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現(xiàn)在孩子的教育方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新時期的推動,信息時代的來臨,新行業(yè)、新理念的不斷涌現(xiàn)。人們更加關注孩子的教育,更加重視家庭教育,但是在進行家庭教育的同時,也將出現(xiàn)諸多的問題,必須得到應有的重視。我們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學校出現(xiàn)問題的學生多多少少都與家庭教育有關,學生的表現(xiàn)就是家庭教育的最好表現(xiàn),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確實存在著諸多問題:
1.家庭教學的方式不夠科學
其實父母都在對子女進行教育,但是不同的家庭在生活經(jīng)歷、文化程度、教育理念等各方面都有差異性,可見,目前的家庭教育方式不夠科學:
其一,過于溺愛,這是從古至今也是最常見的方式。目前獨生子女很多,對于孩子都是過分監(jiān)護與關注,滿足孩子的任何要求。這就是典型的將孩子捧在手心的家庭教育方式,雖然出發(fā)點很好,都希望孩子快快成長,希望孩子以后能干。因此,對于孩子在吃、穿、玩等方面的要求就會過于遷就,無條件地滿足。但是家長在進行這種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式時完全沒有意識到“嬌生慣養(yǎng)”給孩子帶來的巨大后期傷害,會慢慢在潛移默化中對孩子的心靈健康進行吞噬,逐漸將孩子變得過于自私、任性、脾氣壞等等,特別造成孩子性格的脆弱,甚至在人格上越來越無能。過于依賴父母的性格,最后導致孩子在成人后完全喪失心理抵抗能力,受不起太大的挫折,更談不上肩負社會責任。為此,整個成才路程子女和整個社會多會付出相當大的代價。
其二,專制型模式。專制型主要體現(xiàn)在父母不尊重、不理解孩子,主要方式就是強制性要求做什么,以冷酷為典型方式。這類家庭教育崇尚的是“孩子不打不成器”這類錯誤的理念,在家庭想通過監(jiān)護權來構建對孩子的權威,其目的是讓孩子不能有反對意見,不做就打就罵,嚴重的就會造成悲劇。從而造成孩子精神上與肉體上的痛苦,甚至嚴重侮辱了孩子的人格。逐漸造成孩子怨恨的性格,出現(xiàn)對他人施暴、離家出走、誤入歧途等等現(xiàn)象。
其三,過于寬容。這類方式是對孩子過于放任,讓其自由發(fā)揮,不干涉、不阻止,父母對于子女沒有正確的要求和引導。這是典型的消極式家庭教育,這類父母堅持“人大自然通”的道理,進行放任管理,結果不能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造成更多問題。
2.父母沒有責任感
一、家庭教育方式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青少年其自身獨特的身心特點決定了其生長環(huán)境對其健康成長的重要性。每一個家庭是其子女的第一教育課堂,父母則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家庭的教育和父母的行為深刻影響著其子女人生觀、價值觀、社會觀的形成,家庭教育出現(xiàn)失誤,就極有可能導致子女形成不良的個性,使這些有著潛在不安分心里的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家庭教育失誤很大程度上是教育方式不當。
(一)粗暴式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主要體現(xiàn)在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的家庭里,相信“棍棒之下出孝子”。這類家庭的父母對自己的孩子往往有過強的“望子成龍”的愿望,期望度過高,但是又不懂得正確的、科學的教育方式。這類家庭里的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普遍較少,父母對子女恨鐵不成鋼,經(jīng)常以粗暴方式對待孩子,動輒就罵,甚至拳腳相加,這種偏執(zhí)的教育方法,會使孩子的心靈受到創(chuàng)傷,產(chǎn)生恐懼心理,更加增大了孩子與父母的心理隔閡;如此,一些孩子就會到社會上去尋找同情和溫暖,受到不良人士的誘惑,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
(二)溺愛型教育
這種家庭在現(xiàn)在這個物質文化生活水平逐漸提高,獨生子女日益增多的社會背景下屢見不鮮。很多家庭往往是數(shù)位老人及父母圍著子女一個人轉,造成親情“過?!保@些家中處于“小皇帝”、“小公主”地位的子女們,在家長們的一味遷就過程中,在一次次物質生活或精神生活滿足的過程中,對這些要求的非分程度卻沒有受到教育。同時,在社會糾紛處理的過程中,“護犢子”的現(xiàn)象日益嚴重,使這些青少年心中的是非觀念更加模糊。
(三)無為型教育
這種教育方式往往出現(xiàn)在兩種對立的家庭中,一種是父母有權有勢有錢的情況,這種父母往往經(jīng)常涉外交際,擴大自己的事業(yè),對自己的孩子一般是交給自己的父母或者交給保姆、家教老師、學校托管等方式來教育;另一種家庭的父母為生活所迫,為了自己的孩子考慮,必須出外打工,貼補家用。這種情況下,孩子往往就是放在家里由祖父母或者外祖父母照看。不管是哪種家庭,父母和孩子的溝通和交流都是少之又少的,這些家庭里的父母不懂得孩子的心事,也不懂得孩子現(xiàn)在的交往環(huán)境一味依賴于學校和其他人。這些家庭對自己的孩子不能采取正確的教育方法,很容易使孩子形成自私和冷漠的性格或者強烈的自卑心理,對自己、對生活缺乏信心,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這種人心理會出現(xiàn)病態(tài),很容易受外界刺激采取荒唐的行為,致使他們走上犯罪道路。有一句話叫:“問題家庭出問題少年”,確實不無道理!
二、家庭教育內容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犯罪的影響絕不僅僅體現(xiàn)在教育方式上。從教育內容來看,現(xiàn)在的一些家庭教育往往存在嚴重的“偏頗”現(xiàn)象,具體來說,有的偏重于“成績”教育,有的偏重于“金錢”教育,有的偏重于“前途”教育等。教育要強調德智體全面發(fā)展,不同的“偏重”,同樣會對青少年成長造成不同影響。
(一)偏重于“成績”教育
偏重“成績”教育,是現(xiàn)在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家長們往往以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衡量孩子優(yōu)秀與否的標準。在孩子上學以后,一個“分”字便涵蓋了一切。一旦給孩子樹立起這種“以成績論英雄”的觀念,在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出現(xiàn)消極、失望甚至厭世的心理。在這種偏重“成績”教育的家庭中,極容易出現(xiàn)粗暴的教育方式;又加上如今“填鴨式”教育方式,容易扼殺青少年的學習興趣。同時,在追求“成績”中,容易造成對孩子的期望過大,沒能達到預期“成績”,有的家長便會棍棒相加。在這種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讓他們的心理更加叛逆,容易喪失學習興趣,從而造成失學、輟學,在外界被不良現(xiàn)象所誘惑,從而走上犯罪道路。而偏重“成績”教育也有可能會出現(xiàn)另一種情況,那就是人們口中常說的“書呆子”,也就是所謂的“高分低能”,在這種教育下的孩子往往只知道讀書,不管是生活技能還是與人溝通交流的能力都很弱。這對青少年的健康成長是相當不利的,對他們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也會造成影響。
(二)偏重于“金錢”教育
對孩子來說,金錢教育是一生中很重要的課程。父母平時花錢的方式以及對金錢的談論,很有可能在有意無意間決定了孩子以后的金錢觀。怎樣對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念,不使其對金錢產(chǎn)生強烈的渴望,也不讓其對金錢背負沉重的心理負擔,這就需要家長在家庭生活中一點點探索,言傳身教。如果將“金錢萬能”的思想貫穿于家庭教育的始終,就會造成“金錢”教育的偏重。而從小被這種思想貫穿長大的孩子,會有對金錢索取不擇手段的不良思想和行為傾向。許多以錢財為犯罪對象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受這種思想影響的產(chǎn)物。雖然時下社會上存在“金錢就是一切”的思潮,在市場經(jīng)濟的影響下,這種思潮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但是,作為家長來說,對孩子的教育不能著眼于當下,而要從長遠的角度出發(fā),要孩子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樹立正確的“金錢來源觀”,樹立“金錢是勞動所得”、“勞動技能越高所得越高”等正確的觀念。
(三)偏重于“前途”教育
“為前途而學習”這種觀點,在當今社會的發(fā)展形勢下,已經(jīng)被越來越多的人們所接受。一部分家長也逐漸用這種觀點教育自己的孩子。過于強調“前途”教育,對青少年的成長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因為“前途”在家長中的理解,本身就有可能存在偏頗;而且,自身孩子的前途是什么,可能在小時候還是看不清楚。青少年的思想觀念并未完全成熟,讓其過早形成“為某一前途而學習”的觀念,扼殺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的某種天性,反而遏制了他們的成長。綜上所述,每一個家庭教育都有一個側重點,但是不論一個家庭更偏重于教育孩子的哪個方面,其最主要內容實際上是給青少年樹立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讓他們能理性地看待各種問題,面臨挫折不氣餒,遇到誘惑不沉溺。這樣才能有效地預防青少年犯罪,使青少年保持良好的心態(tài)從而使其健康成長。
三、家庭教育對預防青少年犯罪的作用
