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對古代文學的認識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對古代文學的認識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對古代文學的認識

第1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為了幫助學生認識古代文學,加深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認識,文章結合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實際,探討了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策略,認為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制定合理的誦讀計劃,并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

關鍵詞:

小學語文;古代文學;誦讀

古代文學是小學語文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學習古代文學,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和民族情懷,進而傳承中國文化,而且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語文。但是,在當前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古代文學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只是根據教材要求學生背誦古代文學,忽視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理解和認識,這樣容易使學生的學習過于機械化,難以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同時,教師和學生對于古代文學誦讀還不夠重視,在學習中過于功利化,將學習成績的提升作為衡量學生是否進步的指標,這樣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還需及時提高認識,改進教學方式,重視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一、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師作為教學工作的主體,在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中應當積極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以科學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逐步認識、了解古代文學,并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中有所收獲。古代文學作品大多使用文言文,與學生的日常學習和交流用語不同。學生在理解時可能會感到困難,倘若教師仍采用傳統、單一的教學方式,難免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需要充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發(fā)揮自身的引導作用,帶領學生感受古代文學的樂趣,這樣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古代文學。例如,在學習《兩小兒辯日》之前,教師可以先問問學生們:“大家認為太陽什么時候距離人近,什么時候距離人遠呢?”首先引導學生展開討論,活躍課堂氛圍,當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思考給出答案時,教師再進行引導:“其實關于這個問題,古人也有過研究,我們不妨來看看古人是怎么說的?”這樣就能夠順利地將學生的思考過渡到古代文學的學習中,學生不僅可以更有效率地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能提高自身的思考能力。

二、制定合理的誦讀計劃

誦讀是小學語文古代文學學習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學生有感情地誦讀古代文學作品,一方面可以幫助學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學所表達的意思,另一方面也能使學生感受古代文學所描繪的意境,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在古代文學教學中要為學生制定合理的誦讀計劃,幫助學生了解古代文學作品。例如,教師在教學教材中的古代文學作品前,可以讓學生先自行朗誦,利用課余時間查閱文中字詞的含義,再結合自己的理解或學生之間的交流探討來進行有感情的誦讀。然后,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時,可以帶領學生一起誦讀,除了要正確的發(fā)音、斷句之外,同時還需要結合文章所體現的感情,這樣才能將機械式的讀書變?yōu)樾蕾p式的誦讀。除此之外,學生在課外誦讀古代文學作品也十分重要,只有不斷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了解更多的古代文學,才能不斷提高學生對古代文學的欣賞能力。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能力,為學生選取一些適合他們誦讀的古代文學書籍,供學生在課外進行誦讀,同時需要提醒學生,課外誦讀的關鍵不在于有多快,而在于深入理解古代文學作品表達的情感,正確欣賞古代文學作品中的美。

三、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

愛玩是小學生的天性,倘若教師一味地將學生束縛在課堂中,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活動,豐富學生的學習形式,進而促使學生保持對古代文學學習的熱情,使古代文學的傳播達到較好的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年級中開展古代文學作品朗誦大賽,讓學生在誦讀古代文學中感受古代文學的美好意境,同時,學生之間也有機會進行探討,相互交流自身在古代文學學習或欣賞中的收獲,從而營造濃厚的學習氛圍,帶動更多學生參與到古代文學的學習中去。除此之外,學校也可以模仿近期非常熱門的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讓學生有機會展示自身的才華,使學生的能力和付出得到更多的認可,這樣不僅豐富了校園活動的形式,帶動了校園的文化建設,同時也能夠增強學生的信心,激勵更多的學生主動學習古代文學。綜上所述,進行小學語文古代文學教學,不僅符合時展的要求,而且有利于中華文化的傳承。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做好引導,帶領學生認識古代文學,了解古代文學,在此過程中激發(fā)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樹立保護經典、傳承經典的意識,實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陳巧蕓.小學語文經典詩文誦讀的有效策略[J].科教導刊(下旬),2016(5):129-130.

第2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一、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存在的問題

當前,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生心態(tài)不穩(wěn)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上各種功利主義思想不斷滋生,處于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想和心態(tài)難免會受到影響。另外,隨著網絡上各種西方思潮的泛濫,學生的文化思想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這些都造成了當前部分學生心態(tài)不穩(wěn)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不能沉下心來進行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不僅課程教學效果不好,而且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古代文學課程的特殊性

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介紹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課程,教材中有大量古文,這些古文在語法上與現代文學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有比較大的難度。這就導致,多數古代文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將教學重點放到了各種文言詞匯的講解上,從而忽視了對文章內涵的講解,這就使古代文學課程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也就很難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另外,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部分學校或者專業(yè),由于覺得古代文學與專業(yè)課程沒有相關性,因此在課程設置時,并沒有將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到必修課程當中,這就導致古代文學課程在學校中的普及率偏低,部分學生無法通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來建立文化自信。

(三)部分古代文學教師不重視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

當前,部分古代文學教師對文化自信的認識不足,因此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樣在其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會通過特定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效果自然不好。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就不會刻意引導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學生就很難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一)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

面對當前社會環(huán)境以及網絡環(huán)境對學生心態(tài)造成的影響,學校應當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對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進行及時的了解和監(jiān)控,一旦發(fā)現其心態(tài)出現問題,就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教育,從而保證其有一個正確且穩(wěn)定的心態(tài)。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傳統文化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傳統文化當中,從而削弱外部環(huán)境對其心態(tài)的影響,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相信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沉下心來進行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從而保證課程教學效果,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改善教學方式

