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泊船瓜洲的詩意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這樣的結(jié)構(gòu)模式的提出有兩個理論依據(jù):一、它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一般規(guī)律。認識的規(guī)律認為,我們認識事物一般總是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這樣一個不斷深化的過程。從初步感知詩歌大意,到深入理解詩句,再到體味詩歌的藝術(shù)境界,符合人們的認識過程。二、它符合語文閱讀教學一般過程,即“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到局部講讀加深理解,最后到總結(jié)課文整體研讀”。因而這種教學結(jié)構(gòu)更符合語文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更具有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更能收到好的效果。
一、知詩意。這是古詩教學的第一步,教師著眼全詩,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式獲取全詩有關(guān)的概略性信息,初步地感知詩意。
1.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現(xiàn)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如《游園不值》的插圖是詩人在春日去訪友沒碰上,卻見友人院內(nèi)已是春色滿園,一枝紅杏探出院墻。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圖畫,明確:圖中畫的是誰?什么季節(jié)?他在干什么?看到了什么?這些問題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就是這首詩要表現(xiàn)的基本內(nèi)容。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nèi)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nèi)容。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可引導學生先弄清“九月九日”、“山東”、“憶”等詞語所指的意思,這首詩的內(nèi)容大體上就了解了。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shù)摹爸R??奎c”,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對于小學生來說,初步感知詩意是學習一首古詩的起始,因而,其認識是粗淺的、表層的、概略的。這時教師應該允許“不求甚解”,不必提過高的要求,甚至對某些認識上的偏差,教師也可以暫時放一放,而在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的學習中再來解決。
二、解詩句。學生對全詩大意有了整體上的感知后,接下來可以指導學生學習詩歌的詞語和句子,通過對詩歌詞、句的進一步理解,深化對全詩的理解,糾正初步感知時可能出現(xiàn)的偏差,為體味詩情、進入詩歌意境做好準備。
解釋詩句要圍繞閱讀目標進行,因而首先必須明確閱讀目標。抓住詩歌大意,教師指導學生思維發(fā)散,引導學生提出疑問,最后師生共同確立閱讀目標。如《泊船瓜洲》的詩歌大意是詩人瓜洲夜泊時的所見所思,那么當時詩人看見的是什么呢?想到的又是什么呢?這樣一疑一思,詩歌的基本閱讀目標就明確了。
接著,教師就應該啟發(fā)學生在字里行間尋找答案。具體可以通過以下一些操作來完成:
1.再現(xiàn)形象。詩歌其實是以形象來說話的,讀詩也就是要把握住詩人創(chuàng)造的形象,再現(xiàn)于自己的頭腦之中?;痉椒ň褪墙處熤笇W生抓住關(guān)鍵詞句,通過想象實現(xiàn)語言符號到腦屏形象的轉(zhuǎn)化,如“一枝紅杏出墻來”、“草色遙看近卻無”等,可以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繪詩句表現(xiàn)的形象。
2.填補豐富。詩歌語言是凝煉的、含蓄的、富有跳躍性的,詩人也往往只擷取生活中美麗的“碎片”加工成詩,因而要再現(xiàn)詩歌形象,就要求讀者作必要的補充豐富。教師要指導學生調(diào)動自己的生活知識,把一些隱含在字里行間的內(nèi)容挖掘出來,把“碎片”還原成完整的形象。如“松下問童子”,問的是什么?再如“獨釣寒江雪”,應是老翁獨自一人,在滿天雪中,在凄寒的江上垂釣,理解時需要作調(diào)整和補充。
3.聯(lián)想深化。聯(lián)想是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進行理解的一種很好的方法。詩歌中的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就可以通過聯(lián)想讀到。如學生想象“四海無閑田”的景象后,接著引導他們聯(lián)想,按詩歌所描寫的,農(nóng)夫們照理應該怎樣?按常理,農(nóng)夫應豐衣足食,但詩歌最后卻寫“農(nóng)夫猶餓死”,啟發(fā)學生通過對比,思考深化。
三、悟詩情。在逐一理解詩句的基礎上,學生的認識又較初步感知階段深化了。這時,教師應該及時地把學生帶回到全詩的把握上來,著重體會詩人所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或明確詩歌所表明的道理。例如,為什么詩人在泊船瓜洲時會在內(nèi)心問自己:“明月何時照我還?”這是怎樣的一種感情?為什么看到廬山千變?nèi)f幻的峰巒,詩人就會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他講了一個什么樣的道理?通過對這些問題的進一步探究,引導學生悟情明理,把古詩讀懂讀好讀活。具體可采用以下方法:
1.依“象”悟情。即引導學生以第二環(huán)節(jié)通過詩句的想象形象為基礎,進一步體驗象中之意、象中之情。學了“一枝紅杏出墻來”,教師可以讓學生體會,詩人為什么要特別描寫一枝紅杏?詩人看到這一枝出墻來的紅杏,是怎樣的心情?
