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美術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美術教學的教學目標就是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中學美術應當在充分考慮到學生的特性的情況下,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美術的教育主要是為了讓學生有效地認識文化與藝術間的聯(lián)系,使學生能夠得到美的啟發(fā)。美術課程作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教師應當需要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感的重要性。審美情感即是學生在學習或生活環(huán)境中所表現(xiàn)出一種善于發(fā)現(xiàn)美、欣賞美的素養(yǎng)?,F(xiàn)今對于學生的教育應當做到全面,而美術的教育就是學生全面發(fā)展中的一部分。同時,美術作為一門可以通過感知美好的事物給人帶來愉快高興的一門課,可以讓學生在高強度的學習之外,減緩壓力。對于學生的審美情感,應當是全身心的審美情感,是對一部好的作品所感覺到的一種美的體驗和情感升華。學生的審美情感需是一種愉快及開心的享受。如果學生感到愉悅,那么他就會本能地喜歡上美術課,他會很自然地表現(xiàn)出情感的需要。美術教師在將學生置身于特定的藝術情境中時,應當使學生感覺到有一種收獲的享受。該情感體驗是塑造學生的藝術審美情感,學生將在體驗中逐漸提升自己的審美情感,并日益豐富自己的這種情感。學生能夠通過樹立良好的審美情感來自己逐步提高及完善。
二、審美情感培養(yǎng)在現(xiàn)階段課堂中的情況
(一)學生對于美術課程的態(tài)度
由于目前的課程的發(fā)展,初中的課程較小學課程來說多了許多。而學生面對中考的壓力使他們將大多數(shù)時間都用在了必考的課程上。隨之而來的是,美術課程沒有引起學生足夠的注意,學生覺得美術這門課程可有可無。而美術課作為一門能夠提升學生藝術修養(yǎng)的課程,其重要性雖不如主要課程,可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門課。想要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必須要從本質上改變學生、家長對于美術課程的輕視態(tài)度。
(二)內容與時間的安排不嚴謹
只要是教過美術課程的老師都會發(fā)現(xiàn),如果想根據整本美術教材來進行教學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美術教育的課程多,任務繁重,但是教學的時間很少,所以教師只能揀一些較為重點的課程來教。這樣會導致美術的教學任務得不到全面地完成,學生們學習到的知識也是殘缺不全。在美術的課程設計安排上就有不妥,這些存在的問題會使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大降低,從而無法有效地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審美情感。
三、培養(yǎng)審美情感的幾種方法
目前,學生對于美術課的態(tài)度以及美術課程自身的缺陷是美術課一直以來無法發(fā)展的重要原因。一些原來對美術十分感興趣的學生也漸漸失去了在美術上發(fā)展的機會。作為教育者,學校和教師應當知道,美術課并非可有可無,相反它是一門極具意義的課程?,F(xiàn)今社會正在高速發(fā)展,具有優(yōu)秀的美術鑒賞能力的人是目前各行業(yè)所追求的人才特性之一。若想成為這樣的人才,需進行系統(tǒng)專業(yè)的美術學習。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建立學生的審美情感,并提升他們的藝術品位及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美術審美情感不僅能有利于學生的美術課程的進行,而且為學生學習別的文化知識打下了基礎。美術課程的審美情感培養(yǎng)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來實行。
(一)加強學生的藝術文化審美
若想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情感,應當先以提升學生的文化審美為基礎。教師需要讓學生開拓視野,讓他們接觸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著名作品并欣賞,從而實現(xiàn)精神層面的享受。例如,在進行欣賞世界名畫的課程時,可以讓學生們去欣賞西方著名的作品達•芬奇的油畫《蒙娜麗莎》、莫奈的《睡蓮》、丟勒的素描《手》。讓學生們在賞析古今中外的著名畫作時,得到精神層次的陶冶。當初次感受這些著名作品時,學生只會是感覺驚訝好奇。這時,教師就應當有意識的去引導和幫助學生去了解、感受畫家的生平作為、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背景。同時根據畫家的信息來正確地認知、分析他的美術作品,深入感受畫家的創(chuàng)作目的以及作品本身的美感及內涵。當學生真正地可以獨立賞析美術作品時,才做到了真正的審美感情的提升。
(二)認識到學生對于藝術的興趣積累的重要性
伴隨著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藝術的變現(xiàn)形式也不僅僅在于紙上,而是通過網絡、影視變得多姿多彩。相對而言,多媒體的表現(xiàn)形式更加適合天性好奇的中學生,學生也會因此而對學習更加感興趣。合理適當?shù)貞枚嗝襟w進行教學會使美術的欣賞課更加的豐富,有“錦上添花”的感覺。同時,教師應當注意的是,需要給學生留下可以發(fā)展的空間,從而促進學生欣賞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的審美情感會從一定方面影響到學生的審美情感。教師對于學生的審美情感會一直起到啟發(fā)的作用,所以教師需對于藝術作品注入自己的審美情感,從而會散發(fā)出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這樣做對于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結語
關 鍵 詞:興趣 美術 環(huán)境 老師
