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推敲教學設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語文《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在理清文意的基礎上,對文章進行分析評價,借鑒吸收,并有自己的主見。
2、深入體會作者“文字和思想感情有著密切的關系”的主張。
3、培養(yǎng)學生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習慣,培養(yǎng)“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1、理清思路,明確作者觀點。
2、理解煉字即是錘煉思想感情。
教學時數(shù):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以猜謎(小老鼠看書——咬文嚼字)或對咬文嚼字的解釋導入課文。
二、作家作品簡介
朱光潛,安徽桐城人,美學家,文藝理論家,代表作有《文藝心理學》和《詩論》。
三、檢查預習
1、字音字形
2、釋義
四、整體感知,理清結構
1、速讀文本,說說文中舉了幾個實例。
明確:
2、這幾組例子分別說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
第一組例子,關于“是”和“這”。先體會一下感情,讀如下句子:
① 你是沒有骨氣的文人
——你這沒有骨氣的文人。
②你這賤人!你這!你這你這大蟲口里倒涎!
——你是賤人?你是!你是你是大蟲口里倒涎!
③你這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是與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④你是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你這個好小子,出來動一動你茗大爺!
前三個,不論“是”“這”怎么好,“這”字表現(xiàn)力都好一些,作者的分析是有道理的。第四個例子,“這”仍有力量。但與“是”具有不可比的環(huán)境限制。因此哪個更好,決不可定論。作者說改成“這”神情完全不對,應理解為,根據(jù)具體情況而定,不可以濫改,見了就改,否則便失去了咬文嚼字的積極意義了。
這一組例子是說:文字與思想感情有關,有必要咬嚼一番。
第二個例子,“李廣射虎”一段。我們能理解作者的觀點,李廣射“虎”,是在一種特定情境之中的,這種情境造就了他的“激變能力”以千鈞之力,以最完美的角度“中石沒鏃”,而此能力、此力度、此角度不是想做就做成的,因此便有了后文所記,因此這段內容,只可保留原貌甚或增益,不可刻意簡潔的。
這個例說明文字與所要表達的情境有關,值得玩味。
第三個例子,推敲典故,“推敲”了一千多年了,還有味道嗎?作者發(fā)常人所未發(fā),不走舊路,不恭維定論,分析了“推”的妙處。作者教我們一種推敲(咬文嚼字)的方法:運用聯(lián)想結合竟境。即文字與意境有關,必須“咬嚼”。
第四個例子。蘇軾的詩句,“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 作者說了一句話“如果你不知道這個關聯(lián),原文就簡直不通。”這個關聯(lián)指聯(lián)想。聯(lián)想的效果是點鐵成金。應該注意的是,作者在評此詩前舉了“煙”的聯(lián)想意義的一組例子,這是在教我們聯(lián)想的方法,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廣泛聯(lián)系。
這一則例子說明,世間廣泛存在著聯(lián)想,因此必須咬文嚼字,運用聯(lián)想,發(fā)掘出聯(lián)想義。
第五組例子。這是為了補充“聯(lián)想”一節(jié)而設的,文章顯得周全,補上了聯(lián)想易生流弊的看法,引人注意。然而這不是主要的。這段文章的意圖在于表明作者的是一個重要主張:要創(chuàng)新。即克服惰性,在思想上、感情上、語言上力求不落俗套,創(chuàng)出新意。其實,這也是咬文嚼字的成果。
3、我們現(xiàn)在可以總結,作者在前三個實例里說明了什么道理,后兩個實里
又表明了什么道理?
明確:
前三個實例(1—5段):說明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
后兩個實例(6—7段):說明文字聯(lián)想意義的使用,有善用和誤用兩種。
4、閱讀第8段,作者的觀點對我們的閱讀或寫作有什么啟示?
明確:
全文小結。作者指出讀者應從文章所闡明的咬文嚼字的道理中,領略運用文字所應有的謹嚴精神,養(yǎng)成創(chuàng)作和欣賞都必須潛心琢磨的好習慣。
五、探究發(fā)現(xiàn)
以下兩個問題選一個討論
1、本文對例子的解析,你有不同意見嗎?
2、對作者的觀點,你有不同意見嗎?
六、拓展延伸
1、 選取煉字的一些例句。
原文:眼看朋輩成新鬼
改文:忍看朋輩成新鬼
解說:“眼看”沒有“忍著”的悲憤意味。
原文:春風又到江南岸
改文:春風又綠江南岸
解說:“綠”較之“到”寫活了江南的勃勃生機,又流露出喜悅興奮的
情。
原文:紅杏枝頭春意濃
改文:紅杏枝頭春意鬧
解說:非一“鬧”字,不能形容其杏之紅,其紅之濃。“鬧”將無“聲”
景象隨著上有“聲”的意味。日常經驗里的視覺、聽覺等感覺被彼此打通
多層次地將審美的精微感受傳達出來。
(本問題有一定難度,教師可適當先援引一些學生熟悉的實例先行進行解說,最后在總結課內外諸多實例的基礎上讓學生明確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關系,語言跟思想情感走,更動了文字就同時更動了思想情感。只有刻苦自勵,推陳翻新,時時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練與吻合,才會逐漸達到藝術的完美。 )
2、 選取一些美文段落。
3、 展示學生作品,進行賞析。
七、總結全文
八、布置作業(yè)
1、以“推敲再推敲”或“對《咬文嚼字》的咬文嚼字”為副標題,寫200字左右的小論文。
2、對自己的作文進行一番審視,推敲推敲,咀嚼咀嚼。
北師大版語文必修五《咬文嚼字》教學設計相關文章:
1.高中語文必修5《咬文嚼字》教學設計(2)
2.咬文嚼字優(yōu)秀教案設計
3.咬文嚼字教學設計
一、精選內容,教學設計準確而本位
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曾說過: “課前,老師得先和文本對話,即鉆研好教材。只有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學生交流?!笨梢?,研讀教材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教材的解讀一定程度上帶有個性色彩,不是所有的教師對文本的解讀都是正確的,不是所有解讀的內容都適合展開教學,也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適合所執(zhí)教的學生。因此,要有精彩的教學設計,就要在文本解讀的過程中對教學內容進行篩選、審核,使教學內容具備以下兩個特性。
1.準確性
俗話說:“師父領進行門,修行靠自身?!苯處煂W生的引領不是反復的叨念以及無質量的重復,而是精準有價值的指導。如果教師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的信息是錯誤的,還對此通過教學設計的精細化來強調、夸大,后果是不堪設想的。筆者在第一次解讀《小露珠》時,關注了文中描寫小露珠變化的時間的語句,按照時間的順序,很自然地在板書的括號中寫下了“烈日當空”四個字。理想是美好的――學生可以通過查生活的無字詞典來理解詞語;現(xiàn)實是骨干的――在大自然中小露珠消失的時間大概是在上午的9點左右,此時太陽還沒有達到毒辣的程度。根據(jù)《現(xiàn)代漢語詞典》的解釋,“烈日”是指正午時分的太陽。乍看無礙,但是教學設計是一個嚴謹?shù)倪^程,方向錯了,停下就是進步。在第二次設計時,筆者把“烈日當空”改為更恰當?shù)摹凹t日當空”。
2.本體性
2011版《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 “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闭Z文的性質就是“學習語言文字運用”。這是語文課堂的聚焦點,是語文課堂的本體性內容,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獨特價值。例如,在感悟小露珠與植物的關系時,出現(xiàn)如下兩次教學設計:
【第一次】
1.朗讀第六小節(jié)。
2思考植物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學生暢談。
3.教師總結點評:小露珠幫助了大家,大家表示感謝,所以她感到很快樂。這叫――樂于助人;這叫――無私奉獻。
【第二次】
1.指名朗讀第六小節(jié),思考植物為什么也喜歡小露珠,學生暢談。
2.相機點出“裝點”并聯(lián)系實際生活理解“裝點”的意思。相機理解“俊俏的小姑娘”和“美麗的珠寶”分別指的是什么。
3.過渡:我們一起去大自然看一看吧?。ǔ鍪敬笞匀宦吨辄c綴植物的圖片)你能選擇其中一幅,試著用上優(yōu)美的詞句,或者打比方的方法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景象嗎?