針對古代文學課程學習難度較大的情況,教師應當通過改善教學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進行一些文言詞匯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匯的演變歷史融合進去,詳細解釋同一詞匯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意義,通過這種對比式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該詞匯。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詞匯的講解還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其對該詞匯在我國各個時期的運用情況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進而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個粗略的印象,有利于激發(fā)其文化認同感,從而培養(yǎng)其文化自信。另外,我國所有學校都應當將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到必修課程當中,這樣才能提升古代文學課程在學校中的普及率,從而使學生通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來建立文化自信。當然,可以根據學校類型以及學生專業(yè)課程的差別,對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材難度進行區(qū)別設置,這樣才能保證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且?guī)椭鷮W生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教師應當增強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視程度

第3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隨著古代文學教學改革進程的日益深入,將中國古代文學與地域文化、地域文學緊密結合在一起,業(yè)已成為了當前研究的新途徑或新視角??v觀中國古代文學史,無論是古代文學作品,還是古代文學作家均有地域的烙印,只是程度有所差異。袁行霈、金克木、王國維、劉師培等人均對文學地域性問題進行了深入地研究,以便能夠對古代的文學現象進行更加細致、更加全面地研究。雖然古代文學領域的地域性研究已經取得了較大的進展,但是令人遺憾的是,古代文學教學的地域性教學還較為欠缺,存在著較大的問題,這不利于中國古代文學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二、地域性教學的目標意義

若要讓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達到地域性目標,那么其基礎前提就要對教學的人文主題予以充分地認識,尤其是要讓廣大學生通過系統地學習來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以便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培養(yǎng)出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與自信心,進而逐步提高其道德修養(yǎng)與人生理想。古代文學教學中亙古不變的主題就是“人文關懷”、“教書育人”等。將地域文學內容加入到古代文學教學中,既有利于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化,又有利于對學生視野進行拓展,還有利于對學生的鄉(xiāng)土自豪感進行有效培養(yǎng),使之更好地“接地氣”。地域文學貌似較為狹窄而局限,但實質上卻包括了非常豐富的內容與極為深厚的內蘊。古代文學的人文精神與地域意識相互對照的同時,務必要重視地方性高等院校的自身優(yōu)勢。從目前來看,很多地方性高等院校的主要生源均是來自于本地,且未來畢業(yè)之后的工作地點也大多在本地,這些學生往往就會有較強的學習地域知識愿望,在這種情況下,將地域文化加入到古代文學教學中,無疑能夠讓更多的學生都體驗到當地燦爛的文化傳統。以江西省為例,江西自古以來就是名家輩出、人杰地靈之地,無論是江西的文學創(chuàng)作,還是江西的文學傳統均是一道燦爛的人文風景。就文學觀念來看,江西的文學家通常都會具有強烈的正統性,每當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際,他們都會以大義凜然的態(tài)度來予以面對;就文學創(chuàng)作風格來看,江西的文學家具有較強的進取精神與開拓意識。在東晉時期,就有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在唐宋時期,文天祥、黃庭堅、王安石等江西籍人士既是文壇巨擘,又是朝廷重臣,他們創(chuàng)作出大量具有強烈愛國主義精神的文學作品,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有志之士,由此可見,將這些地域文學的特點凸顯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對于朝氣蓬勃的大學生群體是極為有效的。此外,雖然古代文學傳統教學模式側重于強調“主流性”和“系統性”,但并不妨礙我們從地域文學的角度來切入教學內容,由于地域文學教學帶有較為明顯的親切感與認同感,不僅不會阻礙古代文學教學,相反還能夠通過學生的切身感受來培養(yǎng)他們解決問題、分析問題、處理問題的能力。

三、古代文學地域性教學的方法途徑

(一)課堂專題講授

若要扎扎實實地將古代文學教學與地域文化、地域文學結合在一起,那么就務必要對選修課與必修課之間關系進行對比分析,以便能夠更好地明確材料運用的先后順序。在古代文學必修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務必要緊緊地圍繞著主流性原則來為學生講授中國古代文學發(fā)展的基本知識與輪廓,確保能夠順利完成古代文學作品、古代文學史的教學任務,而地域文學知識在其中僅僅只是發(fā)揮出點綴價值或補充作用。而在地域文學的專題選修課中,教師則要考慮多種因素來深入發(fā)掘,在婚戀文學專題、詠懷文學專題、隱逸文學專題、山水文學專題中均適合將地域文學知識貫穿其中。例如,在《唐宋貶謫文人與文學專題》課中可通過貶謫文人的視角來開展五講詩文研究(包括陸游宦贛、蘇軾寓贛、李白寓贛、白居易謫贛、梅嶺題詠與貶謫文化),以此來對地域與文學、政治之間的多重關系進行綜合審視。