2.讀誦深化。學生有了情感體驗后,立即趁熱打鐵,有感情地朗讀、甚至背誦詩歌,加深對詩人情感的體味。
四、入詩境。讀詩的最高境界是進入詩歌意境。這對于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是可以做到的,但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這就直接影響了古詩教學的效果。進入意境就是引導學生真切地體驗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那個景象和情感水融的藝術(shù)境界,為之動情。如詩人為什么看到“春風又綠江南岸”,就會產(chǎn)生“明月何時照我還”的動情發(fā)問呢?進一步探究詩人眼前所見之景,和由此而產(chǎn)生的情是怎樣自然而有機地結(jié)合在一起的,讓學生體驗,這是怎樣的一個天地啊。在入詩境中我們可以借助以下一些方法:
1.朗讀入境。即借助朗讀想象悟情入境。
《新版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生要背誦優(yōu)秀詩文160篇(段)。并對每個學段提出具體要求:一二年段學生誦讀淺近的古詩,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yōu)美;三四年段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展開想像,領悟內(nèi)容;五六年段學生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通過詩文的聲調(diào)、節(jié)奏等體味作品的內(nèi)容和情感。那么,教師如何指導學生理解古詩詩意呢?筆者認為可以用下四種方法。
一、充分地讀
《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讀古詩有助于理解古詩的內(nèi)容,領悟只能意會而無法言喻的意境和韻味,是綜合感受語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詩朗讀教學要抓準韻腳、節(jié)奏、語調(diào)等諸多要素,引導學生讀好詩韻,讀準詩意,讀出詩境。詩韻是古詩朗讀中潛在的情感語氣,它主要依賴于讀準平仄音,表現(xiàn)好韻腳韻音等得以實現(xiàn)的。因此要讓學生明白,朗讀古詩要想表現(xiàn)出詩韻,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節(jié)奏;遇平拉長、遇仄短;”這種平仄吟詩法將平仄音讀正確。如《泊船瓜洲》中的“間”字是仄音 jin ,如果讀成平音jiDn,就會損傷音節(jié)的諧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將各韻腳的音節(jié)讀得正確中肯。古詩中的絕句和律詩一般情況下奇數(shù)句不押韻,偶數(shù)句押韻,一押到底,不變韻。朗讀時對韻腳要恰當重讀,非韻腳音讀得輕佻一點兒,使上下句音節(jié)諧和對應,這樣才能產(chǎn)生沁心感懷的韻味效果。此外,詩歌朗讀是介于讀和唱之間的形式 ── 吟誦,為了更好地表現(xiàn)出詩的韻味,朗讀時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適當拖長些,從整體上表現(xiàn)出古詩回環(huán)起伏、委婉動聽的音韻美。如《飲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這幾個平音要拉長,特別是“宜”要拉至三拍。這樣反復地吟誦出詩詞平仄押韻的韻律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完全陶醉于詩情畫意中,深深地體會了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創(chuàng)設情境
葉圣陶曾說過:“詩歌的講授,重在陶冶性情,擴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處,指導一二句話,也許就夠了,不一定反復冗長地講說?!惫旁姷慕虒W,講究將學生領入詩的意境,體驗詩人的感情,詩情畫意地教古詩,詩情畫意地學古詩。如何創(chuàng)設出符合詩意的詩境呢?一是在繪畫中想像詩詞情境。很多詩歌都是融情于景,詩中有畫,極富繪畫之美感。教學中,我們把“詩”與“畫”結(jié)合起來,激發(fā)學生進入詩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導學生根據(jù)自己的理解,體會詩句的描寫,充分發(fā)揮想像,通過繪畫來表現(xiàn)自己腦海中詩的畫面,從而感受古詩詞的意境美。不同的學生,對畫面會有不同的表現(xiàn)手法和不同的構(gòu)圖布局。通過繪畫,能有效地讓學生體會詩中的美麗景象和作者內(nèi)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同時更加彰顯了學生的個性,進一步激發(fā)了學生閱讀、鑒賞古詩詞的興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現(xiàn)詩詞情境。很多古詩詞的內(nèi)容富有生活情趣,蘊含著哲理美。若引導學生嘗試品味古詩詞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來,既符合學生好動的特點,張揚學生的個性,又能讓學生深入體驗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鳴,再現(xiàn)詩中的情境,培養(yǎng)學生鑒賞古詩詞的能力,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通過表演,詩中那鮮明生動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尋味的哲理,都會深深地印入學生的腦海中。
三、擴展閱讀
在學完一首古詩詞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guān)鏈接。
1.向同類題材的作品擴展。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師可提問: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親人的詩?學完白居易的《憶江南》后,教師建議學生開一個“春天吟詩會”,把自己最喜歡的詩獻給春天。學生興致盎然地背起了許多熟悉的關(guān)于春天的詩。同類題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幫助學生對以前閱讀的古詩詞進行系的梳理,溝通了課堂內(nèi)外的教育資源,同時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充分表現(xiàn)自我、張揚個性的舞臺。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學習《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然后引導學生去閱讀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一、立足詩詞,放眼于培養(yǎng)學生的詩學素養(yǎng)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語文素養(yǎng)是學生學好其他課程的基礎,也是學生全面發(fā)展和終生發(fā)展的基礎?!彼仞B(yǎng)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里有量的積累,“課標”中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應背誦240篇詩文,九年課外閱讀量達以400萬字以上。學生是最可塑的詩人,教師要著力發(fā)現(xiàn)培養(yǎng)。在這一過程中逐步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氣質(zhì),詩學素養(yǎng)。《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豐富語言積累,培養(yǎng)語感。語感強調(diào)了個人經(jīng)驗,個人感悟,個人語言修養(yǎng)。語感從何而來,古詩詞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感的最好教材。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不是無情物而是有情人,他應有健康的人格、豐富的情感世界和藝術(shù)想象力,而非麻木冷漠之人。他不一定像林黛玉那樣望月垂淚、見花生情,但也是一個內(nèi)涵厚重,情感豐富的人。因此在大語文觀理念的指導下,古詩教學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氣質(zhì),詩學素養(yǎng),對語言文學的敏感力,洞察力,使學生徜徉在文學的海洋中,領悟語言文字之精妙。由于古詩短小精悍,有好些詩在孩提時代學生已會背誦,教師應充分利用孩子已有的積累,加以引導,激活興趣。如鼓勵學生主動背誦,開展“每日一詩”活動;偶有學生用上一、兩句詩詞,大加褒揚;采用講詩詞故事,誦詩接龍,出游誦詩等多種形式激發(fā)學生背詩的積極性,開展誦詩擂臺賽,評選背詩小能手。
