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世說新語翻譯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世說新語翻譯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世說新語翻譯

第1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關鍵詞:“信達雅”;“化境說”

“信達雅”是清代著名翻譯家嚴復提出的翻譯標準。在他看來,“信”即忠實于原文;“達”指譯文通順流暢;“雅”指譯文典雅、有文采。作為一種宏觀上的翻譯指導標準,“信達雅”廣為流傳,得到眾多譯者的支持。

“化境說”是錢鐘書先生從漢代文字學家許慎的《說文解字》中的一段訓詁文字引申出來的。它以“化”為中心,強調翻譯的忠實性。在錢鐘書看來,入化的翻譯應該忠實且神似于原作,不因語言差異表現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同時完全保留原作的風格韻味。

唐詩和宋詞蘊涵著的深沉的思想、挺拔的風骨、婉約的情致,以其卓越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成為中國文學寶庫中兩顆熠熠生輝的明珠。唐詩和宋詞的翻譯應努力保留上述文學特征。

按照“信達雅”的翻譯標準,唐詩宋詞的翻譯僅僅做到“信”和“達”是遠遠不夠的,更需要做到“雅”,否則會損失原文的文學性。而且,為了保持原文的文學性,有時“信達雅”三者會產生沖突,需要譯者獨辟蹊徑,采用創(chuàng)造性的譯法。

當代著名翻譯家許淵沖先生將“化境說”簡單具體化,提出翻譯中國詩詞要傳達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的主張,在翻譯中實現這三美就基本完成了“化境”的過程。

下面就以許淵沖先生的兩篇譯作為例,談談詩詞英譯如何做到“信達雅”和“化境”。

唐代詩人柳宗元的名作《江雪》中寫道: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寥寥數筆,勾畫出一幅天寒地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的畫面。仔細品味,作者其實是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一種遺世獨立、峻潔孤高的人生境界。

許淵沖將其譯為:

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

A lonely fisherman afloat,

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

譯文再現了原文的意境美和語言美。原詩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兩句對仗工整,譯文“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兩句也是遙遙相對,不僅采用相同的句式,而且flight和sight押韻?!扒健薄叭f徑”都是夸張語,許先生巧妙地譯為“From hill to hill”,“From path to path”,不僅保持了對仗,而且保留了夸張的修辭效果?!癆 lonely fisherman afloat,Is fishing snow in lonely boat.”中原文的“孤”和“獨”都被翻譯成lonely,這是有所失。但許先生巧妙地加入原文字面意思中沒有的afloat一詞,不僅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和下一句的boat押韻,而且暗示作者的遺世獨立、漂泊不定。

許先生將漢語特殊的語言現象巧妙轉換為英語的語言現象,實現三美齊全,基本做到了“化境”。盡管細節(jié)上有所改變,但基本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詩意,尤其許先生以創(chuàng)補失體現了這位翻譯大家的深厚功底和藝術造詣?!盎场睂τ谧g者來說的確不易,所以“化境”是翻譯中的最高理想,應該是每一個譯者奮斗的目標。

《聲聲慢?尋尋覓覓》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作品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抒發(fā)自己因國破家亡、天涯淪落而產生的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開頭連下十四個疊字,“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形象地抒寫了作者孤獨寂寞的憂郁情緒和動蕩不安的心境。

許淵沖將其譯為:

I look for what I miss,I know not what it is,I feel so sad,so drear,so lonely,without cheer.

為了對應原詩的疊字,許先生重復使用主語I,重復使用what引導的賓語從句,重復使用so,這些創(chuàng)造性的譯法使得譯詩最大化地還原了原詩的意境,譯詩本身也不失為一首音美和形美兼具的好詩。

總之,“信達雅”和“化境”是我們在翻譯時追求的目標。翻g唐詩宋詞時,對于“信達雅”和“化境”的追求又有著具體靈活的解釋。“信達雅”是我們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化境”則是我們不斷追求的最高境界。

參考文獻:

[1]許鈞.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43.

[2]鄭海凌.錢鐘書化境說的創(chuàng)新意識[M].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71.

