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詩歌四首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第一首詩是觀 滄海, 這是 曹操寫的 一首詩,詩中 運用 了 動靜 結合, 虛實 結合 的 寫作 方法, 還有 互 文。
比如詩 中的 日月 與 星漢不 能 單獨 解釋, 要合 在一起 解釋, 星漢與 日月 是這 兩首 的 主語, 曹操 以 滄 海 自喻, 表現(xiàn)出 自己的 胸懷 大。
第二首 是 聞王昌 齡 左 遷 龍 標 遙 有此 寄, 李白 寫 這首 詩 時 ,運用 了 動靜 結合, 虛實 結合, 還有 聽覺 ,視覺, 還將 明月 擬人化 了。
第三首是 次 北 固 山下,這是 王灣 寫的 一首 律 詩, 分為 首 聯(lián), 頷 聯(lián), 頸 聯(lián), 尾 聯(lián)。表現(xiàn)出 作者 的 思鄉(xiāng) 之情。
[關鍵詞] 詞; 體制; 特點
詞,是歌詞,是一種按照樂譜的曲詞和節(jié)拍來填寫,歌唱的文學,它與音樂有極密切的關系。所以,詞這一種文學樣式,它的種種特點,大都是由它的協(xié)樂性質(zhì)所規(guī)定的。詞在體制上的諸多特點,可以歸納為這樣幾個方面:詞調(diào),詞體的類別,詞的句式和聲調(diào)。
一、詞調(diào)
詞調(diào)是描寫詞時所依據(jù)的樂譜、樂調(diào),詞既然是用來依譜歌唱的標明它是屬于哪一種樂調(diào),就很必要了。詞與詩不同,在它前面所標示的名稱,是樂調(diào)的名稱,而不是詞的題目。例如我們讀一首詞,可以看到它標志著[浪淘沙]、[西江月]、[水調(diào)歌頭]等各種名字,這些都是詞調(diào)。
在詞的起始階段,調(diào)名和詞的內(nèi)容往往是一致的,因此調(diào)名也就是詞名,就是詞的題目,例如,溫庭筠有[更漏子]詞四首,也無一不是詠夜間閨情的,“更漏”是夜的代稱,“銀鐲盡,玉繩低,一聲村落雞?!迸c“星斗稀,鐘鼓歇,簾外曉聲殘月?!钡染涠际窃佉咕暗?,[更漏子]既是這四首詞調(diào)名,詞牌,又是這四首詞的題目,兩者是一回事。其他如張志和的《漁歌子》是詠漁父生活的,白居易的《憶江南》是追憶江南景物的詞的內(nèi)容與詞名完全相符,因此詞名也就是題目。
但到了五代,特別是宋初以后,情況就很不同了,除了極少數(shù)作品,內(nèi)容和詞調(diào)名一致外,絕大多數(shù)詞的內(nèi)容和調(diào)名完全是兩回事,這樣,為了點名詞音譯 ,說明所寫詞的內(nèi)容,就需另有題目。詞調(diào)的數(shù)目浩繁而情況也頗復雜,主要有同調(diào)異名和同調(diào)異體兩有情況,如[念奴嬌]又名[慶長春],[酬江月]、[大江東]、[杏花天]、[壽南枝]、[百字令]、[赤壁詞]等就是同調(diào)異名,有的詞調(diào),可以有數(shù)種或十數(shù)種不同的別體,在同一詞調(diào)各體之間,有的只有微小的差別,這種就是同調(diào)異體。
總之,原來的詞調(diào),樂調(diào)早已經(jīng)失傳了,但從唐宗詞人按譜協(xié)律所作的詞來看,可以以約略推知某些詞調(diào)的聲情,這樣看來,調(diào)名與曲調(diào)的樂腔是有聯(lián)系的。
二、詞體的類別
詞根據(jù)樂調(diào)上的變化,發(fā)展出長短不同的篇章,一般分為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三類。按照清代毛先舒的解釋,以為五十八字以內(nèi)為“小令”;五十九字至九十字為“中調(diào)”;九十一字以外為“長調(diào)”。
詞調(diào)的繁簡長短,影響到調(diào)的篇幅字數(shù),其間懸殊是很大的,如最短的令詞只有十四個字,十六個字,而最長的長調(diào)則在二百字以上,如柳永的[戚氏]算是長調(diào)詞中很典型的一首,但蓄音填寫這類大型長調(diào)的人是不多的,從長調(diào)詞的創(chuàng)作者,一般百字左右的比較常見,如[滿庭芳]、[水調(diào)歌頭]、[念奴嬌]等是慣用的。
除有小令,中調(diào),長調(diào)的區(qū)分以外,按照每一首詞的分段情況,還有所謂單調(diào),雙調(diào),三疊,四疊的不同。詞無論怎樣分,但仍是一首,在內(nèi)容上,構思上一般是前后相連接的,只是有的明顯,有的較曲折一些罷了。
三、詞的句式和聲韻
1、詞的長短句式:
詞在句式上是以參差不齊為特點的,近體詩(律詩,絕句)是整齊的五言或七言;古體詩,樂府詩有雜言體,但只占一部分,而且即使是雜言詩,往往也是以比較整齊的句式為主,其中摻雜某些長短不齊的句式而已,但詞在句式上的基本特征是長短句。詞的句式從一字句到十一字句都有。例:一字句:天,休使園蟾照客眠。(蔡仲[十六字令])四字句:明月如霜,好風如水,清景無限。(蘇軾[永遇樂])
十字句:且說到天涯芳草無歸路。(辛棄疾[摸魚兒])。詞確實是長短句式很多樣的,但其中四、五、六、七字句式各調(diào)中為常見,其他句式少見。
2、詞的聲律格調(diào):詞與近體詩一樣,是講究平仄格調(diào)的,詞基本上接受了近體詩的輕重?。雌截坡曊{(diào))雙雙對比的方式,即近體詩的所謂律句形式。另一主面把平仄分得更細,一方面又對近體詩的平仄對比排列的方式加以突破,并不完全謹守律句的格式,因為詞對漢字聲調(diào)上的要求更嚴更細,在排列時也要照顧樂調(diào)的要求,而不能過分呆板劃一。
詞中用韻情況,具有復雜性、多樣性,它是根據(jù)不同的詞牌而嚴格規(guī)定的,因為詞的每個樂調(diào)有每個樂調(diào)的聲情,而每個字聲韻位,都有要付之歌管,便其能夠入調(diào)而諧和無間。對于詞韻的選擇和運用,就是必須能夠配合樂調(diào)的聲情,符合樂調(diào)發(fā)聲的要求。
呂留良生活的時代正遇明清鼎革之變。以一介書生成為桀驁不馴的斗士,站在與清廷對抗的立場,掀起“華夷之辨”,傾家產(chǎn)支援義軍,甚至直接參加戰(zhàn)斗。以致呂留良死后四十余年,即雍正十年,因湖南曾靜案的牽連,呂及其長子葆中被開棺戮尸,幼子毅中被斬,全家充軍至寧古塔,給披甲人為奴。
呂留良案為清代文字獄之首,相關書籍紙張都被滿清付之一炬,余者也因害怕受到牽連盡數(shù)銷毀,因而呂氏墨跡存世極罕見,如今只見片言楮語珍藏于博物館。根據(jù)呂留良研究專家、中華書局文學編輯室主任俞國林的介紹,目前僅有上海博物館存有一件書法(見載于《中國古代書畫圖目》),上海圖書館藏有半封書信。其余零星散佚已不得考。
北京匡時2012春拍即將推出的一部江南吳家珍藏三百年的鴻篇巨制,完整保留了呂留良的四首《和種菜詩》。整部作品最重要的《種菜詩唱和詩冊》、《贈行詩》,表面上是以吳之振為主線的遺民行跡,然而呂留良的影響力卻一直貫穿始終,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這部集子涉及人物包括黃宗曦、呂留良、黃宗炎、陳廷敬、王士禎、梁清標、汪婉、尤侗等當時五十余位文壇、朝野巨子。由昊之振后人保存,綿延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歷經(jīng)清代文字獄、數(shù)十年戰(zhàn)亂和各種磨難,三百年蹉跎,劫后余灰,吳家后人能夠?qū)⑵渫暾4嬷两?,其中艱難可想而知。
