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古人的婚禮儀式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人的婚禮儀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古人的婚禮儀式

第1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關鍵詞] 儀式;真實性;儀式的作用;葬禮

【中圖分類號】 G20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4244(2013)07-170-2

從我們降臨到這個世界開始,“過百歲”、“過生日”、“婚禮”、“葬禮”等儀式就伴隨著我們。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儀式到底是什么,我們?yōu)槭裁葱枰獌x式,它究竟能夠給我們帶來什么?

儀式研究,是人類學領域內(nèi)的一個經(jīng)典話題。長期以來,這一概念被人類學的各理論流派不斷的界定,但卻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意見。彭兆榮在《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一文中指出,在目前的人類學儀式研究中,基本存在兩種取向。一是對古典神話和儀式的詮釋,另一種則是對儀式的宗教淵源和社會行為的探討,即將儀式視為特定的宗教行為和社會實踐。然而在做中國的儀式研究時,我們首先要清楚的一點就是,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多數(shù)的儀式是和社會生活結合在一起的,是一種社會秩序和語言規(guī)范。并且,在對儀式的概念進行界定時,一定要考察儀式的起源。

在考察儀式的起源時,就拿葬禮儀式來說吧,部分人類學家在論述葬禮的起源時,往往引入了宗教中“靈魂”等概念。然而,據(jù)史學家考證,在舊石器時代中期,隨著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出現(xiàn),人類逐漸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活,以親情和血緣關系為基礎,聚族而居,形成了原始的氏族制社會。在氏族社會里,族群成員之間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前提下,聯(lián)系日益緊密。這時,氏族內(nèi)親人的死亡就對氏族內(nèi)其他成員有著較大的影響,而這種影響主要集中在情感方面。此時氏族成員采取了墓葬的方式來保護親人的遺體;同時也是為了避免親人的遺體將野獸引來,這是一種自然發(fā)展的結果。據(jù)統(tǒng)計,在當年的氏族公社社會中,一個族群的人數(shù)大約有150人左右,而當時的平均壽命約為30歲。這就可以推算出每一個族群每年的平均死亡人數(shù)為5人。在這種每年平均死亡人數(shù)較多的情況下,為了表達生者對死者的思念和其他情感寄托,在墓葬的過程中必然會加入一些儀式的成分(如動作、語言等),而這些多種多樣的動作或者語言隨著時間的演變,逐漸被規(guī)范并發(fā)展成一套較為固定的儀式。由此可知,儀式的產(chǎn)生是有其目的性和合理性的,同時也具有真實性的一面,即是為了滿足人們某一種需求而誕生的。至于儀式在之后的發(fā)展中逐漸拋棄其真實性而轉為一種更具象征意義的內(nèi)涵是有其歷史和現(xiàn)實原因的。但是即使在當下生活中的儀式也并沒有完全拋棄它的真實性,真實性依舊是作為儀式的內(nèi)涵而存在著。

James L?Watson在他的《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tài)、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一文中在論述到喪葬儀式時提到“動作比信仰更重要――只要是恰當?shù)倪M行儀式,參與者對死亡或來生的信仰,也都變得不太重要”。其實就是對儀式逐漸失去其真實性的一種側面反映。但是事實確實如此嗎?還記得看過一部叫做《父后七日》電影,影片講述了一個從彰化縣北上工作的青年返鄉(xiāng)奔父喪七日的故事,以黑色幽默手法展現(xiàn)出道教與臺灣喪葬習俗。女主角阿梅在父親過世的七天內(nèi),回到了臺灣中部的農(nóng)村里,準備父親的葬禮,也見識了傳統(tǒng)庸俗繁瑣的喪葬儀式、匪夷所思的迷信風俗。但最令筆者感到驚訝的是死者親屬竟然雇傭了與死者毫無關系的專門從事哭喪工作的人來參加葬禮!七日的葬禮結束后,阿梅在封存了喪父的傷痛和對父親的思念之后,準備獨自一人回到自己的城市繼續(xù)生活工作。然而,卻在返程途中的機場停留時,壓抑了許久的思念之情如山崩海嘯般襲來,遂止不住留下了熱淚。從電影中,也可以看出,喪葬的儀式逐漸變成一種固定化、程序化的工作,儀式正在失去其內(nèi)在的真實性。但是女主角阿梅最后的眼淚說明了,喪葬儀式并沒有失去其最初的目的性和真實性,只不過在現(xiàn)實緊張的生活節(jié)奏中,這種真實性逐漸被忽視而已,或者說這種真實性被賦予另一種意義。

還是再拿葬禮儀式作為例子來說吧。幾乎任何一個正常人都不會喜歡葬禮,既然人人都不喜歡,那它為什么還要存在呢?湯永隆認為,“因為親人的逝去使人們需要一個場合宣泄悲傷?!彼劳鼋^對是一個不受歡迎的詞,但是在我們的生活中,死亡又是一種常態(tài),任何人都不可避免的會突然遇到死亡。因此不管是誰,對于死亡的儀式和葬禮的流程都不會感到陌生。雖然各地方的葬禮的儀式和喪葬風俗并不一樣,但不管是哪種喪葬儀式,都有守靈、祭拜等的告別儀式。生者可以通過這些儀式,表達對死者的哀思,并與逝去的親人深深道別。因而喪葬儀式提供了這樣的一個時間和空間,讓生者可以沉浸在過往的回憶中,宣泄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念。但是即使活著的人們再怎么哭泣,甚至哭到虛脫,這都是一種宣泄,是一種擺脫過去、接受新生活過程中免不了的痛苦。若沒有這些告別儀式讓人們將心中的苦悶、悲痛等負面情緒發(fā)泄出來,生者更容易一蹶不振或頹廢沮喪。記得曾經(jīng)有這樣的一個例子,一個人在親人的葬禮上負責全部的組織工作,從開始到結束,一直保持著理智,將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然而過后的幾年,他再也沒有走出這個困境去,一直沒法快樂起來,同時也沒有找到新的朋友,與老朋友也漸漸疏遠,生活過得很痛苦。在這個例子中,真的就是如James L?Watson所說的“動作比信仰更重要”嗎?這個可憐的人全程參與了儀式,做到了喪葬儀式所要求的全部動作,然而他以理性壓抑自己的感性,在儀式過程中沒有投入感情,以至于他被這份負面情感困住。他拋棄了儀式中的真實性,僅僅為了完成儀式而行動,背棄了儀式真正的內(nèi)涵,進而影響到了以后的正常生活。因此,我們生活中的儀式不僅僅是一套動作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它內(nèi)在的真實性和目的性使它的存在滿足了部分人的需求,具有一定的社會功能。

“中國社會里有一套正確的、與人生周期相配合的儀式動作。其中婚禮和葬禮是主要的生命周期儀式,是普通大眾按著認可的儀式程序,投入文化整合的進程”。文化整合功能確實是儀式的一個社會功能,但卻并不是最重要的,更為重要的是儀式對于社會整合和維系社會穩(wěn)定的作用。我們在這里就婚禮上的儀式展開討論,結婚,是人生中除了出生和死亡,最重要的一個轉折。中西方的傳統(tǒng)婚禮儀式不盡相同,相互借用對方的婚禮儀式也不是什么稀罕事了,比如,在中國有些地方,既坐婚車,又拜天地,最后還相互套戒指……但不管在儀式上有多大的不同,儀式中人們對新人表達的美好心情卻是一樣的。而婚禮的主要目的,就是讓一對新人當眾確認自己的情感、履行自己的義務、承擔起自己的誓言和婚姻的責任、堅定雙方“照顧對方一生一世”的信念。當新人們經(jīng)歷過許多繁瑣的婚禮儀式之后,終于可以走到一起,就像是歷經(jīng)千辛萬苦,終于獲得圓滿一樣,這時候不管是新郎還是新娘,都會對婚姻產(chǎn)生一種神圣感。從理論上來說,婚禮的儀式越是繁瑣,這種心理強化的作用就越強,將來在一起走得更遠的機會也就越大。但現(xiàn)在部分年輕人流行的“裸婚”主義,卻使我對他們婚姻的未來產(chǎn)生疑慮。沒有經(jīng)過繁瑣儀式的考驗,如此輕易的就結婚了,那離婚是不是也就更加隨意呢?另外,婚禮有其收獲祝福、感恩、寄托希望的深刻含義,新人們不應被“形式主義”和“收錢”的現(xiàn)實看法所左右,忽視婚禮作為一個儀式的真實性和其自身作用。

不僅僅是那些重要的大型儀式可以起到整合、維系社會的作用,一些生活中的小儀式,比如過年前打掃房間、年終例會等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過年前的全家大掃除往往意味著將去年的“晦氣”和不好的東西全部趕走,以此迎接一個新的開始。定期全家大掃除,這樣的儀式能帶來更為生機勃勃的家庭氛圍。年終例會則是因為在社會競爭的壓力之下,一個企業(yè)“總結過去、暢想未來”的需要??偨Y過去不僅僅是為了看到之前工作不足之處,更多的是為了看到之前的成績,堅定信心,給一年的工作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暢想未來,則是期待新的一年中,工作有新的突破。

從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每一個儀式都有它的內(nèi)在作用,一個儀式如果沒有達到其最終的目的,那么它存在的意義和價值就被逐漸削弱,其自身的真實性也就無從談起,從而變成一種虛偽的真實。一個不具有真實性內(nèi)核的儀式是不會存在的。就像在科技還不發(fā)達的舊時代,人們請神漢巫婆為自己或親人治病,而在如今這種現(xiàn)象卻很少見了。究其原因在于,古時的人們多認為疾病是超出自己能力掌控的存在,是一個陌生的領域,而人們都有對未知的恐懼感,因此古人對疾病會出現(xiàn)恐懼、焦慮等負面情緒,并急需一個儀式來化解心中的不確定性和恐懼感,并寄托盡快康復的美好愿望。而在科技進步以后,疾病的病理被科學所解釋,人們認識到疾病在一定病因作用下自我調節(jié)紊亂而發(fā)生的異常生命活動,并不是一種超自然現(xiàn)象,更與鬼神無關。因此這種不確定性被打破,與驅魔類似的儀式再也無法起到最初的作用,儀式的真實性被否認,這種儀式也就逐漸走向消亡。所以說,一個沒有真實性的儀式是不會一直存在的,儀式的作用和它內(nèi)在的真實性是相輔相成的。

最后,筆者認為,現(xiàn)存的儀式都有其獨特的社會作用,或建立一套秩序以維持社會穩(wěn)定,或是某一群體內(nèi)的一種認同方式……有作用的儀式都有其真實性,然而由于部分儀式因為已經(jīng)內(nèi)化于心,成為一種慣例或習慣,所以其真實性被少數(shù)人所忽視,但并不是說這種真實性就不存在。但如果絕大多數(shù)人都否認了某類儀式的作用,那這類儀式的真實性也就逐漸消失,比如說,如果所有人都認為婚禮儀式是一種“走過場”,并且在儀式中沒有寄托深刻的情感和意義,那最終這種儀式只能面臨消亡的命運。

參考文獻:

[1]華琛(James Watson).中國喪葬儀式的結構――基本形態(tài)、儀式次序、動作的首要性[J].歷史人類學學刊,2004,(4).

[2]秦淮.時尚婚禮的文化解讀[J].蘭州學刊,2012,(5).

[3]薛亞利.價值的工具――儀式的意義指向[J].民俗研究,2011,(3).

[4]彭兆榮.人類學儀式研究評述[J].民族研究,2002,(2).

[5]張亞旭.職業(yè)哭靈人的再現(xiàn)[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2012.