比較兩次教學設計的內容,同一個問題卻引向了兩個不同的方向,正是教學內容選擇的不同。第一次選擇的教學內容僅限于價值觀的樹立、純思想的感悟,是思品課還是語文課?一目了然。這樣的教學內容即使進行精巧的設計也是形式大于意義。所以,著眼于語言文字的品味與實踐的教學內容才是“語文”,才是教學設計的核心與指向。
二、明確目標,教學設計有向而有力
教學設計如果沒有目標,就會信馬由韁。因此,要根據(jù)實際情況確定準確的教學目標。
1.從整體出發(fā),強調細化
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從整體出發(fā),表述要具體化、細化,努力使目標層次分明,便于操作。在《小露珠》一課中,筆者在課時總目標中這樣設計:通過情境朗讀、對比體悟、想象說話、互動表達等方式,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對文中語句反復地朗讀咀嚼,在交流互動中逐漸形成新的認知――準確形象的比喻、小小的語氣詞、優(yōu)美的詞句可以表達豐富的情感。針對具體的“比喻”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筆者還制定了板塊目標:把文中三個句式工整的比喻句作為整體進行教學,把這組比喻句的教學分為三個層次:一是認識喻體事物,了解比喻的豐富性;二是理解事物本質特點,聚焦比喻的準確性;三是感悟夸獎背后的喜愛,探究比喻的情感性?!澳サ恫徽`砍柴工”。課時目標和板塊目標相結合的制定方式,讓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能尋找到。比喻這一教學重點就分解成了三個小的教學目標,三個目標呈層層遞進的關系,教學難點通過三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逐個突破。
2.化零為整,形成核心目標
新課程標準提到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制定教學目標。這三個維度緊密聯(lián)系,相互影響。目標的整合性影響著教學設計的整體性。在《小露珠》的課時目標中,知識與能力一項的目標,我修改了三次:第一次是“鞏固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第二次是“鞏固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理解并靈活運用 ‘越來越…’的句式”;第三次改成“用串聯(lián)關鍵詞的方法簡潔地闡述小露珠的變化過程,理解并靈活運用 ‘越來越…’的句式”。這項目標的三次變化是教學內容的三次整合,教學設計也隨之不斷豐富。圍繞最后一次教學目標,此版塊的教學設計如下:
1.課件出示兩組詞語,分別讓學生開火車讀。
2.讀完這些詞,談談有什么發(fā)現(xiàn)。(在學生交流中相機點出“越來越…”表示著變化。文章按時間順序寫了小露珠的變化)
3.用上這些詞說說小露珠的變化過程。(根據(jù)學生表達的情況,相機指導如何說得簡潔、流暢;教師示范在評價語言中用上“越來越…”)
4.教師總結: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對小露珠也越來越了解了。
在此目標下的教學設計整合了文中的科普知識,學生對“越來越…”的理解、運用以及概括與表達等能力都得到提升。此類目標往往能以少勝多,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三、巧架結構,教學設計靈動而多元
李政濤教授在《教育常識》中說:“萬物皆有結構,教育之事也有自己的結構,尋教學之道,須從教學結構入手?!苯虒W設計作為教學過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一定也有自身的結構。探究、優(yōu)化結構是實現(xiàn)教學設計生長的關鍵。教師和學生是教學活動中的兩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影響的主體。因此,教學設計不僅要有教師教的結構,還要有學生學的結構。
對于教師而言,教學是把自己解讀的知識架構,通過教學手段轉化為學生內心的結構。其中的“教學手段”的結構化正是教的結構。在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過程中,教師的教學手段要豐富多樣,需要在課前進行反復的推敲。如,在教學《小露珠》的比喻句板塊中,筆者教的結構可以概括為:朗讀片段,明確比喻――看圖辨析,認識喻體――生活解詞,深入喻體――賞讀句子,體會情感。這樣結構化的設計最終變成了結構化的教學,使得一個教學片段把認識鉆石、珍珠、水晶三個事物,理解“閃亮”“圓潤”“透明”三個詞語以及工整的句式、表達的喜愛之情等教學任務串聯(lián)了起來。
經常有教師抱怨:在課上我講了很多遍,而且講得那么清楚和生動,為什么學生還是不會呢?其實這正是在教學設計的環(huán)節(jié)中缺少了學生學過程的設計。相互作用的聯(lián)系在過程的整體功能中起著決定的作用,只有在學生和教師的積極作用中才會產生出效果。在教學設計中,只有展開學習過程,保證學生的積極活動,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教學的價值。所以,在設計《小露珠》2-5小節(jié)的教學過程中,本來我這樣設計:
1.用“你從哪些地方看出小動物們是喜歡小露珠的”這一主問題串聯(lián)出知識點的教學。
2.在學生相互交流時相機教學比喻句、語氣詞,理解它們作用和意義。
3.指導有感情的朗讀。
4.師生情境表演互動。在互動過程中,教師為學生拓展小動物的種類,“小蜻蜓”“七星瓢蟲”等;為學生作好比喻句的示范,如:“早哇,像舞蹈家那么輕盈的小蝴蝶。”
在設計最后一點時,我反復思:前面已經有了有感情朗讀了,還有必要再進行情境表演、對話嗎?這樣會不會顯得拖沓?最后還是留下了這個環(huán)節(jié)?,F(xiàn)在,再次推敲這個設計,第四步是一定要留住的。前面三步的主體都是教師,側重的是教。朗讀雖然為學生深化理解服務,但是語言僅僅在理解的層面是不夠的。最后一步的設計激活了學生對語言的運用。學生在對話過程中離開書本,將靜態(tài)的文字轉換成靈動的表達,加上相應的動作、表情,讓文字的情感通過活動表演外露出來。學生學的過程在這個教學設計中完全地展開,并且教師的兩次拓展不僅起到了總結本教學環(huán)節(jié)的作用,同時也為學生的思維拓展、情境拓展奠定基礎,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只有展開的、多元的教學設計,才能讓學生在課堂上成長。
四、關注發(fā)展,教學設計開放而深入
《現(xiàn)代教學設計論》中將教學過程區(qū)分為以下要素:教學目的、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組織形式,師生互動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學結果、評價等。其中,教學結果及評價也納入教學設計中,使得教學設計更具有發(fā)展性。在學生群體中,對學生個體而言,是一般發(fā)展和特殊發(fā)展的統(tǒng)一;對學生群體而言,是共同發(fā)展和差別發(fā)展的統(tǒng)一。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千方百計地加強學生獨立的、開放的學習活動的設計,使他們成為積極的學習主體。
于是,筆者在《小露珠》的教學設計中,圍繞“比喻”這一教學重點,除了對2-5小節(jié)重點精講外,在第六小節(jié)設計了看圖想象說話環(huán)節(jié),并對學生提出“選擇一幅小露珠裝點大自然的畫面,試著用上文中優(yōu)美的詞句,或者其他打比方的句子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景象”的要求。在最后的小練筆環(huán)節(jié),我這樣設計:其實小露珠也很舍不得大家,它和大伙兒一一告別,它會和大家說些什么呢?請你選擇其中一句,發(fā)揮想象寫一寫,試著用上比喻的方法。
小露珠對小蝴蝶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對蒲公英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露珠對_______說:“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這兩個教學設計都是對第五小節(jié)比喻教學的呼應,同時兩項設計又有區(qū)別。后者的設計在許多維度比前者更開放。比喻主體從文中的小露珠,拓展成為大自然的事物,開放了學生的想象空間;對比喻句的運用要求從口頭向書寫轉化,開放學生書面語的使用平臺;情境由文中的贊美表達喜愛變化成告別表達不舍,開放了學生比喻句使用的環(huán)境。從現(xiàn)學現(xiàn)用向活學活用的開放,滿足不同層級能力學生在課堂中的學習需求,將一般性融入特殊性,共同性體現(xiàn)差異性。在這樣開放的維度中,個體和群體都將發(fā)現(xiàn)自我存在的價值,把握獲取成功的尺度,找到不斷激勵自己前進的生長點。