家庭教育對青少年的影響是深刻的,預防青少年犯罪的根本措施就是要堅持以家庭教育為主,學校、家庭、社會緊密結合,從而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長。應當針對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及思想品德教育,引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因此,家長在家庭生活中貫徹家庭教育,要講究方式、方法和策略,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
(一)發(fā)揮家長家庭教育的啟蒙作用
對所處世界的基本認識,對人和事物的是非觀念等,是家庭啟蒙教育的重要內容,這一內容的教育對孩子起到終身的受益作用。青少年具有較強的逆反心理、好奇心理;同時,社會經(jīng)驗不足,應變和自控能力較差?;谶@種特點,他們一旦脫離家長的監(jiān)管,很容易受周圍環(huán)境以及社會不良風氣的影響。啟蒙教育中所樹立的對世界的基本認識,尤其是對人和事物的基本是非觀念,對一些人在最初的人生選擇關口具有重要的閥門作用。
(二)發(fā)揮長輩言行身教的默化作用
孩子和家長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是最長的,其最初所效仿的對象就是家長的言行。為此,家長在教育孩子的同時,應當嚴格要求自己;同時,隨著孩子的成長,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以跟上孩子接受教育的需求。總之,家長要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正確的方法教育和引導自己的孩子,要言傳身教,使他們在一個健康優(yōu)良的家庭環(huán)境中成長。
(三)發(fā)揮家庭在孩子接觸社會中的紐帶作用
隨著孩子的成長,孩子對社會的接觸會越來越多,他對社會的認識也就會陷入感知和反思、接受或不接受的矛盾之中。為此,要善于與孩子溝通、交流,發(fā)掘孩子的成長需求,善于引導他們,讓他們正確地融入社會。正如古人所言:“養(yǎng)不教,父之過?!备改甘呛⒆拥牡谝蝗卫蠋煟彝ナ侨松牡谝粋€課堂。家庭教育的成敗是子女形成個性的基礎。家庭教育是青少年的第一教育陣地,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師,父母的言傳身教會比較深遠地影響青少年個性和氣質的形成。
關鍵詞: 家庭教育中西教育差異
一、引言
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動過程中對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所產(chǎn)生的影響,也是所有教育環(huán)節(jié)中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中西方由于在文化、經(jīng)濟、家庭環(huán)境、教育方式的很多不同點,因此造就了中西方家庭教育方面的差異。正確認識和了解中西之間的差異,對促進我國當代家庭教育有著十分重要的指引作用。傳統(tǒng)的中國式教育強調的是命令與服從,而西方國家注重的是公平和自由。一些中國的家長處于統(tǒng)治者的地位,孩子只能順從地接受一切。父母往往用自己的理性來決定孩子的自然發(fā)展,因此剝奪了孩子的自由選擇權。而西方國家的家長注重給孩子自,讓孩子在社會允許的條件下自己做決定,自己解決能解決的問題。
二、中國的教育方式
中國的父母特別關心孩子的學業(yè)成績,對孩子的唯一要求就是專心、安靜地做下來讀書、學藝,卻忽視了孩子的天分,限制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結果為了培養(yǎng)所謂的“天才”而扼殺了真正的天才。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是以教師為主體,進行集體活動、集體教育,學生在校的時間多以教導性強的課程為主,學生的自由選擇相對較少。首先中國教育具有不實際性,所學的東西,費最大的力量才學到的知識,或者說是能力、本領,在生活中并不常見。其次是不人性化,人們常說中國的學生像書呆子,這是在一種環(huán)境下、一種狀態(tài)下被熏陶所造成的結果。在正當青春年少時,他們擁有的是被學習占領一去不復返的童年。
由于中國的經(jīng)濟條件比較差,社會養(yǎng)老保險不健全和一些舊有的觀念問題,父母對孩子的教育從個人養(yǎng)老或個人榮譽面子角度考慮得比較多,把孩子當作自己的私有財產(chǎn)看待,要孩子知恩圖報。這往往體現(xiàn)在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上。因此,在父母的眼里孩子只有上好的大學才有好的未來,學歷越高本領就越大。就算是大學,他們也不是自由獨立的,做什么都是父母安排。因為從小到大孩子都是在他們的“翅膀”下長大,總覺得只有這樣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但事實并非如此。在“溫室”中長大根本就沒有自己鍛煉的機會。正因為這樣,現(xiàn)在的大學生依賴性強,人際交往能力差,缺乏自立能力,獨立生活能力差。
三、西方教育的方式
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家庭里,家長更注重自由與平等相處,從小就尊重孩子,重視給孩子的個人自。父母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自理能力和自強精神。之所以這樣,是因為發(fā)達的市場經(jīng)濟會要求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和精神。家庭教育是以培養(yǎng)孩子富有開拓精神、能夠成為一個自食其力的人為出發(fā)點的。父母從小就讓孩子認識勞動的價值,因此他們從小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有償服務。父母注重孩子各個方面的全面發(fā)展,他們要學習的是生存的辦法,是一種謀生的道路,是對人生有用的本領。父母至始至終都是以孩子的獨立生存和適應各種環(huán)境的能力為主體。美國的孩子有句口號:“要花錢自己掙?!?/p>
西方國家經(jīng)濟條件好,社會養(yǎng)老保險健全,父母不認為養(yǎng)兒是為了防老,他們無后顧之憂。只要孩子年滿18周歲,并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有責任性和同情心的人,父母就算盡到了義務,完成教育孩子的任務。到了大學,孩子就勤工儉學,換取生活費,實踐使他們知道錢來之不易。他們的大學生活非常精彩,他們可以自己安排自己的業(yè)余時間,自己選擇朋友,自己選擇職業(yè),父母不會代替孩子選擇,他們主要是引導孩子怎樣進行選擇,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給孩子信心,鼓勵孩子。
四、中西教育差異
1.文化經(jīng)濟的差異
中國歷史悠久,同時所受的舊的約束也比較多,特別是封建意識的影響較深。文化價值觀上多是內斂、保守,不敢冒險。順從與聽話是好的教育的象征,這導致了部分孩子的思想扭曲。而且,中國經(jīng)濟落后,生存壓力大,是一個“學歷社會”,行業(yè)流動性差,所以中國人往往把自己的一生都押在工作上。中國父母認為孩子學習成績好,工作好,就是好出路,也給他們臉上添彩。所以中國父母注重在教育孩子成“才”(就是學習成績優(yōu)秀,能考上好的學校,能獲得高學歷)。
而西方國家,譬如美國,它只是一個歷史比較短的移民國家,舊的思想文化保留得很少,在多元文化、思想價值觀的影響,人們能夠較快地接受新事物,加上發(fā)展的約束較少,因此他們有冒險和創(chuàng)新精神。在經(jīng)濟方面,美國生產(chǎn)力先進,商品經(jīng)濟發(fā)達,生存壓力小。而且美國是一個“能力社會”,用人機制健全,勞動力流通自由,所以美國人擇業(yè)觀開放,職業(yè)選擇面寬。美國的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只要能在社會上立足生存就是不錯的,職業(yè)不分貴賤(在合法范圍內)。
2.教育方式和教育觀的差異
中國家長尤其是獨身子女的家長,在生活上對孩子的衣食住行包辦到底,這種行為嚴重地影響到孩子。不少家長怕孩子學壞或吃虧,限制孩子的自由,不讓孩子與外界接觸。這是導致孩子變得自私的原因之一。與生活能力相比,在學習上家長反而對孩子要求很高,甚至可以說是到了苛刻的程度,應試教育一直影響著家長們的思想,孩子的成績好和考上好的學校是孩子成材的標準。
在西方家庭中,家長從鍛煉孩子的獨立生活能力出發(fā),對孩子的教育采取放手但不放縱的手段。父母的責任是照顧好孩子的安全和一些生活上的事情,而學習跟游戲的選擇權都在于孩子自己。同時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吃苦精神,孩子一旦出現(xiàn)錯誤或是養(yǎng)成不好的習慣從不袒護,而是教育他們知錯能改。他們在孩子的學習上從不施加壓力,他們認為孩子若有興趣學就肯定會努力學好,而不用父母去逼迫。
五、結語
由于教育方式、家庭環(huán)境、文化、經(jīng)濟的差異,中國與西方國家的家庭教育反差很大。家庭教育是重中之重,是孩子啟蒙教育的重要場所,它直接影響著孩子的未來。成功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家長拿出時間和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好好溝通、交流,認為孩子做得好的要肯定,要加以鼓勵;認為不好的要好好指導,而不是打罵,讓孩子在尊重和鼓勵中成長。另一重要因素就是中國的應試教育出現(xiàn)了誤區(qū),對這一現(xiàn)狀,家庭內外需要共同努力,將“成人”作為家庭教育的目的。確定了“成人”教育的目的之后,父母應該提高孩子的綜合素質,自然就要讓原先的片面教育變成全面教育。在家庭教育中,中國父母對子女往往權威大于民主,這樣的教育不利于孩子的健康發(fā)展,應該要平等對待,讓孩子自由發(fā)揮,這能提高他們自身的大腦開發(fā)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皩捤伞苯逃汀伴_放”教育也許才是改進中國傳統(tǒng)教育的最好途徑。
參考文獻:
[1]李亞,周俠.中美家庭教育的比較與啟示[J].科教文匯,2007,3,(2):51-53.