[3]何其莘,仲偉合,許鈞.翻譯概論[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4]李明.翻譯批評與賞析[M].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5]何其莘,仲偉合,許鈞.高級文學翻譯[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第2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2、原文:《孔融讓梨》

范曄 〔南北朝〕

年四歲時,與諸兄共食梨,融輒引小者。大人問其故,答曰:我小兒,法當取小者。由是宗族奇之。

3、翻譯:

第3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1.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設計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對主題式教學模塊進行全方位把握,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原則,形成應用為主的語文模塊。

(1)能力分析。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能力水平進行全面分析,依照學生特征配置教學資源。如在《世說新語》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對學生文言文水平進行了解,選取古文翻譯作為教學主題,在學生古文翻譯能力基礎上進行《世說新語》講解,課堂效益大大改善。

(2)確定主題。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文章內容進行總結和提煉,從教學需求和學生需求出發(fā)選取對應主題,從而保證主題與教學相得益彰。如在口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直接選取交際、介紹、朗誦、演講等作為主題,鼓勵學生參與到主題訓練過程中。

(3)設計目標。主題確定后要對學生學習目標進行明確,要確保學生能夠在原有主題基礎上了解學習目的,在明確目標指引下實施學習。這種有目的學習可以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減少了學生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彎路。

(4)主題模塊。主題模塊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劃分,圍繞主題對各項劃分后的內容進行合理“放置”,從而形成重組的教學模塊。如口語交際主題式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的空中樓閣》劃分為一個版塊,將其歸類到介紹主題下,形成了介紹主題模塊。

2.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實踐

2.1 自主學習,訓練能力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設計好的學習主題出發(fā)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總結經驗,對主題模塊內容進行理解。筆者在《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教學過程中就選取“譯文”作為教學主題,讓學生自主閱讀、翻譯、理解,對文章中的生詞、句進行標注。自主學習過程中學生圍繞主題開展課堂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加深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2.2 合作探究,加強交流

合作作為生活和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對學生今后發(fā)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在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合作學習部分進行合理運用,要鼓勵學生對自主學習過程中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合作解決上述問題,從而簡化主題式教學內容,降低主題式學習難度。

2.3 精講釋疑,解決問題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主題內容配置對應教學資源,圍繞主題對教學體系進行細化和豐富,提升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對主題部分進行細化精講,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強調,加深學生對初中語文主題模塊的理解。要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答疑解難,在解答基礎上對問題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改善學生語文主題式學習的效益,又可以激發(fā)學生主題式學習熱情,雙管齊下,實現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面優(yōu)化。

筆者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就對文章進行詳細講解,對重點詞句進行翻譯,解釋了文章的主要意義。與此同時,筆者還對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鄒忌為什么要如此向齊王納諫”等問題進行解答,肯定學生的學習。

2.4 內化反饋,提升質量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施了解,實施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從兩方面評價出發(fā)全面把握學生主題式學習進度和效益,提升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要對學生行為反饋信息、評價反饋信息等進行總結,在該基礎上對主題式教學進行調整,從而全面優(yōu)化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結構。

3.總結

第4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言與文互融就是語言文字和人文思想的和諧統(tǒng)一。這就需要教師在章句和清議之間尋求平衡點和切入點,通過語言文字去體會文中的人文內涵,通過悟人文內涵促語言文字訓練的夯實,讓言與文互融,語言和人文共生。

一、煉言促文

文言文音韻優(yōu)美,行文簡練,可畢竟是一種同實際語言脫離得越來越遠的特殊的書面語言,因此學生的閱讀障礙比較多。其中影響學生解“文”的最主要障礙是詞匯的理解。但如果教學中只注重“言的解讀”這一點,那么其中蘊含的古典美、人文美學生就很難領略到了。因此在教學中既要重視學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古漢語字詞句的知識,又要注重文本的整體把握,關注文章的篇章結構和表達方法,同時強調文本的思想情感和古代文化的傳承和熏陶。這也就是說,要在理解言的基礎上,結合文章語境積累文言,進而正確把握文本,步入作者的感情世界,與作者達成感情共鳴,使文言不分,文言并重。