第4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文化自信

一、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性

古代文學課程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傳揚,而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發(fā)展進步的過程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通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之情,還能幫助學生在傳統文化學習的過程中增加其文學涵養(yǎng),從而使自身獲得提升。由此可見,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復興的前提條件。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髓所在,它濃縮了民族發(fā)展過程中的各種成果,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和發(fā)展動力所在[1]。中華民族具有非常悠久的傳統文化,它不僅包含了我國古代先賢的智慧精華,而且在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不斷吸收了各種外來文化的精髓,將其融合到我國傳統文化發(fā)展的過程中,從而使中華民族文化具備了兼容并蓄、百花齊放的特點。另外,隨著各種外來文化對青少年的思想沖擊越來越嚴重,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育重新讓我國的傳統文化受到廣大青少年的關注和喜愛,并以此來幫助他們建立文化自信,從而抵御外來文化的沖擊,這是當前我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是我國傳統歷史文化進行傳承和發(fā)展的一個重要途徑。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非常深厚的文化內涵,它是我國歷經五千年歷史發(fā)展的文化結晶,但是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情況堪憂。隨著信息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全球文化交流的速度不斷加快,部分國人對國外文化極力推崇,各種外國節(jié)日在中國興盛起來,而一些中國傳統節(jié)日卻逐漸被人們忽視,這也是國人文化自信缺失的一種表現。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能夠讓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了解,從而有助其建立文化自信,重新樹立我國傳統文化的地位,并且促進我國傳統文化的有力傳承和發(fā)展。古代文學課程教學通過傳揚我國的傳統文化,可以使我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一些尊老愛幼、愛國等傳統美德在學生中發(fā)揚光大,從而有助于學生精神文明素質的提升。而且,教師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后,學生會對我國的傳統文化產生自豪感和認同感,而這些感情又會促使學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因此學生在進行古代文學課程學習時會更加積極主動,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會得到進一步提升[2]。由上可知,利用古代文學課程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是非常重要的。

二、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存在的問題

當前,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來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學生心態(tài)不穩(wěn)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發(fā)展,社會上各種功利主義思想不斷滋生,處于這樣的社會環(huán)境中,學生的思想和心態(tài)難免會受到影響。另外,隨著網絡上各種西方思潮的泛濫,學生的文化思想也會受到一定的沖擊,這些都造成了當前部分學生心態(tài)不穩(wěn)的情況。而這種情況會導致學生不能沉下心來進行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不僅課程教學效果不好,而且很難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古代文學課程的特殊性

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介紹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課程,教材中有大量古文,這些古文在語法上與現代文學有著很大的差別,因此學生學習起來有比較大的難度。這就導致,多數古代文學教師為了讓學生能夠理解文章的意思,將教學重點放到了各種文言詞匯的講解上,從而忽視了對文章內涵的講解,這就使古代文學課程的趣味性大大降低,很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也就很難在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3]。另外,當前我國學校教育的過程中,部分學校或者專業(yè),由于覺得古代文學與專業(yè)課程沒有相關性,因此在課程設置時,并沒有將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到必修課程當中,這就導致古代文學課程在學校中的普及率偏低,部分學生無法通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來建立文化自信。

(三)部分古代文學教師不重視學生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

當前,部分古代文學教師對文化自信的認識不足,因此不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這樣在其教學的過程中就不會通過特定的教學方式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因此學生文化自信培養(yǎng)的效果自然不好。教師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不重視,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也就不會刻意引導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比較深入的了解,學生就很難對我國傳統文化產生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文化自信的培養(yǎng)很難收到良好的效果。

三、古代文學課程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方法

(一)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

面對當前社會環(huán)境以及網絡環(huán)境對學生心態(tài)造成的影響,學校應當采取措施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而想要達到這一目標,學校應當加強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且對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進行及時的了解和監(jiān)控,一旦發(fā)現其心態(tài)出現問題,就要及時采取措施對其進行教育,從而保證其有一個正確且穩(wěn)定的心態(tài)。另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舉辦各種傳統文化活動的方式,讓學生在活動中加深對我國傳統文化的認識和了解,將學生的注意力轉移到傳統文化當中,從而削弱外部環(huán)境對其心態(tài)的影響,幫助其建立正確的心態(tài)。相信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引導學生沉下心來進行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從而保證課程教學效果,并且在教學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改善教學方式

針對古代文學課程學習難度較大的情況,教師應當通過改善教學方式來解決這一問題。例如,在進行一些文言詞匯的講解時,教師可以將這些詞匯的演變歷史融合進去,詳細解釋同一詞匯在不同歷史時期所蘊含的意義,通過這種對比式的講解可以讓學生比較容易地掌握該詞匯。使用這種方式進行詞匯的講解還能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讓其對該詞匯在我國各個時期的運用情況都有一個較為明確的認知,進而對我國古代文化的發(fā)展有一個粗略的印象,有利于激發(fā)其文化認同感,從而培養(yǎng)其文化自信。另外,我國所有學校都應當將古代文學課程設置到必修課程當中,這樣才能提升古代文學課程在學校中的普及率,從而使學生通過古代文學課程的學習來建立文化自信。當然,可以根據學校類型以及學生專業(yè)課程的差別,對古代文學課程的教材難度進行區(qū)別設置,這樣才能保證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效果,并且?guī)椭鷮W生在古代文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建立文化自信。

(三)教師應當增強對培養(yǎng)學生文化自信的重視程度

第5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筆者曾經加入過網絡詩歌群,看到一些自稱是中文系畢業(yè)的群友,寫作出的“律詩”竟然不講平仄,不講押韻,也不講對仗,不過是七言八句而已;同樣,寫作出的“詞”也只是按某一詞牌的句數和字數填寫,根本不考慮平仄、押韻與對仗等要求。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可笑現象,與中文系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失誤是有極大關系的。在當下的中文系課程教學中,關于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屬于古代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但顯然詩詞是文學,硬是將律詩與詞的格律知識,從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內容中剔出,容易導致學生顧此失彼,將本應綜合一體的知識斷為兩截。這樣的安排,也就難怪中文系培養(yǎng)出的學生在寫作古詩詞時鬧出笑話了。鑒于當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在內容上的偏頗,筆者認為,將中國古代文學史、古代文學作品選與古代漢語部分內容重新整合,教師授課時也時常加入自己的研究心得,打破教條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大膽主動地學習乃至研究古代文學,對于提高中文系學生的古代文學修養(yǎng),應是必需而切實有效的作法。

