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

第1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關鍵詞:角度 難度 重度 梯度 密度

在語文閱讀課上,課堂提問設計得好,那么閱讀教學就很輕松。因為好的問題設計,課堂上它能讓處于“憤”“悱”的情緒與思維狀態(tài)下的學生產生強烈的求知欲,這樣就可以問出興趣,問出質量,問出智慧。如何設計課堂提問呢?筆者認為重在五抓。

1.抓角度之巧

課堂教學中的問題,不僅要切合文本,還要能切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與認知特點。設計的提問或能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或能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理解文本,或能引導學生進入文本的語境去鍛煉思維,或能促進學生運用積累去品味語言魅力等。這就需要巧妙的切入角度。所設計的問題不僅要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更要能激發(fā)閱讀、思考、探索、創(chuàng)新的興趣。缺少興趣的問題會讓課堂寡味和打消學習的積極性;缺少技巧的問題,學生就不能盡快進入文本并與之對話,從而影響學習效率。

問題切入要因文而異,因學生而異。如學習高中課文《記梁任公生的一次演講》,就可以把切入點放在激發(fā)學生主動利用文本信息揣摩人物形象上。如果用“梁任公先生演講好不好?”這個問題切入,既不夠新穎又缺少思考的力度;如果問題是“梁任公先生的演講神采飛揚,你從中看出他是怎樣的一個人?找出相關的描寫,試著用幾個詞語概括一下?!本蜁幌伦影褜W生閱讀、探究的欲望激發(fā)出來,進而從人物肖像、語言、動作和性格入手,在反復閱讀、感悟與思辨中,去分析人物,達到全面把握人物形象特征的目的。

2.抓難度之適

設計的提問能激發(fā)興趣和巧妙引入還不夠,若能引發(fā)學生的求知與探索的深度需求,就會讓學生思維在沉靜或亢奮的情緒中產生張力。用恰當的問題作誘因,激發(fā)學生跳起來摘到果子。

設計的問題要確保難度適中。過易,學生不跳;過難,跳了白跳,沒有成就感。如學習《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有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你能談談梁任公先生參與的的失敗原因和歷史意義嗎?”由于學生課堂上找不到起跳點,難度大大超出了高一學生的能力,而且也不是這堂課的主要教學目標,于是學生亂說或不說的課堂狀況發(fā)生了。

3.抓重度之核

設計提問還要有重度在“核心”的意識。設計的問題要解決主要問題或主要問題的主要方面,若把課堂時間用在缺乏深度或不能涵蓋文本教學價值的問題上,那就浪費時間,更談不上高效了。

有的提問設計,看上去有一定難度,但并非是有教學價值的問題。我們在設計閱讀問題,應該將主要精力用在具有教學價值的“核心問題”上,把學生的注意力和精力集中在核心問題的探討上。教師的任務是引導學生把握重難點并尋求突破,讓學生的思維在核心問題上碰撞,以求得對文本的透徹理解。

4.抓梯度之妙

把握了核心問題,還需要教師的智慧引領,有效地把大而難的問題分解、設計成一個一個小問題,即抓問題的梯度設計。問題的梯度設計要注意由易到難、由淺入深。而且閱讀教學中的問題梯度要是動態(tài)的,前一個問題解決了,后一個問題該在什么時候提出,一定要依據學生對前一個問題的把握程度而定,循序漸進,步步登高。

以《裝在套子里的人》為例,“別里科夫這個人物形象反映沙俄怎樣的社會現實?”這個較難解決的主旨問題,可以分解成幾個小問題讓學生逐步深入領會:別里科夫身上有哪些有形的和無形的套子,從中可以看出什么思想性格特點?別里科夫整天戰(zhàn)戰(zhàn)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都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經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管制全城呢?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學生通過對文章的描寫敘述對句子進行分析,通過對別里科夫外表、語言、動作描寫的仔細品味,就會對別里科夫的形象有深刻的認識,就能領悟這篇小說的主題了。

5.抓密度之疏

閱讀中設計的問題一大堆,哪些問題必須重點解決,哪些問題可以穿插化解,哪些問題可以課前預習,哪些問題可以課后消化,課堂上討論什么問題,可以討論幾個問題,教師要通盤考慮,做到心中有數。

第2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教學內容:梳理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情感

教學目標:熟練掌握教材內容及梳理本單元在高考中出現的語言運用題

一、單元體制:本單元共三篇課文

《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三篇文章從題目上看均屬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這條紅線貫穿文章的始終。

1.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點讀《記念劉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體會《記念劉和珍君》這篇文章當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淋漓的鮮血。這是怎樣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為庸人設計,以時間的流駛,來洗滌舊跡,僅使留下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這淡紅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給人暫得偷生,維持著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這樣的世界何時是一個盡頭!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眾向執(zhí)政府請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說衛(wèi)隊居然開槍,死傷至數百人,而劉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對于這些傳說,竟至于頗為懷疑。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然而我還不料,也不信竟會下劣兇殘到這地步。況且始終微笑著的和藹的劉和珍君,更何至于無端在府門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證明是事實了,作證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還有一具,是楊德群君的。而且又證明著這不但是殺害,簡直是虐殺,因為身體上還有棍棒的傷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說她們是“暴徒”!