1.正言通文路。《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和審美情趣。”記誦詩詞散文名句佳篇,對于陶冶和豐富學生的人文精神有著重要作用,同時,它也能體現一個人的語文功底和精神底蘊。因此,文言文教學首要任務是在讀準言、讀通文中體味古文的韻味,不能未解其義、未悟其文就讓學生死記硬背。必須著力于記誦積累以悟文,要在反復、變化的誦讀中調動學生的興趣和情感,在觸摸語言韻味中與文本對話,逐漸進入文本的語境。第一,讀準字音,解決文字障礙。文言文中有些字的讀音異于現在的字音,但字音的確定還是有一些方法,這些方法需要傳授。有些字是通假字,那就要讀本字字音,有些字要根據文意來確定讀音,還有些特殊稱謂的讀音,就要讀它自己特定的讀音。第二,讀準句讀,讀順文意。讀清句讀、正確停頓是誦讀文言文的要求之一,更是文言文閱讀能力的重要體現。正確的停頓是為了準確、清楚地表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如果把握不好句子的停頓,很容易會錯文意。依句停頓:文言文中有些句子和現代文的句子構成的要素是一樣的,停頓時就可移用現代文朗讀的方法,如“梁國/楊氏子/九歲”;據文停頓:在朗讀文言文時,要根據語境理解文意,只有確切理解了文意,才能準確停頓,不能只看句子的外部特征,如“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語文學習是在認知基礎上體驗熏陶的過程,學生“活生生的體驗”及“自我的精神體驗”不是靠講解翻譯來代替完成的,而是靠反復的讀來沉潛涵泳。這樣課文的文意、文情、文趣都可以在鏗鏘的聲調中體現出來。

2.析言知文意。小學作為文言文閱讀的啟蒙階段,雖然所選的都是一些淺顯、有趣、有味的小短文,但也偶有古今詞義、語法表達不同之處,易和學生的原認知產生沖突,是難點所在。教師要善于言文融合,把這些沖突點轉化成探究點,幫助學生理解文意。如《楊氏之子》一文,稍一梳理不難發(fā)現,文中同一人物的不同稱呼和“家禽”是學生理解的難點所在。如文中的家禽與學生生活經驗中的家禽并不一致,在教學時讓學生先借助注釋嘗試讀懂課文,用講故事的方式反饋學生對文本內容的把握,在交流中點撥設問:“孔雀是家禽嗎?”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明晰家禽的意思及在朗讀時兩字之間需停頓。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擯棄簡單的字義記錄、對等翻譯的機械教學方式,運用講故事的形式充分暴露學生對字、詞、句、文的理解障礙所在,繼而把難解的字詞還原到句子、文章里,在語境中讓他們自我解疑,既著眼于對言的理解,又著力在學生對文中語言內化后的自我表達,把言和文很好地雜糅在一起。

3.辨言明文旨。在文言文中,影響學生成長的決不是哪個文言詞或者句子的解釋翻譯,而是文章蘊含的深邃思想和語言的魅力,即古人讀書定要“其義自見”的東西。文言文字少意深,所要“見”的往往就藏于一字微言之中,需要教師慧眼識金,引導學生發(fā)現、比辨,體味其深藏的妙處與蘊意。如學生初讀《楊氏之子》,都會為楊小兒“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的反擊而擊掌叫好。如果到此為止,那教學只關注了語言的藝術,卻忽視了文本的價值取向,有違文之本意。為讓學生讀透這語言藝術背后的真意,教師先出示兩句話:①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②孔雀是夫子家禽。再讓學生讀一讀,說說體會到了有什么不同。學生有從語氣上體會到第一句比較委婉,更有學生體會到第一句的意思并非是肯定的,而第二句的意思是肯定的……這時,教師順勢引導:你們能聯系孔君平的話再來品一品楊小兒的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嗎?把你的理解用“如果……那么……”的句式寫下來。在交流中學生體味到了楊小兒的話中之意是:如果我和楊梅是一家子,那么夫子和孔雀也是一家子,反之亦然。至于事實是否如此全在于孔的認為,他把皮球踢回給了孔君平,不但有智而且有禮,實乃聰且慧。以上教學層層激疑,有意引導學生去比較、區(qū)分這些不同的精妙之處,在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拓展思維空間,不但領略了文中語言的魅力,更正確把握了文章的主旨,提升了文言文教學的內涵。

