也有寫掃眉的,如“連娟細掃眉”(溫庭筠《南歌子》其三)。在古代,女子之有文學才華者稱之為“掃眉才子”,概由此而來。
二、“憐”眉之因
(一)刻畫美女需要
我們古典詩歌中對女性形態(tài)的審視和表現(xiàn),經(jīng)歷了由局部到整體,由表面到深入的漸進過程。春秋之前局限于人體上部,重視五官,而未涉及腰;由漢至唐,對女性形體的欣賞,已擴展到全身各個部位[3]?;ㄩg詞人在作詞的時候,重視對女性服飾容貌的細致描摹,眉作為美女妝容之一,也是美女的評判標準之一,于是“眉”成了其中不可或缺的意象,寫眉的更是多不勝數(shù)。眉種類繁多,且在表現(xiàn)女子內(nèi)心生活時多以“眉”來表達,“殘眉”“舊眉”表現(xiàn)女子無心梳妝;用“妝成不畫蛾眉”(韋莊《清平樂》其四)來表現(xiàn)愁苦之極,不畫眉,妝也是枉然,可見“眉”對女子妝容的點睛作用。由此可見,“眉”能讓花間詞人為其反復(fù)著墨,與其在刻畫美女時的點睛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二)“眉”妝的發(fā)展,為詞人提供豐富的素材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眉作為女子妝容的一部分當然也為女子所重視。畫眉是我國女子的一種傳統(tǒng)美容藝術(shù),眉形、眉色等的種類在我國歷史上有一個逐漸變化和繼承發(fā)展的過程。明楊慎《丹鉛續(xù)錄?十眉圖》有記載“唐明皇令畫工畫十眉圖。一曰鴛鴦眉,又名八字眉;二曰小山眉,又名遠山眉;三曰五岳眉;四曰三峰眉;五曰垂珠眉;六曰月眉,又名卻月眉;七曰分梢眉;八曰還煙眉,又名涵煙眉;九曰橫云眉,又名橫煙眉;十曰倒暈眉。”實際上,“眉”這一美容藝術(shù)經(jīng)過歷代的繼承和發(fā)展又何止這十種,除了給女子妝容增光添色以外,也為花間詞人刻畫美女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故而在花間詞中就出現(xiàn)了千姿百態(tài)的眉。
(三)代指美女
花間詞人頻頻用眉,也與其能夠直接指代女子有關(guān)。古代女子的代稱有很多,如“紅袖”“嬋娟”“解語花”“驚鴻”“顏如玉”,等等。也有以“蛾眉”指代的,在《花間集》中有,“寄語青娥伴”(溫庭筠《女冠子》)、“翠蛾爭勸臨邛酒”(韋莊《河傳》)等,“蛾”本是代指眉,在這里都來指代女子??v覽《花間集》,詞人們用了很多的同質(zhì)不同名的的意象作詞,這樣既避免了詞語的直露和重復(fù),又有“畫圖”之美感,也增強了語言的形象性、新奇性、凝練性。
(四)表情達意
自古有眉目傳情之說,劉勰《文心雕龍?神思》中有“眉睫之間,卷舒風云之色”之句。古人將眉毛稱為“七情之虹”,眉作為人的五官之一,在很多時候也能表情達意?!痘ㄩg集》的詞人們在以女性口吻寫那些相思怨別之作時,一方面極寫姿容之美,另一方面極寫相思之深,而這種兼具“美”與“情”的任務(wù)大多落在了對眉的刻畫上。用眉表現(xiàn)女子的羞,如“畫愁眉,遮語回輕扇,含羞下繡簾”(溫庭筠《女冠子》其二)。用眉表現(xiàn)女子的愁,這樣的愁有“妝成不畫蛾眉”(韋莊《清平樂》其四)的離別之愁;有“人似玉,柳如眉,正相思”(溫庭筠《定西番》其三)的相思之愁;有 “窺宋深心無限事,小眉彎”(和凝《春光好》)的寂寞之愁。更有借用“張敞畫眉”的典故,直接用眉妝的點或畫,來表達女子內(nèi)心的孤寂和對愛情的渴望,如“最憐京兆畫蛾眉”(毛文錫《柳含煙》)、“何處有相知,羨他初畫眉”(牛嶠《菩薩蠻》)。通過“眉”來展現(xiàn)女子的不同情態(tài),此時無聲勝有聲。
《花間集》中的眉可謂是千姿百態(tài),詞人寫“眉”之頻也是前所未有的,說他們“尤憐幾重眉黛”一點都不為過。而《花間集》作為第一部文人詞選集的重要價值以及“眉”這一意象在古代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需要我們進一步的研究和探討。
注釋:
[1]趙崇祚:《花間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2年版。
[2]袁行霈:《中國文學史》(第二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陳宏碩:《論古典詩賦中的女性形體描寫》,江漢論壇,1995年,第10期。
參考文獻:
1、朧的組詞:朦朧、朧月、通朧、胴朧、濛朧、蒙朧、朧光、朧朣、朣朧、朎朧、朧腫、曈朧、朧胴、朧明、朧朧、黑朧朧、睡眼朦朧、醉眼蒙朧、醉眼朦朧、睡意朦朧。
2、朧是一個漢語漢字,讀音為lóng,左右結(jié)構(gòu),部首為月。意思是月光不明;不清楚,模糊。溫庭筠《菩薩蠻》等均有相關(guān)記載。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關(guān)鍵詞] 古詩詞;朗讀教學
一、初中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7~9年級的學生應(yīng)背誦古今優(yōu)秀詩文80篇(段),并推薦部分篇目,明確提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的教學目標,充分說明古詩詞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地位。而大部分教師在詩詞教學中直接填鴨式講解詞義、詩意,分析作者思想感情,然后讓學生背誦,有意無意地忽略朗讀的形式。
(一)學生有畏懼學習古詩文的心理
古詩詞距當今學生的時代太遙遠了,很多常識都和現(xiàn)實存在差異,學生在剛接觸古詩詞時,對古詩詞的字音、節(jié)奏和深奧的表達產(chǎn)生畏懼,學習就提不起興趣。
(二)教師缺乏古詩詞朗讀訓練的觀念
不少教師教古詩詞就是為了應(yīng)付考試,緊扣字詞句含義,字字落實,反復(fù)抓全文的背誦和默寫,考試完全是為了得分。所以,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只注重全堂講解,完全忽略了朗讀。
二、古詩詞教學的朗讀方法
“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谧x、寫、聽、說四項實踐中,“讀”是基礎(chǔ),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積累語料,形成語感,悟得語言規(guī)律,發(fā)展語言能力,同時,又能接受文本語言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價值觀的熏陶感染。教師用“以讀促教”來解決古詩詞教學的難題,可有效地進行古詩詞朗讀教學。
(一)示范朗讀
葉圣陶主張的古詩詞最好用美讀,美讀是一種側(cè)重于審美欣賞的閱讀。而要學生進行古詩詞美讀前,教師需進行朗讀示范。
示范性的朗讀可以是教師美讀,教師要以自己精彩的朗讀打動學生的心,喚起學生朗讀的欲望,學生才能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仿讀;假如教師缺乏美讀能力,還可以讓朗讀特別好的同學事先練習,課堂上進行范讀,教師總結(jié)朗讀要點,學生領(lǐng)會。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示范朗誦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把“許多愁”再重讀,拖長用“許―多―愁”表現(xiàn)出來,通過綿延的聲音,讓學生感受李清照思念丈夫,有家難回的惆悵,自然而然體會到李清照痛苦之大,哀愁之深,又豈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釋的情感;深情朗讀李清照的《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學生在疊詞重復(fù)的節(jié)奏中感受到愁慘而凄厲的氛圍,徘徊低迷,婉轉(zhuǎn)凄楚,極富音樂美。好的泛讀能在學生耳邊繞梁三日,并作為自己朗讀水平提高的目標,受益一生。
