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wǎng) 精選范文 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馬克吐溫的故事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馬克吐溫的故事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馬克吐溫的故事

第1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下了筆直的鄉(xiāng)間高速,車子沿著公路的弧線前行著,進入廣闊如海的森林。沒過多久,在一個平緩的上坡之后,小鎮(zhèn)和密西西比河同時出現(xiàn)在眼前。引我們?nèi)腈?zhèn)的路叫做馬克吐溫大道,它的盡頭再過兩個街區(qū)就是陽光下安靜的密西西比河。小鎮(zhèn)把她棋盤似的街道方方正正地投在一個巨大的坡上。進鎮(zhèn)時便能俯瞰到這個鎮(zhèn)子的所有建筑和對岸的茂密森林。

小鎮(zhèn)上居民并不多,就像散布在美國中部平原上任何一個小鎮(zhèn)一樣,她必定有自己當?shù)氐目Х鹊?餐館,古董店。當天是禮拜天,我們到的時候,商鋪大多還沒有開門。站在空空的街上,寂靜得只能聽到不遠處河水綿延不斷的流淌聲,仿佛在以它特有的方式為陌生人講述自己的過去。馬克吐溫博物館開得比往常更早,因為很多孩子會在周末到來。在我去過的眾多大大小小美國的博物館里,孩子總是博物館里最主要最熱情的客人。他們會比其他人更容易被新奇的展品吸引,他們會發(fā)出最明亮最歡樂的聲音,在這里也不例外。

博物館是由幾間涂成白色的樓房組成,他們被白色花崗巖堆砌的高大圍墻所包圍,這些圍墻遠看有如一座小小的城池,筑在草地上,而草地延伸到墻上則變成了成片的常春藤。鄉(xiāng)村風格的白色木柵欄一直沿著小徑兩旁伸展開去,直到各個角落。博物館的樓小而恬靜,一座用來介紹馬克吐溫在這兒的時光和當時的風土人情。另一座所有的房間都布置成十九世紀中葉的生活場景,黑漆漆的舊爐子,扶手掉漆的搖椅,裝滿書的古銅色書櫥,桌上潔白的茶杯,旁邊甚至還有大塊的奶酪,像一個小時前剛剛為主人切好的。每個房間里都有一個白色石膏的馬克吐溫,時而低頭奮筆疾書,時而望著窗外,若有所思。

從博物館出來,將近正午,小鎮(zhèn)才剛剛蘇醒,店鋪陸陸續(xù)續(xù)開門營業(yè)。漫步在街頭,覺得時間仿佛在這里停止了腳步,五十年前兩邊是同樣的樓房,一百年前還是一樣的風景。眼前的街景和在墻上發(fā)黃的老照片里沒有分別,只是人們衣著從黑色的禮服禮帽變成了花格子的T恤牛仔褲。逢正點的時候,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頭會從博物館門口出發(fā),帶上游人駕著馬車繞鎮(zhèn)一周。那匹老馬有著與車夫一般的年紀,但和他一樣精神飽滿。老車夫由于愛笑而發(fā)紅的臉熱情洋溢,他愛和人聊天氣,會問陌生人從哪來,碰到不知道的地名,就會毫無頭緒地聳聳肩。他不介意好奇的孩子去摸馬,更不介意和無數(shù)的游人合影。在小鎮(zhèn)逗留的幾個小時里,我們時不時聽到馬蹄聲在某條路上漸漸響起,老馬白色的鬃毛在節(jié)奏整齊的行進中緩緩劃過,然后在街角轉(zhuǎn)眼消失,讓人不經(jīng)意間恍如回到馬克吐溫的年代,仿佛看到一名戴著破草帽的窮孩子赤腳追逐馬車而去。

在另一條街上,我們還碰到了另一位有趣的老藝人。他穿著褪色的背帶牛仔褲和白襯衫,打著紅色的領結(jié),手握破舊的手風琴,一副口琴架在嘴邊,在街邊邊走邊唱邊演奏著。連街對面的人也停下來駐足觀看,有的坐在長椅上遠遠地欣賞。老藝人總是顯得彬彬有禮,步子邁得不緊不慢,音調(diào)從容不迫,仿佛和咖啡館那閃耀著“正在營業(yè)”的燈光招牌一樣都已融入這個小鎮(zhèn)。在休息的時候,我們和他攀談起來。

他來自鄰州,年少時游歷密西西比河,二十歲時來到這里,一直到現(xiàn)在,從未離開過這個鎮(zhèn)子。白天他在街上演出,晚上到密西西比河的游輪上表演。這時,他從身上取下手風琴和口琴,仿佛它們已成為他身體的一部分一樣,然后手捻著胡須,對著從地球另一端來的陌生人,緩緩地說出他的一生。那紳士般充滿禮貌的口吻,讓所有話語中的滄桑與時光蹉跎都化為輕描淡寫的平靜。一輩子的經(jīng)歷好像都發(fā)生在昨天一天。談話的時候,他會不時地向經(jīng)過他的熟人愉快地大聲打招呼,好像好久都沒遇見了。在告別時,他說他要去旁邊的餐館吃午飯,他的午飯是幾塊披薩。我們看著他走進去,在玻璃櫥窗后他像對待他的孩子一樣安置好樂器,紅色的領結(jié)依然顯眼地在衣領間扎著,像是在表明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一樣。在他和店里的招待親切寒暄時,我們轉(zhuǎn)過身,向密西西比河邊走去。