二、賞文習言

教文言文,指導學生理解詞句的根本目的在于更準確、深入地把握文意;反過來說,把握了文意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詞句。文章是作者思想情感、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審美趣味等的“集成塊”,是一個活的整體,而不是各種語言材料的“堆積物”。文章語言之所以值得揣摩咀嚼,因為它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載體,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視甚至舍棄了它所承載的豐富內容,結果必然連語言本身也不可能真正學好。把文言文作為文章(它本來就是文章)來教,就要遵循教讀文章的一般規(guī)律,處理好詞句和文章整體的關系,這不僅是學習文章的需要,也是更好地理解文言詞句的需要。

1.依文悟言,言文合一。品味感悟文章的語言,是引導學生理解作者情感思想最常用的教學方法。不同的文體決定了寫作語言的不同特點,不同的文體對寫作語言也有不同的要求。如曹丕所言:“奏議宜雅,書論宜理,名誄尚實,詩賦欲麗?!逼鋵崈?yōu)秀的作品在語言創(chuàng)作時,都不自覺地將其文體意義發(fā)揮到了極致。從這個意義上說,引導學生根據文體把握文中最顯著的語言表達特征,也就是為他們學習語言打開了一條通道?!稐钍现印泛汀秲尚恨q日》都是描寫古時小孩生活的有名篇章。兩文對小孩的語言描寫用詞細膩傳神,教師可以圍繞對話展開品讀教學,為學生展現一幅生動的生活場景,體會文言文的語言魅力。但由于兩文的重點又有區(qū)別,所以對對話揣摩理解的落腳點也應有一定的區(qū)別。《楊氏之子》一文選自《世說新語》?!妒勒f新語》首先是言談軼事,然后才是小說。這就是說,《世說新語》的著眼點主要是“言語”,為了增強表述的生動性和形象性,才把言語加工成了小說的樣式。教學此文,對此文詞句的理解應該落在語言之“智”上。而《兩小兒辯日》是寓言,運用對話描寫的目的是要說明一個道理,所以對文中語言的理解要側重于“理”。文言文文體的多樣性和獨特性,賦予了課堂豐富多彩的教育內容和形式。通過不同文體的語言特征的把握,對準確掌握教學的尺度也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指導學生針對不同文體特點理解和把握文本,不管是對文章語言的理解,對文章的寫法、意蘊的體會,還是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都是很有幫助的。

第5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關鍵詞】:古代漢語 教學方法 對比 閱讀

中圖分類號:G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8809(2010)-06-0114-01

古代漢語課程是上世紀50年代初期開始在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yè)開設的專業(yè)基礎課之一,它承擔著提高學生古代典籍解讀能力,批判地繼承古代文化遺產,并運用相關知識進行文言文教學的任務。由于古代漢語學科內容遠離現實、艱深乏味,加之商品經濟大潮,外語熱,計算機熱的強烈沖擊,教學“古代漢語”越來越困難已經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然而近年來隨著中國的飛速發(fā)展,漢語在世界范圍內的影響越來越大,世界各地紛紛掀起了學習漢語的熱潮。對外漢語教師因此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極具發(fā)展?jié)摿Φ穆殬I(yè),與此同時,學習古代漢語重要性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我們認為新時期的古代漢語教學應從教學思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三方面入手,本文將重點探討教學方法的運用。

1.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增強教學的形象性,趣味性

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現代化教學設備的出現,特別是電腦和光盤技術的出現,為語言教學帶來了新的希望。這類設備的大容量、直觀性和多功能性為語言教學提供了多方面的可能性。光盤的大容量幾乎可以儲存所有的教學內容并體現所有的教學要求,發(fā)揮語言課本所無法發(fā)揮的作用。語言總是在現實環(huán)境中使用的,也只有在現實環(huán)境中學習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F代化教學設備可以儲存現實環(huán)境,使語言學習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這種直觀性同時帶來了語言學習的趣味性。通過電腦,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具體學習目的和要求并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選擇學習內容和學習方法。

古代漢語重在講解語言知識,內容深奧單調缺乏像文學課那樣的形象生動性。如果教師只一味地講解語言知識,久而久之,學生勢必產生枯燥乏味之感而失去學習興趣。因此要想使古代漢語教學達到預期的效果,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現代化教學手段的適當運用可以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復雜的說教簡單化。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大大縮短了教學時數,做到了易教易學。