第2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游走于商海與國學之間

中年的洪煒在事業(yè)上仍算不上成功人士,他把自己定位于“傳統(tǒng)文化推廣者”。他重點推廣和倡導的是兩漢時期的禮儀文化。

洪煒如一條魚,游走于商海和國學文化之間。做公司運營總監(jiān),他把所有的業(yè)務活動都貼上“傳統(tǒng)文化”的標簽;辦私塾,他給孩子們穿上漢服,以儒學為教育理念,開發(fā)啟蒙孩子,培養(yǎng)他們從小“知禮”“懂禮”;他做公益,仍是以文化使者的身份出現(xiàn)為了飾演古代帝王,他蓄了胡子,每每身著一襲漢服出現(xiàn)在活動現(xiàn)場,那君臨天下的威武,總能驚艷全場。

洪煒和所有的現(xiàn)代文明人士一樣,崇尚兩漢文化,因為兩漢文化是一個博大精深的文化體系,是以華夏文化為核心,從西部到中原,在汲取了華夏八方百族的文化精髓的基礎上形成并發(fā)展起來。自漢高祖劉邦出生至漢朝的齊魯文化、中原文化、關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吳越文化、嶺南文化,無不以“禮”字貫穿其中。

“重興中國,再造華夏,我們必須從根開始;我們不能眼看著祖先傳下的精神家園在我們手中一年年淪陷。”洪煒喜歡孩子,與小孩子天天打交道時,他還沒有當爸爸,那時他開了一個兒童攝影室,專門給小朋友拍寫真。后來他開辦私塾,與這段為孩子“服務”的工作經(jīng)歷不無聯(lián)系。

2005年,洪煒的攝影室開在西安紡織城。有一次,來了一個長得像年畫上喜娃娃一樣的小朋友,他給“喜娃娃”穿上了漢服,可愛的小娃娃一顰一笑憨態(tài)可掬,照片洗出來,竟產(chǎn)生了驚人的效果。從此,洪煒在攝影室以漢服為主題,吸引來了很多孩子媽媽。

來的年輕媽媽多了,便有人提議,別總是給孩子拍漢服寫真,也可以給大人拍呀。由拍漢服寫真,洪煒加入了西安漢服社,參與的多了,他萌生了做漢文化推廣的念頭。

因拆遷,洪煒的攝影室開不成了,這正遂了洪煒的愿望,關掉攝影室,洪煒開始了他的推廣漢文化之旅。

2011年,洪煒和幾個志趣相投的朋友共同投資,成立陜西盛世長安禮物發(fā)展責任有限公司,經(jīng)營傳統(tǒng)工藝品、文化藝術品、投資收藏品、旅游紀念品等。恰逢這年4月西安舉辦世園會,躊躇滿志的幾個年輕人來一個大手筆,一下子投入200萬元人民幣,制作了一批“長安禮物”,小試牛刀便出師不利,200萬元血本無歸。公司受創(chuàng),朋友灰心,洪煒決定來收拾這個爛攤子,做運營總監(jiān)。

洪煒改變思路,另辟蹊徑,由漢服文化入手,做漢服婚禮、會展,為客戶策劃各種帶有傳統(tǒng)文化元素的活動。本來的初衷是力挽狂瀾,拯救公司,沒有想到,卻一頭扎進了以“禮”為元素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他把傳統(tǒng)文化和商業(yè)行為有機結合起來。

倡導“禮”,重塑禮儀之邦

洪煒主持操辦的第一場大型漢式集體婚禮是在2012年“五一”勞動節(jié)。來自全國各地的130對新人,以屹立600余年的古城墻為證,在南門甕城許下幸福盟約。

新人男戴冠冕,女佩釵環(huán),身著紅色寬袍大袖的漢式婚禮禮服,在贊禮官帶領下,依次進行沃盥、對席、同牢、合巹、三拜執(zhí)手禮等一系列程序。所有的禮儀包括現(xiàn)場布置都仿照了漢時古法,典禮上還用到了幾案、銅盆、錦囊、葫蘆杯等漢時器具,整個婚典過程隆重莊嚴。這場婚禮完全遵循漢式風格,規(guī)模在中國尚屬首次。

同年10月3日,又有一對新人在大雁塔北廣場舉行了“長安漢服正婚之禮”。新郎和新娘身穿漢式婚禮服真實再現(xiàn)了漢朝盛典婚禮,為“十一”黃金周增添了一道古典喜慶的風景線,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游人觀看。

每次主持這樣的儀式,洪煒的內(nèi)心都升騰起一股神圣的責任感,他用這充滿著傳統(tǒng)文化底蘊的婚姻禮儀,嘗試呼喚、回歸傳統(tǒng),并相信通過這樣的努力,對民族文化的復興有著推進作用。

祭禮也辦過一次,在西安天壇舉行,洪煒感悟最深。

位于西安南郊的這個天壇,始建于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堪稱北京天壇的老祖宗,被史學家贊為“天下第一壇”。但因種種原因,這個北京天壇的老祖宗卻被湮沒在歷史的煙塵中。為了喚起世人的重視,2014年12月27日,洪煒協(xié)助西安漢服社,在儒士們的支持下,在天壇成功舉辦了陜西首屆儒生甲午冬至祭禮。這次祭禮,是儒生們出于生命的信仰,有別于普通的憑吊懷古、商業(yè)表演和官方公祭,完全是國學文化者“敬天法祖、尊孔崇圣”的文化行為。

給西安市城區(qū)內(nèi)幾所中學舉辦集體成人禮,也取得非常大的成功。慶安中學是一所老軍工子弟學校,該校注重學生的品德教育,連著三年給學生做成人禮。成人禮,不僅展示了學校的風采,在學生素質教育方面,起到了其他教學方式達不到的效果。目前,成人禮得到廣泛推廣,周邊區(qū)、市、縣的中學紛紛邀請洪煒去給主持成人禮,學生最多的一次有近千人參加。

“國學私塾,更少不了各種禮儀”。法國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鳩指出,中國人“把宗教、法律、道德、禮儀都混在一起,這一切都是行善,都是美德。有關這四方面的箴規(guī)就是禮教”。禮教,要從小培養(yǎng),開辦國學私塾,一直以來是洪煒的一個理想。2014年4月,“西安藝海學堂少兒國學私塾”正式開始招生,9名3-6歲的孩子成為第一批學生。

2015年7月1日,國學私塾借夏令營開營儀式之機舉辦拜師禮。至此,孩子們?nèi)雽W已經(jīng)一年多了,對尊師重道等禮儀方面已經(jīng)有了感悟。

儀式上,贊者宣:“《禮記》有云:禮義之始,在于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眾學子,應外正衣冠禮儀,內(nèi)正品德心靈。衣冠整,而禮儀齊,方才體悟到禮儀本于人情、整飭人際、和合天人的作用。故此請學子整衣正冠,知善明禮!”弟子洗凈雙手,向老師贈送六禮束修:芹菜,寓意為勤奮好學,業(yè)精于勤;蓮子心苦,寓意為苦心教導;紅豆,寓意為紅運高照;棗子,意為早早高中;桂圓,寓意為功德圓滿;以干腐竹代干瘦肉條表示感謝師恩心意。

從2011年開始做與禮儀有關的活動,迄今為止,洪煒共組織、參與了不下幾十場禮儀,有大型祭禮、漢服集體婚禮、集體成人禮、拜師禮、開筆禮、字禮、抓周禮、宴飲禮等。

重興禮樂中國,傳承道德之基

記者:荀子有一句話叫做:“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你能談談對禮儀的理解嗎?

洪煒:中國的禮儀不同于西方的禮儀。在西方人眼里,禮儀通常是指一種風俗,是依據(jù)民族或地域差異來區(qū)別的風俗。而中國的禮儀是傳統(tǒng)文化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其核心是禮。在中國人眼里,禮是可以凝聚不同民族和地域的一種精神,是社會生活中一切行為的準則。因此,以禮為核心的中國傳統(tǒng)禮儀蘊含著特殊的意義,涉及政治、道德和社會等各個方面。

目前來看,我們中國人普遍缺少關于“禮儀”的教育。近期媒體報道的盧浮宮水池泡腳、古神廟刻字、太平洋島國帕勞海面漂浮的“中華”煙盒,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免稅店里隨意插隊種種不文明的行為,使中國“禮儀之邦”的形象大大受損。文明素質和規(guī)則意識的缺失,不僅使“文明古國”在海外的形象蒙塵,在本國土上,不文明的行為也比比皆是。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傳統(tǒng)禮儀也是一種道德文化,學習和遵守禮儀是達成善良人格的重要途徑?!傲⒂诙Y”是為人之善,即以禮為做人的根本;“行于禮”是處世之善,即以禮為做事的準則;“讓于禮”是交往之善,即以禮為交往的準則?!岸Y者,德之基也”,“人而無禮,焉以為德”。禮是德的規(guī)范?!岸Y者,所以正身也”,“無禮何以正身”,“身有禮則身修”。禮可以端正人的行為,懂得和遵守禮就可以使人的行為符合禮儀的規(guī)范,從而保證德的實現(xiàn)。所以,要想把道德這一課補上,我們一定要有“禮”的觀念和意識。

記者:你對私塾這種教育模式的理解是什么?自己的孩子在這種教育中獲得了怎樣的成長?你對孩子的未來有規(guī)劃嗎?

洪煒:我做私塾教育,主要是在孩子讀書識字的同時,培養(yǎng)孩子的習慣養(yǎng)成,注重德育培養(yǎng)。我要孩子較晚,也想要陪伴著看他長大,把我的國學思想融入孩子的成長。我的孩子現(xiàn)在三歲半了,就在私塾讀書,我不打算把他送進體制內(nèi)教育機構,也許是一種冒險。

目前來看,我的這種教育模式對孩子的心性及品行都非常有益,9個全日制孩子跟外面的孩子相比較,都很知書達理。我們除了國學、琴棋書畫,也開設英語、數(shù)學、語文課程。普通教育下的孩子注重的是各個科目的成績,是為了考試,升學,而學堂是引導孩子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讓他們從小沉浸在國學經(jīng)典之中,了解往圣先賢的哲學思想。我對孩子的未來沒有過高的期望值,什么清華北大的,離我們很遠。我給兒子辦過兩次禮儀,一是彌月字禮,這是人生的第一個禮儀,我兒子在這個禮儀上有了自己的名字:洪太陽。二是周之禮,就是咱們俗稱的“抓周”。我兒子抓到了鍋鏟和圍棋子,我就想,兒子將來做個會下圍棋的廚師也不錯!對孩子的教育,我的理念是,書山有路“玩”為徑,學海無涯“樂”作舟。

記者:關于酒文化,能講講你的理解嗎?