二、淡化詩意,品析誦讀,尊重個性化理解
一首古詩,詩人在創(chuàng)作時,有它特定的時代背景,不同的人,讀它會有不同的見解,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教師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強加于學生是不對的,也抑制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正如《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閱讀是個性化的行為,由于每個閱讀者的生活積淀,文化底蘊,審美情趣千差萬別,這就表明,閱讀反映學生個性心理的行為。教師不能以自己獨白式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詩意的理解、思考,從而受到情感的熏陶獲得思想啟迪。詩意的理解,只要學生借助注釋大體理解即可,在詩意理解上要充分體現(xiàn)并尊重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學生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但是詩人寥寥數(shù)語要表達的情懷卻在字里行間,古詩有“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意境美,這種意境美最好的表現(xiàn)方式,是通過激發(fā)學生的想象力,使詩情畫意盡在學生腦海中。如何去展現(xiàn),誦讀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誦讀,才能體會出詩的真味。如《泊船瓜洲》中的“一水”“只隔”“又綠”“何時還”等,都表達了一種濃烈的思鄉(xiāng)情,學生通過品讀理解,進一步體會到詩人思鄉(xiāng)心切的心情,此時,再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與詩人產(chǎn)生共鳴,這詩與情,情與境的交融,則是古詩教學的最高境界,也才能使學生領略到古詩詞獨特的藝術(shù)魅力。學生吟誦詩文,抑揚頓挫,韻味無窮,不僅可以感受到漢語言的音律之美,詩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還可以積累語言,受到熏陶感染。
三、多元教學,渲染意境,入情入境
詩中有畫,畫中有情,詩歌是藝術(shù)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要讓學生領略到這妙不可言的意境美,是古詩教學的難點,因此這就要靠語文教師多樣化的教學方式,使古詩教學豐蘊起來。好的語文課是一首優(yōu)美的散文詩,好的古詩教學同樣給人帶來藝術(shù)的享受,令學生回味無窮、余音繞梁。例如,教學中師生依靠詩意情境作畫,教師的深情范讀,相配的古典名畫,師生誦讀時配以古樂激情,欣賞現(xiàn)代作曲家演繹的古詩詞等等,都能讓學生體會到詩文中的詩情畫意,激起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敬仰之情。教師只有通過多種手段、媒體才能使學生跨越時空,捕捉到古人那悠遠、空靈的氣息,陶冶情操。古詩詞講究格律,字斟句酌,值得推敲,通過品評、誦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習作品質(zhì)。如有表現(xiàn)詩人才情的“快詩”《聞官軍收河南河北》,那種一氣呵成,暢快淋漓的美感,這和杜甫立志“語不驚人死不休”和“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是分不開的。也有體現(xiàn)詩人字字推敲、鍥而不舍的千古佳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教師引導學生賞析、品味的過程,也同時是向詩人學習習作的過程,這些隱性學習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品評、鑒賞的能力,將使他們今后的語文學習受益匪淺。
四、拓展閱讀,培養(yǎng)詩趣,積淀學生的文化底蘊
一、創(chuàng)設詩境,感知整體美
古代詩歌遣詞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濃郁的詩意。因此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化靜為動,變無聲為有聲,通過絢麗的畫面,鮮艷的色彩,悅耳的音樂為學生創(chuàng)設優(yōu)美的詩境。這樣有助于學生較為迅速、深刻地整體感知詩文,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
1.畫面展示意境法。詩是抒發(fā)詩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過形象,構(gòu)成一種意境,然后借助語言文字表達出來。因此詩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繪的。所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就是這個道理。如果教師能將抽象、凝煉的語言與具體的形象實物聯(lián)系起來,將古詩中的“形象”化為可作用于視覺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圖片,那么教學往往會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從二年級上學期起就鼓勵學生根據(jù)詩意大膽想象,自己動手在玻璃板上為古詩《所見》、《絕句》、《小池》等配畫,在創(chuàng)作中學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大膽作畫,一張張充滿重稚的畫面,展現(xiàn)了他們對詩意的理解程度,也豐富了他們的想象力,更讓他們在詩的意境中受到了美的熏陶。通過為詩作畫,所饋出他們對詩詞的理解,調(diào)節(jié)了教學氣氛,使學生學中有趣,趣中有美,美中有物。
2.音樂感受意境法。音樂是開啟人們感情閘門的鑰匙。古詩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詩與音樂有著密不可分的必然聯(lián)系。在教學中把復雜多變的情感與悅耳動聽的音律溝通起來,盡可能地將古詩中的“情”化為可作用聽覺的青律,有利于學生披文入境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學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時,可讓學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飽含思念之情的樂曲將學生不知不覺帶入“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的藝術(shù)氛圍。又如教學《泊船瓜洲》時,可放一段江南絲竹《春江花月夜》,讓學生微微閉眼,凝神細聽,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這樣學生很輕松地就進入了詩歌所描繪的境界中。實踐證明,一運用音樂法來感受詩中意境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詞析句,體味語言美
古詩用詞非常精煉,一字一詞都經(jīng)過作者的千錘百煉所至,因此抓住重點字詞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詩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傳統(tǒng)的古詩教學采取的大都是“串講法”。教師滔滔不絕地講解,使學生的思想感情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學習成為負擔。而電教媒體能克服時空限制,通過形、聲、光、色等形式,將抽象的語言文字轉(zhuǎn)化為直觀、形象、具體的視聽文字,這樣有利于學生抓住詩中的詩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義的詞語,反復推敲、理解、體會語言文字的妙處。
如在教學古詩《泊船瓜洲》“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時,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可通過錄像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紅柳綠,草長鶯飛的江南春色畫面將學生帶入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細細地品味了詩中的語言美,很快領悟到了“綠”字的神韻?!熬G”字既涵概了“滿”、“入”、“過”的意思,又突出了東風催春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實踐證明,在古詩教學中電教媒體發(fā)揮了它獨特的優(yōu)勢,學生接受信息的過程由眼一耳一腦一口多種感官協(xié)同進行思維加工,加深了對詞語的理解。