(二)情景朗讀
“轉(zhuǎn)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diào)先有情?!苯處熀侠韯?chuàng)設(shè)和運用教學情境,能激起學生的朗讀欲望,真正做到情感自然流入,聲由心生。
1.巧妙引讀
教師在學生朗讀前可介紹詩詞背景、作者簡介或與古詩詞相符合的前言。學生根據(jù)情境的不同進行朗讀。例如:人在激動時常常借助眼淚來宣泄內(nèi)心痛苦。教師引讀李清照的《武陵春》,蘇軾因夢見亡妻而“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柳永因和愛人分別“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而李清照經(jīng)歷了至親至愛的丈夫離去,家鄉(xiāng)淪陷,文物被毀。尋尋覓覓,景物依舊,人事卻變了,周圍冷冷清清,頓覺凄凄慘慘戚戚,怎能不讓李清照感嘆。學生深情接讀:“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教師巧妙的引讀往往能觸發(fā)學生內(nèi)心情感,與作者產(chǎn)生共鳴,聲由心生,深情朗讀。
2.配樂朗讀
把音樂元素引入到古詩詞誦讀當中,可以營造詩意氛圍,更易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詩詞傳達的意蘊。如《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是唐代文學家溫庭筠的代表詞作,與李清照的《武陵春》一樣都暗示了人物孤獨寂寞愁苦的心境。這首詞被編曲為《菩薩蠻》。用歌曲《菩薩蠻》伴奏來作為朗誦李清照《武陵春》的配樂,學生在音樂伴奏中就更能體會詩人的心情,誦讀的效果會比較好。
3.分角色朗讀
分角色朗讀是一種讓學生進入文本角色、感受作者之情的有效途徑和形式。分角色朗讀多用于情節(jié)性較強的古詩詞。例如:唐琬的《釵頭鳳》和陸游的《釵頭鳳》誦讀教學,讓男生嘗試扮演陸游,深情朗誦:“東風惡,歡情薄。一杯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讓女生扮演唐琬,悲情朗誦:“曉風干,淚痕殘。欲箋心事,獨語斜闌。難!難!難!”。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讀中認真體會兩人被迫離異、思念對方的悲痛及對封建禮教的憤恨。
分角色朗讀應(yīng)在充分理解詩詞內(nèi)容的基礎(chǔ)上進行,學生才會讀得入情入境,讀出不同角色的不同語氣、語調(diào)和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才會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相應(yīng)的表情,伴之以相應(yīng)的動作。
4.調(diào)動感官
誦讀不僅要運用嘴形,更是要全面調(diào)動耳、眼等感官。正是如此,教師在誦讀教學設(shè)計上,可以采用多種調(diào)動感官的方式,讓學生能對古詩詞熟讀成誦。例如:教師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一詞中,講到“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時,配上呼嘯的風聲的音樂,讓學生想象大雪紛飛,銀裝素裹的美景,口由心生誦讀出來。耳聽、心想、口誦,再自然而然地配上肢體動作。
三、拓展性誦讀
古詩詞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往往產(chǎn)生困惑,與其教師生硬的解釋,硬塞給學生固定的答案,有時不如拓展引入相關(guān)的古詩詞資料,啟發(fā)學生較為個性而深入地理解文本,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例如:李清照的《武陵春》講到“物是人非”對丈夫的思念,可以引出李清照另一首對丈夫思念的詞《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加深對李清照內(nèi)心“愁”的理解;講到“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時,可以拓展到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通過對比領(lǐng)悟出李清照寫“愁”的精妙。
四、鼓勵自主誦讀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者的寫作意圖、表達的感情、描寫的意境都是個人意會的產(chǎn)物,讀者因生活學習環(huán)境和知識層面的不同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學生能夠談出對文本的理解,又能將這種理解轉(zhuǎn)化為對古詩詞的理解,更能將自己的理解轉(zhuǎn)化為自主朗讀并極具個性地表達出來,就達到了學習效果。
例如:溫庭筠的《菩薩蠻》中,教師引導(dǎo)學生理解“鷓鴣雙雙”的反襯手法,感受人物的孤獨;通過容貌服飾的描寫,體會人物內(nèi)心的孤寂,從而把朗讀的情感定位為“苦悶”。課堂中女學生站起來說:“老師,這首詞寫女子起床梳洗時的嬌慵姿態(tài)以及精心化妝、挑選華麗的衣服神情,我反而想讀出像我們現(xiàn)代女子晚睡晚起,起床后的慵懶但又一定要把自己裝扮得美美的隨心所欲的閑適美好?!币徽Z激起千層浪,女生們都在悄悄地附和:“是啊,是啊,這首詞讀出閑適美好多好……”教師:“好,你們女同學好好準備準備,明天讀給我們聽聽?!钡诙欤瑢W生們朗讀時還配上輕緩、舒適的音樂,確實讀出來了現(xiàn)代女子的特點,教師在給予同學們充分地肯定后,可以將實際生活與古詩詞充分結(jié)合,讓學生自主朗讀。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過:“誦讀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說些什么,而且與作者心靈通了,無論興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獲?!比鄙倭苏b讀,古詩詞教學就沒有了生機活力。教師在強調(diào)古詩詞朗誦的同時,還要合理設(shè)計古詩詞朗誦環(huán)節(jié),使課堂的朗誦聲變得有節(jié)奏,讀出古詩詞的意境,讓古詩詞朗誦映輝語文課堂。
【關(guān)鍵詞】李煜 情真 境真 意真
李煜字重光,我國五代南唐后主。工書,善畫,洞曉音律。他的一生大致可分成兩個時期:前期過的是縱情享樂的王侯生活;而后期,國破家亡,淪為階下囚。正是如此不尋常的遭遇,使得他成為一位杰出的詞人。
讀他的詞,總有一種感性沖擊力,震撼心靈。細細品位李煜的詞,原來溝通古今讀者之津梁的,正是他的一個很重要的美學特征――真。
一、情真