教學設計是教師在上課之前,根據(jù)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F(xiàn)有的教學設備,對教材內容進行整合的一種活動。
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不僅能夠體現(xiàn)教師對教學內容的準確把握,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注,而且更能讓學生在快樂中受益匪淺。教師既可以做到有的放矢,使學科內容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又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真正發(fā)揮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作用。特別是思想品德課,往往是在學生頓悟后,才能提高自身修養(yǎng)。因此,在當今素質教育推進之際,如何撰寫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已成為在課堂中如何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的前提條件。
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我認為撰寫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需要端正教育理念,做到與時俱進;需要找準撰寫依據(jù),做到有的放矢;需要多方收集材料,做到有聲有色;需要反復推敲教材內容,做到華去糟粕;需要結合教材內容,認真篩選材料,做到對號入座;需要及時總結課堂效果,做到反思到位。具體來說,我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摸索的:
一、教育教學理念
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學校的“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的辦學理念,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倡導“首先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積極的心態(tài)、健康的身體,其次為優(yōu)異的成績”的思想。
二、撰寫優(yōu)秀教學設計的依據(jù)
以新課標為綱,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學生的實際狀況和學校的軟硬設施為根本。
三、教育教學材料的收集
思想品德課的突出特點是“德育”。為達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目的,就必須讓課堂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才能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而教材上的材料是遠遠無法滿足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有些甚至不適合學生實際,所以,材料的收集就成為直接影響課堂效果的關鍵因素。
為此,教師就必須在平時通過各種途徑,多方收集相關的教育教學材料。我把收集材料的途徑分為四類:一是固定性途徑,主要是借助教材、教參、字典等,收集基礎知識的解釋說明,如合作、競爭的含義;二是流動性途徑。主要是借助閱覽室的報刊雜志、圖書館的有關書籍、收集專題性的材料,如歌頌母愛、倡導寬容誠信的故事;三是直觀性途徑,主要是借助電視、網絡,收集生活中的熱點分析,如收看《今日說法》欄目;四是隨機性途徑,主要借助與他人的聊天內容、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收集身邊的事例,如網絡的利弊談等。
四、備課程序
我的備課程序一般分為四步。第一步,初備教材即對教材的內容進行瀏覽,將教材內容初步條理化;第二步,再備學生實際狀況,以決定對教材內容和自備材料的取舍;第三步,靜靜呆上幾分鐘,構思出教學設計的提綱;第四步,用1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將教材內容、自備材料、學生和學校的實際狀況等因素相結合,撰寫出教學設計。
五、優(yōu)秀教學設計的構成
一個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一般包括八部分。1.鏈接新課標,即每節(jié)內容與新課標相對應的部分;2.設計宗旨,即每節(jié)內容的三維一體目標;3.重難點介紹;4.教、學法的種類;5.課時安排;6.板書設計,要求簡潔明了,并粗略計算各部分內容所需時間;7.課堂流程,即每節(jié)內容的導入、師生活動、過渡、小結;8.課后反思。
六、課后反思的撰寫
課后反思,顧名思義就是課后對于學生和老師在課堂上的表現(xiàn)進行歸納總結,提煉課堂成功的環(huán)節(jié),再接再厲,尋找課堂不足的環(huán)節(jié),分析原因,吸取教訓,為提高今后的教學水平提供參考,尤其是積累課堂中突發(fā)事件的處理技巧。
及時撰寫課后反思,是提高教師業(yè)務素質的有效途徑,也是對學生負責的一種表現(xiàn)。而且,課后反思不僅僅只是對于新課的探討,對于復習課、試題評講課等課型也要進行反思,也可以根據(jù)師生的反饋,思考本節(jié)課是否還可以使用其他課型,如師生角色互換課、活動課、實踐課等,使課堂效果達到最佳。
節(jié)奏本是音樂上的用語,引之用于語文課堂教學就是讓課堂教學過程從始至終跌容起伏、錯落有致、韻味無窮。很多的課,包括經過反復推敲打磨的公開課,頂多算是有序的,但還不一定是有節(jié)奏的。因為老師對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的處理僅僅是一種邏輯上的前后排序,至于到具體教學中針對不同的事情,老師幾乎毫無例外的是按照先設定的模式依次進行,而學生的學情往往被老師忽視了。另外,語文教學本身是感性的,是情感豐富的。倘若過分強調理性和邏輯,強調秩序和規(guī)范,只會讓語文課堂教學生硬而冰冷,缺少語文課程應有的感性的歡欣。因此,理性的、有序的語文教學固然重要,但是,忽視語文課程的情感力量,也會得不償失的。那么,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堂教學富有節(jié)奏呢?我想,可以嘗試著從以下幾方面去努力:
一、教學設計要體現(xiàn)層次性
教學設計富有層次性是語文課堂教學富有節(jié)奏的前提和基礎。在教學設計時要遵循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由表象到抽象的原則設計。對知識點的安排應承上啟下,循序漸進,對教材內容的解析要披文以入情,在理解文章意思的基礎上體悟情感。此外,教材的處理一定要立足教材,高于教材,因為“教材僅是個例子”。老師能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設計時就會依據(jù)教材但又不局限于教材,使教材所包含的知識能在學生的學習中舉一反三,靈活運用,這是教學設計的基本立足點,而按照一定的順序安排教學內容則是教學設計的基本要求。
二、要吃透“兩頭”
吃透教材。對教材的鉆研既要全冊吃透,更要逐課吃透,并結合“課標”的指導,恰當?shù)拇_定重點、難點。各個學段的教材是呈現(xiàn)不同特點的,對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等基本能力的要求也是有不同側重的。
研究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課堂教學效果最終的評判標準不是看老師教得怎樣,而是看學生學得如何。學生與學生不一樣,當老師的既要有讓學生共同發(fā)展的思想,更要有關注學生不同發(fā)展的意識。所以,教學前研究學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三、課堂教學時教師要激情投入
語文課堂不應是平淡冷漠的,而應該是充滿喜怒哀樂等情緒的。這是由語文課程的內容所決定的,教師的教學語言如同講演一般,想感動別人首先得感動自己,而要讓自己情感為之所動,惟一的辦法就是投入,投入的去講,因課文內容而喜而悲,因文章情感而情緒化,充分調動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和體驗,外化為語言、表情、眼神,以及肢體的動作,置身其中,融入課堂,全身心去演繹教學的內容,倘能如此,學生怎么會不受感染呢?