中國是詩的國度。古典詩歌更是以其優(yōu)美的意境,獨特的審美情趣深受世人喜愛。誦讀古典詩歌,背誦經(jīng)典名句;對于增加閱讀者的語言積累,陶冶閱讀者的情操,提高閱讀者的文化品位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罢b讀教材中的古代詩文,大體理解內(nèi)容,背誦或默寫其中的名句、名段、名篇。激發(fā)學習古代詩文的興趣,增強熱愛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思想情感”是教育部2009年頒布的《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的具體要求。
落實“大綱”的要求對于普通中職學校的《語文》課教學來說并不困難。但對實施“雙語教學”,把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的藏族中職學校的學生來說這個要求實在太高了;甚至有些望塵莫及。以筆者工作的學校為例:教學對象主要是來自偏遠農(nóng)牧村地區(qū)的藏族學生。他們在初中階段習慣了以母語(藏語)授課為主,單科加授漢語的“雙語”教學模式。使用的是《漢語》(藏族地區(qū)使用)課本。進入中職學校,學生們一方面要適應以“普通話“為主的授課形式;一方面還需盡快從《漢語》(藏族地區(qū)使用)教材的學習習慣轉(zhuǎn)變到《語文》(國家規(guī)劃教材)教材的學習模式。作為重要教學內(nèi)容的古典詩歌在《漢語》課本中雖然也有涉及,但和《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中的篇目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首先,從內(nèi)容難度上來說,《漢語》課本中的古典詩歌淺顯易懂,明白如話。像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第二冊),《秋浦歌》(第四冊);杜牧的《山行》(第一冊);王之渙的《涼州詞》(第五冊)等學生都可以通過反復誦讀來理解。教師只需對詩中的個別意象加以解釋即可。而《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歌幾乎和普通高中教材同步。不但內(nèi)容豐富,主題深刻,而且抒情、寫景手法多樣;學習難度非常大。
其次,在體裁上,《漢語》教材中的古典詩歌以唐人近體詩為主。第一至第六冊課本共選了四首律詩,九首絕句。而《語文》(基礎模塊)上、下冊中根本沒有涉及近體詩。所選的“詩經(jīng)”兩首;唐人古體詩兩首和宋詞兩首都是藏族學生從未接觸過的全新樣式。
艱深的內(nèi)容,陌生的詩歌形式,要讓藏族中職學校的學生像初中階段那樣通過誦讀去掌握,十分困難。撇開其他因素不說,光是詩、詞中的生字詞就足以讓學生們望而生畏,喪失信心?!巴ㄟ^誦讀,激發(fā)他們學習古代詩歌的興趣”的“大綱”要求只能是一句空話。
為方便教學,有的老師采取“取點舍面”的辦法,只選詩歌的一節(jié)或半闕進行講解。試圖降低難度,拉近學生與教材內(nèi)容之間的差距。比如講《采薇》時,只選講“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一節(jié),其余五節(jié)一筆帶過;《念奴嬌.赤壁懷古》只講詞的上闋;《將進酒》也只講第一段。這么做表面上看好像便于學生接受,“打折扣”地完成了教學任務。實際上學生只是囫圇吞棗。我們知道,一首詩,是一個完整的文字結構體。詩歌的意境表現(xiàn)、主旨闡發(fā)、詩人的情感表達都是以文字為載體一步一步完成的;絕非斷章取義所能奏效。“肢解”詩歌的做法好比把一個健康人變成了“殘疾”。學生的理解也只能是霧里看花,水中望月。根本提不起學習的興趣。這條路是一條“死胡同”。
“解鈴還須系鈴人”。既然《漢語》課本中的古典詩歌主要是近體詩,那我們何不以此為突破口來個“移花接木”。實現(xiàn)《漢語》教材與《語文》教材在教學內(nèi)容上的對接呢。
第一步,教師可在進行“古典詩歌”教學時把近體詩,尤其是唐代詩人的詩作為教學內(nèi)容;而把《語文》課本中的古典詩詞作為拓展內(nèi)容來處理。這樣一來,學生在初中階段習慣了近體詩,在中專還是學習近體詩;心理上自然容易接受,學習的勁頭也會很足。
第二步,選擇詩人、詩歌內(nèi)容時應在初中基礎上盡量延伸。李益、王昌齡、孟郊、李商隱;邊塞詩、田園詩、懷古詩等都可作為選擇對象。讓學生在中專階段能夠更加全面地感受中國古典詩歌博大精深的藝術魅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
第三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教師在圈定好詩人、詩歌題材之后,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查閱資料,搜集整理;并展開討論。從他們各自喜愛的角度去做選擇。教師最后對學生選擇的內(nèi)容進行篩選,按照由易到難,先絕句后律詩的順序展開教學。
關鍵詞: 《隨園詩稿》 袁枚 佚詩 考訂
《隨園詩稿》,又名《隨園主人呈雅雨公詩冊》,是袁枚部分詩作的稿本,藏于國家圖書館,《國家圖書館藏鈔稿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第四冊收錄此稿本的影印本。
這份手稿是袁枚呈現(xiàn)給盧見曾(號雅雨)的詩集,與其生前便刻印成書的三十七卷《小倉山房詩集》(以下或簡稱“《詩集》”)及《補遺》二卷不盡相同。王順貴、王英志等先生先后撰文對《隨園詩稿》(以下或簡稱“手稿”)中不見載于《詩集》的袁枚佚詩進行了校錄或考釋①。王順貴認為手稿存詩共34首,佚詩22首②,王英志認為手稿存詩共61首,佚詩亦是22首,然篇目有別。
據(jù)筆者統(tǒng)計,手稿收袁枚詩作17篇,共62首,其中16首不見于《詩集》(包括《補遺》,后文同),可定為佚詩。
《隨園詩稿》因是手稿,不免要進行辨認、謄錄。王順貴的錄文錯訛較多,王英志竭力匡正,多有可取,然亦不免疏漏,失于繁瑣,對手稿印證不足。本文茲以王順貴錄文為底本,選列王英志之說,并加按語進行辨析。
一、《隨園詩稿》見存篇目考
《隨園詩稿》詩作見存于《詩集》者,共46首,它們是:《種梅》4首(共6首)、《看梅》8首(共9首)、《折梅》2首(共3首)、《菩提場古梅歌限“大”字c周蘭坡學士分作》1首、《〈贈吳將軍〉并序》4首、《騙馬歌為傅總?cè)肿鳌?首、《山居絕句十四首》9首(共14首)、《丁巳冬,仆與郭鳳池侍講為車笠故事,其三人則鄧元長、謝偉人、李傅天也,今鄧、謝均已化去,余與侍講別十二年,見于秦淮亭子,侍講贈詩四章,嚴催和韻,會聞有杜牧尋春之語,故有第三首》4首、《春雨樓題詞為張冠伯作》1首、《八月二十九日同沈補蘿、潘筠軒、李晴江探桂隱仙庵,歸憩古林寺》2首、《送秋四首》4首、《郭韻青侍講與令兄進士某同時北上,忽然訃至,寄挽四章》2首(共4首)、《北魏孝靜帝移宮處》1首、《登華山》1首和《馬嵬》2首。
《詩集》在收錄這46首詩作時,只有極少一部分詩作只字未改,如《種梅》“十丈春山帶雪量”首、《登華山》等。但絕大部分詩作的詩題、字句都作了不同程度的修改,如《種梅》“鎮(zhèn)日尋春出鳳臺”首,《詩集》卷十改作《買梅》,且首句改作“為買梅花手自栽”;《折梅》“要把疏疏密密分”首,《詩集》卷十《折梅》首句改作“為惜繁枝手自分”,又將下文“四顧”二字改作“細想”;《北魏孝靜帝移宮處》、《騙馬歌為傅總?cè)肿鳌返仍姸加懈膭?,而《〈贈吳將軍〉并序》中的詩句則變動最大。篇幅所限,不能悉舉,姑舉三例:
(一)《丁巳冬仆與郭鳳池侍講為車笠故事,其三人則鄧元長、謝偉人、李傅天也,今鄧、謝均已化去,余與侍講別十二年,見于秦淮亭子,侍講贈詩四章,嚴催和韻,會聞有杜牧尋春之語,故有第三首》
按:王順貴認為此四首為佚詩,失檢。王英志已指出此組詩見于《詩集》卷九,題為《與郭鳳池侍講秦淮話舊作》。第一首尾聯(lián)“臨水角巾應從倚,六朝春在水晶簾”,《詩集》作“料得憑欄定含睇,六朝春在水晶簾”;第四首頷聯(lián)“領略鸞花辭白下,安排環(huán)佩侍青宮”,《詩集》作“墊角風標傳白下,唾壺恩寵極青宮”。王英志校改“從倚”作“徙倚”等幾條,均與手稿合,然亦有未盡處。③
