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務員期刊網 精選范文 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高中學生論文精選(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高中學生論文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高中學生論文

第1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思想政治課是對學生進行基礎理論教育的最主要的學科,因此,開展德育教學具有獨特的優(yōu)勢。政治教材中的任何一節(jié)知識點都可以作為德育滲透的優(yōu)秀素材,而且都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例如,哲學常識主要是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三觀”為已任,不管是唯物論、辯證法,還是認識論和價值觀等,都能夠引導學生建立科學的觀點。當教師在講授這些知識點的時候,將德育穿插在其中進行授課是每一位政治教師的天然職責,這樣的教學能夠做到潤物無聲。再如,在講授“內因和外因”的辯證關系時,為了更有效的讓學生正確地認識到逆境也能成才的深刻道理,教師可以結合“青蛙效應”進行講解,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其中深刻的道理;“在一鍋滾燙的開水中將一只活青蛙突然投向到鍋中,就在將要落入鍋里的一瞬間,青蛙奮力一跳,竟然死里逃生了。接著,專家又將鍋里的水換成溫水,將青蛙緩慢地放入到鍋中,這個時候青蛙在鍋里悠閑的漫游著,但是,隨著水溫逐漸的升高,這只青蛙卻沒能跳出水面?!苯又寣W生分析這只青蛙最后的悲劇說明了什么?作為萬物之靈的人類,我們是否也在上演著青蛙式的悲???學生們開始展開激烈的討論,很多學生得出一致結論;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這節(jié)知識點,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進一步地去思索:“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所蘊含著的深層哲理。這樣的教學,既能夠優(yōu)化政治課堂的教學結構,又能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率,而且還能夠促使德育教育在政治學科中的滲透得到更進一步的落實。政治常識則是宣傳國家觀、政黨觀、民族宗教觀、國際關系觀的有力陣地,教師可通過大量知識載體,因勢利導,培養(yǎng)學生對我們祖國、我們人民、我們黨的熱愛之情。

二、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開展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

要體現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需要教師在政治課堂教學中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揮出來,引導學生主動地去探究知識,去學習,以此來逐漸地開展德育滲透的目標。要想將高中生的主體作用充分地發(fā)揮出來,需要政治教師在教學設計上以及學習方式和課后反饋等方面都把學生放在第一的位置,教學時,還要同時兼顧到教學的導向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保學生實現全面均衡的連續(xù)性發(fā)展。德育教育可以通過課堂的互動教學、情境教學的方式來代替?zhèn)鹘y課堂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多傾聽學生的內心感受,這也能夠有效地改變學生過去死記硬背的機械式的學習模式,引導他們轉變自身的學習方式,逐步地轉移到自主探究知識的學習方向上來。設置開放的教學氛圍,能夠很好地調動學生探究知識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樣也有利于引導學生實現道德行為和認知行為的和諧統一,增強他們的認知,強化他們的思想意識,促使學生真正地理解學習政治知識的內涵,以此來確保每一位學生都能夠健康的發(fā)展。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認真地鉆研教材,選擇靈活多樣的且切合實際的教學手段,就一定能夠提高政治課堂的教學效益。

三、提高教師自身的素質

第2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1.1對象

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抽取行唐縣某中學高中二年級學生190名和另一所中學高中三年級學生200名為調查對象,其中男生186名,女生204名。

1.2方法

調查工具為SCL-90癥狀自評表及自制的一般項目調查表。SCL-90共有90個題目,各題目為5級評分,0=無,1=輕,3=偏重,4=嚴重,每個因子分最高為4分,最低為0分。90個題目分為10個因子,分別代表不同類別的癥狀(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因及附加項目),通常因子分≥2分(小于3分)提示存在輕度不良反應,≥3分則提示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問卷同時調查學生家庭環(huán)境,包括家庭類型、父母間關系、住地社會風氣、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yè)、被調查學生出生時情況等。

2結果與分析

2.1學生行為問題檢出情況

共檢出陽性38名,檢出率為9.74%。

2.2不同行為問題檢出率

輕度不良反應學生檢出20名,檢出率5.13%;存在明顯的心理健康問題學生15名,檢出率3.48%。

2.3學生家庭環(huán)境因素的比較分析

2.3.1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yè)

