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引人入勝的文章?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美術教育面臨的當代藝術問題范文,希望能給你帶來靈感和參考,敬請閱讀。
【內(nèi)容摘要】文章主要探討中國高等院校美術教育面臨的當代藝術問題,通過綜述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的關系、分析中國高校當代藝術教育的現(xiàn)狀,指出高等院校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史教學之間的不平衡發(fā)展,以及學院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學科建設和規(guī)劃問題。文章從四個維度進行分析考察,力求在現(xiàn)狀綜述的基礎上剖析問題、提出解決方案。
【關鍵詞】美術教育當代藝術藝術史學科建設
一、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的關系
2016年12月11日,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成立。以此為契機,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張敢談到,新型美術學院的新標準以及美術學院變革面臨兩方面的壓力。其中一個壓力是標準模糊、概念混亂的當代藝術,另一個壓力是日益融合跨界的當代設計。面對西方文化藝術的潮流和樣式,中國美術界缺少對這些表象的深入研究和必要反思。深入研究是指結合中國藝術教育現(xiàn)狀,而不是匆忙地對當代藝術的沖擊做出回應;必要反思是指美術學院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定位。藝術學院應該是精煉藝術人才的熔爐,而不是培養(yǎng)定型的藝術家。張敢還指出,美術教育的革新在于理念的革新,而理念必須與時代相結合,美術學院應該讓“傳統(tǒng)更傳統(tǒng)、當代更當代”[1]。北京大學歷史學系教授朱青生長期關注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二者的關系問題。他認為,國內(nèi)美術學院對當代藝術的態(tài)度經(jīng)歷了從反對、排斥到轉變,再到接受并推進的過程。其中,美術學院的領導者擔任重要的角色,他們“以身作則親自參與創(chuàng)作,并有節(jié)制、有技巧地推進當代藝術的觀念引入教學”[2]。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教授梁玖指出,當代藝術是當下學院美術教育嚴重缺失的內(nèi)容之一。具體指向三個方面,分別是當代藝術觀念、當代藝術課程、當代藝術教學。他認為這種缺失所導致的危害體現(xiàn)在“美術教育主體的藝術觀念保守性、藝術視野狹窄性、藝術創(chuàng)造單一性、藝術認知近視性、藝術傳播功利性”[3]。這些危害對于藝術專業(yè)學生而言是致命的,保守、狹窄、單一、近視、功利,正是阻礙藝術思維自由生長的絆腳石。三位教授分別從不同角度剖析了美術教育與當代藝術的關系,張敢從宏觀把握、朱青生從當代藝術家的學院派背景出發(fā)、梁玖關注藝術院校的課程體系設置。由此可見,不能忽視學院美術教育面臨的當代藝術問題,只有充分反思問題,才有可能從根本上尋求解決方案。
二、中國當代藝術教育的開展
(一)新媒體藝術教育
中國美術學院早在2003年就建立了新媒體藝術系和綜合藝術系。2010年,兩個系與藝術策劃系整合成為跨媒體藝術學院,這是中國高校中第一個以教學為主的當代藝術學院。藝術家張培力在編寫教學大綱時,一直在思考什么是新媒體、什么是新媒體教學。在他看來,新媒體是對系統(tǒng)外的一種挑戰(zhàn)。在當今的藝術教育中,新媒體應該是民主的、開放的、多元的。學校應成為真正使學生發(fā)揮實驗性、創(chuàng)造性的“玩”的場所,而新媒體是在此基礎上的實驗平臺。除此之外,張培力指出新媒體藝術教育的關鍵是“不管學生今后做什么我們都應該鼓勵他們的實驗性和創(chuàng)造性”[4]。新媒體藝術不僅限于不同于傳統(tǒng)的藝術媒介,從形而上的角度來看,新媒體藝術更多的是一種意識形態(tài)。
(二)試驗藝術教育
實驗藝術在西方文化語境中,作為一種有效的思想與工作方法用以突破傳統(tǒng)。所謂實驗,包含各種不確定性,崇尚藝術的自由。實驗藝術強調(diào)藝術不僅是愉悅視覺、陶冶情操的審美客體,其試圖讓藝術更接近生活現(xiàn)實。隨著全國專業(yè)藝術院校教學體系的改革和發(fā)展,以及2011年4月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實驗藝術委員會的成立,在經(jīng)歷裝飾變形、抽象表現(xiàn)、材料綜合、數(shù)字新媒體之后,中國實驗藝術教學逐漸走上正軌,相關藝術院校也開設了實驗藝術課程。例如,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開始籌建實驗藝術專業(yè),2014年9月成立實驗藝術學院,2015年實驗藝術學院本科獨立招生,其為全國專業(yè)美術院校提供了一個適應中國教育制度的參考范例.
三、現(xiàn)當代藝術史教學在美術教育中的缺失
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是,實踐類藝術專業(yè)學生的美術史課程較少涉及當代藝術的內(nèi)容,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對美術史的認知還停留在古典藝術至印象派時期。如復旦大學特聘教授沈語冰所言:“在藝術院?;蚓C合性高校里,通史或通識課還以古典藝術為主;間或提到一點現(xiàn)代藝術,通常也到印象派為止?!盵5]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皮力談及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史的教學時,也提到這一點,現(xiàn)在的美術史教學只講到達達主義,學生對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狀態(tài)是完全不了解的,印象派之后的知識譜系與圖像譜系建立不起來,則很難進入當代藝術的語境。20世紀70年代末期中國開始出現(xiàn)當代藝術,但是很多創(chuàng)作成果沒有通過批評話語轉換到研究層面,也就無法進入教學層面。學生應該從藝術史課程中獲得現(xiàn)當代藝術的發(fā)展邏輯,這是目前美術教育嚴重缺失的。學生只有在了解當代藝術之后,才能更具針對性地選擇自己的專業(yè)方向,同時有助于避免藝術觀念陳舊、藝術視野狹窄、藝術創(chuàng)作取向單一等問題出現(xiàn)。朱青生曾說,1987年他給當時還在中央美術學院讀書的藝術家劉小東、王華祥等人講授藝術史課程,遺憾的是并沒有講西方當代藝術(比如德國藝術家約瑟夫•博伊斯),之后就調(diào)往北京大學了。朱青生一直在思考,如果當時講授了西方當代藝術,那么30年后的今天,中國的當代藝術現(xiàn)狀會不會發(fā)生改變②?這段話實際上道明了學院的藝術史教學與學生的藝術實踐之間的聯(lián)系,盡管這種聯(lián)系是一種假設,但其中的可能性與必要性是顯而易見的??赡苄栽谟?,藝術史教學對于實踐類藝術人才的創(chuàng)作方向,乃至中國當代藝術語境都有改變的機會。必要性在于,通過學習西方當代藝術,汲取其中的觀念,中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也許就不會“失去了真正意義上的智識支持和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6]。
四、當代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癥結
(一)藝術觀念的差異
當代藝術在美術教育中的癥結首先表現(xiàn)在藝術觀念的差異與矛盾。對于學院美術教育而言,面臨的問題是教什么,如何教;對于藝術家而言,關鍵問題是做什么,怎么做;而作為學院美術教育最直接的受眾——學生,其處在學院與藝術家之間,也面臨兩個問題,即學什么,如何學。美術教育一旦進入體制化的學院,就會受制于準則、規(guī)范、標準,這便導致了其與當代藝術之間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從藝術的發(fā)展來看,“當代”不僅是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時間概念,其有著更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當代藝術的生命力在于不斷打破社會和藝術自身的各種體制和規(guī)范。如此一來,兩者之間的本質矛盾就顯而易見了,因為學院美術教育有其相對穩(wěn)固、標準的體系。有人認為,偉大的藝術家是天生的,不是學校教出來的,但筆者認為學院的美術教育不能因此推卸責任與義務,應該不斷更新自身職能,用新的觀念看待和處理與當代藝術之間的關系。
(二)藝術制度的僵化
藝術制度的僵化體現(xiàn)在通過藝術媒介或片面化的風格決定美術院校的學科劃分。學院美術教育中缺乏當代藝術的教學,一方面源于美術教師局限在架上繪畫創(chuàng)作領域,欠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另一方面,美術學院的招生依舊采用素描、速寫、色彩的模式化考查形式。值得關注的是,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本科招生考試藝術設計類造型基礎校考的題目是鮑勃•迪倫的歌詞《BlowingintheWind》(答案在風中飄蕩),在考查造型水平的同時,重點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思維能力。傳統(tǒng)藝術教育往往以核心價值作為主導,“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價值是既定的。而當代藝術教育思考的問題是,什么樣的人適合從事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是畫得好的人嗎?顯然不是。在當代藝術領域有一個明顯的現(xiàn)象:國外很多當代藝術家通過畫草圖表達其創(chuàng)作理念,但是中國學生的創(chuàng)作能力與想象能力在模式化的藝考中很難充分展現(xiàn)。藝術家邱志杰認為,做好實驗藝術的作用是肯定的,但不是絕對的。培養(yǎng)一個人全面、細致的感受力以及對藝術項目的經(jīng)營能力,具備扎實的寫實素描基本功是非常有效的方法。但問題是,現(xiàn)在的應試考前班并沒有真正訓練這種能力,而是教給學生一套應試技巧,使學院招生與考前班培訓之間互相綁架又互相抱怨,形成了一種惡性循環(huán)。
結語
無論是專業(yè)美術學院還是綜合性大學中的美術學院,都不應該僅著眼于教學。美術教育應成為一個培養(yǎng)自由思維的理想國、鼓勵迸發(fā)思想火花的實驗場。學院要幫助學生找尋一個感受自我、觀察世界的角度。如何適宜地在現(xiàn)有學院美術教育體系中融入當代藝術課程,是藝術教育工作者當下和未來必須要思考和解決的問題。筆者認為,關鍵在于站在中國的立場,具備世界的眼光。
參考文獻:
[1]張敢.如何建構一所新型的美術學院?[N].中國美術報,2017-1-23.
[2]朱青生.論學院向當代藝術轉化之現(xiàn)象——以李象群故宮展覽為例[J].藝術工作,2017(2):22-28.
[3]梁玖.中國當代學院美術教育重度缺失的內(nèi)容[J].藝術百家,2011(4):90-96.
作者:劉白芊 單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