三、指導朗讀,體會情感美
古代詩歌具有對仗工整,平仄押韻,瑯瑯上口的特點,最適合吟唱。教學中若采用形象直觀的錄像,旋律優(yōu)美的音樂,韻律悅耳的錄音朗讀就能夠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語言,有助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作者的感情,加深對古詩的語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
如在指導朗讀《望廬山瀑布》時,我先請問同學觀看錄像,讓學生形象感知瀑布壯麗景象,從瀑布跌入山谷發(fā)出的巨響中,感受到瀑布那“那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氣勢。緊接著教師再播放韻律悅耳的。朗讀錄音去感染學生,為學生在朗讀的語氣、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做示范。通過配樂錄音示范,使學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應讀重,讀慢,以突出香爐峰的煙霧不斷地、慢慢地向上升騰的情景。第三句中“飛流直下”形容瀑布筆直而下,氣勢磅礴,因此讀此句吐字要強勁、響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張的寫法,讀的時候音可以適當拖長,以增強氣勢。第四句中“疑”是詩人大膽而新奇的想象,應該重讀,以突出詩人對大自然的贊嘆。在學生基本掌握讀的技巧的基礎上,接著再讓他們跟錄音試著讀,孩子們很快就讀了詩的韻味,讀出了詩的抑揚頓挫,同時也受到了美熏陶。實踐證明,聲像手段的合理運用不僅使學生提高了朗讀能力,而且有利于學生通過朗讀,展開想象,揣摩詩人滲透在字里行間的思想感情。
四、啟發(fā)想象,訓練表達美
詩歌的語言不僅精煉,而且具有鮮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語言形式為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表達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學中我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以直觀為線索,啟發(fā)想象,用自己的語言表達美。
一、反復誦讀
古詩詞節(jié)奏鮮明、音韻鏗鏘,讀起來別有一番韻味。教師要引導學生在讀準字音的基礎上讀出古詩詞的輕重緩急、抑揚頓挫,在深情朗讀中感受古詩詞的音韻之美。
(一)讀準字音。讀,講究字正腔圓,字正則音正,腔圓則韻足。教師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詩句。例如學習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要求學生大聲讀詩,把詩中的“渭、浥”兩個生字和“朝、舍、更”三個多音字的字音讀正確,做到聲音洪亮飽滿。
(二)讀出節(jié)奏。古詩詞形式整齊、節(jié)奏鮮明,在恰當?shù)牡胤酵nD,就能讀得抑揚頓挫,富有節(jié)奏感。教師可以示范讀,指出詩句中停頓的位置。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廣陵》:“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告訴學生讀出節(jié)奏的方法,即一個詞一個詞地讀,讀的時候注意做到“聲斷氣相連”;或者采用師生“前四后三輪換讀”的方法,讀出古詩的節(jié)奏。
(三)讀出韻律。古詩詞講究押韻、平仄等,可以采用平長仄短的讀法,把詩的韻律讀出來。例如朗讀岑參的《逢入京使》:“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教師先進行范讀,讓學生注意傾聽,看看哪些字是輕讀,哪些字是重讀,輕讀的字是第幾聲,重讀的字是第幾聲。要讓學生明白現(xiàn)在一、二聲的字相當于古代平聲字,要讀得輕而緩;三、四聲的字相當于古代仄聲字,要讀得重而急。這就是平長仄短的讀詩方法。另外,詩中押韻的字叫韻腳,“漫、干、安”三個字就是詩的韻腳。讀韻腳時可以比其他的字讀得略重一些,聲音延長的時間略長一些,但也不能一味地加大音量或者拉長字音,應根據(jù)需要來把握重音或者拉長音的分寸。
二、揣摩詩意
在傳統(tǒng)古詩詞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采用“串講”方式釋義。這種方法做到了字字落實、逐句理解,但過于單調(diào),學生感到枯燥無味,從而喪失學習古詩詞的興趣。教師應從整體把握,讓學生在具體的學習情境中領悟詩意。
(一)自主揣摩。引導學生掌握學習古詩詞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揣摩古詩詞的意思。例如教學《泊船瓜洲》,可以讓學生通過借助注釋、查找工具書、聯(lián)系上下文領悟詩義,看插圖想象詩句的意思等。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了對詩文的理解和體驗,比教師用“串講”的方式品詞析句更加有效。
(二)互動探究。當學生大致了解了詩意后,教師要引導他們在小組內(nèi)交流自己對古詩的理解,探究有一定深度和廣度的問題。在學習《泊船瓜洲》第三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教師拋出問題:“想一想還可以用什么字替換詩中的‘綠’字?”學生一下子來了興趣,積極展開交流。有的說用“到”字,有的說用“滿”字,有的說用“入”字,有的說用“過”字,還有的說用“舞”字……最后發(fā)現(xiàn)不管用哪個字替換都沒有“綠”字用得好。因為“綠”字既有色彩美又有動態(tài)感,把春風寫得活靈活現(xiàn),生動表現(xiàn)出了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三、舉象入境
古詩詞的意境是由一個意象或多個意象形成的藝術(shù)境界。朱光潛先生說:“詩人的本領就在見出常人之所不能見,讀詩的用處也就在隨著詩人所指點的方向,見出我們所不能見。”教師要想方設法把詩歌的意象打開來,讓學生見到意象,進而領悟詩情。例如執(zhí)教《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教師可以抓住“雨、柳、酒”三個意象進行教學。“雨”是送別詩常用的一個意象,表現(xiàn)悲傷的感情。詩的一二句描繪了一幅雨后美景圖:潔凈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綠的楊柳,與陽關(guān)以西的荒無人煙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詩人送別好友時的傷感。“柳”是一個特殊的意象,從《詩經(jīng)》“惜我往矣,楊柳依依”開始就有了借柳寄托離愁別緒的開端。“柳”者,“留”也,“柳”“留”諧音,折柳相送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別之情。“酒”這個意象更是文人墨客在詩詞中常用的,借酒寄別情、消離愁,酒可謂送別的絕佳媒介?!队炅剽彙分?ldquo;都門暢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fā)”,讓人深感離別凄苦。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利用多媒體播放抒發(fā)離愁別緒的樂曲,出示雨后美景、折柳相送、勸酒話別、荒蕪陽關(guān)等圖片,讓學生步入離別境界,領悟詩人表達的感情。
四、拓展延伸
摘要:語文是充滿詩意的,語文教師是洋溢著詩意的,而天真無邪的孩子更是最有靈感的小詩人,作為一名詩意的語文教師,應該時時處處引導孩子用心靈去感受生活的詩意。
關(guān)鍵詞:詩意 語文 教學 生活
德國詩人荷爾德林高聲唱道:“充滿勞績,然而人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在享有物質(zhì)生活的同時,能夠在精神的家園中“詩意地棲居”,這是一種至上的境界。只有詩意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作為傳承人類文明的靈魂締造者――教師,也應該用詩意的課堂去點燃孩子的感情,尤其是語文教師。因為語文學科不僅具有工具性,而且負載著豐富的情感、深邃的思想和人類綿綿不絕的文明。然而放眼我們的語文課堂卻是如此的不盡人意,現(xiàn)代教育的種種弊端消磨掉了教師們的詩意,為了應付年復一年、月復一月的各級各類考試,我們的語文課堂毫無詩意可言。缺乏詩意的語文教學,無異于干旱的季節(jié)沒有綠意的枯澀。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苋补辔覀兩木G意呢?
