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功能對等理論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由于英語和漢語在結構上存在差異,加上歌曲的歌名、歌詞的特殊化處理,使得人們對英文歌曲的理解變得較為困難。對于那些對英語文化不甚了解的聽眾,如果沒有好的譯本,那么聽眾對于歌曲的理解就只停留在旋律上面,不能很好地實現(xiàn)用歌曲傳播文化這一功能。國內(nèi)音像制品提供的翻譯,細節(jié)方面處理不足,有的地方甚至曲解原文,容易對聽眾造成誤導。針對這一問題,本文以奈達的動態(tài)對等理論作指導,探究國內(nèi)市場音像制品的翻譯,以期對其發(fā)展有所貢獻。
一、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奈達(EugeneA.Nida)的功能對等理論指出:“翻譯就是要在接受語中以最自然的方式重現(xiàn)原文信息,首先是重現(xiàn)意義,然后是風格?!彼J為,最好的翻譯讀起來應當不像翻譯。要讓原文和譯文對等就必須使譯文自然,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就必須擺脫原文語言結構對譯者的束縛。所以譯者所追求的應當是對等語而不是同一語,也就是強調(diào)再現(xiàn)源語信息而不強求保持其表達形式。理想的譯文沒有翻譯腔,要做到順其自然的對等。此外,要達到理想的翻譯效果,不僅要在譯文中找到順其自然的對等語,而且要找到最貼近的對等語。
二、歌曲翻譯
(一)詞性轉(zhuǎn)換
奈達提出,在翻譯過程中要拋棄傳統(tǒng)的詞性概念,要找到最切合原文意思的對等語。本部分將采用該理念對國內(nèi)音像制品的歌名翻譯進行探究。
在Ke$ha的專輯Animal中,有一首歌曲叫做Hungover。下面對比兩個版本的譯文:第一種翻譯為“難受的”;第二種翻譯為“宿醉”。第一個版本是國內(nèi)新索音樂提供的參考翻譯,對于英語初學者來說,該譯文為其考慮到了詞義的問題,找到了漢語中的對等語,但是丟失了詞性轉(zhuǎn)換,不符合中文的表達習慣。而第二個版本翻譯為“宿醉”,從功能對等的角度看,本身的形容詞轉(zhuǎn)換為中文時變成了名詞,不僅將難受的感覺隱匿其中,還營造出了朦朧感,而且簡潔明了,符合中文的表達。
又如AvrilLavigne的Thebestdamnthing這張專輯中的歌曲Contagious,該詞是一個形容詞,但是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在充分了解該歌曲的基礎上將其靈活翻譯成了一個動詞:“蔓延”。譯者通過巧妙的詞性轉(zhuǎn)換,充分體現(xiàn)出一個少女初戀時的甜蜜心情。而且“蔓延”一詞,可以將女孩戀愛時的心理歷程及愛意的蔓延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通過這種詞性變換處理,便體現(xiàn)出了翻譯的功能性。
(二)句型轉(zhuǎn)換
奈達指出,譯者應當透過句子的表層形式看到其深層次的含義,這就要求譯者需要靈活地轉(zhuǎn)換句式。例如Ke$ha的專輯Animal中的歌曲Dancingwithtearsinmyeyes被譯為“含著淚跳舞”。通過仔細研究歌詞可以發(fā)現(xiàn):歌手想表達失戀之后雖然痛苦但還是要強顏歡笑,這種痛苦沒人可以理解。所以這首歌曲翻譯成“強顏歡笑”更加符合歌曲要表達的意思,同時,歌手在歌曲中表達的強烈的情感也被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出來。在翻譯過程中,原譯者將源語信息充分地表達出來,但是源語的深層含義卻在翻譯的過程中丟失了。
又如AvrilLavigne的專輯Thebestdamnthing中的歌曲Everythingbackbutyou,譯者沒有很直白地將其翻譯為“除了你都回來了”,而是深究其深層次含義,靈活地處理成了“時過境遷”。從動態(tài)對等的角度看,這種靈活的處理方法可以使譯文在更加符合漢語習慣的同時,將歌曲的深層次含義表達出來。
(三)社會文化語言符號
奈達認為,目標語言所處的環(huán)境同樣會給翻譯造成困難,所以在翻譯的過程中要注意使用同構體的概念。也就是說,譯者要通過尋找在漢語中意思相同的物體來彌補源語中中文無法理解的部分。
例如Animal這張專輯的歌曲TikTok中,有一句歌詞是:“Boystryingtotouchmyjunk,junk.”這里的“junk”在美語里是一個俚語,代指“女孩的身體”。而在出版物提供的翻譯中,“junk”的對應語為“垃圾”,該譯法將源語所要傳達的信息丟失了。從功能對等來看,因為中文講求含蓄,不能把“junk”的本意粗獷地表現(xiàn)出來,那么就可以用中性詞“身體”來代替。這樣處理,不僅可以體現(xiàn)中文的含蓄美,還將原文的意思很好地表現(xiàn)出來。
又如Animal這張專輯的歌曲KissNTell中,有一句歌詞“Andnowsomeshitsabouttogodown”出現(xiàn)了“shits”,由于在中英語言中“shit”所指的物不同,在翻譯的過程中就要進行靈活處理。對比兩個版本的翻譯:版本一,“現(xiàn)在有些狗屎就要下跌了”;版本二,“現(xiàn)在你的廢話也該停止了吧”。版本一中源語信息表達丟失,而版本二很好地將“shit”轉(zhuǎn)化成了中文語庫存在的詞,并找到了其在中文中的所指物,更符合功能對等。
三、結語
關鍵詞:翻譯;功能對等;文化交流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18(2012)05-0270-01
一、奈達功能對等理論概述
1964年,尤金·奈達博士(Eugene A·Nida)在《翻譯科學探索》(1964)(Toward a Science of Translating)一書中首次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并將之定義為“順乎自然,最貼切的對等”(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在1969年與塔伯(Charles Taber)合著的《翻譯理論與實踐》(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一書中,他進一步定義“動態(tài)對等”為:譯語中的信息接受者對譯文信息的反應應該與源語接受者對原文的反應程度基本相同。并指出動態(tài)對等(亦即靈活對等)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貼切的自然對等語再現(xiàn)源發(fā)語的信息,而不拘泥于原文的語義結構和形式對等。但根據(jù)奈達的觀點,動態(tài)對等并不等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自由翻譯”或“活譯”,因為動態(tài)對等要求譯文在不同語言結構中盡可能完滿地再現(xiàn)原文意旨,限制了譯者毫無節(jié)制的自由發(fā)揮。同時動態(tài)對等理論也揚棄了“文本中心論”的主張,對一向受忽視的讀者給予了更多的重視。
但是隨后奈達意識到“動態(tài)對等”一詞可能引起諸多誤解,導致許多人對他理論的曲解。所以他在1986年與瓦德(de Warrd)合著的《從一種語言到另一種語言》(From One Language to Another)中用“功能對等”取代了“動態(tài)對等”,以便消除人們的誤解,使其含義更清楚。奈達進一步將功能對等分成兩個層次:最小功能對等和最大功能對等。最小功能對等是指“譯本的讀者在理解譯本是應該達到能感知原文文本的讀者理解和欣賞原文文本的程度”。
二、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指導《圣經(jīng)》翻譯中的積極作用
奈達在青年時代擔任《圣經(jīng)》翻譯部的執(zhí)行秘書,也正是由于他長期服務與這一領域,其翻譯思想也打上了特有的烙印。雖然奈達以翻譯理論家著稱,但他首先是一個《圣經(jīng)》翻譯組織者。從很大程度上來說,他的理論是為《圣經(jīng)》翻譯服務的。這一理論以《圣經(jīng)》翻譯為著眼點,創(chuàng)造性地將接受理論的原理引入翻譯研究,將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在閱讀過程中的反應是否對等作為衡量翻譯的最高標準,故又稱為讀者同等反應論。事實證明,奈達提出的這一理論,在《圣經(jīng)》翻譯的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并被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從《圣經(jīng)》翻譯的目的和功能看,這一理論的應用無疑是十分恰當?shù)?。因為《圣?jīng)》翻譯的宗旨是忠實地傳達上帝的旨意,因此內(nèi)容是主要的,形式是次要的。在翻譯的過程中,譯者必須尊重接受語的特征,盡可能發(fā)揮接受語的表達潛力,用譯文接受者喜聞樂見,符合接受語表達規(guī)范的言語形式,從而為《圣經(jīng)》翻譯的宗教傳道目的服務。例如,根據(jù)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圣經(jīng)》中的“上帝的羔羊”在愛斯基摩語中被譯成了“上帝的海豹”。因為愛斯基摩人的大腦中根本沒有“羔羊”這種動物的概念,而“海豹”才是他們生活中最好的朋友。用“海豹”替代“羔羊”就使身處兩種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通過不同的語言表層結構得到了同一深層含義。
