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父女小說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2、《絕色妖孽排排坐》,作者為淚渲染憧憬;
3、《三大惡魔寵上癮》,作者為皇家絕兒;
4、《關門,放妖王》,作者為數星星的羊;
5、《戀上校草的吻》,作者為揚揚;
6、《蘿莉寶貝奶爸控》,作者為韓伊兮;
7、《戀上皇室冷公主》,作者為茶小沫;
8、《超級兵王在校園》,作者為洪七;
9、《校園純情霸主》,作者為柳江南;
1、《京門風月》,作者是西子情,簡介是:本以為塵土皆無,奈何上天厚愛,再許一世,于是,她棄閨房,出侯府,混入皇室隱衛(wèi)的巢穴里習武藝,學權謀;
2、《盛世安穩(wěn)》,作者是落雨秋寒,簡介是:這一世,她活得太糊涂,家族滅亡,兒女離世,她有太多的恨與不甘,如今她重活一世,家族危機已現,她只求自己與家人能夠平安順遂,一世安然;
3、《毒婦從良記》,作者是簾卷朱樓,簡介是:如愿成為那人的續(xù)弦,她盡心教養(yǎng)子女,照管后宅,哪知丈夫成就大業(yè)后,罵她為毒婦,并妻妾位置互換,重生后,吃一塹長一智,她
(來源:文章屋網 )
20世紀40年代,大上海當紅女作家張愛玲注重服飾的修飾早為眾人所知。張愛玲對服飾的癡迷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華麗,追求服飾內涵和古典美結合的她常常津津樂道地談及自己對服飾的見解,甚至這一點也成了她在文學作品中與眾不同的特色之一,她的獨樹一幟還表現在日常服飾顏色搭配超乎常理的大膽犯沖,她這種用服飾話語來宣泄自己的情感、張揚自己的個性,在同行中堪為罕見。張愛玲還把自己對服飾鐘情的研究沉淀成文化底蘊,把人物內斂的性格、情感變化都通過服飾的變化表達出來,這也是文學作品中罕見的寫作手法。張愛玲對服飾文學的追求和渴望或許是她自身需要服飾來烘云托月的表現,亦或是她想結束顛沛流離生活而對另一種生活的向往,再或許是對與眾不同家族史的回顧關照。無論哪種可能,都能看出張愛玲把淤積的情感借助服飾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她作為個體生命體驗人生、觀察人生的獨特思考。
一 從張愛玲的家族史追溯她和服裝的淵源
富于傳奇色彩的張愛玲出身名門望族,清末寵臣李鴻章的小女兒就是張愛玲的祖母,而個性耿直,敢于彈劾大臣、評議朝政的“清流派”成員張佩綸就是張愛玲的祖父。其母黃逸梵也是出身名門的大家閨秀,張愛玲的外公是湖北的一個提督,“鐘鳴鼎食之族,替纓冠玉之家”是她家族的真正寫照。隨著清朝的完結,張家的榮耀也接近了尾聲。張愛玲的童年印象里留下了沒落家庭的一筆寶貴精神財富,也為她日后寫作提供了豐厚的素材。嵌入張愛玲童年世界里的還有在曬出來的衣服下穿行,衣服的色澤、香味、質地成為了她記憶里無法抹去的一部分。于是,她的作品里經常出現家族末世繁華中捕捉色澤亮麗的衣服,織成文字片段裝飾她的文學作品,可以說她的這部分記憶是一筆無法替代的財富,為她成為高品位作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梢?,創(chuàng)作離不開生命的親自體驗,只有親自體驗到的寫出來才最有說服力和感染力。為了讓讀者能夠深刻體驗到這種服飾文學,她每一部作品里都會潛心釀造字句珠璣,良好的出身、優(yōu)越的家境,讓她汲取了深厚的古典文學營養(yǎng),她所涉獵的古今中外的文學鑄就了她的修養(yǎng)。她的作品很少見到關于戰(zhàn)爭、革命、嚴肅、沉重的話題,可見她本人并不接受這類文學作品,她喜歡傾情打造人情味道濃郁、生活氣息濃厚的作品。在張愛玲的后期作品中,經??梢愿Q探出張愛玲雖然出身望族卻想擁有平凡人生,這是她家族生命展示出的細節(jié),影響了她透視人生、感悟人生、把握人生的看法。這種人生經歷使得她的精神世界里經常出現一些虛實不定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唯有寄托在衣服文學、衣服語言上才能夠得到詮釋和滿足。在張愛玲作品的主意識流里,衣服就是家,衣服就是生活環(huán)境,她把自己對服飾的情節(jié)用互文置換的方法在作品中展現出來。可見,張愛玲的家族史與她強烈的服飾情節(jié)淵源很深,她用服飾家園的意識,在作品中塑造自我,塑造他人。
二 張愛玲小說中人物塑造和服飾的相關性
文學來源于生活,反映的也是生活,一部作品的形成往往和作家的經歷、人格、性格、靈性等主觀因素有關,也和作者自我表達情感、認識及對社會的理解程度、態(tài)度、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最主要的作者本人審美的自覺性直接影射到作品中,一如張愛玲,可以斷定,沒有誰能對服飾癡迷到如此地步,她對服飾的迷戀情節(jié)已經成為她作品的個性體現。她不惜紙張在作品中濃墨重彩地描繪著不同人物的不同服飾,用服飾塑造個性不同的人物已經是她慣用的特有方法之一,她甚至可以準確的把人物命運的轉折、情緒的改變用不同的服飾細膩地表達出來,包括復雜的、抽象的心里活動依然如此,這種創(chuàng)作手法是獨辟蹊徑的,不過,這種嘗試可以證明人物形象的塑造可以依托服飾來表達得更完美。
1 人物性格可以用服飾語言來表達
張愛玲在作品中對人物性格的塑造和完善可以通過設計服裝來婉轉表達出來。當人物內心世界處于復雜的環(huán)境里也可以通過設計服飾來完善人物的思想內涵。張愛玲用服飾暗示人物性格不留斧痕,宛若天然,順手拈來,且栩栩如生,蘊含豐富,個性鮮明,印象深刻。流連于服飾的五彩斑斕就可以打造平凡人物或悲或喜的故事人生,這的確是一種絕無僅有的寫作手法。