(二)《送秋四首》
按:此四首王順貴、王英志皆定為佚詩,失檢。第一首與《詩集》卷九《送秋二首》的第一首詩實同,其余三首均見于《小倉山房詩集補遺》卷一,題為《冬日作》(共4首),除了第二首首句“滿背馱紅葉”,《詩集》作“滿背飛黃葉”;第三首末句“飄然一杯酒”,《詩集》作“殘書理幾回”外,其余字句幾乎全同。茲錄第一首詩為證:
《隨園詩稿?送秋》
彈琴送秋色,問欲去何方。樹影一簾薄,蟲聲徹夜忙。
月高風漸定,水近意先涼。趁此水絲冷,因之秦履霜。
《詩集?送秋》
秋風整秋駕,問欲去何方。樹影一簾薄,蟲聲徹夜忙。
花開香漸斂,水近意先涼。從此冬心抱,彈琴奏履霜。
按:王英志認為尾聯(lián)“水”、“秦”二字當作“冰”、“奏”,是?!堵乃芳础堵乃佟?,樂曲名。然二字手稿本不誤,乃王順貴錄文有差。
細玩二詩,除了一、五、七、八四句經(jīng)過潤色外,其余全同。歷來作詩屬文,數(shù)易其稿者實為平常,二詩雖有改易,但實為一詩的痕跡仍然比較明顯。
另外,第二首頸聯(lián)“樹禿長江逼,松青百草分”的“逼”字,《詩集》改作“近”,于平仄、詩意更勝一籌。王英志云第三首“月中鴻爪去”中的“月”、“山深無宿家”的“家”二字當作“目”、“客”;第四首“江上面面收”的“上”字當作“山”,皆與《冬日作》合,然手稿本不誤。
其余三首仿此,類似于今之“初稿”和“定稿”,皆非佚詩。
(三)《郭韻青侍講與令兄進士某同時北上,忽然訃至,寄挽四章》
按:此四首王順貴、王英志均定為佚詩,其實四首中只有兩首為佚詩?!对娂肪砭拧而P池侍講與兄某北上同卒徐州。聞訃驚駭,為詩以吊》二首,與其中兩首內(nèi)容一致。僅錄手稿二詩如下:
其一
自敲湘竹寫哀辭,準吊徽之與獻之。一別便傳人永訣,百年從此事難知。
朝天孤鳳凌風去,半夜紅蘭帶雪垂。惆悵浮生真草草,不如落葉有秋期。
其二
如此人難過四十,可憐官正要三遷。都非意料真為命,但怕傷心不是天。
南國琴書誰嗣續(xù),東宮環(huán)佩亦潺。羊曇苦?;敢镣?,招得殘魂月一船。
第一首,王英志認為首聯(lián)“準”字當作“雙”,是。下文將另作探討。第二首,王英志認為尾聯(lián)“?!碑斪鳌俺?,是。手稿本不誤。
第一首,“朝天孤鳳凌風去”,《詩集》作“兩行孤鳳朝天去”;第二首除首聯(lián)基本一致外,《詩集》作“驟聞死信還疑夢,不解傷心最是天。兩代蕓香誰嗣續(xù)?九原花萼轉(zhuǎn)聯(lián)翩。想他風雨彭城夜,錯把長眠作對眠”。第二首詩雖然字句改動較大,但因襲關系依舊清晰,情況與例(一)相似。
二、《隨園詩稿》所存袁枚佚詩考
《隨園詩稿》所存袁枚佚詩共計16首,它們是:《贈抱孫先生詩》4首、《種梅》2首、《看梅》1首、《折梅》1首、《山居絕句十四首》5首、《別家孝廉蕙 1首、《郭韻青侍講與令兄進士某同時北上,忽然訃至,寄挽四章》2首。
《贈抱孫先生詩》共四首,題目為筆者所擬,原詩無確切題目,詩前有一段極似小序的文字:
“抱孫先生再領兩淮轉(zhuǎn)運之任,枚江左末吏,靡由識荊。門人王梅坡來自揚州,道先生問枚甚悉,并誦其壁間題句。枚竊喜自負,恭賦五言四章,渡江求教。知己之感,情見乎詞。”
“抱孫”為盧見曾的字。王順貴失收,王英志已指出,并全錄其文,然其三篇文章錄文不全同,如“皇皇堯舜術,敢責夔龍身”句中的“龍”字,其最初文章誤錄成“隆”字。除此,王英志的錄文有三個錯字,在其主編的二十冊本《袁枚全集新編》(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年10月版)亦未校正。今訂訛如次:
(一)間之奉華臺,隔以九霄云。
按:奉,手稿實作“章”。章華臺,楚宮名。此聯(lián)互文,“章華臺”與“九霄云”對舉,描寫兩人相距之遠。詩前“小序”云“恭賦五言四章”,“章”字字形與之吻合,可為本證。
(二)商賈不與齒,《周官》有令言。工商靳錦繡,漢制垂明文。
按:官,手稿實作 ”,即“服”字,釋為“制度”?!褒X”為“錄用、收納”之義。此兩聯(lián)對舉,約言為周、漢時期法制規(guī)定商賈不得為官吏、不得衣\繡,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統(tǒng)治階層的“抑商”思想。
(三)不愿為韋皋,月盡徒紛紛。
按:盡,手稿實作“進”。月進,《漢語大詞典》謂“唐德宗時地方官吏為買寵而逐月進獻財務”?!杜f唐書?韋皋傳》:“皋在蜀二十一年,重賦斂以事月進,卒致蜀土虛竭,時論非之?!贝硕淠嗽蛾U述為官之道在于勤政愛民,莫要像韋皋那樣為了一己私欲而橫征暴斂,惹人非議。
此外,《種梅》之一首聯(lián)云:“玉佩明重重加,半披霜影半橫沙”,王英志已指出錄文“重重”為“歲歲”之誤,手稿《看梅》之一“春早長留好歲華”句的“歲”字字形與其吻合,可證王英志之說。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隨園詩稿》是袁枚部分詩作的手稿,在陸續(xù)編入《小倉山房詩集》并刻印成書的過程中,袁枚對其中一些詩作做過不同程度的修訂?!峨S園詩稿》所存袁枚的佚詩共計16首。
三、馀論
筆者還想就兩個問題,并結合《隨園詩稿》實例談談自己的看法。
(一)關于《隨園詩稿》詩作的創(chuàng)作時間
《小倉山房詩集》中的詩作每一卷下都會標明具體年份或一段時間,一般認為是詩作的創(chuàng)作完成時間,當然也不能一概而論。從手稿到刻印成書可能會經(jīng)過一段比較漫長的時間,詩作最終完成的時間肯定也有偏差。這些詩作主要散見于《詩集》的卷一、卷七、卷八、卷九和卷十,卷十所標年份為乾隆甲戌年(1754),而開篇的五首《贈抱孫先生詩》應當稍晚一些,故王英志認為《贈抱孫先生詩》寫于乾隆十八年(1753)盧見曾復調(diào)兩淮鹽運使之后,這是可信的。卷一所標年份為乾隆丙辰年(1736),故手稿中的大部分詩作創(chuàng)作于1736至1754年之間。
(二)整理《隨園詩稿》應該注意的問題
筆者認為,整理《隨園詩稿》至少應注意三個問題:
1.注重對《隨園詩稿》文本的校讀
王英志先生雖然糾正了王順貴錄文的不少錯誤,但疏于對手稿原文的查檢。如《看梅》“鉤簾揚帳總先聞”句,王英志認為“揚帳”當作“揭?guī)ぁ?,且引袁枚《子不語》為證,詳加論證。其實,只要核對一下原稿,就會發(fā)現(xiàn)是王順貴的錄文有誤。
王英志校改王順貴的文字還有很多是正確的,但都犯了對手稿原文避而不談的毛病。且只要我們仔細閱讀手稿和《詩集》的相關篇章,正如上文所舉例證,不難發(fā)現(xiàn)很多詩作都是有承襲關系的,實際上是一首詩的不同稿本而已,絕不能以佚詩視之。
此外,《山居絕句十四首》之一的“澹澹春陰暝色遲”首“野田沖過半橋雨,驚起一雙白鷺鷥”句,王英志錄文將“雨”字作闕文空格,未詳何因。檢手稿正作“雨”,清晰明了。
2.掌握一定有關校讎、書法的知識,這對校理《隨園詩稿》這類手稿類的古籍十分重要
王英志已經(jīng)強調(diào)了具備書法知識的重要性,另外掌握一些校讎學的基礎知識也十分必要。如《郭韻青侍講與令兄進士某同時北上,忽然訃至,寄挽四章》其一首聯(lián)“自敲湘竹寫哀辭,準吊徽之與獻之”,王英志認為“準”是“雙”之形誤,云“草體字‘雙’貌似繁體字‘省,但含義迥異”,并詳舉《晉書》中“人琴俱亡”的故事,略顯繁瑣。
“準”字確為“雙”字之訛,檢之手稿,知與書法并無關系。其實,手稿中是在“b”(只)字的左上角有個“兩點水”,并非“三點水”,而這個“兩點水”實際上是重文符,表示“隹”或“b”字,則此字實為“p”字,即“雙”的繁體字。《詩集》正作“雙”。
手稿《菩提場古梅歌限“大”字與周蘭坡學士分作》“我聞其言彈雙指”、“巨靈雙手掘梅根”、《騙馬歌為傅總?cè)肿鳌贰盎螂p超陣過”、《登華山》“絕壁納雙踵”等句中的“雙”字都用了重文符,均與草書無關。