然而,我們對奈達的譯論總存在著普遍的誤解。那就是我們在接受奈達的翻譯理論時,往往把它當成普遍翻譯理論,甚至文學翻譯理論,而不是宗教翻譯理論。我們往往忽略了該理論的應用范圍:《圣經(jīng)》翻譯。這實際上是一種錯位。
三、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奈達功能對等理論的局限性
不可否認,翻譯中的最主要、最普遍的問題還是語言結構的轉(zhuǎn)換問題。而在語言結構層面的轉(zhuǎn)換而言,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無疑是十分恰當?shù)?。如果翻譯僅僅涉及信息傳遞和語言結構的轉(zhuǎn)換問題,那功能對等理論無疑是十分有效的指導思想。但是,語言畢竟是文化的產(chǎn)物,也是文化的鏡子,文化的方方面面均在語言中有所反映。奈達認為,不同的語言之間存在著同構現(xiàn)象(isomorphs)。但是,不同文化之間果真存在著一一對應的異質(zhì)同構現(xiàn)象嗎?答案是否定的。在我們的生活中,由于文化差異導致的概念空缺現(xiàn)象筆筆皆是。功能對等理論在處理文化因素上往往顯示出它的局限性。
功能對等理論實際上是將整個理論建立在不同文化之間存在著一一對應的異質(zhì)同構現(xiàn)象這一前提上的,他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掩蓋了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而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決定了功能對等理論一再強調(diào)的讀者反應相同是不可能達到的。俗話說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用讀者反應是否相同來衡量譯文的優(yōu)劣似乎有些不切實際。由于各自的社會經(jīng)歷,家庭背景,或受教育程度不同等因素影響,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在讀原文時都難以獲得相同的反應,更別說迥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譯文讀者能夠獲得與原文讀者相同的反應了。因此,文化差異的客觀存在是謀求譯文讀者和原文讀者同等反應的難以逾越的鴻溝。
文化交流有助于社會的進步,還可以豐富目標語言。如果都采取功能對等式的翻譯,那我們的語言將從此斷絕外來的營養(yǎng),今天漢語里就不會有諸如“滾石不生苔”、“鄂魚的眼淚”、“穿梭外交”、“武裝到牙齒”等耳熟能詳?shù)耐鈦碚Z了。
四、結論
綜上所述,我們不能否認奈達功能對等理論在處理語言差異上的積極作用,它仍然是目前最佳的翻譯理論之一,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但是和其他任何理論一樣,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不足。很顯然,以此理論作為一切翻譯的標準是不恰當?shù)?。我們在用這一理論指導我們翻譯活動的同時,應清楚地意識到它在處理文化差異和形式轉(zhuǎn)換上的消極作用,認識到翻譯等值理論只有與我國特殊的語言文化背景相結合,才具有實用價值。一個好的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必須結合源文的種類、文化色彩在源文中的重要性、翻譯的目的和讀者的接受能力等諸因素充分考慮對源文文化因素的取舍問題。
參考文獻:
摘要:本文將以最新版英漢(漢英)石油化工詞典為例,基于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總結石油雙語詞典所具有的特點,對其中的詞目翻譯進行研究,并從實用角度出發(fā)探究石油雙語詞典的編纂內(nèi)容,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這一研究領域的空白,更好的服務讀者。
關鍵詞:雙語詞典;石油;翻譯
一、石油雙語詞典的發(fā)展背景
(一)英漢、漢英石油化工詞典的出版現(xiàn)狀
1996年,石油工業(yè)出版社出版了由孫濟元主編的第二版《英漢石油技術詞典》。2012年,張鍵主編的《英漢石油化工詞典》由中國石化出版社出版發(fā)行,與之前出版的詞典相比,收錄詞條數(shù)由15萬降至8萬,許多不常用的專有名詞都被刪掉,使新版石油化工雙語詞典更加簡明,實用。
(二)英漢、漢英石油化工詞典的性質(zhì)
詞典是一種工具書,它同文學,經(jīng)濟,法律等書籍的翻譯有很大差異,具備自身獨有的性質(zhì),即“以詞目詞為核心,將詞,短語作為獨立的處理單位翻譯”?,F(xiàn)根據(jù)石油雙語詞典特點,總結出如下性質(zhì):
1.專業(yè)性。在石油雙語詞典中,專業(yè)性術語占很大一部分,這也是其自身特殊性的一種體現(xiàn)。例如,對“石油”一詞的翻譯普遍為 “petroleum”, 少數(shù)情況下也可譯為 “oil”, 但對“原油”的翻譯只能為 “crude oil”。因而,石油化工中大量專業(yè)詞匯的出現(xiàn)使得石油雙語詞典無疑具有其領域的特殊性。
2.示范性。據(jù)筆者對校內(nèi)100名研究生所做調(diào)查表明,當翻譯石油化工類相關專業(yè)術語時,近九成學生表示石油雙語詞典和課本是他們查閱相關內(nèi)容的主要途徑。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與進步,互聯(lián)網(wǎng)已逐步走進人們的生活,但對于研究生的學術論文,由于其本身具有權威性,網(wǎng)絡上專業(yè)詞目的準確性仍有待進一步核實。
3.單一性。詞典翻譯不同于其它文本的翻譯,很少出現(xiàn)意譯,這是因為詞典,尤其是專業(yè)詞典本身的詞目就具有一定難度,加之其翻譯與句子的翻譯不同,使詞對詞翻譯成為可能。
4.簡潔性。石油雙語詞典本身內(nèi)容的專業(yè)性要求在對其翻譯時力求簡潔,以減少讀者閱讀相關文章時的難度。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石油雙語詞典翻譯中的應用
(一)奈達和他的“功能對等”理論
奈達所提理論的核心思想是“功能對等”,即讓譯文和原文在語言的功能上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對應。動態(tài)對等中的“對等”包括四個方面:1. 詞匯對等;2. 句法對等;3. 篇章對等;4. 文體對等。由于現(xiàn)存石油雙語詞典中只有詞目的翻譯,所以下面將重點研究詞典中的詞匯對等。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石油雙語詞典翻譯中的應用
上文我們也提到過,迄今為止的石油雙語詞典只有詞目詞的翻譯,在尤金?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中,句法、篇章、文體對等暫時不能用來分析。就詞匯對等而言,筆者欲從“直接提供對等詞”和“括號提供對等詞”兩方面加以闡述。
1.直接提供對等詞。劉宓慶在其著作《當代翻譯理論》中詳細列出5種英漢對等的詞匯,包括:(1)人稱代詞;(2)蕩始捌渥楹鮮膠透髦質(zhì)理公式;(3)無歧義的科學技術名詞和專業(yè)術語;(4)無歧義的名詞、無歧義的固定搭配及常用的自由搭配。顯然,在石油雙語詞典中絕大多數(shù)的詞目都屬于專業(yè)術語,直接提供對等詞適用于大部分石油化工詞目。
2.括號提供對等詞。雖然各種翻譯理論和實踐已經(jīng)達到可以讓目標讀者知曉其意的程度,但各國不同的語言想要做到完全對應還是十分困難的。在英漢石油化工詞典中,括號提供對等詞相對來說很好的解決了這一問題。
三、石油雙語詞典的發(fā)展趨勢
(一)增加國際音標和詞目釋義
在對我校石油與天然氣工程學院研究生的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近七成受訪人群都希望對詞目增加國際音標和注釋,以便在攥寫論文時對相關術語有更清晰的認識。
(二)適當增加例句
通過對我校石油專業(yè)研究生關于使用雙語詞典情況的調(diào)查問卷顯示,對相近詞目增加例句有助于讀者更準確了解詞目含義,并容易區(qū)分相似詞目意義的不同。
四、結語
與其它雙語詞典相比,石油雙語詞典具有專業(yè)、示范、單一、簡潔四個特殊的性質(zhì),但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仍適用于詞典中詞目的翻譯。對石油專業(yè)研究生的問卷調(diào)查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適當增加音標,注釋及例句的方法,從雙語詞典的實用性出發(fā)是可行的,但因此為詞典編纂帶來的更大難度問題仍有待于研究。
參考文獻:
[1]盛培林.雙語詞典翻譯與跨文化研究[J].中國翻譯,2004(3):22-26.
