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誕生,需要你不斷地搜集資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編為你收集了豐富的文物保護修復方案主題范文,僅供參考,歡迎閱讀并收藏。
10月10日,國家文物局要求遼寧省文物局對“野長城被抹平”事件相關責任單位和主要責任人進行調查,依法問責、嚴肅處理、處理結果及時向社會公布。
10月9日,山西省山陰縣縣長南志中就明長城“月亮門”景觀倒塌向社會道歉并作出檢查,要求樹立“千年長城不能毀于我手”的意識。
針對長城保護管理問題,10月10日,國家文物局回應記者稱,長城的保護管理整體狀況仍“不盡如人意”。
遼寧:問責抹平野長城責任人
10月10日,國家文物局的《關于綏中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搶險加固工程處理工作的函》中提到,要求問責抹平野長城事件責任人。此前,國家文物局曾發(fā)文明確表示,如該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質量等問題,一經查實,決不護短。同時要求遼寧省文物局于10月31日將調查、處理情況及整改方案,向國家文物局報告。
位于遼寧省綏中縣永安堡鄉(xiāng)西溝村小河口屯的“最美野長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官方稱此為“錐子山長城大毛山段”,民間稱為“小河口長城”,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奇峻地勢及保存完好的山嶺,加之形態(tài)各異的敵臺景觀而聞名。
近日,記者曾就“最美野長城被抹平”一事致電遼寧省文化廳,一位工作人員表示,相關工作正在進行,之后將形成通報,報送有關部門。
山西:明長城修復工作已啟動
10月4日,山西省廣武明長城標志性景觀“月亮門”突然發(fā)生坍塌。3天后,山西省山陰縣文物管理局官網通報稱,“月亮門”倒塌主要是由罕見大風導致,此前沒有任何倒塌跡象,坍塌原因不是有人私挖亂采取土拆磚或其他人為破壞因素造成的。
據(jù)當?shù)貧庀蟛块T報告,當時山下風力達到8級,山頭風力更大。一位目擊者介紹,事發(fā)時,電閃雷鳴,風力罕見,把廣武村里的牛棚、馬棚棚頂卷起刮走,一些電線桿被刮倒,造成周邊村莊停電。
廣武長城全長10公里,明洪武七年,1374年修建?!霸铝灵T”是一座敵樓的殘部,廣武長城最美的一個遺存,也是朔州市文化旅游重要標志。
10月7日晚,記者在山西太原見到了實地走訪長城7天,剛剛歸來的長城保護志愿者張珉。據(jù)其介紹,長城在山西境內廣泛分布,“但要論保存最完好、規(guī)模最宏偉、景觀效果最好,還是朔州山陰廣武明長城?!?/p>
對于該段長城標志性景觀“月亮門”的坍塌,張珉顯得極為痛心。在他看來當?shù)卣Wo不力、難辭其咎,但他也不希望再行修復,“塌了就塌了,再修好那就是假古董了?!?/p>
記者了解到,10月9日,山陰縣人民政府在廣武長城腳下召開“長城保護行動”座談會。山西省山陰縣縣長南志中就明長城“月亮門”景觀倒塌向社會致歉,并做出檢查。南志中表示,這次坍塌雖然是因罕見大風所致,但政府對此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思想上重視不夠,保護措施不力及資金投入不足。他同時告誡山陰縣政府工作人員必須樹立“千年長城不能毀于我手”的意識,和有“長城守護神”的擔當。
在“長城保護行動”座談會上,山陰縣還提出具體的保護措施,比如,加大長城保護投入,在去年財政預算的基礎上再增幅2%;加強長城管理隊伍建設;成立廣武長城管委會,設立長城保護基金等。
據(jù)記者采訪了解,目前,山西廣武明長城修復工作已經啟動。山西省古建筑保護研究所的肖迎九是此次修復方案設計單位負責人,他告訴記者,“目前正在緊張編制,預計10天時間完成初步方案”。希望社會各界能對修復方案提出建議。
專家說法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長城專家董耀會
保護長城首需加強頂層設計
10月10日,記者從國家文物局了解到,目前,國家文物局正在開展長城執(zhí)法專項督察工作,集中督察長城沿線1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長城保護工作。
過程中,督察組成員發(fā)現(xiàn)長城沿線省市在長城保護基礎工作、保護理念、保護管理機構建設等方面,都存在不同問題。由于長城分布范圍特別廣、保護條件異常復雜、工作基礎相對較差,長城的保護管理整體狀況仍“不盡如人意”。
據(jù)國家文物局介紹,在《長城保護條例》實施十周年之際,如何加強對文物保護工程的事中事后監(jiān)管,全面提升長城管理監(jiān)測能力,以及更好地鼓勵、吸引社會力量參與長城保護,是長城保護管理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文物局將進一步加強對工程的事中事后監(jiān)管,特別是加大對正在實施的長城保護工程檢查、指導力度,確保工程質量。
對此,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長城專家董耀會認為,加強對文物保護工程的事中事后監(jiān)管,提升長城管理監(jiān)測能力,首先需要加強頂層設計,按照現(xiàn)行長城保護事權劃分。比如,國家財政負責大型修復工程,地方財政負責日常監(jiān)管維護。
董耀會告訴記者,更重要的監(jiān)管是將文物保護工程的全過程,包括設計、施工、監(jiān)理向社會公開,接受社會監(jiān)督,如此,則能有效避免不少錯誤和彎路。
中國現(xiàn)有43處世界遺產,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0處,穩(wěn)居世界前列。從1987年中國第一次有了世界遺產到今天,20余年過去了,社會對世界遺產的認知在不斷的深化,世界遺產地的保護和管理也有了長足的發(fā)展。
北京明清故宮 持續(xù)擴大開放區(qū)域
2012年,《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編制工作正式啟動。規(guī)劃以2004年《故宮保護總體規(guī)劃大綱(2002~2020)》為基礎,將解決故宮112公頃土地上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質和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問題。目前,故宮博物院正努力呼吁國家相關部門抓緊制定《故宮保護條例》,以實現(xiàn)對故宮文物本體及周邊環(huán)境的有效控制。
近些年來故宮博物院通過有序開展古建筑全面修繕工程,持續(xù)擴大開放區(qū)域,使開放參觀面積由目前的45%擴大到76%。經過精心整修的皇極殿已向觀眾開放。未來,還將開放慈寧宮、壽康宮、慈寧花園等組成的西部區(qū)域;端門城樓、大高玄殿將作為數(shù)字博物館對外開放;南部將形成以午門城樓及東西雁翅樓、武英殿和文華殿為主體的大型博物館展覽設施群。為解決院內一些部門占用古建筑辦公而對古建筑造成損害、古建筑亟需騰退整修的問題,故宮博物院正在建設西河沿文物保護綜合業(yè)務用房,力爭在2016年實現(xiàn)紅墻內無辦公科研場所。
故宮博物院為期7年的藏品清理工作已經順利完成,確定館藏文物總量為180萬7558件。為解決古建保護與展廳現(xiàn)代化要求的矛盾,故宮博物院建設了完全達到博物館溫度、濕度、安全控制標準的現(xiàn)代化展廳一午門展廳。
目前,故宮博物院正著手對所有展廳中的展柜、臺座等進行全面排查,逐步更新,以實現(xiàn)對展廳內文物的全面抗震防護。對地下文物庫房進行升級改造,爭取根據(jù)不同質地文物藏品的保藏條件要求,實現(xiàn)溫度、濕度的調控功能分區(qū)。同時,建設第三期地下文物庫房,配套復建內務府建筑,增加文物儲藏保管功能,逐步減少并最終棄用地面文物庫房,整體提升文物藏品保存條件。針對大量院藏文物瀕臨腐蝕、銹蝕等嚴重自然損壞狀況,將建立大型綜合文物修復中心,根據(jù)文物藏品性質設置各類保護修復室。
2011年12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中心”,建立“故宮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信息化平臺”,對文物建筑、室外陳設、植物動物、環(huán)境質量、游客動態(tài)、安全防范、基礎設施、館藏文物、非古建筑、監(jiān)測保障等進行監(jiān)測。針對游客動態(tài),故宮博物院提前制定節(jié)假日觀眾接待預案,以加強值守力量、設置緩沖區(qū)域、暢通出入口和通道、調整開放通道作為應對措施,未來將根據(jù)監(jiān)控,對超大客流進行分解疏導和科學控制。
故宮博物院正在規(guī)劃包括地庫風冷系統(tǒng)改造、報警聯(lián)動處置系統(tǒng)建設、消防設施改造、高壓管網建設、午門安檢前移、建立故宮應急指揮中心、采用物聯(lián)網技術加強安全防范、彩鋼房拆除、滅火救援能力建設等內容的安全防范新系統(tǒng)。通過技防、人防、物防的有機結合,全面提升安全防范工作水平。
莫高窟 在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在開放中加強保護
2003年甘肅省政府頒布實施《甘肅敦煌莫高窟保護條例》,這是中國為數(shù)不多的幾個專項文物保護法規(guī)之一。2011年出臺了《敦煌莫高窟保護總體規(guī)劃(2006~2025)》。敦煌研究院據(jù)此制訂了相應的保護管理措施,劃定了2萬余公頃的遺產區(qū),10萬余公頃的緩沖區(qū)。
為保護莫高窟的突出普遍價值及其真實性、完整性不受破壞,敦煌研究院配備了先進的實驗設施條件,通過承擔國家重要科研課題,系統(tǒng)分析威脅莫高窟文物保存的各種風險因素和產生機理,解決保護中的關鍵問題;與多家國內外保護科研機構合作,積極引進、吸收先進的保護技術和理念。采取科學的工藝對本體的壁畫和崖體等實施保護,并形成了保護技術規(guī)范。共修復壁畫約3100平方米,加固崖體長1700米。對影響環(huán)境保護的風沙危害,采取固沙、阻沙綜合治理措施使得窟區(qū)積沙量減少70%以上。敦煌研究院還在壁畫和塑像、洞窟內環(huán)境、窟區(qū)氣象和地質環(huán)境、風沙、游客、安全防范等方面利用先進技術開展實時監(jiān)測工作,對有可能造成破壞的潛在因素進行預控并及時采取保護措施。
敦煌研究院始終堅持在保護的前提下開放,在開放中加強保護。開展莫高窟利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進行游客承載量研究,召開“遺產地旅游可持續(xù)發(fā)展國際研討會”,總結研究成果,根據(jù)洞窟壁畫的內容和年代、保存現(xiàn)狀、洞窟容積、位置,以及游客量變化等,制定游客預約制并及時調整洞窟開放策略,確保石窟處于科學、有效的保護和開放管理狀態(tài)。近年來,敦煌研究院在面對游客逐年增加的挑戰(zhàn)時,為有效減緩洞窟開放壓力,保護洞窟,充分展示遺產價值,嘗試采用數(shù)字化虛擬洞窟的展陳方式。
長城:21196.18千米總長度的調查與認定
長期以來,長城保護是中國文物保護的一項重點工作。國務院先后將山海關、嘉峪關、八達嶺等多處長城重點段落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地人民政府也將長城相關遺跡分別公布為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不可移動文物。2003年,文化部、國家文物局等九個部委聯(lián)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長城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2006年,國務院頒布實施了《長城保護條例》,為加強長城保護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法規(guī)保障。
為應對長城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消除自然和人為因素對長城的威脅,國家文物局制定《“長城保護工程(2005—2014年)”總體工作方案》,開展資源調查和建立記錄檔案、編制保護規(guī)劃、建立法規(guī)制度、理順管理體系、開展宣傳教育、加強科學研究、實施搶救維修、依法加強監(jiān)管、加大經費投入等九項工作?!笆晃濉逼陂g在大遺址保護專項經費中安排5億多元用于長城保護工程,確保了長城資源調查、重要段落保護維修等工作的順利完成。國家文物局支持和指導各地實施了山海關等一批長城重點段落的搶救性保護維修工程,消除了一批重大文物安全隱患,為長城等大型文化遺址的搶救維修創(chuàng)造了新鮮經驗。