張愛玲的作品《半生緣》中有個文靜單純的上海小戶人家的女兒,這是個既事故又純真、既活潑又熱愛生活的女子,對曼禎這個人物形象的定格是與她的服飾描繪有著直接關系的。曼禎和世鈞的初相識是在一個店面不大的小館里,“卻有一個少女朝外坐著,穿著件淡灰色的舊羊皮大衣”,“她在戶內也圍著一條紅藍格子的小圍巾,襯著深藍布罩袍,倒像個高小女生的打扮。藍布罩袍已經洗得絨兜兜地泛了灰白,那顏色倒有一種溫雅的感覺,像有一種線裝書的暗藍色封面。”
這兩段文字的闡述足可以推斷出人物性格如何,淡灰色既可以暗示家境不過如此,也可以折射出人物如衣服一樣不事張揚,含蓄、平淡、溫和、低調;而另一個人的出場則是另一番光鮮:“穿著一件蘋果綠軟緞長旗袍,倒有八成新,只是腰際有一個黑隱隱的手印,那是跳舞的時候人家手汗印上去的。――一頭發(fā)亂蓬蓬的還沒梳過,臉上已經是全部舞臺化妝,紅的鮮紅,黑的墨黑,眼圈上抹著藍色的油膏,遠看固然是美麗的,近看便覺得面目猙獰。”一個交際花出身的曼璐就這樣在讀者心目中烙下了印痕,而且那件八成新的旗袍足可以推斷當時上海如斯者泛泛皆是。毋庸贅言,人物性格全在這驚心描繪的服飾里隱藏著、宣泄著。而大戶出身、生性驕傲的又該如何出場示人哪?“穿著件翠藍竹布袍子,袍叉里微微露出里面的杏黃銀花旗袍。她穿著這樣一件藍布罩袍來赴宴,大家看在眼里都覺得有些詫異?!币粋€城府深、思慮遠、善于表演的翠芝因為世鈞出席,故而假裝矜持高貴,故意放下身價尋了這么一身行套,可見作者獨具匠心的服飾描繪,似乎已經暗示著故事的來龍去脈,甚至定義了人物命運的終結了。
再者《花雕》中不善于交際、性格沉靜的川嫦,是在這樣的一段服飾描繪中體現性格的:“小姐們穿不起絲質線質的新式襯衫,布褂子又嫌累贅,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夾袍,幾個月后,脫下來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絲襪還沒上腳已經被別人拖去穿了,重新發(fā)現的時候,襪子上的洞比襪子大?!币粋€不修邊幅的人物就這樣鮮活地躍然于紙上了。川嫦在等待相親一段的文字也可以透視出女衛(wèi)悅己者容的縝密心思:“她穿著一件蔥白素綢長袍,白手臂與白衣服之間沒有界限;戴著她大姐夫從巴黎帶來的一副別致的項圈?!迸c常規(guī)相反的刻意穿著,凸顯了此刻人物的性格。這位活的真實的川嫦是張愛玲最少批評的人物形象之一。
在《封鎖》中吳翠遠的那件白洋紗旗袍,《沉香屑:第一爐香》中如同賽金花一般的葛薇龍的淺薄輕浮,暗示了她必走淪落之路的命運終結,可見,人物性格完全通過服飾描繪就得以盡善盡美了。也可以篤定的說,小說里人物裝束是有藝術性和目的性的,它體現作者的文化訴求,人物裝束也為靈魂世界里的凸顯角色服務。
2 人物命運可以用服飾語言來描述
張愛玲最善于用不同服飾來表達不同的內心世界和不同的人物命運,她還會把同一個人遭際不順時的穿著也進行詳細的描述,即不同場合中的不同服飾搭配。張愛玲的小說中女子大多都是固步自封、幽閉、壓抑形象。如《金鎖記》中,七巧幾次命運遭逢都與她的服飾關系密切,七巧的生命歷程完全用服飾的動態(tài)描寫展示得一覽無余?;榍暗钠咔桑骸笆司艢q做姑娘的時候,高高挽起了大鑲大滾的藍夏布衫袖,露出一雙雪白的手腕;有時她也上街買菜,藍夏布衫褲,鏡面烏綾鑲滾?!背錆M活力、健康樸素的七巧是那樣美目清晰,而婚后的七巧:“一只手撐著門,一只手撐著腰,窄窄的袖口里垂下一條雪青洋縐手帕,身上穿著銀紅衫子,蔥白線鑲滾,雪青閃藍如意小腳?子?!彼讱狻⒆员?、張揚、虛空,全在這服飾的語言里了??梢?,服飾預示了七巧的悲慘人生命運,服飾細節(jié)和命運細節(jié)完美的結合。
三 張愛玲的服飾美學觀
張愛玲把服飾當做人生訴求的文字符號,從她的符號里我們可以嗅得一股股芳香的美學味道,張愛玲的服飾思想恰恰體現了“中國服飾審美文化,是社會歷史的富有個性的理性精神及其美學思想兼容并包的融匯淵藪,乃至兼收并蓄的承傳載體”。生逢末世的她叛逆于封建家庭,卻不乏留戀;她皈依于都市文明,卻又傲視這一切。她游離于戰(zhàn)爭,卻又改變不了飄蓬,唯有訴求于服飾語言,精神樂園才得以圓滿。她穿著接近詭異,足可以推斷出她對不平凡人生的憧憬和渴望,然而她有希望自己的一生無坎坷般的平淡,矛盾的心里職能讓她在文字里或虛或實的訴求著?;樽?、出國,一生坎坷的她只能安于寫作,至少,小說里的人物命運、服飾語言可以無條件地滿足她,安慰她渴求的靈魂,滿足她際遇不平的宣泄。她喜歡閑適的水藍色,更喜歡刺激的寶藍、鵝黃,顏色的相沖相撞正是她對命運的一種反抗??梢姡瑥垚哿釔勖?、愛生活、愛服飾、愛文學,她工于文學,更工于服飾文學。
結語
關鍵詞: 靈魂救贖 救贖作用 《弗洛斯河上的魔坊》
女性主義自產生以來,主要探討的中心議題就是男女兩性關系問題。在女性主義文學作品中,男女兩性關系常常表現為男人對女人的壓迫及女性對男性壓迫的不斷抗爭,由男女構成的人類社會陷入了困苦的深淵。從基督文明角度看,當時人類始祖亞當犯罪便意味著人性的墮落、道德良知的喪失。當他犯罪之后,他把責任推給妻子夏娃(Eve),夏娃又把責任歸咎于蛇。因而,男女兩性,即整個人類均已深陷罪孽之中,不能自拔。自此,人類便開始尋找“自我救贖”的漫長之路。自18世紀產生以來,“靈魂救贖”業(yè)已成為英國女性主義小說的一個文學傳統(tǒng)。通過對19世紀英國女性小說的梳理,筆者發(fā)現,在懺悔、救贖方面,女性先知先覺,走在了男性前面,她們在自然中率先獲得自我救贖,然后便去拯救她們的那個“他”(張寶國187)。筆者將以英國19世紀中后期著名女作家喬治·艾略特(George Eliot)的名篇《弗洛斯河上的磨坊》(The Mill on the Floss,下稱《磨坊》)為例,探討女主人公麥琪·塔立佛(Maggie Tulliver)如何率先覺悟,然后去拯救她的哥哥湯姆·塔立佛(Tom Tulliver)。
