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郭沫若書法范文

郭沫若書法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郭沫若書法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郭沫若書法

第1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關(guān)鍵詞】郭沫若;翻譯思想;魯拜集;風韻譯

1.郭沫若的翻譯思想

郭沫若的翻譯思想根據(jù)時間大致可以分為兩個時期:20年代前期和20年代中后期。

1.1 20年代前期

郭沫若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風韻譯”的說法,他曾說:“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外,當?shù)糜蟹N‘風韻譯’”。從這句話中不難看出郭沫若在譯詩上很反對直譯,傾向于意譯,提倡風韻譯,強調(diào)譯者要譯出原作的“神韻”來。

郭沫若還強調(diào)譯者的主觀感情投入,在《雪萊的詩》的小序中,他寫到:“譯雪萊的詩,是要使雪萊成為我自己?!覑垩┤R,我能感聽得到他的心聲……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的詩。我譯他的詩,便如像我自己在創(chuàng)作的一樣?!笨梢姽糇⒅刈g者對原作者的了解,譯者不僅要弄清原文字句的含義、意義以及原作的韻味,更要真正從原作者的角度出發(fā)去翻譯一部作品。

1.2 20年代中后期

郭沫若還對重復譯問題發(fā)表過見解?!锻罓柛衲χ⑽脑姟分?,他寫到:“翻譯不嫌其重出,譯者各有所長,讀者盡可能自由擇選。”

這一時期,他糾正了“翻譯是媒婆”這一比喻。在20年代后期的《簡論》中,郭沫若寫到:“……翻譯工作絕不是輕松的事體,而翻譯的文體對于一國的國語或文學的鑄造也絕不是無足重輕的因素……這責任并不輕松?!边@段話能看出在這一時期他對翻譯的目的和意義及翻譯工作的重要性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肯定了翻譯這項勞動,并且指出翻譯對于各個國家的文學文化交流等方面存在著重要的影響。

2.從《魯拜集》分析郭沫若譯詩的特點

《魯拜集》是11世紀波斯人莪默·伽亞謨所著的四行詩集。郭沫若采用了使《魯拜集》變得永垂不朽的美國人愛德華·菲茨杰拉德的英譯本?!棒敯荨边@種詩形一首四行,第一、二、四行押韻,第三行一般不押韻,與我國的“絕詩”相類似。

2.1押韻

《魯拜集》中詩的不朽,既來自詩中所表達的思想觀念這種情感的真切,又來自韻律的精確。郭沫若譯的《魯拜集》盡量做到了追隨原詩的韻律,按照譯入語的表達習慣重述原書作者的情感并作與原文最相近的押韻,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

Now the New Year reviving old Desires,

The thoughtful Soul to Solitude retires,

……

新春蘇活著舊時的希望,

使沉思的靈魂告了退藏,

……

在這首詩中,原文的第一、二行的結(jié)尾單詞分別是:desire, retire,分別讀作[di'zai']、[ri'tai'],音標的最后一個音節(jié)都是 [ai?],這里原文作者做到了押韻。郭沫若為了達到以詩譯詩的效果,分別將desire與retire譯成了“望”和“藏”。“望”與“藏”同樣押韻于[ang]。同原詩一樣,郭沫若在這兩行的行末處進行了押韻,使譯成漢語的詩更便于譯入語讀者的閱讀,譯文讀起來起伏跌宕,朗朗上口。

2.2移譯

郭沫若在《討論注釋運動及其他》中提出:“我們相信,……原文中的字句應該應有盡有,然不必逐字逐句的呆譯,或先或后,或綜或析,在不損及意義的范圍之內(nèi),為氣韻起見可以自由移譯?!庇捎谟⒄Z術(shù)語拉丁語系,漢語屬于漢藏語系,因此英語與漢語在修辭,語法,句子結(jié)構(gòu)等方面有著很大的差異。郭沫若強調(diào),翻譯英文原文時,在不損及源語意義的情況下,要盡量做到按照譯入語讀者所習慣的表達方式來轉(zhuǎn)述原文內(nèi)容。為了使譯入語的讀者享受同原文讀者一樣的讀書效果,譯者難免要在翻譯的同時對原文的語句順序進行調(diào)整,以方便譯入語讀者的閱讀。郭沫若在翻譯《魯拜集》時就充分運用了“移譯”這一翻譯方法。我們看下面這首詩:

Into this Universe, and Why not knowing

Nor Whence, l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

And out of it, as Wind along the Waste,

I know not Whither, willy-nilly blowing.

飄飄入世,如水之不得不流,

不知何故來,也不知來自何處;

飄飄出世,如風之不得不吹,

風過漠地又不知吹向何許。

郭沫若采用“移譯”的手法翻譯了這首詩的前兩行。為了使譯入語讀者能夠更好地理解原作者的意思,他將原文第二行后半部分的“l(fā)ike Water willy-nilly flowing”抽出來與第一行前面的“Into this Universe”一同翻譯,將人類出生的不可逆轉(zhuǎn)比喻成“水之不得不流”,這種比喻既恰當又十分有詩意;郭沫若又將第一行的后半部分“Why not knowing”與第二行的“Nor Whence”串在一起,譯成“不知何故來”和“不知來自何處來”,這種“移譯”的手法使譯文讀起來更加富有詩意,原作者的意思也傳達得更加全面準確。

2.3風韻譯

郭沫若曾說:“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外,當?shù)糜蟹N“風韻譯”。”郭沫若本身就是一位詩人,他對詩歌駕馭十分熟練,這使他在翻譯《魯拜集》時經(jīng)常運用“風韻譯”這一手法,來看下面這首詩:

YESTERDAY This Day’s Madness did prepare;

TOMORROW’s Silence, Triumph, or Despair: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ence you came, nor why:

Drink! For you know not why you go, nor where.