當今的學生家長大多望子成龍、望女成鳳,而且心情十分迫切,讓孩子學美術就是為了當畫家、藝術家,一味地讓學生掌握繪畫知識、技能,巴不得十天半個月就把孩子逼成畫家。致使學生體驗不到繪畫的快樂,失去了學習興趣。這個問題反映了當今一些家長,甚至包括一些教育工作者對美術教育認識的誤區(qū)。
美術教育的功能不僅是讓學生掌握繪畫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意識和形象思維,這種功能已經被現(xiàn)在教育科學研究所證實。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相對寬松的繪畫心理環(huán)境,在沒有任何外來壓力的束縛下,讓學生在藝術的王國里盡情地揮灑,大膽地遨游,才能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對繪畫的濃厚興趣,達到美術教育的真正目的。
愛因斯坦曾經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蔽覈未填U也曾說過:“教人未見意趣必不樂學。”正因為對事物有了興趣,愛迪生由學習雞孵蛋開始,一步步鉆研探索,終于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科學家。也正是因為有了興趣,才有了任伯年夜半追貓,鄭板橋無竹不入居之說??梢娕d趣對人的發(fā)展、社會進步的重要。在美術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和保持學生的興趣,為創(chuàng)作提供不斷的動力,使學生始終處于創(chuàng)作和歡樂之中,是我們美術教師必須關注和解決的問題。wWW.133229.cOM筆者認為應該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激發(fā)學生繪畫興趣、教育方式和內容要靈活多樣
兒童在不同時期對繪畫不一定都有一樣的熱情和興趣。熱情和興趣減退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學思路不寬廣、眼界不開闊所導致的。
有的兒童繪畫時只重模仿,就是傳統(tǒng)機械的模式教學造成的。如果一味讓兒童臨摹成人的畫,或者過早地訓練精確的形體造型基本功,就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兒童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扭曲兒童的個性發(fā)展,也容易使兒童對繪畫喪失興趣。為避免以上不利因素的影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對兒童進行正確的引導。
1.以新奇多變的形式刺激兒童獲得新鮮的感覺。例如:改變作畫的環(huán)境,從室內轉到室外,走出校園到大自然中去寫生,開闊視野,使他們獲得新的生活感覺,產生新的創(chuàng)作靈感。
2.變換作畫的內容和手法。這一時期作色彩畫,下一階段可作黑白畫;這次畫想象畫,下次可以畫故事畫;這個題材用紙貼表現(xiàn),那個題材用木刻表現(xiàn),或用國畫表現(xiàn)等等。這樣兒童就不會感到乏味了。
3.鼓勵兒童“擴大思維”,去想象那未知世界,大膽地畫出心中所想。例如:宇宙大觀、海底世界、神奇的童話世界等題材,啟發(fā)學生的想象空間,使他們的想象力不斷地得到升華。
4.在評價學生作品時,要善于發(fā)現(xiàn)作品中的閃光點。采用多表揚、多肯定的方式引導兒童繪畫。鼓勵兒童多參加美術競賽、書畫展覽等活動,讓孩子體會創(chuàng)作的樂趣,保持創(chuàng)作的熱情。
二、 美術課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
1.我們的美術課要給學生創(chuàng)造“自由”的課堂環(huán)境,允許和鼓勵他們大膽地、別出心裁地、無拘無束地表現(xiàn)自我。所謂“自由”的含義既包括游戲般的活潑的教學方式,也包括創(chuàng)造形式上的靈活性。所以我們應改傳統(tǒng)的死板模式為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教學模式。
2.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自由”的思維空間,注重培養(yǎng)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及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要以開放的心理要求孩子,不強行規(guī)定學生的想法和限制他們的才能,可是有的老師經常讓學生臨摹,而且臨摹得要像;有的老師對學生作業(yè)要求得太死板,規(guī)定畫兩個蘋果就不能畫三個,否則就不給好成績;還有的老師竟讓學生跟著他一筆一筆地畫,使學生在美術課堂畫得很累,沒有歡樂沒有活力。素質教育是一種平等的教育。有一句名言叫“蹲下來看孩子”。教育者要蹲下來和孩子保持一樣的高度,用孩子的眼光看問題、看世界,這樣才能真心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也就只有在這樣的前提下,教育者才能為孩子提供最合適的教育。因此,在美術課中只有給孩子“松綁”,給予學生充分的自由空間,鼓勵他們標新立異、獨具慧眼、別出心裁,想別人沒有想到的,做別人沒有做到的,以創(chuàng)造的思維面向一切,才能讓學生受到平等的教育、體驗到學習的樂趣。
當然,給他們創(chuàng)設一個自由的發(fā)展空間,并不等于讓孩子放任自流。而是要在素質教育思想引導下,想方設法多給孩子一份自由創(chuàng)造的空間和學習的快樂。
三、家長選擇美術興趣班時要慎重
現(xiàn)在社會上教學形式多種多樣,教學方法五花八門,家長在給孩子挑選美術班時要慎重。建議家長從兩個方面去挑選美術班以減少失誤:一是看教學是否尊重孩子的天性,是要求孩子畫得像,還是讓孩子自由自在地畫自己感興趣的,是否以提高孩子的整體素質為辦學宗旨;二是看教師是否讓學生只臨摹實物或老師的畫法。這種教學不能發(fā)揮人的潛在的創(chuàng)造能力,對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不利。
關鍵詞:美術教育綜合素質教學方式
近幾年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美術教育受到人們的重視,努力提高他們的美術素養(yǎng)及審美、創(chuàng)新能力是我們的責任,如何提高學生的美術修養(yǎng)呢?