再如《贈抱孫先生詩》“民力亦巳屯”一句中的“巳”字,若按本字解則文義難通。但當我們了解了古人己、已、巳不分,均隨文而定時,則知此字實為“已”字,文義暢通。
3.要充分運用工具書,如辭書、地方志等
閱讀、校理古書,往往會碰到一些問題,若是能夠利用好工具書,有時不僅可以很快地解決問題,而且很有可能連帶著解決其他一些問題。
如關于《丁巳冬仆與郭鳳池侍講為車笠故事,其三人則鄧元長、謝偉人、李傅天也,今鄧、謝均已化去,余與侍講別十二年,見于秦淮亭子,侍講贈詩四章,嚴催和韻,會聞有杜牧尋春之語,故有第三首》、《郭韻青侍講與令兄進士某同時北上,忽然訃至,寄挽四章》這兩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問題,王順貴根據(jù)詩題推斷前一首的創(chuàng)作時間是嘉慶丁巳年(1797)冬,即袁枚(1716―1798)去世的前一年;后一首則難以判斷,王順貴承上首“丁巳冬”的時間,推斷此詩定當作于袁枚生前,故創(chuàng)作時間為1797年到1798年之間。
且不云上文根據(jù)“盧見曾復調(diào)兩淮鹽運使的時間”推斷整部詩稿的完成時間約在1754年左右,亦不云盧見曾是否能夠活到嘉慶年間,只題目中“今鄧、謝均已化去,余與侍講別十二年”一言,便可斷定此詩作于“丁巳年”后的第十二年。所以這個丁巳年絕不可能是指“嘉c丁巳年”,只能指乾隆丁巳年(1737)。此或可解決第一首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問題,第二首則仍懸而未決。
筆者想要換個角度,即通過對詩中提及的人物稍作考察,很多疑問便可迎刃而解。以第二首詩中的郭韻青為例,王英志疑其為郭運青或其兄弟,未作深考。通過查檢《安徽省全椒縣志》、《清代詩文集總目提要》、《清代人物生卒年表》等書,我們認為郭韻青、郭運青以及第一首詩中的郭鳳池實為一人,名肇u,生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卒于乾隆十八年(1753),字運青(又作“韻青”或“韻清”),一字鳳池(又作“奉墀”,或云“奉墀”為其號),江南全椒人,乾隆二年(1737)進士,官至翰林院侍講。兄弟五人,先后登第。今存《佛香閣詩存》五卷。其字號諸書記載不一,蓋有音訛,在此不必深究。
當我們查實了詩中郭鳳池這一人物及其生平,尤其是生卒年,那么這兩組詩的創(chuàng)作時間也基本可以坐實:前一組作于乾隆十四年(1749),后一組作于乾隆十八年(1753)。
注釋:
①詳參王順貴《袁枚詩歌輯補二十二首》(《文獻》2012年第2期)、王英志《〈袁簡齋手札〉所收詩作獻疑》(《文獻》2014年第3期)。另王英志撰有《袁枚零散集外詩51首考釋》(《江蘇師范大學學報》2013年第4期)、《袁枚零散集外詩》(《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二文,此三文錄文、考釋等有相通處,個別錄文亦有改動,本文征引時擇善而從,統(tǒng)稱為王英志之說,不再一一標明篇目,讀者可自行查閱。
②王順貴原文將《隨園詩稿》誤作《袁簡齋手札》,王英志已指出,不贅。
③王英志校正王順貴錄文誤字詳參其《〈袁簡齋手札〉所收詩作獻疑》腳注,然亦有疏漏。臚舉如下:其二頸聯(lián)“酒雨更無知己賦”,王英志已指出“酒雨”是“舊雨”之誤,另“更”字據(jù)手稿當作“竟”,與《詩集》同;其三頷聯(lián)“日日長看隔水青”的“看”字,據(jù)手稿當作“眉”,與《詩集》同;其四頷聯(lián)“領略鸞花辭白下”的“鸞”字,據(jù)手稿當作“鶯”。
參考文獻:
[1]袁枚.隨園詩稿[M].國家圖書館藏鈔稿本乾嘉名人別集叢刊.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10.
[2]袁枚.小倉山房詩集[M].袁枚全集新編.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15.
[3]王順貴.袁枚詩歌輯補二十二首[J].文獻,2012,02:148-151.
[4]王英志.《袁簡齋手札》所收詩作獻疑[J].文獻,2014,03:170-172.
[5]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詩51首考釋[J].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04:47-53.
[6]王英志.袁枚零散集外詩[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3,03:49-52.
[7]劉d等.舊唐書[M].北京:中華書局,2000.
[8]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
關鍵詞:悼亡詩;船山;夫妻情
中圖分類號:B24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387(2011)04-0033-04
悼亡詩,顧名思義,就是悼念亡靈的詩歌。而古代的悼亡詩則專指男子悼念亡妻的詩。在船山先生眾多的詩作中,涉及了各種情,既有對國家的熾熱之情、對親人的摯愛之情、對朋友的關愛之情,還寫了較為隱秘的私人感情――夫妻之情。雖說寫夫妻之情的篇數(shù)不多,但篇篇都為其心血之作,看后令人有股揪心的痛。
《周易?序卦傳》中說:“有天地然后有萬物,有萬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婦,有夫婦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禮儀有所錯?!庇纱丝梢?,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就十分推崇和諧的夫妻關系,和諧的夫妻關系是社會關系中一個重要的樞紐。從詩作中我們得知,船山既是一位矢志不渝的愛國志士,同時也是一位坦蕩從容的正人君子,“吾手寫吾心”,他用言語表達了自己內(nèi)心真實的情感。在他為數(shù)不多的悼亡詩里,我們細細地閱讀著這些感人至深的詩句,從詩中平凡的語言中我們看到了身為人妻的古代婦女在為丈夫操勞的身影,她們事無巨細地關照著丈夫的飲食起居。從詩中的字里行間我們感受到了船山妻子善良賢惠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風貌,也體會到了船山夫妻之間那種愛至深、情至切的深厚感情。
船山在其《顯考武夷府君行狀》中說道:“夫之先娶陶氏,處士萬梧女,生子二,……繼娶鄭氏,襄陽吏部尚書繼之孫,文學儀珂女,生子一……”《行狀》里提到的陶氏和鄭氏就是船山先生痛失的兩位青春伴侶。
一、船山悼亡詩中深厚的夫妻情
(一)與陶氏――舉案齊眉
船山十九歲時初娶陶氏,婚后不到十年,陶氏便因其父兄在喪亂中亡故而悲痛至死。船山與陶氏兩人雖共同生活時間不是很長,卻是舉案齊眉、恩愛有加。在對亡妻陶氏的《悼亡四首》的詩作中,船山表達了自己的殷切思念和遺憾之情。現(xiàn)錄詩如下:
十年前此曉霜天,驚破晨鐘夢亦仙。
一斷藕絲無續(xù)處,寒風落葉灑新阡。
讀書帷底夜聞雞,茶灶松聲月影西。
閑福易銷成舊憾,單衾愁絕曉禽啼。
生來傲骨不羞貧,何用錢刀卓姓人。
撒手危崖無著處,紅爐解脫是前因。
記向寒門徹骨迂,收書不惜典金珠。
殘帷斷帳空留得,四海無家一腐儒。
在詩中,船山描繪了一個情意融融的生活場景:“讀書帷底夜聞雞,茶灶松聲月影西”,我們看見了丈夫發(fā)憤讀書至深夜,妻子紅袖添茶侍一旁的動人畫面;我們還看見了在月影西斜時夫妻突聞雄雞鳴,而四目相望莞爾一笑的和諧場面。那情景、那笑聲宛如歷歷在目、聲聲入耳,回首往事,又怎能不痛心疾首呢?
在詩中,船山記錄了陶氏的高尚人品:“生來傲骨不羞貧,何用錢刀卓姓人?!薄板X刀”是古代一種像刀形的錢。“卓姓人”是指古時一卓姓靠冶鐵而成巨富的有錢人。其語典出自《樂府詩集?白頭吟》中的詩句:“男兒重意氣,何用錢刀為?!背澳袃褐亓x不重財自古有之,但陶氏一弱女子也有如此之傲骨,不能不令船山佩服。
在詩中,船山對陶氏“收書不惜典金珠”一事記憶猶新。為了丈夫喜歡的書籍,在家境困難之時,陶氏毅然典賣了自己的首飾。俗話說:“三分人才,七分打扮”、“佛靠金裝,人靠衣裝”。世上沒有哪個女子不愛美,女人都希望自己打扮的漂漂亮亮。陶氏當然也不例外,但她卻能做出如此的決定,體現(xiàn)了她的賢淑,她識大體。
在詩中,船山既表達了自己對陶氏的深切思念,也傳遞了自己的后悔之情,“閑福易銷成舊憾,單衾愁絕曉禽啼?!碑敃r的美好時光稍縱即逝,現(xiàn)在都已煙消云散,“此情可待成追憶”,追憶后面是“舊憾”。身在福中不知福,幸福易銷成遺憾,凄涼孤單之際只能“單衾”裹身整夜“愁”。想起陶氏的高尚品德,想起往日的朝夕相處,真是“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記得《詩經(jīng)?周南?關雎》中有句眾人皆知的詩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古漢語中“窈窕”是“文靜而漂亮”之意,“淑”是“好,善良”之意,外形漂亮而又性格文靜、善良之女性方是君子的好配偶呀。從《悼亡四首》中,我們雖不知陶氏容貌如阿,卻深知其人品之“淑賢”,她雖處貧窮之境地,卻不以“貧”為羞;雖身在寒門,卻能“收書不惜典金珠”。白天操持著家事,為生計和丈夫的書籍忙活;深夜還為丈夫端茶倒水,一直陪伴到天亮雞鳴時。賢淑的陶氏在其有限的生命里與丈夫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又怎能不給丈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憶呢?
(二)與鄭氏――志同道合
陶氏亡故數(shù)年之后,船山方在桂林與鄭氏結為夫妻。相對陶氏而言,我們認為船山與鄭氏的感情更深,體現(xiàn)有三:一是有關鄭氏的悼亡詩數(shù)量多一些;二是詩中表達的思念之情更為深切;三是從《姜齋文集補遺?自題墓石》里可以得知:“有明朝遺臣行人王夫之,字而農(nóng),葬于此。其左側(cè)其繼配襄陽鄭氏之所也?!本科湓蛟谟冢捍脚c鄭氏相依相守的十年正好是他反清復明、四處奔波的十年,戰(zhàn)火紛飛中他與鄭氏患難與共,二人可謂是“志同道合”。
船山悼亡鄭氏的詩作有不少,因篇幅所限,我們同樣擇取其中四首來感受船山與鄭氏之間的“琴瑟之好”。
《來時路?悼亡》之一:
來時苦大難,寒雨飛滾滾。
今者復何日,秋原稱葉黃。
遵路行以悲,飄風吹我裳。
流淚心自喻,劇結車輪腸。
詩中呈現(xiàn)給讀者的是一幅充滿蕭條悲情的畫面:“寒雨飄飄灑灑漫天飛”,飛動的不僅僅是漫天的雨絲,更多的是一個丈夫滿腔的思念情絲。映入眼中的滿是那失去生命的“秋葉”凋謝的“黃”,冰冷的“飄風”“吹”動著丈夫的衣裳,想起已逝的愛妻,丈夫禁不住淚流滿面,肝腸俱斷。愛之深方能痛之切,一句“劇結車輪腸”讓人怎能不斷腸?
《岳峰悼亡四首》之二:
到來猶自喜,仿佛近檐除。
小圃忙挑菜,閑窗笑讀書。
忽驚身尚在,莫是客凌虛。
楚些吾能唱,魂兮其媵余。
愛妻已逝,物是人非。雖然陰陽兩相隔,卻仍是思念不停止。詩中的一“喜”一“驚”,讓讀者在“過山車”般地迅猛中體會到了船山對鄭氏的深切思念。“情到深處人孤獨”,孤獨牽出愛妻來,愛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都宛如平常。船山先生驚喜地看到愛妻冉冉而來,近了,近了,她來到了屋檐下,來到了臺階前;船山先生驚喜地看見鄭氏正在菜園里不停地忙碌著;又驚喜地聽見了鄭氏那悅耳的歡聲笑語,一切都如往日,一切都似未曾改變。忽然“平地一聲雷”驚醒“夢中人”,猛然察覺“年年歲歲景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鄭
氏已駕鶴西去?!跋簿啊币r“悲情”,“悲情”自更深。
《續(xù)哀雨詩》之三:
羊腸虎穴屢經(jīng)過,老向孤峰對夢婆。
他日憑收柴市骨,此生已厭漆園歌。
藤花夜落寒塘影,雁字云低野水波。
樾館無人苔砌冷,桂山相較未愁多。
在詩中,船山先生一如既往的“借景抒情”?!疤倩ㄒ孤浜劣埃阕衷频鸵八??!碑嬅媸掷淝澹弘m有“藤花”卻已“落”,雖有“塘影”卻蒙“寒”,大雁南飛卻是云低時。冷清的景物透露了船山先生在鄭氏死后心中那揮之不去的濃厚的孤獨感。在《續(xù)哀雨詩》的《序》里船山先生寫到:“庚寅冬,余作桂山哀雨四首。其時幽困永福水砦,不得南奔,臥而絕食者四日,亡室乃與予謀間道歸楚……因苦吟以將南枝之戀,誦示亡室,破涕相勉。今茲病中,搜讀舊稿,又值秋杪,寒雨無極,益增感悼,重賦四章?!薄坝睦А敝畷r,“絕食”之際,鄭氏堅定地立于丈夫之后,為之出謀劃策,與之“破涕相勉”,真是“人生一知己”呀!“高山流水,知音難覓”,如今“舊稿”依舊在,“知音”鄭氏卻已亡,怎能不讓人“愁”啊!
《續(xù)哀雨詩》之四:
桂山哀雨舊詩留,讀向泉臺憶得不。
卞壺可容魂大笑,王章不為死含愁。
丹楓到冷心元赤,黃鞠雖晴命亦秋。
韶月年年春日暖,倡條冶葉漫當頭。
一句“桂山哀雨舊詩留,讀向泉臺憶得不”讓人是“欲罷不能”,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船山先生對鄭氏的一片深情?!芭f詩”還在人卻不在,“睹物思人”,此時思念最真摯。同時我們發(fā)現(xiàn)船山先生在述說兒女私情之際,胸中始終未忘國家之大事?!独m(xù)哀雨詩》之三中詩中那句“他日憑收柴市骨,此生已厭漆園歌”就已將其對國家的忠貞之心表露無遺?!安袷小蹦耸俏奶煜樵诒本┯⒂戮土x之處,《續(xù)哀雨詩》之四里的卞壺是晉成帝的忠臣,在蘇峻攻打京師時抱病戰(zhàn)死;王章則是被成帝舅王鳳陷害冤死囹圄之中。從詩作中我們不難得知船山先生對那些“以身任天下”的仁人志士十分贊賞。他借古人言自身,“魂大笑”、“死含愁”、“丹楓到冷心元赤”,確是“一片丹心照汗青”。
有人會問:“哀悼之詩怎能傳愛國之情,這與鄭氏又有何關?”細細琢磨,覺得船山先生如此的安排,自有其深藏之涵義?!独m(xù)哀雨詩》的《序》中說:“今茲病中,搜讀舊稿,又值秋杪,寒雨無極,益增感悼,重賦四章?!本渲兴^“舊稿”,應是《續(xù)哀雨詩?序》里提到的“因苦吟以將南枝之戀,誦示亡室”之稿。船山能將自己“南枝之戀”讀給鄭氏聽,就說明鄭氏在丈夫心中絕不僅僅是一個會操持家務,照料老小的一般的妻子,更是一個既能深懂丈夫心思,又能與之共進退的“革命伴侶”?!爸蚰羝蕖?,正因為鄭氏深深地了解自己丈夫的內(nèi)心世界,知道自己丈夫心底深深的故國之思和亡國之痛,所以她一直在背后默默而堅強的支持著丈夫繼續(xù)忠貞報國。也正因為在長期的朝夕相處中,船山也深知鄭氏品性高尚,與自己志趣相投,是自己人生一難得“知己”,所以在寫悼亡詩之時自然抒發(fā)出兩人之間那種往日的“志同道合”。由此,我們也深知了鄭氏在船山先生心目中那無人能取代的地位。
二、船山悼亡詩的文化內(nèi)涵
綜觀歷史,在封建的宗法社會中,“男尊女卑”的觀念是為大眾所接受的倫理觀念?!凹揠u隨雞,嫁狗隨狗”這種“既嫁從夫”的觀念在人們的思想觀念中早已是根深蒂固。而同樣的,“夫為妻綱”的夫妻關系也早已被奉為了金科玉律。在夫妻關系中,丈夫一直是處于中心的位置,強勢的地位,夫妻二人之間的關系是很不平等的。東漢時期有名的才女班昭曾在七十多歲高齡還寫出了《女誡》一書,“《女誡》七篇系統(tǒng)地闡揚了男尊女卑的觀念、夫為妻綱的道理及‘三從四德’的規(guī)范,從此男尊女卑觀念逐漸深入全社會,廣泛表現(xiàn)在觀念形態(tài)及實際生活的各個方面,給婦女帶來深重的壓迫、歧視及無窮的痛苦。《女誡》一書,為歷代儒家學者和封建統(tǒng)治者所重視,班昭也因此被抬到了‘女圣人’的地位?!杜]》作為中國古代婦女的行為準則,曾影響了中國社會近兩千年,成了男權對女權壓制的代言?!薄啊抖Y記?內(nèi)則》里有‘男不言內(nèi),女不言外’說法,……從文化層次上來講,中國古代婦女對男人世界來說是附屬品,不能參與男人的活動,而只能依附他們”
但我們卻驚喜地發(fā)現(xiàn),船山勇敢地沖破了“男尊女卑”、“三綱五?!钡氖`,為陶氏、鄭氏寫下了不少發(fā)自肺腑的悼亡詩。船山先生在悼亡詩里描畫了了兩個獨具東方美的中國古代女性,她們善良又賢淑、忠貞又堅強、知書又達理,同時又為我們呈現(xiàn)了一位重情重義、珍重愛人、堅貞報國的男子形象。他們之間并未發(fā)生那種“驚天地泣鬼神”轟轟烈烈的愛情故事,卻在字里行間里時刻流露出一種“平平淡淡才是真”的夫妻之情。在船山先生的眼中,陶氏和鄭氏她們不是家庭的附庸,而是平等的夫妻。她們既是他的生活伴侶,也是他的精神支柱,他們既是夫妻,也是朋友。道是“只羨鴛鴦不羨仙”,他們之間那種相濡以沫、不離不棄、互相勉勵、和諧融洽的夫妻情著實讓旁人羨慕。
俗話說“男怕人錯行,女怕嫁錯郎”,其實男人又何嘗不怕取錯妻呢?一個男人最高的品味就是他所選擇的女人,選擇了什么樣的女人就等于選擇了什么樣的人生。船山幸運地娶了兩位賢惠善良、知書達理的好女人,而能與船山夫妻一場應該也是陶氏、鄭氏的幸運之處。船山的悼亡詩給后人提供了一些夫妻和諧相處的啟示:夫妻之間應當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充分相信、平等相待。正如和鄧穎超之間所定的“八互”原則,也就是夫妻之間應當“互敬、互愛、互信、互勉、互幫、互讓、互諒、互慰”。如果世上的夫妻都能如船山夫妻和夫妻那樣,相信社會一定是非常和諧。
三、船山悼亡詩的創(chuàng)作特色
(一)真情實感
“情是詩的靈魂和統(tǒng)帥”,悼亡詩和哀祭文一樣,主要在于感情的真摯而不在于字面上的刻骨銘心。悼亡詩,它本身就是一種悲情的抒發(fā),就是一股深情的宣泄。船山在《夕堂永日緒論內(nèi)篇》中說:“身之所歷,目之所見,是鐵門限。”在船山先生的悼亡詩中,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感受作者對妻子的一片深情。他用“于心目想取處得景得句”來抒發(fā)自己“斷弦”之痛。正是由于此情來自于作者內(nèi)心深處,它是作者內(nèi)心真實感情的自然流露,所以才能給讀者如此強烈的情感撞擊。
(二)情景交融
《姜齋詩話》(卷一):“興在有意無意之間,比亦不容雕刻。關情者景,自與情相珀芥也。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哀樂之觸,榮悴之迎,互藏其宅?!薄扒榫懊麨槎鴮嵅豢呻x。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贝缴眢w力行的實行著自己的詩學理論。景中情者,如“十年前此曉霜天,驚破晨鐘夢亦仙”,自然是孤凄傷感之情;“到來猶自喜,仿佛近檐除”,自然是高興喜悅之情。情中景者,如“記向寒門徹骨迂,收書不惜典金珠”贊美欽佩之情中寫出了陶氏典賣首飾換回書籍之景。
(三)不琢不麗
《春》作者以新奇的比喻、清新流暢的語言贊美春天,想象春天,春草、春花、春風、春雨,以及春天里的人,細膩的感官描寫,以及對景物獨到的觀察、典型景物的選擇均有高妙之處。
《濟南的冬天》則像講故事一樣充滿滄桑感、動感。描寫景物著眼于景物特征,“響晴”算是濟南冬天的總特征吧,作者先從總體上把握濟南特點,然后揭示濟南的地理特點,山暖和而安適,水綠盈盈的,寫出冬天濟南的獨特魅力。
《夏感》則抓住了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征展開,“熱烈”即麥浪翻滾、熱風浮動,“緊張”農(nóng)民忙著打麥子,忙著給秋苗施肥。“急促”指田間禾苗、麥子、玉米高粱,蓬蓬勃發(fā),向秋的終點作著最后的沖刺。寫景著眼于景物細節(jié),書寫生動,概括有個性,角度新穎,見解獨特。
《秋天》以敘述筆觸為詩,語言清新婉麗,秋天“伐木聲丁丁地飄出幽谷”, 秋天“游戲在漁船上”,秋天“夢寐在牧羊女的眼里”。轉(zhuǎn)換景物角度,由景及人,脈絡分明。詩歌語言的韻律美、和諧美可見一斑。
《古代詩歌四首》書寫春秋之景,想象或宏闊,或清麗,展現(xiàn)了不同風格的詩歌特色?;蚴乔锶?,“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或是春天,“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
好課文就是寫作的好范例,學習本單元,就是要模仿這些經(jīng)典文學作品來嘗試寫作的樂趣。如何才能寫好景物類文章呢?