一、語文:充滿詩意的世界
語文是最富文化內(nèi)涵和最具人文色彩的學科,那霎那間的感受,那入木三分的刻畫,那詼諧幽默的調(diào)侃??????是語言的魔力,更是我們“以心驗之”時靈動的勃發(fā)。
語文課堂永遠是我們傳播詩情畫意的主陣地。文本傳遞給我們的每一處知識都是一朵含苞欲放的花,我們不應該把他們生硬地摔在孩子們的面前,而要用詩的語言去催發(fā)這含苞欲放的花朵,讓她們詩意地開放在孩子們的心里。讓學生與文本交流對話的最好方式就是抓住文本誦讀。
特級教師王崧舟老師在教學《二泉映月》時,首先引導學生感受二泉月夜的美麗景色,他只是抓住課文描寫二泉月夜的八個詞語:茫茫月夜、如銀月光、一泓清泉、靜影沉壁、流水潺潺、蜿蜒而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只是讓學生反復朗讀,便將學生帶進了充滿詩意的二泉池畔,學生沉浸在如銀月光中,流連于一泓清泉畔,此時,阿炳出場了。在王老師的引領下,一個戴著墨鏡,終日操著胡琴在無錫街頭賣藝的阿炳漸漸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爱敶汉锨蜁r???”學生讀相關(guān)句子,“當夏日炎炎時???”“當秋葉飄落時???”“當雨雪霏霏時???”學生陸續(xù)讀相關(guān)句子。一年四季總是略顯悲涼,學生眼中的阿炳也越發(fā)凄慘。而王老師仍意猶未盡,他要讓阿炳更真切地站在人們面前,“一年過去了???”學生再讀相關(guān)句子,“十年過去了???”學生還是讀相關(guān)句子。僅這一句話,王老師就讓學生讀了至少6遍。在反復的吟誦中,還有誰不為之共鳴呢?學生聽得陶醉,讀得動容,王崧舟老師的《二泉映月》奏響了他的最高音。
二、語文教師:洋溢著詩意的使者
語文教師是充滿著詩意的。做語文教師應該就是寫一部曼妙的詩,內(nèi)容繽紛多彩,語言行云流水。
語文教學是一門語言的藝術(shù),語文教學的詩意要求語文教師的語言不僅要規(guī)范、嚴謹,更要求要文雅、精致,最好能字字珠璣。因為老師對學生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一個詩意的老師必然會影響一大批學生去追尋詩意的世界。
比如在教學導入語的處理上盡量將語言詩意化,能增強其感染力。
于漪老師在教朱自清的《春》一課時,是這樣導入的:“一提到春天,我們就會想到春光明媚,綠滿天下,鳥語花香,萬象更新。古往今來,許多文人墨客用彩筆描繪它,歌頌它。同學們想一想,詩人杜甫在《絕句》中是怎樣描繪春色的?(生背)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中怎樣描繪的(生背)蘇舜欽的《誰中晚泊犢頭》一詩中又是怎樣寫春的呢?(生背)現(xiàn)在我們就歡快地生活在陽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們往往知春,而不會寫春,那么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樣來描繪春景的色彩、姿態(tài)呢?”這段導語先溫習以前所學關(guān)于春的詩句之后順勢引入新課?;匚豆旁姡瑹o形之中,學生就感受到春天的絢麗多彩,而朱自清的《春》更對他們有了誘惑力。這樣導入,學生必會迫不及待的去賞《春》。
語文教師詩意的表達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要求語文教師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讓自己洋溢著詩意,才能有著博大的、寬容的、充滿人性關(guān)懷的詩意的課堂,然而 這詩意又不局限于課堂,更是師生間信息交流的一種有效載體。
記得期末為每一位孩子所寫的評語,我都注意了措辭的詩意化。例如給“個性小子”王鑫龍同學的評語是:“‘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慢垼€記得老師送給你的這句話嗎?雖然你不是老師最優(yōu)秀的學生,但你一定是老師最難忘的學生。你無孔不入的叛逆因子常讓老師頭痛不已,你肝膽相照的俠義之舉又總令老師感動至深,你天馬行空的奇思妙想更讓大家望塵莫及,假如你用一顆平凡謙虛的心生活學習,用一顆鋒芒驕傲的心思考創(chuàng)意,你會成為一個什么樣的人呢?兩個字:智者?!?/p>
三、 孩子:童真詩意的尋覓者
在我尋求詩意的文字時,常??嗨稼は?,只要往孩子群里一站,他們,就成了最好的詩人,最有靈感的作者。
在孩子那里,我可以聽到這樣形容太陽:太陽公公喝醉了,它的臉紅通通的。太陽公公與月亮婆婆吵架了,氣得火冒三丈;至于天氣冷得夠戧,孩子們會說,地球進了冰箱,雪花被凍在半空;月亮 :彎月/是一個月餅/被誰/咬掉了一半,又如:月兒彎彎像條船/上面裝著個白天/輕輕的駛向彼岸,再如:月兒彎彎象把鐮/想把云彩收割完??????