密西西比河比想象中的還要平靜,平靜得讓我懷疑它根本不會有洶涌的時候。在北美中央大平原流淌出來的這條河流,從數(shù)萬年前開始澆灌著兩岸一望無際的原始森林,從兩百多年前開始養(yǎng)育拓荒者和他們的子孫。如今,原始森林還是占據(jù)統(tǒng)治地位,稀疏的城鎮(zhèn)像珍珠一樣被公路貫穿起來,西進運動的后代依然在此安居樂業(yè),從一開始,這里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從馬克吐溫描述的那個時代到現(xiàn)在,并沒有發(fā)生太大的變化。

第2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首先,學生往往對自己擅長的科目和內(nèi)容感興趣,這一點主要是從心理角度來講。因為在擅長的科目上學生容易獲得滿足感和優(yōu)越感,而滿足感和優(yōu)越感的獲得更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興趣)。

體育課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喜歡上體育課,音樂天賦高的學生喜歡上音樂課。我所教的學生中有個叫李湘江的,文字科目成績很差,但唱歌很好聽,音樂上很有天賦。課外時間經(jīng)??吹剿谖寰€譜本上寫寫畫畫,周記里時常表露巴不得天天上音樂課的想法。同樣的,在文字科目上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能越學越好,正是因為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了學習上的滿足感和優(yōu)越感。為了保證這種優(yōu)越和滿足,潛意識里他們會讓自己在學習中更加認真、努力。成績比較差的這一類學生,由于學業(yè)上找不到滿足感,得不到認同,往往無心學習,從而越學越差,甚至最后只能在網(wǎng)絡的虛擬世界中找到認同和滿足。其實也好比我們成年人,在某些事上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打擊,大多數(shù)人最后也是碰都不想碰這一類的事情了吧。我們常說的教學要因材施教,布置作業(yè)要分層次等等,不都是為了讓不同水平的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滿足感,使他們對學習產(chǎn)生興趣嗎?

其次,讓學生得到美的感受和體會的教學內(nèi)容也能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那天在辦公室改作業(yè),閨蜜氣沖沖地跑進來跟我訴苦,因為學生說她的歷史課沒有以前的老師講的好,聽起來沒意思。閨蜜很傷心,她不是專業(yè)是歷史老師。為了上好歷史課,她花了大量的時間備課,并制作了精美的課件,學生這樣的反應她感到很無力。其實也不怪她,她教授的是中國近現(xiàn)代史,和之前的老師教的中國古代史在教學內(nèi)容上有很大的差別。中國古代史就是中國的璀璨史,而近現(xiàn)代史就是一部災難史,一個給人天朝大國的美好,一個受盡屈辱讓人敬而遠之,不忍直視。像我自己,一看到戰(zhàn)爭片就換臺,電視劇永遠只喜歡大團圓的結(jié)局。是啊,美的事物人人都愛,正所謂愛美之心人皆有之。

語文課上也一樣,學生感受到美了,體會到美了,自然就感興趣了。我今年教兩個班的語文,一個初一,一個初三。每天早讀的時候,初三的那個班總是死氣沉沉,不愿意開口。那天在初三班級上課前我無意中播放了初一的課文錄音,是帶音樂背景的。學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了。于是,在上完《一厘米》后,我馬上找了一首感念母愛的詩歌,配上《雨的印記》,讓學生自己去讀去品,大家都很積極,氣氛一下子活起來了。早讀的時候?qū)W生也開始愿意朗讀了?,F(xiàn)在想想,這是愛美天性使然。學生在朗讀中感受到了美,自然就愿意讀了。

現(xiàn)在農(nóng)村中小學的教學條件越來越好了,多媒體的運用,圖文并茂,音樂影像的穿插讓課堂更具藝術(shù)美,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只有粉筆黑板的教學時代濃多了。專家們說的很多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方式方法,大多也都是去讓學生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的。比如,組織學生開展課本劇表演活動,辦手抄報,組織學生的書寫比賽,演講比賽等等。它們都是讓學生在活動中獲得美的體驗和感受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興趣的目的。

第三,幽默風趣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學習興趣。這一點主要是從教師的個人魅力來講。師格即人格,生活中幽默風趣的教師,教學中也有這么一個特點。而教學語言幽默風趣的教師往往容易受到學生的歡迎。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哪個教師受到學生的青睞,學生對他的科目就感興趣。

第3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代表作,故事發(fā)生在19世紀美國一個小鎮(zhèn)上,也是當時美國生活的縮影,小主人公湯姆是個充滿幻想的孩子,他像其他孩子一樣非常調(diào)皮、愛玩耍、喜歡惡作劇,但他又有很多優(yōu)點,他善良、可愛、樂于助人;他討厭教堂里老師毫無趣味的說教,也不喜歡學校里枯燥無味的生活,他喜歡海盜,喜歡過新鮮刺激的生活;他總在危險時刻,做出其他孩子無法做出的正義行為,以此來向別人展示自己的魅力。

感想: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氣餒,而要努力奮斗,堅持下去,如果能夠做到這點,就可以走向成功。湯

(來源:文章屋網(wǎng) )