昨日已準備就今日的發(fā)狂;

明日的沉默、凱旋、失望:

飲罷!你不知何處來,何故來:

飲罷!你不知何故往,何處往。

這首詩的漢譯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整個詩行讀起來蕩氣回腸,發(fā)人深思。前兩行中的“昨日,今日,明日”引起讀者的思考,三四行中兩個祈使句“飲罷!”的使用使讀者感到神清氣爽。郭沫若翻譯此詩的巧妙之處在于后兩句,他譯時跳過“for”不譯,而直接引出原因—— “不知何處來,何故來”。

2.4了解原作者的生活

郭沫若曾經(jīng)說過: “創(chuàng)作要有生活體驗,翻譯卻要體驗別人所體驗的生活?!边@充分說明他強調(diào)譯者在進行翻譯工作之前,要充分了解原作者的生活閱歷及創(chuàng)作風格等各個譯者能夠了解的方面對原作者的了解能使譯者的翻譯過程進行的更加順利。這點在郭譯本《魯拜集》中也有體現(xiàn): (下轉(zhuǎn)第230頁)

(上接第221頁)With them the seed of Wisdom I sow,

And with mine own hand wrought to make it grow;

And this was all the Harvest that I reap’d-

“I came like Water, and like Wind I go.”

我也學播了智慧之種,

親手培植它漸漸蔥蘢;

而今我所獲得的收成——

只是“來如流水,逝如風”。

郭沫若在《魯拜集》的序言中提到,詩人莪默·伽亞謨早年在納霞堡讀書時結(jié)識了兩位好友——尼讓牟與奔沙伯。由于歷史等方面的原因,尼讓牟后來被奔沙伯刺殺。尼讓牟將死時說:“啊,大神呦!我在風的手中去了?!薄洼姟皝砣缌魉?,逝如風”句相類。這說明了郭沫若在譯莪默的詩之前對他的人生經(jīng)歷和創(chuàng)作歷程進行了比較深入細致的了解。 [科]

【參考文獻】

[1]陳???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2]創(chuàng)造季刊(第二卷).上海書店.

[3](波斯)莪默·伽亞謨.(美)愛德華·菲茨杰拉德英譯.郭沫若漢譯,魯拜集,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

[4]郭沫若譯詩選.

[5]莪默絕句甲集譯箋_伯昏子.

第2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關(guān)鍵詞:練習書法;積極性;情感鋪設(shè);寫字興趣;樹立自信心

郭沫若先生曾經(jīng)說過:“培養(yǎng)中小學生寫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為書法家,總要把字寫得合乎規(guī)格,比較端正、干凈、容易認。”但是對于大多數(shù)小學生來說,練字就是一項枯燥無味的學習任務,沒有任何興致可言。所以,培養(yǎng)小學生的寫字興趣,調(diào)動他們練習書法的積極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經(jīng)過不斷的教學實踐和反思,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做好情感鋪設(shè),激發(fā)寫字熱情

剛開始的幾節(jié)課,教師沒必要喋喋不休地講解書法常識,完全可以和學生一起饒有興致地了解中國書法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過程: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就借用石刀、石斧、樹枝為筆刻劃文字。后來發(fā)展到甲骨文、鐘鼎文、石鼓文,廣義上講,這不能不說是原始硬筆。郭沫若先生稱贊刻寫甲骨文字的人是殷代的大書法家,可以與鐘繇、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quán)相媲美。當漢字書法發(fā)展到篆書、隸書,再到日后的草書、行書、楷書。書法藝術(shù)造就了燦若群星的書法藝術(shù)家群體,有鐘繇、王氏父子、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quán)等等。為今天的世人留下了豐富多彩的書法藝術(shù)瑰寶,它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藝術(shù)門類。帶著深厚的中華文化思想的歷史積淀,帶著書法家感情激蕩的旋律,像無聲的音樂一樣走進了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也成了中華民族的驕傲。正如魯迅先生所評價的那樣:“中國的書法藝術(shù)是東方的明珠瑰寶,它不是詩卻有詩的韻味,它不是畫卻有畫的美感,它不是舞卻有舞的節(jié)奏,它不是歌卻有歌的旋律。”

寫一手漂亮的好字,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生活,都會給人留下好的印象,增強自信心。以此激發(fā)學生想要寫一手好字的強烈愿望,這就為學生喜歡上書法,喜歡上練字奠定了情感基礎(chǔ)。

二、借助榜樣力量,激發(fā)寫字興趣

在平時的寫字教學中,教師的板書是學生學習書法的“活字帖”,對學生更具有吸引力。教師寫出的字要讓他們贊嘆和佩服,端正、規(guī)范、美觀的字自然是學習的榜樣,只有這樣,學生才會親其師,信其道,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內(nèi)動力,并且以此作為努力的目標。