四、教師要適時制造“矛盾”
[論文摘要]:年輕教師想在教學上快速成長,教學反思是有效且必須的環(huán)節(jié)。教學反思不僅只局限于課后,同樣適用于課前和課上,只有三管齊下,方能提高分析設計、隨機應變、評價總結多方面的能力。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為思考對象,對自己所做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一種通過提高參與者的自我覺察水平來促進能力發(fā)展的途徑。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而科學、有效的反思可以幫助我們減少遺憾,以寫促思,以思促教。
新課程改革使化學發(fā)生了一次歷史性變化,改變了以往系統(tǒng)性的一步到位的教學模式,也要求教師必須由單一的知識傳授者轉變成為建構知識的參與者、研究問題的發(fā)現(xiàn)者和解決問題的合作者。在這次變革性的洗牌中,年輕教師在新課程的適應性上表現(xiàn)出一定的優(yōu)越性。但正如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提出的: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年輕教師經驗不足,只能通過不斷地反思,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總結教學的得失與成敗,才能不斷豐富自我素養(yǎng),提升自我發(fā)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學藝術。
一、重視教學前的反思,提高分析設計能力
教學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學成為一種自覺的實踐,并有效地提高教師的教學分析和設計能力。俗話說得好,不打無準備之仗。課堂教學重在準備,要把足夠的時間花在鉆研教材、了解學生、設計教法、安排教學程序上。年輕教師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上應狠下苦功,提高教學行為的意識性和自覺性,立足學習者的需要,做到有備而教。
1.反思教學主體的基本情況
“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fā)展”是新課程的核心理念。學生是教學的最終受體,脫離學生實際的教學都無法成功。年輕教師在教學前應對學生的個性差異、興趣愛好、已有知識及認知規(guī)律進行反思,探索適合采用什么樣的教學方法、什么樣的活動設計易于學生學習,預測學生接受新知識時可能會出現(xiàn)的情況,思考如何處理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等,這樣才能設計出被學生接受的教學設計,才能在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有機地融入到教學內容中。
2.反思教學平臺的模塊處理
作為教學的第一平臺,新教材在內容編排上設置了很多模塊,其中“觀察與思考”、“活動與探究”這兩個模塊最能體現(xiàn)新課程提倡的教師與學生合作學習的理念。鑒于學生能力訓練的不同要求,年輕教師在處理這些模塊時,有時方法可以較為靈活,不一定都是先觀察后思考或先活動后探究,同樣可以顛倒處理,只要有效地設置好問題情境,使學生面臨解決問題的疑惑,引起思維沖突,激起學習情感,產生主動探究的欲望。筆者對蘇教版《化學2察與思考:電解飽和CuCl2溶液》做了這樣處理,先給學生這么幾個問題:①標出電子流動的方向;②寫出CuCl2溶液中存在的離子;③標出電解質溶液中離子的流向方向;④說出陰、陽極所有可能析出的物質;⑤如何粗略驗證析出的到底是哪一種物質;⑥再如何加以精確驗證。帶著這些問題通過實驗觀察加以論證,最后讓學生自己填寫課本上的空格,感覺效果不錯。
3.反思教學設計的知識體系建構
教學設計的好壞對教學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年輕教師由于經驗不足,處在借鑒模仿的階段,容易被左右而缺少自己的思想,因此教學設計上往往存在這些問題:形式單一、條框較多,細節(jié)處理、重難點突破不夠到位,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不夠注重。如何克服這些問題,完善教學設計中的知識體系建構,主要還是從知識的系統(tǒng)性上下功夫。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備課前除了多方借鑒教案和課件外,還需進行大量針對性的練習,以練促教。只有通過解題訓練,才能掌握系統(tǒng)、全面的知識,掌握細節(jié)上的處理,實現(xiàn)重難點的突破,這樣教學設計的知識體系建構才會比較完整、合理、有效。
二、強化教學中的反思,提高調控應變能力
教學中的反思具有調控性,能使教學優(yōu)質高效地進行,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調控和應變能力。課堂教學的內核在于發(fā)展學生的主體性,如果學生的反應是無動于衷,教師自以為講得精彩也只是“自我陶醉”。年輕教師應根據(jù)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情況及突發(fā)事件,捕捉教學中的靈感,及時調整教學節(jié)奏和教學行為,優(yōu)化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學語言,注意師生間的和諧統(tǒng)一,營造良好的課堂環(huán)境,提高課堂效率。
1.反思課堂氣氛
新課程背景下,課堂教學追求的理想目標是“活而不亂”。一方面,年輕教師應充分關注學生的需求,避免滿堂灌的教學方式,感覺課堂氣氛比較沉悶時,應嘗試給學生自由支配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積極主動的學習狀態(tài),讓課堂成為充分展示學生獨特個性的舞臺。另一方面,有的課堂表面看起來氣氛異?;钴S,但也要注意一定程度上是否忽視了對學生課堂參與的分析,是否區(qū)分學生的參與是主動參與還是被動參與,是實質性參與還是形式性參與,是否肯定是學生內化后參與的一種真實表現(xiàn)。
2.反思學生反饋
學生是帶著自己的思考、靈感、認知習慣參與課堂活動的,因此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可能會爆發(fā)出許多意想不到的閃光點和錯誤。對于學生提出的疑問,年輕教師要善于聆聽并順著學生思維的方向、根源及時作出解答,鼓勵其積極思考;對于學生(特別是基礎較弱的學生)出色的課堂答題,年輕教師要善于用口頭語言或肢體語言加以肯定與贊賞,激勵其學習熱情;對于學生回答或板演的錯誤,年輕教師應抓住機會積極利用,引導學生參與分析、評價、反思,為課堂教學服務。
3.反思難點突破
教學難點孕育著豐富、曲折的認知探究過程,孕育著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的良機,孕育著培養(yǎng)學生獨特體驗的素材。在提倡教育“以發(fā)展學生為本”的今天,教師一路鋪墊化難為易的突破難點的教學方式值得推敲,學生是否真正克服了難點,能力得到了升華還是個未知之數(shù),而且也違背了尊重學生個性的教學理念。年輕教師不防試著嘗試先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大膽質疑,讓不同層面的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在爭論中豐富提升認知。最后由教師居高建瓴地加以分析,排解學生存在的疑問。這樣的處理方法,不僅讓學生突破了難點,也使年輕教師掌握了大量不同學生思維習慣、認知水平的第一手資料,對教學大有裨益。在這個過程中,年輕教師只需順勢而發(fā),不用考慮課堂的完整性節(jié)奏性等問題。
三、落實教學后的反思,提高評價總結能力
教學后的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評價和總結能力。在課堂教學實踐后及時反思,不僅能使年輕教師直觀、具體地總結教學中的長處,發(fā)現(xiàn)問題,找出原因及時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次研究教材和學生,優(yōu)化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自己的教學經驗,而且是將實踐經驗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過程,有利于提高教學水平,使年輕教師的認識能上升到一個新的理論高度。
1.反思成功之處
一堂課下來,總會感覺有些地方上得很成功,引起了師生的共鳴,達到了預期的效果。年輕教師應及時詳細得當?shù)匕堰@些成功之處記錄下來,為以后教學作參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反思:(1)新課導入是如何承上啟下、富有創(chuàng)意的?(2)多媒體教學手段是如何最大程度輔助教學的?(3)板書設計是如何層次清楚、條理分明的?(4)采取了什么方法使重點突出、難點突破的?(5)采取了什么措施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了課堂的氣氛?(6)采取了什么手段激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2.反思不足之處
“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由于學生的個體差異,認知方式的不同,給課堂教學帶來了復雜性和不可預料性,加之年輕教師對其估計不足,一堂課下來難免有疏漏、失誤之處。這些不足之處不應該只成為遺憾或感慨,年輕教師更應把它看作是成長的催化劑。對失誤之處進行系統(tǒng)的回顧、梳理,并對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為今后的教學積累經驗。具體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反思:(1)教學設計是否妥當?(2)預設的目標是否脫離學生實際?(3)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4)課堂節(jié)奏控制是否游刃有余?(5)課堂氣氛是否和諧、學生學習興趣是否得到激發(fā)?(3)課堂效果是否明顯、學生是否能夠活學活用?