2007年至2010年,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國家測繪局組織開展全國性的長城資源調查工作。長城資源調查分為明長城資源調查和秦漢及其他時代長城資源調查兩個階段開展。長城資源調查由文物部門通過田野調查確定并記錄長城本體、附屬設施、相關遺存等的保存狀況、保存環(huán)境及保護管理狀況;在此基礎上由測繪部門測定長城資源的長度、位置等測量數(shù)據(jù),并建立長城信息系統(tǒng)。通過長城資源調查,全面、準確地掌握了長城的規(guī)模、分布、構成、走向、自然與人文環(huán)境、保護與管理現(xiàn)狀等基礎資料,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新發(fā)現(xiàn)。
在長城資源調查成果的基礎上,國家文物局于2011年6月份啟動長城認定工作。通過長城認定,將進一步明確各類長城相關遺跡作為長城遺產的重要屬性,解決“什么是長城”這一關鍵問題,并將各類長城遺產納入《長城保護條例》的保護范圍。同時,各級地方政府根據(jù)國家文物局的認定意見,將能夠準確掌握轄區(qū)內的長城資源情況,依法落實《文物保護法》和《長城保護條例》確定的長城“屬地管理”原則,進一步明確每一處長城遺產的保護管理責任,解決“誰來管理”的問題。
2012年5月,國家文物局完成長城認定的批復工作,共認定15個省、自治區(qū)、直轄市的403個縣域內分布的春秋戰(zhàn)國、秦漢、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西夏、遼、金、明等歷代長城墻體10053段,壕塹1762段,單體建筑29507座,關堡2210座,相關設施189處,共計43721處長城遺產。調查認定的長城總長度21196.18千米。
蘇州古典園林: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試點
在中國現(xiàn)有的30處世界文化遺產中,蘇州古典園林的監(jiān)測工作一直走在前列。經過多年探索和努力,建立起了一個體系較完善、功能科學的監(jiān)測體系。建立了一套三級管理的分級管理體系。從蘇州市世界遺產保護工作領導小組,到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再到園林局下屬古典園林保護監(jiān)管中心、各古典園林管理處,形成了蘇州市域范圍內上下聯(lián)動及時、協(xié)作處置有效管理體系。
為保障監(jiān)測工作的有效實施,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于2008年出臺了《蘇州古典園林監(jiān)測管理工作則(試行)》,并于2011年修訂成為蘇州市規(guī)范性文件,明確了各級各部門在遺產監(jiān)測管理工作中的信息報送、預警處理等相應職責,確保監(jiān)測工作有章可循。同時,通過數(shù)年的摸索,研究制定了《蘇州古典園林建筑物、植物、陳設、游客量監(jiān)測工作規(guī)程》和《預警指標值與預警(草案)》,以及相應的考核辦法、監(jiān)測工作例會制度、培訓制度等切合實際需要的配套內容。制定了蘇州古典園林監(jiān)測工作總體方案,確定了監(jiān)測工作的基本思路是“三個全方位”,即:全方位數(shù)據(jù)采集、全方位實時記錄、全方位監(jiān)測預警,圍繞這個目標,制定了遺產監(jiān)測遠中期規(guī)劃和近期分步實施計劃。
在對蘇州古典園林進行監(jiān)測的過程中,注重科技提升。一是與有關大專院校合作,研究多種手段對遺產實施監(jiān)測的方法,研究三維掃描儀在古典園林保護中的運用。二是與信息科技公司緊密合作,利用現(xiàn)代技術和先進的設計理念,自主開發(fā)世界遺產監(jiān)測預警系統(tǒng)軟件,研究出一套符合蘇州古典園林特點的監(jiān)測軟件和監(jiān)測指標、監(jiān)測預警標準,力求監(jiān)測手段科技化,監(jiān)測數(shù)據(jù)科學化,監(jiān)測結果時效化,為逐步實現(xiàn)從傳統(tǒng)到數(shù)字化和現(xiàn)代化的轉變打下堅實的基礎。三是從確保世界遺產原真性的目的出發(fā),以“原法式、原結構、原材料、原工藝”為標準,結合遺產維修工程的實踐,摸索蘇州古典園林維修工程的監(jiān)測方法,2007年編制《世界遺產維修課題大綱》,2008年實施耦園案例的“維修工程監(jiān)測研究”;2010年完成以留園曲溪樓維修工程監(jiān)測工作。四是加強對國際文件和動態(tài)的研究,2009年完成了國家文物局下達《世界遺產蘇州古典園林定期報告(2003~2008)》試點研究課題的任務,得到國家文物局充分肯定,認為具有在全國遺產地示范作用和推廣價值。2011年被確定為中國世界文化遺產監(jiān)測試點單位。
遺產監(jiān)測工作的核心內容是監(jiān)測信息,蘇州古典園林保護監(jiān)管中心承擔著信息維護及的信息中樞職能,一方面通過網絡平臺實時采集與信息,另一方面通過開展定期與不定期的人工監(jiān)測巡視、巡視報告、編輯監(jiān)測預警信息??裙ぷ鲝浹a網絡平臺信息的不足;除此之外,還結合信息科技的發(fā)展,積極研究平臺功能的提升,架構科學高效的信息化網絡,并對采集的信息數(shù)據(jù)進行科學分類研究,走出一條從全方位信息采集到以遺產價值影響因素重點梳理、從摸家底到抓關鍵,從圖文并茂到三維測量的信息化建設之路,在實現(xiàn)遺產價值的全方位監(jiān)測的同時也為各級各部門的管理評估工作提供了詳實的信息;還為傳統(tǒng)技藝流失、保護修復專業(yè)人才流失的可預見影響因素做好了必要的信息儲備。
大足石刻:石質文物保護的示范工程
大足石刻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典范。長期以來,大足石刻研究院先后完成各類文物保護項目20余項,在一定程度上使石刻病害得到有效遏制。在保護修復中,堅持技術創(chuàng)新、工藝創(chuàng)新、材質創(chuàng)新。如在大足寶頂山石刻觀經變龕危巖搶險加固、地獄變相龕及合利塔防風化保護、九龍浴太子龕滲水治理等多項保護工程中所采用的一些技術措施均處于國內石質文物保護的領先水平。尤其是正在開展的全國石質文物保護一號工程——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更是提高了大足石刻乃至全國石質文物保護的科研水平。
千手觀音造像開鑿于南宋淳熙至淳祐(1174~1252年)年間,造像集雕刻、貼金、彩繪等多種工藝手段于一身,病害極其復雜,多達34種,是一項集保護修復與研究于一體的大型文物保護工程,項目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在國內外文物保護工程中罕見。
中國古代人們建造了不計其數(shù)的精美建筑,留下了氣勢磅礴的文明憑證。宏偉大氣、小橋流水等不同風格的歷史建筑,形成了中華民族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氣度。聞名世界的歷史建筑有:世界上最長的墻———萬里長城,明清皇宮———北京故宮,沈陽故宮,域圣殿———布達拉宮,平遙古城、蘇州園林、各民族特色建筑群落等等。
2中國歷史建筑的保護現(xiàn)狀分析
我國的歷史建筑遺產保護經過發(fā)展后,從一開始的單一文物保護到歷史文化名城的多層保護,再到把重心轉到歷史文化保護區(qū)的多層次的保護體系。從生疏漸漸建立完善成熟的保護體系,但是對于我國的數(shù)量眾多的歷史建筑依然不能全面覆蓋。
2.1保護觀念落后
我國對歷史建筑的開發(fā)保護,只注重保護幾個歷史建筑點,而一樣重要的背景建筑區(qū),卻因為經濟利益原因被拆除,換成了商業(yè)性質的現(xiàn)代建筑。這樣就導致整個景區(qū)就幾個遺存的古建筑,使其失去了歷史脈絡而獨立,本身的意義和文化韻味也慢慢的消失。
2.2保護體系不完善
在我國文物保護法律方面的實施仍然存在松散,處罰程度不夠,政府鑒定監(jiān)管力度不足或者對歷史建筑保護認識程度不高,導致相關人員難以阻擋經濟的利益而破壞文物建筑及環(huán)境,最后反而不受處罰。
2.3保護方法欠缺
對于文物的保護,應該最大限度地保存歷史建筑最原始、最真實的部分,盡量對歷史建筑不作修改,只在必要時采取措施,并且這些保護措施具有可逆性和可識別性。我國的歷史建筑保護的主導思想雖然也有所體現(xiàn),但是沒有體現(xiàn)在修復方法上,很多歷史建筑由于采取的保護修復方法不當,導致歷史韻味消失。我國對歷史區(qū)域采取的保護措施基本上還處于試驗階段,目前還無法得到廣泛的推廣,更缺少專門的法律法規(guī)來對歷史建筑的修復保護措施進行約束。
3中國歷史建筑的保護修復方法研究
3.1歷史建筑保護修復的原則
1)價值;2)原真性;3)最小干預;4)整體性;5)可逆性與可再處理性。
3.2歷史建筑保護修復過程
1)調查研究。對保護修復對象歷史的調查研究為的是獲取一切可能的信息,并進行有目的地編集和分析評估,形成有關的文獻資料,以獲得對歷史建筑的整體印象。需要注意的是,無論采取何種獲得歷史信息的方法,尤其是現(xiàn)場調查,對建筑本身應盡可能是無損的(比如上建筑屋頂調查應注意不踩碎屋瓦等等)。2)檢測分析。從檢測時間來分,可以是簡單到只有幾天,也可以是按月計,甚至若干年的長期工作;從檢測范圍來分,可以是簡單的外表觀察,也可以是由專家進行內部結構檢查,甚至把檢測數(shù)據(jù)帶到實驗室分析,而對任何歷史建筑的保護修復,都應當從最簡單、無損的方法開始。檢測分析具體的順序為觀測、表面形狀測繪、內部檢測(包括無損檢測和各種有損檢測),最后進行實驗室分析。無損檢測手段和儀器主要分為以下幾類:肉眼檢測、內窺鏡檢查法、纖維光學儀器、微型鉆孔、超聲檢測、滲液檢測、磁粉檢測、渦流檢測、X射線檢測、探地雷達、濕度儀、紅外熱像儀、激光掃描、沖擊回聲、照相矯正、攝影測繪等。適合歷史建筑的方法有:肉眼檢測、探地雷達、紅外熱像、激光掃描、建筑攝影測繪、超聲檢測等。3)修復方法。檢測分析的結果是采取修復方法步驟的前提條件,具體的修復措施可以是非常緊急的、救治性的,也可以是防治性的,時間上可長可短,具體涵蓋了維護、修繕、再生、保護、修復、更新、替換、移建、重建各種不同干預程度的措施。治療分為微觀治療———材料修復和宏觀治療———結構處理。材料修復即采用清洗、加固、續(xù)斷填縫、防護性保護處理、復制與替代等方法使材料返回正常時期的樣子。其中清洗有水洗法、化學劑法、研磨法、激光法、敷劑法、超聲法。結構處理即采用加固等方法使處于危險中的歷史建筑能夠維持存在?;炷两Y構的直接加固法有:加大截面加固法(即強柱弱梁法)、粘貼纖維增強塑料加固法、繞絲法、置換混凝土加固法、有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濕式外包鋼加固法)、粘貼鋼板加固法、錨栓錨固法;間接加固法有:增加支承加固法、預應力加固法。砌體結構的直接加固方法有鋼筋混凝土外加層加固法、鋼筋水泥砂漿外加層加固法和增設扶壁柱加固法;間接加固法有無粘結外包型鋼加固法和預應力撐桿加固法。鋼結構的加固方法有:改變結構計算圖形(對不同的整體結構可采用增加結構或構件剛度的方法進行加固、對受彎桿件可采用改變其截面內力的方法進行加固、對桁架可采取改變其桿件內力的方法進行加固)、加大構件截面的加固、連接的加固與加固件的連接、裂紋的修復與加固。中國特色木結構建筑的加固方法有:增加約束法、增大截面法、增設拉桿法、增設銷釘法和混合的方法??傊?,結構加固、糾偏、移位,都是歷史建筑的宏觀層面進行的修復工作,由于建筑結構與其外的表層往往無法脫離,因此宏觀層面的工作與微觀層面的工作是互相依賴的。
4結語
【關鍵詞】 古建筑;歷史文化;歸位復原法;修復
古建筑是中華歷史文化的瑰寶,有著極其重要的研究價值。如何保護和再現(xiàn)文物建筑的歷史和美學價值,需要廣大古建筑修復工作者的認真探索研究。古建筑修復技術是一項專業(yè)化程度特別高的工作,修復工作者應當嚴格遵守古建筑修復的基本原則,從長遠考慮,保護這些歷史留下來的瑰寶,不能有絲毫怠慢。
1、古建筑修復應當一切從實際出發(fā)
我國古建筑修復有著其特殊性,其施工工藝與原材料都與西方的古建筑有著鮮明的差別,因此在修復過程中,應當切合實際,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制定出有針對性的修復方案。例如,西方的古建筑大多以石構建筑為主,而我國古建筑多為木質結構,所以在修復的時候應當注意保留建筑的本質,同時還要保證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修復后的建筑能經受得住長年累月的風雨侵蝕。并且,木質結構的建筑需要長期的不同規(guī)模不同方式的修復,隨著修復技術的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修復工作也需要進一步的改善。
從這種意義上說,只要是可以讓古建筑長期保存的辦法主張都是正確的,都應當推廣,在我國古建筑修復方面,我們應當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尋求更為完善的修復方法,為子孫后代留下一份寶貴的財富。