與課程教學內容相關的,便是教學方法了。古代文學課程內容十分豐富,但目前許多學校為節(jié)省開支或過多開設選修課,壓縮了古代文學課程的學時,這樣,教師們按教材逐章講授都講不完,更不要說再根據不同線索進行串講來組織復習了。所以傳統的教學方法因課時減少的緣故,顯得無法適應。但是,多數教師仍不放棄傳統的按部就班的講授方式,往往是講到哪兒就算到哪兒,沒講完的就讓學生自習。這種態(tài)度相當消極,學生多數都表示不滿。為適應學校縮減課時的變革,承擔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的教師,應當配合當前市場要求,將古代文學的教學往實用化方向引導,主動改變教學方法,使得校方、學生與市場都能滿意。在更少的學時內教完課程,最方便可行的莫過于直接采用串講的方法。然而,學生對基本內容都不夠了解,采用這種辦法授課,沒有基礎的學生一定會如墜五里云中,暈頭轉向。

或許有人說,讓學生提前預習,用串講法就沒有問題,可現實是學校開設了更多的課程,學生課下是沒有足夠的時間用來預習每門功課的。所以,用串講法的同時,還必須對代表性作品作深入剖析,即與精講作品法結合起來。比如說,以文體為線索來串講,當講到宋詞時,可選柳永、歐陽修、晏幾道、蘇軾、秦觀、黃庭堅、周幫彥、李清照、辛棄疾、姜夔、、張炎等“本色”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本色”詞發(fā)展的脈絡;還可選晏殊、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蘇軾、晁補之、賀鑄、王安中、朱敦儒、張孝祥、陸游、辛棄疾、劉克莊、蔣捷、陳子龍等“詩文化”的代表作品進行比照式串講,從而厘清宋代“非本色”詞發(fā)展的脈絡。教師在分析具體作品之前,對篇幅較短便于誦讀的詩詞,可以讓學生當堂集體誦讀一遍,以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對篇幅較長的小說、戲曲,則可提前指定有代表性的篇目讓學生課后閱讀,待上課時讓一名學生簡述故事情節(jié),這同樣能凝聚學生的注意力,并對教師分析具體的作品產生興趣。在教師分析若干類型的作品之后,也可嘗試讓學生當堂分析作品,以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與感悟或分析的能力。當然,若要使學生通過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獲得更大的收獲,還可以鼓勵學生與古代文學作品內容“對話”,讓學生在一個學期內交上幾篇模擬古人作品的作業(yè),以增強他們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過,在初學階段要求每位同學都去模擬古人寫作,或許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情況下可以作為加平時分的條件,鼓勵有興趣的同學提交古體習作。另外,在抒情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嘗試讓學生進行作品朗誦;在故事性較強的文體教學過程中,可以嘗試讓學生課下將故事進行改編,或者以小組方式分角色表演。

第6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高職院校把古代文學列為選修課程之一,這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是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和梳理價值觀念的重要課程。在高職院校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充分備課,把教材上的知識內容淋漓盡致地講解給學生,挖掘教材內的精髓讓學生充分吸收。學生也要把這些文化中的思想精髓聯系到社會生活實踐中來,結合教師的授課內容,深入的感觸古代文學中的思想精華。以下是在古代文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策略。

二、改善教學方式、豐富教材內涵

在古代文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改善教學方式,化傳統的一言堂為百家講堂。根據課程的設置和學生的普遍要求,采取因材施教、 因課制宜的教育理念。需要讓學生明確每一節(jié)課程的學習內容與目的,在課本知識的基礎上添加一些與時俱進的生活文化。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還是以學生為教學主體,教師作為一名引導者,帶學生們發(fā)覺學習古代文學的樂趣,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的重要性,在掌握教材學習內容的基礎上不斷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充分理解學習古代文學的意義。人們可以定期規(guī)定學習任務,由學生自由組合成小組,通過小組查閱資料、制作PPT的形式來講授同學知識,教師對學生沒有講到的知識點進行補充總結,這樣不僅改善了教學方式,教師還豐富了教材的內涵。

三、理論聯系實踐、注重開展活動

現如今,很多高職院校的學生對古代文學學習的熱情不是那么高,對文學典籍閱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也比較差,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可能是古代文學教學的過程不夠生動新穎,沒有吸引力。所以,教師應該注重理論聯系實踐,通過多元化的活動來調動課堂學生的積極性。改善教學方式的課堂或許更能調動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們在多元化的課堂實踐活動中,學到更多的古代文學知識,在無形中受到文學氛圍的熏陶,培養(yǎng)良好的文學素養(yǎng)。在學習《論語》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根據課本內容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聯系生活實際,問學生一些關于朋友、友情之類的話題,通過學生的回答,教師能了解學生,也加深了其他學生對朋友、對友情的認識。這些看似與課堂無關的話題,還能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使課堂氛圍更加活躍,體現出學生們多元的思想內涵。教師根據學生們的回答,稍作補充或訂正,教導學生們與朋友要友好相處,珍視與朋友間寶貴的情誼。

