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星星變奏曲課后題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關鍵詞感知內容;投入感情;把握節(jié)奏
【中圖分類號】G633.3
現代詩歌節(jié)律明顯、抑揚頓挫、句式自由流暢,充分細致的、入情入理的朗讀是現代詩歌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那么、怎樣搞好現代詩歌朗讀教學呢?根據多年教學經驗總結了四種方法。
一、細致感知詩文內容,體味詩歌內涵意境。
許多老師只是把朗讀當作初步感知課文的手段,一俟學生對課文有所體認,朗讀就不在注意引導了。其實,朗讀應該貫穿現代詩歌教學始終。初次整體感知詩歌內容,就先讓學生粗略地默讀課文,稍作準備,再來朗讀,在分析詩歌思想內涵,表現手法之后,再鞏固朗讀,這樣一來,對學生體味詩歌內涵意境很有幫助。
例如,人教版初中語文九年級上冊第3課《星星變奏曲》,初讀詩歌,讓學生體驗變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時代背景之后,進一步朗讀詩歌,深刻體味詩中諸多意象,體味作者對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犧牲的精神境界。同時,體驗朦朧詩派的表現手法特點。課后的練習設置也是提示學生在反復朗誦的基礎上完成,教師一定要指導點撥學生不要偷懶,生搬硬套自己對詩歌的理解。
如《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積極投入感情朗讀,讀出詩外之意
如果說上述“感知課文內容”屬于客觀認知、理性思考的話,那么投入情感應屬于感興、感性、感覺的體驗,詩歌朗讀教學本來就是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結合的一種綜合性很強的思維活動。
情感是詩人創(chuàng)作的出發(fā)點,是溝通詩作、詩人、讀者、聽者之間的精神紐帶。如果抽掉了詩歌朗讀中的情感要素,朗讀將變得索然無味,聽眾的“賞聽”期待成為負值,也就沒有一點感染力。
在詩歌朗讀活動中投入的情感可細分幾個層面:一是對讀詩有神圣感,認為這是崇高的精神活動,先要沉靜下來,凈化一下心靈;二是對詩人有親近感,通過朗讀走近詩人,親聆謦,仰慕詩人心靈境界;三是對詩作產生共鳴,消除與詩作的情感隔閡、時代隔閡、空間隔閡。
例如,對戴望書《雨巷》“朦朧愛情”的體味,對徐志摩《再別康橋》的“綿綿別情”的感受,對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體驗。朗讀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滿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視聽、奪人心魄。此時,能使朗讀者和聆聽者均能領悟、品味詩外之意,達到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之境地。
有這樣4首詩……可以共用一個“情”字來概括:《沁園春長沙》中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對丁香姑娘的朦朧愛情,《再別康橋》中對母校的綿綿別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對“母親”大堰河的赤子之情……情感“風景”可謂豐富多樣。
根據情感的需要,確立語速。詩歌誦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如果表現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現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現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為宜?!北热?,《再別康橋》與《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三、仔細把握朗讀節(jié)奏,體驗詩歌的音韻美。
每一首詩歌,都有各自的節(jié)奏,韻律,朗朗上口,抑揚頓挫的朗讀,不但使人情感共鳴,事理共享。還能讓人體驗現代詩歌的音韻美。
朗讀的節(jié)奏包含哪些內容?大致有語音高低、語調輕重、氣息強弱、節(jié)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兩條,一是語音高低,二是節(jié)奏快慢。把握好了這些,抑揚頓挫自然發(fā)生,詩歌朗讀的藝術效果也就自然發(fā)生。
例如,徐志摩詩《再別康橋》的平仄、音高抑揚頓挫的效果如下:
輕輕地我走了,
平平仄 仄
正如 我 輕輕地 來;
仄平 仄 平平平
第一句先平后仄,后一句先仄后平,中間平仄互襯,細味之,一種濃濃的留戀眷顧之情環(huán)繞在輕重高低的平聲仄語中。
再如。郭沫若《天上的街市》的語言節(jié)奏,讀來朗朗上口,余音繞梁:
你看,/那淺淺的/天河,
定然是/不甚/寬廣。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
定能夠/騎著牛兒/來往。
其實詩歌語言的節(jié)奏說到底是詩歌情感節(jié)奏的表現形式,詩人心旌飄蕩,情動于中而言成于詩,詩語節(jié)奏映現著情感的節(jié)奏;朗讀者激情滿貯、不能自已而吐納珠玉之聲,詩語節(jié)奏渾然天成。
四、認真做好各種標記,輔助提高朗誦技巧
培養(yǎng)學生現代詩歌朗讀的技巧,可以將詩歌朗讀訓練直觀化,將訓練所得的方法、要領等外化于各種符號標記,這種最簡便的訓練方法,對學生來說也是最為有效的方法。
處理詩作文本的符號體系是簡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運用自如。下面用一些常見的符號舉例說明:
升調():誰主沉?。?(響亮地提出問題)
降調():冷漠,凄清,又惆悵。(情緒極為低落,壓抑著聲調)
節(jié)奏( /): 那/隔著河的/牛郎/織女,(娓娓道來的語氣)
稍停( ):撐著油紙傘,獨自(“獨自”屬跨行,即與本行相隔而與下一行相連)
著重(.):一個丁香一樣的
感嘆( ! ):浪遏飛舟?!(名為置疑,實為堅決,加一感嘆號表斬釘截鐵之氣勢)
漸無(……):不帶走一片云彩?!ㄒ皇求w現徐詩輕柔風格,二是與“悄悄地”相應)
聲音的延續(xù)――:大堰河――我的保姆(在呼喚中流露出深深的感激之情)
一、教學評價現狀分析
長期以來,大多數學校以學生掌握音樂知識和技能獲得的水平作為音樂教學評價的主要內容,而事實上,音樂學科教學的內容除了音樂知識和音樂技能,還包括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創(chuàng)造音樂,音樂知識和技能只是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手段而不是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音樂教育的主要特點是以情動人,以情感人,是以培養(yǎng)人的審美情感為主要目標,而不是以技能及知識獲取的多少為目標,這是音樂學科與其他學科最大也是最根本的區(qū)別。如果我們用一般學科考試的方式、方法來對待音樂學科的考試,不僅難以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進行科學、準確的測評,而且背離了音樂學科自身的規(guī)律及其特征。在教學實際中,我們的音樂教學評價又是怎樣的狀況呢?首先,音樂教學的評價不被人重視,在對小學生音樂學業(yè)成績考查方面,沒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考查的方法和要求也不完全一致。實際操作中,教師隨意性強,大部分教師采用讓學生獨唱一首歌的形式,來評定學生一學期或一學年的音樂學習情況。唱一首歌,難道就能評價出學生所有的學業(yè)情況了嗎?如果真是那樣,作為學生一學期只要能唱會幾首歌就完全可以了,而對有些先天聲樂條件較差的學生而言,這種評價方式顯然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也有教師甚至憑著自己的主觀臆斷和對學生大體的印象給學生打分,還有的教師本身是這個班級的語文或者數學教
師兼任音樂教師的,有的甚至就是按照語文或者數學成績的好壞直接給出音樂的成績。長期這樣下去,必然影響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無法養(yǎng)成良好的音樂學習習慣。當筆者還是學生的時候,留在心底對音樂考試唯一的印象也是唱首歌老師給個分;現在自己已成為一個教師,看到的還是這樣的情景,也就是說,我們的音樂學科評價十幾年來沒有改變,這樣的評價方式和要求對學生的負面影響很大。
二、改變現行音樂教學評價的意義
我國的基礎教育不是天才的教育,普通小學的音樂教育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家,而是為了讓廣大的國民通過學校教育擁有良好的音樂素養(yǎng),從而為實現人的自我發(fā)展服務。所以基礎教育階段的音樂教學不能等同于專業(yè)院校里的專業(yè)訓練,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符合全體學生音樂發(fā)展水平的“大眾化音樂教育”。因此筆者認為改變單一、傳統(tǒng)的音樂學業(yè)評價現狀,創(chuàng)造性地、客觀科學地進行音樂評價有以下六點好處:
(1)了解學生在學習發(fā)展中的困難與需求,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
(2)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音樂潛能。
(3)把握教學起點,選擇好教學策略。
(4)檢測教學目標實現情況,評估教學質量。
(5)及時反饋學習結果,有效調整教學計劃。
(6)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激勵學生進步,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發(fā)展。