第3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據(jù)聯(lián)合國公布的全球國民素質道德水平調查及排名顯示,當前,中國人的文明素養(yǎng)總在世界各國排名的倒數(shù)后十位徘徊,我們不禁要問:昔日的禮儀之邦哪里去了?中國的道德教育、禮儀教育出了什么問題?固然,造成目前現(xiàn)狀的原因很多,諸如傳統(tǒng)文化的斷裂、道德建設的滯后、禮儀教育的缺失、道德教育的“高大空”等等,其中禮儀教育的缺失可能是問題的關鍵。長期以來,本應在幼兒園、中小學中完成的禮儀教育被忽視,或者被所謂的“遠大理想教育”所取代,許多孩子的言行舉止缺少必要的規(guī)范和約束,以致于他們不知道如何行為才能使自己有自尊,如何行為才能禮敬他人,更不知如何做人處世。中國是禮儀之邦,有著豐富的禮教文化資源,當下中小學的禮儀教育應從中吸納有益的滋養(yǎng)。

一、儀式是文化傳承和文明教育的載體和手段

從人類學視角看,儀式是人類進化的產(chǎn)物和文明的象征,是文化和文明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人類早期文明標志的圖騰崇拜、祖先祭祀、制禮作樂等,都與儀式密不可分,或者說,都是以儀式為載體的。中華民族是一個智慧的民族,作為禮儀之邦,古代中國有著發(fā)達的儀式文化,具體表現(xiàn)為禮樂文明和禮教文化。《儀禮》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nèi)容,作為“五經(jīng)”之一,這部以十七種儀式之禮構成的經(jīng)典,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影響和陶冶了一代代炎黃子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已內(nèi)化為中華民族的人格心理和精神氣質。

人的一生要經(jīng)歷諸多儀式,從出生禮到人生中的每一次生日儀式,從成人禮到婚禮,從家人和親朋好友婚喪嫁娶的各種禮節(jié)儀式到家族和民族國家的各種節(jié)氣、假日、紀念日的儀式活動,可以說,儀式連接起我們?nèi)松囊粋€個片段,構成了人生的重要內(nèi)涵,賦予了人生斑斕的色彩。我們在儀式中啟蒙、成長、成熟,我們在儀式中誕生,也伴隨著儀式離開這個世界。同時,無數(shù)個儀式將個體與群體關聯(lián)起來,讓自然人轉變?yōu)樯鐣?,將蒙昧人提升為文明人;而對儀式的認同與遵循,又使人們形成了一個個共同體,并進而形成民族、國家。因此,倘若沒有儀式,人生將缺乏內(nèi)涵和色彩,國家民族將失去連接和凝聚的紐帶,文化和文明將喪失支撐的骨架。因此,借助于各種儀式開展做人教育、禮儀教育,無疑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內(nèi)容和有效路徑。通過借鑒我國古代禮儀的體驗式教育資源,可以為中小學的禮儀教育找到抓手和突破點。

二、古代體驗式禮教文化

中國是倫理型社會,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特征“精神氣質”或“德禮文化”。[1]然而,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一些人將禮僅僅等同于繁文縟節(jié)的禮節(jié)儀式,將其作用降低到類似于禮儀禮貌的層面。事實上,在古代,禮具有重要的道德教化功能,它是古代社會治國安邦的有力工具。人們通過參與各種禮節(jié)儀式而將禮儀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價值觀、道德規(guī)范、倫理思想等潛移默化地內(nèi)化成自身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這種融道德教育于實際生活的教育方式就是體驗式教育。[2]

(一)《儀禮》是體驗式禮教文化的基本內(nèi)容

《儀禮》是儒家十三經(jīng)之一,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禮制的匯編。該書記載了周代的冠、婚、喪、祭、鄉(xiāng)、射、朝、聘等十七種禮儀,各種禮儀,以記載士大夫的禮儀為主。在宗教意識不甚發(fā)達的古代中國,這些禮儀、制度不僅是約束世道人心和規(guī)范人們行為的手段,更是統(tǒng)治階級教化民眾、治國理政的工具。在《儀禮》中,從各種儀式開始到儀式結束,從每個人站立的位置到每件器物陳放的位置,都巨細無遺地記載著。表面上看,似乎都是繁文縟節(jié),實質上,制禮者正是通過這些繁瑣的禮節(jié),讓行禮者在進退、揖讓、升降、酬酢之中,“序尊卑之制,崇敬讓之節(jié)”,以陶冶品性人格,提升道德境界。

(二)古代體驗式禮教文化的實踐模式

據(jù)《周禮》記載,以禮教化民眾是古代統(tǒng)治者治國的重要手段,古代“施十有二教”的制度向我們展示了禮教的實踐樣態(tài)及重要作用:“一曰以祀禮教敬,則民不茍。二曰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三曰以陰禮教親,則民不怨。四曰以樂禮教和,則民不乖。五曰以儀辨等,則民不越。六曰以俗教安,t民不愉。七曰以刑教中,則民不暴。八曰以誓教恤,則民不怠。九曰以度教節(jié),則民知足。十曰以世事教能,則民不失職。十有一曰以賢制爵,則民慎德。十有二曰以庸制祿,則民興功?!保ā吨芏Y?地官?大司徒》)通過“教之以德,齊之以禮”,讓民眾有歸正之心、敬畏之心和規(guī)矩意識,以實現(xiàn)人際和諧、社會有序之目標。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儀式教育實踐模式當屬祭祀禮儀和孝道禮儀。借助祭祀禮儀引導民眾尊卑有序。古人認為:“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保ā抖Y記?祭統(tǒng)》)祭禮具有重要的教化作用,即“祭者,教之本也”。(《禮記?祭統(tǒng)》)在祭祀活動中,祭祖尤為重要,因為“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禮記?郊特牲》)通過祭祀可以理順十種人倫關系:“祭有十倫焉:見事鬼神之道焉,見君臣之義焉,見父子之倫焉,見貴賤之等焉,見親疏之殺焉,見爵賞之施焉,見夫婦之別焉,見政事之均焉,見長幼之序焉,見上下之際焉?!保ā抖Y記?祭統(tǒng)》)借助孝道禮儀教化民眾長幼有序。孝是中國古代最深入人心的觀念之一,孝道禮儀作為禮的重要內(nèi)容,為教化民眾、化德成俗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夫孝,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惫哦Y要求子女要從內(nèi)心深處尊敬父母,不僅要做到“出必告,反必面”“冬溫而夏酰昏定而晨省”《禮記?曲禮上》),而且要能夠“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經(jīng)?紀孝行章第十》)

三、對當代中小學禮儀教育的思考

在中國基礎教育中,由于禮儀教育的長期缺失以及人們對禮儀教育的誤解,當下中小學禮儀教育存在著方法不當和效果欠佳的問題。對此,筆者有以下幾點建議。

(一)重視儀式教育,以禮規(guī)范言行

早在2000多年前,孔子就告誡其弟子“不學禮,無以立”。在儒家看來,禮義是人的本質,是人區(qū)別于禽獸的根本標志。為了使人成其為人,就需要借助一系列的禮節(jié)儀式活動和規(guī)范來約束和克制人性中野蠻、卑劣的成分,通過教化使人具有文明、高尚的品行。“禮”是一種道德規(guī)范,“禮者,敬人也”,禮的實質是對他人的尊重?!皟x”乃是恰到好處地向別人表達尊重和敬意的具體形式?!岸Y”與“儀”合在一起,就是人們在社會交往過程中應該遵循的行為規(guī)范和準則。對中小學生而言,禮儀教育應以體驗式教育為主,禮儀知識學習為輔,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儀式活動或課堂課外的禮儀實踐,熟悉合乎禮儀的行為規(guī)范,培育豐富的人類情感,并逐漸明晰自己角色所應承擔的責任。例如,通過參加幼兒園、小學、中學的開學典禮、畢業(yè)典禮等,培育其熱愛學習、崇尚知識、追求真理的習慣和品性;通過上課時的師生問候禮,以及參加拜師禮、教師節(jié)等活動,學會尊重教師、尊重知識;通過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如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重陽節(jié)、國慶節(jié)、國家公祭日等儀式活動,培養(yǎng)其感恩、慎終追遠、敬畏生命、熱愛祖國、重視親情等情感。儀式是由一系列規(guī)范構成的,孩子們在參與儀式的過程中,言行舉止就受到了規(guī)范的約束和引導,久之,就會養(yǎng)成做人做事的規(guī)矩。同時,儀式是肅穆的,在經(jīng)歷儀式的程序中,他們就學會了敬畏規(guī)則、尊重他人;在踐履禮儀的過程中,他們就培養(yǎng)了仁愛之心、規(guī)矩意識。

(二)培養(yǎng)謙敬之德,以禮修己安人

人是社會動物,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禮”是人和人之間溝通與相處的橋梁。中國古人早就以“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來強調“禮”的重要性。據(jù)《論語》記載,當子路問孔子何謂君子時,孔子用“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來回答,而“修己”的手段則被孔子概括為“禮”,即“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我們也可用孔子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來表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和欲望,如果我們對自己的個性不加約束、任自己的欲望膨脹泛濫,就會傷害他人的自由和利益。因此,要想交往活動順利、人際關系和諧,就應遵循孔子的忠告,遵守以“禮”的形式存在的社會規(guī)范和人際交往原則。儒家認為,人的禮儀素養(yǎng)和道德品行是從一言一行的規(guī)范開始,由一點一滴的積累而形成的,即荀子所說的“積禮義而為君子”,通過用禮儀規(guī)范自己的儀表、儀態(tài)、舉止行為,就可以成為仁禮兼?zhèn)?、能立能行的君子?/p>

當然,“禮”之要義是“敬”,中小學禮儀教育中,無論是禮儀知識的傳授還是禮節(jié)儀式的體驗參與,都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讓學生學會尊重他人、敬畏萬物?!岸Y”和“儀”都是表達尊敬的手段。如今不少青少年缺乏尊重他人的意識,在家里不尊敬父母,到學校不尊敬老師,步入社會不尊重同事和領導,他們不愿意尊重任何人,但是卻要求所有人尊重自己。豈不知,只有“尊人者”,才能“人尊之”。而要學會尊重他人,自己必須謙虛低調?!抖Y記》云:“禮者,自卑而尊人”,這個“卑”不是“卑躬屈膝”,是“謙卑”。人際交往中,我們應把自己放在一個謙卑的位置,把對方放在一個受尊重的位置。一個人無論地位高低、財富多少,都有自己的尊嚴和人格,只有做到“我敬人人”,才能收獲“人人敬我”的結果。

(三)做到知行統(tǒng)一,以禮陶冶品性

在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禮”的解釋是“履也”,可見,踐履禮儀、知行合一是“禮”字本有之意。禮儀教育的目的是變化氣質,涵養(yǎng)德性,使人成為文質彬彬的君子。禮儀禮貌是結合生活實際、細化道德規(guī)范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中國有“道德仁義,非禮不成”(《禮記?曲禮上》)之說。孔子曾告訴顏回,只有在“視聽言動”上做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才能抵達“仁”的境界。荀子在談到學習的始點和終點時指出:“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保ā盾髯?勸學》)之所以學習的終點是“讀禮”,是因為“讀禮”與“行禮”密不可分。荀子認為,“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保ā盾髯?勸學》)一個人只有嚴格按照禮儀要求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才能達到高尚的道德境界。法國學者孔特?斯蓬維爾說:“禮貌是美德的外表,一切美德都由此而來”,“道德猶如一種心靈的禮貌,一種自我約束的禮儀?!币虼耍行W生應從日常生活中的禮貌禮儀做起,將自己的言行舉止納入“合禮”的范圍,做到知行統(tǒng)一。沒有對“禮”的踐行,禮儀教育就是空中樓閣。

總之,中華民族的文明素質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的“軟實力”,而民族文明素質的提升、昔日禮儀之邦輝煌的再造,都需要我們從娃娃抓起,從禮儀教育開始。為此,各級各類學校應借鑒和吸納中國古代體驗式禮教文化資源,充分發(fā)揮儀式活動日用而不知的潛移默化作用,真正做到重視儀式教育,以禮規(guī)范言行;培養(yǎng)謙敬之德,以禮修己安人;做到知行統(tǒng)一,以禮陶冶品性。

參考文獻:

[1]陳來.古代宗教與倫理――儒家思想的根源[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6:1.

第4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2019證婚人證婚詞一

各位來賓、各位先生、各位女士、各位親朋好友:大家好!

今天,我受新郎新娘雙方的重托,擔任xxx先生與xxx小姐結婚的證婚人;能為這對珠聯(lián)璧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證婚人,我感到十分榮幸。在這神圣而又莊嚴的婚禮儀式上,我將同大家共同見證和歡慶這對新人的美好時刻。

各位來賓,新郎xxx先生現(xiàn)在杭州長運高速客運公司從事客車運行信息管理工作,是車公司的一名科技管理骨干。新郎不僅外表長得英俊瀟灑,而且忠厚誠實、為人和善,有顆善良的心,是一位才華出眾的好青年。新娘xxx小姐在浙江賽兔羊容服飾有限公司工作,從事企業(yè)營銷管理。新娘不僅長得漂亮可愛,而且溫柔體貼、勤奮好學,心靈純潔、品質高貴,手巧能干,當家理財,樣樣都會,是一位可愛而美麗的好姑娘。

古人常說“有緣千里來相會”,古人又說“心有靈犀一點通”。真的,是情、是緣、是愛,使他們倆相知、相愛、相守在一起,時代不僅創(chuàng)造了這對新人,而且還要創(chuàng)造他們的后代,創(chuàng)造他們美好的未來!