關鍵詞:幼兒行為;家庭成因
前言:
為探討幼兒行為問題的家庭成因,筆者深入幼兒園、家庭進行觀察和調研,選擇兩個有明顯行為問題的兒童作為研究的對象,進行系統(tǒng)觀察記錄,對研究對象的教師和家長進行訪談,獲得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一、案例介紹
案例一:
某男孩,6周歲,有嚴重的自閉癥。在幼兒園一整天的活動中,幾乎從不開口說話,課堂上,從不主動舉手發(fā)言,即使老師提問他,并對問題答案給予許多明顯的語言和動作提示,他也一聲不吭。課間,很少離開自己的座位到外面玩,從不參與其他小朋友的游戲活動,手腳協(xié)作能力很差,跳繩從未成功跳過一下。一些小朋友悄悄對筆者說:“老師,他是‘啞巴’,從來不說話的?!惫P者試探地問其他小朋友:“你們請他一起來玩游戲,好嗎?”小朋友說:“以前我們請過他一起玩游戲,但是他每次都不理人,現(xiàn)在我們都不喜歡跟他玩了?!?/p>
筆者友好地嘗試跟他接近,主動跟他一起玩,逗他說話,小男孩并沒有怕生的表現(xiàn),沒有排斥表現(xiàn),甚至有時抬頭對筆者笑,但從來不與筆者說話。班里的老師說,這位小男孩有語言障礙,說話模糊不清,剛進幼兒園時,不但不說話,也不聽教師的指令,不會用語言表達自己的要求和愿望,憋尿憋急了,也只是發(fā)出哼哼的響聲,而不會用言語表達出來,經(jīng)過長期的努力,現(xiàn)在小男孩可以按教師的指令行動了,有時候在教師的耐心教導下,還可以說幾個單詞,但很少成句。通過家訪,得知小男孩的父母至今仍兩地分居,父親是個生意人,母親當過教師,家庭經(jīng)濟條件相當優(yōu)越。小男孩2歲前由祖父母撫養(yǎng),2歲后跟在父親身邊,一直上幼兒園才由母親帶養(yǎng)。小男孩的母親對心理學有一定的研究,對兒子的自閉癥很著急和憂慮,曾嘗試過許多矯正的辦法,但收效都不大。男孩的父親則認為,兒子的自閉癥是遺傳于妻子,他認為妻子也不愛說話,非常文靜,有點孤僻。在教育觀念上,父親認為對孩子應該從小管教,理由是現(xiàn)今社會風氣腐化,道德敗壞,青少年犯罪越來越嚴重,從小嚴加管教可以防止孩子以后誤入歧途,而母親卻認為孩子有行為障礙,應寬容地對待孩子。
案例二
某男孩,6周歲,非常好動,上課時根本不注意聽,要么離開座位搞小動作,要么逗周圍的小朋友說話,只有在教師斥責時才稍稍收斂一下,很快又會故態(tài)復萌。平時常常以打、踢、推、咬、威脅等方式攻擊其他幼兒。在活動中,表現(xiàn)得比較霸道,常常跟其他幼兒搶玩具,難以協(xié)調他跟別的幼兒合作,幾乎每天都會受到教師的處罰。一些小朋友說他經(jīng)常打人,不喜歡跟他玩。這個男孩的接受能力較差,作業(yè)很馬虎。見筆者主動跟他玩,跟他說話,表現(xiàn)得很開心,就主動與筆者分享玩具,常常纏著筆者,但好動的行為收斂不多。教師說他可能有注意缺陷和活動過度的行為問題,自我控制能力很差,因為班上孩子較多(30多個),教師無法分出較多時間和精力去約束他,只要他不對教學活動影響太大,一般任其自然。在與教師訪談和家訪中,得知男孩的父母在香港,撫養(yǎng)他的是他姑媽姑夫,姑媽曾經(jīng)在一間中學當過老師,已退休,現(xiàn)在一間公證所做公證員。姑夫是一個研究所的研究員,姑夫為人性情淡薄溫和,平常對男孩教育過問不多,管教的任務主要落在姑媽身上。男孩的姑媽說,四歲前,男孩一直由姨媽撫養(yǎng),姨媽對他很縱容,不管合理不合理總是盡量滿足他的要求,使得這位男孩從小就非常霸道,無法無天,常以自我為中心,要求得不到滿足時就發(fā)脾氣摔東西,甚至離家出走。來到姑媽家后,姑媽對他要求非常嚴格,管教嚴厲,對他提出的要求合理就盡量滿足,不合理的不管他怎樣吵鬧,發(fā)脾氣也不理不睬,對他的一些過激行為,常會加以嚴厲責罵甚至體罰。因此,男孩對姑媽一直又怕又依賴。男孩的父母每四個月回來大陸探望兒子一次,男孩常向父母告姑媽的狀,但是父母也贊同姑媽的管教方式,不加理睬。男孩每次與父母團聚都很開心,纏著父母不肯放,如果他見到父母對其他孩子親熱點會非常不滿。姑媽說,他對管教這個孩子已精疲力盡,有種受挫感。
二、案例分析
從上面兩個案例中,不難看出以下幾點。
第一,缺少父母的直接撫養(yǎng)對幼兒心理發(fā)展有消極影響。
以上案例中的兩個孩子由于種種原因都不能與父母生活在一起,雖然兩個孩子的撫養(yǎng)者都非常愛孩子,但這種愛畢竟代替不了父母的愛。研究表明,父母在家庭中本身性別角色的扮演,對孩子性別角色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孩子可從父、母之間的互動方式中,了解兩性的互動方式,并認同模仿同性父母的行為。
如果孩子處于不理想的環(huán)境中,孩子可能會產(chǎn)生拒絕認同或認同錯誤的角色等認同方面不正常的現(xiàn)象,如此往往造成行為上的不協(xié)調或是心理方面的不平衡。[1]
案例一先由祖父母撫養(yǎng),再由父親撫養(yǎng),最后又與母親生活,由于祖父母、父親、母親的三個生活環(huán)境中的語言都不同,孩子不斷在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過著動蕩的生活,結果導致孩子語言障礙和缺乏安全感。而由于語言障礙,使兒童不善于與他人交流,心中產(chǎn)生自卑,環(huán)境適應能力差,社會發(fā)展受到阻礙,從而形成孩子畏縮。孤僻的性格,慢慢把自己封閉起來,最終造成自閉癥。案例二由于長期遠離父母,缺乏父慈母愛,使孩子的心靈變得特別敏感和脆弱,過分在意別人對自己的態(tài)度,為引起別人更多的關注,而常常做一些行為。
第二,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是幼兒行為問題產(chǎn)生的重要因素。
家庭教育方式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從親子關系的角度分析父母家庭教育方式主要分為專制型、寬容型、民主型三類。專制型的教育方式是把孩子作為附庸,壓制其獨立性、創(chuàng)造性,對孩子的行為過多地干預,經(jīng)常采取強制手段讓孩子聽命于父母,漠視孩子的興趣和意見,不允許孩子對自己的事情有發(fā)言權,要求子女隨時都要遵守父母的規(guī)定,稍有違背就會遭到訓斥或懲罰,有時甚至是過于粗暴的懲罰。與之相反的寬容型的教育方式主要表現(xiàn)為親子關系的淡漠。父母與孩子各有自己的活動范圍及方向,父母任孩子自由地、不受約束地發(fā)展,他們雖然也與孩子進行交流和溝通,但對孩子的行為沒有具體的規(guī)定和要求,很少獎勵或懲罰。民主的教育方式是建立在親子關系平等基礎上的。其主要表現(xiàn)是父母把孩子作為獨立的個體,注意培養(yǎng)孩子的主動精神,培養(yǎng)他們的自理、自制能力,對孩子的期望、要求及獎勵、懲罰等比較恰當,經(jīng)常與孩子進行思想與價值觀的交流與溝通,尊重、聽取孩子的意見,及時糾正自己在教育孩子中的失誤。[2]北京師范大學發(fā)展心理研究所的曾綺、盧詠莉通過調查研究,指出父母雙親的嚴厲的教育方式都與兒童被負提名、兒童的攻擊性、學習問題等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被正提名。兒童的害羞等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嚴厲的教育方式與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負相關。母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而與兒童被負提名有顯著的負相關。父親民主的教育方式與兒童被正提名、兒童的社交能力有顯著的正相關,與兒童的攻擊性和學習問題有顯著的負相關。[3]天津社會學院的關穎等通過對天津市區(qū)、郊區(qū)各一所小學、一所幼兒園實施問卷調查,運用定量分析的方法,證實了父母教育方式對兒童行為的影響,得出父母采取民主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高分組的比例大大高于寬容型和專制型的。反之,父母采取寬容型和專制型教育方式的兒童,在社會化程度上其低分組的比例遠遠超過民主型。我們的案例研究也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案例二的第一個撫養(yǎng)人姨媽,因為孩子不是自己的,生怕過于嚴厲的管教,會招來他人的非議,因此不敢用紀律約束孩子,采取寬容型的教育方式,對孩子過分縱容、放任,養(yǎng)成孩子粗暴、反叛的性格。而輪到姑媽撫養(yǎng)時,姑媽意識到對孩子采取寬容放縱的嚴重性,又過分控制、約束孩子,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結果非但沒有糾正孩子的壞行為,反而激起孩子更強烈的反抗。可見,家庭教育方式對孩子行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