所以從學生音樂學業(yè)評價研究入手,構建集過程性、自主性、多元性為一體的學生音樂學業(yè)評價系統(tǒng)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最終提高音樂教學質量、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
三、改變評價的關注點,促進學生發(fā)展
從多元智力理論角度來說,每一個個體都同時擁有相對獨立的八種智能,但個人在智能強項和弱項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因此音樂天賦的個體差異是客觀存在的。學習,是學生個體發(fā)展的一個過程,促進學生的發(fā)展同樣要經歷這個過程。學生學業(yè)評價應強調在學生發(fā)展過程中對學生發(fā)展全過程的不斷關注,既重視學生的現在,也要考慮學生的過去,更著眼于學生的未來。傳統(tǒng)的音樂學科評價注重的就是最后的結果,所以要想使評價有所不同,有所進步,我們必須改變我們的關注點,讓過程重于結果,這樣才能真正實現評價的意義。
1.變關注少數為關注多數,重視過程性評價
目前中小學音樂教師普遍存在對少數“尖子生”過于關注,對“差生”過于忽視的問題。音樂條件好的學生接受能力強,在課內課外都是各項音樂活動的積極分子,更是學校在對外文藝比賽中的主要力量;而音樂天賦平平或者是較差的同學則很少有機會參加課內課外活動,甚至有些教師將課堂教學目標的制訂及實施的重點干脆就放在少數在音樂學習上有優(yōu)勢的學生身上。期末評價音樂教學也多以這部分學生取得的成績,作為考核標準。當然,在實際的教學當中要求對每個學習者絕對的機會均等和公平也是不現實的,但是既然小學階段的音樂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我們對學生的評價就既要關注大部分學生的發(fā)展,也要關注這些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評價,而不僅僅是一個結果。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孩子都有一顆熱愛音樂的心。關注過程性評價筆者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1)關注教學目標的制定
目標的制定要針對全體學生,而教學效果的評價對象也要面向全體學生。教學評價要分層制訂計劃,分層實施,根據不同層次選擇不同的評價尺度。比如,對少數音樂學習有優(yōu)勢的學生不能壓抑他們,要有計劃、有目的、有措施地發(fā)揮他們的特長,制訂適合優(yōu)勢學生的彈性的評價標準,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而對音樂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要看到他們一點一滴的進步,注重過程評價,加大學業(yè)提高的幅度,使他們對音樂學習產生信心。
(2)關注方法和策略的確定
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探索能檢測學生學習狀態(tài)的評價方法和策略,關注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取得的進步。如我們學校已推行十年的學生成長記錄袋、隨堂記錄卡等都可以結合音樂學科教學特點靈活運用。各種類型的課內課外音樂活動,如“六一”“十一”“元旦”文藝會演等,既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展示音樂才能的條件,又為教師提供了評價的機會。音樂是表現的藝術,讓學生通過實際任務性活動來表現音樂知識和技能成就,即音樂表現性評價,這樣既符合音樂教學特點,操作起來也比較簡單可行。
2.變片面評價為綜合評價,構建評價內容多元化
長期以來,很多小學音樂教師,把音樂教育視為一種“知識教育”或“技能教育”,把演唱或演奏技能技巧的高低,作為評價音樂教學的主要內容和標準,忽略了音樂教育本身的審美功能。表現在教學上的行為就是“重技輕藝、重知輕能、重譜輕樂”。音樂作為人類文化知識的組成部分,是以音樂藝術為媒介,以審美為核心的一種教育形式。音樂教育實際上是使學生通過音樂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fā)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和創(chuàng)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yǎng),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所以,在學生音樂學業(yè)評價中至少應包含思想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審美素質幾方面內容:
(1)思想素質評價