2.關于古建筑的修復原則
(1)對“原狀”的理解。古建筑修復的第一標準就是盡可能的恢復其原貌。要首先對其進行充分的勘測調查,對各個建筑部分的新舊程度,哪部分是后來增加的,哪些是歷史真面目都應該有充分的了解和把握。可以試著從類似的建筑中找到共通的建造模式,或者從本建筑的施工時間,施工手法以及相關工藝中去尋找線索,從而獲得對古建筑的更具體的信息。
(2)對“保存現(xiàn)狀”的理解。由于古建筑往往歷史時間比較長,在經過了許多個時代的變遷之后以及多次的大修小修之后,其藝術價值已經殘缺不全,在這種情況下,就應該首先分析其剩余價值,把過去那些破壞性修理的部分撤銷,盡可能的展現(xiàn)其本來面目,重新歷史的真實狀態(tài)。
(3)關于“約定成俗”的理解。大多數(shù)古建筑在經過很長的歷史之后其現(xiàn)狀已經為人所認可和接受,這些特色已經成為一種標志形象,在這種情況下,就無須硬性的去再去挖掘其本來面目,保留其現(xiàn)狀也許更適合于古建筑修復的原則??偟膩碚f,在做文物古建筑修復的時候,務必要充分把握以上基本原則,盡可能的還原古建筑的原狀,盡可能的保存現(xiàn)狀,同時,在適當?shù)那闆r下,可以按照大眾的需求保存原樣,不要出現(xiàn)太大的出入和紕漏。
3、古建筑修復中常用的方法
古建筑修復過程中,對于已經損壞的建筑構件,如果能夠修復后繼續(xù)使用,就不應當替換。確實損毀比較嚴重的,在替換是應當選擇色彩、質感以及外觀等方面與原有構件貼近的材料。如果是修復已經缺失的部分,需要做詳細的歷史記錄和形象一局,而不能憑空想象或使用其他建筑的替代品。
如果置換的構件涉及到結構本體,則一般都需要事先對古跡的狀態(tài)進行詳細的測定,以確定最好的修復方案。有些結構上的問題,通過仔細的觀察就能發(fā)現(xiàn),比如伴有垂直裂縫的柱身外鼓,常提示荷載過大,斷面太弱。在情況不明或不易查探時,則需要先設置臨時支撐再作進一步的測定。在修復米蘭大教堂的柱子時,曾采用了一種非常復雜的拱頂架體系,在它的支撐下,不僅可以移走或置換整根的柱子,還可以切割和掉換個別的石塊。
如果建筑不大或只留部分殘跡,也可以采用“落架大修”的辦法進行修復。據(jù)資料記載,英國曼徹斯特附近的巴格雷府邸是一棟13世紀早期的木構架建筑,為防止建筑倒塌,曾考慮過兩個加固方案。一是原位補強,即用嵌玻璃纖維桿和使用環(huán)氧樹脂的辦法。但這種方法是不可逆的,它不僅使日后可能需要的其它維修方式無法進行,而且和原來木構架的設計意圖和受力機制相悖,因而最終被否定而采取了第二個“落架大修”方案,把木構架拆卸,將損壞的部分用新材料重做后再進行裝配。
對于遺址或建筑遺跡,修復一般只限于把現(xiàn)場挖掘到的散失的部件按原位組合重建,以求全部或部分再現(xiàn)建筑原貌。這種方法被稱為“歸位復原法”。在實際工作中,能夠完全依靠散失的部件組合起來的古跡(哪怕只是局部)是很少的,絕大多數(shù)都有缺失的部分。只要缺失或損壞的部分在總體中占很少的份量,一般都允許修復補缺,但要求對原狀應有權威的證據(jù),修復應有考古的精確性,同時,補缺部分還要易于識別。在這點上,它和考古學家用石膏粘合陶器碎片的復原方法和原理是一樣的。這種復原方法特別適合因戰(zhàn)爭、地震等原因突然坍塌或毀壞的建筑。
4、“歸位復原法”的應用
正確的歸位復原可以從一堆散亂的、對觀察者來說好像是毫無意義的石頭中,提取大量的信息,使它變得具有意義。復原后的遺址能使人們對原來的建筑空間構成有一個基本的概念,并由此產生總體的聯(lián)想。這種做法的意義和作用現(xiàn)已得到人們的充分肯定。但是這種做法須以充分的考古和文獻研究為依據(jù),不可濫用,否則將會使人產生虛假的印象,降低遺址的信息價值。
對于任何歸位復原,人們在重新組合這些倒坍散落的石塊時,對其正確性很難有絕對的把握(都可能存在有錯誤),因此,它的工作過程必須是可逆的,以便在以后有新的、更確鑿的證據(jù)出現(xiàn)和有更成熟的方案時,可以改變原來的組合?;谕瑯拥目紤],粘合材料,特別像水泥這樣一些不可逆的材料在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中應盡量少用,以免給以后的修復工作帶來麻煩,阻礙人們進一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另外,歸位復原可能因為顧及了建筑發(fā)展歷史中的某一個階段而忽略或抹煞了另外的階段。因而歸位復原應只限于有確鑿證據(jù)和遺存物較多的那些部位,哪怕它只占總體中的一小部分,同時應該伴有必要的說明,使參觀者能充分理解建筑發(fā)展的各個歷史階段。如果缺失的部分太多,補充的材料成為主體的話,這種復原就失去了意義。
此外,在歸位復原中,有些細節(jié)問題也要引起注意,如果處理不好,對總體面貌亦有影響。比如有些柱石或梁嵋構件在長達數(shù)世紀的時間內被棄置在地,各部位都不同程度遭受日曬雨淋、表面風化,溶蝕孔洞的位置也各不相同,一旦歸位后外貌難免顯得怪異,于是有人就對缺損處以抹灰加以掩蓋。這樣做其實并無必要,因為這對古跡的表現(xiàn)力只能是一種損害;若使用水泥則會導致裂縫的產生,情況更糟糕。
5、小結
我國歷史源遠流長,地大物博,各個民族都積累下了許多的歷史遺產,其中各地遺留下來的古建筑更是數(shù)不勝數(shù),但是由于歲月的侵襲,自然破壞和人為破壞比較傲嚴重,很多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上的破壞,急需適當?shù)男迯?。建筑反映了國家歷史的輝煌,表現(xiàn)了過去中國的文化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偉大成就,保護它,維修好它是我們這一代不可推卸的使命,也是為世界文化遺產寶庫增光添輝的貢獻。由此看來,維修和保養(yǎng)古建筑事業(yè),勢必是全球性的神圣事業(yè)。
參考文獻
[1] 張帥華.對當前古建筑修復的幾點思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8(04)
[2] 林道友.論古建筑修復中的若干問題[J].浙江建筑.2006(07)
[3] 何鈞.古建筑修繕復新的探討[J].浙江建筑.2009(07)
關鍵詞:龍門石窟石質雕刻品保護程序
Abstract:The Longmen Grottoes is an open-air unremoveable temple relic of large-scale caves,which contains large numbers of stone sculptures. Basing on the research of diseases in stone sculptures,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works of the Longmen Grottoes.The author thinks that,the previous research,implementation and records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are basic methods and procedures.This paper also discusses the necessary of abiding by this process,which is also the conclution of protection and conservation experiences.
Key words: Longmen Grottoes,stone sculptures,protection,procedure
世界遺產龍門石窟開鑿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即公元493年)前后,歷經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到隋唐至宋等朝代,斷續(xù)大規(guī)模營造達400余年之久,現(xiàn)存洞窟2345個,造像10萬余尊,碑刻題記2800多塊,保留有大量的宗教、美術、書法、音樂、服飾、醫(yī)藥、建筑和中外交通等方面的實物史料,是一座大型的石刻藝術博物館。
然而,這些珍貴的石窟藝術品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由于自然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保存完整者較少,且存在多種病害。對于石質雕刻品病害的描述,目前在國內尚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研究者往往根據(jù)各自研究的文物的特征情況自行描述,起到定性或定量地記錄的作用即可。意大利的文物保護研究者將石質文物病害概括為25種類型,形成了一套在國際上有相當認可度的標準化語言。近年也有龍門石窟的石質文物保護研究者,在借鑒這套標準的基礎上,結合龍門石窟的特點,將龍門石窟的雕刻品病害劃分為風化脫落、結垢、斷裂與裂縫、缺失、侵蝕、粉化、鹽性結晶、表面沉積等八種類型1。
從石質雕刻品保護修復的角度,也可將病害大致劃分為兩類,一類是結構性深部病變,如斷裂與裂縫、缺失,這類病害易造成雕刻品的結構性失穩(wěn),引起坍塌、變形等,采取的保護修復多為支護、錨固、粘接一類的加固措施。二是表面或淺層病變,如侵蝕、粉化、結垢、鹽性結晶、表面沉積等,導致雕刻品表面材質退化、污損等,采取的保護修復措施多為清洗、表面補強等。
龍門石窟有著數(shù)量龐大的雕刻品,大部分是以洞窟為單元,遵照一定的佛教造像形制雕刻在石窟內部;另一部分則雕刻在洞窟外壁面、摩崖面上;也有少量的獨立佛塔等,由于洞窟的大量損毀、坍塌,原來存在于洞窟內部的雕刻品現(xiàn)在也有相當?shù)臄?shù)量在外,成為露天雕刻品。洞窟內部的雕刻品和露天雕刻品的病害特征以及相應要采取的保護修復措施會有一些不同,但大體上都需要采取以下三個步驟:保護修復的前期研究,保護修復的實施,保護修復的檔案記錄。
一、保護修復的前期研究
在計劃對石質雕刻品開展的保護修復之前,前期調研是必不可少的,調研的內容越廣泛越深入越好,例如:開鑿背景,雕刻技法,歷史價值,藝術價值,保護修復歷史記錄,區(qū)域環(huán)境條件,病害現(xiàn)狀等等。這些程序已經逐步得到規(guī)范,比較廣泛地應用到雕刻品的保護修復工作中。
以龍門石窟雙窯洞的保護修復實踐為例,曾經在進行保護修復之前,對其病害現(xiàn)狀作了完整的前期調查研究。內容包括:
1.雙窯洞的背景資料:開窟時代、石窟價值、環(huán)境選擇、營建技術、歷史破壞記錄、歷史修復記錄。
2.環(huán)境監(jiān)測資料:氣候、地理、微環(huán)境氣象、大氣環(huán)境、水環(huán)境、環(huán)境震動、生物危害。
3.地形測繪、地質調查:洞窟測繪、工程地質水文地質調查、巖性分析。
4.病害調查與分析:①病害描述:用文字、圖片對應方式,不同部位,不同病害逐一描述。②病害記錄檔案:利用測繪、調查成果,以文字、照片、圖紙、錄像等形式記錄洞窟病害。③采樣分析:提取洞窟內石材病變樣品,如結殼、硬殼、斑跡、表面沉積物、生物綠銹等樣品進行測試分析;另外還需提取與洞窟石質相同層位、相同巖性的巖樣進行測試分析。
病害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是整個前期調研的核心和落腳點,也是保護修復的開始,從病害類型、病害成因與結果的綜合診斷來決定保護修復的內容、方法和步驟。
在進行保護修復之前的前期調查研究中,有兩點是經常被弱化的,所以值得我們特別關注。
1.對雕刻品的文物價值的深入理解問題。決不能簡單地把文物等同于當代的需要保護處理的物品來對待。文物的價值是它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科學價值的綜合體現(xiàn),一件文物攜帶著從它誕生之時、至其歷史延續(xù)過程諸多的珍貴信息,對這些信息若不甚了解,而貿然施加保護手段,極易造成不當保護或保護性破壞。
2.研究分析病害與環(huán)境的關系問題。雕刻品的病變原因有很多,除了雕刻品本身材質的特性、雕刻工藝之外,與它保存的環(huán)境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一件雕刻品或一個窟龕,不同部位的光照、溫度、滲水、風蝕情況不同,病害狀況就有所差別,換句話說,一種病害一定有造成這種病害的環(huán)境影響因素,只是有些環(huán)境影響因素比較易于鑒別,有些環(huán)境影響因素需要細致的研究才能探詢得到。準確判斷這種環(huán)境因素及其影響程度,是下一步采取保護修復措施的基礎和關鍵。
二、保護修復的實施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制定詳細的保護修復方案,以保證實施的合理正確。方案應涉及保護設計的依據(jù)、保護修復的原則、病害治理設計、材料與工具、進度安排、工程施工的技術控制、工程預算等方面的內容。