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故事,形象的教學語言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因為漢語的字和詞的來源是相當富有傳奇性和趣味性的,字詞背后的故事往往會讓學生心馳神往,從而激發(fā)學習的熱情。

2.對比分析式教學方法的使用

對比分析法,是我們在進行古代漢語教學時使用的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具體說來,可以分為“古代漢語內部橫向比較法”和“古今漢語縱向比較法”。[4]傳統(tǒng)的講授方法以篇章為本位,就事論事,只求講清詞語在本文中的意思,而很少估計不同篇章中統(tǒng)一詞語的區(qū)別和聯系。這樣不利于將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了使學生溫故而知新,加深理解和印象,在講授文選時,應縱橫對照,多方聯系,經常援引學生已學古文中的例句以及成語,慣用語等來作印證和對比。

“古今漢語縱向比較法”的優(yōu)勢更為明顯,如果就古代漢語教材講古代漢語,學生不免會產生距離感,但如果教師能把古代漢語與現代漢語結合起來,學生則會感到親切,實用,因而愿意學習。古代漢語是源,現代漢語是流,二者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出繼承關系。成語從古代流傳下來,不可避免地保存著古義。如“假公濟私”的“假”是“借”的意思,“不速之客”的“速”是“邀請”的意思,“日薄西山”的“薄”是“迫近”的意思。

3.豐富多彩的業(yè)余文化生活和作業(yè)訓練形式

獨立學院的學生思維敏捷,多才多藝,思想活躍, 因此應該利用學生的這些特點組織豐富多彩的業(yè)余文化生活,讓學生走出課堂,把學到的知識應用起來??梢詭W生到名勝古跡中去,真實感受古代的氛圍,用所學到的知識分析其中的語言現象。組織文言文知識競賽,古詩文朗誦大賽都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古代漢語的熱情和興趣。

鼓勵多讀原文,培養(yǎng)語感。中華民族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為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文化典籍。學習古代漢語,如果僅僅局限于教材無異于自封于井底,很難獲得撥云見日的喜悅。我們要求學生一定要在課余時間閱讀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在了解古代文化知識的同時,也會受到思想教育和智慧的啟迪,并且進一步提高閱讀古代文獻的能力。只有通過文獻的閱讀,對古代文化產生濃厚的興趣。才能激發(fā)出學好古代漢語,準確理解剖析古代文獻的強烈愿望。《詩經》《昭明文選》《古文觀止》《世說新語》都是很好的閱讀對象,對于那些難度較大、篇幅較長的經典文獻,如《左傳》《禮記》《史記》等,教師則幫助學生根據實際情況劃定閱讀范圍。有梯度地為學生設定閱讀篇目或書籍,一方面注意選用材料中語言現象的呼應和聯系,另一方面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講授進度由易到難,第一學期初可先讓學生接觸一些有古白話色彩的相對淺顯的古文,如《世說新語》,之后逐漸提高到《史記》《漢書》,第二學期末就可以讀《左傳》了。遵循漸進性原則使學生不至于因為聯系過難而放棄實踐,也不會因為練習太易而無所獲益。[5]讀原文的同時,適當的背誦和翻譯也是很重要的,在練習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死的知識變成活的學問。

隨著世界性的教學改革的深入發(fā)展,生動活潑的現代教育教學手段不斷深入課堂教學領域,許多新的教學觀念,教學思想以及新型的教學模式應運而生。幾年來,為了講授好獨立學院“古代漢語”課程,我們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改革,積累了一些經驗,初步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此與同仁共享。

參考文獻:

[1]儲小.提高古代漢語教學質量的幾種主要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9

[2]尹.文化背景知識與語言教學[J].開封大學學報,2003,2

第6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張岱

崇禎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鳥聲俱絕。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霧凇沆碭,天與云、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余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兩人鋪氈對坐,一童子燒酒爐正沸。見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飲。余強飲三大白而別,問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選自《陶庵夢憶》)

王子猷居山陰

劉義慶

王子猷①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②,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選自《世說新語·任誕第二十三》)