四、激發(fā)學習熱情、培養(yǎng)鑒讀習慣

學生在課堂上有旺盛的學習熱情是學到知識的一個前提,擁有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能培養(yǎng)學生的鑒讀習慣。這些都需要學生在上好古代文學課程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的努力提升興趣,培養(yǎng)習慣。高職院校古代文學教學中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提高辨別是非的能力,對人文素質的培養(yǎng)有重要作用,人文素養(yǎng)豐富人們的知識,提升鑒賞水平,對人們的學習和工作能產生積極的影響。希望同學們在課堂中,培養(yǎng)一個輕松活躍的文化氛圍并培養(yǎng)一個良好的鑒讀古代文學典籍的好習慣。學生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養(yǎng)成每日誦讀文學經典的習慣。例如劉義慶的《世說新語》,不僅偏度短小,而且易于理解,日積月累,人們的文化積淀會越來越豐厚?!妒酚洝愤@本書是筆者個人非常喜歡的,閱讀的過程,就是享受學習的過程。通過讀《史記》,筆者認識了很多歷史人物,掌握了朝代和國家的關系,更了解了很多常識,豐富了大腦,也更加佩服作者的文化功底,寫出了這部絕世奇書。

第7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一、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1.高校古代文學教育現狀分析在經濟改革的浪潮中,高校的專業(yè)課程設置趨于實用性和多樣性,而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的古代文學面臨著壓縮學時的困境,從教學內容上來說,對這門課大多是從重點詞、句的解讀的教授,其并沒有注重對其內在的文化內涵進行理解性教學;從教學手段來說,主要采用的是背和記相結合的模式。再加上大學擴招,學生的基礎下降,這就造成了高校學生專業(yè)課學習的不合格。簡單枯燥的教學方法也使很多的學生產生厭學情緒,學生反而追求一些對自己具有實用價值的英語等級考試和計算機等級考試。

2.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的必要性隨著大學生價值觀的發(fā)展變化,許多大學生都沒有看完四大名著,學生對于古代文學的學習完全是為了應付考試,而并不是為了獲得文學修養(yǎng),學生甚至認為學習古代文學沒有前途,因而對其的學習熱情也不高。這樣的教學顯然不利于學科體系建設,因此對高校古代文學教育課程的改革勢在必行。

二、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改革構想與實踐

1.改革教學方法高校古代文學教育方法上應該突破單一的教學模式而將現代教學方法與傳統教學方法相交叉融合,優(yōu)化組合教學方法。古代文學的教學內容復雜且涉及面廣,這也就要求教師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通過各種途徑使學生具有文學基本功。比如要求學生誦讀名篇,感受古文的音韻美,體會作家的風格特征。教學實踐表明,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對于古代文學課程而言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是它還是存在著信息獲取量小的特點,沒有注重對學生的思維進行培養(yǎng),使古代文學的學習成為死記硬背,為了避免這樣的后果,在古代文學的教學中可以采用多媒體介入,這樣能夠從視覺、聽覺和觸覺各個方面使學生進行信息接收,這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也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2.改革教學模式現階段,古代文學課程主要采取的是填鴨式教學方法,但是古代文學課程的目的并不是讓學生記幾首詩詞這么簡單,古代文學課程開設的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古代文學素養(yǎng),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所有的關系都是圍繞此而展開的,也正是如此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在古代文學改革思維模式下,應該改變傳統的師生不平等地位,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F在高校的古代文學課堂都是采用論文和考試的形式對學生進行考核,這樣的方式無疑讓學生在死記硬背的樊籠里不能自由地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實現自己的主體性價值觀,未來改革的古代文學課程應該開設專題討論評分制,以某一個課題作為討論對象,以此來評判學生的古代文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的主體性。

3.改革古代文學的培養(yǎng)目的古代文學是作為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而存在的,而這就需要通過重新確定教學目標,通過對傳統教學方式的改革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比如,教師在課前指定學生搜集資料、閱讀篇目,在課堂上不采用講授法,而是采用討論法進行,并對一些問題進行現實結合教學法,引起學生思考,這樣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有效鍛煉。

4.改革課程設置古代文學課程作為基礎課程和專業(yè)課程,對其的學習并不能由其單一完成,而是需要古代漢語課程以及現代漢語課程做支撐,因此學校應該在開設古代文學課程的同時開設語言類課程,特別是古代漢語課程,這樣學生的學習就形成了一個網絡體系。與此同時,學校也可以設置文化類課程選修課,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圍內選擇性地儲備中國的文化、語言、社會、思想知識,文學和文化其實質是相通的學科。

第8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自從有了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分,近兩千年以來,兩者之間就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面臨著怎樣的現狀?中國古代的文學資源又該如何繼續(xù)發(fā)展,二者之間又存在著怎樣的一種關系,對此本文主要從這三點著手分析,以此促進我國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以及現代文學的進一步發(fā)展。

【關鍵詞】現代文學語境 古代文學資源 傳承

引言

隨著社會發(fā)展的演變,近代社會發(fā)展以來,文化的發(fā)展也朝著現代化方向發(fā)展變遷,在現代和傳統的交界之下,國內外相融合的發(fā)展中,中國現代文學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那么中國現代文學在古代文學資源的影響下是如何在現代性的語境中被充分激發(fā)出來的呢?這種進入式的激活方式是是以何種標準為依據的呢?同時應該如何在傳統的價值觀中把握中國古代與現代文學的內在聯系呢?傳統價值觀轉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我們認真探索的。