保護修復的具體措施一般來講,包括以下幾個過程:
1.雕刻品的穩(wěn)定性加固:雕刻品本身和窟龕存在斷裂、缺損,引起結構上的不完整或不穩(wěn)定,可以采取工程加固手段,如錨桿加固、化學藥品粘接灌漿、支護、砌筑等,避免雕刻品的坍塌,保持結構的平衡和穩(wěn)定。龍門石窟在上世紀60年代之前,洞窟及雕刻品坍塌、損毀現(xiàn)象普遍,70年代以后,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搶險加固工程,至90年代初,基本完成了東西兩山重要洞窟和區(qū)域的加固工程,雕刻品穩(wěn)定性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得以改觀。
2.滲漏水的治理:滲漏水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尤其對龍門石窟這樣的石灰?guī)r質地的雕刻品。區(qū)域性的防滲覆蓋、倒排水設施的修建、隔水阻水灌漿可以有效減少滲漏水害的發(fā)生。隨著保護技術的不斷發(fā)展,新的滲漏水治理方法、新的灌漿材料也在龍門石窟得到實驗和應用。同時,滲漏水治理存在相當大的難度,需要循序不斷地采取措施,逐步加以解決。
3.露天雕刻品的遮護:選擇性修造窟龕的窟檐、恢復已坍塌洞窟的窟頂,遮護露天雕刻品,可以防止雨水的直接沖刷、陽光暴曬,減緩由此引起的雨水侵蝕、溫濕度驟變、微生物滋生,對露天雕刻品起到積極的保護作用。建造窟檐保護造像雕刻的方法,在石窟營造的同時就已經采用。龍門石窟曾經在潛溪寺、賓陽洞、藥方洞等大型洞窟修建不同材質和造型的窟檐,起到了很好的防護作用,缺陷是體量大,對景觀面貌改變明顯。近期,龍門石窟對一些小型坍塌窟龕進行實驗性修補,用近似的山石模擬恢復部分窟頂,對外觀的改變較小,又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2。
4.雕刻品的清洗:對于清洗,首先要明確清洗是對文物表面污染物的必要的干預行為,污染物對石材病變的發(fā)生、發(fā)展繼續(xù)施加不良影響,表面的污損嚴重影響了其歷史、美學價值的研究和展現(xiàn),所以,采取干預是非常必要的,其次,是清洗的方法技術問題。龍門石窟近年做的清洗主要有洞窟油煙結殼清洗、石灰?guī)r凝漿結垢清洗、石質表面鹽性結晶清洗等。油煙結殼的形成主是由大氣污染物二氧化硫、粉塵加速巖石風化生成硫酸鹽和人為煙熏所致,嚴重影響了雕刻品外觀,同時也是巖石進一步風化的隱患3。石灰?guī)r凝漿結垢的形成主要是洞窟的滲漏水對石灰?guī)r的溶蝕,進而在雕刻品表面結晶覆蓋。蓮花洞北壁小龕石灰?guī)r凝漿結垢的清除,恢復了雕刻的本來面目,為龍門石窟覆缽式塔造像題材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佐證4。
5.雕刻品表面風化層的加固:風化層的加固有多種情況,有的是對已經起殼、空鼓的部位填充和粘連,有的是風化層表面的補強和憎水處理等。對風化層保護處理材料的選擇一直是個難題,但是,最基本的要求是強度不能太高、不產生會造成危害的副產物、強調可重復處理性,即不能妨礙采取其他的保護措施的操作。
6.殘缺雕刻品的補全:目的是在于重建雕刻品的結構和穩(wěn)定性,是對破碎或缺失的形象的完整性進行補充,恢復文物的可讀性,與審美有關,同時也是一種保護措施。補全應滿足可辨識性、可逆性和兼容性原則。
7.雕刻品的封護:對風化特別嚴重的露天雕刻品使用耐老化、透氣、憎水、耐酸堿、粘度小、滲透性好、具有可逆性的保護材料進行處理,一般情況下不實施這一干預。
針對龍門石窟這樣的露天不可移動的石質雕刻品,保護修復可以分成兩個部分或階段來考慮,即結構性的穩(wěn)固與加強和表面病害的修復。石窟寺雕刻品區(qū)別于單體雕刻品的重要一點是,石窟寺雕刻品是直接在山體崖壁或洞穴中雕刻,與山體連為一體,它的保存、病害與地質環(huán)境密不可分。因此,首先應該考慮的是雕刻品和其依附的地質環(huán)境的平衡和穩(wěn)定。在以往的保護實踐中,龍門石窟保護采取了大量的工程地質手段,開展巖體和洞窟的穩(wěn)定性加固、洞窟滲漏水裂隙灌漿等治理工程,避免了巖體坍塌對洞窟和大型雕刻品造成的毀滅性破壞,保證了洞窟和大型雕刻品的安全。其次,應該對雕刻品表面病害的修復有一個全面的認識。表面微小裂隙、粉化、起殼、脫落、結垢、微生物滋生等等雕刻品表面病害對文物的損傷同樣不容忽視,龍門石窟能夠看到很多碑刻字跡模糊,雕刻品表面風化,碳酸鈣結垢和微生物覆蓋,油煙漬等污垢沉積等現(xiàn)象都是雕刻品表面病害日積月累的結果,極大地損害了雕刻品的藝術和美學價值。
一直以來,在石窟寺保護當中,雕刻品表面的處理常常遭遇質疑,比如對污損雕刻品的清洗,往往認為清洗是不必要的,甚至會破壞雕刻品。其實問題的關鍵在于怎樣認識清洗的目的,怎樣正確地把握清洗的方法和程度,清除有害污物是保護雕刻品的積極手段,保護原狀也并不意味著要保持污損的原狀。同樣地,適度地進行防風化處理、結垢清除、微生物清除是可以作到的。在保護雕刻品原狀,盡可能延長其保存壽命的基礎上,最大限度地展現(xiàn)它的藝術價值是保護修復的目標。
三、保護修復的檔案記錄
龍門石窟開鑿至今的1500多年,它的保護史和破壞史相伴相生,現(xiàn)在龍門石窟慘遭破壞的遺跡隨處可見,同時也能看到人字形排水溝、石構窟檐等保護性的遺留構筑物,但在史書中的記載則是只言片語,石窟開鑿后保護設施建設,附屬建筑情況,損壞情況,歷代修補情況等,幾乎無從考證。
現(xiàn)代的文物保護工作逐步提出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要求。2004年版《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對檔案記錄有專項描述,特別是在關于《準則》若干重要問題的闡述中明確提出:“文物古跡的記錄檔案也是他們價值的載體,真實、詳實的記錄文件在傳遞歷史信息方面與實物遺存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并且詳細規(guī)定了記錄檔案的內容要求。
在龍門石窟的保護修復工作中記錄檔案也日益得到重視,除了日常開展的工程注意保存所有資料外,集合了近幾十年保護成果的石窟保護數(shù)據(jù)庫的建設也基本完成。
從程序上看,檔案記錄是保護修復的后續(xù)工作,其實它貫穿于保護修復工作始終,是保護修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保護修復的前期研究資料、施工設計方案、材料工具、施工日志、工程概算、驗收報告、評審結論、維護建議等資料,以文字、圖紙、照片、音頻、視頻的形式完整記錄,整理歸檔,安全存放。既是這一階段工作的總結,也是下一階段保護修復的開始。
龍門石窟自上世紀50年代成立管理機構以來,石窟的保護得到了國內專家和管理部門的高度重視。60年代就開始了地質調查,氣象、洞窟觀察等工作;70年代至90年代間進行了一系列的搶險加固工程,使東西兩山的巖體和主要洞窟得到加固,巖體穩(wěn)定性問題基本解決,洞窟滲水狀況得到一定的遏制;進入90年代后期,注重保護工作的科學性、計劃性,特別是2000年成功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后,龍門石窟周邊環(huán)境得到有效整治,為石窟營造了良好的生存空間,基礎研究進一步加強,環(huán)境與病害的監(jiān)測、石窟的日常保養(yǎng)維護、保護技術的合作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楊文宗.楊剛亮.何曉.郭夢源.石質材料病變的環(huán)境影響作用.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科學出版社,2005年
2 陳建平.高東亮.龍門石窟小型坍塌窟龕的修復.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2008年1期
“我管是生活、愛好、審美還是工作。雖然從戲劇轉到紅木家具行業(yè),但這兩者非常相似,都是綜合藝術?!痹诮邮苡浾卟稍L時,太和木作創(chuàng)辦人關毅如是說。
雖主持過故宮文物的修復工作,但關毅卻一直以一個“小”作坊的主人自居,并將自己創(chuàng)辦的企業(yè)命名為太和木作,寓意為宇宙萬物中一個勤勤懇懇制作紅木家具的“小”作坊。
最榮耀的兩件事
“我覺得我這輩子做過的這兩件事,可以說是我一生的驕傲。一個是2007年承接了北京奧運會所有紅木禮品的制作,為奧運添光彩;另一個是2008年參與故宮家具的修復,為歷史文物添磚加瓦?!标P毅說到這兩件事時,眼神變得異常熾熱。
特別是對于2008年能親自主持故宮家具修復項目,關毅認為這是偶然中的必然。
故宮家具修復工作,是故宮博物院與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合作的項目。修復的文物是位于故宮東北隅的“乾隆花園”,即寧壽宮花園。這座花園建于1771年,1776年完工,是乾隆皇帝為自己精心打造的一個退休頤養(yǎng)的天地。里面有故宮最精美的家具,為身為太上皇的乾隆專用。
此次文物修復是230年來“乾隆花園”首次大型修復工程,要求做到修舊如舊,難度可想而知。當時不僅是國內專家,還有美國、意大利、法國等國際專家同時參與此次項目的競爭,這些人都是紅木家具修復行業(yè)中的佼佼者。聞訊后,關毅也參與了此次修復工作的競評。雖然不是專業(yè)出生,但關毅很自信,因為他有長期的實戰(zhàn)經驗和多年積累的技巧。
當要求所有專家對一件待修復的家具,闡述其詳細的解決方案時,大家有一個驚人的發(fā)現(xiàn),這些古董家具不光是家具,家具上還包含了“百工坊”,如燒瓷,琺瑯,珠藝,翡翠,竹雕,玉雕,牙雕,螺鈿,還有竹絲竹簧等涵蓋了許多其他工藝的藝術品。
現(xiàn)場競評時,僅其中的一道小工藝就難倒了不少專家,更別提如何了解一件家具的修復順序。事實上,不同家具的修復工藝有先后之分,有些是先著手修復該家具上的裝飾物,如玉、琺瑯;有些則是先修木頭。這就要求參與修復的工作人員,要非常清楚當初制作這件家具的流程,在修的時候根據(jù)這一流程,按逆時針操作。
說到這兒時,關毅講述了當時發(fā)生的一個小故事。
“當時,我和一個美國專家在檢查乾隆寶座時,發(fā)現(xiàn)寶座背面鑲嵌了一塊玻璃。美國專家就問我,這是什么玻璃?我告訴他這是毛玻璃。他又問,什么叫毛玻璃?我說毛玻璃是古代的一種玻璃,最早出現(xiàn)在康熙時代,如果我分析得不錯的話,這塊玻璃是從廣東引進來的。”
在廣東,這種叫做玻璃油畫,廣東人通過透視技法在上面畫油畫。這塊玻璃上描繪的是顆松樹,通過“百寶嵌”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紫檀木做的樹干,和田玉做的松樹枝,周邊鑲了金屬條,還有琺瑯的燒制工藝,綠葉是料器等。僅這一塊毛玻璃就包含了上十種工藝。
“美國專家又問,如果這塊玻璃損壞了該怎么修復?我告訴他,找同時期的毛玻璃配上。上哪找?首先盡可能在故宮庫房找,如果沒有,再去社會上收購。在舊貨市場找一些200年前的家具,上面應該還有類似的玻璃,我曾經就在廢舊物資回收站找到過200年前的舊鏡框?!?/p>
關毅如此詳細、周全的解決方案,令美國專家豎起了大拇指。關毅的能力不僅能對乾隆寶座做出詳細解決方案,而是針對不同的家具,他都能提出不同的修復方案,并且能夠完整敘述出來。這么繁雜的工藝門類要求,考驗的是一個人的綜合能力。
此次修繕工作最終完美拉下帷幕,為故宮內部的保護進行了有益探索和寶貴嘗試,這對故宮內部保護和維修,具有里程碑的意義。
人生四步走
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對關毅最真實的寫照。
關毅說,他從年輕時代就注重積累,廣泛涉獵各種書籍,不僅是關于家具的書,還有藝術、文學、雜志,甚至連醫(yī)藥書都看。直到現(xiàn)在,每天在跑步機上他都要看新聞,就是為了抓緊一切時間獲取各類信息。
還有一個是持之以恒的激情,20年前在莫斯科學習戲劇的時候,為了寫一個劇本,關毅可以三天三夜不眠不休。
如今,關毅已經踏入不惑之年,依舊精神飽滿,說話鏗鏘有力。在關毅看來,自己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斑@個時候,我不僅要推動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還要積極參與社會文化事業(yè),這對我來說是最關鍵的十年?!?/p>
關毅對自己的人生制定了四步走計劃:第一步,20-30歲,這10年是艱苦創(chuàng)業(yè)時期;第二步,30-40歲,穩(wěn)步發(fā)展時期;第三步,40-50歲,推陳出新時期,也就是出成果的時候;最后,50-60歲,是輝煌謝幕的時期。
如今,關毅已經走過了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時期,修復故宮文物也為他的事業(yè)奠定了堅實的根基。但他沒有因為頭頂著修復故宮文物的光環(huán)原地踏步,而是選擇第三步走,迎接更高的挑戰(zhàn),這將是比前兩步更難跨越的一個過程。