根據侯雅麗在其“麥琪——喬治·艾略特人本宗教的實踐者”一文所表述的觀點,艾略特的創(chuàng)作深受人本宗教思想的影響。該理論認為人生是“悲劇性的”,在這樣的悲劇人生中,人們需要一種“歸屬感”,并需要建立起一種“全新的人本秩序,即道德秩序”,需要提倡“具有同情心、利他和自我犧牲”(137)。不難看出,艾略特的人生哲學與當時英國資本主義工業(yè)文明語境下的“自私、貪婪、欺騙”等格格不入,甚至針鋒相對。按照艾略特這種宗教觀,愛情不是至上的,唯有親情、責任才是做人的準則。在女性觀問題上,艾略特認為女性應該追求在教育、職業(yè)和婚姻等方面的“自由和權利”,但男女并不“絕對平等”,女性應該發(fā)揮、展現“克己、屈從和自我犧牲”等品質來實現“男女的和諧共處”(石曉杰 51)??傊?,關鍵是“克己、利他和自我犧牲”。艾略特認為,做到了這些,人們就是在追求“大愛”,就是在追求“自我完善”,也唯有做到這些,人類才能實現“道德升華”和“心靈的救贖”(侯雅麗137)。
很顯然,麥琪就是艾略特宗教觀和女性觀的實踐者。她與簡·愛追求愛情至上的“小我”形象比,更能體現人性的“光芒”。綜觀作品全文,我們發(fā)現麥琪的性格也有發(fā)展變化。小時候和哥哥及表妹露茜一起玩耍時,由于常被哥哥忽視,麥琪產生過懊惱和嫉妒,她偷偷跑上閣樓往木頭娃娃頭上釘釘子進行發(fā)泄,甚至把穿著干凈、漂亮的露茜表妹狠狠地推倒在爛泥里。還有一次,倔強的她一氣之下跑到偷盜、欺騙成風的吉卜賽人那里流浪了幾天,害得全家人到處找她。
在以極端利己方式反抗失敗后,麥琪開始在痛苦中反思自己的行為。偶然之余,她接觸到了《效仿基督》一書,接受了“放棄隱忍的自戀自愛,放棄一切的個人享樂”原則,逐漸走出了困境。在她成長的第二階段,麥琪自身有了顯著的變化。她把披散的頭發(fā)編好,脾氣也變得溫和許多。在自己的人生體驗中,她逐漸領悟到人生的真諦,學會了同情愛護別人(菲利浦Philip),學會了克制自己、默默隱忍,為他人著想,不再公然反抗周圍社會,實現了心靈的自我凈化。在意外發(fā)生、差點形成與露茜未婚夫斯蒂芬所謂“私奔”的事實情況下,為不使露茜受到感情上的傷害,她內心的道德責任感使她戰(zhàn)勝了感情的“誘惑”,冒著被誤解的危險,毅然返回,獨自承擔自己不慎帶來的后果,以自我犧牲、自我克制的方式完成了道德上的“自我救贖”。最后,在洪水來臨時,不顧個人安危,冒死劃著小木船去救哥哥,終于與哥哥和解。她通過死亡,實現了女性的“自我救贖”。
然而,在艾略特看來,由男性主導的這種困境又是可悲的,因為人類本意在于追求美好的物質生活,殊不知,由于超越了自然的承受力,人類的這種美好愿望卻“不得不走向它的反面”(鄭克魯 29)。在資本主義制度下,人們也許不想作惡,卻“不得不作惡”(29);人們不想毀滅,卻“不得不走向毀滅”(30)。艾略特用“殘酷”一詞來描述當時的商業(yè)社會,他把工業(yè)文明下的英國社會比作一個“纏結的網”,整個國家不斷滋生邪惡的根源就是纏結的“商業(yè)關系”,它把一切“田園”詩般的關系都破壞了。人類這種逃不掉的“宿命”也許在于“商業(yè)化”異化了人的本質,使人變得貪婪、自私、無情、傲慢;也許在于資本“使每個毛孔都滲滿了罪惡的鮮血”(馬克思 18)。
作品本身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老塔立佛與威克姆(Wackem)的官司失敗后,妻子的整個家族都變了副嘴臉:葛來格夫人認為妹夫輸了官司是件很“丟臉的事”(艾略特264);葛來格先生只是送了“一磅茶葉”;普來特先生最關心妻子有多少錢借給了“大姨姐”家。面對家庭的變故,身為兒子的湯姆性格更為惡劣,在他眼里只有磨坊、只有財富、只有金錢,甚至只有復仇。他變得更加偏執(zhí)、狹隘、自私、傲慢、無情,對妹妹女性人格、愛情婚姻進行了肆意踐踏,兄妹關系變得更加對抗。很顯然,湯姆也許本意并不如此,是有巨大破壞力的工業(yè)文明惡化了他的本性。在浩浩的工業(yè)革命滾滾洪流面前,他所代表的農民階層是羸弱的,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勞的。他的追求迫使他走向了追求的反面,他的“不得不作惡”使他最終陷入了痛苦的“深淵”。
自此,由男女組成的整個人類都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之中。此時,人類要想擺脫危機,就要借助自然的力量,于是洪水來了。洪水來臨,麥琪才有機會冒險去救哥哥湯姆,湯姆也才有機會認識到妹妹的價值,有機會被妹妹“舍己救人、勇于犧牲”的精神所感動,有機會意識到自己對妹妹的誤解及刻薄,有機會意識到自己的罪責。至此,兄妹二人和解了,哥哥湯姆靈魂獲得了最終的救贖(The Final Rescue)。作為女性,麥琪與自然不分,她對哥哥/男人的拯救象征著自然對人類的拯救。這里“麥琪與自然不分”與“洪水象征麥琪、象征自然”互為印證,與前文所述的磨坊形成了本作品完整的意象,即磨坊和弗洛斯河、兄與妹、人類與自然。
總之,在人類困境、男女對抗矛盾關系中,女性率先覺悟,在自然中率先自救,之后,她們轉過身來去拯救同在矛盾困苦中的男性。這一點在本作品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Eliot,George.The Mill on the Floss,New York:Penguine Group,2002.
[2]侯雅麗.麥琪——喬治·艾略特人本宗教的實踐者[J].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2008(3):137-140.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石曉杰.從女性主義角度評析喬治·艾略特的《弗洛斯河上的磨坊》[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8):50-51.