現(xiàn)在我正式宣布:此時此刻,新郎新娘結為恩愛夫妻,希望你們在今后的日子中,要互敬、互愛、互諒、互助,無論今后是順暢或是坎坷,你們的心總是連在一起,把對方作為自己畢生的依靠,相依走向燦爛的明天。

值此美好的時刻,你們不能忘卻了給予你們無限呵護和生命的父母親,要把對父母的感念之情化為實際的行動,?;丶铱纯础R⒕春褪谭铍p方的父母使他們怡養(yǎng)天年。雖然在你們漫漫的人生旅途中,可能會有風雨坎坷;但是有了親人的陪伴,有了朋友的關愛,有了這一份藏在心里的溫暖,我相信你們一定會永結同心,永浴愛河!

最后,祝你們倆永遠鐘愛一生,早生貴子,美滿幸福!

2019證婚人證婚詞二

各位朋友、各位來賓:

大家好!

今天,在這樣的一個吉祥喜慶的日子里,我有幸能夠擔任XXX先生和XXX小姐的證婚人,感到十分的榮幸,我的內(nèi)心也是很激動。現(xiàn)在請允許我代表新人的父母親向來到現(xiàn)場的所有來賓朋友表示熱烈歡迎和衷心地感謝!

今天我們的新郎精神抖擻,新娘美麗動人,他們將在你們共同的見證之下結為夫妻!新郎不僅外貌英俊,內(nèi)心的善良和工作的盡心盡責,是一個不可多得的積極好青年。新娘不僅漂亮,內(nèi)心純美,勤勞善良,是一位不可多得美貌與智慧并存的好姑娘!今天,新郎新娘洋溢著他們幸福甜美的笑容,讓我們能夠感受到新郎新娘的興奮和激動,讓我們?yōu)檫@對新人祝福!

我作為這對新人的證婚人,希望你們能夠在婚后孝敬孝順你們的父母,夫妻之間要和睦相處,經(jīng)營好你們的小家庭,在生活和事業(yè)上都能夠更上一層樓!

最后祝愿這對新人白頭偕老,共同進步!祝愿各位嘉賓事業(yè)有成,前程輝煌!謝謝大家!

證婚人:xx

xxx年xx月x日

2019證婚人證婚詞三

各位來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

今天,我懷著興奮的心情,欣然擔任了XXX先生與XXX小姐結婚典禮的證婚人,在這神圣而又莊嚴的婚禮儀式上,能為這對珠聯(lián)璧合、佳偶天成的新人作證婚詞我感到分外榮幸,能夠見證這一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我也感到無比的欣慰。

此時此刻,新郎新娘都找到了他的摯愛,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我想:對于愛情,也許只要兩顆心就夠了;但婚姻,等于愛情加責任。所以從今以后,無論貧富、疾病、環(huán)境惡劣、生死存亡,你們都要一心一意忠貞不渝地愛護對方,在人生的旅程中永遠心心相印、白頭偕老。雖然你們的人生還有漫漫旅途,也許還有不盡風雨細如愁,但是有了親人的陪伴,有了朋友的關愛,有了這一份藏在心里的溫暖,我相信你們一定會笑看花開花落,笑對人生風雨,共同創(chuàng)造美好的未來!

最后,祝你們倆永遠鐘愛一生,同心永結,幸福美滿。

第5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于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tǒng)婚禮的基礎。又經(jīng)歷代的發(fā)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jié)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tǒng)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后禮三個階段?;榍岸Y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jié)。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后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jié)。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jié),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jié)。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jù)祖先遺下的規(guī)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jié)?!?/p>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后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jié)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并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送妝鋪房:這三項儀節(jié)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后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fā)展出來的。

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jié)。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是親迎前數(shù)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jié)。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shù)歲后,即釀酒數(shù)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jié),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nèi)器皿,并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后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F(xiàn)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jié),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jié)。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fā)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后面。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仆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jīng)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后,新娘就從房里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戒她道:“今后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蓖瑫r,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戒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系上一條帶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隨后,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并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于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后,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流傳到后世,多以花轎、喜車、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繡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近代,花轎起轎后,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后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后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zhí)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xiàn)出一派喜慶景象?;ㄞI迎至男家,鄰人鄉(xiāng)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zhí)花斗,將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jù)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彼未臍譃橄Q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后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后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是新娘過門后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jié)。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后下堂,從女隨從手里接過盛有肉干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jié),然后,新娘再用根據(jù)規(guī)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來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再拜見公婆后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jīng)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后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后,先拜豬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后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后,各執(zhí)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并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后夫妻交拜,禮畢之后,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guī)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huán)節(jié)。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zhí)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征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征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征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由于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后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jié)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后,在婚禮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帳”、結發(fā)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后,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后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fā)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fā)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fā)”。

這以后,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xù)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jié),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于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第6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禮”本來是指“敬神”,后來引申為“表示敬意”的通稱。例如,在《左傳>中就有“及鄭,鄭文公亦不禮焉?!钡挠涊d,說的是重耳到了鄭國,鄭文公沒有以禮相待的事。其實,就在這個時期,諸子蜂起,百家爭鳴,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倫理道德思想,但側重點各有不同。法家以“禮”為最高道德準則,而儒家則提出以“仁”為最高道德準則,墨家也提出了“義”是最高道德準則,道家卻把“道”作為最高的道德準則等。其實,就其整體而言,不論是“仁”、“義”,還是“道”,都與“禮”有著內(nèi)在相聯(lián)系。例如,以管子為代表的法家把“禮”放在了包括“義、廉、恥”在內(nèi)的“四維”之首,旨在社會對于個人行為的約束和制約,注重于“禮”的外在規(guī)范形式,即外在的法度。而儒家則認為只有人的內(nèi)心由仁義培育出來的自覺規(guī)范才是“禮”,老子、莊子強調“道”的本質就是“無為”。所謂“無為”是指對“道”的一種自覺遵循,因此,人的德性也應該是崇尚“無知”、“無欲”、“無為”。一句話,這些思想的核心就是重視人的道德教化,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在道德生活上的平等,以維系社會的秩序和個人心性世界的平衡。隨著社會的發(fā)展,這些思想相互融合,便形成了一套在社會生活中人人都要共同遵奉的儀式,如婚禮、喪禮等,并且逐漸發(fā)展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和社會規(guī)范,這就是孔子說的“齊之以禮?!笨梢?,所謂“禮”,“謂制度品節(jié)也?!本C觀中華民族的歷史,無論是遠離我們幾千年的古老時代,還是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無論是在偏遠閉塞的山村小寨,曠遠的草原牧場,還是在繁鬧的現(xiàn)代化城市的大街小巷、平民鄰里、居室小家;無論是人口洋洋的漢民族,還是人口較少的各少數(shù)民族,天地之間,人群之中,都無不有一條摸不著的,卻從未被切斷的如清清溪流一樣的東西,始終浸潤著各族人民的心田,蕩滌著各族人民的靈魂。即使是在“破四舊”和“橫掃一切牛鬼蛇神”的日子里,它雖然慘遭“橫掃”,卻未能從人們的心中“淡出”。這,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一直堅守和傳承的“禮”文化。這種“禮”文化是在艱難地對接和繼承傳統(tǒng)的過程中,實現(xiàn)了更新和超越,即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過程中有了創(chuàng)造和發(fā)展,我們應該珍惜。

孔子曾經(jīng)說過:“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他告訴我們治理一個國家要堅持“禮讓”的原則,如果不能用禮讓的態(tài)度來處理國家的事情,那就會失“禮”的。那么,“禮”是什么呢?根據(jù)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的論述,就是調和人與人之間的利害關系。說的大一點,就是協(xié)調社會、民族,乃至國與國之間利害關系的原則,即是以調和損益、斟酌得中為貴的思想。在實際生活中,不論是人與人之間,還是地區(qū)與地區(qū)之間、行業(yè)與行業(yè)之間、群體與群體之間都難免會出現(xiàn)這樣或那樣的矛盾和問題,這時,就要用“禮”來中和這些矛盾和問題,調整其偏差,以實現(xiàn)和平。但是,這并不是唯一的,所以,孔子又接著說:“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jié)之,亦不可行也。”這就是說,先代傳下來的“禮”,雖然是美好的,但如果不論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死搬硬套這樣的“禮”來求“和”,不一定行得通,而是同時要用“禮”來節(jié)制。顯然,孔子講的“禮”,是指春秋時期的貴族等級制的社會規(guī)范和道德規(guī)范。我們不能苛求古人有現(xiàn)代人的思想,但就其“禮”的基本思想而言,依然是有著它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的,也正是這個原因,幾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傳承者“禮”文化,鑄造著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傳統(tǒng)美德而綿延不輟。

一、“禮”是一種親和劑

我國各民族的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處沒有禮,無時不用禮。“禮”不僅形成了一系列的外在規(guī)范形式,而且通過這種形式而內(nèi)化為每個社會成員的由內(nèi)心的仁義,并衍生出自覺的行為規(guī)范。藏族叫[gaiwa],蒙古族叫[jos]等,而且祖祖輩輩都用“有禮者多助,失禮者寡助”之類的諺語教育自己的后代,在蒙古語里,對“禮”作了這樣一個定義:“社會生活中由于風俗習慣而形成的為大家共同遵守的儀式”,“是表示尊重的態(tài)度和行為?!笨梢?,“禮”是可以具體實踐的社會規(guī)范,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的準則。就拿人所經(jīng)歷的出生、婚姻、喪葬的人生三大來看,每一個都有一定的禮儀來規(guī)范人們的行為。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鄙?、婚禮、壽禮、葬禮等,都在每個民族中有著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基本上成為一種制度。例如,青海省安多藏族在歷史上基本實行的是一夫一妻的婚姻制度,并且從求婚、訂婚到結婚等整個過程,都有著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如提親、聘禮、嫁娶、下馬儀式、阿香等,都是必行的禮儀要求;一個小孩的出生也有“坐月”、“看月”等禮儀活動。蒙古族、回族、撒拉族、土族等,同樣都有一套完整的“禮”文化習俗和制度,而且,各民族之間都有著相同或相近的形式和內(nèi)涵,集中地體現(xiàn)出對人的尊重和對人的生命的珍愛,表現(xiàn)出堅守個人與他人的“禮之用,和為貴”道德準則和“見賢思齊也,見不賢而內(nèi)省也”的思想。盡管各民族的語言表述不一定相同,但其內(nèi)核是完全一致的。這就是“和”的傳統(tǒng)觀念是各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思想,這種思想不但表現(xiàn)在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方面,而且也表現(xiàn)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特別是藏族、蒙古族等少數(shù)民族在對待自然生態(tài)的問題上更有獨到的見解和文化習俗,即文化規(guī)約,集中地反映了他們“物我同一”的自然觀念。在這種觀念的規(guī)約下,使“和”的傳統(tǒng)觀念就自然而然地擴展到了其他領域,形成了中華民族共同具有的“禮”文化與和諧思想。所以說,“禮”是協(xié)調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的文化元素,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和地區(qū)的文明程度的體現(xiàn)。

中華民族之所以稱之為“禮義之民族”,就是因為她有著歷史悠久的禮文化傳統(tǒng),在這種傳統(tǒng)的熏陶之下,才有了世世代代的傳承,乃至不斷豐富和發(fā)展的禮文化。這種禮文化,不是抽象的概念和說教,而是付諸于實踐的規(guī)范和規(guī)約。我國無論哪一個民族都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禮儀要求,規(guī)約人們的行為,協(xié)調人際關系,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例如尊老愛幼、扶貧濟困、愛護自然,以及婚喪禮儀的習俗和規(guī)約等,都要求講究“仁”,因為一個人如果沒有仁德,也就談不上“禮”。正如孔子說的“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講“禮”,就必須節(jié)儉而不可奢侈,即使是舉辦葬禮,不僅要求禮儀上的完備,更重要的是要從心底里對死者表示哀悼和悲哀:愛護自然,就必須遵守自然規(guī)律,珍惜、保護一草一木、一水一溪、一山一谷、一石一沙,于是也就有了許多相應的習俗規(guī)約,如,不準獵殺孕獸、不準污染一切水源、不準損壞草場,等等。