“因為性格的關系,我辦事非常有條理,有思維,凡事有計劃再前行?!标P毅不管做任何事,絕對不會率性而為。對于人生第三步,他同樣有完整的規(guī)劃。
分析整個大環(huán)境,關毅認為,改革開放這30年間,中國經濟有了質的飛躍,但文化產業(yè)的發(fā)展卻遠遠落后其他國家。在發(fā)達國家,文化產業(yè)占到了國民經濟的15%,而中國只有2.5%。為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如今,國家國策相比以前已經有了實質性轉變,要提升文化產業(yè)地位,不能繼續(xù)靠賣地求發(fā)展?!笆濉逼陂g,文化產業(yè)產值將達到GDP的5%,這說明文化產業(yè)未來會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
借資本力量騰飛
國家對文化產業(yè)的支持,使關毅信心十足。
未來十年,關毅計劃成立股份制公司,以合作加盟的形式,用太和木作的品牌和產品發(fā)展加盟商,借資本的力量,做中國最好的家具。
對于外地加盟店,他的要求是產品一定要精致,質量要有保證。經營上以銷定產,小批量生產,多品種開發(fā)。這樣不僅不會造成積壓,還會給消費者隨時耳目一新的驚喜。
未來規(guī)劃中,涉及到經營和理財,關毅認為,這兩項不是他的強項。
“術業(yè)有專攻”,這兩方面,他打算靠營銷團隊來拓展企業(yè),請資本運作資深人士進行資本管理。他自己要做的事情,就是管理產品,提升產品質量?!拔宜伎嫉氖虑槭窃鯓影盐业乃枷?、靈魂、哲學融入到我的作品中去,讓太和木作成為中國頂級紅木家具的生產商變?yōu)楝F(xiàn)實,到這個時候,經營、市場拓展等問題就不再是問題了?!?/p>
紅木家具早已進入奢侈品行列,消費人群有一定的局限性。
曾有人質疑,奢侈品在中國將無生存之地,但關毅并不擔心。他分析過國內外奢侈品消費特點,外國人每年花4%的錢買奢侈品,中國人每年花40%的錢買奢侈品。關毅相信,只要產品好,不愁銷不掉。
曾有人說過,“計劃趕不上變化”。但關毅的第一步走,第二步走和正在實施的第三步走,完全在自己的計劃之中。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在計劃中前行遠比沒計劃好。關毅甚至已經計劃好,在50歲以后,退居幕后,專心研究哲學,而太和木作則交給其他人管理。
關鍵詞 古書畫 損傷 修復
中圖分類號:K879.4 文獻標識碼:A
The Common Damage and Repair of the Ancien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ZHANG Qian
(Jidu Temple Administration, Jiyuan, He'nan 454650)
Abstract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repair process is as a kind of traditional craft circulates as a result, has formed the one whole set of skills to repair processes, such as washing, jie, fill and means are congruent with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developing and perfecting constantly improve itsel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ncient paintings repair determines its main still is one of the traditional restoration techniques,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traditional ancient paintings damage repair, a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cient painting and calligraphy traditional repair to offer help.
Key words ancient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damage; repair
1 古書畫常見損傷
畫心的折痕與裂痕。在掛軸上常見的是水平方向的,手卷則是橫向,從結構上來看,長軸與手卷因為有地桿卷起來收放,畫心不平的話,卷時容易起皺,造成折痕,如果裝裱得糊硬的話,產生的折痕銳利,更會造成顏料層的剝落。
畫心的中空與重皮。原因是托心時糊刷與排刷有均勻的筆筆相接,如果糊刷走漏了或排刷沒有排實就會造成畫心的中空與重皮,卷放之間就容易皺起剝落。
畫心上的污臟。因年代久遠顏色變暗至畫面形象不可辨認者,或煙、油等污染,還有因各種自然(各種霉斑)或人為的因素造成的畫面附著物。文物上的堆積物一般分為三類:(1)有機物質如臘、樹脂、油、油脂、植物膠、動物膠等。(2)無機物質如可溶性鹽、不可溶性鹽、金屬侵蝕的殘留物等。(3)生物殘留,如植物的根、微生物的糞便、菌類等,這些物質危及到文物的安全和壽命,影響文物的品位、藝術價值和美觀,所以,必須去除。
畫心的殘缺破損及酥朽不可還原處,是破損較嚴重的書畫中存在的非常普遍的一種現(xiàn)象。此外還有較難處理的特殊的情況。如前人修復不當造成的修復困難或因特殊的自然原因造成的情況。面對上述各種破損情況,修復者需要根據(jù)不同的狀況制定適宜的修復方案,其目的歸納起來不外乎兩種一是揭舊換新,延長書畫存世的時間,即為保護書畫而進行的修復;二是整修復原,為了恢復書畫的原貌而進行的修復。而兩者的常規(guī)處理方法大體上是一致的,就是將古舊字畫通過重新裝裱、修整而形成完整的面貌。
2 古書畫傳統(tǒng)修復
2.1 洗心
畫心因煙熏塵染,質地變黃變黑,可先撣拂去畫面上的浮塵,然后拆裁舊裱的鑲料。如要保存原鑲料,則要將裱件用水潤透,將各部分鑲料小心拆下保存,拆裁鑲料時一定注意書畫心的字款、印章等。如書畫心有石青、石綠、曙紅等易暈化褪色的顏色,應在撣去灰塵后,刷上膠礬水加固,要注意膠礬水的濃淡用量的把握。若是畫面顏色較為穩(wěn)固,這時可以把畫心放進清水里浸泡,并不時換水,這樣就能清洗干凈。如果污跡較為嚴重,則要用熱水來浸泡,或者用開水緩慢淋之。“畫復鮮明,色亦不落”為洗畫的原則。
水洗書畫心,通常有三種洗法:
淋洗法:書畫心畫面向上,平鋪于案上,用排筆蘸水悶潤后,或平展于洗畫臺內,緩緩用清水沖浸,隔時換水或展開搭于晾桿上。沖洗后將畫心向下反鋪于案上,用毛巾吸干水分。一般適用于殘破程度較小的書畫。
刷洗法:先將書畫面向上鋪在案上,用排筆蘸熱水濕透(局部可用毛筆),再鋪熱毛巾覆蓋悶透,然后用毛巾反復吸凈書畫上的水分。特別臟的地方可用熱水多燙幾次,洗后可將毛巾卷成卷,將含在畫心中的污水擠出,再用清水沖洗。
浸泡法:對于較難沖洗的畫心,可將畫心置于洗畫臺內用冷水或熱水浸泡,隔時換水,直至浸泡書畫的水變清。
上述的幾種洗法不是單一的,而是根據(jù)具體情況混合運用。清洗的難點在清霉、去污、治鉛的過程。畫面顏色受潮返鉛的,可用雙氧水涂抹消除。過氧化氫(H2O2),俗稱雙氧水,是一種較為常用的催化劑,可以將返鉛的顏色還原。
眾所周知,霉以及污對于古書畫來說是其大敵,目前僅從紙張上分離到的霉菌就達105屬、266種之多。一根菌絲的直徑雖然只有“3-1”微米,幾天之內即可通過菌絲內無性或有性抱子的不斷繁殖使物品損壞,即使金屬、玻璃等堅硬物品也難逃其劫,若是紙張或者絹素等一系列的制品不小心染上,情況較輕時毀跡變質,嚴重則會腐爛糜失。古書畫畫心生霉,則有紅、黑霉,在處理發(fā)霉的污跡時,通常采用高錳酸鉀(KmnO4)或者乙二酸(COOH)2等一類的藥劑。高錳酸鉀具有非常強的氧化分解功能,其在酸性溶液中容易還原成二價錳離子。乙二酸還被稱作草酸,其是一種很重要的還原藥劑。因此,當使用上述這兩種藥劑時我們需要對其嚴格監(jiān)控,同時利用試紙來測試反應結果。黑霉涂起來比較簡單,涂紅霉時要以高錳酸鉀的溶液將其涂在書畫霉處,然后過段時間再涂上雙氧水以及淡草酸水,若書畫霉并不嚴重,那么這樣一次就能除掉。但是紅霉,就算程度輕也很難根除。如果霉以及污一起出現(xiàn)在破碎古書畫上時,則更難處理。針對以上藥劑在涂抹以后,一定記得以清水來沖淋畫心,目的是把殘留上的藥劑沖洗清凈,以免燒傷紙絹。所以,不管藥水去霉或者是用清水治污,事實上都需要擁水來反復清洗完成。古書畫清洗常常是利用活水來去污,過程中把洗案傾斜,從畫上方沖水,用排筆撰壓古畫,利用水流沖走污漬,達到潔凈的目的。
2.2 揭舊
清洗去污去霉后,在拼對復原畫面時先看清畫意,然后細心拼接、梳理到位。既要做到經緯順絲,又要不傷原畫神韻。揭的基本原則是盡量不損傷畫心的基礎上,將舊的裱料去除。揭時,應選擇較順手的方向循序漸進,所謂揭、揉、搓、捻,都是指手指的動作,可先試局部,找出易揭的規(guī)律,如局部難揭,可覆蓋上毛巾,繼續(xù)用熱水多燙多悶,使舊漿分離。揭舊紙本畫心,不要損傷原畫,致使畫淡傷神。畫心殘破不堪,需要全色的,就應揭去靠原作的那一層托紙。有些書畫用色易掉,揭時就不要從有字或有畫處往外揭,而是應該以空白處開始,這樣,可避免因手指接觸有色部分而弄臟畫心。如果在揭時,因揭托紙而帶下一層原作紙素,仍可以還到原處。揭去托紙后,畫心厚度尚未勻調的,可用手輕輕把厚處揉掉。久經塵煙熏染的舊畫心,托紙已朽,著濕如泥,難分層次,不容易揭,只可輕輕將畫心托紙揉掉。某一畫心殘破厲害,一天揭不完成,需要將已經揭過的位置,均勻地灑下些濕紙團,同時覆蓋上一層塑料膜,目的在于防止畫心干裂錯位。
揭舊是修復中極為關鍵的環(huán)節(jié),明代的周嘉育在《裝演志》中云:“書畫性命,全在于揭。絹尚可為,紙有易揭者,有紙質薄糊厚難揭者。糊有白友者尤難。須仗良工苦心,施迎刃之能,逐漸耐煩,致力于毫芒微渺間,有臨淵履冰之危。一得奏功,便勝把水之捷?!边@段話既概括出了揭心的幾種情況的難易程度,也點明了該步驟在修復中的重要性。
2.3 托補
古舊書畫的托補,首先要配補料:古舊書畫絹本由于年份不同,破舊程度不同、且種類繁多,揭裱前,首先要選配合適的補絹和托紙。補絹的要求必須做到補洞的絹絲與畫心質地相接近,補絹的顏色與畫心顏色相接近,補絹的自然褒光與畫心本身相接近。托紙一般要求染配上適合畫心的顏色。配補的材料的顏色不能深于原件顏色。已揭好的畫心,若是完整,則能調兌稀糊,利用一層舊色紙,且其比命紙命絹稍微淺。若是有殘缺,則需要手指把畫心邊利出薄口,找好補紙,以撫平紋理來補上,同時需要在補口的邊緣劃出薄邊,以為了接縫處厚度適中。古書畫心經修補后,一般還需加以襯邊,以保護書畫心,方便日后的揭裱。
2.4 全色
把字畫揭托風干以后,需要保持補紙補絹的礬性適宜。要不然話,礬過于輕就會透色,礬過于重就會滯筆。當全色時侯,應把顏色調制的稍微淺,復次全就,讓顏色能夠滲進紙紋纖維,從而能夠讓畫面色調統(tǒng)一。畫心有殘缺在補全時,首先要觀察畫心的氣韻和用筆的特點,之后通過輕勾其輪廓,設置顏色,再進全色,盡可能做到補全的每一點、每一墨都能和原畫相溶。在對于有著非常重要學術研究意義的經卷、古書以及契證等一類文物洗污后,若是存在殘破,不需要保證其原貌,只需要將殘缺位置的顏色全補得與整幅畫大致相同就行了。
全色就是利用著色的手段對補口作一些舊,那么全的意思是指保證補口和畫的原貌相同。要想做成這一點,首先就是把握好深淺新舊的程度,其次就是協(xié)調好色調的明暗,最后就是要控制好字畫的軟硬平勻。全色過程中要在自然光下來進行,目的就是避免來自其他光源的視覺色差。盡管這樣,同一天里不一樣時間段光照的強度也不同,而連著兩天的天氣也是很大不同,這些都會對全色造成一定的影響作用。全色者假如這方面經驗不夠,輕了會使畫發(fā)花,重了則可能需要重裱。同時,若不同的技術水平下,全色的結果也會大相徑庭,還會伴有一面光、兩面光等的質量差異。全色時需要保證操作者自然穩(wěn)定、平心靜氣,這要求操作者很強的功底和經驗。
假如在修復古舊書畫時,暫時沒有和原畫質地一模一樣的補料,這時就沒有實現(xiàn)四面光的條件,因此要填補這樣客觀上的缺陷,就要對所修的畫心全色通過不同位置利用不同全色的手段,然而波進法一般是用在破口距離稍微近、和畫心容易達成一致的位置。點染法則一般用在小洞以及裂縫處,采用寧淺勿深的原則,同時保證整體觀感的協(xié)調。因為一直采用逐步到位的全色方法,同時在每一次著色前都在備用的紙上一次次試涂,做到下筆有據(jù),因此能夠更加理想地實現(xiàn)修復過程的全色階段。接筆就是補全畫意的缺損部分。首要的就是對于補畫的底色做好,其后再接補畫意。
3 結語
古書畫修復中洗、揭、補、全四個步驟每一步之間緊密聯(lián)系,每個部分都需要毫無閃失,不然則會產生難以想象的結果。這樣的做法從古至今一直沿用,同時在隨著時代的進步,一些化學藥劑和科技手段被嵌入進來,然而古書畫修復根本手段沒有產生任何變化。始終是以保存原畫心為目的的重新托裱。正確的裝裱應給作品可重新裝裱或修復留有余地,以便于后人重新揭裱,更好地保存。
參考文獻[1] 馮鵬生.取法繩理 昭德塞違 ——關于中國書畫修復的問題[J].文藝研究,2006(2).