一、在教語數(shù)的同時教好美術,變單向為雙向
語數(shù)教材里就有很多與美術有關的內容,精美的教材設計和每一課都有一幅幅美麗的畫面,每一課都有與課文內容相匹配的精美的插圖。這些插圖,原本是為了通過形象來提高學生學習文化知識的興趣的,但我想,美術教師不正也可以利用這些插圖講美術知識嗎?無疑這是一個提高美術興趣的絕好機會。特別是在語文教學中離不開美術的配合。
我們知道,在美術教學中,更需要人文學科的理論基礎、語言修養(yǎng)和廣泛的社會知識。語文的課程主要通過對文學作品的學習、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及其人文知識,即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美術課主要以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和作品賞析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兩者存在著互補性。體現(xiàn)了美術新課標中學科之間的整合。上課時,利用課文插圖結合課文文字內容進行講解,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開天地》這個課文的想象非常豐富,配備的插圖也非常美。書中有一整張紙畫了的形象,一個腳蹬著地,雙手撐著天的巨人,背景云霧繚繞……,我首先引導學生感受語言文字的美,同時又著意引導他們感受了圖畫的美。我是這樣來增加美術內容的,在這幅畫面中為什么把畫得這么大?畫面中天和地是怎么畫的?運用了哪些色彩?這樣用有什么好處?如果要你畫你會怎么畫等等。這樣拓展學生想象的空間、靈活的運用學科的知識進行探究性的美術活動,形成綜合學習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fā)展審美能力。
又如數(shù)學課里就有一個單元是《對稱、旋轉和平移》,所講也就是美術圖案里的內容,只不過加上了數(shù)學的元素。在教學中,我運用科漢•蓋納寫的《美術,另一種學習的語言》書中介紹的“對稱與設計”的方法,先是讓學生看看鏡子中自己的臉,用尺子放在臉的中部,明白什么是對稱。然后發(fā)給學生大小和色彩都不同的長方形紙,用了重疊或不重疊的方法進行對稱的設計。學生學習的興趣非常濃厚,因為在制作過程中,他們既要考慮方塊形的位置以及色彩的關系,而且眼睛離不開對稱的目標。學生通過設計活動,直觀、平直的掌握要求學會的一個數(shù)學概念,體驗創(chuàng)造設計的愉悅,同時了解、欣賞、感受美術中圖案的對稱美?!皟和瘜W習了某種學科課程后,再創(chuàng)造有關的美術作品,他們就能在具體的經驗中,加深對學科內容的理解?!?科漢•蓋納)這樣既上好了語文數(shù)學,同時提高了美術素養(yǎng),有了一定的欣賞素養(yǎng),對美術也就增加了喜愛,喜愛了,興趣也便有了。
二、就地取材,變匱乏為豐富
在教學工具匱乏的時候。通常沒有美術工具我們的美術教學就無法開展,覺得這樣上美術課根本沒辦法上。我想還是從實際出發(fā)吧,在繪畫教學中,一,盡量用一、二種顏色去表現(xiàn)畫面;二,工具主要用鉛筆、圓珠筆;三,增加線描畫的內容。
如手工課要用的卡紙,住校的學生可以去邊上的小店要一些香煙殼;又如《玩具望遠鏡》制作,書中要求的是用一次性杯或零食的外包裝殼等廢棄用品,學生沒有,我就拿報紙、學生平時撿的礦泉水瓶、果奶瓶等,每人發(fā)了一份,通過引導教學,簡單的示范、拓展學生思維,學生就有的卷、有的折……,作出了很多不同形狀的望遠鏡的桶身,通過粘貼,又利用山村取之不盡的樹葉裝飾,進行調整。二十幾位同學每人作出了不同的報紙望遠鏡,效果同樣好。農村的孩子一樣非常聰明,只是我們必須主動引導和給予練習的機會。我曾聽到這樣一句話:擦亮學生的另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利用被丟棄的物品把它變成藝術品。這樣既節(jié)約又簡便,更讓孩子驚喜地發(fā)現(xiàn),美,原來也在廢物中!
三、讓學生的學習從被動變?yōu)橹鲃?/p>
這句話在新課標就有,比較老套,每一位老師都會這樣說,真正讓學生做到那是很不容易的。早先在教學中我就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非常被動,就拿早讀來說,讀是為老師而讀。美術就更不用說了。如何改變這樣的習慣,讓學生愛學習、愛美術學習、主動學習呢?
開始我?guī)Я撕芏鄡?yōu)秀的美術作品,張貼在教室里。我這樣做,是為了讓他們羨慕起來。果然,學生滿眼看到的都是漂亮的美術作品,學生的愛美的心被促動了。在美術課的時候,我常常讓學生按課文的內容板畫簡筆畫,為學生學習課文打好基礎。比如《荷花》一課,根據課文內容:一片片碧綠的荷葉,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挨挨擠擠的。雪白的荷花,爭先恐后在這碧綠的大圓盤之間冒了出來,有的花瓣兒全展開了,露出嫩黃色的小蓮蓬,有的才展開兩三瓣,有的含苞欲放……。我一邊說,一邊就在黑板上快速的畫出荷花、荷葉在文中的情景。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感受單線線描同樣能畫出美的畫面。
在生活學習中,我這樣做,是為了讓學生知道美是無處不在的,無時無刻都享受到美、感受到美術的魅力,無形當中激活了他們對美的追求心理。在美術課中不再是:“我沒東西畫、我沒有材料無法做…”。我這樣一次又一次,一步進一步地做,學生美術學習的觀念改變了,在提出教學任務后,學生比較配合,能主動的、積極的尋找材料及代替品。
審美觀是從審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觀的組成部分,是在人類的社會實踐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識形態(tài)有密切的關系。小學生這種認識形成的正確性,最直觀的是來自學校的美術教育,小學美術教育應該說是正確審美觀樹立的主要手段和方法。
1.1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審美觀
小學美術教育中審美觀的培養(yǎng)可以依靠教材中美的事物、美的形象來打動學生、感染學生。.如在《五彩的煙花》特色欄目中,可以在學生沉浸在對美的欣賞與創(chuàng)造中時,向學生講授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盛況,讓學生知道我國在這屆奧運會上所取得的偉大成績,向在奧運會上取得優(yōu)秀成績的運動員學習他們那種為祖國榮譽而努力拼搏的精神,懂得為祖國而奉獻的美。通過審美活動還可以幫助學生開闊視野、增長智慧、訓練思維能力,發(fā)揮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精神,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
1.2培養(yǎng)學生心理健康
美蘊藏在人們社會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如果一個人不懂得現(xiàn)實生活的美,也就無法正確認識與理解藝術美。教育和培養(yǎng)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善于觀察和發(fā)現(xiàn)美的東西是小學美術教育的基本任務。審美可以讓學生體會到一個美好的世界,明白什么是健康理想的生活。美術教育工作中的審美教育,可以從教材中發(fā)掘美的內涵,美的心靈,美的理想,使學生在審美的過程中自覺地樹立起遠大的理想。如在《我架神州游太空》一課中,可以讓學生知道科學離我們的生活并不遙遠,激發(fā)學生熱愛科學、親近科學的情感,讓學生從小就樹立學科學,愛科學的理想信念。