[5]張寶國.女性、自然與救贖:英國早期女性自傳小說對人類救贖主題的關照[J].蘭州學刊,2012(9):185-190.
關鍵詞:成人 兒童 “進步” 狄更斯
引 言
在狄更斯的眾多作品中,或多或少體現了19世紀一個突出的現象:成人與小孩之間的正常關系已經被扭曲。在《董貝父子》中,不管是董貝跟兒子的關系還是跟女兒的關系,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即父親根本不在乎自己的孩子是否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他甚至壓根兒就不關心孩子們是否有一個真正的童年。而在《荒涼山莊》中,斯墨威德一家更是秉承了“利欲熏心、唯利是圖、心狠手辣”的祖訓,因而在小斯墨威德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惟妙惟肖。盡管他年紀尚小,但就已經在法律界算個人物了。對于這種非正常的關系,蒂洛森曾經贊揚狄更斯開創(chuàng)了一個傳統(tǒng),即“把兒童置于為成人所寫的小說的中心”[1]。至于狄更斯開創(chuàng)這一傳統(tǒng)的原因,蒂洛森認為其目的是要改善當時的兒童生活狀況。我國有學者在蒂洛森的研究基礎上作了更深入的思考,并提出了一個更加深刻的原因,即狄更斯在提請我們從兒童的遭遇來審視‘進步’話語的危害[2]。在此,我們不妨順著這條線索,以《董貝父子》和《荒涼山莊》為例,探討狄更斯筆下的兒童在“進步”話語中受到的迫害。
“進步”話語中兒童的遭遇
細心的讀者都會發(fā)現《董貝父子》這一題目應改為《董貝父女》。小說總共有62章,但是小保羅在第十六章就夭折了,而董貝跟女兒弗洛倫絲之間的故事卻從開頭一直持續(xù)到最后。所以,就人際關系而言,書中最引人注目、起著核心作用的是董貝父女之間的關系。
然而,這對引人注目的父女卻有著一種異樣的關系。小說的第一章呈現了董貝父女倆的接觸。董貝當時心里想的是:“一個女孩兒對董貝父子公司有什么用!這家公司的名聲和威望好比一筆資金,而這樣一個孩子只不過是其中一枚不能用來投資的劣質貨幣?!盵3]可見,弗洛倫斯在父親的心目中是何等的卑微;而董貝在對待自己的孩子時心中滿懷的不是父親的慈愛而僅僅是金錢至上的標準。弗洛倫斯在自己的家里也是一個陌生人,她的家只為“董貝父子公司”而存在,只為物質進步而存在。從這一意義上說,董貝家的父女關系根本就是名存實亡。當然,小說最終還是以董貝人性的恢復而結束(小說結尾時我們看到董貝父女倆帶著第三代在海灘上幸福地散步),但是這一切只是發(fā)生在董貝徹底破產之后——和諧的父女關系只是在物質財富消散以后才得以實現,這樣的安排可謂寓意深刻。因此,“選用《董貝父子》代替《董貝父女》來作為題目,這實在是作者匠心獨運的結果:它悖論式地突出了董貝父女關系的重要性,既彰顯了和諧、正常的父女關系的缺席,又暗示了其中的原因,還召喚了這種關系的回歸。”[2]
且不說董貝對弗洛倫斯的冷漠,就連他對小保羅的“鐘愛”也是以對童年的漠視為特征,也是一種不健康的父子之情。董貝對小保羅的“鐘愛”體現于他急切地盼望兒子迅速長大——也就是迅速“進步”——的焦慮。在小保羅出生才四十八分鐘時,董貝就迫不及待地構筑起跟兒子共圖大業(yè)的宏偉計劃,就連日月星辰都繞著董貝父子公司在轉,“地球是造來讓董貝父子公司在上面做生意的;太陽和月亮是造來給他們光亮的;江河大海是造來供他們的船在上面航行的;彩虹是用來給他們預報好天氣的;風也是針對他們的企業(yè)而吹的,不管是順風,還是逆風;星辰沿著軌道運轉,是為了使以他們中心的體系永遠不受侵犯的。”[3]董貝連續(xù)三次稱眼睛都張不開的幼子為“年輕的紳士”。在小保才六歲時,董貝就覺得他很快會變成十六歲,因而匆匆忙忙地把他送到了一家能夠培養(yǎng)“男子漢大丈夫”的學校。該由勃林勃爾博士所開,其宗旨正好與許多維多利亞人所熱衷的“時代快車”完全合拍:“勃林勃爾博士的學校是個大暖房,里面有一架強迫機器在不停地工作。所有的男孩都提前開花結果。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蔬菜是在最寒冷的環(huán)境中從最干枯的男孩細枝上采摘下來的。”[3]讓孩子們“提前開花結果”,實際上就是扼殺他們的童年。
如果說《董貝父子》中弗洛倫斯和小保羅在“進步”話語中所受到的迫害是被動的,狄更斯對其所作描寫也是直接的、顯而易見的,那么《荒涼山莊》中年輕的律師小斯墨威德則樂此不疲地沐浴在“進步”浪潮中,狄更斯對其的處理方式也更令讀者印象深刻。
在斯墨威德家里沒有一個小孩,而小老頭小老太太倒是有,直到斯墨威德先生那位健在的奶奶返老還童、稚氣十足起來,家里才稱得上有了一個“小孩子”。咋一看,這家子人個個都長得像猴子,“活像一群小妖怪”,對于加減乘除以及一些實際經驗記得清清楚楚,甚至那位返老還童的老奶奶一聽到數字便把它們和金錢聯系起來。盡管斯墨威德家一直人丁不旺,但他們家的人因為從小就外出闖蕩,年齡很大了才娶妻生子,倒也養(yǎng)成了非常現實的性格。在這樣的家里沒有長幼之分,沒有親情可言,以至于在斯墨威德老太太的兄弟克魯克去世后這家子人馬上出現聲稱要管理他的遺產,盡管在他生前相互之間沒有任何往來。斯墨威德家人沒有理想、信仰、幻想之類的意念,他們所信奉的上帝就是一己之利,“為它而生,與它聯姻,最終也因它而死”[4]。
小斯墨威德欣然傳承了這一信奉。跟他的父輩祖輩比較起來,斯墨威德先生簡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雖不到十五歲,在法律界就已經算是個人物了。他的同行都懷疑他是否有過童年,“如果說他曾在搖籃里躺過,恐怕也是穿著燕尾服躺在那里”[4];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他的第一塊尿布都是用裝文件的藍布口袋改做的。跟小保羅相比,雖然他們倆都是通過揠苗助長的方式撫養(yǎng)長大,但他們的成長卻不盡相同。小保羅因受不了這種不健康的撫養(yǎng)方式而夭折,但斯墨威德先生卻適應生活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而且是茁壯成長,并為此自鳴得意。他眼光犀利,對什么事情都了如指掌,喝酒、抽煙的時候看上去格外地神氣活現。誰能想象這是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孩子的形象?無獨有偶,斯墨威德先生的妹妹朱迪長得更是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朱迪“從沒有玩過玩具,也沒有聽過灰姑娘的故事,甚至沒有做過游戲?!€有她是不是會笑,這可是值得懷疑的?!劣诠媚飩兡欠N嬌羞的笑,她肯定是想象不出來的?!盵4]生為一個女孩,不知道什么是笑,什么是羞,世上簡直沒有比這更可悲的事情。因此,卡萊爾強調,“目前受機器主宰的不光有人類外部世界和物質世界,而且還有人類內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光人的手變得機械了,而且連人的腦袋和心靈都變得機械了。”[5]眾所周知,19世紀的英國癡迷于一種宏偉的構想,即人類社會因財富的無限增長而無止境地朝著幸福狀態(tài)進步,這在年輕的斯墨威德兄妹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結 語