3.反思教學機智
關鍵詞:教學設計;模式;共有特征
教學設計模式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間的矛盾
教學設計模式在實踐應用中存在以下矛盾:一方面,多數(shù)教師依靠對教學的樸素理解和認知來設計課程,基本屬于“經驗型”教學設計,甚至相當比例的教師把教學設計等同于“做PPT”;另一方面,教學設計模式被證明是科學有效的方法,能夠提升課程的效率、保證課程的效果、增強學習者的參與。方法的有效性與應用該方法的教師比例之間存在著巨大矛盾,這種矛盾本質上就是教學設計模式的有效性和易用性之間的矛盾,根本原因還在于教學設計模式過于復雜,缺乏易用性和簡便性。
造成上述矛盾的原因有三個:一是教學設計本身是程序性過程,但介紹教學設計就需要把程序性過程轉化為陳述性知識,轉化本身就比較繁雜;二是教學設計模式須是完整閉環(huán),“不得不”列出多個步驟,步驟越多導致易用性越低;三是教學設計是迭代反復的非線性過程,但教學設計模式多呈現(xiàn)固定流程,用固定的流程完成非線性的工作會產生掣肘感。
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
為了普及教學設計模式的應用,應當進行去流程化和簡化處理,使其更加聚焦,增強其易用性和簡便性。去流程化就是淡化教學設計的線性特征,而簡化就是略去“基礎的”設計能力,更聚焦于與“經驗型”教學設計的差異能力。具體來說,通過提煉出教學設計模式與“經驗型”設計的核心差異,以此幫助教師快速掌握教學設計模式的“要點”。
在教學設計領域,對理論和模式進行概括簡化以提高易用性早有先例。著名教育家梅瑞爾(Merrill,2002)提出了教學有效性的“五星教學原理”,即聚焦問題原理、激活舊知原理、示證新知原理、應用新知原理以及融會貫通原理。
教學設計的核心特征
通過分析包括“加涅九大教學事件”“迪克-凱瑞模式”“肯普模式”“ASSURE模式”“史密斯-雷根模式”“HPT(績效技術模型)”“重理解的教學設計模式( UbD)”等十多種教學模式,并將其與“經驗型”教學設計比較,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特征可提煉為:厘定目標、設定路徑、策略匹配、學生參與和評價修改五項特征。
1.厘定目標特征
厘定目標的特征是指在制訂教學目標時,不會先入為主地“自造”教學目標,而會根據(jù)問題、情境和需求確定,要經過仔細推敲乃至使用批判性思維反思的過程。這與“經驗型”教學設計區(qū)別甚大,后者更多的是設計者自定目標,即設計者把自認為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當作目標。在厘定目標的過程中,教學設計模式的以下特征較為突出。
一是診斷需求層面。強調要根據(jù)課程總目標、課程的特點、教材以及學生的特點診斷教學需求,確定教學目標。強調當設計者能夠認識到所要解決問題的實質時,才能確定教學是否能夠發(fā)揮作用。當設計者能夠認識到教學的范圍和作用大小時,才有利于確定教學需要。當設計者能夠清晰地描述出現(xiàn)狀與教學達成的效果之間的差距時,目標才清晰。
二是闡明目標層面。強調闡明教學目標是為了后續(xù)設計的開展,而不僅是為了展現(xiàn)給學習者。教學目標對于設計起到引領作用,即不斷地引領設計者將目標和學習者表現(xiàn)相互印證、逐步完成節(jié)刻畫。同時,更強調對知識和技能實際應用環(huán)境的評估,強調對行為及行為依托的條件和行為正確程度的考量和設計,而不是孤立地、分割地去闡明教學目標。
三是確定證據(jù)層面。強調將教學目標和教學結果首尾相連,確保目標和結果的一致性。強調 “以評促教、以評導設”避免 “跑偏”。從學習者完成教學后所發(fā)生的行為變化進行設計,從測試和評量的角度進行設計,強調核對期望行為清單與教學目標匹配性。教學設計模式確定證據(jù)的特征作用:一是堅持“信息呈現(xiàn)不等于教學”取向,即教學的成功應當以學的效果進行衡量;二是確定證據(jù)和教學評價與修正一脈相承,將教學目標的達成置于可監(jiān)測、可控制范圍而不是寄托于“期望”不可控的范疇。
2.設定路徑特征
“經驗型”教學設計在確定教學目標之后,往往進行教學內容的搜集和排列。而教學設計模式會進行認知路徑的設計,具體包括:內容分析和認知設計兩個步驟:內容分析是使用工作過程分析、解決問題步驟分析、聚類分析等方法,以確定內容模塊的邏輯結構;認知設計是內容分析基礎上設計認知路徑,即從如何更好地促進學習者進行認知,如何激活學習者心智作為導向進行決策和設計。
一是可行性層面。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很難做到同時兼顧內容、學習者和環(huán)境,教學設計模式主張?zhí)崆傲私獠⒁源藶榛A進行設計。只有設計者依據(jù)學習者和學習環(huán)境的特征進行設計,才能避免閉門造車設計不能實現(xiàn)的問題。當設計者將設定的路徑與部分學習者進行提前溝通和交流時,可以修正和完善路徑。當設計者要面對各種不確定的學習情境和學習者時,要設計可變通的方式以增強適應性。
二是結構化層面。強調課程設計的結構按照學習者所更能接受的邏輯呈現(xiàn)時,能夠促進認知。清晰的內容結構、對內容必要的提示和說明、基于與學習者的對話是促進認知的有效手段。結構化層面實際上就是設計邏輯的外顯特征,其背后的原理是教學設計模式為減輕學習者認知負荷,讓學習者的精力更聚焦于對學習目標的認知加工,采用的方法就是強調內容的邏輯結構。
三是內容增刪層面。強調在排定邏輯順序的基礎上,根據(jù)學習者的基礎,在每一個邏輯單元都要考量學習者是否已經具備學習該單元的基礎知識和先決技能。如果缺失則需要彌補、激活舊知、再現(xiàn)舊知,需要提供幫助則設計支持和輔助程序;如已經熟練掌握了相關的知識和技能則需要簡略處理。
3.策略適配特征
相對于“經驗型”設計,教學設計模式在教學方法、呈現(xiàn)方式和活動方式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可選項,如提供了很多“自助菜單式”的可選方法和工具。同時,教學設計模式也主張要根據(jù)教學目標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習類型的不同匹配相應的呈現(xiàn)策略,根據(jù)認知的深度選擇合適的教學活動。
一是主體方法選擇層面。教學設計模式認為,不存在最優(yōu)的教學方法,但確實存在可以增加目標達成可能性的方法。教學設計可采取的方法簡單地分為:告知式和發(fā)現(xiàn)式兩種。詳細的分類則包括:講授式、示范式、輔導式、操練式、討論式、合作學習式、游戲式、模擬式、問題解決式等多種方式。不同的方法其組織形式、適合的情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二是根據(jù)學習類型匹配策略層面。不同的學習類型適合的學習策略也不盡相同,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問題解決型、動作技能型、情感態(tài)度型知識在設計的時候都可以參照一定適配模式。例如:概念類的教學內容使用正反例比較容易能達成教學目標,程序類的教學內容使用結合實例的講解更能達成目標。
三是活動設計層面。相對于“經驗型”設計,教學設計模式包括多樣化的活動方式和模型,滿足知識提取、理解、分析和知識運用等不同認知層面的設計需求。在知識提取層面,可以選擇識別、選擇、辨認、展示、標注、陳述、舉例說明、列舉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理解層面,可以選擇描述關系、釋義、總結、描繪、說明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分析層面,可選擇配對、歸類、分析錯誤、概括、具體說明目標和任務等不同的活動主題;在知識運用層面,則可以選擇決策目標、問題解決、實驗任務、調研等很多不同的方式。