第4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童年,里面充滿酸.甜.苦.辣,有著這些調(diào)味劑,我們的童年才過得有意義.有價值。但是,又是這些調(diào)味劑會讓自己的童年過的不幸,海倫凱勒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是他戰(zhàn)勝了這些不幸。

1880年6月27日,海倫凱勒誕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的塔斯坎姆比亞小鎮(zhèn)。小海倫原本是一個天資聰穎又可愛的孩子,可是在一歲零七個月時,突如其來的“猩紅熱”產(chǎn)生的高燒卻是她成為一個集盲.聾.啞于一身的殘疾人,她便開始了她不平凡的成長。

小海倫想要學習走路,但每次都捧得鼻青臉腫,但是一個月以后,她便能在家里自如的走來走去,而且還知道家具放的位置,還知道自己每一件衣服所放的位置。1887年,海倫的父親給她請來了一位叫聾啞孩子非常有經(jīng)驗的家庭教師,她就是安妮莎莉文。令人欣慰的是,小海倫很快就喜歡上了她的老師,并和她玩了起來。1890年的春天,海倫去見波士頓霍勒斯聾啞學校薩拉富勒小姐,由她來教海倫說話。海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苦練著,終于學會了說話,并于1902年4月,她的自傳《我生活的故事》第二年結(jié)集轟動了美國文壇,甚至被譽為“1902年世界文壇上最重要的兩大貢獻”之一。

她一生共出版專著14部。一個世紀來,《我生活的故事》被翻譯成50多種文字,傳遍了世界每個角落。曾有專家稱其“就文學來說,和盧梭的《懺悔錄》相比毫不遜色”。

第5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故事的主人公湯姆是個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典型美國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許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湯姆被罰粉刷圍墻,竟施出詭計,不但使別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還自動奉上謝禮,下面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關于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請您閱讀。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1《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十九世紀文學大師馬克吐溫的代表作。這本書描寫了十九世紀密西西比河畔一個小鎮(zhèn)上人民的樸素生活。從這本小說中,我們可以了解到窮人和富人、教堂和學校、宗教與犯罪等當時美國生活的各個側(cè)面……

故事的小主人公——湯姆是個天真可愛、聰明機智而又調(diào)皮的小少年。他的機智勇敢不得不讓每一個讀者佩服、驚訝……

有一次,湯姆被他的姨媽罰去粉刷圍墻,在粉刷時突然心生一計,吹著口哨,把粉刷圍墻的事情當作樂趣一般,引得別的孩子們手癢癢,都想像湯姆一樣粉刷圍墻,于是,便用自己的食物和小玩意當作謝禮…到了晚上,姨媽看見圍墻被重新粉刷的那樣完美時,驚訝的張打了嘴巴,而湯姆卻在一旁得意的偷笑。還有一次,湯姆和哈克貝里偷偷的溜去墳場埋葬死貓,竟無意看到了印江喬埃謀殺魯賓遜醫(yī)生,并嫁禍于老酒夫莫夫波特!害的莫夫波特被判予死刑……判決莫夫波特的那天,湯姆實在看不下去印江喬埃做壞事,毅然的挺身而出作證,拯救了那無辜的罪犯莫夫波特,成了眾人欽佩的小英雄!看,湯姆那種正義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人總是會長大的,我們的思想不會再那么無知、天真,現(xiàn)在的我們應該知道,做一個人,應該時時刻刻都要超越自己!絕不能想印江喬埃那樣,壞事做盡,人見人恨!看完《湯姆索亞歷險記》后,那每一章都使我為湯姆擔心,為湯姆的英勇所佩服!這本書深深的吸引著我,讓我回味無窮!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2我自從讀了《湯姆索亞歷險記》深有感觸,自己想了很多,心里久久不能平靜。

湯姆是一個勇敢的孩子,他看借別人殺人,他毫不懼怕,再看清楚什么人時,他才鎮(zhèn)定自若地往家走。

他那么勇敢,好不懼怕,在現(xiàn)代,我們連蟲子都怕,更別說看見,不大叫起來就怪了,我們真應該向他學習。

他是一個愛探險的孩子。有一次他找了幾個好伙伴出去探險,說是去找海盜的寶藏。當他們找累了,看見一個小房子,便進去歇歇腳??墒牵粫河袃蓚€海盜走了進來,湯姆的朋友害怕極了。于是他們躲了起來,他們看見海盜把寶藏藏在了二樓的門后面,于是他們相等海盜走了之后把寶藏拿走,他們剛拿了一點,海盜又進來了,他們怕不安全,又把寶藏拿走了。雖然錢被拿走,但是湯姆還是很開心,因為出來一天了,總算有點收獲,于是他們拿著錢開開心心的回家了。

湯姆這種敢于探索的精神,令人佩服,而且那種要求不高的孩子現(xiàn)代已經(jīng)不多了。像我們衣服買回來還不要,要有名的衣服,像“3”“Adda”等,要求太高了。