第7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秋天是深居在高原、草原里的牧最為豐碩的季節(jié),他們收獲了牛羊,也收獲著親情。這個季節(jié),無論是草原上的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還是高原上的塔吉克族,結婚是一個家庭,甚至一個民族最為盛大的節(jié)日。新娘,從甜蜜的長調中走來

 

蒙古人的婚禮,是展示長調的最好場所,可以把男方、女方、接親、送親、哭嫁、迎嫁的各類程序,以長調的形式,演示的淋漓盡致,所以,觀摩一場蒙古人的婚禮,無異于參加了一場長調的匯演。

 

新娘高娃,是位相貌秀麗的蒙古族姑娘,新郎才登?巴力則是魁梧俊朗的蒙古族漢子。婚禮邀請來了許多不同牧區(qū)的長調高手,作為傳統(tǒng)的民族婚慶,長調的介入,維系著草原最具特色的禮儀。

 

還沒有跨進新郎家的院門,悠揚的長調聲就已經(jīng)繚繞耳畔了。兩間屋子擁滿了人,依據(jù)尊長,順序落座,都是著各色蒙古袍服的男賓。屋中央的茶幾上擺放著水果和糕點,一只牛角杯在歌者手中傳遞。一曲唱罷敬給老者,受敬者不會推辭,一飲而盡,而后接著再唱。一曲歌罷,酒杯又傳給旁邊人,以此循環(huán),酒杯和長調始終不會間斷,可以通宵達旦。歌詞都是每位歌者依據(jù)自己的情感隨性表達的,不盡相同,曲調也是隨意選用的,沒有重復,這使得婚禮上的歌唱,極具心理期待的獨創(chuàng)性。

 

新郎進屋向長輩辭行,今夜他將去女方家接親。三位長者高舉牛角杯,三曲送別長調,伴著三杯酒下肚,一身豪氣便依附在了新郎艷麗的蒙古長袍上,腰間配之彩帶,頭頂紅纓帽,腳蹬高筒靴,與同樣盛裝的伴郎、祝頌人、接親人等一同上馬,駕馭彩車、攜帶禮品,才登?巴力氣宇軒昂地策馬出門,前往女家娶親。

 

雖然夜已漸深,但行至女方家院門口時,依然聽到了悠揚的女聲長調。早有望風者折進通報消息。

新郎的隨從趕緊從車上卸下一箱箱聘禮,推開院門時,新娘的舅舅已手舉馬鞭,等候門口,輕輕地抽打每一位進入的接親者。

女方家客廳,十幾位年齡不等的婦女圍坐在一起,頭發(fā)花白的老者端坐中間。伴郎端上方糖、茶、餅干讓長者品嘗,祝頌人向每位女尊者——唱誦一曲接親的長調民歌,新郎再依次敬酒。一輪敬完,再端上煮熟的大盤羊肉,歌聲再起,酒從頭再敬。兩輪結束,再端上水果、馕餅,開始最后一輪酒歌,三輪唱罷,已是子夜時分了。

 

最后,新郎和伴郎手捧哈達、美酒,向新娘的父母、長親逐一敬酒,行跪拜禮。禮畢,娶親者入席就餐。晚上,再擺設羊五叉宴席,并舉行求名問庚的傳統(tǒng)儀式。在儀式進行中,長調和酒始終密切相隨,直至深夜。

 

第二天一早,新郎要用各種辦法敲開新娘房門,將送給姑娘的禮品用哈達一件件包好,一一遞進房間,取得伴娘的同意后,才能進得閨房,將新娘邀請出門,向父母和親人告別。

 

早晨告別時的《哭嫁歌》,是長調中最具感染力的。當新嫁娘手端酒杯,向著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依依話別時,長調響起,以女聲為主,凄切委婉、凝咽悲涼,竟有了生離死別悲愴感。高娃已87歲高齡的老奶奶,一邊擁抱著孫女抽泣一邊低誦著歌謠,環(huán)圍的歌者都已是淚跡斑斑,輪到告別母親時,更是音律低回,憂郁蒼涼,不能不使人產(chǎn)生悲嘆和憂傷的情緒,高娃摟著母親,早已泣不成聲。新郎則畢恭畢敬地站在門口,等著新娘挨個告別完之后,才能進入室內(nèi)。岳母會將一根藍色布質的新腰帶系在女婿腰間,以示從此將成為頂天立地、養(yǎng)家糊口的男人了。最長者——高娃的奶奶——手端著兩碗潔白的鮮奶,回贈給兩位新人,在祝福中話別。蓋上紅蓋頭,新娘由叔父或姑夫抱上彩車。新郎騎馬繞新娘乘坐的彩車三圈,然后,在長調的旋律中,娶親者和送親者一同返程離去。

 

當娶親隊伍回到男家后,新郎扶著新娘站立家門口,在長者的主持下,用鮮奶祭拜太陽和祖宗。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禮,以示愛情純潔,生活興旺。進入房間后,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梳頭大娘給新娘梳頭、換裝,等待婚宴開始。

 

婚宴通常擺設羊背子或全羊席,各種奶酪食品、糖果煙茶?;檠玳_始前,由作為長者的主持人,高聲宣讀親戚贈送的禮品,比如大姨媽送綿羊五只,二舅送駱駝一只,三叔送奶牛兩頭等,這些禮品都不在現(xiàn)場,但已經(jīng)屬于這對新人的財產(chǎn),可以隨時到牧場去領取。宣讀完畢,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敬獻哈達、恭敬喜酒。喜慶長調成為渲染氣氛的最好表達,此起彼伏,委婉悠揚,這時的長調以歡快和蒼勁為主,一掃娘家話別的悲涼。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宴席中央會空出一大塊空間,三巡過后,這里就成為舞蹈的海洋,在長調的旋律中,男女老幼踴躍登場,與其說在展示自己的舞姿,不如說是呈現(xiàn)歡樂的心情。

 

把一種藝術門類與自己的生活結合得如此協(xié)調而緊密的,非蒙古族長調莫屬了,我們能從他們所表達的各種旋律中找到音樂的真諦,也找到快樂的歸屬。我想任何藝術從誕生的那一刻起,都承擔著給人類帶來愉悅的責任,長調從蒙古族人的身上找到了回應,就像我從長調的律動中找到了自己的激情一樣。

 

賓客在歡歌曼舞中如醉如癡

維吾爾族婚禮,都要舉行一種“尼卡”(證婚)的儀式。新疆由于地區(qū)不同,舉行的時間和方式也略有不同。南疆有些地區(qū)的“尼卡”是在婚禮的前一天舉行,而北疆的有些地區(qū)則是在當天舉行。這種儀式是在女方家。除了新娘、新郎、伴娘、伴郎及新娘新郎的父母和親屬之外,一般不邀請其他的客人。

 

為舉行“尼卡”儀式,女方家要進行各種準備,除將屋子院內(nèi)打掃干凈外,還要準備馕、馓子、水果、糕點等各種食品,對親家的人和親屬進行招待。

“尼卡”由阿訇主持,儀式開始后,男女兩廂站定。新娘這時要放聲大哭,和自己的母親淚別,表示姑娘對母親及家人的深厚情感。主持人會分別問新郎和新娘,是否愿意結為夫妻,是否永遠相愛而互不拋棄等。一般要詢問三次,新郎則是在第一次詢問時就干脆而響亮地回答,表現(xiàn)出對女方的熱戀和堅定。而新娘則要到問第三遍時才回答,而且聲音很小,羞羞答答,其他人幾乎聽不到,只有身邊的伴娘才聽得清楚,而后由伴娘大聲代替回答:“愿意”。這時,人們會高興地笑起來。新娘不愿意馬上回答,并不是在猶豫,而是有意在逗逗小伙子,當然也有不好意思和怕羞的緣故。

在回答完問題之后,一位姑娘端出一個精致的托盤,上面擺著一小碗鹽水,里面泡著兩塊小馕。托盤姑娘站在新娘和新郎中間,新郎和新娘當眾搶著吃下碗里蘸著鹽水的馕。剛才還低垂著頭,扭扭捏捏的新娘,在搶碗里的馕時,境況卻大不相同,她勇敢而果斷,動作敏捷而迅速,這是因為誰先搶到馕,則表示誰最忠于愛情。所以在搶馕時,男女各不示弱,表示他們從此相親相愛,攜手踏上新生活的決心。這個儀式是為了紀念一個叫依布拉欣的圣人,他為人們找到了維持生命的鹽。有了鹽,人們才得以生存,所以維吾爾族人把鹽視為一種珍品,倍加愛惜。而馕又是維吾爾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食品。

選擇鹽和馕作為“尼卡”的一項內(nèi)容,比喻永不分離,白頭到老。

 

“尼卡”結束后,男方回家籌備婚禮,下午要組織人馬到女方家來娶新娘,隆重而又熱鬧的婚禮將在男方家舉行。

下午新郎穿上結婚的禮服,打扮得英俊瀟灑,新娘也裝扮得如花似玉,頭蒙面紗在家等候迎親隊伍。新郎由親友們簇擁著向新娘家進發(fā),路途近的可步行,路途遠的可乘車或騎馬。一路上新郎和小伙子們高唱歡樂歌曲,奏起各種民族樂器,興高采烈地來到新娘家,新娘的女友們得知迎親的隊伍來到時,立即把大門堵上,索要禮品才允許迎親的人進門。新郎和迎親的人進屋后,新娘早已蒙著面紗等候在那里,新娘的女友們招待接親來的賓客,并給每位賓客贈手帕等禮物。

 

當新娘離家出門時,和家人分別,并流下喜悅激動的淚水。這時女方的歌手模仿新娘母親的口氣唱起告別歌。歌詞大意是請多多關照我的女兒,愿青年夫妻和睦相處等。唱完歌之后,同新郎來迎親的小伙子便打起手鼓,彈起都塔爾等樂器,唱著喜歌走在前面,新郎和新娘分乘彩車隨在后面。

 

接親的隊伍來到男方家之后,門口早已點燃一堆火,這火是用來避邪的。客人們分別夾起一點火炭,在新娘頭上繞三圈。新娘向客人們分送禮品,然后繞火堆轉一圈,才可登堂入室進入洞房。

 

第二天是婚禮的,在男方家舉行揭蓋頭儀式。這一天同樣是在歡宴中度過的。女方家的親戚到男方家去,男方家熱情款待,用具有民族特色的烤馕、抓飯和羊肉招待客人。賓客們邊吃邊談,異常興奮,小伙子們更是情不自禁地彈起都塔爾引吭高歌,跳起歡樂的維吾爾族舞蹈。飯后,年長的客人們都告別離去,只有青年男女們留下,等待為新娘揭蓋頭。

 

揭蓋頭時,男女雙方的主要客人必須在場。女方客人在左,男方客人在右,同作“都瓦”(祈禱),這時男方有一客人(一般是妙齡少女),突然從人群中跑出來,輕巧敏捷地將新娘頭上的面紗揭去,新娘的真容顯露,整個新房便歡騰起來。歡樂的歌舞開始了,一對對青年男女,在手鼓和熱瓦甫的伴奏下,踩著鼓點,合著樂曲,跳起傳統(tǒng)的歌舞,新郎新娘在大家的邀請下,也步入會場,舉步輕舞,所有在場的人都紛紛加入,當節(jié)奏漸急時,舞者觀者情緒更加熾熱,喝彩歡呼,此起彼伏,整個新房沸騰了,賓客們在歡歌曼舞中如醉如癡,直至夜闌人靜,方盡興而歸。

 