4.學生參與特征
學習者參與特征是指在教學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始終將學習者的參與作為一個重要的要求。在教學設計前、中、后都會考慮到學生的參與。在設計前,對學生進行信息的搜集和了解;在設計中,需要對“教”的活動和“學”的活動進行均衡設計;在設計后,需要對學生學習效果設計檢驗和反饋。
一是互動參與層面。教學設計完成的課程一般會有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時間和活動是學習者參與活動,從形式上看,“教”與“學”各占半壁江山。當然,在不同的教學類型和形式中這個比例會有較大的差異,但是總的來說一定有學習者深度參與。
二是學生動機保持層面。在使用教學設計模式進行設計的過程中,需要通盤考慮學生的動機激發(fā)和保持。激發(fā)和保持動機需要在設計過程中考慮“我的感受如何?我感興趣嗎?這重要嗎?我能做到嗎?”等類似的問題,通過這些問題來保持學生的動機和參與度。
三是清除學習障礙層面。教學設計更強調提前發(fā)現(xiàn)學習中可能遇到的障礙和困難,然后預先地將學習者可能存在的障礙和困難納入設計過程中,通過提供輔助程序或支持程序解決。
5.評價修正特征
教學評價是教學設計模式的“必選動作”,是衡量教學材料的“尺子”,是衡量教學效果的“標桿”,是找到修改和完善教學設計中“錯誤靶點”的過程。
一是形式診斷。在教學設計模式中,會對教學材料和內容進行一系列的形式診斷,形式診斷可以起到兩個作用:一方面,保證教學設計各種材料和組件的完整性;另一方面,可以避免一些低級錯誤。
二是有效性診斷。通過設計讓個別學習者或一組學習者嘗試完成教學環(huán)節(jié),當然也可以使用尋求其他專家評價的方法,能夠診斷教學設計的可行性、有效性,也能夠幫助設計者發(fā)現(xiàn)設計中的盲區(qū)。
三是提供客觀數(shù)據(jù)以供修正。如果在教學評價環(huán)節(jié)中某個知識點學生的得分率很低,那么就需要考慮是題目本身的問題還是教學設計的問題。
探索教學設計模式的共同特征,尤其是其區(qū)別于“經驗型”教學設計的差異,有利于掌握教學設計模式的核心本質。對于教師們學習、理解和掌握教學設計模式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各種教學設計模式具有厘定目標、路徑決策、策略匹配、學生參與和評價修改五項比較顯著的特征。從內在邏輯上說,五項特征是相互影響的,厘定目標是導航,路徑決策實現(xiàn)步驟,策略匹配是有效呈現(xiàn),學生參與保證學習效果,評價修改是完善課程設計的內驅力。
本文系北京市哲學社科規(guī)劃項目“社會網絡視覺下中P村創(chuàng)新集群發(fā)展研究”支持項目(編號:15JGB113)和北京工商大學2016年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chuàng)業(yè)行動計劃“應用沙盤模擬培養(yǎng)學生對供給側改革理念的認知”支持項目(編號:SJ201601020)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美]查爾斯?M.賴格盧斯主編.教學設計的理論與模型:教學理論的新范式[M].裴新寧,鄭太年,趙健,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2][美]W?迪克等.系統(tǒng)化教學設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3][美]布魯斯?喬伊斯.教學模式(第八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
[4][美]威廉. J.羅斯威爾.掌握教學設計流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5]張祖忻,章偉民,劉美鳳等編著.教學設計―原理與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6]盛群力,魏戈主編.聚焦五星教學[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三年級欣賞教學《剪彩波爾卡》又名《火車波爾卡》,是奧地利作曲家愛德華?施特勞斯為紀念一條鐵路通車、剪彩而創(chuàng)作的管弦樂曲。我與執(zhí)教老師及幾名音樂骨干教師反復聆聽了作品,對作品的段落、音樂要素以及作品情感的表達做了深入細致的分析,并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1)通過聽辨、律動、歌唱等方法多感官地欣賞《剪彩波爾卡》,感受作品情緒及各段落節(jié)奏、力度、旋律等音樂要素的特點。(2)通過欣賞《剪彩波爾卡》,初步了解“波爾卡”的風格特點,借助圖形譜幫助學生了解作品的基本結構。
在反復多次的課堂教學研究中,我們在教學導入的提問、教學語言的推敲和課堂小結、教學拓展的提煉升華等方面,都經過了“嘗試―研究―再嘗試―再研究”的過程(即磨課的過程)。本文截取幾處教學片段,與同行老師分享磨課過程中的笑點和淚花,回放反復研究,屢次修改后日漸成熟與完善的教學設計,由此說明 “一課多磨”是教師教學研究的重要內容,只有對磨課更理性地審視,才能使課堂教學成為高質量的、基于不斷反思的研究過程,才能使音樂課堂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
一、一課多磨――追求導入的
科學性,使導入設計更
注重以音樂為本
音樂作品中,優(yōu)美動聽的引子部分往往能激起學生的聽賞興趣,教學導入如同音樂作品的引子,它的設計直接關系到學生對課堂的關注、對音樂作品的興趣。短短的課前幾分鐘學生能否被“迷住”,如何通過音樂來引起學生對教學的關注和對作品的學習興趣呢?在磨課中,我們進行了多次討論。
片段一:
師:同學們,你們有多少人有出行的經歷呢?
生:有。(基本上全班都舉手了)
師:出行時你們會坐什么交通工具呢?
生:汽車、飛機、輪船、火車、地鐵、摩托車、磁懸浮……
師:對了,今天我們的音樂課和交通工具有關,和火車有關。
[思考與研究]
導入環(huán)節(jié)教師拋出兩個問題,從激發(fā)學生興趣來看,這樣的導入似乎是比較成功的,反應在:
1.問題面向全體學生,課的一開始教師就與學生有良好的溝通,課堂反應積極熱烈。
2.學生展開了想象,把能想到的交通工具一個不落、如數(shù)家珍地告訴老師,同學們對自己的回答很滿意,內心產生愉悅。
3.教師用問題引導直接指向教學內容。
但表面的熱鬧并不是有質量的音樂教學的特征,熱鬧的場面引起我深深的思考:這樣的導入設計只是為了與音樂作品建立某種聯(lián)系而采用的提問式導入,它究竟與音樂作品之間有何內在聯(lián)系呢?同時,我也組織聽課的老師對導入設計的科學性進行討論,一些老師對導入設計是否真正指向音樂作品提出了疑問。在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經過幾輪研究、幾次試上和反復修改,逐步將“片段一”修改成為如下更為科學的教學過程:
師:同學們,我們都會坐上交通工具去旅游,老師帶來一段音樂,這段音樂表現(xiàn)了哪種交通工具?(教師播放《剪彩波爾卡》引子部分)
生:火車。
師:你從哪里聽出是火車的聲音呢?
生1:我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
生2:我聽到了車輪轉動的聲音。
師:(再聽引子部分)火車車輪轉動的速度有變化嗎?這列火車是剛剛啟動還是在快速地奔馳?