家庭教育方式一般是父親和母親教育方式的綜合體。由于父親和母親在家庭中的地位、作用及自身素質不同,其教育方式上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相同的。而這種相同與不同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也有差異。如果父母雙方的教育方式均不恰當,對兒童行為的消極影響比較嚴重;如果父母雙方,一方采取恰當?shù)慕逃绞?,另一方采取不恰當?shù)慕逃绞?,則兩種教育方式有一定的影響和抵消作用,因此在對兒童行為的影響上,不良因素少于父母均為不恰當教育方式的組合。[4]在案例一中,孩子的父母對管教孩子應采取什么方式一直存在分歧,父親認為要嚴加管教,母親則認為應寬容孩子。本來,由于父母兩地分居,孩子生活環(huán)境幾經(jīng)遷徙,加上語言障礙,已使孩子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和自信心,如果父母教育方式矛盾,孩子在父母兩方搖擺,無疑更加深孩子對環(huán)境的不確定性而變得更加恐懼、猶豫、退縮和孤僻。此外,孩子的父母嘗試過許多辦法,也無法矯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使父母產(chǎn)生絕望的情緒,從而放棄對孩子的行為教育,進一步加深了孩子的自閉程度。
第三,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的行為有重大影響。
家長的個性、心理健康狀況等通過遺傳、言行和所營造的家庭環(huán)境等多種途徑作用于孩子。在養(yǎng)育子女的過程中,母親與子女的接觸較多,關系也比父親密切,對子女的影響比當父親的大,若母親有情緒問題,心理健康狀況不良或是心理疾病,會對子女行為產(chǎn)生嚴重影響。在案例一中,孩子的母親患有輕微憂郁癥,沉默寡言,內向孤僻,必然比一般母親給孩子的刺激少,而拒絕多,從而影響母子之間的依戀關系的正常建立,擾亂子女的身心發(fā)展,導致孩子的行為偏差。
三、啟示
通過本次個案研究,我們認為要防治幼兒產(chǎn)生行為問題,家長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盡可能親自撫養(yǎng)和教育孩子
一方面,孩子有與父母在一起的強烈的心理需要,這一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產(chǎn)生感情饑餓和被遺棄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另一方面,若把孩子交給祖輩撫養(yǎng),孩子打容易受到溺愛,加之他們的文化水平和觀念的差距,往往施以不正確的教育。若把孩子交給其他親戚撫養(yǎng),由于生怕教育不好孩子不好交待,這種強烈的責任意識和巨大的壓力感往往使他們產(chǎn)生緊張和焦慮,因而對孩子的言行過分敏感,這些都是不利因素。
2.創(chuàng)設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觸的環(huán)境,父母對待孩子的正確態(tài)度、和諧的家庭氣氛、嚴而適當?shù)慕逃绞郊案改傅陌駱邮痉蹲饔檬呛⒆有纬山】祩€性和行為的必要條件。家庭成員之之間的關系應當是和睦的、平等的、互相關心和互相愛護。孩子在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中生活、成長,他們會感到自由、舒暢、溫暖、幸福,從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家長還應做個有心人,多注意觀察孩子的日常行為,注意他們的心理變化,特別是在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時,如轉學、家庭搬遷等,以便使一些不良情緒在開始產(chǎn)中時就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3.轉移教育重心,改進教育方式
現(xiàn)在有不少的家庭教育把重點放在教孩子讀書、寫字、畫畫、彈琴上,把家庭教育等同于智力教育和文化知識的教育,而忽視健康人格的培養(yǎng)。
4.父母要以身作則,做孩子的好榜樣
在每一個孩子身上,都能看到父母的影子。這不僅是遺傳基因的作用,而且是父母的性格、感情、行為、語言等多種心理因素相互影響,共同作用的結果。
研究表明,家長沒有心理健康問題,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比例就比較少;而家長自身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則其子女有行為問題的竟高達60%。這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孩子的行為問題與其父母心理健康不佳有密切的關系。因此,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個,必須先從父母自身做起,時時注意自己的言行。父母的言談和行為是心靈的聲和形,孩子會在耳濡目染中引起思想感情的共鳴。例如,父母在飯桌前、電視機前的種種談論,對某些不正之風的痛心疾首,對周圍生活中的好人好事的贊揚,對不良行為的譴責,對鄰居的熱情幫助,待人謙虛禮讓等,都會在孩子心理產(chǎn)生影響,父母切不可忽視這些生活細節(jié),瑣碎小事。孩子純潔的心靈如同一張白紙,最容易接受光輝形象的感染,也最愛聽故事。父母要向孩子多講古今中外杰出人物的童年、少年時代的故事,給孩子多讀一些名人傳記,以崇高的人物形象之感染孩子。此外,父母要做孩子行為習慣的表率。平時家庭中的瑣事,父母要以身作則并嚴格要求,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如作息時間有規(guī)律,家長有良好的業(yè)余愛好,不要打牌,玩麻將成癮,切忌浪費時間……這些都是“小事”,然而,孩子的行為特征就是由這些家常小事而點點滴滴塑造起來的。[5]綜上所述,親子關系,育兒方式,父母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對孩子行為有重大影響。我們的研究提示父母要盡可能親自撫養(yǎng)孩子,對孩子采取民主型的教育方式,建立和諧的家庭氛圍,父母教育方式一致,保持父母健康的心理狀況,這些是預防孩子發(fā)生行為問題、保障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
家庭教育專家,國家一級培訓師,了解孩子,了解兒童心理,熟悉目前中國家庭教育的現(xiàn)狀。
從當初的家長一言堂,到現(xiàn)在的“不管就是最好的管”,其實都背離了教育的本質,那就是發(fā)揮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因此,教育上從來沒有“不管就是最好的管”,而是要給孩子合適的管理。
現(xiàn)在很多家長都在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家長的介入是不是過多地干涉了孩子的成長?孩子是不是先天就具有自我發(fā)展的能力?孩子到底要不要管?
