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古代名人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欲將輕騎逐,大雪滿弓刀?!R綸
2、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K軾
3、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纹?/p>
4、鶯初解語,最是一年春好處?!K軾
5、昆山玉碎鳳凰叫,芙蓉泣露香蘭笑?!钯R
6、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蹙S
7、何期今日酒,忽對故園花?!纳?/p>
8、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李白
9、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白居易
10、燕子不曾來,小院陰陰雨?!Y春霖
11、小扇引微涼,悠悠夏日長?!櫶?/p>
12、落葉他鄉(xiāng)樹,寒燈獨(dú)夜人?!R戴
13、只有一枝梧葉,不知多少秋聲?!獜堁?/p>
14、洞庭有歸客,瀟湘逢故人。——柳惲
15、愁腸已斷無由醉,酒未到,先成淚。——范仲淹
16、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拙右?/p>
17、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楊慎
18、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鸥?/p>
19、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w孟頫
20、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鸥?/p>
21、琉璃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钯R
22、雁過斜陽,草迷煙渚?!茏现?/p>
23、閑來無事不從容,睡覺東窗日已紅?!填?/p>
24、渡江天馬南來,幾人真是經(jīng)綸手。——辛棄疾
25、蓬門未識綺羅香,擬托良媒益自傷?!仨w玉
2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K軾
27、別來春半,觸目柔腸斷。——李煜
28、楊柳陰陰細(xì)雨晴,殘花落盡見流鶯?!湓?/p>
29、枝枝相糾結(jié),葉葉競飄揚(yáng)?!畎?/p>
30、射人先射馬,擒賊先擒王。——杜甫
31、草樹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斗芳菲。——韓愈
32、三載重陽菊,開時不在家?!纳?/p>
33、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楊巨源
34、夕陽西下,塞雁南飛,渭水東流?!蹬c之
35、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钛幽?/p>
36、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許渾
37、揚(yáng)子江頭楊柳春,楊花愁殺渡江人。——鄭谷
38、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拙右?/p>
39、風(fēng)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拙右?/p>
4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
41、一寸相思千萬緒。人間沒個安排處?!罟?/p>
42、無人知此意,歌罷滿簾風(fēng)?!惻c義
43、桃李春風(fēng)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S庭堅
44、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
45、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dú)W陽修
46、東飛伯勞西飛燕,黃姑織女時相見?!捬?/p>
47、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杜甫
48、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賈島
49、高樓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醪g
50、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拍?/p>
5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
52、星月皎潔,明河在天,四無人聲,聲在樹間?!?dú)W陽修
53、塞下秋來風(fēng)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吨傺?/p>
54、陰生古苔綠,色染秋煙碧。——李白
55、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白居易
56、遇酒且呵呵,人生能幾何!——韋莊
57、曉戰(zhàn)隨金鼓,宵眠抱玉鞍?!畎?/p>
58、陌上風(fēng)光濃處。第一寒梅先吐。——李彌遜
59、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醪g
60、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拍?/p>