但接著就有流言,說她們是受人利用的。

慘象,已使我目不忍視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我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無聲息的緣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發(fā),就在沉默中滅亡。

學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師根據學生探究的結果板書:

2.學生有感情的朗讀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師根據學生探究的結果板書:

3.學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體會其中蘊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學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師匯總:

二、鏈接高考:在考場中出現的與本單元相關的語言運用題

1.(教師投影,學生欣賞)為劉和珍寫一則頒獎詞(4分)

劉和珍――在黑暗的時代中,你沒有沉論;在嚴酷的高壓下,你沒有沉默;在槍彈的攢射中,你依然前行。慮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為了國家復興,你奮然前行。你如流星剎那間閃過,卻爆發(fā)出奪目的光茫。

2.教師再投影課本中其他幾個人物的頒獎詞,學生欣賞

易水清寒,奪人心魄,因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個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氣砥礪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將你的名字刻在了歷史的豐碑上。太子丹的邀請只是你義無反顧的契機,真正讓你勇者無懼的是你心中的信仰;為國為民,才是俠之大者!(荊軻)

千軍萬馬,戰(zhàn)火紛飛,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愛恨情仇,爾虞我詐,你是未能立業(yè)的英雄。但你的霸氣是許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許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業(yè)卻一樣名垂千古。(項羽)

含垢忍辱,你用頑強之志鑄就了史家之絕唱;廢寢忘食,你用赤誠之心完成了無韻之離騷。一部《史記》,講述著一個史學家應有的良知;一部《史記》,見證了一個史學家對歷史的忠貞;一部《史記》,記載的不僅僅是歷史,更是我們民族堅強不屈的精神。(司馬遷)

3.請同學們根據以上的幾個人物頒獎詞,思考:究竟應該怎樣寫頒獎詞?頒獎詞的寫作

4.教師再讀一則頒獎詞,讓學生猜寫的是誰,進一步體會上面的寫作方法

當命運的繩索無情地縛住了雙臂,當別人的目光嘆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執(zhí)地為夢想插上翅膀,用雙腳在琴鍵上寫下了“相信自己”,那變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飛翔的軌跡。(劉偉)

第3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呼應法。在收束全文時,用簡短的文字呼應開頭,能產生首尾圓合、渾然一體的藝術效果,從而喚起讀者心中的美感。

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開頭是“……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帶上門出去”,結尾時作者則這樣寫到:

這樣想著,猛一抬頭,不覺已是自己的門前,輕輕地推門進去,什么聲息也沒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開頭和結尾,無論是寫作者的行蹤,還是寫妻兒的入睡,抑或是寫作者的情緒,都前后照應,呈現出一種對稱美。

總結法。結尾處把文章的主要內容小結一下,加深讀者對所寫內容的印象,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老舍的《養(yǎng)花》一文,主要寫?zhàn)B花有歡樂,也有傷心,能看到開花和結果,感受到勞動后的快樂。因此,在結尾處,作者寫到“有喜有憂,有笑有淚,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須勞動,又長見識”,這就對文中所寫的內容進行了高度的概括和總結,加深了讀者印象。

抒情法。有些散文結尾既不總結中心,也不啟發(fā)聯(lián)想,而是直抒胸臆,表達強烈的愛與恨,以引起讀者的共鳴,讓讀者從中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如郁達夫《故都的秋》的結尾:

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

這樣的結尾以真摯的語言直接抒發(fā)了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無比眷戀之情。這種結尾法一般適用于寫景狀物類的散文。

評價法。即在文章的結尾對人物或事物進行總結、評價,表達作者的看法或觀點,以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梁實秋《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作者記敘了梁任公演講的主要事件之后,在結尾寫到:

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以簡潔的語言點明梁任公作為學者的主要特點,結束全文,自然、簡潔而不拖泥帶水。這種結尾法一般適用于寫人、記事類的散文。

修辭法??紙鲎魑闹?,如果能夠善用修辭結尾,就能化靜為動,使文章的語言鮮活靈動,魅力四射,從而產生巨大的感染力。下面以比喻為例進行說明。

比喻能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如畢淑敏哲理散文《造心》的結尾:

造好的心,如同造好的船。當它下水遠航時,藍天在頭上飄蕩,海鷗在前面飛翔,那是一個神圣的時刻。會有臺風,會有巨濤。但一顆美好的心,即使巨輪沉沒,它的顆粒也會在海浪中,無畏而快樂地燃燒。

文章結尾,作者以“船”喻心,以“下水遠航”象征開啟新的人生之路,喻指美好的心靈可以使人直面困難,承受挫折,永葆生命的活力。作者把抽象、深奧的哲理通過比喻寫得通俗易懂,形象生動,文章主旨也更加明晰。

情景法。寫景寓意是抒感的常用手法,用寫景寓意的方法來結尾時,常常通過寫眼前的景物來抒發(fā)感情,言近意遠,自有一種余音不息的妙處。例如優(yōu)秀習作《趕?!?,文章描寫趕海老人奮勇不屈、與大海風暴搏斗了整整一個晚上,結尾卻純粹寫景:

東方,太陽噴薄而出,漫天的彩霞映紅了這葉白帆。蒼茫的大海上,一條小船漸漸遠去,船尾掠過幾只矯健的海燕。

雖是寫景,但字里行間卻流露出作者對趕海老人勇于搏擊風浪、戰(zhàn)勝自然的肯定與欣賞,在寫景中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情意。

再如作家劉成章《安塞腰鼓》的結尾:

當它戛然而止的時候,世界出奇的寂靜,以致使人對它十分陌生了。簡直像是來到另一個星球。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

結尾寫當安塞腰鼓鼓聲驟停時,人們依然沉浸在激情中,還沒有回味過來,這時再以雞啼反襯寂靜,情景交融,意境悠遠,耐人尋味。

散文因表達方式的不同,衍生出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和議論性散文等具體文體。不同的散文有著不同的結尾,即使相同的表達方式的散文,也會有不同的結尾方式。以上歸納出來的名家名篇散文結尾方法不過是最常見常用的,我們在閱讀、鑒賞散文時,還可進一步歸納,并最終為我所用。