李煜的真切經(jīng)歷沖擊下的真情實感,是他的詞之所以引起讀者共鳴的最強音。在他的詞中,我們處處可看到他大膽、真切、毫無掩飾、直抒胸臆的一面。尤其是亡國后的詞作,更是“真純無偽飾”地表現(xiàn)他在愁苦、悲恨的生活之中的深切感情。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yīng)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p>
這首《虞美人》寫得何其沉郁,處處蕩漾著后主的真情?!按夯ā薄扒镌隆保久篮玫氖挛?,但在后主傷痛的眼中卻正是令其心痛的利劍,不僅令其發(fā)出厭煩之語“何時了”。當年“待踏馬蹄清夜月”的佳興,“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的情味,如今已永不復(fù)返,成為“不堪回首”的往事。家鄉(xiāng)的“雕欄玉砌”依然安在,但早已物是人非:闌邊流連歡樂的情人已是紅顏消退;當年的神韻風采,已盡散全無,成為身不由己的異國之囚,巨大的失落感使詞人心力交瘁,即使是在應(yīng)該值得歡慶的七夕,無窮無盡的愁怨也如泛著春潮的大江春水,在他的心中翻騰咆哮。此情、此景、此境,都是后主身陷囹圄、凄苦無奈的真實反映。
再看他的《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這首詞也真實的抒寫了后主李煜的囚徒之悲。開頭“無言獨上西樓”,即交代了詞人遭囚禁孤獨無寄的心境。殘月映照,夜深寂靜,一種消歇的感覺一涌而上?!版i清秋”一個“鎖”字就更真切的使詞人深層的情緒得以反映,也更加透出詞人身居幽囚,自感“清秋”也被鎖住一般的凄苦。最后,詞人又將這難以名狀的“離愁”,形象為“剪不斷,理還亂”的一種特別的滋味,展示了愁恨難堪但又無法訴說的心情。
真情實感的融入,不但使后主后期詞感人肺腑,即使是在表現(xiàn)前期宮廷豪華生活很的詞也不失其真純。象“秋風多,雨相知,簾外芭蕉三兩窠,夜長人奈何”(《相見歡》);“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一斛珠》);“紅日已高三丈透,金爐次第添香獸,紅棉地衣隨步皺”(《浣溪沙》)等都非常真實地描繪了他與大周后娥皇之間的恩愛及其浮艷的生活。還有“眼色暗相鉤,秋波橫欲流”(《菩薩蠻》);“劃襪步香階,手提金縷鞋”(《菩薩蠻》)等也都真切的再現(xiàn)了小周后的妖媚多姿。
二、境真
詞以境界為上。有境界則自成詞格。王國維曾評價李煜:“詞到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李煜的主觀感情和客觀物境交融,將自己的慨嘆納入詞中,擴大了詞的境界,不僅創(chuàng)造出了深廣的意境,而且也真實的書寫了李煜的生活遭遇,使讀者在真摯、深沉的境界中受之熏染。讓我們來比較一下下面這兩首詞:
“小山重疊金明滅,鬢云欲度香腮雪。懶起畫娥眉,弄妝梳洗遲。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新帖繡羅襦,雙雙金鷓鴣”(溫庭筠《菩薩蠻》)
“晚妝初了明肌雪,春殿嬪娥魚貫列。鳳簫吹斷水云閑,重按霓裳歌遍徹。臨風誰更飄香屑,醉拍闌干情味切。歸時休放燭花紅,待踏馬蹄清夜月?!保ɡ铎稀队駱谴骸罚?/p>
前者為溫庭筠的代表作,濃墨重彩的描繪秀屏掩映、婦人鬢云繚亂、畫眉梳妝、裝飾簪花等情形。通篇詞采浮艷。而后者中華麗浮艷的詞匯明顯減少,這樣就使李煜的詞意境更為真摯、深沉了。
下面這首《烏夜啼》更是主體與客體契合的佳詞。
林花謝了春紅,太匆匆,無奈朝來寒雨晚來風。胭脂淚,相留醉,幾時重,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全詞意與境渾,景與情融?!疤掖摇?、“無奈”這五個字的使用,使詞意滲入了詞人的主觀感受?!傲只ㄖx了春紅”只是自然萬物的變化更替。但融入了后主一夜淪虜?shù)臒o盡悲哀,便將生命凋謝的可悲哀性與生命美好的可珍惜之情完全表現(xiàn)出來。而下片中,“胭脂淚,留人醉,幾時重?”三頓九字,繾綣多情,含蓄婉轉(zhuǎn)。春紅著雨即為胭脂淚,真是妙筆!“幾時重?”詰問悲慨,面對雨打春紅的殘景。既是對妙景何時再現(xiàn)的嗟嘆,又是對人生何時能復(fù)返的慨嘆。
三、意真
李煜總是以敏銳的藝術(shù)觸覺觀人察物,并準確抓住自然中的人、事、物。通過具體意象,創(chuàng)造深邃的意境來表情達意?!队菝廊恕罚ù夯ㄇ镌潞螘r了)將愁形象為流水;《長相思》用秋風、秋雨及簾外芭蕉烘托詞人雨夜思人的心境等等。這都充分顯示了李煜的獨具匠心。其中《一斛珠》特別突出,歷來為人稱道。
“晚妝初過,沉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羅袖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p>
通篇以口聚焦,“詠佳人口”,羞澀嫣笑的朱唇,輕啟艷曲,爛嚼紅線,唾向檀郎。詞中處處以“口”為中心,通過美人之口加以渲染,使娥皇嫵媚婀娜的神態(tài)展現(xiàn)眼前。再如他的《喜遷鶯》:
曉月墜,宿云微,無語枕頻欹。夢回芳草思依依,天遠雁聲稀。啼鶯散,余花亂,寂寞畫堂深院。片紅休掃盡從伊,留待舞人歸。
詞人選取曉月、宿云、雁聲、鶯啼、殘花、畫堂等意象,來觸發(fā)自己的離愁別緒,渲染了一個月墜云稀、殘花孤雁的深夜,創(chuàng)設(shè)出一種沉寂、凄涼的氛圍,發(fā)出“休掃”林紅,待佳人歸的急切心情??傊?,秋風、秋雨、秋夜、秋光、空庭、靜院、殘月、斜暉、羌笛、菜花、林花、胭脂等等,一切能表達后主感情的意象,都在李詞中見到。也正是這些準確、生動、真切的意象使李后主的真情得以外現(xiàn)。
四、語真
后主詞在語言方面顯著的特點便是“真”。自然,清新,不堆砌,不涂飾。既不似花間派的蹙金結(jié)縷,濃妝艷抹;也沒有香草美人、言此意彼的寄托。而且,后主的詞句特別精煉準確。我們從馮延巳的《采桑子》和李煜的《阮郎歸》比較中,可以看出:
中庭雨過春將盡,片片花飛。獨折殘枝,無語憑闌只自知。玉堂香暖珠簾卷,雙燕來歸。后約難期,肯信韶華得幾時。
酒闌睡覺天香暖,繡戶慵開。香印成灰,獨背寒屏理舊眉。朦朧卻向燈前臥,窗月徘徊。曉夢初回,一夜東風綻早梅。(《采桑子》)
東風吹水日銜山,春來長是閑。落花狼籍酒闌珊,笙歌醉夢間。佩聲悄,晚妝殘,憑誰整翠鬟?留連光景惜朱顏,黃昏獨倚闌。(《阮郎歸》)
這三首詞都是寫惜春傷春情懷的。馮延巳的《采桑子》或借雨后獨憑欄,凋花殘枝,來暗示閨人對已逝春光的留戀;或借雙燕來歸,感觸生命短暫無憑。而李煜的《阮郎歸》則不同,只用一句“留連光景惜朱顏”便道破天機,表達簡練,意味深長。
后主詞語言的概括性強?!皢柧苡袔锥喑?,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俺睢比缌魉愦嬖冢矣肋h沒有停息。這不僅是李煜自己的感慨,也是千百年來人人皆有的?!凹舨粩?,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番滋味在心頭”。愁,是抽象的,看不見的。而將其與“剪不斷,理還亂”的千頭萬緒相比,就形象多了?!皩ご喉毷窍却涸纾夯┐ㄖ稀薄2蝗フ摵笾鞅玖x如何,單對于自然常理而論,這也是一則不可變更的規(guī)律。
1、料得他鄉(xiāng)遇佳節(jié),亦應(yīng)懷抱暗凄然?!n偓《寒食日重游李氏園亭有懷》
2、海畔尖山似劍铓,秋來處處割愁腸?!谠杜c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3、似倩西風、勸我歸歟未?!跬ン蕖而P棲梧·衰柳疏疏苔滿地》
4、辜負枕前云雨,尊前花月。——張元干《石州慢·寒水依痕》
5、百結(jié)愁腸郁不開,此生惆悵異鄉(xiāng)來?!镨毒湃崭匈x》
6、茂苑人歸,秦樓燕宿,同惜天涯為旅。——《齊天樂·新煙初試花如夢》