一、中國現代文學面臨的語境局勢

1.中國現代文學的誕生與發(fā)展。

時期,西方國家在堅船利炮的協助之下打開了我國國家的大門,使得中國人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自此,很多文人知識分子開始認識到我們國家的貧窮落后以及與西方技術發(fā)展先進之間的差距,深有感觸的文學人士開始將生命置之度外,而以壯我國威,舍我其誰的使命感投入到革命激戰(zhàn)中來,一場場關于文字的革命如洪流般鋪天蓋地的襲來,“詩界革命’、“文界革命’、‘打倒孔家店’、‘反對文言文”,這一系列的革命似乎帶有一定的倉促性,將古代文化以猝不及防的態(tài)勢打入了深淵,使得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面臨著諸多阻礙。文學革命,自1917年開始在我國拉開了帷幕,帶有鄉(xiāng)土氣息的小說,蘊含傷痕的各類文學著作,九葉詩派等等,到當前各類穿越小說、都市言情的泛濫,在時代的發(fā)展變遷之下,我國的現代文學好似給人一種繁榮昌盛之感,可是如果仔細探究來看,這種繁榮的背后,所謂的文學大都不過是浮夸的、虛無的,并且在國外西方世界的影響之下,關于民族的東西已經離我們越來越遠,中國現代文學在發(fā)展的過程中已經處于瓶頸狀態(tài)。

2.文學“斷裂層”。

縱觀近百年以來的現代文學發(fā)展史,還沒有哪一本比得上《紅樓夢》的小說,也沒有一首能夠和唐詩三百首相抗衡的詩歌,現代文學語境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所面臨的無非只是在面對諾貝爾文學獎時所產生的尷尬,在面對世界經典文學時候的一種難以言說的無奈之感。但是作為一門獨具感性氣息的學科,文學不僅應該有著現代社會的影跡,同時還不能脫離歷史母體??v觀現代看似發(fā)展繁榮的文學界,和古代文學有聯系的作品,我所了解的比較著名的作品有郭沫若先生編著的《屈原》、王獨清的《楊貴妃之死》、宋之問的《武則天》,等等,可以說與歷史有關的這些作品真的很少,特別是在近幾年的發(fā)展中,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真的是越來越少了,太多的作家一味的朝前跑,而忽略了對古代文學的觀望,使得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出現了裂痕,就現代文學來說,古代文學是其根,是其源,如果少了根和源,中國現代文學的語境勢必會腐朽沒落。

二、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

上述我們談到中國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語境出現了裂痕,也就是所謂的斷裂層,中國現代文學的創(chuàng)造缺少了古代文學所蘊含的精神,究其原因是什么呢?難道是因為古代文學資源的匱乏嗎?答案是否定的,康德曾說過,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像中華民族一樣有著數以千萬計的歷史編寫人員。由此我們可知,中國古代文學資源是多么的深厚和豐富。

1.豐富的古代文學資源。

為后人們所銘記和津津樂道的古代文學和歷史文人真的是數不勝數啊,先秦名著就有《詩經》、《莊子》和《周易》;東漢和西漢時期,出現了擁有磅礴氣勢的漢賦和《史記》;魏晉時期,文學作品更是如泛濫之江河,這一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就有“建安七子’和‘竹林七賢”,唐宋時期的“詩仙”、“詩圣”、“詩鬼”所寫詩篇千古流傳,水平不分高下,以豪放派、婉約派為代表的詩詞文人獨領時代潮流;元代的雜曲更是不甘落后,《西廂曲》、《牡丹亭》引領了一個時代的;明清時期,古代文學更是走上巔峰之路,以《紅樓夢》為代表的四大名著,集政治、愛情、詩詞歌賦等于一體,不僅豐富了當時文人精神世界,更成為現代的經典著作,除了這些,各類民歌、史記也不甘落后,壯觀了古代文學。

2.古代文學資源傳承。

說起文學資源的文化傳承,我們不得不感到羞愧,在傳承方面,我們沒有做到主動積極,對此我們必須認真克服兩方面的難題,第一是將想當然的這種想法克服掉,在當前言論自由、思想自由的社會人們可能會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去改變文學資源的發(fā)展,然后想當然的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發(fā)展演變。但是這種想當然絕對不能脫離歷史的發(fā)展,而是應該站在真實的角度,對文化進行傳承和接受。第二應該站在多種角度對古代文學進行解讀,歷史的久遠和文學資源的豐富這兩大特點使得古代文學資源的傳承受到了阻礙。對此就必須要求工作者能夠從多種角度對其進行全面綜合分析,以防以片面單一的角度去褒貶歷史人物和事實,應該做到客觀性和廣義性的評價。