教師可以在寫字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穿插一些古今書法名家的軼聞趣事,引導學生把這些知名書法家當作他們學習的榜樣。如,“王羲之潛心苦學墨當飯”“柳公權(quán)發(fā)奮練字”“鄭板橋?qū)W書法”等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勤學苦練、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zhì),幫助他們樹立樂觀向上、好學樂學的積極心態(tài)。

根據(jù)實際教學情況,教師還可以帶領(lǐng)學生去當?shù)匾恍┯袝ㄗ髌返墓珗@等場所欣賞書法家的優(yōu)秀作品,或把一些優(yōu)秀的書法作品展現(xiàn)給他們,激發(fā)學生學習書法的興趣。

三、多元評價學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

要善于運用賞識的眼光去肯定和發(fā)現(xiàn)每一個學生在每一次練習中的閃光點。對于學生每次上交的練字作品,教師不但要認真地把他們作業(yè)本上每一行里寫得較好或有進步的字用筆圈起來,還可以適當?shù)貙懮蠋拙涓挥屑钚缘脑u價語,如,“今天你的作業(yè)真棒!”“寫得不錯,繼續(xù)努力”等。只要用心與學生交流,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3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一次,林老像往常一樣“溜會”,剛走出會場,突然想起了什么,問陪同他回家的人:“今天開會怎么沒見老錢啊?”“老錢”即錢松,林老曾與其同住一幢樓,兩人關(guān)系一直很好。陪同見林老詢問,立即大聲答道:“錢老是美協(xié)的,當然沒來參加。”

“那這是什么會?”林老一副驚訝的樣子。陪同有些不解地望了望林老:“這是書協(xié)開會啊!”林老更驚訝了:“書協(xié)?還有書協(xié)?”陪同樂了:“林老,您可是咱們書協(xié)的名譽主席啊!”林老一路嘀咕著“還有書協(xié)”,走回了家。

如果說普通人把“作協(xié)”誤作“做鞋的”,而把“書協(xié)”誤作“輸了鞋的”,還可以當作笑話來聽,而身為書協(xié)名譽主席的林散之,竟不知世上還有個“書協(xié)”,這就有些讓人難以理解了。

仔細分析一下,林老不知書協(xié),大概有這樣幾種可能:一是他老糊涂了,得了健忘癥;二是他生性幽默,故意逗樂;三是他掛名太多,一時忘了書協(xié);四是他淡薄名利,把時間全用在了創(chuàng)作上,而對除此之外的事物無動于衷。

先看前兩條:我們知道,林老一生身體強健、思路清晰、創(chuàng)作活躍,活了90多歲,即使臨去世前數(shù)月仍在揮毫不輟,因此糊涂一說不能成立。倒是幽默有一些可能,不過我們從林老聽到“書協(xié)”二字時的驚訝程度來判斷,幽默一說似乎也站不住腳。

再看第三條:掛名太多!當今社會,的確有一些官員喜歡附庸風雅,為了顯示自己無所不能、無所不精,喜歡在自己不熟悉的領(lǐng)域,特別是藝術(shù)領(lǐng)域掛個名,什么名譽主席、名譽會長啦等等,掛的名多了,有時自然就難免會張冠李戴,不知所云。

第4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那么,神情專注的書法家為什么能夠長壽呢?究其原因,無非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神情專注與練習氣功有異曲同工之妙。在我們練習書法時,必須專心致志,摒除雜念,聚精會神,氣沉丹田,心手合一,神至筆至,幾乎把整個心事都傾注在“書法”上,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分心,其整個過程和演練氣功是殊途同歸的。而練習氣功可以使人延長壽命,這也是不爭的事實。

二是專注于某件有益身心的事業(yè),可以讓人的思想始終處于高尚、純潔的境界。古人贊賞“寧靜致遠”,認為不寧靜就不能高瞻遠矚,要學習就必須靜下心來。而當一個人將整個心傾注于一項自己喜歡的事業(yè)時,他自然也就沉浸在一種無限愉悅的情緒之中。正因為他熱愛這項事業(yè),所以他才會全力以赴地去做,盡心盡力地去做,心平氣和地去做。在他全身心投入的過程中,他很自然地處在一種寧靜致遠、物我兩忘的至高境界。這種境界可以使人樂以忘憂,可以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和抵抗病痛的能力。

三是神情專注者大多數(shù)屬于成功者,享受成功的喜悅同樣可以使人長壽。由于神情專注者都具備一種鍥而不舍的實干精神,有著“不到長城非好漢”的頑強毅力,所以,他們一旦認準了方向,就會一鼓作氣地勇往直前,“每天挖山不止”的結(jié)果,自然也就比普通人更容易達到奮斗的目標。也正因此,他們獲得成功的機會也就比普通人要多得多。而成功帶給當事人的喜悅和成就感,也正是促使他們健康長壽的有利因素。

第5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2005年,《李鐸題李志成畫》由紅旗出版社出版,成為當代書畫及出版界的一件盛事。