7、懸飛竟不下,亂起未成行?!蚣s《詠湖中雁》
8、墻外行人,墻里佳人笑。——蘇軾《蝶戀花·春景》
9、歸雁橫秋,倦客思家。——張可久《折桂令·九日》
10、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獫h樂府民歌《悲歌》
11、九日黃花才過了,一尊聊慰秋容老?!w可《鳳棲梧·霜樹重重青嶂小》
12、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谥t《觀書》
13、數(shù)日西風,打秋林棗熟,還催人去?!断锶A·七夕前一日送人歸鹽官》
14、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文森《九日》
15、到家應(yīng)是,童稚牽衣,笑我華顛?!獏羌ぁ对V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16、少小離鄉(xiāng)老大回,鄉(xiāng)音無改鬢毛衰?!R知章《回鄉(xiāng)偶書二首》
17、一別家山音信杳,百種相思,腸斷何時了?!┠外帧兜麘倩āひ粍e家山音信杳》
18、三湘愁鬢逢秋色,萬里歸心對月明?!R綸《晚次鄂州》
19、雁盡書難寄,愁多夢不成?!蛉珞蕖堕|怨二首·其一》
20、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蹙S《不遇詠》
21、半窗燈暈,幾葉芭蕉,客夢床頭?!对V衷情·秋情》
22、春風一夜吹鄉(xiāng)夢,又逐春風到洛城?!湓狻洞号d》
23、送子軍中飲,家書醉里題?!瘏ⅰ洞兾黝^送李判官入京》
24、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xiāng)明。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鸥Α对乱箲浬岬堋罚?/p>
25、不知天外雁,何事樂?——徐禎卿《在武昌作》
26、君自故鄉(xiāng)來,應(yīng)知故鄉(xiāng)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維《雜詩》
27、夜聞歸雁生鄉(xiāng)思,病入新年感物華。——歐陽修《戲答元珍》
28、登臨無限意,何處望京華。——文森《九日》
29、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拙右住栋嗽率迦找逛酝ね隆?/p>
30、淚鴻怨角,空教人瘦。——《瑞龍吟·送梅津》
31、春風一夜到衡陽,楚水燕山萬里長?!豕А洞貉恪?/p>
32、洛陽城里春光好,洛陽才子他鄉(xiāng)老?!f莊《菩薩蠻·洛陽城里春光好》
33、家山泉石尋常憶,世路風波子細諳。——白居易《除夜寄微之》
34、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后?!煸偎肌端勺印ひ褂辍?/p>
35、聽杜字聲聲,勸人不如歸去。——柳永《安公子·遠岸收殘雨》
36、此身如傳舍,何處是吾鄉(xiāng)?!K軾《臨江仙·送王緘》
37、故池想蕪沒,遺畝當榛荊?!谠妒状悍旮摺?/p>
38、風露浩然,山河影轉(zhuǎn),今古照凄涼。——陳亮《一叢花·溪堂玩月作》
39、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獪赝ン蕖渡躺皆缧小?/p>
40、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杜甫《絕句二首》
41、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白日麗飛甍,參差皆可見。余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喧鳥覆春洲,雜英滿芳甸。去矣方滯,懷哉罷歡宴。佳期悵何許,淚下如流霰。有情知望鄉(xiāng),誰能鬒不變?——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42、不忍登高臨遠,望故鄉(xiāng)渺邈,歸思難收?!馈栋寺暩手荨t瀟暮雨灑江天》
43、鄉(xiāng)思不堪悲橘柚,旅游誰肯重王孫?!T用之《秋宿湘江遇雨》
44、故國山川,故園心眼,還似王粲登樓?!苊堋兑惠嗉t·登蓬萊閣有感》
45、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諟Y明《歸園田居·其一》
46、夢里相思,故國王孫路?!愖育垺饵c絳唇·春日風雨有感》
47、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哌m《除夜作》
48、疏髯渾似雪,衰涕欲生冰。——陳克《臨江仙·四海十年兵不解》
49、青山朝別暮還見,嘶馬出門思舊鄉(xiāng)?!铐牎端完愓赂Α?/p>
50、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鸥Α洞和?/p>
51、舊事逐寒朝,啼鵑恨未消?!{蘭性德《菩薩蠻·問君何事輕離別》
52、鷗似雪,水如天,憶當年?!獏羌ぁ对V衷情·夜寒茅店不成眠》
53、吳洲春草蘭杜芳,感物思歸懷故鄉(xiāng)?!沃畣枴逗辰轁M塘驛》
54、更紅鮮冷淡不成圓,櫻桃顆?!嵺啤稘M江紅·思家》
55、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56、灞涘望長安,河陽視京縣?!x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
57、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拍痢顿泟e》
58、常有江南船,寄書家中否?!蹙S《雜詩三首》
創(chuàng)作中,既有灑脫豪邁、恢弘氣度之“大”章,也有充滿靈性、精雕細琢之“小”作。詩詞境界的“大”,不僅僅指其絢麗多姿的宏大畫面景致,更應(yīng)指其深遠綿長的意味、不可言傳的神韻。詩詞境界的“小”并不一定指篇幅的“小”、題“小”,“小”意象的背后常常蘊涵著“大”意境。作者常常選取周遭的一景物、生活中的細枝末節(jié),把自己的真實體驗和感悟寄予筆下的意象中,將有形與無形融合,將具體細微與抽象深刻相接,從極“小”見極“大”。有時,甚至將自我從環(huán)境中抽離出來,讓描摹刻畫的境界傳遞心聲。正如王國維所言“境界有大小”,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林逋在《山園小梅》中寫道:“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一枝寒梅在月色朦朧中展示其旁逸斜出的姿態(tài),斑駁的花影淡淡地倒映在水中央,清清淺淺的池水分外寧謐,若有似無的縷縷幽香浸潤在清輝里,為全文添上一抹婉約的色彩。眼前本為大自然的尋常景象,這不經(jīng)意的點綴卻能令人心境平和,仿若置身世外。樸素簡單的文字一經(jīng)生花妙筆點撥便生發(fā)出驚人的藝術(shù)效果。此即為古典詩詞不衰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有意境的作品,其藝術(shù)境界多為真實、生動、感人的。王國維提出“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寫景也,必豁人耳目”。梅堯臣也認為意境豐滿的詩文必然是“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讓情與景自然呈現(xiàn),怡人心性?!叭痹聮焓柰嗳顺蹯o。