在《董貝父子》和《荒涼山莊》中,狄更斯通過對弗洛倫斯、小保羅和斯墨威德兄妹成長經歷的描寫,滲透著“新型小說”共同的焦慮:一種對“進步”速度的質疑,一種對“進步”話語的反感,一種對“進步”所需沉重代價的擔憂。作品中成人與兒童之間扭曲的關系實際上體現了新興工業(yè)城市典型的“進步的異化”。換言之,物質文明在迅速地發(fā)展,可是道德文明的發(fā)展卻與其不成比例;人們都在匆匆忙忙地賺錢、生育、制造機器,然而我們的精神狀態(tài)已經完全跟不上這種速度了。
參考文獻:
1.Kathleen Tillotson, Novels of the Eighteen-Forties,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2.殷企平著,推敲“進步”話語—新型小說在19世紀的英國,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
3.查爾斯·狄更斯著,祝慶英譯,《董貝父子》,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8。
4.查爾斯·狄更斯著.張生庭 張寶林譯.荒涼山莊[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2010。
5.Raymond Williams,Culture and Society:1780-1950,London:Chatto &Win
家庭是以婚姻關系為基礎、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社會細胞,是組成社會的基本單位,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說宗教對西方人的思想、心理行為甚至整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的話,那么中國人更多地接受的是家庭文化的價值觀念。從某種意義上說,“家庭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中國人重視家庭對家庭懷著宗教般的情感,猶如西方人信奉上帝”。[3](p18)因此,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取向是以家庭為本位的。“這種文化所培養(yǎng)的文化價值觀念最核心部分是祖宗觀念、后代的觀念,即種的延續(xù)觀念。其他觀念,如婚姻觀念、望子成龍的觀念等等,都是由這一核心觀念衍生出來的”。[2](p267)也就是說,中國家庭本位的主要表現是把家庭看得比個人更重要,特別是重視家庭成員之間的倫理關系,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夫唱婦隨之類。
1、關于作品
《紅門》(the red doors,2004)是當代美國華裔導演李紹琪自編自導的家庭,美國紐約首映,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票房成績。該片圍繞一家五口的華裔家庭展開,以美國第二代華裔的視點,傳達出年輕一代對“傳統(tǒng)和文化”的認同和回歸。 王先生和妻子以及三個女兒住在紐約郊區(qū),外表看似和美的家庭卻有著許多不足與外人道的煩惱。王先生退休在家,跟家人的交流越來越少,總想著有朝一日逃離家中,去過閑云野鶴的生活。大女兒薩曼沙是個成功的實業(yè)家,還有個出色的未婚夫。不過辦事中規(guī)中矩的她,私下卻對父母事事為自己做主恨到極點。 30歲生日臨近,薩曼沙回家,并和高中時代的男友再次相遇,這次的經歷令薩曼沙重新審視自己的事業(yè)和愛情,并對所擁有的一切產生動搖。二女兒朱莉是家中最安靜的一個。在醫(yī)學院讀大四的她不善社交,不過當她所實習的醫(yī)院里來了一位體驗生活的女演員后,朱莉的感情世界被徹底攪亂。還有正在讀高中的小女兒,也是個不讓王先生省心的叛逆分子。女兒的日漸疏遠、家庭的不和睦令王先生寄托宗教尋找安慰。在他離家出走之前,一段多年前的家庭錄像勾起了他對過去美好家庭生活的回憶,來自過去的溫馨故事和影像,也成為三個女兒和父母重新溝通的語言。本片再現了美國華裔身上與生俱來、揮之不去的中國家庭價值觀。本文試圖通過研究小說中美國華裔家庭內部的夫妻關系與父母和子女關系,探討中國人的孝愛觀和教育觀在美國華裔及其后代身上的傳承與延續(xù)。
2、孝愛觀
中國人的孝愛觀是家庭價值觀的核心,它所處理的是父子之間的關系,也就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關系。孝愛觀的總原則是“父慈子孝”,即所謂“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禮記·大學》)這里的父慈主要是指父母對子女的關懷與愛護,子孝即子女對父母的敬順?!都t門》中的主題之一是父女之間的沖突,這種沖突的起因全在于家庭責任感,它潛藏于電影人物的言行中,是雙向的,既表現為父親對女兒的不理解,也由女兒對父親的疏遠來體現。因此,中國傳統(tǒng)觀念中的“父慈子孝”在電影中轉化為父女間的日益疏離,而母親卻充當了二者之間的調解器,是家庭重新團結在一起。片中的父親王先生不斷回看女兒們小時候的一段錄像,家人之間那么和諧,充滿歡聲笑語。時值女兒們長大之后一切都發(fā)生了變化,父女間交流日益困難。大女兒沙曼莎想要放棄穩(wěn)定的工作和優(yōu)秀的未婚夫,二女兒朱莉的喜歡一位女演員,小女兒更是沉浸在西方流行文化中,這一切的變化與老父親心底的中國傳統(tǒng)家庭觀發(fā)生激烈
轉貼于
沖突,無法共存。好在有王太太在中間調節(jié),慢慢理解了女兒們的變化,在家庭中發(fā)揮了巨大的凝聚力,挽救了這個面臨交流困難的家庭。
3、責任觀
家庭價值觀要求每一個家庭成員都扮演不同的家庭角色,承擔自己對家庭的責任和義務以及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支持和相互依賴。“這一文化底蘊使華裔美國人被冠以‘模范少數民族’的稱號。”作為在異域文化語境里成長起來的第二代華裔美國人,《紅門》中的女兒們雖然像美國人一樣追求個性自由,追求獨立,但骨子里還是深受著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價值觀念的影響。中國母親所提倡的家庭價值觀在華裔及其后代身上的延續(xù)是全面而深刻的,它遍及華人移民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為美籍華裔提供了精神家園和情感歸宿。在小說的結尾,女兒們都回歸她們的中國文化傳承,父女間的矛盾與沖突最終和解,恐怕也在于她們都理解并部分接受了中國家庭價值觀的“家和萬事興”的觀念。當然,那種回歸并不是毫無進步的原始回歸,而是在更高層次上對自己的文化傳承的進一步探索。
4、結語
在多元文化共存逐漸成為趨勢的語境下,具有華裔獨特族群性的文化新范式雖微弱但卻不懈地宣揚著傳統(tǒng)文化內涵的精華,努力保留民族文化的根基,這種文化傳承似乎是華裔文學作者責無旁貸的功課,正如巴勒斯坦裔的賽義德在《東方主義》2003版序言中提到“長久以來,我感到我們這些學者與知識分子肩負著一種特殊的知識與道德責任。我認為將簡化的表述象、有勢力的思想復雜化和/或否棄,對我們而言責無旁貸。”經過類似《紅門》的優(yōu)秀作品的影響力,以它們?yōu)檩d體的中國文化,即使在話語霸權的美國,仍將得到延續(xù)和傳播。
[關鍵詞] 《冷山》;女性生態(tài)主義;自然和諧;兩性平等;反戰(zhàn)
《冷山》不僅是作家查爾斯·弗雷澤的第一部小說,也是他到目前為止惟一的一部小說,小說以“描寫了人與土地的復雜感情與關系”而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該作品在發(fā)表之初曾引起了美國文學的熱烈評論。作為一本暢銷小說,它被著名導演安東尼·明格拉相中,并拍攝成以成長為主題的同名電影,電影自上映以來曾獲得多項大獎,為此媒體雜志對這部小說和電影也給予較高的評價,有人認為這部小說擁有“震撼人心的美”,甚至有人評論這部小說是“一幅徐徐張開的壯麗畫卷”。感人肺腑的文字與驚心動魄的情節(jié)使得它與《飄》被并成為20世紀“美國文學雙璧”。
一、影片《冷山》
影片《冷山》講述的是一位叫英曼的士兵身受重傷,為了見自己心愛的女朋友艾達最后一面而逃離部隊,對家園強烈的渴望使得他踏上了漫長的回家之路。一路上英曼遇到了兇殘變態(tài)的牧師、一個山里人和他好色的親戚、一個飽受摧殘的懷孕少女……在追殺和煎熬中英曼終于回到了他的家鄉(xiāng)冷山,與此同時英曼的愛人艾達則在偏僻的鄉(xiāng)間忍受孤獨,在這個過程中完成了自身的蛻變。最初艾達是當地山區(qū)傳教士的女兒,在一次聚會和做禮拜中與英曼產生了感情,內戰(zhàn)爆發(fā)后英曼被迫參戰(zhàn),父親離開人世,奴隸因為戰(zhàn)爭而逃去北方。自小過慣了優(yōu)越生活的艾達突然被生活無情拋棄,只能把一切希望寄托在戰(zhàn)爭結束后,英曼回到自己身邊。在艱苦的鄉(xiāng)村生活中艾達的境遇凄慘,在山區(qū)女孩露比的幫助下,艾達漸漸學會了與周圍艱難環(huán)境抗爭,并重振了父親留下的農場。寒冷的冬天終于過去了,冷山也恢復了以往的平靜與美麗,但對于艾達來說,失去的東西永遠都不會回來了,而英曼也將永遠存活在她的記憶中。
二、女性生態(tài)主義意識
生態(tài)女性主義作為解放婦女與保護環(huán)境的一種結合體,最初出現在19世紀80年代,作為反對性別歧視、種族歧視和控制自然的一種理論,它表示女性與自然之間存在某種天然的、重要的聯系。女性生態(tài)主義主要是針對人類中心論和男性中心論提出來的,在男權世界和物種至上的世界,女性與自然一樣被作為可掠奪的資源,被人類和男性作為私有品占有,甚至被當做物品用來交換。在生態(tài)女權主義者看來女性和自然都是人類生存及發(fā)展的根本,地球作為承載和孕育生命的載體是人類生存的必備條件,但在男權社會中,女性和自然一樣處于被壓迫的地位,性別歧視和生態(tài)危機使得人類社會出現了重大的生存發(fā)展危機。
三、女性生態(tài)主義意識在影片中的體現
(一)女主人公與自然和諧相處
小說《冷山》的女主人公艾達原本是一個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小姐,在經歷家破人亡的遭遇后,開始學會了與周圍粗糲尖銳的生活環(huán)境對抗,在對抗中她的精神得到了徹底的蛻變,而這種蛻變離不開人與自然、男性與女性及種族之間的平等相處。在傳統(tǒng)文化中大地總是象征著母親,小說也是如此,從小說中我們能看到作者對自然和大地的熱愛,他將這種愛建立在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中,也正是因為這部小說描述了人與土地之間的感情和關系才使得它獲得了美國國家圖書獎。父親的不負責任使得露比從小就開始自己在野外找吃的,在露比8歲的時候,有一次她去森林中找吃的,結果睡袍被樹給鉤住了,怎么弄也弄不下來,小露比就這樣被困在森林中過夜,在饑寒交迫中她第一次感受到了大自然像母親般的愛,在黑暗中小露比聽到一個聲音在對她講話,泉水般的聲音就像是某種溫柔的力量,又像是動物的精靈將露比放在了自己的羽翼之下,從此露比就像是擁有了守護神,在漆黑的晚上照顧她、守護她、安慰她。
小說的女主人公艾達與土地的關系則更為密切,她出生和成長在這片土地并失去了自己的父親,最后又重新經營著這片土地,她的生活可以說是和土地息息相關。小說中有這樣一段文字,當她望向院子那頭的菜園時她眉頭緊鎖,盡管提供了足夠的生長環(huán)境給它們,但土地上的南瓜、豆子、西紅柿等果實仍小得可憐,甚至比她的拇指還要小,許多蔬菜的葉子都被蟲子吃了,只留下空蕩蕩的筋脈在風中搖曳。菜園荒涼的景象又不免勾起了艾達對過去痛苦的回憶,父親的去世又碰上了戰(zhàn)亂,英曼參戰(zhàn)后自己就越發(fā)孤苦無依,生活難以為繼甚至過上了餓肚子的生活。在露比的幫助下艾達開始對大自然有所了解,并與土地建立了有意義的關系,在生活中她學會了尊重自然,并根據自然規(guī)律安排種植和生活,在她們的妥善經營和管理下農場的收獲日益豐富,她們安穩(wěn)地度過了這個冬天,最主要的是她學會了怎樣處理種族與性別之間的問題。露比雖然是艾達的助手,但她非常尊重露比給露比平等的待遇,并像一個饑渴的小孩渴望從露比那里學習一切與自然相處之道,而露比就是她獲知自然的媒介。每個生命都會有屬于它自己的故事,包括自然界流露出來的任何跡象,作為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它就會具備自身的意志,而這就是自然吸引露比的根本原因。
(二)男性和女性平等相處
男性與女性的平等關系在小說中也是一個重要的主題,對于異性關系的處理,作者列舉了與艾達生活密切相關的兩位男性角色,即她的父親和她的愛人英曼。在小說的開始作者就介紹艾達的父親去世了,關于艾達與父親之間的關系,我們只能從艾達的回憶中拼湊出來,據回憶艾達的父親生前曾是一位傳教士,他對艾達的教育的方式非常開明,他允許艾達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并且適時采納艾達的建議。盡管父女關系緩和,但受到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艾達對父親還是保存著一種畏懼感,就連父親死后很長一段時間,艾達都不敢靠近父親的房間,因為她對父親的房間也存有一種畏懼感。另外,艾達對父親發(fā)表不同意見時也只是私底下,更多時候她在父親面前還是順從的。例如,根據父親的意愿和喜好成長,學習父親想讓她學習的藝術、鋼琴和繪畫,當他們剛搬來這個山區(qū)小鎮(zhèn)時,艾達對這個地方并不喜歡,但她卻說只要父親喜歡她就愿意在這里生活。與父親生活在一起的艾達天天過著衣食無憂的日子,當父親去世后,艾達突然發(fā)現父親過去對她的教育是多么不實用,在生活和經濟上都無法獨立的她,開始有點埋怨父親過去對她的教育方式。
在父女關系方面與艾達完全相反的另一個人物是露比,在露比很小的時候她就得獨立生活,每天必須要去野外找吃的,在她的印象中她從來沒有得到過父親的保護,更不知道什么是父愛。戰(zhàn)爭爆發(fā)后,露比以為父親死了,所以當她的父親因偷糧食而被抓住時,露比的態(tài)度極為冷漠,在她看來除了順手的事情,父親從來沒有刻意為她做過什么,在父親的眼中她什么都不是。盡管父親從來沒有打過露比,卻也從來沒有夸贊過露比,父女關系的冷漠使得他們一直僵持著,直到父親差點喪命關系才有所緩和。當父親中槍的消息傳到露比的耳中,露比和艾達一起趕到了出事地點準備安葬他,當她們到了那里后發(fā)現他并沒有死,于是便救下了他,可父親被救活后露比卻因此而寢食難安,她對艾達說我睡不著是因為我不知道以后該怎么和他相處。在露比的幫助下艾達和自然建立了和諧的關系,為此艾達也決定幫露比消除她和父親之間的隔閡,在艾達的勸說下露比的心結被打開了,她陪伴在父親身邊,讓父親安然度過了一個美好的晚年。
(三)人類與戰(zhàn)爭的對抗
在戰(zhàn)爭的影響下人們的生活軌跡全都發(fā)生了變化,戰(zhàn)爭使人性變得殘忍,也暴露了人性的虛偽。影片《冷山》就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礎上表達一種反戰(zhàn)情緒,從作者對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的描繪,可以看出作者對戰(zhàn)爭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思索,而導演則借助人物之口將這些思索傳遞給觀眾,該影片最大的特點就是羅列所有的看法,為讀者和觀眾留下自己思考的空間,在思考中探尋真理。在艾達看來戰(zhàn)爭是一個荒謬的故事;在農場夫婦看來農場需要有人幫忙,戰(zhàn)爭的結束可以讓她看到兒子們從大路上走回來;而在逃兵們看來戰(zhàn)爭并不像他們想象中的那么單純,從前的他們是盲目的,為了維護富人對黑奴的所有權而戰(zhàn),而今他們醒悟了卻也被玷污了,是“仇恨”蒙蔽了他們的眼睛。
雖然《冷山》是以戰(zhàn)爭為背景,但作者并沒有將筆墨過多放在戰(zhàn)爭的血腥上,他只是通過描寫人性的善與惡、悲傷與憂愁來展開人物的傳奇經歷,并將主人公的人生感悟呈現在讀者面前。作為一部暢銷小說它更像是一部描寫騎士的傳奇史書,書中充滿了浪漫的色彩,平靜的敘述卻蘊涵著一種讓人無法抗拒的力量。作者借助英曼回家過程中的遭遇以及艾達在鄉(xiāng)村生活中的見聞來展示人性邪惡的一面,從聯邦騎兵到南方土匪,為了錢而出賣英曼使得英曼犧牲的農夫朱尼爾以及想趁亂發(fā)財的變態(tài)牧師,最丑陋的就是生活在冷山周圍的南方兵,他們視普通人的生命如草芥,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甚至連婦女和小孩都不放過。由于作者并不屬于憤世嫉俗的反戰(zhàn)人士,因而他并沒有將寫作主題完全放在對戰(zhàn)爭的控訴上,從更深的角度分析,他主要是描述戰(zhàn)爭狀態(tài)下人們所表現出來的絕望、無助以及對生命的漠視。
四、結 語
女性生態(tài)意識是結合女性與生態(tài)主義的一種產物,由于女性和自然都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因而在女性生態(tài)學家看來,女性和自然之間存在某種特殊的、重要的聯系,女性生態(tài)意識的提出是為了消除人與自然及男女之間的不對等關系,倡導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電影《冷山》是一部以愛情、戰(zhàn)爭和回歸為主題的傳統(tǒng)影片,但戰(zhàn)爭和愛情都只是影片中的一小部分,導演及作者的意圖是為了凸顯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下,人與人、人與自然及種族之間的和諧相處,它表達了作者及導演對戰(zhàn)爭的反對以及女性生態(tài)意識的體現。
[參考文獻]
[1] 楊道云.女人·大自然·戰(zhàn)爭·愛情——美國當代作家查爾斯·弗雷澤暢銷小說《冷山》研究[J].山東文學,2008(04).
[2] 朱麗.美國女性文學中的生態(tài)女權主義批評[J].作家,2011(04).