[2]張鍵 編.英漢石油化工詞典[M].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2,4.
[關鍵詞]動能對等;英譯策略;有效交流
[中圖分類號]H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0)12-0049-01
功能對等理論由美國人尤金?A?奈達(Eugene Nida)提出,所謂“功能對等”,就是說翻譯時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對應,而要在兩種語言間達成功能上的對等。在這一理論中,他指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本論文試圖從翻譯的功能對等理論來探討翻譯中國飲食文化英譯的有效策略。
一、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
中國是文明古國,亦是悠久飲食文化之境地。飲食文化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風味多樣;第二,四季有別;第三,講究美感;第四,注重情趣,講究寓意;第五,食醫(yī)結合。而在西方的烹飪書中介紹的菜都是以材料和烹飪的方法來命名的,所以對中國飲食文化的翻譯要從中國的特色入手,同時考慮到西方人的思維方式和思維習慣。西方人在對待飲食文化上和中國人的觀念是不同的,他們考慮的是食物是否有營養(yǎng),是否健康。
二、文化差異在飲食文化上的不同表現(xiàn)
(一)詞匯空缺
文化當中獨有的事物(物態(tài)的或精神的、具象的或抽象的)在譯語文化當中缺乏對應的詞匯來予以表達,從而造成“詞匯缺項”(lexical gap)的現(xiàn)象。如中國飲食文化中所獨有的“包子”“湯圓”“米線”等,在英語中就無法找到與其所指意義相同的單詞。而有些中國菜又具有特定的含義,比如“東坡肉”和“龍須面”;如果西方人不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就不會明白這兩道菜是什么意思。因為在英語國家的文化中找不到相對等的詞來翻譯這兩道菜。所以對于西方人來說只能根據(jù)字面意思的“肉”和“面”來理解這兩道菜。
(二)文化背景上的差異
中國人說,“民以食為天”。飲食問題是中國人最關心的問題,因此在習語中也有一些表達和飲食有關?!俺浴垺痹谟⒄Z中翻譯過來就是“making a living”,但是在中國特定的文化背景下這個翻譯另當別論。比如“吃政治飯”對等的翻譯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 going in forpolitics”,而“吃算盤子”就是“to make a living bydoing business”(蘭保榮,1985)
三、飲食文化的英譯策略
有時候文化信息的翻譯很難傳遞到譯入語中去,其結果就是對等的標準不能完全做到了。文化差異會引起幾種不對應的情況:1語文化在概念上有明確的實體,而譯入語文化不加以區(qū)分或恰恰相反。2.原語中的指稱對象在譯入漢語文化中根本不存在或罕見或被忽視。3.原語和譯入語中同一個指稱對象可能由字面意義不同的詞語加以指稱。例如,英語的green-eyed,翻譯成漢語是“眼紅”或者是“妒忌”而不是“眼綠”。由于在中西文化中的巨大差異,所以會造成在翻譯過程中文化信息的丟失,由此會導致原文讀者的反應與譯文讀者的反應不對等。例如,將中國名酒“杜康”翻譯成英語一般按照發(fā)音譯為“DuKang”英語國家讀者看到英語商標“DuKang”時,只會把它與酒聯(lián)系在一起,而不會想到中國歷史上的釀酒高手“杜康”,也不會像中國人那樣把“杜康”與好酒聯(lián)系起來,所以,“杜康”作為商標,文化信息沒有完全對等。
為了達到功能對等翻譯,譯者必須:1.權衡在交際中涉及地所有因素;2.顯現(xiàn)出各種選擇余地的描寫,尤其是在復雜的章節(jié)中;3.嘗試一些可接受和易理解地描寫(Jin,and Nida90),因此功能對等翻譯被看作是許多譯者的翻譯方法。
當意譯為了譯文優(yōu)美而忽略了譯文的忠實時,功能對等翻譯能夠產(chǎn)生最接近原文的對等。一些譯者在意譯中,覺得有義務改正出現(xiàn)在譯出語境中的錯誤,還有一些譯者碰到他們不喜歡或不贊成的語句時,會毫不猶豫地刪掉。這些譯者的這種做法是修改文章,而不是翻譯。因此意譯中改正錯誤或刪掉文中的內(nèi)容會導致正確的表達意思,即原文中的意思表達錯誤,由此就縮小了功能對等翻譯,功能對等翻譯目的就是產(chǎn)生最接近原文的對等。
意譯的翻譯者為了達到譯文的優(yōu)美,便傾向于夸大翻譯或縮小翻譯。另一方面,功能對等翻譯目的是盡可能產(chǎn)生翻譯準確。這兩種方法雖然表達相同的意思,但是將導致兩種理解意思。在翻譯中,當處理文化內(nèi)容時,過多地扭曲文化意思或過度地解釋文化特點。意譯強調(diào)的側重點不同,功能對等翻譯也就不同。
四、結束語
要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國飲食文化的特點及其翻譯的情況,就需要進行大量的相關文化知識的培養(yǎng),這非一朝一夕之功。讀者應該根據(jù)時代的進步不斷調(diào)整自己的翻譯策略,以適應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同樣,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飲食文化被介紹到世界各地,讓全世界都來了解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陳安定,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社,2000,7
1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點商務英語完全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與此同時,商務英語又是商務知識、管理技能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獨特性。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包括:a.具備較強的客觀性;b.使用平實、準確的表達方式;c.具備獨特的行業(yè)特點。
除了具備以上語言特點外,商務英語還具備以下語篇特點:a.較強的語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較強的程式化色彩;c.獨特的語篇文體特點。
2目的性原則與商務英語翻譯論文
由德國的萊斯(K.Reiss)、費米爾(H.JVermeer)、諾德(ChristianeNord)等學者提出的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們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大致可分為三種: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目的(如傳遞信息)以及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直譯以顯示源語的語言結構特點)。
根據(jù)目的性原則,翻譯的過程應以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實現(xiàn)其預期功能為標準。比如在市場營銷這一商務活動中,達到商家的促銷目的是廣告翻譯的首要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譯者在廣告翻譯中應考慮以下三個因素:譯文語體、讀者反應和譯語文化。首先,廣告翻譯要遵循譯入語的廣告語體風格。根據(jù)目的論,商務廣告翻譯要符合譯語廣告文體的語言風格,即簡約洗練、有吸引力,盡量做到語出不凡。
其次,廣告翻譯應該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反應。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地道的語言,特別是套用譯語文化中家喻戶曉的名言、名句對譯文讀者進行情感傳遞。這能幫助譯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xiàn)其預期功能。例如,某國產(chǎn)香煙進入英國市場時,推出了這樣的廣告語: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這則廣告戲謔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僅大大增加了廣告的新奇性,還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氛圍,使讀者看過之后,不禁會心一笑,產(chǎn)生了消費欲望。