2、根據小學生心理特點進行審美觀培養(yǎng)
小學生的心理發(fā)育特點是無意記憶仍占主導地位,有意記憶逐年增強,思維方式外始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化,其想象力隨年齡增長日漸豐富。從籠統(tǒng)、不精確地感知事物的整體漸漸發(fā)展到能夠較精確地感知事物的各部分,并能發(fā)現(xiàn)事物的主要特征及事物各部分間的相互關系,但情緒容易沖動,多隨情境的變化而變化,其想象從片面、模糊逐步向完整、正確的方向發(fā)展。
2.1美術教師要引導學生進行審美認識
小學生的審美認識來源于粗淺的社會體驗和學校的美術教育。小學生的審美認識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同時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F(xiàn)代小學生處于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小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審美迷茫。美術教師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新形勢下的學生思想實際出發(fā),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美術理論功底,還要施以適當?shù)姆绞椒椒ǎ€要努力研究小學生審美心理形成過程,從小學生心理特點出發(fā),糾正學生審美觀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以實現(xiàn)小學生正確審美觀的形成。美術教師要堅持師生間相互尊重,以平等的關系進行教學,著重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啟發(fā)學生的主體意識,充分利用群體教育。努力發(fā)展開放性意識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同時通過教師的引導,讓學生實現(xiàn)相互影響和相互教育。
2.2美術教師應以積極向上的美學觀引發(fā)學生的審美追求
對于處在審美觀尚未形成的青年學生來說,最根本、最長遠的辦法是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用正確的美學觀激發(fā)、培養(yǎng)他們的審美追求。只有當學生們認識到自己正確的審美觀真正價值時,他們才不會放棄對真正美的觀念的追求。不難看出,積極向上的美學觀在小學美術教育實踐中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所以,在美術教育工作中要認真了解學生的需要,以高尚的美學觀,促進學生審美思想的形成,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極為重要的意義。如在《美麗的家鄉(xiāng)》教學中,讓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的風景、風情,讓學生學會發(fā)現(xiàn)身邊的美,在教學過程中以積極向上的美學觀引導學生去發(fā)現(xiàn)真正的美,讓學生的畫筆畫出美好的事物,使他們從小就樹立起正確的審美觀念。及時發(fā)現(xiàn)并糾正學生出現(xiàn)的不正確的審美觀念。
關鍵詞:高中美術人文精神鑒賞
人文性賦予美術本體最大的價值和功能,使得形式化的美術知識和技能變得具有生命力,并與社會發(fā)生最大程度和最大范圍的關聯(lián)。美術教育是美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徑,在美術教育中發(fā)掘人文資源,注重人文培養(yǎng),已成為當今美術教育的主流?!睹佬g課程標準》更是把美術定位為人文性的學科。特別是對于高中美術鑒賞課而言,在課堂上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更有獨特的意義與價值。
一、高中美術課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關系
突出美術課程的人文性質是當今國際美術教育的發(fā)展趨勢,也是當今我國學校美育所強調的價值取向,美術教育與人文教育密不可分。也正因為如此,高中美術課與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
(一)美術課堂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的舞臺
美術教育,本身屬于人文形態(tài)的范疇,美術教學中的人文教育更是美術課程人文性的組成部分。其人文性的內容包括人文教育、人文素養(yǎng)、人文精神等。人文教育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根本目標是通過美術的教學和實踐,讓學生學做進步的現(xiàn)代人。人文素養(yǎng)即做人的基本修養(yǎng),主要體現(xiàn)在一個人對自己、他人和社會的認識、態(tài)度和行為準則當中。人文素養(yǎng)的最高形態(tài)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通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人格特征、審美情趣等體現(xiàn)出來的。
(二)在美術課堂關注學生的人文精神是新課程的客觀要求
新課程標準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國家對基礎教育質量指標所作的基本規(guī)定,是新課程標準為描述學生學習行為變化及其結果所提出的三個功能性基本要求,簡稱三維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作為三維目標中的一維,其目標的實現(xiàn)靠的是人文教育。
(三)湘美版高中美術鑒賞課本中的人文價值取向
鮮明的人文價值取向是新的湘美版高中美術鑒賞課的重要特色,從課本外觀上看,精美的印刷及版式首先就給人以賞心悅目的感覺,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讀下去的渴望,這種設計本身就具有了人文的價值——在滿足了學生潛在的審美需求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了對人的尊重與關懷。從結構上看,采取單元組課、專題呈現(xiàn)、多元交叉、循環(huán)遞進的方式構成課本結構。這就為學生在美術鑒賞課上主動性的發(fā)揮創(chuàng)設了廣闊的空間。在具體的課題中,都有明顯的標識?!皩W習提示”、“作業(yè)要求”、“活動建議”,“相關鏈接”以及“學業(yè)評估”等欄目的設計均體現(xiàn)了對學生學習的理解與尊重。新版的教材無論從設計樣式,還是在內容上都體現(xiàn)出一種對文化情境創(chuàng)設、涵養(yǎng)人文精神的追求。
二、如何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
以美術鑒賞活動為主要教學內容的美術鑒賞課,應該引導學生在鑒賞活動中生成、發(fā)展人文精神,那么,究竟應該采取哪些方式來達到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標呢?