賽歌會慶賀草原上又一對青年人結合

哈薩克族結婚有一系列程序,主要包括說親、定親、送彩禮、出嫁和迎親?;槎Y中最熱鬧的是男女對唱“加爾加爾”婚禮歌。

舉行婚禮時,草原上的親朋好友都來祝賀。新娘子來到男方家時,陪嫁人拉起紅色帳布,讓新娘走在中間,男方家人出來迎接,女方家人這時將準備好的糖果、奶疙瘩等食品撒向人群,青年男女和小孩去拾完有喜氣的食品。新娘和新郎來到父母的氈房正式舉行婚禮,氈房中有一堆火塘,新郎和新娘在火塘前,面對正中向長輩和來賓三鞠躬。主婚人便拿著系有紅綢子的馬鞭子,在新娘面前唱逗歌。歌詞大意:歡迎新娘的到來,祝福夫妻相敬互愛,尊敬老人,勤勞致富。唱罷,來賓們席地圍坐,這時有一個在胳膊上系有各種顏色的布條,手持嫩樹枝或馬鞭子的男人走出來,隨機應變地唱起風趣幽默的開場歌。新娘的婆婆則拿出“恰什吾”(即奶疙瘩、乳餅、糖果、包爾薩克等混合在一起的食品),一把一把撒向新娘和來賓們的頭上,人們歡笑祝福,小孩子們拾揀“恰什吾”。在歡笑聲中,歌手又唱起“揭面紗歌”。歌畢,揭去新娘的面紗,此時的新娘,屈右膝向公公、婆婆、哥哥、嫂子等長輩施禮,人們爭相觀看新娘子的面容。歌手又開唱,歌詞都是贊美新娘子如何美麗動人,祝福她幸福美滿的內(nèi)容。在這天,阿肯們和歌手進行賽歌對唱,一直唱到第二天紅日當空。婚禮在歌聲中開始,在歌聲中結束。

 

哈薩克人的婚嫁,和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不同,不用毛拉主持婚禮,而是由伴娘、伴郎和大家一起唱歌,這種婚禮歌哈薩克語稱為“加爾加爾”。它只有一定的曲調而沒有固定的唱詞,歌詞都是根據(jù)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隨時編唱。每種歌都反映了不同的內(nèi)容,也代表了不同人的心情。姑娘在出嫁時,因要離別自己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心情是悲切的,歌中傾吐了對親人和故鄉(xiāng)的留戀,對新生活的憂慮。如歌中唱道:“我的新房安置在什么地方,那里像不像這里水豐草旺?雖說那里也有親人,卻不像在媽媽跟前那樣無憂無掛。我走了,看不見門前的青松和泉水,請親人們常把我去看望?!?/p>

 

當姑娘來到新天地,小伙子們唱《拜塔夏爾》,即《揭面紗歌》,使她跟親人見面,表達親人對姑娘的贊美。歌中唱道:“新娘是個賢淑的姑娘,她的心像金子一樣明亮。她是別的部落山上翱翔的雄鷹;她是別的部落湖山邀游的天鵝。啊唔!天生的一對,是我們的榜樣,阿吾勒的人會把你請進氈房,你的阿吾勒就像天鵝飛翔……”

 

接著歌中,還要唱到新娘子怎樣料理家務、尊敬公婆、跟鄰居和睦相處等內(nèi)容,然后用馬鞭將新娘頭上的面紗揭去。

新娘來到婆家,婚禮雖然結束了,但歌聲并沒有結束,在新婚的夜晚,人們還要聚集在一起,開展各種形式的賽歌會,以慶賀草原上又有一對青年人的結合。

同騎一馬把家回

生活在帕米爾高原的塔吉克族青年男女,彼此表達愛情的方式非常有趣,通常男子在送給情人的荷包中裝一根燒了半截火柴棍,表示愛情之火已將他的心灼傷,女子給意中人的信物中,藏一顆杏仁,表示已將心獻給了他。

 

隨后由老人出面提親定親,直至完婚。婚禮一般為3天。

決定婚禮順利進行的人是誰?第一天青年男女都要將本村本年內(nèi)家中發(fā)生不幸的村民請來,將一面手鼓放在他們面前,請他們擦去悲傷的眼淚,為新人祝福,如客人敲響手鼓,即表示同意婚禮如期進行。

 

第二天,新人所有的親戚和男女老少都前來祝賀,女客每人帶一些面粉,撒在主人身人,以示祝福。

這時戶外已響起歡快的手鼓和鷹笛聲。青年們引吭高歌,翩翩起舞;有的揚鞭策馬,投入激烈的叨羊賽馬。

下午新人們各自著裝,按照傳統(tǒng),新郎新娘都要戴有黃白兩色綢帶的戒指,新郎頭上還須纏黃白兩色的綢帶,直垂到肩。白色象征牛奶,黃色寓意酥油,取二者相融合之意,表示婚姻美滿的意愿。新郎騎高頭大馬,在親人的擁簇下伴著鷹笛和樂鼓聲去迎新娘。沿途不時有年輕人竄出來,往新人身上灑面粉,以示祝賀。當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的門前時,娘家代表迎候,給新郎獻上放了牛奶的酥油,讓新郎當眾喝光,表示接受新娘家的盛情美意和新娘的甜蜜愛情。進屋后,新娘新郎交換戒指,娘家人設宴招待新郎和迎親的客人。當晚由阿訇按照慣例主持“尼卡”儀式。之后,兩家客人簇擁著新娘新郎來到一間寬敞的屋子通宵娛樂。

 

第8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關鍵詞】電視劇《紅樓夢》;服飾;禮文化

作為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從未淡出過人們的視野,除了小說中展現(xiàn)出的諸多歷史文化外,還有寶黛悲涼的愛情故事以及大觀園中那些楚楚動人的女子們的不同命運,可謂中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都t樓夢》中的人們生活年代是模糊的,曹雪芹稱“無朝代年紀可考”,但是文學作品改編成電視劇的過程中需要把小說中的人物、環(huán)境、事件等各個要素形象化、具體化,《紅樓夢》電視劇中的服飾造型在影視劇中承擔人物形象塑造的同時,也承載了傳統(tǒng)禮文化的傳播。

一、古代服飾體現(xiàn)的禮文化

中國素來以“禮儀之邦”著稱世界,這并不是說禮儀是中國所特有的現(xiàn)象,而是因為,數(shù)千年以來,中國一直維持著禮治的社會規(guī)范,“禮不行則上下昏”“故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1]。中國古代非常講究禮制,但同時社會中的等級制度也明顯地存在,禮制的規(guī)范不僅體現(xiàn)在皇帝制定的各種朝綱制度上,而且日常生活中的禮儀規(guī)范以及衣著打扮也都有明確的規(guī)定,通過服飾來體現(xiàn)“貴賤有等,衣服有別”。

在古代社會,要讓人們遵從禮教思想,無疑要從生活中的各個細節(jié)入手,那么,古代的服飾就是歷代帝王進行禮教的一個媒介。《易?系辭下傳》中的“黃帝、堯、舜垂裳而天下治”,就把“衣裳”與“治天下”聯(lián)系在一起?!坝纱丝梢钥闯?,古代服飾制度的制定意味著服飾與國家制度和社會文化的緊密聯(lián)系,這一制度大致出現(xiàn)于夏、商時期,直到西周時期才逐步完善確立,并貫穿于整個中國歷史中。服裝的形制從此被賦予了濃厚的政治意義,同時也是統(tǒng)治者嚴格等級制度、確立身份地位、鞏固政治權力的重要手段。”[2]

人們生活的四個基本要素“衣食住行”,“衣”是最能夠將禮制物化的途劍因為服飾是“人的第二皮膚”,是無聲的語言。[3]因此,通過服飾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提醒人們貴賤有別?!抖Y記?玉藻》中記載了天子、諸侯、君子這些不同地位的人的服裝和配飾,以及不同地位的人在不同的場合所著裝的不同。

中國歷朝歷代對服飾都有嚴格的限定和區(qū)別,建立嚴格的服飾制度以便于人們顯示在社會中的身份和地位,如有逾越或觸犯便會受到懲罰,因此服飾在古代等級社會中是身份和權力的象征。唐朝之后,黃色象征著權勢,皇帝的龍袍多為黃色;到了明代,服飾制度中規(guī)定龍、鳳這樣的圖文專為皇權家族所用,其余人均不能僭越,否則就是“犯上”,要受到懲治?!胺棻蝗θ攵Y制的框架中后,就已經(jīng)跨越了個人行為,成為一種社會規(guī)范。人們的服飾從面料、款式、色彩、紋樣等各方面,都以奠定帝王至尊的基礎來擬定,被冠之以‘禮’,不同的階層穿著不同的服飾,不允許隨意穿戴。服飾在驅寒保暖、蔽體遮羞、美化的功能之外,完全附屬于等級制度。”[4]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涉及不同階層的人物,通過服飾造型、人物行為、語言等體現(xiàn)貴賤有別。其中服飾除了在塑造劇中人物形象上發(fā)揮作用外,在與禮制的關系上也體現(xiàn)了封建社會中的等級關系。賈家是世家大族,為了體現(xiàn)他們“簪纓世家”的地位,《紅樓夢》中對服飾的描寫或多或少也體現(xiàn)了等級社會中的服飾制度,隱含了中國傳統(tǒng)“禮”文化的內(nèi)容。

二、《紅樓夢》電視劇中服飾傳播的禮文化

服飾作為影視劇創(chuàng)作中重要的組成元素,除了具有日常服飾的基本作用外,還承擔著塑造人物形象,豐富影像語言,體現(xiàn)出藝術審美性、表意象征性和流行傳播性等基本特性,《紅樓夢》中人物眾多,各個階層的人物都有體現(xiàn),電視劇中通過服飾之禮表現(xiàn)人物之間的等級關系。

擔任新版電視劇《紅樓夢》服裝設計的是當代杰出視覺藝術大師葉錦添,葉錦添曾擔任多部影視劇的美術指導和服裝造型,在美術、設計、影視三種藝術中游刃有余,能夠把傳統(tǒng)元素與現(xiàn)代元素巧妙結合,完成影視劇的服飾造型。葉錦添在接受《青年周末》記者的提問時回答道:“紅學家跟我講過一個東西,他說《紅樓夢》的服裝不是歷史的,它是獨特的。用歷史來衡量《紅樓夢》的服飾是不對的。像寶玉的箭袖是清代的,但蟒袍又是明代的。尤三姐蔥綠的抹胸又像是唐代的。《紅樓夢》其實是一個時空跟細節(jié)的混搭?!盵5]所以在新版《紅樓夢》中,眾多人物的服飾是融合了漢、唐、宋、明等眾多朝代的服飾特點完成整部劇中人物的服飾。以下主要從吉禮、兇禮、嘉禮、賓禮四種禮儀來分析劇中服飾傳達的禮文化。

(一)吉禮

吉禮,主要指祭祀之禮。吉,古人訓釋為善、福?!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寫道:“以吉禮事邦國之鬼神示”。中國人崇敬祖先,以孝順親長為美德,祭祀之禮便是吉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電視劇《紅樓夢》第25集中,寧國府除夕祭宗祠這一情節(jié)體現(xiàn)了祭祀之禮在當時社會各階層人士心中的重要地位。古代在進行吉禮時通常穿吉服,吉服分為六種冕服:分別為大裘冕、袞冕、冕、毳冕、希冕、玄冕。根據(jù)穿戴場合的不同,穿戴者身份地位的高低,不同品級的禮服,其上衣下裳上面的圖案紋樣的數(shù)目便有所不同。

在《紅樓夢》中,寧國府除夕祭宗祠這一情節(jié)書中并沒有詳細的服飾描寫,而是對祭祖的禮儀有比較詳盡的描寫,對于服飾的描寫只有在《紅樓夢》書中第53回寫道“在賈氏宗祠,正堂居中懸著寧、榮二祖遺像,皆是披蟒腰玉”。蟒衣是明代一種特有的服飾制度,在明代獲特賜的大臣可穿蟒袍,“腰玉”便是腰間系著鑲了玉板的腰帶,也象征著等級的權威。電視劇中寧、榮二祖的遺像以全景出現(xiàn)在畫面中,衣著紅色圓領官袍,并沒有像書中記載的“披蟒腰玉”。電視劇中除了對二位先祖的服飾表現(xiàn)外,賈母的服裝顏色以黑色為主,衣服上有金色的鳳繡,幾位夫人的著裝大都以金色為主,只是表現(xiàn)出對祖先的緬懷與崇敬,而家中男人的著裝大都還以日常著裝為主。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對寧國府除夕祭宗祠這一禮儀有較為詳盡的表現(xiàn),電視劇中以旁白介紹整個祭祀禮儀的流程,除了人物分主祭、陪祭、獻祭外,祭祀供品的傳序也都有所講究,供品擺放完畢后,由賈母拈香下拜,一切井井有條,無不體現(xiàn)長幼有序之特點。

(二)兇禮

兇禮,主要是指喪葬之禮,是遇到兇喪禍患時吊唁的禮儀?!吨芏Y?春官?大宗伯》中記載,“以兇禮哀邦國之憂。以喪禮哀死亡;以荒禮哀兇扎;以吊禮哀禍災;以W禮哀圍敗;以恤禮哀寇亂”?!斑@是說兇禮共有五類,即喪、荒、吊、W、恤。喪禮,是哀悼和處理死者的禮儀,包括殮殯典饌和拜踴哭泣等禮節(jié)?!盵6]喪禮的服飾根據(jù)與死者的親疏關系一般分為五個等級,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都t樓夢》中描繪到很多人的死亡,像周太妃和作為貴妃的元春是《紅樓夢》中最高地位者的死亡,稱為薨,百姓要舉國齊哀,服國喪,還有大觀園中諸多人的死亡,如賈母、秦可卿、林黛玉、賈敬、林如海、尤二姐、尤三姐等,丫鬟晴雯、金釧、瑞珠之死。而秦可卿和賈母的喪禮在書中算是較詳盡的,在電視劇中也同樣如此。

賈母壽終而去,子孫送終、穿衣、停床、搭孝棚等,家里家外都是白色,賈母兒孫的喪服便要穿戴斬衰。斬衰作為喪服中最重的一種,是把粗麻布直接斬斷做成的喪服,這是晚輩為長輩、妻子為丈夫而服的,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賈珍在賈敬死后,守的也是此禮。齊衰因縫邊較為整齊所以稱為齊衰,是次于斬衰的一種喪服,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第6集、第7集中,秦可卿的葬禮上,賈蓉為她守的便是此禮。大功是用熟麻布做成,比齊衰精細,是次于齊衰的一種喪服。小功是用細熟麻布制成,是次于大功的一種喪服。緦麻是五服中最精細的,也是分量最輕的一種喪服,用細熟麻布做成。

喪禮中除了服飾有如此講究外,喪禮的場面、規(guī)格也體現(xiàn)著死者的身份地位,一般停靈時間越久,表明死者身份地位越高,在新版電視劇第6集中,秦可卿死后停靈期間,夜夜燈火通明,人來人往,場面龐大,出殯前一晚家中所有人“坐夜”相陪,出殯時更是有北靜王設棚路祭,秦可卿的喪葬之禮充分體現(xiàn)出當時官宦之家在當時社會中的地位。

路祭往往表示對死者有較高的敬意,在《t樓夢》第14、15回中寫北靜王設棚路祭秦可卿,與賈政等人見面這一情節(jié)中有對北靜王的服飾描寫,“水溶頭上戴著潔白簪纓銀翅王帽,穿著江牙海水五爪坐龍白蟒袍,系著碧玉紅帶”。在這一段的描寫中,簪纓、蟒袍、江牙海水、坐龍、碧玉都體現(xiàn)了北靜王達官顯貴之勢。北靜王所戴的王帽“又稱堂帽,金底,上鑄金龍,綴金黃色絨珠,后邊有兩根朝天翅,兩耳垂金黃絲穗,北靜王戴的潔白王帽,是吊祭時的特定王帽”[7]。在新版電視劇第7集中,北靜王所著服裝與書中記載并不一致,北靜王的服裝以白色為主,突出對秦氏的悼念,而電視劇中北靜王頭戴的王帽也并非書中記載的王帽樣式,第7集中著重表現(xiàn)了北靜王與寶玉的對話,北靜王大多以中近景出現(xiàn),也沒有完整地表現(xiàn)出北靜王的著裝。

(三)嘉禮

“嘉禮,按照《周禮》的說法,是親睦兄弟、男女、朋友、賓客和邦國萬民的一套禮儀制度,包括飲食、婚冠、賓射、饗燕、、賀慶六大類。”[8]《周禮?春官?大宗伯》載,以嘉禮親萬民:以飲食之禮,親宗族兄弟;以婚冠之禮,親成男女;以賓射之禮,親故舊朋友;以饗燕之禮,親四方之賓客;以之禮,親兄弟之國;以賀慶之禮,親異姓之國。

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表現(xiàn)婚禮的場景不算多,略有表現(xiàn)探春遠嫁、迎春屈嫁等,賈寶玉和薛寶釵的婚禮算是重要的一場,在第43集中,寶玉和寶釵穿上婚服完婚,寶玉、寶釵大婚的目的主要是為寶玉沖喜,為了挽救寶玉的生命,雖然婚禮倉促,但婚禮的大體禮節(jié)都有。

《禮記》中有關婚禮的記載是經(jīng)過六個程序,第一道程序是納采,由男方向女方提親,并獲得女方的許可,在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第43集中,王夫人去找薛姨媽就是“納采”,詢問薛姨媽的意見。第二道程序是問名,主要指問清女方的姓名、八字并請人占卜是否合適。第三道程序就是納吉,若占卜結果為吉,男方把占卜結果告訴女方,就可以結婚。第四道程序便是男方送聘禮到女方家中,稱為放定,也叫納征,聘禮包括禮單和通婚書。女方一旦接受了聘禮便視為婚姻成立;在新版電視劇《紅樓夢》第43集中,當薛姨媽答應婚事之后,選定鳳姐夫婦做媒人,吩咐了薛蝌辦泥金庚貼,填上八字,送給賈璉,問好過禮的日子,這一系列行為就是問名、納吉、納征,這一系列的婚禮程序都具備。第五道程序是請期,需要男方擇定日期舉辦成親儀式,并讓媒人向女方請示日期。最后便是迎親,新娘、新郎舉辦婚禮儀式,新娘告別娘家,正式成為夫家的一員。自古以來人們常說“婚姻大事”,但是在封建社會中,婚姻多是遵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遵從社會等級制度是婚姻締結的重要條件,也是因為這樣的禮節(jié)致使寶黛釵三人的悲劇發(fā)生。

婚冠之禮是嘉禮的表現(xiàn),新版電視劇《紅樓夢》中除了寶玉、寶釵的婚禮外,元春省親這一情節(jié)也較好地體現(xiàn)了嘉禮。在古代,見面禮節(jié)也是嘉禮的一種,在第8集中,元春元宵節(jié)回榮國府省親,榮國府內(nèi)自賈母等有爵者,俱各按品服大妝迎接貴妃,賈母、王夫人、邢夫人都穿著朝服,頭戴品級大冠站在門外迎接元春。

在明代,誥命夫人是指受有封號的婦女,多指朝廷官員的母親、妻子,誥命夫人享有朝廷儀節(jié)上的待遇,在重要場合穿戴的冠服也有嚴格的規(guī)定,因此,賈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誥命夫人在迎接元妃時必須嚴格遵守服飾制度,按照品級進行穿戴。在第二次修改命婦服飾后,“大概基本形制是:朝服――頭上戴山松形假髻,假髻花錮裝飾,身上穿真紅大袖衣,珍珠蹙金霞帔;常服――珠翠角冠,金珠花釵裝飾,闊袖雜色衣,衣邊為綠色。然后按照品級不同霞帔裝飾各不相同。一品金線繡紋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裝飾,下墜玉墜;二品金繡云肩大雜花霞帔,用金、珍珠、翡翠裝飾,下墜金墜;三品金繡大雜花霞帔,珍珠翡翠裝飾,下墜金墜:四品金繡小雜花霞帔,翡翠裝飾,下墜金墜;五品鑲嵌金線大雜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紋、色彩鮮艷的畫絹裝飾,下墜金墜;六品、七品鑲嵌小雜花霞帔,用有突出花紋、色彩鮮艷的畫絹裝飾,下墜銀墜子”[9]。

由于《t樓夢》在寫作時刻意隱去年代,所以在元妃省親這一情節(jié)并沒有詳細地描寫誥命夫人的服飾,在電視劇中也是表現(xiàn)了賈母、王夫人、邢夫人這些誥命夫人身著真紅大袖衣,身披霞帔,頭戴鳳冠,從這些細節(jié)可以看出是明代時期誥命夫人的衣著。

元春下轎后,衣著黃色貴妃服裝,頭戴鳳冠,顯現(xiàn)出朝廷貴妃之勢,從電視劇中元妃的衣著看,便是明代皇后的服飾等級,皇后鳳冠上是“金龍”“翠鳳”;皇后鳳冠三博鬢(左右共六扇);皇后大衫是黃色;皇后霞帔繡龍;大衫霞帔自妃以下是禮服,而皇后大衫霞帔是常服,皇后禮服是翟衣,由這些明代皇后的服飾制度來看,元妃所穿戴的就是皇后的服飾級別。

賈赦、賈政、賈珍、賈蓉覲見貴妃時都身著朝服,并且都是隔著簾子給貴妃請安,體現(xiàn)出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即便作為元春父親的賈政在見到元春時也要先行君臣之禮,再有家禮。在電視劇中,賈赦、賈政、賈珍、賈蓉所著服飾是洪武二十四年改制后的朝服,也是明代最具特色的區(qū)別官階秩序的重要標志――補子?!把a子的圖案用以區(qū)分文武官員等級,具體來說就是,文官袍服繡禽,武官袍服繡獸。文官一品緋袍,繡仙鶴;二品緋袍,繡錦雞;三品緋袍,繡孔雀;四品緋袍,繡云雁;五品青袍,繡白鷴(xian);六品青袍,繡鷺鷥;七品青袍,繡(xi,chi);八品綠袍,繡黃鸝;九品綠袍,繡鶴鶉。武官一品、二品緋袍,繪獅子;三品緋袍,繪老虎;四品緋袍,繪豹子;五品青袍,繪熊;六品、七品青袍,繪彪;八品綠袍,繪犀牛;九品綠袍,繪海馬。這些不同的禽紋獸紋被設計在方形框架內(nèi),置于圓領團衫的前胸后背,下圍裝飾著金、玉的腰帶,既便于區(qū)分品級也顯得十分壯觀?!盵10]

在第8集元春省親這一情節(jié)中,元妃、誥命夫人、文武官員都是按照明代官服的等級制度著裝,通過不同等級的服飾制度來限制人們的身份。

(四)賓禮

“賓禮,待賓客之禮。涉及天子和諸侯之間、諸侯和諸侯之間、中央和地方之間、中國和外國之間以及人和人之間相互交往時必須遵循的各種規(guī)范和儀式。”[11]《紅樓夢》書中第53回寫道“至次日五鼓,賈母等又按品妝,擺全副執(zhí)事,進宮朝賀,兼祝元春千秋。領宴回來,又至寧府祭過列祖,方回家受禮畢,便換衣裳歇息”。在當時朝賀、祭祖、受禮這先后順序是不能變動的,不然就是失禮。相對應書中53回的電視劇第25集中,賈母進宮朝賀,除夕辭歲,劇中用旁白說道“次日五鼓”,也就是元旦清晨,賈母等人進宮朝賀,即給皇上、皇后、元妃拜年,無論是除夕辭歲還是春節(jié)賀歲都屬于國禮,只是劇中沒有給出賈母等人去宮內(nèi)朝賀的具體鏡頭,但此時賈母等人朝賀的服裝是與迎接元妃省親時所著服裝相同的。除此之外,在電視劇第38集中,元妃染恙家中親人去宮中探望,賈母、邢夫人、王夫人也皆按品妝穿著,只是家中的男性都在宮門外請安,不得入見,這都體現(xiàn)出當時嚴格的等級制度。