最后,廣告翻譯還應尊重譯語文化,確保許多學者(Dudley,1998;王曉輝,2001;李明,2004)將商務英語的使用和翻譯作為一種社會現(xiàn)象加以研究。在總結了商務英語語言特點基礎上,介紹了現(xiàn)今翻譯領域比較有影響力的三種理論:目的論、順應論和功能對等理論,并通過實例翻譯說明其在商務英語翻譯中的適用作用。
1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和語篇特點商務英語完全具有普通英語的語言學特征。與此同時,商務英語又是商務知識、管理技能和英語語言的結合,因而其本身又具獨特性。商務英語的語言特點包括:a.具備較強的客觀性;b.使用平實、準確的表達方式;c.具備獨特的行業(yè)特點。
除了具備以上語言特點外,商務英語還具備以下語篇特點:a.較強的語域特征和目的性(Ellis,2002);b.較強的程式化色彩;c.獨特的語篇文體特點。
2目的性原則與商務英語翻譯
由德國的萊斯(K.Reiss)、費米爾(H.JVermeer)、諾德(ChristianeNord)等學者提出的譯文功能理論為翻譯理論的研究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他們認為,翻譯是一項有目的的(in-tentional)交際活動,翻譯的目的大致可分為三種:譯者的目的(如賺錢)、譯文在譯語文化中的交際目的(如傳遞信息)以及某種翻譯方法或策略所要達到的目的(如直譯以顯示源語的語言結構特點)。
根據(jù)目的性原則,翻譯的過程應以譯文在譯語文化中實現(xiàn)其預期功能為標準。比如在市場營銷這一商務活動中,達到商家的促銷目的是廣告翻譯的首要原則。這一原則決定了譯者在廣告翻譯中應考慮以下三個因素:譯文語體、讀者反應和譯語文化。首先,廣告翻譯要遵循譯入語的廣告語體風格。根據(jù)目的論,商務廣告翻譯要符合譯語廣告文體的語言風格,即簡約洗練、有吸引力,盡量做到語出不凡。
其次,廣告翻譯應該以讀者為中心,注重讀者反應。我們可以通過使用地道的語言,特別是套用譯語文化中家喻戶曉的名言、名句對譯文讀者進行情感傳遞。這能幫助譯文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實現(xiàn)其預期功能。例如,某國產(chǎn)香煙進入英國市場時,推出了這樣的廣告語:tosmokeornottosmoke,thisisaquestion.這則廣告戲謔地套用了莎翁名言tobeornottobe,thisisaquestion,不僅大大增加了廣告的新奇性,還通過這種原汁原味的語言營造了一種親切的氛圍,使讀者看過之后,不禁會心一笑,產(chǎn)生了消費欲望。
最后,廣告翻譯還應尊重譯語文化,確保的乘客),使那種體現(xiàn)公司和乘客之間的人情味變得蕩然無存,以致大大地削弱了原廣告的廣告效果。賈文波(2000)建議在譯文中使用第二人稱用語(You)代替“guests”來順應英語廣告中“顧客至上的信念”。他把上述廣告改譯為“:Giveyouapleasantridealltheway!”,顯然與原譯相比,預期讀者更樂于接受后者。
4功能對等理論與商務英語翻譯
奈達的翻譯理論“以目的語和目的文化為依歸,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郭建中,2000),其核心即為“等效”理論。作為語言共性論者,奈達主張翻譯是“可譯”的且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和“功能對等”。
奈達將“功能對等”定義為“最為切近的自然的對等”(theclosestnaturalequiva-lent)(Nida,1969;2001)充分反映了對于翻譯中不存在像數(shù)學中那樣的“完全對等”(com-pletelyequivalent)的認識,而只能是基于各種不同程度的“切近”的“功能對等”。這個“功能對等”應當涵蓋(所指和聯(lián)想)意義、語境、文化、文體、信息、認知和經(jīng)驗等諸多內(nèi)容。“功能對等”既體現(xiàn)了翻譯(尤其是文學性翻譯)的“可譯性”,也體現(xiàn)了“可譯”程度的相對性或“動態(tài)性”,合理地解決了翻譯中的文化因素、作者與原文讀者及譯者與譯文讀者的關系等。
以商業(yè)詞匯翻譯為例,譯者往往很難實現(xiàn)漢英之間詞語意義的“對等”。例如“龍頭產(chǎn)品”如直譯為“dragonheadproduct”,則難免引起歧義,或產(chǎn)生負面效果,因為龍在西方代表邪惡。如果譯為“flagshipproduct”,則既符合西方的文化,又起到了傳意的效果。因此,將詞語的這兩種基本意義“移植”到目的語中有時會造成某種程度的“意義損失”,而翻譯者的任務是將這種“損失”降低到最小的程度,在原語和目的語之間實現(xiàn)“最貼切的自然對等”。
關鍵詞:影視翻譯;功能對等;觀眾反應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2)-09-0221-01
一、導論
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是翻譯研究的重要理論。其中包含四個方面:詞義對等、句意對等、篇章對等以及風格對等。而在影視翻譯中,我們則從語言風格、修辭、角色化和文化差異這四點進行研究。
二、現(xiàn)行翻譯方法中的問題
在影片翻譯中,配音、字幕翻譯是我們經(jīng)常研究的對象。隨著科技進步以及人們對效率和成本的追求,字幕翻譯逐步成為主要翻譯方式。但問題也接踵而來。國家并未出臺相關字幕翻譯標準、一些譯制片也都是由業(yè)余翻譯人員翻譯,翻譯質(zhì)量參差不齊。此外,影片字幕位于屏幕下方,過分吸引觀眾注意力,影片中講話者的語速各有不同,字幕的速度也需隨其變化。這時常讓觀眾覺得跟不上節(jié)奏,無法順利理解影片含義。因此,譯者需在翻譯時兼顧觀眾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反應。并且將字幕合理調(diào)整,以便觀眾在最短時間內(nèi)理解譯文。
三、影片翻譯的難點
1.修辭手法。對大部分電影來說,普通翻譯策略已足夠應付,但依然會遇到修辭這一棘手的問題。電影對白中修辭手法很多,尤以雙關語和隱喻最為常見。眾所周知,雙關語是最難譯的內(nèi)容之一,譯員需要兼顧譯文的忠實性與藝術性。
例如:(1)“Yesterday is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選自《功夫熊貓》)
句中詞語“present”就是一個雙關語。其中一個意思是“今日”,另一個意思是“禮物”。但在中文里“今日”與“禮物”發(fā)音不同,如果僅按字面意思翻譯,觀眾一定會迷惑不解,因為兩個詞在發(fā)音上并無任何聯(lián)系。所以我們?yōu)檫_到原文效果需用另一個詞“金日”來代表“禮物,”這樣我們便能譯出如下譯文:“昨日已逝,明日未知。而今日為金,這就是為什么叫做‘金日’?!?/p>
影片翻譯中為體現(xiàn)原來的幽默效果,需跳出原文結構,以全新的方式對信息進行重組和再創(chuàng)造。但并不意味著隨性翻譯,否則將會給觀眾造成理解上的障礙。
例如,影片《宿醉》中的臺詞“It’s too gay”被譯為“太斷背了”。此譯文就違反了電影翻譯準則。因為“斷背”一詞對大部分中國觀眾來說很陌生,無法理解。若單從語言風格來看,引用該詞來取得幽默效果很有創(chuàng)意。但在此處卻不適合,因為只有知道影片《斷背山》的觀眾才能明白其中含義。
2.角色化。影片中對話顯露出人物的語言特征、時代特征。每個人物都被賦予各自不同的特征:兒童語言天真無邪,政府官員顯得嚴肅而專業(yè),老者言語體現(xiàn)人生智慧。所以在影片翻譯過程中這些特性都必須考慮在內(nèi)。請看以下例子:
“one often meets his destiny on the road he takes to avoid it”(選自《功夫熊貓》)字面意思是“人往往在逃避命運的路上,卻與之不期而遇”.而在影片中這出自一位德高望重的功夫大師之口,所以可將其翻譯為“命里有時終須有”,從而反映人物的特性。
3.文化差異。電影作為一種流行的藝術形式,在文化傳播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每個民族,每個國家在歷史沿革過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的民族特性,社會價值,風俗禮儀。因此,翻譯過程中源語的文化因素也需考慮在內(nèi)。請看例子:
(1)Forrest:Somebody said world peace is in our hands.(選自影片《阿甘正傳》)