生1:有變化,由慢到快,表現(xiàn)的是火車剛剛啟動。
生2:火車出站啦。
師:你能跟著音樂把車輪由慢到快轉動的情景表現(xiàn)出來嗎?
生:(齊聲)能。
[思考與評析]
1.只有教師引導得法,學生才能漸入佳境。上課教師認真研究聽課教師的意見后,采納了一些良好的建議,對導入環(huán)節(jié)作了調整,充分運用音樂形象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開門見山,直奔主題。
2.由音樂引起學生的想象,既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也培養(yǎng)了學生聯(lián)想的思維品質。
3.師生對話圍繞音樂展開,多次聆聽樂曲的引子部分,從學生能聽出音樂描寫的是火車,到從音樂中感受火車車輪慢慢啟動的樣子,再到用肢體動作表現(xiàn)車輪由慢到快轉動的情景,三次聆聽層層深入,絲絲入扣,不僅揭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更重要的是給了學生以自己的方式感受音樂、表達音樂的機會。
4.導入設計關注了學生聽覺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了音樂課堂以音樂為本,為音樂作品主題段落的學習作了很好的提示和鋪墊。
二、一課多磨――追求教學的
藝術性,使教學語言更貼近
學生認知背景
教學語言既是教師教學的基本功,也是教學藝術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生動形象的教學語言是溝通師生關系的一座橋梁,也是保證教學環(huán)節(jié)順利開展的鋪路石。音樂課堂的教學語言包括為完成某個教學任務設計的導語,包括銜接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之間的過渡語,也包括教師與學生交流的及時評價語言。一節(jié)好課的教學語言是字字斟酌、反復推敲、百遍錘煉的,能很好地展現(xiàn)教師的教學智慧?!都舨什柨ā返谝淮卧嚿蠒r,因為教學語言設計得不夠恰當,導致不能引起學生良好的認知反應,使教學過程的達成度不夠理想,這樣的情形比比皆是。如下鏡頭只是許多鏡頭中截取的一段。
片段二:主題旋律的分段聽賞(A段“主題一”)
師:坐上這列火車你的心情如何?
生:開心,快樂,激動。
師:音樂中火車經過了哪些奇妙的路段?
生1:經過了音樂王國。
生2:火車進入了沙漠。
師:讓我們的火車跟著音樂的速度開起來吧!
學生活動:略。
[思考與研究]
課堂教學在學生離奇的答案中,教師略顯尷尬,既不能阻止學生的踴躍發(fā)言,又不能拋開下一步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去深入研究學生們討論的奇妙路段,教師稍作停頓后,沒能及時做出評價,無奈中生搬硬套進行到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針對這樣的教學實際,我和教研組老師提出以下幾個思考:
1.學生的關注點不在音樂,而在“奇妙”上做文章,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生從很多幼兒故事中摘取了他認為的“奇妙路段”來給教師答案,學生的回答大多是隨意的,離音樂的理解有距離。
2.“主題一”音樂的特點是什么,作曲家要通過音樂表達什么,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能幫助他們完成哪些有質量的音樂活動?
3.“奇妙路段”是通過哪些音樂要素來表現(xiàn)的?
為此,我和教研組老師重新整理了教學思維,調整了教學語言,在第二次試上時(換了班級),教師采用了如下教學設計,體現(xiàn)了教學的藝術性。
師:跟著音樂展開想象,坐上這列火車你的心情如何?
生:開心的、愉快的。
師:“主題一”音樂片段中我們聽到了火車行駛的路線有起伏變化嗎?
生:有變化?;疖囋谂郎狡拢粫荷掀?,一會兒下坡。
師:原來火車行駛的路線是跟著旋律的高低起伏而變化的。(出示圖1)
圖1:
師:旋律上行和下行時力度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上行時作漸強,感覺火車爬坡有點累,下行時作漸弱。
師:(聽音樂完成音樂活動)火車按照這樣的路線行駛了幾次?你能隨著音樂的起伏變化前進嗎?(出示圖2)
師:你們聽,作曲家在這段音樂中還加入了打擊樂器,你能聽出來嗎?
生:加入了鼓、響板。
師:打擊樂器的加入讓你感受到火車上人們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生:更開心了。
[思考與評析]
1.理想的音樂教育主張學生能力的發(fā)展。三年級學生已掌握了初步的音樂知識,具備了初步的音樂技能。修改后的教學設計對“主題一”的旋律、力度、配器等音樂要素進行了分析,看似不留痕實則很精心。
2.教學語言的設計不僅要認真研究教學內容,還要深入研究學生對音樂作品會產生哪些感受。因此,站在學生能夠達到的教學層面進行教學設計才能體現(xiàn)教學的藝術性,才能將音樂作品的美傳遞給學生,才能真正引導學生欣賞音樂,并獲得美的享受。
3.教師的語言設計應與學生所想所疑一一對應,教學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每一個提問應與學生的能力水平一一相符,這是音樂教學科學性和藝術性的體現(xiàn)。
4.圖形譜的合理運用,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好奇心,更形象、直觀地幫助學生多感官地理解音樂,激起與音樂作品的情感共鳴。學生的情感體驗在音樂實踐中得到升華,認知能力在音樂活動中得到內化。
三、一課多磨――提倡團隊合作的
教研文化,使執(zhí)教者和參與
研究者不斷提升自己的
教學智慧
記得曾經看到過這樣的話:“前人留下的工藝中,很多都離不開磨的過程。面粉是磨的,豆腐是磨的,咖啡是磨的,墨汁是磨的,人們在磨的過程中去除雜質,提煉精華。然而,現(xiàn)在的面粉、咖啡、豆腐、墨汁都變成速成的了,缺少了磨的工序,自然也就失去了品位、享受和審美”。課堂教學也是如此,一堂好課要呈現(xiàn)精心的教學設計、精妙的教學語言、良好的師生關系和創(chuàng)新的教學手段等等,這些都速成不得。好課,需要執(zhí)教者不斷反思、反復追問;需要參與研究者不斷感悟,生成自我教學智慧。好課,如同深藏在蚌肉中的一顆珍珠,只有經過磨礪才能熠熠生輝。
在《剪彩波爾卡》的研究過程中,一個又一個的骨干教師參與進來,為了呈現(xiàn)最完美的教學,老師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把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和對音樂教學的熱情毫無保留地分享與交流,對很多教學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深思熟慮的反復研究。比如:第一次完整欣賞作品時是否要出示圖形譜,圖形譜是否能幫助學生初步感受音樂的情緒,是否能起到幫助學生初步劃分作品段落的作用;是否要讓學生聽出“主題一”反復出現(xiàn)了兩遍,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保留還是舍棄;設計什么樣的音樂活動,能恰當?shù)乇憩F(xiàn)第二樂段的音樂形象(火車遇到了轉彎、火車爬高山);如何利用圖形譜清晰地表現(xiàn)出樂曲三段體的結構(如圖3所示);教學拓展環(huán)節(jié)如何幫助學生更好地了解“波爾卡”的風格特點,使學生對“波爾卡”產生更濃厚的興趣等。
一 要有優(yōu)化教學設計的意識
教學設計即相當于工程的圖紙,圖紙是預先的規(guī)劃,要通過反復討論和論證進行不斷地修改加以優(yōu)化,教學的設計也應如此。在進行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前,教師要從宏觀上設計這節(jié)課教學的思路,從微觀上推敲教學思路的細節(jié),但無論是宏觀還是微觀上,教師都要力爭使這節(jié)課的教學符合學生認知的規(guī)律,爭取教學效果的最大化。優(yōu)化教學的設計要符合新課標的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能力、情感三者兼顧,突出能力的要求;優(yōu)化教學設計還要預設與生成兼顧,預設是教學設計的常態(tài),但也要留足生成的空間,給學生在課堂上自由呼吸的空間,體現(xiàn)以人為本、突出個性的更高要求;優(yōu)化教學設計更要準確定位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以及準備解決重點和難點問題的有效策略。