朵朵是個自控力非常強的孩子,她的爸爸媽媽下班晚,每天他們回到家,朵朵已經(jīng)完成當天的任務睡覺了。出去玩,別的孩子丟盔卸甲,東西都需要媽媽保管,否則就自己亂丟,可是朵朵不一樣,她把自己的東西整理得規(guī)規(guī)矩矩的,也不隨手亂放,她也不會像別的孩子一樣瘋跑,做出一些突發(fā)的舉動,而是緊跟著大部隊。
像朵朵這樣的孩子,內斂、有自控力、認真,他們做事情不是因為外界的壓力,而是源于內心對自己的要求,所以,他們有原動力。這樣的孩子,可以不用管,他們會盡力做好自己的事情,不需要外界的壓力。
但是,孩子是不一樣的。比如另外一個孩子豆豆,他活潑調皮,充滿好奇,什么都想要嘗試,可是做事情沒耐心,不愿意重復性的操作,不細致,經(jīng)常大而化之;而行動利落,說話做事非常干脆,只要她想做的事情,她會想盡辦法來實現(xiàn),有的時候,顯得詭計多端,她似乎總能找出別人的漏洞;嵐嵐做事情懶洋洋的,似乎對什么都不感興趣,遇到一點困難就想退縮,做事情磨蹭,經(jīng)常是能拖就拖,媽媽經(jīng)常發(fā)愁,覺得她沒有追求。
對于這些孩子來說,不管就是放任了孩子的缺點,卻也沒有發(fā)揚孩子的優(yōu)點。
我們常說孩子就像一塊玉石,要按他先天的紋理來雕琢。輕易地放棄了對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把命運交到年幼孩子自己的手中,那還談什么雕琢?其實,這就是對父母責任的放棄。
所以,如果要想給孩子好的教育,那就不能不管。而是要在充分理解孩子的基礎上,發(fā)揚孩子的長處,有針對性地提升孩子的短處,為每個孩子量身定做合適的管理方式。
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別人的成功經(jīng)驗很多時候不能完全復制,因為,我們的孩子、我們自己,還有我們的生活環(huán)境,是完全沒有辦法雷同的。而這其中,一個環(huán)節(jié)的錯位,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差異,適合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會產(chǎn)生很大的背離。
教育最舊的就是走極端,中國的家庭教育,可能因為家長太急迫地想要做個好家長,往往急于糾正以往的錯誤??墒?,這常常帶來矯枉過正的結果,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一、他人代管教育現(xiàn)象
在我們的周圍往往有這樣的一部分家長,沒有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會闖入誤區(qū),對孩子的教育問題缺乏足夠的認識,認為孩子到了幼兒園,全權交給老師,“教育”便是老師的事情了,對孩子在園的情況不聞不問,甚至有些家園的親子活動、聯(lián)誼會、家長會也以“工作忙,走不開”等百般推脫,漠不關心,懶得參加,特別是隨著近年來經(jīng)濟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一些家長只顧著工作、做生意,很少、甚至不關心孩子的教育問題;有的家長甚至以幼兒園教育、保姆等來代替自己不可推卸的教育責任,認為自己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為他創(chuàng)設更好的物質生活,而忽視了教育中父母為孩子營造的親子氛圍――“和諧、親密、平等”。這種氛圍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教育資源和教育途徑,特別是如我們班有許多孩子的父母都是雙職工,平時工作挺忙的,就專門雇傭保姆接送孩子上學、代開家長會。有的孩子入學多年,父母竟一次也沒有親自接送過,缺乏與幼兒園面對面的溝通機會。
二、“負能量”的教育現(xiàn)狀
家長不重視孩子教育環(huán)境的營造,還有一種比較典型的就是,嚴重缺乏對環(huán)境教育的認識,讓孩子身處在一個充滿消極作用、“負能量”的環(huán)境中。隨著電子產(chǎn)品的不斷更新?lián)Q代,父母沉溺于網(wǎng)絡游戲、電子產(chǎn)品以及不規(guī)律的夜生活,以及現(xiàn)在節(jié)節(jié)攀升的離婚率,家庭中充斥著爭吵、怒罵、更有甚者當著孩子的面發(fā)生肢體沖突等,完全不顧及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孩子的影響。對幼兒園的作息制度隨心所欲。有這樣一個例子,有個家里是開小賣部的孩子,經(jīng)常在幼兒園教學活動后或午餐時間來園,精神萎靡注意力不集中,并不是有什么突發(fā)事件或者健康問題,原因是父母每天忙到深夜十一、二點,孩子一人不敢睡,父母就讓孩子玩到小賣部關門打烊才睡覺,早上又不能按時起床,久而久之就養(yǎng)成了習慣。家長每次來接送孩子,也經(jīng)常衣冠不整、蓬頭垢面、睡眼惺忪,孩子的衛(wèi)生狀況也很差,且幼兒園的家長開放日,家長都因店里忙,沒時間來參加活動。如此的敷衍塞責影響了家園的溝通,更影響了家園教育的配合,是對孩子也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所以家長的生活方式、習慣對孩子的影響是不容忽視的。
三、急于求成的教育現(xiàn)狀
再者,我們的周圍還有許多家長都有著較高的文化程度,有大專、大學,還有碩士,但在幼兒教育和兒童心理學等方面,卻了解得甚少,有的甚至是空白。他們讓孩子過早的進入“成人世界”,以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教育孩子,有意無意的給孩子灌輸了許多思維方法、語言及行為。使孩子過早的失去童貞。有的家長不顧孩子的興趣,讓孩子背唐詩、學英語、練書法、拉小提琴……所以,不懂得幼兒心理學的人,很難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有顯著的成效,那些比較“聰明”的家長,往往會站在孩子的立場,考慮他們的合理需求,適時的給予幫助和引導,他們不僅是家庭教育中的好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玩伴。
四、過于呵護的教育現(xiàn)狀
說到家庭教育,我們不可避免的會談到家庭結構,現(xiàn)在的家庭結構多半是“421”陣式,即四個祖輩,兩個父母,一個孩子。這樣的家庭結構有利也有弊。良好豐富的人際關系、充裕的經(jīng)濟條件,使孩子在物質上享受到最好的待遇,家長和老人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孩子,何況現(xiàn)在都是“獨苗”,是全家的“中心”“焦點”。另外,家長過于的呵護,致使孩子養(yǎng)成嬌生慣養(yǎng)、任性霸道、不講道
理的習慣,家長無原則的嬌慣和遷就,使孩子在心理上得到強化。這種中心式的家庭結構使孩子缺少了受挫折的機會,減弱了孩子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孩子缺乏鍛煉的機會,所以有人會說“中國孩子的能力比外國孩子的能力差?!?/p>
五、專制型的教育現(xiàn)狀
有些家長能夠認識到“中心式”結構對孩子的不利,于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專制式”,永遠以自己的方式去要求孩子,過于苛刻,特別是孩子做出令人難以接受的行為時,不是打就是罵。這種做法不僅不能幫助你控制局面,同時會使孩子受到驚嚇,這時家長應該控制自己的情緒,以理智的態(tài)度來解決問題。家長不可能永遠是對的,孩子不可能永遠是錯的,我們要樹立起孩子的自尊、自信,尊重孩子的意愿,允許孩子有自己的想法,盡管這些想法有些片面,有時甚至是稚嫩可笑的,但家長都應認真的面對。有時家長在孩子面前做錯事情,同樣要勇于承認并且改正,不要覺得自己是父母而羞于面對,這比你事后給孩子講十個故事來進行教育還有效。
人們都愛把孩子比作白紙,每一個孩子就象是一張潔白無暇的畫紙,身為教師和父母的我們,都有責任在這張白紙上添畫色彩,使之生動豐富。畫紙只有一張,所以我們在“落筆”的時候一定要小心、謹慎,盡量不要失誤,把“敗筆”減低到最低限度。沒有人不會犯錯,所以身為家長,要不斷修正自己的教育方法。最好的方式莫過于自身的行為影響。
關鍵詞:教育;度;過度;培養(yǎng)
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不是哪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教育方法綜合運用。在實施賞識教育時,給予必要的批評;在實施快樂教育時,給于適當?shù)拇煺?;在增強自信心時,教育孩子多一點謙和;在適應挑戰(zhàn)中,讓孩子多一點包容。教育孩子沒有一成不變的方法,應該做到因人、因時、因事而異,這就是教育領域所要研究的“度”的問題。
一、正確理解教育的“度”的內涵
所謂“度”,有多種解釋,哲學意義上的度是質和量的統(tǒng)一,是事物保持其質的量的界限、幅度和范圍。教育領域的“度”指的是教育孩子完善或完整的狀態(tài)有多遠,也就是怎樣更好的教育孩子的尺度?!岸取笔墙逃年P鍵,教育孩子要把握“度”。21世紀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合作、學會生活。其中學會做人是教育和求知的根本目標。做一個獨立自主、勇于創(chuàng)新、開拓進取、有責任感、人格完善的人,即全面和諧發(fā)展的人,是21世紀教育關注的核心目標。[1]教育專家提醒:教育的關鍵是要講究“度”。那么,到底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呢?