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蘇軾《卜算子》)依然月懸高天,可惜殘缺不全。倚著梧桐樹稀疏的枝丫,它仿佛掛靠在光禿禿的樹干上,夜靜得讓人心生寒意。天地之間了無一人,凄凄夜色中唯有鴻雁形單影只地徘徊在遠方。迷失的孤雁讓人愛憐。年年月如斯,故事卻不同。身處其間,心境與前者大相徑庭。同為蘇軾的作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念奴嬌·赤壁懷古》),浩浩蕩蕩波瀾起伏,驚心動魄的景象映入眼簾。巨浪巖石,濤聲震天,一幅氣勢磅礴、氣吞萬里如虎的畫面躍然紙上。畫面以外,影射著作者發(fā)自肺腑的吶喊與掙扎。“烏臺詩案”的陰霾還未散盡,仕途多舛一如眼前之景。寥寥數(shù)語勾勒出蘇軾內(nèi)心的悸動與惶惑。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編》中對情景的關(guān)系有精辟的論述。他指出:“情景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無論靜或者動的畫面,一旦附著縷縷情絲,經(jīng)作者匠心獨運融為一體,便生發(fā)無限韻味。
二、感受情感之美
抒情彰顯了詩歌極為重要的特色,即使以敘事為主的作品,也會把表情達意置于極為重要的位置?!睹娦颉窂娬{(diào):“情動于中而形于言”,文字再現(xiàn)了作者的心底波瀾,以無聲勝有聲。鐘嶸《詩品·總論》開宗明義就指出:“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之舞詠……動天地,感鬼神,奠近于詩?!睙o論詩或者詞,情感都是其不可或缺的連綴辭章的要素。所謂“詩言志”“詞緣情”,即為最好的印證。而諸多代代相傳、口口相承的經(jīng)典詩詞,皆以人類亙古相通的情感為依托,因而在千百年后依然觸動人心,也使詩歌的生命得以鮮活如初。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友情詩占有相當大的比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懷李白》)。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二人志趣相投,惺惺相惜,早已成為文壇佳話。更為重要的是,這份情誼超越了生死,即便陰陽阻隔,依然情深義重,流溢于字句間的沉痛之思讓人動容。朱光潛說:“中國敘人倫的詩,通盤計算,關(guān)于友朋交誼的比關(guān)于男女戀愛的還要多,在許多詩人的集中,贈答酬唱的作品,往往占其大半。蘇李、建安七子、李杜、韓孟、蘇黃、納蘭性德與顧貞觀諸人的交誼古今傳為美談。”詩詞刻畫離別場景時經(jīng)常有“酒”這一意象。“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奔氂?、客舍、楊柳,營造出略帶傷感的臨別氛圍。此情此景“竟無語凝噎”,一杯酒寄寓千言萬語,這樣的舉杯帶著一種豪邁,揮灑著惜別、祝愿、留戀等復(fù)雜心緒,一杯酒凝聚了朋友間真摯的情誼。一句“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看似輕描淡寫,實則語淡情深。正如明人李東陽所說:“后之詠別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痹娫~中的愛情。此類作品也佳作輩出,如《詩經(jīng)·邶風·擊鼓》中的“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錚錚誓言展現(xiàn)了戀人間生死不渝的堅貞情感,也是世世代代國人追求的最樸實、美好的婚姻理想。無論“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離思》),還是“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李清照《一剪梅》),這些因愛而生的相思與懷想都讓人怦然心動,簡單的字句記錄了人類共通的情感,也成就了文學經(jīng)典。詩詞中的親情。中國人歷來重視血濃于水的親情,它也是歷代文人濃墨重彩書寫的對象。如“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植《七步詩》)當親情淪為仕途的陪葬品之際,吟唱出的聲音如此悲切凄涼,這恰似一曲蕩氣回腸的挽歌,對親情深切哀悼。當然,更多的是表現(xiàn)對之的珍視與期盼?!奥尻柍抢镆娗镲L,欲作家書意萬重。復(fù)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fā)又開封?!?張籍《秋思》)要對家人說的話意猶未盡,一次次打開封好的信,添了一句又一句。如此種種,襯托得親情分外溫暖美好。此外,表現(xiàn)拳拳愛國之心的作品也如恒河沙數(shù)。如陸游的《病起書懷》“位卑未敢忘憂國,事定猶須待闔棺。”《示兒》中“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文天祥的《過零丁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中華民族對于家國的效忠與摯愛,古典詩詞作了真實且深情的記載。
三、領(lǐng)悟語言之美
摘 要: 古往今來,中國女性的發(fā)髻有著精彩紛呈的變化。這些美麗發(fā)髻及其奇妙的演變過程,詮釋著傳統(tǒng)文化中獨特的女性美,包含了濃郁的文化內(nèi)涵。不僅如此,對于當今尤其是新時期的女大學生,樹立理性、睿智的審美觀,也具有一定的指導(dǎo)意義。據(jù)此,從古代文學切入,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為基點,以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為研究重點,各選取一例,分析其中的女子發(fā)髻描寫及其時代特點。同時以《花間集》為背景,分析女子發(fā)髻形態(tài)及顏色的形成原因,分析發(fā)髻對當代女性的啟示意義。
關(guān)鍵詞: 女子發(fā)髻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 流變探究
一、對古籍文獻中發(fā)髻的常態(tài)研究
(一)發(fā)髻的定義――髻、鬟、鬢的區(qū)別
1.髻
《說文》:“髻,總發(fā)也,……古通用結(jié),此字后人所加?!薄霸器俣攵?,首不加冠而盤髻如旋螺?!盵1]據(jù)《中華古今注》卷中“頭髻”載:“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女子十五而笄,許嫁于人,以系他族,故曰髻?!盵2]
2.鬟
鬟也是女性的一個主要發(fā)型。何為鬟?《說文》載:“鬟,總發(fā)也。按古婦人首飾琢玉為兩環(huán)。此字后人所加。”由此可知,鬟狀如環(huán)形的發(fā)髻,是青年女子的發(fā)式,而且多為雙鬟。鬟和髻常常一起使用,兩者的區(qū)別在于鬟是空心的,而髻為實心。髻自秦代開始就已經(jīng)在貴族婦女中流行,在當時就有“一鬟五百萬,二鬟千萬余”(辛延年《羽林郎詩》)的說法[3]。
3.鬢
鬢是發(fā)式的配搭。古時的女子對臉頰旁邊的發(fā)尤樵諞猓頰發(fā)被稱為“鬢”。鬢發(fā)即為垂在耳朵前面的一綹頭發(fā)俗稱鬢角或鬢腳。左思《嬌婦》詩:“鬢發(fā)覆廣額,雙耳似連璧。”溫庭筠《更漏子》:“眉黛薄,鬢云殘,夜長衾枕寒。”夜晚入睡,眉色淺薄,鬢云凌亂。長夜漫漫,只有衾枕寒涼相伴。