三、中國現代文學語境與古代文學資源的關系

就像鳥兒離不開天空,魚兒離不開水一樣,現代文學也必須緊隨其根,而古代文學就是現代文學的根。盡管在中國現代社會文學發(fā)展的最初階段,其為了弘揚現代性,而企圖將古代文學拋離出去,但是實踐證明,這種想法是錯誤的。而且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是始終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這一豐富的源泉的,如當代以人為本的意識離不開古代文學思想的天人合一,現在的審美離不開古代的意境,如今的散文詩歌更是離不開古代文學資源的思想。因此當前現代文學的發(fā)展,應該站在現代的角度,以古代文學資源為發(fā)展根源,深刻挖掘出其中所存在的潛力,從而有效的促進自我發(fā)展。在當前,人們精神世界的發(fā)展無非就是做到返璞歸真,而這一切都離不開傳統,如此才能使得心靈獲得慰藉。因此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的是統一的關系而不是對立的管理,如果不能以古代文學資源為根本和指引,現代文學是不能獲得長足的發(fā)展的,如果不能將現代文學的語境融入其中,古代文學也是不能有效發(fā)揮出其資源力量的。因此中國現代文學語境的發(fā)展和古代文學資源的挖掘,兩者之間可謂是相輔相成的,只有相互依存才能共同發(fā)展?,F代文學是在我國發(fā)生了歷史變化之后,人們的思想脫離了原本的封建之后而對外國文學所接受學習而形成的一種新的文學。其在表現現代的科學民主思想的時候所運用的現代語言,而且對藝術表現形式也進行了創(chuàng)新,形成了現代社會的小說、散文、詩歌等新的體裁。另外在各類表現形式上,如抒情方式、描段都給予了創(chuàng)新,形成了現代化的特點,從而和世界文流緊密聯系起來,成為了現代意義上的真正文學。作為兩種不同的文學形態(tài),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是存在很大區(qū)別的,其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在精神層面來看,不管是在現實主義、浪漫主義方面,現代文學和古代文學之間都是存在一定的聯系的。但是也必須看到古代文學的精神注入現實主義、浪漫主義都是和儒家或者道家文化僅僅聯系在一起的,而且所體現的主要是精神文學的層次,還沒有和方法論結合起來,而現代文學的精神既包含了方法論,也包含了現代的文學思想。第二、在現代文學的內涵中雖然包含著一定的人文因素,但是其主要的文學意識是個性主義或者人道主義,這種因素是古代文學中所不具有的,它們是從近現代的西方國家引進來的一種文化,可以說是現代文學的靈魂源泉,也是古代文學和現代文學之間最主要的區(qū)別所在,現代文學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形式的解放最終都是對人自身的一種解放,而這種以人為本的思想精神在古典文學中是不常見的。第三,古代文學主要是以文言文為主要符號的文學形式,而現代文學則是以白話文為主要表現形式,白話文這一語言符號雖然取代了文言文,但是其更具獨特性和新穎性,使得現代文學更具美感。第四、古代文學體裁主要是以詩歌和散文為主要形式,而小說和戲曲則是處于邊緣發(fā)展的形式;而到了現代,小說則成為了主流發(fā)展形式,詩歌和散文則處于了邊緣發(fā)展。結語:縱觀上述,我國現代文學的語境面臨著十分困難的局面,需要新的源泉的注入,而古代文學資源,需要被充分解讀和挖掘,二者之間要想得到永恒發(fā)展就必須不斷借助對方的力量來實現自我的發(fā)展,有效實現我國文學史的穩(wěn)定健康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發(fā).深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關系研究的沉思[J].東岳論叢.2010(01).

第9篇:對古代文學的認識范文

[關鍵詞]古代文學作品選;大學生;人文素質

“所謂人文素質,是指由知識、能力、觀念、情感、意志等多種因素綜合而成的一個人的內在品質,表現為一個人的人格、氣質、修養(yǎng)等。”人文素質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提高的過程,涉及到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諸多方面。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加強大學生的人文素質教育,培養(yǎng)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養(yǎng),這種教育理念已經在高校越來越受到重視。古代文學作品對社會現實生活的藝術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鮮明的藝術形象,包容和體現著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學習古代文學作品的過程既是接受知識的過程,也是弘揚民族精神、宣揚民族倫理道德、滲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質教育過程??梢哉f,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對大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理想的課程之一。

首先,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民族文化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內容。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跨度非常廣,可以從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紀初的。在這段漫長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了無比燦爛的精神文明,各個領域——包括文學、哲學、語言、藝術、軍事、倫理、政治、經濟——都留下了輝煌的文化遺產。我們可以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將這些優(yōu)秀的文化傳播到大學生當中去,讓他們能夠從中領會到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明,增強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心理特征、文化傳統、精神風貌、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又是一個民族延續(xù)和發(fā)展的精神支柱和內在動力?!绷鱾鞯浇裉斓墓糯膶W作品,幾乎全部是歷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儒者們;那些“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追尋者們;那些“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賢良們;那些“舍生取義”的斗士們;那些“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的愛國者們無不是我們學習和歌頌的對象,將古代文學中的這些經典篇目介紹給大學生們,會在不知不覺中將我們的民族精神滲透到他們的思想意識中去,從而逐步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

其次,古代文學作品具有強大的美育功能。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是一門非常具有美學氛圍的課程。從別有韻致的詩詞到駢儷的辭賦,從意蘊優(yōu)美的散文到情節(jié)曲折的小說,古代文學作品呈現著多樣的形式美,具體到作品中,我們可以欣賞到《離騷》的語言美、李白詩歌的韻律美、韓愈散文的格調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棄疾詞的崇高美、蘇軾詞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靈美、《紅樓夢》的人性美……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凈化人的心靈,陶冶人的情操,讓人們朝著真善美的方向前進,養(yǎng)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審美價值取向。

古代文學的優(yōu)秀作品,是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是人文精神的集中體現,是我們今天培養(yǎng)高素質的大學生必須繼承和借鑒的民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可以在以下幾個方面下功夫:

(一)強化古代文學作品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提高道德素質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學的錢偉長曾說過:“我們培養(yǎng)的學生首先應是一個全面的人,一個愛國者,一個有文化藝術修養(yǎng)、道德品質高尚、心靈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個擁有學科、專業(yè)知識的人,一個未來的工程師、專家?!?。’古代文學作品內容生動、感情強烈,其中又蘊含著豐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學作品的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的優(yōu)勢是非常明顯的,因為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號形式,藝術家掌握了創(chuàng)造藝術符號形式的本領,把無形的內在情感變成了可供人感知、觀賞的東西?!薄虼?,在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將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文化傳統傳達給大學生,以提升其內在的人文素質。

1、愛國情感教育

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豐富的愛國情感和民族情感,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歷代文人都以飽滿的愛國主義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愛國情懷,從屈原的“雖九死其猶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國,流惠下民”,從陳子昂的“感時思報國,拔劍起蒿菜”到杜甫的“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到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從陸游的“國仇未報壯士老,匣中寶劍夜有聲”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這些仁人志士所體現出來的為國家、為民族而犧牲個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和精神能夠感染大學生的心靈,陶冶他們的情操,喚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們的愛國精神以及他們的作品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中捍衛(wèi)國家尊嚴,堅持民族氣節(jié)的文學主旋律。因此,在講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時候,教師應該有意識地對文學作品中的愛國思想、愛國精神進行深入的講解,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思想和報國精神。