還有那種講義氣的品質(zhì)。有一次,他的朋友被抓,他一點不猶豫,直接上去救,后來湯姆差點被別人抓去,朋友救了下來。

他那么講義氣,對朋友舍死相救,我們現(xiàn)代人一件困難就逃跑,不管朋友。這點我們也要多向他學習。

他遇到困難毫不退縮,勇往直前,與敵人拼搏,他這種精神十分高尚,是我們的好榜樣。

他十分熱心,經(jīng)常幫助同學。

聽了我的介紹你們應該知道湯姆是個怎樣的人了吧。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3在我眾多書中,我最喜歡的一本要數(shù)《湯姆索歷險記》了。這本書使我受益匪淺,我從中學到了很多。

從這本書的封面、目錄、前言來看,此書顯得完美無缺,封面設計繪聲繪色,圖案和文字融為一體,書中內(nèi)容也是如此。生動的故事情節(jié)和滑稽的人物形象激發(fā)了讀者濃厚的閱讀興趣。每一個故事結(jié)束后,都會留下一個懸念,令人深思。

《湯姆索亞歷險記》以其濃厚的深具地方特色的幽默和對人物的敏銳觀察,成為深受廣大群眾歡迎的小說。

幽默就好像音樂,它有著超越國界和語言的感染力量。馬克吐溫是美國最著名的幽默大師,在這本書中,他以親切隨和的口吻,細膩傳神地塑造出一個詭計百出又活潑貪玩的小男孩和屬于他的全部世界。在湯姆身上集中體現(xiàn)了智慧、計謀、正義勇敢乃至領導等諸多才能,他是一個多重角色的集合,也是映射出當時美國村莊生活的一面鏡子。

閱讀這本小說,能讓那些長大了的湯姆和哈克費恩們想起當年的自己,那時的情感、思想、天馬行空的言談、一些難以忘懷的友情,以及無數(shù)個逐漸模糊的碎片。作者以其膾炙人口的幽默與諷刺的寫作手法以及對兒童心理世界的粗細刻畫,使湯姆索亞和哈克費恩這兩個可愛的“頑童”文學形象,飲譽世界。

這本書讓我領略了文學經(jīng)典的魅力。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獨特的藝術(shù)風格在世界文學史上放射著耀眼的光芒!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4這個寒假,我看了一本書,書名叫《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很有意思,請你跟我一起分享吧。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一個叫俞伯洪的作家翻譯的,他跟俞敏洪只相差一個字,好像他的弟弟喲。湯姆是個非常調(diào)皮的孩子,他有一個好朋友叫哈克貝利,他們倆一起當過海盜,一起尋找寶藏,不過沒有找到,因為他們遇見了他們的敵人——印第安喬奇,喬奇拿走了寶藏箱子。湯姆還和一個叫貝奇的女孩訂過婚。湯姆有個叫波莉的姨媽,她是專門管湯姆的。她也中過湯姆的計,一次湯姆逃學,波莉姨媽要拿鞭子打他,湯姆假裝說道:“天哪,姨媽,你看那是誰來了?”波莉姨媽回頭一看,湯姆趁機溜走了,免了這頓打,波莉姨媽這時才知道中了湯姆的計。湯姆好玩吧?

《湯姆索亞歷險記》中我覺得湯姆和哈克當海盜的故事最好玩,他們在大海上游泳,釣魚,還經(jīng)歷過一場暴風雨。

雖然湯姆很調(diào)皮,他很討厭學校枯燥無味的生活和教堂里的牧師干巴巴的說教,但是他心地善良,樂于助人,我很喜歡這個年齡跟我差不多大的湯姆。讀了這本書,我想,要是我也能嘗嘗逃學的滋味,感受一下在沙灘上釣魚和游泳的滋味,當然,如果我也能像他那樣尋找寶藏,而且也能找到很多值錢的鉆石和金子,那一定很刺激吧!

我喜歡湯姆,我喜歡《湯姆索亞歷險記》這本書。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5坐在書桌前,伴著冬日的暖陽和悅耳的鳥鳴聲,我翻開《湯姆·索亞歷險記》,跟隨著小男孩湯姆。索亞,做了一次奇妙而有趣的冒險和思考。

最讓我感動的一個是這樣一個小情節(jié):一天,湯姆與貝奇以及許多朋友一同去野餐。在山洞游玩時,由于湯姆的好奇,使他與貝奇離開了朋友們,在山洞里迷路了。蠟燭也燃盡了,帶來的食物也都吃光了。他們在在這恐怖的黑暗中忍受著來自饑餓的折磨。但湯姆不甘心就遠樣一直饑餓著,是忍著饑餓,繼續(xù)頑強地站起來尋我出路,湯姆和見奇在山洞中苦熬了三天三夜,最終,在湯姆的堅特不懈地努力下,找到了一個小出口,湯姆和貝奇得救了。

過程驚心動魄,湯姆。索亞的勇敢和正直,面對困難時的勇氣讓我佩服不已。他不會因為饑餓就放棄可光明和希望,而是頑強地站起來,尋找希望。湯姆。索亞有勇于探索,不達目的不罷休的頑強拼博精神,特別是善良的湯姆為了營救被誣陷的波特,不顧自身的危險指證在墓地殺人的兇手,勇敢的他又與哈克一起去追蹤兇手藏寶的地方。這種勇敢和正直更令人敬佩。我是一個相對膽小的女孩,可是讀完這本書后,似乎得到了一種神奇的力量,仿佛一瞬間充滿了勇氣和力量。以前因為膽小,上課怕回答錯不敢站起未回答問題,到了新學期,我一定戰(zhàn)勝這種恐懼,要勇敢自信的站起來發(fā)言。