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3.02%和55.20%;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分別占64.50%和52.41%;兩組學生父母文化程度構成基本保持一致。父母職業(yè)統計結果是: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29.26%和13.53%,從事服務業(yè)、商業(yè)、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yè)的分別占58.53%和74.25%。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從事專業(yè)技術工作、行政領導、一般干部的分別占30.61%和16.06%,從事服務業(yè)、商業(yè)、工人、個體及其它職業(yè)的分別占57.18%和71.82%。兩組學生父母的職業(yè)分布亦基本保持一致。顯示父母文化程度和職業(yè)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fā)生沒有直接關系。

2.3.2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

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的占18.41%,要求達到中等水平的占35.47%,要求一般水平占42.8%;而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求達到出類拔萃水平、中上等水平、一般水平的分別占31.49%、45.03%和20.18%。顯然非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要高于行為問題學生的父母,提示我們父母對孩子采取一致有效的教育方式,施加適當的學習壓力,不會導致孩子行為問題,相反,如果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放縱,可能會使孩子自己支配的時間太多,缺乏明確的目標,對學生行為問題的產生會起到促進作用。

2.3.3家庭類型

非行為問題學生單親家庭占5.86%,核心家庭占71.76%,大家庭占11.05%;行為家庭單親家庭占3.76%,核心家庭占71.81%,大家庭占11.10%。從兩組學生家庭類型構成情況看,對應家庭類型的構成保持一致,提示家庭類型與高中學生行為問題關系不大。

2.3.4父母關系

行為問題學生和非行為問題學生父母關系和睦的家庭分別占64.50%和77.84%,對應的非和家庭分別占23.25%和10.04%,兩者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u=2.32,P<0.05),表明家庭中父母關系的好壞對學生的行為問題產生很重要的影響。

3討論

國內相關研究結果顯示5.67%的中學生存在明顯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等,城鎮(zhèn)和農村中學生之間比較差異無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高中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為9.74%,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男、女學生行為問題檢出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調查的家庭環(huán)境因素中,結果顯示學生的家庭類型、父母對子女學習方面的期望、父母的文程度和職業(yè)與學生行為問題的發(fā)生均沒有直接關系,父母關系是影響學生的行為問題最重要的因素。

3.1中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生活事件密切相關

我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應注重到他們對不同社會應激的反應,加強對中學生的健康教育,減少負性生活事件。同時,社會、學校、家庭應共同營造輕松的氛圍,定期開展心理衛(wèi)生講座,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心里干預,以提高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2學校方面

從學校方面來講,要強化學生的素質教育,因為一切的成就,一切的財富,都始于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有助于智力和學習潛能的發(fā)揮,有助于良好人際關系的形成,是完善人格的保障。學校應重視學生的心理教育,開設心理教育課程,向學生傳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心理調節(jié)技術或方法,優(yōu)化心理教育環(huán)境,使之適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發(fā)展,保證學生的健康成長。另外,對待問題的學生要多給予寬容、溫暖和關懷,傾聽他們的心聲,給予正確疏導、引導,幫助解決困難,矯正不良行為習慣,不應歧視、放任、漠視,讓問題學生在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中健康成長。

3.3家庭方面

從家庭方面講,要培養(yǎng)孩子正常的行為,父母應該盡力創(chuàng)造溫馨、和諧的家庭環(huán)境,關心愛護孩子,提高照料質量,讓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溫暖,有安全感。父母與孩子之間建立完全依賴的關系,注重感情的交流,使孩子感知家人的認可和存在的價值。

3.4社會方面

從社會方面講,要創(chuàng)建和諧的社會環(huán)境。學生作為社會中的人,也會受到社會的行為準則、價值趨向、文化傳統等方面的影響,所以社會應該創(chuàng)造環(huán)境,使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互相理解、信賴、勉勵,增強社會凝聚力,培養(yǎng)他們對和諧社會的信心和責任感,反過來,和諧社會有助于青少年的身心、智能的發(fā)展。這樣學生的生活才會充實、快樂,有利于他們的健康成長。學校、家庭、社會是一個統一體,三者相互聯系,不可分割,只有學校、家庭、社會有機協調,才能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唐小麗,錢梅,盛萍.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J].職業(yè)與健康,2005,9(21):1367.

[2]劉恒,張建新.我國中學生癥狀自評量表(SCL-90)評定結果分析[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2):88.

[3]陳昌惠.應激與健康[A].沈漁邨.精神病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5:82-94.