[3] 周小英.淺析《冷山》——探求《冷山》的文本淵源及文本淵源的變異[J].重慶工學院學報,2006,20(10).
《我想遇見你的人生:給女兒愛的書寫》
楊照/著 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做父親的關注女兒生命的每一步是如何展開,女兒生命的每一步又是怎樣反過來影響父親對自身生命的感悟和反思,母親提供父女倆生命的歷程中的點滴瞬間的照片,構成了人間最美的畫面。
很明顯,這是一本知識分子家長寫給孩子的書,以類似對話、日記、獨白的散文詩形式抒寫父女倆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和人生感悟。這不是一個人的創(chuàng)作,是父親、母親、女兒,一家三口,共同創(chuàng)作了獨一無二的互動文本,愛是彌漫其中的內核。
想想,之所以暢銷,名人效應和對孩子的關切之外,作者的真誠與思考,大概也是原因之一。
《再見童年》
張倩儀/著 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
從長期逃學的沈從文到屁股挨板子的郭沫若,作者搜集100多位民國人物的自傳材料,如實活現了中國傳統(tǒng)社會流傳有緒、行之久遠的童年生活形態(tài),及其經西風美雨的洗禮而一去不可復返的歷程。
這雖是一部舀取中國歷史長河一個片段的“小”歷史,卻把握住了滾滾水流之下的脈動。折射出中國千年未有的大格局的變動。
讀畢,令人回味,引人深思。
勵志
《考拉小巫的英語學習日記》
考拉小巫/著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
這是獻給考拉小巫粉絲以及所有英語學習愛好者的一份禮物。作者分享她人生中各個階段學習英語的所有方法途徑及心得體會,也分享了她與伊甸園字幕組的親密接觸、她被全美專業(yè)排名第一的美國名校錄取的成功申請經驗、她在美國的求學生活以及在美語環(huán)境中關于英語學習的新思考和新感悟等。
這不僅僅是一部英語學習日記,更是一本她在彷徨、動搖和無助時的人生感悟,是關于堅持、奮斗和夢想的碎碎念,是關于她一路走來對所有的所學所得和所思所想的沉淀。
希望它能激發(fā)你去為理想奮斗和拼搏。
《勵志人生》
林語堂/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
本書內容分三個部分――“人生研究”、“勵志人生”和“人生歸宿”。這本書著重將林語堂對中外人性、人生及其人的理想追求、生存狀態(tài)、成功原則等等所作的議論和探討的文章進行了編輯。其中第二章“勵志人生”所收作品多系林語堂翻譯美國著名成功學導師奧里森•馬登《人人都是一個王》的經典篇章。
讀完這本書,你會對你的生活有所感悟,原來生活也可以這樣過的,這本書里不存在極端,有的只是對生活的樸實,對生活本真的回歸。
原來,生活可以這么活。
休閑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
九把刀/著現代出版社/出版
柯景騰是個成績暴差、調皮的男生,老師將他“托付”給班里最優(yōu)秀的女生沈佳儀。在其監(jiān)督和鼓勵下,他的成績就像芝麻開花節(jié)節(jié)高,漸漸地,他也喜歡上了這個氣質優(yōu)雅的女生。但是他卻不敢向表白,因為幾乎被所有男生喜歡的沈佳儀對追求她的男生一律反感,她只想好好學習,不希望別人介入自己的生活……
出版已久,卻因同名電影而大熱。小編覺得網上一句話說的挺好,每個男孩心中都住著一個女孩,不在愛情的位置,卻永遠讓他銘記。比情人飽滿,比朋友扎實,那是羈絆。
讓我們走進《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一起尋找最純真的感動!
《此間的少年》
江南/著華文出版社/出版
本書講述的是讓人熟悉的大學生活的故事。小說以宋代嘉佑年為時間背景,地點在以北大為模版的“汴京大學”,登場的人物是喬峰、郭靖、令狐沖等大俠,不過在大學里,他們和當代的年輕人沒有什么不同。他們早上要跑圈兒,初進校門的時候要掃舞盲,有睡不完的懶覺……
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是高考語文試題中最能夠集中體現語文課程人文性的考題。本大題注重學生的審美體驗,要求學生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內涵,分析藝術表現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蘊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本大題分值重(20到25分),主觀性強(包含簡答題和表述題),答題要求嚴密,評分要求嚴格,對考生的語文素養(yǎng)要求較高。特別是“分析綜合”中的第二考點“分析作品體裁的基本特征和表現手法”。本考點要求考生:注意散文運用記敘、描寫、議論、抒情手法的靈活性;注意小說中人物、情節(jié)、環(huán)境構成的形象世界;注意詩歌的意象和美感;注意戲劇中矛盾沖突的設置。
二、典型題例
例1.2006年江蘇卷《一幅煙雨牛鷺圖》第14題,文章開頭兩段的景物描寫各有什么特點你更喜歡哪一段請從修辭手法的運用上說明理由。
答案:第一段側重對牛作靜態(tài)描寫,第二段側重對鷺作動態(tài)描寫。
第一段: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傳神地寫出了老牛雨中的狀態(tài)。
第二段: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增加了畫面的動感,營造了和諧和氛圍。
例2.2007年江蘇卷《麥天》第15題,“一路上都是鮮紅的收割機,突突突地吼個不停,所到之處,留下一地黃亮亮金燦燦的麥茬,散發(fā)著濕潤的麥秸香?!边@句話描寫關中麥收情景,請分析它的表達特色。
答案:選取了麥天代表性事物,從視覺、聽覺、嗅覺多角度描寫,運用比擬的修辭方法,語言表達富有韻味。
例3.2008年江蘇卷《侯銀匠》第15題.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請結合全文探究作者這樣安排的理由。
答案:①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侯家父女相依為命,侯菊繼承了父親的精細、勤勞等品質,寫侯菊就是表現侯銀匠。
②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女兒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寫此時此刻的情景,重點突出,可以避免平鋪直敘。
③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寫侯菊,間接烘托出侯銀匠的人生況味。
④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作者實寫侯菊,暗寫侯銀匠,以有形寫無形,更有情趣。
⑤小說的主旨是表現侯銀匠,更多描寫女兒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關系中深刻表現中國傳統(tǒng)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長。
【解析】小說題為“侯銀匠”,但寫侯菊的文字多,所以小說的主旨一定是在侯銀匠身上,但卻寫了女兒,則是運用了正側描寫、實寫暗寫等。
例4.2012年江蘇卷《郵差先生》第14題。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究。
答案:有助于刻畫郵差這一形象的特征:經歷平常,性格平和,行事從容;也有助于表現小城慣常的生活狀態(tài);淡化了情節(jié),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風格。
三、技巧點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