除了這些,《紅樓夢》中還體現(xiàn)了一些士相見禮,最為突出的一幕就是在電視劇第7集中,賈赦、賈政、賈蓉和賈寶玉在秦可卿的喪禮上路遇北靜王,于是賈珍、賈政、賈蓉三人迎來北靜王,以國禮相見,北靜王并贈給寶玉一串n_香念珠,作為敬賀之禮。除此之外,還有寶玉、賈璉、湘蓮和薛蟠等見面時的情景,賈雨村和冷子興見面時行禮的情景等,總之,賓禮主要是人與人交往時需要遵照的各類規(guī)范。

三、結語

中國古代服飾向來與“禮”聯(lián)系密切,不僅在色彩、服飾紋樣、配飾上體現(xiàn)出等差有別,而且在服飾的制作理念上也都體現(xiàn)出中國的禮文化,《禮記?深衣》中對深衣推崇備至,認為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萬物的東方美德。袖根寬大,袖口收祛,象征天道圓融;領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條直縫貫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下擺平齊,象征權衡;分上衣、下裳兩部分,象征兩儀;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古代深衣很好地體現(xiàn)了自然規(guī)律,生活合乎四時之序,身合人間正道、權衡規(guī)矩,有天道之圓融。除此之外,中國服飾與禮儀也有密不可分的關聯(lián),無論是古代的吉禮、嘉禮、兇禮、賓禮、軍禮還是現(xiàn)代社會中的婚禮、喪禮、成人禮等都同樣講究服飾的得體,不同的儀式場合需要穿著相對應的服飾。

服飾是文化的載體,是文明的表征,是表達人類精神生活的特殊語言,是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服飾作為一個國家、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繼續(xù)保持我們“衣冠上國”的榮光,如何構筑我們的文化認同,這是在全球化語境下必須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本文為2016年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禮文化傳播與認同建構研究”(項目編號16BXW044)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荀子[M].安小蘭,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8:20.

[2]鄭煦卓.中國古代“禮治”思想下服飾制度的形成與發(fā)展[J].絲綢之路,2011(6).

[3]張宇珊.霓裳釵影探紅樓[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4]張宇珊.霓裳釵影探紅樓[D].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3.

[5]葉錦添回復質疑.網(wǎng)民望政府干預新紅樓人物造型[N].青年周末,2008-7-19.

[6]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461.

[7]季學源.紅樓夢服飾鑒賞[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108.

[8]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353.

[9]李小虎.《明史?輿服志》中的服飾制度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0]李小虎.《明史?輿服志》中的服飾制度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11]李小虎.《明史?輿服志》中的服飾制度研究[D].天津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

第9篇:古人的婚禮儀式范文

走進土族村莊里的一所人家,首先迎接我們的是一條潔白的哈達,這是主客雙方尊貴的象征;之后是三杯青稞酒,酒香溫暖你的勞頓,美酒此時成了搭在主客之間的心橋。

哈達,美酒,土族人禮儀中最具代表性的兩種物品。

我喜歡研究本民族——土族的禮俗文化,也關注兄弟民族的禮俗。優(yōu)秀的禮儀折射的是一個民族對自身的一種認同,禮儀同時也是展示一個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動態(tài)窗口。

禮儀之花,折射的是一個民族深層的文化心理,綻放的是一種濃郁的民族情感;各種場合的禮規(guī)禮儀,展示著一個民族代代承襲的優(yōu)秀傳統(tǒng),因此一些禮儀不能隨意篡改和變味。

然而,拜金主義的沖擊,商業(yè)運作的歪曲,禮俗之花扭曲、誤導、變異嚴重,總給人一種把蒼蠅加工成美味佳肴的惡心。

陪同幾個外地朋友到土族民俗村采風,走向一所農(nóng)家院進門之時,我又一次要接受一種金錢驅使和無知下的商業(yè)侮辱。

幾個穿著土族服飾的姑娘小伙唱著一曲似是而非的敬酒歌,手捧哈達迎接客人的到來,但是手拿的哈達不知用過了多少次,白色的哈達幾近灰色,皺皺巴巴不成樣子。

一條哈達,是用圣潔和尊貴編制的,哈達不能反復使用,這是捧起哈達之時應該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識。

重復敬獻哈達,一條哈達反復使用,這是對客人的不敬,更是對圣潔的哈達的褻瀆。然而,不懂民族文化的盲區(qū)里,金錢驅使的圈子里,哈達成了甩來甩去的抹布,一條哈達在同一天就能搭到十幾個人的脖子上,這種鬧劇天天上演在大部分民俗接待點門口。

我退回一個角落里,我不愿領受別人已經(jīng)領受過的一條何無價值的臟兮兮的哈達,我只能用這種躲避的方式躲開我和一條哈達同時被傷害、被侮辱的尷尬境地。

哈達是信仰的旗幟。

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云貴高原上,凡是信仰神佛的子民的心空,哈達就是一面旗幟在飄搖。

哈達也是誠摯心意的象征,猶如圣潔的如意寶珠,代表著敬獻者如水晶般透明的尊敬,如青蓮般崇高的問候。

所有的佛弟子心中,金錢、財富、地位都沒有哈達一樣的份量。藏族朋友有一句諺語:家里可以沒有酥油和磚茶,但是一定要有上乘的哈達。這種根深蒂固的信念也不只是藏民族有,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民族都有類似的諺語流傳。

你聽,白胡子的阿爹說:柜子里沒有白面可以,茶碗里少了茶葉也成,中堂里不掛一條哈達不是土民。一句話表明了哈達在我們的生活中的尊貴和神圣,以及人們用哈達對三寶供養(yǎng)、獻敬、祈禱的虔誠。

十六世紀中葉,藏傳佛教傳入青海大地、蒙古地區(qū),蒙古語族的子民們接受了藏傳佛教僧侶手中的哈達,作為敬獻神佛的尊貴物品,慢慢演變成了日常禮儀不可缺少的物品,白色或者藍色的哈達代代相傳,飄搖在我們信仰的高山之巔,敬傳于我們大大小小的禮節(jié)當中。

青藏高原和蒙古草原上的不同民族因為地域的差異,還有對色彩的偏好,對三種顏色的哈達做出了帶有民族特色的選擇。

雪域高原上白雪皚皚,一個人出生在青藏高原,睜眼就看到了白雪覆蓋的一座座神山,還有放在山上的白色羊群,山上山下的一堆堆白石。

如此,藏族喜愛象征純潔、高貴的白色哈達。白色象征著純潔、美好、吉祥、善良,藏族人特別珍視潔白的顏色,白色崇拜或尚白是藏民族深刻的文化心理的一種直接反映。打開《格薩爾王傳》,所有的故事情節(jié)中,白人、白馬、白云、白鶴等白色事物來象征和代表正義、善良、高尚的人、軍隊或事情,而黑人、黑馬、烏云等黑色事物則是象征和代表邪魔、罪惡、不幸和不祥之兆。

走進藏族村落,房屋墻壁刷白灰,過新年時門窗和木制家具上用白面點上白點或畫上白線,給酒壺、茶壺系上哈達或羊毛,為壺嘴、碗口貼酥油,在要道山口的石堆頂端放上白石等等,只要留意就會發(fā)現(xiàn)無處不見白色崇拜的印記。

民族交融,藏民族尚白的習俗融合到了我們土族人的信仰和日常生活之中,這是一種民族融合的見證。我們土黃色的院墻上也喜歡鑲上白石圖案,婚禮喜慶之時酒壺、茶壺上土族人也會系上白羊毛;一場婚慶中,哈達無數(shù)次端上來,一次次敬獻,一次次禮讓。是的,一條哈達不值錢,但是哈達的身份是尊貴的,賓客們心里都有這樣的一桿秤,所以土族的婚禮中,吃吃喝喝的一些物品和禮儀可以忽略,哈達需要出場的時候,誰都不敢馬虎。

土族婚禮中,喜客來到門口,有一條哈達要獻給喜客中的年長者,有個專門的名字叫“芭日丹”,喜客們接受了“芭日丹”才會下馬,現(xiàn)在是下車。宴席中間,有個互表心意、情誼的儀式,此時的哈達又叫“嘎偉嘎什黨”,喜客接受了它,表明對今天的婚禮,對喜客的招待都很滿意?;檠缃Y束,主人有肉份子、饃饃份子給每一位喜客,這些都可以禮讓留下,唯獨當天得到的幾條哈達每個人都會裝在左胸口的口袋里帶回家。這一切都表明了哈達的尊貴。

藏族人歷來認為潔白、無瑕最能表達和象征人們真誠、純凈的心愿,所以人們自古以來在社會交往中使用潔白的哈達,以表達自己真誠、純凈的心愿。土族人也一樣,出門辦事,路途再遙遠,行程再不方便,一條哈達一定要準備好,到了主人家門口,如果你手上捧著哈達,主人就會感覺得到了最貴重的禮物,得到了來客的尊重,一切事情就好辦得多。

千里大草原,出門之時眼前就是一望無際的藍天,因此蒙古人喜愛象征藍天,寓意吉祥的藍色哈達。這種哈達適合求增益法,吉祥喜慶時使用,在蒙古草原,藍色哈達滲透于宗教、日常生活、節(jié)慶禮儀。

象征懷愛、自在的黃色哈達,亦是佛教中最尊貴的顏色。所有信仰佛教的民族都視黃色哈達為神佛的供物。

土族人對哈達的顏色沒有一種偏好,不管是藍色、白色、黃色,也不論長短,每一條哈達都是尊貴的,所有的場合都不可褻瀆,所有的禮節(jié)中可以缺少一些物品,比如土族婚禮中,作為尊貴禮物的一只羊可以用一包茶代替,但哈達是萬萬不能缺少的,更不能用別的物品替代。所有禮儀當中忘記了哈達,主人是不能尋找任何借口搪塞的,一定要及時補上,還要用一大堆吉祥話自圓其說缺失的過錯。

近年出現(xiàn)了吉祥哈達,分為五種顏色,藍、白、黃、綠、紅,吉祥哈達中繪制八吉祥圖案或者供物圖案,因不同顏色的哈達,預示不同的緣起而珍貴,成了無數(shù)求法者虔誠供養(yǎng)佛法僧三寶的必備物。

聽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嗎?——您在接受賜福的時候,可以不準備供品,一定要準備好一條哈達。這句話表明了哈達無上的功德。

話題又回到開頭的場景,我們應該銘記——哈達只可以運用一次,不管是對人,還是對神佛,只能是一次,重復運用,這是對自己,對對方的褻瀆,更是為自己的心靈蒙上污濁。

敬獻哈達的禮儀也是很重要的,敬獻時要用雙手捧哈達,高舉與肩平,然后再平伸向前,彎腰給對方。這時,哈達正好與頭頂平面,這表示對對方尊敬和最大的祝福——吉祥如意。

接受者也要以恭敬的姿態(tài),用雙手平接。對尊者、長輩獻哈達時要雙手舉過頭頂,身體略向前傾,將哈達捧到座前或足下;對平輩或下屬,則可以搭在他們的脖子上。

哈達,雖無黃金有價,但卻比黃金尊貴,受到有佛光普照、桑煙繚繞的所有少數(shù)民族的敬愛。

民俗接待,應該弘揚民俗文化的優(yōu)秀和精華,所以期待民俗接待者學會民族禮儀接待規(guī)格,尊重民俗習慣。

隨著旅游事業(yè)的發(fā)展,民俗接待的大門口,盼望哈達能回到自己尊貴的位置上,不再會出現(xiàn)一條哈達抹布一樣重復使用,因為哈達象征著一片金子般的心,它在神佛與人、人與人之間代表著最真誠的感情,在心靈與精神中間寄托著最美好的祝愿,標志著最崇高的敬意。所以,土族人買來了新哈達,如果要敬獻給神佛,還會用柏香薰一下,害怕擺放在商鋪里已經(jīng)污染。

哈達,雙手捧起之時,要心懷虔敬,她是圣物。

低頭,領受哈達之時,我們得到了最尊貴的祝福。

如此,你才有資格捧起一條哈達或者接受一條哈達。

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