失敗是難免的,但只要我們勇于探索勇于追求,勝利一定屬于我們,記位,通往廣場的路不上一條。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6在他人眼中,湯姆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淘氣包;可在小伙伴眼中,他卻是無所不能的“孩子王”;但在我眼中,湯姆是聰明勇敢的好榜樣!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以美國少年生活為主題寫成的。故事的主人公湯姆是個叛逆的孩子,他討厭學校枯燥的學習生活,厭倦了姨媽的嘮叨,總想著脫離束縛他的一切,去追求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生活。他與“野孩子”哈克干出過許多令人捧腹卻又讓人拍案叫絕的妙事。湯姆腦袋里總是裝著許多鬼點子,妙主意,加上作家生動的刻畫,細致的描寫,一個活潑可愛頑皮的形象就躍然紙上,讀后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湯姆充滿快樂與陽光的生活告訴我們,只要有夢想,就要堅持下去,不管遇到什么困難,都不應該輕易放棄,要做堅強勇敢的自己。是金子總會發(fā)光的,即使是毫不起眼的沙粒,經(jīng)過磨礪,也會綻放出奪目的光彩,成為耀眼的珍珠。

湯姆的故事使我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也曾幾何時,像湯姆一樣淘氣頑皮,對外面的世界充滿了好奇,和小伙伴在院子里追跑,折紙飛機,吹肥皂泡,童年的幸福讓人留戀。對于步入中學大門的我們來說,童年好像一道漸漸遠去的風景,天真的日子遠了,童心卻可以留下;多一點寬容,少一點自私;多一點快樂,少一點煩惱;多一點勇氣,少一點膽怯。

我相信,只要我們充滿陽光,堅持著我們的夢想,總會找到屬于我們自己的一片天空。

湯姆索亞歷險記讀后感500字7《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以美國少年生活為主體寫成的。故事的時代背景,是十九世紀美國密西西比河的圣彼得堡。

故事的主人公湯姆是個天真、活潑而又頑皮的典型美國少年。他和野孩子夏克,各干出了許多令人捧腹的妙事。像湯姆被罰粉刷圍墻,竟施出詭計,不但使別的孩子心甘情愿代替他工作,還自動奉上謝禮。后來和夏克逃到荒島去,人們以為他們淹死了,正在教堂為他們舉行喪禮,而他們卻躲在教堂的鐘樓上偷聽。這些頑皮的舉動,雖然不能給我們做模范,但是,他為了正義,毅然地挺身出來作證人,拯救那無辜的罪犯沫夫彼得。并在頑皮之余,居然和夏克破獲了一樁謀殺案,成為眾人欽佩的小英雄??磥?,湯姆也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第6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關鍵詞 跨文化交流 英語教學 文化差異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推進,國家之間的交流更加密切,不同區(qū)域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合作交往正成為越來越普遍的日?,F(xiàn)實。因此,具備超越文化局限的眼光和意識,擁有跨文化交流的知識和技能,并學會與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是當代年輕人應有的基本素質(zhì)。這就對大學的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僅要傳授語言知識,還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使他們認知語言文化的差異,克服交流障礙,從而實現(xiàn)語言與文化的融匯交流。

(一)語言與文化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其本身也是文化的一種形式。因此,英語教學不能單純地傳授語言知識,還應擴大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風俗習慣,并弄清英語國家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包括社會制度、歷史沿革、人的信仰、民族心理、風俗習慣、科學技術(shù)等。但長期以來,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在英語教學中一直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教師也錯誤地認為只要掌握了詞匯以及短語等的用法,就能正常地進行溝通了。事實上,學生由于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不了解中西文化的差異,在英語學習和交際中屢屢出錯。語言和文化是相互依存的,要學好一門語言,就必須同時了解其文化。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有必要導入文化知識,并提高學生的跨文化語用意識,培養(yǎng)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教育

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語言在使用和交際中存在很大的差異,所以必須以對方的道德觀念及思維模式來理解他們的語言。在這種情況下,提高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就成了教學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地引導學生關注文化差異,并從英語語言的習慣出發(fā),使他們學會正確地問候、贊美和感謝他人,并能夠?qū)Ρ任幕町?,從而避免談論西方人的隱私和忌諱等。此外,還應在教學中加強對英美文化的介紹,要求學生廣泛涉獵英美文化背景方面的書籍,如《英美概況》、《英美文學》,觀看英文電視節(jié)目和影片,從而了解人文歷史、地理政治、經(jīng)濟文化、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知識,達到提高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度的目的。那么,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應如何滲透文化教育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在講解課文前,先介紹文化背景。這樣,能使學生更深刻、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課文內(nèi)容。如:《21世紀大學實用英語》第二冊第二單元中,就講述了馬克吐溫和朋友購買火車票有意泄露身份但幾次被拒,最后被邀請上火車,且受到貴賓待遇,卻被告知誤以為是紐約市長這樣一個幽默故事。在講解課文時,可以先向?qū)W:生介紹文學作品取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特點,使他們了解馬克吐溫這一人物生活的時代背景,作品的風格,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以及當時社會的風氣等。然后再逐層深入,使學生最終把握文章的主旨。轉(zhuǎn)貼于  2、在講解課文時,滲透相關的文化內(nèi)容。在解釋生詞、語法、分析句型結(jié)構(gòu)時,要注意引導學生理解和探索詞句間反映出的文化信息,使他們學會正確運用所學的詞匯和句型進行交際。中英文化差異及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對準確理解課文至關重要:西方國家的風俗習慣、人們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思維方式等都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如西方國家中大多數(shù)人都信仰基督教,《圣經(jīng)》是他們的必讀之書,因此,英語中有許多習語與《圣經(jīng)》、基督教、希臘羅馬的神話故事有關。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還要適時地向?qū)W生介紹文化背景知識?,F(xiàn)從三個方面來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首先,在對待年齡的態(tài)度上,中國人以老為尊,而外國人卻忌諱“老”這個字眼。在中國稱中年以上的人為“老”,以示尊敬,如:老張、老李或王老、杜老等;但在西方,“老”字卻意味著衰朽殘年,因而西方人忌諱使用“老”字。美國的老人不喜歡別人稱其為“老人”(elderjy people),所以要以“年長的公民”(senior citizens)這一委婉語來指代。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要多了解西方的文化,這樣,才能在與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更輕松。