中國畫是融詩、書、畫、印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shù),自古書法家與畫家的合璧之作屢見不鮮,也有德高望重的畫家為其弟子、后生題畫的范例。但是,書法大家同時為一位畫家的作品題款上百幅者,似尚無先例,李鐸先生開創(chuàng)了這一先河。為畫家題畫者,其名望地位自然要高于畫作者,這其中蘊涵著書法大家對作品的認可及對畫家的提攜之意。

李鐸現(xiàn)任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專業(yè)技術(shù)二級、文職一級,第九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第六屆中國文聯(lián)委員,第三屆中國書法家協(xié)會副主席,第四屆中國書協(xié)顧問,享受國家特殊津貼。李鐸自幼習書,遍臨顏、柳、歐、趙、二王和郭沫若諸書體,后學蘇、黃、米、蔡、王鐸、傅山,旁及鄭板橋、何子貞,上溯秦篆魏碑和漢隸,廣集博采,兼收并蓄,脫舊出新,獨樹一幟。他以魏隸入行,獨創(chuàng)出古拙沉雄,蒼勁挺拔,雍容大度而又舒展流暢的書法風格。其作品于平淡樸素中見俊美,于端莊凝重中顯功力,氣度不凡,雅俗共賞,是當代書法界的幾位泰斗之一。近年來,李鐸不僅在書藝上刻意求新,而且在書法理論、書法教育等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工作。他曾多次以團長身份率書法代表團赴日本、馬來西亞等參加書展和書藝交流,探討書法理論和講學。李鐸喜作古體詩詞,風格雋永豪放。他的國畫以山水花鳥為主,構(gòu)圖宏闊。其篆刻自漢印出,頗具新意。其書法理論專著有《李鐸談書法》、《筆伴戎馬行》、《李鐸論書斷語》。先后出版有《李鐸書前后出師表》、《李鐸書〈孫子兵法新?!底痔贰ⅰ独铊I書〈孫子兵法〉碑拓全集》、《李鐸書千字文》、《李鐸和他的藝術(shù)》、《李鐸和他的藝術(shù)續(xù)集》、《李鐸書舞鶴賦》、《李鐸書法作品精選》、《李鐸題畫》、《李鐸序文.信札墨跡選》、《百家書李鐸論書斷語書法集》、《李鐸詩詞》、《李鐸傳》等。李鐸以書畫服務社會,熱心于公益事業(yè),德藝雙馨,備受稱贊,雖年近八十,仍孜孜以求,筆耕不輟。特別是《李鐸題李志成畫》的出版,凸顯了一位書法泰斗對年輕畫家的傾心扶植,已出版的百件合璧之作成為收藏家追逐的佳作上品。

李志成,又名成之,字山石,號羲皇故里人。中國華僑畫院山水畫研究室主任。1966年出生于甘肅甘谷,在其藝術(shù)道路上得益于名家李鐸、魏紫熙、王文芳、張清智諸師指點。1999年調(diào)入中國華僑畫院工作,主攻山水,其作品師法自然,追求恢弘博大之氣象,個性鮮明。作品先后參加由中國文聯(lián)、中國美協(xié)、中國僑聯(lián)等單位主辦的大型書畫展覽并獲獎。2001年,國畫作品《黃土高坡》榮獲“世紀之光”書畫大展二等獎。2002年10月,應國務院事務管理局邀請,為首長駐地作畫。2003年5月,作品《西部行》榮獲“情系西部”國際書畫攝影大展銀獎。作品多發(fā)表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文藝報》等報刊。部分作品分別被法國、比利時、東南亞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qū)的華僑機構(gòu)及個人收藏?!短N玉抱清暉》、《塊然天地間》入選2004年6月出版社的《李鐸題畫》。2005年1月,出版社出版的《李鐸師生》介紹了李志成的藝術(shù)成長經(jīng)歷和感人事跡。《李鐸題李志成畫》出版后,李志成的作品引起書畫界和收藏界的廣泛關(guān)注。

第6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鑒于大英博物館之特殊魅力與館藏實力,從博物館建館至今,已有世界各地各界人士紛紛將個人收藏捐獻贈給該博館。而博物館對任何私人捐贈的藏品必會記錄下其姓名,并在其捐贈的藏品旁設(shè)立一標牌,以示永久紀念。另外,大英博物館也動用自身資金,大量購進有價值的文物,藉此可繼續(xù)豐厚充實自己的館藏。

來自世界各地的游人與參觀者們,但凡進入大英博物館,無不先參觀自己國家的文物展,以先睹為快。在這里,他們大都能看到甚至在書本上都看不到的珍貴文物,而這些原本屬于自己民族和國度的文物因為種種歷史的緣故,如今卻成為異邦的“尤物”,并陳列在此,又使他們無不為之遺憾和痛惜;內(nèi)心感受一定頗為復雜,或頓足,或扼腕嘆息吧?