其一,要靜心觀察,細心體悟。春天萬紫千紅,百花爭艷,春意表現(xiàn)在一草一木上。只有細心觀察,方有獨特的審美體驗,才能做到描寫到位,表達生動?!笆掌鹎圉~似的烏桕葉的影子”這才是典型的秋景嘛,撒網(wǎng)撈起的樹葉,這是秋天最美的一片葉子。
其二,要抓住景物特征來寫。一個地方有一個地方的特色,一個季節(jié)有一個季節(jié)的風情。在作家梁衡筆下,夏天“緊張、熱烈、急促”,在曹操筆下,秋天“蕭瑟、宏闊、浪漫”。同樣是秋景,在何其芳筆下,秋天“清麗、細膩、多情”。這就是說,景物是帶有個人獨特體驗的景物,這樣的景物才具有新鮮感、代表性。
從自我出發(fā)而寫詩是田禾詩歌的首要特點。在這四首詩里,沒有哪一首離開了自我的生命與自我的生存,沒有哪一首只是一種純客觀的描寫?!稛敉坊仡櫫俗晕业膩須v:他的出生與一個叫“五嬸”的女人有關,“母親”與“父親”為了他的來到人間而付出甚巨,“奶奶”則以二百響鞭炮的古老儀式進行迎接,以至于“燈旺”名字的歷來,也頗有一點傳奇性。他們沒有想到其迎接的是一個未來的中國詩人。在《我的乳娘》里,小時候如果沒有了“乳娘”盡心盡力地呵護,也許本來瘦弱的詩人,早就不在人世了?!痘疖噺拇迩f經(jīng)過》寫到了“九妹”坐火車去南方打工時所發(fā)生的細節(jié),讓人沉重與心酸。每一首詩里都有“我”的存在,“我”的情感、“我”的人生、“我”的生活以及“我”與故鄉(xiāng)的關系,詩人自我的個性與氣質(zhì),深深地印在所有的句子里。詩是最不可缺少自我的文體,任何詩里雖然可以有故事、有風景、有人物,然而最不能缺失的,就是“自我”。這個“自我”,不是假托的人物,而只能是詩人真實的自己。在田禾所有的詩作里,都可以看到一個出生于張山吳村窮苦農(nóng)民家庭,后來以自己的想象與努力來到城市求生存,并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然而同時又總是與故鄉(xiāng)保持生活上與精神上的聯(lián)系,他就是詩人田禾。獨特的藝術風格與藝術風韻,讓田禾的詩歌在不署名的情況,也不至于與其他當代詩人的作品混雜。
著重于表現(xiàn)人物的命運與人物的心靈,是田禾詩歌的第二特點。田禾詩里都會有人物的存在,并且讓人物的心靈得到呈現(xiàn),讓人物的命運得到突顯,自然,他們與詩中的“自我”總是發(fā)生著這樣那樣的關聯(lián)。在《火車從村莊經(jīng)過》里,“九妹”離開這個小小的山村,是在最后一分鐘坐火車南行的,可見她的離開也是很糾結的了;她的心情與命運,猶如那兩行鐵軌承載著一列火車的重量,前程如何,不得而知,就更讓人迷茫。以此為個案,成千上萬男男女女外出打工者的命運,就這樣成為了田禾抒情詩歌關注的對象。在《回家》里,“兒子”之所以能夠喊出“回家”,也是因為受到了自己影響而對張山吳村有了深深的感情。為什么說其詩里的每一個人都有心靈呢?雖然并沒有多少細致描寫,然而有了那么一兩行“畫龍點睛”,一切都活靈活現(xiàn)了:“兩行鐵軌承載著整列火車的重量”所表現(xiàn)“九妹”的沉重心情,“我沾滿泥粒的指尖,已率先到達”所表達對故鄉(xiāng)擁有的切膚之痛,“有時苦難從她的眼睛里流出來”所表現(xiàn)的“五嬸”對于自我命運的無奈,“父親說:有了,就叫――燈旺”所表達的突然開朗“發(fā)現(xiàn)”的歡樂感,實在讓人驚異,這樣的詩行都與人物心靈相關。所以,除了“自我”之外,人物及其情感與命運就這樣成為了田禾抒情詩歌的核心。如果離開了對詩中人物心靈及其命運的表現(xiàn),也許就缺少現(xiàn)在這樣的深度與厚度。所以田禾的鄉(xiāng)土詩歌之中心還是人物,自我與他者的心情、心靈與命運,往往被他表現(xiàn)得獨到而現(xiàn)實。
看似無技巧而實有大技巧,是田禾抒情詩歌的第三特點。田禾的鄉(xiāng)土詩歌與中國古代的鄉(xiāng)土詩傳統(tǒng)相一致,“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卑酌枧c直寫是其詩歌主要情感表達手法,鄉(xiāng)村景象與人物生活被詩人直接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讓其詩實在、真誠,詩人所要表現(xiàn)的就是鄉(xiāng)下人生活與情感的原生態(tài)。然而,詩人對于自我情感的表達也是很講究的:《乳娘》里對于“五嬸”苦難生活圖景的展示,就采取了一種鋪排的方式,有一點像艾青早年代表作《大堰河,我的保姆》,景象一幅一幅,情感直瀉而下,不過其間的細節(jié)描寫也不讓前人;回憶自我人生經(jīng)歷的時候,“兩歲”、“三歲”、“四歲”、“八歲半”,時間上的流逝感十分強烈;“我”往二百里之外的方向“一指”而產(chǎn)生的動感,“兒子”所說的“回家”與父親所說的“有了”,都十分傳神;“往南,往南,一直往南”而產(chǎn)生的節(jié)奏感,以及“汽笛聲拉得很長/攔腰載斷了夜的前半部分/后半部分還籠照在月光中”而產(chǎn)生的畫面感與空間性,都說明了詩人的精心構造。無論何種文體,真正的技巧是學不來的,只有通過日積月累才可以發(fā)現(xiàn)別人的技巧,也只有通過自己的省悟與反思,才可以在自己表達思想與情感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形成技巧。田禾的詩歌存在許多自然天成的技巧。
田禾的抒情詩歌也不是沒有缺失:一是要更好地處理好“實”與“虛”之間的關系。表現(xiàn)自我與生活很實在,自然有其長處,然而詩意的產(chǎn)生與保存與“虛”是分不開的,古人所說的情景交融、情景相生、虛實相生,需要詩人更好的反思。二是要留下更大的空間,以便能夠讓讀者回味與思考。自我的情感表現(xiàn)也不能過于直接,人物的命運也不可過于實在,他們的前世今生、他們的感覺與想象,只可以給出一個片斷,甚至給出一個小點,其他的東西,都可以讓讀者去補充,如果能夠做到的話,也許詩情畫意才會更加豐實。
鄒建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詩歌》與《外國文學研究》副主編,《世界文學評論》主編。
關鍵詞: 泰山文學 古代文獻 文體
泰山古代文獻浩繁,涉及文體種類廣泛。諸多文體集中于一狹小地域,對于古代文學文體變遷研究來說,實為典型的原生態(tài)個案。剖析這一個案,明晰古代文體在泰山一域的演變,對于整個古代文學的文體學研究,當有特別的意義。本文試以《文心雕龍》、《昭明文選》等傳統(tǒng)文體學著作之分類為參照,對泰山古代文體作類舉剖析,拋磚引玉,以待泰山文體研究之宏論。
一、泰山古代文體種類分布概況
1.詩、詞、曲類。