2、道德素質教育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素質,孟子“舍生取義”的道義精神,孔子“人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的仁愛精神,《禮記》中的“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的誠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良好愛情觀,《段太尉逸事狀》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張中丞傳后序》中張中丞和南霽云視死如歸的精神,陶淵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親”中體現的親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中體現的友情……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體現了無數的優(yōu)良傳統,尊老愛幼、樂于助人、無私奉獻、善待他人、關愛他人,真誠、善良、正直、無私、寬容等美德,都是我們今天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倫理道德素質的深厚文化基礎,是我們對大學生進行道德素質教育的情感資源。

(二)加強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隊伍建設

首先,一個優(yōu)秀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良好的師德。樹立民族信念,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這樣才能把古代文學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優(yōu)秀部分精準地傳達給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與現代精神存在著一定的差異性,這不僅體現在語言上、形式上,還體現在思想上。這就需要教師要全身心地投入,徹底地理解作品,在課堂上加以引導,使學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內外兼修,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素養(yǎng)、道德素養(yǎng)和氣質。德國教育學家第斯多惠說:“教師只有當他自己致力于對他自己的教育和教養(yǎng)時,他才能實在地培養(yǎng)和教育別人?!痹诮虒W活動中,教師的學識水平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教師一刻也不能放松對自己教育和教養(yǎng)的提升。要扎實地掌握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對各朝各代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如數家珍。與此同時,還應該及時了解本學科研究的新動向和新成果,及時更新看法和觀點。

教師所展現出來的人格魅力不僅會讓學生對這門課程產生極大的興趣,而且也會對學生良好文化素養(yǎng)的形成產生很好的影響。因此,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具有一定的古典氣質,具有一種不問世事的灑脫之氣,從而能夠在課堂上、課外活動中恰當地引導學生,逐漸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

由于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具有很強的情感性,這也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情感表達有較高的要求。教師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動自己,進而感動學生。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該對民族、對祖國、對人民、對傳統文化、對古代文學有著強烈的愛,并把這種愛融入到教學活動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識性介紹,而是將自己對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憤之感、無奈之感等情緒傳達出來,以此來感染學生。另外,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師應學習一些詩詞、散文等的朗誦技巧,用自身充滿感情的朗誦打動學生,吸引學生。

(三)充分改良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善于引導,提倡“發(fā)現學習”的教學方法是美國教育心理學家布魯納所倡導的。他強調:教學不能是講解式的,不應當使學生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而應當讓“學生親自把事物整理就緒,使自己成為發(fā)現者”;并認為“發(fā)現不僅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確切地說,它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說,學生通過這種方法所獲得的知識,即使是人類已經知曉的。但只要這些知識是靠自己的力量獲得的,那么對于學生來說就是一種“發(fā)現”。這種教學方法有幾個重要的步驟:提出使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一提出解決問題的各種假設,指導學生的思考方向——協助學生收集和組織可用的有關資料——組織學生分析資料,作抽象概括并從中引出結論——引導學生從邏輯上和實踐上證明自己所得結論的正確性,并加以必要的補充和完善。

這種學習方法對于大學生而言是比較合適的。高校的素質教育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輔助手段,讓教師有發(fā)揮研究專長的機會,突出培養(yǎng)學生的治學能力、科研興趣和科研方法。 減少教師“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多給學生自學的時間和討論的機會,允許并且鼓勵學生對待問題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結論的獨到看法,并且給予幫助和指導,以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治學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

(四)調整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

傳統的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教學方法都是采用教師灌輸、學生死記的形式。這種方法我們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時期依然采用這種死氣沉沉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們應該結合新時期的新情況,針對當代大學生的特點,在教學方法上求新、求變。

1、多媒體教學

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將試聽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學作品選的教學中來。例如在講《詩經·秦風·蒹葭》的時候,可以播放鄧麗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給學生完美的視聽感受;在講李白詩歌的時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輩藝術家如喬榛、丁建華的朗誦音頻,讓學生可以在他們激情的朗誦中深刻理解詩歌的內容;在講《杜丹亭》的時候,可以給學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視頻,讓學生既能領會杜麗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優(yōu)美的曲調。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比較教學

我們還可以將古代文學和其他學科聯系起來,采用比較教學的方式來加深大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理解。比如,我們可以將現當代文學作品和古代文學作品結合起來講,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國文學的傳承與變革。另外,如果我們將古代文學作品與外國文學作品相比較來講授,學生就可以認識到我們民族傳統文化、文學韻味的獨特之處。

3、實踐教學

在講授古代文學作品選課程的時候,也應該注意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畢竟教會學生某個知識不如教會他學習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這就要加強他們自身動手、動腦的能力。關于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可以通過以下幾個途徑來實現:

首先是課程論文的形式。寫論文是文學課程考察學生動手動腦實踐能力的最好途徑。教師可以在課堂上把寫論文的方法傳授給學生,如何選題、查找資料、提出創(chuàng)新點,以至最終完成論文的撰寫,讓學生在課后按照一定的步驟完成相應的論文,這個完成課程論文的過程會讓學生在自己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對于所研究的對象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不僅如此,今后在對自己感興趣的其他作家作品進行研究的時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進行研究,這就在無形之中提高了他們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