其次,可以從與動物相關的詞匯中,看出東西方的差異:在漢語中有“賊眉鼠目”、“鼠目寸光”等成語,分別用以形容人鬼鬼祟祟、目光短淺。而在英語國家中,老鼠在俚語中則指怕羞的人。同時,MickeyMouse的出現(xiàn),更使老鼠的形象大放異彩,深受兒童的喜愛,并成為了機智、智慧的象征。此外,狗(dog)在中、英兩種語言中,雖然其基本意義是一致的,但其文化內(nèi)涵的意義卻有很大的差異?!癲og”在英語的大多數(shù)場合下是褒義詞,用以形容值得信賴的人,如alucky dog(幸運兒),tp be top dog(身居要職),Love me,love mydog(愛屋及烏),Every dog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日)。這反應了西方人的文化心理,他們視狗為人類最好的朋友,如as faithful as a dog,就是用來形容人的忠誠。在漢語中,雖然也有很多對狗的贊揚,但那是把它們視為忠實的奴仆,而不是平等的關系,此外,還有一些成語,如“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則表達了人們對它的憎惡。

再次,中西文化中稱謂語所指代的范疇也是不一樣的。而這往往體現(xiàn)了人物的親疏關系以及身份和職業(yè)等。它既是語言現(xiàn)象,也是社會文化現(xiàn)象,因此也反映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第7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題記

那博大而精深的五千年中華文化,常使我擊節(jié)而贊,那沉淀了無數(shù)個春夏秋冬的文學藝術(shù)蘊含著的魅力深深地吸引著我。自此,我心中升騰起一個夢想:有朝一日,我能夠走進文學殿堂。

書承載著千年的文化,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我喜歡讀書,喜歡去欣賞文字別樣的乾坤。

在陽光與荊棘的陪伴下,我漸漸長大,漸漸讀懂了李清照的婉約,李白的豪放,朱自清的柔美,魯迅的犀利,馬克吐溫的詼諧。漸漸地愛上了聆聽這些高貴靈魂的歌吟。常常手捧著書,用一份敬畏的心情品讀他們的文字。

古今無數(shù)文人墨客用筆端的文字傾吐他們的情感,向我們展示他們的精神境界。那柔情似水浸沒在水墨之間的婉約女子李清照,向世人展示了她“留得清高照塵寰”的豪氣;那狂放不羈、飄逸豪邁的酒中仙李白,向世人揮灑出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那個棄醫(yī)從文,想要拯救中國的愛國志士魯迅,用一支筆寫盡了人間的悲情苦難,他用他的思想斗爭譜寫了他灼熱的愛國情懷。漸漸地,我愛上了那隱藏在文字背后的精神之花。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夢,李清照想要一個安定的環(huán)境與愛人長相廝守;李白想要把他滿腔的熱情和才華盡情展現(xiàn),譜寫出盛唐的最強音;而魯迅想要在這場思想斗爭中爭取勝利,想用他那支筆拯救這世態(tài)炎涼的中華大地。我也有一個小小的夢想,有著對崇高的向往,想要去收獲一份燦若朝陽的理想。這個藍色的筆記本承載著我年輕的夢想,記錄著我的青春歲月。我喜歡寫作,有一個文學夢,所以它是我最佳的練兵場。我把自己17歲的憧憬,18歲的夢幻,19歲希望全部傾吐在筆記本里,我用自己稚嫩而執(zhí)著的筆書寫著我的故事。

雖然我沒有斑斕的翅膀(過硬的文字功底),我依然有破繭而出那一瞬的動人(青春歲月的美好),我依然會用并不曼妙的舞姿(不算華美的文章)歌頌這個美麗的世界。

第8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下午好!