每個孩子都是蟄伏的天才詩人,內(nèi)心蘊藏著巨大的潛質(zhì),教育就是要喚醒孩子們久違的詩情,培養(yǎng)“詩意之人”。我啟示學生去思考,我和學生一起區(qū)討論交流,我告訴他們:“最短的一段距離/是由我向你啟步/是由你向我啟步??????啊,太陽啊,你的啟步/你的奔赴大地/把我們溫暖?!蔽液蛯W生一起尋找春天,我告訴他們:“睜開你明亮的雙眼/你眼前的世界無比美麗與精彩/只等著你去發(fā)現(xiàn)?!?/p>
四、 生活:詩意無處不在
語文的詩意,決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詩意,更多的是生活。
【關(guān)鍵詞】古詩詞;意境;理解;積累;思想教育
古詩詞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古代詩歌對于學生了解我國古代燦爛的文化、豐富文化底蘊、提高學國語言文字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能力至關(guān)重要。如何才能讓學生真正的讀懂學會古詩詞是所有老師一直在努力做的事情?,F(xiàn)結(jié)合我的教學實際,談一談我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實踐經(jīng)驗與方法探索。
一、以“語文課程標準”為標尺,按照年級的不同梯度而因材施教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1―2年級要誦讀兒歌、兒童詩和淺近的古詩。3―6年級學生都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對低年級只要求朗讀和背誦淺近的古詩,而對詩意的理解、意境的感悟、詞句的推敲不作規(guī)定;對中高年級則有明確要求,讓學生誦讀、背誦、還要倡導搜集、欣賞等課外活動。
不同年齡學生認知的心理規(guī)律和實際接受能力是有區(qū)別的。給低年級的學生講授古詩時,字斟句酌的解釋與與冗長的背景介紹學生聽起來就會很蒼白,學生只要能記住作者和朝代就行了,教師的主要精力應該放在誦讀上。為此,在學生讀詩之前,教師必須先范讀,也可以借助多媒體手段讓學生聽配樂的古詩詞朗誦,讓學生對詩詞的韻律、節(jié)奏、輕重、平仄等有初步的感知。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采用多種形式的誦讀,如:小組合作誦讀、配樂朗誦,并對誦讀情況及時給予指導或評價。例如我在給一年級學生講授《詠鵝》一課時,就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誦讀上,聽名家的古詩詞配樂朗誦,引領學生抓住“曲項向天歌”這一句詩,競相展開想象,表演與誦讀相結(jié)合。
二、講出古詩背后的故事,激發(fā)學習興趣
古詩里有豐富的知識,有優(yōu)美的景物,有動人的故事。在古詩教學中,教師要靠自身的文學修養(yǎng),拓展學生思路,激發(fā)其學國語言文字的熱情。例如我在講授五年級上冊《泊船瓜洲》的賞析教學時,我是這樣講述的:王安石的詩我們已經(jīng)學過了幾首,我們知道他是一位文學家,是唐宋家之一,王安石還有另外的一個身份,他是政治家,改革家。王安石所處的北宋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經(jīng)常受到北方少數(shù)族所建立的遼國、西夏的侵擾,國家的軍隊不堪一擊,吃敗仗是常事。當時的皇帝宋神宗為了富國強兵,發(fā)展生產(chǎn),就任用50歲的王安石擔任宰相主持變法。那么,什么是變法呢,變法就是一個國家對政治、經(jīng)濟制度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比如說我們中國現(xiàn)在所進行的改革開放。王安石推行的變法,觸動了一些封建權(quán)貴的利益,遭到了保守派的反對,于是保守派和王安石的變法派之間就展開了激烈的斗爭,王安石在這期間是受盡了打擊和磨難,而皇帝呢也是搖擺不定,也不完全地站在王安石這一邊,這場變法維持了4年,到了1074年就失敗了,王安石辭去宰相的職務,回到南京鐘山的家鄉(xiāng)進行休養(yǎng)。王安石在家鄉(xiāng)度過了一段非常愜意的時光,養(yǎng)花、訪友、寫詩……,可是這樣的好日子只過了一年,皇帝覺得要想富國強兵還得需要王安石推行變法,于是又招王安石進京擔任宰相,主持變法。這時的王安石已經(jīng)55歲了,經(jīng)過上次變法的挫折,可以說對政治已經(jīng)是心灰意懶,他兩次推辭,可是皇帝堅決不同意,于是王安石只好進京。王安石從鐘山出發(fā),經(jīng)過京口,渡過長江到達瓜洲渡口,然后繼續(xù)北上,到達當時的京城汴京?!恫创现蕖愤@首詩就是王安石停宿在瓜洲時所寫的,而正是這片刻的停留卻讓詩人感慨萬千。由此,學生就不難理解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同時也初步了解了王安石的政治生涯,滲透了歷史文化知識。
三、教學設計的過程應允許“模糊”存在
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決定了古詩閱讀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內(nèi)容的深度,而在于積累語言、增強語感、提高文學修養(yǎng)。所以,不必要求每篇都做到字字疏通、句句領會。其次,古詩距離今日,時間跨度太大。在幾千年前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存在的漢字,把它放在當今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進行理解,我們很難完全準確地詮釋作者所要表達的含義。所以,在設計古詩教學時我們應該盡量避免對一些字詞的較真的解釋。第三,對詩詞中更深層次的意境,學生會隨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文學素養(yǎng)的提高而逐步領會。我在上一年級時,母親教我背誦了幾十首唐詩宋詞,有的易懂,更多的不全懂。30多年來,在工作與生活中飽受挫折,才逐漸領悟體會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名句的真正含義,也才認識到“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等只有過來人才可能真懂的詩句。
四、針對不同類別的古詩,在教學中滲透思想教育
教授古詩,僅僅注意詞語解釋,詩句的串講顯然是不夠的,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體會作者的感情,領會作者的觀點。教師備課時,要深入鉆研教材,確定思想教育的滲透點。
寫景詩,可引導學生理解詩句,認識祖國河山的壯美,激發(fā)他們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教材中還有很多描寫四季景色、田園風光的寫景詩,諸如: 《山行》、《望湖樓醉書》、《游園不值》、《宿新市徐公店》都可以對學生進行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熱愛一切美好事物的思想教育;詠物詩,可抓住托物言志的特點來滲透思想教育。教鄭y的《竹石》,可抓住立根破巖中的勁竹形象,引導學生體會詩人鐵骨錚錚,絕不隨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說理詩,可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分析詩句,明白事理。如王之渙的《登X雀樓》,可教學生懂得,一個人只有站得高才可望得遠,激勵學生從小樹立積極向上的志向。