[2] 林渙盛.從書畫鑒藏所見傳統(tǒng)古書畫的修復與保護[J].故宮文物月刊,1996(197)、(199)、(201).
[關鍵詞]《清•林少穆書聯(lián)》;字畫文物;文物修復
[中圖分類號]K85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0)22-0086-04
《清•林少穆書聯(lián)》現(xiàn)由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收藏,該書聯(lián)畫心長144厘米、寬30.4厘米,原裱天頭23.5厘米、地頭15厘米、兩邊各1.6厘米,為紅色灑金箋,通體掉色。因年久金粉變黑,上、下聯(lián)顏色差異較大,上聯(lián)偏黃,下聯(lián)偏紅,畫心處有蠅糞、污漬及少量油漬,畫心右上角大面積缺損(6厘米×49厘米),左上角有小面積缺損(6.2厘米×5.8厘米),均有修補痕跡,畫心有多處折痕、裂紋,裂紋處有明顯全色痕跡。
作者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俟村老人,侯官縣(今福州市)人。林則徐是清嘉慶十六年(1811)進士,也是中國近代史上抵御外侮的第一個民族英雄。他一生酷愛書法,早年臨池學書,楷書學歐陽詢,行書學褚遂良、虞世南,也許是為歐陽詢、虞世南的人品、書品所打動,林則徐的書法也沿襲了歐字妍緊拔群、虞字溫潤圓動的風格,這些特點在《清•林少穆書聯(lián)》中有充分表現(xiàn)。從這一點來說,林則徐不是書法史上的一個開拓者或創(chuàng)新者,而是傳統(tǒng)書法的繼承者與守衛(wèi)者。
歷代流傳至今的大量珍貴名人字畫,是世界藝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藝術瑰寶,也是博物館主要藏品之一。此次修復的《清•林少穆書聯(lián)》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在修復工作中,修復人員嚴格遵循《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館藏文物管理條例》,制定出了詳細的修復方案,貫徹執(zhí)行“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方針,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修舊如舊”原則,真實保留原有文物的歷史信息,使其恢復本來面目,延長了書畫的壽命。修復過程采用傳統(tǒng)技術與現(xiàn)代科學技術相結合的保護手段,以確保修復工作的科學性與可持續(xù)性。
一、書聯(lián)紙質纖維分析及病害現(xiàn)狀圖繪制
(一)紙張纖維成分測試
在畫心殘缺處邊緣取樣,采用XWY-VI型多功能纖維測量系統(tǒng),測畫心宣紙纖維成分,具體操作如下:
1.載玻片與蓋玻片的處理
將載玻片與蓋玻片浸泡于75%酒精中,20分鐘后取出,用棉布擦干待用,要防止將棉布纖維留在玻片上。
2.試樣制備
將紙片浸潤后取少量樣品,取樣時,需小心以防撕斷纖維。用手指將濕漿揉搓成小球,然后放在載玻片上,滴兩滴碘氯化鋅試液,用鑷子小心將纖維分散開,盡量使之分散均勻,斜放蓋玻片,以防產生氣泡,并用濾紙吸去多余試液。
3.纖維分析
從顯微鏡下觀察到畫心宣紙纖維成分主要有稻草和檀皮。稻草一般特征為纖維細短,有鋸齒狀表皮細胞,與碘染色劑作用多成藍紫色;同時,檀皮的一般特征為纖維細長,壁上有橫節(jié)紋,與碘染色劑作用多成暗酒紅色。
檢測分析結果表明,此書聯(lián)紙質由韌皮纖維、檀皮、莖纖維與稻草混合制漿而成,紙面有涂層(紅色撒金)。因此,可確定書聯(lián)的畫心紙為手工宣紙。
(二)病害圖繪制
修復人員參照國家文物局頒布的《紙質文物修復標準草案》繪制病害圖,具體方法是:在文物正面覆上一張透明的硬pvc膜,用各種顏色的油性筆及不同標識符號標注出文物上的不同病害,如污跡、水漬、蟲蛀、破損、殘缺等;除了繪制手繪病害圖外,還使用了photoshop軟件,繪制電子版病害圖。
二、修復原則與方案
(一)維持作品原狀
文物修復不是使文物返老還童,而是消除文物隱患、維持原貌。在消除文物有害因素的前提下,應盡量不改變文物的原有狀態(tài),不能因清除病害而使文物面目全非。要特別維護標志文物珍貴價值的遺存,凡有價值的古代信息遺存,應極力保存下來。如裝裱材料、桿、軸頭、覆被紙等,可能直接關系作品真?zhèn)?歷史年代、造紙工藝及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等一系列問題,作為對文物的保護以及搜集鑒定證據(jù),也十分重要。此外,不能急于求成而草率處理,必須慎重,嚴防造成隱患。同時,不可忽視對作品附件的保護,這樣才能做到“修舊如舊”。
(二)新技術、材料的應用
在修復過程中,需不斷引進新技術、材料,但文物的材料和制作工藝,是作為文物原狀應保留的內容。
使用新材料應遵循以下原則:新材料的使用范圍要逐漸縮小;新材料要具有能實際操作的可逆性;修復過程中使用的化學試劑,在工藝完成之后,應清除干凈,不可殘存在文物上;經處理后仍伴隨文物的新材料和新生物,不能給文物帶來不利影響。
三、修復技術與方法
(一)挑刮污物
把字畫平鋪在裁板上,裁去舊綾邊及天地頭。用小刀尖輕輕刮掉畫心處的蠅糞、黑點等污物。原簽條要求復原,拆開時要特別注意接口不受損傷。操作時,用水潤濕接口處,輕輕揭下。
(二)淋洗畫心
《清•林少穆書聯(lián)》畫心為紅色灑金箋,通身掉色,由于制作工藝原因,其涂層在宣紙表面,附著力有限。這樣的畫心應掌握以下原則:不用熱水浸燙,盡量減少沖洗次數(shù)。用熱水浸燙不僅涂層會脫落,而且附著其上的顏色墨跡也會隨涂層的脫落而脫落,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畫心去污盡量不用或少用化學藥劑,只有在水沖洗不能及的情況下,才可以考慮。因為化學藥品多有腐蝕性,一旦使用不當,不僅對涂層脫落起到催化作用,而且也能使墨色潤化脫落,使畫心受損,從而降低文物的保存壽命。
(三)揭托紙
畫心揭取時工作人員一直沿用傳統(tǒng)工藝,采用水油紙來固定畫面。這種方法存在著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水油紙是用元書紙刷桐油所制,其制作工藝比較繁復。書畫修復工藝對水油紙質量要求較高,目前所制的水油紙在強度等方面均不理想,并有異味,在刷膠礬時也容易被刷破,所以,在實際工作中的使用率不高。在實際操作中,水油紙要用漿糊刷在畫面上使之固定,以避免絹絲經緯的移動。這樣在揭取、托補完后就需要把殘留在畫面上的漿糊用手搓掉。在這道工序中,即使工作者仔細小心,也同樣存在著把絹絲搓壞或把畫面顏色搓掉等隱患。另外,桐油因其油性吸附力很強,在水油紙用完揭掉時,極易把畫面上的顏色帶下來,這一點尤其在修復重彩畫時更為明顯。而且桐油不易完全干燥,也容易滲到畫面上,由此造成二次污染、損傷。
在具體揭取畫心時,在洗凈的畫心正面襯刷一層化纖紙(化學纖維紙,是一種人造紙,其強度在使用中很理想)來固定畫面,其原理是用海藻膠把化纖紙刷在畫面上起到固定作用,其優(yōu)點在于化纖紙為人造紙,有不同規(guī)格厚度可供選擇,其強度在使用中很理想;海藻膠(一種海藻,又名石花菜)的膠性要比制漿糊小,用后不必用手搓漿,它既可以使紙張牢固地與畫面相粘合,又不會造成畫面顏色缺失。
潤揭畫心時,將畫心正面向下反扣在畫案上,刷平、刷實,揭掉原褙紙及命紙。揭時先從沒有畫意的部位進行試揭,摸清難易程度。此書聯(lián)用糊較厚,不能一片片揭下,要用手搓一點揭一點,逐次揭凈、揭勻;畫心殘面積較大,裂紋較多,應順茬細心、慢慢揭取。
(四)補殘缺
在進行補缺操作時,應先揭掉原褙紙、命紙及殘原補后(畫面上的殘缺,裂紋都顯露出來了)。修補時,要本著“簾紋寧窄勿寬,絹紋寧細勿粗,質地寧薄勿厚”的原則,選擇與畫心厚度、光度、色度相似的單宣,將畫心左、右上角的殘缺補齊。其具體方法是:把洞口的邊緣用小刀刮薄,將選配好的補料刷上漿水,對準簾紋平放在殘缺處,墊高麗紙排刷牢實,趁濕時用刀輕輕刮掉補料的多余部分,刮成一個斜坡面,使洞口周圍的厚薄與畫心厚薄一致,有利于全色、接筆效果,保證修補處與畫心的整體感。
(五)托畫心
將染好的托紙按尺寸放整齊(畫心寬加兩邊局條寬),潤潮待用;然后上漿水。此上聯(lián)紙質較厚,裂紋、殘破較多,所以,上漿水第一遍要濃一些,第二、三遍要稀一些。在畫心的裂縫處多潤些漿水,用排筆尖或毛筆輕輕將其擠湊在一起,稱“碰縫”。然后吸掉多余的漿水,上好漿后晾一會,使水分蒸發(fā)(漿性更粘),再上好托紙。
上好托紙,排實、刷平后,裁出寬約1寸的紙條。用毛筆在畫心四邊搭漿,將紙條依次刷在畫心四周。為了對畫心起到保護作用,同時,也避免下墻及方裁時損傷畫心,墊高麗紙吸水、排實,輕輕揭起畫面一角,將整張畫從案臺上揭起,反扣在高麗紙上,然后接掉化纖紙。將畫正面向下扣在畫案上,把托紙刷、墩、排實,再將畫面向上,放在案面上晾干。
(六)隱補
待托好的畫心晾干后,再將畫心處小的破洞和裂縫用與畫心厚度、光度、色度相似的薄宣紙修補(裂縫處的補紙裁出寬約0.3厘米的補條),因小破洞和斷裂處不便做刮口處理,用與原畫心相同的補料補畫心,再用厚漿粘合;由于干后補處硬度大,舒卷時容易斷裂,用稍薄的補料修補破洞和裂縫處,既能減少補處的厚度又能起到補處不顯的效果,又能加固畫心,使畫心書卷柔順平整,不宜折裂,利于收藏。
然后將畫正面向下平放在拷貝臺上,畫心處的裂紋會顯現(xiàn)出來,將補條刷上稠漿貼在裂縫的中間,墊紙用手按實;補完后,用雙手在畫心褙面推擠又會出現(xiàn)一些在拷貝臺下看不到的折痕,用鉛筆在折痕處輕劃出痕跡,貼好補條。