(一)教師要做適應性調整
在美術鑒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需要教師進一步豐富自己的人文素質,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鑄就自身的人文精神、豐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的文化素質,同時,還要及時的轉變教師角色。
1、轉變觀念
轉變觀念是根本,也是美術教師適應新課程改革的前提,美術教師只有在理解新課程、接受新課程理念的基礎上,才能在實踐中逐步提高自身素質,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盡快適應新課程的要求。教師作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者,是最關鍵的因素,因此必須要提高素質,轉變觀念,實施課堂教學創(chuàng)新,要以發(fā)展的全面觀點來看待每一個學生,關注每一個學生,要讓學生學會探究和發(fā)現(xiàn),從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2、提高素質
美術教師大都具有美術專業(yè)知識并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強調學科知識的常規(guī)教學勝任自如。美術新課程卻更強調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yǎng),強調培養(yǎng)人文精神和審美能力,在內容上更加符合時尚,貼近學生的生活;課程的內容加強了學科知識和社會發(fā)展、科學進步的聯(lián)系,強調了美術和其他學科的融合;新課程強化了課程的選擇性,為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留下了充足的空間等等,這些要求促使我們美術教師要緊隨社會發(fā)展,學習與美術課程相關的其他新技術、新知識,學習促進學生思維和人格發(fā)展的教育教學方法,形成開放狀的生態(tài)型知識結構,真正實現(xiàn)教師與新課程共同成長。
3、轉變角色
師生角色要有新的定位,美術鑒賞教學中教師的角色,不應只是給學生提供正確答案,而是一種啟迪思想,組織和促進學生多渠道的獲取,為學生構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使其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指導者、合作者。教師在美術鑒賞教學里的作用在于幫助學生明辨和討論探索與他們學習相關的問題,并留給學生探索的空間,避免把結論強加給學生。因而教師應開放自己的心態(tài),努力擯棄權威習慣,以模擬接受學生的觀點作為開始,把教師和學生變成一個整體,共同進行有成效的學習、討論、探索、交流。同時,教師要對學生的個體性、獨特性、多樣性給予充分尊重,并以此作為教育與教學的前提。
(二)用人文的方法引領學生鑒賞
教師在美術鑒賞課堂上,通過巧妙啟發(fā)、創(chuàng)設情境等手段,引起主體積極的體驗、理解與感悟活動,這種方法因其處處以尊重人、發(fā)展人為價值取向,因此稱之為人文的方法,它有別于科學領域強調理解性分析和論證的方法。我們在美術欣賞活動中采取人文的方法,正是因為它強調了體驗,強調體驗就意味著讓學生自主地對美術作品的觀察、理解、思考、分析,意味著和同學們一起討論、交流、比較、操作、嘗試,甚至爭論。
(三)在引導鑒賞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
以人為本,尊重個性,突出道德是培養(yǎng)學生人文精神核心,具體到在高中美術鑒賞課堂就是首先要創(chuàng)設寬松的教學氛圍、民主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給予每個學生以足夠的尊重,讓學生在愉悅的環(huán)境里發(fā)展自己的個性品質。我國著名教育家鐘啟泉教授認為,素質教育,說到底是“尊重個性、發(fā)展個性”的教育,個性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概念。人的個性發(fā)展是由兩方面因素決定的。一方面是先天的帶有遺傳性質的生理發(fā)展因素,另一方面是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寬松的教學氛圍、民主的師生關系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氣質、能力、性格等個性心理特征中的積極因素,又可以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個性意識傾向,并由此把認知活動與情意活動統(tǒng)一起來,才能真正形成發(fā)展學生良好個性品質的理想模式;其次,在美術鑒賞中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研究性學習。
結束語:
總之,高中美術鑒賞課會因人文精神而生彩,人文精神更會因高中美術鑒賞課而獲得了棲身之所與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作為新課程背景下的教師,只有不斷加強自身修養(yǎng)、不斷探索高中美術鑒賞課的人文價值及其實現(xiàn)途徑,才能讓人文精神在美術鑒賞中高揚。
參考文獻
1、劉東:《美術教育的人文價值及追求》,《教育科學論壇》,2006年07期
雕塑家羅丹說過:“生活中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回歸生活世界”是現(xiàn)階段教育界的熱切呼聲,現(xiàn)在的小學美術教育以美育為目的,作為教育工作者,要培養(yǎng)學生從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的能力,首先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工作中我發(fā)現(xiàn),學生對美術課的興趣非常濃厚,他們能從美術創(chuàng)作中獲得審美的愉悅。但鄉(xiāng)村學校的學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相對城市的學生而言,動手能力及審美能力稍弱,這與他們生活的環(huán)境相關,但我們可以利用鄉(xiāng)村生活更貼近大自然的優(yōu)勢,在鄉(xiāng)村生活中尋找素材,讓學生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例如在人教版小學一年級美術第一冊第一課《讓大家認識我》中,要求學生利用彩紙制作一片樹葉名片,我將學生帶到教室外,讓學生親身體驗大自然,讓他們觀察,感受生活當中不同樹木葉子的形狀,更利于自己的制作。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我將學生帶入真實的大自然世界中,讓他們感受不同葉子的形狀,而不是在教室中,用幾張圖片讓學生認識?;貧w生活,在生活中尋找素材,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作能力。
二、回歸生活,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教學
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兒童是形象、聲音、色彩、感覺和思維的。”將生活化教學情境引入到課堂中,是學生最感興趣的,能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作為一名小學教師,我們要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入到小學課堂當中去,讓學生對美術課堂更有興趣。在人教版小學美術一年級第三課《圓的世界》的教學過程中,我準備了餅干、鬧鐘、盤子、地球儀等等各種各樣生活中圓形的東西以及其他形狀的東西作為教具,將這些東西布置在教室當中,并結合當?shù)剜l(xiāng)村特色,將當?shù)靥禺a大閘蟹也帶到課堂當中,讓他們找找在這些事物中哪些是圓形的,在課堂中創(chuàng)設“圓的世界”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對一些外地學生也可讓他們在美術課堂當中了解當?shù)匚幕?/p>