61、紅顏未老恩先斷,斜倚薰籠坐到明?!拙右?/p>
62、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K軾
63、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lán)?!拙右?/p>
64、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獜埨^
65、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p>
66、玉樓金闕慵?xì)w去,且插梅花醉洛陽?!於厝?/p>
67、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蹙S
68、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跑鼹Q
69、蘭葉春葳蕤,桂華秋皎潔?!獜埦琵g
70、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K軾
71、片云天共遠(yuǎn),永夜月同孤。——杜甫
72、關(guān)河底事空留客?歲月無情不貸人?!谥t
73、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許看。——袁枚
74、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
75、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負(fù)相思意。——李之儀
76、云和積雪蒼山晚,煙伴殘陽綠樹昏?!軜?/p>
77、冬夜夜寒覺夜長,沉吟久坐坐北堂。——李白
78、丈夫貧賤應(yīng)未足,今日相逢無酒錢?!哌m
1、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唐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3、天行健,君子以自強(qiáng)不息。——《周易》
4、言必信,行必果。——《論語》
5、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6、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宋·蘇軾《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fēng)。——南宋志南和尚《絕句》
8、紅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椗恰?mdash;—唐·杜牧《秋夕》
9、外舉不棄仇,內(nèi)舉不失親。(左傳)
10、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
11、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言之者無罪,聞之者足以戒。()——《詩序》
14、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三國志》劉備語
15、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jīng)·王風(fēng)·黍離)
16、小人之過也必文。——《論語》
17、萬里赴戎機(jī),關(guān)山度若飛。——《木蘭詩》
18、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老子)
19、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
20、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漢樂府古辭《長歌行》
21、言之無文,行而不遠(yuǎn)。(左傳)
22、欲加之罪,何患辭。(左傳)
本期中國古代名人,就讓我們一起回到古代了解樂圣李龜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古代人物是有多厲害。也見識一下古時候沒有現(xiàn)在的高科技,又怎么能夠成為一等一的出名人物,能夠在短短的人生里有一定的輝煌歷史。
李龜年,唐時樂工,李龜年善歌,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于作曲等。和李彭年、李鶴年兄弟創(chuàng)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了王維的一首《伊川歌》:“清風(fēng)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shù)附書?!北磉_(dá)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四天后李龜年又蘇醒過來,最終郁郁而死。
李龜年是開元初年的著名樂工,常在貴族豪門歌唱。唐玄宗時,李龜年、李彭年、李鶴年兄弟三人都有文藝天份,李彭年善舞,李龜年、李鶴年則善歌,李龜年還擅吹篳篥,擅奏羯鼓,也長于作曲等。他們創(chuàng)作的《渭川曲》特別受到唐玄宗的賞識。由于他們演藝精湛,王公貴人經(jīng)常請他們?nèi)パ莩?,每次得到的賞賜都成千上萬。他們在東都洛陽建造宅第,其規(guī)模甚至超過了公侯府第。安史之亂后,李龜年流落到江南,每遇良辰美景便演唱幾曲,常令聽者泫然而泣。杜甫也流落到江南,在一次宴會上聽到了李龜年的演唱,就寫了一首《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fēng)景,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