我是蔡蕾的媽媽,今天,能作為學生家長的代表發(fā)言,我感到非常榮幸,首先,感謝老師給我這次能與大家一起交流、一起學習、一起提高的機會。

我的孩子蔡蕾,她聰明、活潑、自信、懂事,自入校學習以來,在班內(nèi)一直擔任班長,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這些,都是全體任課老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和精心培育的結(jié)果,借此機會,我要感謝各位老師對我孩子無微不至的教育與關愛。

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行為變成了習慣,習慣養(yǎng)成了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習成績的競爭實際上是學習習慣的比賽。一個好的習慣可以讓孩子終生受用。

下面,我從家庭角度,談談對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孩子良好習慣的一些體會,把它概括為“四個關注”和“五個要”。

1、關注孩子上課聽講的習慣。

為了幫助孩子養(yǎng)成良好的聽課習慣,作業(yè)之余讓孩子說說今天上課學了什么?最有意思的是什么?回答了幾個問題?語文學的哪一課,哪些內(nèi)容感興趣。數(shù)學什么地方難?什么地方容易?久而久之就促進了孩子專心聽講的習慣。

2、關注孩子思考的習慣。

平時我們常聽孩子說“爸爸,這題怎么做?媽媽,這題怎么做?”這些時候,我們不要直接告訴孩子她要怎么做。你可以告訴孩子:你再仔細看看題目,動動腦筋,說不定能做出來?;蛘哒f,我們比比看,看誰能做出來。這時候,題目的對錯已經(jīng)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思考的過程。

我們應該引導孩子去養(yǎng)成獨立思考,善于提問的習慣,我認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蔡蕾從小就喜歡問問題,有很多問題在我們成年人看來都是沒有思考價值和可笑的,但是,我從來不去扼制她的想法,并鼓勵她自己去找資料尋找答案。我覺得讓孩子不僅喜歡去問問題,而且也愿意去尋找問題的答案,這對孩子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及將來進一步學習很重要。

3、關注孩子讀書的習慣。

前蘇聯(lián)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辦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而是閱讀,再閱讀”。我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她的閱讀習慣,從漂亮的幼兒畫報,到兒童科普讀物,從趣味童話、散文小說,到歷史故事等,隨處都有她看的書。 因為有了良好的閱讀習慣,知識面廣了,孩子的自學能力也提高了,尤其是對寫作文,課外閱讀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4、關注孩子作業(yè)的習慣。

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作業(yè)完成的質(zhì)量,而且要關注孩子作業(yè)完成的時間。有不少的家長,包括我自己都有這樣一個感覺,只要看見孩子坐在書桌前,就感到高興,而不管他在干什么。實際上,由于孩子年齡不同、個性不一,每次能夠集中精力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做家長的要從實際出發(fā)制定學習時間表,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習效率,又可以提高其自制力。

在要求孩子的同時,我們自己應做到“五個要”。

第9篇:馬克吐溫的故事范文

關鍵詞:方言文學作品功用

一、引言

方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一直是社會語言學的研究熱點。它不僅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方言的功用,不僅在于交流,更多的是傳遞蘊涵其中的文化信息和價值。方言還因其濃郁的地域文化色彩和所蘊涵的深刻的社會人情風貌,成為古今中外文學作家獨具特色的創(chuàng)作元素和重要的表現(xiàn)手法。同時,方言還具有珍貴的史學及語言學研究的導航價值。對于文學作品而言,研究其中使用的方言,能夠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作家意圖,發(fā)掘人物特點,挖掘作品技巧與內(nèi)涵。

二、關于方言

方言(Dialect)是英語中的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最早出現(xiàn)在文藝復興時期。它是作為一個學術(shù)用語從希臘語中借用而來的。原意是指在古希臘語中一些有明顯差異的書面語言變體,這些語言變體都與不同地區(qū)有著某種聯(lián)系并且大量應用于文學作品之中。如今,方言的含義已經(jīng)與其原意有了很大的不同。社會語言學家將其定義為一種語言變體,這包含由地域和社會文化等各種因素造成的語言變異。方言,主要分為地域方言(regional dialect)和社會方言(social dialect)兩大類。地域方言是一種民族標準語的地方變體。一般說來,同一種地域方言集中在一個地區(qū)使用。它與標準語的差別體現(xiàn)在語音、語調(diào)、詞匯甚至是句法結(jié)構(gòu)上。以英語為例,其地域變體有澳大利亞英語,南非英語等。所謂社會方言是一種方言的社會變體,它與說話人的社會屬性密切相關。即每個人說出的話都是其身份、社會地位和文化素養(yǎng)的真實反映。例如,中國20世紀初的常州方言有街談(一般用于平民百姓)和紳談(多用于文人或官吏家庭)之分。同樣,在國外,不同的社會階層也有迥然不同的語言形式。

本文嘗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結(jié)合一些中外經(jīng)典文學作品,探討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功用。

三、方言和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

縱觀文學史上的經(jīng)典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會涉及某一種方言或者幾種方言的運用。了解這些方言不僅對欣賞作品的內(nèi)容有很大的幫助,而且也能為考證小說作者,及其所處的歷史階段提供重要的線索。所以說,方言詞語恰到好處的運用,能對作品人物形象的塑造,地域文化的凸顯起到很大的作用。例如,馬克?吐溫的小說中使用了大量的地方方言,甚至是俚語。以《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為例,在該小說中,作者使用第一人稱,讓哈克貝利用當?shù)胤窖灾v述了自己幫助黑奴吉姆逃跑的經(jīng)歷。小說中黑奴杰姆的語言也屬于黑人英語,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很有特點。馬克?吐溫還大量融合提煉了當?shù)氐牡胤秸Z言,如密蘇里黑人土語、西南邊疆地區(qū)方言等,凸現(xiàn)了濃郁的地方色彩和種族色彩,塑造出了成功的人物形象。方言的獨特魅力使這部小說的韻味大大增強。