三、回歸生活,讓課外活動與生活鏈接
小學美術與生活的鏈接,除了到生活中尋找素材,將生活化的教學情境移入課堂之外,學生的課外活動也應與實際生活相聯(lián)系,讓學生在課堂之外感受生活中的美。我認為小學美術課外活動不應過分注重活動的形式性,而是要將美術活動融入進生活中去,通過生活化的美術課外活動,讓學生感受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在生活化的課外活動中獲得愉悅。美術課外活動可以與當?shù)靥厣Y合,課外活動不僅僅可以在教室中進行,戶外操場、田間、悠久的老街等都可以成為美術課外活動的場所。生活化的課外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情懷,在活動中得到教育。
1.美術課外活動融入人文元素
美術課外活動可結合當?shù)靥厣?,將有人文特色的事物展現(xiàn)給孩子們,讓孩子們在貼近生活的課外活動中了解當?shù)匚幕尯⒆觽儫釔凵?,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美。巴城是一個有著2500多年歷史的美麗小鎮(zhèn),擁有悠久的歷史與文化,它的蟹文化舉世聞名。所以,在組織美術課外活動時,我們可以結合實際情況,將這種文化融入進課外活動中。帶領學生走入當?shù)匚幕^,讓學生參觀了解本地特色文化,走進生活,帶學生實地參觀一次蟹養(yǎng)殖基地,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中感受到美,培養(yǎng)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將人文元素融入課外活動。
2.美術課外活動融入教育元素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本文將首先簡述美國 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歷史源流,然后在闡述其發(fā)展的三個階段基礎上,探討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 評意圖解決的主要問題。
一、美國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歷史源流
生態(tài)文學批評這一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紀七十年代。1972年,約瑟夫·米 克(Joseph W.Meeker)在《生存的喜劇:文學生態(tài)學研究》(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1972)中提出“文學生態(tài)學”的概念,“對出現(xiàn)在文學 作品中的生物主題進行研究”(注:Joseph W.Meeker,The Comedy of Survival:Studies in Literary Ecology,
New York:Scribner's,1972,p.9.)。1978年,威廉·魯 克特(William Rueckert)在其論文《文學與生態(tài)學:生態(tài)批評的實驗》(“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中首先使用了ecocriticism這一批 評術語,提出“把生態(tài)學以及和生態(tài)學有關的概念運用到文學研究中去”(注:William Rueckert,“Literature and Ecology:An Experiment in Ecocriticism,”IowaReview 9.1(Winter 1978),p.71-86.)。隨后,有人提出“生態(tài)詩學”(ecopoetics)、 “環(huán)境文學批評”(environmental literary criticism)、“綠色研究”(greenstudies),或“綠色文化研究”(green cultural studies)等其他術語,但大多數(shù)人傾 向用ecocriticism這一提法,因為它不僅很容易被轉變成ecocritical和ecocritic等形 式,而且“eco”這一前綴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的關系。1985年,弗雷德利克·瓦 格(Frederick O.Waage)編輯出版《講授環(huán)境文學:資料,方法和文獻資源》(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Resources,1985)。該書收集了十九 位講授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課程的教師寫的“課程簡介”(Course Descriptions),“目的是 要在文學領域促進人們對生態(tài)文學有更深的了解和認識?!?注:Frederick O.Waage,ed.,Teaching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Materials,Methods,
Resources,New York:1 985,p.viii.)1989年《美國自然文學創(chuàng)作通信》(The 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sletter)得以創(chuàng)辦使有關學者得以發(fā)表生態(tài)文學研究的短文、書評、和課堂筆記等 。隨后,不少人文學科的學術刊物相繼開辟了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增刊或???,其中有《印 地安那州評論》、《俄亥俄州評論》等美國著名的學術刊物。(注:根據徹麗爾·格羅 費爾蒂的統(tǒng)計,自1986年至今,美國人文學科出版過20多期關于生態(tài)環(huán)境文學的專刊。 具體內容請參見格羅費爾蒂和費羅姆主編的《生態(tài)批評讀者:文學生態(tài)學的里程碑》, 第32頁。)同時,一些大學開始把生態(tài)文學列入課程,作為現(xiàn)當代文論的一部分,受到 學生普遍歡迎。在1991年美國“現(xiàn)代語言學會”(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上, 哈羅德·費羅姆(Harold Fromm)發(fā)起并主持了名為“生態(tài)批評:文學研究的活力”(Ecocriticism:The Greening of Literary Studies)的學術討論。1992年,“美國文學 協(xié)會”專題報告會上,格倫·A·洛夫(Glen A.Love)主持了題為“美國自然作品創(chuàng)作: 新環(huán)境,新方法”(American Nature Writing:New Contexts,New Approaches)的專題 討論。同年,“文學與環(huán)境研究學會”(ASLE: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成立,該學會的宗旨是“促進人類和自然世界關系的文 學思想與文學信息的交流”,“鼓勵新的自然文學創(chuàng)作,推動傳統(tǒng)的和創(chuàng)新的研究環(huán)境 文學的學術方法以及跨學科的生態(tài)環(huán)境研究。”(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1993年第一屆全美生 態(tài)批評研究會在科羅拉多州的福特科林斯(Fort-Collis)舉行。與此同時,第一份正式 的生態(tài)文學研究刊物《文學與環(huán)境跨學科研究》(ISLE: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問世。該刊物的目的是“從生態(tài)環(huán)境角度為文學藝術的 批評研究提供論壇,包括生態(tài)理論、環(huán)境保護主義、自然及對自然描述的思想、人/自 然兩分法及其他相關的理論思想?!?注:Cheryll Glotfelty & Harold Fromm,ed.The 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p.xviii,p.xviii,p.xviii.)
