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范仲淹苦讀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范仲淹的故事教學課件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第二、三部份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通過品讀,感悟范仲淹刻苦讀書的故事。
3、了解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的,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4、教育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領會到范仲淹以天下為己任,為國為民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讀懂課文,了解課文內容,感悟人物的精神品質。
教學難點:領悟作者是怎樣通過人物的言行來表現(xiàn)人物特點。
教學方法:引導點撥法 朗讀指導法 質疑法
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交流法、朗讀感悟法
教學用具:課件
教學過程:
一、 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1、 指名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你們對范仲淹又了解了多少呢?
二、學習第三部份
1、學習第七自然段
(1)指名讀第7自然段。思考:有范仲淹實現(xiàn)他的抱負嗎?
(2)引導學生領悟文章前后照應的寫作特點。
(3)再讀感悟“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2、學習第六自然段
(1)齊讀第6自然段。
(2)提問范仲淹還有怎樣的志向和抱負呢?
(3)品讀、感悟: “我的志向,要么當個好大夫,要么當個好宰相。好大夫為人治病,好宰相治國為民。
三、學習第二部份
過渡:文章舉了哪些事例講范仲淹要實現(xiàn)他的理想和抱負而刻苦學習的?
只身苦學、 劃粥割齏、 謝絕佳肴、 閉門不出
(一)品讀、感悟
學習第二自然段“只身苦學”
1、指名朗讀第二自然段,其他同學找出能感動你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體會。
2、指名反饋。
3、出示重點句
(1)累了,就用冷水洗臉;餓了,就用稀粥充饑。
(2)范仲淹十分珍惜這寶貴的學習機會,廢寢忘食地苦讀詩書,鉆研學問。(理解廢寢忘食)
4、歸納學習方法:讀、畫、寫、說
(二)利用上面的學習方法小組合作學習3、4、5自然段
1、出示自讀要求
(1) 讀:小組內一起朗讀3、4、5自然段
(2) 畫、寫:找出你感動的句子并在旁邊寫出體會。
(3) 說:同桌或小組內討論你的答案并說出理由。
2、檢查自學情況
(1)理解成語“劃粥割齏”。
(2)出示句子①每天差不多都是凌晨雞鳴即起,攻讀詩書,直到半夜才和衣而眠,五年未解衣就寢。②送銀子他委婉謝絕了,送美味佳肴,卻食品發(fā)霉也不吃一口。③我不是不想吃,而是不敢吃,我已經(jīng)習慣食用粗茶淡飯,擔心現(xiàn)在吃了雞鴨魚肉,以后就再也咽不下粥和咸菜了。④別的師生都丟下書本跑出去,他閉門不出,仍像往常一樣埋頭苦讀,隨便說了句:“將來再見也不晚”,連頭也沒抬又繼續(xù)讀書。
(3)再讀這些句子。
(4)師小結:范仲淹為了實現(xiàn)他著遠大理想和抱負而刻苦讀書,實在令人敬佩,那后人又是怎樣贊頌他的呢?
(5)引導學生理解并品讀感悟“云山蒼蒼,江水泱泱,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三)總結寫作方法
1、懂得文章是按照總分總的結構方式和采用前后照應的寫作方法去敘述;
2、回顧板書,明白寫人首先必須抓住人物的典型事例。
3、再通過人物的語言、行動等來反映人物的特點和崇高精神的。
四、 課堂總結,拓展
范仲淹為著理想苦讀詩書,成就了他的一生,實現(xiàn)了他“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遠大的理想和抱負。 今天,你學了這篇文章,有什么收獲呢?
五、 作業(yè)
這本書講的都是名人小時候的故事,他們都值得我們學習。就像孔丘,從小就學而不倦。
孔丘學習一點都不煩躁,在風雨交加的日子里還在勤奮學習。這種學而不倦的精神使他成了偉大的教育家。還有范仲淹,他發(fā)奮苦讀,我們該向他學習。范仲淹沒錢上學,白天幫人干活,夜里讀書,有時甚至不吃飯都要讀書。為了節(jié)省柴火和糧食,范仲淹想了一個辦法,早上煮一鍋粥,把稀飯盛到盤子里凍成塊,一天吃兩次,就著咸菜吃。范仲淹還給它起了個美名,叫“白云糕”。他經(jīng)常讀一夜書,等人們起床了他才稍稍休息一會兒。最后他成了一個博學家。
我們還要跟張居正學習。張居正從小學習很刻苦,可是到十三歲的時候考試還沒成功,但張居正不放棄,繼續(xù)努力,在他十六歲的時候考試終于成功了,后來成了政治家。張居正雖然受到挫折,但還一直堅持下去,這表明張居正有永不放棄的精神,這樣做很對。因為不能受到挫折或困難就放棄了,只要堅持到底,勝利會向你招手!張居正好像在對我們說:只要不放棄,一定能成功!還要學習詹天佑,因為他從小立志,長大報國。他看見人家國外有火車和輪船,當時他才十幾歲,就立志修鐵路。詹天佑發(fā)奮讀書,長大后為我們國家修了第一條鐵路。
《和好孩子交朋友》這本書里的人物告訴我們,從小不但要努力學習,還要有志向,長大就能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北京海淀二里溝中心小學一年級:茫茫
有一次漢文帝母親生病一直沒有好轉,漢文帝不分曰夜盡心照顧母親,把侍奉母親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漢文帝服侍母親的病,總是很殷勤,看護得精心周到。
夜間睡的時候,眼睛沒有閉好過,衣帶沒有解開過,沒有睡過一個安穩(wěn)的覺。對于母親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親服用。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年,他也服侍了三年,母親的身體才好轉過來。
2、蘇軾之房梁掛錢
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于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后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
錢全部分好后,按份掛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后,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準剩余,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
3、范仲淹斷齏劃粥
【關鍵詞】文言 釋詞 方法
初中畢業(yè)升學考試,文言文考查必不可少。從分值來看共有10分,占了整張試卷的1/12,主要考查的內容有:朗讀節(jié)奏的劃分、文言字詞的理解、關鍵語句的翻譯、文章內容的整體把握、人物形象的分析與評價、寫作特色的領悟與欣賞、思想與內涵的借鑒與感悟。筆者認為文言考查內容的重中之重是結合具體語境釋詞,只有理解了文言當中的字詞,才能讀懂文本,讀出韻味,領悟文言的精華,真正達到古為今用,弘揚國學。釋詞,即將句中某個關鍵字詞解釋成現(xiàn)代漢語中的詞語。在閱讀考查中,這些詞對理解句意至關重要,多為文言中的常見詞,故釋詞教學是初中文言文教學的重點。對于學生而言,釋詞是他們的盲點和難點。初中階段的學生怎樣突破釋詞難關?初中各年級、各冊,語文教師又將怎樣引領他們學習文言?
眼下,在初中語文教育界,存在這樣一些現(xiàn)象:眾多學生對學好文言失去了信心與趣味。語文老師難辭其咎。文言教學只是老師一味課堂理解、翻譯,學生一律課外背誦、記憶,或者學生課后對照翻譯資料自學、復習鞏固。這樣弊端多多,尤為在解釋字詞方面出現(xiàn)許多諦笑皆非的故事。記得有一次,筆者在布置文言文練習《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如下: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蛞够璧。m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jīng)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p>
有這樣一道字詞解釋,請學生們解釋文中“輒以水沃面”一句中的“沃”是什么意思。一學生解釋為“泡”。當時,我估計現(xiàn)在的學生生活條件好了,有吃泡面的經(jīng)歷。再想想范仲淹晝夜苦讀,餓了自然需要吃點夜宵――泡面。這樣解釋理所當然,似乎合乎邏輯,合乎情理。再說,當時,初一學生懂得了運用組詞法去解釋,也相當不錯了。作為一名語文老師,輕而易舉就發(fā)現(xiàn)了學生存在的問題。(1)生活閱歷缺乏,體會不到窮孩子讀書的艱辛。(2)學生前后結合理解,整體把握能力偏差。只看到了:范仲淹讀書至深夜。忽略了“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依,再適長山朱氏。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一句。(3)學生的獨立思考探究能力不夠。若學生想象在當時背誦社會有方便面之類的速食嗎?再說,那時的食品加工技術也沒有達到。基于這樣的教學案例,筆者在字詞解釋方面做了一些探討與總結。
以期其點鐵成金,這就是我們要說的貶抑。這些工作做好了,學生就有了看講讀寫的興趣、勁頭、積極性。有了興趣,才能有自覺的行動;有了這千金萬銀難買的自覺,學生對語文就會產(chǎn)生執(zhí)著狂熱的感情;有了濃厚的興趣,那么一切潛藏的問題就會在執(zhí)著的追求下消融。為此我們應該做如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工作。
一、讓學生明確學好語文的重要性、長期性
只有讓學生了解學習語文的長期性與重要性,才能有主動性、積極性和堅韌性。為此我們多方反復舉例,加以不斷強化滲透,從無產(chǎn)階級導師的名言卓行到社會名流的知心話與卓絕行為;從古代科舉制度到現(xiàn)代社會對文才的需求;從古今中外太學大學學科的開設到今天課程的沿革;從歷代中外文學家的切身體會、經(jīng)歷, 到現(xiàn)代人的成長過程……。讓學生明確學習語文的目的意義作用,消除驕傲情緒,樹立長期勤奮學習艱苦奮斗的恒心毅力,從而樹立破障越險的能力和必勝信念。這樣也就可以激發(fā)誘導學生自覺看書的主動性,積極性。有了這兩個“性”,學生就有了攻讀與寫作的時間和勁頭,有了擠拼湊時間讀書、尋找書本讀書的興致和行動。讀書寫文章有了興致勁頭,學好語文才有了切實的客觀保證。有渴求,才有千方百計;有千方百計,就會有充裕的時間與精力。這有如牛想喝水,雞想吃谷,不趕自去;不想喝吃,縱花九牛二虎之力又有何益呢?
二、讓學生掌握和明了看讀講寫高低、上下、好壞、文野的區(qū)別
這樣也才能明了語文和其他學科,特別是與政治、歷史等學科的交錯關系。為此我們必須向學生介紹一定的文學理論、文學批評欣賞、語法修辭、歷史科學、政治、哲學、文學史……的知識。為此,我們在講課時提醒學生學語文不僅只是學語文的問題, 也必須學好其他學科知識的問題。這樣使學生明了學好其他各門學科對學語文來說也是必要的,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即使是數(shù)理化也不例外,從而樹立全面發(fā)展的觀點。
三、讀講與寫作結合
科舉既然關系到個人一生的前途命運,為中第而無所不用其極也就不難理解了。寒窗苦讀之外,送禮請托、雇傭、賄賂考官、泄露試題、夾帶小抄等五花八門的手段也就跟著出來了。唐代大詩人宋之問就曾在主持考試時大受賄賂;《舊唐書·文苑傳》記載,董思因泄露試題被發(fā)配嶺南而死。唐玄宗時,宰相楊國忠的兒子參加明經(jīng)考試,成績不佳,楊國忠卻買通主考官將其取在高等??贾姓吖倘粴g喜,不中者則垂頭喪氣。若再有不公,則極易激憤鬧事。宋代有個叫張元的考生,屢次殿試不第,一怒之下投奔西夏。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歐陽修主持省試,為提倡淳樸文風,當時社會上推崇的“文章之士”一個也沒有錄取,引起考生騷亂。
科舉成了讀書的目的、教育的目的,成了讀書人謀生的手段。然而,千軍萬馬擠獨木橋,落第者大大多于中第者,許多人衣食無著,窮困潦倒。1300年的科舉,演出了多少人間悲喜劇!得水蛟龍失水魚,其命運及感受之差別天壤殊異:“鴻鵠振羽翮,翻飛入帝鄉(xiāng)”是舉子們辭母別妻前去應考,心中充滿出人頭地的期盼;“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是成功者的揚眉吐氣;“一日從此始,相望青云端”是及第通顯者的雄心和抱負。而“知有杏園無路入,馬前惆悵滿枝紅”卻是落第者的失意與無奈。高尚其事、以道自尊是失意士人的自我安尉。中國人的性格,是得意時崇儒家,失意時尊道家。而得意與失意,就在科舉之間。
讀書人或現(xiàn)代所稱知識分子,是中國科舉社會造就的一個特殊群體,通過考試來求顯名、求發(fā)達、求富貴,也是中國的一個特殊現(xiàn)象,成為中國社會最牽動人心的一件大事。清人王士禛的筆記《池北偶談》中,記載了許多科舉狀元、解元、探花的姓名,凡同鄉(xiāng)無不津津樂道。中國兒童從小就聽說那些借月光或螢火蟲而刻苦讀書的榜樣??婆e發(fā)展到后來,已在世上形成對讀書求學的一種病態(tài)畸形的熱愛,祖孫三代同入考場的甚至被傳為佳話。
[關鍵詞] 《核舟記》;魏學洢;節(jié)烈孝子
清代人張潮《虞初新志》所收錄的《核舟記》,歷來是中學語文課本所選編的經(jīng)典篇目之一。然而,他的作者魏學洢,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沒有引起世人足夠的重視。
魏學洢(1596—1626),字子敬,浙江嘉善人。父親魏大中,系明一代名臣。魏學洢少負異質,好學善文,七歲時就能做詩,下筆數(shù)千言立就。生性善良孝順,據(jù)說在其八歲時,因為不慎摔下橋,摔斷了腿,為了不讓父母擔心,他忍著劇痛隱瞞此事。家貧,曾隨父親魏大中在帷蕭寺閉門苦讀,效仿北宋范仲淹的做法日夜吟誦。后來以善寫文章聞名,他的賦更是精妙絕倫,頗受如陳繼儒這樣的大家的欣賞。萬歷四十年(1571年)成為諸生。
父親魏大中后來因觸犯宦官被誣下獄,魏學洢身為長子,為營救父親,積極奔走呼告,一時間“深鄉(xiāng)酷窮之士,素不通名者,莫不典衣鬻物以相和”,他暗中隨著父親等人的囚車進京,希望能上書替父罪,但最終也未能如愿。后來魏大中慘死于獄中,魏學洢扶靈棺返回鄉(xiāng)里,日夜哭不絕聲,慟幾絕扶,最后因為哀傷過度淚盡而亡,距魏大中死尚不逾月,死時還不滿三十歲。等到崇禎帝朱由檢即位后,魏大中的次子魏學濂瀝血上書,陳述父冤兄孝的情狀。且彈劾阮大鉞等人交通閹黨,罪不容誅。后其父魏大中被追謚為忠節(jié),魏學洢也詔旌為孝子,鄉(xiāng)人私謚為“孝烈先生”。 《靜志居詩話》評價魏學洢云:“魏忠節(jié)公被逮日,天大雷電。子敬徒跣攀號,請隨行。公語之曰:‘覆巢豈有完卵,父子并死無益也。’子敬乃微服緹騎后,探起居。抵國門,邏卒四布,乃變姓名,匿都市,營救不可得。公既斃獄,扶櫬歸,朝夕躄踴,未嘗一入寢室。淚盡唇焦,家人捧水槳以進,卻之曰:‘吾父詔獄中,孰夜半而進之槳者?’病且革,進以藥,則又卻之曰:‘吾父詔獄中,孰診視而進之藥者?’歷數(shù)旬,而哀毀死矣。思陵即阼,朝士上聞於朝,以是海內稱為孝子?!盵1]
同里大學士錢公士升序其集云:‘子敬之志,父存則不獨死,父死則不獨生?!钦\孝子之知己矣。當甲子秋,忠節(jié)掌吏垣,以激濁揚清為己任,天下仰望太平。子敬獨私憂之,嘆曰:‘無根之草,其能久乎!物不可以終通,天殆蘊隆正有之毒,而速之戚也?!雌诙溩?,人服其識。[2]
魏學洢現(xiàn)存《茅檐集》八卷。《槜李詩系》云:“父子忠孝,皎然千古矣。所著詩賦雜文共八卷,曰《茅檐集》其詩近古淡一派,時而詭異又似錦囊中物,然其所以不朽者,豈在區(qū)區(qū)卷帙哉?”[3]
《槜李詩系》收錄其詩六首,《明詩綜》收錄其詩十六首,《明詩紀事》收錄其詩四首。他的《讀史述》是一組讀史而寫的詩,筆力雄健,寓意深刻對歷史人物進行評論,詩中有不少典故,然而又自然貼切,帶有很強的思辨色彩,茲舉數(shù)例,如《魯仲連》:
鄙夫寧一身,身外非所計。有如魏帝秦,何與魯連事。先生獨倜儻,慷慨決大義。白日走秦兵,誠哉天下士。
又如《荊軻》:
蕭蕭易水波,日晏客未至。十三死灰兒,勉強共大計。坐中擊筑人,何不充秦使。田光死也餞,于期死也贄。空死一無酬,烈士喪英氣。愿逐酒人游,哭盡不平事。
又如《諸葛亮》:
受托誠不易,知人良獨難。南陽比子房,誰為酂與韓。將相兼簿書,心中多苦酸。十出九空歸,一身亦凋殘。為君歌梁父,中夜發(fā)長嘆。[4]
不難看出,所寫的歷史名人,實是面對著腐朽黑暗統(tǒng)治對賢相名臣的一種召喚,感情沉重內斂,語言樸實無華。
同其父一樣,魏學洢的寫景詠懷詩,多抒發(fā)潔身自好、不合流俗之心。
如《茅檐雜詩二首》:
獨坐不知夕,時聞棲鳥鳴。間情懷應物,淡語憶淵明。近借鄰家棹,前移柳下罾。道逢田父返,相話豆花棚。
孰謂貧多暇,箋詩更解《玄》。業(yè)隨當代后,癡到古人間。瓶滿陶潛粟,囊馀杜甫錢。顧奢誰過此?老我只丹鉛。[5]
于疏林微雨、荒村閑居的吟詠之中,寄寓其人格精神。又如《秋興》:
一夕西風到畫欄,芙蓉消瘦不禁寒。身無同調人應笑,坐有新詩眼倦看。逐伴未能忘袒裼,閉門聊自愛衣冠。晚來斗酒長吟處,月下天高白露溥。[6]
又如《猛虎行》:
北山有猛虎,不牝亦不牡。哀哀無辜人,吞噬十而九。猛虎且勿道,虱乃伏其尻。壯士困顛躓,虱喙紛相撓。憤語行路人,且復忍此虱。撲虱誤驚虎,滅影苦無術?;㈩^置短枕,虎皮罩塵埃。猛虎有死日,虱乎何有哉。朝窺北山頭,猛虎死耶非。暮窺北山腳,猛虎死耶非。獵戶不見至,虎尾日鮮肥?;⑽才家坏簦у觊g竅。[7]
聯(lián)系魏學洢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的人生經(jīng)歷,猛虎身上的虱子,在很大程度上是象征著那些篡國亂政的閹黨賊子,語言含蓄,耐人尋味。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心雕龍·時序》),今天,當我們重新審視曾發(fā)生在魏學洢身上的這一段歷史,依然對他的精神肅然起敬,敬佩有加,同樣為他的不幸遭遇扼腕嘆息,唏噓不已。
參考文獻:
[1](清)朱彝尊撰、黃君坦點?!鹅o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第563頁。
[2](清)朱彝尊撰、黃君坦點校《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第563頁。
[3]《槜李詩系》,卷十九,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魏學洢《茅檐集》卷三,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5]陳田《明詩紀事》辛簽卷二十八,第2462頁。
[6]陳田《明詩紀事》辛簽卷二十八,第2462、2463頁。
傳說最早發(fā)現(xiàn)武夷茶為藥用的是一位名叫“半仙”的人。他將其移栽于天游峰下一處如“井”的絕妙之地中,后人將此命為“茶洞”。宋文學家范仲淹所作的、在中國茶文化史上極有影響的《和章岷從事(斗茶歌)》的詩中唱到:“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這位高人也深信武夷茶系“仙家”所為。遺憾的是仙者何人,未見記載。爾后不知何年何代,武夷山人終于發(fā)現(xiàn)了貼近于他們的茶仙,名曰“楊太伯”,其妻李氏,享李太伯婆尊稱。
據(jù)說,楊太伯是江西人,從小就跟著父親到武夷山種茶做茶。因為他行善積德,因此鄉(xiāng)人就叫他“楊太伯公”。死后傳被奉祀為茶仙,或曰茶神。長此以來,茶家將其夫婦供奉茶廠廳堂之上,享人間煙火,受茶家奉祀。
楊太伯公是一位好好先生。他們夫婦悉心地保佑茶工安恙無事,也暗中協(xié)助包頭算計茶老板。有歌謠云:“楊太公,李太婆,一個坐軟簍,一個托秤砣”。其意是說,每當起茶先生和包頭驗收過秤干茶時,他們的靈魂,一個坐在盛茶的篾簍中,一個輕托高秤砣,這樣茶的重量就增加了。大概是這對夫婦常年受包頭供奉,“吃人嘴軟”而為之;或許是包頭為自己“短斤少兩”開脫,而編造的謊言。楊太伯的故事很多,從中看出他是位愛茶者,一位好心人。
隨著光陰飛逝,特別是眼下巖茶崛起之際,武夷山中又出現(xiàn)一批當代“茶仙”。他們骨子里浸透著對巖茶的關愛、鐘情、癡迷,演繹出不少鮮為人知的奇聞趣事。
一位真正的茶葉專家,從事武夷巖茶栽種、制作幾十年,有成果和專著,人稱其為“巖茶泰斗”。他對巖茶的嗅覺、味覺特別敏感,他說,好的巖茶喝下后,能從鼻孔里呼出香氣。他還說,有時吃飯后,還能感到口腔中有飯前所品過的茶滋味,這是極品茶??赡苁撬缘那宓?,或許他有“特異功能”?,F(xiàn)已無法聽其解說個中原由,因為這位茶仙已乘鶴西去了。
一位退休的局長,苦于巖茶的珍貴名叢有被人遺忘和瀕臨消亡危險,花了幾年的辛勞,拍攝名叢的樹冠、葉芽、花朵,注有該茶的特性、形態(tài)、香型、滋味….共70多號,集為《名叢錄》。供研究者參考。出這本非剪非貼的書是不容易的,至于所花的本錢,至今好像還沒全部回收。比之總是把秘密藏在心中的人,他好像有點“傻”。
一位巖茶世家的傳人,傾家中積蓄,購舊房改造建起完整的巖茶手工作坊,有做青間、炒揉間、烘焙間、篩簸間,土墻磚地,木門木窗,竹席吊頂,竹木工具一應俱全……如若去統(tǒng)計改造費用、核算手工制茶成本,真是“得不償失”。說到這些,主人總是淡淡一笑說,我愛這些老東西。
一位深度胃潰瘍患者,因懼動刀,堅持不做手術。聽勸后長喝熟香、足火的巖水仙。兩年后去復檢,奇跡出現(xiàn)了,潰瘍痊愈了。連醫(yī)生也驚奇。從此他對巖茶療效深信不疑,居然開起了茶店,專賣武夷巖茶。
一位當代國學大師的高足,曾神秘對人說,“喝了巖茶,頭上仿若有一個金圈,閉關打坐特別容易入定”。至此每年都要來武夷山幾趟,非上品不購,買不到上品不走。當我和省城的幾位佛教信徒說起此事時,她們好像也有類似之感,說“喝到上等巖茶時,手心會出汗”。不知是信徒們常年吃素的生理所致,還是她們在巖茶中沁入了“禪”。我納悶至今。
一位資深的武夷研究會會員,把巖茶沖泡、品飲藝術融匯于參禪打坐中,創(chuàng)意了一套《武夷茶瑜伽》。以修心養(yǎng)性、提高素養(yǎng)為宗旨。我看到那一位位盤腿靜坐、閉目養(yǎng)神者,頗有幾分“仙”態(tài)。
一位國家級培訓師,萌生起興辦“賞茶游山”的旅游項目念頭,名為《武夷牧心游學》。借用古人牧牛的道理,引導學子“牧心”。通過辨識品種,感悟茶味,問答釋疑,師生相長等活潑形式,增進旅游情趣,受到學員好評。我視那位辦學者,談古論今,舉止儒雅,身材高挑,水袖寬衣,幾分仙家風度。
一位海峽對岸的臺胞,近幾年來,每逢春茶采制時就飛到武夷山,一呆就是一、兩個月。目的是收集資料,寫一本武夷茶在海外傳播的茶書。這位“候鳥”到處訪談,到處拾萃,到處拍照…件件是珍寶,事事感興趣。素材堆積了幾大摞,照片充滿整個電腦,取舍卻成了難題。今年六月間我在臺北見到他時,其書還沒定稿,他顯出一臉無奈??磥碡S厚的武夷茶文化“難倒”了這位“茶仙”。
一位從來未接觸過巖茶的東瀛“老外”,名松下石村??戳藮|京電視臺介紹武夷山某家茶廠后,好奇之心蠢動,漂洋過海來到武夷山那家茶廠。不管老茶農(nóng)和他怎么講,他也不懂。老茶農(nóng)急了,對他說,“你到市區(qū)轉一圈后,如果口中沒有香甜味,就不要回來”。果然,小小市區(qū)還沒轉完,松下君迫不及待地回到廠中,買了幾大包茶。對老茶農(nóng)直說:“喲希!”。大有探到巖茶秘訣之樂。
一位品茶高手,把牛欄坑、馬頭巖肉桂茶分別名為““牛肉””和““馬肉””,并說了一通個中原由,對自己的詮釋頗為滿意。如今類似這種品賞巖茶后得出的“高見”時有聞聽。我想這種新說倡導者也當封為“茶仙”。
關鍵詞:大學生文化自覺;科學方法;本土文化精神
作者簡介:石 慧(1978―),女,苗族,湖南瀘溪人,碩士,湖南女子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
“文化自覺”是當今社會提出的歷史命題。它是在當今中西文化交流矛盾沖突,世界文化發(fā)展趨勢讓人恐慌等背景下提出,它是我國著名社會學家先生1997年首先提出的一個概念。文化自覺,是文化主體對文化反省、反思和覺醒創(chuàng)造的過程,體現(xiàn)文化主體文化觀的成熟。文化自覺這種文化實踐活動,它需要大量的閱讀思考內化,從而演變?yōu)槿说囊环N自主行為。
大學生的文化自覺在現(xiàn)代文化交流融合中至為關鍵,它關系到民族文化的傳承發(fā)展,關乎民族發(fā)展的延續(xù)。文化自覺是一種思維活動,大學生文化自覺首先需要科學理性的方法指導。其次是需要把對本土文化來源、發(fā)展過程進行深刻了解,認識到本土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和方向。
一、科學理性的方法
中西文化交流中,大學校園有兩種主張,一種認為中國文化是優(yōu)秀的,中國原有文化值得大肆推廣。另一種認為本土文化落后,主張全盤西化,推崇西方文化。這兩種文化主張雖說不一樣,但本質上是一樣的,都是缺乏對文化的正確認識和理解,都是文化的不自覺狀態(tài)。這種不自覺的狀態(tài)是缺少科學理性思考的方法,那科學理性地方法是什么?
(1)整體把握、全面認識,培養(yǎng)大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認知能力,讓其有“自知之明”。大學生需要對本土文化進行整體的了解,全面的認識,本質的把握。改革開放以來,中小學應試教育快速發(fā)展,這導致大學生普遍文化歷史視野狹窄、文化底蘊不足,對本民族文化有曲解和誤解的情況,沒有形成理性的文化觀,以致盲目追捧西方文化。面對這種本土文化認同感的缺失,這需要高校對癥下藥,多開人文課程,讓學生沉下心去對本土文化進行歷史性的梳理,全方位的整理,這是大學生文化自覺的先決條件。當然,還需要深刻本質的思考,這才有可能對中華文化的起源,形成過程,特點及未來走向有所了解,心中明了做到自知之明。
(2)辯證取舍,客觀認識,增強大學生對不同文化的鑒別能力。隨著交流的頻繁,文化碰撞的增多,面對不同文化的沖突,要引導學生既反對“全盤西化”,又反對“見西就打”的文化態(tài)度,要不偏不倚,客觀公正地看待文化自身的發(fā)展,也要正確對待西方文化。堅持辯證客觀的原則,“和而不同”地對待。在交流中,我們以客觀的態(tài)度,面對本土文化的優(yōu)勢與不足,做到揚長避短,繼承和發(fā)展本民族優(yōu)良傳統(tǒng),以尊重和借鑒異質文化的心理狀態(tài),對其進行取長補短,辯證地吸收外來文化的可取之處,進而內化為自身思想品質和精神力量。
(3)注重時代特色,地域特征,提升大學生文化的創(chuàng)作力。不論何種文化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都會呈現(xiàn)出不同特點。文化反思過程中要抓住特點,如現(xiàn)在時代體現(xiàn)出來的是時代的融合精神。地域文化中湖湘文化又以“經(jīng)世致用”特點為突出,徽州文化以“開創(chuàng)”精神為特點,大學生思想活躍,根據(jù)不同的地域特征,融合時代特色,創(chuàng)新本民族文化。
二、本土文化史全面反思
大學生文化自覺不僅需要方法的指導,更需要在深刻解讀本土文化,對本土文化進行全面反思。大學生文化自覺需要從自身日常文化知識的汲取和積累做起,對本土文化史進行梳理形成一種理性文化觀。這充分展示其對文化的自我認知、自我覺醒、自我擔當、自我作為,從而走向文化自信。這就要求我們從民族精神、社會文化、自然生活、個人修身等四個方面內容進行文化反思自覺。
1.民族精神的反思
一般而言,廣義的文化自覺,是屬于國家民族層面的,是對本民族文化的起源、形成、演變、特質和發(fā)展趨勢的理性把握。而對本民族文化的把握,重點是理解本民族的精神。
自強不息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無論何時何地,總是自強不息,總是勤勞、勇敢。正是這種長期不懈的勤勞勇敢,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多種多樣的物質文明和讓本民族延續(xù)千年的精神文明。中國的四大發(fā)明不僅推動中國發(fā)展的同時,也推動世界文明的進程,9到15世紀,中國站在世界各國發(fā)展的頂峰。這種勤勞、勇敢的品質,華人即使在海外也是如此。羅馬、埃及、巴比倫、波斯世界幾大文明古國,除了中國外,都消亡了。中國延續(xù)性發(fā)展下來,是因為中華民族在歷史發(fā)展的長河中,形成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而這種民族精神又引導、推動中華民族歷史的發(fā)展。
自強不息還表現(xiàn)在對整體發(fā)展的重視,對整體利益的追求。中華民族在發(fā)展過程中很注重整體發(fā)展、重視整體利益。在歷史發(fā)展中,這種整體精神一次次被提起,即從社會、民族、國家的視角思考出發(fā)進而發(fā)展成了愛國主義精神。這種精神且成為本民族精神的核心。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地強調個體、局部為整體利益而獻身的精神。因此有了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有了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感嘆。而后顧炎武提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愛國熱忱。這些精神激勵著后輩奮不顧身、自強不息。近代中國,落后挨打的局面,炎黃子孫也是奮不顧身,置血肉之軀而不顧,用“殺身成仁”的精神,去追求國家的整體。百年抗爭后,又以巨人的姿態(tài)重新站立起來。這都顯示了強烈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獻身精神。
從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出發(fā),在處理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系上,中國民族常常是強調個人服從社會,對社會盡責,為他人盡責。這種整體主義思想和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說是中國民族精神的重要特點和優(yōu)點。這種精神的來源、形成,是大學生最需要認識和實踐的。
2.社會生活的反思
厚德載物是中華民族社會生活上的精神體現(xiàn)。社會生活中“厚德載物”表現(xiàn)為對“和”追求,“和為貴”是其重要的思想基礎。在歷史長河中我們中華民族形成了追求和諧,崇尚和平的傳統(tǒng)美德。
中華民族是以漢族為主的民族。兩千年前,漢族在華夏大地上由許多民族融合而成的。在近代,漢族又和50幾個民族相互融合,和睦相處,中華民族進而成為一個整體。那么如何做到“和”諧相處的局面呢?在社會生活中離不開經(jīng)濟利益,古人為了社會的和諧,規(guī)范了“富貴”觀、“義利”觀??鬃诱J為“見利而思義”,提倡在不損害他人、集體利益的前提下,再追求個人合法權益?!案慌c貴,人之所欲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他認為不是正當途徑、不擇手段得到的富貴,是不可取的,富貴必須在道德范圍內追求。
在個人相處層面上,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這是告訴人們相處之道是以和諧為標準的,人與人之間可以保持不同意見,可以相互合作,不相沖突。可以看出,“和”的思想已成于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相處之道的標準。在中西方文化交流融合中,大學生也要以“和”文化作為我們的社交準則和文化融合的準則。
3.自然生活的反思
人類在自然中生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相處之道是人類社會首要解決的問題,這也是中國思想家們長久以來探討的一個根本問題。中國古代思想的“天人之際”就是講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雖說,中國古代的天人關系分兩大類,但是兩種學說中以“天人合一”說居主導地位。在今天自然生存環(huán)境存在重壓的前提下,我們更應該認識到人與自然是同樣重要,人類不應該凌駕自然之上,肆意地改造自然,過度的開發(fā),嚴重的污染。如果自然平衡嚴重被破壞,恢復不可能時,人類的生活也將不復存在。人類只有尊重自然規(guī)律,依照自然規(guī)律辦事,才能更好地發(fā)展。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中的“天”“人”觀念,也是我們本土文化的精華,大學生是需要在去偽存真中理解和把握。
4.對個人修養(yǎng)的反思
對于修養(yǎng)而言,第一要務是讀書,在讀書中長見識,陶冶性情。中國人自能夠受教育之時起,幾乎全民讀書。一讀書,還表現(xiàn)在個人發(fā)奮苦讀上,每個中國人心中都有“學而優(yōu)則仕”的夢想。在眾人奮發(fā)苦讀中,最后成就了中國古代天文歷法、地學、數(shù)學、農(nóng)學、醫(yī)學和人文科學的許多領域,這些領域中中國人為世界作出了資金及獨特的貢獻。
修養(yǎng)文化中,中國最突出的是修仁。它是一個克己、自省,愛人、忠恕的過程。修“仁”,首先是“克己復禮”,克己是強調嚴格要求自己,自己要求自己?!抖Y記?大學》“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睆奶熳拥狡胀癖姸际且孕奚頌楦?,進行自我完善。修身中還要求自己反觀自己內心態(tài)度,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自己內心時刻要求自己的言行合乎規(guī)矩,向最高標準看齊。這種自覺的求道,在內心要求自己。孔子說:“剛毅木訥近仁。”剛毅,具有堅定性格是修仁的必要條件。所以在中國古代思想中,提倡謹言慎行,“訥于言而敏于行”,要多做少說,才能避免錯誤發(fā)生。為了實現(xiàn)仁德,孔子認為可以犧牲個人的生命,“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逼浯问恰叭收撸瑦廴恕薄胺簮郾姸H仁”,體現(xiàn)了愛人,愛眾人的思想。在人的倫常關系中是孝悌,是不同輩分人的愛。對于朋友是“信”,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種方法論,是尊重他人,將心比心,推及他人,最終實現(xiàn)人們的和諧相處。
大學生文化自覺在科學方法的指引下,對本土文化進行全面解讀,理解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國,和諧共處、始終強化個人修養(yǎng)等特征的原因及發(fā)展走勢,明白其發(fā)展規(guī)律,心中對文化做到真正明了。而這種明了是大學生文化自覺步驟性學習的結果。大學生只有在這種全方位內容反思中,才能做到真正文化自覺。
參考文獻:
[1].我為什么主張“文化自覺”[J].冶金政工研究, 2003(6).
[2]張冠生.反思是文化自覺的嘗試――教授近讀訪談[J].中國集體經(jīng)濟,199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