評價的重點應放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學生對音樂作品中崇高的 思想內涵是否理解到位,真善美與假惡丑的思想道德以音樂為載體和背景時,能否喚起學生對祖國的愛,對他人的愛,對生活的愛,從而樹立正確的道德是非觀念。
(2)心理素質評價
包含三個層面,①評價學生的個人愛美心理,如何欣賞美、鑒賞美、表現美。②評價學生在音樂學習活動中與其他人的協(xié)調心理、寬容心理。③評價學生能否受到音樂啟發(fā)和感染,正確對待生活中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培養(yǎng)堅忍不拔、樂觀豁達的心理。
(3)文化素質評價
音樂自身就是一種文化,但同時它又是人類多種文化的載體,在音樂作品中往往涵蓋了其他文化。學生對其他文化的認識,如對歌詞含義的理解,對音樂作品時代背景的感受,都是極為重要的評價內容。此外,利用音樂作品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聯想力、發(fā)散性思維能力,通過音樂技能培養(yǎng)學生的注意力、記憶力等都可以列入音樂文化素質的評價范圍。
(4)審美素質評價
音樂以其獨特的方式激發(fā)人的情感,用美的音色、 美的旋律構成美的音樂形象,從而為學生的審美追求確立方向,提高審美情趣。因此,對學生的審美評價是音樂教學評價中最具學科特色、最必不可缺的一環(huán)。
綜上所述,打破目前“一歌定成績,一曲定終身”的僵局,歸根結底就是要構建多元化的學生音樂學業(yè)評價體系,使評價內容變單一為多元。多元化的學生評價,具體到教學實踐中必然派生出方法的多樣化,通過開展班級音樂會來評定學生演唱演奏水平,組織開展“我與音樂”等主題演講 或辯論會,評價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
3.變單一評價為多樣,評價體現評價方式多樣化
評價方法按主體不同可分為自評、他評、互評。傳統(tǒng)的音樂教學評價,評價主體基本上都是教師,學生處于被動地位,自尊心、自信心得不到保護,主觀能動性得不到發(fā)揮。心理學研究表明,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從外部評價向內部評價逐步內化的過程,盡管來自于同伴或他人的外部評價存在著不容忽視的作用,但令人難以捉摸的學生自我評價更不可忽視,因為自我評價能夠促進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進行反思,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自我發(fā)展、自我成長能力。所以在實施評價方法中,教師應對學生音樂學習的自我評價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不同學段和年級,廣泛地、靈活地運用,如對小學低年級學生自我評價的量表和反應符號可以是非文字的,如笑臉、哭臉等吸引小學生的卡通圖。此外,學生的自評還需要結合教師的評價、學生間的互相評價、甚至家長的評價等多種評價形式。
四、音樂教學評價實施的辦法
筆者所任教的學校從2001年開始啟動了學科教學評價的改革,其中包括了對音樂學科教學評價改革的嘗試。筆者制定了一張評價的量表,音樂成績包括了聲樂、樂理、表演、編創(chuàng)四個大的方面,另外加上一個特長加分,學生的特長可以獲得加分。這些項目比較細碎,操作起來肯定是麻煩的,需要教師有一定的責任心和專業(yè)水平,但是只要學生有興趣,再麻煩都是值得的。我們現在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測評。
1.聲樂成績測評
聲樂是一門綜合的表演藝術,在學校音樂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要不然人們怎么會習慣把音樂課叫做“唱歌課”呢?所以這是必不可少的,并且是應該認真對待的。聲樂考試的時候,我們要求學生選一首課本上學過的或是在其他地方學習過的,認為能夠表現出自己水平的歌曲來演唱。形式是:把教師的講臺當做是舞臺,學生做主持人,教師擔當伴奏,學生再進行演唱,這樣就很有氣氛,學生也很想表現自己。再發(fā)給學生一張制作好的評分表格,由學生和教師共同擔當評委,最終得出成績。
2.樂理成績測評
樂理知識教學是提高學生的音樂基礎知識,使學生逐步掌握音樂語言的要素。不管是新老教材都沒有說不學樂理知識,而且每課課后都有應該要掌握的樂理知識。小學階段的樂理知識不會出現一些很專業(yè)的名詞,很難的節(jié)奏,也沒有很難的聽音,只要教師花點心思,教學的形式豐富一點,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和評價,學生還是有興趣的。
3.表演成績測評
表演是充分體現學生音樂素質的一項考試,是學生將學到的音樂知識融會貫通的時間過程。由于小學生的自由編創(chuàng)能力有限,所以要求不要太高。因此就選擇學過的容易想象編創(chuàng)的歌曲要求學生即興表演,實在不會的學生也可以選擇老師教過的律動來表演,這樣可以使不同的學生都有表演的興趣能力。
4.編創(chuàng)成績測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