詩為泰山文學作品最多之文體,其中又以五古、五、七言律、絕最多。最早詠及泰山詩為《詩經(jīng)?魯頌?宓宮》[1],四言詩。傳為孔子作《丘陵歌》,亦為四言。專詠泰山之四言詩為魏曹植《飛龍篇》。五言詩較先者為曹植《驅(qū)車篇》等,后李白《登泰山六首》等,蔚為五言古詩大觀。七言詩以東漢張衡《四愁詩》(其一)為先,其辭仍存楚風。五律最著名者為杜甫《望岳》;五言排律以唐代李義府《雋州遙敘封禪》為先;七律以劉禹錫《送東岳張煉師》較早。五絕如張志純《題桃花峪》,七絕如盧照鄰《登封大鋪歌》等。二言,元代唐肅《日觀賦》中擬漢武帝劉徹登泰山所詠:“高矣、極矣、大矣、特矣、壯矣、赫矣、惑矣!”堪為詠泰山僅有之二言詩;元代杜仁杰《天門銘》雄渾、悲壯,實為中國古代三言詩之佳作,惜山東師范大學周遠斌《論三言詩》竟未論及,置元代三言詩為空白[2]。六言詩有張志純《遺世頌》等;雜言詩有明代曾ぁ盾篤皆縲型岳》,王守仁《泰山高》等。除此以外又有:擬作:汪坦《別泰山擬李太白五言長篇》,乾隆《擬子建飛龍篇》等;聯(lián)句:明代周琉、楊志學、胡纘宗聯(lián)句《泰山行》;歌謠:明代張位《舍身崖歌》,呂坤《毒草歌》等;樂府:曹植《泰山梁甫吟》,李白《梁甫吟》等;操:唐代韓愈《龜山操》,等等。
因祭祀泰山要用樂,故歷代有曲,如:《泰山景》(道曲)[3],唐代《封泰山祀天樂章一十四首》、《禪社首祭地o樂章八首》等。而文人詞因其體式與登泰山情懷大相徑庭,故數(shù)量甚少,有元好問《清平樂?泰山上作》。
2.辭賦類。
泰山辭作較少,多為祭祀實用之作,如宋代鮮于輟對郎翊恰,清代張鐸《迎神辭》、《送神辭》等。賦體雖非實用,但因古代之賦多與地理相關,如蕭統(tǒng)《文選》收賦分15類,其中“京都”、“紀行”、“游覽”、“江海”諸類皆與地理相關[4],又兼賦長于瀏物抒懷,故泰山賦作數(shù)量頗豐,且多有名家名作,如唐李白大賦《明堂賦》、丁春澤律賦《日觀峰賦》,清蒲松齡《秦松賦》[5]等。辭賦類相關文體如:頌:班固《東巡頌》等;贊:《青帝廣生帝君贊》、朱孝純《泰山贊》,等等。
3.論說類。
論說一類,古代文論中區(qū)別為多種名目,分別舉例如下:論:章俊卿《明堂論》;說:清代褚峻、牛運震《金石圖說》;篇:漢代班固《白虎通封禪篇》;解:明代呂坤《觀日解》;議:明代沈應奎《岱祠迂議》、《再謁元君議》;注:酈道元《水經(jīng)注?汶水》;辨:顧炎武《高里山辨》;考:高誨《玉女考》,等等。
4.書記類。
因古代文人“游”多有“記”之故,泰山“記”一類數(shù)量甚多,如東漢《漢官馬第伯封禪儀記》等。書(書信)有宋代石介《與奉符知縣書》等。此類中還有:紀要:明代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錄:歐陽修《集古錄》;譜:宋代劉《秦篆譜》,等等。
5.序跋類。
序:宋代劉《秦篆譜序》;敘:明代雍焯《泰山志?敘》;引:《岱史引》;跋:朱熹《跋泰山秦篆譜》;例:《岱史?凡例》,等等。
6史志類。
史志類文體集中于《泰山志》、《岱史》之書,如表:《岱史?山水表》,其他文獻中也有名作,如書:《史記?封禪書》;傳:王之綱《玉女傳》,等等。
7.祭告類。
泰山為歷代帝王封禪祭祀之所、民間朝拜禱告之地,故祭告類文章眾多,體例豐富:封禪:《漢武金泥玉檢文》、《宋玉牒文》、《宋真宗登封玉冊》等;祝:《唐高宗玉牒祝文》、《宋大中祥符元年御祝文》等;祭:北魏高允《祭岱岳文》,宋歐陽修《祭東岳文》等;告:宋濟南守曾鞏《告岱岳文》等;符:東漢光武帝刻石《河圖會昌符》等;咒:后晉《總持咒幢》;法旨:《大元國師法旨碑》,等等。
8.詔令類。
歷代帝王、地方政府多關注泰山,故制令甚多。其文體有:制:唐開元十四年制《聽王希夷致仕還山》,明洪武三年六月二十日制《去泰山封號》等;詔:漢武帝《改元元封詔》,東漢章帝元和二年《東巡詔》等;諭:明代《巡撫都御史何起鳴宣諭》等;禁約:元代《王母池禁約刻》等;牒:金代《玉泉寺牒》、《香嚴寺牒》等;執(zhí)照:元代《泰安州申準執(zhí)照碑》,等等。
9.奏議類。
此類文種頗多,如:唐代長孫無忌等撰《請封禪表》等;疏:北宋孫]諫疏、明代王在晉《青龍神吐火疏》等;奏:東漢張純《請封禪奏》等;策:元代《東平布衣趙天麟上策》等;駁議:粱代許懋《駁封禪議》等;議:唐代顏師古《封禪議》等;對:漢代嚎懟斗忪對》等;移:《岱史公移》,等等。
10.碑銘類。
泰山自古為刻石勝地,碑碣石刻數(shù)不勝數(shù)。其文體有:銘:《秦李斯刻石銘文》,漢武帝《鼎銘》,唐玄宗《紀泰山銘》等;碑:漢代《泰山都尉孔宙碑》等;碣:《大唐齊州神寶寺之碣》等;墓志:宋代歐陽修《徂徠先生墓志銘》等;墓表:姜潛《故李侍郎墓表》等;墓碣:《陶公墓碣》等;題勒:《供石題勒》等;題名:《劉仁愿題名》等;題識:《明代鐘惺題識》,等等。
11.其他。
小說:《胡母班》等[6];戲曲:元代《病打獨角?!穂7]等。
二、泰山古代文體種類分布特點
1.泰山文獻中文體種類分布廣泛。
以上各類見于《文心雕龍》、《昭明文選》、《文章緣起》等文體著作的文體70余種,種類豐富。對于一座山岳而言,此種情況甚為少見,值得深入研究。
2.泰山諸文體作品數(shù)量分布差別很大。
以《岱覽?藝文總錄》為例,全書收錄作品凡765篇,其中文體種類分布情況:詩最多,古、近體詩共556篇;賦15篇,樂章神詞琴操48篇;其他各體文章如詔誥制15,表疏7,奏對9,議駁8,狀策2,書1,序11,頌4,贊7,符命2,傳注考7,論篇辨說觚20,記志紀錄隨筆跋35,碑文1,墓志2,祭祝告謝文15,共146篇。其中詩文數(shù)量最多的原因在于,游覽泰山抒懷、記游需要。實用文體的豐富,是緣于泰山在古代政治生活中的獨特地位。
3.泰山諸文體作品的時代分布有較大差異。
仍以《岱覽?藝文總錄》為例,765篇作品,其時代分布為:漢22篇,魏晉南北朝29篇,唐五代78篇,宋75篇,金元32篇,明340篇,清189篇。以明代最多,其原因除文獻流失外,明代去泰山封號,民間朝拜、游覽之風盛行,所以明清文人吟詠之作遂多。
4.泰山文體源流清晰,綿延數(shù)千年不斷,文學成就斐然,實為文體發(fā)展史之典型個案。
泰山為中國古代文明發(fā)祥地、文化中心,所以也是文體匯萃之地。諸體文章多有文體開創(chuàng)之功、發(fā)展之力。如游記一體,諸多游記專著以《封禪儀記》為中國古代第一游記,而究其實質(zhì),《尚書》關于禹巡狩泰山之行記,則為更古老之游記發(fā)端。泰山詩文等多有該文體歷史上第一流作者、第一流作品。如五古之曹植,五律之杜甫,古風之李白,皆為詩歌史之頂峰,其泰山詩作亦為詩歌史上一流作品,影響深遠。而秦代李斯之泰山刻石文,形式模仿雅、頌,三句為韻,四言為句,開碑文體先河。泰山文體的研究,對于中國文學史,對于整個古代文學的文體學研究,都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本文所列文章篇目,除特別注明者外,皆出于湯貴仁,劉慧主編.泰山文獻集成[M].濟南:泰山出版社,2005.
[2]周遠斌.論三言詩[J].文學評論(京),2007,(4):75-81.
[3][5][7]山東省地方史志編纂委員會.山東省志?泰山志[M].北京:中華書局,1993:478,547,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