第3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1.通過猜想法培養(yǎng)數學解題能力

通過心理學研究表明,創(chuàng)新不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是教師依據相應的教學目的,通過各種信息來源的作用,使得高中生主動的進行思考、發(fā)展思維、轉變思想方法而產生的一種獨特的智力品質,每個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都是獨特的、獨有的.在科學技術迅速發(fā)展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創(chuàng)新能力對于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迫在眉睫,要想迅速、有效地進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就要在解決問題時進行大膽猜想,實際的教學活動表明這一方法具有實用性和良好的效果.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不應一味地強調數學的嚴謹性、嚴密性與邏輯性,應鼓勵學生通過大膽猜想的方法來探知問題的解決辦法.在猜想的過程中培養(yǎng)高中生的推理能力,同時也可以提高數學的趣味性,激發(fā)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的興趣.

2.通過提高探索能力培養(yǎng)數學解題能力

求異思維是數學中極其重要的一種思維方式,同時也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高中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憑借自身的數學思維能力,對待解決的問題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析、解決,通過不同方向的思考,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問題.在長期的教學活動中發(fā)現,學生的數學思維一般以形象思維為主,很容易產生定式思維,在面對同一類型問題時,經常使用同一種既定的方法進行解決,忽略了不同問題之間存在某種情況上的差異.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應從以下三方面進行改善,第一點,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解的能力,引導學生對同一問題從不同的方面進行思考,在不同的方位上提出解決的思路;第二點,培養(yǎng)學生在解題時的變通能力,將反復出現的數學問題通過條件替換或進行細微的改動使之成為全新的問題,讓學生利用已經掌握的數學概念、定理、定律來分析問題,減弱學生的定式思維程度;第三點,培養(yǎng)學生一題多問的能力,對同一個問題讓學生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面提出新的問題,鍛煉舉一反三的能力.

二、數學分析思想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

1.特殊與一般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在通過對大量高中數學題目進行總結后,發(fā)現了一個特殊現象,對于一些題目來講,既可以使用最基礎的定理、公式進行按部就班的計算,也可以通過簡單地變換利用推導公式進行求解,第一種方法計算量較大但可廣泛應用于各類題目,而第二種方法往往計算量較少較易得出準確的答案,但對題目本身的要求高,在滿足相應要求時才可使用簡便方法.當一種方法或一種理論在普遍的情況下均成立時,一般來講,對于特殊情況也同樣適用.特殊與一般思想在選擇題的求解中運用較多,可以將這種思維推廣到主觀大題中,同樣可以獲得較為簡便的方法.

2.數形結合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運用數形結合思想解題一直是高中數學的一個難點,也是高考考查的重點.數形結合思想的中心就是以形助數、以數助形,將數學問題簡單化、形象化,可以快速地把握到問題的本質,作為一種優(yōu)化解題的思路被廣泛運用與題目的解答中,可以幫助高中生在問題陷入僵境時尋找突破口.

3.極限思想在高中數學解題中的分析與應用

極限思想在高等數學當中是一個極為重要、基礎的思想,很多問題解題之始就是利用極限的相關知識進行的.同樣的,極限思想在高中數學中也有所體現,是學生在高中數學學習中一個重要的方向,在遇到一些較為抽象的問題時,使用極限的思想方法往往可以使難題迎刃而解.極限方法有助于人們在有限中認識無限,在近似中認識精確,在量變中認識質變,是一種辯證的方法.不少利用一般方法解決顯得極其繁瑣的問題運用了極限的思想卻顯得比較簡便,這正體現了極限在數學中的別樣魅力,高中學生應學會利用極限解題,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結語

第4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1.科學探究方法。生物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得出結論、討論和交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教授知識,更應該注意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的能力,或者說是獲得知識的能力。學生發(fā)現問題后能夠首先對問題進行思考,嘗試解決問題。當已有知識無法解決問題時,教師要引導其獨立思考,提出自己的猜測和假設,再設計實驗來驗證自己的假設,這個過程就是在進行科學探究。在這個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新的知識,還培養(yǎng)了獲得知識的能力。最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對整個過程進行總結和反思,以鞏固和促進。在高中學習階段,科學探究過程中設計的實驗方法和技能學生不需要全部掌握,但最重要的是要具有科學的思維,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整體上的把握和理解。