李龜年后來流落到湖南湘潭,在湘中采訪使舉辦的宴會上唱了王維的五言詩《相思》:“紅豆生南國,春來發(fā)幾枝?愿君多采擷,此物多相思?!庇殖送蹙S的一首《伊川歌》:“清風(fēng)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余。征人去日殷勤囑,歸燕來時數(shù)附書?!北磉_(dá)了希望唐玄宗南幸的心愿。但此時玄宗已是風(fēng)燭殘年。李龜年作為梨園弟子,多年受到唐玄宗的恩寵,與玄宗的感情非常人能及,唱完后他突然昏倒,只有耳朵還有是熱氣,其妻不忍心殯殮他。四天后李龜年又蘇醒過來,最終郁郁而死。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楚霸王與桂樹
楚霸王自幼愛樹。相傳有一次,他在一個村莊里看到一個老人持斧要砍桂樹。楚霸王忙問緣由,老人說:“我家院子四四方方像‘口’字。這棵樹長在院中,就成了‘困’字,不是很不吉利嗎?”楚霸王聽后,靈機(jī)一動回答說:“照你這么說,院中倒樹留人,便成‘囚’字,如此更不吉利?!崩先擞X得楚霸王言之有理,于是放棄了砍樹的念頭。
諸葛亮與桑樹
為建立蜀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諸葛亮,在病危時給后主劉禪的遺書上寫道:“臣家有桑八百株,子孫衣食,自可足用?!彼炎约涸苑N的八百株桑樹作為子女生活費(fèi)的來源,為子女生活作長久安排。一代名相,兩袖清風(fēng),死后留給子孫的唯有自己栽種的桑樹,令人不勝感慨。
董奉與杏林
三國時東吳名醫(yī)董奉醫(yī)術(shù)高明,樂善好施。董奉隱居廬山期間,為貧苦百姓看病,從來不取分文,只要求病人病愈后按病情輕重,在他住所前后種杏樹,重病者栽五株,輕病者栽一株。幾年光陰,他的房前屋后竟有十萬余株杏樹。每當(dāng)杏熟,董奉用來換谷米救濟(jì)貧民,人們稱這片杏林為“董仙杏林”,后人遂以“譽(yù)滿杏林”稱頌醫(yī)家。
思鄉(xiāng)植柳
唐代文成公主遠(yuǎn)嫁松贊干布,特地從長安帶去柳樹苗種,植于拉薩大昭寺周圍,以表達(dá)對柳樹成陰的故鄉(xiāng)的思念。因此,這些樹被稱為“唐柳”或“公主柳”,現(xiàn)在已成為藏漢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
白居易與花木
唐代詩人白居易愛樹如寶。他被貶任忠州刺史,年年都種植花木,并賦詩詠道:“持錢買花樹,城東坡上栽。但購有花者,不限桃李梅?!彼凇洞狠菪戮印吩娭杏终f:“江州司馬日,忠州刺史時。栽松滿后院,種柳蔭前墀?!?/p>
王安石與竹、桃、柳
宋代改革家、詩人王安石對種竹、植桃、栽柳極感興趣,賦有詩句:“乘興吾廬知未厭,故移修竹似延雛”:“舍南舍北皆種桃,東風(fēng)一吹數(shù)尺高”:“移柳當(dāng)門何啻王,穿松作徑適成三”??梢娝麑淠镜臒釔鄢潭取?/p>
朱元璋與柿樹
據(jù)《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jīng)常挨餓。有一天,已經(jīng)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一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一些果子美餐一頓。后來,他當(dāng)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于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關(guān)鍵詞]保定府;墓葬;人文精神;文化資源
保定地區(qū)墓葬遺跡極其豐富。近幾十年來,考古挖掘與古墓調(diào)查都取得了可喜成果,大批古墓陸續(xù)被發(fā)現(xiàn)。目前學(xué)術(shù)界對保定地區(qū)墓葬的研究主要側(cè)重于墓葬的挖掘及其本身的結(jié)構(gòu),也有些學(xué)者轉(zhuǎn)向墓葬的保護(hù)與利用,但是對墓主所體現(xiàn)的人文精神則有待做進(jìn)一步挖掘和研究。本文就此問題展開論述,試圖從保定地區(qū)的古墓資源入手,梳理出長眠于保定的文化名人及其生活軌跡,并挖掘其身上特有的精神氣質(zhì),以期為保定的文化建設(shè)有所貢獻(xiàn)。
一、保定地區(qū)歷代墓葬概況
據(jù)清代方志記載,保定轄二州、十四縣:祁州(今河北安國市)、安州(今河北安新縣安州鎮(zhèn))、清苑、滿城、安肅(徐水)、定興、新城(高碑店市新城鎮(zhèn))、唐縣、博野、望都、容城、完縣(順平)、蠡縣、雄縣、東鹿(辛集市)、高陽。這二州十四縣存留了大量的名人墓葬,上至王侯將相,下至文人、隱士,長眠于此。據(jù)統(tǒng)計,保定區(qū)域內(nèi)的古代墓葬數(shù)量約為253處。根據(jù)墓主身份,按時間舉例如下:
中古時期有三座墓葬,分別是顓頊帝墓、堯母墓與堯子丹朱墓。顓頊帝是我國傳說中的上古五帝之一,相傳顓頊帝是皇帝的后裔,有圣德而被立為帝,其陵墓在今高陽縣舊城東門外。堯母與其子丹朱墓均在今望都縣,望都縣也因母堯慶都而得名。這些都反映了保定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周至戰(zhàn)國時期有古墓六座,其中齊順王陵即在今滿城縣,戰(zhàn)國名將廉頗、樊於期墓分別在保定的府城和蠡縣。廉頗是趙國抗秦、齊大國的名將,驍勇有謀略。
秦漢時期的古墓有九座,其中秦朝的古墓一座,即秦國卿大夫甘羅墓,《史記·甘羅傳》中記載稱甘羅自幼聰穎過人,曾成功勸說趙國獻(xiàn)地給秦,獲秦王賞識拜為上卿。漢朝的古墓有八座,中山國的康王、穎王、寧王墓均在保定的唐縣。
魏晉時期的古墓六座,其中有兩晉時期的三座,竹林七賢之一的劉伶墓,西晉著名的政治家、文學(xué)家張華墓均在保定安肅縣.北魏時期有古墓三座,崔氏三墓均在保定博野縣。隋唐五代時期的有古墓十一座,其中有隋代的古墓兩座,成帝妃班妃墓在安肅縣,隋代名臣馮原墓即在高陽縣,唐代八座,五代有一座。