二、父母在教育實踐中違背“度”的內涵的行為及后果
(一)過度干預——讓孩子備感壓抑
現(xiàn)實生活中,孩子在學校與同學發(fā)生矛盾,做家長的干涉;孩子長大點后交異性朋友,家長也進行干涉等。這種干涉,一方面體現(xiàn)父母對子女的關愛;另一方面過度的關愛阻礙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特別是人際關系中的成長。人天生就是群居動物,需要社會,需要與人交往。
父母過多的干預,會引起孩子的厭煩,產(chǎn)生對抗心理,最后物極必反。據(jù)2013年5月12日凌晨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法院原院長高天峰被兒子雇兇殺害的悲劇值得警惕。[2]
(二)過度的保護——讓孩子成了“低能兒”
過度保護導致:一是剝奪了孩子鍛煉的機會,導致孩子動手能力差、獨立生活能力差與同齡人拉開距離從而產(chǎn)生自卑感;二是會給孩子帶來心理及生理上的沖突,心理沖突表現(xiàn)在家長們經(jīng)常會直覺地感受到——這個孩子膽小怕事,不愿意與人談話,見著陌生人害羞等。
(三)過度批評——孩子只會喪失自信
孩子有過錯,家長適當?shù)呐u是必要的。但對孩子太過嚴厲,處處批評孩子會打擊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容易自卑。這樣一是不利于孩子良好“自我意象”的形成;二是孩子前進沒有動力;三是孩子容易與家長頂撞;四是容易導致孩子心理疾病。過度的批評,輕則親子之間冷戰(zhàn),重則孩子離家出走,甚至自殺。因此,家長們切忌要掌握好批評的“度”,切勿過度批評打擊孩子自信心和導致其它不利的后果。
(四)過度禁止——禁止孩子玩
科學的休息,更加有利于工作和學習。但現(xiàn)實生活中,有些家長怕耽誤孩子的學習,不讓孩子玩,在假期、周末給孩子安排得滿滿的培訓班,孩子沒有一點屬于自己的時間和空間。
(五)過度縱容——讓孩子誤入歧途
盧梭曾經(jīng)說過:你知道用什么方法一定可以使你們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中國有句古話,“小時偷針、大時偷金”。孩子犯了錯誤,該批評的要批評,要把所犯的錯誤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以絕后患。
三、導致上述違反教育“度”的原因
以往家庭,大多數(shù)人都吃過苦,他們小時候,物質缺乏,條件差,然而現(xiàn)在他們作為父母,都有一個想法:不愿意讓自己的孩子過苦日子,愿意為孩子創(chuàng)造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及條件。他們小時候沒有滿足的愿望,讓孩子來實現(xiàn),所以他們寧愿委屈自己,也要滿足孩子各種需求。
有些家長卻對孩子溺愛有加,所謂“含在嘴里怕化了,捏在手里怕破了”就是這種心情的準確表達。還有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太強烈,甚至還非常崇敬“不打不成才”、“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訓言,對孩子過分嚴厲,這使孩子身心受到嚴重傷害,暴力傾向極為嚴重。上述種種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都是違背科學教育的“度”內涵。[3][4]
四、怎樣正確把握好教育的“度”
(一)給孩子一些獨立自由的空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自我意識也在不斷地增長,開始萌發(fā)出獨立的愿望。在這個時候,偏偏有很多父母卻不愿意讓孩子獨立,甚至對孩子的獨立精神有很大的恐懼,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父母限制孩子太多,關注孩子太多,限制孩子的獨立和自由,不利于孩子自由、健康、快樂的發(fā)展。所以,對于孩子的發(fā)展一定要因人而異,一定要給予孩子一定的自由空間。[5]
(二)不要做孩子的“保護神”
關愛孩子,特別是在安全、健康等方面,既是父母等家長愛的體現(xiàn),也是父母的責任之所在。
但是,父母或家人的特意關懷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很大的危害。讓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情,這是對孩子的將來負責。所以,在平時就應該讓孩子多多鍛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成墨初先生在他的《放手,讓孩子去做》,讓孩子成為自立自強的人。[6]
(三)教育批評要有“度”
1.批評適可而止?,F(xiàn)實生活中,常常會碰到這樣的家長,總是感嘆自己的孩子不如人家的孩子,總覺得別人的孩子哪樣都好。對孩子的優(yōu)點看不到,只看到孩子的缺點,打罵孩子,對孩子進行批評。殊不知,不當?shù)呐u,不僅影響孩子的心情,更會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適當?shù)呐u和表揚,會產(chǎn)生意想不到的效果,老師、家長不經(jīng)意的一句表揚,會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2.注意批評的場合,愛護孩子的自尊心。我們批評孩子要講究場合。家長在教育批評孩子時,要處處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fā),最大限度地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的人格。捕捉適當?shù)膱龊?,吃飯時不批評,當著眾人的面不批評,這樣既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又使孩子樂于接受批評。
此外,作為父母,要經(jīng)常閱讀一些關于子女教育的書籍,學習現(xiàn)代先進的教育子女方法,更新觀念,與時俱進。
五、結束語
教子需要行之有度。關愛而不溺愛、放松而不縱容、批評而不嚴苛、尊重而不侮辱,都是作為父母在教育子女中需要權衡和把握的內容。孩子的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復雜艱巨的工程,父母只有在教育孩子的實踐工作中不斷地去探索和總結方法和經(jīng)驗,正確把握好教育方式的“度”。因材施教針對不同的孩子,給予不同的教育要求,尊重孩子的個性意愿,尊重孩子的性格特點。
參考文獻:
[1] 趙中建.教育的使命——面向21世紀的教育宣言和行動綱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2] 陶行知.陶行知文集[M].江蘇:江蘇教育出版社,2001.03.