2.STS觀念??茖W、技術與社會(science,tech-nologyandsociety,STS)的相互作用,是生物科學乃至科學的一個重要維度,對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有重要影響??茖W進步推動技術的創(chuàng)新,技術的創(chuàng)新又反作用于科學的進步,兩者相互促進。這在高中生物教學中也有很直接的體現。例如,光學顯微鏡的發(fā)明使得人們對生物體結構的認識進入細胞水平,而電子顯微鏡的發(fā)明又使得人們對細胞的認識深入到了亞顯微結構。同時,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也推動著社會的進步,社會的進步也反作用于科學、技術的發(fā)展,二者相輔相成。如對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認識的不斷深入,讓人們對各種疾病有了更多認識和治療方法。同時,為了尋找這些解決方法,又不斷促進了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在生物課堂上,教師應該多注意滲透STS方面的內容。

二、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普通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驗)》中對生物課程目標作出了規(guī)定,包括知識目標、能力目標、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這三維目標,同時也是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目標。

三、生物科學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方法

1.探究式教學。學生的探究式學習是指學生對于問題自主地去研究,通過科學探究的過程獲得科學上的知識,同時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探究能力,從而形成科學概念,培養(yǎng)科學態(tài)度。教師的探究式教學則是使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來解決問題或回答問題,保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參與需要高水平認知和技能的活動,形成積極對待科學的態(tài)度,為學生提供具體的經驗。生物是一門實驗的科學,或者說是探究的科學??茖W探究活動能夠使學生主動地獲取生物科學知識,體驗科學過程與運用一定的科學方法,能更好地理解科學的本質,有助于形成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以及科學態(tài)度。前述的科學探究一般過程是針對于實驗探究而言的,但在課堂教學中也同樣適用。課前教師提出問題,學生針對問題進行思考、討論,提出自己或者小組的推測。然后在課堂上,由教師帶領學生一起,通過實例或者示范實驗來驗證之前的推測,從而得出結論、解決問題,也即探究式的教學和學習。

2.增加科學發(fā)展史。生物科學的發(fā)展史就是自然科學的探究史。傳統的生物教學過程中,注重結論的介紹和記憶,而忽視了得出結論的過程。這讓學生失去了對科學歷程、科學精神、科學家的意志品格等多方面的了解,把多元化的生物科學變成了單一的生物知識點。在高中生物教材中,有很多內容提到了相關科學發(fā)展史。如光合作用的發(fā)現過程、礦質元素的發(fā)現故事等。教師帶領學生了解生物科學的歷史,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對于生物科學的興趣,激勵學生沿著科學家的探索道路,理解科學的本質和科學研究的方法,學習科學家獻身科學的精神。這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具有重要的意義。

3.滲透STS教育。一方面,在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意把生物科學知識融入當今社會生活的發(fā)展中,以開闊學生視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如選擇一些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熱點問題及人類所面臨的共同難題,如埃博拉病毒、霧霾、溫室效應、人口、生態(tài)等。這些內容反映了生物科學與社會的緊密聯系,使學生了解到生物科學對人類社會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產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另一方面,學生在生物學課程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參與和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具體問題,可以獲得科學與技術的知識,形成正確的態(tài)度和社會責任感,在日常生活中知道如何把所學的知識、方法與具體實踐相結合;參與社會活動時,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對某些問題做出合理的價值判斷,并能夠采取適當的個人行為?,F階段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徑依舊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時間有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權衡比重、把握進度,但也不能過分強調科學方法教育主題而淡化或舍棄必要的知識體系。

第5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1.學生學習興趣低下。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但是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只是采用黑板加粉筆的傳統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教學枯燥無味,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對生物學科根本就沒有興趣,并沒有真正地參與到教學中來,就不可能會產生更多的問題。這是學生問題意識缺失的一個重要原因。

2.學生長期被動接受。

長期以來,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只重視知識的單向傳遞,而忽視學生在整個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都是教師一個人的身影,忙著向學生傳授知識,而將學生置于教學之外,認為學生只是記住教師所講授的書本知識就可以了。正是在這種片面追求課堂教學大容量、大密度的灌輸式教學模式下,忽視知識的形成,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只重記憶的結果忽視對知識的理解,而嚴重抑制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得學生習慣于接受,對教師產生了嚴重的依賴性,不會提問。