總結(jié)可知:古代先民從最古老的發(fā)式“披發(fā)”到后來逐漸開始束發(fā),經(jīng)歷了三個過程,一是發(fā)成髻,即無束發(fā)工具,只是將頭發(fā)自行盤繞;二是束發(fā)成髻;三是貫發(fā)成髻,即將長發(fā)盤成髻,再以笄貫之,使其不致散落。而且髻與鬟及鬢是不分優(yōu)劣、各有千秋的。
(二)發(fā)髻的形態(tài)色彩及動靜時樣式
在詩詞中發(fā)型多以“髻”、“鬟”、“鬢”和“慢綰”呈現(xiàn),同時以“高”、“垂”、“低”和“墜”等字加修飾表現(xiàn)女子的或美麗或高興或憂傷或懶散等心情。而發(fā)飾多是花,或草,或是一根帶,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義。
例如:《花間集》中“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薄鞍兹缪?,蟬鬢美人愁絕?!薄百翂櫟褪狩?,連娟細掃眉?!保赝ン蓿┰~人就只是呈現(xiàn)女子簡單的鬢,展現(xiàn)她們內(nèi)心的思緒和愁苦。
“髻鬟狼藉黛眉長,出蘭房?!保f莊)表現(xiàn)女子的懶散、悠閑,更以此體現(xiàn)她們的寂寞。
“眉眼細,鬢云垂”“綠云高髻,點翠勻紅時世”,此處贊美女子的美。
《花間集》[4]由趙崇祚編輯,晚唐五代以來以溫庭筠為代表的花間詞派由此得名。這一詞派的體裁大多以婉約的表達手法,寫女性的美貌和服飾及她們的離愁別恨。要表現(xiàn)女性的美貌及心理,往往就要通過她們的發(fā)型及發(fā)飾,花間詞人們注意到了這點,下面就看看他們的詞:
1.發(fā)型形狀百態(tài):
“髻鬟狼藉黛眉長,出蘭房?!薄懊佳奂?,鬢云垂”(唐代韋莊《江城子?髻鬟狼藉黛眉長》)
“碧羅冠子穩(wěn)犀簪,鳳凰雙s步搖金?!保ㄎ宕畤湍杜R江仙?披袍@地紅宮錦》)
“髻”就是女子梳在頭上的發(fā)結(jié),詞人描寫發(fā)結(jié)有散落蓬亂的;有垂直下落的;有穩(wěn)固狀的;有用發(fā)簪別起、半垂的,等等。以女子隨意的發(fā)髻形狀,突出女子們沒有打扮的心情,因情郎不在身邊,同時以蓬亂的發(fā)型表現(xiàn)內(nèi)心的愁苦幽怨。
2.當心念情人將歸來或男女初見時,詞中女子的發(fā)型則是美麗動人的,色彩亦豐富多樣:
“雙鬢隔香紅,玉釵頭上風?!保ㄍ硖茰赝ン蕖镀兴_蠻》)
“髻綰青絲發(fā),冠抽碧玉簪?!保ㄍ硖莆宕~人薛昭蘊《女冠子?云羅霧e》)
“綠云高髻,點翠勻紅時世”(唐代牛嶠《女冠子?綠云高髻》)
顏色“紅”、“青”、“綠”的發(fā)簪、玉釵,詞人不惜各種色彩表現(xiàn)女子的美貌及內(nèi)心的愉悅。與此同時,我們可以看到發(fā)型不再是散落低垂著的,而是“頭上風”、“高髻”,愉快的心情也由此可見,也可以看出她們都有精心打扮過。
3.在閨閣中,她們靜處時的發(fā)型:
“倭墮低梳髻,連娟細掃眉?!保ㄍ硖茰赝ン蕖赌细枳印罚?/p>
“髻亂四肢柔”、“白如雪,蟬鬢美人愁絕?!保ㄍ硖茰赝ン蕖陡┳?相見稀》)
“斜欹倚瑤枕髻鬟偏,此時心在阿誰邊?”(唐代歐陽《浣溪沙》)
“低”、“亂”、“斜”這些字眼足以體現(xiàn)她們的慵懶孤單。
4.女子行動時的發(fā)型:
“越女淘金春水上,步搖云鬢佩鳴?!保ㄍ硖莆宕~人薛昭蘊《浣溪沙》)
“相望只教添悵恨,整鬟時見纖瓊。”(唐代毛熙震《何滿子》)
行走時,頭上的發(fā)簪叮當響,整理頭發(fā)時可以見出妙曼的身姿,攏起云髻,衣裙襯顯害羞的臉龐。在行動中,凸顯女子的美和嬌羞,更加形象化。
總結(jié):在《花間集》中發(fā)型多以“髻”、“鬟”、“鬢”和“慢綰”呈現(xiàn),同時以“高”、“垂”、“低”和“墜”等字加修飾展現(xiàn)髻的位置,不同的地方代表不一樣的心情,有高興,有孤單,有懶散無事,也有愁苦……不管如何變化,重在表現(xiàn)女子的美貌及她們的心理特征。
二、唐詩中的女子發(fā)髻
(一)發(fā)髻的時代特征
唐代女俑發(fā)型的時代特征,鮮明而突出。從出土的紅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發(fā)型中可以概括為上梳、平梳、下梳三種發(fā)型,這幾種發(fā)型恰好從側(cè)面反映了唐朝國勢由興盛轉(zhuǎn)為衰敗的過程。早期上梳發(fā)型,表現(xiàn)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健康美,與初唐的百廢待興相對應(yīng);中期平梳發(fā)型,展現(xiàn)出一種厚重平實的成熟美,與盛唐的“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相對應(yīng);晚期下梳發(fā)型則傳達出一種散漫疏懶的病態(tài)美,與晚唐的衰敗相對應(yīng)。
初唐時期有六種發(fā)髻:云髻、驚鵠髻、反綰髻、單螺髻、雙螺髻、雙環(huán)望仙髻;盛唐時期有九種發(fā)髻:半翻髻、兩鬢抱面、三角髻、丫髻、寶髻、插梳、烏蠻髻、高髻、回鶻髻;晚唐時期有三種發(fā)髻:拋家髻、墮馬髻、拔從髻。
初唐時期女子發(fā)式風格:簡潔、高髻居多;盛唐女子發(fā)式特點:盛行假髻、鬢發(fā)抱面(多數(shù)婦女的髻式)、寶髻插梳(不僅是盛唐女子發(fā)式特點,而且是最具唐代特色的發(fā)式特點);中晚唐女子發(fā)式特點:最流行的是拋家髻,此時的墮馬髻體現(xiàn)慵懶無力、貪于享返拿婷病B吟伲髻式蓬松,呈雜亂狀的發(fā)式)是頹廢型發(fā)式的典型,也可體現(xiàn)唐末人心惶惶、宮人百無聊賴的末世心境[5]。
白居易《長恨歌》:“云鬢半偏新睡覺,花冠不整下堂來?!薄霸启W花顏金步搖,芙蓉帳暖度春宵?!睂懙氖菞钯F妃,是其慵懶柔媚的性格體現(xiàn)。
上官儀的《王昭君》中“霧掩臨妝月,風驚入鬢蟬?!?,鬢蟬即蟬鬢,表現(xiàn)飄逸的形象。
(二)女子發(fā)髻顏色及形狀原因分析
1.古代女子的頭發(fā)顏色多稱綠色,在《花間集》中很常見:
“睡覺綠鬟風亂,畫屏云雨散?!背鲎裕f莊《歸國遙其三》)。
“慢青絲發(fā),光砑五綾襪?!背鲎裕ㄑφ烟N《醉公子》)。
《花間集》中,但凡涉及頭發(fā)的顏色,總以青色、綠色、翠色形容,這與現(xiàn)在的習慣不相同,現(xiàn)在是用“烏黑亮麗”形容女子的美麗秀發(fā)。
為什么會用青色、綠色、翠色、碧色形容,這可能有兩個原因:
一是女子的發(fā)飾多以金玉為主,發(fā)飾的材質(zhì)大多以玉石制造,并且款式多樣。玉石的顏色大多是綠色系的,青色、綠色、碧色都可以用來形容玉石,文人也許會借女子頭發(fā)上綠色的發(fā)飾代指頭發(fā)的顏色,如“玉釵低壓鬢云橫”中的發(fā)飾是玉釵,用玉釵代指發(fā)色呈碧色。
二是可能青色這類顏色并不是指很寫實的綠色。青色是我國特有的一種顏色,相比其他顏色,它比較“神秘”。青色,可以指黑色,“青鬢”指烏黑的頭發(fā),比喻年輕人,如唐人李白詩云:“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鼻嘟z即指年輕時期。
2.古代女子的頭發(fā)常被比喻成云:
古代女子的發(fā)髻常被叫作“云鬢”、“綠云”,大致有兩個原因:
第一,女子的頭發(fā)常被比作云,且常與“散”、“墜”這樣的詞一起出現(xiàn)在詞句里,文人將女子頭發(fā)比喻成云,是因為女子的頭發(fā)會像云一樣分散聚攏,女子梳妝著發(fā)髻就像聚攏的云一樣,而女子思念情人無心梳妝,頭發(fā)披散就好比云分散了一樣;
第二,女子頭上的發(fā)飾多樣,且以花鳥蝴蝶最常見,“綠云鬢上飛金雀,愁眉斂翠春煙薄?!保ㄅ镀兴_蠻其六》)“鳳釵低裊翠鬟上,落梅妝?!保ㄅ毒迫印罚?,發(fā)間飾物為鳥類,而頭發(fā)比作云朵,好像雀兒鳳兒在云中裊裊飛翔,豈不妙哉?