九十年代中期以后,一些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專著相繼出版。1996年佐治亞大學出版社出 版了格羅費爾蒂和費羅姆主編的《生態(tài)批評讀者:文學生態(tài)學的里程碑》(Ecocriticism Reader:Landmarks in Literary Ecology,1996)。該書收集了26篇論文 ,分三個部分,分別討論了生態(tài)學及生態(tài)文學理論、文學的生態(tài)批評和生態(tài)文學的批評 。1999年洛蘭·安德森(Lorraine Anderson)和斯科特·斯洛維克主編的《文學與環(huán)境 :自然與文化讀本》(Literature and Environment:A Reader on Nature and Culture ,1999)收集了長短不一的文章一百多篇,以小說、詩歌、散文、傳記等不同體裁論述了 人類與動物、人類與居住環(huán)境、政治與環(huán)境、經濟與生態(tài)等眾多主題。2000年,勞倫斯 ·庫帕(Laurence Coupe)主編《綠色研究讀本:從浪漫主義到生態(tài)批評》(The GreenStudies Reader:From Romanticism to Ecocriticism,2000),從“綠色傳統(tǒng)”、“綠 色理論”和“綠色讀物”三方面論述了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淵源與發(fā)展。1999年至2001年間 出版的倫納德·西格杰(Leonard D.Scigaj)的《持續(xù)的詩篇:四位生態(tài)詩人》(Sustainable Poetry:Four American Ecopoets,1999)、喬納森·巴特(Jonathan Bate) 的《大地之歌》(The Song of the Earth,2000)、帕特里克·穆菲的《自然取向的文學 研究之廣闊領域》(Farther Afield in the Study of Nature-Oriented Literature,2 000)、戴維·梅澤爾(David Mazel)的《美國文學的環(huán)境主義》(American LiteraryEnvironmentalism,2000)和勞倫斯·布伊爾(Lawrence Buell)的《為瀕臨危險的地球寫 作》(Writing for an Endangered World:Literature,Culture,and Environment
inthe U.S.and Beyond,2001)把生態(tài)文學批評理論研究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
除了出版生態(tài)批評的專著以外,近年來有關生態(tài)文學批評的會議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 關注。例如,在“文學與環(huán)境研究學會”的協(xié)助下,2000年6月在愛爾蘭舉行了議題為 “環(huán)境的價值”的多學科國際學術研討會。2002年3月“文學與環(huán)境研究學會”在英國 召開研討會,討論“生態(tài)批評的最新發(fā)展”。2002年9月,該學會的英國分會在利茲大 學召開第三屆年會,會議主題是“創(chuàng)造,文化和環(huán)境”,重點研討生態(tài)批評、生態(tài)詩學 和生態(tài)女權主義?!拔膶W與環(huán)境研究學會”第三屆年會將于2003年6月在波士頓大學召 開。會議的主題是“海洋-城市-水池-園林”(“Sea-City-Pond-Garden”)。
[關鍵詞]欣賞能力提高 情感 文化情境 創(chuàng)新 發(fā)散性思維
新課程標準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并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征、美術表現(xiàn)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長期以來,學校美術的評價只是單純的技巧技能的考查評價,忽視美術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美術欣賞能力呢,本文進行了如下闡述。
一、學生如何在欣賞中與畫面交流
新美術課程標準首次提出了“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概念,其目的是強調通過學生親自參與美術活動來體驗和感受活動的價值,從而形成自己的藝術和價值觀念。美術欣賞是一項審美活動,它需要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如觀察、判斷和想象來感悟美術作品,這種活動更需要個人的審美感受和情感的體驗。
情感是審美活動的中心問題,美術作品大部分是以精神產品為主的,它通常表現(xiàn)藝術家某種思想和觀念,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領域。
學生由于生活閱歷、審美經驗、知識修養(yǎng)的不足,能對美術作品積極主動地欣賞是比較困難的。教育學家第斯多惠在教師規(guī)則中講過:“我以為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沒有興奮的情緒怎么激勵人?怎么喚醒沉睡的人?”我想這句話應該能給我們以啟迪。WwW.133229.Com在美術欣賞教學中需要教師對學生作適當?shù)囊龑Ш图ぐl(fā),其過程可分為三個步驟。其一是引發(fā)學生的情感。教師可幫助學生分析美術作品的形象、情節(jié),特別是一些引人入勝的細節(jié),如蒙娜麗莎的神秘的微笑等等,再通過生動恰當?shù)恼Z言描述,以此為突破口引發(fā)學生的注意力和興趣。其二是適當提出一些問題來激發(fā)學生的想象,但是問題不要太多,要少而精,重點要突出。其三要以肯定的態(tài)度來評價學生的回答,這一點很重要。
二、教會學生領悟美術作品的文化情境
任何美術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藝術家在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時,不可避免地受到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文化情境是指一件美術作品被創(chuàng)作出來的時候所依托的文化環(huán)境、條件及其特征。因此,在美術欣賞教學時,不能單講技法,要把美術作品放在一定的文化環(huán)境中去學習。那么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內涵,需要了解作品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相關的歷史故事。例如凡高的《播種者》就有必要介紹有關凡高生平的一些故事,有利于學生更好的理解畫面的意思,欣賞蘇聯(lián)雅布隆斯卡婭的《糧食》時,學生就應該知道當時蘇聯(lián)經過戰(zhàn)后洗禮,人們高漲的勞動熱情和嶄新的生活風貌。
我們知道藝術來源于生活,多少名家作品也是如此,生活中美術現(xiàn)象也隨處可見。在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時,還可以把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活動相結合,并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密切聯(lián)系,擴大學生的視野,增強他們的感性認識,創(chuàng)造一個更為廣闊的文化情境。
三、學生欣賞能力的提高要多方面著手