上文直譯為“有人說世界在我們的手里”或“有人說我們手持和平之劍”。比較之下,第二個譯文更為貼切,因為劍在中國文化中象征著權力或皇權,例如我們所說的“尚方寶劍?!边@樣的翻譯在文學翻譯和意譯的角度都是能接受的,但是影片翻譯中我還需再將觀眾的感受考慮在內(nèi),所以最恰當?shù)膽獙偃缦伦g文:阿甘:有人說我們手持和平之劍。(Fang Hua2000:76)
四、受眾反應對翻譯的指導
電影作為通俗藝術,決定了內(nèi)容要為大眾所理解。影視翻譯中,經(jīng)常提到的一個重要概念即受眾的“感受”論。這一從受眾角度出發(fā)的理論起源于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他認為強調(diào)受眾的情感反應可以使得譯入語觀眾與原語觀眾享有同樣的藝術體驗。同樣,在影視翻譯中,觀眾也應被置于核心位置,彌補文化差異和背景知識空缺,達到相同觀賞影視的效果。將受眾因素置于核心,意味著譯者必須考慮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差異帶給觀眾可能的反應。要達到功能對等,必然要討論兩個重要方面——信息和風格。信息是翻譯中最為基礎的層面,推動著情節(jié)的發(fā)展,讓觀眾了解故事的來龍去脈。不同語言風格,在目的語中也都應與原文有同樣的體現(xiàn)。以觀眾期待作為考慮因素和翻譯標準,這些等值便可實現(xiàn)。
影視翻譯的最高標準是效果“等值”。要達到這一標準,需考慮多重因素:目的語觀眾的背景知識、價值觀以及語言邏輯。除譯出文本信息,語言風格也要考量。譯者應避免逐字翻譯帶來的理解障礙。角色性格和語言特征也應在翻譯中達到相同體現(xiàn),確保譯入語觀眾能達到源語觀眾的審美感受。
綜上所述,電影制作人、技術人員和譯者之間需通力合作以克服字幕翻譯中顯示字幕的技術難點。翻譯的軟質(zhì)量也要求譯者具備良好的翻譯能力、雙語文化背景知識、影視語言特征的認識及對受眾接受性和反應心理的預測能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企業(yè)簡介 翻譯錯誤 功能對等 解決方案
1.引言
中國經(jīng)濟的持續(xù)快速發(fā)展,要求各企業(yè)加強對外宣傳工作,各公司紛紛設立自己的英文網(wǎng)頁塑造公司形象,以此吸引潛在客戶的目光。然而,在英文網(wǎng)頁中存在的翻譯問題,使得其對外宣傳的作用大大降低。在公司的英文網(wǎng)頁中,或多或少都存在不符合英語表達規(guī)范的問題,由于漢英語言的差異及文化差異,這是不可避免的。為了減少這種差異,尤金?A?奈達根據(jù)翻譯的本質(zhì),首先提出了動態(tài)對等理論,后修正為功能對等理論。在這一理論中,他認為“翻譯是用最恰當、自然和對等的語言從語義到文體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
2.中國鋼鐵、軍工等企業(yè)網(wǎng)站英文簡介的誤譯分析
2.1定冠詞誤用
定冠詞誤用是中國鋼鐵、軍工等企業(yè)英文網(wǎng)頁中存在的最大問題之一,即便不對照漢語原文,也能發(fā)現(xiàn)定冠詞使用的諸多問題。這樣的譯文不自然,不符合英語規(guī)范。定冠詞的使用,在英語中屬于基本應用,“the”的誤用會大大降低譯文的可讀性。通過分析中國鋼鐵、軍工等企業(yè)的英文網(wǎng)頁不難發(fā)現(xiàn),“the”的誤用多出現(xiàn)在應使用零冠詞時用上了定冠詞,在少數(shù)情況下存在應使用不定冠詞“a”而使用了定冠詞“the”的問題。例如:北方工業(yè)將“以服務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為導向”譯為“Oriented to serv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在此句話中,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并不涉及特指內(nèi)容,去掉“the”使句子簡潔,表達清晰。再有,北方工業(yè)將“我們崇尚共贏發(fā)展,與客戶共贏,與員工共贏,與合作伙伴共贏”譯為“We have been always advocating the win-win development with customers,employees and partners”。此句話中定冠詞“the”的使用讓人匪夷所思,降低了譯文的可讀性。寶鋼集團將“滿足國內(nèi)需求”譯為“cater to the domestic demands?!贝司渲袑ⅰ皌he”去掉更符合英語表達規(guī)范。
2.2時態(tài)、結構及搭配錯誤
出現(xiàn)時態(tài)、結構及搭配錯誤的原因主要是:1.沒有分析清楚句子整體的時態(tài);2.沒有注意到前后兩句的關系;3.沒有注意到句子中的提示詞。時態(tài)的誤用,并不會對句意理解造成較大障礙,但是這種不符合英語表達下習慣的譯文會降低整體譯文的可讀性。例如中立重科的這句簡介:In the past 20 years since its establishment,Zoomlion maintained an annual average compound growth rate of over 65% and has become the fastest growing glob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enterprise.本句話譯為過去時很牽強,因為這句話強調(diào)的不是過去的情況,而是一個持續(xù)發(fā)展的過程。后面又采用了現(xiàn)在完成時,這就體現(xiàn)同一句話了時態(tài)不對應。寶鋼集團將“截至2012年末,寶鋼員工總數(shù)為130401人,遍布全球各地”譯為“At the end of 2012,Baosteel had a total of 130,401 employees located all across the world。”這句話改為過去完成時,表達更清晰更地道。在搭配問題上,by比at表達效果好,At指標是在該時間點上,沒有體現(xiàn)出過去時間的延續(xù),而by則能充分體現(xiàn)出原文“截至”的意義。原句可修正為:By the end of 2012,Baosteel had had a total of 130,401 employees located all across the world.
2.3英漢表達不對應問題
表達問題主要指譯文中的句子順序、詞語選擇等問題。由于漢語英語表達的差異,這些問題會造成整體理解上的嚴重偏差,譯文即便在語法上沒有問題,也會造成誤解或者理解成為完全相反的意義。例如:太原鋼鐵將“具備年產(chǎn)1000萬噸鋼(其中400萬噸不銹鋼)的能力,營業(yè)收入連續(xù)七年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譯為“Its annual production capacity is more than 10 million tons of steel,among it,4 million ton of stainless steel.Its annual sales revenue is more than 100 billion yuan in the last seven years。”此句中詞句表達較亂,存在較多中式表達,屬于直譯,沒有經(jīng)過任何修飾,不符合英語表達習慣,存在漢英不對應的問題。第一句話后半部分可以用非限定性定語從句鏈接,前半部分存在較多中式表達,修改后譯文:It possesses the capability of producing more than 10 million tons of steel annually,4 million tons of which is stainless steel.Its annual sales revenue reaches more than 100 billion yuan for seven consecutive years.太原鋼鐵將“鐵路行業(yè)用鋼、雙相鋼、耐熱鋼、車軸鋼、9%Ni鋼等20多個品種國內(nèi)市場占有率第一”譯為“20 steels,such as steels for railway industry,duplex stainless steel,heat resistance steel,axle steel and 9%Ni steel,keep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China。”這個譯文讓人一頭霧水,完全不符合英語表達,漢式英語現(xiàn)象嚴重。譯文可將前面的舉例放到后面,修訂為:More than 20 series enjoy the largest market share in China,including steels for railway industry,duplex stainless steel,heat resistance steel,axle steel and 9%Ni steel.
2.4英漢意義不對等
公司口號的翻譯是一大難題,整體來說本文所選公司網(wǎng)頁、口號的翻譯不一致,譯成英語后,缺少漢語的簡潔與美感。以下以山東臨工為例,山東臨工將“發(fā)展觀”、“價值觀”、“策略觀”等中的“觀”翻譯成“concept”,在這里,value表達更貼切;將“創(chuàng)造,讓世界一新”譯為“Creativity,builds a new world”,逗號多余且英語和漢語所表達意義有出入;將“勤奮、敬業(yè)、忠誠、奉獻”譯為“Diligent in thingking and prompt in deed,pragmatic and efficient”,本句中的thinking拼寫錯誤,后面直接用兩個形容詞表達,顯得生硬;將“產(chǎn)品代表人品,品質(zhì)贏得尊重”譯為“On behalf of personal character,product quality wins respect”,on behalf of一般用于“我謹代表……”等場合,這樣使用是錯誤的,譯文整體顯得生硬。
3.結語
基于功能對等理論,本文從詞匯對等和句法對等兩個方面,分析中國鋼鐵、軍工等企業(yè)英文網(wǎng)頁翻譯存在的問題,需在今后收集更全面的公司企業(yè)的英文簡介,對其篇章和文體進行系統(tǒng)分析。
參考文獻:
[1]熊艾莎.義烏網(wǎng)站英譯常見錯誤及其對策分析[D].義烏工商學院外語系研究生論文,2006,(1).
[2]文軍,陳梅.從企業(yè)翻譯的接受者看企業(yè)翻譯策略[J].上??萍挤g,2003,(2).
[3]王娜.從功能翻譯理論看中國企業(yè)簡介的翻譯[D].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4]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
關鍵詞:中國文化;中譯英;功能對等;目的論
一、序言
中國歷史上出現(xiàn)過三次翻譯。第一次出現(xiàn)在東漢至唐宋時期,翻譯的主要內(nèi)容為佛經(jīng)翻譯;第二次出現(xiàn)在明末清初和五四時期,翻譯的主要內(nèi)容為科技翻譯和西學翻譯。而改革開放至今,尤其是21世紀以來,我們又迎來了中國的第三次翻譯。此次翻譯呈現(xiàn)是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格局,翻譯內(nèi)容不局限某一領域:政治、經(jīng)濟、外交、科技、文化等無所不包。
中國翻譯協(xié)會最新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從2010年起,中國市場上的中譯外工作量開始超過了外譯中的工作量。截止目前,中譯外與外譯中工作量的比例為54% :46%。這組數(shù)字說明,在我國的第三次翻譯中,翻譯重點開始從“引進來”向“走出去”轉(zhuǎn)移。
中國GDP已超過日本排名世界第二,僅次于美國。但是其在文化上的傳播卻遠遠落后于其它國家,包括日本。雖然國外有許多中餐館,但是中國文化并沒有被西方國家所了解和接受。這在某種程度上是由我國翻譯人員在中譯外上沒有做好中國文化傳播、沒有做好對外宣傳造成的。因此,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精心做好對外宣傳工作,創(chuàng)新對外宣傳方式,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這對我國翻譯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般而言,國際翻譯界的共識是,翻譯應從外語翻譯成母語,應盡量避免母語向外語翻譯。這是因為,翻譯人員對外語的掌握程度肯定不如母語,因此,在翻譯的準確性和流暢性上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但鑒于漢語的特殊性,國際上懂漢語能從事中譯外的人才很少,而中國又恰逢走出去的重要戰(zhàn)略機遇期,亟需向世界宣傳自己。因此許多中譯外的工作是由母語是中文的翻譯人員承擔的。
然而,中國許多這種對外宣傳是不成功的。例如,2011年中國一則60秒的中國國家形象宣傳片在紐約時代廣場大屏幕上持續(xù)滾動播放,宣傳片向美國民眾介紹中國的成就、中國人物以及中國的形象,讓美國民眾了解真實的中國。然而,這項斥資至少數(shù)億人民幣的宣傳活動在美國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美國民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根本不知道這些亞洲面孔是誰,也不知道這則宣傳片的目的。由此可見,以中譯外為核心的對外宣傳必須以受眾為導向,不能想當然,不加思考和辨別,用中國的思維方式來開展對外宣傳和翻譯工作。
二、翻譯策略
(一)直譯與意譯。在翻譯界,一直以來就有直譯與意譯之爭。在具體論述之前,筆者認為有必要對直譯和意譯進行定義。所謂直譯,并不一定要“直”到“逐字”的地步,一般來說比較遵照原文語言結構的譯法就是直譯;而脫離原文語言結構舒服,只譯意思的譯法可稱為意譯。在有些情況下,直譯和意譯不構成翻譯問題。例如,“我喜歡這個電影”譯成“ I like this movie”就沒有直譯和意譯之爭。
但由于漢英兩種語言間更多的是差異,那么當一個句子既可以直譯又可以意譯時,到底采取哪種策略就會引起人們的爭論。一句話到底是應該直譯還是意譯往往要考慮到上下文、語域、題材、讀者等因素,沒有一成不變的定理。但有一點應特別牢記,當今英漢翻譯活動的主體并非文學翻譯。在經(jīng)濟、科學、新聞、政論等語篇翻譯中,語言形式不是關鍵的因素,譯文應盡量保證譯入語的特色。
(二)功能對等與形式對等。功能對等這一理念很早就有人提出,但由奈達(Nida)做出了完善。所謂功能對等就是指譯文要在語言的功能上和原文對等,而不是在語言的形式上和原文對應。例如,“He is the last person I will ask for help” 這句話可以譯為“他是我會要求幫助的最后一個人”,以求形式上與原文對應。但本句的意思是“我是不會求他的”。作為中國讀者,讀到第一種譯法的時候雖然仔細想想能夠理解,但是譯文不夠通暢,不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功能對等在避免翻譯腔上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們在中國文化走出去,進行對外宣傳時,要注重譯入語的表達習慣,求得功能上的對等,而不是形式上的對等,這樣的對外宣傳才是有效的宣傳。否則外國人不會理解我們要傳達的真正意思。
(三)翻譯的目的論。目的論是功能派翻譯理論中最重要的理論,20世紀80年代由德國兩位注明的翻譯理論家弗米爾(Hans J. Vermeer)和賴斯(Katherina Reiss)創(chuàng)立。人們動筆寫作一般都有目的,不論是原作者還是譯者,總是為了某一目的而動筆的。多數(shù)情況下,原作者的目的和譯者的目的基本一致。
但也有的時候,譯者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是不一致的。例如,戴高樂二戰(zhàn)時的一些講話有鼓舞士氣的目的,而半個世紀后這些講話已成為歷史文件,翻譯這些講話就不是為了戴高樂原來的目的了。再例如,一位朋友讓我翻譯幾個外國地址,我問他干什么用,他說給外國寫信,我告訴他不用翻譯,翻譯了反而寄不到外國。論文或著作中的參考書目也是一樣的道理。
由此可見,翻譯時要考慮翻譯的目的,考慮譯文的讀者是誰。這樣的譯文才是有的放矢的,才能達到翻譯的目的。
三、翻譯技巧
(一)漢譯英時注意降調(diào)、軟化。漢語修辭有時熱衷于色彩濃重一些,“大詞”使用頻率偏高,如“西部大開發(fā)”、“文化大餐”、“大好形勢”、“和平統(tǒng)一大業(yè)”、“全面提高”。再如,“全部、干凈、徹底地消滅”、“真正落實”、“真抓實干”、“徹底解決”等,其中副詞都是重彩修飾。而英語的修辭色彩多數(shù)情況下較輕淡。因此,漢譯英時必須注意這些大詞的降調(diào)和軟化處理。
【例】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一次次戰(zhàn)勝了天災人禍,度過了急流險灘,昂首挺胸地走到今天。深重的災難,鑄就了她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品格。
【譯文1】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defeated
numerous natural and man-made disasters, swept over rapids and
shoals, and strode along throwing her backs.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made her a nation showing no signs of weakness despite
repeated setbacks and striving unceasingly to become stronger.