大英博物館的館藏分類比較繁復,其間有古埃及、希臘、羅馬、盎哥魯薩克森、赫里特里亞、日本,韓國,中國等專題;也有按美洲、非洲、東方、西亞、東南亞來分別組合;還有按中世紀和現(xiàn)代文物,穆斯林和土耳其,錢幣和徽章,印刷和繪畫,以及人類學文物等方式展出的。真可說是包羅萬象,無奇不有。

在進入中國展區(qū)樓梯口處,按順序排列著十幾口黑漆漆鑄滿銘文的中國古鐘。其中一只鐘鐘身側(cè)面清晰鐫刻記載著:“大清康熙年間,廣東某地官員為百姓求雨而制此鐘”的字樣,該鐘重達500余斤。

在樓梯口側(cè)面,人們又可見屬于中國展區(qū)的第二件文物:它是一尊聳立著的隋代大理石佛像。其雕刻細軟,細膩;人物表情安嫻,靜謐;衣紋線條極其優(yōu)美流暢。該文物體現(xiàn)出我國隋朝雕刻大師們精湛的技藝。

到此瀏覽參觀的人們步入中國展區(qū)后,不僅可以欣賞到中國歷代藝術(shù)大師的輝煌創(chuàng)造,也可領(lǐng)略到從古到今的中國藝術(shù)家們的傳承創(chuàng)作。僅書法一項,就可見到古代碑帖、拓片、法書以及部分古代書法家的真跡,這里還展示了中國當代書法家的手筆:如共和國締造者主席的草書,大文豪作家郭沫若、畫家黃苗子等人的條幅等。

在瓷器展柜中,人們不僅可以觀賞到中國遠古時期的陶器,還可瀏覽到唐宋元明清幾朝的官窯及民窯瓷器。其中無論是唐代的唐三彩、宋代的瓷枕、元明的青花瓷瓶,不是清三代的單色釉瓷等等,眾多典型器物都令人流連忘返。

第7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毛筆作為書寫工具,其歷史非常久遠,早在新石器時代的彩陶上就留有毛筆描繪的痕跡。雖然西周以上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兼)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由此可知毛筆起于殷商之前。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fā)現(xiàn)了春秋時期的毛筆,該筆是目前發(fā)現(xiàn)最早的筆,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春秋、戰(zhàn)國時對筆的叫法各地不一,有“筆”、“聿”(玉)、“拂”等多種名稱。直到秦實行“書同文,車同軌”,才將筆的各種名稱統(tǒng)一稱作“筆”。相傳秦將蒙恬曾在善璉村取羊毫制筆,在當?shù)乇蝗藗兎顬楣P祖。又據(jù)說蒙恬的夫人卜香蓮也精通制筆技藝,被供為筆娘娘。到了漢代,筆已比較考究,路卮是當時的制筆高手。漢代制筆頭的原料除了兔毛之外,還有羊毛,鹿毛、貍毛、狼毛等,硬毫軟毫并用。同時,筆管的質(zhì)地和裝飾也豐富起來。據(jù)正史書籍記載,我國著名的宣筆就發(fā)明于漢代。

元代以后,以湖州為中心的制筆業(yè)日益興隆。我國的毛筆進入了第二個重要發(fā)展時期——湖筆時期。尤以羊毫筆最享盛名,為士林所愛,并得朝廷贊賞,此時的湖筆與宣筆已同享盛名,乃至超過了宣筆,成為全國毛筆的代表,譽滿海內(nèi)外。被稱為“毛穎之技甲天下”的湖筆,發(fā)源于浙江省湖州市善璉鎮(zhèn)。古時,善璉隸屬湖州府,故這里出產(chǎn)的毛筆稱為湖筆,善璉也被譽為“筆都”。當時湖筆與徽墨、端硯、宣紙一起被稱為“文房四寶”。

第8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中國壽星之首、道家功法的鼻祖彭祖,其養(yǎng)生術(shù)是“閉目納息,從旦至中,乃危坐拭目,摩搦身體,舐唇咽唾服氣數(shù)十,乃起言笑其體中或瘦倦不安,便導引閉氣,以攻所患。心存其體面五竅九藏四肢至毛發(fā),皆令具至,覺其氣云體行中,達十指末,尋即體和?!?葛洪《神仙傳》)《莊子?刻意篇》認為彭祖是通過“吹吸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的功法達到長壽,足見“導引行氣術(shù)”最早代表人物是彭祖。彭祖所練的功法就是氣功的雛形。

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女皇,壽高82歲,在當時是難得的壽星。她母親是一位虔誠的佛教徒,她從小就隨母親、起“坐禪”。27歲時,她至感業(yè)寺當尼姑時,每日盤膝靜坐,修身養(yǎng)性。即使在日后執(zhí)掌朝政,特別是高宗死后,她仍然堅持閉目靜坐,調(diào)息養(yǎng)心,以消除疲勞。所以,當她古稀之年時,依然神智清明。

白居易享年74歲,在唐代詩人中是高壽的。他的養(yǎng)生方法有兩條,其一就是勤練氣功。白居易喜愛氣功,習練不輟,而且對氣功的感悟認識十分深刻,這從他描定自己習練氣功的詩句中就可以看出來:“負暄閉目坐,和氣生肌膚,初似飲醇醪,又如蟄者蘇。外融百骸暢,中適一念無。曠然志所存,心與虛空俱?!卑拙右装炎约壕毠χ械母惺苊枥L的多么真切、生動:練功之初就像喝了甘美的酒如醉如癡,又好像昆蟲人洞冬眠,旁若無人,全身樂融融的,感到十分舒暢。這個時候一點雜念也沒有,好像進入一個極其空曠、虛靜的地方,把一切都忘記了。這是種多么美好的境界呀!

北宋才華橫溢的文學家蘇軾推崇靜坐養(yǎng)生法。他曾在儋耳建一“息軒”,并題詞曰:“無事此靜坐,一日是兩日,若活七十年,便是百四十?!膘o坐法要求坐姿端正,頭頸正直,下頦微收,胸部微含,兩目微閉,全身放松,自然呼吸,寧神靜志,意守丹田(臍下三寸處),每次時間可在15-30分鐘,是用腦間歇的良好休息方法。

宋朝詩人陸游少年身患疾病,體質(zhì)較差,后遇奇人指點,一邊練吐納之功,堅持按摩穴位經(jīng)絡;一邊舞劍擊拳。幾年下來,就身體強健,力可刺虎,活了86歲,實現(xiàn)了“縱橫萬首詩”的愿望。

《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對養(yǎng)生之道也十分重視,對于氣功更是終生習練。他在西鋪(今王村)畢府教私塾時,每天很早就起身,到“石隱園”的松柏林中,呼吸飄動著松柏香氣的新鮮空氣,先練一遍五禽戲,再分開馬步,半抬兩臂,瞑目靜站,練一會靜功。他能長期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能力,都得益于此。

明代著名長壽老人冷謙,據(jù)說活了150多歲。他十分重視氣功養(yǎng)生,認為人乃氣之聚,只有練好吐納之功,才能固真元。人雖有氣海、血海、水海、谷海,但四海皆由一氣而生。故吐納調(diào)息,練足丹田元氣,乃養(yǎng)生之要旨。為增強民眾健康,冷謙還向人們介紹一些簡易氣功保健療法,如晨起叩齒、咽津、提耳;臨睡前縮谷道、摩腎俞;靜坐吐納等。他的長壽就是他躬行氣功修練的結(jié)果。

在我國現(xiàn)代著名政治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藝術(shù)家中,喜愛氣功并堅持習練的人更是比比皆是曠習練氣功,增強了他們的體魄,成就了他們的事業(yè)。氣功,對中國人民的貢獻實在太大了。

深受全國人民尊重的老前輩鄧穎超同志在年已80高齡時,仍然終日辛勞,孜孜不倦地工作。了解她的人都知道,鄧穎超老人以前身體并不好,還曾經(jīng)生過大病。從1958年開始,鄧老經(jīng)常舞劍、練氣功和打太極拳。在長期的鍛煉過程中,她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鍛煉動作,編成一套吸收了氣功、太極拳、“八段錦”等長處的保健操,從面部、頭部、兩耳、頸部、上肢、腰部到腿部的全身運動,共有40多個動作。不論工作再忙,即使是出國訪問,她都寧可晚睡一點,早起一點,也要把這套動作做完。

近代大文豪郭沫若也曾竭力提倡靜坐養(yǎng)生法。

郭沫若20世紀初在日本上學時,由于用腦過度,得了嚴重的神經(jīng)衰弱癥,一夜只能睡二三個小時,往日過目不忘的記憶力幾乎全部消失。一天,他在東京舊書店偶然買到一本《王文成公全集》,讀到王陽明先生以“靜坐”法養(yǎng)病健身的故事后,就開始試著學起來。每天清晨起來靜坐30分鐘,每日讀《王文成公全集》10頁。就這樣,不到半個月奇跡產(chǎn)生了,郭沫若的睡眠大有好轉(zhuǎn),胃口恢復如常,漸漸地連騎馬都不累了。“靜坐”氣功使郭老從弱者變成強者。以后,他總是向朋友熱情推薦“靜坐”功。

偉大愛國者沈鈞儒是一位長壽老人。他數(shù)十年如一日研究氣功、按摩、“十二段錦”、易筋經(jīng)等。沈老汲取各家之長,獨創(chuàng)了42個運動式子,分為床上運動和地上運動兩部分,每天早晨起床之前,先做一套床上運動,起床后再做一套地上運動,后再進早餐。晚上睡前,他還重做一套床上運動,做完后才入睡。早上起床前的運動由靜人動,晚上睡前的運動由動人靜。沈老不分寒暑,數(shù)十年如一日堅持鍛煉,無論工作怎么忙碌都擠不掉。甚至與韜奮、史良等“救國七君子”在江蘇高等法院監(jiān)獄中,也依然早晚不誤。

“七君子”之一的章乃器先生,更是由于長期堅持修煉氣功而長壽的。章乃器先天不足,后天失調(diào),年輕時身體極差,21歲時患了嚴重胃潰瘍和當時被認為是絕癥的肺結(jié)核。在中西醫(yī)診治無效的情況下,他只好求助于氣功,練習靜坐,結(jié)果僅僅一個月時間,癥狀就明顯減輕,不到半年時間,就完全恢復了健康。此后由于生活極差,無法堅持靜坐,30歲時,他又患了嚴重神經(jīng)衰弱,便改練內(nèi)功拳,短短3個月,又自療好了這場重病。章先生在《七十自述》中這樣說:在病情嚴重時,思想悲觀到極度,覺得自己很難活到四十歲,真想不到竟能活到“古來稀”之年,這完全得益于氣功的修煉。章老去世時是八十歲高齡。

國畫大師劉海粟近百歲時仍然精神飽滿、聲音鏗鏘,保持著青春的活力,原因很多,其中一條是喜歡運動。劉老早在中年時期,就熱衷于打太極拳,練諸家氣功。他認為作書畫時一拿起筆來,感情全部傾注到筆端,靜慮凝神,心不外跑,便體會到氣功的微妙。他就說過:凡事“要放得下、睡得著、吃得下、拉得出(因為相信所從事的藝術(shù)事業(yè)是正確的,烏云終要散去),作畫,作書法,什么煩惱都忘了,也像做氣功運動。”劉老對氣功理解深刻,并將之運用到藝術(shù)創(chuàng)作及日常生活中,可以說隨時隨地都在習練氣功,這才是真正掌握了氣功的真諦。

我國電影界的老前輩舒適先生已86歲高齡(2001年)。他從22歲起拍電影,至今已拍了90部左右,還導演、主演了不少電視劇,成功地塑了康熙皇帝、林沖等幾十個不同的人物形象。舒老至今體格魁梧,臉上不見壽斑,讀書看報記日記,蠅頭大小的字照樣看得清,寫得出。舒老說起健身養(yǎng)生,總是從練氣功說起。

1982年,他赴京參加一個創(chuàng)作會議,無意間在街頭書亭看到一冊介紹氣功方面的書籍,順手翻閱了一下,便愛不釋手,認真研究習練起來。不久,他到承德避暑山莊拍戲。一天,他忽然感到左臂疼痛難忍,冷汗?jié)M額。情急之下,他頓生一念,何不照氣功書上的所言一試?于是他忙用右手緊緊握住左手腕,運氣發(fā)功,繼而又伴以右手按摩等,難挨的疼痛終得以緩解。

還有一次他參加電視劇《火浴》的拍攝,有天晚上他忽然感到右腿失控,走路時右足總是不自覺地向外甩。為此,他焦急異常,當即趕往醫(yī)院。經(jīng)醫(yī)生診斷,未傷筋動骨,然而他的腿病依舊。于是他就強忍疼痛迫使自己鍛煉。為盡快克服腿病,他每天早晚各踢腿50次,屏住氣,以意念推動腿部血脈流動(他至今一直保持此習,嗅)。

第9篇:郭沫若書法范文

山東濟南趵突泉導游詞(一)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市中心,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面積約158畝。趵突泉公園是一座以泉水為主的自然山水公園,為濟南七十二名泉之冠,被譽為“天下第一泉”。

正門

進入公園前,首先看到的是位于公園東門口的“趵突勝景”坊,牌坊高7.5米,柱間總寬9.3米,造型為:四柱三間沖天挑擔式。白墻灰瓦、卷棚式的民族風格建筑的大門就是趵突泉公園東門。大門正中匾額上“趵突泉”三個貼金大字,是1959年郭沫若同志寫的。三大殿景區(qū)原為有名文學家曾鞏所筑,北殿現(xiàn)稱三圣殿,祭祀中國始祖堯舜禹;中殿是娥英祠,祭祀舜的兩個妻子娥皇和女英;南殿是濼源堂,因其臨濼水而得名。楹柱上有元代趙孟的詠泉佳句“云霧潤蒸華不住,波濤聲震大明湖”三大殿院內(nèi)有罕見的“雙御碑”,記載了康熙三臨、乾隆二臨趵突泉的題詞詩文,康熙題詞激湍乾隆題《再提趵突泉作》。

趵突泉景區(qū)

趵突泉歷史悠久,古稱濼,春秋時,魯桓公曾會齊侯于濼,宋代大文學家曾鞏始稱“趵突泉”。站在觀瀾亭上,可以看到亭前水中的石碑,上刻“趵突泉”三字,是明代胡纘宗書寫的,如果你細心點也許會發(fā)現(xiàn)“突”字少了上面的那一點?!磅劳蝗比质敲鞔綎|巡撫胡纘宗題寫的,細心的旅客會注意到“突”字上少了兩個點。一種說法是表達人們的愿望,希望泉水永遠噴涌沒有盡頭。一種說法是講趵突泉水流旺盛,把突上的點沖走了,順著護城河流到了大明湖,所以大明湖的“明”字上多了一筆。

漱玉泉景區(qū)

如同晴天下雨般的漱玉泉,最初為元代有名散曲家張養(yǎng)浩所收藏留下來的龜石,紀念關(guān)勝的馬跑泉,來源于漱石枕流的漱玉泉,還有李清照紀念堂,有楹聯(lián)“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

山東濟南趵突泉導游詞(二)大家也許知道,濟南又叫“泉城”,就因為它有很多泉水,有名的就有72名泉,最著名的九算趵突泉,它被喻為眾泉之冠,也是泉城的象征??梢赃@樣說,不游覽一下趵突泉就不能說到過濟南。

趵突泉公園位于濟南的“大客廳”泉城廣場的西邊,在濼源大街北面,公園始建于1956年,因為公園里有趵突泉而得名。公園小巧玲瓏,清靜幽雅,是周圍市民晨練、游玩的好地方。全園由十個景區(qū),今天,我來為大家就趵突泉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做重點介紹。

現(xiàn)在我們到了公園西側(cè)的趵突泉景區(qū),這里可是大家擦亮眼睛觀賞的景觀。這里由亭臺樓閣、廊、榭組成。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吐騰涌的趵突泉。有三個大泉眼一起噴發(fā)。你們閉上眼睛聽一聽,像不像雷聲滾動?這被稱為“趵突騰空”。趵突泉的泉水一年四季都在18度左右,到了嚴冬,水面上的水氣裊裊上升,像一層薄霧。一邊是幽深的泉池,一邊,波光粼粼,一邊是彩繪的樓閣,雕梁畫棟,這些與薄霧形成“云霧潤蒸”的景象,構(gòu)成了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歷代的文學家、詩人都有作品贊美,就連康熙、乾隆皇帝都曾經(jīng)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作家郭沫若、老舍業(yè)有贊美的文章。

“昨夜風疏雨驟,濃睡不消殘酒,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游客朋友們你們知道這是誰的詞嗎?對了,這是著名的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如夢令”。有趵突泉還有一處值得觀賞的景區(qū),就是漱玉泉。漱玉泉就是現(xiàn)在大家看到的這個長方形、四面欄桿用漢白玉砌成的、清澈可見的泉池。你們看,泉水從石壁上溢出來,活潑歡騰的流入池塘里,聲音清脆。相信女詞人李清照在這里居住時,經(jīng)常在泉邊梳妝打扮。漱玉泉對面這座漂亮的院落,是為了紀念李清照而建的“李清照紀念館”。院內(nèi)正廳的對聯(lián)是“大明湖畔趵突泉邊故居在垂楊深處,漱玉集中金石錄里文采有后主遺風”,這是大學者郭沫若題寫的。你們看,天資聰慧的李清照難道不正是名泉爭流的優(yōu)美環(huán)境和晶瑩透明的泉水孕育而成的嗎?

今天的趵突泉之行就要結(jié)束了,希望美麗的趵突泉和我能給大家留下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讓趵突泉的泉水給大家?guī)盱`氣和詩情畫意,讓美麗的泉城永遠留在你們的記憶里。再見!

山東濟南趵突泉導游詞(三)各位游客、各位先生、小姐,一路辛苦了,歡迎您來趵突泉游園賞泉。

我們公園始建于一九五六年,因內(nèi)有趵突泉而得名。現(xiàn)居市中心,位于濼源大街西首。趵突泉周圍泉池眾多,形成了趵突泉群。著名的金線泉、漱玉泉、馬跑泉、臥牛泉、皇華泉、柳絮泉、老金線泉、洗缽泉、尚志泉、螺絲泉、滿井泉、無憂泉、白云泉、望水泉、東高泉、登州泉、杜康泉、混沙泉、龍池泉、白龍灣等,構(gòu)成了四大泉群之首。作為眾泉之冠趵突泉成了泉城的獨特象征。

我們趵突泉公園以觀泉、賞魚、品茶、山石、文化為特色,以小巧玲瓏、步移景異,清潔幽靜、古樸典雅而著稱。全園共規(guī)劃為十個景區(qū),這就是趵突泉景區(qū)、三大殿景區(qū)、尚志堂景區(qū)、漱玉泉景區(qū)、東門入口區(qū)、楓溪景區(qū)、滄園景區(qū)、白雪樓區(qū)、南門入口區(qū)、萬竹園景區(qū),總面積近百畝。

趵突泉景區(qū)在我們公園內(nèi)西側(cè),是全園構(gòu)圖中心,由亭、堂、廊、榭組成了一個封閉空間,高低錯落的建筑像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噴突騰涌的趵突泉,人們可以從不同的角度欣賞泉景,被譽為濼水之源,在史書上第一次出現(xiàn)是<<春秋>>上關(guān)于魯桓公和濟襄公談判兩國邊界一事的記載。魯桓公十七年(公元前695年)。齊國和魯國因邊界爭執(zhí)發(fā)生戰(zhàn)爭,次年春,魯桓公到齊國談判邊界問題,會齊侯(齊襄公)于濼。濼,濼水的源頭,即趵突泉。所以趵突泉為人所知已經(jīng)有二千五、六百年的歷史了。當然那時濼水之源,名字并不叫趵突泉,北魏時,因泉上建有娥姜(英)廟,谷稱娥姜(英)水,直到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曾鞏始稱為趵突泉,并流傳至今。不過,宋朝.金代曾有人稱叫“溫泉”、“檻泉”、“爆流泉”、“瀑流泉”等等,但都不如趵突泉這個名字精當傳神。

趵突泉,三窟并發(fā),聲如隱雷,“泉源上奮”,“水涌若輪”稱“趵突騰空“?!霸旗F潤蒸”是趵突泉一景。泉水一年四季恒定在攝氏18度左右,到了嚴冬早晨,水面上水氣裊裊上升,象一層薄煙,一邊是泉池幽深,波光粼粼,一邊是樓閣彩繪,雕梁畫棟,這一切與淡淡的薄霧,構(gòu)成一幅奇妙的人間仙境.奇特景觀為濟南八景之一,歷代著名文學家、哲學家、詩人多有贊美。諸如宋代曾鞏、蘇軾、金代元好問,元代趙孟府、張養(yǎng)浩,明代王守仁,清代王士禎、蒲松齡、何紹基等都有吟泉佳作??滴?、乾隆皇帝都曾在趵突泉邊寫詩刻石,頌揚名泉,當代文豪郭沫若等也都有贊頌的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