比如筆者在對《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這一課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就充分考慮了以上的優(yōu)化要點,既有對中國古代耕作方式演進這一知識點的要求,也有對古代中國繁重的賦稅和徭役對經濟發(fā)展阻礙的思考這一能力要求,更有讓學生談談古代的徭役對當時社會發(fā)展利與弊的個性化的深入辯論。優(yōu)化的教學設計如一盤美味佳肴,讓“就餐者”不知不覺間就吸收了所有的養(yǎng)分。
二 要有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意識
教學的設計只相當于工程的圖紙,要想把圖紙變?yōu)槊利惖慕ㄖ?,還需要工匠們具有高超的執(zhí)行能力,所謂“能工巧匠”就是對這類人的褒美之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是“能工巧匠”,才能把教學的設計變?yōu)楝F(xiàn)實,把教學的藍圖變?yōu)閷嵲诘膱鼍啊?/p>
優(yōu)化教學方法的意識,是教學改革成功的關鍵,教師要多運用一些先進的教學方法,如討論法、問題探究法、圖表法、多媒體展示、微課等,通過這些教學方法,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發(fā)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和潛能,激發(fā)學習的興趣,滿足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當然,教學方法指導得當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 要有優(yōu)化學習方法的意識
雖然教法和學法息息相關、不可完全分割,但學習方法直接作用于學生本身,是學生學習最直觀的一種外在要求。在以前的教學過程中,存在著嚴重的重教法、輕學法的傾向,這是教師本位思想的體現(xiàn),現(xiàn)在的新課改要求學生本位,所以教師要由原來重教法的設計變?yōu)橹貙W法的研究。
教師要有優(yōu)化學法的意識,現(xiàn)階段各地新課改正如火如荼進行的時候,筆者所在地也實施了“學進去、講出來”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其實就是一種課堂上的學習方法,這種學法體現(xiàn)了學生在課堂上的絕對主體地位,這與新課標理念是一致的,符合教育家們的教學理論。仍然以《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為例,在組織教學的時候,可以先讓學生分組自主學習這一課,然后把疑難問題在小組內討論,仍然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求助其他小組的學生解答,教師也可以適當?shù)刂笇?。最后,就重點和難點問題設計相關試題,當堂訓練。這種學生學進去、講出來的方法,促進了良性的交流和發(fā)展,催生了一大批會學習、愛學習的學生,也提高了學習的實效。
四 要有優(yōu)化作業(yè)布置的意識
作業(yè)是課堂教學的延伸,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輔助手段,可以鞏固、補充、復習課堂上的知識,所以作業(yè)的布置要精心策劃,不能隨心所欲。首先作業(yè)的布置要有具體目標,圍繞課堂上的三維目標,可以有所側重,也可以三者兼顧,但不要搞重復性的題海戰(zhàn)術,讓學生在無效的勞動中喪失對歷史學習的熱情。其次,歷史作業(yè)題材可以更生活化,生活化的作業(yè)會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如學完《古代中國的農業(yè)經濟》后,布置學生思考現(xiàn)在的農業(yè)經濟有哪些受到古代的影響?現(xiàn)在對旱澇都采取了哪些措施?讓學生在對比中思考,在思考中總結古代農業(yè)經濟的特點。再次,歷史作業(yè)的布置可以更具開放性和人文性的特點,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辯證性的思維,讓學生在歷史的學習中提高道德情操。
五 要有優(yōu)化教學反思的意識
聽過很多公開課,感覺課堂新穎靈活,學生活動多,展示效果好,好處顯而易見。但另一方面想,如果每節(jié)課都這樣,也并不現(xiàn)實。那么如何通過公開課改進地理常態(tài)課,或者說應該如何找準地理常態(tài)課和公開課的平衡點,實現(xiàn)常態(tài)課的突破?這是值得重點關注的問題。
實際上,常態(tài)課是原生態(tài)的基石,公開課是藝術化的雕石。公開課并不排斥常態(tài)課,兩者相輔相成。常態(tài)課不加修飾,渾然天成,一節(jié)課或許出現(xiàn)跌跌撞撞、磕磕絆絆的意外,甚至發(fā)生斷鏈,思維的復雜性、創(chuàng)造的曲折性暴露無遺,這樣的課堂,給學生的啟發(fā)無疑是深刻的。在日常教學中,常態(tài)課扎扎實實進行訓練,不乏智慧的碰撞、精彩的生成,對提高學生地理素養(yǎng)大有裨益。
而公開課是執(zhí)教者精雕細琢、反復打磨、精心創(chuàng)新的結果,體現(xiàn)教者的基本風格和教學藝術。但公開課正式授課前往往反復加工、多次演練,比賽時采用奇異或者不同尋常的手段表演,假戲真唱。課堂上一帆風順、熱熱鬧鬧,教者盡顯其能;教學設計面面俱到,“小組討論”、“合作探究”、“課外拓展”一應俱全。整個過程可謂行云流水,堪稱完美,毫無瑕疵。盡管如此,學生反而是被牽著鼻子走,霧里看花,收獲甚微。究其原因,是一些非地理活動、非地理事象充斥課堂,五花八門的資料補充、眼花繚亂的課件展示、紛繁復雜的活動樣式,使學生疲于應付,以致學習效率低下。
1.抓公開課靠常態(tài)課才是根本
在地理教學日常研究活動中,如果一個備課組進行集體備課后,一位教師先在本班試上,同年級教師聽課;聽完以后,備課組再對教學內容的取舍、教學過程的設計和學生活動的安排等方面,進行一番必要的推敲斟酌,盡可能地“消滅不足”或“查漏補缺”。其他教師再結合本班學情修訂教學設計,精心打磨,以便講授富有特色、更具效益的地理公開課。這樣,初聽者受益,常聽者有得。類似的公開課既有原生態(tài),又有創(chuàng)造性,可能更有研究價值和借鑒意義。教學設計是不斷反思不斷修改的過程,對青年教師無疑可起到示范作用,對老教師亦有推陳出新之功效。果真如此,再上其它類型的公開課,或許會少走許多彎路。公開課能夠建立在常態(tài)課的基礎上,成為被潤色的、能夠讓生命個體自然生長的課堂。
2.從“重問”轉向“重思”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公開課總是熱鬧非凡、精彩紛呈,幾乎很難找到讓學生充分思考的一片“凈土”。書還沒有讀懂,教師就耐不住寂寞,甩出一個個精心設計的問題,接下來便是與學生妙語連珠的“對話”。整個課堂好戲連臺,氣氛異常活躍,豈不知這背后隱藏著一個很大的教學隱患:那就是思維敏捷的學生或許還能跟上教師的步伐,但許多中等以下的學生可就難說,往往是這個問題還沒有搞懂,又被匆匆卷入下一個問題的討論之中,一堂課下來,腦中一片空白,竟不知所學。公開課之所以花費教師大量精力和時間,主要是對課文的設計太精細,幾乎考慮到每一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放下包袱,教學設計做到粗線條,課堂上留足時間讓學生積極思考、自由發(fā)揮,教師只要善于積蓄這方面組織能力和調控能力即可。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我們要會用一輩子的時間去備課,但真正上具體的一節(jié)課,只要花十幾分鐘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