【注釋】

①王子猷(yóu):名徽之,字子猷,王羲之的第五子,性格不羈。

②彷徨:徘徊的樣子。這里指逍遙流連。

1.解釋加點詞語。

(1)俱絕 (2)是日 (3)方至

2.翻譯句子。

(1)余強飲三大白而別。

(2)造門不前而返。

3.下列與“更有癡似相公者”中虛詞“者”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

A.隸而從者,崔氏二小生。(《小石潭記》)

B.城北徐公者,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C.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出師表》)

D.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4.以上兩篇小品文在行文風格上均言簡文約,文筆簡靜而不乏詩意,格調奇特而又不失幽默風趣,請分別找出兩文的點睛之筆。

5.茫茫六合,知己難逢。結合短文,談一談二人在人生態(tài)度上有何相似之處?對此,結合你的生活經歷談談你對于“知己”的理解。

【參考答案】

1.(1)消失 (2)這 (3)才

2.(1)我痛飲了三大杯就告別了。(2)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

3.A

4.《湖心亭看雪》:莫說相公癡,更有癡似相公者!

第7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但現在有不少考生有一個認識上的誤區(qū),他們認為,反正高考中不直接考課文,對課內的文言文不必過于認真。其實,雖然高考中文言文不考課內的文章,但所有的考點都與課內文章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的聯系是直接的,有的聯系是間接的,雖然不一定能在課文中找到完全相同的詞語,但只要我們熟悉課文中出現過的各類現象,做這類題目也不會太難。

所以考生應始終把課內文章視為基礎中的基礎,反復研讀??梢园雌堪颜n內文言文涉及到的各項知識用表格的方式整理出來。要爭取做到,只要看到某句話,就有一種“似曾相識”之感。命題雖在課外,但工夫應牢牢地滲透于課內的每個角落。潛心積累、反復實踐、注重思考、總結規(guī)律,是應對好文言文考查的不二法門,建議學生在平時練習中注意答題策略:

1.立足課內語段。

課內部分可進行如下的操作:通過朗讀,產生最初對課文的感知;通過小組合作、全班補充以及教師歸類總結的形式疏通字詞,概括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等現象;通過個別思考和發(fā)言交流分析故事中人物的形象,探討文章給予的啟示。

2.強化記憶,增加積累。

注重日常積累,特別是對通假字、一詞多義、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之”、“于”、“而”、“以”、“其”、“為”、“乃”、“焉”等常用虛詞的意義用法及句式結構的記憶。考場上,隨時從記憶倉庫中選調,迅捷而又準確。

3.牢記方法,掌握技巧。

熟悉文言文句式,熟練掌握文言文翻譯中增補、刪略、調整、保留、擴充、整體、替換等七種方法,多多操練,學以致用。

4.抓關鍵詞,明確主旨。

善抓關鍵詞句,如段落的起始句、作者評述性的語句等,這些語句往往包含著作者的觀點和態(tài)度,是整體把握文意的重要切入點。

5.立足原文,分析主題。

答題必須忠于原文,分析人物品性情感等,必環(huán)顧“樓上樓下”、“左鄰右舍”(即上下文),從原文環(huán)境出發(fā),分析推導。

但僅僅靠課內這幾篇文言文又不足以對付高考。我們必須盡可能多地閱讀課外的文言文。這是因為,文言文與我們平時交流用的現代漢語已有較大距離。而學習語言需要“語感”,它可以極大地增加對文本的理解能力。這和學外語是一樣的道理。所以,文言文學習的最好狀態(tài)是:以課內文章為基礎,輔以一定量的課外閱讀。前者采用精讀的方法,后者則采用泛讀的方法。兩腳并行,相輔相成,自能收到最佳效果。

第8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關鍵詞]:古詩誤讀 教材編者 初中語文

日前,筆者在小學古詩文讀本上見到一首古詩《七步詩》,作者曹植,相傳其兄曹丕為迫害曹植,勒令他在七步之內作成一絕,否則將遭受極刑。曹植文思敏捷,果然在七步之內作成這首廣為人知的五言絕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詩的意思是說:鍋里煮著豆子,燒的是豆子的秸桿,豆子在鍋里哭泣著,既然彼此是同根而生,又何必要相互殘害呢?詩既作成,曹丕不好食言,只好悻悻放過曹植。

粗粗一看,文從字順。可是細細推敲,問題就來了:似乎有哪里不妥。曹植當時正處于極為危險的境地,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命懸一線,生死未卜。生殺大權完全操于曹丕之手,他曹植只有哀哀求告的份,沒有任何理由也沒有任何實力與曹丕相互殘害,最多只能說:你我同根而生,你何必要這么著急的要殺我呢?

問題出在哪兒呢?出在標點上。原詩的標點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前兩句與后兩句之間是用句號連結,但是按照當時的語境來分析,最合理的標點方式應該是――“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原詩的后兩句不是詩人的評價而是豆在釜中的哀告之語,實際上也就是曹植對其兄曹丕的哀告之語。把標點這么一改,語意順暢,也就符合當時的語境了。

把原來的標點方式與修改后的標點方式比照一下不難發(fā)現,從根本上說,還是由于讀本的編者對詩句中“相煎何太急”中“相”的理解出現了偏差。筆者翻看了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現代漢語詞典》第五版第1483頁,“相”有兩個義項:互相,如相識、相像、相距太遠、不相上下;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如實不相瞞、好言相勸。再翻看《古代漢語常用字字典》商務印書館版第266頁“相”同樣也是是兩個義項。原來,讀本的編者把“相”的兩個義項搞混了或者根本沒有分清,這才造成如此偏差。

這樣的例子在初中語文課本(注意:這可是學生用的教材,其權威性自不必說。)中亦可找到。義務教育蘇教版九上語文教材第26課《陳涉世家》(節(jié)選)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話“茍富貴,無相忘”,這是陳涉在與別人一起耕作時所言。教參的譯文是“假如有一天誰富貴了,可不要忘了弟兄們”。筆者倒是覺得,如果譯成“如果有一天我富貴了,我是不會忘記你們的”,因為只有這樣翻譯,下文的“傭者笑而應曰:‘若為傭耕,何富貴也?’”才站得住腳――你是一個被人家雇傭耕地的家伙,哪里來的富貴?話語諷刺的對象直接指向了陳涉;也只有這樣翻譯,下文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這句擲地有聲的豪言才有了思想基礎,一個不安于命運擺布,努力抗爭,力求改變現狀的硬漢形象才躍然紙上,而教材編者原來的解讀方法顯然是失之粗疏。

其實,翻翻古詩文的名篇,“相”表示“相互”和“指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的例子均不少見,茲略舉一二。

表示“相互”的:

①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蘇軾《記承天寺夜游》)

②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

③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陶淵明《歸園田居》)

④狼不敢前,眈眈相向(蒲松齡《狼》)

⑤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李清照《一翦梅》)

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蘇軾《飲湖上初晴后雨》)

⑦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白居易《琵琶行》)

⑧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咽(柳永《雨霖鈴》)

表示“一方對另一方的動作”的:

①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北朝樂府•木蘭詩》)

②蔽林間窺之,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驢》)

③雜然相許(列子《愚公移山》)

④遠來相視,子令吾去(劉義慶《世說新語•荀巨伯》)

⑤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浣溪沙》)

第9篇:世說新語翻譯范文

翻開報紙,經??梢钥吹健爸R小品”“科學小品”“文學小品”等欄目。當代的小品,僅文學小品就分出很多的小支,如時事小品、歷史小品、諷刺小品、科學小品等。除文學小品外,還有戲劇小品、電視小品等。

小品并不是一種新的文學體裁。在我國古代就有“六朝小品”“唐人小品”“明人小品”等,它們很早就成為文學家族的一員。小品具有雋永而精辟的特點,其名稱沿用至今,但所包含的意義又有所發(fā)展。

“小品”一詞出自古老的佛教經典。佛經有全本和節(jié)本之分,全本稱之為“大品”,“節(jié)本”稱之為“小品”。如公元四世紀后秦高僧鳩摩羅什翻譯的《摩訶般若波羅密經》,有二十七卷本和十卷本兩種,其中二十七卷本稱之為《大品般若經》,十卷本稱之為《小品般若經》。

《世說新語?文學》中“殷中軍讀小品”句下劉孝標注:“釋氏《辨空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比f歷三十九年(1611),王納諫編成《蘇長公小品》,最早將“小品”視作文學概念。陳繼儒《〈蘇長公小品〉敘》云:“如欲選長公之集,宜拈其短而雋異者置前,其論、策、封事,多至數萬言,為經生之所恒誦習者稍后之。如讀佛藏者,先讀《阿含小品》,而后徐及于五千四十八卷,未晚也。此讀長公集法也?!保ā睹脊壬硐闾眯∑贰肪硎唬┯种赋觥岸潭h異”是“小品”的特征,并提有《阿含小品》,也可見“小品”概念是由佛經移來的。這是晚明人最初的“小品”觀,認為小品大體上指散文體,篇幅短小,雋永新異。文學中的“小品”,便是由此而來的。

小品的歷史由來已久。我國喜劇小品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它繼承和發(fā)展了話劇、相聲、二人轉等劇目的優(yōu)點。喜劇小品指通過形體和語言表現一個比較簡單的場面、有簡單故事情節(jié)或藝術形象的單人表演或數人組合的短時間表演。它短小精悍,情節(jié)簡單;幽默風趣,滑稽可笑;雅俗共賞,題材廣泛;貼近生活,角度新穎;針砭時弊,內含哲理。

“作家”的古今意義

“作家”現在多指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但這一義項起初并不是“作家”的唯一意思,其實“作家”的含義還要豐富、有趣得多。

最早的“作家”指“管理家務”“治家理家”?!度龂?蜀志?楊戲傳》寫道:“請為明公以作家譬之?!币馑际钦堊屛矣弥渭襾泶虮确较蚰f明?!稌x書?食貨志》載:“(漢)桓帝不能作家,曾無私蓄?!币馑际腔傅鄄荒芎芎玫刂渭遥瑳]有私蓄。

治家有方,要求之一就是要開源節(jié)流,所以“作家”也可引申為“節(jié)儉、節(jié)約、節(jié)省”?!毒劳ㄑ?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中曾寫有一姓金名鐘的富翁,其家財萬貫,但性至慳吝,平生常有五恨四愿,其中一恨是恨自己,“恨自家者,恨肚皮不會作家,一日不(吃)飯,就餓將起來”,即他埋怨自己的肚皮不知道節(jié)儉、節(jié)省,消化得太快,一天不吃就會餓。

明末小說《醋葫蘆》第二十回中寫道:“我來也終是老作家手段,見有人來,就閃過一邊,已從墻穴內鉆出。”在這里,“老作家”指賊中“老手”。

《封神演義》中“兩家棋逢對手,將遇作家”,《再生緣》中“爾是岐黃老作家,太后娘娘猶治好,外邊那個不爭夸”,周立波《山鄉(xiāng)巨變》中“寬秧田,窄菜園,老謝是個老作家,一定留了很寬的余步”中的“作家”,都應是“高手”“行家”的意思。

而在佛經中,“作家”指那些修行高、道行深的人,即“高人”,實與“高手”“行家”意同?!段鍩魰?百丈惟政禪師》:“上行下學,未是作家。背楚投吳,方為達士?!?/p>

可見,“作家”雖有“行家里手”的意思,但是感彩區(qū)別明顯,不同場合有其不同的理解。

古人的主要寫作文體是詩,所以多用“詩人”來稱呼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的人,如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物色》“是以詩人感物,聯類不窮”,宋代歐陽修《六一詩話》中“唐之晚年,詩人無復李、杜豪放之格”均是如此。從事其他文體創(chuàng)作的人,一般只稱其為“作者”,如《文心雕龍?征圣第二》:“夫作者曰圣,述者曰明。”

“作家”逐漸轉化出“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研究者一般認為始于唐朝。北宋李等人編纂《太平廣記》曾引《盧氏雜說》:“唐宰相王好與人作碑志。有送潤毫(酬金)者,誤叩右丞王維門。維曰:‘大作家在那邊’?!泵鞔顤|陽《麓堂詩話》中也有“唐之盛時,稱作家在選列者,大抵多秦晉之人也”(盛唐選出的作家以現在的陜西和山西人居多)的記載。

隨著詞語的豐富,詞語表意的指向性要求更加明確,在使用過程中,“作家”的其他義項已逐漸被其他詞語所取代,而“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有成就的人”這一義項就成為其現在唯一的含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