[3] 吉諾特(美).孩子,把你的手給我[M].北京:京華出版社,2004.09.
[4] 和月英 許肖輝.把孩子培養(yǎng)成才[M].北京:北京工業(yè)大學出版社,2010.09.
摘 要:在當前的未成年人教育中普遍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教育方法不一致、單純采取鼓勵的方式、給孩子的負擔太重、限制太多、忽視品德教育、缺少溝通。為了克服這些問題,給孩子更好的教育,應“對癥下藥”,以孩子為主體,讓孩子自主學習,自主發(fā)展。
關鍵詞:家庭教育 突出問題 應對策略
現(xiàn)今社會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壓力,促使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優(yōu)秀的表現(xiàn),能夠成才。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點滴表現(xiàn),都牽動著父母關愛的眼神。然而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少家長的教育方式卻不得法,對孩子的學習和成長造成極大的負面影響。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家長們應該仔細深入思考的課題。
一、家庭教育不一致,父母互相抱怨,甚至長輩也進行干涉。
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有的父母觀點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導致雙方互相抱怨。尤其在孩子出了問題時,丈夫抱怨妻子,妻子抱怨丈夫。甚至于孩子的爺爺奶奶姥姥姥爺也進行干涉。教育的不一致,讓孩子感到茫然,不知所措,教育效果當然就可想而知了。
采取何種方式方法來教育孩子,怎樣教育才能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對于孩子的父母來說,雙方都應該進行仔細思索,交流溝通,達成一致意見。在孩子出了問題時,更要冷靜地分析原因,找出根源,對癥下藥解決問題。這樣才能形成教育的合力,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否則,一味地抱怨,一味地互相指責,只能使問題越來越復雜,不但沒有好的效果,反而會使教育的效果與教育的初衷南轅北轍,背道而馳。
記得有人說,“問題留給愚蠢的人去抱怨,而由聰明的人找方法去解決”。作為孩子的父母,一定要記住,溝通交流是橋梁,解決問題是根本。當教育方式觀點相左時,當孩子出現(xiàn)問題時,雙方需要的是解決問題,而不是爭吵和抱怨。
二、在學習目標上單純采取獎勵的方式,使孩子形成“物質化心態(tài)”。
為了讓孩子達到學習目標,尤其是為了考高分,取得好名次,家長采取了物質獎勵的方式,承諾孩子某次考試考好了要給多少錢,或者是買什么玩具等等,刺激孩子學習。這種方式,不僅容易讓孩子養(yǎng)成沒有獎勵就不認真學習的不良的“物質化心態(tài)”,而且容易使孩子沉迷于物質享受。這種方式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
盡管現(xiàn)在的生活條件很好,給孩子的獎勵在家長眼里既是經(jīng)濟可以承受的,又是家長非常愿意的。但是,這種方式卻養(yǎng)成了孩子的不良心理,家長應該站在非物質的角度,給孩子講清楚學習是自己的事情,是將來自己成才為社會為國家作貢獻的基礎,幫助孩子端正學習態(tài)度,明確學習的動機和目的,這樣才能讓孩子凈化思想,擁有認真學習的長久動力。
三、讓孩子參加太多特長班,孩子失去了自己快樂的童年。
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人頭地。為了讓孩子成為無所不通的“全能選手”,父母讓孩子參加了太多的特長班。大多數(shù)孩子參加了周六周日的特長班,失去了休息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除了周六周日,還參加了周一至周五晚上的特長班!每天除了學校的作業(yè)外,還有特長班的作業(yè)。本來屬于休息的時間,但孩子卻奔波于各種特長班之間,課業(yè)負擔太重,苦不堪言,失去了本來應該充滿歡笑的歡樂童年。
孩子的童年應該是輕松的,沒有負擔的,是歡樂的,充滿陽光的。然而,參加太多的特長班,剝奪了孩子的這一切。讓孩子掌握一兩門特長,既讓孩子有了業(yè)余愛好,又促進了孩子自身的素質潛能,這當然是好事。但想讓孩子成為樣樣精通的“全能選手”,這種做法未免有些過激了。俗話說“樣樣通,樣樣松”,什么都想學好,其實什么也學不好。作為家長,應該認識到這個道理,讓孩子掌握一門特長就足夠了。家長應該給孩子營造一個輕松的氛圍,讓孩子擁有一個歡樂的童年。
四、對孩子限制太多,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束縛了孩子的主觀能動性。
有教育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家長對孩子用得最多的字是‘不’字。比如:不能,不行,不許、不可以、不應該等命令語言?!奔议L的這些用語禁錮著孩子的思想和行為,他們從自身的認知能力出發(f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習慣做法要求孩子怎樣做,對孩子的限制保護太多,卻忽視了孩子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養(yǎng)成了被動的聽命而行的習慣,在遇到事情時不知道怎么辦,甚至出現(xiàn)受到挫折就承受不了的現(xiàn)象。
家長對孩子因為關愛而事事都保護,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限制保護太多,就適得其反了。孩子因為生活經(jīng)驗有限,在做事情時往往會遇到一些挫折,這是正常的。但因為怕孩子出現(xiàn)錯誤就限制他們的思想和行為,不給孩子鍛煉、思考和選擇的機會,就會使孩子在做事情時縮手縮腳,畏首畏尾,更容易出現(xiàn)錯誤,更容易遇到挫折。家長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應當放手讓他們做事情,自己處理問題。可以有計劃的設置困難讓孩子經(jīng)受一定的挫折,幫助孩子在失敗時分析原因,找出解決的辦法,增強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樹立抗挫折的自信心。
五、注重考試分數(shù),忽視思想品德教育。
當前很多家長只重視智力教育,注重考試分數(shù),卻忽視思想品德教育。家長們的眼睛只盯著孩子的考試分數(shù),不遺余力地對孩子進行教育和開發(fā)智力,利用課余時間讓孩子參加各種文化補習班或特長班,卻很少關心孩子的健康狀況和行為規(guī)范,和老師交流時也只關心學習成績,不問孩子在學校的思想品德表現(xiàn),在教育孩子時出現(xiàn)了重知識輕品德的教育偏差。
在教育上,講的是先做人后成材。孩子的成才是有條件的,德才兼?zhèn)洳攀浅晒Φ摹!暗隆?和“才”二者缺一不可,而“德”為先。如果只是學習成績好,思想品德卻很差,那是成不了大事業(yè)的,古今中外很多事例都已經(jīng)充分地說明了這一點。
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對孩子做人的教育,不但要培養(yǎng)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更要培養(yǎng)孩子美好的道德情操。要注意以自身的言行影響孩子,做到言傳身教,讓孩子不要只關注自我,還要關注他人,幫助他人。
六、缺乏溝通,缺少理解,不能轉換角色設身處地替孩子想想。
關鍵詞:家長素質;家庭教育;家長;孩子
一、家長素質對家庭教育的影響
家長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由于家長的素質各異,家庭教育方式也各有不同。通過對周圍家長的總結和查閱資料,我發(fā)現(xiàn)影響家庭教育的家長素質主要有:
(一)家長的文化素質。家長的文化素質對家庭教育的影響是最直接的。一方面,家長的文化素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家長的道德水平、教育觀念、教育方式等,從而直接影響著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方法以及家長教育質量的高低。另一方面,家長文化素質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家長的職業(yè)、經(jīng)濟收入和社會地位,間接決定著家庭的生活方式與心理氛圍,從而使置身于相應家庭環(huán)境之中的孩子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二)家長的道德素質。家長的道德素質的高低,會影響家長的家庭教育觀念,只有家長具備了良好的道德素質,才能對孩子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才能培養(yǎng)孩子正確的道德觀。同時,家長的道德素質通過家長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行為。