3.學生心理負擔沉重。

許多學生不敢提問的原因并不是沒有問題,也不是不敢問,而是他們擔心所提出的問題過于簡單、沒有價值而會受到教師的指責、同學的嘲笑。正是在這種心理負擔的壓制與影響下,許多學生不敢提問,即使是鼓起了勇氣來提問,也大多是敷衍了事,問不到點上。

4.教師缺乏駕馭能力。

許多教師由于課堂駕馭能力不強,怕學生過多的提問會打亂正常的教學秩序,干擾正常的教學進度,而不愿意讓學生提問。在這種思想下,教師會自覺不自覺地壓制學生的提問,而使得原本問題意識薄弱的學生更加不會提問。

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

1.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只有激發(fā)與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科濃厚的興趣,學生樂于參與、樂于學習,其思維才能處于最活躍狀態(tài),進而才能產生更多的問題。我們要改變傳統的黑板加粉筆的教學模式,要善于借助教具、學具等,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手段,來向學生展現生物教學的魅力,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內心深處沉睡的求知欲,使學生主動而積極地參與到生物教學中來,這樣才能夠發(fā)現更多的問題。如現代信息技術是一種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其運用于教學實踐中,無疑為原本枯燥抽象的生物教學注入了生機與活力。這既可以向我們展現生物學科的生動活潑、直觀形象,吸引學生注意力,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將抽象的知識寓于直觀事物與現象之中,這樣更加利于學生的理解,更能豐富學生的表象積累,從而讓學生發(fā)現更多的問題。

2.確立學生主體地位。

要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就必須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實現師生角色的變換,將學習的主體權還給學生,確立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由被動參與到主體參與,由被動接受到主動構建,讓學生由以往的信息被動接受者成為真正學習主體、主動的探索知識。為此,在教學中,教師要俯下身來,尊重學生、平等地對待學生,將學生視為與自己平等的學習主體,建立平等師生關系,以逐漸強化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讓學生明確自身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改變以往的灌輸式教學,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雙主型教學模式,讓學生與教師組成學習共同體,一起參與到教學探究中來,并為學生的主體參與提供時間與空間上的保證,讓學生以主體參與展開主動探究,在探究中發(fā)現問題。實驗是生物學科的重要學習內容與學習方法,也正是學生發(fā)現真理的重要手段,而在以往忽視實驗教學,或是將實驗的權利牢牢地握在教師的手中,學生只是觀看實驗,我們要將實驗權交給學生,要讓學生有更多親自操作的機會,讓學生在實驗中認真觀察與思考,獲取大量感性材料,并由此發(fā)現更多的問題,提出更多的問題。

3.減輕學生心理負擔。

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指出:“學生只有在緊密、融洽的師生人際關系中,才能對學習產生安全感并能真實地表現自己,充分表達自己的個性,創(chuàng)造性地發(fā)揮自己的潛能。”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為學生營造和諧、融洽而民主的教學氛圍,以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消除學生的消極情緒,讓學生感受到教學的民主與融洽,這樣學生才能從心理負擔的牢籠中擺脫出來,敢于發(fā)表不同見解,敢于提出各種問題。首先,我們要讓學生認識到提問的重要性。問號是打開科學大門的金鑰匙。只有勇于質疑,善于提問,才能有更多發(fā)現與創(chuàng)造的機會,否則就只能是機械地重復前人的成果。其次,要科學對待學生的提問。不管學生提問是否有價值,首先都要肯定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在評價時不僅要語言真切,還要具體,如問題提得好,好在哪里;提得不好,不好在哪里。既要客觀分析,同時還要以正面肯定為主,要讓學生通過教師的評價看到自己的成功與進步,能夠增強信心,鼓起更大的勇氣,否則評價就是失敗的。

4.提高教師駕馭能力。

第6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目前高職語文教學的現狀極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時高職生落入“一葉障目”的尷尬境地中。要想在高職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1、進行文學常識傳授

單從文學常識的內容來講,這部分內容略顯枯燥和單調,主要是一些作家的姓名、出生年月和主要作品等。但如果高職語文教師在這部分內容教學中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就會使文學常識教學變得十分出彩。比如在講授郭沫若《爐中煤》這部分內容時,教師要告訴學生郭老先生創(chuàng)作這首詩的時代背景,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前期,那時候郭沫若還遠在日本,但是國內的革命形勢仍舊激蕩著他的內心,使他在激動之下寫下了這首詩。這種愛國精神對即將走上社會,開始人生新征程的高職生而言不無啟示。如果實現“中國夢”,如何實現自身價值,是值得高職生深入思考的問題。

2、開展文學誦讀活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過于重視文學誦讀過程的知識化,即一味強調學生在誦讀過程中要咬字清晰、注意斷句。這種僵化的誦讀方式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文學作品的興趣,甚至引發(fā)他們對語文的厭煩情緒。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靜下心來誦讀文學作品,促使學生徜徉在文字語言的魅力中,使學生日積月累,欣賞語文課文的獨特之處,與文章作者產生共鳴。以泰戈爾的《春天的遐想》為例,該文飽含希望與喜悅的情感,表達出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舒緩、輕柔的語氣誦讀,抓住“芊芊嫩梢”、“妙齡少女”、“親姐姐”等重點詞語,讀出感情、讀出節(jié)奏。若是在文章層次間遇到停頓之處,也要竭力做到語斷意不斷、音停情不停,帶領學生如身臨其境般地感受春天美麗的景色,體會作者看到萬物復蘇、春回大地的愉快之情。

3、實施文學欣賞教學

高職語文教材中的課文大都文質兼美,或是贊美具有雄心壯志的英雄,或是描寫秀美壯麗的風光,還有一些文章抒發(fā)人間的美好情感,這些都是引導學生進行文學欣賞的良好素材。在講解完基本課文知識之后,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就文章的某一段進行鑒賞,讓學生就文章情感、文章內涵等問題展開討論,在此過程中提升文學素養(yǎng),提高文學鑒賞能力。比如巴金的《懷念蕭珊》、高爾基的《鷹之歌》等課文都是值得學生用心鑒賞的好文章。文學是抒感、表達命運的特殊形式,學生可以不用囿于文章作者所搭建的框架,就文章內容談談自己的看法,不論對錯,只要有獨到之處,教師就應該給予表揚,激發(fā)學生的文學潛力。

二、結語

第7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直觀教學法

現如今體育教學中,除了運用最基礎的講解法,還有更形象的直觀法。體育教師通過生動形象的動作,讓學生從感官上掌握動作要領,從而讓學生以最直觀的方式學習正確的動作要領的一種方法。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運用直觀法時應注意:體育教師應該讓更加動作規(guī)范化,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的每次為學生示范動作要領時,力求做到動作全面到位,而不是點到為止[5]。為了讓學生更好的掌握動作要領,體育教師可預先示范一套規(guī)范的動作,而后讓學生實踐體會,尤其是在學習重點動作要領時,體育教師應盡量放緩示范速度,在講解的同時,還應作出相應的示范,讓示范更有針對性。而學生在體會過程中,體育教師應對學生的不規(guī)范動作,加以糾正和指導,讓學生的動作更加規(guī)范,這樣才能讓體育課堂中學生更高效的掌握動作要領。

完整教學法

完整法是指體育教師在示范開始到示范結束時,體育教師做出協調連貫的示范動作,以不破壞動作與動作之間銜接為主要手段的體育教學方法,例如體育教師在講解組合動作時,可以將組合動作連貫且不分段的示范給學生。完整法的教學優(yōu)勢在于,讓學生對動作有一個全面系統的了解[6]。而體育教師在使用完整法進行體育教學時,則要求完整法的教學動作應該相對簡單,而不適用較復雜的動作教學。這是因為,較為復雜的教學動作在使用完整法進行教學時,學生不能完全依賴記憶來掌握動作,在體會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動作偏差,致使學生學習積極性下降,從而讓教學成果事倍功半。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使用完整法時,還應注意以掌握動作基礎為首要目的,以精通動作基礎為次要目的,也可以先要求學生的動作在方向和路線上的規(guī)范,而后要求動作節(jié)奏和幅度上的規(guī)范等,同時亦可利用精簡動作的方法進行完整法教學,例如:減少跨步距離、縮小動作幅度、降低施力力度等。當然完整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完整法在對于動作復雜且難度較大時,很難達到預期的理想,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科學的運用完整法也很重要。

分解教學法

分解法則是與完整法截然不同的體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中的分解法是把完整的動作,科學的分解成多個動作,讓學生學習分解動作,最后連貫的將分解動作組合起來的體育教學方法。其優(yōu)勢在于:分解法可以讓動作精簡化,提高學生掌握動作要領的效率,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最終達到讓學生更有效率的掌握動作要領的目的。分解法雖然可以讓動作精簡化,但是在體育教學過程中,也會發(fā)生破壞動作整體結構,從而影響學習效果的問題。因此,體育教師在體育教學中應用分解法時應注意:一、以不破壞動作整體結構為前提;二、科學合理的分解整體動作的各個步驟;三、教師自身應熟練完整的進行分解教學,避免出現動作斷鏈現象的發(fā)生。

情景教學法

第8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在平時的教學中,生物教師要在課堂中,善于發(fā)現這些具體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一旦發(fā)現,就要將其列為生物中的探究者,進行重點培養(yǎng),比如可以多讓其參與生物活動,多讓他設計一些生物實驗,跟著教師準備實驗器材,在平時的生活中,多思考,勤于做實驗等,多參與一些有關生物科技制作方面的活動,提高他們的科學創(chuàng)新能力。

二、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激發(fā)學生對知識的渴求

學生對自己沒有見過的事物有著很強的新鮮感。這時候,教師要引導學生的好奇心向著探究的方向發(fā)展。對知識的渴求是人獲得知識的動力,沒有好奇心,學生就對知識提不起興趣。因此,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在課上經常會有學生提出一些奇怪的問題。比如,在講“生物的進化”這一節(jié)內容的時候,特別是說到有關雞的祖先的問題的時候,標準答案是原生野雞,有的學生會問:“原雞的祖先是什么?”介紹“顯性基因與隱性基因”時有的學生會問:“為什么我的上眼皮是一個單、一個雙?”……針對學生提出的這些問題,教師,都不應該給予否定的答案,而是要引發(fā)全體學生的思考,這樣,不但能夠解決學生心中的疑問,而且還能幫助學生更好理解內容。

三、在平時的教學中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某種程度上決定著他的創(chuàng)新能力,這是教育的根本。也是我們每一位教師的教育目的。因此,教師在平時的生物教學中,要想使得學生這種創(chuàng)新能力得到提高,就必須有意識地對他們進行培養(yǎng),訓練。只有這樣,才能在不斷的學習中,學會創(chuàng)新,提升自身的學習能力。在平時的生物知識的學習中,還要刻意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逆向思維。這兩種思維的培養(yǎng),能夠不斷開發(fā)學生的拓展能力,對知識的遷移能力也有很大的作用。這和以往的教學方式有著不少的相同點,但是還是有很大的區(qū)別的,要不斷滲透給學生這種區(qū)別,增強學生的關注,加深對知識的學習。在習題的練習中,教師應該多尋找一些能夠一題多解的練習題,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的思維空間變大,運用所學的知識,不但掌握了基礎知識,也對知識內容的擴展有了很高的提升空間。

四、在生物實驗中進行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實驗作為理科教學的重要內容,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素質方面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人的思維能力的本質,都基于生物世界的本身。學生的智力發(fā)展,隨著自然界的發(fā)展而逐漸演變而來。人的活動能力對自身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現代社會發(fā)展下的生物學科,同現代人們的生活有著很大的聯系,通過學生親自動手設計實驗,并主動在實驗中獲得知識,有的學生在實驗的過程中,會想到很多與自身的想法相聯系的很多內容。這時候,教師要對學生進行相關的引導,幫助學生擴展生物知識的能力。加強學生通過自我思考,獲得更多的探索實踐,最后,能夠自己主動設計生物實驗,探究生物實驗,培養(yǎng)學生獨立制作心中所想的一些生物模型。比如說,留心平時在生活中,對一些植物的采集,并做成標本,保存下來。學生的獨立能力的加強,對日后自身的創(chuàng)造能力,也將有很大的幫助。甚至會自主的去尋找探究。比如,液氮環(huán)境下凍死的魚,如果放到水里還能復活嗎?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大膽思考,然后利用多媒體播放一段有關的視頻,讓學生感受到生命的奇跡,激發(fā)他們的學習主動性,增強好奇心,一探究竟。

五、結語

第9篇:高中學生論文范文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生態(tài)倫理道德的關注越來越重視,因此培養(yǎng)學生們正確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尤為必要。學生生態(tài)倫理道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是屬于“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的范疇中的,因此也可以認為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高中階段作為學生形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重要時期,語文教學在生態(tài)倫理道德方面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對此,本文就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進行簡單的分析,并提出一些可供參考的意見。

一、在文本研習中熏陶

語文新課程在基于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基礎之上,在教材中編排了非常多關于人與自然方面的文章。這些課文在為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為學生們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的建設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 古典詩詞作為中華文化的瑰寶,幾千年來傳承了大量關于大自然的名篇佳作,這些美文對于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無疑是極好的素材。例如蘇教版選修教材《唐詩宋詞選讀》中的《春江花月夜》就曾被聞一多先生譽為“詩中的詩,頂峰上的頂峰”。在具體的教學當中,老師可以引導學生對“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一名句進行賞析與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還可以引入劉希夷所作《白頭翁》中“更夐絕的宇宙意識!一個更深沉更寥廓更寧靜的境界!”來引導學生感悟古人對于天人關系的認識與感受:生命與宇宙的統一、人與自然的和諧得以展示,體現了我國古代“天人一體同仁”的傳統哲學思想。而詩人風格獨特的審美體驗與人生感悟更是讓學生獲得了很多啟迪。

總的來說,引導學生進行這些文本的研習,其實就是幫助學生對自然美的世界加以感悟,并樹立學生尊重自然、熱愛自然,這對于學生建立起同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二、在閱讀講練中滲透

我國科學發(fā)展觀的提出,生態(tài)文明建設如火如荼。在這一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也應該與時俱進,用具有時代氣息的新材料來提高學生們的思維能力,滲透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就近幾年的高考語文現代文閱讀來說就極具特色。 2002年全國卷閱讀題《沙塵暴》、2007年四川卷閱讀題《瓦斯的開發(fā)與利用》、2007年全國卷閱讀題《關于保護生態(tài)多樣性》、2008年湖北卷閱讀題《關于濕地》這些文章都是向學生們滲透生態(tài)教育的好文章。因此,教師在知道學生做題的過程當中,可以適當的向學生們介紹一些與之相關的背景知識,這樣不但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問題的理解,而且能夠讓學生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的受到生態(tài)教育的影響,這對于提高學生的生態(tài)意識,提升思想境界,形成良好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再比如學生進行古文翻譯訓練時,教師就可以通過選用國學經典中與生態(tài)倫理道相關的文章進行訓練文本,這樣一來不但可以讓學生學習到古漢語知識,還能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身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修養(yǎng)。如課文《寡人之于國也》中的“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等,學生通過學習或多或少的都可以了解到孟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

三、在實踐活動中體會

著名的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這樣一句話:“人對外界的認識之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動”。我國《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綜合性學習這一主張,語文課程應該同其他課程、書本學習以及實踐活動緊密的結合起來。高中語文教學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也要求了老師積極引導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當中,進一步的接觸社會、認識自然,以實現語文教育在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良好效果。正因如此,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更應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加以體會,建立起正確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學習《像山那樣思考》這一課文時,老師可以圍繞這一課文要求的學習目標與人文內涵來組織學生開展以“環(huán)保、生態(tài)”為主題的演講比賽。在這一過程中,不但學生的表達能力得到增強,在無意識中也會提高學生對于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的重視,乃至積極參與到環(huán)?;顒赢斨腥?。不僅如此,在引導學生進行語言運用的相關學習當中,老師可以讓學生搜集一些與環(huán)保有關的宣傳語、廣告詞,讓學生來做出賞析、點評,并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自主創(chuàng)作進行評比。這樣一來,學生環(huán)保意識和環(huán)保精神得到了培養(yǎng),而且有利于促進高中語文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

總而言之,讓學生們在實踐活動中感悟生態(tài)倫理道德,不但可以極大的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開闊眼界、豐富社會經驗,而且對于學生所學知識的具體應用也有良好的效果。實踐中感悟是校內外溝通的大融合,這一舉措勢必會使“學生增強探究意識和興趣,學習探究的方法,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因此,高中語文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探究、感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樣,學生在實踐中得到的體會也會深深的影響到其自身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觀。

【參考文獻】

[1]邵建新,朱永芳.語文教學中開展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J].教育實踐與研究(B).2010(02)

[2]朱永芳.語文教學中的生態(tài)倫理道德教育[J].教育.2010(01)

[3]馮景龍.淺議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雙語學習.2007(08)

[4]江紅.關于語文教學中的道德教育[J].職業(yè)教育研究.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