閱讀下面文字,選擇上面的任意一種方法,為文章寫一個結尾。

第4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給我印象尤為深刻的有這樣幾位老師:

一位是九江同文中學的諶海清老師,是一位1988年出生的年輕教師。她給我們帶來的是《小狗包弟》。在諶老師講課之前有4位老師、在她之后還有3位老師選擇了《小狗包弟》這篇經典文章。她的課之所以給我留下最為深刻的印象,是因為她對課本解讀得特別透徹。她通過作者對小狗包弟的懺悔之情,通過“我思念那個和我一起散步的人”這句看似輕描淡寫的話,剖析了作者對無力保護親人(妻子蕭珊)而產生的負疚感,并深層思考如何避免悲劇的發(fā)生。諶老師說課時條理清晰,語言生動,給評委和聽課老師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第二位是九江一中的王小書老師,他給我們帶來的是《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他獨辟蹊徑,抓住“記演講其實是為了記人”這條線索,從文中引用的三段古詩文(《桃花扇》《聞官兵收河南河北》《箜篌引》)出發(fā),深入淺出、舉重若輕地分析了梁任公先生的性格特征。

第三位是九江一中的冷國輝老師,他給我們說的是宋詞《望海潮》。他采用對聯(lián)的方式,將課文內容、思想、表達手法貫穿其中,才華洋溢,情感恣肆。

這幾位老師都是九江市重點中學的老師。那么,為什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都是重點中學的老師?難道普通中學的老師就不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嗎?答案是,是的。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包括我在內的絕大多數普通中學的老師,對文本的解讀在很大的程度上還僅僅是停留在文本層面。難道普通中學的老師們個個對語文教學如此懈怠嗎?當然不是!

就我個人的理解,其根本原因是生源素質決定的。以冷國輝老師的《望海潮》為例來分析,相信教過這堂課的普通中學老師都有感受,我們的學生能通過注釋自主理解這首詞的已經是少數了,更不要提可以和老師直接進行對聯(lián)對話了。我甚至還大膽揣測,即使在九江一中(九江市最好生源匯集的重點中學),能夠進行這種對聯(lián)對話的應該也不是大多數學生。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普通中學的語文老師們似乎顯得很無奈,更多的是很無力。自己的聰明才智猶如是重拳打入棉花包,石沉大海。久而久之,惰性、倦怠真的就會如影隨形了。我想,這可能就是普通中學的教研活動開展逐漸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吧。

面對這樣的現實情況,我們這些普通中學的語文老師們應該怎么做?在普通中學中,我經常會聽到老師們把一切都歸結于生源太差。不認真?zhèn)湔n,“學生這么差,認真?zhèn)湔n有什么用”;不認真講課,“學生這么差,認真不認真他們都不聽”;不認真改作業(yè),“學生這么差,反正他們的作業(yè)也是抄的,認真不認真改有什么關系呢”。試問,這種態(tài)度,很難給學生以信心,學生怎么可能聽你的呢?須知“親其師”方能“信其道”!

所以,我認為,普通中學的教師們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普通中學的老師們得有個良好的心態(tài)。我們的生源確實比不上重點中學,我們也無需去比。我們應該自己和自己比。今天的學生和昨天的學生比有沒有進步,這個學期的學生和上個學期的學生比有沒有進步,今年的學生和去年的學生比有沒有進步?三年下來,你會發(fā)現大多數學生并不是真的想在學校里虛度時光,他們其實也是想學的。

其次,我們應該知道自己要教什么和怎么教。從我當老師以來,我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時光荏苒,轉眼間,我當了十年的老師,這期間,做過班主任,做了母親,心境改變,心態(tài)慢慢平和,這才發(fā)現其實這句話是有道理的。我的理解是每個學生其實都是想學好的,也是可以教得會的,只是看你教的是什么內容,用什么方法來教。什么意思呢?就好比學生連加法和乘法都沒有掌握好,你就教他微積分合適嗎?語文也是如此。學生連理解文章大意都有沒有理解,你又怎么能奢談讓他根據主旨去寫一闋詩詞?

既然如此,是不是在普通中學中,語文老師就很好做了呢?我認為不是的。事實上,在普通中學的語文老師更難做,要下的功夫更多。因為重點中學的老師是從文本出發(fā),超越文本;而我們這些普通中學的老師們則要從文本出發(fā),超越文本,還得再回到文本,努力帶領學生超越文本。因此在普通中學教好書更不容易。我們不但要關注學生們的智商,還得關注學生們的情商。我們要從語文出發(f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要力爭讓學生們從語文中獲取盡可能多的生存智慧。比如說,學生在學習《燭之武退秦師》這課時,我認為不但要讓學生對文言字詞有所掌握,更重要的是對說話的技巧得有所掌握。我認為后者遠比前者更具有指導意義。作為一名普通中學的語文老師,我們要盡量讓我們的學生不要在日后的競爭中遠遠地落在重點中學的學生后面。如果在學習成績方面,我們的學生和重點中學的學生不能站在同一起跑線上,那么最起碼要讓我們的學生掌握更多的生存技能,這是我們可以做到的。

第5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你是良師,告訴我做人的道理;

你是益友,慰藉我受傷的心靈;

你是石子,鋪平我成功的道路。

有時,你很讓我討厭,

但我的生活卻不能沒有你。

一開始我并沒有喜歡你,甚至討厭你,

但你沒有因此而拋棄我,反而是處處幫著我。慢慢地,我喜歡上了你,甚至發(fā)現我的世界根本不能沒有你。

漢字是你的語言,我喜歡用這種語言和朋友們互相交流,從字里行間讀取她們的心聲。而你也用這種語言告訴了我好多好多。

是你告訴我,信任是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必需品。所謂“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只有付出真心才會得到真心。對他人的信任也是對他人的尊重。但是在這個有些渾濁的世界里還必須做到“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是你告訴我,做人要有一顆寬容之心。“金無赤足,人無完人”,沒有人是完美無缺的。在別人犯下錯誤時,要以“人無圣賢,孰能無過?”之心去安慰她,告訴她正確做法,讓她改正錯誤。但寬容不是對霸者的忍氣吞聲,在霸者面前我們需要正義和勇氣。

是你告訴我,“不經歷風雨怎么見彩虹”。每條通往成功的道路都不是平坦的,也沒有一個人會隨隨便便成功,每個成功的背后都有一段奮斗、拼搏的經歷。但是,不是哪條通往成功的路都適合我們。所以,我們在失敗的時候,也可以從新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是你告訴我,永不言棄固然好,但有時放棄卻也很美。無論是人還是物,美的沒有一點兒瑕斑的固然好,但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于其費盡力氣去追求遙不可及的東西,還不如為適合自己的多付出一點兒努力和關心。

是你告訴我,幸福不是金錢、權貴,幸福不需要在茫茫人海中四處尋覓,幸福的氣息就在身邊,觸手可及。朋友的吹捧不是幸福,朋友的關心和直言相告才是幸福。

你讓我的生活不再孤單。你讓我參加了《穆斯林的葬禮》,你讓我走進《雨巷》,你讓我聽了《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你讓我目睹了《大衛(wèi)·科波菲爾》的成長史……

第6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兒行千里

范春歌

我第一次騎單車穿越中國的途中,母親還不時將一封封家書提前寄到我將到達的地方,好讓我每次到達一個陌生的城鎮(zhèn)都會收到家人的問候,它溫暖了我一程又一程。每次風塵仆仆地歸來時,我的背囊里總塞有一摞沉甸甸的家書。

在一座鄉(xiāng)村,一個農婦的兒子愛上了美麗的貴族少女。備受單相思煎熬的他,做出了離家到莊園主家當花匠的決定。起程的那天,雨絲紛飛。孤獨的母親坐在滴雨的屋檐下目送兒子歡天喜地地朝遠方的莊園走去。年輕的農夫歡快地走著,他吹著歡快的口哨,始終也沒有回過頭。

秋收的一天,他自告奮勇爬上高高的草垛,賣力地干活,因為他心愛的少女正在樓上的陽臺注視著這里。高傲的少女或許也被這勞動的場面所感染,頑皮地向草垛上的人們伸出了手臂,年輕人踮起腳尖為了握一握少女的手,不幸從高高的草垛上跌落摔死。

母親聞訊趕來了。與兒子分別已久,萬萬沒有想到會以這種結局重逢。當兒子在村人的嬉笑中下葬的時候,她緊緊地摟住冰冷的兒子,沒有一絲抱怨,兩行熱淚從這位一生倔犟從不落淚的農婦的臉龐滑落。她喊著:“我的孩子!”

從小到大看過電影無數,許多影片別說情節(jié),就連名字也記不大清楚了,但少年時看過的這部外國影片至今記憶猶新。

我恰恰是影片中那樣一個孩子,瘋狂地愛上了去遠方的大路。多少年行色匆匆地行于中國的地圖,拎起行囊道一聲:“我去了!”“我去黑龍江了!”頭也不回便出了家門,一心直奔目的地。

直到有一天,我離開院子走了很遠,忽然漫不經心地回了一下頭的時候,發(fā)現年邁的姥姥、兩鬢染霜的父母仍然佇立在陽臺上,望著我。

我每次出遠門的時候,家人都是這樣久久地凝視著我的背影,只是因為我從不回頭,所以從不知道。我還不知道,即便我度完周末離家去江對岸的報社上班的時候,他們同樣在陽臺上目送著我的離去。

我回頭的那一天,第一次向他們揚起了手。我永遠記得家人的笑容。

一年一年過去了,站在陽臺上的親人一個個離我而去,如今只剩下母親,以她不變的柔情站在那里。

(選自《最受讀者喜愛的100篇文章》,有刪改)

1.文中講到的那部外國電影中,母親緊緊地摟住冰冷的兒子,流著熱淚說“我的孩子”,作者這樣寫的用意是什么?

解析:這個地方考查的是細節(jié)描寫中語言描寫的作用。這句話既顯示了人物的性格,又巧妙地展現了人物的心理,同時對文章內容和文章的文化內涵等也起到了很大的豐富作用,還增添了文章的生活氣息和異域情味。

參考答案:這句話顯示了母親堅強的性格和面對悲痛時頑強的心理。讀完這句話,一個對自己的孩子既充滿無比的疼愛又勇敢堅強的面對現實的母親形象躍然紙上,令人印象深刻。

2.請對文中畫線的句子進行賞析。

解析:對句子的賞析是考查分析鑒賞能力中一個很重要的命題模式。賞析時主要側重于對細節(jié)的賞析,具體到這個句子中就是動詞的恰當運用,如“佇立”“望”。除了分析動詞本身的含義外,還要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作具體的分析,結合細節(jié)描寫的相關作用進行綜合分析。

參考答案:作者運用鏡頭式的寫法,給我們定格了一個感人的場景?!拔摇币x開家遠行,親人們熱切期盼著“我”早日歸來,同時也寫出了親人的孤獨與無助,“佇立”和“望”兩個動詞形象地寫出了親人對我的期盼和無盡的牽掛。

【閱讀指導】

寫人記事散文是一種以寫人記事為主的文體。既然要寫人記事,自然就少不了用到寫人記事的方法技巧,而細節(jié)描寫正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細節(jié)描寫就自然而然地受到命題者的青睞,成為這類散文命題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題型。一般圍繞人物形象和心理活動來命題,借以揭示文章主旨。

細節(jié)描寫的范圍比較廣,作用更是多方面的。細節(jié)描寫,是刻畫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是烘托人物內心世界的重要手段;是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深化主題的重要途徑;還有描繪典型環(huán)境等重要作用。細節(jié)描寫有利于情節(jié)的發(fā)展,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有利于主題思想的表達,能夠更好地反映事物本質特征、個性特點,增強作品的藝術感染力。

下面具體闡釋一下寫人記事散文閱讀中細節(jié)描寫的常見作用:

1.彰顯人物性格。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梁啟超的兩句開場白“啟超沒有什么學問――”“可是也有一點嘍!”表明了梁啟超謙遜又自負的性格。

2.推動情節(jié)的發(fā)展。如:《小狗包弟》中,記敘藝術家和小狗的故事細節(jié),推動了情節(jié)的發(fā)展,為情節(jié)的繼續(xù)發(fā)展作了鋪墊。

3.揭示文章主題。如:《記念劉和珍君》中對劉和珍等人被殺害時的細節(jié)描寫,表現了段祺瑞執(zhí)政府的殘暴和劉和珍等人的大無畏精神。

4.渲染氣氛、創(chuàng)造典型環(huán)境。如:《小狗包弟》中,最后對庭院的描寫表現了一種物是人非、令人悲傷的環(huán)境。

5.巧妙地展現人物的心理。如:《小狗包弟》中,“我”在送走包弟后“吞了兩片眠爾通、上床許久還不能睡”的細節(jié)描寫反映出作者內心的痛苦和自責。

6.展現人物的精神世界。如:《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梁啟超在講到《桃花扇》時“痛哭流涕到不能自已”,后又“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這些細節(jié)表現了梁啟超富有表現力和感染力,表明他是一個有文采、有學問的學者。

【閱讀思考】

閱讀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問題。

祭 青(節(jié)選)

薛石云

每到麥苗蓋住黑老鴰的時候,母親總是會到田野上祭青的。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母親,也許是頭天晚上陪母親說話說得太遲了,也許是母親的炕頭使我緊張而疲憊的心理得到了徹底的放松,因此次日早晨睡了個難得的懶覺。朦朧中,只覺得母親地穿衣下地,然后輕輕地掩門而出。而我,接著又陷入沉沉的夢鄉(xiāng)之中,直到日上三竿母親叫了一遍又一遍才徹底清醒起床。

母親說:“少的哩,不知道你攢下了多少瞌睡?”我說:“平時工作起五更睡半夜的,很累,的確攢下了不少瞌睡?;丶宜谀愕目活^上,心里特別輕松,覺自然就多了。”母親聽了,深表理解,說:“當個干部也不容易?。 苯又呶蚁茨標⒀廊缓蟪燥垼f是飯后要到地上祭青。我聽了很是興奮,問道:“你每年都祭青嗎?”母親說:“就是的?!蔽矣謫柕溃骸啊顷噧耗?,也祭青嗎?”母親說:“偷偷地祭啵!后來好了,可以正大光明地祭了??墒乾F在的年輕人又很少有祭青的。”說完,她似乎有些不以為然。我寬慰她說:“有我陪你呢,你只管每年祭青好了!”母親的臉上才有了笑意。

洗漱之后,一進廚房,一股濃郁的油香立刻灌滿了我的鼻腔肺腑。我禁不住贊道:“真香??!”再一瞧鍋臺,只見上面擺著一大碟油炸面泡子,金黃閃亮的,暄騰騰的,禁不住讓人口水直流。我拿起筷子就要搛著吃,但母親擋住我說:“這碟是祭青用的,你不要吃;你可以吃的放在案板上。”我扭頭一看案板,只見上面放著一大一小兩碗油炸面泡子,一樣的金黃閃亮,一樣的暄騰軟和。打了糖,沏了茶,泡了油炸面泡,吃著美味香甜的早餐,我的心里別提有多舒坦。

吃過早餐后,母親將那碟未動筷子的油炸面泡放進一只笈笈篩筐,又從板箱里找出香表一并放進筐里,用一方潔凈的紗巾蓋了,自己著;讓我到后院的麥草垛上撕上一蛇皮袋麥秸提著,然后就鎖了門來到街上。

母親祭青,總是選個風和日麗的日子。那天也不例外。走在街上,左鄰右舍問她這是干啥去,母親總是滿面春風地說是去祭青。年長者聽了,由衷贊許;年輕人聽了,則一笑了之。

一出寨子,一望無際的綠色田野便撲入了我們的眼簾。那些高約一足可蓋住黑老鴰的麥苗,在亮麗晨光的映照下,流鮮滴翠。一塊塊麥田仿佛一塊塊剛剛鋪張開的鮮綠鮮綠的栽絨毯子,讓人頓生一種柔情蜜意。

母親務習莊稼一輩子,我分明感到眼前的景色使她很是欣喜。母親年過八旬,無病無災,我想這與她一生務習莊稼并與土地及莊稼結下了深厚的感情不無關系。勞作,讓她充實又讓她活動了筋骨;而河西走廊一望上百里的綠色田野,則開闊了她的視野胸懷。她飯吃得香,覺睡得甜,心情舒暢,身體硬朗,高壽自在情理之中。

出寨子不遠,就是我家的田地。從大路拐到我家地里,需要越過一個水溝。母親的腳是一雙足骨嚴重變形的小腳。我恐她摔倒,便騰出右手欲上前攙扶。但她說自己能行。過了溝就是曲折逼仄的地埂,而母親竟能穩(wěn)穩(wěn)地走在上面。我真難想象年逾八旬的母親是怎樣踮著一雙小腳,在人生的長途中風里來雨里去,為養(yǎng)育兒女而四處奔波的呢!

地里的麥苗栽絨毯子似的,異常鮮翠。麥葉上,未及曬干的露珠在明麗的日光下隱約閃光。我們看在眼里,喜在心上。我細瞅苗溝,發(fā)現其中極少有雜草。母親見狀,便說:“我鋤了一遍,又薅了一遍,已沒有幾根草了?!蔽倚査骸稗恫菔莻€累活,你不累嗎?”母親說:“給這么好的莊稼薅草,我心里高興,沒覺得有多累?!?/p>

談笑間,母親找了一塊稍微寬展點的埂頭說:“就在這里祭青吧!”于是我們便祭起青苗來。掏出柴草,擺上祭物。母親知道我不信鬼神,所以并沒有強迫我跪倒,只是讓我退幾步旁觀。柴草點燃了,一股青煙裊裊上升,輕輕飄蕩。母親虔誠地跪在火堆前,神情肅穆,一邊往火堆里一一投放著香表及祭物,一邊嘴里念念有詞。然后又澆了獻茶。最后母親雙手合十,跪拜再三,然后站起,長舒了一口氣,祭青就算結束了。

回家的路上,我不斷回望祭青的地方,只見一股余煙,仍在裊裊上升,輕輕飄蕩,然后彌散于這蔥蘢的大地……

(選自《散文選刊》2011年第7期)

1.第七自然段是對作者要隨母親去做祭青時的景色描寫,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第7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在傳統(tǒng)課堂早已根深蒂固時,要推行高效課堂改革,轉變思維定式必要先行。正如中央教科所研究員韓立福教授在我校高效課堂培訓時說:“我們推行高效課堂改革,教師首先要‘斷影子’,學生要學會‘斷奶’。”話雖通俗,卻一針見血。解決了思想上的問題,“543”教學模式才能真正走進我們的課堂之中。

教師首先要轉變教學觀念,要從主演變?yōu)閷а?,直至變?yōu)榫巹?,把教學重心從研究教法轉變到研究學法上,要從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出發(fā),按照從易到難,從表面到本質,從特殊到一般的認識規(guī)律,有目的、有層次、有計劃地安排學習活動。

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同樣不能忽視。我們在進行課改培訓時,常常忽視對學生的培訓,往往是把教師拉出來培訓一番后,又把其推回課堂中去實踐。這樣做,讓高效課堂的主體——學生——處于被動位置,再如何改革也只是教育者的“一廂情愿”,至于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實施“543” 教學模式,著眼點是以人為本,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為學生終身發(fā)展服務。學生必須改變過去那種“老師教、學生學,老師講、學生記”的學習理念和“被動學習,消極等待”的學習習慣,逐步發(fā)展為積極參與,自主學習,自主探索,自我發(fā)現,自我解決,最終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學會發(fā)展。

二、“543”教學模式的課前設計和課內引導

在不斷探索中,我發(fā)現高效課堂這種“先學后導——問題評價”的教學模式,的確要使學生實現人人學習,實現教學目標,但絕對不是徹底解放教師,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雖然“543”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要少講精講,把課堂盡量讓給學生展示,但是這 “導”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來準備。

上課前,教師不能簡單機械地照搬《導學案》,而是要根據教學內容設計好每節(jié)課的學案,引導學生預習,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課堂上,教師要創(chuàng)設有效教學情景,讓教學目標具體可知,引導學生圍繞教學目標來生成問題,解決問題。學生班內展示時,教師絕對不是“旁觀者”,而是要迅速準確地捕捉到具有普遍意義的疑點和難點,對普遍存在的問題進行匯總,為下一步精講點撥做好準備。點評時,不是一句“真棒”輕輕帶過,而是要一評知識掌握,二評情感態(tài)度,三評過程方法,而且還要用上肢體語言助評,做到聲音宏亮、語言表達清楚。

可見,在高效課堂之中的教師,的確要“往后退”,但是不能把自己徹底架空,要做到“導而有序”“評而有理”“講而有度”,使教學內容在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多邊活動中得到有效落實,讓學生“學而有效”。

三、“543”教學模式不能“唯?!?/p>

“有模而不唯?!边@句話是我在語文特級教師周世忠老師點評董校長所上《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展示課時聽到的。這句話讓正陷在為如何實行“543”教學模式,打造語文學科的高效課堂而迷茫和苦悶的我豁然開朗。

我在摸索高效課堂時,正逐步在體現“543”課堂教學模式上努力。預習課,變課外預習為課內預習。教師闡明學習目標,學生根據《導學案》閱讀、思考、探究、討論,最后得出答案并生成問題。展示課,由小組長或學科長代表小組上講臺展示,展示完畢后由其他小組的任何成員進行補充或提出不同意見,回答完畢后由講臺上的小組長作總結或請老師點評。而在讀書時,我們學生都大聲朗讀,邊讀邊標記問題;思考時,學生都低頭思索,邊想邊記;討論時,小組同學在組長的組織下,起立討論,認真總結;展示時,發(fā)言同學自信大方,有條有理,其他同學認真傾聽,積極補充。教學中真正做到了“不看不講”“不議不講”“不練不講”。

在實踐中我領悟到“543”教學模式,不是一種具體的操作意義上的教學模式,更多的是一種方向、一種思想指引,因而作為老師的我們不能被模式束縛住,而要根據不同的學情、學生討論生成的問題,做具體的調整,做到“有模而不唯模”,讓課堂能夠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目標。討論展示課也是富有變化的。簡單的問題,不一定非要小組八人起立討論再展示,可以由學生直接回答,也可以同桌之間簡單討論。展示成果,既可以展示討論成果,也可以由學生分析自己錯題的思路。展示形式更是多種多樣。

第8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一、故事激趣法

針對學生愛聽故事的獵奇心理,在教授新課之前,可以講一個和課文有關,并較為有趣且有意義的小故事,通過故事帶出本文要講授的相關內容。這種方法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當然,教師的投入才能引發(fā)學生的投入,所以教師應調動情緒,用動情的語言進行傳達,才能更好的收獲效果。

二、對聯(lián)、詩句補寫法

高中的學生將數理化放在學習重要地位的原因是,這些科目能滿足他們的挑戰(zhàn)欲望,從而獲得老師的肯定,而語文科目卻缺少這樣的特點。由于這一原因,我認為對聯(lián)、詩句補寫的方法恰好滿足了學生的挑戰(zhàn)欲望,從而使他們能動筆、動腦,也是能讓學生在語文課上主動動筆的最好方式。尤其是我們在必修一學習了“奇妙的對聯(lián)”這一專題,學生對對聯(lián)的內容,結構,寫法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的課堂中實施起來也就更容易了。

三、音樂陶冶法

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借以抒感。我們語文教學本來就是一個傳遞美,陶冶性情的過程,與音樂要傳達與人的東西本質是相同的,所以借以推動語文教學也是必不可少的。新課改下的語文教學雖然比過去更注重學生活動,但教學中仍主要是講授、討論,缺乏美的熏陶,所以樂聲的加入也會調動氣氛,引發(fā)學生注意力。剛才說到在《琵琶行》的教學中使用到故事激趣法,同時也使用到了音樂陶冶法,用《高山流水》引出故事;也可用《琵琶曲》讓學生理解琵琶女彈琴的曲調。

四、學生參與法

語文課堂上,如何讓學生更好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一直是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探討的問題。學生不參與課堂,務必導致懶于思考,懶于思考也必將導致語文素養(yǎng)難以提高。所以,我認為把一堂的課的開啟之筆也大膽交由學生完成,也是一項可以實施的方案。

五、學科互助法

在學校中,老師們教授的學科不同,但大的方向是一致的,而且在大綜合的高考模式實施以來,越發(fā)多的考題涉及了學科間臨界的內容,所以,由于學科間的滲透,我也常利用其他學科的內容進行導入。

六、懸念導入法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老師通過巧妙的設疑,設置懸念,來激發(fā)和引導學生的學習欲望,讓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所以,課堂上使用最多的就是導入法中的懸念設置法,讓學生的思維從一開始便處于一種躍躍欲試的狀態(tài)。

七、聯(lián)系背景法

語文教學中大部分篇目的學習離不開背景,離不開作者。這些屬于文學常識,也是需要學生識記的內容,如何讓學生又快又準的記憶文學常識?其實我們也可從一堂課的導入上下功夫。聯(lián)系背景這種導入形式也更具有知識性。

八、糾錯導入法

人常言:盡信書不如無書。當代中學生都具備較強的探索發(fā)現能力,敢于也樂于大膽對書本上的知識進行質疑。針對此年齡段的學生的特點,糾錯導入法也不失為引發(fā)學生主動性的好辦法之一。《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文章,是梁實秋先生的作品。雖然他以創(chuàng)作散文小品著稱,但不乏文中有些小的語病錯誤。我便布置學生批改文章,找出錯誤,給他寫點評語,作旁注。學生樂于做這樣的練習,讀得認真,找得專注。如此也便達到了我想讓學生預習課文的目的。

第9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范文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5962(2013)06-0106-02

選擇教師或者說選擇了語文,你可以說是一個錯誤,但為什么不能說這也是一種緣分?蚌可以孕育出珍珠來超越痛苦,我們也可以在痛苦的底色中尋找詩意的亮色來超越現實的疲憊、瑣屑和平庸。把自己打磨成一顆璀璨的珍珠,你自然會站在王冠的位置上;把自己孕育成一朵芬芳的玫瑰,一定會有情人溫情脈脈的顧盼。沉下一顆浮躁的心,選擇一條踏實的路,你就會發(fā)現,人生畫卷上痛苦的底色中不僅有詩意的亮色,而且有了底色的烘托,亮色格外靚麗奪目。

那么我們怎么能在語文教學單調的底色中尋找到詩意的亮色呢?

記得"佛祖拈花 迦葉微笑"的故事:一天,在靈山會上,大梵天王以金色菠蘿花獻佛,并請佛說法。可是,釋迦牟尼如來佛祖一言不發(fā),只是拈菠蘿花遍示大眾,從容不迫,意態(tài)安詳。當時,會中所有的人和神都不能領會佛祖的意思,唯有佛的大弟子――摩訶迦葉尊者妙悟其意,破言為笑。于是,釋迦牟尼將花交給迦葉,囑告他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槧秒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轉之旨,以心印心之法傳給你。

釋迦牟尼佛祖在大庭廣眾之下,像這樣一言不發(fā),只是帶在他那不動生色的微笑中,從容不迫,寧靜安詳,其中微妙究竟何在?

其實,釋迦牟尼這里所傳示的,正是一種無言的心態(tài)――一種至為安詳、靜謐、調和、美好的心態(tài),這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和行為來打破的。這種心態(tài)純凈無染,無欲無貪,坦然自得,樂觀自信,無拘無束,不著形跡,不可動搖,與世長存――即所謂"真如秒心",亦即"普照一切、含藏萬法"的根本佛法――正法眼藏之所在。所以迦葉與佛祖在靈山會上心心相印,僅只拈花微笑而已,沒有任何其他的表示,但一切盡在不言中,此時無聲勝有聲。眾人還糊里糊涂,佛祖就把玄妙之法,畢生心得傳給了迦葉。這本是說禪宗"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佛家典故。

因一花,而看透一切,發(fā)覺花的本質與一切無異;因一笑,而顯露了心悟的成果,所以一笑也代表了世界本質了然于心;眾人眼中,是眼花繚亂的大千世界;而在迦葉眼里,一朵花就是整個世界。一朵花,它所蘊含的意義與世界相同?。∫涣7N子,通過各種機緣,埋在土里,日夜經受風吹日曬,有滋養(yǎng),有摧殘,最終破土而出,長出枝芽,在經歷種種之后,才能長成現在花朵的樣子,這與人的成長,甚至世界、宇宙的成長是一樣的?。∑鋵?,一朵花并不微不足道;一座山也并不遙不可及,都是一樣的,所謂眾生平等就是這個意思??!所以說,佛祖釋迦牟尼拈起一支花,就拈起一個世界啊。因為迦葉心里有一朵永遠也不會凋謝的花,所以在他眼里,花就是整個世界。如果你的心中有花,你的世界里就會花團錦簇;如果你在心中埋詩意的種子,生活和課堂將不再平淡而枯燥,將會變得詩意盎然。其實,詩意從來就不是詩人的專利,而是生命高境界的彰顯。

當你像孩子一樣和同學們操場上舉起雪團追逐奔跑時,那就是詩意;當你和女兒一起看動畫片而大笑不止時,那就是詩意;當你在講《蜀道難》時,不僅僅限于表現手法而去體會出入古今馳騁上下超凡絕倫的想象時,那就是詩意。詩意的語文,不能沒有感動。語文課只有浸潤了感動,才會散發(fā)迷人的詩意。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雨霖鈴》時,這樣講解"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我的眼中只有你,你的目光是一條河,靜靜地淌過我心靈的荒原,千年滄桑的苦雨,點點滴滴打濕了我思念的風帆,你的手是一雙槳,浸透了歲月的風霜,卻搖不動載滿離愁的小船,你雙眼流出的是兩行熱淚啊,可我知道你的心底,藏著一個深深的海洋……"那令人腸斷的語言,凝望轉化成深沉的心聲,穿越千年的風霜,留在學生的心靈深處。

詩意的語文,不能沒有激情。梁任公先生1921年在清華校園的一次演講,讓多少學子改變了人生方向,立志求學。因為他的人格和才情對學生而言是一種幸福的饋贈和滋養(yǎng),他把語文變成了浸潤學生心靈的文化清泉。他興之所致?lián)]灑自如,大氣而自信;引經據典觸類旁通,厚積而薄發(fā);口若懸河倒背如流,扎實而穩(wěn)重;華彩文辭脫口而出,機智而灑脫。梁啟超先生用激情營造出一個"語文的生命磁場",這樣的語文能沒有詩意嗎?難怪他的"粉絲"梁實秋這樣稱贊他"有學問,有文采,有熱心腸的學者,求之當世能有幾人?

詩意的語文,不能沒有高尚。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給人一種向善的力量。但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道德更多時是一種奢侈的點綴,而教育的使命就是要給生命一道堅守的底線。鮑鵬山在《莊子――在我們無路可走的時候》這樣寫道:"是的,在一個文化屈從權勢的傳統(tǒng)中,莊子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看守心靈月亮的樹。當我們大多在黑夜昧昧昏睡時,月亮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有這樣一兩棵在清風夜唳的夜色中獨自看守月亮的樹。一輪孤月之下一株孤獨的樹,這是一種不可企及的嫵媚!"同樣,在一個人們把追求物欲看得高于一切的時代,詩意的語文可能也是一棵孤獨的樹,是一棵孤獨地在深夜里守候高尚的樹。當我們大多在塵世中苦苦掙扎時,高尚為什么沒有丟失,就是有一兩棵在清風夜色中獨自守候著高尚的樹。守候這個詞,多好啊。守,堅守。守住那一份悲憫的情懷,守住那一道人性的光輝。候,等待。只要有種子,就一定會萌發(fā)。莫道浮云終蔽日,嚴冬過去綻春蕾。關鍵是我們要在語文中,找到這樣的種子。保護好它,等待春風的到來。

在辛勞之余,我一直在想:在一個物化的社會里,也許我們每一個人都丟失了一些美好而善良的本性,而教育的責任就是去尋找,去還原,在為每一個學生建立一個人生的坐標,以愛心為原點,以精神為橫軸,以價值為縱軸,去經營好我們幸福的人生。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我們必須先于他人去尋找,去還原,先建立好我們人生的坐標。而這一切的第一步就是,讓我們先在痛苦的底色中尋找到詩意的亮色,來提高我們的人生境界。

精選范文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