同樣,作者與其所處的地域文化總是有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的。作為地域文化中重要組成部分的方言,通過當?shù)刈骷业奈膶W創(chuàng)作提高了自己的影響力,如威廉???思{運用小說提升了美國南方語言的威望。在中國,魯迅是現(xiàn)代鄉(xiāng)土文學的開創(chuàng)者之一,他的文學語言中隨處可見紹興方言的痕跡。此外還有老舍作品中地道的京腔京韻,張愛玲作品中的吳方言,無不通過他們的作品得到了很好的傳播。不可否認的是,很多作家都喜歡用方言來表現(xiàn)當?shù)氐赜虻娘L俗人情。

四、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功用

如上所述,幾乎文學史上的每一部經(jīng)典作品都會涉及到方言的運用。那么,方言在文學作品中有什么主要功用呢?

第一,方言是不同地域文化的承載體。

在歐美文學史上,英國在九世紀時就出現(xiàn)了方言詩。接著到14至16世紀,騎士傳奇故事和戲劇盛行,部分作家開始有意識地使用方言。如“英國文學之父”喬叟在他的小說《坎特伯雷故事集》里使用了倫敦方言,使得書中的語言生動幽默,給讀者呈現(xiàn)出了一幅當時英國社會的生動畫面。著名詩人彭斯從地方生活和民間文學中汲取營養(yǎng),運用蘇格蘭方言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歌和歌謠,為詩歌創(chuàng)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轉(zhuǎn)觀中國文學,也不乏將地方方言運用于文學創(chuàng)作中的大家。如老舍,他于1925年在倫敦寫的第一個長篇《老張的哲學》,幾乎就是上個世紀20年代最好的北京口語教本,直至今天,那些純粹的京腔韻致,依然會從許多老北京人的嘴里不經(jīng)意地飄出來。老舍在創(chuàng)作上強調(diào)保持口語化方言的原汁原味,在某種程度上完全可以看作是用文字的構(gòu)筑展現(xiàn)了北京世俗風物和歷史文化的全景,表現(xiàn)了純粹的“京味”和北京的精神文化意蘊。還有被讀者公認的,“山藥蛋派”的領軍人物趙樹理,他在《小二黑結(jié)婚》等文學作品中成功地運用了晉東南地區(qū)的方言,使得其作品山西風味十足,表現(xiàn)了鮮明的民族化、群眾化的藝術(shù)風格,對后來的小說也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

綜上所述,社會語言學家認為,應該把語言看作一種符號現(xiàn)象,對它進行解釋的時候不可脫離它的社會環(huán)境。而作為一種語言的變體,地域方言承載的是特定地區(qū)的人們對社會、文化、人生的經(jīng)驗和感受,反映的是一個地區(qū)的人們的獨特的世界認知方式。方言中蘊含著古樸的民俗風情和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通過方言可以了解不同的人文特征和其中獨特的文化意境。

第二,方言的使用能使讀者更好地理解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地位和社會關系。

仔細閱讀文學作品就能發(fā)現(xiàn),一般上層社會和受教育程度高的人是不講方言的。講方言則說明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受教育程度比較低下。雖然這一傳統(tǒng)觀念并不完全正確,但作家們常常利用人們頭腦中普遍存在著的這一印象為自己的藝術(shù)創(chuàng)作服務。例如,馬克吐溫作品中的吉姆和哈克都是沒有或者受過極少教育的身處社會底層的人,而莎士比亞作品中的方言也是被虛偽的惡棍使用。在《兒子與情人》中,勞倫斯用方言塑造了一批社會地位低下的人,Morel就是其中一個典型的代表。而在簡?奧斯丁的《傲慢與偏見》中,上層社會的人物主要使用的還是標準語言。

同樣,方言的運用也可以表示人物之間的親疏遠近關系。一方面,方言的使用能夠產(chǎn)生某種程度的親密感;另一方面,它也與標準語形成了對比,能在交際成員之間形成障礙。如家庭成員之間使用方言,這點可以在很多作品中找到例證。

第三,方言是作品中“情感激發(fā)”的手段。

任何言語行為都是一個由說話人到聽話人的接受過程,文學言語行為同樣如此。成功的文學作品若要爭取激發(fā)讀者的情感,那就要爭取得到讀者在情感層面的共鳴。方言的使用能拉近文學作品和讀者之間的距離,使讀者產(chǎn)生親切感。從這一點上來說,方言在爭取讀者情感方面無疑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五、結(jié)語

方言是一種語言現(xiàn)象,同時它還是一種社會文化現(xiàn)象。本篇論文嘗試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分析了方言在文學作品中的主要功用和兩者間的關系,肯定了它在文學創(chuàng)作和讀者鑒賞中的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和價值。隨著對方言的進一步挖掘和研究,一定能為文學創(chuàng)作和欣賞帶來更廣闊的研究空間。

參考文獻:

[1]胡壯麟,劉潤清.語言學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2]常耀信.美國文學研究評論選[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3]成時.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4]陳望道.大眾語論[J].文學.

[5]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8.

[6]愛德華?薩丕爾著.陸卓元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