宋代以后,保定地區(qū)的墓葬數(shù)量增加較快,宋、金、元時期古墓七十五座,宋代十三座,著名理學(xué)家朱熹、程氏墓分別在保定府城和博野縣;金代的十二座,著名的孝子劉玨墓在今滿城縣。元代五十座。劉智是元代有名的孝子,姓劉名智字明之,明代將領(lǐng)孫承宗曾題《劉孝子墓碣》寫道:“劉孝子者,勝國百夫長。曾剖肝廖親,事在劉進(jìn)士士美題詞”[1],并對其孫生燦然曰:“為侯王之裔,不若為忠孝之裔”[1] 。明清兩代有古墓一百四十三座,明代一百零六座,清代三十七座。
由上可見,保定歷代的名人墓葬資源非常豐富。從時間上看以宋代以后,金、元、明、清四個時期的官員墓葬居多,這也從一個側(cè)面反映出保定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qū);從墓主的官職上看,級別上到中央丞相、尚書,下到地方巡撫,乃至縣令,類型從文官、諫臣到武將,亦或是掌管經(jīng)濟(jì)事務(wù)的官員,在府志中都有記載。這些官員大都在任職期間,為官清廉、勤政,精忠報國、威武不屈,為民稱頌。此外,府志還記載了一批魏晉以來的文人、隱士墓,在思想、詩、詞、歌、賦等文化領(lǐng)域都成績斐然,由此看出保定十足的歷史文化底蘊(yùn)。
二、墓葬文化中的人文精神透視
保定經(jīng)千年演變,地域不斷擴(kuò)大,其職能由軍事轉(zhuǎn)向多元化,千百年來有無數(shù)名人在這片土地上開拓江山、拋頭顱灑熱血、揮毫潑墨。從資料記載來看,保定名人墓葬遺存豐富、集中,且連續(xù)性強(qiáng),這些墓葬本身是一種珍貴的物質(zhì)資源,為研究保定地區(qū)的歷史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而對這些墓葬進(jìn)行開發(fā)、利用,又會帶來極大的經(jīng)濟(jì)效益。墓葬既體現(xiàn)了物質(zhì)文化;也蘊(yùn)含著豐富的精神文化,并經(jīng)過千百年來的沉淀,這些品質(zhì)早已成為保定人文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摒棄這些歷史文化傳統(tǒng),必將使當(dāng)今保定的文化建設(shè)成為無源之水。要將保定建設(shè)成名副其實的歷史文化名城,就必須進(jìn)一步挖掘這些墓葬資源蘊(yùn)含的優(yōu)秀人文精神,并將其傳承和弘揚(yáng)下去。
作為一個擁有悠久歷史的古城,保定并不缺少學(xué)者文人。與文官武將相比,這些學(xué)者文人更專注于自身精神的升華,更明顯地體現(xiàn)出一種獨(dú)有的人格精神,一種醉心于文化思想研究的心態(tài),一種敢于在自己領(lǐng)域有所突破并且敢于創(chuàng)造新的成績與貢獻(xiàn)的精神。這種精神,即是一種勇于創(chuàng)新、銳意進(jìn)取的精神。
劉因是元代著名的理學(xué)家、詩人?!侗6ǜ尽分杏涊d,“劉因墓在容城溝市村,因官右贊善,追封容城郡公,謚文靖。”[3]劉因自幼聰穎好學(xué),才華出眾,性不茍合。劉因一生著作甚豐,主要有《四書精要》、《易系辭說》等。廣泛流傳于世的《靜修集》是詩文集,收錄各體例的詩詞800余首。其詩歌的名聲在元初詩壇堪稱一流。
清代學(xué)者尹會一在學(xué)術(shù)上成就很大。《保定府志》載尹會一墓在博野縣東章村。尹會一“終身欽慕顏、李之學(xué),但言義理仍宗程朱。平生尚實行而薄空言,重身心而輕文字。反對守書本、奉語錄,自溺于記誦之末,高談性命,不獲受益于身心。訓(xùn)飭士子,講習(xí)《小學(xué)》。教士課程分為治《詩》、《書》、《易》者,附以《大學(xué)衍義》及《衍義補(bǔ)》;治三《禮》者,附以《文獻(xiàn)通考》;治《春秋》三傳者,附以《資治通鑒》及《綱目》,以期致用”。[7]可見,尹會一在學(xué)術(shù)方面崇尚實用和踐行,反對空洞,注重身心領(lǐng)悟,反對沉浸在書本當(dāng)中高談闊論,忘記現(xiàn)實。同時,還在教育事業(yè)上有所作為,講授經(jīng)典著作,有所心得。
通過這些墓主身上所蘊(yùn)含的思想精神,能夠看到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所需要具備的精神和品質(zhì)。理解和傳承這些高尚的精神,對于個人而言,能夠提升個人的素養(yǎng)和內(nèi)涵,使個人的人格得到升華。這些具有高尚人格品質(zhì)的人才既是保定文化建設(shè)所需要和依靠的,也是文化建設(shè)所要實現(xiàn)的目標(biāo)。
三、對現(xiàn)代保定文化建設(shè)的啟示
忠誠、堅毅、勤勉、耿直是保定地區(qū)古墓墓主的人格精神所在,這些品質(zhì)經(jīng)過千百年的沉淀,已經(jīng)融入保定這座古城,是保定的一面旗幟,是保定文化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保護(hù)和開發(fā)這些古墓資源,傳承保定歷史文化與人文精神,既是保定建設(shè)文化古城的重要途徑,也是其重要內(nèi)容。它的意義不僅在墓葬本身,更在于它所蘊(yùn)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yùn)和獨(dú)特的人文精神。這種精神既是當(dāng)今保定文化建設(shè)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當(dāng)今保定得以全面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不竭的動力。透過保定古墓遺跡,整理和挖掘墓主的生平、事跡、精神品格, 能夠使我們更加了解保定歷史文化與精神的內(nèi)涵,從而更好的去繼承和發(fā)揚(yáng)這種文化精神。
[參考文獻(xiàn)]
[1]劉美然.元孝子百戶劉智墓碑考釋見姜錫東:華北區(qū)域歷史變遷——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J].保定:河北大學(xué)版社,2011.