三、宋詞中的女子發(fā)髻
宋代女子發(fā)式特點:繼承晚唐五代的遺風,以高髻為時尚并且發(fā)髻十分高大。高髻在宋代是上層和下層婦女都喜好梳的一種發(fā)髻。宋代女子發(fā)髻流行周期較短。
司馬光的《西江月》:“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從中可看出宴會上一位舞姬的優(yōu)美。松松挽成一個云髻,并不刻意修飾顯示自然之美。
周邦彥《六丑》:“殘英小,強簪巾幘。終不似一朵釵頭顫裊,向人欹側(cè)?!泵廊祟^帶一朵大花,在釵頭微微顫動,沉甸甸地偏向一邊??梢娖浒l(fā)髻高大,奪人眼目。
王沂孫《齊天樂》:“鏡暗妝殘。為誰嬌鬢尚如許?”[6]此處嬌鬢指的是雙鬢做得如薄薄的蟬翼那樣嬌美動人。
四、元曲
不同場合有不同發(fā)髻且有著嚴格的等級區(qū)分。正式場合是墮馬髻,平常是螺髻。貴族小姐可梳螺髻,丫鬟大多梳丫髻。元代雜劇作家王實甫的《西廂記》[7]第一本第一折:“則見他宮樣眉兒新月偃,斜侵入鬢云邊?!贝颂幖词瞧匠5穆蓣?。
第一章《扶柩寄寺》中“但見她一身素服,分外精神。頭上青絲綰就了墮馬髻,上插展翅彩鳳銜珠銀步搖,銀絲八寶攢珠鬏髻。”
第二次鶯鶯出場則換為螺髻,第七章夫人賴婚時鶯鶯梳的是倭墮髻。
第三章《巧借西廂》中“只見那進來的人兒,頭上梳個雙丫髻,左鬢邊插一朵五彩宮絹花?!庇纱颂幙芍鰣龅娜说纳矸菔茄诀?,此處也確實是紅娘。
中國古代女子發(fā)髻隨著年齡和身份的變化而變化,年幼時以梳丫髻為主,成年后改梳丫鬟,出嫁時將發(fā)鬟改為發(fā)髻。
“存天理,滅人欲”的觀念禁錮了女性的思想意識,使得古代女子故步自封,拘泥古板。
五、明清小說
中國明代的美學思潮出現(xiàn)了“心學”。以王陽明為代表的“心學”一反儒家傳統(tǒng)的“溫柔敦厚”的審美標準,其具有三個突出特征:(1)從情到欲;(2)從雅到俗;(3)個性意識。在儒家傳統(tǒng)的審美教化理論支撐下,中國人的情經(jīng)常過于淹滯于道德倫常的理性之中。而到明代,“情理”堤防遭沖擊,“”的旗幟上升[8]。
(一)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滸傳》[9]
在第27回《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中是這樣描寫孫二娘的:“門前窗檻邊坐著一個婦人,露出綠紗衫兒來,頭上黃烘烘插著一頭釵環(huán),鬢邊插著些野花,下面系一條鮮紅生絹裙,搽一臉胭脂鉛粉,敞開胸脯,露出桃紅紗主腰,上面一色金鈕?!?/p>
她沒有漂亮的容貌,頭上插一頭釵環(huán),可見其不注重修飾?!俺ㄩ_胸懷”更顯示其粗野,這與發(fā)髻互相照應(yīng)。同樣,母大蟲顧大嫂的描寫也類似:
“眉眼粗大,胖面肥腰。插一頭異樣釵環(huán),露兩臂時興釧鐲。”從此處可以看出顧大嫂粗獷性格,這不同于當時的審美標準。
在第48回出現(xiàn)的扈三娘無疑是三人中最漂亮的:
“霧鬢云鬟嬌女將,風頭鞋寶鐙斜踏。黃金堅甲襯紅紗,獅蠻帶柳腰端跨?!贝颂幍摹办F鬢”顯然比“一頭釵環(huán)”要美艷得多,精心雕飾足以證明扈三娘的美麗嬌艷。
(二)清代曹雪芹的《紅樓夢》
中國古代的四大名著中,《紅樓夢》描寫了許許多多女子,從發(fā)型發(fā)飾上不難看出一個人物的性格和地位。
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的出場:
“頭戴金珠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項上戴著赤金盤螭瓔珞圈,裙邊系著豆綠宮絳,身穿縷金百蝶穿花大紅洋緞?wù)?,襖外罩五彩刻絲石青銀鼠,褂下著翡翠撒花洋縐裙。一雙丹鳳三角眼,兩彎柳葉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起笑先聞?!盵10]
王熙鳳頭戴金珠八寶攢珠髻,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這兩種發(fā)飾十分奢華,可見王熙鳳作為賈府當家二奶奶的地位,其次也可見她潑辣張揚高調(diào)的性格。文中有一個情節(jié),鐵檻寺老尼凈虛為了幫長安府太爺?shù)男【俗訐層H,許她三千兩銀子。她便通過關(guān)節(jié)暗地使長安節(jié)度云光逼婚,結(jié)果迫使一對青年男女雙雙自盡。王熙鳳從中白得三千兩銀子,這種對金錢的追求和她的發(fā)飾衣著是非常呼應(yīng)的。
六、結(jié)語
現(xiàn)代社會思想多元化,不受封建思想、封建禮教等束縛,自由平等思想下女性可依照個人興趣愛好隨心所欲改變自己的發(fā)髻,這也顯示了時代的進步和觀念的創(chuàng)新。
中國女子的發(fā)髻,從古至今,有著鮮明的時代特征、民族特征、階級特征,其演變是一脈相傳的。雖然生活中難以見到古代女子的發(fā)式,但像婚禮習俗,影視作品中仍舊可以見到,它也是我們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有著屬于它的歷史。
總體上從近代以來,女性的發(fā)式總體發(fā)式的變化規(guī)律是由繁到簡,從古代的云鬢、螺髻、反綰髻、半翻髻等,到近現(xiàn)代的馬尾、披肩長發(fā),可見對女子妝容的要求約束的淡化。但無論繁簡,中國女子的發(fā)式一直都有著獨特的魅力,古代女子華美的發(fā)式始終有著“云鬢花顏金步搖”的詩意美。
參考文獻:
[1][東漢]許慎.說文解字[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55.
[2][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M].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86:30.
[3]王霞.《花間集》女性服飾描寫研究[D].廈門:廈門大學,2014:26.
[4][后蜀]趙崇祚,輯.李一氓,校.花間集校[Z].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81-90.
[5]李芽.脂粉春秋中國歷代妝[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23.
[6]朱孝臧編、蔡義江所解,宋詞三百首全解[M].上海:復(fù)旦大學出版社,2008:67.
[7][元]王實甫.西廂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28-37.
[8]李芽.脂粉春秋中國歷代妝飾[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4:154-160.
[9][明]施耐庵.水滸傳[M].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257-268.
[10][清]曹雪芹,高鶚.紅樓夢[M].北京:中華書局,2005:77.