無論哪一類詩,都是作者志與情的體現(xiàn)。教師只有牢牢抓住古詩的特點,確立德育滲透點,將語言文學的閱讀理解與思想品德的教育緊密結(jié)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xiàn)文與道的有機統(tǒng)一。
五、在古詩詞教學中,加強對學過古詩詞的復習
四年級前,學生已經(jīng)學過22首古詩,如果加上日積月累的詩句,就更多了。但是,我們往往發(fā)現(xiàn),升上高年級,這些學過的古詩卻漸漸被淡忘,縱然在低年級的時候倒背如流。這里原因很多。我認為,一是因為低年級重誦讀,缺少默記,記憶痕跡不夠深刻;二是因為缺乏適當?shù)膹土暫蛻?。如此,學過的古詩詞漸漸遺忘也就在所難免。因此,從四年級起,我在教學古詩詞當中,每次都要先喚起學生的舊知。不斷幫助學生復習相關(guān)內(nèi)容的古詩詞??梢砸栽娙藶閷n}。比如學習《獨坐敬亭山》,就先把李白的詩背一遍;可以以內(nèi)容為專題。比如學習《憶江南》,就把描寫春天,甚或四季的古詩背一遍;可以以詩情為專題,比如學習了一組送別詩,可以把學過的古詩當中的送別詩復習一遍等等,方式多樣,靈活選擇。
關(guān)鍵詞:古詩詞;小學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7-171-01
古詩詞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是我國瑰麗的文化遺產(chǎn),是人文教育和語言文字學習的豐富資源。但是古詩詞產(chǎn)生的年代距離我們的學生十分遙遠,背景也是非常陌生。對于小學生而言,要讓他們理解古詩詞的意境,卻存在著較大的難度。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能夠理解凝練的語言里面的那種意境嗎?而我們更多的只是讓他們讀讀背背,要求他們會背誦,會默寫,會說出古詩詞的意思,可他們真的能對古詩詞的意境心領神會嗎?這個最精華的部分,他們理解了嗎?如果他們所掌握的只是一個表面的話,我們的目的就算達到了嗎?究竟怎樣教學古詩詞呢?現(xiàn)在談談我的一些粗淺的見解。
一、知詩意
對于一首古詩,只有領會了詩意,才能談得上欣賞。對于小學生來說,知識積累較少,閱歷層次較低,一首新詩的大意往往需要老師的引導,一般應從以下幾點入手:
1、疏通文字,了解字詞的含義。一是比較生疏的字詞,學生一般沒有接觸到,是學生閱讀詩句、理解詩意的攔路虎,所以首先要讓學生認其形,曉其音,知其義。二是古今音變意變的字詞,這些古今意思有別或讀音不同的字詞,學生容易望文生義,產(chǎn)生誤解,因此少不了教師的講解。三是有一些詞應鼓勵學生自讀自悟。
2、從詩題入手感知詩意。有的詩題就揭示了詩的基本內(nèi)容,學生只要懂得了詩題的意思,就能初步感知全詩內(nèi)容。
3、從舊知入手感知詩意。學生學習過一段時間古詩后,就會逐步儲備積累一些古詩的知識,這時教師就可以調(diào)動學生已有的舊知,促進對新授詩的感知。教師要善于尋找到恰當?shù)摹爸R停靠點”,如教學《泊船瓜洲》時,讓學生在初讀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回憶以往學過的古詩,哪些詩的詩題與此詩相似,如《宿建德江》,這樣的詩一般是寫什么的?猜想一下,要學的這首詩可能是寫什么的?
4、從插圖入手感知詩意?,F(xiàn)行小語教材中,幾乎每首古詩都配有插圖,這些圖往往從某些角度揭示了詩意,教師必須充分地利用“圖資源”。教學時,可先指導學生觀察圖畫,在觀圖中讓學生了解詩歌大意
二、入詩境
詩歌的寫作,跳越性比較大,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引導學生進入這種想象空間的途徑,是由表現(xiàn)藝術(shù)畫面的事物所構(gòu)成的藝術(shù)境界。葉圣陶說:“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與親?!毙抡n程標準對中年級古詩教學要求誦讀優(yōu)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注重積累在讀中感悟。但在實際教學中當我號召學生誦讀古詩時,我發(fā)現(xiàn)在意境的理解上,如果教師不加以引導,學生只能粗略的感悟,對其中的韻味知之甚少。所以平時在古詩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感悟詩意方面做了積極地努力,但因為詩中的語言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差太遠,我擔心學生不理解,所以常常陷入老師講,學生聽的被動局面,自然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會太高。怎樣使學生在趣中感悟理解,使古詩教學有力地促進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提高呢?在平時的教學中,我一直在探索著這個問題。在上了《清平樂 村居》一課后,我突然有所感悟:
課堂上,我本來準備采用原來的方法引導學生理解古詩,結(jié)合圖畫,讓學生先在小組里相互交流自己讀懂的和讀不懂的地方,小組里解決不了的問題,拿到班里師生共同解決。我正準備放手讓學生討論,忽然想到詩中寫到了小孩,他們與班中的孩子有著許多的相似點,因此為了增強古詩的表現(xiàn)力與感染力,我讓學生將古詩內(nèi)容進行了表演。準備開始了,各組學生都處于積極興奮狀態(tài)。一切準備就緒,各小組代表便開始登臺獻演了。在演到“最喜小兒無賴”時,臺下的不滿聲音出現(xiàn)了:“不對,應該趴著吃蓮蓬。”“什么呀,應該是躺著吃。”于是,戲演不下去了,表演成了辯論了。
一、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興趣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要確立自己課程的吸引力,必須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每一節(jié)課的內(nèi)容,學生都懷著好奇和期待的心理渴望著,如果教師能抓住學生這一特殊心理精心設計導入課題,能使學生覺得教師講課“有味”,古詩的內(nèi)容“有意思”,就會激發(fā)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因此課前激趣很重要。在學習《靜夜思》時,我在黑板上畫一個圓圓的月亮,邊畫邊要求學生回憶與月亮有關(guān)的故事、傳說和詩句,然后再啟發(fā)學生根據(jù)自己已有的知識思考古代詩人們常常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靜夜思》這首詩又會借月亮表達怎樣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興趣盎然。
二、重視“背景”,體會詩境
任何一首古詩,都有極其豐富的“背景”資源: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與創(chuàng)作歷程;與古詩密切相關(guān)的創(chuàng)作故事;古詩涉及的相關(guān)典故、傳說;詩人的相關(guān)詩作;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詩人的創(chuàng)作風格等等。如果聯(lián)系特定的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思想加以研究,就能走近詩人。教師應引導學生全面系統(tǒng)地了解了古詩的“背景”,體驗古詩的內(nèi)容、情感、思想。學生才能夠真正地走進古詩中去,去領略古詩所表達的奇妙意境。