每一個同學的審美都是有差別的,任何一件優(yōu)秀的作品,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欣賞,都會有不同的感受,這也正是美術欣賞的魅力所在。美術欣賞教學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不能搞教師一言堂或者照本宣科,應該有差異的,要能容忍和接受學生的各種見解和感想。在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看法、觀點持有正確的態(tài)度,讓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喜悅,才能激起學生更大的興趣,才能引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動力。美術欣賞教學應該看重其學習的過程,不要過于追求結果,也很少有統(tǒng)一性,告訴學生這些,有利于他們進行積極思維,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鍛煉獨創(chuàng)思維的能力,增強美術欣賞的興趣,提高學習效率。美術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緊緊圍繞素質教育的核心,以新課程標準為開展美術教育教學工作的指針,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注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使學生美術課堂教學的重點逐漸從傳統(tǒng)的以傳授美術技能技巧為主的單一模式轉到全方位的、多元化的、開放型的、以美術文化滲透為主的課堂教學新模式的軌道上來,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諧地發(fā)展。
一、寓教于樂,以美輔德
(一)充分利用音樂課堂教學滲透德育
歌曲教學是中學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歌曲是音樂教育中最普遍、最有滲透力和最有影響的藝術。它們有的優(yōu)美抒情,有的悠閑舒暢,有的深切感人,有的活潑向上,深深地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伴隨著他們健康成長。歌曲中不僅具有為兒童感知的音樂形象,而且歌詞也十分鮮明生動。因為歌詞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文學語言,是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因此,使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動又深刻的思想品德教育。
(二)在欣賞教學中滲透德育
音樂欣賞是通過音樂認識世界的一種有效的方法。在欣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結合思想教育的側重點在理解音樂作品的題材、題材、風格、形式的基礎上,使學生在美的享受、陶冶中潛移默化的受到全面的思想教育和藝術熏陶。在審美教育的同時又融入了德育教育。作為音樂老師在教學中應用音樂的特殊形式,生動、具體的形象給學生以正面教育,使學生的情操受到熏陶、思想受到教育、道德受到影響、心靈受到啟迪。
(三)在傳授音樂知識中滲透德育
在音樂課中,往往只重視在歌曲和欣賞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而在傳授音樂知識中卻容易疏忽他的德育功能。事實上,不論教唱、欣賞和樂理都應該成為德育的理想途徑,融會貫通、全面滲透,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二、有效的開展班集體文藝活動,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價值觀
(一)要善于把握班文藝活動的教育傾向,引導感召學生的審美價值觀
1.文藝活動要保持思想性和文藝性相統(tǒng)一。對文藝活動的選擇,應注意內容的思想性,要選擇健康、先進、鼓舞學生積極向上的文藝作品,這有利于學生樹立科學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同時要保持情感體驗和道德判斷相結合。藝術是以情動人,以美感人的情緒體驗,同時也是審美活動過程,是情感與思維交織的過程。作為音樂教師要引導學生不僅有理智,還要有邏輯思維,特別是要有正確的道德標準來衡量是非和善惡。學生在老師感染下會自覺接受藝術熏陶,樹立正確審美觀。
2、要善于在文藝活動中因勢利導,有效的塑造學生。
在學校教育中,音樂老師要善于在班集體文藝活動中,運用藝術美、社會美、自然美形象對青少年進行陶冶,有效地塑造學生,起到春風化雨、潛移默化的作用。第一,集體教育,豐富學生精神生活。由于藝術的“不確定性”,音樂老師要在文藝活動中,加強學生個體和群體的交往、合作,讓學生學會“小我”融入“大我”,讓每個學生學會善于從他人角度看自己,從自己的角度看他人,每個人都把自己最美好的東西奉獻給集體或集體其他成員,在幫助別人同時也教育自己——嘗到幫助別人的快樂,從而豐富自己的精神生活。第二,挫折教育,增強學生心理承受能力。承受挫折和其他心理品質一樣,可通過鍛煉而獲得提高。在排練文藝活動中,音樂老師要有意的要求學生不怕失敗、敢于戰(zhàn)勝困難,注重引導學生自立自強,敢于承受挫折,使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具備堅強的意志。第三,美的教育,塑造學生完美人格。具有高尚的品德修養(yǎng),豐富的科學知識,健康的體魄和高度的審美素質的完美人格是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新人。音樂老師要善于讓學生在文藝活動中受到美的教育,使學生具備相對的完美人格,使他們更具有適應性,創(chuàng)造性,效率性。人格完美是美育的高級目標。
3.要善于在班集體文藝活動中,德美結合,讓學生體驗成功。班集體文藝活動是德美結合的教育,音樂老師要鼓勵學生有追求、有勇氣、有力量。通過參與班集體文藝活動明白道理,增強信心,把握方法,擁有快樂,獲得成功,學會走自己的路。首先,信賴的力量——創(chuàng)造學生良好的自信心。學生的信心來自音樂老師的細心呵護和加倍鼓勵。在文藝活動中音樂老師給予學生“老師相信你能做得更好”的目標信賴,給予學生“哪怕你們一千次跌倒,老師相信你們能一千零一次的站起來”的情感信賴,給予學生“你們能超過其他班”的榜樣信賴,學生就會擁有一份自信心,主動要求自己自我強制。其次,開放意識——把時代的活水引進教室。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了,班集體文藝活動必須順應時代潮流,班集體文藝活動應向同年級開放,應加強高低年級的聯(lián)系,這樣既增進班集體的聯(lián)系,又促進班集體活動質量的提高,同時班集體文藝活動還可向家長開放,既促進家長與學生的親情,也鍛煉學生的膽量。走向社會,向社會開放,能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參與競爭的意識,更重要的是在走向社會過程中,學會了展示自我,證實自我。第三,成功意識——營造學生良好的心境。樂觀是一個人成功的重要因素,音樂老師要注重以高尚的藝術作品感染學生,使學生正確認識生活的意義,進而使他們熱愛生活、熱愛社會、熱愛學習、熱愛自然、自信積極、樂觀向上。在他們完成任務中充分體驗和認識自己的能力,嘗試成功的喜悅,積累成功的經驗?,F(xiàn)代的文藝活動,旨在“提高文化素養(yǎng)”、“培養(yǎng)現(xiàn)代人應具備的素質”。
三、培養(yǎng)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是一種聽覺的藝術,需要通過聽覺來初步感受美,培養(yǎng)審美感知。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需依賴聽覺,聽,是音樂藝術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樂音響的過程中逐步形成的。學會感知就是學會用審美的耳朵、審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探索音樂作品的美。
(二)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源泉。音樂審美想象會給學生帶來審美享受,同時激發(fā)起他們的思維活動。學生每一次審美想象得過程,都是邁向更高層次音樂審美想象得一個階梯。因此,教師在音樂教學中要給與學生一定的時間與空間,讓學生的審美想象力能夠得到很好的發(fā)揮。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
審美創(chuàng)造能力是人類創(chuàng)造能力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審美創(chuàng)造力是審美主體在審美實踐的過程中按照審美規(guī)律進行創(chuàng)造性審美活動的能力。音樂創(chuàng)造是音樂教學中極為重要的一項教學活動。教師應該將音樂創(chuàng)造教學滲透到欣賞、歌唱、器樂演奏、律動等教學活動中去,做到任何教學活動都體現(xiàn)出審美創(chuàng)造的原則。
(四)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評價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