基金項目:2016年大學生科研創(chuàng)新省級一般項目。
關(guān)鍵詞: 周濟 詞學思想 批評
周濟(1781-1839)字保緒,一字介存,號未齋,晚號止庵。蘇荊溪(今江蘇宜興)人,清朝詞人及詞論家。為學重經(jīng)世濟用,好讀史及兵書將略,著有《晉略》八十卷,自負有濟世偉略而不能用。更寄情于藝事,推衍張惠言詞學,譚精研思,持論精審,為常州派重要的詞論家。
談到常州詞派,則不得不提張惠言。張惠言(1761-1802),字皋文,號茗柯,進士及第,受翰林編修。作為常州詞派的創(chuàng)始人,張惠言師承桐城派,主張以經(jīng)解詞,即以治經(jīng)學的方式去治詞,由此評點詞作。張入仕前任私塾先生,因授課需要編《詞選》,卻導(dǎo)致常州詞派的產(chǎn)生。
張惠言編《詞選》時,選詞極為嚴苛,而《詞選》也是第一個明顯體現(xiàn)、貫徹詞學觀念的選本。但張惠言對詞的解讀方式難免過于單一與失之片面,雖然影響深遠,但仍被后人批為牽強附會。而我們也不難看到張的詞學觀乃是:植道于詞。
張惠言創(chuàng)建一個新的流派,而周濟則將它發(fā)揚光大,影響力也顯得更強。周濟始受浙西詞派影響,后結(jié)識張的外甥董士錫,受常州派影響并成為詞派的代表。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周濟表露出自己的詞學思想。
首先是他的寄托入出說,所謂“有寄托入,無寄托出”。在《介存齋論詞雜著》中,他寫道:初學詞求空,空則靈氣往來,既成格調(diào),求實,實則精力彌滿。初學詞求“有寄托”,有寄托則表里相宣,斐然成章,既成格調(diào),求“無寄托”,“無寄托”則指事類情,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周濟的初求空,可以看出他對詞的審美要求,那即是“靈氣往來”,詞之具備靈氣成為作詞的基本要求。周濟此論可能與詞本身的特點有關(guān)。被稱為“詩余”的詞,注重意內(nèi)言外,必然會形成含蓄蘊藉的特點,而具備靈氣無疑賦予詞以靈魂,所以周濟要求初學者求空。
形成風格之后,周又提到求實,這與求空并無矛盾,這里的求實是在手法空靈基礎(chǔ)上的言之有物,也就是他提出的有寄托,文學不能無病,而詞這樣的體裁最容易陷入空洞虛幻,周的求實是很有其意義的。
在“寄托”問題上,周同樣分兩個階段。初學之有寄托是為了讓主題鮮明,文章易懂,凡初學者須腳踏實地,不可貪多,這樣寫出的作品才能獲得認可,當手法成熟之后,則可以追求意在言外、回味無窮的效果,即無寄托。
這里的無寄托可以從接受學上去理解。譚獻曾說:作者未必然,讀者未必不然。一個作品問世之后,和作者似已沒有多大聯(lián)系了,讀者的解讀在某種程度上是對作品的又一次加工。又是那句名言: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在周濟看來,作者就是負有讓自己的作品具有千萬種解讀可能的使命,這里的無寄托其實是一種多寄托、大寄托,它看似無欲無求,其實野心勃勃。
但無寄托這個問題也像一把雙刃劍,用得好威力無窮,用得不好自廢武功。所以周濟要求初學者有寄托,循序漸進,然后達到無寄托之境。
綜上,我們可以看出,周濟要求初學者求空求有寄托,自成一家之后求實求無寄托。也就是說初學者應(yīng)手法空靈而主旨明確,不可陷入一味的空,但也不可淺顯的實。在第二階段,手法上回歸純樸,放棄修飾,但卻能產(chǎn)生無限意味,令讀者遐想萬千。這樣的理論其實透露著周濟言之有物的詞學觀,詞須具備思想,與“詩言志”的正統(tǒng)文學觀一脈相承,也是對張惠言的植道于詞的發(fā)展延伸。
關(guān)于寄托說,周濟又言:詞非寄托不入,專寄托不出。一物一事,引申觸類,意感偶生,假類必達,斯入矣。萬感橫集,五中無主,赤子隨母笑啼,鄉(xiāng)人緣劇悲喜,能出矣。
這段論述又可再次看出周濟對詞的審美趣味,是對“出”與“入”效果的闡釋。寫詞須含主觀意志,表達出來時卻能產(chǎn)生豐富的效果,這大概就是周濟寄托出入說的要義所在。
接下來談?wù)勚軡脑~學批評。周濟稱蘇軾“天趣”殆成絕詣,而苦不經(jīng)意,完璧甚少。蘇作詞猶如李白作詩,行氣如虹,行意若空。而稱稼軒則沉著痛快,有轍可循。
可以看出,這一段周濟已將自己的詞學觀運用到具體的詞學批評之中。他批評蘇軾的不經(jīng)意,就是責備他沒有入,沒有寄托,手法可以空,但寄托必須要有。周濟覺得蘇軾似無寄托,所以在贊他有天趣的同時,內(nèi)心也是不無遺憾的。而周濟對辛棄疾的態(tài)度卻顯得親切,說他有轍可循,換言之,周濟在辛的詞里找到了寄托。在褒揚稼軒的同時,周對姜夔、張言也提出批評。很顯然,在周看來,白石空有形式,而缺乏經(jīng)世意識,沒有將實物寫入詞中,顯得沒有著落。
其次是周濟對柳永的翻案,以及對周邦彥的極力推崇。周濟談到柳永時說:耆卿為世訾久矣,然其鋪敘委婉,言盡意遠,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而談到周邦彥時則說:清真詞多從耆卿脫胎,思力沉摯處往往出藍,然耆卿秀淡幽艷,勢不可及,后人摭其樂章,訾為俗筆,真瞽說也。
柳永詞長于書寫羈旅行役之情,也多描繪歌妓生活和城市風光之作,其詞常有頹廢情緒。周邦彥詞格律謹嚴,追求典麗,多寫閨情、羈旅。其實這二人與白石相較,風格上、創(chuàng)作內(nèi)容上似無大差異,但周推崇前者而貶低后者,似暗含門戶之見。
張惠言以治經(jīng)學的方式去治詞,并由此點評詞作,在評溫庭筠的菩薩蠻是“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jié)節(jié)逆敘。菩薩蠻第一首下闕四句有離騷初服之意。而在周濟看來,既有屈原以男女之情喻君臣之義,那么寫閨怨的詞人也可以有寄托,所以周邦彥多寫閨情,不但未遭周濟冷眼,反倒是如獲至寶,倍加推崇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但正如況周頤所說,如果都只是感士不遇,一味發(fā)感慨,那么也未免無趣。
可以說周濟于詞學理論上非常完備,但個人詞作卻不盡如人意,大多數(shù)作品過于強調(diào)寄托和不露痕跡,晦澀難懂。詞學家吳梅批評說:止庵自作詞,亦有寄旨,唯能入而不能出耳。如《夜飛鵲》之海棠、《金明池》之荷花,雖各有寄意,而詞涉隱晦,如索枯謎。
這只能說周濟理論中的詞學境界實在太高,高到連他自己亦不能達到。之前將寄托說比成雙刃劍,在這里得到印證,理論與實踐確實不是可以輕易轉(zhuǎn)換的。
由此可見,周濟的理論過于理想化,再加上其對詞有著存經(jīng)存史的要求,過于要求詞的寄托、意境,使得他將常州詞派發(fā)揚光大的同時,也留下了理論上的缺陷。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肯定周濟在詞學上所做的貢獻,他同張惠言等人一樣,賦予詞以使命,使得詞在發(fā)展的道路上又多了一種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袁行霈.中國文學史[M].
[2]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