如《江雪》一詩,詩人柳宗元通過自己的所見,展示了一位老翁在寂靜、凄涼的寒江上獨釣的情景。詩人為什么寫一個老翁在這樣的季節(jié)、這樣的地方垂釣呢?其中的感情,學生很難一下子領悟出來。這時就應該讓學生去搜集、查詢作者的有關(guān)資料,讓學生搞清楚這首詩的寫作背景,了解柳宗元是巧妙地表達自己被貶后的那種失意寂寞的情懷和不愿與當權(quán)者同流合污的思想。
三、直面經(jīng)典,感悟意境
1、巧用媒體,融進意境
詩歌教學的歸宿在意境,古詩教學更是如此,這種心靈交匯的復合體現(xiàn)情境在詩歌教學中起著至關(guān)重要的主導作用。我們要在學生朗讀成誦,充分理解詩詞意思,準確把握情感的基礎上,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準備好相應的教具、材料,盡量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比較直接貼切的情境,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意境當中,閉目吟誦,感悟意境。如《望廬山瀑布》一詩的意境感悟,我們可以先播放一段介紹廬山風光的資料片,重點選取廬山瀑布的鏡頭,聲、景、色交融,反復播放,在學生腦海中形成印象后,讓學生閉上眼睛,輕聲吟誦,同時播放錄有飛流懸瀑似節(jié)律的音樂,全詩的意境豁然明朗。
2、驅(qū)遣想象,領會意境
古詩教學不能“見槐是槐,見柳是柳”,只有驅(qū)遣想象,才能讀出詩詞背景,讀出作者感受,讀出畫意真情。例如《夜宿山寺》中“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那個“綠”字意境全出,老師要啟發(fā)學生通過想象,再現(xiàn)春江碧透、柳綠桃紅的深邃意境,獲得閱讀欣賞的愉悅和滿足。古詩審美意趣,多借景抒情、體物寫志、詠史寄興、即事感懷,又多用映襯渲染、虛實相生、動靜互見、擬人比喻等表現(xiàn)手法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力。“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讀者只有放眼廣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飄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所烘托下的一葉孤舟、一竿魚釣和一孤苦老頭,才能走進一個在宦海中雖幾遭打擊幾度浮沉仍癡守節(jié)操、孤寂憤怨的靈魂深處,實現(xiàn)跨越千年的靈魂對話。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體驗、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識與文本背后潛藏著的生命對話的過程,就是實現(xiàn)讀者自我生命成長和提升的過程。
3、詩畫結(jié)合,巧悟意境
詩人王維曾經(jīng)說過: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對于抽象思維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學生而言,多呈現(xiàn)直觀思維的內(nèi)容可加深理解。一幅與學習的詩歌緊密相關(guān)的圖畫,學生不僅可以被畫中的景物所吸引,加深古詩學習的興趣,還可以由畫出發(fā),進入意境,加深對古詩內(nèi)容的理解。比如在教學《絕句》一首詩的時候,我首先出示了一幅《春意圖》,畫中有黃鸝、白鷺、遠山、白雪、茅屋、小舟等等物象。古色古香的畫軸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在讓學生邊讀古詩邊欣賞圖畫的時候,我又著重讓學生“按圖索物”,然后再進一步想一想圖上還有什么沒有畫的,你覺得應該怎樣畫更為恰當。這樣,學生興趣盎然,不僅很快把詩的內(nèi)容學習會了,而且闡述了許多見解,互動中進入意境,又感悟到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歡之情。
四、反復誦讀,讀中悟情
誦讀是小學生學習古詩文的主要方法,也是理解古詩文內(nèi)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有效途徑。誦讀有兩層含義:即朗讀和背誦。古詩文的語言之美、節(jié)奏之美、音韻之美、意境之美,僅憑教師的講解學生是體味不到的,要突出“讀”,要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朗讀是最經(jīng)常、最重要的閱讀基本功,讓學生通過朗讀理解詩意、領會感情和培養(yǎng)想象能力,是古詩文教學的重點。因此,古詩文的教學,要以“讀”為本,應體現(xiàn)“讀通、讀熟、讀出感情、”這樣一個漸進的朗讀層次;要讓學生在朗讀中理解、在朗讀中體會、在朗讀中想象、在朗讀中欣賞、在朗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朗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要運用多種方式進行朗讀,比如配樂朗讀、配畫朗讀、創(chuàng)設情景朗讀等等,引導學生入情入境來誦讀古詩文。在古詩教學中,我常常讓學生手拿扇子或書本扮演詩人誦讀古詩,使學生仿佛親臨其境,感悟詩意。
這樣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誦讀,學生必然會被古詩的韻律美、節(jié)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覺中加深對詩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語言的魅力,喜愛上古詩,做到“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p>
五、拓展閱讀,學以致用。
生活需要詩情、詩意、詩韻。只有把詩詞融進日常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滿眼詩意、滿懷詩情、滿口詩香,在生活中品詩,在品詩中生活,詩詞才能真正成為學生畢生的精神追求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更不能就詩教詩,教師要勇于把語文課堂的觸角伸向更廣闊的天地,也就是學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學生一道開發(fā)和生成開放、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
例如,在學完一首古詩后,可以以一帶多進行相關(guān)鏈接,如學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你是否還知道其他思鄉(xiāng)、思念的詩;學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你還知道杜甫其他的詩作嗎?與杜甫同時代的詩人還有哪些?以便進行拓展閱讀,打開課外閱讀的新視窗。當學生有了一定數(shù)量的積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進行組詩的教學。學生的品味在一步步提高,讓他們感受到在古典文學中,自己所知僅是蒼海一粟,從而激起他們更強烈的學習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