(三)家長的心理素質。家長心理素質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有的專家認為好的家長應當具備敏銳的觀察能力和正確的分析能力,要有健康的情感和堅強的意志,要有廣泛的興趣和開朗的性格。只有具備了這些積極的心理素質,家長才能在遇到挫折的時候迅速調節(jié)自己,避免家長把負面情緒帶到與孩子的相處中,從而影響家長與孩子的關系以及孩子心理健康的發(fā)展。也許有的人會說,有的家長素質不高,但他們教出來的子女卻非常優(yōu)秀。的確,在現(xiàn)實生活中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因為家長素質只是影響家庭教育的因素之一,在家庭教育中,家長對教育藝術的選擇也是很重要的。選擇正確的家庭教育藝術能夠給孩子的成功帶來事倍功半的效果。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方式已經(jīng)難以適應當今的形勢,愈來愈多的教育家投身于家庭教育藝術的研究與探討。
二、家庭教育藝術之讓孩子自由發(fā)展
法國思想家盧梭主張自然主義教育,他在自己的著作《愛彌兒》中曾說:“孩子生下來是完整的,教育者的任務在于今后一直保持兒童的這種完美特質,順乎自然,促進兒童的自然發(fā)展,保證兒童的自由獨立,尊重他們的個性,研究他們的特性,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引導他們進行思考和行動?!蔽覈逃姨招兄壬鲝埡⒆拥牧蠼夥牛顾麄兂浞值玫阶杂傻纳?,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教育。第一,解放他們的頭腦,使他們能想;第二,解放他們的雙手,使他們能干;第三,解放他們的眼睛,使他們能看;第四,解放他們的嘴,使他們能說;第五,解放他們的空間,使他們能到大自然大社會中去取得豐富的學問;第六,解放他們的時間,不把他們的功課表添滿,不逼迫他們考試,不合家長聯(lián)合起來在功課上夾攻,要給他一些空閑時間消化所學,并且學一點他們自己渴望要學的學問,做一點他們自己高興做的事情。但讓孩子自由發(fā)展,并不是對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的自由發(fā)展是在法律道德范圍內的發(fā)展,是在家長正確指導下的發(fā)展。給孩子自由,讓他們自由發(fā)展不失為一種好的家庭教育藝術。
三、家庭教育藝術之賞識激勵
有人曾說,賞識導致成功,抱怨導致失敗。不是“好孩子”需要賞識,而是賞識使他們變得更好;不是“壞孩子”需要抱怨,而是抱怨使他們變得愈來愈壞。賞識是孩子心靈深處最強烈的需求,我們家長應該學會賞識孩子,尊重孩子,因為每個孩子的潛力都是無窮的。心理學家認為,家長對孩子的賞識與激勵猶如是孩子們的營養(yǎng)劑。只要家長對孩子充滿信心,并且嘴邊經(jīng)常掛著一些由衷的贊美之詞,便可使喪失信心的孩子恢復自信;不求上進的孩子樂于求知;表現(xiàn)不錯的孩子更加積極上進。而責罰與報怨只會讓孩子更加沮喪自責。周宏老師認為,教育孩子不是盯著孩子的缺點,而是專找孩子的優(yōu)點。然后將這些星星之火,通過家長的“小題大做”,使其形成燎原之勢。因為通過對孩子的激勵,可以增強孩子的想象力,能開發(fā)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能增強孩子的記憶力以及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那要怎樣來賞識激勵孩子呢?其一,可以用激將法,當孩子們將別人與自己比較時,我們可以激勵他們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通過這種方式來引導他們。其二,可以多方贊美,對于孩子,只要他們有可取之處,家長都應該肯定他。其三,可以帶孩子去做戶外活動,在活動中對他們進行賞識激勵,這樣不僅可以舒緩壓力,還可以增進家長與孩子的關系。
四、家庭教育藝術之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
在我國傳統(tǒng)教育中,提倡孩子要聽從家長的意見,不能做違背家長意愿的事情。而隨著社會文化的變遷,現(xiàn)在我們更強調與孩子進行平等對話,去傾聽孩子的心聲,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才能更好的與孩子相處。孩子希望,家長和我們平等相處的時候能夠做到:
(一)尊重孩子的意愿與權力。作為家庭的一員,家長在討論家庭事情的時候,應該讓他參與,講出自己的想法,做決定的時候,多問問他的意愿。
(二)尊重孩子的興趣與愛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興趣與愛好,每一份興趣,每一份愛好都有被尊重的權利?;蛟S有一天,我們的興趣和愛好可以成就我們的一番事業(yè)。
(三)與孩子交流時,家長要少說多聽。當他犯錯誤的時候,我希望家長能夠先停下來聽他講明事情的緣由,而不是見到他就指責。
(四)不將孩子與別人做比較。很多家長喜歡將自家孩子與鄰家孩子進行比較,從而來激勵自己的孩子,殊不知這樣做是不科學的。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他們都希望父母能夠看到自己的優(yōu)點,肯定自己的優(yōu)點,但是很多家長卻恰恰相反,將孩子的缺點與別人的優(yōu)點進行比較,打擊他的信心和自尊心。
五、家庭教育藝術之做好孩子的榜樣
《莊子•天道》曰:“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意之所隨也,不可以言傳也”,又有《論語.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睆倪@些古語中我們可以看到,我們的古人已經(jīng)意識到了要教育好孩子,家長應該從自身做起,為孩子做好榜樣作用。心理學家班杜拉指出,榜樣的作用是強大的,孩子通過觀察榜樣的行為,從而來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在班杜拉的理論中,他強調了榜樣對他人的示范作用。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長的言行影響著孩子的言行,好的家長應時刻注意自己的言行,為孩子做好榜樣示范作用,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尊重他人從說話做起。作為與孩子最親的人,父母始終是孩子最重要的老師。不論何時何地,家長的一言一行都會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孩子,甚至會影響孩子對父母的態(tài)度以及與父母的關系。身為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對配偶的說話方式,如果經(jīng)常發(fā)牢騷、指責甚至辱罵對方就會對孩子產(chǎn)生負面影響;反之,如果能隨時看到對方的優(yōu)點并且贊美對方,孩子也會成為心中充滿愛的人。
(二)父母適當?shù)挠H密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很多家長認為不應該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得太親密,怕孩子“學壞”。其實愛人之間的適當?shù)挠H密可以很早就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不是他們一個人的,這樣可以有效避免孩子養(yǎng)成盲目強勢霸道的壞習慣,可以給孩子提供充滿愛的家庭氛圍,讓孩子也學會愛人,也可以提高孩子獨立生活的能力。
六、我國的家庭教育中,家長們陷入了以下幾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溺愛現(xiàn)在家庭一般都是獨生子女,家庭條件也都比較好,很多家長都舍不得孩子吃一點苦,受一點委屈,讓孩子在家里過著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加之爺爺奶奶、外婆外公的隔代溺愛,讓他們嬌生慣養(yǎng),甚至有的父母出于自私狹隘的偏見,對幼兒錯誤的思想行為,仍無原則地支持和保護,對孩子所犯錯誤置之不理,甚至找理由為孩子開脫。殊不知,這樣過度的寵愛最后可能斷送了孩子美好的未來。
誤區(qū)二:不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很多父母抱著傳統(tǒng)觀念,認為子女是屬于父母的,父母也就不需要尊重孩子的隱私和權利。因此,父母進入子女房間不會先敲門,沒有得到孩子的允許就隨便移動或使用孩子的東西,牽涉到子女的決定也不會先和子女商談,甚至有的家長怕孩子早戀,經(jīng)常偷偷查看孩子的筆記本或手機短信等等。家長這樣的做法侵犯了孩子的隱私和權利,不利于形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誤區(qū)三:把學習成績當成一切表現(xiàn)的指針現(xiàn)在很多家長喜歡把孩子的學習成績作為評價孩子一切表現(xiàn)的指針,而忽視了孩子在各方面能力的培養(yǎng),良好習慣的養(yǎng)成,個性的發(fā)展等。這種唯成績論不僅會讓孩子失去學習興趣,厭倦學習,更可能扼殺孩子某方面的天賦,磨平孩子的個性,培養(yǎng)出沒有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的孩子。
總之,家庭教育作為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應當引起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在家庭教育,一方面家長要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為孩子做好榜樣作用;另一方面,家長要正確選擇家庭教育的藝術,防止自己走入家庭教育的誤區(qū)。
參考文獻:
[1]盧梭.《愛彌兒.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九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3]周明星,曾令國.《家庭教育新區(qū)》[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