(七)套膠礬
經托補及貼折條后的畫心,在背面刷由黃明膠(以牛皮膠和骨膠為常用)與明礬(用礬礦石燒成)配對的膠礬水,上膠礬水的目的是為了色度均勻,全色時著色不漏不浮。上完膠礬水后把畫抬空,墊化纖紙排刷兩遍,排刷時要把畫心刷平整,目的是為了讓膠礬水完全吸透在畫心上。此書聯(lián)缺損處面積較大,為防全色時不易著色,所以要在畫心正面刷一層淡膠水,然后晾在高麗紙上。
晾干后,根據(jù)貼畫木板的長度,分段貼平畫心。然后將畫心背面上部打潮、刷平,再將高麗紙打潮刷在其背面,三邊抹稠漿正面向上貼在木板上。畫心下部,上下墊襯干宣紙用地桿收卷起來,放尺板用重物壓住。等晾干后,再用小刀刮去破洞、折裂處的黑口,以便全色時方便。畫心邊口缺損處,依據(jù)畫心的完好處,以直角尺用竹啟子輕劃痕跡。最后在痕跡內填補顏色。
(八)全色
先觀察整張畫面舊氣、色調,用中國畫顏料藤黃、曙紅加少許墨。先調出基調色,顏色寧淺勿深。全色時,用白宣紙擦擦筆,這樣既可看清顏色是否合適,又可吸去筆尖上的水分。一般從小洞開始補全,觀察比較,摸清色路,缺什么色加什么色,最后全補大洞。
全色時,采用“干筆”與“濕筆”相結合的方法?!案晒P”與“濕筆”并無一固定概念,只是指在控制筆尖上所含的顏色的水分、紙與絹質地不同,所吸收水分的性能也不盡一樣。在紙本畫上全色,水分可多一些;而在全絹本畫時,筆上所含的水分要少一些。此外,全完一筆,不要馬上在原處接第二筆,這樣容易使水分都堆在一起;要等水分吸滲完,再接第二筆,這樣可看清顏色是否準確。筆者認為,筆法大致可分為涂、抹、點。尤其是在破洞處周圍顏色花花斑斑的不均勻處,點完后效果和周圍非常相似。補色濕時深,干時淺,經過三、四遍添補調整,接口順好色澤,一個破洞就無影無蹤看不出來了。
同時,全色時還應注意局部與整體相統(tǒng)一。全補顏色,不能死盯著一處全補,刻意追求所補之色是否和周圍完全一致。這樣有時雖然某處全得很好,但卻不能照顧到總體,因為畫心全好后,是要看整張畫的氣息,所以要有全局觀。可以把每一個破洞、殘缺看成是一個點,而整個畫心是一個面,把點與點相連、點與面相結合,這樣才能做到畫面完整、統(tǒng)一。
全補破洞處,一定要用快刀把周圍的黑口刮一下,這樣才能避免全色時出現(xiàn)“黑口”。而很多破洞周圍都有許多裂紋,把這些裂紋用筆尖仔細添上顏色,這樣就可以使所全部的顏色和周圍相銜接,有時可把破洞處周圍的顏色烘一下;另外,字跡缺損處,要按原作的筆路特點和風格填補,根據(jù)原件的特征、風格、著色特點,細心斟酌,反復揣摩,掌握要領,才能落筆。
完成整個全色后,對大面積的缺損處需做出灑金效果,其具體方法是:將硬紙卷成筒狀,把接口處用膠帶粘住,做成紙筒,用一塊托好的絹抹上稠漿繃在下開口處;待完全干透后,用尖器扎若干個大小不等的眼,然后將銅箔片和黃豆放入筒內,順時針方向搖晃,銅箔粉就會從眼里撒落在已刷過淡膠水(其比例為1克膠、60毫升30℃水)的紙面上,然后墊襯宣紙用棕刷刷實。
(九)接筆
對于字跡缺損處,應按原作的筆路特點和風格填補。因為書畫家?guī)资甑膫€人習慣、獨特見解,加上多年的苦練與探索,要想全接的和原筆法神韻相同,有相當難度。根據(jù)原件的特征、風格、著色特點,盲目接筆只會弄巧成拙,如沒有要求或依據(jù),應當保留原狀。
(十)后續(xù)工序
后續(xù)工序包括托鑲料、褙紙,將選配好的鑲料絹和兩層褙紙托好、染色晾干后待用;方畫心、下料,下墻后,將畫心方裁取正,根據(jù)畫心尺寸,裁配好鑲料;鑲完后,配包首,覆活、貼墻、下墻、砑裝、裝天地桿、穿畫帶、貼封頭、縫綁畫帶、復原原簽條。
四、分析與討論
(一)染配命紙
染成后的命紙顏色相比畫心淺一點為好,這樣有利于全色。因《清•林少穆書聯(lián)》存在顏色差異,上聯(lián)偏黃,全色時可用紅色壓住,下聯(lián)偏紅,全色時用黃色壓不住,所以,命紙用礦物顏料曙紅加藤黃再加少許墨反復調配好。染紙時應留出紙面約2寸不刷染料作為搭口,便于晾曬,先用排筆沾染料在案面上刷同宣紙同樣大的一塊,再用排筆將宣紙刷在案面上,把顏色均勻的刷在紙上。每次上紙用棕刷排平,用排筆蘸少許顏料在較淺處補色。刷上一張宣紙后再上顏料,依次全部染完后,整體翻身,讓礦物質顏料充分沉淀,晾干待用。
(二)制糊
裝裱修復所用的漿糊要粘度適中、潔凈、防蛀,同時,還要具有較好的粘附性、侵濕性、成膜性和可逆性,其質量直接影響裱件優(yōu)劣。它是整個裝裱工藝中的一項關鍵性材料,也是影響裱件質量的第一步。治糊時加入適量的明礬,不僅可穩(wěn)定書畫的墨色,加強抻力,而且還可降低裱件的吸濕性,防止受潮脫落,懸掛時也較為平展,不會因天氣變化而發(fā)生變形。同時,也可增加漿糊的粘度,并有防腐蝕、避蟲蛀、易于揭裱之功效。可采用開水沖燙法制漿:將面粉放入器皿中,按100克面粉、1克明礬的比例將明礬倒在面粉上,一次性倒入少量溫水,用木棒朝一個方向攪拌均勻,直至沒有疙瘩,呈稀糊狀。將80℃開水加入漿盆中,邊沖邊用力攪拌,充分調和,使?jié){糊由稀變稠拉出漿絲,再倒入開水淹沒漿糊,待10分鐘左右,顏色由白變淡黃,變?yōu)槭鞚{,表面發(fā)出光亮,略有透明感為最佳,再將多余的水倒掉。趁熱分團放入冷水中浸泡,一方面防止?jié){面結層干裂,另一方面可借助低溫水層阻隔漿面與空氣接觸,防止腐敗并泄其暴性。
(三)保存環(huán)境
1.溫、濕度
書畫類文物都是卷在軸上存放的,日久會產生卷曲力,如果庫房內溫度過高就會使書畫中的水分蒸發(fā)而導致書畫干裂、發(fā)脆、變色;如果濕度過高,紙和纖維吸潮能力強,易受潮,就會出現(xiàn)發(fā)霉現(xiàn)象,污染畫面。為了保持室內的溫、濕度,應在室內配制溫、濕度計,以便隨時監(jiān)測室內溫、濕度的變化情況。
2.可見光及紫外線
書畫類藏品在光的照射下,都會受不同程度的損害。光線對書畫的影響一是光輻射熱對紙纖維材料的耐久性產生影響,從而導致紙張彈性減弱、變脆,紙張變黃、粉化剝落等;二是光氧化作用。當紙張中的纖維素發(fā)生光氧化反應時,使強度和耐久性降低,字跡、顏料等會產生褪色現(xiàn)象;三是可見光中紫外線。因其能量較高,會導致纖維內分子結構斷裂。因此,需要將書畫裝入與之配套的畫盒、畫套內,減少光線損害。
3.防霉、防蛀
霉菌和蟲害對文物的危害極大。要預防霉菌和蟲害的發(fā)生,就要使文物庫房和展廳保持自然通風,并保持適宜的溫、濕度。書畫在裝裱時,所用的漿糊為蟲害的生長提供了生長資源。因此,書畫在入庫、入柜之前要先進行消毒處理,書畫柜也要消毒,還要在柜內定期投放殺菌殺蟲劑。
4.有害氣體
有氧存在并有光照的情況下,纖維質地會發(fā)生氧化作用,生成易粉碎的氧化纖維。亞硫酸是極不穩(wěn)定的化合物,有漂白作用,可導致書畫中的顏料和字跡褪色。還有硫酸、二氧化彈、氯氣等都會導致纖維素內部結構的破壞而加速藏品的老化。
5.其他環(huán)境因素
環(huán)境因素與溫、濕度,氧氣,PH值,光線等都與微生物的生命活動有著密切關系,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和調節(jié)這些環(huán)境因素,可抑制霉菌微生物的生長,使文物得到妥善保護。因此,要正確選擇書畫庫房的地址,以有效防止有害氣體與灰塵入侵。
五、結語
中國傳統(tǒng)書畫修復歷經千年,沿傳至今,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發(fā)展、變化,其優(yōu)點得到了驗證,不完善的地方在科技高速發(fā)展的今天慢慢顯現(xiàn)出來,比如在一些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上,也許會和傳統(tǒng)發(fā)生沖突,但重要的是在理念上對這些新生事物的接受與吸納。
關鍵詞:舊廠房;再利用;城市濱水區(qū);工業(yè)遺產;建筑保護
中圖分類號:TU746.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14)05-0122-02
1 背景分析
1.1 黃埔碼頭區(qū)域舊廠房現(xiàn)狀分析
黃浦碼頭現(xiàn)狀均為固定式碼頭,輪渡碼頭現(xiàn)有1個泊位,岸線長度約為18m?,F(xiàn)存老廠房建筑破損嚴重,損壞主要體現(xiàn)在幾個方面。
1.1.1 使用性的損壞
主要原因是工業(yè)建筑設備等荷載比較大,使用頻率也比較高,這樣對建筑的磨損都比較大。
1.1.2 維修性破壞
這主要是由于維修不當造成的,文物保護在我國開展的時間不長,好多經驗都是在錯誤中提煉出來的,不正當?shù)那逑捶鬯⒍紩斐珊艽蟮钠茐模绕浣ㄖ⒚嫔吓c最初設計已有很大差距。
1.1.3 老化性的破壞
由于這幾棟老廠房始建于19世紀末,使用年限早已超出設計年限,再加上當時工藝材料相對比較落后,多處存在水泥砂漿失效,磚墻破損脫落,C、D由于原來承重體系原來為木結構,多處梁柱腐蝕嚴重出現(xiàn)斷裂缺失(見圖1)。
1.2 再利用原則
1.2.1 文化傳承原則
文化傳承是尊重歷史的一部分,黃埔碼頭區(qū)域開發(fā)比較側重于歷史文化及景觀資源的價值挖掘,所以項目開發(fā)的原則以保護性再利用為主,適應性的進行再利用。保留原有建筑、原有空間,挖掘歷史、工業(yè)文化價值,對舊廠房建筑以及周邊環(huán)境,進行綜合整治和保護性開發(fā)。
1.2.2 建筑形象修復原則
本次建筑形象修復原則就是“修舊如舊”,盡量保持建筑的原真性,通過運用再造、共生、共溶的原則,找到風格、色彩、造型、只屬于此建筑的外部特征,進行修復,并需要表現(xiàn)出舊時期工業(yè)建筑的韻律和構成,對所有外立面尤其是紅磚磚墻立面,進行修復,破損嚴重的需要拆除后再替換,對外立面紅磚進行統(tǒng)計和分類,新補充的紅磚均按照現(xiàn)場得到的統(tǒng)計資料進行工廠定制,施工后再進行打磨、做舊等處理。