[2](清)朱彬.禮記訓(xùn)纂[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07.
[3](清)李培祜.保定府志見傅璇琮:《中國華北文獻(xiàn)叢書》中第一輯《華北稀見方志文獻(xiàn)》[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5.
[4]趙穎霞,李中琴.保定古城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hù)與開發(fā)[J].保定學(xué)院學(xué)報,2010,(02).
春秋戰(zhàn)國時期伯樂開“出場費(fèi)”先河孫陽“一旦而馬價十倍”,獲取“一朝之賈”
伯樂,姓孫名陽,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郜國(今山東菏澤境內(nèi))人,后服務(wù)于秦國。孫陽是當(dāng)年的相馬名人,擅長辨識馬的優(yōu)劣,伯樂是大家對他的習(xí)慣叫法。有關(guān)伯樂做商業(yè)促銷一事,見于《戰(zhàn)國策·燕策》里的“蘇代為燕說齊”條。
蘇代是當(dāng)時著名的縱橫家蘇秦的弟弟,“伯樂相馬”就是蘇代為燕國到齊國游說時,給在齊威王面前說話很管用的淳于髡講的一則故事。其內(nèi)容可謂眾所周知:有一個賣駿馬的人,接連三天守候在市場里,也無人問津。賣馬人很著急,于是去見伯樂,說:“我有一匹駿馬,想賣掉它,可是接連三天守候在集市里,也沒有哪個人來問一下,希望先生能繞著我的馬看一下,離開時還回頭看它一下,這樣我愿意奉送給您一天的費(fèi)用。”伯樂答應(yīng)了,真的來到集市,依言圍繞著馬轉(zhuǎn)了幾圈,離開時還回頭再看了一眼。結(jié)果“一旦而馬價十倍”,馬不僅賣了,馬價還暴漲十倍。
蘇代講此故事的用意,盡管不在名人的商業(yè)廣告價值上,卻給中國廣告史提供了一個非常形象、鮮活的成功案例。從所述來看,賣馬人頗有商業(yè)頭腦,十分了解“名人效應(yīng)”的作用,僅僅花費(fèi)“一朝之賈”,即一天的勞務(wù)費(fèi),便請到了當(dāng)時的相馬專家伯樂,實現(xiàn)了賣掉馬的商業(yè)目的。賣馬人給伯樂的“一朝之賈”,在現(xiàn)代叫“出場費(fèi)”,這也開了中國名人參與商業(yè)行為拿“出場費(fèi)”的先河。
漢代女名人也做“促銷女”
卓文君留下“文君當(dāng)壚”的千古佳話現(xiàn)代廣告喜歡使用漂亮的女明星代言做廣告,古代亦然。過去女性喜歡用的一種叫“玉搔頭”也叫“玉撓頭”的首飾,能得以流行,便與一位漢代名女人有關(guān)。
漢武帝劉徹的寵妃李夫人很漂亮,她喜歡用玉簪修飾發(fā)型。有一次劉徹去看望李夫人,他走近李夫人身邊時,取下李夫人的玉簪撓頭發(fā)。此事傳出后,宮妃紛紛用玉料來打制簪子,希望獲得皇上的寵幸?!坝駬项^”由此在漢代流行起來,玉料的價格因此成倍上漲。
此故事見于《西京雜記》“撓頭用玉”條。玉價成倍上漲,或是玉器商人利用了當(dāng)時李夫人受寵故事,大作廣告的結(jié)果。
李夫人的“代言”行為,嚴(yán)格說起來并不具備真正的商業(yè)廣告性質(zhì)。但在漢代,女明星、女名人參與商業(yè)活動,確已不新鮮。
漢代餐飲業(yè)已很繁榮,街頭酒店受到普通消費(fèi)者的歡迎。這時的酒店經(jīng)營者頗有創(chuàng)意,在店前面壘起高臺,即所謂的“壚”,然后把大酒壇子放置于上,還讓一名漂亮的女子站在旁邊,以吸引眼球。這樣的女子,在現(xiàn)代叫“促銷小姐”。當(dāng)時名聲遠(yuǎn)播的大才女、大富商卓王孫之女卓文君,便曾當(dāng)過“促銷女”。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記載,當(dāng)年大才子司馬相如,與當(dāng)時17歲的卓文君私奔后,為了謀生,在四川臨邛盤了一家酒舍,開了個小酒店。司馬相如洗盤子,卓文君則站到店前的酒壇旁邊攬生意,“文君當(dāng)壚,相如滌器”的典故由此而來。
“文君當(dāng)壚”,雖然是不得已而為之,卻是古代女明星參與商業(yè)活動的經(jīng)典案例?,F(xiàn)代流行的女星為某一品牌的商品站臺,無非是“文君當(dāng)壚”的現(xiàn)代版。
東晉時期出現(xiàn)“慈善廣告”
王羲之“題扇贈老姥”,“人競買之”
古代名人參與商業(yè)活動,并不都是商業(yè)行為,有時是一種慈善活動。有“書圣”之譽(yù)的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生前便曾利用自己的名家身份,為一個賣扇老婦人做好事,免費(fèi)為她賣的扇子題字。
據(jù)說有一天,王羲之散步到紹興城里的一座石橋上,見一個老婦人提著一籃竹扇,在橋頭叫賣,但好久也不見有人來買。王羲之遂上前對老婦人說,如果在扇子上寫上字,應(yīng)該好賣些。老婦人同意了,王羲之便在每只扇子上題寫5個字。老婦人起初還有點(diǎn)不高興,王羲之告訴她,你就說這字是王右軍寫的,每只要價“百錢”。老婦人依言說了,扇子很快被搶購一空。
1、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易為春。——蘇麟
2、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fèi)功夫。——《水滸傳》
3、玩物喪志。——書經(jīng)
4、滿招損,謙受益。——尚書
5、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岑參
6、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禮記》
7、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杜甫
8、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9、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dú)愴然而涕下。——陳子昂
10、君子憂道不憂貧。——論語
11、生也有涯,知——智)也無涯。——莊子
12、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
13、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白居易
14、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李白
15、學(xué)然后知不足。——禮記
16、天意憐幽草,人間重晚晴。——李商隱
1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鍋之所伏。——《老子》
18、其曲彌高,其和彌寡。——宋玉
19、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論語》
20、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詩經(jīng)·小雅》
21、兼聽則明,偏信則暗。——《資治通鑒》
22、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游
23、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三國演義》
24、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辛棄疾
25、路漫漫其修遠(yuǎn)今,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26、欲速則不達(dá),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
27、衣莫若新,人莫若故。——晏子春秋
28、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屈原
29、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萊。——陳子昂
30、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dāng)勉勵,歲月不待人。——陶淵明
31、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白居易
32、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易經(jīng)
33、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韓愈
34、前車之覆,后車之鑒。——漢書
35、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
36、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37、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辛棄疾
38、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jīng)
39、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淮南子
40、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元稹
4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
4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傅玄
43、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古詩詩話
44、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45、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lǐng)數(shù)百年。——趙翼
46、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范仲淹
47、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老子
48、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49、山重水復(fù)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陸游
50、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
51、有志者,事竟成。——后漢書
52、天下興亡,匹夫有責(zé)。——顧炎武
53、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
5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尚書
55、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56、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韓愈
57、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孫昭遠(yuǎn)
58、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詩經(jīng)》
59、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劉備
60、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曹植
6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用之所趨異也。——司馬遷
6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63、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左傳
64、言者無罪,聞?wù)咦憬洹?mdash;—毛詩序
65、梅須遜雪三分白,雪卻輸梅一段香。——羅梅坡
66、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67、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劉基
68、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xué),不知道。——《禮記》
69、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盂郊
70、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71、士為知己者死。——史記
72、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舊唐書
73、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xué)
74、圣人千慮,必有一失;愚人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75、心事浩茫連廣宇,于無聲處聽驚雷。——魯迅
76、《陽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77、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李清照
78、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yuǎn)。——論語
79、盛名之下,其實難副。——后漢書
80、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歐陽修
81、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孔子
8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記
83、山不厭高,水不厭深。——曹操
84、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周易》
85、濃綠萬枝紅一點(diǎn),動人春*不須多。——王安石
86、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龔自珍
87、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
88、學(xué)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xué)則殆。——孔子
89、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諸葛亮《后出師表》
90、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左傳
9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92、時危見臣節(jié),世亂識忠良。——鮑照
93、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
94、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強(qiáng)也。——《禮記》
95、莫等閉,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96、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劉禹錫
97、鏡破不改光,蘭死不改香。——孟郊
98、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明《增廣賢文》
99、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diǎn)通。——李商隱
100、世事洞明皆學(xué)問,人情練達(dá)即文章。——《紅樓夢》
101、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發(fā)憤時。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02、知識就是力量。——培根
103、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04、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105、學(xué)而不厭,誨人不倦。——孔子
106、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杜荀鶴
107、學(xué)無止境。——荀子
108、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韓愈
109、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10、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111、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蘇軾
112、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113、繩鋸木斷,水滴石穿。——宋·羅大京
114、窮則獨(dú)善其身,達(dá)則兼善天下。——《孟子》
115、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秦觀
116、會當(dāng)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11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
118、知己知彼,百戰(zhàn)不殆。——孫子兵法
119、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晏子春秋
120、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亡羊而補(bǔ)牢,未為遲也。——《戰(zhàn)國策》
121、見義不為,非勇也。——論語
122、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劉禹錫
123、與善人居,如入蘭芷之室,久而不聞其香;與惡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香——劉向
124、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125、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彭端叔
126、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管子·權(quán)修》
127、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蘇洵
128、山河破碎風(fēng)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
129、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陶淵明
130、青,取之于藍(lán)而青于藍(lán)。——荀子
131、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風(fēng)。——晏殊
132、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133、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孔子
134、至長反短,至短反長。——呂氏春秋
135、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屈原
136、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陸游
137、位卑未敢忘憂國。——陸游
138、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呂氏春秋
139、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hù)花。——龔自珍
140、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戰(zhàn)國策》
141、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元曲·爭報恩)
142、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陸游
143、觀眾器者為良匠,觀眾病者為良醫(yī)。——宋·葉適
144、敏而好學(xué),不恥下問。——孔子
145、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百年之計,莫如樹人。——《管于》
146、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曹操
147、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jīng)過不知難。——陸游
148、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孔子
149、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楊萬里
150、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譚嗣同
151、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镀堊印?/p>
152、血沃中原肥勁草,寒凝大地發(fā)春華。——魯迅
153、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禮記》
154、失之東隅,收之桑榆。——《后漢書》
155、老當(dāng)益壯,寧知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王勃
科舉顯名,眾多讀書人不謀而和的大路。熟知的范進(jìn),應(yīng)考二十余次,做童生五十四年,不遺余力,在與范進(jìn)有同樣境遇的周學(xué)道呵護(hù)下,終于由童生轉(zhuǎn)化為秀才,繼而鄉(xiāng)試中舉。范進(jìn)的生活瞬間變樣了:田產(chǎn)、店房、奴仆和丫環(huán)盡有了,錢米不用說,周邊的笑聲增多了??婆e帶來了實惠。范進(jìn)童生的路上跌宕起伏,但舉人之路平步青云。還有范進(jìn)接受周進(jìn)授意“賢契留意看看,果有一線之明,推情提拔了他,也了我一番心愿”的荀玖,范進(jìn)從已取的十幾卷中,對對號簿,暗中摸索,才尋出荀玖。荀玖到省試,高中了。荀玖馬上升及員外,荀老太太的喪事轟動薛家集,百十里路外的人,都來觀看此盛事。整整鬧了兩個月。當(dāng)然還有好多的秀才舉子從不同的方面受惠于科舉,得益于科舉,也給家人帶來了無比的榮耀。
假借他人之名,為自己彰顯名聲。比較典型的是蘧夫肆意篡改《高i邱集詩話》的編者,在高季迪的名字下加上蘧夫補(bǔ)輯,以此來增加自己的文才。在刻印完畢后,遍送親戚朋友,蘧夫贏得了“少年名士”的雅號。還有為維持生計以秀才之身份冒名中書的萬中書。自持二十年前在揚(yáng)州見到京城高老先生作為誘因參與高翰林聚會,來為自己賺取名聲,以便為謀生于地方賺取利益打下基礎(chǔ)。自此萬中書憑借中書的身份周旋于高翰林府、施御史府中、秦中書府,盡可能參與酒宴,不斷地回訪,模仿翰林中書的行事,甚至秦中書的排場詳情,也會暗暗記在心間。不過為戲曲點(diǎn)一戲目,就鬧出了笑話。萬中書自以為已經(jīng)搞通了高層的生活方式,當(dāng)穿花衣的末腳來征詢戲目時,萬中書沒有一點(diǎn)謙讓高翰林、施御史之意,毫不顧忌他人的感受,點(diǎn)了一出“請宴”,一出“餞別”。從戲曲的戲目看,請宴意味著餞別,就如同高翰林評價“才請宴就餞別,弄得宴還不算情,別倒餞過了”,萬中書根本就不懂戲曲,更沒有“中書”的內(nèi)涵。狐貍的尾巴長藏不住,剛想投入“中書”佳境的萬中書卻因“潛逃”被公差解走。還有一個更可笑的牛浦,年紀(jì)十七八歲,為“榮耀”自己,利用牛布衣遺留在甘露庵的物品大做文章。此時牛布衣已病逝了,離家千里無法歸土,靈柩安放于甘露庵。老和尚受牛布衣之托,為他料理了后事,并且保管了牛布衣的部分遺物。牛浦常借甘露庵的油燈讀書,博得了老和尚的喜愛。老和尚外出念經(jīng),庵里的事就托付于牛浦。牛浦翻看老和尚的枕箱時,發(fā)現(xiàn)兩本線裝沒刻名的書,“牛布衣詩稿”,看到詩中有部分與相國、督學(xué)、太史、通政以及太守、司馬、明府交流的題目。牛浦突發(fā)了奇思妙想:牛布衣結(jié)交的達(dá)官貴人這么多,“他這人姓牛,我也姓?!?,我改號為“牛布衣”,那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攀附于上層社會了,另外兩本圖書刻上牛布衣,那就是我的作品了。利名的誘惑,擾亂了正常的思維。此時的牛浦全然不顧庵中尸骨未寒的牛布衣,盤算起了自己的小九九,打起了世去文人的主意。說干就干,找人篆刻兩方圖章:一方為“牛浦之印”,一方為“布衣”。效果立竿見影,刻章的郭鐵筆馬上表示了恭敬之意 ,并且免除了筆資。牛浦改為牛布衣,不僅僅是名字的改變,更是身份地位的上升,當(dāng)然也引來了后續(xù)的麻煩。牛布衣之妻后來得到資助尋到牛浦,知道了牛浦的行徑,并且以“為謀殺夫命事”的名義告了牛浦。偷雞不成反蝕一把米,作假無助于美名的傳播,反而丟失了人格。
吹噓夸大,自我標(biāo)榜,也能贏取名聲。騙取婁家兩位公子五百兩銀子,幾近以“人頭會”為議題召集宴會的張鐵臂。與婁家公子的見面時,他自稱“鐵臂”,還頌揚(yáng)了美名的來歷:眾人讓我睡在街心,重載的四五千斤的牛車,走得很快,車轂恰好從膀子上壓過,我忽然將膀子一掙,牛車跑出去幾十步遠(yuǎn),膀子沒有白跡,眾人加了一個綽號。明眼人看在心里,張鐵臂大腦思維混亂,話語經(jīng)不起推敲。超重的牛車行走得快,如果車轂壓著凸起的部分,并且凸起的部分又動態(tài)凸起,結(jié)果肯定會翻車,而車卻越跑越遠(yuǎn),那膀子定不在車轂下;退一步說四五千斤的牛車壓著膀子了,膀子不留白跡,事實上是,膀子沒有碰撞車轂;躺著的身體,車轂如何壓著膀子,頭部與軀干沒碰著,重載的牛車飛過去的嗎,大家知道張鐵臂在開玩笑?!昂睢钡膹堣F臂,名義上的“鐵臂”,卻大講特講膀子的事,實在是匪夷所思。盡管張鐵臂的名聲相差萬里,但他敢于自我推薦,勇于坦白自己的精神實在是讓人戰(zhàn)栗。不過英雄的張鐵臂卻成了婁府的座上客。笑語也可以成為美談,玩笑開大了。更可笑的張鐵臂拎著血淋淋盛著豬頭的革囊來告訴婁家兩位公子,他已除掉了銜恨十年的仇人。婁家兩位公子看到張鐵臂的壯舉佩服不已,輕松答應(yīng)了五百兩銀子的要求,還想請諸友開一個表彰張鐵臂俠義之舉的“人頭會”,沒想到的是革囊里面是一個六七斤的豬頭。張鐵臂的揚(yáng)名是自己“造”出來的,卻得到了無法想象的益處。
1、孔子字仲尼。祖籍宋國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尼山鎮(zhèn)境內(nèi)。東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孔子開創(chuàng)了私人講學(xué)的風(fēng)氣,是儒家學(xué)派的創(chuàng)始人,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yuǎn)的影響。
2、朱邑字仲卿,生卒年不詳,為人淳厚,篤于故舊,然性公正,去世于公元前61年,施職大司農(nóng)。
3、王粲字仲宣,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善屬文,其詩賦為建安七子之冠,又與曹植并稱“曹王”。著《英雄記》,《三國志·王粲傳》記王粲著詩、賦、論、議近60篇,《隋書·經(jīng)籍志》著錄有文集十一卷。明人張溥輯有《王侍中集》。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