【譯文2】Over the millennia, the Chinese nation has weath
ered numerous disasters, both natural and man-made, 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 and 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 today. The long sufferings have only made her a
nation of fortitude and perseverance.
分析:中文使用了許多色彩濃重的修辭,例如“天災人禍”、“急流險灘”、“昂首挺胸”等。譯文1幾乎把所有這些修辭都翻譯了出來,但是不符合英文的低調(diào)原則;而且讀起來十分拗口、羅嗦,不符合英語中的簡潔原則。因此,譯文2以譯入語根據(jù)英語的表達習慣,對原文進行了降調(diào)處理,將“急流險灘”翻譯成“surmounted all kinds of difficulties and challenges”,將“昂首挺胸”翻譯成“made her way to where she proudly stands”。譯文2在將中文的基本意思準確傳達的同時,還使用了許多地道的表達,是符合英語讀者習慣的好的譯文。
(二)長短兼?zhèn)?、當斷則斷。漢語重“意合”,善用詞組和短句逐次排列,雖然外型上互相不連接,但內(nèi)含邏輯關系,所以有人把漢語這種句法結構稱之為“竹節(jié)結構”;英語重“形合”,借助詞形變化和從句來表示各種語法關系,邏輯性強,外形完整,因此有人將英語的句法結構稱之為“樹形結構”。
漢譯英時,要善于挖掘貌似沒有聯(lián)系的各竹節(jié)之間的邏輯關系,并將其轉(zhuǎn)換成英語的樹形結構。把重要信息作為“樹干”,把次要信息作為“樹枝”和“樹葉”?!皹渲Α焙汀皹淙~”要注意形式上的多樣化,運用從句、同位語、現(xiàn)在分詞、過去分詞等形式來表達,從而將漢語簡潔明快、句式單一的中文轉(zhuǎn)換成邏輯性強、連接緊密、句型多樣的英文。
【例】堅持走和平發(fā)展道路,并非主觀想象或拍拍腦袋的產(chǎn)物,而是我們深刻認識到當今世界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今中國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當今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發(fā)生了很大變化。
【譯文】Adherence to the path of peaceful development is not
an impulsive decision. On the contrary, it is a carefully considered
choice based on our analysis of the great changes that have taken
place in the world, in China, and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分析:中文這句話中有許多逗號,但是在譯成英文時,要學會斷句,并在下一句中加入合適的連接詞,從而將缺乏連詞但卻有內(nèi)在邏輯聯(lián)系的中文轉(zhuǎn)換成自然、不突兀的英語。本譯文中,在“而是”處斷句,并根據(jù)其中文的實際邏輯關系選擇“on the contrary”這一邏輯詞來承上啟下,同時達到了斷句的目的。
四、結語
在以中國文化走出去為目的的漢譯英中,譯者要在把握并傳達中文主要意思的同時,注重譯入語的表達習慣和譯文讀者的接受能力,以功能對等和目的論等理論為指導進行漢英翻譯。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個龐大的系統(tǒng)過程,要求翻譯將受眾放在心中,這樣的翻譯才能在受眾心中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架設溝通的橋梁,才能更好地跨越語言的鴻溝,在國際社會樹立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擴大中華文化的影響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文化軟實力。
參考文獻:
關鍵詞 克里斯蒂安?諾德翻譯類型 合理性 局限性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翻譯的語言學理論盛行,處于主導地位。語言學理論學派認為翻譯是“將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替換為另一種語言的篇章材料”的過程(Catford, 20),因此翻譯是對比語言學的一個分支。但是翻譯的語言學理論幾乎忽略了文本的整體性以及其他的一些非語言的因素。在這樣的背景下,功能主義目的論于首次被德國學者凱瑟林娜?賴斯提出。而后她的學生漢斯?弗米爾、賈斯塔?赫茲?曼塔利和克里斯蒂安?諾德進一步完善了該理論。功能主義目的論長期以來一直是非常重要的翻譯理論之一。功能主義目的論的理論基礎有四,分別是芬蘭學者馮賴特的行動哲學研究、美國數(shù)學家克勞德?艾爾伍德?香農(nóng)的通信理論、德國美學家漢斯?羅伯特?姚斯和沃爾夫?qū)?伊瑟爾的接受美學、以及語篇語用學(卞,44-59)。作為功能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克里斯蒂安?諾德提出了對翻譯源文本的分類,并以分類為基礎提出相應的翻譯策略。本文由四個部分構成,旨在諾德的翻譯類型進行分析。不可否認的是,諾德的翻譯類型分類是功能主義目的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具有突破性的意義,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這樣的分類豪無缺陷,所以本文將會對翻譯類型的貢獻以及局限性進行詳細地闡釋。
1功能主義目的論形成和發(fā)展的學術背景
“翻譯研究”這個術語于1988年由美籍學者詹姆斯?霍姆斯在他的論文《翻譯研究的名與實》中首次提出,但是對于翻譯實踐的研究遠遠早于這個術語產(chǎn)生的時間。最早的翻譯實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Stolze, 2)。16世紀時,為了能有效地促進《圣經(jīng)》的翻譯,馬丁?路德在他翻譯的德語版《圣經(jīng)》中倡導自由譯法,這種方法與真實譯法是對立的(Stolze, 3)。用現(xiàn)代術語來說,馬丁?路德所倡導的是歸化譯法,而后者是異化譯法。在翻譯研究領域中,不同的翻譯學派有不同的研究重心,所以每個學派提出的翻譯方法也不盡相同,但是不同的學派的形成從本質(zhì)而言都是為了能更好地理解翻譯實踐。
一開始,翻譯被認為是語言學的分支,在語言學的領域里對翻譯進行研究。索緒爾創(chuàng)建的現(xiàn)代語言系統(tǒng)深刻地影響了翻譯研究,因為翻譯與應用語言學是緊密相連的。像詹姆斯?霍姆斯、羅曼?雅各布森、J.C.卡特福特、尤金?奈達以及皮特?紐馬克等翻譯學者都非常強調(diào)翻譯中語言本身的因素。雅各布森(114)在他的論文《翻譯的語言學問題》中將翻譯劃分為語內(nèi)翻譯、語際翻譯和符際翻譯三類,并指出在語際翻譯中語言意義和語言等值是核心問題。在這一時期里,直譯和意譯的沖突仍然存在。尤金?奈達在他的論文《論對等原則》中提出了靜態(tài)對等和動態(tài)對等的概念;前者更重視源文文本,而后者更重視讀者反應。奈達(136)還進一步闡釋了動態(tài)轉(zhuǎn)譯包含的三個核心概念,“最恰當、自然和對等”,并指出“自然”的譯文必須符合譯入語語言和文化以及特定信息的語境,并易于譯入語讀者所接受。這三個要求與后來的功能主義學派的一些思想不謀而合。但是,總體而言,翻譯的語言學派的主張雖反映了該學派十分重視單個句子的句法結構等語言學因素,但卻忽略了文本的整體性。
2克里斯蒂安?諾德的翻譯類型和翻譯策略
在凱瑟林娜?賴斯理論的基礎上,賴斯的學生漢斯?弗米爾提出了目的論,賈斯塔?赫茲?曼塔利提出了翻譯行為理論,都豐富了功能主義目的論。當然,克里斯蒂安?諾德也不例外。
克里斯蒂安?諾德是賴斯的學生,也是功能主義目的論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她的著作《目的:析功能翻譯理論》中,諾德(46-47)在回顧了朱利安?豪斯的隱性翻譯和顯性翻譯理論和賴斯的文本類型分類,并提出了兩個基本的翻譯類型,分別是文獻型翻譯和工具型翻譯。文獻型翻譯強調(diào)的是源語作者和源語文本接受者之間的交際行為,對源語作者和源語文本讀者在源語文化中的交際做文獻記錄;譯者把源語文化呈現(xiàn)給譯語讀者,把他們置于源語文化中,并讓它們覺得讀到的東西本身是存在于讀者的文化中的。工具型翻譯是為了目的語文本在目的語文化中實現(xiàn)不同的功能的翻譯,強調(diào)譯語文本讀者能夠無障礙地接受源文本傳達的信息,并且接受到的信息和源文本信息具有同樣的功能,即實現(xiàn)譯語文本和源語文本的功能對等。