1.3 功能定位
東碼頭再利用后功能定位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2 再利用方法
2.1 空間再利用方法
2.1.1 多維度再利用
多維度再利用是指多個維度方向擴展的改造。本次再利用中主要采用了水平方向和豎直方向(見圖2)。
2.1.2 多元化再利用
黃浦碼頭內舊廠房建筑,并非同時施工完成,功能也有所不同,結構形式也截然不同,同樣導致了建筑立面風格各不相同。AB樓以涂料為主,C樓以紅磚墻為主。不同建筑風格,在一個組群里既對立又統(tǒng)一,創(chuàng)建出屬于自己的審美法則,散發(fā)出屬于自己的建筑魅力(見圖3)。
2.1.3 共溶化再利用
建筑單體的多元,或者場所符號元素的多元,但最終追求是有機的共溶到一個體系當中,他們或因為一個構成對立的共同需求,或因為一個彰顯個性的共同需要,或因為一個創(chuàng)造的共同空間,互相融合、相互有利,形成一個協(xié)調的建筑場所。而共溶更是所有改造再利用要實現(xiàn)的最終追求目標。
2.2 建筑形象重塑
實際上這次保護性建筑形象修復采用的是原真式修復與風格式修復相結合的方法,也就是用新的建筑材料,按照原風格恢復舊的建筑形態(tài)和細部特征。雖然舊廠房建筑外觀破損比較嚴重。但在設計品質,比例關系等方面上具有很高的歷史性和借鑒性。舊建筑的外部裝飾以及構圖比例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及工業(yè)美感。
在建筑立面處理,基本上按照歷史照片及原有圖紙,盡量還原原來的歷史風貌。首先,剔除毫無意義的增補和附加物,對清水磚墻的質量、顏色、破損程度進行統(tǒng)計、收集、分類。然后盡心細致的修復,對于年久失修的磚墻以及構件,已經沒辦法進行修復,只能在保留外觀的前提下進行替換。大部分紅磚已經破爛不堪,經過去污、清洗修補,留下局部可以使用的,其余均根據(jù)原來機理,到磚廠專門定做,然后又經過現(xiàn)場打磨,做舊等處理,還原原來設計風格,對顏色進行細微的協(xié)調處理,形成新的但是看起來是舊的質樸風格,從而產生一種舊時期紅磚墻所特有的色彩構成,雨后效果尤佳(見圖4)。
還有一些如落水管,欄桿門窗,均用現(xiàn)代材料重新定制修復或者替換,既尊重了原有的場所精神,又賦予了新的活力和內容,延續(xù)了原有建筑的脈絡機理,也發(fā)揮了原有建筑的細致;通過色彩,材質,和機理的對比,展現(xiàn)著時間與空間的對話。
3 技術措施
3.1 基礎資料收集
本項目基地的碼頭為光緒二十六年,日本南滿鐵路株式會在秦皇島東側建的黃埔碼頭。A、B樓都是南滿鐵路公司的物業(yè)。設計師就是一位日本建筑師,圖紙簽名為S,Okano。圖紙上的項目名稱為:Proposed newgodown on Cad lot no.2400 Yangtszepooroad for the S.M.R.CO.Shanghai。經過查證,其中這個S.M.R.CO.全稱是“SouthManchuria Railways Co”――南滿鐵路株式會社。
3.2 基礎及結構處理措施
由于AB樓為無梁樓蓋結構,CE內框架為木結構固兩部分所采用的結構處理措施大不相同AB樓主要采用是砼結構修補和加固的處理措施,CE主要采取的是木屋架拆除措施,基礎及外墻加固措施等。
3.2.1 纖維加固
碳纖維片材的力學性能應滿足《碳纖維片材加固砼結構技術規(guī)程》(CECSl46:2003)的有關規(guī)定。本工程加固圖紙所標碳纖維片材20型、30型等系指單位面積碳纖維的質量200g/m2和300g/m2。
1) 柱腳碳纖維加固;
2) 板底碳纖維加固;
3) 梁底粘貼碳纖維布加固。
3.2.2 柱包鋼加固
1) 柱加固前按平圖要求對柱嚴重破損區(qū)域進行有效支撐;
2) 包鋼加固前將混凝土表面酥松層剝離,對內部混凝土盡量減少擾動;
3) 已銹蝕縱向鋼筋需進行除銹處理,有銹斷則采用搭接焊接;
4) 鋼筋修復后采用C25聚合物砂漿將柱表面修復平整,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整個柱立面均破損嚴重需修補,修補厚度為每面8CM;
5) 修復完成后進行包鋼加固,各鋼構件間均采用角焊縫連接;
6) 縱向角鋼與混凝土間需進行灌膠處理;
箍板與混凝土間需用灌漿料填實;
7) 包鋼位置混凝土構件角部需打圓角r>15。
3.2.3 變截面梁包鋼加固
梁包鋼加固前對混凝土梁的處理同柱包鋼加固法。
3.2.4 化學植筋
1) 加固所用鋼筋:鋼筋為HRB335;其力學性能應符合國家現(xiàn)行有關規(guī)范、標準要求;
2) 植筋用膠粘劑:應采用改性環(huán)氧類或改性乙烯基脂類膠粘劑;
3) 化學植筋的最小有效錨固深度不小于25d(d為種植鋼筋直徑);
4) 植筋時,其鋼筋宜先焊后種植;若有困難而必須后焊,其焊點距基材砼表面應大于15d,且應采用冰水浸漬濕毛巾包裹植筋外露部分的根部。
3.2.5 外墻內面加固
加固方法:35mm厚鋼絲網水泥砂漿加固,增加其整體性與延性。鋼絲網采用φ@200焊接鋼絲網,鋼絲網采用φ6@600拉結筋(梅花形布置)與墻體連接。
3.2.6 外墻基礎加固
加固方法一:外墻基礎內外側采用“植筋+外包混凝土套”加固法,植筋φ12@400上下排植筋交錯布置,植筋外伸墻體長度不小于200mm,基礎外包C25砼套。
加固方法二:外墻基礎底部設扁擔梁加固法,基礎扁擔梁300x200,C25砼,沿基礎縱向每開間二道。
3.2.7 外墻柱垛加固
加固方法一:采用“植筋+內包鋼筋混凝土柱套”加固法,沿墻高間距400mm植筋φ12(拉結筋),拉結筋伸出墻面200并加設直鉤錨人后設鋼筋混凝土柱套內。
加固方法二:外墻柱垛與內包鋼筋混凝土柱套采用鋼拉桿加固法,鋼拉桿采用φ22,在距地面建筑標高2.00m、4.00m、6.00m、7.40m處各設一道,共計4道,加強柱垛與內包鋼筋混凝土柱套的連接。
3.2.8 外墻圈梁加固
外墻在4.450m、7.985m標高處沿外墻內側各設鋼筋混凝土圈梁一道,并與外墻柱垛加設的內包鋼筋混凝土柱套連接,增加整個外墻的整體穩(wěn)定性、整體性。
3.3 立面修繕處理措施
外墻砌體磚墻現(xiàn)狀:外墻磚砌體主體風化嚴重、有脫落、缺失、裂縫等。
加固措施:外墻加固及修繕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在不影響原有外立面的情況下進行修繕、清洗、加固。
3.4 磚砌體表面施工通則
1) 對所有外墻面進行加固修繕后,用水玻璃稀漿滿墻噴涂二遍,再對表面采用無色或與原墻面相似色防水劑(納米硅)噴涂二遍。
2) 墻體修復后不得出現(xiàn)滲漏水現(xiàn)象,在完工3天后進行檢驗。墻面沖水或雨淋2小時無滲漏水;縫隙、孔洞應嵌填密實,表面平整,接搓牢固,嵌填深度應為縫寬的0.5-0.7倍;修復的墻面顏色和外觀與原墻面應協(xié)調一致。
3) 墻面風化深度不大于10mm的部分:先將風化部分剔除,沖水清理干凈。
4) 墻面風化深度不大于50mm的部分:先將風化部分剔除,沖水清理干凈,并平整表面,外貼同規(guī)格的舊磚。
5) 墻面風化深度不大于100mm的部分:采用填砌舊磚修補。
6) 外墻缺失時,用1:3摻5%防水劑的水泥沙漿做結合層,同規(guī)格的舊磚進行填補。
7) 外墻面裂縫時,可采用水泥與水玻璃的聚合灌漿液灌注。
8) 內墻各標識保留,內墻原白粉刷洗干凈。
3.5 木結構的加固修繕及處理措施
本次木結構不作為結構受力體系,只作為裝飾性木構件,對原有木結構形式進行風貌保留,原樓面木地板經翻新,原樣鋪裝。
木結構現(xiàn)狀:木構件主要受力構件存在明顯的腐爛、霉變、蟲蛀、嚴重開裂、變形、歪扭;木構件的節(jié)點有明顯松動;連接鐵件有嚴重銹蝕、變形、殘缺。
處理措施:
1) 對于木構件中存在明顯的腐爛、霉變、蟲蛀、嚴重開裂等嚴重影響安全的木結構首先采取截除,用同質木材進行替換。固定完成后,滿刷銅鉻砷合劑。
2) 原有木結構因為錨固構件的松動產生的松動,錨固構件銹蝕嚴重的,需進行更換;對銹蝕不嚴重的,進行除銹措施。原有木結構因為木材構件長久失修而產生的松動,可根據(jù)現(xiàn)場實際情況用木楔或鐵件進行緊固。
3) 裝飾木構件的木柱與木地板的連接進行加固處理。
4) 對原有木結構中,起連接構件的鐵件,銹蝕嚴重的進行替換;輕度銹蝕的做除銹處理。所有鐵件均做防銹處理,黑色油漆飾面。
3.6 外部木結構門窗的加固修繕及處理措施
1) 本次外立面木結構門窗保持原有風格風貌、尺寸、細部及分格不變。對缺失的木門窗按照原樣進行制作加工。
2) 對原有外立面木門窗進行清洗,加固,修繕,防腐處理后刷暗紅色油漆。
3.7 欄桿部分
對現(xiàn)場原有欄桿立柱進行仿制,依據(jù)現(xiàn)有規(guī)范適當加高,為1100高。
3.8 木樓板部分
1) 對C\E樓現(xiàn)有木樓板拆除后,統(tǒng)一翻新雙面刨平,加工企口鋪裝,下鋪二層地板布。
2) 鋪裝預留溫度伸縮縫。
3) 桐油罩面。
4 結語
本文首先針對黃埔碼頭改造初的現(xiàn)狀,做出詳細解讀,再以城市設計的方法對本區(qū)域的建筑布局以及道路規(guī)劃作出了分析,對再利用中應遵循的原則進行闡述,提出空間重塑的原則,引入的設計方法,對其具體空間利用方式進行了初步設想,真正實現(xiàn)了建筑功能的轉換。然后以這些舊建筑的時代原貌為依托,對這些老舊建筑提出修復方案,并針對局部難以復原的地方提出了大膽的設想,既保持了其原始的風貌,又賦予了這些老建筑別樣的美感。最后從技術層面對建筑的再利用所采取措施進行了解讀。
參考文獻: