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芳香類中藥運用下兒科臨床論文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1.芳香化濕止瀉
濕為陰邪,最易侵犯脾胃,小兒脾常不足,加之傷風感寒飲冷,脾陽易為濕邪所困,常出現(xiàn)食欲不振、嘔惡吐瀉等,治以芳香化濕。鄭州中醫(yī)石棟湖用30余年效驗方小兒傷風止瀉飲治療,處方組成:荊芥、防風、藿香、佩蘭、蘇梗、黃連、川椒、茯苓、澤瀉組成。其中藿香、佩蘭芳香化濕以醒脾止瀉。運用香砂六君子湯為主治療脾胃虛寒、脾腎陽虛、乳食積滯、外感寒濕、外感暑濕、久瀉氣虛、肝木克脾型小兒腹瀉,處方用藥均選用了藿香、香薷、白豆蔻、砂仁、陳皮、蒼術、木香等芳香類藥物,取其芳香不燥、化濕行滯之性,能使脾健胃和,用之最宜。是嬰幼兒多發(fā)病常見病之一,尤以3歲內(nèi)小兒更多見。劉永紅用止瀉散(補骨脂、五味子、肉豆蔻、吳茱萸、木香、白術、肉桂、干姜、砂仁等),藿香正氣水調(diào)勻貼臍治療虛寒性泄瀉,每天換藥1次,7次1個療程,結(jié)果表明觀察組有效率為96%,對照組有效率為82%.認為止瀉散具有溫中行氣止瀉之功,其大部分屬芳香藥可以通過透皮吸收,對胃腸功能有良好的調(diào)節(jié)作用而達到止瀉目的。錢育壽倡“疏和運化”法治療小兒脾胃病癥,臨床常選用藿梗、蘇梗、砂仁、豆蔻、陳皮、木香等藥,取其芳香化濕、理氣調(diào)暢之功,治療小兒嘔吐、厭食、積滯、泄瀉療效滿意。用于兒科脾胃系疾病最多的芳香中藥當為木香,其氣味芳香濃烈,尤擅行脾胃大腸之氣滯,常配伍運用,如木香配黃連可愈痢疾、木香配砂仁止嘔吐、木香配檳榔消積滯、木香配防風療泄瀉。江蘇省名中醫(yī)孫軼秋教授治療小兒濕邪困脾之吐瀉,常以藿香正氣散加減,多以芳香化濕藥物為主,配合健脾利濕之品。祖?zhèn)魇?a href="http://saumg.com/lunwen/eklczllw/53358.html" target="_blank">兒科名醫(yī)陳宜根主任喜用芳香化濕治療小兒泄瀉,脾虛挾滯之泄瀉主方用參苓白術散,濕熱滯腸之泄瀉主方用葛根芩連湯,均加入豆蔻、蒼術和木香等芳香行氣之品,外感風寒泄瀉更是重用藿香、佩蘭、豆蔻、蒼術等芳香醒脾化濕之品,認為這類藥物最能切中泄瀉的病因病機,在小兒泄瀉的治療中是不可缺少的藥物。天津兒科名醫(yī)李少川教授治療小兒病毒性肝炎主張首辨陰陽,對應從陽明論治,以芳香宣化,清利濕熱為法,用藿樸夏苓湯化裁(藿香、佩蘭、陳皮、茵陳、郁金)。
2.芳香解表
芳香中藥多數(shù)輕揚升浮,可宣可散,故常用于兒科外感疾病的治療。小兒低熱綜合癥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癥,該病可歸屬于溫病范疇。病在上、中二焦,脾虛濕困為本,濕熱蘊結(jié)為標。故治療宜先清除低熱,再調(diào)其脾運而收功,方用三仁湯加減,其中運用青蒿、藿香、豆蔻、石菖蒲、佩蘭等芳香之品以芳香化濕,清利濕熱,疏利氣機。江蘇省兒科名老中醫(yī)金紹文教授治療小兒發(fā)熱頗有心得,其中一法為芳香宣化、分消利濕,若濕熱為病,癥見發(fā)熱,初起有汗熱不解,腹脹,便溏,舌膩,喜用藿香正氣散加味,加入蘇藿梗、佩蘭葉、陳皮、薄荷等芳香宣化,往往奏效。用柴胡藿香湯治療小兒暑濕發(fā)熱40例,總有效率達95%.處方以芳香藥物柴胡、藿香為君,又伍薄荷、陳皮、豆蔻等,取其芳香而醒脾化濕,脾健則濕濁自化,味香辛又能發(fā)表透肌,引濕邪從肌表而走,使?jié)袢峄?,則病自愈。
3.芳香理氣
芳香類藥物大多氣香性溫,味辛,善于行散,能理氣、調(diào)中、散結(jié)。氣機不暢,多責之于肝、脾。肝主疏泄,脾主運化,小兒所欲不遂,饑飽失宜等諸多因素影響臟腑氣機運行,導致宣降疏泄失常而致病,治療宜芳香理氣。如用四花四香湯治療小兒淺表性胃炎78例,總有效率為93.6%.該方由川樸花、扁豆花、代代花、金銀花、廣木香、藿香、丁香和茴香組成,有芳香健胃、溫中理氣散寒、止痛助運之功。
4.芳香醒脾
“土愛暖而喜芳香”,故芳香藥多入脾胃經(jīng),投其所喜,有加強運化,增進食欲,醒脾開胃之功。故常用于小兒厭食證,以醒脾開胃,甘平調(diào)和為法,用藿香、丁香、佩蘭、小茴香、豆蔻等芳香之品,取其醒脾化濕,甘平之性補而不滯,尤適小兒。由于芳香類中藥多有透皮吸收作用,可借助藥物芳香穿透之效,激發(fā)經(jīng)氣,促進消化故外用較多,臨床用“厭食一貼靈”(大黃、檳榔、高良姜、白豆蔻、陳皮等)治療小兒厭食癥500例,總有效率達96.6%。小兒尿頻多發(fā)于學齡前兒童,尤其以嬰幼兒時期發(fā)病率最高,常因脾腎不足或濕熱下注為病。蓋因脾氣升則健,小兒用藥不宜過補,以免壅滯脾胃,氣機不通,故治療要重視芳香醒脾藥的運用,在清利濕熱的同時要顧護脾腎調(diào)養(yǎng),常選用藿香、蘇梗、蘇葉、陳皮等芳香辛散之品,辟穢化濁,順應脾胃的生理特點,使脾胃之氣機調(diào)暢,運化功能正常。
5.芳香辟穢
芳香藥物自古就有辟除穢濁疫癘之氣,扶住正氣,抵御邪氣的作用,從而達到辟穢扶正,防病治病的目的。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兒最常見的多發(fā)病,占兒科門診量60%以上,國內(nèi)外都在積極探索其預防方法。蘇州醫(yī)學院附屬兒童醫(yī)院自1983年起通過對芳香類中藥的分析篩選,將山柰、桂皮、砂仁、蔻仁、薄荷腦、冰片制成防感香袋,選取472名同年齡、同季節(jié)以及居住條件、生活環(huán)境、健康狀況都基本相似的兒童進行臨床觀察及部分生化指標測定,結(jié)果表明佩戴防感香袋兒童上感發(fā)生率與對照組相比有顯著性差異,且被試幼兒唾液中SIgA、血清IgA、IgG、IgM水平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高,提示防感香袋能夠增強支氣管粘膜抗細菌與病毒的能力。筆者選用蒼術、艾葉、藿香等含揮發(fā)油成分、氣味清香、抗菌力強的中藥研制而成蒼艾香薰油。研究證實,對多種致病菌具有良好的體外抑菌作用,還能有效保護小鼠上呼吸道粘膜及粘膜免疫功能,且對呼吸道粘膜無刺激作用。并具有很好的消毒效果,殺菌率達86.2%,對培養(yǎng)菌株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乙型溶血性鏈球菌、白色念珠菌的空間消毒均有較強的殺菌作用,對銅綠假單胞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
6.芳香開竅
石菖蒲、細辛、麝香、冰片等芳香開竅藥具有辛香走竄、開竅醒神之效,臨床常用于兒科急危重癥的治療。如以這類芳香開竅藥組成的涼開三寶安宮牛黃丸、紫雪丹、至寶丹就具辛香辟穢,通竅開閉之功?!稖夭l辨》一書載有“此芳香化穢濁而利諸竅,使邪隨諸香一齊俱散也?!标惤莸戎委煛爸夤苎撞⒅卸拘阅X病”3歲男性昏迷患兒,以石菖蒲、郁金、陳皮等為主的滌痰湯加減組方,配以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治療,一月后神志轉(zhuǎn)清,身涼體倦出院。
7.芳香解郁
“百病多生于郁”。芳香類藥物以其特有的揮發(fā)油成分可通過吸入等方式作用影響人體的自主神經(jīng)系統(tǒng)或內(nèi)分泌系統(tǒng)進而達到穩(wěn)定情緒和改善記憶等。MasahiroToda等對30名學生進行復雜數(shù)學運算前后唾液中應激標記物皮質(zhì)醇和嗜鉻蛋白A含量進行對比研究,實驗結(jié)果表明實驗組學生在吸入薰衣草香氣后唾液中的嗜鉻蛋白A含量顯著降低,而對照組學生無明顯變化;皮質(zhì)醇水平兩組均無明顯變化,實驗結(jié)論為熏衣草香氣具有緩解壓力的作用。筆者以蒼術、艾葉等芳香藥物為主制成的揮發(fā)油復方制劑,對兒童抑郁癥、發(fā)作性睡病患者呈現(xiàn)可喜苗頭。由此進行了基于fMRI成像技術的實驗研究,結(jié)果顯示,該制劑經(jīng)鼻給藥后,嗅球損毀的大鼠多處腦區(qū)靜態(tài)腦功能活動水平明顯提高,主要包括丘腦、感覺區(qū)、海馬、扣帶、小腦等;能升高嗅球損毀肺氣虛大鼠模型腦內(nèi)的多巴胺和去甲腎上腺素。研究結(jié)果為芳香類藥物運用于兒童抑郁癥等以情緒低落,認知能力下降為主要表現(xiàn)的神經(jīng)精神類疾病的臨床治療和替代輔助治療提供了實驗室依據(jù)。
8.問題與展望
芳香類中藥由于其氣味芳香或含有揮發(fā)油成分,以其疏散之性,外走肌表,開宣毛竅,具有芳香疏泄,宣散表邪,解除表證之功;以其善入脾經(jīng),投脾所喜,疏通氣機,宣化濕濁,消脹除痞,運脾健胃,有加強運化,增進食欲,醒脾開胃之功;以其行散走竄之勢,宣泄郁滯,上達巔頂,透達九竅,又有通關開竅,蘇醒神志,通利止痛之功;以其辟穢除疫之氣,扶助正氣,抵御邪氣,達到辟穢扶正,防病治病之效?,F(xiàn)代藥理研究發(fā)現(xiàn),多數(shù)芳香類藥物能刺激胃粘膜,促進胃液分泌,使皮膚毛細血管擴張,增強機體抵抗力,抗病原微生物作用,能治療上呼吸道感染。其行氣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對消化道功能的調(diào)節(jié);其開竅作用,主要表現(xiàn)為對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作用。但芳香藥物,氣味濃烈,多屬辛溫之品,性燥而猛,若用之不當,易耗氣傷陰,鑒于小兒為“純陽之體”,所患熱病最多,故醫(yī)家用芳香藥物較為謹慎,或稍加幾味,或是內(nèi)服湯劑,或是外用輔療,對其作用機理研究更顯不足。筆者認為,小兒由于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肝常有余、肺常虛的生理特點,所患疾病以肺系、脾系以及心肝系疾?。ㄉ窠?jīng)精神類疾?。┚佣唷8惺芡庑?,內(nèi)傷飲食,或脾胃虛弱等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司,脾胃健旺,則四肢安寧,脾胃虛弱,百病蜂起。因脾喜燥而惡濕,濕易傷脾,芳香之藥,香氣沁脾,善醒胃悅脾,化濕理氣,切中病因病機,再者,未服其藥,先聞其香,小兒易于接受,依從性好,故在臨證治療時只要把握好用法用量,巧以內(nèi)服輔外用,每獲良效,但其作用機理還有待進一步深入研究。
作者:聶堅 解宇環(huán) 陳柏君 熊磊 單位:云南中醫(y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