諾德進一步地將文獻型翻譯劃分成了四個子類別,分別是逐行對譯、字面翻譯、文獻學翻譯和異化翻譯。逐行對譯旨在再現(xiàn)源語語言結構,常應用于比較語言學研究中;通過字面翻譯,譯者想要重現(xiàn)源語語言的形式,在目標語言中再現(xiàn)源語語言的句式結構和詞匯用法等;如果在譯文中還加入了注釋對源語語言和文化進行闡釋,這種就是文獻學翻譯;如果譯文給目標語言讀者造成一種文化距離感,這就是第四種類別異化翻譯。
工具型翻譯目的是達到源文本的語言功能,所以,根據(jù)目標語語言功能和源語語言功能的相似程度可以將工具型翻譯細分為三個小類別,分別是等功能翻譯、異功能翻譯和相似功能翻譯。
2.1對諾德的翻譯類型的闡釋
辜鴻銘的翻譯可以作為文獻學翻譯的一個例子。當他在英譯《論語》的時候,他加入了一些腳注來對中國的文化現(xiàn)象等進行闡釋。比如,在論語第二章中,辜鴻銘(13)將夏朝和歐洲的希臘時代做類比,將殷朝和歐洲的羅馬時代做類比,使西方讀者更好的理解原文。同樣,在第六章的腳注中,辜鴻銘(46)將魯國類比為古代中國的英格蘭,將堯帝比作中國父系社會的亞拉伯罕?林肯。
賽珍珠翻譯的《水滸傳》則是異化翻譯的一個例子。比如第二十六回, “當下只見王婆推開房門,入來怒道:“你兩個做的好事!”西門慶和那婦人都吃了一驚。那婆子便道:“好呀!好呀!我請你們來做衣裳,不曾叫你來偷漢子!…”,賽珍珠的譯文則是:
The Old woman came in, pushing the door open and crying,“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Then Hsimen Ching and the woman both startled with fright and the old woman said,“Ha, good! HA, and this is well! I ask you to come and make clothes and I did not tell you to come and steal a man! …”
“你兩個做的好事!”和“偷漢子”被譯為了“This is 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這種譯法不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而是遵循了源語語言的用法,所以給譯入語讀者一種文化距離感。
諾德還指出,一般而言,使用說明書等實用文本的翻譯是等功能翻譯。而將《格列夫游記》和《魯濱遜漂流記》之類的小說譯為兒童讀物則是異功能翻譯。詩人譯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xiàn)原詩的部分相似功能功能,但卻不能做到等功能,因為不同語言中的韻、節(jié)奏、意象等是不同的,所以詩人譯詩是相似功能翻譯的一個例子。下面以古詩《天凈沙?秋思》為例來分析詩人譯詩。
天凈沙?秋思
枯藤老樹昏鴉,
小橋流水人家,
古道西風瘦馬。
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Tune: Sunny Sand
Autumn Thoughts
Over old trees wreathed with rotten vines fly evening crows; Under a small bridge near a cottage a stream flows;
On ancient road in the west wind a lean horse goes.
Westward declines the sun;
Far, far from home is the heartbroken one. (Translated by XuYuanchong)
雖然在英語譯文仍然是詩的形式,但是同原文相比,有幾處明顯的不同。首先,在“Sunny Sand”之前添加了“Tune”來說明“Sunny Sand”不是題目,而是一個詞牌名。再者,在這首詞中,每一句都押尾韻/a/,而在英語譯文中只有前三句押韻,而且是押的/s/音。最后,《秋思》這首詞是由意象相連,而譯文中加入了許多動詞、方位詞等來保證整首詩的流暢和完整。
2.2對諾德翻譯類型的評述
諾德的翻譯類型理論闡釋了從逐行翻譯到異化翻譯各種翻譯類型,并且提出了各類作品,比如說明書、文學經(jīng)典和詩歌,對應的翻譯方法。她的兩大翻譯類型分別是文獻型翻譯和工具型翻譯,前者更重視源語言文化,而后者是以目標語言的文化為導向。所以,除了源語言和源文化之外,諾德也將目標語言的語言功能納入了考慮范圍,這在根本上同豪斯的劃分區(qū)別開來。因此,諾德了源文本的絕對地位,但同時她也指出她提出的翻譯類型以及其他的翻譯理論并不是否定對等理論,因為對等關系是源文本和目標文本眾多關系中的一種(諾德,29)。
但是,同其他的理論一樣,諾德的翻譯類型并不是完美無缺毫無漏洞的。她強調(diào)所有的翻譯都可以歸為文獻型翻譯或者工具型翻譯,這種兩極化的主張使得她的翻譯類型理論的可行性有所降低,因為某一翻譯可能不僅僅是文獻型翻譯或工具型翻譯,其中的某些成分也可能包含了另一類型的翻譯因素。賽珍珠的《水滸傳》譯本可以作為這樣的一個例子。賽珍珠將這本小說的書名譯作All Men Are Brothers(所有人皆兄弟),這個譯法顯然是意譯(書名的直譯譯法應該是The Water Margin)。但是在賽珍珠的譯本一直是以直譯著稱。她自己在譯本的序言中也說道,她翻譯的目標是再現(xiàn)中文的魅力,所以她更加注重源語言和源文本。下面的例子可以說明賽珍珠的直譯:
石秀便問道:“這位兄長是誰?”
Shih Hsiu asked, saying, “Who is this brother?”
在這個例子中,“問道”被譯為“asked, saying”。這種譯法完全忠實于中文源文本,但是英文中沒有這樣的用法。除此之外,上一個部分中提及的“你兩個做的好事”、“偷漢子”分別被譯為“a good thing you have done”和“steal a man”.這里的“好事”實則表示“不要臉的事”而不是英譯中的“a good thing”,“偷漢子”也不是譯文中的“steal a man”,但是賽珍珠卻在英譯本中保留了中式的說法和表達。賽珍珠版本的《水滸傳》譯本說明了在某些情況下,在翻譯過程中,就算有明確的目標,譯者有時也會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所以,兩極化的翻譯類型有時也許不完全可行。
3結語
作為功能主義目的論的重要組成部分,諾德的翻譯類型打破了源文本的主導地位,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指導實踐的可行性,兼顧了語言內(nèi)外兩方面的因素,既擺脫了原文的束縛,也避免了極端功能主義之后對原文的不尊重等,且分類較為全面。但是諾德的理論也有所局限,她的二元對立的主張降低了理論的可行性,因為有些時候,一個特定文本的翻譯,如上述部分中的例子所展示的那樣,可能包含文獻型翻譯和工具型翻譯兩方面的因素。綜上所述,克里斯蒂安?諾德的翻譯類型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對功能主義目的論的發(fā)展確實做出了極大的貢獻,雖然其理論有所缺陷。
參考文獻
[1] 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 Gu,H.The Discourses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Tianjin:Tianjin Social Science Academy Publishing House,2014.
[3] Nord,C.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 Approaches Explained.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 Jacobson,R.On linguistics aspects of translation.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pp113-118.London:Routledge,2000.
[5] Nida,E.Principles of Correspondence.In L.Venuti(Ed.).The Translation Studies Reader.London:Routledge,2000.126-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